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0984B - 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傳送數位內容之裝置、接收數位內容之裝置以及電腦程式產品 - Google Patents

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傳送數位內容之裝置、接收數位內容之裝置以及電腦程式產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0984B
TWI470984B TW101140471A TW101140471A TWI470984B TW I470984 B TWI470984 B TW I470984B TW 101140471 A TW101140471 A TW 101140471A TW 101140471 A TW101140471 A TW 101140471A TW I470984 B TWI470984 B TW I4709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gital content
audio signal
content
audio
dig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0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20693A (zh
Inventor
Fu Yu Huang
Min Chun Lin
Feng Hui Kuan
Ray I Chang
Jing Fa Tsai
chao nan Wang
Wen Jong Wu
Original Assignee
Hung Ko Ch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817247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I470984(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g Ko Chang filed Critical Hung Ko Chang
Publication of TW201320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0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0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098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10Office automation; Tim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209/00Additional information or applications relating to 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 H04L9/00
    • H04L2209/60Digital content management, e.g. content distribu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209/00Additional information or applications relating to 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 H04L9/00
    • H04L2209/80Wireless
    • H04L2209/805Lightweight hardware, e.g.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sen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傳送數位內容之裝 置、接收數位內容之裝置以及電腦程式產品
本發明係有關於在電子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digital content)的技術。
交換紙本名片(business card)為現今交換聯絡資訊的方法之一。紙本名片通常僅提供基本資訊,像名字、電子信箱地址、電話號碼和職稱等,因此,其他進階資訊,例如背景、行事曆或產品目錄等,便無法藉由名片提供。除此之外,當名片主人的聯絡資訊改變時,紙本名片無法馬上隨之更新。
隨著內建相機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及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市面上開始出現藉由內建相機擷取名片影像,從名片影像辨識出聯絡資訊並將聯絡資訊儲存至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名片辨識軟體或應用程式(application)。儘管如此,這類的名片辨識軟體或應用程式還是需要紙本名片的存在,且當名片主人的聯絡資訊改變時,儲存於可攜式電子裝置內的聯絡資訊還是無法馬上隨之更新。
此外,雖然一些電子裝置可以利用近場無線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技術傳送數位內容,但此種傳送資訊的機制僅限於具備NFC晶片的電子裝置。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主要目的為提供一種在電子裝置 之間傳送數位內容的方法、一種用於傳送數位內容的裝置、一種用於接收或取得數位內容的裝置以及一種電腦程式產品,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包括:在第一裝置內將第一數位內容調變為第一音訊訊號,其中該第一數位內容包括第一聯絡資訊以及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至少一索引;該第一裝置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輸出該第一音訊訊號;第二裝置之至少一音訊接收器接收該第一音訊訊號;在該第二裝置中解調變該第一音訊訊號以使該第二裝置取得該第一數位內容;以及該第二裝置根據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該至少一索引並透過第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傳送數位內容之裝置,包括:一調變單元,用以將第一數位內容調變為音訊訊號,其中該第一數位內容包括聯絡資訊以及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至少一索引;一音訊單元,包括用以輸出該音訊訊號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以及一通訊單元,用以透過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傳送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至至少一接收裝置,或者用以上傳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至一伺服器。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接收數位內容之裝置,包括:一音訊單元,包括用以接收音訊訊號的至少一音訊接收器;一解調變單元,用以將該音訊訊號解調變為第一數位內容,其中該第一數位內容包括聯絡資訊以及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至少一索引;以及一通訊單元,用以根據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該至少一索引並透過一有線或無線 通訊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包含於一非暫時性的電腦可讀取媒體,其中當該電腦程式產品由一電子裝置載入並執行時,該電子裝置執行一種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將第一數位內容調變為音訊訊號,其中該第一數位內容包括聯絡資訊以及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至少一索引;以及該電子裝置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輸出該音訊訊號。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包含於一非暫時性的電腦可讀取媒體,其中當該電腦程式產品由一電子裝置載入並執行時,該電子裝置執行一種接收數位內容之方法,該方法包括:該電子裝置之至少一音訊接收器接收音訊訊號;將該音訊訊號解調變為第一數位內容,其中該第一數位內容包括聯絡資訊以及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至少一索引;以及根據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該至少一索引並透過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以下說明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其目的是要舉例說明本發明一般性的原則,不應視為本發明之限制,本發明之範圍當以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所揭露的內容提供多個用以實踐本發明不同特點的實施例或範例。以下所述之特殊的元件範例與安排僅用以簡單扼要地闡述本發明之精神,並 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範圍。此外,以下說明書可能在多個範例中重複使用相同的元件符號或文字。然而,重複使用的目的僅為了提供簡化並清楚的說明,並非用以限定多個以下所討論之實施例以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此外,以下說明書所述之一個特徵連接至、耦接至以及/或形成於另一特徵之上等的描述,實際可包含多個不同的實施例,包括該等特徵直接接觸,或者包含其它額外的特徵形成於該等特徵之間等等,使得該等特徵並非直接接觸。
一、裝置
第1圖所示為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簡化示意圖。須注意的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可攜式電子裝置,本發明還可應用至電腦、電視或任何具有音訊單元之裝置。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包括記憶體102、記憶控制器104、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106、週邊介面(peripheral interface)108、儲存裝置110、射頻(Radio Frequency,RF)電路112、音訊單元114、輸入/輸出子系統120、觸控螢幕122、其他輸入或控制裝置124以及外部埠(external port)126。這些部件透過一或多個通訊匯流排(communication bus)或訊號線128與彼此通訊。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可為任何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但不侷限於手持電腦(handheld computer)、平板電腦(tablet computer)、行動電話(mobile phone)、媒體播放器(media player)、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銷售據點之電子裝置(electronics at the point of sale)或其他 類似裝置,並包括上述裝置其中二個或更多的組合。須瞭解的是,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僅為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一個例子,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可比圖示具有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是有不同的部件配置。第1圖所示之部件可藉由硬體、軟體或硬體與軟體結合的形式實現,例如一個或多個訊號處理積體電路和/或特定應用積體電路。
中央處理單元106控制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操作。中央處理單元106提供執行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OS)、程式、使用者圖形介面、軟體、模組、應用程式和可攜式電子裝置100之功能所需的處理能力。中央處理單元106可包括單一處理器,或者中央處理單元106可包括複數個處理器。舉例而言,中央處理單元106可包括一般用途微處理器、一般用途微處理器和特殊用途處理器之組合和/或相關晶片組。一般用途微處理器和特殊用途處理器之組合的例子為指令集處理器(instruction-set processor)、圖形處理器、視頻處理器、音訊處理器和特殊用途微處理器。
中央處理單元106所使用的資訊儲存於儲存裝置110,儲存裝置110可為一長期儲存裝置。儲存裝置110儲存中央處理單元106操作時所需的資料以及可攜式電子裝置100所需的其他資料。舉例而言,儲存裝置110儲存影像資料、多媒體檔案(例如音樂或視頻檔案)、偏好資訊(preference information,例如多媒體播放偏好)、無線連結資訊(例如可供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建立無線連結的資訊,無線連結例如為電話連線)、訂閱資訊(subscription information,例如用於定期錄製使用者所訂閱的播客、電 視節目或其他多媒體的資訊)、電話資訊(例如電話號碼)以及任何其他適合的資料。儲存裝置110可為非揮發性記憶體,例如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ROM)、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硬碟、光學式電腦可讀取媒體、磁性電腦可讀取媒體、固態電腦可讀取媒體以及其任意組合。
記憶體102可包括高速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包括非揮發性記憶體,例如一個或多個磁碟儲存裝置、快閃記憶體裝置或其他非揮發性固態記憶體裝置。在一些實施例中,記憶體102可更進一步包括遠端儲存裝置,例如可透過射頻電路112或外部埠126以及通訊網路(未圖示)存取的網路附加儲存裝置(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其中通訊網路可為網際網路(Internet)、內部網路(Intranet)、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LAN)、廣域網路(Wide Local Area Network,WLAN)、儲存區域網路(Storage Area Network,SAN)、其他類似網路或其任意組合。記憶控制器104控制記憶體102的存取,例如透過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其他部件(例如中央處理單元106及週邊介面108)存取記憶體102。中央處理單元執行各種儲存於記憶體102的軟體程式和/或指令集以實現各種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功能並處理儲存於儲存裝置110的資料。
週邊介面108將輸入和輸出週邊耦接至中央處理單元106和記憶體102。在一些實施例中,週邊介面108、中央處理單元106和記憶控制器104可集成為單一晶片,例如晶片111。在其他實施例中,週邊介面108、中央處理單元 106和記憶控制器104可分別配置於分開的晶片中。
音訊單元114可包括用以處理音訊資料的電路144、音訊產生器116(例如擴音器)以及音訊接收器118(例如麥克風)。音訊產生器116的數量可不只一個,且音訊接收器118的數量可不只一個。電路144從週邊介面108接收音訊資料,將音訊資料轉換為電子訊號,然後將電子訊號傳送至音訊產生器116。音訊產生器116將電子訊號轉換為聲波。電路144更接收由音訊接收器118將聲波轉換而成的電子訊號。電路144將所接收的電子訊號轉換為音訊資料並將音訊資料傳送至週邊介面108以供後續處理。藉由週邊介面108可從記憶體102、儲存裝置110和/或射頻電路112擷取音訊資料,藉由週邊介面108也可傳送音訊資料至記憶體102、儲存裝置110和/或射頻電路112。
輸入/輸出子系統120提供輸入/輸出週邊裝置之間的介面。輸入/輸出子系統120包括觸控螢幕控制器146和其他輸入或控制裝置124的輸入控制器148。一個或多個輸入控制器148從其他輸入或輸出裝置124接收電子訊號或者傳送電子訊號至其他輸入或輸出裝置124。其他輸入或輸出裝置124可包括實體按鍵(例如按鈕、搖桿鈕等)、撥號盤、滑動開關等。
觸控螢幕122同時作為裝置與使用者之間的輸出介面與輸入介面。觸控螢幕122從使用者或物體(例如觸控筆)之觸控事件接收輸入並傳送資訊至中央處理單元106。中央處理單元106解釋觸控事件並執行對應動作。觸控螢幕控制器146從觸控螢幕122接收電子訊號,或者觸控螢幕 控制器146傳送電子訊號至觸控螢幕122。觸控螢幕122顯示視覺輸出,包括文字、圖形、視頻和其任意組合。部份或全部視覺輸出可對應至使用者介面物件(user-interface object),細節將於後述。觸控螢幕122可使用任何適合的觸控螢幕技術,例如電阻式觸控螢幕、電容式觸控螢幕、遠紅外線式觸控螢幕、表面聲波式觸控螢幕、電磁式觸控螢幕或近場影像技術。除此之外,觸控螢幕122可使用單點或多點感測。觸控螢幕122可根據密合接觸(haptic contact)和/或觸覺接觸(tactile contact)從使用者接收輸入。觸控螢幕122形成接觸感應表面以接收使用者輸入。觸控螢幕122和觸控螢幕控制器146(以及任何相關模組和/或記憶體102內的相關指令集)偵測觸控螢幕122上的接觸(以及任何接觸的連續動作或中斷),並將所偵測到的接觸轉換為與使用者介面物件之間的互動(interaction),使用者介面物件例如為顯示在觸控螢幕上之軟鍵。在一示例性的實施例中,觸控螢幕122和使用者之間的接觸點對應至使用者的一個或多個數元(digit)。觸控螢幕122可利用液晶顯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技術或發光聚合物顯示(Light Emitting Polymer Display)技術,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使用其他顯示技術。藉由複數個接觸感應技術(包括但不限於電容式接觸感應技術、電阻式接觸感應技術、遠紅外線式接觸感應技術、表面聲波技術以及其他近接感測器陣列或其他用來決定觸控螢幕122之一個或多個接觸點的元件)其中任何一接觸感應技術,觸控螢幕122和觸控螢幕控制器146可偵測接觸以及任何接觸的連續動作或中斷。儘管 觸控螢幕122可顯示視覺輸出,但接觸感應輸入板(touch sensitive tablet)並不提供視覺輸出。觸控螢幕122可具有超過100 dpi(dots per inch)之解析度。在一示例性實施例中,觸控螢幕122可具有接近168 dpi之解析度。使用者可藉由任何適用物體,例如尖筆(stylus)、手指等,接觸觸控螢幕122。在一些實施例當中,除了觸控筆以外,可攜式電子裝置100更可包括用來啟動或停止特定功能之觸控板(touchpad)。在一些實施例當中,觸控板為裝置本身的一接觸感應區域,其與觸控螢幕不同,觸控板並不顯示視覺輸出。觸控板可以是與觸控螢幕分開的接觸感應表面,或者也可以是觸控螢幕122所形成之接觸感應表面的延伸部份。觸控螢幕122僅是螢幕的一個例子,可以用任何類型的螢幕取代。
儲存於記憶體102之作業系統132例如為Darwin、RTXC、LINUX、UNIX、OS X、WINDOWS、VxWorks之嵌入式作業系統、蘋果(Apple Inc.)之iOS、谷歌(Google Inc.)之Android、諾基亞(Nokia Inc.)之Symbian、三星(Samsung Inc.)之webOS、RIM(RIM Inc.)之BlackBerry OS、微軟(Microsoft Inc.)之MeeGo、高通(Qualcomm Inc.)之Brew等行動裝置/可攜式裝置作業系統。作業系統132也可為開放原始碼的作業系統,例如Linux。作業系統132包括各種軟體部件和/或驅動器,其用來控制和管理一般系統任務(例如記憶體管理、儲存裝置控制、電源管理等),除此之外,作業系統132還促進各硬體與軟體部件之間的通訊。在一些實施例中,軟體部件包括作業系統132、通訊模組(或通訊 指令集)134、接觸/動作模組(或接觸/動作指令集)136、圖形模組(或圖形指令集)138、使用者介面狀態模組(或使用者介面狀態指令集)140以及一個或多個應用程式(或指令集)142。
通訊模組134促進與其他裝置之間的通訊,例如透過外部埠126與其他裝置之間的通訊。通訊模組134包括軟體部件,用以處理射頻電路112和/或外部埠126所接收的資料。外部埠126例如為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FIREWIRE等。外部埠126直接或間接透過網路(例如網路,無線區域網路等)耦接至其他裝置。通訊模組134可提供用來接收和傳送的額外連接通道。通訊模組134可代表一個或多個網路介面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NIC)或一網路控制器,也可代表相關的通訊協議。通訊模組134可包括數個類型的介面,包括但不侷限於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介面、無結構輔助服務資料(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USSD)介面、個人區域網路(Personal Area Network,PAN)介面、區域網路介面、寬域網路介面、簡訊服務(Short Message Service,SMS)介面、LTE(Long Term Evolution)介面、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介面、藍芽介面以及NFC裝置。
PAN介面可提供與網路建立網路連結之能力,例如藍芽網路、IEEE 802.15.4網路(例如ZigBee)或寬頻網路等網路。須注意的是,PAN介面所存取之網路可以(但不一定)是低耗能、低頻寬或近距離之無線連結。PAN介面可允許 電子裝置100透過Ad Hoc連結或點對點(peer to peer)連結而連結至其他區域(local)電子裝置,例如電腦或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儘管如此,若二個電子裝置之間的間隔超過PAN介面的範圍,則其之間的連結可能會中斷。
LAN介面和WLAN介面可提供較大範圍的通訊通道,其範圍通常超過PAN介面的有效範圍。LAN介面可以是有線乙太網路的介面,而WLAN介面可以是無線區域網路(例如IEEE 802.11x無線網路)之介面。除此之外,在許多情況中,二個電子裝置之間透過LAN介面的連結可包含透過網路路由器(router)或其他中介裝置的通訊。
至廣域網路的連結可透過WAN介面提供。WAN介面可允許連結至蜂巢式數據網路(cellular data network),例如EDGE(Enhanced Data rates for GSM Evolution)網路或3G(Third Generation)網路。當透過WAN介面建立連結時,儘管位置的變化已超出PAN介面或LAN介面所允許的範圍,可攜式電子裝置100仍可持續連接至網際網路,並且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仍可持續連接至其他電子裝置。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利用裝置識別網路協議(device identification networking protocol)以透過網路介面建立與外部裝置之間的連結。舉例而言,可攜式電子裝置和外部裝置皆可利用網際網路協定(Internet Protocol,IP)廣播(broadcast)識別資訊。然後可攜式電子裝置和外部裝置利用上述識別資訊建立可攜式電子裝置和外部裝置之間的網路連結,例如PAN連結或LAN連結。
在觸控螢幕控制器146的協同操作下,接觸/動作模組136偵測觸控螢幕122上之接觸。接觸/動作模組136包括各種軟體部件,用以執行與偵測觸控螢幕122上之接觸相關的操作。相關的操作包括決定接觸是否發生、決定是否有接觸的連續動作並追蹤連續動作以及決定接觸是否中斷(即接觸是否暫停)等。決定是否有接觸點的連續動作包括決定接觸點的速率(大小)、速度(大小與方向)和/或加速度(包括大小和/或方向)。在一些實施例中,接觸/動作模組136以及觸控螢幕控制器146也偵測觸控板的接觸事件。
圖形模組138包括各種已知軟體部件,例如呈現(render)以及顯示圖形於觸控螢幕122之軟體部件。須注意的是,「圖形(graphic)」包括任何顯示的物件,包括但不限於文字、網頁、圖標(icon,例如包含軟鍵之使用者介面物件)、數位影像、視頻、動畫等。
使用者介面狀態模組140控制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使用者介面狀態。
應用程式142可包括任何安裝於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應用程式,包括但不限定於瀏覽器、通訊錄、電子信箱、即時訊息、文字處理、鍵盤擬真器(keyboard emulation)、界面工具集(widget)、JAVA應用程式、Object-C應用程式、C++應用程式、保密(encryption)應用程式、數位權利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語音辨識、語音仿效、定位功能(例如全球定位系統所提供之定位功能)以及音樂播放器(其播放儲存為一個或多個檔案的錄製音樂,檔案的格式例如為MP3檔案或AAC檔案)等等。
射頻電路112接收並傳送電磁波。射頻電路112將電子訊號轉換為電磁波並將電磁波轉換為電子訊號,並且透過電磁波與通訊網路和其他通訊裝置進行通訊。射頻電路112可包括用來執行特定功能的已知電路,例如天線系統、射頻收發器、一個或多個放大器、協調器、一個或多個振盪器、數位訊號處理器、編碼解碼器晶片組、用戶識別模組(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卡、記憶體等。射頻電路112可與網路進行通訊,例如網際網路(又被稱為全球資訊網)、內部網路和/或無線網路,也可藉由無線通訊技術與其他裝置進行通訊。無線網路例如為蜂巢式數據網路、無線區域網路和/或都會區域網路(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無線通訊技術可利用複數個通訊標準、協議和技術其中之一,上述複數個通訊標準、協議和技術包括但不限於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增強型數據GSM環境(Enhanced Data GSM Environment,EDGE)、寬頻分碼多重存取(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分碼多重存取(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分時多重存取(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藍芽、Wi-Fi(Wireless Fidelity,例如IEEE 802.11a,IEEE 802.11b,IEEE 802.11g和/或IEEE 802.11n)、網路電話(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VoIP)、Wi-MAX、適用於電子信箱、即時訊息和/或簡訊服務之協議以及任何其他合適的通訊協議,包括本說明書申請時尚未發展之通訊協議。
二、使用者操作情境
第2圖所示為在第一裝置2A和第二裝置2B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情境示意圖。數位內容之傳送可在許多不同的環境下執行,例如在商店內、在學校內、在家裡、在展場、在交通工具中、在街上或在任何第一裝置2A和第二裝置2B可進入的場合中。
如第2圖所示,使用者20A正在辦公室內操作第一裝置2A並遇到正在操作第二裝置2B的使用者20B。使用者20A和使用者20B會將他們各自的第一裝置2A和第二裝置2B靠近以建立用來傳送第一數位內容的第一通訊連結(communication link)。第一數位內容例如為聯絡資訊以及第二數位內容之索引(index)。接著,建立用來傳送或取得第二數位內容之第二通訊連結。
舉例而言,使用者20A希望透過第一裝置2A傳送其個人聯絡資訊(例如與使用者20A相關的電子名片)給使用者20B。使用者20A可點選第一裝置2A上之一應用程式圖標(icon)以啟動一連串動作,例如傳送使用者20A之個人聯絡資訊、與電子名片相關的資訊和/或第二數位內容至第二裝置2B。第二數位內容可為相片、視頻檔案、音訊檔案、其他多媒體檔案或其任意組合。當完成上述流程後,第二裝置2B即可擁有使用者20A之個人聯絡資訊、與電子名片相關的資訊和/或第二數位內容。傳送機制之細節將於下列敘述。
在另一例子中,使用者20A和使用者20B希望透過他們各自的第一裝置2A和第二裝置2B交換他們的個人聯絡資訊,像是與電子名片相關的資訊。使用者20A可點選第 一裝置2A上之一應用程式圖標以啟動一連串動作,例如傳送使用者20A之個人聯絡資訊、與電子名片相關的資訊和/或第二數位內容至第二裝置2B以及從第二裝置2B接收使用者20B之個人聯絡資訊、與電子名片相關的資訊和/或第二數位內容。當完成上述流程後,第一裝置2A即可擁有使用者20B之個人聯絡資訊、與電子名片相關的資訊和/或第二數位內容,而第二裝置2B即可擁有使用者20A之個人聯絡資訊、與電子名片相關的資訊和/或第二數位內容。傳送機制之細節將於下列敘述。
須注意的是,第一裝置2A與第二裝置2B兩者皆為具有音訊單元的任意電子裝置,例如第1圖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00,或者是手持電腦、平板電腦、行動電話、媒體播放器、個人數位助理、銷售據點之電子裝置等其他類似裝置,包括上述裝置其中二者或更多的組合。
三、傳送機制
第3圖所示為在第一裝置2A與第二裝置2B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流程。數位內容包括第一數位內容以及第二數位內容。第一數位內容係藉由第一裝置2A之音訊單元及第二裝置2B之音訊單元傳送或交換。第二數位內容由通訊單元傳送、交換或下載。在步驟S310中,執行一交握(handshake)處理。交握資訊在第一裝置20A和第二裝置20B之間傳送以建立一主/從關係(master/slave relationship)。主裝置控制交握處理之後的工作流程,並傳送用來執行上述工作流程的指令至從屬裝置。主裝置根據由從屬裝置接收的特性產生工作流程的指令,例如交換聯絡資訊。舉例而 言,交握資訊包括裝置識別符和用來連結裝置的連結資訊等。交握資訊可用來表示建立於第一裝置2A之音訊單元與第二裝置2B之音訊單元之間的短距離通訊連結。須注意的是,上述主/從關係並不限定於透過交握處理建立。主/從關係也可根據預設定義、環境條件或使用者透過圖形使用介面輸入之指令來建立。
在此例子中,第一裝置2A處於主動模式,並由第一裝置2A之音訊單元發送一呼叫(ping)訊息以在其範圍內搜尋裝置。當收到呼叫訊息後,作為呼叫訊息之回應,第二裝置2B會由第二裝置2B之音訊單元回應一應答(acknowledgment)訊息。應答訊息可在第二裝置2B正處於被動模式的情況下產生。呼叫訊息和應答訊息為一連續音訊訊號或複數音訊訊號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除了呼叫訊息和應答訊息外,交握資訊還包括裝置識別符。舉例而言,第二裝置2B會傳送可被第一裝置2A辨識之裝置識別符以啟動流程。舉例而言。可被第一裝置2A辨識之裝置識別符為裝置識別數字、序號或使用者的名字。
在執行上述交握處理之後,在步驟S312中,藉由第一裝置2A之音訊單元與第二裝置2B之音訊單元建立第一通訊連結。接著在步驟S314中,第一裝置2A藉由第一裝置2A之音訊單元傳送第一數位內容至第二裝置2B,且第二裝置2B藉由第二裝置2B之音訊單元接收該第一數位內容。該第一數位內容可包括聯絡資訊、第二數位內容之索引、網路連結資訊或其任意組合。該第二數位內容可具有 一個或多個索引。每個該第二數位內容索引可對應至少一個第二數位內容。
第一裝置2A可根據網路連結資訊來決定用來傳送第二數位內容的第二通訊連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通訊連結可具有比第一通訊連結更快之數據傳輸速率。網路連結資訊會指示第二裝置2B其所能存取的網路,並指示用來連結網路之組態資訊。網路連結資訊可包括已知的認證金鑰(authorization key)、密碼、通道、伺服器的連結資訊、服務設定識別符(service set identifier)或其任意組合。網路連結資訊也可用來識別第二裝置2B現在正連接至哪個網路。
在步驟S316中,根據上述網路連結資訊於第一裝置2A與第二裝置2B之間建立第二通訊連結。第二通訊連結建立之後,在步驟S318中,第一裝置2A透過第二通訊連結傳送其第二數位內容至第二裝置2B。第二通訊連結例如為Wi-Fi、藍芽、WAN、LAN、WLAN、LTE或WiMAX。第二數位內容可包括相片、詳細聯絡資訊、視頻檔案、音訊檔案、其他多媒體檔案、目錄、會面資訊、其他類型的資料/檔案、用來執行某些動作(例如顯示、儲存或列印資料/檔案)的指令或其任意組合。
在另一例子中,第一裝置2A會先上傳其第二數位內容至一伺服器。然後,執行上述之交握處理以藉由第一裝置2A之音訊單元與第二裝置2B之音訊單元建立第一通訊連結。在第一通訊連結建立之後,第一裝置2A之音訊單元傳送第一數位內容並由第二裝置2B之音訊單元接收。接 著,第二裝置2B根據第一數位內容中的網路連結資訊在第二裝置2B與伺服器之間建立第二通訊連結。第二裝置2B根據第二數位內容之索引並透過第二通訊連結從伺服器下載第二數位內容。也就是說,藉由第一數位內容中的網路連結資訊以及第二數位內容之索引,第二裝置2B可以取得儲存於伺服器中的第二數位內容的存取權。第二通訊連結例如為Wi-Fi、藍芽、WAN、LAN、WLAN、LTE或WiMAX。除此之外,第一裝置2A也可以在交握處理之後再上傳其第二數位內容至伺服器,或者在傳送第一數位內容前/後上傳。
第4圖所示為第一裝置2A的流程圖。在步驟S410中,執行交握處理。第一裝置2A將交握資訊調變為交握訊號,然後由第一裝置2A之音訊單元輸出交握訊號以尋找第二裝置2B。例如,交握資訊可包括裝置識別符和用來連結裝置的連結資訊等。舉例而言,第一裝置2A之音訊單元發送呼叫訊息以在其範圍內搜尋裝置。當第一裝置2A收到第二裝置2B用來回應呼叫訊息所發送之應答訊息,第一裝置2A建立與第二裝置2B之間的主/從關係。主/從關係建立之後,在步驟S412中,藉由第一裝置2A之音訊單元與第二裝置2B之音訊單元建立第一通訊連結。在步驟S414中,第一裝置2A將第一數位內容調變為音訊訊號。在步驟S416中,第一裝置2A之音訊單元輸出音訊訊號至第二裝置2B。網路連結資訊包含於第一數位內容中,且網路連結資訊可與連結金鑰和/或密碼有關,此密碼為連接至第一裝置2A或伺服器的密碼。舉例而言,連結金鑰為藍芽裝 置、無線網路或有線網路之識別金鑰。在步驟S418中,第二裝置2B透過第二通訊連結取得第二數位內容。在一例子中,第二裝置2B利用網路連結資訊建立與第一裝置2A之間的第二通訊連結,然後第一裝置2A直接傳送第二數位內容至第二裝置2B。在另一例子中,第一裝置2A首先傳送第二數位內容至伺服器,接著第二裝置2B利用網路連結資訊建立與伺服器之間的第二通訊連結,然後第二裝置2B透過第二通訊連結從伺服器下載該第二數位內容。
第5圖所示為第二裝置2B的流程圖。在步驟S510中,執行交握處理。第二裝置2B將交握資訊調變為交握訊號,然後由第二裝置2B之音訊單元輸出交握訊號。舉例而言,當第二裝置2B之音訊單元接收呼叫訊號時,第二裝置2B之音訊單元發送應答訊息至第一裝置2A以回應呼叫訊號。當第一裝置2A接收應答訊息後,第一裝置2A建立與第二裝置2B之間的主/從關係。主/從關係建立之後,在步驟S512中,藉由第一裝置2A之音訊單元與第二裝置2B之音訊單元建立第一通訊連結。在步驟S514中,第二裝置2B之音訊單元從第一裝置2A接收音訊訊號。在步驟S516中,第二裝置2B將所接收的音訊訊號解調變為第一數位內容。在步驟S518中,第二裝置2B儲存或執行第一數位內容。在步驟S520中,根據網路連結資訊,第二通訊連結建立於第二裝置2B與第一裝置2A之間或第二裝置2B與伺服器之間。在步驟S522中,第二裝置2B根據第二數位內容的索引並透過第二通訊連結從第一裝置2A接收第二數位內容,或者第二裝置2B根據第二數位內容的索引並透過 第二通訊連結從伺服器下載第二數位內容。
網站、應用程式或軟體可提供管理所接收之數位內容的服務。第一裝置2A與第二裝置2B的使用者可在上述網站、應用程式或軟體上建立帳號,而當使用者登入帳號時,使用者可更新所接收之數位內容並將更新之數位內容儲存至遠端儲存裝置。
(一)第一實施例
第6圖所示為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流程圖。在步驟S610中,交握處理執行於二個裝置之間。交握資訊在裝置之間傳送以建立一主/從關係。在交握處理期間,其中一裝置被決定為主裝置而另一裝置被決定為從屬裝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裝置被決定為主裝置而第二裝置被決定為從屬裝置。例如,交握資訊可包括裝置識別符和用來連結裝置的連結資訊等。執行交握處理之後,在步驟S612中,藉由第一裝置之音訊單元與第二裝置之音訊單元建立第一通訊連結。
在步驟S614中,第一裝置將第一數位內容調變為音訊訊號,並由第一裝置之音訊單元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例如擴音器)輸出(播放)音訊訊號。音訊訊號可為一連續音訊訊號或複數音訊訊號組合。音訊訊號之頻率範圍可落在人耳所能辨別的頻率範圍之外。至少一音訊產生器可單一地輸出音訊訊號,或者一音訊檔案(例如一首歌)與音訊訊號一起輸出。第二裝置之音訊單元之至少一音訊接收器(例如麥克風)接收上述音訊訊號。第二裝置將所接收的音訊訊號解調變為第一數位內容。
在步驟S616中,包含於第一數位內容之網路連結資訊被用來建立第一裝置與第二裝置之間的第二通訊連結。在步驟S618中,第一裝置透過第二通訊連結傳送第二數位內容至第二裝置。第二裝置所接收的第二數位內容可更進一步被儲存、執行或/和處理。在接收第二數位內容之後,第二裝置執行一檢查動作以比較第二數位內容與儲存於第二裝置內之資料,以將新資料加入或更新至對應的資料庫。
(二)第二實施例
第7圖所視為傳送數位內容之流程圖。在步驟S710中,交握處理執行於二個裝置之間。交握資訊在裝置之間傳送以建立一主/從關係。在交握處理期間,其中一裝置被決定為主裝置而另一裝置被決定為從屬裝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裝置被決定為主裝置而第二裝置被決定為從屬裝置。例如,交握資訊可包括裝置識別符和用來連結裝置的連結資訊等。執行交握處理之後,在步驟S712中,藉由第一裝置之音訊單元與第二裝置之音訊單元建立第一通訊連結。
在步驟S714中,第一裝置將第一數位內容調變為音訊訊號,並由第一裝置之音訊單元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例如擴音器)輸出音訊訊號。音訊訊號可為一連續音訊訊號或複數音訊訊號組合。音訊訊號之頻率範圍可落在人耳所能辨別的頻率範圍之外。至少一音訊產生器可單一地輸出音訊訊號,或者一音訊檔案(例如一首歌)與音訊訊號一起輸出。第二裝置之音訊單元之至少一音訊接收器(例如麥克風)接收上述音訊訊號。第二裝置將所接收的音訊訊號解調變 為第一數位內容。
在步驟S716中,包含於第一數位內容之網路連結資訊被用來建立第二裝置與伺服器之間的第二通訊連結。第一裝置已先將第二數位內容上傳至伺服器,第一裝置可在交握處理前/後或傳送第一數位內容前/後上傳。接著在步驟S718中,第二裝置根據第二數位內容之索引並透過第二通訊連結從伺服器下載第二數位內容。第二數位內容之索引係包含於第一數位內容內。第二裝置所接收的第二數位內容可更進一步被儲存、執行或/和處理。在接收第二數位內容之後,第二裝置執行一檢查動作以比較第二數位內容與儲存於第二裝置內之資料,以將新資料加入或更新至對應的資料庫。
(三)第三實施例
第8圖所示為在裝置之間交換數位內容之流程圖。在步驟S810中,交握處理執行於二個裝置之間。交握資訊在裝置之間傳送以建立一主/從關係。在交握處理期間,其中一裝置被決定為主裝置而另一裝置被決定為從屬裝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裝置被決定為主裝置而第二裝置被決定為從屬裝置。例如,交握資訊可包括裝置識別符和用來連結裝置的連結資訊等。執行交握處理之後,在步驟S812中,藉由第一裝置之音訊單元與第二裝置之音訊單元建立第一通訊連結。
在步驟S814中,第一裝置和第二裝置交換其各自的第一數位內容。第一裝置將第一數位內容FC_1調變為音訊訊號A_1,並由第一裝置之音訊單元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 (例如擴音器)輸出音訊訊號A_1。音訊訊號A_1可為一連續音訊訊號或複數音訊訊號組合。音訊訊號A_1之頻率範圍可落在人耳所能辨別的頻率範圍之外。第一裝置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可單一地輸出音訊訊號A_1,或者一音訊檔案(例如一首歌)與音訊訊號A_1一起輸出。第二裝置之音訊單元之至少一音訊接收器(例如麥克風)接收上述音訊訊號A_1。同樣地,第二裝置將第一數位內容FC_2調變為音訊訊號A_2,並由第二裝置之音訊單元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例如擴音器)輸出音訊訊號A_2。音訊訊號A_2可為一連續音訊訊號或複數音訊訊號組合。音訊訊號A_2之頻率範圍可落在人耳所能辨別的頻率範圍之外。第二裝置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可單一地輸出音訊訊號A_2,或者一音訊檔案(例如一首歌)與音訊訊號A_2一起輸出。第一裝置之音訊單元之至少一音訊接收器(例如麥克風)接收上述音訊訊號A_2。第二裝置將所接收的音訊訊號A_1解調變為第一數位內容FC_1。第一裝置將所接收的音訊訊號A_2解調變為第一數位內容FC_2。第一數位內容FC_1可包括第一裝置之使用者的基本聯絡資訊、第二數位內容SC_1之索引、網路連結資訊或其任意組合。第一數位內容FC_2可包括第二裝置之使用者的基本聯絡資訊、第二數位內容SC_2之索引、網路連結資訊或其任意組合。
在一例子中,第一裝置首先輸出音訊訊號A_1至第二裝置。在接收音訊訊號A_1之後,第二裝置輸出音訊訊號A_2至第一裝置。在另一例子中,當第一裝置輸出音訊訊號A_1至第二裝置時,第二裝置同時輸出音訊訊號A_2至 第一裝置,其中第一裝置與第二裝置分別用不同頻率輸出音訊訊號A_1與音訊訊號A_2。舉例而言,第一裝置利用第一頻率範圍內之至少一頻率輸出音訊訊號A_1,而第二裝置利用第二頻率範圍內之至少一頻率輸出音訊訊號A_2,其中第一頻率範圍與第二頻率範圍並不重疊。第一裝置利用第二頻率範圍內之至少一頻率接收音訊訊號A_2,而第二裝置利用第一頻率範圍內之至少一頻率接收音訊訊號A_1。第一裝置和第二裝置所使用的頻率可在交握處理期間決定。
在步驟S816中,網路連結資訊被用來建立第一裝置與第二裝置之間的第二通訊連結。在步驟S818中,第一裝置透過第二通訊連結傳送第二數位內容SC_1至第二裝置,第二裝置透過第二通訊連結傳送第二數位內容SC_2至第一裝置。第二數位內容SC_1和SC_2可分別包括第一裝置與第二裝置之使用者的相片、詳細聯絡資訊、視頻檔案、音訊檔案、行事曆資訊或其任意組合。
(四)第四實施例
第9圖所示為交換數位內容之流程圖。在步驟S910中,交握處理執行於二個裝置之間。交握資訊在裝置之間傳送以建立一主/從關係。在交握處理期間,其中一裝置被決定為主裝置而另一裝置被決定為從屬裝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裝置被決定為主裝置而第二裝置被決定為從屬裝置。例如,交握資訊可包括裝置識別符和用來連結裝置的連結資訊等特性。執行交握處理之後,在步驟S912中,藉由第一裝置之音訊單元與第二裝置之音訊單元建立第一通 訊連結。
在步驟S914中,第一裝置和第二裝置交換其各自的第一數位內容。第一裝置將第一數位內容FC_1調變為音訊訊號A_1,並由第一裝置之音訊單元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例如擴音器)輸出音訊訊號A_1。音訊訊號A_1可為一連續音訊訊號或複數音訊訊號組合。音訊訊號A_1之頻率範圍可落在人耳所能辨別的頻率範圍之外。第一裝置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可單一地輸出音訊訊號A_1,或者一音訊檔案(例如一首歌)與音訊訊號A_1一起輸出。第二裝置之音訊單元之至少一音訊接收器(例如麥克風)接收上述音訊訊號A_1。同樣地,第二裝置將第一數位內容FC_2調變為音訊訊號A_2,並由第二裝置之音訊單元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例如擴音器)輸出音訊訊號A_2。音訊訊號A_2可為一連續音訊訊號或複數音訊訊號組合。音訊訊號A_2之頻率範圍可落在人耳所能辨別的頻率範圍之外。第二裝置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可單一地輸出音訊訊號A_2,或者一音訊檔案(例如一首歌)與音訊訊號A_2一起輸出。第一裝置之音訊單元之至少一音訊接收器(例如麥克風)接收上述音訊訊號A_2。第二裝置將所接收的音訊訊號A_1解調變為第一數位內容FC_1。第一裝置將所接收的音訊訊號A_2解調變為第一數位內容FC_2。第一數位內容FC_1可包括第一裝置之使用者的基本聯絡資訊、第二數位內容SC_1之索引、網路連結資訊或其任意組合。第一數位內容FC_2可包括第二裝置之使用者的基本聯絡資訊、第二數位內容SC_2之索引、網路連結資訊或其任意組合。
在一例子中,第一裝置首先輸出音訊訊號A_1至第二裝置。在接收音訊訊號A_1之後,第二裝置輸出音訊訊號A_2至第一裝置。在另一例子中,當第一裝置輸出音訊訊號A_1至第二裝置時,第二裝置輸出音訊訊號A_2至第一裝置,其中第一裝置與第二裝置分別用不同頻率輸出音訊訊號A_1與音訊訊號A_2。舉例而言,第一裝置利用第一頻率範圍內之至少一頻率輸出音訊訊號A_1,而第二裝置利用第二頻率範圍內之至少一頻率輸出音訊訊號A_2,其中第一頻率範圍與第二頻率範圍並不重疊。第一裝置利用第二頻率範圍內之至少一頻率接收音訊訊號A_2,而第二裝置利用第一頻率範圍內之至少一頻率接收音訊訊號A_1。第一裝置和第二裝置所使用的頻率可在交握處理期間決定。
在步驟S916中,第一裝置和第二裝置利用網路連結資訊各自建立其與伺服器之間的第二通訊連結,其中第一裝置和第二裝置先前已分別將第二數位內容SC_1和SC_2上傳至伺服器。接著在步驟S918中,第二裝置根據第二數位內容SC_1之索引並透過第二通訊連結從伺服器下載第二數位內容SC_1,第一裝置根據第二數位內容SC_2之索引並透過第二通訊連結從伺服器下載第二數位內容SC_2。第二數位內容SC_1和SC_2可分別包括第一裝置與第二裝置之使用者的相片、詳細聯絡資訊、視頻檔案、音訊檔案、行事曆資訊或其任意組合。
本發明之方法,或特定型態或其部份,可以以程式碼的型態存在。程式碼可以包含於實體媒體,如軟碟、光碟 片、硬碟、或是任何其他電子設備或機器可讀取(如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亦或不限於外在形式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當程式碼被機器,如電腦載入且執行時,此機器變成用以參與本發明之裝置或系統,且可執行本發明之方法步驟。程式碼也可以透過一些傳送媒體,如電線或電纜、光纖、或是任何傳輸型態進行傳送,其中,當程式碼被電子設備或機器,如電腦接收、載入且執行時,此機器變成用以參與本發明之系統或裝置。當在一般用途處理單元實作時,程式碼結合處理單元提供一操作類似於應用特定邏輯電路之獨特裝置。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包含於實體媒體,如光碟片、磁片、磁帶、或是任何其他機器可讀取儲存裝置,其中當上述電腦程式產品被一電子裝置(例如電腦)載入並執行時,電子裝置執行一種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包括:將第一數位內容調變為音訊訊號,其中該第一數位內容包括聯絡資訊以及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至少一索引;以及該電子裝置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輸出該音訊訊號。在一例子中,該至少一接收電子裝置根據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該至少一索引並透過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從該電子裝置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在另一例子中,該至少一接收電子裝置根據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該至少一索引並透過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從一伺服器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包含於實體媒體,如光碟片、磁片、磁帶、或是任何其他機器可讀取 儲存裝置,其中當上述電腦程式產品被一電子裝置(例如電腦)載入並執行時,電子裝置執行一種接收數位內容之方法。接收數位內容之方法包括:該電子裝置之至少一音訊接收器接收音訊訊號;將該音訊訊號解調變為第一數位內容,其中該第一數位內容包括聯絡資訊以及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至少一索引;以及根據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該至少一索引並透過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在一例子中,該電子裝置從該傳送電子裝置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在另一例子中,該電子裝置從一伺服器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上列所述之第一裝置可以傳送數位內容之裝置的形式存在,包括:一調變單元,用以將第一數位內容調變為音訊訊號,其中該第一數位內容包括聯絡資訊以及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至少一索引;一音訊單元,包括用以輸出該音訊訊號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以及一通訊單元,用以透過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傳送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至至少一接收裝置,或者用以上傳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至一伺服器。在一例子中,通訊單元根據透過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傳送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給至少一接收裝置。在另一例子中,通訊單元先將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上傳至伺服器,然後至少一接收裝置從伺服器下載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上述至少一音訊產生器可單一地輸出音訊訊號,或者一音訊檔案(例如一首歌)與音訊訊號一起輸出。
上列所述之第二裝置可以接收數位內容之裝置的形式存在,包括:一音訊單元,包括用以接收音訊訊號的至少 一音訊接收器;一解調變單元,用以將該音訊訊號解調變為第一數位內容,其中該第一數位內容包括聯絡資訊以及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至少一索引;以及一通訊單元,用以根據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該至少一索引並透過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音訊訊號為一連續音訊訊號或複數音訊訊號組合。在一例子中,通訊單元從傳送裝置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在另一例子中,通訊單元從伺服器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以上所述為實施例的概述特徵。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以輕而易舉地利用本發明為基礎設計或調整以實行相同的目的和/或達成此處介紹的實施例的相同優點。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也應了解相同的配置不應背離本創作的精神與範圍,在不背離本創作的精神與範圍下他們可做出各種改變、取代和交替。說明性的方法僅表示示範性的步驟,但這些步驟並不一定要以所表示的順序執行。可另外加入、取代、改變順序和/或消除步驟以視情況而作調整,並與所揭露的實施例精神和範圍一致。
1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02‧‧‧記憶體
104‧‧‧記憶控制器
106‧‧‧中央處理單元
108‧‧‧週邊介面
110‧‧‧儲存裝置
112‧‧‧射頻電路
114‧‧‧音訊單元
116‧‧‧音訊產生器
118‧‧‧音訊接收器
120‧‧‧輸入/輸出子系統
122‧‧‧觸控螢幕
124‧‧‧其他輸入或控制裝置
126‧‧‧外部埠
128‧‧‧通訊匯流排
132‧‧‧作業系統
134‧‧‧通訊模組
136‧‧‧接觸/動作模組
138‧‧‧圖形模組
140‧‧‧使用者介面狀態模組
142‧‧‧應用程式
144‧‧‧電路
146‧‧‧觸控螢幕控制器
148‧‧‧其他輸入控制器
2A‧‧‧第一裝置
2B‧‧‧第二裝置
20A、20B‧‧‧使用者
S310、S312、...、S318、S410、S412...、S418、S510、S512、...、S522、S610、S612、...、S618、S710、S712、...、S718、S810、S812、...S818、S910、S912...、S918‧‧‧步驟
第1圖所示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簡化示意圖;第2圖所示為在二個電子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的示意圖;第3圖所示為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的流程圖;第4圖所示為第一裝置的流程圖;第5圖所示為第二裝置的流程圖;第6圖所示為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的流程圖;第7圖所示為傳送數位內容的流程圖;第8圖所示為在裝置之間換數位內容的流程圖;第9圖所視為交換數位內容的流程圖。
310、S312、...、S318‧‧‧步驟

Claims (26)

  1. 一種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包括:在第一裝置內將第一數位內容調變為第一音訊訊號,其中該第一數位內容包括第一聯絡資訊以及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至少一索引;該第一裝置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輸出該第一音訊訊號;第二裝置之至少一音訊接收器接收該第一音訊訊號;在該第二裝置中解調變該第一音訊訊號以使該第二裝置取得該第一數位內容;以及該第二裝置根據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該至少一索引並透過第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更包括:在該第一裝置與該第二裝置之間執行一交握處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更包括:使該第二裝置從該第一裝置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更包括:在該第二裝置內將第三數位內容調變為第二音訊訊號,其中該第三數位內容包括第二聯絡資訊以及至少一第四數位內容之至少一索引; 該第二裝置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輸出該第二音訊訊號;第一裝置之至少一音訊接收器接收該第二音訊訊號;在該第一裝置中解調變該第二音訊訊號以使該第一裝置取得該第三數位內容;以及使該第一裝置根據該至少一第四數位內容之該至少一索引並透過第二有線或無線通訊取得該至少一第四數位內容。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更包括:使該第二裝置從一伺服器下載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更包括:該第二裝置取得儲存於伺服器之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的存取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其中該第一音訊訊號為一連續音訊訊號或複數個音訊訊號組合。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其中該第一數位內容更進一步包括連結金鑰和/或密碼,該第二裝置根據該連結金鑰和/或該密碼並透過該第一有線或無線通訊連結至該第一裝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其中該連結金鑰為藍芽裝置、無線網路或有 線網路之識別金鑰。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其中該第一裝置之該至少一音訊產生器同時輸出一音訊檔案與該第一音訊訊號。
  11. 一種傳送數位內容之裝置,包括:一調變單元,用以將第一數位內容調變為音訊訊號,其中該第一數位內容包括聯絡資訊以及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至少一索引;一音訊單元,包括用以輸出該音訊訊號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以及一通訊單元,用以透過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傳送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至至少一接收裝置,或者用以上傳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至一伺服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傳送數位內容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接收裝置透過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從該伺服器下載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傳送數位內容之裝置,其中一交握處理係執行於該裝置與該至少一接收裝置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傳送數位內容之裝置,其中該音訊訊號為一連續音訊訊號或複數個音訊訊號組合。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傳送數位內容之裝置,其中該裝置之該至少一音訊產生器同時輸出一音訊檔案與該音訊訊號。
  16. 一種接收數位內容之裝置,包括:一音訊單元,包括用以接收音訊訊號的至少一音訊接收器;一解調變單元,用以將該音訊訊號解調變為第一數位內容,其中該第一數位內容包括聯絡資訊以及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至少一索引;以及一通訊單元,用以根據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該至少一索引並透過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接收數位內容之裝置,其中該通訊單元從傳送該音訊訊號之傳送裝置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接收數位內容之裝置,其中該通訊單元從一伺服器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接收數位內容之裝置,其中一交握處理係執行於該裝置與傳送該音訊訊號之傳送裝置之間。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接收數位內容之裝置,其中該音訊訊號為一連續音訊訊號或複數個音訊訊號組合。
  21.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包含於一非暫時性的電腦可讀取媒體,其中當該電腦程式產品由一電子裝置載入並執行時,該電子裝置執行一種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將第一數位內容調變為音訊訊號,其中該第一數位內容包括聯絡資訊以及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至少一索引;以及該電子裝置之至少一音訊產生器輸出該音訊訊號。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至少一接收電子裝置根據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該至少一索引並透過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從該電子裝置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至少一接收電子裝置根據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該至少一索引並透過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從一伺服器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24.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包含於一非暫時性的電腦可讀取媒體,其中當該電腦程式產品由一電子裝置載入並執行時,該電子裝置執行一種接收數位內容之方法,該方法包括:該電子裝置之至少一音訊接收器接收音訊訊號;將該音訊訊號解調變為第一數位內容,其中該第一數位內容包括聯絡資訊以及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至少一索引;以及根據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之該至少一索引並透過一有線或無線通訊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電子裝置從傳送該音訊訊號之傳送電子裝置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電子裝置從一伺服器取得該至少一第二數位內容。
TW101140471A 2011-11-01 2012-11-01 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傳送數位內容之裝置、接收數位內容之裝置以及電腦程式產品 TWI4709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554061P 2011-11-01 2011-11-01
US13/355,365 US9661442B2 (en) 2011-11-01 2012-01-20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igital content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0693A TW201320693A (zh) 2013-05-16
TWI470984B true TWI470984B (zh) 2015-01-21

Family

ID=4817247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7260A TWI648684B (zh) 2011-11-01 2012-10-09 利用音頻訊號傳輸資料的用戶裝置、基地裝置、系統與相關方法
TW101140471A TWI470984B (zh) 2011-11-01 2012-11-01 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傳送數位內容之裝置、接收數位內容之裝置以及電腦程式產品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7260A TWI648684B (zh) 2011-11-01 2012-10-09 利用音頻訊號傳輸資料的用戶裝置、基地裝置、系統與相關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661442B2 (zh)
CN (1) CN103218330B (zh)
TW (2) TWI6486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50930B2 (en) 2011-11-10 2016-09-20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Device association via video handshake
US9628514B2 (en) * 2011-11-10 2017-04-18 Skype Device association using an audio signal
US9288229B2 (en) 2011-11-10 2016-03-15 Skype Device association via video handshake
US8996370B2 (en) * 2012-01-31 2015-03-31 Microsoft Corporation Transferring data via audio link
US9049565B2 (en) * 2012-08-22 2015-06-02 Anand Bernard Alen Method that enables devices near each other to automatically exchange owner profile information
KR102023059B1 (ko) * 2012-08-31 2019-09-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운드를 이용한 컨텐츠 처리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3093172B (zh) * 2013-02-04 2016-05-18 快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标签阅读设备及标签识别系统
US20150295960A1 (en) * 2014-04-11 2015-10-15 Genband Us Llc Collaborative Multimedia Conversation Manager
KR102324363B1 (ko) 2014-12-23 2021-11-10 티모시 디그레이 오디오 공유를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US9924294B2 (en) * 2015-02-27 2018-03-20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TWI551995B (zh) * 2015-03-06 2016-10-01 拓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間之資料傳輸與確認方法及系統,及相關電腦程式產品
CN105023169A (zh) * 2015-06-19 2015-11-04 默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信息的发送及推送方法、系统
CN106327235A (zh) * 2015-07-07 2017-01-11 默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发送、接收电子券的方法及系统
US11074906B2 (en) 2017-12-07 2021-07-27 Hed Technologies Sarl Voice aware audio system and method
US11910270B2 (en) * 2020-06-25 2024-02-20 Barbara Carey Method of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a touchless handshake between two or more mobile device users
TWI789939B (zh) * 2020-10-07 2023-01-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多裝置交互系統以及多裝置交互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12549A1 (en) * 2002-05-10 2003-11-13 Jack Steentr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ing sound
US20070016654A1 (en) * 2005-07-13 2007-01-18 Staccato Communications, Inc. Wireless content distribution
TWM357807U (en) * 2008-12-24 2009-05-21 Xu-Wei Chen Mobile multimedia wireless transmission device
US7974877B2 (en) * 2005-06-23 2011-07-05 Microsoft Corporation Sending and receiving electronic business car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07136B1 (en) * 1998-09-16 2003-08-19 Beepcard Inc. Physical presence digital authentication system
IL128720A (en) * 1999-02-25 2009-06-15 Cidway Technologies Ltd Method for confirming actions performed over the phone
IL138109A (en) * 2000-08-27 2009-11-18 Enco Tone Ltd Method and devices for digitally signing files, using a mobile device
SG124290A1 (en) 2001-07-23 2006-08-30 Ntt Docomo Inc Electronic payment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s
EP1510031A4 (en) * 2002-05-06 2009-02-04 Syncronation Inc LOCALIZED AUDIO NETWORKS AND ASSOCIATED DIGITAL TOOLS
US20040003260A1 (en) * 2002-06-27 2004-01-01 Philip Hawkes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dio tickets
JP3822224B1 (ja) 2005-06-28 2006-09-13 株式会社フィールドシステム 情報提供システム
EP2254065A1 (en) * 2007-03-01 2010-11-24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formation of syndicated content for mobile delivery
US8401681B2 (en) 2008-06-08 2013-03-19 Appl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laceshifting media playback
WO2010028166A1 (en) * 2008-09-03 2010-03-11 Sonicmul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bile devices using digital/acoustic techniques
US8060627B2 (en) * 2008-09-30 2011-11-15 Apple Inc. Device-to-device workflows
US8281023B2 (en) * 2008-11-14 2012-10-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ata authorization in distributed storage networks
CA3184461A1 (en) * 2009-02-10 2010-09-02 4361423 Canada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using a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00250708A1 (en) * 2009-03-31 2010-09-30 Alexander John Limberis Digital media referral and distribution
EP2508999A4 (en) * 2009-11-30 2014-03-05 Panasonic Corp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PROCESS, INTEGRATED CIRCUIT AND PROGRA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12549A1 (en) * 2002-05-10 2003-11-13 Jack Steentr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ing sound
US7974877B2 (en) * 2005-06-23 2011-07-05 Microsoft Corporation Sending and receiving electronic business cards
US20070016654A1 (en) * 2005-07-13 2007-01-18 Staccato Communications, Inc. Wireless content distribution
TWM357807U (en) * 2008-12-24 2009-05-21 Xu-Wei Chen Mobile multimedia wireless transmiss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0693A (zh) 2013-05-16
TW201322166A (zh) 2013-06-01
US10212567B2 (en) 2019-02-19
CN103095677A (zh) 2013-05-08
US20130110723A1 (en) 2013-05-02
US20130108071A1 (en) 2013-05-02
TWI648684B (zh) 2019-01-21
CN103218330B (zh) 2016-08-03
CN103218330A (zh) 2013-07-24
US9661442B2 (en) 2017-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0984B (zh) 在裝置之間傳送數位內容之方法、傳送數位內容之裝置、接收數位內容之裝置以及電腦程式產品
KR101985275B1 (ko)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운용 방법
US10080111B2 (en)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on using audio stickers
JP6009524B2 (ja) モバイルデバイスのための外部タッチスクリーン
WO2021023220A1 (zh) 一种内容接续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US10863338B2 (en) Copy and paste between devices
EP2651179B1 (en) Method of reducing a waiting time when cancelling a connection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therefor
US9100541B2 (en) Method for interworking with dumm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JP2015537263A (ja) デジタルテレビ端末と情報を共有するための方法、端末、及びシステム
KR20160048018A (ko) 적응적으로 작업 수행의 주체를 변경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WO2018049971A1 (zh) 热点网络切换方法及终端
EP2790392B1 (en) Method for connecting with extern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WO2018049969A1 (zh) 热点建立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18049970A1 (zh) 热点网络切换方法及终端
CN106990927B (zh) 图像形成装置、云服务器、图像形成系统及连接设置方法
KR20130141039A (ko) 엔에프씨를 이용한 차량용 에이브이엔 제어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WO2018049901A1 (zh) 数据迁移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17041610A1 (zh) 提示附近好友的方法及装置
WO2017147744A1 (zh) 一种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和消息传送方法
CN106792434B (zh) 一种热点建立方法及终端设备
US20090149218A1 (en) Mobile telephone relationships
KR102203131B1 (ko) 파일 관리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JP6685132B2 (ja) 携帯端末機における近距離通信機能を提供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C4A Revocation of granted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