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6025B - 計測系統 - Google Patents

計測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6025B
TWI486025B TW101122156A TW101122156A TWI486025B TW I486025 B TWI486025 B TW I486025B TW 101122156 A TW101122156 A TW 101122156A TW 101122156 A TW101122156 A TW 101122156A TW I486025 B TWI486025 B TW I4860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communication
add
extens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21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01810A (zh
Inventor
Makoto Nishikawa
Akimi Shiokawa
Shogo Ichimura
Hideaki Nagatoshi
Keito Rikuno
Fumitoshi Ogaki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371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00537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691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12015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018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18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60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602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0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Description

計測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計測系統。
近年來,產業界正推動著電力之省能源化。在辦公室或工廠中,定期性地計測使用電力量,且將該計測值周知從業人員,藉此深植促進使用電力量之儘量節電的意識。作為計測如此之使用電力量者,習知以來已有實現一種使用將用以計測使用電力量之增設單元連接於本體單元的計測單元,藉此能夠擴充使用電力量之計測功能的計測系統。
圖26係顯示習知的計測系統之內部構成的方塊圖。該計測系統係包含本體單元1105及複數個增設單元1106、1107的構成。本體單元1105係包含能夠將交流電壓轉換成直流電壓而供給的電源部1151、資料通信部1152、處理部1153、資料輸出部1154及資料管理部1155的構成。
電源部1151係將從AC電源1115供給的交流電壓轉換成直流電壓,且通過電源線1158對本體單元1105及各增設單元1106、1107供給直流電壓,藉此能夠進行本體單元1105及各增設單元1106、1107之動作。資料通信部1152,係為了通過資料通信線(通信路)1152a從各增設單元1106、1107收集計測資料,而與各增設單元1106、1107進行1對N之輪訊(polling)通信。
資料管理部1155係將從增設單元1106、1107收集到的各計測資料儲存於內部之記憶媒體。資料輸出部1154係具有:將計測資料顯示於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器)或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之顯示 元件的顯示功能;將計測資料輸出至記憶體卡(memory card)等的媒體輸出功能;以及進行通信的第2資料通信功能。
處理部1153係進行以下之動作:通過資料通信部1152而從各增設單元1106、1107收集計測資料、或將計測資料儲存於資料管理部1155、或從資料輸出部1154輸出計測資料的動作。
另一方面,增設單元1106係包含資料通信部1162、處理部1163、感測器部1164及位址設定部1165的構成。處理部1163係以藉由連接於感測器部1164之CT感測器1112而檢測出的電流值為基礎來算出計測資料。在位址設定部1165係利用DIP(dual in-line package:雙排並列包裝)開關而設定有通信位址。資料通信部1162係按照來自本體單元1105之輪訊通信,而輸出在處理部1163所算出的計測資料。另外,增設單元1107係具有與增設單元1106同樣的構成,且進行同樣的動作。
又,作為如此的計測系統,為人周知的有如下所示的計測系統(例如,參照文獻1[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第2006-94102號])。在該計測系統中,監視控制裝置,係與記憶於位址列表(address list)的位址之終端裝置一起對在初始狀態被設定於預定之暫時位址的暫時位址之終端裝置,發送輪訊信號。
響應於此,當從暫時位址之終端裝置接收回覆信號(reply signal)時,監視控制裝置係判定暫時位址以外的空白位址,且將該空白位址當作正式位址,並與位址設定信號一起發送至暫時位址之終端裝置,且改寫位址。藉此,在施工時或追加終端裝置時,即便沒有逐一用手設定該終端 裝置之位址,亦可對系統輕易地追加終端裝置。
然而,在上述的習知計測系統中,會有如下的問題。例如在圖26之計測系統中,對各增設單元分配固有之通信位址的情況,多是使用DIP開關進行人為的設定。因此,作業員對其他的增設裝置分配相同的通信位址等之人為的設定失誤之發生將會變多。例如,複數個作業員輪流監視設定增設單元之作業員等計測系統之施工作業會變得繁雜。
又,在文獻1之計測系統中,有必要將在初始狀態事先設定於終端裝置的暫時位址設定於監視控制裝置。因此,與圖26之計測系統同樣,會有發生人為的設定失誤之虞。
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可對複數個增設裝置之各個確實地設定固有之通信位址的計測系統。更詳言之,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在本體裝置從1個或複數個增設裝置中收集各自的計測資料時,簡易地設定對於增設裝置的固有之通信位址的計測系統。
本發明之第1形態的計測系統係具備:增設裝置,用以計測物理量;以及本體裝置,與前述增設裝置通信並從前述增設裝置收集前述物理量。前述本體裝置係具備:可供前述增設裝置連接的第1連接部;以及第1處理部。前述增設裝置係具備:可供其他的增設裝置連接的第2連接部;第2處理部;以及用於記憶與前述本體裝置之單播通信用的通信位址之位址設定部。前述第1處理部係構成為:對連接於前述第1連接部的前述增設裝置發送識別信號。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當接收 前述識別信號時,就使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之狀態相對應的前述通信位址記憶於前述位址設定部,且將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狀態不同的識別信號發送至連接於前述第2連接部的前述其他的增設裝置。
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計測系統係具備:增設裝置,用以計測物理量;以及本體裝置,與前述增設裝置通信並從前述增設裝置收集前述物理量。前述本體裝置係具備:連接於通信線的連接部;第1處理部;以及連接檢測部。前述增設裝置係具備:第2處理部;以及用於記憶與前述本體裝置之單播通信用的通信位址之位址設定部。前述連接檢測部係構成為:偵測前述增設裝置往前述通信線之連接。前述第1處理部係構成為:當前述連接檢測部偵測前述連接時,就對前述通信線發送前述通信位址。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當接收前述通信位址時,就使所接收到的通信位址記憶於前述位址設定部。
本發明之第3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2形態中,前述第2處理部係具有被分配於前述增設裝置的固有編號。前述第1處理部係構成為:記憶前述固有編號與前述通信位址之對應關係。
本發明之第4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2或3形態中,前述第1處理部係構成為:當前述連接檢測部偵測前述連接時,就對前述通信線發送詢問信號。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當接收前述詢問信號時,就將包含被分配於前述增設裝置之固有編號在內的響應信號發送至前述通信線。前述第1處理部係構成為:當接收前述響應信號時,就使所接收到的響應信號之前述固有編號與前述通信位址產生對應關係。
本發明之第5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4形態中,前述增 設裝置係具有:可供與前述增設裝置不同之第2增設裝置連接的第2連接部,且構成為:將連接於前述第2連接部的前述第2增設裝置,經由前述通信線而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之前述連接部。
本發明之第6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5形態中,前述增設裝置係進一步具備第2連接檢測部。前述第2連接檢測部係構成為:判定前述第2增設裝置是否已連接於前述第2連接部。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當前述第2連接檢測部判定前述第2增設裝置已連接於前述第2連接部時,就將增設檢測資訊發送至前述本體裝置。前述第1處理部係構成為:當接收前述增設檢測資訊時,就將前述第2增設裝置用之前述通信位址發送至前述通信線。
本發明之第7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5形態中,前述增設裝置係進一步具備:將前述通信線與前述第2連接部之間的路徑予以開閉的切換部。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在將前述響應信號發送至前述本體裝置之後,將前述切換部關閉以將前述第2連接部連接於前述通信線。前述第1處理部係構成為:若從前述詢問信號之發送起經過預定時間仍未接收前述響應信號的話,則結束前述詢問信號之發送。
本發明之第8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1至7形態中之任一形態中,前述本體裝置係具備:供電手段,對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之前述增設裝置供給電力;資訊取得手段,取得有關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之前述增設裝置的電力資訊;以及控制手段。前述控制手段係構成為:根據在前述資訊取得手段所取得之前述電力資訊,求出為了使連接於前述供電手段之全部的前述增設裝置動作而所需的第1電力,若前述第1電力已超過前 述供電手段能夠供給至前述增設裝置的第2電力之上限值的話則不進行來自前述供電手段之供電,而在前述第1電力未超過前述上限值時進行來自前述供電手段之供電。
本發明之第9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8形態中,前述增設裝置係具備保持前述電力資訊的資訊保持手段。前述電力資訊係顯示前述增設裝置之消耗電力的資訊。前述資訊取得手段係構成為:從前述資訊保持手段取得前述電力資訊。
本發明之第10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9形態中,前述資訊保持手段係具有與前述消耗電力對應之電阻值的電阻元件。前述資訊取得手段係構成為:藉由檢測與前述電阻元件之電阻值相應的物理量而取得前述電力資訊。
本發明之第11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9形態中,前述電力資訊係顯示前述增設裝置之消耗電流的資訊。前述資訊保持手段係具有與前述消耗電流對應之電阻值的電阻元件。前述資訊取得手段係構成為:藉由檢測與前述電阻元件之電阻值相應的物理量而取得前述電力資訊。
本發明之第12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10或11形態中,前述資訊取得手段係連接於一對資訊線。前述增設裝置係構成為:在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時,前述電阻元件連接於前述一對資訊線間。前述資訊取得手段係構成為:根據在前述一對資訊線間施加有恆定電壓時所流動的電流之大小而取得前述電力資訊。
本發明之第13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8形態中,前述增設裝置係進一步具備:通信手段,與前述本體裝置通信;計測手段,用以計測前述物理量;切換手段,將前述供電手段與前述計測手段之間的電路予以開閉;以及記憶手段。前述記憶 手段係構成為:記憶通信用電力與計測用電力之合計電力。前述通信用電力係為了使前述增設裝置藉由前述通信手段進行與前述本體裝置通信之通信處理所需的電力。前述電力資訊係顯示前述通信用電力的資訊。前述本體裝置係構成為:與前述增設裝置通信並取得記憶於前述記憶手段的前述合計電力。前述控制手段係構成為:根據從前述增設裝置取得的前述合計電力,選擇在未超過前述上限值之範圍內進行前述計測處理的前述增設裝置,且對所選出的前述增設裝置發送驅動信號。前述增設裝置係構成為:當在前述通信手段接收前述驅動信號時,就控制前述切換手段以將前述電路關閉。
本發明之第14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1至7形態中任一形態中,前述本體裝置係具備:對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之前述增設裝置供給電力的供電手段。前述增設裝置係具備:切換手段,設置於從前述供電手段至其他的增設裝置之供電電路,且將前述供電電路予以開閉;以及供電控制手段。前述供電控制手段係構成為:根據記憶於前述位址設定部之前述通信位址,來判定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的前述增設裝置之數目是否與能夠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的前述增設裝置之最大數相等,若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的前述增設裝置之數目與能夠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的前述增設裝置之最大數相等的話則關閉前述切換手段,若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的前述增設裝置之數目未滿能夠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的前述增設裝置之最大數的話則打開前述切換手段。
本發明之第15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14形態中,前述增設裝置係進一步具備偵測手段及供電停止手段。前述偵測手段係構成為:判定其他的增設裝置是否已連接於前述增設裝 置。前述供電停止手段係構成為:當判定其他的增設裝置並未連接於前述增設裝置時,就切斷前述供電手段與前述其他的增設裝置之間的電路。
本發明之第16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1形態中,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記憶與前述識別信號的複數個狀態之各個狀態對應的複數個前述通信位址。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當接收前述識別信號時,就從前述複數個通信位址中選擇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之狀態相應的前述通信位址。
本發明之第17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1或16形態中,前述本體裝置係具有資料管理部。前述資料管理部係構成為:記憶與前述識別信號的複數個狀態之各個狀態對應的複數個前述通信位址。前述本體裝置係構成為:從記憶於前述資料管理部的前述複數個通信位址中選擇通信位址,且將指定所選出之通信位址的響應要求信號發送至前述增設裝置。前述增設裝置係構成為:若以前述響應要求信號指定的前述通信位址與記憶於前述位址設定部的前述通信位址一致的話,則將包含被分配於前述增設裝置之固有編號在內的響應信號發送至前述本體裝置。前述本體裝置係構成為:當接收前述響應信號時,就使所接收到的響應信號之前述固有編號與前述選出之通信位址產生對應關係。
本發明之第18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1、16或17形態中,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當接收前述識別信號時,就按照預定規則來轉換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藉此產生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狀態不同的另一識別信號。
本發明之第19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18形態中,前述預定規則係以即便將識別信號進行幾次轉換仍不會存在相同 狀態之識別信號的方式而決定的。
本發明之第20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19形態中,前述識別信號為邏輯信號。前述預定規則係減少或增加前述邏輯信號之工作比。
本發明之第21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19形態中,前述識別信號為脈衝信號。前述預定規則係減少或增加前述脈衝信號之脈衝數。
本發明之第22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19形態中,前述識別信號為類比信號。前述預定規則係降低或升高前述類比信號之電壓值。
本發明之第23形態的計測系統,係於第19形態中,前述識別信號為資料信號。前述預定規則係減少或增加前述資料信號之參數。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計測系統。尤其是,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計測電力量或溫度、濕度等之物理量的計測系統。換言之,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計測資料之增設裝置、和收集由增設裝置所計測到的資料之本體裝置的計測系統。
參照圖式就本發明之計測系統的實施形態加以說明。本發明之計測系統係能夠適用於例如進行電力值之計測的電力計測系統(亦稱為多電路能源監視系統)。
(實施形態1)
圖2係顯示包含實施形態1之計測系統在內的電力計測系統之構成的系統構成圖。該電力計測系統係包含作為本體裝置(收集裝置)之本體單元5、分別作為增設裝置(計測裝置)之2個增設單元6、7及PC(個人電腦)9的構成。如圖 2所示,在本體單元5係從AC電源15供給有交流電壓。
增設單元6係經由電纜17連接於本體單元5。增設單元6之後級的增設單元7係經由電纜18連接於前級的增設單元6。位於增設單元7之後級的增設單元(未圖示)亦同樣經由電纜連接於前級的增設單元7。在電纜17、18係包含有後述的電源線、資料通信線(通信路)、或連接檢測線等。
本體單元5係在與各增設單元6、7之間進行輪訊通信,藉此收集在各增設單元6、7所計測到的各計測資料。又,本體單元5係對各增設單元6、7分別設定固有之通信位址。
在各增設單元6、7係分別連接有檢測流動於負載之電流值的CT(Current Transformer:變流器)感測器12、13。增設單元6、7係根據藉由CT感測器12、13而檢測出的電流值來算出使用電力值,且將所算出的使用電力值當作計測資料而輸出至本體單元5。
PC9係使用從本體單元5送來的使用電力量之計測資料,進行與PC9之使用者操作相應的各種解析及管理。
圖1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計測系統之內部構成的方塊圖。該計測系統係包含本體單元5、及2個增設單元6、7的構成。作為構成實施形態1之計測系統的增設單元,雖然在圖1中有顯示例如2個增設單元6、7,但是其能夠按照成為計測對象的負載之數目或計測系統之規格,連接3個以上的增設單元。又,為了方便起見,在圖1或圖2之計測系統中,從本體單元5起,依次將連接於下游側的增設單元,稱為增設單元A、增設單元B、增設單元C、…。例如,圖1中,增設單元6係連接於本體單元5之下游側(後 級),而增設單元7係連接於增設單元6之下游側(後級)。
如圖1所示,本體單元5係包含電源部51、資料通信部52、作為分配部之處理部(第1處理部)53、資料輸出部54、資料管理部55、及作為連接檢測部之連接檢測電路56的構成。
電源部51係將從AC電源15供給來的交流電壓轉換成直流電壓,且通過電源線58將直流電壓供給至本體單元5及各增設單元6、7,藉此能夠進行本體單元5及各增設單元6、7之動作。
資料通信部52係為了通過資料通信線(通信路)52a收集計測資料,而與各增設單元6、7進行1對N之輪訊通信。
資料管理部55係具有:登錄有通信位址、固有編號及設定值的管理表55a。圖3係顯示登錄於資料管理部55的管理表55a之登錄內容的表格。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管理表55a針對每一增設單元登錄有通信位址、固有編號及設定值(例如,額定值)。固有編號係能夠識別各個增設單元之文字、數字、記號或此等的組合等。作為設定值係不限於額定值,例如亦可為連接於增設單元的感測器之種類等。
例如,在圖3之管理表55a中,在增設單元A係登錄有通信位址「0011」、固有編號「AABB」、設定值「500KW」。在增設單元B係登錄有通信位址「0101」、固有編號「ABCC」、設定值「1500KW」。在增設單元C係登錄有通信位址「0111」、固有編號「BCAA」、設定值「800KW」。
又,資料管理部55係將從增設單元6、7收集到的各計測資料儲存於內部之記憶媒體。在該記憶媒體中係使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靜態隨機存取記憶 體)、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電性抹除可編程唯讀記憶體)、或FlashROM(Flash Read-Only Memory:快閃唯讀記憶體)等。
資料輸出部54係具有:將計測資料顯示於LCD或LED等之顯示元件的顯示功能;以及將計測資料輸出至記憶體卡等的媒體輸出功能。資料輸出部54係具有以RS-232C、RS-485、Ethernet(乙太:註冊商標)等之通信方式進行通信的第2資料通信功能。
處理部53係進行以下之動作:通過資料通信部52從各增設單元6、7收集各計測資料、將計測資料儲存於資料管理部55、以及從資料輸出部54輸出計測資料的動作。
連接檢測電路56係檢測在本體單元5已連接增設單元6。例如,連接檢測電路56係藉由偵測連接有電纜17內之連接檢測線56a的本體單元5中的埠口(port)之電壓,而檢測增設單元6之連接。
亦即,連接檢測電路56係在連接於增設單元6的電纜17已連接於本體單元5時,藉由在被連接為止被下拉(pull down)至低位準(low level)的埠口之電壓變成高位準(high level),來檢測增設單元6之連接。反之,連接檢測電路56亦可藉由被上拉(pull up)至高位準的埠口之電壓變成低位準,來檢測增設單元6之連接。另外,上述的連接檢測電路56之構成畢竟為一例,其能夠以各種的方法來實現。
其次,增設單元6係包含切換部(通信切換部)61、資料通信部(第2資料通信部)62、處理部(第2處理部)63、感測器部64及連接檢測電路66的構成。
處理部63係以藉由連接於感測器部64之CT感測器 12而檢測出的電流值為基礎,根據從本體單元5供給來的直流電壓來算出成為電力值的計測資料。
資料通信部62係具有設定有通信位址的位址設定部62b,且按照來自本體單元5之輪訊通信,輸出在處理部63算出的計測資料。
切換部61係以能夠通信或不能通信之方式來切換增設單元6與在圖1中位在下游側(後級側)之相鄰的增設單元7之通信路62a。例如,切換部61係構成為:將增設單元6與其他的增設單元7之間的通信路62a予以開閉。切換部61係藉由關閉通信路62a而能夠通信地切換通信路62a,且藉由打開通信路62a而不能通信地切換通信路62a。
由於連接檢測電路66係具有與本體單元5之連接檢測電路56同樣的構成,所以省略說明。
增設單元7係包含切換部71、資料通信部72、處理部(第2處理部)73、感測器部74及連接檢測電路76的構成。又,由於增設單元7之構成係具有與增設單元6同樣的構成,所以藉由使增設單元7之各部的符號與增設單元6之各部的符號產生對應關係,而省略其說明。另外,增設單元6與增設單元7亦可進行互為不同的構成及動作,例如,亦可為其中一方是計測單相交流之電力值,而另一方是計測三相交流之電力值。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在感測器部64係連接有CT感測器12,且輸入有電流值作為類比信號,但是並不限定於CT感測器12而亦可連接有各種的感測器,且輸入有例如電力值、類比輸入值、數位輸入值、脈衝輸入值、溫度、濕度等各種的信號。
本體單元5係具有用以連接增設單元6的第1連接部(未圖示)。
增設單元(6、7)係具有:用以連接其他的增設單元(6、7)之第2連接部(未圖示);以及用以連接本體單元5或其他的增設單元(6、7)之第3連接部(未圖示)。
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將本體單元5之第1連接部以電纜17連接於增設單元6之第3連接部,藉此可在本體單元5連接增設單元6。藉由在本體單元5連接增設單元6,電源部51就可連接於增設單元6,資料通信部52可連接於資料通信部62,連接檢測電路56可連接於增設單元6之內部電源。
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將增設單元6之第2連接部以電纜18連接於增設單元7之第3連接部,藉此可在增設單元6連接增設單元7。藉由在增設單元6連接增設單元7,增設單元6之電源線就可連接於增設單元7之電源線,資料通信部62可連接於資料通信部72,連接檢測電路66可連接於增設單元7之內部電源。
在本實施形態中,增設單元(6、7)係構成為:從第2連接部輸出在第3連接部接收到的電力。又,增設單元(6、7)係構成為:在連接於第3連接部的機器(例如本體單元5)、與連接於第2連接部的機器(例如增設單元7)之間中繼信號。
因此,增設單元6係將來自本體單元5之電源部51的電力送至增設單元7。又,增設單元6係在本體單元5的資料通信部52與增設單元7的資料通信部72之間中繼信號。
其次,說明實施形態1之計測系統的動作。圖4係說 明實施形態1之計測系統之動作的順序(sequence)圖。
另外,在輸入本體單元5及2個增設單元6、7之電源的時點,在2個增設單元6、7並沒有從本體單元5分配通信位址。
在圖4之說明中,為了方便說明起見,將圖1之增設單元6當作增設單元A,將圖1之增設單元7當作增設單元B並分別產生對應關係來記載。
在初始動作中,本體單元5係檢測增設單元6(增設單元A)之連接(步驟T1)。此時,增設單元6(增設單元A)係檢測增設單元7(增設單元B)之連接。
當在步驟T1檢測增設單元6(增設單元A)之連接時,本體單元5就開始通信位址之分配處理,且以通過通信路52a之廣播(broadcast)方式詢問增設單元6(增設單元A)之存在(步驟T2)。
對於該詢問,增設單元6(增設單元A)係響應自我裝置、即增設單元6(增設單元A)之存在(步驟T3)。
本體單元5係對增設單元6(增設單元A)以廣播方式進行通信位址之分配(步驟T4)。在步驟T4,係分配有圖3所示的通信位址「0011」。
增設單元6(增設單元A)係在資料通信部62之位址設定部62a設定通信位址「0011」,且能夠通信地切換切換部61(步驟T5)。
更且,增設單元6(增設單元A)係響應已在本體單元5受理通信位址「0011」之分配(步驟T6)。
本體單元5係繼續通信位址之分配處理,且以通過通信路52a、62a之廣播方式詢問增設單元7(增設單元B)之存 在(步驟T7)。
對於該詢問,增設單元7(增設單元B)係響應自我裝置、即增設單元7(增設單元B)之存在(步驟T8)。
本體單元5係對增設單元7(增設單元B)以廣播方式進行通信位址之分配(步驟T9)。在步驟T9,係分配有圖3所示的通信位址「0101」。
增設單元7(增設單元B)係在資料通信部72之位址設定部72a設定通信位址「0101」,且能夠通信地切換切換部71(步驟T10)。
更且,增設單元7(增設單元B)係響應已在本體單元5受理通信位址「0101」之分配(步驟T11)。
另外,對於通信位址已被分配的增設單元6(增設單元A),不再次進行通信位址之分配。
更且,本體單元5係以廣播方式詢問其他的增設單元(設為增設單元C)之存在(步驟T12)。
在圖1之計測系統中由於並未連接與增設單元C對應的增設單元,所以本體單元5係以「沒有響應」來結束通信位址之分配動作。
其次,參照圖4之順序圖說明在實施形態1之計測系統中,本體單元5從增設單元收集計測資料之期間,增設單元C重新連接於增設單元B之下游側(後級側)的情況之動作。
本體單元5係以使用在步驟T4被分配的通信位址「0011」之單播(unicast)方式對增設單元6(增設單元A)要求計測資料之收集(步驟T21)。
增設單元6(增設單元A)係按照該步驟T21之要求,將 在增設單元6之處理部63所算出的計測資料送出至本體單元5(步驟T22)。
在步驟T22之後,增設單元7(增設單元B)係藉由連接檢測電路66檢測增設單元C已連接於增設單元7(增設單元B)之下游側(後級側)(步驟T23)。
本體單元5係以使用在步驟T9所分配到之通信位址「0101」的單播方式對增設單元7(增設單元B)要求計測資料之收集(步驟T24)。
增設單元7(增設單元B)係按照步驟T24之要求,將在增設單元7之處理部73所算出的計測資料送出至本體單元5,並且將表示連接有增設單元C的增設檢測資訊通知本體單元5(步驟T25)。
當接收該增設檢測資訊之通知時,本體單元5就開始通信位址之分配處理,且以通過通信路52a、62a、72a之廣播方式詢問增設單元C之存在(步驟T26)。
對於該詢問,增設單元C係響應自我裝置、即增設單元C之存在(步驟T27)。
本體單元5係對增設單元C以廣播方式進行通信位址之分配(步驟T28)。在步驟T28係分配有圖3所示的通信位址「0111」。
增設單元C係在設置於增設單元C的資料通信部之位址設定部(未圖示)設定通信位址「0111」,且能夠通信地切換設置於增設單元C的切換部(未圖示)(步驟T29)。更且,增設單元C係響應在本體單元5已接收通信位址「0111」之分配(步驟T30)。
如此,在初始動作中,一旦在進行通信位址的分配處 理之後,從增設單元收集計測資料之期間,會對本體單元5通知已連接新的增設單元C。
在實施形態1之計測系統中,即便對於重新檢測出連接的增設單元C,本體單元5亦可與增設單元6、7(增設單元A、B)同樣地要求計測資料之收集。
圖5係說明本體單元5之分配動作順序的流程圖。用以執行圖5的本體單元5之動作的程式,係事先儲存於內建在本體單元5之處理部53中的ROM(Read-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且藉由內建於處理部53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來執行。
本體單元5係在初始動作時或來自增設單元之計測資料的收集中,判別是否已藉由連接檢測電路56、66檢測出新的增設單元之連接(步驟S1)。在未被檢測出新的增設單元之連接時(步驟S1,「否」),結束本體單元5之動作。
另一方面,在步驟S1檢測出新的增設單元之連接時(步驟S1,「是」),本體單元5係送出詢問新的增設單元之存在的廣播(步驟S2)。
本體單元5係判別是否已接收相對於步驟S2之詢問的增設單元之存在的響應(步驟S3)。在未接收到增設單元之存在的響應時(步驟S3,「否」),結束本體單元5之動作。
另一方面,在接收到增設單元之存在的響應時(步驟S3,「是」),本體單元5係發送用以分配尚未被分配(未分配)之通信位址的廣播(步驟S4)。
本體單元5係判別是否從新的增設單元接收到已受理該分配之意旨的響應(步驟S5)。在未接收到該響應時(步驟S,「否」),本體單元5係回到步驟S3,且反覆進行分配其 他未分配之通信位址的廣播之發送。
另一方面,在接收到在步驟S5中已受理分配之意旨的響應時(步驟S,「是」),本體單元5係將未分配之通信位址當作已完成分配並登錄於管理表55a(步驟S6)。
亦即,本體單元5係在前述之管理表55a登錄有:新的增設單元之通信位址、增設單元之存在的響應中所包含的固有編號以及設定值(額定值)。此後,本體單元5係回到步驟S2之處理。
圖6係說明增設單元6之動作順序的流程圖。在本實施形態中,包含增設單元6、7之全部的增設單元,係進行相同的構成及動作,且以增設單元6為代表加以說明。又,用以執行圖6之增設單元6之動作的程式,係事先儲存於內建在增設單元6之處理部63中的ROM內,且藉由內建於處理部63的CPU來執行。
增設單元6係待機至從本體單元5接收詢問存在之廣播為止(步驟S11)。
增設單元6係當從本體單元5接收該廣播時(步驟S11,「是」),就發送自我裝置、即增設單元6之固有編號和存在之響應(步驟S12)。
增設單元6係判別是否已接收到用以分配通信位址之廣播(步驟S13)。在未接收到廣播時(步驟S13,「否」),增設單元6之動作係回到步驟S11之處理。
另一方面,從本體單元5接收到用以分配通信位址之廣播時(步驟S13,「是」),增設單元6係對資料通信部62內之位址設定部62b分配通信位址(步驟S14)。
增設單元6係控制切換部61並確立增設單元6與已連 接於下游側的增設單元7之通信路62a而能夠通信地切換(步驟S15)。
增設單元6係響應已在本體單元5受理通信位址之分配(步驟S16)。在步驟S16之後,結束增設單元6之動作。
圖7係說明本體單元5的計測資料之收集動作順序的流程圖。用以執行圖7之本體單元5之動作的程式,係事先儲存於內建在本體單元5之處理部53中的ROM,且藉由內建於處理部53的CPU來執行。
本體單元5係取得1個登錄於管理表55a的通信位址(步驟S21)。
本體單元5係對於已在步驟S21取得之通信位址所界定的增設單元,要求計測資料之收集(步驟S22)。
本體單元係按照步驟S22之要求,判別是否已有來自增設單元6之計測資料的響應(步驟S23)。
在對於步驟S22之要求沒有計測資料之響應時(步驟S23,「否」),本體單元5係判別提出要求之後是否已經過預定時間(步驟S24)。
在未經過預定時間時(步驟S24,「否」),本體單元5之動作係回到步驟S23之處理。另一方面,在已經過預定時間時(步驟S24,「是」),本體單元5之動作係前進至步驟S28之處理。
又,在步驟S23中有計測資料之響應時(步驟S13,「是」),本體單元5係將來自增設單元6之計測資料儲存於資料管理部55(步驟S25)。
本體單元5係判別是否已對來自增設單元6之計測資料附加增設檢測資訊(步驟S26)。增設檢測資訊係例如增設 單元6檢測出重新連接於下游側的增設單元7之意旨的資訊。
在未附加增設檢測資訊時(步驟S26,「否」),本體單元5之動作係前進至步驟S28之處理。另一方面,在附加有增設檢測資訊時(步驟S26,「是」),本體單元5係進行與圖5同樣的分配動作,且在管理表55a登錄通信位址(步驟S27)。
本體單元5係判別是否已從具有登錄於管理表55a之通信位址之全部的增設單元中取得計測資料(步驟S28)。在有尚未取得計測資料的增設單元時(步驟S28,「否」),本體單元5之動作係回到步驟S21,且反覆進行同樣的動作。另一方面,在已從全部之增設單元取得計測單元時(步驟S28,「是」),結束本體單元5之動作。
圖8係說明增設單元6的計測資料之收集動作順序的流程圖。用以執行圖8之增設單元6之動作的程式,係事先儲存於內建在增設單元6之處理部63中的ROM,且藉由內建於處理部63的CPU來執行。
增設單元6係判別是否有來自本體單元5之計測資料的收集要求(步驟S31)。在沒有計測資料之收集要求時(步驟S31,「否」),結束增設單元6之動作。另一方面,在有計測資料之收集要求時(步驟S31,「是」),增設單元6係以由感測器部63所檢測出的信號為基礎,在處理部63算出計測資料(步驟S32)。
增設單元6係判別是否已在連接檢測電路66檢測出增設單元7之連接(步驟S33)。
在已檢測出增設單元7之連接時(步驟S33,「是」), 增設單元6係將該連接檢測資訊附加於在步驟S32所算出之計測資料(步驟S34)。另一方面,在步驟S33未檢測出增設單元7之連接時(步驟S33,「否」),增設單元6之動作係前進至步驟S35之處理。
增設單元6係將計測資料、或附加有增設檢測資訊時的增設檢測資訊及計測資料,發送至本體單元5(步驟S35)。
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係具備本體裝置5;以及連接於本體裝置5之至少1個增設裝置(6、7)。本體裝置5係構成為:收集藉由增設裝置(6、7)而計測所得的資料。本體裝置5係具備;連接檢測部56,檢測增設裝置(6、7)已連接於本體裝置5;以及分配部(處理部)53,在藉由連接檢測部56檢測出本體裝置5與增設裝置6之連接時,對增設裝置6分配本體裝置5通過通信路52a用以與增設裝置6通信的固有之通信位址。
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係具備:計測物理量的增設裝置(增設單元6、7);以及與增設裝置通信並從增設裝置收集物理量的本體裝置(本體單元)5。本體裝置5係具備:連接於通信線52a的連接部(第1連接部);第1處理部53;以及連接檢測部56。增設裝置(6、7)係具備:第2處理部(63、73);以及用於記憶與本體裝置5之單播通信用的通信位址之位址設定部(62b、72b)。連接檢測部56係構成為:偵測增設裝置(6、7)往通信線52a之連接。第1處理部53係構成為:當連接檢測部56偵測前述連接時,對通信線52a發送通信位址。第2處理部(63、73)係構成為:當接收通信位址時,就使所接收到的通信位址記憶於位址設定部(62b、72b)。
依據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在增設裝置之連接被檢測出 時,可對該連接被檢測出的增設裝置,簡易地設定本體裝置5通過通信路52a用以與增設裝置通信的固有之通信位址。
如此,實施形態1之計測系統係在本體單元5從1個或複數個增設單元收集各自的計測資料時,可對增設單元簡易地設定固有之通信位址。因而,可減低因作業員所引起的施工作業之繁雜化。
又,本體單元5係將各增設單元的固有之通信位址與固有編號建立關聯性來管理,且進一步管理各感測器之動作資訊(是否正常動作等)或來自各感測器之計測資訊(計測資料)。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增設裝置(6、7)係事先具有能夠識別增設裝置的固有編號。本體裝置5係使固有之通信位址與固有編號針對每一增設裝置(6、7)產生對應關係而管理。
換言之,第2處理部(63、73)係具有分配於增設裝置(6、7)的固有編號。第1處理部53係構成為:記憶固有編號與通信位址之對應關係。
即便是在電力計測系統之運用途中,增設單元之連接位置被變更,且固有之通信位址已變更,本體單元5仍可以各增設單元之固有編號為基礎,繼續藉由各增設單元所計測所得的各感測器之動作資訊及計測資訊來管理。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本體裝置5係在藉由連接檢測部56而檢測出本體裝置5與增設裝置6之連接時,通過信路52a來詢問增設裝置6之存在,而增設裝置6係對增設裝置6之存在的詢問,響應增設裝置6之存在及固有編號。本體裝置5係使所響應的固有編號與藉由分配部(處理部)而分配的固有之通信位置產生對應關係。
換言之,第1處理部53係構成為:當連接檢測部56偵測連接(增設裝置往本體裝置5之連接)時,就對通信線52a發送詢問信號。第2處理部63係構成為:當接收詢問信號時,就將包含被分配於增設裝置6之固有編號在內的響應信號發送至通信線52a。第1處理部53係構成為:當接收響應信號時,就使所接收到的響應信號之固有編號與通信位址產生對應關係。
又,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係可以增加增設單元之任意時序(timing)來執行通信位址之自動分配,且不被限定於啟動時等之特定時間,可以任意時序來增加增設單元。
又,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係進一步具備與增設裝置6不同的第2增設裝置7。第2增設裝置7係藉由連接於與本體裝置5連接的增設裝置6之後級,而依本體裝置5及增設裝置6之順序進行連接。
換言之,增設裝置6係具有可供與增設裝置6不同之第2增設裝置7連接的第2連接部。增設裝置6係構成為:將連接於第2連接部的第2增設裝置7,經由通信線52a連接於本體裝置5之連接部(第1連接部)。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增設裝置6係在收集在增設裝置6所計測到的資料中藉由連接檢測部檢測出在增設裝置6連接有後級之第2增設裝置7時將表示所計測到的資料及連接有後級之第2增設裝置7的增設檢測資訊發送至本體裝置5。分配部(處理部)53係在本體裝置5接收到增設檢測資訊時,對後級之第2增設裝置7分配固有之通信位址。
換言之,增設裝置6係進一步具備第2連接檢測部66。第2連接檢測部66係構成為:判定是否在第2連接部連接有 第2增設裝置7。第2處理部63係構成為:當第2連接檢測部66判定在第2連接部連接有第2增設裝置7時,就將增設檢測資訊發送至本體裝置5。第1處理部53係構成為:當接收增設檢測資訊時,就將第2增設裝置用之通信位址發送至通信線(52a、62a)。
又,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係即便是在計測資料之收集中,亦可以從增設單元與計測資料一起發送來的連接檢測資訊為基礎,掌握已連接有新的增設單元。藉此,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係可立刻對新的增設單元分配通信位址。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增設裝置6係進一步具備切換部61,用以在分配有固有之通信位址之後,能夠通信地切換與連接於後級側的增設裝置7之間的通信路62a。本體裝置5係通過藉由切換部61能夠通信地切換的通信路62a,詢問連接於後級側的增設裝置7之存在,且在對該詢問沒有響應時,結束由分配部(處理部)53所進行的通信位址之分配。
換言之,增設裝置6係進一步具備:將通信線52a與第2連接部之間的路徑予以開閉的切換部61。第2處理部63係構成為:在將響應信號發送至本體裝置5之後,將切換部61關閉以將第2連接部連接於通信線52a。第1處理部53係構成為:若即便是從詢問信號之發送起經過預定時間仍未接收響應信號的話,則結束詢問信號之發送。
又,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由於是在前級之增設單元分配有通信位址之後,對後級之增設單元,確立來自本體單元5之通信路並能夠通信,所以可確實地逐一進行各通信位址之分配。又,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係可以菊鍊(daisy chain)連接方式簡單地增加增設單元,且可將本體單元之構成單純化。
(實施形態2)
在實施形態1中,係在初始動作時或計測資料收集中重新檢測出增設單元之連接時,本體單元5進行了通信位址之分配動作。在實施形態2中,係說明不需要取決於本體單元之分配動作的情況。
圖9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計測單元之內部構成的方塊圖。就與實施形態1相同構成要素附記相同符號並藉此省略其說明。實施形態2之計測系統與實施形態1之計測系統相較,係成為可省略連接檢測電路56、66及切換部61、71的構成。
在圖9之計測系統中,在本體單元5A的處理部53A與增設單元6A的處理部63A之間係連接有信號線59,而在增設單元6A的處理部63A與增設單元7A的處理部73A之間係連接有信號線69。就連接於增設單元7A之下游側(後級側)的增設單元而言,亦同樣地在相鄰的增設單元之處理部之間連接有信號線。在信號線59、69係如後述般地傳輸有表示具有通信位址之增設單元處於相鄰的識別資訊之信號。
在本實施形態中,將本體單元5之第1連接部以電纜17連接於增設單元6之第3連接部,藉此可在本體單元5連接有增設單元6。在本體單元5連接有增設單元6,藉此電源部51可連接於增設單元6,資料通信部52可連接於資料通信部62,處理部53A可連接於處理部63A。
在本實施形態中,將增設單元6之第2連接部以電纜18連接於增設單元7之第3連接部,藉此可在增設單元6連接有增設單元7。在增設單元6連接有增設單元7,藉此 增設單元6之電源線可連接於增設單元7之電源線,資料通信部62可連接於資料通信部72,處理部63A可連接於處理部73A。
在本實施形態中,作為識別資訊之信號(識別信號)係可使用:工作比不同之邏輯信號、脈衝數不同之脈衝信號、電壓不同之類比信號、以單向之串列(sireal)通信傳輸的資料信號等。
在此,顯示使用工作比不同之邏輯信號的情況。增設單元6A之處理部63A係例如當從前級的本體單元5A之處理部53A,接收工作比為「10:90」的邏輯信號時,就將對應該工作比的通信位址「Aa」設定於位址設定部62b。更且,處理部63A係將工作比為「20:80」的邏輯信號當作表示具有通信位址的增設單元6A之相鄰的識別資訊之信號(識別信號)來輸出至信號線69。
亦即,處理部(63A、73A)係當接收識別信號時,就按照預定規則來轉換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藉此產生與所接收到之識別信號不同的狀態(上述例中為工作比)之識別信號。
同樣地,增設單元7A之處理部73A係當從增設單元6A之處理部63A,接收工作比為「20:80」的邏輯信號時,就將對應該工作比的通信位址「Bb」設定於位址設定部72b。
以後,反覆進行同樣的動作,且在各增設單元設定有唯一(unique)的通信位址。換句話說,在增設單元A、B之各處理部53A、63A,事先準備與所接收到的邏輯信號對應之通信位址。該通信位址亦可事先登錄於各增設單元之表格(table)等中,亦可以簡單的數式為基礎而算出。另外,在 以數式為基礎而算出的情況,通信位址亦可以單純地對數值增加1的方式依序設定。
另外,並不限於使用工作比不同的邏輯信號之情況,在使用脈衝數不同之脈衝信號、電壓不同之類比信號、以單向串列通信傳輸的資料信號之情況亦為相同。例如,在使用脈衝數不同之脈衝信號的情況,增設單元6A之處理部63A係例如當從本體單元5A之處理部53A接收10pps之脈衝信號時,將對應該脈衝數的通信位址「Aa」設定於位址設定部62b。更且,處理部63A係將20pps之脈衝信號當作表示具有通信位置的增設單元6A之相鄰的識別資訊之信號來輸出至信號線69。
同樣地,增設單元7A之處理部73A係當從增設單元6A之處理部63A接收20pps之脈衝信號時,將對應該脈衝數的通信位址「Bb」設定於位址設定部72b。
在本體單元5A的資料管理部55之管理表55b係管裡以事先連接有增設單元之順序被授與的通信位址。圖10至圖13係顯示以管理表55a管理的通信位址之表格。圖10係顯示對應工作比不同之邏輯信號而管理的通信位址之表格。圖11係顯示對應脈衝數不同之脈衝信號而管理的通信位址之表格。圖12係顯示對應電壓值不同之類比信號而管理的通信位址之表格。圖13係顯示對應以單方向之串列通信傳輸的不同之資料信號而管理的通信位址之表格。
其次,說明實施形態2之計測系統的動作。圖14係說明增設單元6A之分配動作順序的流程圖。在本實施形態中,包含增設單元6A、7A之全部的增設單元係進行相同的構成及動作,且以增設單元6A為代表加以說明。又,用 以執行圖14的增設單元6之動作的程式,係事先儲存於內建在增設單元6A之處理部63A中的ROM,且藉由內建於處理部63A的CPU來執行。
增設單元6A係以從本體單元6A輸出至信號線59的信號為基礎,來確認識別資訊(步驟S41)。如前述般,即便是在圖14之說明中,亦顯示使用工作比不同之邏輯信號作為輸出至信號線59之信號的情況。作為識別資訊,係在工作比為「10:90」的情況,增設單元6A係將對應工作比「10:90」的通信位址「Aa」,設定於資料通信部62之位址設定部62b(步驟S42)。
增設單元6A係將工作比「20:80」之邏輯信號當作表示具有通信位址的增設單元6A處於相鄰的識別資訊之信號、換句話說當作意指「識別資訊+1」的資訊來輸出至信號線69(步驟S43)。此後,結束增設單元6A之動作。
圖15係說明本體單元5A中的計測資料之收集動作順序的流程圖。用以執行圖15的本體單元5A之動作的程式,係事先儲存於內建在本體單元5A之處理部53A中的ROM,且藉由內建於處理部53A的CPU來執行。
本體單元5A係取得1個登錄於管理表55a的通信位址(步驟S61)。本體單元5A係對於已在步驟S61取得之通信位址所界定的增設單元,要求計測資料之收集(步驟S62)。
本體單元5A係按照步驟S62之要求,判別是否已有來自增設單元6A之計測資料的響應(步驟S63)。在對於步驟S62之要求有計測資料之響應時(步驟S63,「是」),本體單元5A係將計測資料儲存於資料管理部55(步驟S64)。在步驟S64之後,本體單元5A之動作係回到步驟S61之處理。
另一方面,在沒有計測資料之響應時(步驟S63,「否」),本體單元5A係判別提出步驟S62之要求之後是否已經過預定時間(步驟S65)。在未經過預定時間時(步驟S65,「否」),本體單元5A之動作係回到步驟S63之處理。
另一方面,在已經過預定時間時(步驟S65,「是」),本體單元5A係判斷增設單元並未被連接,且為了掌握連接於最下游的增設單元,而對管理表55b授與校對記號(check mark)(步驟S66)。本體單元5A係可藉由調查由管理表55a所授與的校對記號(參照圖10至圖13),而掌握並管理已連接的增設單元之數目。此後,結束本體單元5A之動作。
圖16係說明增設單元6A中的計測資料之收集動作順序的流程圖。用以執行圖16之增設單元6A之動作的程式,係事先儲存於內建在增設單元6A之處理部63A中的ROM,且藉由內建於處理部63A的CPU來執行。
增設單元6A係判別是否有來自本體單元5A之計測資料的收集要求(步驟S71)。在沒有計測資料之收集要求時(步驟S71,「否」),結束增設單元6A之動作。另一方面,在有計測資料之收集要求時(步驟S71,「是」),增設單元6A係以由感測器部64所檢測出的信號為基礎,而在處理部63A算出計測資料(步驟S72)。
增設單元6A係將計測資料及事先保持於增設單元6A的固有編號發送至本體單元5A(步驟S73)。藉此,本體單元5A係可管理對應通信位址的固有編號。該固有編號亦可追加於管理表55b中。另外,一旦固有編號通知本體單元5A之後,在步驟S73中亦可僅發送計測資料。
如以上所述般,本實施形態計測系統係具備本體裝置 5;以及連接於本體裝置5之複數個增設裝置6、7。複數個增設裝置6、7係藉由連接於與本體裝置5連接的增設裝置6而以本體裝置、前述增設裝置及第2增設裝置之順序來連接與連接於增設裝置6之後級的增設裝置6不同的第2增設裝置。本體裝置係收集在複數個增設裝置6、7所計測到的資料。本體裝置5及複數個增設裝置6、7係具備信號輸出部(處理部)53A、63A,用以使本體裝置5及增設裝置6分別對後級之增設裝置6及第2增設裝置7,輸出表示本體裝置5及增設裝置6之相鄰的識別信號。複數個增設裝置6、7係進一步具備:輸入藉由信號輸出部而輸出之識別信號的信號輸入部(處理部)63A、73A;以及以藉由信號輸入部而輸入的識別信號為基礎來設定通信位址的設定部(處理部63A、73A)。本體裝置5係對應識別信號來管理藉由設定部而設定的通信位址。
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係具備:計測物理量的增設裝置(6、7);以及與增設裝置通信並從增設裝置收集物理量的本體裝置5。本體裝置5係具備:可供增設裝置(6、7)連接的第1連接部;以及第1處理部53A。增設裝置(6、7)係具備:可供其他的增設裝置(6、7)連接的第2連接部;第2處理部(63A、73A);以及用於記憶與本體裝置5之單播通信用的通信位址之位址設定部(62b、72b)。第1處理部53A係構成為:對連接於第1連接部的增設裝置6發送識別信號。第2處理部(63A、73A)係構成為:當接收識別信號時,就使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之狀態對應的通信位址記憶於位址設定部(62b、72b),且將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狀態不同的識別信號發送至連接於第2連接部的增設裝置(6、7)。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第2處理部(63A、73A)係構成為:記憶與識別信號之複數個狀態之各個狀態對應的複數個通信位址。第2處理部(63A、73A)係構成為:當接收識別信號時,從複數個通信位址中選擇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之狀態相應的通信位址。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本體裝置5係具有資料管理部55。資料管理部55係構成為:記憶與識別信號之複數個狀態之各個狀態對應的複數個前述通信位址。本體裝置5係構成為:從記憶於資料管理部55之複數個通信位址中選擇通信位址,且將指定所選出之通信位址的響應要求信號發送至增設裝置(6、7)。增設裝置(6、7)係構成為:若以響應要求信號所指定的通信位址與記憶於位址設定部(62b、72b)的通信位址一致的話,則將包含被分配於增設裝置(6、7)之固有編號在內的響應信號發送至本體裝置5。本體裝置5係構成為:當接收響應信號時,就使所接收到的響應信號之固有編號與所選出的通信位址產生對應關係。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第2處理部(63A、73A)係構成為:當接收識別信號時,就按照預定規則轉換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藉此產生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狀態不同的識別信號。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預定規則係以即便是將識別信號進行幾次轉換仍不會存在相同狀態之識別信號的方式而決定的。
依據以上所述的實施形態2之計測系統,則沒有必要使用資料通信路(通信路523),來設置對增設單元分配通信位址的期間,而可簡單地增設以下的增設單元。
例如,識別信號為邏輯信號。在此情況下,預定規則係減少、或增加邏輯信號之工作比(識別信號之狀態)。
或是,識別信號亦可為脈衝信號,在此情況下,預定規則係減少、或增加脈衝信號之脈衝數(識別信號之狀態)。
或是,識別信號亦可為類比信號,在此情況下,預定規則係降低、或升高類比信號之電壓值(識別信號之狀態)。
或是,識別信號亦可為資料信號,在此情況下,預定規則係減少、或增加資料信號之參數(識別信號之狀態)。
另外,本發明並非被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構成,若為可達成申請專利範圍所示之功能、或本實施形態之構成所具有之功能的構成則無論是何種均可適用。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已顯示適用於計測電力值之電力計測系統的情況,但是並不限於電力值,亦能夠適用於計測溫度、濕度等之物理量的系統。
又,在實施形態1中,雖然已顯示在1個本體單元以菊鍊連接方式來增設複數個增設單元的構成,但是亦可為在1個本體單元以星型來連接複數個增設單元的構成。在此情況下,在本體單元係設置有分別檢測複數個增設單元之連接的複數個連接檢測電路。
(實施形態3)
作為習知的計測系統,例如有文獻2(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第2005-55404號)所記載的電力量計測系統(多電路電力量計)。該習知例係具備:個別地計測複數個電路之電力量的計測裝置本體;以及連接於計測裝置本體的1個或複數個增設單元,且藉由在計測裝置本體連接(增設)有增設單元而能夠進行計測裝置本體所裝備的電路數以上之電路電力 量的計測。
又,作為其他的計測系統係有以下的計測系統,其具有:分別計測同種或異種之物理量(電力量或溫度、濕度等)的1或複數個增設單元;以及收集在各增設單元所計測之計測值而管理的本體單元。
無論在上述任一種計測系統中,為了提高增設單元之設置場所的自由度,皆是從計測裝置本體或本體單元對各增設單元供給有動作用的電力。但是,按照計測裝置本體或本體單元所具備的電源部(電源電路)之容量而能夠連接(能夠供給電源)的增設單元之台數有所限制。
然而,在因施工失誤等而增設了超過本體單元之電源部之供電能力的台數之增設單元的情況,恐有因電源部之電力供給不足而使增設單元或本體單元之動作變得不穩定之虞。
本實施形態係有鑑於上述課題而開發完成者,其目的在於防止伴隨增設單元之增設而使系統之動作變得不穩定。
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係如圖17所示由1台的本體單元(本體裝置)M、和1台或複數台的計測單元(增設裝置)S1、S2、…、Sn所構成。
計測單元Si(i=1,2,…,n)係具備處理部120、感測器部121、資料通信部122、位址設定部123、資訊保持部124等。
感測器部121係檢測電壓或電流、溫度、濕度等之物理量,且將所檢測出的物理量轉換成電信號並輸出至處理部120。但是,由於有關用以檢測各物理量的感測器為習知所周知所以省略詳細的說明。
處理部120係以微電腦為主構成要素,且將從感測器部121接收的電信號進行信號處理並運算物理量之計測值(例如,瞬時電力或電力量、溫度、濕度等)。
資料通信部122係在與本體單元M的資料通信部111之間經由通信線103進行輪訊/挑選(polling/selecting)方式之資料通信。
位址設定部(位址輸入部)123係設定在資料通信部122之資料通信中使用的固有之位址,例如由DIP開關所構成。
資訊保持部124係由並聯連接於2線式之資訊線104的電阻元件所構成。另外,電阻元件之電阻值R係設定在與各自之增設單元Si中之額定消耗電力對應的值。
本體單元M係具備處理部110、資料通信部111、資料管理部112、資料輸出部113、電源部114、切換部115等。
資料通信部111係定期地輪訊各增設單元Si之資料通信部122,且選擇(挑選)保持有應發送之資料(計測值資料)的增設單元Si,並從所選出的增設單元Si之資料通信部122經由通信線103來接收資料。
資料管理部112係由能夠電性改寫的半導體記憶體(快閃記憶體等)所構成,且記憶從各增設單元Si收集的計測值資料。
處理部(第1處理部)110係以微電腦為主構成要素,且將在資料通信部122接收的資料寫入資料管理部112、或使記憶於資料管理部112的資料藉由資料輸出部113而輸出至外部。
資料輸出部113係具有液晶面板等之顯示裝置或記憶體卡之卡槽(card slot)、或是通用的資料傳輸電路等,且使 從處理部110交接來的資料顯示於液晶面板、或寫入記憶體卡、或藉由資料傳輸電路傳輸至外部機器。
電源部114係從商用電源101供給的交流電力產生直流電力並對各部110至113供給動作用之電力,進而送至供電線102且對由配線所連接的各增設單元Si供給各部120至123之動作用的電力。
切換部115係由插入於供電線102的繼電器所構成,且按照從處理部110提供的控制信號來開閉供電線102。亦即,在切換部115斷開之狀態下停止電源部114往增設單元Si之供電,而在切換部115接通之狀態下執行從電源114往增設單元Si之供電。
在此,如在先前技術所說明般在增設有超過電源部114之供電能力的台數之增設單元Si的情況,恐有因電源部114之電力供給不足而不僅使增設單元Si就連本體單元M之動作也會變得不穩定之虞。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本體單元M之處理部110係取得有關連接於供電線102之增設單元Si的資訊(有關消耗電力的資訊),且在應供給至所增設之全部的增設單元Si之電力的總量超過上限值時使切換部115斷開。另一方面,若應供給至所增設之全部的增設單元Si之電力的總量並未超過上限值的話,則處理部110係使切換部115接通並從電源部114對各增設單元Si供給電力。
例如,將電源部114之供電能力(但是以電流值表示)的上限值假設為400mA(毫安培),將增設單元S1至S3之最大消耗電流分別假設為100mA、200mA、100mA。在此情況下,增設單元S1、S3之資訊保持部124的電阻元件係 設定為對應100mA的電阻值R,增設單元S2之資訊保持部124的電阻元件係設定為對應200mA的電阻值R/2(參照圖18)。
本體單元M之處理部110係在啟動後將切換部115斷開的狀態下對資訊線104施加恆定電壓,且計測流動至資訊線104的電流值以算出連接於資訊線104的電阻元件之合成電阻的值。在此情況下,合成電阻的電阻值係成為1/(1/R+2/R+1/R)=R/4,且換算成消耗電流時就成為400mA。
處理部110係比較所增設之全部的增設單元S1至S3之最大消耗電流的總量(400mA)與上限值(400mA),且判斷總量並未超過上限值而使切換部115接通。結果,執行從本體單元M之電源部14往增設單元S1至S3之供電而各增設單元S1至S3會開始動作。
另一方面,在本體單元M增設有第4台之增設單元S4的情況,由於所增設之全部的增設單元S1至S4之最大消耗電流的總量會超過上限值,所以本體單元M之處理部110不會使切換部115接通。然後,處理部110係將增設單元Si之增設台數過剩的情形輸出至資料輸出部113,例如對顯示裝置顯示錯誤。
如以上所述般,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係具有:1個或複數個增設單元Si,具備計測電力量或溫度、濕度等之物理量的計測手段(感測器部)121;以及本體單元M,收集在增設單元Si計測的物理量之資料而管理。本體單元M係具備:供電手段(電源部)114,經由供電線102對增設單元Si供給動作用的電力;資訊取得手段(處理部)110,取得有關經由供電線102而連接於供電手段114的增設單元Si之資 訊(電力資訊);以及控制手段(處理部),根據在資訊取得手段110取得的資訊(電力資訊)而求出應供給至增設單元Si之電力的總量(第1電力),在電力之總量(第1電力)超過供電手段114之供電量(第2電力)的上限值時中止供電手段114之供電,而在電力之總量(第1電力)並未超過上限值時使供電手段114進行供電。
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係具備:計測物理量的增設裝置(增設單元)Si;以及與增設裝置Si通信並從增設裝置Si收集物理量的本體裝置(本體單元)M。本體裝置M係具備供電手段(電源部)114、資訊取得手段(處理部)110、控制手段(處理部)110。供電手段114係構成為:對連接於本體裝置M之增設裝置Si供給電力。資訊取得手段110係構成為:取得有關連接於本體裝置M之增設裝置Si的電力資訊。控制手段110係構成為:根據在資訊取得手段110所取得之電力資訊,求出為了使連接於供電手段114之增設裝置Si動作而所需的第1電力。控制手段110係構成為:若第1電力已超過供電手段114能夠供給至增設裝置Si的第2電力之上限值的話則不進行來自供電手段114之供電,而在第1電力未超過上限值時進行來自供電手段114之供電。
以上所述的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係有以下的功效:可防止因增設單元Si之增設而使計測系統之動作變得不穩定。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增設單元Si係具備資訊保持手段(資訊保持部)124,用以保持有關自我消耗的電力之最大值的資訊(電力資訊)。本體單元M之資訊取得手段(處理部)110係取得由資訊保持手段124所保持的資訊(電力資訊)。
換言之,增設裝置Si係具備保持電力資訊的資訊保持手段(資訊保持部)124。電力資訊係顯示增設裝置Si之消耗電力的資訊。資訊取得手段(處理部)110係構成為:從資訊保持手段124取得電力資訊。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資訊保持手段(資訊保持部)124係由具有對應最大值之電阻值的電阻元件所構成。資訊取得手段(處理部)110係藉由檢測與電阻元件之電阻值相應的物理量而取得資訊(電力資訊)。
換言之,資訊保持手段(資訊保持部)124係具有對應消耗電力(增設裝置Si之消耗電力)之電阻值的電阻元件。資訊取得手段(處理部)110係構成為:藉由檢測與電阻元件之電阻值相應的物理量而取得電力資訊。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資訊保持手段(資訊保持部)124係由具有與消耗電流之最大值對應之電阻值的電阻元件所構成。
換言之,電力資訊係顯示增設裝置Si之消耗電流的資訊。資訊保持手段(資訊保持部)124係具有對應消耗電流(增設裝置Si之消耗電流)之電阻值的電阻元件。資訊取得手段(處理部)110係構成為:藉由檢測與電阻元件之電阻值相應的物理量而取得前述電力資訊。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電阻元件係並聯連接於供電線102。資訊取得手段(處理部)110係根據對供電線102施加恆定電壓時所流動的電流之大小而取得資訊(電力資訊)。
換言之,資訊取得手段(處理部)110係連接於一對資訊線104。增設裝置Si係構成為:在連接於本體裝置M時, 電阻元件連接於一對資訊線104間。資訊取得手段110係構成為:根據對一對資訊線104施加恆定電壓時所流動的電流之大小而取得電力資訊。
因而,由於增設單元S1至S3之最大消耗電流的總量(總和)不會超過電源部14之供電能力,所以本體單元以及增設單元S1至S3之任一個動作也不會變成不穩定。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本體單元M之處理部10係相當於控制手段。
(實施形態4)
本實施形態係如圖19所示除了在各增設單元Si追加了記憶部125和切換部(動作切換部)126以外,由於其餘具有與實施形態共通的構成,所以在與實施形態3共通的構成要素附記同一符號並適當省略說明。
切換部126係由插入於從供電線102往處理部120及感測器部121之供電電路的常開型繼電器所構成,且如後述般可按照從資料通信部122提供的控制信號而接通。
亦即,藉由在切換部126斷開(OFF)之狀態下不供給電力來停止處理部120及感測器部121,且藉由在切換部126接通(ON)之狀態下供給電力來使處理部120及感測器部121動作。
記憶部125係記憶包含處理部120及感測器部121的消耗電力(消耗電流)之最大值的資訊(通常模式的最大消耗電流值資料)。
又,本實施形態之資訊保持部124係保持將處理部120及感測器部121排除後之僅有資料通信部122的消耗電力之資訊(低消耗模式的最大消耗電流值資料)。
例如,增設有3台之增設單元S1至S3,且將電源部114之供電能力的上限值假設為400mA,將增設單元S1至S3之低消耗模式的最大消耗電流值假設為40mA,將通常模式的最大消耗電流值分別假設為100mA、200mA、100mA。在此情況下,增設單元S1至S3之資訊保持部124的電阻元件係設定為對應40mA的電阻值R。
本體單元M之處理部110係在啟動後將切換部115斷開之狀態下對資訊線104施加恆定電壓,且計測流動至資訊線104的電流值以算出連接於資訊線104的電阻元件之合成電阻的值。在此情況下,合成電阻之電阻值係成為1/(1/R+1/R+1/R)=R/3,且換算成消耗電流時成為120mA。
處理部110係判斷所增設之全部的增設單元S1至S3之低消耗模式的最大消耗電流之總量並未超過上限而使切換部115接通。結果,可執行從本體單元M之電源部114往增設單元S1至S3之供電,且各增設單元S1至S3開始低消耗模式之動作。
其次在本體單元M中,資料通信部111係依序輪訊3台之增設單元S1至S3並要求通常模式的最大消耗電流值資料之發送。另一方面,在各增設單元S1至S3中,係從本體單元M之資料通信部111讀出被輪訊之資料通信部122記憶於記憶部125的通常模式之最大消耗電流值資料並回覆本體單元M之資料通信部111。
本體單元M之處理部110係從資料通信部111取得從各增設單元S1至S3回覆的通常模式之最大消耗電流值資料並判定可否切換成通常模式。
例如,從第1台之增設單元S1回覆的通常模式之最大 消耗電流值(100mA)、與其餘2台之增設單元S2、S3的低消耗模式之最大消耗電流值(40mA)的合計值(180mA)並未超過上限值(400mA)。
故而,處理部110係判定增設單元S1能夠切換成通常模式,且使指示增設單元S1之資料通信部122往通常模式之切換的控制指令(command)發送至資料通信部111。
然後,增設單元S1之資料通信部122係當接收從本體單元M發送來的控制指令時,就使切換部126接通(ON)並執行往處理部120及感測器部121之供電。
結果,處理部120及感測器部121經由動作從低消耗模式移行至通常模式,且使基於感測器部121之檢測結果的計測值資料從處理部120及資料通信部122發送至本體單元M。
又本體單元M之處理部110係求出從第2台之增設單元S2回覆來的通常模式之最大消耗電流值(200mA)、和移行至通常模式的增設單元S1之最大消耗電流值(100mA)、和其餘1台之增設單元S3的低消耗模式之最大消耗電流值(40mA)的合計值(340mA)。
然後,由於該合成值並未超過上限值(400mA),所以處理部110係判定增設單元S2能夠切換成通常模式,且使指示增設單元S2之資料通信部122往通常模式之切換的控制指令發送至資料通信部111。
更且本體單元M之處理部110係求出從第3台之增設單元S3回覆來的通常模式之最大消耗電流值(100mA)、和移行至通常模式的增設單元S1、S2之最大消耗電流值(100mA、200mA)的合計值(400mA)。
然後,由於該合成值並未超過上限值(400mA),所以處理部110係判定增設單元S3能夠切換成通常模式,且使指示增設單元S3之資料通信部122往通常模式之切換的控制指令發送至資料通信部111。
如上述般全部的增設單元S1至S3可從低消耗模式切換成通常模式而動作。
在此,在本體單元增設有第4台之增設單元S4的情況,所增設的全部之增設單元S1至S4的通常模式之最大消耗電流值的合計值會超過上限值。
故而,本體單元M之處理部110係不對第4台之增設單元S4發送指示往通常模式之切換的控制指令,而是使增設單元Si之增設台數過剩的情形輸出至資料輸出部113。 另外,第4台之增設單元S4若無法從本體單元M接收控制指令,則由於切換部126未被接通所以處理部120及感測器部121不會動作。
在以上所述的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增設單元Si係具備:通信手段(資料通信部)122,與本體單元M通信;切換手段(切換部)126,切換經由供電線102對計測手段(感測器部)121之供電的執行與停止;資訊保持手段(資訊保持部)124,至少保持將計測手段121排除後之消耗電力的資訊;記憶手段(記憶部)125,記憶包含計測手段121在內的消耗電力之最大值的資訊。本體單元M係具備:通信手段111,與增設單元Si之通信手段122通信並取得記憶於記憶手段125的消耗電力之最大值的資訊。控制手段(處理部)110係根據在通信手段111取得的消耗電力之最大值的資訊,選擇能夠在未超過上限值之範圍內供電至計測手段 (感測器部)121的增設單元Si,且對所選出的增設單元Si指示將切換手段(切換部)126切換成供電執行。切換手段126係按照來自本體單元M之指示而切換供電之執行與停止。
換言之,增設裝置Si係進一步具備:計測物理量的計測手段(感測器部)121;將供電手段(電源部)114與計測手段121之間的電路予以開閉的切換手段(切換部)126;以及記憶手段(記憶部)125。記憶手段125係構成為:記憶通信用電力與計測用電力之合計電力(例如通常模式之最大消耗電流值)。通信用電力係為了增設裝置Si藉由通信手段122進行與本體裝置M通信之通信處理所需的電力(例如,低消耗模式之最大消耗電流值)。計測用電力係為了增設裝置Si藉由計測手段121進行計測物理量之計測處理所需的電力。電力資訊係顯示通信用電力的資訊。本體裝置M係構成為:與增設裝置Si通信並取得記憶於記憶手段125的合計電力。控制手段(處理部)110係構成為:根據從增設裝置Si取得的合計電力,選擇在未超過上限值之範圍內進行計測處理的增設裝置Si,且對所選出的增設裝置Si發送驅動信號。增設裝置Si係構成為:當在通信手段122接收驅動信號時,就控制切換手段126以將電路(供電手段114與計測手段121之間的電路)關閉。
如上述般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與連接於本體單元M之順序(位置)無關,而可選擇能夠穩定動作的增設單元Si。
(實施形態5)
本實施形態係如圖20所示在各增設單元Si追加位址產生部127和切換部128並且省略資訊保持部124和位址設定部 123,進而在本體單元M及增設單元Si追加用以偵測後級的增設單元Si之有無的偵測手段(處理部110、120)。另外,由於有關其他的構成係與實施形態3共通,所以在與實施形態3共通的構成要素附記同一符號並適當省略說明。
位址產生部127係如圖21所示具備或電路(OR circuit)270和反電路(NOT circuit)271,且在2線式之資訊線104的其中一方插入有或電路270,而在資訊線104之另一方插入有反電路271。
另外,資訊線104係在本體單元M中接地到接地端(ground)。然後,各增設單元Si之處理部120係將或電路270之輸出X、與反電路271之輸出Y的組合(XY)設為固有之位址。
切換部128係由插入於供電線102的常開型繼電器所構成,且按照處理部120所提供的控制信號來將供電線102接通(ON)。亦即,在切換部128斷開(OFF)的狀態下停止從電源部114往後級的增設單元Si+1之供電,而在切換部128接通(ON)的狀態下執行從電源部114往後級的增設單元Si+1之供電。
又,如圖22所示本體單元M之處理部110及增設單元Si之處理部120的I/O埠係經由上拉電阻Rx而上拉至恆定電壓Vcc。更在增設單元Si設置有經由2線式之信號線105連接於本體單元M之I/O埠或是前級的增設單元Si之I/O埠的環形電路(loop circuit)106。但是,與後級的增設單元Si連接的信號線105之一端係接地到接地端。
換句話說,若在後級未連接有增設單元Si的話,則處理部110、120之I/O埠會成為高位準。另一方面,若在後 級連接有增設單元Si的話,則處理部110、120之I/O埠會經由信號線105與後級的增設單元Si之環形電路106而連接於接地端並成為低位準。因而,處理部110、120係根據I/O埠之位準而偵測是否在後級連接有增設單元Si。
在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基於電源部114之供電能力而能夠增加增設單元Si的台數係被限制在3台。因而,在位址產生部127中,係對資訊線104以連接於本體單元M之附近的順序,產生除了本體單元M之位址(00)以外的三種類之位址(01)、(10)、(11)中之任一種。
本體單元M之處理部110係在啟動後根據I/O埠之位準來判斷是否有連接增設單元S1,若有連接,則將切換部115接通(ON)並執行往增設單元S1之供電。
從本體單元M供電並啟動的第1台之增設單元S1的處理部120,係確認在位址設定部127產生的位址,且根據該位址之值(01)判斷能夠在後級增加增設單元S2。更且增設單元Si之處理部120係根據I/O埠之位準判斷是否在後級有連接第2台之增設單元S2,若有連接,則將切換部128接通(ON)並執行往增設單元S2之供電。同樣地第2台之增設單元S2的處理部120亦將切換部128接通(ON)並執行往後級的第3台之增設單元S3的供電。
另一方面,第3台之增設單元S3的處理部120,由於在位址設定部127所產生的位址之值為(11),所以判斷不能增設此數目以上,且與I/O埠之位準無關,將切換部128維持在斷開(OFF)狀態且不進行往後級的供電。
在以上所述的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本體裝置M係具備對連接於本體裝置M之增設裝置Si供給電力的供電 手段(電源部)114。增設裝置Si係具備切換手段(切換部)128和供電控制手段(處理部)120。切換部128係設置於從供電手段114至其他的增設裝置Si之供電電路(供電線)133,且構成為將供電電路133予以開閉。處理部120係構成為:根據記憶於位址設定部(未圖示)之通信位址來判定連接於本體裝置M的增設裝置Si之數目是否與能夠連接於本體裝置M的增設裝置Si之最大數相等。處理部120係構成為:若連接於本體裝置M的增設裝置Si之數目與前述最大數相等的話則關閉切換部128,若連接於本體裝置M的增設裝置Si之數目未滿前述最大數的話則打開切換部128。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增設單元Si係具備:偵測手段(處理部)120,對供電線102偵測從本體單元M來看連接於後級之其他的增設單元Si之有無;以及供電停止手段(處理部)120,在偵測手段(處理部)120未偵測到其他的增設單元Si時停止經由供電線102往後級的供電。
換言之,增設裝置Si係進一步具備偵測手段(處理部)120及供電停止手段(處理部)120。偵測手段係構成為:判定其他的增設裝置Si是否已連接於增設裝置Si。供電停止手段係構成為:當偵測手段判定其他的增設裝置Si並未連接於增設裝置Si時,就切斷供電手段(電源部)114與其他的增設裝置Si之間的電路。
於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即便是在系統運用中誤增設了容許台數以上之增設單元Si,亦可藉由停止最後級的增設單元Sn(若為上述之例則為第3台之增設單元S3)往後級的供電,而防止系統之動作變得不穩定。而且,有以下的優點:藉由最後級的增設單元Sn中之切換部(供電切換 部)128維持在斷開(OFF)狀態,由於不會對最後級的增設單元Sn中之增設用的供電端子(未圖示)施加電壓所以可謀求安全性之提高。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增設單元Si係具備產生固有之位址的位址產生手段(位址產生部)127。在此,資訊取得手段(處理部)110亦可取得在位址產生手段127產生的位址(通信位址)作為電力資訊。控制手段(處理部)110亦可根據在資訊取得手段取得的位址來求出應供給至增設單元Si的電力之總量(第1電力)。
(實施形態6)
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係如圖23所示具備:計測物理量的增設裝置(計測裝置)Si;以及與增設裝置Si通信並從增設裝置Si收集物理量的本體裝置(收集裝置)M。
在本實施形態中,本體裝置M係經由電纜106(106A)連接於增設裝置Si(S1)。又,增設裝置Si(S1)係經由電纜106(106B)連接於其他的增設裝置(第2增設裝置)Si(S2)。
電纜106(106A、106B)係具有供電線102(102A、102B)、通信線103(103A、103B)、資訊線104(104A、104B)及識別線107(107A、107B)。
本體裝置(本體單元)M係具有處理部(第1處理部)110、資料通信部(第1資料通信部)111、資料管理部112、資料輸出部113、電源部114及切換部115。另外,有關資料輸出部113,由於與實施形態3相同所以省略說明。
本體裝置M係進一步具備:連接於商用電源101的電源端子116;以及可供增設裝置Si連接的輸出端子部(第1連接部)117。
第1連接部117係具有供電端子117a、通信端子117b、識別端子117c及資訊端子117d。
資料通信部111係構成為:經由通信端子117b將通信信號輸出至通信線103。通信信號係包含:藉由通信位址而指定目的地的單播信號;以及目的地未被指定的群播(multicast)信號(廣播信號)。通信位址係與本體裝置之單播通信用的位址。
電源部114係連接於電源端子116及供電端子117a。電源部114係構成為:從經由電源端子116自商用電源101所得的交流電力產生直流電力並輸出至供電端子117a。
切換部115係夾介存在於電源部114與供電端子117a之間。切換部115係例如為繼電器。因而,若切換部115打開的話,則不會從電源部114供電至供電端子117a。若切換部115關閉的話,則可從電源部114供電至供電端子117a。
資料管理部112係構成為:記憶與識別信號之複數個狀態的各個狀態對應的複數個通信位址。例如,資料管理部112係記憶通信位址Aa、Bb、Cc(參照圖10)。
處理部110係構成為:進行對增設裝置Si分配通信位址的處理(分配處理)。處理部110係構成為:在分配處理中,對連接於輸出端子部(第1連接部)117的增設裝置Si發送識別信號。例如,處理部110係構成為:從識別端子117c發送識別信號。識別信號係例如為預定的工作比(例如,10:90)之邏輯信號。
處理部110係在分配處理之後進行登錄處理。處理部110係構成為:在登錄處理中,從記憶於資料管理部112之 複數個通信位址中選擇通信位址,且反覆進行將指定所選出之通信位址的響應要求信號發送至增設裝置Si的輪訊處理。處理部110係在響應要求信號之發送之後,於預定時間之期間,等待來自增設裝置Si之響應信號。響應信號係包含被分配於增設裝置Si之固有編號在內的信號。處理部110係構成為:在預定時間內,當接收響應信號時,就使所接收到的響應信號之固有編號與所選出的通信位址產生對應關係。處理部110若在預定時間內無法接收響應信號的話,則結束登錄處理。處理部110係藉由進行登錄處理,而記憶通信位址與固有編號之對應關係。
又,處理部110係與實施形態3同樣,構成為:取得有關連接於本體裝置M之增設裝置Si的電力資訊。處理部110係構成為:根據電力資訊,求出為了使連接於供電手段114之增設裝置Si動作所需的第1電力。處理部110係構成為:若第1電力超過電源部114能夠供給至增設裝置Si的第2電力之上限值的話,則將切換部115打開而不進行來自電源部114之供電。處理部110係構成為:在第1電力並未超過上限值時,將切換部115關閉而進行來自電源部114之供電。
增設裝置(增設單元)Si係具有處理部(第2處理部)120、感測器部121、資料通信部122、位址設定部123及資訊保持部124。另外,有關感測器部121及資訊保持部124由於係與實施形態3相同所以省略說明。
增設裝置Si係復具有輸出端子部(第2連接部)131及輸入端子部(第3連接部)132。
輸出端子部131係被用於與其他的增設裝置Si之連 接。輸出端子部131係具有供電端子131a、通信端子131b、識別端子131c及資訊端子131d。
輸入端子部132係被用於與本體裝置M或其他的增設裝置Si之連接。輸入端子部132係具有受電端子132a、通信端子132b、識別端子132c及資訊端子132d。
增設裝置Si係進一步具備:連接供電端子131a與受電端子132a之間的供電線133;以及連接通信端子131b、132b間的通信線134。因而,增設裝置Si係構成為:將在受電端子132a接收到的電力(來自本體裝置M之電力),從供電端子131a輸出。又,增設裝置Si係構成為:在連接於通信端子131b的機器(例如增設裝置Si)與連接於通信端子132b的機器(例如本體裝置M)之間中繼通信信號。
在本實施形態中,本體裝置M之輸出端子部117係經由電纜106A連接於增設裝置S1之輸入端子部132。亦即,本體裝置M之供電端子117a係經由供電線102A連接於增設裝置S1之受電端子132a。本體裝置M之通信端子117b係經由通信線103A連接於增設裝置S1之通信端子132b。 本體裝置M之識別端子117c係經由識別線107A連接於增設裝置S1之識別端子132c。本體裝置M之資訊端子117d係經由資訊線104A連接於增設裝置S1之資訊端子132d。
增設裝置S1之輸出端子部131係經由電纜106B連接於增設裝置S2之輸入端子部132。亦即,增設裝置S1之供電端子131a係經由供電線102B連接於增設裝置S2之受電端子132a。增設裝置S1之通信端子131b係經由通信線103B連接於增設裝置S2之通信端子132b。增設裝置S1之識別端子131c係經由識別線107B連接於增設裝置S2之 識別端子132c。增設裝置S1之資訊端子131d係經由資訊線104B連接於增設裝置S2之資訊端子132d。
位址設定部123係構成為:記憶與本體裝置M之單播通信用的通信位址。
資料通信部122係連接於通信線134。因而,資料通信部122係構成為經由通信線134來接收通信信號。
處理部120係構成為:當接收識別信號時,就進行位址設定處理、和識別信號發送處理。
處理部120係構成為:在位址設定處理中,使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之狀態對應的通信位址記憶於位址設定部123。
在本實施形態中,處理部120係構成為:記憶與識別信號之複數個狀態的各個狀態對應的複數個通信位址。例如,處理部120係構成為記憶如圖10所示的表格。
因而,處理部120係當經由識別端子132c接收識別信號時,就從複數個通信位址中選擇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之狀態(本實施形態中為工作比)對應的通信位址。然後,處理部120係使所選出的通信位址記憶於位址設定部123。
例如,處理部係當接收工作比為「10:90」的邏輯信號時,就選擇對應該工作比的通信位址「Aa」,並記憶於位址設定部123。處理部120係當接收工作比為「20:80」的邏輯信號時,就選擇對應該工作比的通信位址「Bb」,並記憶於位址設定部123。
處理部120係構成為:在識別信號發送處理中,將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狀態不同的識別信號發送至連接於第2連接部131的增設裝置Si。亦即,處理部120係當通過識 別端子132c接收識別信號時,就通過識別端子131c輸出狀態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不同之識別信號。
處理部120係例如當接收識別信號時,就按照預定規則轉換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藉此產生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狀態不同的識別信號。
例如,處理部120係當接收工作比為「10:90」的邏輯信號時,就產生工作比為「20:80」的邏輯信號並予以輸出。又,處理部120係當接收工作比為「20:80」的邏輯信號時,就產生工作比為「30:70」的邏輯信號並予以輸出。如此,處理部120係增加識別信號(邏輯信號)之工作比(識別信號之狀態)。
另外,預定規則較佳是以即便將識別信號進行幾次轉換仍不會存在相同狀態之識別信號的方式而決定的。但是,預定規則亦可以即便將識別信號進行預定次數轉換仍不會存在相同狀態之識別信號的方式而決定的。在此,預定次數係按照能夠連接於本體裝置M的增設裝置Si之最大數而決定。例如,若最大數為3的話,則預定規則只要是以即便是將識別信號進行3次轉換仍不會變成相同狀態之識別信號的方式而決定的即可,且亦可在將識別信號進行4次轉換時變成相同狀態之識別信號。
處理部120係當接收響應要求信號時,就判定以響應要求信號所指定的通信位址是否與記憶於位址設定部123的通信位址一致。
若以響應要求信號所指定的通信位址與記憶於位址設定部123的通信位址一致的話,則處理部120係將包含被分配於增設裝置Si之固有編號在內的響應信號發送至本體 裝置M。若以響應要求信號所指定的通信位址與記憶於位址設定部123的通信位址不一致的話,則處理部120並不發送響應信號。
如以上所述般,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係具備:計測物理量的增設裝置Si;以及與增設裝置Si通信並從增設裝置Si收集物理量的本體裝置M。本體裝置M係具備:可供增設裝置Si連接的第1連接部117;以及第1處理部110。增設裝置Si係具備:可供其他的增設裝置Si連接的第2連接部131;第2處理部120;以及位址設定部123,用於與本體裝置M之單播通信用的通信位址之記憶。第1處理部110係構成為:對連接於第1連接部117的增設裝置Si發送識別信號。第2處理部120係構成為:當接收識別信號時,使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之狀態對應的通信位址記憶於位址設定部123,且將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狀態不同的識別信號發送至連接於第2連接部131的增設裝置Si。
依據以上所述的本實施形態之電力計測系統,則不需要設置使用資料通信路(通信路52a)對增設單元分配通信位址的期間,而可簡單地增設以下的增設單元。
更且,在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中,本體裝置M係具備供電手段(電源部)114、資訊取得手段(處理部)110、及控制手段(處理部)110。供電手段114係構成為:對連接於本體裝置M之增設裝置Si供給電力。資訊取得手段110係構成為:取得有關連接於本體裝置M之增設裝置Si的電力資訊。控制手段110係構成為:根據在資訊取得手段110所取得的電力資訊,要求為了使連接於供電手段114之增設裝置Si動作所需的第1電力。控制手段110係構成為:若 第1電力已超過供電手段114能夠供給至增設裝置Si的第2電力之上限值的話則不進行來自供電手段114之供電,而在第1電力並未超過上限值時進行來自供電手段114之供電。
以上所述的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係有以下的功效:可防止伴隨增設單元Si之增設而使計測系統之動作變得不穩定。
另外,如在實施形態1所述般,識別信號並未被限定於邏輯信號,例如亦可為脈衝信號、或類比信號、資料信號。
(第1變化例)
圖24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的第1變化例。在第1變化例中,增設裝置Si係與實施形態4之計測系統同樣,具有記憶部125和切換部126。
切換部126係夾介存在於供電線133與功能部(處理部120及感測器部121)之間。切換部126係例如為繼電器。因而,若切換部126打開的話,則不會從供電線133供電至處理部120及感測器部121。若切換部126關閉的話,則可從供電線133供電至處理部120及感測器部121。
記憶部125係構成為:記憶通信用電力與計測用電力之合計電力(例如,通常模式之最大消耗電流值)。通信用電力係增設裝置Si為了藉由資料通信部122進行與本體裝置M通信之通信處理所需的電力(例如,低消耗模式之最大消耗電流值)。計測用電力係增設裝置Si為了藉由計測手段121進行計測物理量之計測處理所需的電力。
資訊保持部124係記憶通信用電力作為電力資訊。
處理部110係構成為:與增設裝置Si通信並取得記憶於記憶部125之合計電力。例如,處理部110係取得增設裝置S1、S2、S3各自的合計電力(通常模式之最大消耗電流值)100mA、200mA、100mA。
處理部(控制手段)110係構成為:根據從增設裝置Si取得的合計電力,選擇在未超過上限值(供電手段114能夠供給至增設裝置Si之第2電力的上限值)之範圍內進行計測處理的增設裝置Si,且對所選出的增設裝置Si發送驅動信號,增設裝置Si係構成為:當在資料通信部122接收驅動信號時,就控制切換部126以將電路(供電信133與處理部120及感測器部121之間的電路)關閉。
在以上所述的第1變化例中,係與實施形態4之計測系統同樣,增設單元Si與連接於本體單元M之順序(位置)無關,可選擇能夠使其穩定動作的增設單元Si。
(第2變化例)
圖25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計測系統的第2變化例。
第2變化例之本體裝置M係具有處理部110、資料通信部111、資料管理部112、資料輸出部113、電源部114、切換部115、電源端子116及第1連接部117。
第1連接部117雖然具有供電端子117a、通信端子117b及識別端子117c,但是不具有資訊端子117d。
處理部110係與實施形態5同樣,發揮作為判定是否在本體裝置M之第1連接部117連接有增設裝置Si的偵測手段之功能。處理部110係當判定在本體裝置M之第1連接部117並未連接有增設裝置Si時,就打開切換部115並停止從電源部114往供電端子117a之供電。處理部110係當判定在本體 裝置M之第1連接部117連接有增設裝置Si時,就關閉切換部115並進行從電源部114往供電端子117a之供電。
第2變化例之增設裝置Si係具有處理部120、感測器部121、資料通信部122、切換部128、第2連接部131、第3連接部132、供電線133及通信線134。另外,在圖25中省略了位址設定部123。
第2連接部131雖然具有供電端子131a、通信端子131b及識別端子131c,但是不具有資訊端子131d。第3連接部132雖然具有受電端子132a、通信端子132b及識別端子132c,但是不具有資訊端子132d。
切換部128係設置於從電源部114往其他的增設裝置Si之供電電路(供電線)133。例如,切換部128係插入於受電端子132a與供電端子131a之間。因而,若切換部128打開的話,則不會從增設裝置Si供電至連接於該第2連接部131之其他的增設裝置Si。若切換部128關閉的話,則會從增設裝置Si供電至連接於該第2連接部131之其他的增設裝置Si。
處理部120係構成為:根據記憶於位址設定部123的通信位址來判定連接於本體裝置M之增設裝置Si的數目是否與能夠連接於本體裝置M的增設裝置Si之最大數相等。
另外,能夠連接於本體裝置M的增設裝置Si之最大數,係指本體裝置M可使正常動作的增設裝置Si之數目的上限(容許台數)之意。
處理部120係構成為:若連接於本體裝置M的增設裝置Si之數目與前述最大數相等的話則關閉切換部128,若連接於本體裝置M的增設裝置Si之數目未滿前述最大數的 話則打開切換部128。
處理部120係與實施形態5同樣,構成為:發揮作為偵測手段及供電停止手段之功能。亦即,處理部120係構成為:判定在增設裝置Si(增設裝置Si之第2連接部131)是否連接有其他的增設裝置Si。處理部120係構成為:當判定在增設裝置Si並未連接有其他的增設裝置Si時,就切換供電手段(電源部)114與其他的增設裝置Si之間的電路(供電線133)。
在以上所述的第2變化例中,即便在計測系統運用中因失誤而在本體裝置M連接有容許台數(最大數)以上的增設裝置Si,仍可藉由停止最後級的增設裝置Sn(若為上述之例則為第3台之增設單元S3)往後級之供電,來防止計測系統之動作變得不穩定。
而且,具有以下的優點:藉由最後級的增設裝置Sn中之切換部(供電切換部)128維持在斷開(OFF)狀態,由於不對最後級的增設裝置Sn中之增設用的供電端子(未圖示)施加電壓所以可謀求安全性之提高。
5、5A、M‧‧‧本體單元(本體裝置)
6、6A、7、7A、Si‧‧‧增設單元(增設裝置)
9‧‧‧PC
10‧‧‧處理部
12、13‧‧‧CT感測器
14‧‧‧電源部
15‧‧‧AC電源
17、18‧‧‧電纜
51‧‧‧電源部
52‧‧‧資料通信部
52a‧‧‧資料通信線(通信路)
53‧‧‧處理部(第1處理部、分配部)
53A‧‧‧處理部
54‧‧‧資料輸出部
55‧‧‧資料管理部
55a、55b‧‧‧管理表
56‧‧‧連接檢測電路(連接檢測部)
56a‧‧‧連接檢測線
58‧‧‧電源線
59‧‧‧信號線
61‧‧‧切換部(通信切換部)
62‧‧‧資料通信部(第2資料通信部)
62a‧‧‧通信路
62b‧‧‧位址設定部
63‧‧‧處理部(第2處理部)
63A‧‧‧處理部
64‧‧‧感測器部
66‧‧‧連接檢測電路
69‧‧‧信號線
71‧‧‧切換部
72‧‧‧資料通信部
72b‧‧‧位址設定部
73‧‧‧處理部(第2處理部)
73A‧‧‧處理部
74‧‧‧感測器部
76‧‧‧連接檢測電路
101‧‧‧商用電源
102、102A、102B‧‧‧供電線
103、103A、103B‧‧‧通信線
104、104A、104B‧‧‧資訊線
105‧‧‧信號線
106‧‧‧環形電路
106A、106B‧‧‧電纜
107、107A、107B‧‧‧識別線
110‧‧‧處理部(資訊取得手段、控制手段)
111‧‧‧資料通信部
112‧‧‧資料管理部
113‧‧‧資料輸出部
114‧‧‧電源部(供電手段)
115‧‧‧切換部(繼電器)
116‧‧‧電源端子
117‧‧‧輸出端子部(第1連接部)
117a‧‧‧供電端子
117b‧‧‧通信端子
117c‧‧‧識別端子
117d‧‧‧資訊端子
120‧‧‧處理部(供電控制手段)
121‧‧‧感測器部(計測手段)
122‧‧‧資料通信部(通信手段)
123‧‧‧位址設定部(位址輸入部)
124‧‧‧資訊保持部(資訊保持手段)
125‧‧‧記憶部(記憶手段)
126‧‧‧切換部(動作切換部)
127‧‧‧位址產生部
128‧‧‧切換部(切換手段)
131‧‧‧輸出端子部(第2連接部)
131a‧‧‧供電端子
131b‧‧‧通信端子
131c‧‧‧識別端子
131d‧‧‧資訊端子
132‧‧‧輸入端子部(第3連接部)
132a‧‧‧受電端子
132b‧‧‧通信端子
132c‧‧‧識別端子
132d‧‧‧資訊端子
133‧‧‧供電電路(供電線)
270‧‧‧或電路
271‧‧‧反電路
1105‧‧‧本體單元
1106、1107‧‧‧增設單元
1112‧‧‧CT感測器
1115‧‧‧AC電源
1151‧‧‧電源部
1152、1162‧‧‧資料通信部
1152a‧‧‧資料通信線(通信路)
1153、1163‧‧‧處理部
1154‧‧‧資料輸出部
1155‧‧‧資料管理部
1164‧‧‧感測器部
1165‧‧‧位址設定部
R‧‧‧電阻值
Rx‧‧‧上拉電阻
圖1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計測系統之內部構成的方塊圖。
圖2係顯示包含實施形態1之計測系統在內的電力計測系統之構成的系統構成圖。
圖3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計測系統中之登錄於資料管理部的管理表之登錄內容的表格。
圖4係說明實施形態1之計測系統之動作的順序圖。
圖5係說明實施形態1之本體單元之分配動作順序的 流程圖。
圖6係說明實施形態1之增設單元之動作順序的流程圖。
圖7係說明實施形態1之本體單元的計測資料之收集動作順序的流程圖。
圖8係說明實施形態1之增設單元的計測資料之收集動作順序的流程圖。
圖9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計測單元之內部構成的方塊圖。
圖10係顯示對應工作比不同之邏輯信號而管理的通信位址之表格。
圖11係顯示對應脈衝數不同之脈衝信號而管理的通信位址之表格。
圖12係顯示對應電壓值不同之類比信號而管理的通信位址之表格。
圖13係顯示對應參數不同之資料信號而管理的通信位址之表格。
圖14係說明實施形態2之增設單元之分配動作順序的流程圖。
圖15係說明實施形態2之本體單元的計測資料之收集動作順序的流程圖。
圖16係說明實施形態2之增設單元之動作順序的流程圖。
圖17係實施形態3之計測系統的系統構成圖。
圖18係實施形態3之計測系統中的資訊保持部之方塊圖。
圖19係實施形態4之計測系統的系統構成圖。
圖20係實施形態5之計測系統的系統構成圖。
圖21係實施形態5之計測系統中的位址產生部之方塊圖。
圖22係顯示實施形態5之計測系統中的偵測手段之電路圖。
圖23係顯示實施形態6之計測系統的系統構成圖。
圖24係顯示實施形態6之計測系統之第1變化例的系統構成圖。
圖25係顯示實施形態6之計測系統之第2變化例的系統構成圖。
圖26係顯示習知的計測系統之內部構成的方塊圖。
5A‧‧‧本體單元(本體裝置)
6A、7A‧‧‧增設單元(增設裝置)
12、13‧‧‧CT感測器
15‧‧‧AC電源
51‧‧‧電源部
52‧‧‧資料通信部
52a‧‧‧資料通信線(通信路)
53‧‧‧處理部(第1處理部、分配部)
53A‧‧‧處理部
54‧‧‧資料輸出部
55‧‧‧資料管理部
55b‧‧‧管理表
58‧‧‧電源線
59‧‧‧信號線
62‧‧‧資料通信部(第2資料通信部)
62b‧‧‧位址設定部
63A‧‧‧處理部
64‧‧‧感測器部
69‧‧‧信號線
72‧‧‧資料通信部
72b‧‧‧位址設定部
73A‧‧‧處理部
74‧‧‧感測器部

Claims (24)

  1. 一種計測系統,其特徵為:具備:增設裝置,用以計測物理量;以及本體裝置,與前述增設裝置通信並從前述增設裝置收集前述物理量;前述本體裝置係具備:可供前述增設裝置連接的第1連接部;以及第1處理部;前述增設裝置係具備:可供其他的增設裝置連接的第2連接部;第2處理部;以及用於記憶與前述本體裝置之單播通信用的通信位址之位址設定部;前述第1處理部係構成為:對連接於前述第1連接部的前述增設裝置發送識別信號;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當接收前述識別信號時,就使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之狀態相對應的前述通信位址記憶於前述位址設定部,且將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狀態不同的識別信號發送至連接於前述第2連接部的前述其他的增設裝置。
  2. 一種計測系統,其特徵為:具備:增設裝置,用以計測物理量;以及本體裝置,與前述增設裝置通信並從前述增設裝置收集前述物理量;前述本體裝置係具備:連接於通信線的連接部;第1處理部;以及連接檢測部;前述增設裝置係具備:第2處理部;以及用於記憶與前述 本體裝置之單播通信用的通信位址之位址設定部;前述連接檢測部係構成為:偵測前述增設裝置往前述通信線之連接;前述第1處理部係構成為:當前述連接檢測部偵測前述連接時,就對前述通信線發送前述通信位址;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當接收前述通信位址時,就使所接收到的通信位址記憶於前述位址設定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第2處理部係具有被分配於前述增設裝置的固有編號;前述第1處理部係構成為:記憶前述固有編號與前述通信位址之對應關係。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第1處理部係構成為:當前述連接檢測部偵測前述連接時,就對前述通信線發送詢問信號;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當接收前述詢問信號時,就將包含被分配於前述增設裝置之固有編號在內的響應信號發送至前述通信線;前述第1處理部係構成為:當接收前述響應信號時,就使所接收到的響應信號之前述固有編號與前述通信位址產生對應關係。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增設裝置係具有:可供與前述增設裝置不同之第2增設裝置連接的第2連接部;且構成為:將連接於前述第2連接部的前述第2增設裝置,經由前述通信線而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之前述連接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增設裝置係進 一步具備第2連接檢測部;前述第2連接檢測部係構成為:判定前述第2增設裝置是否已連接於前述第2連接部;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當前述第2連接檢測部判定前述第2增設裝置已連接於前述第2連接部時,就將增設檢測資訊發送至前述本體裝置;前述第1處理部係構成為:當接收前述增設檢測資訊時,就將前述第2增設裝置用之前述通信位址發送至前述通信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增設裝置係進一步具備:將前述通信線與前述第2連接部之間的路徑予以開閉的切換部;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在將前述響應信號發送至前述本體裝置之後,將前述切換部關閉以將前述第2連接部連接於前述通信線;前述第1處理部係構成為:若從前述詢問信號之發送起經過預定時間仍未接收前述響應信號的話,則結束前述詢問信號之發送。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本體裝置係具備:供電手段,對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之前述增設裝置供給電力;資訊取得手段,取得有關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之前述增設裝置的電力資訊;以及控制手段;前述控制手段係構成為: 根據在前述資訊取得手段所取得之前述電力資訊,求出為了使連接於前述供電手段之全部的前述增設裝置動作而所需的第1電力;若前述第1電力已超過前述供電手段能夠供給至前述增設裝置的第2電力之上限值的話則不進行來自前述供電手段之供電,而在前述第1電力未超過前述上限值時進行來自前述供電手段之供電。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增設裝置係具備保持前述電力資訊的資訊保持手段;前述電力資訊係顯示前述增設裝置之消耗電力的資訊;前述資訊取得手段係構成為:從前述資訊保持手段取得前述電力資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資訊保持手段係具有與前述消耗電力對應之電阻值的電阻元件;前述資訊取得手段係構成為:藉由檢測與前述電阻元件之電阻值相應的物理量而取得前述電力資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電力資訊係顯示前述增設裝置之消耗電流的資訊;前述資訊保持手段係具有與前述消耗電流對應之電阻值的電阻元件;前述資訊取得手段係構成為:藉由檢測與前述電阻元件之電阻值相應的物理量而取得前述電力資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資訊取得手段係連接於一對資訊線;前述增設裝置係構成為:在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時,前述電阻元件連接於前述一對資訊線間; 前述資訊取得手段係構成為:根據在前述一對資訊線間施加有恆定電壓時所流動的電流之大小而取得前述電力資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資訊取得手段係連接於一對資訊線;前述增設裝置係構成為:在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時,前述電阻元件連接於前述一對資訊線間;前述資訊取得手段係構成為:根據在前述一對資訊線間施加有恆定電壓時所流動的電流之大小而取得前述電力資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增設裝置係進一步具備:通信手段,與前述本體裝置通信;計測手段,用以計測前述物理量;切換手段,將前述供電手段與前述計測手段之間的電路予以開閉;以及記憶手段;前述記憶手段係構成為:記憶通信用電力與計測用電力之合計電力;前述通信用電力係為了使前述增設裝置藉由前述通信手段進行與前述本體裝置通信之通信處理所需的電力;前述電力資訊係顯示前述通信用電力的資訊;前述本體裝置係構成為:與前述增設裝置通信並取得記憶於前述記憶手段的前述合計電力;前述控制手段係構成為:根據從前述增設裝置取得的前述合計電力,選擇在未超過前述上限值之範圍內進行前述計測處理的前述增設裝置,且對所選出的前述增設裝置發送驅動信號; 前述增設裝置係構成為:當在前述通信手段接收前述驅動信號時,就控制前述切換手段以將前述電路關閉。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本體裝置係具備:對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之前述增設裝置供給電力的供電手段;前述增設裝置係具備:切換手段,設置於從前述供電手段至其他的增設裝置之供電電路,且將前述供電電路予以開閉;以及供電控制手段;前述供電控制手段係構成為:根據記憶於前述位址設定部之前述通信位址,來判定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的前述增設裝置之數目是否與能夠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的前述增設裝置之最大數相等;若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的前述增設裝置之數目與能夠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的前述增設裝置之最大數相等的話則關閉前述切換手段;若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的前述增設裝置之數目未滿能夠連接於前述本體裝置的前述增設裝置之最大數的話則打開前述切換手段。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增設裝置係進一步具備偵測手段及供電停止手段;前述偵測手段係構成為:判定其他的增設裝置是否已連接於前述增設裝置;前述供電停止手段係構成為:當判定其他的增設裝置並未連接於前述增設裝置時,就切斷前述供電手段與前述其他的增設裝置之間的電路。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記憶與前述識別信號的複數個狀態之各個狀態對應的複數個前述通信位址;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當接收前述識別信號時,就從前述複數個通信位址中選擇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之狀態相應的前述通信位址。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本體裝置係具有資料管理部;前述資料管理部係構成為:記憶與前述識別信號的複數個狀態之各個狀態對應的複數個前述通信位址;前述本體裝置係構成為:從記憶於前述資料管理部的前述複數個通信位址中選擇通信位址,且將指定所選出之通信位址的響應要求信號發送至前述增設裝置;前述增設裝置係構成為:若以前述響應要求信號指定的前述通信位址與記憶於前述位址設定部的前述通信位址一致的話,則將包含被分配於前述增設裝置之固有編號在內的響應信號發送至前述本體裝置;前述本體裝置係構成為:當接收前述響應信號時,就使所接收到的響應信號之前述固有編號與前述選出的通信位址產生對應關係。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第2處理部係構成為:當接收前述識別信號時,就按照預定規則來轉換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藉此產生與所接收到的識別信號狀態不同的另一識別信號。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預定規則係以即便將識別信號進行幾次轉換仍不會存在相同狀態之識別信 號的方式而決定的。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識別信號為邏輯信號;前述預定規則係減少或增加前述邏輯信號之工作比。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識別信號為脈衝信號;前述預定規則係減少或增加前述脈衝信號之脈衝數。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識別信號為類比信號;前述預定規則係降低或升高前述類比信號之電壓值。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計測系統,其中前述識別信號為資料信號;前述預定規則係減少或增加前述資料信號之參數。
TW101122156A 2011-06-21 2012-06-21 計測系統 TWI4860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7159A JP2013005374A (ja) 2011-06-21 2011-06-21 計測システム
JP2011269149A JP2013120152A (ja) 2011-12-08 2011-12-08 計測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1810A TW201301810A (zh) 2013-01-01
TWI486025B true TWI486025B (zh) 2015-05-21

Family

ID=47422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2156A TWI486025B (zh) 2011-06-21 2012-06-21 計測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97777B (zh)
TW (1) TWI486025B (zh)
WO (1) WO20121768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69064B1 (en) 2015-11-10 2020-08-1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ntercom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of
JP6143964B1 (ja) * 2016-01-25 2017-06-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
JP6410159B2 (ja) * 2017-06-27 2018-10-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ドアホン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00188A (en) * 1985-01-29 1987-10-13 Micronic Interface Technologies Electric power measurement system and hall effect based electric power meter for use therein
CN1266574A (zh) * 1997-08-05 2000-09-13 西门子公司 用于自动地址分配的方法和总线系统以及可应用于该总线系统或本方法范围内的通讯站
CN1700125A (zh) * 2004-05-05 2005-11-23 Vega格里沙贝两合公司 用于过程控制系统的自动配置方法和相应的过程控制系统
US20070288125A1 (en) * 2006-06-09 2007-12-13 Mks Instruments, Inc. Power Over Ethernet (Poe) - Based Measurement System
TWI311419B (en) * 2004-12-15 2009-06-21 Smartlabs Inc Mesh network of intelligent devices communicating via powerline and radio frequency
US20090312968A1 (en) * 2008-06-13 2009-12-17 Alertme.Com.Ltd Power consumption feedback systems
CN101477163B (zh) * 2009-01-04 2011-05-04 保定市三川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电监测方法
CN102143217A (zh) * 2011-01-24 2011-08-03 石家庄科林自动化有限公司 对电力机房实现基于iec61850通讯的监控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16503B2 (ja) * 1991-01-08 1997-06-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アドレス設定装置
JPH0818562A (ja) * 1994-06-25 1996-01-19 Sony Corp 時分割多重通信装置
JP4228184B2 (ja) * 2002-07-09 2009-02-25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エンコーダのアドレス設定方法
JP3986069B2 (ja) * 2003-07-11 2007-10-03 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情報伝送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00188A (en) * 1985-01-29 1987-10-13 Micronic Interface Technologies Electric power measurement system and hall effect based electric power meter for use therein
CN1266574A (zh) * 1997-08-05 2000-09-13 西门子公司 用于自动地址分配的方法和总线系统以及可应用于该总线系统或本方法范围内的通讯站
CN1700125A (zh) * 2004-05-05 2005-11-23 Vega格里沙贝两合公司 用于过程控制系统的自动配置方法和相应的过程控制系统
TWI311419B (en) * 2004-12-15 2009-06-21 Smartlabs Inc Mesh network of intelligent devices communicating via powerline and radio frequency
US20070288125A1 (en) * 2006-06-09 2007-12-13 Mks Instruments, Inc. Power Over Ethernet (Poe) - Based Measurement System
US20090312968A1 (en) * 2008-06-13 2009-12-17 Alertme.Com.Ltd Power consumption feedback systems
CN101477163B (zh) * 2009-01-04 2011-05-04 保定市三川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电监测方法
CN102143217A (zh) * 2011-01-24 2011-08-03 石家庄科林自动化有限公司 对电力机房实现基于iec61850通讯的监控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97777A (zh) 2014-02-19
TW201301810A (zh) 2013-01-01
WO2012176821A1 (ja) 2012-12-27
CN103597777B (zh)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75689B2 (en) Electronic modules with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US9553460B2 (en) Wireless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US8667310B2 (en) Circuit for indicating power level over a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US9000935B2 (en)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JP4485576B2 (ja) パワーオーバーイーサネット(登録商標)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ナログ電力管理
US7417443B2 (en) Determination of effective resistance between a power sourcing equipment and a powered device
US9595847B2 (en) Uninterrupted lithium battery power supply system
CN106576048B (zh) 以太网供电受电装置自动维持电力特征
US10027493B2 (en) PoE power utilization arrangement and method
TWI486025B (zh) 計測系統
RU2709188C2 (ru) Питаем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истема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мощности, содержащая питаем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02769312A (zh) 功率和数据的时域复用
EP3182641B1 (en) Remote powering system and method
US9893388B2 (en) Method for activating a plurality of monitoring units for a battery, battery and motor vehicle having said battery
CN109792153A (zh) 用于由电网管理电力供应的方法和装置
US8903099B2 (en) End of branch module system
JP2013005374A (ja) 計測システム
US20160212029A1 (en) Passive device to receive a control input and supply output power
Kurczveil et al. Energy measurement for consumer loads in buildings using field bus system for home automation
KR102517888B1 (ko) 전력 계측 시스템
CN109921914B (zh) Poe设备
CN112737113B (zh) 一种基于网络地址的提高电源负载从设备数量的方法
Halih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Wireless 4-20 mA Current Simulator
JP2013120152A (ja) 計測システム
KR101890679B1 (ko) 디지털 계측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력감시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