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9131B - Camera lens - Google Patents

Camera len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9131B
TWI489131B TW102102479A TW102102479A TWI489131B TW I489131 B TWI489131 B TW I489131B TW 102102479 A TW102102479 A TW 102102479A TW 102102479 A TW102102479 A TW 102102479A TW I489131 B TWI489131 B TW I4891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image
curvature
radiu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2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6321A (zh
Inventor
Hiroaki Tanaka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Publication of TW2013463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63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91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913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22Telecentric objectives or lens syste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攝像透鏡
本發明,係有關於攝像透鏡。更詳細而言,係有關於將被攝體之影像藉由攝像元件(例如,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型影像感測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型影像感測器等的固體攝像元件)來導入之攝像光學裝置、和將此作了搭載之附有畫像輸入功能之數位機器、以及在攝像元件之受光面上形成被攝體之光學像的小型之攝像透鏡者。
近年來,使用有CCD型影像感測器或者是CMOS型影像感測器等的固體攝像元件之攝像光學裝置,係成為被搭載在行動終端中,伴隨著此行動終端之普及化,係為了得到更為高畫質之畫像,而成為對於市場供給搭載有對於具備高像素數之攝像元件作了使用的攝像光學裝置者。此具有高像素數之攝像元件,係伴隨有大型化的傾向,但是,近年來,隨著像素之高精細化,攝像元件係成為被作小型化。對於被使用於此種高精細化之攝像元件中的攝像透鏡,係為了與高精細化之像素相對應,而要求 有高解像力。作為此種用途之攝像透鏡,由於相較於2枚構成或者是3枚構成之透鏡,係能夠更加高性能化,因此,係提案有4枚構成之攝像透鏡。
作為此4枚構成之攝像透鏡,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係揭示有:從物體側起而依序藉由具有正的折射力之第1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之第2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之第3透鏡以及具有正的折射力之第4透鏡,而構成之,並且以高性能化作為目標的所謂逆愛爾諾斯達型(Ernostar type)之攝像透鏡。又,例如在專利文獻2~4中,係揭示有:從物體側起而依序藉由具有正的折射力之第1透鏡、和具有負的折射力之第2透鏡、和具有正的折射力之第3透鏡、以及具有負的折射力之第4透鏡,而構成之,並且以攝像透鏡全長(攝像透鏡全系之從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起直到像側焦點為止的光軸上之距離)之小型化作為目標的所謂望遠形態(telephoto type)之攝像透鏡。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34101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36553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5-292559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9-20182號公報
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攝像透鏡,由於係為逆愛爾諾斯達型,因此,其之第4透鏡係為正透鏡,相較於如同望遠形態一般之第4透鏡為負透鏡的情況,光學系之主點位置係成為像側,而後焦距係變長。亦即是,係為對於小型化而言為不利的形態。進而,4枚透鏡中之具備有負的折射力之透鏡,係為1枚,珀茲伐和之修正係變得困難,在畫像週邊部處,係並未確保有良好的性能。又,上述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之攝像透鏡,係有著下述的問題:亦即是,其攝影畫角係為狹窄,並且像差之修正係並不充分,進而,若是將透鏡全長縮短化,則會由於性能之劣化而導致成為難以對應於攝像元件之高像素化。
在上述專利文獻3中所記載之攝像透鏡,第4透鏡之周邊部係成為朝向像面方向而大幅突出的形狀,因此,為了避免其與被配置在第4透鏡和固體攝像元件之間的濾鏡(例如,光學性之低通濾鏡、紅外線截除濾鏡等)、或者是固體攝像元件封裝之密封玻璃等的平行平板、固體攝像元件之基板等相接觸,係有必要將後焦距增長。實際上,在上述專利文獻3中所記載之攝像透鏡,雖然係為望遠形態,但是,後焦距係為長,而並未達成充分的小型化。又,在高像素化對應上,其像差修正亦並非充 分。在專利文獻4中所記載之攝像透鏡,雖然係能夠進行F2.8程度之像差修正,但是,在像素之高精細化有所進展的行動終端中,係僅能夠以不充分之亮度來作對應。
本發明,係為有鑑於此種問題點所進行之發明,其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相較於先前技術之形態而為更加小型,且對於諸像差作良好之修正,並且為F2.4程度之明亮的4枚構成之攝像透鏡。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第1發明之攝像透鏡,係為用以將被攝體像結像於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上的攝像透鏡,其特徵為: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由正的第1透鏡、和負的第2透鏡、和正的第3透鏡、以及將物體側面設為凹面或平面並且將像側面設為凹面之負的第4透鏡所成,並且,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1)以及(A2)。
0.756≦f1/f≦2…(A1)
0.22≦(r2A+r2B)/(r2A-r2B)≦1.0…(A2),其中,f1係為第1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r2A係為第2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2B係為第2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第2發明之攝像透鏡,係在上述第1發明中,以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3)一事作為特徵。
1.21≦(r3A+r3B)/(r3A-r3B)≦1.82…(A3)
其中,r3A係為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3B係為第3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第3發明之攝像透鏡,係在上述第1或第2發明中,以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4)一事作為特徵。
0<(r4A+r4B)/(r4A-r4B)≦1…(A4)
其中,r4A係為第4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4B係為第4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第4發明之攝像透鏡,係在上述第1~第3之任一者的發明中,以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5)一事作為特徵。
0.2≦f3/f≦0.64…(A5)
其中,f3係為第3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第5發明之攝像透鏡,係在上述第1~第4之任一者的發明中,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前述第4透鏡之像側面係具備有非球面形狀,於其之中心處,係具備有負的折射力,並隨著朝向周邊而負的折射力逐漸縮小, 而具有反曲點,並且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6)。
0.05≦T4/f≦0.22…(A6)
其中,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T4係為第4透鏡之光軸上的厚度。
第6發明之攝像透鏡,係為用以將被攝體像結像於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上的攝像透鏡,其特徵為: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由正的第1透鏡、和負的第2透鏡、和正的第3透鏡、以及將物體側面設為凹面或平面並且將像側面設為凹面之負的第4透鏡所成,並且,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1)、(B2)以及(B5)。
-5≦f2/f≦-1.37…(B1)
0.22≦(r2A+r2B)/(r2A-r2B)≦1.0…(B2)
-1.83≦r3A/f≦-0.77…(B5)
其中,f2係為第2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r2A係為第2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2B係為第2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3A係為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
第7發明之攝像透鏡,係在上述第6發明中,以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3)一事作為特徵。
1.35≦(r3A+r3B)/(r3A-r3B)≦1.98…(B3)
其中,r3A係為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3B係為第3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第8發明之攝像透鏡,係在上述第6或第7發明中,以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4)一事作為特徵。
0<(r4A+r4B)/(r4A-r4B)≦1…(B4)
其中,r4A係為第4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4B係為第4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第9發明之攝像透鏡,係在上述第6~第8之任一者的發明中,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前述第4透鏡之像側面係具備有非球面形狀,於其之中心處,係具備有負的折射力,並隨著朝向周邊而負的折射力逐漸縮小,而具有反曲點,並且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6)。
0.05≦T4/f≦0.22…(B6)
其中,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T4係為第4透鏡之光軸上的厚度。
第10發明之攝像透鏡,係在上述第1~第9之任一者的發明中,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前述第1透鏡係為雙凸透鏡。
第11發明之攝像透鏡,係在上述第1~第10之任一者的發明中,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前述第3透鏡係為像面側為凸之半月型透鏡。
第12發明之攝像透鏡,係在上述第1~第11之任一者的發明中,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透鏡係全部為藉由塑膠材料所形成。
第13發明之攝像光學裝置,其特徵為:係具備有如上述第1~第12中之任一者的發明之攝像透鏡;和將被形成在攝像面上之光學像變換為電性訊號之攝像元件,以在前述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上而形成被攝體之光學像的方式,來設置前述攝像透鏡。
第14發明之數位機器,其特徵為:係藉由具備上述第13發明之攝像光學裝置,而被附加有被攝體之靜止畫攝影、動畫攝影中之至少其中一者之功能。
第15發明之數位機器,其特徵為:係在上述第14發明中,而為行動終端。
藉由採用本發明之構成,則係可實現相較於先前技術之形態而為更加小型,且對於諸像差作良好之修正,並且為F2.4程度之明亮的4枚構成之攝像透鏡,以及具備有此之攝像光學裝置。又,藉由將本發明之攝像光學裝置使用在行動電話、行動資訊終端等之數位機器中,係成為能夠對於數位機器而緊緻化地附加高性能之畫像輸 入功能。
DU‧‧‧數位機器
LU‧‧‧攝像光學裝置
LN‧‧‧攝像透鏡
L1~L4‧‧‧第1~第4透鏡
ST‧‧‧開口光圈(光圈)
SR‧‧‧攝像元件
SS‧‧‧受光面(攝像面)
IM‧‧‧像面(光學像)
AX‧‧‧光軸
1‧‧‧訊號處理部
2‧‧‧控制部
3‧‧‧記憶體
4‧‧‧操作部
5‧‧‧顯示部
[圖1]第1實施型態(實施例1)之透鏡構成圖。
[圖2]實施例1之像差圖。
[圖3]第2實施型態(實施例2)之透鏡構成圖。
[圖4]實施例2之像差圖。
[圖5]第3實施型態(實施例3)之透鏡構成圖。
[圖6]實施例3之像差圖。
[圖7]第4實施型態(實施例4)之透鏡構成圖。
[圖8]實施例4之像差圖。
[圖9]第5實施型態(實施例5)之透鏡構成圖。
[圖10]實施例5之像差圖。
[圖11]第6實施型態(實施例6)之透鏡構成圖。
[圖12]實施例6之像差圖。
[圖13]第7實施型態(實施例7)之透鏡構成圖。
[圖14]實施例7之像差圖。
[圖15]第8實施型態(實施例8)之透鏡構成圖。
[圖16]實施例8之像差圖。
[圖17]對於搭載有攝像透鏡之數位機器的概略構成例作展示之模式圖。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攝像透鏡等作說明。第1形態之攝像透鏡,係為用以將被攝體像結像於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例如,固體攝像元件之光電變換部)上的攝像透鏡,其特徵為: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由正的第1透鏡、和負的第2透鏡、和正的第3透鏡、以及將物體側面設為凹面或平面並且將像側面設為凹面之負的第4透鏡所成,並且,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1)以及(A2)。
0.756≦f1/f≦2…(A1)
0.22≦(r2A+r2B)/(r2A-r2B)≦1.0…(A2)
其中,f1係為第1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r2A係為第2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2B係為第2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為了得到小型並為明亮且更進而對於像差作了良好之修正的攝像透鏡,第1形態之基本構成,係由正的第1透鏡、和負的第2透鏡、和正的第3透鏡、以及將物體側面設為凹面或平面並且將像側面設為凹面之負的第4透鏡所成。此透鏡構成,係成為從物體側起而依序配置由第1透鏡、第2透鏡以及第3透鏡所成之正透鏡群、和負的第4透鏡,也就是所謂的望遠形態之配置,因此,對於攝像透鏡全長之小型化而言,係為有利之構成。進而,藉由將4枚構成中之2枚設為負透鏡,係將具有輻散作用之面增多並使得珀茲伐和之修正成為容易,而成為能夠得 到一直涵蓋至畫面周邊部為止而均確保有良好之結像性能的攝像透鏡。又,藉由將第4透鏡之物體側面設為凹面或平面,由於第4透鏡之周邊部係成為不會朝向像面方向而大幅突出,在能夠避免其與被配置在第4透鏡和固體攝像元件之間的濾鏡(例如,光學性之低通濾鏡、紅外線截除濾鏡等)、或者是固體攝像元件封裝之密封玻璃等的平行平板、固體攝像元件之基板等相接觸的同時,亦能夠將後焦距縮短,而成為對於攝像透鏡全長的縮短化而言為有利之構成。
條件式(A1),係為用以藉由對於第1透鏡之焦距設定在適當的範圍內而適當地達成攝像透鏡全長的縮短化以及像差修正的條件式。藉由低於條件式(A1)之上限,係能夠防止第1透鏡之正光焦度(光焦度:藉由焦距之倒數所定義之量,於此係指折射力)變得過小,而能夠達成攝像透鏡全長之縮短化。又,由於係能夠將射入至第2透鏡中之光線的高度作抑制,因此,就算是在F值為明亮的情況時,對於球面像差、軸上色像差之修正亦變得容易。另一方面,藉由超過條件式(A1)之下限,係能夠防止第1透鏡之光焦度極端地變大,而能夠對於在第1透鏡處所發生之高次的球面像差或彗狀像差作抑制。故而,就算是變亮而光束徑增加,若是本構成,則係能夠進行良好之像差修正。
條件式(A2),係為用以將第2透鏡之面形狀設定在適當之範圍內的條件式。藉由低於條件式(A2) 之上限,係能夠防止第2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極端地變強(亦即是,曲率半徑之絕對值極端地變小),而能夠對於在像側面處所發生之高次的球面像差或彗狀像差作抑制。進而,藉由使第1透鏡之焦距落於條件式(A1)之範圍內,係能夠將朝向攝像元件周邊部之光線的對於第2透鏡之物體側面的射入角更加縮小,而能夠對於彗狀像差、形變像差等作抑制。另一方面,藉由超過條件式(A2)之下限,係能夠將第2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作適度的維持,對於彗狀像差、像面彎曲、非點像差、色像差等之修正係變得容易。進而,藉由使第1透鏡之焦距落於條件式(A1)之範圍內,係能夠將朝向攝像元件中心部之光線的對於第2透鏡之物體側面的射入角更加縮小,而能夠對於球面像差等之發生作抑制。
若依據上述第1形態之特徵性構成,則係可實現相較於先前技術之形態而為更加小型,且對於諸像差作良好之修正,並且為F2.4程度之明亮的4枚構成之攝像透鏡,以及具備有此之攝像光學裝置。又,若是將該攝像光學裝置使用在行動電話、行動資訊終端等之數位機器中,則係成為能夠對於數位機器而緊緻化地附加高性能之畫像輸入功能,並對於其之緊緻化、高性能化、高功能化等有所助益。以下,針對能夠將此些效果以良好的平衡性來獲得並且能夠更進一步達成高光學性能、小型化等的條件等作說明。
更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1a)。
0.756≦f1/f≦1.63…(A1a)
此條件式(A1a),係在前述條件式(A1)所規定之條件範圍中,而基於前述觀點等來對於更為理想之條件範圍作規定。故而,較理想,藉由滿足條件式(A1a),係能夠將上述之效果更加增大。
更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2a)。
0.28≦(r2A+r2B)/(r2A-r2B)≦1.0…(A2a)
此條件式(A2a),係在前述條件式(A2)所規定之條件範圍中,而基於前述觀點等來對於更為理想之條件範圍作規定。故而,較理想,藉由滿足條件式(A2a),係能夠將上述之效果更加增大。
較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3)。
1.21≦(r3A+r3B)/(r3A-r3B)≦1.82…(A3)
其中,r3A係為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3B係為第3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條件式(A3),係為用以將第3透鏡之面形狀設定在適當之範圍內的條件式。藉由低於條件式(A3)之上限,係能夠防止第3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極端地變 強,而能夠對於在像側面處所發生之高次的球面像差或彗狀像差作抑制。另一方面,藉由超過條件式(A3)之下限,由於係能夠將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作適度的維持,而能夠將朝向攝像元件周邊部之光線的對於物體側面之射入角縮小,因此係能夠對於彗狀像差、形變像差等作抑制。
更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3a)。
1.39≦(r3A+r3B)/(r3A-r3B)≦1.69…(A3a)
此條件式(A3a),係在前述條件式(A3)所規定之條件範圍中,而基於前述觀點等來對於更為理想之條件範圍作規定。故而,較理想,藉由滿足條件式(A3a),係能夠將上述之效果更加增大。
較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4)。
0<(r4A+r4B)/(r4A-r4B)≦1…(A4)
其中,r4A係為第4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4B係為第4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條件式(A4),係為用以將第4透鏡之面形狀設定在適當之範圍內的條件式。藉由低於條件式(A4)之上限,由於第4透鏡之周邊部係成為不會朝向像面方向而大幅突出,因此在能夠避免其與被配置在第4透鏡和固 體攝像元件之間的濾鏡(例如,光學性之低通濾鏡、紅外線截除濾鏡等)、或者是固體攝像元件封裝之密封玻璃等的平行平板、固體攝像元件之基板等相接觸的同時,亦能夠將後焦距縮短,而能夠達成攝像透鏡全長的縮短化。另一方面,藉由超過條件式(A4)之下限,係能夠防止第4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變得極端強,而成為能夠確保周邊光線之像側光束的望遠特性。
更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4a)。
0.49≦(r4A+r4B)/(r4A-r4B)≦1…(A4a)
此條件式(A4a),係在前述條件式(A4)所規定之條件範圍中,而基於前述觀點等來對於更為理想之條件範圍作規定。故而,較理想,藉由滿足條件式(A4a),係能夠將上述之效果更加增大。
較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5)。
0.2≦f3/f≦0.64…(A5)
其中,f3係為第3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條件式(A5),係為用以藉由將第3透鏡之焦距設定在適當的範圍內而達成攝像透鏡全長的縮短化以及良好之像差修正的條件式。藉由低於條件式(A5)之上 限,係能夠防止第3透鏡之正光焦度變得過小,而能夠達成攝像透鏡全長之縮短化。又,由於係成為不需要對於第1透鏡而賦予必要以上之正光焦度,因此,係成為對於彗狀像差、形變像差等而言為有利之構成。另一方面,藉由超過條件式(A5)之下限,係能夠對於在第3透鏡處所發生之高次的球面像差或彗狀像差作抑制。
更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5a)。
0.37≦f3/f≦0.62…(A5a)
此條件式(A5a),係在前述條件式(A5)所規定之條件範圍中,而基於前述觀點等來對於更為理想之條件範圍作規定。故而,較理想,藉由滿足條件式(A5a),係能夠將上述之效果更加增大。
較理想,前述第4透鏡之像側面係具備有非球面形狀,於其之中心處,係具備有負的折射力,並隨著朝向周邊而負的折射力逐漸縮小,而具有反曲點,並且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6)。
0.05≦T4/f≦0.22…(A6)
其中,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T4係為第4透鏡之光軸上的厚度。
藉由將第4透鏡之像側面設為隨著從光軸而 朝向周邊前進而負的折射力逐漸變小,並設為具備有反曲點之非球面形狀,係成為易於確保像側光束之望遠特性。又,第3透鏡之像側面,係成為並不需要在透鏡周邊部處而過度地將負的折射力縮小,而成為能夠對於軸外像差作良好的修正。於此,所謂「反曲點」,係指在有效半徑內之透鏡剖面形狀的曲線中,非球面頂點之切平面會成為與光軸相垂直之平面一般的非球面上之點。
條件式(A6),係為用以藉由將第4透鏡之軸上厚度設定在適當的範圍內而適當地達成攝像透鏡之像面性的條件式。第4透鏡,相較於其他的透鏡,由於在光軸附近之折射力和在周邊處之折射力係大為相異,因此,軸上厚度之對於像面彎曲的影響係為大。藉由低於條件式(A6)之上限,係能夠防止像面彎曲過於傾向過曝(over)側。另一方面,藉由超過條件式(A6)之下限,係能夠防止像面彎曲過於傾向過暗(under)側。故而,藉由滿足條件式(A6),係能夠防止攝像透鏡之像面性過於傾向過曝側或者是過暗側。
更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6a)。
0.11≦T4/f≦0.19…(A6a)
此條件式(A6a),係在前述條件式(A6)所規定之條件範圍中,而基於前述觀點等來對於更為理想之條件範圍作規定。故而,較理想,藉由滿足條件式(A6a),係 能夠將上述之效果更加增大。
第2形態之攝像透鏡,係為用以將被攝體像結像於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例如,固體攝像元件之光電變換部)上的攝像透鏡,其特徵為: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由正的第1透鏡、和負的第2透鏡、和正的第3透鏡、以及將物體側面設為凹面或平面並且將像側面設為凹面之負的第4透鏡所成,並且,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1)、(B2)以及(B5)。
-5≦f2/f≦-1.37…(B1)
0.22≦(r2A+r2B)/(r2A-r2B)≦1.0…(B2)
-1.83≦r3A/f≦-0.77…(B5)
其中,f2係為第2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r2A係為第2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2B係為第2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3A係為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
為了得到小型並為明亮且更進而對於像差作了良好之修正的攝像透鏡,第2形態之基本構成,係由正的第1透鏡、和負的第2透鏡、和正的第3透鏡、以及將物體側面設為凹面或平面並且將像側面設為凹面之負的第4透鏡所成。此透鏡構成,係成為從物體側起而依序配置由第1透鏡、第2透鏡以及第3透鏡所成之正透鏡群、和負的第4透鏡,也就是所謂的望遠形態之配置,因此,對 於攝像透鏡全長之小型化而言,係為有利之構成。進而,藉由將4枚構成中之2枚設為負透鏡,係將具有輻散作用之面增多並使得珀茲伐和之修正成為容易,而成為能夠得到一直涵蓋至畫面周邊部為止而均確保有良好之結像性能的攝像透鏡。又,藉由將第4透鏡之物體側面設為凹面或平面,由於第4透鏡之周邊部係成為不會朝向像面方向而大幅突出,在能夠避免其與被配置在第4透鏡和固體攝像元件之間的濾鏡(例如,光學性之低通濾鏡、紅外線截除濾鏡等)、或者是固體攝像元件封裝之密封玻璃等的平行平板、固體攝像元件之基板等相接觸的同時,亦能夠將後焦距縮短,而成為對於攝像透鏡全長的縮短化而言為有利之構成。
條件式(B1),係為用以藉由將第2透鏡之焦距設定在適當的範圍內而適當地達成攝像透鏡全長的縮短化以及像差修正的條件式。若是超過條件式(B1)之上限,則第2透鏡之負光焦度(光焦度:藉由焦距之倒數所定義之量,於此係指折射力)係會變得過大,要將攝像透鏡全長縮短化一事係變得困難。又,會在第2透鏡處而發生高次之球面像差或彗狀像差。另一方面,若是低於條件式(B)之下限,則第2透鏡之負光焦度係變得過小,珀茲伐和之修正係變得困難,在畫面周邊部處之結像性能係會劣化。故而,若是滿足條件式(B1)則就算是變亮而光束徑增加,亦能夠進行良好之像差修正。
條件式(B2),係為用以將第2透鏡之面形 狀設定在適當之範圍內的條件式。藉由低於條件式(B2)之上限,係能夠防止第2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極端地變強(亦即是,曲率半徑之絕對值極端地變小),而能夠對於在像側面處所發生之高次的球面像差或彗狀像差作抑制。進而,藉由使第2透鏡之焦距落於條件式(B1)之範圍內,係能夠將上述效果作更大的獲得。另一方面,藉由超過條件式(B2)之下限,係能夠將第2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作適度的維持,對於彗狀像差、像面彎曲、非點像差、色像差等之修正係變得容易。進而,藉由使第2透鏡之焦距落於條件式(B1)之範圍內,係能夠一直涵蓋至畫面周邊部為止而均得到良好之結像性能。
條件式(B5),係為用以將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設定在適當之範圍內的條件式。藉由低於條件式(B5)之上限,係能夠防止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之絕對值變得過小,在第2透鏡之像側面處所發生的像差、亦即是朝向攝像元件周邊部之光線的像差(例如,彗狀像差、倍率色像差)的修正,係變得容易。又,係能夠避免相對於身為曲率為強之凹面的第2透鏡之像側面的在有效直徑附近之接觸,在攝像透鏡全系之縮短化上係成為有利。另一方面,藉由超過條件式(B5)之下限,由於係能夠將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作適度的維持,而能夠將朝向攝像元件周邊部之光線的對於物體側面之射入角縮小,因此係能夠對於在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處所發生的彗狀像差、形變像差等作抑制。
若依據上述第2形態之特徵性構成,則係可實現相較於先前技術之形態而為更加小型,且對於諸像差作良好之修正,並且為F2.4程度之明亮的4枚構成之攝像透鏡,以及具備有此之攝像光學裝置。又,若是將該攝像光學裝置使用在行動電話、行動資訊終端等之數位機器中,則係成為能夠對於數位機器而緊緻化地附加高性能之畫像輸入功能,並對於其之緊緻化、高性能化、高功能化等有所助益。以下,針對能夠將此些效果以良好的平衡性來獲得並且能夠更進一步達成高光學性能、小型化等的條件等作說明。
更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1a)。
-3.98≦f2/f≦-1.39…(B1a)
此條件式(B1a),係在前述條件式(B1)所規定之條件範圍中,而基於前述觀點等來對於更為理想之條件範圍作規定。故而,較理想,藉由滿足條件式(B1a),係能夠將上述之效果更加增大。
更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2a)。
0.28≦(r2A+r2B)/(r2A-r2B)≦1.0…(B2a)
此條件式(B2a),係在前述條件式(B2)所規定之條件範圍中,而基於前述觀點等來對於更為理想之條件範 圍作規定。故而,較理想,藉由滿足條件式(B2a),係能夠將上述之效果更加增大。
更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5a)。
-1.66≦r3A/f≦-0.98…(B5a)
此條件式(B5a),係在前述條件式(B5)所規定之條件範圍中,而基於前述觀點等來對於更為理想之條件範圍作規定。故而,較理想,藉由滿足條件式(B5a),係能夠將上述之效果更加增大。
較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3)。
1.35≦(r3A+r3B)/(r3A-r3B)≦1.98…(B3)
其中,r3A係為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3B係為第3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條件式(B3),係為用以將第3透鏡之面形狀設定在適當之範圍內的條件式。藉由低於條件式(B3)之上限,係能夠防止第3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極端地變強,而能夠對於在像側面處所發生之高次的球面像差或彗狀像差作抑制。另一方面,藉由超過條件式(B3)之下限,由於係能夠將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作適度的維持,而能夠將朝向攝像元件周邊部之光線的對於物體側面之射入角縮小,因此係能夠對於彗狀像差、形變像差 等作抑制。
更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3a)。
1.39≦(r3A+r3B)/(r3A-r3B)≦1.69…(B3a)
此條件式(B3a),係在前述條件式(B3)所規定之條件範圍中,而基於前述觀點等來對於更為理想之條件範圍作規定。故而,較理想,藉由滿足條件式(B3a),係能夠將上述之效果更加增大。
較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4)。
0<(r4A+r4B)/(r4A-r4B)≦1…(B4)
其中,r4A係為第4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4B係為第4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條件式(B4),係為用以將第4透鏡之面形狀設定在適當之範圍內的條件式。藉由低於條件式(B4)之上限,由於第4透鏡之周邊部係成為不會朝向像面方向而大幅突出,因此在能夠避免其與被配置在第4透鏡和固體攝像元件之間的濾鏡(例如,光學性之低通濾鏡、紅外線截除濾鏡等)、或者是固體攝像元件封裝之密封玻璃等的平行平板、固體攝像元件之基板等相接觸的同時,亦能夠將後焦距縮短,而能夠達成攝像透鏡全長的縮短化。另一方面,藉由超過條件式(B4)之下限,係能夠防止第4 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變得極端強,而成為能夠確保周邊光線之像側光束的望遠特性。
更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4a)。
0.49≦(r4A+r4B)/(r4A-r4B)≦1…(B4a)
此條件式(B4a),係在前述條件式(B4)所規定之條件範圍中,而基於前述觀點等來對於更為理想之條件範圍作規定。故而,較理想,藉由滿足條件式(B4a),係能夠將上述之效果更加增大。
較理想,前述第4透鏡之像側面係具備有非球面形狀,於其之中心處,係具備有負的折射力,並隨著朝向周邊而負的折射力逐漸縮小,而具有反曲點,並且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6)。
0.05≦T4/f≦0.22…(B6)
其中,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T4係為第4透鏡之光軸上的厚度。
藉由將第4透鏡之像側面設為隨著從光軸而朝向周邊前進而負的折射力逐漸變小,並設為具備有反曲點之非球面形狀,係成為易於確保像側光束之望遠特性。又,第3透鏡之像側面,係成為並不需要在透鏡周邊部處而過度地將負的折射力縮小,而成為能夠對於軸外像差作 良好的修正。於此,所謂「反曲點」,係指在有效半徑內之透鏡剖面形狀的曲線中,非球面頂點之切平面會成為與光軸相垂直之平面一般的非球面上之點。
條件式(B6),係為用以藉由將第4透鏡之軸上厚度設定在適當的範圍內而適當地達成攝像透鏡之像面性的條件式。第4透鏡,相較於其他的透鏡,由於在光軸附近之折射力和在周邊處之折射力係大為相異,因此,軸上厚度之對於像面彎曲的影響係為大。藉由低於條件式(B6)之上限,係能夠防止像面彎曲過於傾向過曝(over)側。另一方面,藉由超過條件式(B6)之下限,係能夠防止像面彎曲過於傾向過暗(under)側。故而,藉由滿足條件式(B6),係能夠防止攝像透鏡之像面性過於傾向過曝側或者是過暗側。
更理想,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6a)。
0.11≦T4/f≦0.19…(B6a)
此條件式(B6a),係在前述條件式(B6)所規定之條件範圍中,而基於前述觀點等來對於更為理想之條件範圍作規定。故而,較理想,藉由滿足條件式(B6a),係能夠將上述之效果更加增大。
接著,於以下,針對為了在前述第1或第2形態之特徵性構成中而能夠將前述之效果以良好的平衡性來獲得並且能夠更進一步達成高光學性能、小型化等的條 件、理想形態等作說明。
較理想,前述第1透鏡係為雙凸透鏡。為了達成全長之縮短化,係需要將第1透鏡之光焦度保持為大。若是藉由將第1透鏡設為雙凸形狀並在兩面處而分擔光焦度之分配,則係能夠防止單側之曲率極端地變強的情形。藉由此,係能夠對於高次之球面像差或彗狀像差作抑制。
較理想,前述第3透鏡,係為像面側為凸之半月型透鏡。藉由將第3透鏡設為使凸面朝向了像面側之半月形狀,係能夠將朝向攝像元件周邊部之光線的對於物體側面之射入角縮小。藉由此,係能夠對於彗狀像差、形變像差等作抑制。
較理想,透鏡係全部為由塑膠材料所形成。亦即是,較理想,攝像透鏡,係作為透鏡而僅具備有塑膠透鏡。近年來,以包含固體攝像元件之攝像光學裝置全體的小型化作為目的,就算是相同像素數之固體攝像元件,像素節距亦係為小,其結果,係開發出攝像面尺寸為小之裝置。此種攝像面尺寸為小之固體攝像元件用的攝像透鏡,由於係需要將全系之焦距相對性而言地設為較短,因此,各透鏡之曲率半徑或外徑係會變得相當小。故而,相較於藉由會耗費精力之研磨加工所製造的玻璃透鏡,經由將全部的透鏡以藉由射出成形所製造之塑膠透鏡來構成,就算是曲率半徑或外徑為小之透鏡,亦成為能夠低價地作大量生產。又,塑膠透鏡,由於係能夠將沖壓溫度降低, 因此,係能夠對於成形模之損耗作抑制,其結果,係能夠使成形模之交換次數或維修次數減少,並謀求成本之降低。
本發明之攝像透鏡,係適於作為附有畫像輸入功能之數位機器(例如行動終端)用之攝像透鏡來使用,藉由將此與攝像元件等作組合,係能夠構成將被攝體之影像作光學性導入並作為電性訊號而輸出之攝像光學裝置。攝像光學裝置,係為成為在被攝體之靜止畫攝影或動畫攝影中所被作使用之攝像機的主要構成要之光學裝置,例如,係藉由從物體(亦即是被攝體)側起,而依序具備有形成物體之光學像的攝像透鏡和將藉由該攝像透鏡所形成的光學像變換為電性訊號之攝像元件,來構成之。而,藉由以使被攝體之光學像被形成在攝像元件之受光面(亦即是攝像面)上的方式來將具備有前述之特徵性構成的攝像透鏡作配置,係能夠以小型且低成本來實現具備有高性能之攝像光學裝置和具備有此之數位機器。
作為附有畫像輸入功能之數位機器之例,係可列舉出數位相機、視訊攝像機、監視攝影機、車載攝像機、電視電話用攝像機等之攝像機,又,亦可列舉出在個人電腦、行動終端(例如,行動電話、可攜式電腦等之小型且能夠攜帶的資訊機器終端)、此些之周邊機器(掃描機、印表機等)、其他的數位機器等處而被作內藏或者是外接之攝像機。如同由此些之例而可得知一般,不僅是能夠藉由使用攝像光學裝置來構成攝像機,亦能夠藉由在各 種機器處搭載攝像光學裝置而附加攝像機功能。例如,係能夠構成附有攝像機之行動電話等的附有畫像輸入功能之數位機器。
於圖17中,作為附有畫像輸入功能之數位機器的其中一例,將數位機器DU之概略構成例以模式性剖面來作展示。被搭載於圖17所示之數位機器DU中的攝像光學裝置LU,係從物體(亦即是被攝體)側起,而依序具備有:形成物體之光學像(像面)IM的攝像透鏡LN(AX:光軸)、和平行平板PT(相當於攝像元件SR之覆蓋玻璃;因應於必要所配置之光學性低通濾鏡、紅外線截波濾鏡等之光學濾鏡等)、和將藉由攝像透鏡LN而形成於受光面(攝像面)SS上之光學像IM變換為電性訊號之攝像元件SR。在藉由此攝像光學裝置LU來構成附有畫像輸入功能之數位機器DU的情況時,通常係成為在其之本體內部而配置攝像光學裝置LU,但是,在實現攝像機功能時,係能夠採用因應於必要所設計之形態。例如,係可將作了單元化之攝像光學裝置LU,構成為可相對於數位機器DU之本體而自由裝著脫離或者是自由轉動。
攝像透鏡LN,係如同前述一般,由從物體側起而依序具備第1~第4透鏡L1~L4之單焦的4枚構成所成,並成為在攝像元件SR之受光面SS上而形成光學像IM之構成。作為攝像元件SR,例如係使用有具備複數之像素的CCD型影像感測器、CMOS型影像感測器等之固體攝像元件。攝像透鏡LN,由於係以使被攝體之光學 像IM被形成在攝像元件SR之身為光電變換部的受光面SS上的方式而被作設置,因此,藉由攝像透鏡LN所形成之光學像IM,係藉由攝像元件SR而被變換為電性訊號。
數位機器DU,係除了攝像光學裝置LU以外,亦具備有訊號處理部1、控制部2、記憶體3、操作部4、顯示部5等。藉由攝像元件SR所產生的訊號,係在訊號處理部1處而因應於必要來施加特定之數位畫像處理或畫像壓縮處理等,並作為數位影像訊號而記錄在記憶體3(半導體記憶體、光碟等)中,依存於情況,亦會經由纜線或者是被變換為紅外線訊號等而傳輸至其他的機器處(例如行動電話之通訊功能)。控制部2係由微電腦所成,並集中性地進行攝影功能(靜止畫攝影功能、動畫攝影功能等)、畫像再生功能等之功能的控制,用以進行對焦之透鏡移動機構之控制等。例如,係以進行被攝體之靜止畫攝影、動畫攝影中之至少其中一者的方式,來藉由控制部2而進行對於攝像光學裝置LU之控制。顯示部5,係為包含液晶螢幕等之顯示器的部分,並使用藉由攝像元件SR所作了變換的畫像訊號或者是被記錄在記憶體3中之畫像資訊,來進行畫像顯示。操作部4,係為包含有操作鍵(例如快門鍵)、操作轉盤(例如攝影模式轉盤)等的操作構件之部分,並將操作者所作了操作輸入之資訊傳輸至控制部2處。
接著,列舉出第1~第8實施形態,針對攝像透鏡LN之具體性的光學構成作更為詳細之說明。在圖 1、圖3、圖5、圖7、圖9、圖11、圖13、圖15中,將身為無限遠對焦狀態之攝像透鏡LN的第1~第8實施形態以光學剖面來分別作展示。第j透鏡Lj,係為從物體側起而位置在第j個處之透鏡,被配置在攝像透鏡LN之像側處的平行平板PT,係為對於光學性低通濾鏡、IR截除濾鏡、固體攝像元件之覆蓋玻璃等作了想定者。構成攝像透鏡LN之全部的透鏡面,均為非球面,全部的透鏡,係將塑膠材料想定為光學材料。又,係將自動對焦或微距(MACRO)切換功能等之對焦,想定為藉由使第1透鏡L1~第4透鏡L4一體性地作移動而進行之全體對焦。
在第1~第8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LN中,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配置正的第1透鏡L1、負的第2透鏡L2、正的第3透鏡L3以及負的第4透鏡L4。不論何者,均相同的,第4透鏡L4,係將物體側面設為凹面或者是平面,並且將像側面設為凹面。又,第4透鏡係成為下述之構成:亦即是,像側面係具備有非球面形狀,於其之中心處,係具備有負的折射力,並隨著朝向周邊而負的折射力逐漸縮小,而具有反曲點。
另外,塑膠材料,由於溫度變化時之折射率變化係為大,因此若是將全部的透鏡均藉由塑膠透鏡來構成,則當周圍溫度產生了變化時,會成為具有使攝像透鏡全系之像點位置產生變動之問題。但是,近年來,係得知了:若是在塑膠材料中混合無機微粒子,則係能夠將塑膠材料所受到的溫度變化之影響縮小。若是作詳細說明,則 一般而言,若是在透明的樹脂材料中混合微粒子,則由於光會散射而透過率會降低,因此係難以作為光學材料來使用,但是,只要使微粒子之大小成為較透過光束之波長更小,則係能夠成為使散射並不會實質性地發生。
又,塑膠材料,雖然會伴隨著溫度上升而使折射率降低,但是,無機粒子係會相反的隨著溫度上升而使折射率上升。因此,藉由利用此些之溫度依存性來使其產生相互抵消的作用,係能夠成為幾乎不會產生折射率之變化。具體而言,經由在成為母材之塑膠材料中使最大長度為20奈米以下之無機粒子作分散,係能夠作成折射率之溫度依存性為極低的塑膠材料。例如,藉由在丙烯酸樹脂中分散氧化鈮(Nb2 O5 )之微粒子,係能夠將由於溫度變化所導致的折射率變化縮小。
在本發明之攝像透鏡LN中,藉由於相對而言折射力為大之正透鏡(亦即是第1透鏡L1、第3透鏡L3)處或者是於全部的透鏡(第1~第4透鏡L1~L4)處而使用此種將無機粒子作了分散的塑膠材料,係成為能夠將攝像透鏡LN全系之在溫度變化時的像點位置變動抑制為小。
在上述之各實施形態和後述之各實施例中,係並未成為一定會使射入至固體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中的光束之主光線射入角在攝像面周邊部處而成為充分小之構成。但是,在最近之技術中,係成為能夠藉由對於固體攝像元件之色濾鏡和晶片微透鏡陣列之配列作重新設計,來 將陰影減輕。具體而言,只要相對於攝像元件之攝像面的像素節距,而將色濾鏡或晶片微透鏡陣列之配列的節距設為更些許小,則由於越朝向攝像面之周邊部則相對於各像素之色濾鏡或晶片微透鏡陣列會越朝向攝像透鏡光軸側而橫移,因此係能夠將斜射入之光束有效率地導引至各像素之受光部處。藉由此,係能夠將在固體攝像元件處所產生之陰影抑制為小。在後述之各實施例中,係成為與前述之要求被作了舒緩一事相應地而以更進一步之小型化作為目標之設計例。
[實施例]
以下,針對實施了本發明之攝像透鏡的構成等,列舉出實施例之編制資料等來作更具體之說明。於此所列舉出之實施例1~8(EX1~8),係為與前述第1~第8實施形態分別相對應之數值實施例,對第1~第8實施形態作展示之透鏡構成圖(圖1、圖3、圖5、圖7、圖9、圖11、圖13、圖15),係對於所對應之實施例1~8的透鏡剖面形狀、透鏡配置等分別作展示。
在各實施例之編制資料中,作為面資料,係從左側之欄起而依序對於面編號、曲率半徑r(mm)、軸上面間隔d(mm)、相關於d線(波長:587.56nm)的折射率nd、相關於d線之阿貝數vd、有效半徑(mm)作展示。在面編號處附加有*之面,係為非球面,其之面形狀,係藉由使用有將面頂點作為原點之局部性的正交座標 系(X,Y,Z)之以下的數式(AS)來作定義。作為非球面資料,係對於非球面係數等作展示。另外,在各實施例之非球面資料中的未作標記之項的係數,係為0,對於全部的資料,係為E-n=×10-n
其中,h係為相對於X軸(光軸AX)而為垂直方向之高度(h2 =Y2 +Z2 ),X係為在高度h之位置處的光軸AX方向之下沈(sag )量(面頂點基準),R係為基準曲率半徑(相當於曲率半徑r),K係為圓錐常數,Ai係為i次之非球面係數。
作為各種資料,係對於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f,mm)、後焦距(fB,mm)、F數(F)、攝像元件SR之攝像面SS的對角線長度(2Y’,mm;Y’:最大像高)、透鏡全長(TL,mm)、半像角(ω,°)作展示,並進而作為單透鏡資料,而對於各透鏡L1~L4之焦距(f1、f2、f3、f4;mm)作展示。但是,於此所使用之後焦距fB,係為從平行平板PT之像側面起直到像面IM為止之距離,透鏡全長TL,係為從透鏡最前面起直到像面IM為止之距離。又,在表1中,對於各實施例之條件式對應值作展示。
圖2、圖4、圖6、圖8、圖10、圖12、圖14、圖16,係為實施例1~8(EX1~8)之像差圖,(A)係對球面像差(mm)作展示,(B)係對於非點像差(mm)作展示,(C)係對於形變像差(%)作展示。在球面像差圖(A)中,實線係將相對於d線(波長587.56nm)之球面像差量、虛線係將相對於g線(波長435.84nm)之球面像差量,分別以從近軸像面起之光軸AX方向的偏移量來作表現,縱軸,係為代表將對於瞳之射入高度而藉由其之最大高度來作了正規化的值(亦即是相對瞳高度)。在非點像差圖(B)中,虛線M係將相對於d線之子午像面、實線S係將相對於d線之弧矢像面,分別以從近軸像面起之光軸AX方向的偏移量來作表現,縱軸,係代表像高度(IMG HT,單位:mm)。在歪曲像差圖(C)中,橫軸代表相對於d線之失真,縱軸係代表像高度(IMG HT,單位:mm)。另外,像高度IMG HT之最大值,係相當於在像面IM中之最大像高度Y’(攝像元件SR之攝像面SS的對角長度之一半)。
實施例1之攝像透鏡LN(圖1),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藉由正的第1透鏡L1和負的第2透鏡L2和正的第3透鏡L3以及負的第4透鏡L4所構成,透鏡面係全部為非球面,透鏡係全部為塑膠透鏡,在最靠物體側處,係被配置有開口光圈ST。在以近軸之面形狀來對於各透鏡作了觀察的情況時,第1透鏡L1係為雙凸之正透鏡,第2透鏡L2係為雙凹之負透鏡,第3透鏡L3係為在像側 為凸之正半月型透鏡,第4透鏡L4係為雙凹之負透鏡。
實施例2之攝像透鏡LN(圖3),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藉由正的第1透鏡L1和負的第2透鏡L2和正的第3透鏡L3以及負的第4透鏡L4所構成,透鏡面係全部為非球面,透鏡係全部為塑膠透鏡,在最靠物體側處,係被配置有開口光圈ST。在以近軸之面形狀來對於各透鏡作了觀察的情況時,第1透鏡L1係為雙凸之正透鏡,第2透鏡L2係為雙凹之負透鏡,第3透鏡L3係為在像側為凸之正半月型透鏡,第4透鏡L4係為雙凹之負透鏡。
實施例3之攝像透鏡LN(圖5),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藉由正的第1透鏡L1和負的第2透鏡L2和正的第3透鏡L3以及負的第4透鏡L4所構成,透鏡面係全部為非球面,透鏡係全部為塑膠透鏡,在第1透鏡L1和第2透鏡L2之間,係被配置有開口光圈ST。在以近軸之面形狀來對於各透鏡作了觀察的情況時,第1透鏡L1係為雙凸之正透鏡,第2透鏡L2係為雙凹之負透鏡,第3透鏡L3係為在像側為凸之正半月型透鏡,第4透鏡L4係為雙凹之負透鏡。
實施例4之攝像透鏡LN(圖7),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藉由正的第1透鏡L1和負的第2透鏡L2和正的第3透鏡L3以及負的第4透鏡L4所構成,透鏡面係全部為非球面,透鏡係全部為塑膠透鏡,在最靠物體側處,係被配置有開口光圈ST。在以近軸之面形狀來對於各透鏡作了觀察的情況時,第1透鏡L1係為在物體側為凸之 正半月型透鏡,第2透鏡L2係為雙凹之負透鏡,第3透鏡L3係為雙凸之正透鏡,第4透鏡L4係為雙凹之負透鏡。
實施例5之攝像透鏡LN(圖9),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藉由正的第1透鏡L1和負的第2透鏡L2和正的第3透鏡L3以及負的第4透鏡L4所構成,透鏡面係全部為非球面,透鏡係全部為塑膠透鏡,在最靠物體側處,係被配置有開口光圈ST。在以近軸之面形狀來對於各透鏡作了觀察的情況時,第1透鏡L1係為雙凸之正透鏡,第2透鏡L2係為雙凹之負透鏡,第3透鏡L3係為在像側為凸之正半月型透鏡,第4透鏡L4係為雙凹之負透鏡。
實施例6之攝像透鏡LN(圖11),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藉由正的第1透鏡L1和負的第2透鏡L2和正的第3透鏡L3以及負的第4透鏡L4所構成,透鏡面係全部為非球面,透鏡係全部為塑膠透鏡,在最靠物體側處,係被配置有開口光圈ST。在以近軸之面形狀來對於各透鏡作了觀察的情況時,第1透鏡L1係為雙凸之正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平凹之負透鏡,第3透鏡L3係為在像側為凸之正半月型透鏡,第4透鏡L4係為平凹之負透鏡。
實施例7之攝像透鏡LN(圖13),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藉由正的第1透鏡L1和負的第2透鏡L2和正的第3透鏡L3以及負的第4透鏡L4所構成,透鏡面係全部為非球面,透鏡係全部為塑膠透鏡,在最靠物體側處,係被配置有開口光圈ST。在以近軸之面形狀來對於各透 鏡作了觀察的情況時,第1透鏡L1係為雙凸之正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平凹之負透鏡,第3透鏡L3係為在像側為凸之正半月型透鏡,第4透鏡L4係為雙凹之負透鏡。
實施例8之攝像透鏡LN(圖15),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藉由正的第1透鏡L1和負的第2透鏡L2和正的第3透鏡L3以及負的第4透鏡L4所構成,透鏡面係全部為非球面,透鏡係全部為塑膠透鏡,在最靠物體側處,係被配置有開口光圈ST。在以近軸之面形狀來對於各透鏡作了觀察的情況時,第1透鏡L1係為雙凸之正透鏡,第2透鏡L2係為雙凹之負透鏡,第3透鏡L3係為在像側為凸之正半月型透鏡,第4透鏡L4係為平凹之負透鏡。
[實施例1]
非球面資料
第2面
K=-0.31222E+00
A4=-0.37443E-01
A6=-0.26284E+00
A8=0.67137E+00
A10=-0.14463E+01
第3面
K=0.11871E+02
A4=-0.21463E+00
A6=0.21015E+00
A8=0.40988E+00
A10=-0.11846E+01
第4面
K=0.90000E+02
A4=-0.11651E+00
A6=0.14975E+00
A8=0.96194E+00
A10=-0.13716E+01
A12=0.38625E+00
第5面
K=-0.50524E+02
A4=0.25374E+00
A6=-0.14918E+00
A8=-0.29102E+00
A10=0.12938E+01
A12=-0.93373E+00
第6面
K=-0.90000E+02
A4=-0.79406E-01
A6=0.18218E+00
A8=-0.93110E-01
A10=-0.45259E-01
A12=0.41480E-01
第7面
K=-0.43117E+01
A4=-0.34376E+00
A6=0.56888E+00
A8=-0.58687E+00
A10=0.49568E+00
A12=-0.16319E+00
第8面
A4=-0.20399E+00
A6=0.34558E-01
A8=0.27936E-01
A10=0.81995E-04
A12=-0.40703E-02
A14=0.54777E-03
第9面
K=-0.59236E+01
A4=-0.13850E+00
A6=0.75471E-01
A8=-0.38649E-01
A10=0.13494E-01
A12=-0.27512E-02
A14=0.23232E-03
各種資料
f=2.539mm
fB=0.42mm
F=2.35
2Y’=4.57mm
TL=3.34mm
ω=41.7°
[實施例2]
非球面資料
第2面
K=-0.19948E+00
A4=-0.12995E-01
A6=-0.14293E+00
A8=0.23654E+00
A10=-0.39195E+00
第3面
K=-0.90000E+02
A4=-0.15510E+00
A6=0.85783E-01
A8=0.20108E+00
A10=-0.42579E+00
第4面
K=0.90000E+02
A4=0.19041E-02
A6=-0.17371E+00
A8=0.99022E+00
A10=-0.90213E+00
A12=0.94446E-01
第5面
K=-0.16060E-01
A4=0.12057E+00
A6=-0.23375E-01
A8=-0.26848E+00
A10=0.12017E+01
A12=-0.95442E+00
第6面
K=-0.41312E+02
A4=-0.17561E-01
A6=-0.15266E+00
A8=0.29806E+00
A10=-0.31964E+00
A12=0.13248E+00
第7面
K=-0.48643E+01
A4=-0.30483E+00
A6=0.50026E+00
A8=-0.61291E+00
A10=0.43873E+00
A12=-0.11189E+00
第8面
第8面
K=-0.14108E+00
A4=-0.20400E+00
A6=0.42329E-01
A8=0.26399E-01
A10=-0.61184E-02
A12=-0.16013E-02
A14=0.41103E-03
第9面
K=-0.61585E+01
A4=-0.14631E+00
A6=0.76525E-01
A8=-0.34041E-01
A10=0.97871E-02
A12=-0.17089E-02
A14=0.13459E-03
各種資料
f=2.873mm
fB=0.43mm
F=2.4
2Y’=4.57mm
TL=3.56mm
ω=38.3°
[實施例3]
非球面資料
第1面
K=-0.10191E+01
A4=0.67003E-04
A6=0.27325E-01
A8=-0.82860E-01
A10=-0.14573E+00
第2面
K=-0.90000E+02
A4=0.27101E-01
A6=0.10721E+00
A8=-0.13818E+01
A10=0.17707E+01
第4面
K=-0.89998E+02
A4=0.35830E+00
A6=-0.41832E+00
A8=-0.83865E+00
A10=0.38458E+01
A12=-0.40922E+01
第5面
K=0.13926E+02
A4=0.34255E+00
A6=-0.45411E+00
A8=0.63632E+00
A10=-0.33169E+00
A12=0.50740E-02
第6面
K=-0.83533E+02
A4=-0.18939E+00
A6=-0.93614E-01
A8=0.45993E+00
A10=-0.72118E+00
A12=0.40067E+00
第7面
K=-0.49116E+01
A4=-0.44720E+00
A6=0.59673E+00
A8=-0.70379E+00
A10=0.48678E+00
A12=-0.12365E+00
第8面
K=-0.90000E+02
A4=-0.35561E+00
A6=0.21120E+00
A8=-0.10448E-01
A10=-0.24973E-01
A12=0.80008E-02
A14=-0.77097E-03
第9面
K=-0.64943E+01
A4=-0.17199E+00
A6=0.10928E+00
A8=-0.46377E-01
A10=0.11402E-01
A12=-0.14893E-02
A14=0.82355E-04
各種資料
f=2.880mm
fB=0.31mm
F=2.4
2Y’=4.57mm
TL=3.62mm
ω=38.1°
[實施例4]
非球面資料
第2面
K=-0.19041E+00
A4=0.44067E-02
A6=-0.36970E+00
A8=0.12136E+01
A10=-0.24561E+01
第3面
K=0.88058E+02
A4=-0.33193E+00
A6=0.79806E-01
A8=-0.15021E+01
A10=0.13150E+01
第4面
K=0.57360E+02
A4=-0.67398E+00
A6=-0.56410E-01
A8=0.11145E+01
A10=0.52723E+00
A12=-0.67281E+00
第5面
K=-0.54217E+01
A4=-0.45035E+00
A6=0.84871E-01
A8=0.52666E+00
A10=0.83892E+00
A12=-0.69248E+00
第6面
K=0.41624E+02
A4=0.12594E+00
A6=-0.24987E+00
A8=0.18788E+00
A10=-0.13173E-01
A12=-0.69164E-01
第7面
K=-0.41548E+01
A4=0.58676E-01
A6=0.19217E+00
A8=-0.11920E+00
A10=-0.14852E-01
A12=0.14710E-01
第8面
K=-0.90000E+02
A4=-0.24620E+00
A6=0.52973E-01
A8=0.69740E-01
A10=-0.37008E-01
A12=0.56586E-02
A14=-0.11428E-03
第9面
K=-0.55159E+01
A4=-0.15485E+00
A6=0.93010E-01
A8=-0.39980E-01
A10=0.10937E-01
A12=-0.17647E-02
A14=0.12511E-03
各種資料
f=2.350mm
fB=0.29mm
F=2.22
2Y’=4.57mm
TL=3.08mm
ω=44.1°
[實施例5]
非球面資料
第2面
K=-0.62819E+00
A4=-0.31819E-01
A6=-0.13833E+00
A8=0.12209E+00
A10=-0.37678E+00
第3面
K=-0.87978E+02
A4=-0.26423E+00
A6=0.15451E+00
A8=0.80924E-01
A10=-0.36282E+00
第4面
K=-0.60386E+02
A4=0.18892E-01
A6=-0.20654E+00
A8=0.10055E+01
A10=-0.95394E+00
A12=0.19354E+00
第5面
K=0.58593E-01
A4=0.11428E+00
A6=0.11867E-01
A8=-0.29064E+00
A10=0.11018E+01
A12=-0.85117E+00
第6面
K=-0.19535E+01
A4=0.40447E-01
A6=-0.16954E+00
A8=0.23036E+00
A10=-0.17730E+00
A12=0.74132E-01
第7面
K=-0.46437E+01
A4=-0.28013E+00
A6=0.45849E+00
A8=-0.57857E+00
A10=0.42189E+00
A12=-0.10823E+00
第8面
A4=-0.18605E+00
A6=0.42246E-01
A8=0.18968E-01
A10=-0.56270E-02
A12=-0.38737E-03
A14=0.15047E-03
第9面
K=-0.58877E+01
A4=-0.13828E+00
A6=0.75492E-01
A8=-0.32377E-01
A10=0.84017E-02
A12=-0.12764E-02
A14=0.87194E-04
各種資料
f=2.873mm
fB=0.42mm
F=2.4
2Y’=4.57mm
TL=3.62mm
ω=38.2°
[實施例6]
非球面資料
第2面
K=-0.20033E+00
A4=-0.13050E-01
A6=-0.14301E+00
A8=0.23618E+00
A10=-0.39084E+00
第3面
K=-0.90000E+02
A4=-0.15490E+00
A6=0.85499E-01
A8=0.20118E+00
A10=-0.42583E+00
第4面
K=0.90000E+02
A4=0.17133E-02
A6=-0.17347E+00
A8=0.98994E+00
A10=-0.90217E+00
A12=0.94612E-01
第5面
K=-0.66426E-03
A4=0.12070E+00
A6=-0.23507E-01
A8=-0.26832E+00
A10=0.12017E+01
A12=-0.95463E+00
第6面
K=-0.40794E+02
A4=-0.17757E-01
A6=-0.15264E+00
A8=0.29811E+00
A10=-0.31964E+00
A12=0.13221E+00
第7面
K=-0.48675E+01
A4=-0.30491E+00
A6=0.50026E+00
A8=-0.61286E+00
A10=0.43872E+00
A12=-0.11195E+00
第8面
K=-0.14087E+00
A4=-0.20424E+00
A6=0.42285E-01
A8=0.26399E-01
A10=-0.61126E-02
A12=-0.16013E-02
A14=0.41082E-03
第9面
K=-0.61499E+01
A4=-0.14643E+00
A6=0.76513E-01
A8=-0.34041E-01
A10=0.97873E-02
A12=-0.17089E-02
A14=0.13462E-03
各種資料
f=2.873mm
fB=0.33mm
F=2.4
2Y’=4.57mm
TL=3.56mm
ω=38.3°
[實施例7]
非球面資料
第2面
K=-0.19624E+00
A4=-0.12512E-01
A6=-0.14448E+00
A8=0.23766E+00
A10=-0.38515E+00
第3面
K=-0.90000E+02
A4=-0.15439E+00
A6=0.86265E-01
A8=0.19991E+00
A10=-0.42375E+-00
第4面
K=-0.90000E+02
A4=0.20081E-02
A6=-0.17322E+00
A8=0.98966E+00
A10=-0.89849E+00
A12=0.84438E-01
第5面
K=-0.39851E-01
A4=0.12011E+00
A6=-0.23247E-01
A8=-0.26501E+00
A10=0.12011E+01
A12=-0.96044E+00
第6面
K=-0.45019E+02
A4=-0.20639E-01
A6=-0.15311E+00
A8=0.29893E+00
A10=-0.31839E+00
A12=0.13295E+00
第7面
K=-0.49340E+01
A4=-0.30680E+00
A6=0.49985E+00
A8=-0.61266E+00
A10=0.43897E+00
A12=-0.11179E+00
第8面
K=-0.90000E+02
A4=-0.20367E+00
A6=0.42267E-01
A8=0.26388E-01
A10=-0.61255E-02
A12=-0.16046E-02
A14=0.41308E-03
第9面
K=-0.62983E+01
A4=-0.14380E+00
A6=0.75639E-01
A8=-0.33934E-01
A10=0.98013E-02
A12=-0.17137E-02
A14=0.13467E-03
各種資料
f=2.873mm
fB=0.42mm
F=2.4
2Y’=4.57mm
TL=3.56mm
ω=38.3°
[實施例8]
非球面資料
第2面
K=-0.18814E+00
A4=-0.12223E-01
A6=-0.14319E+00
A8=0.23718E+00
A10=-0.38726E+00
第3面
K=-0.89998E+02
A4=-0.15463E+00
A6=0.86318E-01
A8=0.19996E+00
A10=-0.42430E+00
第4面
K=0.30413E+01
A4=0.20506E-02
A6=-0.17317E+00
A8=0.99047E+00
A10=-0.90113E+00
A12=0.88569E-01
第5面
K=-0.10203E-01
A4=0.11970E+00
A6=-0.22259E-01
A8=-0.26676E+00
A10=0.12018E+01
A12=-0.95538E+00
第6面
K=-0.45121E+02
A4=-0.20293E-01
A6=-0.15313E+00
A8=0.29877E+00
A10=-0.31913E+00
A12=0.13149E+00
第7面
K=-0.49523E+01
A4=-0.30576E+00
A6=0.50082E+00
A8=-0.61259E+00
A10=0.43865E+00
A12=-0.11228E+00
第8面
K=-0.90000E+02
A4=-0.20294E+00
A6=0.42638E-01
A8=0.26473E-01
A10=-0.63297E-02
A12=-0.15868E-02
A14=0.41960E-03
第9面
K=-0.62926E+01
A4=-0.14415E+00
A6=0.75792E-01
A8=-0.33989E-01
A10=0.97935E-02
A12=-0.17063E-02
A14=0.13386E-03
各種資料
f=2.873mm
fB=0.42mm
F=2.4
2Y’=4.57mm
TL=3.56mm
ω=38.3°
LN‧‧‧攝像透鏡
L1~L4‧‧‧第1~第4透鏡
ST‧‧‧開口光圈(光圈)
IM‧‧‧像面(光學像)
AX‧‧‧光軸
PT‧‧‧平行平板

Claims (15)

  1. 一種攝像透鏡,係為用以將被攝體像結像於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上的攝像透鏡,其特徵為: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由正的第1透鏡、和負的第2透鏡、和正的第3透鏡、以及將物體側面設為凹面或平面並且將像側面設為凹面之負的第4透鏡所成,並且,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1)以及(A2):0.756≦f1/f≦2…(A1) 0.22≦(r2A+r2B)/(r2A-r2B)≦1.0…(A2),其中,f1係為第1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r2A係為第2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2B係為第2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3):1.21≦(r3A+r3B)/(r3A-r3B)≦1.82…(A3),其中,r3A係為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3B係為第3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4):0<(r4A+r4B)/(r4A-r4B)≦1…(A4),其中,r4A係為第4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4B係為第4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5): 0.2≦f3/f≦0.64…(A5),其中,f3係為第3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前述第4透鏡之像側面係具備有非球面形狀,於其之中心處,係具備有負的折射力,並隨著朝向周邊而負的折射力逐漸縮小,而具有反曲點,並且為滿足以下之條件式(A6):0.05≦T4/f≦0.22…(A6),其中,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T4係為第4透鏡之光軸上的厚度。
  6. 一種攝像透鏡,係為用以將被攝體像結像於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上的攝像透鏡,其特徵為:係從物體側起,而依序由正的第1透鏡、和負的第2透鏡、和正的第3透鏡、以及將物體側面設為凹面或平面並且將像側面設為凹面之負的第4透鏡所成,並且,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1)、(B2)以及(B5):-5≦f2/f≦-1.37…(B1) 0.22≦(r2A+r2B)/(r2A-r2B)≦1.0…(B2),-1.83≦r3A/f≦-0.77…(B5),其中,f2係為第2透鏡之焦距,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r2A係為第2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2B係為第2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3A係為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3):1.35≦(r3A+r3B)/(r3A-r3B)≦1.98…(B3),其中,r3A係為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3B係為第3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係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4):0<(r4A+r4B)/(r4A-r4B)≦1…(B4),其中,r4A係為第4透鏡之物體側面的曲率半徑,r4B係為第4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前述第4透鏡之像側面係具備有非球面形狀,於其之中心處,係具備有負的折射力,並隨著朝向周邊而負的折射力逐漸縮小,而具有反曲點,並且為滿足以下之條件式(B6):0.05≦T4/f≦0.22…(B6),其中,f係為攝像透鏡全系之焦距,T4係為第4透鏡之光軸上的厚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前述第1透鏡,係為雙凸透鏡。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其中,前述第3透鏡,係為像面側為凸之半月型透鏡。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所記載之攝像透 鏡,其中,透鏡係全部為藉由塑膠材料所形成。
  13. 一種攝像光學裝置,其特徵為:係具備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和將被形成在攝像面上之光學像變換為電性訊號之攝像元件,以在前述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上而形成被攝體之光學像的方式,來設置前述攝像透鏡。
  14. 一種數位機器,其特徵為:係藉由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記載之攝像光學裝置,而被附加有被攝體之靜止畫攝影、動畫攝影中之至少其中一者之功能。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數位機器,其中,係為行動終端。
TW102102479A 2012-01-25 2013-01-23 Camera lens TWI4891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3206 2012-01-25
JP2012013203 2012-01-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6321A TW201346321A (zh) 2013-11-16
TWI489131B true TWI489131B (zh) 2015-06-21

Family

ID=48873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2479A TWI489131B (zh) 2012-01-25 2013-01-23 Camera lens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3111612A1 (zh)
CN (1) CN104105992B (zh)
TW (1) TWI489131B (zh)
WO (1) WO20131116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13823B (zh) 2013-11-29 2017-01-0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JP6324824B2 (ja) * 2014-06-27 2018-05-16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KR101661922B1 (ko) * 2014-12-22 2016-10-04 (주)파트론 렌즈 광학계
TWI557429B (zh) * 2015-01-21 2016-11-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四)
TWI564587B (zh) * 2015-04-17 2017-01-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563310B (en) * 2015-04-17 2016-12-21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JP6358752B2 (ja) * 2015-12-25 2018-07-18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5953450B1 (ja) * 2016-04-08 2016-07-20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レンズ
CN110398817B (zh) * 2019-06-29 2021-09-17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2799211B (zh) * 2021-01-14 2022-06-24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6299963A (zh) * 2021-02-05 2023-06-2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467052B (zh) * 2021-07-01 2023-03-2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113835195A (zh) * 2021-09-24 2021-12-2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四片式光学成像镜头
CN113721351B (zh) * 2021-11-04 2022-04-19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06071A (ja) * 1991-12-13 1994-07-07 イーストマン コダック カンパニー 小型カメラ用ズームレンズシステム
JPH07294810A (ja) * 1994-04-20 1995-11-10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読取レンズ
CN102193166A (zh) * 2010-03-01 2011-09-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和成像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34688B2 (ja) * 2009-05-29 2013-11-06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用撮像レンズ
JP5387675B2 (ja) * 2009-06-03 2014-01-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を備えた携帯端末機
JP2011203723A (ja) * 2010-03-01 2011-10-13 Fujifilm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JP5535747B2 (ja) * 2010-04-26 2014-07-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ならびに携帯端末機器
KR101218999B1 (ko) * 2010-06-17 2013-01-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JP5688334B2 (ja) * 2011-06-30 2015-03-25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06071A (ja) * 1991-12-13 1994-07-07 イーストマン コダック カンパニー 小型カメラ用ズームレンズシステム
JPH07294810A (ja) * 1994-04-20 1995-11-10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読取レンズ
CN102193166A (zh) * 2010-03-01 2011-09-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和成像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5992B (zh) 2017-02-22
WO2013111612A1 (ja) 2013-08-01
JPWO2013111612A1 (ja) 2015-05-11
TW201346321A (zh) 2013-11-16
CN104105992A (zh) 2014-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9131B (zh) Camera lens
JP5904208B2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TWI504925B (zh) Camera optics, camera and digital machines
TWI487938B (zh) Camera lens
JP5206688B2 (ja)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並びに携帯端末
TWI422900B (zh) 光學攝影鏡頭組
TWI432773B (zh) 攝影透鏡組
JP4466713B6 (ja)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TWI485424B (zh) Camera lens
JP5298682B2 (ja) 撮像レンズ
JP4940704B2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該撮像装置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TWI390244B (zh) 攝影鏡頭
TWI421533B (zh) 光學攝影鏡頭
US8885270B2 (en)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ing optical device, and digital appliance
KR101332083B1 (ko) 촬상 렌즈, 촬상 렌즈를 구비한 촬상 장치 및 촬상 장치를 구비한 휴대 단말기
WO2011021271A1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2009258286A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JPWO2005116715A1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JP2009282223A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JP2008242180A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TW201403119A (zh) 攝像光學系、攝像裝置及數位機器
JP2013156389A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WO2021189431A1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JP2006003900A (ja) 小型撮像レンズ系
WO2021196030A1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