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2858B - 液晶顯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液晶顯示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72858B TWI472858B TW100115621A TW100115621A TWI472858B TW I472858 B TWI472858 B TW I472858B TW 100115621 A TW100115621 A TW 100115621A TW 100115621 A TW100115621 A TW 100115621A TW I472858 B TWI472858 B TW I47285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lignment
- region
- pixel electrode
- pixel
- liquid crystal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23—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a switchable viewing angl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36—Matrix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45—Subdivided pixels, e.g. for grey scale or redundancy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39—Pixel structures
- G09G2300/0443—Pixel structures with several sub-pixels for the same colour in a pixel, not specifically used to display gradations
- G09G2300/0447—Pixel structures with several sub-pixels for the same colour in a pixel, not specifically used to display gradations for multi-domain technique to improve the viewing angle in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uch as multi-vertical alignment [MVA]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 G09G2320/068—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for control of viewing angle adjustment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58/00—Arrangements for display data secur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Description
本揭露書是有關於一種液晶顯示面板,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防窺效果的液晶顯示面板。
一般而言,顯示器為了使畫面能提供給多個觀看者,通常具有廣視角的顯示效果,但在某些時候或場合,例如在閱讀機密資訊或輸入密碼時,廣視角的顯示效果卻容易使機密資訊被旁人所窺視而造成機密資訊外洩。因此,為了滿足提供給多個觀看者以及在公眾場合處理機密資訊的兩種不同需求,具有可切換廣視角顯示模式與窄視角顯示模式的可調整視角之顯示器逐漸成為顯示器市場的主流商品之一。
習知顯示器的防窺機制大致上可分為下列數種技術:
一、顯示器外表面直接加裝防窺片:一般防窺片主要是藉由抑制大視角的亮度,使側視的觀看者無法清楚的讀取所顯示的資訊,達到隱私保護的效果。雖然方法簡單,材料也容易取得,但因為屬於額外加上一片光學膜片,會影響原本正視時顯示器之光學特性及顯示品質,而且也需要手動切換防窺與否,造成使用者在使用上較不方便。
二、背光源控制:利用原本出射光具有高度準直性的背光源,搭配一可電壓控制的擴散片,例如高分子分散液晶膜(PDLC),藉由關電壓時可電壓控制的擴散片會將準直光擴散,造成在側視時有光源出射,以提供廣視角顯示模式;開電壓時可電壓控制的擴散片不會對原本的準直光造成擴散的作用,以達成窄視角的顯示模式。此方法主要是藉由控制背光的出射角度,來調整側視的亮度,使側視的人無法讀取顯示資訊。在理想上雖可以完美的避免其他人員窺視資訊,且切換方便,但實際應用上因為光路控制不易,無法達成完全的準直光,雖然可以降低背光源在大視角的分布,但卻無法將大視角的亮度完全降至無法辨識,因此在防窺表現上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三、外加視角控制模組單元:在原本正常顯示的顯示模組(面板)上,再外加另一片視角控制模組(面板),藉由電壓控制視角控制模組的開關來切換廣視角顯示模式與窄視角顯示模式。此方法在廣視角顯示模式時,不會對原本的影像顯示造成任何干擾或破壞,能保有原本影像的品質。而在窄視角顯示模式下,側視的亮度會被明顯的抑制,而使得側視的人不易判讀影像所顯示的訊息。但因為是由兩片模組所組成,整體重量及厚度皆增加一倍,相對上成本也大幅的提高。
由上述可知,習知顯示器的防窺技術在達到防窺效果的同時往往需要犧牲原有的部分特性,如顯示品質、光學特性、厚度以及重量等,因此習知防窺技術仍具有改善的空間。
本揭露書提供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可兼具防窺效果與良好的顯示品質。
本揭露書提供一種液晶顯示面板,係對畫素結構本身進行設計,不需要額外浪費開口率去設計干擾畫素,也不需要額外附加視角控制模組單元(面板),且不需要大幅更動畫素製程,便能提供良好的防窺效果以及顯示品質。
為具體描述本揭露書之內容,在此提出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包括:至少一第一區域以及至少一第二區域,其中第一區域以及第二區域分別具有多個次畫素。每一次畫素包括至少一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至少一第二畫素電極區。第一畫素電極區被一第一水平基準線以及一第一垂直基準線劃分為多個第一配向子區。第一配向子區分別具有一個液晶配向,且第一配向子區的液晶配向各不相同。第二畫素電極區被一第二水平基準線以及一第二垂直基準線劃分為多個第二配向子區。第二配向子區分別具有一個液晶配向,且第二配向子區的液晶配向各不相同。第二水平基準線將第二畫素電極區劃分為面積不對等的一第三配向區以及一第四配向區。當液晶顯示面板處於一窄視角顯示模式時,位於第一區域內的第一畫素電極區的驅動電壓小於第一區域內之第二畫素電極區以及第二區域內之第一與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驅動電壓,第一區域內的第二畫素電極區在顯示一第一正視亮度時的驅動電壓實質上大於第二區域內的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在顯示第一正視亮度時的驅動電壓。
本揭露書更提出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具有多個次畫素,其中每一次畫素包括至少一第一畫素電極區與一第二畫素電極區。在第二畫素電極區中,具有至少一個液晶配向方向,且液晶配向方向之分量總合,造成在上半視角方向與下半視角方向之光通量不相同,以及,所有第一畫素電極區之驅動電壓小於第二畫素電極區之驅動電壓。
本揭露書另提出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包括至少一第一區域以及至少一第二區域,第一區域以及第二區域分別具有多個次畫素,每一次畫素包含至少一第一畫素電極區與一第二畫素電極區。其中:至少一第一畫素電極區或第二畫素電極區內,具有至少一個液晶配向方向,且液晶配向方向之分量總合,造成在上半視角方向與下半視角方向之光通量不相同;並且,當液晶顯示面板處於一窄視角顯示模式時,位於第一區域內的第一畫素電極區在顯示一第一正視亮度時的驅動電壓實質上小於第一區域內之第二畫素電極區以及第二區域內之第一與第二畫素電極區在顯示第一正式亮度時的驅動電壓,而第一區域內的第二畫素電極區在顯示第一正視亮度時的驅動電壓實質上大於第二區域內的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在顯示第一正視亮度時的驅動電壓。
為讓本揭露書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本揭露書針對液晶顯示面板的畫素進行設計,將每一次畫素分為一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一第二畫素電極區,使得兩個畫素電極區的個別視角具有非對稱性,但彼此在選定軸向(predetermined axis)上具有鏡像對稱的特性。因此,當液晶顯示面板處於廣視角顯示模式時,每一次畫素中的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皆會貢獻亮度,因此使得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在同時開啟下,畫素特性與一般正常的顯示器相同,具有對稱的特性,讓使用者在正視與側視下皆能正常觀看。
在切換至窄視角顯示模式時,透過將液晶顯示面板區分為多個區域,並對於不同區域的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給予不同的驅動電壓,造成在畫面中的特定區域上的視角具有非對稱性,又針對相鄰區域給予不同驅動電壓但維持相同的正視亮度(gamma)特性,造成不同區域具有相同的正視表現,但在側視下具有相異之視角非對稱性。如此一來由於不同區域間的視角非對稱性差異,會造成使用者在側視時看見亮暗反差干擾圖案,來達成防窺的效果。同時,由於不同區域對於正視的貢獻程度都相同,所以能讓使用者正視顯示畫面時不受到影響。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本揭露書的設計概念可以應用在各種合適的顯示面板上,來達成防窺效果。藉由控制第二畫素電極區中之液晶配向方向的分量總合,來造成在上半視角方向與下半視角方向之光通量不相同,並且控制所有第一畫素電極區之驅動電壓小於第二畫素電極區之驅動電壓來達到前述防窺效果。
此外,本揭露書可以讓第一畫素電極區和第二畫素電極區具有相同的驅動電壓或不同的驅動電壓,其中,以不同電壓來驅動第一畫素電極區和第二畫素電極區,有助於改善廣視角下的上半視角或下半視角的色偏現象。
另外,考量水平方向之非對稱視角分佈可能造成相鄰區域間的視差,而導致正視的使用者觀看時產生頭暈的問題,本揭露書可以選擇在液晶顯示面板的垂直方向(縱向)上形成非對稱性的視角分布。
另外,本揭露書可調整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的正視亮度分配,以減輕正視時相鄰區域之邊界次畫素相鄰接,而產生明顯之亮線或暗線的問題,並可兼顧側視時的防窺效果。
另一方面,針對水平方向的防窺能力,本揭露書還可進一步調整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驅動電壓配比,來造成在側視角下灰階與亮度的分布有灰階反轉的現象,以加強防窺效果。
下文由多個角度出發,搭配圖式,逐一說明本揭露書之技術重點。其中為了造成在上半視角方向與下半視角方向之光通量不相同,下列實施例以PSA面板的液晶配向設計為例來說明本揭露書之技術方案。然而,實際上,除了調整液晶配向之外,本揭露書也可以藉由其他已知的技術來形成不同的光通量,以符合本揭露書的設計概念,進而達到良好的防窺效果以及顯示品質。
首先,圖1繪示依照本揭露書之一實施例的一種液晶顯示面板的局部顯示區域。圖2A繪示圖1之液晶顯示面板上的一個次畫素上的各區域的液晶分佈配比的示意圖。圖2B繪示圖2A之次畫素的畫素結構。
如圖1、2A與2B所示,液晶顯示面板100被分為至少一個第一區域102以及至少一個第二區域104。圖1繪示各兩個第一區域102以及第二區域104做為示例。第一區域102以及第二區域104分別是由多個次畫素100a所組成,其中次畫素100a的顏色,包含例如紅色(R)、綠色(G)、藍色(B),但不限於此。於其它實施例,次畫素100a的顏色可為色彩座標上的顏色,例如:白色、黃色、紫色、橘色等等。每一次畫素100a包括一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以及一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被一第一水平基準線H1以及一第一垂直基準線V1劃分為多個第一配向子區110a,且所述第一配向子區110a分別具有不同的液晶配向A1~A4。更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第一垂直基準線V1均分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較佳地,使第一畫素電極區110的液晶配向沿第一垂直基準線V1呈鏡向對稱。即,液晶配向A1與A2沿第一垂直基準線V1呈鏡向對稱,而液晶配向A3與A4沿第一垂直基準線V1呈鏡向對稱。必需說的是,於其它實施例中,第一垂直基準線V1均分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但是,液晶配向A1與A2沿第一垂直基準線V1可不呈鏡向對稱,且液晶配向A3與A4沿第一垂直基準線V1亦可不呈鏡向對稱,仍可滿足本實施例的設計方式。此外,為形成視角上的非對稱性,第一水平基準線H1,較佳地,將第一畫素電極區110劃分為面積不對等的一第一配向區112以及一第二配向區114,但不限於此。於其它實施例中,亦可將第一畫素電極區110劃分為面積實質上對等的第一配向區112以及第二配向區114。此時,第一畫素電極區110劃分為面積實質上對等的第一配向區112以及一第二配向區114的視角上效果與第一畫素電極區110劃分為面積不對等的第一配向區112以及第二配向區114的視角上效果相比尚可接受。
第一配向區112具有沿第一垂直基準線V1的第一配向分量K1。此第一配向分量K1例如是液晶配向A1與A2沿第一垂直基準線V1的分量總和。第二配向區114具有沿第一垂直基準線V1的第二配向分量K2。此第二配向分量K2例如是液晶配向A3與A4沿第一垂直基準線V1的分量總和。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配向分量K1與第二配向分量K2的方向相反,且第一配向分量K1實質上大於第二配向分量K2。
第二畫素電極區120被一第二水平基準線H2以及一第二垂直基準線V2劃分為多個第二配向子區120a。各第二配向子區120a分別具有一個液晶配向B1~B4,且各第二配向子區120a的液晶配向B1~B4各不相同。更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第二垂直基準線V2均分第二畫素電極區120,使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液晶配向B1~B4沿第二垂直基準線V2呈鏡向對稱。即,液晶配向B1與B2沿第二垂直基準線V2呈鏡向對稱,而液晶配向B3與B4沿第二垂直基準線V2呈鏡向對稱。必需說的是,於其它實施例中,第二垂直基準線V2均分第二畫素電極區120,但是,液晶配向B1與B2沿第二垂直基準線V2可不呈鏡向對稱,且液晶配向B3與B4沿第二垂直基準線V2亦可不呈鏡向對稱,仍可滿足本實施例的設計方式。其中,第一垂直基準線V1實質上平行於第二垂直基準線V2。此外,為形成視角上的非對稱性,第二水平基準線H2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劃分為面積不對等的一第三配向區122以及一第四配向區124。
第三配向區122具有沿第二垂直基準線V2的第三配向分量K3。此第三配向分量K3例如是液晶配向B1與B2沿第二垂直基準線V2的分量總和。第四配向區124具有沿第二垂直基準線V2的第四配向分量K4。此第四配向分量K4例如是液晶配向B3與B4沿第二垂直基準線V2的分量總和。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配向分量K3與第四配向分量K4的方向相反,且第三配向分量K3實質上小於第四配向分量K4。
本揭露書可藉由各種方式來達成前述各個不同角度的液晶配向。以圖2B所繪示的畫素結構為例,本實施例藉由在次畫素100a的畫素電極200上形成不同走向的配向狹縫202,以藉由配向狹縫202的走向來決定液晶分子的傾倒方向。更具體而言,請同時參考圖2A與2B,每個次畫素100a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120內分別具有相互獨立的第一畫素電極210與第二畫素電極220,且每個次畫素100a例如是由兩條掃描線G1、G2搭配一條資料線D1來驅動,其中掃描線G1與資料線D1控制第一畫素電極210,而掃描線G2與資料線D1控制第二畫素電極220。藉由此佈局,本實施例可以選擇對第一畫素電極210與第二畫素電極220施加相同或是不同的驅動電壓,以使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120呈現實質上相同或不同的顯示灰階。實際上,第一畫素電極210與第二畫素電極220需要獨立驅動,雖然本實施例是以兩條掃描線G1、G2搭配一條資料線D1的驅動方式作為範例,但在本揭露書其他實施例中,還可以採用一條掃描線搭配兩條資料線的驅動方式或是其他可能的驅動方式。
此外,本實施例的第一畫素電極210包括一第一水平主幹212、一第一垂直主幹214以及多個第一分支216,其中第一水平主幹212沿著第一水平基準線H1設置,第一垂直主幹214沿著第一垂直基準線V1設置,使得第一水平主幹212以及第一垂直主幹214將第一畫素電極區110分為對應前述四個第一配向子區110a的四個象限E1~E4。其中,第一水平主幹212與第一垂直主幹214交錯,較佳地,以垂直為範例,但不限於,亦可交錯成其它角度,例如:45度、60度、80度、110度、130度或其它合適的角度。各象限E1、E2、E3或E4分別具有一組平行設置的第一分支216,相鄰兩第一分支216之間形成配向狹縫202,而各象限E1、E2、E3或E4的第一分支216以及配向狹縫202的走向實質上平行於所對應之第一配向子區110a的液晶配向A1~A4。換言之,本實施例藉由第一分支216以及配向狹縫202的走向來決定所對應之第一配向子區110a的液晶配向A1~A4。
同理,本實施例的第二畫素電極220包括一第二水平主幹222、一第二垂直主幹224以及多個第二分支226,其中第二水平主幹222沿著第二水平基準線H2設置,第二垂直主幹224沿著第二垂直基準線V2設置,使得第二水平主幹222以及第二垂直主幹224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分為對應前述四個第二配向子區120a的四個象限F1~F4。其中,第二水平主幹222與第二垂直主幹224交錯,較佳地,以垂直為範例,但不限於,亦可交錯成其它角度,例如:約45度、約60度、約80度、約110度、約130度或其它合適的角度。各象限F1、F2、F3或F4分別具有一組平行設置的第二分支226,相鄰兩第二分支226之間形成配向狹縫202,而各象限F1、F2、F3或F4的第二分支226以及配向狹縫202的走向實質上平行於所對應之第二配向子區120a的液晶配向B1~B4。換言之,本實施例藉由第二分支226以及配向狹縫202的走向來決定所對應之第二配向子區120a的液晶配向B1~B4。
在本實施例中,是以使用者觀看液晶顯示面板100時的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來定義前述第一水平基準線H1以及第一垂直基準線V1。從另一角度來看,第一水平基準線H1可能平行於液晶顯示面板100的掃描線G1或G2,而第一垂直基準線V1可能平行於液晶顯示面板100的資料線D1。當然,以掃描線G1或G2或資料線D1來定義第一水平基準線H1以及第一垂直基準線V1的方式僅是舉例。實際上,在本揭露書其他實施例中,液晶顯示面板100的掃描線可能是採垂直走向,而液晶顯示面板100的資料線可能是採水平走向。此端視液晶顯示面板100實際的畫素設計,本揭露書不以此為限。
本揭露書在次畫素中,較佳地,形成非對稱的配向子區,以形成視角上的非對稱性。就上述實施例而言,較佳地,係將第一畫素電極210的第一水平主幹212以及第二畫素電極220的第二水平主幹222作垂直方向的偏移,使得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中的第一配向區112實質上大於第二配向區114,且第二畫素電極區120中的第三配向區122實質上小於第四配向區124。必需說明的是,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畫素電極210的第一水平主幹212不作垂直方向的偏移,而第二畫素電極220的第二水平主幹222作垂直方向的偏移,仍可以實現視角上的非對稱性。如此,在每一次畫素100a中,第一畫素電極區110的液晶配向A1、A2所佔的比例會實質上大於液晶配向A3、A4所佔的比例。此外,在每一次畫素100a中,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液晶配向B1、B2所佔的比例會實質上小於液晶配向B3、B4所佔的比例。
當然,本揭露書也可以如圖3所示,讓第一畫素電極310的第一水平主幹312垂直向下偏移至第一畫素電極區110的邊緣,以將第一配向區112極大化;同時,讓第二畫素電極320的第二水平主幹322垂直向上偏移至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邊緣,以將第四配向區124極大化。換言之,本揭露書可以改變第一水平主幹312以及第二水平主幹322的偏移量,以調整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液晶配向比例,符合實際的設計需求。
基於前述的非對稱的配向子區設計,次畫素100a在各視角上的光學特性可用圖4與5來說明。圖4與5是以垂直紙面的方向來觀看次畫素100a所得到的結果。以液晶配向A1、A2、A3、A4分別為約225°、約315°、約45°、約135°,以及液晶配向B1、B2、B3、B4分別為約225°、約315°、約45°、約135°為例,圖4繪示次畫素100a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120在各視角的相對亮度分布情形(Iso-luminance Contour or Iso-luminance Curve),圖5則繪示第二畫素電極區120在不同驅動電壓下,水平方向上與垂直方向上的視角與穿透率的關係圖。在此,液晶配向A1~A4、B1~B4的角度被定義為圖4中的約0度基準線與圖2A中的液晶配向A1~A4、B1~B4的箭頭方向的夾角。
由圖4可知,第一畫素電極區110的液晶配向A1(約+45°)以及A2(約+135°)佔較大比例,其穿透率亮度貢獻主要為上方的側視與中央的正視,而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液晶配向B3(約-135°)以及B4(約-45°)佔較大比例,其穿透率亮度貢獻主要為下方的側視與中央的正視。此處的正視是指觀察者的眼睛的視線延伸至(即視角方向)垂直於液晶顯示面板100的顯示面(即顯示面板外表面)時的視角。
此外,由圖5可知,除了在高電壓驅動下的高灰階之外,其餘電壓灰階在上下方向上皆具有亮度不同的差異,因此本揭露書可利用此特性來設計在側視方向上具有干擾效果的液晶顯示面板。此外,由圖5還可得知,在不同驅動電壓下,水平方向上左右各約5°視角的灰階亮度實質上相等,即水平方向上具有對稱的視角分佈,可避免使用者在觀看時因為視差而產生頭暈的問題。
本揭露書之液晶顯示面板的運作時可分為廣視角顯示模式與窄視角顯示模式來進行說明。圖6A與6B分別繪示圖1的液晶顯示面板100在廣視角顯示模式與窄視角顯示模式下的顯示狀態。在此,廣視角的側視(polar angle)角度範圍約為10°~170°之間,而窄視角的可視範圍約為45°~135°之間。
首先,如圖6A所示,在廣視角顯示模式下,液晶顯示面板100的每個次畫素100a,包含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120,可採用實質上相同或不同的電壓驅動,例如圖6A、圖16A、圖16B所示的三種設計。就圖6A的設計而言,由前述圖4與5所示的光學特性可知,在正視或側視觀看第一區域102與第二區域104時,皆得到實質上相同的亮度值,故不會產生干擾。此時第一區域102與第二區域104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是以實質上相同的電壓配比在驅動。
再者,如圖6B所示,當切換至窄視角顯示模式時,第一區域102與第二區域104是以不同的電壓驅動方式施加在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
更詳細而言,第一區域102內的每個次畫素100a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會被關閉(不致能)或施加一實質上小於其它畫素電極區之驅動電壓,而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為開啟的狀態,其中由於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液晶配向B3(約45°)以及B4(約135°)佔實質上較大比例,因此第一區域102整體的光學特性會傾向液晶配向B3(約45°)以及B4(約135°)。此外,第二區域104內的每個次畫素100a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皆為開啟的狀態。此時,在窄視角顯示模式下,液晶顯示面板100上各區域的液晶配向趨勢大致會如圖7所示。
另外,為了保持第一區域102與第二區域104的正視亮度大致相等,可以選擇依據第一區域102的正視亮度來調整第二區域104的每個次畫素100a的驅動電壓。更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第一區域102內的每個次畫素100a僅有第二畫素電極區120開啟,其面積約為整個次畫素100a的一半,所能貢獻的正視亮度也為相同驅動電壓下整個次畫素100a的正視亮度的一半。因此,若要保持第一區域102與第二區域104的正視亮度大致相等,在顯示實質上相同的正視亮度時,第二區域104的次畫素100a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驅動電壓,實質上會小於第一區域102的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驅動電壓。此處的正視亮度是液晶顯示面板100的顯示面的法線方向的顯示亮度。
圖8A與8B分別繪示第二區域104以及第一區域102在窄視角顯示模式下的各視角的相對亮度分布情形。此外,可由圖8A與8B的亮度分布之比值得到如圖9的防窺對比分布情形,即亮暗反差干擾程度。一般而言,防窺對比大於2即有一定程度的防窺效果,而若防窺對比大於5,防窺效果更佳。由圖9可知,前述設計在上半平面的視角尤其具有優異的防窺效果。
同理可得,若改為選擇在窄視角顯示模式下,關閉或給予一實質上小於其它畫素電極區之驅動電壓於第一區域102內的每個次畫素100a的第二畫素電極區120時,則將會在下半平面的視角具有較為優異的防窺效果。
圖10C繪示使用者正視液晶顯示面板100的顯示面所實際觀察到圖6B的各區塊的顯示狀態。由圖10C可知,在正視方向上,液晶顯示面板100上各區塊的顯示亮度實質上相等。
圖10A-10B以及10D-10F分別繪示使用者在液晶顯示面板100的顯示面的各個方位角(azimuthal angle)上,以相同的側視角度實際觀察到的各區塊的顯示狀態。此處的方位角是指觀察方向在顯示面上的投影與水平方向的夾角。舉例而言,水平方向上的方位角為約0°、約180°,垂直方向上的方位角為約90°、約270°。由圖10B-10F可知,在側視方向上,液晶顯示面板100的整個顯示面會呈現亮暗反差的圖像區塊,以產生防窺的效果。其中,亮暗反差的程度會由顯示面下方(方位角約270°方向)向上方(方位角約90°方向)遞增,而顯示面上半部在顯示圖像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亮暗差異,故可達成防窺目的。
綜上所述,本實施例即是藉由控制第二畫素電極區120中之液晶配向方向的分量總合,來造成在上半視角方向與下半視角方向之光通量不相同,並且可以控制所有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之驅動電壓實質上小於第二畫素電極區120之驅動電壓來達到前述防窺效果。
承上述實施例,依照圖6A與6B所示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排列方式,同一列的次畫素100a具有相同的液晶配向。因此,正視時第一區域102與第二區域104相鄰之邊界上,可能會產生明顯之亮線或暗線的問題。
為了減輕前述明顯之亮線或暗線的問題,本揭露書可進一步對次畫素100a內部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排列進行設計。更具體而言,如圖11A與11B所示,每一次畫素100a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沿垂直方向排列,且在水平方向上的任兩相鄰次畫素100a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排列順序相反。如此,當液晶顯示面板100處於如圖11B所示的窄視角顯示模式時,第一區域102中被關閉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會呈交錯配置,因此在邊界不致於形成明顯的亮線或暗線。
採用上述排列方式,當液晶顯示面板100被切換至窄視角顯示模式時,可以假定第一區域102內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正視亮度配比約為0:10,即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被關閉(不致能),而第二畫素電極區120被開啟。此時,吾人可以進一步調整第二區域104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正視亮度配比。
圖12A-12C分別繪示液晶顯示面板100在窄視角顯示模式下,使第二區域104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具有不同正視亮度配比的顯示狀態。其中,圖12A繪示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正視亮度配比約為10:0的顯示狀態,圖12B繪示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正視亮度配比約為5:5的顯示狀態,圖12C繪示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正視亮度配比為約1:9的顯示狀態。
本文中的正視亮度配比為相對值,其中數值0,代表在一個灰階下的最低正視亮度比例,數值10,代表在同一個灰階下的最高正視亮度比例。
由圖12A-12C可知,當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正視亮度配比越接近約10:0時,防窺效果越好,但在第一區域102與第二區域104邊界的不連續性越明顯。反之,當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正視亮度配比越接近約1:9時,防窺效果越差,但第一區域102與第二區域104邊界的連續性越好。
舉例而言,吾人可以將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正視亮度配比控制在約5:5至1:9之間,以兼顧防窺效果以及良好的正視觀看品質。
換言之,第二區域104內的每一次畫素100a的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正視亮度配比實質上可大於或等於同一次畫素100a內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的正視亮度配比。例如,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正視亮度配比與第一畫素電極區110的正視亮度配比的比值實質上大於或等於1。
另外,由於液晶顯示面板100在切換至窄視角顯示模式時,有部份的區域會以較低或關閉的驅動電壓來驅動(如第一區域102內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導致正視觀看的總亮度會因此下降。此時,可將背光源調整至比廣視角顯示模式時更亮,即可利用控制背光源的強弱來使廣視角顯示模式與窄視角顯示模式的正視亮度大致相同,以維持良好的正視觀看品質。
因此,藉由前述畫素安排、調整第二畫素電極區的正視亮度配比以及調整背光源亮度等方式,有助於提高液晶顯示面板的正視觀看品質。
如前述圖12B與12C的設計,本揭露書可以進一步選擇讓不論是第一區域102或是第二區域104內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正視亮度配比都維持在約5:5至0:10的範圍內。此時,若使第一區塊102與第二區塊104在各顯示灰階的正視亮度皆相同,則可以得到如圖13所示的側視亮度分布與顯示灰階的關係曲線。
圖13繪示了第一區塊102或第二區塊104在水平方向(方位角約為0°)上、方位角約為45°以及垂直方向(方位角約為90°)上的相對穿透率(即側視亮度除以正視最大亮度的比值)與顯示灰階的關係曲線,以及正視亮度配比分別約為0:10與5:5的相對穿透率與顯示灰階的關係曲線。在固定各顯示灰階皆約為0:10與5:5之固定的配比下,側視能達成的最大亮度與最低亮度值如圖13所示。由圖13可發現不論在水平方向(方位角約為0°)上、方位角約為45°以及垂直方向(方位角約為90°)上,第一區塊102或第二區塊104在側視時皆可以有灰階反轉的現象,即顯示灰階增加,但側視亮度卻相對降低的現象。因此,本揭露書便可藉由此灰階反轉的現象來加強液晶顯示面板100在窄視角顯示模式下的防窺效果。換言之,對各灰階的配比進行獨立調整,使其在此側視最亮與最暗的區間變動。以結果來說若能產生灰階反轉的情形(灰階增加但亮度卻遞減),即能加強防窺效果。
更具體而言,參見圖12A-12C,相較於前述實施例使第二區域104內的每一次畫素100a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的正視亮度配比與同一次畫素100a內的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正視亮度配比的比值為定值的設計,本實施例可以依據不同的顯示灰階選擇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正視亮度配比。就另一角度而言,可以讓第一區域104內的每一次畫素100a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120在顯示灰階區段內具有實質上介於5:5至0:10之間的一種正視亮度配比,並且在第二區域內每一次畫素100a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120顯示灰階區段內具有實質上介於5:5至0:10之間的另一種正視亮度配比,其中第一種顯示灰階正視亮度配比與第二種顯示灰階正視亮度配比不全相等。
以圖13為例,針對各灰階的正視亮度配比進行調整。例如,以110灰階作為轉折點,在0灰階至110灰階之間,第一區域102的每一灰階的正視亮度配比逐漸由0:10慢慢加大,而逐漸趨近於約5:5的正視亮度配比。在超過110灰階之候,則又往約0:10的正視亮度配比慢慢拉退。同理,第二區域104也是如此,可以以另一140灰階以及220灰階作為轉折點。此外,在進行前述灰階反轉的配比調整的同時,也應該讓第二區域的側視亮度值皆大於第一區域,尤其在高灰階顯示時,如此才有好的防窺效果。
當然,前述利用灰階反轉的設計可以單獨應用在第一區域102上或是第二區域104上,或是同時應用在第一區域102與第二區域104上。此外,若不考慮正視的觀看品質,吾人甚至可以將正式亮度配比的範圍由約5:5至10:0擴大為約0:10至10:0。
另外,為了加強在特定使用模式下的防窺效果,例如在顯示白底黑字畫面時,為了在白底畫面時,使黑色干擾區塊和黑字的亮度一樣暗,以對文字造成有效的遮蔽以及干擾,還可重新定義新的0灰階與255灰階的驅動電壓。以圖13所示曲線為例,可將窄視角模式下的最大亮度設為原本廣視角模式下的224灰階,最低亮度設為原本的廣視角模式下的85灰階。同時,第一區域102的85灰階可採用第二區域104的正視亮度配比,以達到在側視時黑字能較快變亮的效果。並且在窄視角模式下,最大灰階224灰階附近的灰階值,以第二區域來說應儘量以接近約5:5之亮度配比,使該區域之側視亮度較亮,同時以第一區域來說,應儘量以接近約0:10之亮度配比使該區域之側視亮度較暗,此時即可達成在具有灰階反轉的同時,對白底黑字的畫面仍舊可以提供良好的防窺效果。
在上述之內容中,窄視角模式下,所有的亮度配比皆是以一個畫素(pixel)為單位,而在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中,藉由調配各自的第一子區與第二子區之驅動電壓達成在正視時不同的亮度配比,造成在側視角時產生一亮暗干擾畫面的效果。本揭露書同時可進一步的以各第一區域或第二區域等至少二個區域中,以一個次畫素(sub-pixel)為單位並搭配前述之不同的配比,造成在側視角時產生一彩色的干擾畫面。例如在第一區域內的各畫素中,紅色次畫素之第一畫素電極區與第二畫素電極區的亮度配比約為5:5;而綠色次畫素之第一畫素電極區與第二畫素電極區的亮度配比約為0:10;藍色次畫素之第一畫素電極區與第二畫素電極區的亮度配比也約為0:10。此時各紅色、綠色與藍色次畫素在正視的顯示色彩仍與原本欲顯示之色彩相同,同時由上述之特性可得出,約5:5的配比在側視時會較約0:10來得明亮,所以在側視的觀看者觀看此第一區域便會看到偏紅色的色彩。同理在其它區域中,可將紅色、綠色與藍色次畫素用另一種不同的配比分配,便可得出其它干擾色彩。
圖14繪示依據本揭露書之一實施例的配向方向夾角的定義。圖15繪示採用圖14所定義之不同配向方向夾角下的視角與顯示亮度的關係圖。
如圖14所示,本實施例將配向方向(如前述畫素電極的配向狹縫)與水平基準線的夾角定義為配向方向夾角。以下所稱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配向方向係以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120中佔據較大面積比例並可提供較大貢獻度的配向方向作為代表。更詳細而言,每一第一畫素電極區110的第一配向區112被第一垂直基準線V1劃分為相互呈鏡向對稱的一第一象限Q1以及一第二象限Q2,其中第一配向區112在第一象限Q1內具有第一配向方向A1,第一配向區112在第二象限內Q2具有第二配向方向A2。第一配向方向A1以及第二配向方向A2分別與第一水平基準線H1具有第一夾角θ1與θ2。此外,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第四配向區124被第二垂直基準線V2劃分為相互呈鏡向對稱的第三象限Q3以及第四象限Q4,其中第四配向區124在第三象限Q3內具有第三配向方向B3,第四配向區124在第四象限Q4內具有第四配向方向。第三配向方向B3以及第四配向方向B4分別與第二水平基準線H2具有第二夾角θ3與θ4。
此外,依據圖15所示的特性曲線,吾人可以發現配向方向夾角會影響畫素的顯示亮度,而防窺對比又與顯示亮度有關。基於此特性,本揭露書可以藉由調整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配向方向夾角來提高防窺對比。
由圖15可知,當配向方向夾角不為45度時,其正視的穿透亮度會受到影響,所以以下在不影響太多正視穿透亮度的情形下,僅就小角度的變化來做說明。由圖15得知,當配向方向夾角實質上小於45度,而為40度時,其水平側視的亮度會較原本配向方向夾角約為45度時還來得暗,同時若將配向方向夾角增大為約50度時,其水平側視的亮度會較原本約45度時來得亮。例如,在192灰階下,第二區域與第一區域在水平方向側視的反差會增進約25%。
因此,可利用圖15所顯示之特性,設計當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配向方向夾角θ3與θ4皆約為40°時,且第一畫素電極區的配向方向夾角θ1與θ2皆約為50°時,所得到的防窺對比會比第一畫素電極區與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配向方向夾角θ1、θ2、θ3與θ4皆約為45°時,有大幅度的增進。據此,本實施例可以將第一畫素電極區夾角θ1與θ2的範圍設定為約大於或等於45°,並將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配向方向夾角θ3與θ4的範圍設定為約大於或等於45°,且第一夾角θ1與θ2與第二夾角θ3與θ4不會同時等於45°,以進一步改善防窺對比。
基於前述畫素結構的不對稱性的液晶配向所造成的不對稱性的視角分布,本揭露書還可利用此垂直方向的不對稱液晶配向來改善液晶顯示面板在廣視角顯示模式下的色偏現象。當液晶顯示面板處於廣視角顯示模式時,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可獨立被驅動,並可藉由第一畫素電極區與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面積比或各畫素電極區內之配向區的面積比來對色偏現象的改善做進一步調整。
更具體而言,沿用圖11A所示的畫素設計來進行下列說明。前述實施例為了維持廣視角下正視畫面的觀看品質,可以選擇讓每一第一畫素電極區110以及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120在顯示相同的正視亮度時的驅動電壓實質上相同。與前述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考量廣視角下側視畫面可能產生的色偏現象,如圖16A所示,可以讓次畫素100a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的驅動電壓實質上小於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驅動電壓。此有助於改善整體畫素電極區在上半平面的視角方向上的色偏現象。反之,若欲改善整體畫素電極區之在下半平面所貢獻的視角方向上的色偏現象,則可以如圖16B所示,讓次畫素100a的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驅動電壓實質上小於第一畫素電極區110的驅動電壓。
再者,參照圖17A-17C所示的顯示灰階與穿透率的關係圖,配向區的面積比約為1:1是在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皆以相同電壓驅動下之結果,也就是前述實施例在廣視角時的驅動方法。然而,本實施例考慮到防窺能力的效果,使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第四配向區124與第三配向區122的面積比實質上大於或等於5:1,且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電壓總是大於第一畫素電極區110的電壓,則色偏的效果可以有效的改善,即側視之灰階與亮度的特性與正視的灰階與亮度的特性差異值較小。如此,如圖17A-17C所示,在第二畫素電極區120所貢獻的上半平面的方位角約0°、約45°與約90°方向上,色偏現象可獲得顯著的改善。
此外,參酌前述「窄視角顯示模式下正視觀看品質的改善」方案,在圖17A-17C所採用的畫素設計中,每一次畫素100a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面積實質上相等,即面積比約為5:5或4:6以上之面積比,以同時兼顧良好的防窺效果與正視觀看品質。
然而,實際上,若不考慮防窺效果,本揭露書更可以將每一次畫素100a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面積比搭配各畫素電極區的配向區的面積比進行調整,以更進一步改善側視方向的色偏現象。
舉例而言,每一次畫素100a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面積比例如約為6:4,且每一第一畫素電極區110的第一配向區112與第二配向區114的面積比例如約為3:1,而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第三配向區122與第四配向區124的面積比例如約為1:3。
或者,每一次畫素100a的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面積比例如約為7:3,且每一第一畫素電極區110的第一配向區112與第二配向區114的面積比例如約為1:1,而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第三配向區122與第四配向區124的面積比例如約為1:3。
上述兩種畫素設計經驗證後皆能有效提高液晶顯示面板100在側視方向的色偏現象,但本揭露書實際應用上之設計不以此為限。
在窄視角模式下,由前述之說明裡可得出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是以約5:5的面積比例來設計,由於在窄視角模式下第一區域102與第二區域104的正視亮度必需相同,而以第一區域102為例,其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正視亮度配比設計約為0:10時,即實際發光的亮度為原本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皆致能時的約50%。因此,可將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面積配比由約5:5改成介於約5:5至2:8,例如約4:6或約3:7。其中,以面積配比約4:6為例,在窄視角模式下的最大亮度可以是原本的約60%。但若搭配先前之配向方法設計之下的結果,例如第一畫素電極區110的第一配向區112與第二配向區114的面積比為約5:1,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第三配向區122與第四配向區124的面積比為約1:5時,雖然在窄視角時具有良好的防窺能力與正視顯示亮度,但在廣視角時其色偏現象的改善卻不盡理想。
因此,本實施例可針對在保有防窺模式時,具有良好的防窺能力,同時能提昇正視觀看時的亮度,並且在廣視角模式時也能提供良好的色偏改善效果。舉例說明,詳細實施的方法如下:首先,為提昇窄視角時的穿透亮度,第一畫素電極區110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面積比例會介於約5:5至0:10,例如設定為約4:6或3:7,此時為維持原有的防窺能力,所以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第三配向區122與第四配向區124的配向比例就必需介於約1:5~0:10;若在考慮到廣視角時的色偏改善情形下,最後可以選擇第二畫素電極區120的第三配向區122與第四配向區124的配向比例約為1:5,而第一畫素電極區110的第一配向區122與第二配向區124的配向比例,可因第二畫電極最後決定之配向比例而設計為約10:0。如此即可得到兼顧上述優點之最佳效果。
再者,上述實施例的液晶顯示面板的驅動液晶電場模式以垂直電場為較佳實施例,但不限於此。上述實施例以RGB三個次畫素構成一個畫素來做為範例。但是,本揭露書的亦可採用為三個、四個、五個、或六個以上的次畫素構成一個畫素,且每個次畫素的設計可使用上述之設計方式。其中,一個畫素所混合出來的光線顏色可為白光、暖白光、冷白光等等,而為了混合出上述光色,則次畫素的顏色就可選自色座標上的色彩,如上述實施例所說明的。
雖然本揭露書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書,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書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揭露書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液晶顯示面板
100a...次畫素
102...第一區域
104...第二區域
110...第一畫素電極區
110a...第一配向子區
112...第一配向區
114...第二配向區
120...第二畫素電極區
120a...第二配向子區
122...第三配向區
124...第四配向區
200、210、220...畫素電極
202...配向狹縫
212...第一水平主幹
214...第一垂直主幹
216...第一分支
222...第二水平主幹
224...第二垂直主幹
226...第二分支
A1~A4...液晶配向
B1~B4...液晶配向
D1...資料線
E1~E4、F1~F4、Q1~Q4...象限
G1、G2...掃描線
H1...第一水平基準線
H2...第二水平基準線
V1...第一垂直基準線
V2...第二垂直基準線
K1...第一配向分量
K2...第二配向分量
K3...第三配向分量
K4...第四配向分量
圖1繪示依照本揭露書之一實施例的一種液晶顯示面板的局部顯示區域。
圖2A繪示圖1之液晶顯示面板上的一個次畫素上的各區域的液晶分佈配比的示意圖。
圖2B繪示圖2A之次畫素的畫素結構。
圖3繪示可應用於圖1之液晶顯示面板上的另一種畫素結構。
圖4繪示次畫素的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第二畫素電極區在各視角的相對亮度分布情形。
圖5則繪示第二畫素電極區在不同驅動電壓下,水平方向上與垂直方向上的視角與穿透率的關係圖。
圖6A與6B分別繪示圖1的液晶顯示面板在廣視角顯示模式與窄視角顯示模式下的顯示狀態。
圖7繪示在窄視角顯示模式下圖1的液晶顯示面板上的各區域的液晶配向趨勢。
圖8A與8B分別繪示第二區域以及第一區域在窄視角顯示模式下的各視角的相對亮度分布情形。
圖9繪示圖1的液晶顯示面板的防窺對比分布情形。
圖10A繪示使用者正視液晶顯示面板的顯示面所實際觀察到圖6B的各區塊的顯示狀態。
圖10B-10F分別繪示使用者在液晶顯示面板的顯示面的各個方位角上,以相同的側視角度實際觀察到的各區塊的顯示狀態。
圖11A與11B分別繪示對次畫素內部的第一畫素電極區與第二畫素電極區的排列進行變更後的液晶顯示面板在廣視角顯示模式與窄視角顯示模式下的顯示狀態。
圖12A-12C分別繪示液晶顯示面板在窄視角顯示模式下,使第二區域的第一畫素電極區與第二畫素電極區具有不同正視亮度配比的顯示狀態。
圖13繪示第一區塊或第二區塊在水平方向(方位角為0°)上、方位角為45°以及垂直方向(方位角為90°)上的側視穿透率與顯示灰階的關係曲線。
圖14繪示依據本揭露書之一實施例的配向方向夾角的定義。
圖15繪示採用圖14所定義之不同的配向方向夾角下的視角與顯示亮度的關係圖。
圖16A與16B分別繪示調整第一畫素電極區與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驅動電壓大小,以改善在廣視角模式下的上半平面視角的色偏以及下半平面視角的色偏的兩種設計。
圖17A-17C繪示液晶顯示面板在廣視角顯示模式下不同方位角的顯示灰階與穿透率的關係圖。
100...液晶顯示面板
100a...次畫素
102...第一區域
104...第二區域
110...第一畫素電極區
120...第二畫素電極區
A1、A2、B3、B4...液晶配向
Claims (40)
- 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包括:至少一第一區域以及至少一第二區域,其中該第一區域以及該第二區域分別具有多個次畫素,其中每一次畫素包括:至少一第一畫素電極區,被一第一水平基準線以及一第一垂直基準線劃分為多個第一配向子區,該些第一配向子區分別具有一個液晶配向,且該些第一配向子區的液晶配向各不相同;以及至少一第二畫素電極區,被一第二水平基準線以及一第二垂直基準線劃分為多個第二配向子區,該些第二配向子區分別具有一個液晶配向,且該些第二配向子區的液晶配向各不相同,而該第二水平基準線將該第二畫素電極區劃分為面積不對等的一第三配向區以及一第四配向區;以及當該液晶顯示面板處於一窄視角顯示模式時,位於該第一區域內的該些第一畫素電極區的驅動電壓小於該第一區域內之該些第二畫素電極區以及該第二區域內之該些第一與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驅動電壓,第一區域內的該些第二畫素電極區在顯示一第一正視亮度時的驅動電壓實質上大於該第二區域內的該些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該些第二畫素電極區在顯示該第一正視亮度時的驅動電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一水平基準線將該第一畫素電極區劃分為面積不對等的一第一配向區以及一第二配向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一配向區具有沿該第一垂直基準線的第一配向分量,該第二配向區具有沿該第一垂直基準線的第二配向分量,其中該第一配向分量與該第二配向分量的方向相反,且該第一配向分量大於該第二配向分量;以及該第三配向區具有沿該第二垂直基準線的第三配向分量,該第四配向區具有沿該第二垂直基準線的第四配向分量,其中第三配向分量與該第四配向分量的方向相反,該第三配向分量與該第一配向分量的方向相同,且該第三配向分量小於該第四配向分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與該第二畫素電極區沿一垂直方向排列,且在一水平方向上的任兩相鄰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與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排列順序相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二區域內的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的正視亮度配比實質上大於或等於同一次畫素內的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正視亮度配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二區域內的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的正視亮度配比與同一次畫素內的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正視亮度配比的比值實質上大於或等於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二區域內的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的正視亮度配比與同一次畫素內的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正視亮度配比的比值為定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二區域內的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該第二畫素電極區在一第一顯示灰階具有一第一正視亮度配比,該第一正視亮度配比實質上介於5:5至0:10之間,而同一次畫素內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該第二畫素電極區在一第二顯示灰階具有一第二正視亮度配比,該第二正視亮度配比實質上介於5:5至0:10之間,其中該第一顯示灰階不等於該第二顯示灰階,且該第一正視亮度配比與該第二正視亮度配比不相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些次畫素包括不同顏色的一第一色次畫素以及一第二色次畫素,且該第一色次畫素的正視亮度配比不等於該第二色次畫素的正視亮度配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當該液晶顯示面板處於一廣視角顯示模式時,每一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在顯示相同的正視亮度時的驅動電壓實質上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當該液晶顯示面板處於一廣視角顯示模式時,同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的驅動電壓實質上小於該次畫素的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驅動電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的該第四配向區與該第三配向區的面積比值實質上大於或等於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與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面積實質上相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與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面積不相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與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面積比約為5:5至2:8,且每一第一畫素電極區的該第一配向區與該第二配向區的面積比約為5:1至10:0,而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的該第三配向區與該第四配向區的面積比約為1:5至0:1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與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面積比約為4:6,且每一第一畫素電極區的該第一配向區與該第二配向區的面積比約為10:0,而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的該第三配向區與該第四配向區的面積比約為1: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第一畫素電極區的該第一配向區被該第一垂直基準線劃分為相互呈鏡向對稱的一第一象限以及一第二象限,其中該第一配向區在該第一象限內具有一第一配向方向,該第一配向區在該第二象限內具有一第二配向方向,該第一配向方向以及該第二配向方向分別與該第一水平基準線具有一第一夾角,且該第一夾角大於或等於45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的該第四配向區被該第二垂直基準線劃分為相互呈鏡向對稱的一第三象限以及一第四象限,其中該第二配向區在該第三象限內具有一第三配向方向,該第二配向區在該第四象限內具有一第四配向方向,該第三配向方向以及該第四配向方向分別與該第二水平基準線具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二夾角小於或等於45度,且該第一夾角與該第二夾角不相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的該第四配向區被該第二垂直基準線劃分為相互呈鏡向對稱的一第三象限以及一第四象限,其中該第四配向區在該第三象限內具有一第三配向方向,該第四配向區在該第四象限內具有一第四配向方向,該第三配向方向以及該第四配向方向分別與該第二水平基準線具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二夾角小於或等於45度。
- 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包含:複數個次畫素,其中每一次畫素包括至少一第一畫素電極區與一第二畫素電極區,其中:該第二畫素電極區中,具有至少一個液晶配向方向,且該些液晶配向方向之分量總合,造成在上半視角方向與下半視角方向之光通量不相同,以及,所有該些第一畫素電極區之驅動電壓小於該些第二畫素電極區之驅動電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與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面積比約為6:4,每一第一畫素電極區的一第一配向區與一第二配向區的面積比約為3:1,而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的一第三配向區與一第四配向區的面積比約為1:3。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與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面積比約為7:3,每一第一畫素電極區的一第一配向區與一第二配向區的面積比約為1:1,而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的一第三配向區與一第四配向區的面積比約為1:3。
- 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包括:至少一第一區域以及至少一第二區域,該第一區域以及該第二區域分別具有多個次畫素,每一次畫素包含至少一第一畫素電極區與一第二畫素電極區,其中:該至少一第一畫素電極區或該第二畫素電極區內,具有至少一個液晶配向方向,且該些液晶配向方向之分量總合,造成在上半視角方向與下半視角方向之光通量不相同;當該液晶顯示面板處於一窄視角顯示模式時,位於該第一區域內的該些第一畫素電極區在顯示一第一正視亮度時的驅動電壓實質上小於該第一區域內之該些第二畫素電極區以及該第二區域內之該些第一與第二畫素電極區在顯示該第一正式亮度時的驅動電壓,而第一區域內的該些第二畫素電極區在顯示該第一正視亮度時的驅動電壓實質上大於該第二區域內的該些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該些第二畫素電極區在顯示該第一正視亮度時的驅動電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一畫素電極區具有沿一第一垂直基準線的一第一配向分量以及一第二配向分量,其中該第一配向分量與該第二配向分量的方向相反,且該第一配向分量大於該第二配向分量;以及該第二畫素電極區具有沿一第二垂直基準線的一第三配向分量以及一第四配向分量,其中第三配向分量與該第四配向分量的方向相反,該第三配向分量與該第一配向分量的方向相同,且該第三配向分量小於該第四配向分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與該第二畫素電極區沿一垂直方向排列,且在一水平方向上的任兩相鄰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與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排列順序相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二區域內的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的正視亮度配比實質上大於或等於同一次畫素內的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正視亮度配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二區域內的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的正視亮度配比與同一次畫素內的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正視亮度配比的比值實質上大於或等於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二區域內的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的正視亮度配比與同一次畫素內的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正視亮度配比的比值為定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二區域內的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該第二畫素電極區在一第一顯示灰階具有一第一正視亮度配比,該第一正視亮度配比實質上介於5:5至0:10之間,而同一次畫素內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該第二畫素電極區在一第二顯示灰階具有一第二正視亮度配比,該第二正視亮度配比實質上介於5:5至0:10之間,其中該第一顯示灰階不等於該第二顯示灰階,且該第一正視亮度配比與該第二正視亮度配比不相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該些次畫素包括不同顏色的一第一色次畫素以及一第二色次畫素,且該第一色次畫素的正視亮度配比不等於該第二色次畫素的正視亮度配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當該液晶顯示面板處於一廣視角顯示模式時,每一第一畫素電極區以及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在顯示相同的正視亮度時的驅動電壓實質上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當該液晶顯示面板處於一廣視角顯示模式時,同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的驅動電壓實質上小於該次畫素的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驅動電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具有一第三配向區以及一第四配向區,分別提供該第三配向分量以及該第四配向分量,且該第四配向區與該第三配向區的面積比值實質上大於或等於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與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面積實質上相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與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面積不相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與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面積比至少為5:5至2:8,每一第一畫素電極區具有一第一配向區以及一第二配向區,分別提供該第一配向分量以及該第二配向分量,且該第一配向區與該第二配向區的面積比約為5:1至10:0,而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的該第三配向區與該第四配向區的面積比約為1:5至0:1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次畫素的該第一畫素電極區與該第二畫素電極區的面積比約為4:6,每一第一畫素電極區具有一第一配向區以及一第二配向區,分別提供該第一配向分量以及該第二配向分量,且該第一配向區與該第二配向區的面積比約為10:0,而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的該第三配向區與該第四配向區的面積比約為1: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第一畫素電極區具有一第一配向區以及一第二配向區,分別提供該第一配向分量以及該第二配向分量,每一第一畫素電極區的該第一配向區被該第一垂直基準線劃分為相互呈鏡向對稱的一第一象限以及一第二象限,其中該第一配向區在該第一象限內具有一第一配向方向,該第一配向區在該第二象限內具有一第二配向方向,該第一配向方向以及該第二配向方向分別與該第一水平基準線具有一第一夾角,且該第一夾角大於或等於45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具有一第三配向區以及一第四配向區,分別提供該第三配向分量以及該第四配向分量,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的該第四配向區被該第二垂直基準線劃分為相互呈鏡向對稱的一第三象限以及一第四象限,其中該第二配向區在該第三象限內具有一第三配向方向,該第二配向區在該第四象限內具有一第四配向方向,該第三配向方向以及該第四配向方向分別與該第二水平基準線具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二夾角小於或等於45度,且該第一夾角與該第二夾角不相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具有一第三配向區以及一第四配向區,分別提供該第三配向分量以及該第四配向分量,每一第二畫素電極區的該第四配向區被該第二垂直基準線劃分為相互呈鏡向對稱的一第三象限以及一第四象限,其中該第四配向區在該第三象限內具有一第三配向方向,該第四配向區在該第四象限內具有一第四配向方向,該第三配向方向以及該第四配向方向分別與該第二水平基準線具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二夾角小於或等於45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15621A TWI472858B (zh) | 2011-05-04 | 2011-05-04 | 液晶顯示面板 |
US13/167,731 US8810760B2 (en) | 2011-05-04 | 2011-06-24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
CN2011101892892A CN102213869B (zh) | 2011-05-04 | 2011-07-01 | 液晶显示面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15621A TWI472858B (zh) | 2011-05-04 | 2011-05-04 | 液晶顯示面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45828A TW201245828A (en) | 2012-11-16 |
TWI472858B true TWI472858B (zh) | 2015-02-11 |
Family
ID=44745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0115621A TWI472858B (zh) | 2011-05-04 | 2011-05-04 | 液晶顯示面板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10760B2 (zh) |
CN (1) | CN102213869B (zh) |
TW (1) | TWI47285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744920B1 (ko) * | 2010-12-15 | 2017-06-0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패널 |
TWI441131B (zh) * | 2011-10-24 | 2014-06-11 | Au Optronics Corp | 防窺影像補償方法 |
CN102621757B (zh) | 2012-04-06 | 2014-07-02 |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 像素结构及显示面板 |
US20130328942A1 (en) * | 2012-06-12 | 2013-12-12 | Stephen Chen | Head up display for a vehicle |
CN102789061B (zh) | 2012-08-10 | 2014-04-0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视差挡板及显示装置 |
TWI484272B (zh) * | 2012-10-12 | 2015-05-1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透明液晶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
TWI490838B (zh) | 2013-01-07 | 2015-07-01 | Au Optronics Corp | 可調整視角之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
TWI488168B (zh) * | 2013-01-07 | 2015-06-11 | Au Optronics Corp | 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
US10712596B2 (en) * | 2013-08-02 | 2020-07-14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CN103529613A (zh) * | 2013-10-22 | 2014-01-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
KR20150071550A (ko) | 2013-12-18 | 2015-06-2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
TWI526763B (zh) | 2014-05-13 | 2016-03-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畫素結構、畫素陣列以及顯示面板 |
TWI564638B (zh) * | 2014-07-18 | 2017-01-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
CN105572931A (zh) * | 2014-11-11 | 2016-05-11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TWI556044B (zh) * | 2015-09-09 | 2016-11-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面板 |
CN105487298A (zh) * | 2016-01-25 | 2016-04-13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KR102510428B1 (ko) * | 2016-05-03 | 2023-03-1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TWI584463B (zh) * | 2016-05-20 | 2017-05-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畫素結構以及顯示方法 |
TWI596402B (zh) * | 2016-08-17 | 2017-08-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顯示面板 |
CN106959807A (zh) * | 2017-03-24 | 2017-07-18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视角切换方法及装置 |
CN107808649B (zh) * | 2017-10-10 | 2019-07-12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
CN108897151B (zh) * | 2018-07-17 | 2021-06-22 |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视角可切换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09243394B (zh) * | 2018-10-30 | 2022-02-15 |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窄视角显示方法 |
CN109346020B (zh) * | 2018-11-26 | 2020-06-02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驱动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 |
TWI699603B (zh) * | 2019-05-10 | 2020-07-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畫素結構 |
CN112034654B (zh) * | 2020-09-22 | 2023-09-08 | 成都京东方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2859395B (zh) * | 2021-01-13 | 2023-05-02 |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
CN112987415B (zh) * | 2021-03-12 | 2023-07-25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 |
CN115268131B (zh) * | 2021-04-29 | 2023-12-22 |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CN114296280B (zh) * | 2021-12-23 | 2024-01-26 | 绵阳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交通工具 |
CN114326199B (zh) * | 2021-12-31 | 2024-04-02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6682379B (zh) * | 2023-06-20 | 2024-04-12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
CN116699901B (zh) * | 2023-07-28 | 2023-12-01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325563A (ja) * | 2003-04-22 | 2004-11-18 |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 液晶表示素子 |
US20050253797A1 (en) * | 2004-04-30 | 2005-11-17 | Fujitsu Display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improved viewing angle characteristics |
TW200821714A (en) * | 2006-11-13 | 2008-05-16 | Wintek Corp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
CN101339756A (zh) * | 2005-07-08 | 2009-01-07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和液晶显示面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17637B2 (ja) * | 1996-07-30 | 2002-08-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用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JP3406492B2 (ja) * | 1997-05-26 | 2003-05-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パネル |
JP3386374B2 (ja) * | 1998-07-24 | 2003-03-1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3405972B2 (ja) * | 2000-01-11 | 2003-05-12 | 株式会社東芝 | 液晶表示装置 |
AU2001273748A1 (en) * | 2000-11-21 | 2002-06-03 | Victor A. Konovalov | Multidomai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
US20050270462A1 (en) * | 2004-05-21 | 2005-12-08 | Norio Kom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US7728801B2 (en) | 2004-06-24 | 2010-06-01 | Au Optronics Corp. | Adjustable-viewing-a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CN100592160C (zh) * | 2007-01-05 | 2010-02-24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多域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面板 |
US8194016B2 (en) * | 2007-09-26 | 2012-06-05 | Chimei Innolux Corporatio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peep-preventing function |
TWI354844B (en) * | 2007-09-27 | 2011-12-21 | Au Optronics Corp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
-
2011
- 2011-05-04 TW TW100115621A patent/TWI472858B/zh active
- 2011-06-24 US US13/167,731 patent/US8810760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7-01 CN CN2011101892892A patent/CN10221386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325563A (ja) * | 2003-04-22 | 2004-11-18 |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 液晶表示素子 |
US20050253797A1 (en) * | 2004-04-30 | 2005-11-17 | Fujitsu Display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improved viewing angle characteristics |
CN101339756A (zh) * | 2005-07-08 | 2009-01-07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和液晶显示面板 |
TW200821714A (en) * | 2006-11-13 | 2008-05-16 | Wintek Corp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45828A (en) | 2012-11-16 |
CN102213869B (zh) | 2013-01-30 |
US8810760B2 (en) | 2014-08-19 |
US20120281174A1 (en) | 2012-11-08 |
CN102213869A (zh) | 2011-10-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72858B (zh) | 液晶顯示面板 | |
TWI471670B (zh) | 液晶顯示面板 | |
US10546543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 |
US9058782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 |
US9535274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 |
TWI428675B (zh) | 顯示裝置 | |
TWI437551B (zh) | 影像防窺方法 | |
US20060145976A1 (en) | Viewing-angle adjustab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viewing-angle adjusting method thereof | |
KR101254586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TWI447496B (zh) | 顯示面板 | |
TW201331922A (zh) | 處理用於顯示於包含多原色圖像顯示面板之顯示裝置之圖像資料之方法 | |
US20190221179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same | |
TW201527799A (zh) | 顯示器 | |
KR20170021880A (ko) | 오토스테레오스코픽 디스플레이 시스템 | |
JP2021051294A (ja) |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光束の色度調整方法 | |
US20130258217A1 (en) |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 |
TWI567722B (zh) | 液晶顯示裝置及其顯示方法 | |
KR101344641B1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 | |
US20110018791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JP2022086677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WO2018061999A1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CN113096530B (zh) | 显示装置 | |
TWI521279B (zh) | 液晶顯示面板 | |
JP2022078538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Hsieh et al. | 69.2: Invited Paper: Recent Improvements of Multidomain‐Vertically‐Aligned‐Mode LCD 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