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8411B -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及照明器具 - Google Patents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及照明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8411B
TWI478411B TW101108156A TW101108156A TWI478411B TW I478411 B TWI478411 B TW I478411B TW 101108156 A TW101108156 A TW 101108156A TW 101108156 A TW101108156 A TW 101108156A TW I478411 B TWI478411 B TW I47841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layer
emitting
green
dom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81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44206A (en
Inventor
Hiroyuki Sasaki
Hirofumi Kubot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6879232&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I478411(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244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4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84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841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10K50/13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10K50/13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 H10K50/13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with spacer layers between the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及照明器具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及具備它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照明器具。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有機發光二極體),由於能夠以低電壓得到高亮度的面發光等之理由,因而能夠靈活運用來做為平面顯示器、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照明用光源等之次世代光源而成為注目的焦點。
習用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一例係揭示於專利文獻1。在該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中之發光層係藉由以添加有第1螢光材料的正孔輸送性材料做為母材之正孔輸送性發光層、與以添加有第2螢光材料的電子輸送性材料做為母材之電子輸送性發光層所構成,並使得正孔輸送性發光層和電子輸送性發光層同時地發光,使來自該等兩發光層之發光色成為混色並予以識別,從正孔輸送性發光層所發光的發光色之發光光譜和從電子輸送性發光層所發光的發光色之發光光譜成為約略相同,正孔輸送性發光層及電子輸送性發光層之第1螢光材料、第2螢光材料皆為由2種類以上的螢光材料所形成,且該2種類以上的螢光材料之固體狀態的螢光波峰波長是不相同的。該專利文獻1上所記載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係基於為了防止隨著施加電流量之變化及發光時間之經過而導致的發光色之色度變化的觀點所構成。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專利第3589960號公報
另一方面,本發明人等在設計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時,乃著眼於:「實現在隨著元件的使用狀況而調整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發光亮度之際,即使亮度改變也能令人類感覺到舒適愉快的照明」之所謂的向來不曾充分地被研究之事項進行新的研究。著眼於像這樣的觀點來開發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是未曾被進行的。
在開發像這樣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時,也可以隨著使用有機電致發光的用途而定,考慮個別地設計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發光亮度和色溫之手法。但是,在此種情況下,視用途而定,就變得有需要多種多樣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因此,乃發生構件成本增大、開發負擔增大、隨著製品品種之更替而引起的製程段數的增加等,以致不能達成低成本化之問題。更且,對於使用者而言,也不得不視使用環境而定從多種多樣的製品中選擇最適合的元件以致負擔變大。
本發明即是有鑑於上述事由而完成者,並且目的是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實現即使隨著使用環境而改變發光亮度亦可令人類感覺到舒適愉快這樣的照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及一種具備該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照明器具。
本發明有關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特徵為:在正面方向的發光亮度為100cd/m2 以上6000cd/m2 以下之範圍內,隨著亮度變高而發光色之色溫亦隨之變高。
本發明有關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較佳者是:正面方向之發光亮度為100cd/m2 以上5000cd/m2 以下之範圍中的發光色之色溫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為500K以上。
本發明有關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較佳者是:在正面方向之發光亮度為500cd/m2 以上3000cd/m2 以下之範圍中,發光色之色溫為在JIS Z9112所規定的白色範圍內。
本發明有關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較佳者是:在以CIE 1931 XYZ表色系所界定的XY色度圖上,描繪隨著發光亮度之上昇而引起的發光色之變化的軌跡為與黑體軌跡交叉。
本發明有關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係:具備第一電極、第一發光單元、中間層、第二發光單元、及第二電極,並按照前述之順序積層彼等而成;前述第一發光單元為具備發出藍色光之藍色域發光層和螢光發光出綠色光之第一綠色域發光層;前述第二發光單元為具備發出紅色光之紅色域發光層和磷光發光出綠色光之第二綠色域發光層;以前述第二綠色域發光層之厚度為基準的前述紅色域發光層之厚度的比例,較佳者是2%至30%。
前述第二綠色域發光層之厚度為在10nm至40nm之範圍。
本發明有關的照明器具係具備前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依照本發明,就可以實現:隨著使用環境而定,得以像即使發光亮度改變亦會令人感到舒適愉快這樣的照明。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實施形態中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有機發光二極體)之構造的一例係概略地表示於圖1。該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為具備第一發光單元11、第二發光單元12、以及存在於第一發光單元11和第二發光單元12之間的中間層13之多單元元件。
該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係具有:由基板14、第一電極15、第一發光單元11、中間層13、第二發光單元12、及第二電極16依此順序所積層而成的構造。
較佳者是:基板14具有光穿透性。基板14可以是無色透明的,也可以是多少有些著色。基板14可以是毛玻璃狀。
基板14之材質,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鹼石灰玻璃、無鹼玻璃等之透明玻璃;聚酯樹脂、聚烯烴樹脂、聚醯胺樹脂、環氧樹脂、氟系樹脂等之塑膠等。基板14的形狀可以是薄膜狀,也可以是板狀。
較佳者是:基板14具有光擴散效果。像這樣的基板14之構造,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具備母相、及分散在此母相中但與母相的折射率不同的粒子、粉體、氣泡等之構造;表面實施有提昇光擴散性的形狀加工之構造;為使光擴散性向上提昇而在基板表面積層光散射性薄膜或微透鏡薄膜而成的構造等。
在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的發光不需要穿透基板14的情況下,基板14也可以不具有光穿透性。在此情況下,只要不會損害元件的發光特性、使用壽命特性等即可,基板14的材質是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從控制元件的溫度上昇整觀點來看,基板14較宜是由像鋁製的金屬箔等這樣的熱傳導性高的材質所形成者。
第一電極15為具有做為陽極的功能。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 中的陽極係用以將電洞注入發光層2中用的電極。第一電極15較宜是由功函數大的金屬、合金、電傳導性化合物、此等之混合物等的材料所形成者。電極15特佳是由功函數為4eV以上的材料所形成者。亦即,較理想者是第一電極15的功函數為4eV以上。形成像這樣的第一電極15用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ITO(銦-錫氧化物)、SnO2 、ZnO、IZO(銦-鋅氧化物)等之金屬氧化物等。第一電極15係可以使用像這樣的材料,藉由真空蒸鍍法、濺鍍法、塗布等之合適的方法來形成。在有機電致發光的發光為穿透第一電極15的情況下,第一電極15的光穿透率較宜是70%以上,更宜是90%以上。再者,第一電極15的片電阻較宜是數百Ω/□以下,特佳是100Ω/□以下。第一電極15的厚度為依照使得第一電極15的光穿透率、片電阻等之特性成為所期望的程度來加以適當地設定的。第一電極15之較佳的厚度,雖然是隨著第一電極15的構成材料而不同,然而第一電極15的厚度宜是500nm以下,較佳者是設定在10nm至300nm的範圍。
為了以低電壓將電洞從第一電極15向發光層2注入,則較宜是在第一電極15上積層電洞注入層。形成電洞注入層用的材料,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PEDOT/PSS、聚苯胺等之導電性高分子;摻混有任何的受體等之導電性高分子;碳萘米管、CuPc(銅酞菁)、MTDATA[4,4',4”-參(3-甲基-苯基苯基胺基)三-苯基胺]、TiOPC(氧鈦酞菁)、非晶形碳等之同時具有導電性和光穿透性材料。在電洞注入層為由導電性高分子所形成的情況下,例如,導電性高分子經加工成油墨狀,再藉由以塗布法、印刷法等之手法而成膜,以使形成電洞注入層。在電洞注入層為由低分子有機材料或無機物所形成的情況下,例如經由以真空蒸鍍法等而形成電洞注入層。
第二電極16具有做為陰極的功能。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中的陰極為用以將電子注入發光層2用的電極。第二電極16較宜是由功函數小的金屬、合金、電傳導性化合物、此等之混合物等之材料所形成者。尤其,特佳者是第二電極16係由功函數為5eV以下的材料所形成。亦即,第二電極16之功函數較理想是成為5eV以下。形成像這樣的第二電極16之材料,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Al、Ag、MgAg等。也可以是由Al/Al2 O3 混合物來形成第二電極16。在有機電致發光的發光穿透第二電極16的情況下,較佳者是第二電極16為由複數的層所構成,而該層的一部分是由以ITO、IZO等代表的透明導電性材料所形成。第二電極16係可以使用此等之材料,再經由以真空蒸鍍法、濺鍍法等之合適的方法來形成而得。在有機電致發光的發光為穿透第一電極15的情況下,較宜是第二電極16的光穿透率為10%以下。但是,在有機電致發光的發光為穿透第二電極16的情況下,較宜是第二電極16的光穿透率為70%以上。第二電極16的厚度係依照使得第二電極16的光穿透率、片電阻等之特性成為所期望之程度的方式而適當地設定。第二電極16之較佳的厚度,雖然是隨著第二電極16的構成材料而不同,然而第二電極16的厚度宜是500nm以下,也可以是設定在20nm至300nm的範圍。
為了以低電壓將電子從第二電極16向發光層2注入,則較宜是在第二電極16上積層電子注入層。形成電子注入層之材料,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鹼金屬、鹼金屬之鹵化物、鹼金屬的氧化物、鹼金屬的碳氧化物、鹼土類金屬、含有此等的金屬之合金等。此等之具體例,鈉、鈉-鉀合金、鋰、氟化鋰、Li2 O、Li2 CO3 、鎂、MgO、鎂-銦混合物、鋁-鋰合金、Al/LiF 混合物等。又,電子注入層可以是由摻雜有鋰、鈉、硒、鈣等之鹼金屬、鹼土類金屬等之有機物層等所形成而得。
第一發光單元11係具備發光層2。第一發光單元11也可以視需要而更進一步地具備電洞輸送層3、電子輸送層4等。第二發光單元12也具備發光層2。第二發光單元12也可以視需要而更進一步地具有備電洞輸送層3、電子輸送層4等。各發光單元,例如,具有所謂的電洞輸送層3/一以上的發光層2/電子輸送層4之積層構造。
在本態樣中,第一發光單元11係具備:藍色域發光層21和顯示螢光發光之綠色域發光層22(第一綠色域發光層22)以做為發光層2。藍色域發光層21為發出藍色光的發光層2,第一綠色域發光層22為發出綠色光的發光層2。另一方面,第二發光單元12係具備:紅色域發光層23和顯示磷光發光的綠色域發光層24(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以做為發光層2。紅色域發光層23為發出紅色光的發光層2,而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為發出綠色光的發光層2。
各發光層2可以是由摻雜有發光性有機物質(摻雜劑)之有機材料(主材料)所形成而得。
主材料係可以使用電子輸送性材料、電洞輸送性材料、同時具有電子輸送性和電洞輸送性材料中的任何材料。也可以一起使用電子輸送性材料和電洞輸送性材料來做為主材料。也可以使在發光層2內的主材料之濃度形成高低差。例如,使得發光層2內愈接近第一電極15則電洞輸送性材料的濃度愈高,而愈接近第二電極16則電子輸送性材料之濃度愈高的方式來形成發光層2。做為主材料使用的電子輸送性材料及電洞輸送性材料係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電洞輸送性材料可以是從後述 的可構成電洞輸送層3的材料之中適當地選取而得。又,電子輸送性材料可以是從後述的可構成電子輸送層4的材料之中適當地選取而得。
構成第一綠色域發光層22的主材料,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Alq3 (參(8-氧喹啉)鋁(III))、ADN、BDAF等。第一綠色域發光層22中的螢光發光性摻雜劑,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C545T(香豆素C545T;10-2-(苯并噻唑啉基)-2,3,6,7-四氫-1,1,7,7-四甲基-1H,5H,11H-(1)苯并焦吡喃基(6,7,-8-ij)喹嗪-11-酮))、DMQA、香豆素6、紅熒烯等。第一綠色域發光層22中的摻雜劑之濃度較宜是在1質量%至20質量%的範圍。
構成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之主材料,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CBP、CzTT、TCTA、mCP、CDBP等。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中的磷光發光性摻雜劑,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Ir(ppy)3 (fac-參(2-苯基吡啶)銦)、Ir(ppy)2 (acac)、Ir(mppy)3 。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中摻雜劑的濃度,較宜是在1質量%至40質量%的範圍。
構成紅色域發光層23的主材料,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CBP(4,4’-N,N’-二咔唑聯苯基)、CzTT、TCTA、mCP、CDBP等。紅色域發光層23中的摻雜劑,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Btp2 Ir(acac)(雙-(3-(2-(2-吡啶基)苯并噻嗯基)單-乙醯基醋酸根)銦(III)))、Bt2 Ir(acac)、PtOEP。紅色域發光層23中的摻雜劑之濃度較宜是在1質量%至40質量%之範圍。
構成藍色域發光層21的主材料,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TBADN(2-第三丁基-9,10-二(2-萘基)蒽)、ADN、BDAF等。藍色域發光層21中的摻雜劑,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TBP(1-第三丁基-苝)、BCzVBi、苝等。電荷移動輔助摻雜劑係可以使 用NPD(4,4’-雙[N-(萘基)-N-苯基-胺基]聯苯基)、TPD(N,N’-雙(3-甲基苯基)-(1,1’-聯苯基)-4,4’-二胺)、螺-TAD等。藍色域發光層21中的摻雜劑之濃度較宜是在1質量%至30質量%的範圍。
各發光層2係可以藉由真空蒸鍍、轉印等之乾式製程、或旋塗、噴塗、刮塗、網版印刷等之溼式製程等之合適的手法來形成而得。
構成電洞輸送層3的材料(電洞輸送性材料)係從具有電洞輸送性的化合物之群組中適當地選取。電洞輸送性材料較宜是具有電子供給性、又且在因電子供給而自由基陽離子化之際也是安定的化合物。電洞輸送性材料,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聚苯胺、4,4’-雙[N-(萘基)-N-苯基-胺基]聯苯基(α-NPD)、N,N’-雙(3-甲基苯基)-(1,1’-聯苯基)-4,4’-二胺(TPD)、2-TNATA、4,4’,4”-參(N-(3-甲基苯基)N-苯基胺基)三苯基胺(MTDATA)、4,4’-N,N’-二咔唑聯苯基(CBP)、螺-NPD、螺-TPD、螺-TAD、TNB等為代表例之三芳基胺系化合物、含有咔唑基之胺化合物、含有茀衍生物之胺化合物、星爆形胺(starburst amine)類(m-MTDATA)、TDATA系材料之1-TMATA、2-TNATA、p-PMTDATA、TFATA等。電洞輸送性材料不是只限定於此等而已,可以使用一般所知道的任何之電洞輸送材料。電洞輸送層3係可以蒸鍍法等之適當的方法來形成而得。
形成電子輸送層4的材料(電子輸送性材料)較宜是:具有輸送電子的能力、接受從第二電極16注入的電子、並能對於發光層2發揮優異的電子注入效果、更且可防止電洞向電子輸送層4移動、而且薄膜形成能力為優異的化合物。電子輸送性材料,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Alq3、噁二唑衍生物、星爆形噁 二唑、三唑衍生物、苯基喹喔啉(phenylquinoxaline)衍生物、噻咯(silole)衍生物等。電子輸送性材料的具體例,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茀、紅菲繞啉(bathophenanthroline)、浴銅靈(bathocuproine)、蒽醌二甲烷、聯苯醌、噁唑、噁二唑、三唑、咪唑、蒽醌二甲烷、4,4’-N,N’-二咔唑聯苯基(CBP)等及彼等之化合物、金屬錯化物、含氮五員環衍生物等。金屬錯化物之具體例,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參(8-羥基喹啉酸根)鋁、三(2-甲基-8-羥基喹啉酸根)鋁、參(8-羥基喹啉酸根)鎵、雙(10-羥基苯并〔h〕喹啉酸根)鋇、雙(10-羥基苯并〔h〕喹啉酸根)鋅、雙(2-甲基-8-喹啉酸根)(o-甲酚酸根)鋇、雙(2-甲基-8-喹啉酸根)(1-萘酚酸根)鋁、雙(2-甲基-8-喹啉酸根)-4-苯基酚酸鹽等,然而未僅限定於此等而已。含氮五員環衍生物較宜是噁唑、噻唑、噁二唑、噻二唑、三唑衍生物等,具體而言,例如,舉例來說,其可以是2,5-雙(1-苯基)-1,3,4-噁唑、2,5-雙(1-苯基)-1,3,4-噻唑、2,5-雙(1-苯基)-1,3,4-噁二唑、2-(4’-tert-丁基苯基)-5-(4”-聯苯基)1,3,4-噁二唑、2,5-雙(1-萘基)-1,3,4-噁二唑、1,4-雙〔2-(5-苯基噻二唑)〕苯、2,5-雙(1-萘基)-1,3,4-三唑、3-(4-聯苯基)-4-苯基-5-(4-第三丁基苯基)-1,2,4-三唑等,然而未僅限定於此等而已。電子輸送性材料,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於聚合物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上所使用的聚合物材料。此聚合物材料,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聚對苯及其衍生物、茀及其衍生物等。電子輸送層4之厚度雖然是沒有特別的限制,然而例如可被形成為在10nm至300nm之範圍。電子輸送層4係可以蒸鍍法等之適當的方法來形成而得。
中間層13係擔任直列地電性連接二個發光單元之功能角色。中間層13較宜是透明性高、且熱/電性方面的安定性高者 。中間層13係例如可從形成等電位面之層、電荷發生層來形成而得。形成等電位面之層或電荷發生層之材料,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Ag、Au、Al等之金屬薄膜;氧化釩、氧化鉬、氧化錸、氧化鎢等的金屬氧化物;ITO、IZO、AZO、GZO、ATO、SnO2 等的透明導電膜;所謂的n型半導體和p型半導體之積層體;金屬薄膜或透明導電膜、與n型半導體及p型半導體中之一者或兩者的積層體;n型半導體和p型半導體之混合物;n型半導體和p型半導體中之一者或兩者與金屬之混合物等。前述n型半導體或p型半導體係沒有特別的限制,可以使用視需要而選定之物。n型半導體及p型半導體可以是無機材料、有機材料之中的任何材料。n型半導體及p型半導體可以是有機材料和金屬之混合物;有機材料和金屬氧化物之組合;有機材料和有機系受體/供體材料或無機系受體/供體材料之組合等。中間層13也可以是由BCP:Li、ITO、NPD:MoO3 、Liq:Al等形成而得。BCP係表示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啉。例如,中間層13可以是將由BCP:Li構成的第1層配置在陽極側、將由ITO構成的第2層配置在陰極側之二層構成之物。中間層13較宜是具有Alq3/Li2 O/HAT-CN6、Alq3/Li2 O、Alq3/Li2 O/Alq3/HAT-CN6等之層構造。
在本實施形態有關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中,於正面方向的發光亮度為100cd/m2 以上6000cd/m2 以下之範圍內,隨著亮度變高,發光色之色溫亦因而變高。所謂的正面方向係與構成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的複數之層的積層方向一致之光射出的方向。
人類在視認光源的情況下之光源的發光亮度和色溫,係與人之愉快‧不愉快的情感相關;在發光亮度是高的情況下,色 溫較宜是高的;而在發光亮度是低的情況下,則色溫較宜是低的(參照Kruithor,A.A 1941 Tubular luminescence Lamps for general illumination、30 醫療福祉研究 第2號 2006)。本實施形態有關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由於具有像上述這樣的亮度-色溫特性,所以在發光亮度是高的情況下,色溫是高的;而在發光亮度是低的情況下,色溫則會變成低的。因此,即便使用環境改變也能夠成為舒適愉快的照明。又,色溫會隨著環境溫度而變化,由於能夠只以一種類的元件實現像這樣的亮度-色溫特性,所以就能夠實現以低成本得到舒適愉快的照明。
人類在正面方向的發光亮度為100cd/m2 以上5000cd/m2 以下之範圍內,對於來自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的發光會感覺到比較舒適愉快。因此,當被使用在像照亮手邊附近的檯燈照明等、光源(有機電致發光元件)靠近眼睛的情況等這樣的比較低亮度(例如,在100cd/m2 至1500cd/m2 的範圍)之情況下,經由使得發光色成為比3000K還低的色溫,就不會感覺到不愉快而能夠確保作業性。另一方面,當被使用在室內天花板燈等之比較高亮度(例如,1500cd/m2 以上)的情況下,則可以經由讓發光色成為比3000K還高的色溫而舒適愉快地作業了。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之發光,較宜是可以發出100cd/m2 至5000cd/m2 的範圍內之發光亮度(正面方向的發光亮度)。在此情況下,則對於從照亮手邊附近的檯燈照明到室內天花板燈之廣泛用途而言,以一種類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就可以適用了。所以,就能夠達成低成本化了。
更且,在正面方向的發光亮度為100cd/m2 以上5000cd/m2 以下之範圍內,發光色的色溫之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較宜是在500K以上。亦即,正面方向的發光亮度為100cd/m2 之情況下 的色溫、與正面方向的發光亮度為5000cd/m2 之情況下的色溫之差,較宜是在500K以上。於此情況,即使亮度改變,人類也不會感覺到不愉快,而且對於在特別低色溫區域下也會變得可以沒有感覺出作業性等差異之實在感。這是因為人類只能感受到500K以上的色溫之差異所致。這種色溫間之差的上限,雖然是沒有特別的限制,然而較宜是對於因亮度不同所導致之被照射物的色相外觀變化會變成幾乎沒有差異者,所以較佳者是在1000K以下。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的正面方向之發光亮度為500cd/m2 以上3000cd/m2 以下之範圍內,發光色的色溫較宜是在依JIS Z 9112所規定的白色範圍內。在此種情況下,就能夠保持在白色範圍並且不致使得色溫產生變化。於此情況下,就能夠自然地見到被照射物的色。
於CIE 1931 XYZ表色系之XY色度圖上,隨著發光亮度之上昇所引起的發光色之變化而描繪的軌跡,較宜是與黑體軌跡交叉。在此情況下,經由描繪與黑體軌跡交叉的軌跡,得以更明瞭視認色之不同,所以可改善作業性。
像這樣的本實施形態有關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係如以下這樣地進行而被實現了。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的發光亮度,主要是可以藉由調整:發出視感度敏感的綠色域之光的發光層2之發光強度而得。另一方面,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的發光色之色溫可以藉由調整發出藍色域的光之發光層2與發出紅色域之光的發光層2之發光強度而得。又,發出藍色域的光之發光層2、與發出紅色域的光之發光層2的發光強度係可以藉由調整:各發光層2的膜厚、摻雜濃度、存在於各發光層2之周邊的輸送層等之構成、中間 層13之構成等而得。
色溫是藉由本來具有熱之物體以黑體輻射發光時之光譜來定義的。相對地,光源之色溫主要是看在照明用途上以白色發光時之光譜是否近似相當於黑體輻射之線的某處來決定的(參照JIS Z8725:1999)。亦即,若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的發光光譜之形狀被決定了,則再將各波長的視感度曲線之強度納入計算而求得色溫。
例如,所謂色溫高係指:在將白色光譜分解成紅色域、綠色域及藍色域之成分的情況下,考量此等之平衡時,涵蓋綠色域至紅色域的成分之相對強度會減少,並且涵蓋藍色域至綠色域的成分之相對強度會增加的意思。
又,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之發光亮度係幾乎與通電的電流量成比例。從而,隨著發光亮度之增加而發光色的色溫會增加之發光特性將會回歸到:當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的通電量增加時,則涵蓋白色的發光光譜之綠色域至紅色域的成分之相對強度就會減少,並且涵蓋藍色域至綠色域的成分之相對強度就會增加之情況。
在本實施形態中,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係具備:發出紅色光的發光層2、發出綠色光的發光層2、及發出藍色光的發光層2。因此,通電量變得愈低,則相對於發出藍色光的發光層2之發光強度的相對值而言,發出綠色光的發光層2及發出紅色光的發光層2之發光強度的相對值就會變得愈增大;而通電量變得高,則相對於發出紅色光的發光層2之發光強度的相對值而言,發出藍色光的發光層2及發出綠色光的發光層2之發光強度的相對值就可以增大。
在複數的發光層2為直列地連接之情況下,即使流向有機 電致發光元件1的電流量是相同的,發出紅色光的發光層2之發光強度、發出綠色光的發光層2之發光強度、及發出的藍色光發光層2之發光強度也會隨著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內的載體(carrier)平衡狀態而變動。電流量係以電子和充滿電洞的總電荷來定義的。在各發光層2中,該電子和電洞之平衡接近1:1係用以使得各發光層2的發光強度之相對值成為最高的條件之一。
在本實施形態中,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為具備:第一發光單元11、第二發光單元12、及存在於前述第一發光單元11和前述第二發光單元12之間的中間層13的多單元元件。在像這樣的多單元型元件中,用以實現使得色溫隨著發光亮度變高而提高的方法之一,舉例來說,例如,可以依照使得發光亮度變得愈高而在第二發光單元12中的紅色域發光層23內之載體平衡惡化、並且使得與該紅色域發光層23相鄰接的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內的載體平衡變優良之方式來設計元件。亦即,依照使得在發光亮度變高道致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全體的載體平衡轉移到富含電洞(hole rich)方向時,紅色域發光層23的發光強度降低的方式來設計元件。
具體而言,例如,在第二發光單元12中,於陰極側配置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於陽極側配置紅色域發光層23、且以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的厚度為基準的紅色域發光層23之厚度的比例成為2%至30%這樣地來設計元件。在此情況下,當發光亮度變高而電洞數增加時,電洞和電子之載體平衡為比紅色域發光層23還更靠近二個綠色域發光層24中的最合適處。因此結果,紅色域發光層23的發光強度之相對值就會下降,並且第二綠色發光層24的發光亮度之相對值上昇;因而發光色的色溫乃轉 移到高溫側。
又,由於在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發生的激子的能量容易遷移到紅色域發光層23,所以在發光亮度高的情況下,即使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內的載體平衡變佳,因著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向紅色域發光層23之能量遷移也有可能使得紅色域發光層23的發光強度之相對值上昇(參照圖2)。另外,圖2係顯示綠色域的發光強度降低之原因的推想機制之概念示意圖。在圖2中,符號51表示在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中的磷光發光性摻雜劑(綠色摻雜劑),符號52表示在紅色域發光層23中的摻雜劑(紅色摻雜劑)。使得能量發生由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向紅色域發光層23遷移之理由,可推斷係如以下所述。磷光發光之際的激子,由於因來自三重項的遷移所導致的激子使用壽命通常是比螢光材料還長的緣故,所以會明顯地出現從含有磷光發光性摻雜劑的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向紅色域發光層23的能量遷移。從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向紅色域發光層23遷移的能量之量係可以藉由調整激子使用壽命、激子的移動距離、摻雜劑濃度來加以控制的。
但是,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的厚度變得愈厚時,由於從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到紅色域發光層23為止之激子的移動距離也變得愈長,所以能量之遷移量會變得愈少。又,紅色域發光層23的厚度變得愈小、並且紅色域發光層23內的摻雜劑之濃度變得愈低時,從綠色域發光層22向紅色域發光層23的能量遷移就會變得愈困難。從而,就能夠藉由調整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的厚度、紅色域發光層23的厚度、紅色域發光層23內的摻雜劑之濃度等調整,來抑制發光亮度上昇情況下之從第二綠色域發光層向紅色域發光層23之能量遷移。
為了抑制在發光亮度變高的情況下之從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向紅色域發光層23之能量遷移,則以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的厚度為基準之紅色域發光層23的厚度的比例較宜是在2%至30%之範圍。在像這樣的情況下,由於紅色域發光層23的厚度是成為足夠薄的,因而就成為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的激子能量難以向紅色發光層遷移的構造。在此種情況下,第二綠色域發光層的厚度較宜是在10nm至40nm的範圍。
在發光亮度變高的情況下,使得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全體成為富含電洞(hole rich)的元件設計手法,舉例來說,例如,可以是使得電洞數增加之方法、和提高電洞的移動度之方法。
使得電洞數增加之方法,舉例來說,例如,可以是高亮度(即,高電流、高電壓區域)之促進電洞從陽極注入的方法。因此,較佳者是依照使得陽極和電洞注入層間之HOMO位準的差成為0.3eV以下的方式來設計元件;在此種情況下,高電流域(=高電壓域、例如,6V)的頻帶撓曲之際,電洞注入就能夠增加了。
提高電洞的移動度之方法,舉例來說,例如,可以使用高溫中之電洞移動度的增加比例比電子移動度的增加比例更大之材料來做為構成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的有機材料。在此種情況下,輸送層之移動度低時,則電荷就會駐留在發光層2以外的有機層,因此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內乃會發生電壓分割而致使施加在有機層的分壓降低。因此結果,在有機層的電界強度就會降低,而電荷就會變得難以移動。
又,在CIE 1931 XYZ表色系之XY色度圖上,為了使得隨著發光亮度之上昇所引起的發光色之變化所描繪的軌跡成為與黑體軌跡交叉,只要是第2發光單元12中的紅色域發光層23 之膜厚為比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的膜厚還薄即可。較佳者是以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的厚度為基準之紅色域發光層23的厚度之比例為在2%至30%之範圍。
在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的正面方向之發光亮度為500cd/m2 以上3000cd/m2 以下之範圍內,為了使得發光色的色溫成為依JIS Z 9112規定的白色範圍內,則只要是第2發光單元12中的紅色域發光層23之膜厚為比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之膜厚還薄即可。較佳者是以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的厚度為基準之紅色域發光層23的比例為在2%至30%的範圍,更佳者是在3%至10%的範圍。
在本實施形態中,照明器具300係具備: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連接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和電源之連接端子、以及保持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之筐體。圖3至圖5為顯示具備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照明器具300之一例。照明器具300係具備著:具備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的單元31、與保持該單元31之筐體、與從單元31放出所照射的光之前面面板32、與供供電力至單元31的配線部33。
筐體係具備正面側筐體34及背面側筐體35。正面側筐體34係被形成枠體狀,而背面側筐體35係被形成為下面開口的蓋體狀。正面側筐體34及背面側筐體35係疊合以保持單元31。正面側筐體34係在與背面側筐體35的側壁相接之周緣部上具有用以讓導體的引線或連接器等之配線部33通過用的溝,又,在下面開口處設置具有透光性之板狀的前面面板32。
單元31係具備: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與供電至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的供電部36、與保持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和供電部36之正面側盒體37及背面側元件盒體38。
在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之基板14上也形成有:連接於第一電極15的正電極39、與連接於第二電極16的負電極40。在基板14上亦設置著覆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之密封基板44。配線部33所安裝的一對的供電部36係經由分別與正電極39及負電極40相接觸而供電於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
供電部36係具有正電極39及負電極40相接的複數之接點部41,此等各接點部41為經由元件盒體37、38而壓接於正電極39及負電極40,進而形成機械及電性之多點連接。接點部41係對於由像板狀的銅或不銹鋼這樣的金屬導電體所構成的供電部36實施彎曲加工而形成波紋(dimple)狀,並使得此波紋狀部分的凸側與正電極39及負電極40相接。另外,供電部36除了是在板狀的金屬導電體上形成有波紋狀的接點部41之物以外,例如,也可以是在線狀的金屬導電體上形成有線圈狀的接點部41之物。
元件盒體37、38之任一者皆是被形成為蓋體狀。正面側元件盒體37係具有:用以讓光射出至與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的基板14相對向之盒體壁用的開口部42、與將供電部36保持於盒體側壁用的溝部43。元件盒體37、38係由丙烯酸酯等之樹脂所形成,並按照使得相互的側壁彼此相接的方式予以疊合而成為直方體的箱狀,以保持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和供電部36。
《實施例》
經由在玻璃基板14上形成ITO的厚度130nm之成膜,藉以形成第一電極15。更進一步地,在第一電極15之上,藉由溼式法形成由PEDOT/PSS構成的厚度為35nm之電洞注入層。繼續藉由蒸鍍法、依照順序且厚度成為5nm至60nm地形成電洞輸送層3、藍色區域發光層2(螢光發光)、第一綠色域 發光層22(螢光發光)、電子輸送層4。其次,以層厚為15nm地積層具有Alq3/Li2 O/Alq3/HAT-CN6的層構造之中間層13。其次,以各層的最大膜厚為50nm並依照順序地形成電洞輸送層3、紅色域發光層23(磷光發光)、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磷光發光)、電子輸送層4。繼續,依照順序形成由Li膜構成的電子注入層、由Al膜構成的第二電極16。在本實施例中,紅色域發光層23之厚度為2nm,而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之厚度為40nm。
藍色域發光層21中的摻雜劑之發光光譜的波峰波長為450nm;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中的摻雜劑之發光光譜的波峰波長為563nm;紅色域發光層23中的摻雜劑之發光光譜的波峰波長為620nm。
使用分光放射亮度計(CS-2000)測定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之光譜、各種演色性、發光色後,其結果係如以下所述。
在元件溫度為30℃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之發光光譜中,藍(450nm):綠(563nm):紅(623nm)之波峰強度比為1:1.5:2.5。
使用分光放射亮度計(CS-2000)測定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之光譜、發光亮度、發光色後,其結果係如以下所述。
將改變發光亮度而使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發光的情況下之發光色的色溫變化之測定結果顯示於圖6中。如此一來,隨著發光亮度之增加,發光色的色溫也上昇了。發光亮度為100cd/m2 之情況下的色溫為2350K;發光亮度為5000cd/m2 之情況下的色溫為3400K。
將隨著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之100cd/m2 至5000cd/m2 的發光亮度變化所引起的發光色變化,於CIE 1931 XYZ表色系之 XY色度圖上所繪製之結果顯示於圖7中。依該結果,發光色變化所描繪的軌跡為與黑體軌跡交叉。
在上述元件構成中,製作紅色域發光層23之膜厚/第二綠色域發光層24之膜厚變更為1nm/35nm之元件、並且也製作變更為3nm/40nm之元件,和上述實施例同樣地測定光譜、各種演色性、發光色。依該結果,和上述實施例的情況同樣地,隨著發光亮度之增加,發光色之色溫也上昇了;又且,亦確認:XY色度圖上發光色之變化所描繪的軌跡為與黑體軌跡交叉。
1‧‧‧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2‧‧‧發光層
3‧‧‧電洞輸送層
4‧‧‧電子輸送層
11‧‧‧第一發光單元
12‧‧‧第二發光單元
13‧‧‧中間層
14‧‧‧基板
15‧‧‧第一電極
16‧‧‧第二電極
21‧‧‧藍色域發光層
22‧‧‧第一綠色域發光層
23‧‧‧紅色域發光層
24‧‧‧第二綠色域發光層
31‧‧‧單元
32‧‧‧前面面板
33‧‧‧配線部
34‧‧‧正面側筐體
35‧‧‧背面側筐體
36‧‧‧供電部
37‧‧‧正面側盒體
38‧‧‧背面側元件盒體
39‧‧‧正電極
40‧‧‧負電極
41‧‧‧接點部
42‧‧‧開口部
43‧‧‧溝部
44‧‧‧密封基板
51‧‧‧綠色摻雜劑
52‧‧‧紅色摻雜劑
300‧‧‧照明器具
圖1為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層構造的大概之剖面圖。
圖2為顯示綠色域之發光強度降低的原因之推想機制之推想機制圖。
圖3為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的照明器具之剖面圖。
圖4為前述照明器具之分解斜視圖。
圖5為顯示前述照明器具中之單元的分解斜視圖。
圖6為顯示在實施例中測定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正面方向的發光亮度和發光色的色溫間之關係的結果之曲線圖。
圖7為顯示在CIE 1931 XYZ表色系之XY色度圖上繪製實施例中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隨著正面方向的發光亮度變化所引起的發光色之變化、與黑體軌跡的結果之曲線圖。
1‧‧‧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2‧‧‧發光層
3‧‧‧電洞輸送層
4‧‧‧電子輸送層
11‧‧‧第一發光單元
12‧‧‧第二發光單元
13‧‧‧中間層
14‧‧‧基板
15‧‧‧第一電極
16‧‧‧第二電極
21‧‧‧藍色域發光層
22‧‧‧第一綠色域發光層
23‧‧‧紅色域發光層
24‧‧‧第二綠色域發光層

Claims (7)

  1.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係由積層複數的層所構成,該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係依序積層而具備有第一電極、第一發光單元、中間層、第二發光單元、及第二電極;前述第一發光單元係具備:發出藍色光之藍色域發光層、及發出綠色光的第一綠色域發光層;前述第二發光單元係具備:發出紅色光之紅色域發光層、及發出綠色光的第二綠色域發光層;於發光亮度為100cd/m2 以上6000cd/m2 以下的範圍內具有:隨著在與複數的前述層之積層方向一致的方向之發光亮度變高,發光色之色溫亦隨之變高之特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在與複數的前述層之積層方向一致的方向之發光亮度為100cd/m2 以上5000cd/m2 以下之範圍內之情況下,具有發光色之色溫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為500K以上之特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在與複數的前述層之積層方向一致的方向之發光亮度為500cd/m2 以上3000cd/m2 以下的範圍之情況下,具有發光色的色溫為落在依JIS Z9112規定的白色範圍內之特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在CIE 1931 XYZ表色系的XY色度圖上,係具有依照隨著發光亮度之上昇所引起的發光色變化而描繪的軌跡為與黑體軌跡相交叉的特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以前述第二綠色域發光層之厚度做為基準時,前述紅色域發光層的厚度之比例為2%至3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前述第二綠色域發光層的厚度為在10nm至40nm之範圍。
  7. 一種照明器具,係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連接前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和電源之連接端子、以及保持前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筐體。
TW101108156A 2011-03-24 2012-03-09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及照明器具 TWI4784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6566A JP5699282B2 (ja) 2011-03-24 2011-03-24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4206A TW201244206A (en) 2012-11-01
TWI478411B true TWI478411B (zh) 2015-03-21

Family

ID=46879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8156A TWI478411B (zh) 2011-03-24 2012-03-09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及照明器具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987721B2 (zh)
JP (1) JP5699282B2 (zh)
CN (1) CN103443951B (zh)
DE (1) DE112012001413B4 (zh)
TW (1) TWI478411B (zh)
WO (1) WO20121280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32629A (ja) * 2012-04-06 2013-11-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WO2014038006A1 (ja) * 2012-09-05 2014-03-1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TWI527211B (zh) * 2012-12-28 2016-03-21 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6206795B2 (ja) 2013-07-26 2017-10-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照明装置
DE102014103754A1 (de) * 2014-03-19 2015-09-24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organischen Licht emittierenden Bauelements und organisches Licht 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KR102145759B1 (ko) * 2014-03-27 2020-08-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JP2017097949A (ja) * 2014-03-31 2017-06-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器具
KR102200388B1 (ko) 2014-06-23 2021-01-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WO2016076187A1 (ja) * 2014-11-14 2016-05-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102357869B1 (ko) * 2015-09-11 2022-01-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및 이를 적용한 차량용 조명장치
KR102646213B1 (ko) 2016-06-30 2024-03-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휘도 향상을 위한 광학부재 및 이를 구비한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CN106450023A (zh) * 2016-12-26 2017-02-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器件及有机发光显示器
CN107425129B (zh) * 2017-07-26 2019-12-06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色温调节方法及显示装置
TWI635637B (zh) * 2017-08-09 2018-09-11 徐賢福 低溫發光模組
CN107965356B (zh) * 2017-12-25 2020-01-31 东北电力大学 一种火电机组灵活性提升控制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35784A (en) * 2004-04-30 2005-11-01 Fujitsu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that can adjust chromaticity
US20060125380A1 (en) * 2004-12-13 2006-06-15 Yoshiaki Nagara Organic EL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89960B2 (ja) 1999-09-16 2004-11-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有機el素子
US7830085B2 (en) 2003-10-06 2010-11-09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hite electrophosphorescence from semiconducting polymer blends
US20060164345A1 (en) * 2005-01-26 2006-07-27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102005049579A1 (de) * 2005-10-17 2007-04-19 Patent-Treuhand-Gesellschaft für elektrische Glühlampen mbH Lichtquelle, die mischfarbiges Licht aussendet, und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des Farbortes einer solchen Lichtquelle
CN100454608C (zh) * 2005-12-07 2009-01-21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
TWI446822B (zh) * 2008-10-28 2014-07-21 Nat Univ Tsing Hua 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WO2010140549A1 (ja) * 2009-06-03 2010-12-0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その駆動方法、及びこれらを含有する照明装置
JP5162554B2 (ja) 2009-09-25 2013-03-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US8637858B2 (en) * 2010-09-24 2014-01-28 Novaled Ag Tandem white OLED
EP2632232A1 (en) * 2010-10-20 2013-08-28 Idemitsu Kosan Co., Ltd. Tandem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35784A (en) * 2004-04-30 2005-11-01 Fujitsu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that can adjust chromaticity
US20060125380A1 (en) * 2004-12-13 2006-06-15 Yoshiaki Nagara Organic EL devic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3951A (zh) 2013-12-11
JP2012204532A (ja) 2012-10-22
WO2012128078A1 (ja) 2012-09-27
DE112012001413B4 (de) 2018-03-08
TW201244206A (en) 2012-11-01
US20140014933A1 (en) 2014-01-16
US8987721B2 (en) 2015-03-24
DE112012001413T5 (de) 2014-01-30
CN103443951B (zh) 2015-12-23
JP5699282B2 (ja) 2015-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8411B (zh)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及照明器具
JP5162554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KR101710988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US8441187B2 (en) Radiation-emitting device
JP5102666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JP5685734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照明器具、及び食品保管装置
JP5685733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照明器具、及び食品保管装置
WO2014068970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KR20070076521A (ko) 적층형 유기발광소자
KR20150036055A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WO2012132782A1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有機電界発光ユニット並びに照明器具
KR100760901B1 (ko) 백색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JP5662990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14225416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有機発光装置
JP2014022099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14022100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6078701B1 (ja) 白色発光有機el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44040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Xue et al. High efficiency deep-blue and white phosphorescent OLEDs
JP2012212804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20150067847A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050095145A (ko)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