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0506B -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0506B
TWI460506B TW100131785A TW100131785A TWI460506B TW I460506 B TWI460506 B TW I460506B TW 100131785 A TW100131785 A TW 100131785A TW 100131785 A TW100131785 A TW 100131785A TW I460506 B TWI460506 B TW I4605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wavelength
guide plate
emitting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1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12221A (zh
Inventor
Chi Hung Lee
Shih Hsin Ma
Original Assignee
Univ Feng Chi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 Feng Chia filed Critical Univ Feng Chia
Priority to TW1001317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6050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12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22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0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0506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提供彩色光源的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在平面顯示器中,背光源常搭配液晶空間調制器(a spatial light modulator)及彩色濾光片以呈現全彩化影像。在較大型的系統中,如彩色攝影機及背投影電視則採用三板式或雙板式菱鏡組或彩色濾光片搭配準直光源以呈現全彩色化影像。當系統採用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CF)時,因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CF)每一著色畫素只能呈現紅、綠、藍(R,G,B)三原色的其中單一原色,因此入射的白光約有三分之二的能量被吸收,降低了光學使用效率,也降低電池使用壽命。此外彩色濾光片本身的製程極為繁瑣,每一原色至少需使用一道以上的半導體黃光製程,成本極高。
為解決此問題,許多業者紛紛提出直接由背光模組提供三原色之光源的方法,以便於省略顯示器中的彩色濾光片。例如美國專利US 5,615,024、US 4,807,978、US 5,764,389、台灣專利M249217及其他發表於科學期刊上的論文,均是在背光模組中利用光柵或菱鏡將白光分離成三原色光,再令此三原色光分別通過顯示面板中不同的次畫素,以顯示彩色影像。
然而,在平面顯示器中使用菱鏡作為分光元件的技術尚存在許多問題,故目前並未能實際製造出成品。
此外,就使用光柵來進行分光的技術而言,必須盡可能地縮小光柵之週期,才能有效地將通過的光柵的光線分離成三原色光,因此不但製程較為繁雜,也易發生難以精密對位的問題。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背光模組,以提供顯示面板顯示彩色畫面所需之光線。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係使用上述背光模組,因而可同時兼顧影像彩色化與顯示亮度。
本發明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多個第一光源以及多個第二光源。這些第一光源適於在第一時序朝第一方向發出第一波長光線以及朝第二方向發出第二波長光線,以射入導光板。這些第二光源是鄰近第一光源而配置,並適於在第二時序朝第一方向發出第三波長光線以及朝第二方向發出第四波長光線,以射入導光板。其中,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之間的夾角小於90度。
本發明另提出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組及顯示面板,其中顯示面板是配置於上述導光板的出光面上方,並包括多個畫素,而各畫素分別包括第一次畫素與第二次畫素。背光模組在第一時序所發出之第一波長光線與第二時序所發出之第三波長光線會通過第一次畫素,而背光模組在第一時序所發出之第二波長光線與第二時序所發出之第四波長光線則會通過第二次畫素。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之各第一光源包括第一發光元件以及第二發光元件。第一發光元件是用以發出第一波長光線,第二發光元件是用以發出第二波長光線。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兩相鄰之第一光源的第二發光元件之間是以第一發光元件彼此相隔。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各第一光源更包括第一光學元件,配置在第一波長光線與第二波長光線入射導光板的光路徑上。其中,第一波長光線通過光學元件後是朝第一方向前進,第二波長光線通過光學元件後則朝第二方向前進。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各第一光學元件具有第一光軸,且在各第一光源中,第一發光元件與第二發光元件是相對第一光軸而對稱配置。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各第二光源包括第三發光元件以及第四發光元件。第三發光元件是用以發出第三波長光線,第四發光元件是用以發出第四波長光線。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兩相鄰之第二光源的第四發光元件之間是以第三發光元件彼此相隔。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第二光源更包括第二光學元件,配置在第三波長光線與第四波長光線入射導光板的光路徑上。其中,第三波長光線通過光學元件後是朝第一方向前進,第四波長光線通過光學元件後則朝第二方向前進。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各第二光學元件具有第二光軸,且在各第二光源中,第三發光元件與第四發光元件是相對第二光軸而對稱配置。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各第一光源之第一發光元件及第二發光元件是與第二光源之第三發光元件及第四發光元件交錯堆疊。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背光模組更包括多個第一耦光折射透鏡、多個第一準直透鏡、多個第二耦光折射透鏡以及多個第二準直透鏡,其中這些第一耦光折射透鏡是配置於第一波長光線與第三波長光線入射導光板前的光路徑上,這些第一準直透鏡則是配置於第一波長光線與第三波長光線入射這些第一耦光折射透鏡前的光路徑上。這些第二耦光折射透鏡是分別堆疊於這些第一耦光折射透鏡上而位於於第三波長光線與第四波長光線入射導光板的光路徑上,這些第二準直透鏡則是分別堆疊於這些第一準直透鏡上而位於第二波長光線與第四波長光線入射這些第二耦光折射透鏡前的光路徑上。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這些第一發光元件與這些第四發光元件相同,且這些第一發光元件分別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相鄰,這些第二發光元件分別與這些第四發光元件相鄰。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之導光板具有至少一個入光面,且上述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配置於入光面旁。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反射導光結構,且導光板具有入光面及反射面。導光板是配置於上述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的上方而使反射面鄰近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而反射導光結構配置於導光板的入光面旁。第一光源所發出之第一波長光線與第二波長光線以及第二光源所發出之第三波長光線與第四波長光線在射至反射導光結構後,係由導光板之入光面入射至導光板內部。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多個聚光元件,配置於背光模組與顯示面板之間,且各聚光元件分別對應至這些畫素其中之一。舉例來說,這些聚光元件例如是球面透鏡。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透光膠材,配置於上述聚光元件與顯示面板之間。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偏光片,配置於上述聚光元件與顯示面板之間。
本發明之背光模組是在不同時序將發出不同色光,且各時序所發出的兩種色光出射角度不同,以照射到不同的次畫素。由於兩時序的切換頻率大於人眼可分辨的頻率,因此將此背光模組應用於顯示裝置中可有效地使顯示裝置顯示全彩影像。由此可知,使用本發明之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無須配置彩色濾光片即可顯示全彩影像,因而具有高出光強度,進而增加顯示影像的亮度。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下列各實施例的說明是參考附加的圖式,用以例示本發明可用以實施之特定實施例。本發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後」、「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2A為圖1之第一光源所發出之光線的路徑示意圖,圖2B則為圖1之第二光源所發出之光線的路徑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1、圖2A及圖2B,背光模組100包括第一光源110、第二光源120以及導光板130。這些第一光源110適於在第一時序朝第一方向D1發出第一波長光線L1,並且朝第二方向D2發出第二波長光線L2,而第一波長光線L1與第二波長光線L2均會射入導光板130內。另一方面,這些第二光源120是一對一地堆疊於第一光源110上方,並且可在第二時序朝第一方向D1發出第三波長光線L3以及朝第二方向D2發出第四波長光線L4,以射入導光板130。其中,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之間的夾角θ小於90度。
特別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一波長光線L1例如是與第四波長光線L4相同。舉例來說,第一波長光線L1與第四波長光線L4例如是綠光,第二波長光線L2例如是紅光,第三波長光線L3則例如是藍光,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具體來說,本實施例之導光板130具有入光面132、出光面134以及反射面136,其中反射面136與出光面134相對,而入光面132是連接於反射面136與出光面134之間。而且,本實施例例如是在導光板130的底面塗佈或貼附一層反射膜而形成反射面136。除此之外,為進一步提高背光模組100的出光強度與出光效率,本實施例之導光板130的反射面136例如是具有多個反射微結構137,其例如是V型溝槽或其他可有效地將光線朝出光面134反射的結構。
第一光源110與第二光源120即是配置於入光面132旁。特別的是,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具有兩組第一光源110與第二光源120,且導光板130例如是具有兩個相對的入光面132,而各入光面132旁則是分別配置有一組第一光源110與第二光源120,如圖1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本發明並不限定第一光源110與第二光源120是否設置於導光板130的雙側。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僅在導光板130的一側設置第一光源110與第二光源120。熟習此技藝者可自行依據所需亮度或是背光模組的體積限制來決定背光模組100為單側入光式或雙側入光式。
此外,導光板130在連接兩入光面132的側壁上例如是塗佈或貼附有吸收光線的物質,因而形成光吸收面138,以避免第一光源110與第二光源120射入導光板130內的光線從此處散射而導致背光模組100的出光效率下降。
請繼續參照圖2A,各個第一光源110例如是由第一發光元件112、第二發光元件114以及第一光學元件116所構成,其中第一發光元件112與第二發光元件114例如是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且第一發光元件112即是用以發出第一波長光線L1,第二發光元件114則是用以發出第二波長光線L2。而且,兩相鄰之第一光源110的這些第二發光元件114之間是隔著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12。也就是說,在這些第一光源110中,第一發光元件112與第二發光元件114是交錯排列成一列。
第一光學元件116則是配置於第一波長光線L1以及第二波長光線L2入射導光板130的光路徑上,而且當第一發光元件112所發出的第一波長光線L1通過第一光學元件116後,會朝第一方向D1前進。第二發光元件114所發出的第二波長光線L2在通過第一光學元件116後,則會朝第二方向D2前進。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光學元件116例如是具有光軸P1,而第一發光元件112與第二發光元件114是分別配置於其所對應之第一光學元件116之光軸P1的兩側,並且以光軸P1為軸心相互對稱配置。
另一方面,如圖2B所示,各第二光源120則例如是由第三發光元件122、第四發光元件124及第二光學元件126所構成。第三發光元件122與第四發光元件124也同樣可以是發光二極體,且第三發光元件122即是用以發出第三波長光線L3,第四發光元件124則是用以發出第四波長光線L4。而且,兩相鄰之第一光源110的這些第四發光元件124之間是隔著一個第三發光元件122。也就是說,在這些第一光源110中,第三發光元件122與第四發光元件124是交錯排列成一列。特別的是,如圖1所示,第三發光元件122是大致對齊於第一發光元件112,第四發光元件124則是大致對齊於第二發光元件114。
請再次參照圖2B,第二光學元件126是配置於第三波長光線L3以及第四波長光線L4入射導光板130的光路徑上,而且當第三發光元件122所發出的第三波長光線L3通過第二光學元件126後,會朝第一方向D1前進。第四發光元件124所發出的第四波長光線L4在通過第二光學元件126後,則會朝第二方向D2前進。而且,第二光學元件126例如是具有光軸P2,而第三發光元件122與第四發光元件124是分別配置於其所對應之第二光學元件126之光軸P2的兩側,並且以光軸P2為軸心相互對稱配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光學元件116與第二光學元件126例如是一體成型的耦光微透鏡,如圖1所示。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之光軸P1與P2相互重疊。
由圖1及圖2A可知,第一發光元件112與第二發光元件114會在第一時序分別發出第一波長光線L1與第二波長光線L2,且第一波長光線L1與第二波長光線L2分別沿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入射至導光板130內,再經由導光板130之反射面136上的反射微結構137,將第一波長光線L1與第二波長光線L2反射至出光面134出射。由圖1及圖2B可知,第三發光元件122與第四發光元件124會在第二時序分別發出第三波長光線L3與第四波長光線L4,且第三波長光線L3與第四波長光線L4分別沿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入射至導光板130內,再經由導光板130之反射面136上的反射微結構137,將第三波長光線L3與第四波長光線L4反射至出光面134出射。
也就是說,背光模組100是在不同時序發出不同波長的光。舉例來說,本實施例之第一時序與第二時序例如是相距1/120秒。由於人類的肉眼無法清楚地分辨以此頻率切換光源時的光線變化,因此將背光模組100應用於顯示裝置中,可供使用者觀賞到全彩化的顯示畫面。
圖3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以下將針對背光模組300與背光模組100的相異處加以說明,其餘細節請參考前述實施例。請參照圖3,第一光學元件116例如是由背光模組300還包括有準直透鏡310、與耦光折射透鏡320、準直透鏡330以及耦光折射透鏡340。其中,準直透鏡330是堆疊在準直透鏡310上,而耦光折射透鏡340則是堆疊在耦光折射透鏡320上。而且,耦光折射透鏡320是配置於第一波長光線L1與第三波長光線L3入射導光板130前的光路徑上,準直透鏡310是配置於第一波長光線L1與第三波長光線L3入射第一耦光折射透鏡320前的光路徑上。另一方面,耦光折射透鏡340是配置於第二波長光線L2與第四波長光線L4入射導光板130的光路徑上,準直透鏡330則是配置於第二波長光線L2與第四波長光線L4入射耦光折射透鏡340的光路徑上。詳言之,本實施例之各準直透鏡310是對應至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12與一個第三發光元件122,各準直透鏡330則是對應至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4與一個第四發光元件124。
請同時參照圖3及圖4A,在第一時序中,第一發光元件112所發出之第一波長光線L1是藉由準直透鏡310將其集中射至耦光折射透鏡320,之後再利用耦光折射透鏡320將第一波長光線L1往第一方向D1折射。第二發光元件122所發出之第二波長光線L2則是藉由準直透鏡330將其集中射至耦光折射透鏡340,之後再利用耦光折射透鏡340將第二波長光線L2往第二方向折射。
請同時參照圖3及圖4B,在第二時序中,第三發光元件122所發出的第三波長光線L3是藉由準直透鏡310將其集中射至耦光折射透鏡320,之後再利用耦光折射透鏡320將第三波長光線L3朝第一方向D1折射。第四發光元件124所發出的第四波長光線L4則是藉由準直透鏡330將其集中射至耦光折射透鏡340,之後再利用耦光折射透鏡340將第四波長光線L4朝第二方向D2折射。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三發光元件122是堆疊於第一發光元件112上,各第四發光元件124則是堆疊於第二發光元件114上,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對應至同一個準直透鏡310的第一發光元件112與第三發光元件122的位置可以上下互換。同樣地,對應至同一個準直透鏡330的第二發光元件114與第四發光元件124的位置也可以上下互換。
雖然前述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及背光模組300均是將第一光源110與第二光源120設置在導光板130的側邊,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光源110與第二光源120也可以配置在其他位置,再透過可反射或折射光線的光學元件,將第一光源110及第二光源120所發出之光線導入導光板130中即可。以下將舉實施例說明之。
圖5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的側視圖。請參照圖5,在背光模組500中,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是配置於導光板130之反射面136的下方。在此為使圖式較為清楚,圖5僅繪示出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中的第一發光元件112、第三發光元件122、第一光學元件116與第二光學元件126。特別的是,背光模組500包含有反射導光結構510,配置於導光板130的入光面132旁。因此第一光源所發出之光線以及第二光源所發出之光線會在射至反射導光結構510後,被反射導光結構510反射而從入光面132入射至導光板130內,之後再經由導光板130的反射面136將其反射而從出光面134出射。
由於背光模組500是將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配置於導光板下方,因此可減小背光模組500的整體面積,以便於應用在小尺寸的顯示裝置中。
為使熟習此技藝者更加瞭解本發明,以下將舉例說明本發明之背光模組的應用。
圖6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顯示裝置的側視圖。請參照圖6,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610與背光模組620,其中背光模組620可以是前述任一實施例中的背光模組,而顯示面板610例如是液晶顯示面板或其他非自發光式的顯示面板。顯示面板610是配置在導光板130的出光面134上方,並且包括多個畫素612。進一步來說,各個畫素612包括第一次畫素612a以及第二次畫素612b。而且,背光模組610在第一時序由第一光源110所發出之第一波長光線L1以及在第二時序由第二光源所發出之第三波長光線L3是通過第一次畫素612a,背光模組610在第一時序由第一光源所發出之第二波長光線L2與第二時序由第二光源120所發出之第四波長光線L4是通過第二次畫素612b。其中,第一時序例如是與第二時序相差1/120秒。因此,當第一光源110與第二光源120交互切換時,人眼可從各畫素612觀看到白光或其他由第一波長光線L1、第二波長光線L2、第三波長光線L3及第四波長光線L4所混成的色光。
特別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620與顯示面板610之間例如是設置有多個聚光元件630,且各聚光元件630分別對應至一個畫素612。聚光元件630是用以將自導光板130出射的光線聚集,進而提高光線入射至顯示面板610的亮度。舉例來說,聚光元件630例如是球面透鏡。而且,本實施例之聚光元件630例如是藉由透光膠材640而黏附於顯示面板610下方,但本發明不限於此,聚光元件630也可以是以其他方式配置於顯示面板610與背光模組620之間。也就是說,聚光元件630與顯示面板610之間的光傳遞介質可以是空氣,如圖7所示。
此外,如圖6與圖7所示,顯示面板610與聚光元件630之間還可以配置有偏光片650,用以將背光模組620所提供之光線過濾為特定偏振方向的光線。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背光模組主要是利用各色光源入射角度的不同間接達到色彩分光,並且在不同時序發出多種色光。由於兩時序的切換頻率大於人眼可分辨的頻率,因此將此背光模組應用於顯示裝置中可有效地使顯示裝置顯示全彩影像。由此可知,使用本發明之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無須配置彩色濾光片即可顯示全彩影像,因而具有高出光強度,進而增加顯示影像的亮度。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
100、300、500、620...背光模組
110...第一光源
112...第一發光元件
114...第二發光元件
116...第一光學元件
120...第二光源
122...第三發光元件
124...第四發光元件
126...第二光學元件
130...導光板
132‧‧‧入光面
134‧‧‧出光面
136‧‧‧反射面
137‧‧‧反射微結構
138‧‧‧光吸收面
310、330‧‧‧準直透鏡
320、340‧‧‧耦光折射透鏡
510‧‧‧反射導光結構
600‧‧‧顯示裝置
610‧‧‧顯示面板
612‧‧‧畫素
612a‧‧‧第一次畫素
612b‧‧‧第二次畫素
630‧‧‧聚光元件
640‧‧‧膠材
650‧‧‧偏光片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L1‧‧‧第一波長光線
L2‧‧‧第二波長光線
L3‧‧‧第三波長光線
L4‧‧‧第四波長光度
P1、P2‧‧‧光軸
θ‧‧‧夾角
圖1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2A為圖1之第一光源所發出之光線的路徑示意圖。
圖2B為圖1之第二光源所發出之光線的路徑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4A為圖3之背光模組在第一時序的光線路徑圖。
圖4B為圖3之背光模組在第二時序的光線路徑圖。
圖5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的側視圖。
圖6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顯示裝置的側視圖。
圖7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顯示裝置的側視圖。
100...背光模組
110...第一光源
112...第一發光元件
114...第二發光元件
116...第一光學元件
120...第二光源
122...第三發光元件
124...第四發光元件
126...第二光學元件
130...導光板
132...入光面
134...出光面
136...反射面
137...反射微結構
138...光吸收面

Claims (20)

  1.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導光板;多個第一光源,各該第一光源包含適於在一第一時序朝一第一方向發出一第一波長光線的一第一發光元件以及朝一第二方向發出一第二波長光線的一第二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波長光線及該第二波長光線入射該導光板,且該兩相鄰之該些第一光源的該些第二發光元件之間是相隔該些第一發光元件其中之一,各該第一光學元件具有一第一光軸,且在各該第一光源中,該第一發光元件與該第二發光元件是相對該第一光軸對稱配置;以及多個第二光源,鄰近該些第一光源而配置,且各該第二光源包含適於在一第二時序朝該第一方向發出一第三波長光線的一第三發光元件以及朝該第二方向發出一第四波長光線的一第四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三波長光線及該第四波長光線入射該導光板,兩相鄰之該些第二光源的該些第四發光元件之間是相隔該些第三發光元件其中之一,各該第二光學元件具有一第二光軸,且在各該第二光源中,該第三發光元件與該第四發光元件是相對該光軸對稱配置,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之間的夾角小於90度,每一該第一光源與對應的該第二光源緊鄰於該導光板的同一側面且每一該第一光源位於對應的該第二光源的上方。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各該第一光源更包括一第一光學元件,配置於該第一波長光線以及該第 二波長光線入射該導光板的光路徑上,其中該第一波長光線通過該第一光學元件後,朝該第一方向前進,該第二波長光線通過該第一光學元件後,朝該第二方向前進。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各該第二光源更包括一第二光學元件,配置於該第三波長光線以及該第四波長光線入射該導光板的光路徑上,其中該第三波長光線通過該第二光學元件後,朝該第一方向前進,該第四波長光線通過該第二光學元件後,朝該第二方向前進。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各該第一光源之該第一發光元件及該第二發光元件係與該第二光源之該第三發光元件及該第四發光元件交錯堆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多個第一耦光折射透鏡,配置於該些第一波長光線與該些第三波長光線入射該導光板前的光路徑上;多個第一準直透鏡,配置於該些第一波長光線與該些第三波長光線入射該些第一耦光折射透鏡前的光路徑上;多個第二耦光折射透鏡,分別堆疊於該些第一耦光折射透鏡上而位於該些第二波長光線與該些第四波長光線入射該導光板的光路徑上;以及多個第二準直透鏡,分別堆疊於該些第一準直透鏡上而位於該些第二波長光線與該些第四波長光線入射該些第二耦光折射透鏡前的光路徑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與該些第四發光元件相同,且該些第一發光元件分別與該些第三發光元件相鄰,該些第二發光元件分別與該些第四發光元件相鄰。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且該些第一光源與該些第二光源配置於該入光面旁。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反射導光結構,且該導光板更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反射面,該導光板配置於該些第一光源及該些第二光源上方,而使該反射面鄰近該些第一光源與該些第二光源,且該反射導光結構配置於該入光面旁,該些第一光源所發出之該第一波長光線與該第二波長光線以及該些第二光源所發出之該第三波長光線與該第四波長光線在射至該反射導光結構後,係由該入光面入射至該導光板內部。
  9.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背光模組,包括:一導光板,具有一出光面;多個第一光源,各該第一光源包含適於在一第一時序朝一第一方向發出一第一波長光線的一第一發光元件以及朝一第二方向發出一第二波長光線的一第二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波長光線及該第二波長光線入射該導光板,且該兩相鄰之該些第一光源的該些第二發光元件之間是相隔該些第一發光元件其 中之一,各該第一光學元件具有一第一光軸,且在各該第一光源中,該第一發光元件與該第二發光元件是相對該第一光軸對稱配置;以及多個第二光源,鄰近該些第一光源而配置,且各該第二光源包含適於在一第二時序朝該第一方向發出一第三波長光線的一第三發光元件以及朝該第二方向發出一第四波長光線的一第四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三波長光線及該第四波長光線入射該導光板,兩相鄰之該些第二光源的該些第四發光元件之間是相隔該些第三發光元件其中之一,各該第二光學元件具有一第二光軸,且在各該第二光源中,該第三發光元件與該第四發光元件是相對該光軸對稱配置,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之間的夾角小於90度,每一該第一光源與對應的該第二光源緊鄰於該導光板的同一側面且每一該第一光源位於對應的該第二光源的上方;以及一顯示面板,配置於該導光板之該出光面上方,其中該顯示面板包括多個畫素,且各該畫素包括一第一次畫素與一第二次畫素,其中該第一時序所發出之該第一波長光線與該第二時序所發出之該第三波長光線係通過該第一次畫素,該第一時序所發出之該第二波長光線與該第二時序所發出之該第四波長光線是通過該第二次畫素。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第一光源更包括一第一光學元件,配置於該第一波長光線以及該第二波長光線入射該導光板的光路徑上,其中該第一波長光線通過該第一光學元件後,朝該第一方向前進,該第二波長光線 通過該第一光學元件後,朝該第二方向前進。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第二光源更包括一第二光學元件,配置於該第三波長光線以及該第四波長光線入射該導光板的光路徑上,其中該第三波長光線通過該第二光學元件後,朝該第一方向前進,該第四波長光線通過該第二光學元件後,朝該第二方向前進。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第一光源之該第一發光元件及該第二發光元件係與該第二光源之該第三發光元件及該第四發光元件交錯堆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多個第一耦光折射透鏡,配置於該些第一波長光線與該些第三波長光線入射該導光板前的光路徑上;多個第一準直透鏡,配置於該些第一波長光線與該些第三波長光線入射該些第一耦光折射透鏡前的光路徑上;多個第二耦光折射透鏡,分別堆疊於該些第一耦光折射透鏡上而位於該些第二波長光線與該些第四波長光線入射該導光板的光路徑上;以及多個第二準直透鏡,分別堆疊於該些第一準直透鏡上而位於該些第二波長光線與該些第四波長光線入射該些第二耦光折射透鏡前的光路徑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與該些第四發光元件相同,且該些第一發光元件分 別與該些第三發光元件相鄰,該些第二發光元件分別與該些第四發光元件相鄰。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導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且該些第一光源與該些第二光源配置於該入光面旁。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背光模組更包括一反射導光結構,且該導光板更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反射面,該導光板配置於該些第一光源及該些第二光源上方,而使該反射面鄰近該些第一光源與該些第二光源,且該反射導光結構配置於該入光面旁,該些第一光源所發出之該第一波長光線與該第二波長光線以及該些第二光源所發出之該第三波長光線與該第四波長光線在射至該反射導光結構後,係由該入光面入射至該導光板內部。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多個聚光元件,配置於該背光模組與該顯示面板之間,且各該聚光元件分別對應至該些畫素其中之一。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些聚光元件為球面透鏡。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一透光膠材,配置於該聚光元件與該顯示面板之間。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一偏光片,配置於該聚光元件與該顯示面板之間。
TW100131785A 2011-09-02 2011-09-02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TWI4605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31785A TWI460506B (zh) 2011-09-02 2011-09-02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31785A TWI460506B (zh) 2011-09-02 2011-09-02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2221A TW201312221A (zh) 2013-03-16
TWI460506B true TWI460506B (zh) 2014-11-11

Family

ID=48482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1785A TWI460506B (zh) 2011-09-02 2011-09-02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6050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01786A1 (en) * 2002-08-14 2006-01-05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light guide
TW200820185A (en) * 2006-10-24 2008-05-01 Au Optronics Corp Color sequential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201003217A (en) * 2008-07-08 2010-01-16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backlight module driv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TWI334046B (en) * 2007-07-10 2010-12-01 Au Optronics Corp Color filterles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01786A1 (en) * 2002-08-14 2006-01-05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light guide
TW200820185A (en) * 2006-10-24 2008-05-01 Au Optronics Corp Color sequential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I334046B (en) * 2007-07-10 2010-12-01 Au Optronics Corp Color filterles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003217A (en) * 2008-07-08 2010-01-16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backlight module driv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2221A (zh) 2013-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55465B2 (ja) 面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477571B2 (ja)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採用した画像投射装置
TW202036092A (zh) 具有二向色分束器顏色組合器的光學裝置和系統
US20100053992A1 (en)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20287374A1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US20060139575A1 (en) Optical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method
WO2017164117A1 (ja) 表示装置及び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US9678266B2 (en) Display module
CN20712368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101976991B1 (ko) 웨어러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20218776A1 (en) Composite color separation system
TWI512334B (zh) 光源系統及顯示裝置
JP2007334351A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に使われる高輝度のカラー偏光フィルター・モジュール・ユニット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TW201833653A (zh) 投影系統
CN101995743A (zh) 一种亮度和颜色均匀的投影光学引擎
JP2008243386A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10101989A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9910205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4433724B2 (ja)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WO2007138501A2 (en) Miniature projection engine
TWI460506B (zh)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US20140118663A1 (en) Color separation system
CN210666222U (zh) 合色装置
TW201504727A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N216118360U (zh) 合光装置及投影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