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5323B - A power correction converter and a single stage three phase power generation conversion device using the power correction converter - Google Patents

A power correction converter and a single stage three phase power generation conversion device using the power correction convert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5323B
TWI485323B TW101146908A TW101146908A TWI485323B TW I485323 B TWI485323 B TW I485323B TW 101146908 A TW101146908 A TW 101146908A TW 101146908 A TW101146908 A TW 101146908A TW I485323 B TWI485323 B TW I48532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electrically connected
voltage
inductor
outpu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69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2908A (zh
Inventor
Ching Ming Lai
Original Assignee
Univ Nat Peng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 Nat Penghu filed Critical Univ Nat Penghu
Priority to TW1011469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8532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229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29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53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532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Description

功因校正轉換器及利用該功因校正轉換器的單級三相發電轉換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電轉換裝置及轉換器,特別是指一種單級三相發電轉換裝置及功因校正轉換器。
隨著人類經濟的快速發展,所需要的能源愈來愈多,但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源已逐漸地被消耗殆盡。因此,世界各國無不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電系統的開發及研究,其中,風力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的發展歷程與應用最早且相對成熟,是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再生能源,而為了可以因應各種地勢及場合限制,以將各地方區域性的豐沛風力資源加以妥善運用,小型風力發電轉換裝置亦成為目前研究發展目標,其特性在於受場地限制小、成本低、設備維護容易,並具有良好的穩定性。
文獻「L.Huber,Y.Jang,and M.M.Jovanov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bridgeless PFC boost rectifiers,”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Electronics.vol.23,no.3,pp.1381-1390,May,2008.」中提出一種習知發電轉換裝置,其詳細操作請參閱文獻內容,在此並不贅述。
習知發電轉換裝置之缺點如下:
一、參閱圖1,為習知發電轉換裝置的模擬波形圖,可觀察到輸入電流Iin與輸入電壓Vin相位不同,不具功因效正,導致嚴重的電流諧波失真,並產生惱人的噪音。
二、習知發電轉換裝置的升壓轉換器為兩級式架構,整體轉換效率為兩級的效率相乘,使得整體轉換效率不佳。
因此,本發明之第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具有功因效正及提高轉換效率的單級三相發電轉換裝置。
於是,本發明單級三相發電轉換裝置,包含一發電機、三個功因校正轉換器,及一輸出電容。
該發電機接收機械能並轉換為一個三相電壓,該三相電壓包含三個相電壓。
每一功因校正轉換器各自電連接該發電機以接收所對應的相電壓,每一功因校正轉換器包括:一電感、一第一輸入二極體、一第二輸入二極體、一第一開關、一第二開關,及一輸出模組。
該電感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發電機以接收所對應的相電壓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該第一輸入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於該電感之第二端以接收通過該電感後的相電壓的陽極,及一陰極。
該第二輸入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該電感的第二端的陰極端及一接地的陽極。
該第一開關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輸入二極體的陰極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該第二開關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開關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接地的第二端,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受控制於導通與不導通之間切換,以得到一跨於該第二開關的二端的開關電壓。
該輸出模組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的二端以接收該開關電壓,並將該開關電壓進行直流轉換以輸出一直流電壓。
該輸出電容跨接於該三個功因校正轉換器的輸出模組之間,將每一輸出模組的直流電壓進行加總以得到一呈直流的加總電壓。
因此,本發明之第二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功因校正轉換器。
於是,本發明功因校正轉換器,包含:一電感、一第一輸入二極體、一第二輸入二極體、一第一開關、一第二開關,及一輸出模組。
該電感包括一接收一相電壓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該第一輸入二極體包括一電連接於該電感之第二端以接收通過該電感後的相電壓的陽極,及一陰極。
該第二輸入二極體包括一電連接該電感的第二端的陰極端,及一接地的陽極。
該第一開關包括一電連接該第一輸入二極體的陰極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該第二開關包括一電連接該第一開關的第二端的第一 端及一接地的第二端,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受控制於導通與不導通之間切換,以得到一跨於該第二開關的二端的開關電壓。
該輸出模組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的二端以接收該開關電壓,並將該開關電壓進行直流轉換以輸出一直流電壓。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
參閱圖2,本發明單級三相發電轉換裝置較佳實施例包含一風力機2、一發電機3、三功因校正轉換器4、一輸出電容C o ,及一負載R o
於本實施例中,亦可外接一電池模組9以儲存電能,但不限於此。
該風力機2接收風能並轉換為機械能。
該發電機3接收機械能並轉換為一個三相電壓,該三相電壓包含三個相電壓e a e b e c ,該發電機3並包括三發電機電感L za L zb L zc
參閱圖3,每一功因校正轉換器4各自電連接該等發電機電感L za L zb L zc 接收所對應的相電壓e a e b e c ,每一功因校正轉換器4包括一電感L ka L kb L kc 、一濾波電容C ka C kb C kc 、一第一輸入二極體D a 1D b 1D c 1 、一第二輸入二極體D a 2D b 2D c 2 、一第一開關S a 1S b 1S c 1 、一第二開關S a 2S b 2S c 2 、一儲能電容C za C zb C zc 、一輸出模組41。
以下為方便解說,以接收該三相交流輸入電壓中a相電壓(即相電壓e a )的功因校正轉換器4作為說明。
該電感L ka 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發電機3以接收所對應的相電壓e a 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相電壓。
該濾波電容C ka 具有一電連接該電感L ka 的第一端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該第一輸入二極體D a 1 具有一電連接於該電感L ka 之第二端以接收通過該電感L ka 後的相電壓e a 的陽極,及一陰極。
該第二輸入二極體D a 2 具有一電連接該電感L ka 的第二端的陰極端及一接地的陽極。
該第一開關S a 1 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輸入二極體D a 1 的陰極端的第一端及一電連接該濾波電容C ka 的第二端的第二端。
該第二開關S a 2 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開關S a 1 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電連接該第二輸入二極體D a 2 的陽極端且接地的第二端,該第一開關S a 1 及該第二開關S a 2 受控制於導通與不導通之間切換,以得到一跨於該第二開關S a 2 的二端的開關電壓。
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開關S a 1 及該第二開關S a 2 為N型功率半導體電晶體,且該等第一端為汲極,該等第二端為源極,但不限於此。
該儲能電容C za 電連接於該一第一開關S a 1 的第一端與地之間。
該輸出模組41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S a 2 的二端以接收該 開關電壓,並將該開關電壓進行直流轉換以輸出一直流電壓,該輸出模組41包括一諧振電容C r 1 、一諧振電感L r 1 、一磁化電感L m 1 、一變壓電路T r ,及一輸出濾波整流電路411。
該諧振電容C r 1 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開關S a 1 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該諧振電感L r 1 具有一電連接該諧振電容C r 1 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該磁化電感L m 1 具有一電連接該諧振電感L r 1 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電連接該第二開關S a 2 的第二端的第二端。
該變壓電路T r 具有相互對應設置的一個一次側繞組L 1 及一個二次側繞組L 2 ,且該一次側繞組L 1 及該二次側繞組L 2 分別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一次側繞組L 1 的第一端電連接該磁化電感L m 1 的第一端,該一次側繞組L 1 的第二端電連接該磁化電感L m 1 的第二端,其中,該一次側繞組L 1 及該二次側繞組L 2 的第一端為正極性點端,且該一次側繞組L 1 及該二次側繞組L 2 的第二端為非極性點端。
該輸出濾波整流電路411接收該二次側繞組L 2 之電壓並濾波整流為該直流電壓。
該輸出濾波整流電路411包括一第一穩壓電容C a 1 、一第二穩壓電容C a 2 、一第一輸出二極體D a 3 ,及一第二輸出二極體D a 4 。該第一穩壓電容C a 1 具有一第一端及一電連接該二次側繞組L 2 的第一端的第二端,該第二穩壓電容C a 2 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穩壓電容C a 1 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輸出二極體D a 3 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穩壓電容C a 1 的第 一端的陰極端及一電連接該二次側繞組L 2 的第二端的陽極端,該第二輸出二極體D a 4 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輸出二極體D a 3 的陽極端的陰極端及一電連接該第二穩壓電容C a 2 的第二端的陽極端。
該輸出電容C o 跨接於該等功因校正轉換器4的輸出模組41之間,將每一輸出模組41的直流電壓進行加總以得到一呈直流的加總電壓。
如圖4所示,為本實施例中的a相輸入電壓(即相電壓e a )工作波形圖,由於三相(a相、b相、c相)平衡各相差120度,在此僅以其中a相電路進行分析。
圖4所示之波形,其中參數V gs 1V gs 2 分別是第一開關訊號、第二開關訊號,參數V ds 1V ds 2 分別是第一開關跨壓、跨於該第二開關的二端的開關電壓,參數I Lr 1I Lm 1I D 3I D 4 分別是漏感電流、磁化電流、第一輸出二極體D a 3 及第二輸出二極體D a 4 的電流。
其中,可將圖4之波形圖分為六個工作模式,以下分別以a相電路針對每一工作模式進行說明。
工作模式一:
參閱圖4及圖5,此時第一開關S a 1 導通、第二開關S a 2 截止。
此時由於第一開關S a 1 導通,該電感L ka 釋放所儲存的能量。
相電壓e a 經過前端電感L ka 、濾波電容C ka 及第一輸入二極體D a 1 後,由於第一開關S a 1 導通為短路,儲能電容C za 與相電 壓e a 對諧振電感L r 1 、磁化電感L m 1 進行激磁,第一開關S a 1 上之電流為從汲極流向源極,漏感電流I Lr 1 為正電流,磁化電流I Lm 1 為負電流,而流經一次側繞組L 1 電流為從黑點流入,則二次側繞組L 2 電流為從黑點流出,流通第二輸出二極體D a 4 並對第二穩壓電容C a 2 進行充電,最後輸出電容C o 對負載R o 放電。
工作模式二:
參閱圖4及圖6,此時第一開關S a 1 導通、第二開關S a 2 截止。
此時的電路動作與工作模式一大致相同,差別在於磁化電流I Lm 1 持續的增加,一直到磁化電流I Lm 1 等於漏感電流I Lr 1 才會跳到下一個工作模式。
工作模式三:
參閱圖4及圖7,此時第一開關S a 1 與第二開關S a 2 同時截止,因為第一開關S a 1 的截止,所以相電壓e a 對儲能電容C za 充電,此時第二開關S a 2 雖然還在截止狀態,但當第二開關S a 2 內部寄生電容電壓與諧振電容C r 1 、諧振電感L r 1 、磁化電感L m 1 共振至零電位,並逐漸往負增加時,開關二極體順偏導通,且將第二開關S a 2 跨壓箝在零電位,而達成零電壓切換(Zero Voltage Switching,ZVS),此時有一股微小的反向電流流經第二開關S a 2 上,而由於目前磁化電流I Lm 1 與漏感電流I Lr 1 相等,使得流經一次側繞組L 1 之電流為零,導致二次側無能量可以進行傳遞,但此時二次側之第一穩壓電容C a 1 、第二穩壓電容C a 2 對輸出電容C o 進行充電。
工作模式四:
參閱圖4及圖8,此時第一開關S a 1 截止、第二開關S a 2 導通。
此時由於第二開關S a 2 導通,該電感L ka 儲存能量。
相電壓e a 持續對儲能電容C za 充電,由於第二開關S a 2 導通為短路,第二開關S a 2 上之電流為從汲極流向源極,漏感電流I Lr 1 為負電流,磁化電流I Lm 1 為正電流,而流經一次側繞組L 1 的電流為從黑點流出,二次側繞組L 2 電流為從黑點流入,流通第一輸出二極體D a 3 並對第一穩壓電容C a 1 進行充電,最後輸出電容C o 對負載R o 放電。
工作模式五:
參閱圖4及圖9,此時第一開關S a 1 截止、第二開關S a 2 導通。
此時第二開關S a 2 上流過正電流,儲能電容C za 上電壓被箝在一定電壓,其電流為從第一開關S a 1 上的汲極流入地,所以儲能電容C za 上電流為正電流,漏感電流I Lr 1 為負電流,磁化電流I Lm 1 也為負電流,流經一次側繞組L 1 之電流為從黑點流出,二次側繞組L 2 則為從黑點流入,流通第一輸出二極體D a 3 對第一穩壓電容C a 1 進行充電,輸出電容C o 持續對負載R o 放電。
工作模式六:
參閱圖4及圖10,此時第一開關S a 1 與第二開關S a 2 同時截止。
因為第二開關S a 2 的截止,所以相電壓e a 對儲能電容C za 充電,但被第一開關S a 1 上的儲能電容C za 箝在一定電壓,此時第一開關S a 1 雖然還在截止狀態,但當第一開關S a 1 內部寄生電容電壓與諧振電容C r 1 、諧振電感L r 1 、磁化電感L m 1 共振至零電位,並逐漸往負增加時,開關二極體順偏導通,且將第一開關S a 1 跨壓箝在零電位,而達成零電壓切換,此時有一股微小的反電流流經第一開關S a 1 上,與工作模式三相近,而目前磁化電流I Lm 1 等於漏感電流I Lr 1 ,使得流經一次側繞組L 1 之電流為零,導致二次側無能量可以進行傳遞,但此時二次側之第一穩壓電容C a 1 、第二穩壓電容C a 2 對輸出電容C o 進行充電。
本實施例中,搭配使用擾動觀察法來作最大功率追蹤(MPPT),但不限於此。
參閱圖3,擾動觀察法只需要量測電壓及電流訊號,藉由週期性的運算改變該第一開關S a 1 及該第二開關S a 2 的導通週期,並且觀察輸出功率是增加或是減少,以決定下一次該第一開關S a 1 及該第二開關S a 2 的導通週期是增加或減少,如果輸出功率相較於前一運算週期為增加,則該第一開關S a 1 及該第二開關S a 2 的導通週期改變的方向和前一運算週期相同,如果輸出功率相較於前一運算週期減少,則該第一開關S a 1 及該第二開關S a 2 的導通週期改變的方向和前一運算週期相反。
實作結果
參閱圖3、圖11及表1,其中,實作元件參數如表1所示,圖11所示為a相輸入電壓(相電壓e a )與輸入電流i za i ka (即流經該發電機電感L za 、該電感L ka 的電流)之量測波形圖,可由圖中得知相電壓e a 與輸入電流i za i ka 同相位,證明本實施例具有功因校正之功能,可進而減少電流諧波失真及降低噪音,亦可提高轉換效率。
參閱圖3、圖12,為三個相電壓e a e b e c 與加總電壓V o 之量測波形圖,雖然發電機3的相電壓e a 峰值僅約為12V,但經功因校正轉換器4可將電壓提升至200V,由此可知,本實施例具有高交直流昇壓比之功能。
參閱圖3、圖13、圖14(a)~14(c),圖13所示為實測的功因校正轉換器4輸入電流i ka ,圖14(a)~14(c)所示分別為圖13中狀態一、狀態二、狀態三的詳細放大圖,可知當電流值較小時,電感電流i ka 為不連續模式,當電流值較大時,則電感電流i ka 為臨界模式。
經由以上的說明,可將本實施例的優點歸納如下:
一、藉由加入電感L ka 並配合操作該第一開關S a 1 及該第 二開關S a 2 切換頻率,可以主動調整功因校正,並搭配將該功因校正轉換器4操作在不連續導通模式,可大幅減少電流諧波失真、降低噪音及提高轉換效能。
二、藉由加入該諧振電容C r 1 、該諧振電感L r 1 、該磁化電感L m 1 以形成諧振電路,並配合操作該第一開關S a 1 及該第二開關S a 2 切換頻率,可降低電路環流,並達成零電壓切換,故可抑制該第一開關S a 1 及該第二開關S a 2 切換時產生的凸波,及提高轉換效率。
三、本實施例的功因校正轉換器4為單級架構,單級之輸出轉換效率即為整體轉換效率,相較於習知技術的兩級式升壓轉換器,不會因為需將兩級的效率相乘而降低整體轉換效率。
四、本實施例中結合擾動觀察法來達成風力最大功率追蹤,更能提升電能產出效能,且由實作結果中可知,本實施例確實具有功因校正及高升壓比之功效,非常適合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之應用。
綜上所述,本發明不儘可以主動調整功因校正、減少電流諧波失真、降低噪音及提高轉換效能,亦具有高升壓比之功效,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2‧‧‧風力機
3‧‧‧發電機
e a e b e c ‧‧‧相電壓
L za L zb L zc ‧‧‧發電機電感
4‧‧‧功因校正轉換器
L ka L kb L kc ‧‧‧電感
C ka C kb C kc ‧‧‧濾波電容
D a1 D b1 D c1 ‧‧‧第一輸入二極體
D a2 D b2 D c2 ‧‧‧第二輸入二極體
S a1 S b1 S c1 ‧‧‧第一開關
S a2 S b2 S c2 ‧‧‧第二開關
C za C zb C zc ‧‧‧儲能電容
41‧‧‧輸出模組
C r1 C r2 C r3 ‧‧‧諧振電容
L r1 L r2 L r3 ‧‧‧諧振電感
L m1 L m2 L m3 ‧‧‧磁化電感
T r ‧‧‧變壓電路
L 1 ‧‧‧一次側繞組
L 2 ‧‧‧二次側繞組
411‧‧‧輸出濾波整流電路
C a1 C b1 C c1 ‧‧‧第一穩壓電容
C a2 C b2 C c2 ‧‧‧第二穩壓電容
D a3 D b3 D c3 ‧‧‧第一輸出二極體
D a4 D b4 D c4 ‧‧‧第二輸出二極體
C o ‧‧‧輸出電容
Ro ‧‧‧負載
9‧‧‧電池模組
圖1是一習知發電轉換裝置的波形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單級三相發電轉換裝置一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圖3是該較佳實施例的另一電路示意圖;圖4是該較佳實施例的工作波形示意圖;圖5是該較佳實施例操作於模式一的電路圖;圖6是該較佳實施例操作於模式二的電路圖;圖7是該較佳實施例操作於模式三的電路圖;圖8是該較佳實施例操作於模式四的電路圖;圖9是該較佳實施例操作於模式五的電路圖;圖10是該較佳實施例操作於模式六的電路圖;圖11是該較佳實施例的量測波形圖,說明較佳實施例的一a相輸入電壓(相電壓e a )與二輸入電流i za i ka ;圖12是該較佳實施例的量測波形圖,說明較佳實施例的三個相電壓e a e b e c 與一加總電壓;圖13是該較佳實施例的量測波形圖,說明較佳實施例的該輸入電流i ka ;及圖14(a)~14(c)是該較佳實施例的量測波形放大圖,輔助說明較佳實施例的該輸入電流i ka
e a e b e c ‧‧‧相電壓
L za L zb L zc ‧‧‧發電機電感
4‧‧‧功因校正轉換器
L ka L kb L kc ‧‧‧電感
C ka C kb C kc ‧‧‧濾波電容
D a1 D b1 D c1 ‧‧‧第一輸入二極體
D a2 D b2 D c2 ‧‧‧第二輸入二極體
S a1 S b1 S c1 ‧‧‧第一開關
S a2 S b2 S c2 ‧‧‧第二開關
C za C zb C zc ‧‧‧儲能電容
41‧‧‧輸出模組
C r1 C r2 C r3 ‧‧‧諧振電容
L r1 L r2 L r3 ‧‧‧諧振電感
L m1 L m2 L m3 ‧‧‧磁化電感
T r ‧‧‧變壓電路
L 1 ‧‧‧一次側繞組
L 2 ‧‧‧二次側繞組
411‧‧‧輸出濾波整流電路
C a1 C b1 C c1 ‧‧‧第一穩壓電容
C a2 C b2 C c2 ‧‧‧第二穩壓電容
D a3 D b3 D c3 ‧‧‧第一輸出二極體
D a4 D b4 D c4 ‧‧‧第二輸出二極體
C o ‧‧‧輸出電容
R o ‧‧‧負載

Claims (10)

  1. 一種單級三相發電轉換裝置,包含:一發電機,接收機械能並轉換為一個三相電壓,該三相電壓包含三個相電壓;三個功因校正轉換器,每一功因校正轉換器各自電連接該發電機以接收所對應的相電壓,每一功因校正轉換器包括:一電感,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發電機以接收所對應的相電壓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第一輸入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於該電感之第二端以接收通過該電感後的相電壓的陽極,及一陰極;一第二輸入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該電感的第二端的陰極端,及一接地的陽極;一第一開關,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輸入二極體的陰極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第二開關,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開關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接地的第二端,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受控制於導通與不導通之間切換,以得到一跨於該第二開關的二端的開關電壓;及一輸出模組,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的二端以接收該開關電壓,並將該開關電壓進行直流轉換以輸出一直流電壓;及一輸出電容,跨接於該三個功因校正轉換器的輸出 模組之間,將每一輸出模組的直流電壓進行加總以得到一呈直流的加總電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單級三相發電轉換裝置,其中,該輸出模組具有:一諧振電容,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開關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諧振電感,具有一電連接該諧振電容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一磁化電感,具有一電連接該諧振電感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電連接該第二開關的第二端的第二端。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單級三相發電轉換裝置,其中,該輸出模組具有:一變壓電路,具有相互對應設置的一個一次側繞組及一個二次側繞組,該一次側繞組具有電連接該磁化電感的第一端的第一端,及一電連接該磁化電感的第二端的第二端;該二次側繞組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一輸出濾波整流電路,接收該二次側繞組之電壓並濾波整流為該直流電壓,該輸出濾波整流電路具有:一第一穩壓電容,具有一第一端,及一電連接該二次側繞組的第一端的第二端;一第二穩壓電容,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穩壓電 容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第一輸出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穩壓電容的第一端的陰極端,及一電連接該二次側繞組的第二端的陽極端;及一第二輸出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輸出二極體的陽極端的陰極端及一電連接該第二穩壓電容的第二端的陽極端。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單級三相發電轉換裝置,其中:該一次側繞組及該二次側繞組的第一端為正極性點端,且該一次側繞組及該二次側繞組的第二端為非極性點端;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為N型功率半導體電晶體,且該等第一端為汲極,該等第二端為源極。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單級三相發電轉換裝置,其中,該發電機包括三發電機電感,且該等功因校正轉換器分別電連接該等發電機電感。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單級三相發電轉換裝置,其中,每一功因校正轉換器還包括:一儲能電容,電連接於該第一開關的第一端與地之間;及一濾波電容,具有一電連接該電感的第一端的第一端及一電連接該第一開關的第二端的第二端。
  7. 一種功因校正轉換器,包含:一電感,包括一接收一相電壓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一第一輸入二極體,包括一電連接於該電感之第二端以接收通過該電感後的相電壓的陽極,及一陰極;一第二輸入二極體,包括一電連接該電感的第二端的陰極端,及一接地的陽極;一第一開關,包括一電連接該第一輸入二極體的陰極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第二開關,包括一電連接該第一開關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接地的第二端,該第一開關及該第二開關受控制於導通與不導通之間切換,以得到一跨於該第二開關的二端的開關電壓;及一輸出模組,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的二端以接收該開關電壓,並將該開關電壓進行直流轉換以輸出一直流電壓。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功因校正轉換器,其中,該輸出模組包括:一諧振電容,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開關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諧振電感,具有一電連接該諧振電容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一磁化電感,具有一電連接該諧振電感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電連接該第二開關的第二端的第二端。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功因校正轉換器,其中,該輸出模組包括: 一變壓電路,具有相互對應設置的一個一次側繞組及一個二次側繞組,該一次側繞組具有電連接該磁化電感的第一端的第一端,及一電連接該磁化電感的第二端的第二端;該二次側繞組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一輸出濾波整流電路,接收該二次側繞組之電壓並濾波整流為該直流電壓,該輸出濾波整流電路具有:一第一穩壓電容,具有一第一端,及一電連接該二次側繞組的第一端的第二端;一第二穩壓電容,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穩壓電容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第一輸出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穩壓電容的第一端的陰極端,及一電連接該二次側繞組的第二端的陽極端;及一第二輸出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該第一輸出二極體的陽極端的陰極端,及一電連接該第二穩壓電容的第二端的陽極端。
  10. 如請求項7所述的功因校正轉換器,還包含:一儲能電容,電連接於該第一開關的第一端與地之間;及一濾波電容,包括一電連接該電感的第一端的第一端及一電連接該第一開關的第二端的第二端。
TW101146908A 2012-12-12 2012-12-12 A power correction converter and a single stage three phase power generation conversion device using the power correction converter TWI4853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6908A TWI485323B (zh) 2012-12-12 2012-12-12 A power correction converter and a single stage three phase power generation conversion device using the power correction convert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6908A TWI485323B (zh) 2012-12-12 2012-12-12 A power correction converter and a single stage three phase power generation conversion device using the power correction convert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2908A TW201422908A (zh) 2014-06-16
TWI485323B true TWI485323B (zh) 2015-05-21

Family

ID=51393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6908A TWI485323B (zh) 2012-12-12 2012-12-12 A power correction converter and a single stage three phase power generation conversion device using the power correction converter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8532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05781A (en) * 2005-07-26 2007-02-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Integrated converter having three-phas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TW200945743A (en) * 2008-04-25 2009-11-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Three-phase buck-boost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US20100073975A1 (en) * 2008-09-22 2010-03-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evice for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in three phase power suppl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2011147325A (ja) * 2010-01-18 2011-07-28 Ohira Electronics Co Ltd 3相力率改善回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05781A (en) * 2005-07-26 2007-02-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Integrated converter having three-phas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TW200945743A (en) * 2008-04-25 2009-11-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Three-phase buck-boost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US20100073975A1 (en) * 2008-09-22 2010-03-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evice for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in three phase power suppl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2011147325A (ja) * 2010-01-18 2011-07-28 Ohira Electronics Co Ltd 3相力率改善回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2908A (zh) 2014-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uang et al. Implementation and analysis of an improved series-loaded resonant DC–DC converter operating above resonance for battery chargers
CN106533152B (zh) 一种提高Boost三电平变换器PF的装置及方法
CN102163871B (zh) 一种多电源供电系统及方法
CN108235509B (zh) 一种集成降压Cuk和LLC电路的单级LED驱动电路
CN104871421A (zh) 单级开关电源
CN201766508U (zh) 单相单级全桥隔离型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CN103904923B (zh) 基于混合整流桥臂和开关电容的高增益高频升压整流隔离变换器
CN109088536B (zh) 改善谐波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方法及驱动系统
Zhao et al. Output capacitance effect on the voltage gain in the high step-up series resonant converter
Ahmed et al.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 Single-Phase New Topology Hybrid AC-DC Boost Converter with Low THD and High-Power Factor
CN103532409A (zh) 小型风力发电用三相反激式倍压单开关整流电路
CN102983738A (zh) 变压器原边电压缓冲型全桥单级功率因数校正器
CN101656468B (zh) 高频无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及方法
Liu et al. A novel high step-up converter with a switched-coupled-inductor-capacitor structur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CN114301282B (zh) 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215344368U (zh) 一种新型功率因数变换电路
TWI485323B (zh) A power correction converter and a single stage three phase power generation conversion device using the power correction converter
CN201252480Y (zh) 高频无源pfc电路
CN113489363A (zh) 一种双向h6光伏并网变换器及其调制方法
CN202334299U (zh) 微功耗功率因数校正器
CN102403889A (zh) 一种高效率无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207801754U (zh) 一种用于开关电源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Yang et al. High step-up voltage-doubling DC-DC converter with coupled inductors
Chou et al. An interleaved high gain boost converter for high power PV system applications
Nithin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bridgeless and phase shifted semi bridgeless interleaved boost converters (IBCS) for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