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5763B - Camera lens, camera optics and digital machines - Google Patents

Camera lens, camera optics and digital machin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5763B
TWI465763B TW102146902A TW102146902A TWI465763B TW I465763 B TWI465763 B TW I465763B TW 102146902 A TW102146902 A TW 102146902A TW 102146902 A TW102146902 A TW 102146902A TW I465763 B TWI465763 B TW I46576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refractive power
conditional expression
im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6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2295A (zh
Inventor
Yasunari Fukuta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432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2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57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5763B/zh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攝像鏡頭、攝像光學裝置及數位機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攝像鏡頭、攝像光學裝置及數位機器。更詳言之係有關於將被攝體之映像攝入攝像元件(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型影像感測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型影像感測器等之固體攝像元件)用的攝像光學裝置、搭載其的具有影像輸入機能之數位機器、和在攝像元件的受光面上形成被攝體之光學像的小型攝像鏡頭。
近年來,隨著使用CCD型影像感測器或CMOS型影像感測器等之固體攝像元件的攝像光學裝置之高性能化、小型化,具備攝像光學裝置的行動電話或攜帶型資訊終端已日漸普及。又,這些攝像光學裝置上所被搭載的攝像鏡頭,係不僅被要求更加小型化,還被強烈要求明亮之F值等之高性能化。作為此種用途的攝像鏡頭,由於相較於3枚構成或4枚構成之鏡頭,可達成高性能化之理由,所以提出了5枚構成之攝像鏡頭。
作為此5枚構成之攝像鏡頭,係從物體側起 依序由: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鏡、具有負折射力的第2透鏡、具有正或負折射力的第3透鏡、具有正折射力的第4透鏡、具有負折射力的第5透鏡所構成的攝像鏡頭,是被揭露於專利文獻1。又,從物體側起依序由: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鏡、具有負折射力的第2透鏡、具有正折射力的第3透鏡、具有正折射力的第4透鏡、具有正折射力的第5透鏡所構成的攝像鏡頭,是被揭露於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82000號公報
[專利文獻2]美國專利第7,826,151號說明書
先前以來所提出的攝像鏡頭中,雖然目的是要達成小型化及明亮F值,但難謂小型化與明亮F值都有充分兼顧而達成。例如,在上記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中,第1透鏡的折射力、第2透鏡的折射力、第1透鏡與第2透鏡所夾著的空氣透鏡的折射力、及第4透鏡的折射力,並沒有被最佳化。又,第5透鏡的形狀未被最佳化,因此各種像差的補正並不足夠,並沒有成功兼顧縮短全長與明亮F值。在上記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中,第1透鏡的折射力、第2透鏡的折射力、及第4透鏡 的折射力未被最佳化,因此並沒有成功達成充分的全長縮短及明亮F值。
本發明係有鑑於此種問題點而研發,其目的為,提供一種縮短全長同時還能良好補正各種像差、F值明亮的5枚構成之攝像鏡頭、具備其之攝像光學裝置及數位機器。
此處,小型攝像鏡頭的尺度,在本發明中的目標是要達到滿足以下條件式(0)之程度的小型化。藉由滿足條件式(0),就可使攝像光學裝置全體小型輕量化。
TL/2Y’<0.95…(0)
其中,TL:攝像鏡頭全系的最靠物體側之透鏡面起至像側焦點為止的光軸上之距離;2Y’:攝像元件的攝像面對角線長(例如固體攝像元件的矩形實效像素領域的對角線長);此處,所謂像側焦點,係指對攝像鏡頭入射與光軸呈平行之平行光線時的像點。此外,若在攝像鏡頭的最靠像側的面與像側焦點位置之間,配置有光學式低通濾光片、紅外線截斷濾光片、固體攝像元件封裝的保護玻璃等之平行平板的情況下,則平行平板部分係視為空氣換算距離然後計算上記TL之值。
在上記條件式(0)所規定之範圍當中,較理想係可為以下條件式(0a)之範圍,更理想係可為以下條 件式(0b)之範圍。
TL/2Y’<0.85…(0a)
TL/2Y’<0.80…(0b)
為了達成上記目的,第1發明的攝像鏡頭,係屬於用來使被攝體像成像在攝像元件之攝像面所需的攝像鏡頭,其特徵為,從物體側起依序由: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第1透鏡、具有負折射力的第2透鏡、第3透鏡、具有正折射力的第4透鏡、第5透鏡所成;前記各透鏡係至少1面具有非球面,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5)。
0.4<P12/P<0.6…(1)
0.35<Pair12/P<0.65…(2)
1.3<P4/P<1.75…(3)
f/R5A<0.5…(4)
0.6<(R5A+R5B)/(R5A-R5B)<1.4…(5)
其中,P12:第1透鏡與第2透鏡的近軸處之合成折射力;P: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折射力;Pair12:第1透鏡與第2透鏡之間的空氣透鏡的近軸處之折射力;P4:第4透鏡的近軸處之折射力;f: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焦距;R5A:第5透鏡之物體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R5B:第5透鏡之像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
第2發明的攝像鏡頭,其特徵為,於上記第1 發明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6)。
-0.1<P3/P…(6)
其中,P3:第3透鏡的近軸處之折射力;P: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折射力。
第3發明的攝像鏡頭,其特徵為,於上記第1發明或第2發明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7)。
1<R3A/f<5…(7)
其中,R3A: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
第4發明的攝像鏡頭,其特徵為,於上記第1~第3之任1個發明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8)。
40<Vd3…(8)
其中,Vd3:第3透鏡的阿貝數。
第5發明的攝像鏡頭,其特徵為,於上記第1~第4之任1個發明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9)。
0.05<T34/f<0.20…(9)
其中,T34:第3透鏡與第4透鏡的光軸上之間隔;f: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焦距。
第6發明的攝像鏡頭,其特徵為,於上記第1~第5之任1個發明中,前記第2透鏡係具有凸面朝向物體側之新月形狀。
第7發明的攝像鏡頭,其特徵為,於上記第1~第6之任1個發明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0)。
0.9<(R4A+R4B)/(R4A-R4B)<1.6…(10)
其中,R4A:第4透鏡之物體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R4B:第4透鏡之像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
第8發明的攝像鏡頭,其特徵為,於上記第1~第7之任1個發明中,前記第5透鏡係具有負折射力,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1)。
-2.5<P5/P<-1.7…(11)
其中,P5:第5透鏡的近軸處之折射力;P: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折射力。
第9發明的攝像鏡頭,其特徵為,於上記第1~第8之任1個發明中,在比前記第1透鏡靠物體側具有開口光圈。
第10發明的攝像鏡頭,其特徵為,於上記第1~第9之任1個發明中,全部透鏡都是由塑膠材料所形成。
第11發明的攝像光學裝置,其特徵為,具備:上記第1~第10之任1個發明所述之攝像鏡頭;和將被形成在攝像面上之光學像轉換成電性訊號的攝像元件;前記攝像鏡頭係被設置成,使被攝體之光學像會被形成在前記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上。
第12發明之數位機器,其特徵為,藉由具備上記第11發明所述之攝像光學裝置,而被附加了被攝體之靜止畫攝影、動畫攝影之其中至少一方之機能。
第13發明之數位機器,其特徵為,於上記第12發明中,係為攜帶型終端。
藉由採用本發明之構成,可實現一種,縮短全長同時還能良好補正各種像差、F值明亮的5枚構成之攝像鏡頭、和具備其的攝像光學裝置。然後,藉由將本發明所述之攝像光學裝置用於行動電話、攜帶型資訊終端等之數位機器上,就可對數位機器精巧地附加高性能之影像輸入機能。
DU‧‧‧數位機器
LU‧‧‧攝像光學裝置
LN‧‧‧攝像鏡頭
L1~L5‧‧‧第1~第5透鏡
ST‧‧‧開口光圈(光圈)
SR‧‧‧攝像元件
SS‧‧‧受光面(攝像面)
IM‧‧‧像面(光學像)
AX‧‧‧光軸
1‧‧‧訊號處理部
2‧‧‧控制部
3‧‧‧記憶體
4‧‧‧操作部
5‧‧‧顯示部
[圖1]第1實施形態(實施例1)的透鏡構成圖。
[圖2]實施例1的像差圖。
[圖3]第2實施形態(實施例2)的透鏡構成圖。
[圖4]實施例2的像差圖。
[圖5]第3實施形態(實施例3)的透鏡構成圖。
[圖6]實施例3的像差圖。
[圖7]第4實施形態(實施例4)的透鏡構成圖。
[圖8]實施例4的像差圖。
[圖9]第5實施形態(實施例5)的透鏡構成圖。
[圖10]實施例5的像差圖。
[圖11]第6實施形態(實施例6)的透鏡構成圖。
[圖12]實施例6的像差圖。
[圖13]搭載有攝像鏡頭之數位機器的概略構成例的模式圖。
以下,說明本發明所述之攝像鏡頭、攝像光學裝置、數位機器等。本發明所述之攝像鏡頭,係屬於用來使被攝體像成像在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例如固體攝像元件的光電轉換部)所需的攝像鏡頭,其特徵為,從物體側起依序由: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第1透鏡、具有負折射力的第2透鏡、第3透鏡、具有正折射力的第4透鏡、第5透鏡所成;前記各透鏡係至少1面具有非球面,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5)。
0.4<P12/P<0.6…(1)
0.35<Pair12/P<0.65…(2)
1.3<P4/P<1.75…(3)
f/R5A<0.5…(4)
0.6<(R5A+R5B)/(R5A-R5B)<1.4…(5)
其中,P12:第1透鏡與第2透鏡的近軸處之合成折射力;P: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折射力;Pair12:第1透鏡與第2透鏡之間的空氣透鏡的近軸處之折射力; P4:第4透鏡的近軸處之折射力;f: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焦距;R5A:第5透鏡之物體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R5B:第5透鏡之像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
上記折射力,係表示近軸處之焦距的倒數。例如,所謂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折射力P,係表示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焦距f的倒數(P=1/f)。又,折射力Pair12係為藉由第1透鏡之像側面與第2透鏡之物體側面而被形成之空氣透鏡的折射力,係由式子:Pair12=(1-N1)/R1B+(N2-1)/R2A-{((1-N1)‧(N2-1))/(R1B‧R2A)}‧T12而被求出。
其中,N1:第1透鏡的對d線之折射率;N2:第2透鏡的對d線之折射率;R1B:第1透鏡之像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R2A:第2透鏡之物體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T12:第1透鏡與第2透鏡的軸上之空氣間隔。
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第1透鏡、具有負折射力的第2透鏡的相關之條件式(1)及條件式(2),係將第1透鏡與第2透鏡的折射力做適切設定,是用來使得透鏡全長之縮短與量產時的成像性能劣化防止都被兼顧所需的條件式。藉由超過條件式(1)的下限,就可防止全長變得過大。另一方面,藉由低於條件式 (1)的上限,就可防止由第1透鏡和第2透鏡負擔過剩的折射力,即使因製造而導致透鏡發生誤差之際,仍可防止性能的劣化。
又,藉由超過條件式(2)的下限,由第1透鏡與第2透鏡所構成之空氣透鏡的折射力就不會太弱,第1透鏡上所發生的球面像差為首之各種像差,就可在第2透鏡上適切補正。然後,具有正折射力之第1透鏡是凸面朝向物體側,藉此,有利於全長縮短。另一方面,藉由低於條件式(2)的上限,第1透鏡與第2透鏡之間的空氣透鏡就不會帶有過剩的折射力,因此可防止第1透鏡與第2透鏡之製造所致之相對位置偏差等所導致的性能劣化。
於攝像鏡頭的後半部,具有正折射力的第4透鏡之相關的條件式(3)也是,規定了使得透鏡全長之縮短與量產時的成像性能劣化防止都被兼顧所需的條件。藉由超過條件式(3)的下限,可防止全系中對第4透鏡造成過剩的折射力之負擔,即使因製造而導致透鏡發生誤差之際,仍可防止性能的劣化。另一方面,藉由低於條件式(3)的上限,可縮短鏡頭全長。
最終透鏡的第5透鏡的相關之條件式(4)及條件式(5),係規定了第5透鏡的形狀。藉由低於條件式(4)的上限,第5透鏡的物體側面會具有弱的正折射力乃至負折射力,又,藉由超過條件式(5)的下限,可使第5透鏡的負折射力主要是由像側面來負擔,其結果為,容易確保後焦點。另一方面,藉由低於條件式(5) 的上限,像側面的曲率半徑就不會極端變小,容易確保遠心性。又,從加工性的觀點來看也較為理想。
若依據上記特徵性構成,則可實現一種,縮短全長同時還能良好補正各種像差、F值明亮的5枚構成之攝像鏡頭及具備其的攝像光學裝置。然後,若將攝像光學裝置使用於行動電話、攜帶型資訊終端等之數位機器,則可對數位機器精巧地附加高性能之影像輸入機能,可期待其精巧化、高性能化、高機能化等。為了平衡良好地獲得如此效果,同時達成更高光學性能、小型化等所需的條件等,說明如下。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2a),更為理想。
0.35<Pair12/P<0.6…(2a)
此條件式(2a),係在前記條件式(2)所規定的條件範圍之中,基於前記觀點等而又規定了更為理想的條件範圍。因此,理想係藉由滿足條件式(2a),可更進一步增大上記效果。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3a)為理想,滿足條件式(3b)則更為理想。
1.4<P4/P<1.65…(3a)
1.4<P4/P<1.6…(3b)
這些條件式(3a)、(3b),係在前記條件式(3)所規定的條件範圍之中,基於前記觀點等而又規定了更為理想的條件範圍。因此,理想係藉由滿足條件式(3a)、更理想係為條件式(3b),可更進一步增大上記效果。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4a),更為理想。
-0.7<f/R5A<0.3…(4a)
此條件式(4a),係在前記條件式(4)所規定的條件範圍之中,基於前記觀點等而又規定了更為理想的條件範圍。因此,理想係藉由滿足條件式(4a),可更進一步增大上記效果。又,藉由超過條件式(4a)的下限,光束就不會過度發散,因此容易確保遠心性。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5a),更為理想。
0.6<(R5A+R5B)/(R5A-R5B)<1.4…(5a)
此條件式(5a),係在前記條件式(5)所規定的條件範圍之中,基於前記觀點等而又規定了更為理想的條件範圍。因此,理想係藉由滿足條件式(5a),可更進一步增大上記效果。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6),較為理想。
-0.1<P3/P…(6)
其中,P3:第3透鏡的近軸處之折射力;P: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折射力。
條件式(6)係將第3透鏡的折射力做適切規定,並規定了用來實現攝像鏡頭全長之縮短化所需的條件。藉由超過條件式(6)的下限,負的折射力就不會過強,可防止全長變大。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6a)為理想,滿足條件 式(6b)則更為理想。
0≦P3/P…(6a)
0≦P3/P<0.5…(6b)
這些條件式(6a)、(6b),係在前記條件式(6)所規定的條件範圍之中,基於前記觀點等而又規定了更為理想的條件範圍。因此,理想係藉由滿足條件式(6a)、更理想係為條件式(6b),可更進一步增大上記效果。又,藉由低於條件式(6b)的上限,正的折射力就不會過強,可良好地補正像面彎曲。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7),較為理想。
1<R3A/f<5…(7)
其中,R3A: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
條件式(7)係將第3透鏡的物體側面之形狀做適切規定,規定了使得像差補正與透鏡全長之縮短都被兼顧所需的條件。藉由超過條件式(7)的下限,可降低軸外光束的彗星像差之發生。又,從加工性的觀點來看也較為理想。另一方面,藉由低於條件式(7)的上限,折射力不會過弱,可防止全長變大。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7a),更為理想。
1<R3A/f<3.5…(7a)
此條件式(7a),係在前記條件式(7)所規定的條件範圍之中,基於前記觀點等而又規定了更為理想的條件範圍。因此,理想係藉由滿足條件式(7a),可更進一步 增大上記效果。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8),較為理想。
40<Vd3…(8)
其中,Vd3:第3透鏡的阿貝數。
條件式(8)係關於第3透鏡的分散,規定了適切進行色像差補正所需之條件。藉由超過條件式(8)的下限,就可防止軸上色像差變得過大。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8a),更為理想。
50<Vd3…(8a)
此條件式(8a),係在前記條件式(8)所規定的條件範圍之中,基於前記觀點等而又規定了更為理想的條件範圍。因此,理想係藉由滿足條件式(8a),可更進一步增大上記效果。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9),較為理想。
0.05<T34/f<0.20…(9)
其中,T34:第3透鏡與第4透鏡的光軸上之間隔;f: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焦距。
條件式(9)係規定了第3透鏡與第4透鏡的軸上之適切的空氣間隔。藉由超過條件式(9)的下限,就可分離軸上光束與軸外光束,軸外光束的像差補正變得容易。另一方面,藉由低於條件式(9)的上限,就可防止全長變得過大。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9a)為理想,滿足條件式(9b)則更為理想。
0.10<T34/f<0.20…(9a)
0.10<T34/f<0.15…(9b)
這些條件式(9a)、(9b),係在前記條件式(9)所規定的條件範圍之中,基於前記觀點等而又規定了更為理想的條件範圍。因此,理想係藉由滿足條件式(9a)、更理想係為條件式(9b),可更進一步增大上記效果。
前記第2透鏡係具有凸面朝向物體側之新月形狀,較為理想。若第2透鏡具有此種形狀,則可使第1透鏡之主點位置與第2透鏡之主點位置分離較遠,可更有效果地防止因製造所致之第1、第2透鏡之相對位置偏差等所導致的性能劣化。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0),較為理想。
0.9<(R4A+R4B)/(R4A-R4B)<1.6…(10)
其中,R4A:第4透鏡之物體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R4B:第4透鏡之像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
條件式(10)係將第4透鏡的形狀做適切設定,規定了使得像差補正與遠心性都被兼顧所需的條件。藉由超過條件式(10)的下限,就可縮小像面彎曲。另一方面,藉由低於條件式(10)的上限,就可防止像側曲率半徑過小,因此不會損及加工性。又,可使主點位置遠離成像位置,因此可提高遠心性。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0a)為理想,滿足條件式(10b)則更為理想。
1.1<(R4A+R4B)/(R4A-R4B)<1.6…(10a)
1.1<(R4A+R4B)/(R4A-R4B)<1.3…(10b)
這些條件式(10a)、(10b),係在前記條件式(10)所規定的條件範圍之中,基於前記觀點等而又規定了更為理想的條件範圍。因此,理想係藉由滿足條件式(10a)、更理想係為條件式(10b),可更進一步增大上記效果。
前記第5透鏡係具有負折射力,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1),較為理想。
-2.5<P5/P<-1.7…(11)
其中,P5:第5透鏡的近軸處之折射力;P: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折射力。
條件式(11)係將第5透鏡的折射力做適切設定,規定了使得像差補正與後焦點之確保都被兼顧所需的條件。藉由超過條件式(11)的下限,就可防止扭曲像差變得過大。又,可良好地補正色像差、像面彎曲。另一方面,藉由低於條件式(11)的上限,就可防止後焦點變長。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1a)為理想,滿足條件式(11b)則更為理想。
-2.0<P5/P<-1.7…(11a)
-1.9<P5/P<-1.7…(11b)
這些條件式(11a)、(11b),係在前記條件式(11)所規定的條件範圍之中,基於前記觀點等而又規定了更為理想的條件範圍。因此,理想係藉由滿足條件式(11a)、更理想係為條件式(11b),可更進一步增大上記效果。
本發明所述之攝像鏡頭,係在比前記第1透鏡靠物體側具有開口光圈,較為理想。若將此種開口光圈配置在透鏡系的最靠物體側,則可使得射出光瞳位置遠離攝像元件,因此可提高遠心特性。
在本發明所述之攝像鏡頭中,全部透鏡都是由塑膠材料所形成,較為理想。亦即,攝像鏡頭的透鏡是僅具有塑膠透鏡,較為理想。近年來,為了使含有固體攝像元件的攝像光學裝置全體小型化之目的,即使相同像素數的固體攝像元件,像素間距仍小,結果而言攝像面尺寸仍小者,已被開發。適合此種攝像面尺寸小之固體攝像元件的攝像鏡頭,係必須要使整體的焦距設計成比較短,因此導致各透鏡的曲率半徑或外徑都變得非常小。因此,若相較於需要費工的研磨加工才能製造的玻璃透鏡,藉由將所有透鏡都以射出成形所製造之塑膠透鏡來構成,即使曲率半徑或外徑小的透鏡,仍可廉價地大量生產。又,塑膠透鏡係由於押型溫度較低,因此可抑制成形模具的耗損,其結果為,可減少成形模具的更換次數或維修次數,可謀求成本降低。
本發明所論之攝像鏡頭,係適合作為附帶影 像輸入機能之數位機器(例如攜帶型終端)用的攝像鏡頭之使用,藉由將其與攝像元件等做組合,就可構成將被攝體之映像以光學性加以擷取然後以電性訊號加以輸出的攝像光學裝置。攝像光學裝置,係使用於被攝體之靜止影像攝影或動畫攝影的攝影機的構成主要構成要素的光學裝置,例如,從物體(亦即被攝體)側起依序具備:形成物體光學像的攝像鏡頭、和將被該攝像鏡頭所形成之光學像轉換成電性訊號的攝像元件所構成。然後,藉由將具有前述特徵構成的攝像鏡頭配置成,會在攝像元件的受光面(亦即攝像面)上形成有被攝體的光學像,就可實現小型、低成本且具有高性能之攝像光學裝置和具備其的數位機器。
作為附帶影像輸入機能之數位機器的例子,係可舉例數位相機、視訊攝影機、監視攝影機、車載攝影機、視訊電話用攝影機等之攝影機,又可舉例如,個人電腦、攜帶型終端(例如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高機能行動電話)、行動電腦等小型且可攜帶的資訊機器終端)、這些的周邊機器(掃描器、印表機等)、其他可內建或外接於數位機器等的攝影機。由這些例子可知,藉由使用攝像光學裝置不只可以構成攝影機,藉由在各種機器上搭載攝像光學裝置,就可附加攝影機機能。例如,可構成附帶攝影機之行動電話等的附帶影像輸入機能之數位機器。
圖13係作為附帶影像輸入機能之數位機器之一例,將數位機器DU的概略構成例以模式性剖面來圖 示。圖13所示的數位機器DU中所搭載的攝像光學裝置LU,係從物體(亦即被攝體)側起依序具備:用來形成物體光學像(像面)IM的攝像鏡頭LN(AX:光軸);和平行平板PT(攝像元件SR的覆蓋玻璃;因應需要而配置的光學式低通濾光片,相當於紅外線截斷濾光片等之光學濾光片等);和將被攝像鏡頭LN形成在受光面(攝像面)SS上的光學像IM轉換成電性訊號的攝像元件SR。以該攝像光學裝置LU來構成附帶影像輸入機能之數位機器DU的情況下,通常是在其本體內部配置攝像光學裝置LU,但在實現攝影機機能之際,可採用因應需要的形態。例如,可構成為,使單元化的攝像光學裝置LU可對數位機器DU的本體裝卸或是旋動。
攝像鏡頭LN係從物體側起依序由第1~第5透鏡L1~L5所成之5枚構成之單焦點鏡頭,如前述,是在攝像元件SR的受光面SS上形成光學像IM之構成。作為攝像元件SR,係可使用例如具有複數像素的CCD型影像感測器、CMOS型影像感測器等之固體攝像元件。攝像鏡頭LN,係被設置成會在攝像元件SR的光電轉換部亦即受光面SS上形成有被攝體的光學像IM,因此被攝像鏡頭LN所形成的光學像IM,係藉由攝像元件SR而被轉換成電性訊號。
數位機器DU,係除了攝像光學裝置LU以外,還具備訊號處理部1、控制部2、記憶體3、操作部4、顯示部5等。攝像元件SR所生成之訊號,係在訊號處 理部1中因應需要而施行所定之數位影像處理或影像壓縮處理等,成為數位映像訊號而被記錄在記憶體3(半導體記憶體、光碟等)中,隨著情況而可透過纜線或是轉換成紅外線訊號等然後傳達至其他機器(例如行動電話的通訊機能)。控制部2係由微電腦所成,會集中進行攝影機能(靜止影像攝影機能、動畫攝影機能等)、影像再生機能等之機能的控制、對焦所需之透鏡移動機構之控制等。例如,為了進行被攝體之靜止影像攝影、動畫攝影之其中至少一方,藉由控制部2而對攝像光學裝置LU進行控制。顯示部5係為包含液晶螢幕等之顯示器的部分,使用已被攝像元件SR所轉換之影像訊號或是記憶體3中所記錄的影像資訊來進行影像顯示。操作部4係為包含操作按鈕(例如快門釋放鈕)、操作撥盤(例如攝影模式撥盤)等之操作構件的部分,會將操作者所操作輸入的資訊,傳達至控制部2。
接著,舉出第1~第6實施形態,說明攝像鏡頭LN的具體光學構成。圖1、圖3、圖5、圖7、圖9、圖11中係分別圖示處於無限遠合焦狀態下的攝像鏡頭LN的第1~第6實施形態的光學剖面。第j透鏡Lj(j=1~5)係為位於從物體側起第j個位置的透鏡,被配置在攝像鏡頭LN之像側的平行平板PT,係想定為光學式低通濾光片、IR截斷濾光片、固體攝像元件的保護玻璃等。構成攝像鏡頭LN的所有透鏡面係想定為非球面,所有的透鏡係想定是以塑膠材料為光學材料。又想定為,自動對焦 或微距切換機能等時候的焦點位置對合,是使第1透鏡L1至第5透鏡L5一體移動而進行的全體對焦。
在第1~第6實施形態的攝像鏡頭LN中,係從物體側起,按照開口光圈ST、正的第1透鏡L1、負的第2透鏡L2、正的第3透鏡L3、正的第4透鏡L4及負的第5透鏡L5之順序而被配置。任一者均是,第1透鏡L1係具有凸面朝向物體側之形狀,第2透鏡L2係具有凸面朝向物體側之負新月形狀,第3透鏡L3係具有凸面朝向物體側之平凸形狀,第4透鏡L4係具有凸面朝向像側之正新月形狀,第5透鏡L5係具有凹面朝向像側之形狀。
[實施例]
以下,將實施本發明的攝像鏡頭之構成等,舉出實施例的建構數據等來做更具體的說明。此處所舉例的實施例1~6(EX1~6),係為分別對應於前述第1~第6實施形態的數值實施例,表示第1~第6實施形態的透鏡構成圖(圖1,圖3,圖5,圖7,圖9,圖11),係分別表示對應之實施例1~6的透鏡剖面形狀、透鏡配置等。
在各實施例的建構資料中,作為面數據,從左側的欄起依序表示面編號、近軸處之曲率半徑r(mm)、軸上面間隔d(mm)、關於d線(波長:587.56nm)的折射率nd、關於d線的阿貝數vd、有效半 徑(mm)。面編號標上*的面係為非球面,其面形狀係為,使用以面頂點為原點的本地直角座標系(X,Y,Z)的下式(AS)所定義。作為非球面數據係列示了非球面係數等。此外,各實施例的非球面數據中沒有標記的項的係數係為0;關於所有數據係為E-n=×10-n
其中,h:對X軸(光軸AX)垂直方向之高度(h2 =Y2 +Z2 ),X:高度h之位置上的光軸AX方向之弛垂量(面頂點基準),R:基準曲率半徑(相當於曲率半徑r),K:圓錐常數,Ai:i次的非球面係數。
作為各種數據,表示了全系之焦距(f,mm)、後焦點(fB,mm)、F值(F)、鏡頭全長(TL,mm)、攝像元件SR的攝像面SS的對角線長(2Y’,mm;Y’:最大像高)、入射光瞳位置(ENTP,從第1面至入射光瞳位置為止的距離,mm)、射出瞳孔位置(EXTP,從攝像面SS至射出瞳孔位置為止的距離,mm)、前側主點位置(H1,從第1面至前側主點位置為止的距離,mm )、後側主點位置(H2,從最終面至後側主點位置為止的距離,mm)。後焦點fB係表示,平行平板PT的像側面起至像面IM為止的距離。作為單透鏡數據還表示了各透鏡(Lj,j=1~5)的焦距(mm)。又,表1中表示了各實施例的條件式對應值。
圖2,圖4,圖6,圖8,圖10,圖12係實施例1~6(EX1~6)的像差圖,(A)係表示球面像差(mm),(B)係表示非點像差(mm),(C)係表示扭曲像差(%),(D)與(E)係表示子午彗星像差(mm)。於像差圖(A)、(D)、(E)中,實線係表示對d線(波長587.56nm)、單點鎖線係表示對C線(波長656.28nm)、虛線係表示對g線(波長435.84nm)的像差量。
在球面像差圖(A)中,對各波長的球面像差量,分別以從近軸像面起算的光軸AX方向之偏移量來表示,縱軸係表示F值。在非點像差圖(B)中,虛線T係表示對d線的子午像面,實線S係表示對d線的弧矢像面,分別以從近軸像面起算的光軸AX方向之偏移量來表示,縱軸係表示像高Y’。在扭曲像差圖(C)中,橫軸係表示對d線的扭曲,縱軸係表示像高Y’。在彗星像差圖(D)、(E)中,係表示各像高Y’的對各波長之子午彗星像差量。此外,像高Y’,係相當於攝像元件SR的攝像面SS的對角線長的一半。
實施例1的攝像鏡頭LN(圖1),係從物體 側起依序由:開口光圈ST、正的第1透鏡L1、負的第2透鏡L2、正的第3透鏡L3、正的第4透鏡L4、負的第5透鏡L5所構成,透鏡面全部都是非球面。以近軸的面形狀來觀看各透鏡的時候,第1透鏡L1係為往物體側凸出的正新月形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在像側凹下的負新月形透鏡,第3透鏡L3係為朝物體側凸出之具有平凸形狀的正透鏡,第4透鏡L4係為往像側凸出的正新月形透鏡,第5透鏡L5係為雙凹的負透鏡。
實施例2的攝像鏡頭LN(圖3),係從物體側起依序由:開口光圈ST、正的第1透鏡L1、負的第2透鏡L2、正的第3透鏡L3、正的第4透鏡L4、負的第5透鏡L5所構成,透鏡面全部都是非球面。以近軸的面形狀來觀看各透鏡的時候,第1透鏡L1係為雙凸的正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在像側凹下的負新月形透鏡,第3透鏡L3係為往物體側凸出之具有平凸形狀的正透鏡,第4透鏡L4係為往像側凸出的正新月形透鏡,第5透鏡L5係為雙凹的負透鏡。
實施例3的攝像鏡頭LN(圖5),係從物體側起依序由:開口光圈ST、正的第1透鏡L1、負的第2透鏡L2、正的第3透鏡L3、正的第4透鏡L4、負的第5透鏡L5所構成,透鏡面全部都是非球面。以近軸的面形狀來觀看各透鏡的時候,第1透鏡L1係為雙凸的正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在像側凹下的負新月形透鏡,第3透鏡L3係為往物體側凸出之具有平凸形狀的正透鏡,第 4透鏡L4係為往像側凸出的正新月形透鏡,第5透鏡L5係為在像側凹下的負新月形透鏡。
實施例4的攝像鏡頭LN(圖7),係從物體側起依序由:開口光圈ST、正的第1透鏡L1、負的第2透鏡L2、正的第3透鏡L3、正的第4透鏡L4、負的第5透鏡L5所構成,透鏡面全部都是非球面。以近軸的面形狀來觀看各透鏡的時候,第1透鏡L1係為雙凸的正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在像側凹下的負新月形透鏡,第3透鏡L3係為往物體側凸出之具有平凸形狀的正透鏡,第4透鏡L4係為往像側凸出的正新月形透鏡,第5透鏡L5係為雙凹的負透鏡。
實施例5的攝像鏡頭LN(圖9),係從物體側起依序由:開口光圈ST、正的第1透鏡L1、負的第2透鏡L2、正的第3透鏡L3、正的第4透鏡L4、負的第5透鏡L5所構成,透鏡面全部都是非球面。以近軸的面形狀來觀看各透鏡的時候,第1透鏡L1係為雙凸的正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在像側凹下的負新月形透鏡,第3透鏡L3係為往物體側凸出之具有平凸形狀的正透鏡,第4透鏡L4係為往像側凸出的正新月形透鏡,第5透鏡L5係為雙凹的負透鏡。
實施例6的攝像鏡頭LN(圖11),係從物體側起依序由:開口光圈ST、正的第1透鏡L1、負的第2透鏡L2、正的第3透鏡L3、正的第4透鏡L4、負的第5透鏡L5所構成,透鏡面全部都是非球面。以近軸的面形 狀來觀看各透鏡的時候,第1透鏡L1係為雙凸的正透鏡,第2透鏡L2係為在像側凹下的負新月形透鏡,第3透鏡L3係為往物體側凸出之具有平凸形狀的正透鏡,第4透鏡L4係為往像側凸出的正新月形透鏡,第5透鏡L5係為雙凹的負透鏡。
實施例1
單位:mm
面數據
非球面數據
第2面
K=0.24307E+00
A4=0.30765E-02
A6=0.36933E-02
非球面數據
第3面
K=-0.30000E+02
A4=-0.99010E-02
A6=0.12412E-02
非球面數據
第4面
K=-0.13941E+02
A4=-0.61713E-01
A6=0.24068E-01
A8=-0.31382E-01
A10=0.13964E-01
非球面數據
第5面
K=-0.79773E+01
A4=0.24220E-01
A6=-0.28880E-02
A8=0.40340E-02
A10=-0.24422E-02
A12=0.34116E-02
非球面數據
第6面
K=-0.16405E+02
A4=-0.48239E-01
A6=0.11145E-01
A8=0.44324E-02
A10=0.19069E-02
A12=-0.74750E-03
A14=-0.93819E-04
非球面數據
第7面
A4=-0.53576E-01
A6=-0.28548E-02
A8=0.13357E-01
A10=-0.11612E-01
A12=0.69163E-02
A14=-0.13213E-02
非球面數據
第8面
K=0.10000E+01
A4=0.14991E-01
A6=-0.20388E-01
A8=0.35684E-02
A10=0.14763E-02
A12=-0.37229E-03
非球面數據
第9面
K=-0.70101E+01
A4=-0.99136E-01
A6=0.11386E+00
A8=-0.85145E-01
A10=0.37256E-01
A12=-0.86223E-02
A14=0.98124E-03
A16=-0.43299E-04
非球面數據
第10面
K=0.10753E+02
A4=-0.69501E-01
A6=0.14674E-01
A8=-0.31617E-02
A10=0.11471E-02
A12=-0.22705E-03
A14=0.20439E-04
A16=-0.68856E-06
非球面數據
第11面
K=-0.65393E+01
A4=-0.44417E-01
A6=0.98412E-02
A8=-0.16036E-02
A10=0.14386E-03
A12=-0.64886E-05
A14=0.13249E-06
各種數據
f=4.43mm
fB=0.54mm
F=2.44
TL=5.49mm
2Y’=7mm
ENTP=0mm
EXTP=-2.91mm
H1=-1.27mm
H2=-3.89mm
單透鏡數據
實施例2
單位:mm
面數據
非球面數據
第2面
K=-0.26624E+00
A4=0.96529E-02
A6=0.48866E-02
非球面數據
第3面
K=0.30001E+02
A4=0.40457E-01
A6=-0.16013E-01
非球面數據
第4面
K=-0.47498E+01
A4=-0.34235E-01
A6=0.46921E-01
A8=-0.49955E-01
A10=0.15104E-01
非球面數據
第5面
K=-0.82749E+01
A4=0.42735E-01
A6=0.60264E-02
A8=-0.51413E-03
A10=-0.76361E-02
A12=0.51903E-02
非球面數據
第6面
K=0.14396E+02
A4=-0.47307E-01
A6=0.52182E-02
A8=0.41993E-02
A10=0.38616E-02
A12=0.23183E-03
A14=-0.85541E-03
非球面數據
第7面
A4=-0.47772E-01
A6=0.68852E-02
A8=0.13905E-02
A10=-0.67585E-02
A12=0.64493E-02
A14=-0.14007E-02
非球面數據
第8面
K=0.10000E+01
A4=-0.17850E-01
A6=0.66347E-02
A8=-0.66537E-02
A10=0.34264E-02
A12=-0.52291E-03
非球面數據
第9面
K=-0.64719E+01
A4=-0.12251E+00
A6=0.11717E+00
A8=-0.77328E-01
A10=0.32934E-01
A12=-0.77226E-02
A14=0.90803E-03
A16=-0.42214E-04
非球面數據
第10面
K=0.10733E+02
A4=-0.10544E+00
A6=0.40653E-01
A8=-0.10878E-01
A10=0.22636E-02
A12=-0.30198E-03
A14=0.21800E-04
A16=-0.64303E-06
非球面數據
第11面
K=-0.58181E+01
A4=-0.58186E-01
A6=0.18089E-01
A8=-0.39532E-02
A10=0.50893E-03
A12=-0.36257E-04
A14=0.11111E-05
各種數據
f=4.37mm
fB=0.62mm
F=2.44
TL=5.50mm
2Y’=7mm
ENTP=0mm
EXTP=-2.82mm
H1=-1.19mm
H2=-3.75mm
單透鏡數據
實施例3
單位:mm
面數據
非球面數據
第2面
K=0.15132E+00
A4=0.17083E-02
A6=0.94564E-03
非球面數據
第3面
K=0.30000E+02
A4=0.44903E-01
A6=-0.16422E-01
非球面數據
第4面
K=0.93078E+00
A4=-0.32395E-01
A6=0.61543E-01
A8=-0.59633E-01
A10=0.17729E-01
非球面數據
第5面
K=-0.89403E+01
A4=0.46086E-01
A6=0.78496E-02
A8=-0.36549E-02
A10=-0.60912E-02
A12=0.42567E-02
非球面數據
第6面
K=-0.19544E+02
A4=-0.50545E-01
A6=0.46647E-02
A8=-0.40236E-02
A10=0.43771E-02
A12=0.34312E-02
A14=-0.15864E-02
非球面數據
第7面
A4=-0.48411E-01
A6=0.81026E-02
A8=-0.12974E-01
A10=0.46628E-02
A12=0.14472E-02
A14=-0.35204E-03
非球面數據
第8面
K=0.10000E+01
A4=-0.21111E-01
A6=0.51846E-02
A8=-0.41527E-02
A10=0.27556E-02
A12=-0.50735E-03
非球面數據
第9面
K=-0.56793E+01
A4=-0.13598E+00
A6=0.13493E+00
A8=-0.10204E+00
A10=0.50998E-01
A12=-0.14103E-01
A14=0.19741E-02
A16=-0.11040E-03
非球面數據
第10面
K=0.10733E+02
A4=-0.68346E-01
A6=0.10427E-01
A8=0.40465E-02
A10=-0.19591E-02
A12=0.34207E-03
A14=-0.27739E-04
A16=0.87048E-06
非球面數據
第11面
K=-0.51471E+01
A4=-0.53192E-01
A6=0.15591E-01
A8=-0.32275E-02
A10=0.41083E-03
A12=-0.30813E-04
A14=0.10240E-05
各種數據
f=4.27mm
fB=0.49mm
F=2.42
TL=5.48mm
2Y’=7mm
ENTP=0mm
EXTP=-3.01mm
H1=-0.94mm
H2=-3.78mm
單透鏡數據
實施例4
單位:mm
面數據
非球面數據
第2面
K=0.18037E+00
A4=0.21435E-02
A6=0.30376E-02
非球面數據
第3面
K=-0.30000E+02
A4=0.48120E-01
A6=-0.17430E-01
非球面數據
第4面
K=0.31088E+01
A4=-0.30727E-01
A6=0.60610E-01
A8=-0.62640E-01
A10=0.18121E-01
非球面數據
第5面
K=-0.89075E+01
A4=0.46504E-01
A6=0.82884E-02
A8=-0.40029E-02
A10=-0.66740E-02
A12=0.48099E-02
非球面數據
第6面
K=-0.30000E+02
A4=-0.53345E-01
A6=0.46926E-02
A8=-0.39179E-02
A10=0.51349E-02
A12=0.37969E-02
A14=-0.17921E-02
非球面數據
第7面
A4=-0.51359E-01
A6=0.10565E-01
A8=-0.18747E-01
A10=0.10169E-01
A12=-0.75254E-03
A14=0.99585E-05
非球面數據
第8面
K=0.10000E+01
A4=-0.17744E-01
A6=0.74443E-02
A8=-0.61979E-02
A10=0.36046E-02
A12=-0.64471E-03
非球面數據
第9面
K=-0.50818E+01
A4=-0.13019E+00
A6=0.13066E+00
A8=-0.98076E-01
A10=0.49383E-01
A12=-0.13850E-01
A14=0.19673E-02
A16=-0.11167E-03
非球面數據
第10面
K=0.10733E+02
A4=-0.47816E-01
A6=0.37794E-02
A8=0.44554E-02
A10=-0.17167E-02
A12=0.27841E-03
A14=-0.21597E-04
A16=0.65558E-06
非球面數據
第11面
K=-0.55298E+01
A4=-0.44605E-01
A6=0.11992E-01
A8=-0.23809E-02
A10=0.29470E-03
A12=-0.21769E-04
A14=0.71992E-06
各種數據
f=4.28mm
fB=0.49mm
F=2.43
TL=5.48mm
2Y’=7mm
ENTP=0mm
EXTP=-3mm
H1=-0.97mm
H2=-3.79mm
單透鏡數據
實施例5
單位:mm
面數據
非球面數據
第2面
K=0.12253E+00
A4=0.24295E-02
A6=0.71559E-03
A8=0.30292E-03
A10=0.44000E-02
A12=-0.73960E-03
非球面數據
第3面
K=-0.30000E+02
A4=0.23149E-01
A6=0.11135E-02
A8=-0.67530E-02
A10=0.66667E-02
非球面數據
第4面
K=-0.28327E+01
A4=-0.24318E-01
A6=0.38460E-01
A8=-0.34704E-01
A10=0.91823E-02
非球面數據
第5面
K=-0.88363E+01
A4=0.38644E-01
A6=0.92524E-02
A8=-0.36809E-02
A10=-0.75461E-02
A12=0.45202E-02
非球面數據
第6面
K=-0.17540E-01
A4=-0.35138E-01
A6=0.58839E-02
A8=0.72251E-03
A10=0.26538E-03
A12=0.73771E-03
A14=-0.19516E-03
非球面數據
第7面
A4=-0.36936E-01
A6=0.11830E-01
A8=-0.23696E-01
A10=0.16084E-01
A12=-0.53659E-02
A14=0.95377E-03
非球面數據
第8面
K=-0.14111E+02
A4=-0.12638E-01
A6=0.14493E-01
A8=-0.10280E-01
A10=0.30032E-02
A12=-0.83379E-03
A14=0.11066E-03
非球面數據
第9面
K=-0.55978E+01
A4=-0.63011E-01
A6=0.47435E-01
A8=-0.14755E-01
A10=0.23950E-02
A12=-0.19653E-03
A14=0.92873E-05
A16=-0.66238E-06
非球面數據
第10面
K=-0.25459E-01
A4=-0.45605E-01
A6=-0.10337E-02
A8=0.59006E-02
A10=-0.14765E-02
A12=0.16707E-03
A14=-0.93654E-05
A16=0.21167E-06
非球面數據
第11面
K=-0.69369E+01
A4=-0.28300E-01
A6=0.19554E-02
A8=0.58111E-03
A10=-0.17510E-03
A12=0.16150E-04
A14=-0.48428E-06
各種數據
f=4.1mm
fB=0.21mm
F=2.2
TL=5.27mm
2Y’=7mm
ENTP=0mm
EXTP=-2.89mm
H1=-1.33mm
H2=-3.89mm
單透鏡數據
實施例6
單位:mm
面數據
非球面數據
第2面
K=0.12743E+00
A4=0.27267E-02
A6=0.79434E-03
A8=0.35822E-03
A10=0.50222E-02
A12=-0.80251E-03
非球面數據
第3面
K=-0.30000E+02
A4=0.23996E-01
A6=0.14981E-02
A8=-0.74239E-02
A10=0.75509E-02
非球面數據
第4面
K=-0.12135E+01
A4=-0.25012E-01
A6=0.41468E-01
A8=-0.38448E-01
A10=0.10323E-01
非球面數據
第5面
K=-0.89015E+01
A4=0.40317E-01
A6=0.99564E-02
A8=-0.40206E-02
A10=-0.85848E-02
A12=0.52742E-02
非球面數據
第6面
K=-0.12689E+00
A4=-0.36827E-01
A6=0.62780E-02
A8=0.82393E-03
A10=0.30474E-03
A12=0.86535E-03
A14=-0.23574E-03
非球面數據
第7面
A4=-0.36130E-01
A6=0.66217E-02
A8=-0.17951E-01
A10=0.13236E-01
A12=-0.47127E-02
A14=0.93341E-03
非球面數據
第8面
K=-0.14111E+02
A4=-0.13446E-01
A6=0.15864E-01
A8=-0.12057E-01
A10=0.37752E-02
A12=-0.10011E-02
A14=0.12680E-03
非球面數據
第9面
K=-0.54234E+01
A4=-0.62004E-01
A6=0.45734E-01
A8=-0.13054E-01
A10=0.13269E-02
A12=0.15023E-03
A14=-0.44889E-04
A16=0.25597E-05
非球面數據
第10面
K=0.11040E+00
A4=-0.49716E-01
A6=0.25904E-02
A8=0.47896E-02
A10=-0.12988E-02
A12=0.15107E-03
A14=-0.85931E-05
A16=0.19614E-06
非球面數據
第11面
K=-0.70751E+01
A4=-0.30558E-01
A6=0.34875E-02
A8=0.17939E-03
A10=-0.12493E-03
A12=0.13194E-04
A14=-0.41870E-06
各種數據
f=4.12mm
fB=0.2mm
F=2.23
TL=5.26mm
2Y’=7mm
ENTP=0mm
EXTP=-2.86mm
H1=-1.41mm
H2=-3.91mm
單透鏡數據
LN‧‧‧攝像鏡頭
L1~L5‧‧‧第1~第5透鏡
ST‧‧‧開口光圈(光圈)
IM‧‧‧像面(光學像)
AX‧‧‧光軸
PT‧‧‧平行平板

Claims (13)

  1. 一種攝像鏡頭,係屬於用來使被攝體像成像在攝像元件之攝像面所需的攝像鏡頭,其特徵為,從物體側起依序由:具有正折射力且凸面朝向物體側的第1透鏡、具有負折射力的第2透鏡、第3透鏡、具有正折射力的第4透鏡、第5透鏡所成,前記各透鏡係至少1面具有非球面,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5):0.4<P12/P<0.6…(1) 0.35<Pair12/P<0.65…(2) 1.3<P4/P<1.75…(3) f/R5A<0.5…(4) 0.6<(R5A+R5B)/(R5A-R5B)<1.4…(5)其中,P12:第1透鏡與第2透鏡的近軸處之合成折射力;P: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折射力;Pair12:第1透鏡與第2透鏡之間的空氣透鏡的近軸處之折射力;P4:第4透鏡的近軸處之折射力;f: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焦距;R5A:第5透鏡之物體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R5B:第5透鏡之像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6):-0.1<P3/P…(6)其中,P3:第3透鏡的近軸處之折射力; P: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折射力。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7):1<R3A/f<5…(7)其中,R3A:第3透鏡之物體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8):40<Vd3…(8)其中,Vd3:第3透鏡的阿貝數。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9):0.05<T34/f<0.20…(9)其中,T34:第3透鏡與第4透鏡的光軸上之間隔;f: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焦距。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前記第2透鏡係具有凸面朝向物體側之新月形狀。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0):0.9<(R4A+R4B)/(R4A-R4B)<1.6…(10)其中,R4A:第4透鏡之物體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 R4B:第4透鏡之像側面的近軸處之曲率半徑。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前記第5透鏡係具有負折射力,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1):-2.5<P5/P<-1.7…(11)其中,P5:第5透鏡的近軸處之折射力;P:全系的近軸處之合成折射力。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在比前記第1透鏡靠物體側具有開口光圈。
  10.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全部透鏡都是由塑膠材料所形成。
  11. 一種攝像光學裝置,其特徵為,具備:請求項1~10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和將被形成在攝像面上之光學像轉換成電性訊號的攝像元件;前記攝像鏡頭係被設置成,使被攝體之光學像會被形成在前記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上。
  12. 一種數位機器,其特徵為,藉由具備請求項11所記載之攝像光學裝置,而被附加了被攝體之靜止畫攝影、動畫攝影之其中至少一方之機能。
  13.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數位機器,其中,係為攜帶型終端。
TW102146902A 2013-01-24 2013-12-18 Camera lens, camera optics and digital machines TWI4657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1196A JP2014142499A (ja) 2013-01-24 2013-01-24 撮像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2295A TW201432295A (zh) 2014-08-16
TWI465763B true TWI465763B (zh) 2014-12-21

Family

ID=51423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6902A TWI465763B (zh) 2013-01-24 2013-12-18 Camera lens, camera optics and digital machines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42499A (zh)
TW (1) TWI46576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7569A (zh) * 2017-01-20 2017-08-1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8866B2 (ja) * 2013-11-28 2015-11-18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531814B (zh) * 2014-09-29 2016-05-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透鏡系統、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CN105824106B (zh) * 2015-01-05 2019-06-07 亚太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CN106199920B (zh) * 2016-09-29 2018-09-18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影镜头以及摄影设备
TWI619984B (zh) * 2017-08-15 2018-04-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0501806B (zh) * 2019-08-16 2021-04-09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29920A1 (en) * 2011-03-11 2012-09-13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TW201300869A (zh) * 2011-06-22 2013-01-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拾像光學鏡頭組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29920A1 (en) * 2011-03-11 2012-09-13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TW201300869A (zh) * 2011-06-22 2013-01-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拾像光學鏡頭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7569A (zh) * 2017-01-20 2017-08-1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2295A (zh) 2014-08-16
JP2014142499A (ja) 2014-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239948A1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lens system
US10197773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TWI422900B (zh) 光學攝影鏡頭組
JP5904623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US8804253B2 (en) Image lens system
TWI465763B (zh) Camera lens, camera optics and digital machines
US9001435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TWI485424B (zh) Camera lens
TWI467221B (zh) 拾像光學透鏡組
JP4894222B2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WO2013058111A1 (ja) 撮像レンズ
WO2010024198A1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WO2011086827A1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WO2013039035A1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並びにデジタル機器
JP2009258286A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JP2014232147A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WO2013111612A1 (ja) 撮像レンズ
WO2015041123A1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2014123097A (ja) 撮像レンズ
WO2012035708A1 (ja) 撮像レンズ
CN210775999U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1217663A1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TWI442128B (zh) 薄型化攝影透鏡組
CN210401819U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1046697A1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