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0623B - 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0623B
TWI490623B TW101143946A TW101143946A TWI490623B TW I490623 B TWI490623 B TW I490623B TW 101143946 A TW101143946 A TW 101143946A TW 101143946 A TW101143946 A TW 101143946A TW I490623 B TWI490623 B TW I49062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ash
camera
electronic device
housing
reflectiv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39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1141A (zh
Inventor
Yen Che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Qis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sda Corp filed Critical Qisda Corp
Priority to TW1011439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9062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211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11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06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0623B/zh

Links

Landscapes

  • Stroboscope Apparatu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Description

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
本發明關於一種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尤指一種可使兩個相機共用一個閃光燈之電子裝置。
隨著數位相機模組的應用愈來愈廣泛,目前幾乎所有手機、平板電腦、個人數位助理等電子裝置上都配備有相機,以實現照相功能。當環境光源充足時,大部分的相機皆可得到不錯的影像品質。然而,當環境光源不足時,為了拍攝到更多的畫面細節,相機會自動調高訊號增益,但也因此會增加畫面雜訊。為了讓使用者得到更好的影像品質以及更好的拍攝經驗,許多電子裝置都會增加閃光燈的設計。
此外,因應各種照相需求,有些電子裝置上配備有兩個相機,以方便使用者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照相,例如拍人與自拍。目前市面上的電子裝置都只配備有一個閃光燈,且此閃光燈都是與畫素較高的主相機同向,藉以提升其影像品質。然而,畫素較低的副相機則無任何補光設計。因此,在使用副相機進行視訊通話或自拍時,得到的影像品質往往較差。如果再另外增加一個閃光燈給副相機使用,則會增加額外的生產成本。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其可使兩個相機共用一個閃光燈,以解決上述問題。
根據一實施例,本發明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包含一殼體、一第一相機、一第二相機、一閃光燈以及一第一反射元件。殼體具有一第一相機孔、一第二相機孔、一第一閃光孔以及一第二閃光孔,其中第一相機孔與第一閃光孔形成於殼體之一第一側,且第二相機孔與第二閃光孔形成於殼體之一第二側。第一相機設置於殼體中,且第一相機之鏡頭朝向第一相機孔。第二相機設置於殼體中,且第二相機之鏡頭朝向第二相機孔。閃光燈設置於殼體中。第一反射元件設置於殼體中。第一反射元件與閃光燈其中之一可被操作而可於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間移動。當第一反射元件與閃光燈其中之一位於第一位置時,閃光燈發出之閃光直接自第一閃光孔射出。當第一反射元件與閃光燈其中之一位於第二位置時,閃光燈發出之閃光經由第一反射元件反射而自第二閃光孔射出。
根據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包含一殼體、一第一相機、一第二相機以及一閃光燈。殼體具有一第一相機孔、一第二相機孔、一第一閃光孔以及一第二閃光孔,其中第一相機孔與第一閃光孔形成於殼體之一第一側,且第二相機孔與第二閃光孔形成於殼體之一第二側。第一相機設置於殼體中,且第一相機之鏡頭朝向該第一相機孔。第二相機設置於殼體中,且第二相機之 鏡頭朝向第二相機孔。閃光燈可轉動地設置於殼體中。當閃光燈轉動而使閃光燈之閃光方向朝向第一閃光孔時,閃光燈發出之閃光直接自第一閃光孔射出。當閃光燈轉動而使閃光燈之閃光方向朝向第二閃光孔時,閃光燈發出之閃光直接自第二閃光孔射出。
綜上所述,本發明允許使用者操作第一反射元件與閃光燈其中之一於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間移動,以使閃光燈發出之閃光直接自第一閃光孔射出或經由第一反射元件反射而自第二閃光孔射出。此外,本發明另允許使用者轉動閃光燈,以使閃光燈發出之閃光直接自第一閃光孔射出或直接自第二閃光孔射出。藉此,第一相機與第二相機即可共用一個閃光燈。無論使用者欲使用第一相機或第二相機來拍照,都可獲得良好的影像品質。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請參閱第1圖至第4圖,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1的後視立體圖;第2圖為第1圖中的電子裝置1的爆炸圖;第3圖為第1圖中的電子裝置1沿A-A線的剖面圖,其中第一反射元件18位於第一位置;第4圖為第3圖中的第一反射元件18移動至第二位置的剖面圖。
如第1圖至第4圖所示,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1包含一殼體10、一第一相機12、一第二相機14、一閃光燈16、一第一反射元件18、一第二反射元件20、一第一鏡片22、一第二鏡片24、一電路板26以及一電池28。於此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可為手機、平板電腦、個人數位助理或其他具有至少二相機之電子裝置;第一相機12與第二相機14可包含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感測器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CMOS)感測器,視實際應用而定;第一反射元件18與第二反射元件20可由反光材料製成,或由塑膠材料製成再於塑膠材料表面塗佈反光材料。電路板26用以提供電子裝置1運作時必要的電路佈線,而電池28用以提供電子裝置1運作時所需的電力。一般而言,電子裝置1中還會設有運作時必要的軟硬體元件,如作業系統、應用程式、顯示模組、通訊模組、輸入模組等,視實際應用而定。
第一相機12、第二相機14、閃光燈16、第一反射元件18、第二反射元件20、第一鏡片22、第二鏡片24、電路板26以及電池28皆設置於殼體10中。殼體10具有一第一相機孔100、一第二相機孔102、一第一閃光孔104、一第二閃光孔106以及一槽孔108,其中第一相機孔100、第一閃光孔104與槽孔108形成於殼體10之一第一側S1,且第二相機孔102與第二閃光孔106形成於殼體10之一第二側S2。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側S1與第二側S2相對。然而,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側S1與第二側S2亦可相鄰,視實際應用而 定。第一鏡片22設置於第一閃光孔104中,且第二鏡片24設置於第二閃光孔106中。
第一相機12之鏡頭朝向第一相機孔100,且第二相機14之鏡頭朝向第二相機孔102。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反射元件18具有一操作部180,自槽孔108外露。槽孔108呈線形,使得操作部180可被操作以使第一反射元件18於第3圖所示的第一位置與第4圖所示的第二位置間直線移動。當第一反射元件18位於第3圖所示的第一位置時,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可穿過第一鏡片22而直接自第一閃光孔104射出,以於第一相機12拍照時進行補光。當第一反射元件18位於第4圖所示的第二位置時,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可經由第一反射元件18與第二反射元件20反射而穿過第二鏡片24,進而自第二閃光孔106射出,以於第二相機14拍照時進行補光。
換言之,使用者可推動操作部180以使第一反射元件18於第3圖所示的第一位置與第4圖所示的第二位置間移動,進而使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直接自第一閃光孔104射出或經由第一反射元件18與第二反射元件20反射而自第二閃光孔106射出。藉此,第一相機12與第二相機14即可共用一個閃光燈16。無論使用者欲使用第一相機12或第二相機14來拍照,都可獲得良好的影像品質。需說明的是,藉由對第一反射元件18的反射面的曲率設計及/或對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射向第一反射元件18的角度設計,在本實施例中亦可僅藉由第一反射元件18即可達到當第一反射元件18位於 第4圖所示的第二位置時,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經由第一反射元件18反射而直接自第二閃光孔106射出的運作,而無須第二反射元件20。
請參閱第5圖以及第6圖,第5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3的剖面圖,其中第一反射元件18位於第一位置;第6圖為第5圖中的第一反射元件18移動至第二位置的剖面圖。電子裝置3與上述之電子裝置1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電子裝置3另包含一電磁鐵30以及一磁性件32。於此實施例中,電磁鐵30與第一反射元件18相對設置,且磁性件32設置於第一反射元件18上。當一第一電流流通於電磁鐵30時,電磁鐵30與磁性件32間產生一磁斥力,使得第一反射元件18移動至第5圖所示的第一位置。當一第二電流流通於電磁鐵30時,電磁鐵30與磁性件32間產生一磁吸力,使得第一反射元件18移動至第6圖所示的第二位置。需說明的是,上述之第一電流與第二電流反向。換言之,本發明可利用電磁鐵與磁性件間產生的磁力使第一反射元件18於第5圖所示的第一位置與第6圖所示的第二位置間移動,進而使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直接自第一閃光孔104射出或經由第一反射元件18與第二反射元件20反射而自第二閃光孔106射出。於實際應用中,可藉由電路設計來達成上述之操作。需說明的是,藉由對第一反射元件18的反射面的曲率設計及/或對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射向第一反射元件18的角度設計,在本實施例中亦可僅藉由第一反射元件18即可達到當第一反射元件18位於第6圖所示的第二位置 時,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經由第一反射元件18反射而直接自第二閃光孔106射出的運作,而無須第二反射元件20。另外,第5、6圖中與第1至4圖中所示相同標號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7圖至第9圖,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4的後視立體圖;第8圖為第7圖中的電子裝置4的內部視圖,其中第一反射元件18位於第一位置;第9圖為第8圖中的第一反射元件18移動至第二位置的內部視圖。電子裝置4與上述之電子裝置1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電子裝置4另包含一驅動機構40,設置於殼體10中,用以驅動第一反射元件18,以使第一反射元件18於第8圖所示的第一位置與第9圖所示的第二位置間移動。於此實施例中,驅動機構40係由馬達400與螺桿402組成。如第8圖與第9圖所示,第一反射元件18之一側具有齒條結構182,且齒條結構182與螺桿402嚙合。藉此,當馬達400驅動螺桿402正向或反向轉動時,即可驅動第一反射元件18於第8圖所示的第一位置與第9圖所示的第二位置間移動,進而使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直接自第一閃光孔104射出或經由第一反射元件18與第二反射元件20反射而自第二閃光孔106射出。由於此實施例係利用驅動機構40來驅動第一反射元件18,因此殼體10之第一側S1不需形成上述之槽孔108,如第7圖所示。於實際應用中,可藉由電路設計來達成上述之操作。需說明的是,藉由對第一反射元件18的反射面的曲率設計及/或對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射向第一反射元件18的角度 設計,在本實施例中亦可僅藉由第一反射元件18即可達到當第一反射元件18位於第9圖所示的第二位置時,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經由第一反射元件18反射而直接自第二閃光孔106射出的運作,而無須第二反射元件20。另外,第7至9圖中與第1至4圖中所示相同標號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10圖至第12圖,第10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5的後視立體圖;第11圖為第10圖中的電子裝置5的內部視圖,其中第一反射元件18位於第一位置;第12圖為第11圖中的第一反射元件18移動至第二位置的內部視圖。電子裝置5與上述之電子裝置1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電子裝置5之槽孔108呈弧形(如第10圖所示),且第一反射元件18藉由樞接軸50樞接於殼體10中(如第11圖與第12圖所示),使得操作部180可被操作以使第一反射元件18於第11圖所示的第一位置與第12圖所示的第二位置間非直線移動(亦即,轉動)。換言之,使用者可推動操作部180以使第一反射元件18於第11圖所示的第一位置與第12圖所示的第二位置間移動,進而使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直接自第一閃光孔104射出或經由第一反射元件18與第二反射元件20反射而自第二閃光孔106射出。需說明的是,藉由對第一反射元件18的反射面的曲率設計及/或對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射向第一反射元件18的角度設計,在本實施例中亦可僅藉由第一反射元件18即可達到當第一反射元件18位於第12圖所示的第二位置時,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經由第一反射元件18反射而直接自第二閃光 孔106射出的運作,而無須第二反射元件20。另外,第10至12圖中與第1至4圖中所示相同標號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13圖至第15圖,第13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6的後視立體圖;第14圖為第13圖中的電子裝置6的內部視圖,其中閃光燈16位於第一位置;第15圖為第14圖中的閃光燈16移動至第二位置的內部視圖。電子裝置6與上述之電子裝置1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電子裝置6之閃光燈16可被操作而可於第14圖所示的第一位置與第15圖所示的第二位置間移動。當閃光燈16位於第14圖所示的第一位置時,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可直接自第一閃光孔104射出。當閃光燈16位於第15圖所示的第二位置時,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可經由第一反射元件18反射而自第二閃光孔106射出。於此實施例中,閃光燈16具有一操作部160,自殼體10之槽孔108外露,如第13圖所示。槽孔108呈線形,使得操作部160可被操作以使閃光燈16於第14圖所示的第一位置與第15圖所示的第二位置間直線移動。於此實施例中,可利用一軟性電路板60來電性連接閃光燈16與電路板26。需說明的是,第13至15圖中與第1至4圖中所示相同標號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贅述。此外,亦可利用第5圖與第6圖所示之電磁鐵30與磁性件32來驅動閃光燈16於第14圖所示的第一位置與第15圖所示的第二位置間移動,或是利用第8圖與第9圖所示之驅動機構40來驅動閃光燈16於第14圖所示的第一位置 與第15圖所示的第二位置間移動,視實際應用而定。
請參閱第16圖至第19圖,第16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7的後視立體圖;第17圖為第16圖中的電子裝置7的爆炸圖;第18圖為第16圖中的電子裝置7沿B-B線的剖面圖;第19圖為第18圖中的閃光燈16轉動後的剖面圖。電子裝置7與上述之電子裝置1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電子裝置7之閃光燈16可轉動地設置於殼體10中,且不具有上述之第一反射元件18與第二反射元件20。需說明的是,第16至19圖中與第1至4圖中所示相同標號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於此實施例中,閃光燈16具有一操作部160,自殼體10之槽孔108外露。操作部160可被操作以使閃光燈16轉動。當閃光燈16轉動而使閃光燈16之閃光方向朝向第一閃光孔104時(如第18圖所示),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可直接自第一閃光孔104射出。當閃光燈16轉動而使閃光燈16之閃光方向朝向第二閃光孔106時(如第19圖所示),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可直接自第二閃光孔106射出。換言之,使用者可推動操作部160以使閃光燈16於第18圖所示的位置與第19圖所示的位置間轉動,進而使閃光燈16發出之閃光L直接自第一閃光孔104射出或直接自第二閃光孔106射出。此外,亦可利用第8圖與第9圖所示之驅動機構40來驅動閃光燈16於第18圖所示的位置與第19圖所示的位置間轉動,視實際應用而定。
綜上所述,本發明允許使用者操作第一反射元件與閃光燈其中之一於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間移動,以使閃光燈發出之閃光直接自第一閃光孔射出或經由第一反射元件反射而自第二閃光孔射出。此外,本發明另允許使用者轉動閃光燈,以使閃光燈發出之閃光直接自第一閃光孔射出或直接自第二閃光孔射出。藉此,第一相機與第二相機即可共用一個閃光燈。無論使用者欲使用第一相機或第二相機來拍照,都可獲得良好的影像品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3、4、5、6、7‧‧‧電子裝置
10‧‧‧殼體
12‧‧‧第一相機
14‧‧‧第二相機
16‧‧‧閃光燈
18‧‧‧第一反射元件
20‧‧‧第二反射元件
22‧‧‧第一鏡片
24‧‧‧第二鏡片
26‧‧‧電路板
28‧‧‧電池
30‧‧‧電磁鐵
32‧‧‧磁性件
40‧‧‧驅動機構
50‧‧‧樞接軸
60‧‧‧軟性電路板
100‧‧‧第一相機孔
102‧‧‧第二相機孔
104‧‧‧第一閃光孔
106‧‧‧第二閃光孔
108‧‧‧槽孔
160、180‧‧‧操作部
182‧‧‧齒條結構
400‧‧‧馬達
402‧‧‧螺桿
S1‧‧‧第一側
S2‧‧‧第二側
L‧‧‧閃光
A-A、B-B‧‧‧剖面線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的後視立體圖。
第2圖為第1圖中的電子裝置的爆炸圖。
第3圖為第1圖中的電子裝置沿A-A線的剖面圖,其中第一反射元件位於第一位置。
第4圖為第3圖中的第一反射元件移動至第二位置的剖面圖。
第5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的剖面圖,其中第一反射元件位於第一位置。
第6圖為第5圖中的第一反射元件移動至第二位置的剖面圖。
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的 後視立體圖。
第8圖為第7圖中的電子裝置的內部視圖,其中第一反射元件位於第一位置。
第9圖為第8圖中的第一反射元件移動至第二位置的內部視圖。
第10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的後視立體圖。
第11圖為第10圖中的電子裝置的內部視圖,其中第一反射元件位於第一位置。
第12圖為第11圖中的第一反射元件移動至第二位置的內部視圖。
第13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的後視立體圖。
第14圖為第13圖中的電子裝置的內部視圖,其中閃光燈位於第一位置。
第15圖為第14圖中的閃光燈移動至第二位置的內部視圖。
第16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的後視立體圖。
第17圖為第16圖中的電子裝置的爆炸圖。
第18圖為第16圖中的電子裝置沿B-B線的剖面圖。
第19圖為第18圖中的閃光燈轉動後的剖面圖。
1‧‧‧電子裝置
10‧‧‧殼體
12‧‧‧第一相機
14‧‧‧第二相機
16‧‧‧閃光燈
18‧‧‧第一反射元件
20‧‧‧第二反射元件
22‧‧‧第一鏡片
24‧‧‧第二鏡片
26‧‧‧電路板
28‧‧‧電池
100‧‧‧第一相機孔
102‧‧‧第二相機孔
104‧‧‧第一閃光孔
106‧‧‧第二閃光孔
108‧‧‧槽孔
180‧‧‧操作部
S1‧‧‧第一側
S2‧‧‧第二側

Claims (12)

  1. 一種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包含:一殼體,具有一第一相機孔、一第二相機孔、一槽孔、一第一閃光孔以及一第二閃光孔,該第一相機孔與該第一閃光孔形成於該殼體之一第一側,該第二相機孔與該第二閃光孔形成於該殼體之一第二側,該槽孔形成於該第一側;一第一相機,設置於該殼體中,該第一相機之鏡頭朝向該第一相機孔;一第二相機,設置於該殼體中,該第二相機之鏡頭朝向該第二相機孔;一閃光燈,設置於該殼體中;以及一第一反射元件,設置於該殼體中;其中,該第一反射元件與該閃光燈其中之一具有一操作部,自該槽孔外露,該第一反射元件與該閃光燈其中之一藉由該操作部可被操作而可於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間移動,當該第一反射元件與該閃光燈其中之一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閃光燈發出之閃光直接自該第一閃光孔射出;當該第一反射元件與該閃光燈其中之一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閃光燈發出之閃光經由該第一反射元件反射而自該第二閃光孔射出。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其中該槽孔呈線形,該操作部可被操作以使該第一反射元件與該閃光燈其中之 一於該第一位置與該第二位置間直線移動。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其中該槽孔呈弧形,該第一反射元件與該閃光燈其中之一樞接於該殼體中,該操作部可被操作以使該第一反射元件與該閃光燈其中之一於該第一位置與該第二位置間非直線移動。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另包含一第二反射元件,設置於該殼體中,當該第一反射元件與該閃光燈其中之一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閃光燈發出之閃光經由該第一反射元件與該第二反射元件反射而自該第二閃光孔射出。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另包含一驅動機構,設置於該殼體中,用以驅動該第一反射元件與該閃光燈其中之一,以使該第一反射元件與該閃光燈其中之一於該第一位置與該第二位置間移動。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驅動機構係由馬達與螺桿組成。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另包含一電磁鐵以及一磁性件,該電磁鐵與該第一反射元件與該閃光燈其中之一相對設置,該磁性件設置於該第一反射元件與該閃光燈其中 之一上,當一第一電流流通於該電磁鐵時,該電磁鐵與該磁性件間產生一磁斥力,使得該第一反射元件與該閃光燈其中之一移動至該第一位置,當一第二電流流通於該電磁鐵時,該電磁鐵與該磁性件間產生一磁吸力,使得該第一反射元件與該閃光燈其中之一移動至該第二位置,該第一電流與該第二電流反向。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相對或相鄰。
  9. 一種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包含:一殼體,具有一第一相機孔、一第二相機孔、一槽孔、一第一閃光孔以及一第二閃光孔,該第一相機孔與該第一閃光孔形成於該殼體之一第一側,該第二相機孔與該第二閃光孔形成於該殼體之一第二側,該槽孔形成於該第一側;一第一相機,設置於該殼體中,該第一相機之鏡頭朝向該第一相機孔;一第二相機,設置於該殼體中,該第二相機之鏡頭朝向該第二相機孔;以及一閃光燈,具有一操作部,自該槽孔外露,該操作部可被操作以使該閃光燈可轉動地設置於該殼體中;其中,當該閃光燈轉動而使該閃光燈之閃光方向朝向該第一閃光孔時,該閃光燈發出之閃光直接自該第一閃光孔射出;當該閃光燈轉動而使該閃光燈之閃光方向朝向該第二 閃光孔時,該閃光燈發出之閃光直接自該第二閃光孔射出。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另包含一驅動機構,設置於該殼體中,用以驅動該閃光燈,以使該閃光燈轉動。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驅動機構係由馬達與螺桿組成。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相對或相鄰。
TW101143946A 2012-11-23 2012-11-23 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 TWI4906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3946A TWI490623B (zh) 2012-11-23 2012-11-23 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3946A TWI490623B (zh) 2012-11-23 2012-11-23 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1141A TW201421141A (zh) 2014-06-01
TWI490623B true TWI490623B (zh) 2015-07-01

Family

ID=51393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3946A TWI490623B (zh) 2012-11-23 2012-11-23 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9062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20767B (en) * 1998-01-28 2001-02-0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Compact camera
US20050014527A1 (en) * 2003-07-18 2005-01-20 Agere Systems Incorporated Retractable rotatable camera modul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US20050140778A1 (en) * 2003-12-26 2005-06-30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enhanced image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JP2005198277A (ja) * 2003-12-26 2005-07-21 Lg Electronics Inc 携帯端末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20767B (en) * 1998-01-28 2001-02-0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Compact camera
US20050014527A1 (en) * 2003-07-18 2005-01-20 Agere Systems Incorporated Retractable rotatable camera modul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US20050140778A1 (en) * 2003-12-26 2005-06-30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enhanced image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JP2005198277A (ja) * 2003-12-26 2005-07-21 Lg Electronics Inc 携帯端末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1141A (zh) 2014-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67287B2 (en) Rotating prism for a digital camera in a portable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TWI575354B (zh) 便攜式電子裝置
JP2012137763A (ja) 移動通信装置用引込み可能回転可能な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操作方法
JP2006217368A (ja) 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装置およ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機
CN108833746B (zh) 摄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891099A (zh) 电子装置
CN108769515B (zh) 电子设备
TWI490623B (zh) 具有照相功能之電子裝置
KR20050106913A (ko) 다방향 촬영이 가능한 카메라모듈을 구비한 이동통신 단말기
CN103064232B (zh) 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
JP2015144361A (ja) 電子機器
JP6238773B2 (ja) 電子機器
JP2004045652A (ja) 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TW201814388A (zh) 影像處理系統以及閃光燈裝置
JP2008283668A (ja) 撮像装置
JP2007311978A (ja) カメラ回転止め構造を有する携帯電話機
JP2007114421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KR20050023687A (ko) 미러를 이용한 카메라를 구비한 이동통신 단말기
JP2009077445A (ja) 電子カメラ
JP2005107073A (ja) 撮影装置
JP4266750B2 (ja) 電子カメラ
JP2005107074A (ja) 携帯型電子機器
TW200843533A (en) A dual-use mobile phone capable of taking pictures and projecting images
JP4269900B2 (ja) スライド式携帯電子機器
TWI227621B (en) Digital photographic and projec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