TWI498016B - 無線通訊系統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無線通訊系統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8016B
TWI498016B TW101113056A TW101113056A TWI498016B TW I498016 B TWI498016 B TW I498016B TW 101113056 A TW101113056 A TW 101113056A TW 101113056 A TW101113056 A TW 101113056A TW I498016 B TWI498016 B TW I49801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am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tate
user
communica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3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2946A (zh
Inventor
周俊廷
陳雅慧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臺灣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臺灣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臺灣大學
Priority to TW1011130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98016B/zh
Priority to US13/861,827 priority patent/US9008623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342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29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80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801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50Secure pairing of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8Gesture-dependent or behaviour-depend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Description

無線通訊系統及其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無線通訊裝置及其方法,特別是關於一種在無線傳輸中,能夠有效減少使用者操作程序及搜尋配對裝置的裝置及其方法。
    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突破了線材的限制,可以讓使用者所操作的電子裝置在一定範圍內無線連接至另一台具有無線傳輸功能的電子裝置,因而使手持裝置的運用更為廣泛。
    然而,為了使用者的資料安全,無線傳輸協定通常定義了相當嚴格的安全性驗證機制,使得使用者需要執行許多的步驟並輸入相對應的配對密碼才能與別台裝置通訊。以藍芽為例,使用者在無線分享檔案之前,必須先搜尋附近有哪些藍芽裝置,再從搜尋到的裝置清單中點選欲通訊的裝置,之後與之配對成功後才能進行資料傳輸。如此不僅浪費時間,且使用者必須學習複雜的如搜尋裝置、配對裝置等操作過程,因而會大幅降低無線裝置使用上的便利性。
    有鑑於此,亟需提出一種新穎的無線通訊方法,期能以更簡單且直覺的方式使兩個手持裝置自動建立連線,以省去無線傳輸所需的繁雜配對過程。
    鑑於上述,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之一在於提出一種無線通訊系統及其方法,期能以更簡單且直覺又安全的方式使兩個手持裝置自動建立連線,以省去無線傳輸所需的繁雜配對過程。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係為一種無線通訊方法,包括:首先,一第一裝置根據一第一狀態來改變第一裝置的一第一名稱;接著,一第二裝置根據一第二狀態來搜尋名稱為一第二名稱的裝置。之後判斷第二名稱是否與第一名稱相同或相關。若第二名稱與第一名稱相同或相關,則第一裝置可與第二裝置通訊。其中,第一狀態係根據一第一使用者意圖來決定,而第二狀態係根據一第二使用者意圖來決定。在某些情況下,僅有一使用者分別在第一裝置與第二裝置表現不同意圖,也可使第一與第二裝置通訊。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係為一種無線通訊系統,包括一第一裝置及一第二裝置。第一裝置包括至少一第一感測器、一第一無線通訊模組及一第一控制單元。第一感測器係根據一第一使用者意圖來偵測一第一狀態;第一控制單元係耦接第一感測器及第一無線通訊模組之間,用來根據第一狀態來改變第一裝置的一第一名稱,並控制第一無線通訊模組廣播第一名稱。第二裝置包括至少一第二感測器及一第二控制單元。第二感測器係根據一第二使用者意圖來偵測一第二狀態;第二控制單元係耦接第二感測器,用來根據第二狀態來搜尋名稱為一第二名稱的裝置,並判斷第二名稱是否與第一名稱相同或相關。其中,若第二名稱與第一名稱相同或相關,則第一裝置可與第二裝置通訊。
    第一圖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方塊圖。無線通訊系統1中至少包括一第一裝置11及一第二裝置13,並透過本發明提出的方式來彼此自動協調並認證,以下會有詳細說明。第一裝置11及第二裝置13可以為桌上型電腦或如筆記型電腦、手攜式PC、個人數位助理、手機等的手持裝置,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第一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裝置11主要包括一第一控制單元111、一第一無線通訊模組113以及一第一感測模組115,其中第一感測模組115包括一個以上感測器S1-Si,且第一控制單元111係耦接於第一感測模組115及第一無線通訊模組113之間。同樣地,第二裝置13主要包括一第二控制單元131、一第二無線通訊模組133以及一第二感測模組135,其中第二感測模組135包括一個以上的感測器S1-Si,且第二控制單元131係耦接於第二感測模組135及第二無線通訊模組133之間。當然,無線裝置中更包括其他必要元件,其為本領域之習知技藝者所能輕易思及,為了不模糊本發明之主要技術概念,在此便不予以贅述。
    具體來說,第一控制單元111及第二控制單元131係用來控制各自裝置中各元件的運作,可以是一數位信號處理器(DSP)、一微控制器、一專用積體電路(ASIC)、或一微處理器,或其他有相同功能的元件。第一無線通訊模組113及第二無線通訊模組133,包括一個以上的無線通訊技術,T1-Ti,可以是藍芽、或Wi-Fi等通訊技術,當中包括傳送器、接收器、天線等元件,但不以揭露者為限。
    本發明在實作上,使用者可藉由手勢、暗號事先交換密碼,來表達自己的意圖。當第一裝置11上的第一感測模組115偵測到使用者的意圖時,便動態地改變自己的名稱,一旦有其他使用者對第二裝置13作出相對應的動作表示要與第一裝置11通訊時,例如接收檔案,第二裝置13上的第二感測模組135便偵測到使用者的意圖而透過第二無線通訊模組133去找尋第一裝置11的已改變名稱,如此便可自動地與其通訊。
    為了更了解本發明的自動配對機制,這裡提出多個實施例來說明。首先,請參考第二圖,係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裝置自動配對之示意圖。這裡假設使用者A欲將一檔案114從第一裝置11傳到使用者B所使用的第二裝置13上,則使用者A便在觸控螢幕112上點選檔案114,並拖著檔案114往使用者B手持的第二裝置13之方向滑動。
    第一感測模組115可根據使用者A的動作了解其想要傳送檔案114的意圖,而偵測出一第一狀態,例如,所偵測出的第一狀態是滑動方向與正北方夾角為θ的觸控訊號。第一控制單元111便可根據所偵測到的第一狀態來改變第一裝置11的名稱,例如將名稱改成θ,並控制第一無線通訊模組113廣播自己的名稱為「θ」,其可被第二無線通訊模組133或其他裝置接收到。
    在一預定時間內,若使用者B也在觸控螢幕132上往與正北方夾θ 角方向滑動,如圖所示,則第二感測模組135便可根據使用者B的動作而偵測出一第二狀態,例如,所偵測出的第二狀態是滑動方向與正北方夾角為θ的觸控訊號,因而了解其想要接收檔案114的意圖。第二控制單元131便根據第二狀態來搜尋名稱為θ的裝置。當第二控制單元131判斷所要搜尋的裝置名稱與第一裝置11的名稱相同(或相關)時,兩裝置便自動配對了,第一控制單元111隨即控制第一無線通訊模組113傳送檔案114給第二裝置13。在本實施例中,若有另一使用者C作了滑動方向為o的動作,便無法與第一裝置11配對來接收檔案114。
    接著,請參考第三圖,係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裝置自動配對之示意圖。這裡假設使用者A欲使用第一裝置11與使用第二裝置13的使用者B溝通一些機密內容,則使用者A便在觸控螢幕112上寫上事先與使用者B決定的一個符號,例如:3。第一感測模組115偵測到使用者A寫了符號「3」後,第一控制單元111便將第一裝置11的名稱改成「3」,並控制第一無線通訊模組113廣播自己的名稱為「3」。
    在一預定時間內,若使用者B也在觸控螢幕132上寫下符號「3」,則第二感測模組135便可根據使用者B的動作偵測到這個觸控訊號,並了解其想要與名稱為「3」的裝置(使用者A的裝置)通訊的意圖。第二控制單元131便根據偵測到的符號「3」來搜尋名稱為「3」的裝置。當第二控制單元131判斷所要搜尋的裝置名稱與第一裝置11的名稱相同時,兩裝置便自動配對了,並可互傳機密資料。
    另一實施例中,第二控制單元131亦可根據偵測到的符號「3」來將第二裝置13的名稱改成「3」,並控制第二無線通訊模組133廣播自己的名稱為「3」。兩裝置便可透過互相搜尋裝置名稱為「3」的方式來找到對方。
    上述實施例中的第一裝置11或第二裝置13之名稱都可根據所偵測到關於使用者意圖的狀態(例如,在螢幕上偵測到滑動的動作)而動態地改變。然而,在實作上,裝置所改變的名稱也可是預先定義的一串符碼。請參考第四圖,係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裝置自動配對之示意圖。這裡假設使用者A欲將檔案114從第一裝置11傳到第二裝置13上,則使用者A便在觸控螢幕112上對檔案114做了一個「揑取」的動作(例如,手指由外向內滑動),表示想要傳送檔案114的意圖。
    第一感測模組115會因為使用者A的動作而偵測出一個「揑取」的觸控狀態,第一控制單元111便可根據所偵測到的觸控狀態來將第一裝置11的名稱改成一串事先定義好的字串或符碼,例如「TRANS_0001」,並控制第一無線通訊模組113廣播自己的名稱為「TRANS_0001」,以被第二無線通訊模組133或其他裝置接收到。
   如圖所示,當使用者A於一預定時間內在觸控螢幕132上做了一個「放下」的動作(例如,手指由內往外滑動),表示想把檔案114傳至第二裝置13的意圖時,第二感測模組135便可根據使用者A的動作偵測到這個觸控訊號(第二狀態)。第二控制單元131再根據偵測到的觸控訊號來搜尋名稱為「TRANS_0001」的裝置,如此便找到第一裝置11,進而接收檔案114。具體來說,本實施例所定義的符碼「TRANS_0001」係與「揑取」、「放下」等動作結合,亦可定義不同的字串來與表示不同意圖的動作結合,故不以揭露者為限。
    本發明所述之使用者意圖可由聲音、手勢(gesture)、閃爍(wink)來表現。感測模組包括觸控感測器、電子羅盤、三軸加速器、光源感測器或上述之組合,因此能偵測到的狀態包括位置、方向、角度、觸控動作、加速度、感光強度改變或上述之組合。裝置的名稱也包括位置、方向、角度、符號、加速度,或上述組合。具體來說,藉由軟體可定義出各種與使用者意圖相關的狀態及名稱,例如,當使用者有意將兩裝置連線時,可將兩裝置緊鄰著放置,感測模組一旦偵測到兩裝置的GPS定位位置幾乎相同時,便可透過上述方式讓兩裝置自動配對。根據本發明提出的方式,可實作出各種配對的態樣,凡是裝置根據使用者意圖而改名,並由另一裝置根據使用者意圖而找尋某個改了名稱的裝置之方式,皆在本發明的範圍,故不以揭露者為限。
    第五圖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之無線通訊方法的流程圖。無線通訊方法可適用於第一圖所示的無線通訊系統1。
    首先,使用者A對第一裝置11作些動作,表示其意圖,例如,點選檔案114並往第二裝置13的方向拖曳,表示想將其傳送給使用第二裝置13的使用者B(也可以是使用者A),如此第一裝置11上的第一感測模組115便可偵測到關於此動作的第一狀態(步驟S501)。
    接著,在步驟S503中,第一控制單元111便根據所偵測到的第一狀態來改變第一裝置11的名稱(第一名稱),並控制第一無線通訊模組113廣播自己已改變的名稱(步驟S505)。
    在一預定時間內,使用者B(或使用者A)也對第二裝置13作些相對應的動作,表示其意圖,例如,從第一裝置11的方向滑向自己,表示想將其接收第一裝置11的檔案114,如此第二裝置13上的第二感測模組135便可偵測到關於此動作的第二狀態(步驟S507)。
    在步驟S509中,第二控制單元131便根據所偵測到的第二狀態來搜尋裝置名稱為第二名稱的裝置。由於之前第一裝置11廣播了已改變的裝置名稱,第二無線通訊模組133收到此名稱後,便判斷第二名稱是否與其(第一名稱)相同或相關(步驟S511)。
    若第二名稱與第一名稱相同或相關,則表示在附近的第一裝置11即為所欲搜尋的目標,因此便自動與其配對,第一裝置即可與第二裝置進行通訊(步驟S513)。若步驟S511的步驟為否,則表示附近並沒有任何裝置的名稱係與所欲搜尋的裝置名稱相同或相關,因而找不到可配對的裝置(步驟S515)。
    根據上述實施例,本發明所提出的無線通訊裝置及其方法,係透過裝置偵測使用者的意圖來動態地改變自己的名稱,並由其他裝置作出相對應的動作來與其配對,進而達到彼此通訊的目的。透過本發明提出的方法,使用者無須學習或了解複雜的配對、搜尋裝置等操作過程及原理,僅需直覺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就能直接使兩個無線裝置自動建立連線,如此能夠大幅提升無線裝置使用上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凡其它未脫離發明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在下述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無線通訊系統
11...第一裝置
111...第一控制單元
112...觸控螢幕
113...第一無線通訊模組
114...檔案
115...第一感測模組
S1-Si...感測器
13...第二裝置
131...第二控制單元
132...觸控螢幕
133...第二無線通訊模組
135...第二感測模組
S501-S515...步驟
第一圖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方塊圖。
第二圖係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裝置自動配對之示意圖。
第三圖係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裝置自動配對之示意圖。

第四圖係為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之裝置自動配對之示意圖。
第五圖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之無線通訊方法的流程圖。
S501-S515...步驟

Claims (17)

  1.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包含:
    一第一裝置根據一第一狀態來改變該第一裝置的一第一名稱;
    一第二裝置根據一第二狀態來搜尋名稱為一第二名稱的裝置;
    判斷該第二名稱是否與該第一名稱相同或相關;及
    若該第二名稱與該第一名稱相同或相關,則該第一裝置可與該第二裝置通訊;
    其中,該第一狀態係根據一第一使用者意圖來決定,而該第二狀態係根據一第二使用者意圖來決定且第一使用者與第二使用者可以是同一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更包含:
    該第一裝置廣播已改變的該第一名稱。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更包含:
    該第二裝置根據該第二狀態來改變自己的該第二名稱;
    該第一裝置根據該第一狀態來搜尋名稱為該第二名稱的裝置;及
    該第二裝置根據該第二狀態來搜尋名稱為該第一名稱的裝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該第一名稱係根據該第一狀態動態地改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所改變的該第一名稱係為預先定義的一串符碼。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該第一使用者意圖及該第二使用者意圖係由聲音、手勢(gesture)、閃爍(wink)、搖晃(shake)或是按下拍照鈕來表現。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該第一狀態及該第二狀態包含位置、方向、角度、加速度、觸控動作或上述之組合。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該第一名稱及該第二名稱包含位置、方向、角度、符號、加速度或上述之組合。
  9. 一種無線通訊系統,包含:
    一第一裝置,包含:
    至少一第一感測器,係根據一第一使用者意圖來偵測一第一狀態;
    一第一無線通訊模組;

    一第一控制單元,係耦接該第一感測器及該第一無線通訊模組之間,用來根據該第一狀態來改變該第一裝置的一第一名稱,並控制該第一無線通訊模組廣播該第一名稱;及
    一第二裝置,包含:
    至少一第二感測器,係根據一第二使用者意圖來偵測一第二狀態;
    一第二無線通訊模組;

    一第二控制單元,係耦接該第二感測器與第二無線通訊模組,用來根據該第二狀態來搜尋名稱為一第二名稱的裝置,並判斷該第二名稱是否與該第一名稱相同或相關;
    其中,若該第二名稱與該第一名稱相同或相關,則該第一裝置可與該第二裝置通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二控制單元根據該第二狀態來改變該第二裝置的該第二名稱,並控制該第二無線通訊技術廣播該第二名稱。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名稱係根據該第一狀態動態地改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其中所改變的該第一名稱係為預先定義的一串符碼。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使用者意圖及該第二使用者意圖係由感光強度、聲音、手勢、閃爍、搖晃或是按下拍照鈕來表現。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狀態及該第二狀態包含位置、方向、角度、觸控動作或上述之組合。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名稱及該第二名稱包含位置、方向、角度、符號、加速度或上述之組合。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感測器及該第二感測器包含觸控感測器、電子羅盤、三軸加速器或上述之組合。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無線通訊模組及該第二無線通訊模組包含一個以上的無線通訊技術如藍芽、Wi-Fi或上述之組合。
TW101113056A 2012-04-12 2012-04-12 無線通訊系統及其方法 TWI4980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3056A TWI498016B (zh) 2012-04-12 2012-04-12 無線通訊系統及其方法
US13/861,827 US9008623B2 (en) 2012-04-12 2013-04-12 Dynamic device naming and conne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3056A TWI498016B (zh) 2012-04-12 2012-04-12 無線通訊系統及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2946A TW201342946A (zh) 2013-10-16
TWI498016B true TWI498016B (zh) 2015-08-21

Family

ID=49325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3056A TWI498016B (zh) 2012-04-12 2012-04-12 無線通訊系統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008623B2 (zh)
TW (1) TWI4980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44345B (zh) * 2012-04-23 2016-08-01 群邁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裝置命名系統及方法
KR101824921B1 (ko) * 2013-06-11 2018-02-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제스처 기반 통신 서비스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CN106453212A (zh) * 2015-08-11 2017-0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无线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76133A1 (en) * 2005-06-03 2006-12-07 Nokia Corporation Bluetooth activation and peer discovery
US20090017799A1 (en) * 2007-07-13 2009-01-15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file by use of a throwing gesture to a mobile terminal
US20090259719A1 (en) * 2008-04-11 2009-10-15 Timothy Kindberg Data Communication
US20110022661A1 (en) * 2009-07-21 2011-01-27 Thomas Matthieu Alsina Content Tagging Using Broadcast Device Inform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76133A1 (en) * 2005-06-03 2006-12-07 Nokia Corporation Bluetooth activation and peer discovery
US20090017799A1 (en) * 2007-07-13 2009-01-15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file by use of a throwing gesture to a mobile terminal
US20090259719A1 (en) * 2008-04-11 2009-10-15 Timothy Kindberg Data Communication
US20110022661A1 (en) * 2009-07-21 2011-01-27 Thomas Matthieu Alsina Content Tagging Using Broadcast Device Inform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2946A (zh) 2013-10-16
US9008623B2 (en) 2015-04-14
US20130273888A1 (en) 2013-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94331B2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a communicative coupling in response to a gesture
JP5521117B2 (ja) ジェスチャーベースの遠隔制御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9173054B2 (en) Data transfer between wireless devices
US2020029316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based on context,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thereof
KR102077235B1 (ko)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시스템, 디바이스와 그 기록 매체
KR102135052B1 (ko) 네트워크 디바이스 간의 어플리케이션 데이터 전송 개시 및 완료를 위한 3차원 제스처 검출 시스템 및 방법
JP6092241B2 (ja) ユーザデバイスの間でデータをワイヤレスに共有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9942302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mountable in vehicle, mobile device for working with the terminal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service thereof
US20120235926A1 (en) Handheld devices and relate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s
US2014018168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external device
US8692789B2 (en) Establishing an authenticated wireless connection between short-range wireless terminals more conveniently
TW201535160A (zh) 利用接近度感測以調整行動裝置上提供的資訊
US9426606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airing i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9703577B2 (en) Automatically executing application using short run indicator on terminal device
CN104508699B (zh) 内容传输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系统、装置和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KR20230007539A (ko) 원격 디바이스로부터의 직접 입력
TWI498016B (zh) 無線通訊系統及其方法
KR20150051292A (ko) 컨텐츠 공유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WO2017143676A1 (zh) 信息交互方法和装置
TW201339851A (zh) 藍牙文檔傳輸系統及方法
CN110633045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TW201828765A (zh) 家用電器的控制方法及其電子系統
KR20150019061A (ko) 무선 연결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JP2015142321A (ja) 携帯電子機器、表示制御方法及び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034255B2 (ja) 通信端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