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2392B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2392B
TWI452392B TW100118465A TW100118465A TWI452392B TW I452392 B TWI452392 B TW I452392B TW 100118465 A TW100118465 A TW 100118465A TW 100118465 A TW100118465 A TW 100118465A TW I452392 B TWI452392 B TW I4523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ncident end
backlight module
plate
light incid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84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48267A (en
Inventor
Yi Wen Chang
Fu Cheng Fan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01184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52392B/zh
Priority to CN201110217123.7A priority patent/CN102352984B/zh
Priority to US13/449,880 priority patent/US8974104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248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8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23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239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2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e.g. with collimating, focussing or diverg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
本發明係與應用於液晶顯示器之背光模組有關,特別是關於一種能改善熱點(hotspot)及亮線(bright line)現象,並可維持良好的導光效率之背光模組。
近年來,隨著顯示器相關技術不斷的發展,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組之設計亦持續研發與創新。請參照圖1,圖1係繪示傳統液晶顯示器之背光模組的剖面視圖。如圖1所示,背光模組1包含楔形(wedge)導光板10、光源12及光反射板14。背光模組1之所以採用楔形導光板10的主要原因在於:避免光源12之光源表面120上半部所發出的光線射至導光板10之外,使其能夠順利射入導光板10內,以提升導光板10的效率。
雖然採用楔形導光板10的背光模組1具有上述優點,然而,如圖1所示,當光源12之光源表面120所發出的光線R通過楔形導光板10的入光端面100進入楔形導光板10後,光線R將會被楔形導光板10的導引斜面102反射出楔形導光板10的底面104之外,並射至位於底面104下方的光反射板14上。接著,光反射板14將光線R反射進入楔形導光板10內,並從楔形導光板10的出光面106向上射出楔形導光板10之外,因而導致傳統的液晶顯示器在對應光源12位置處產生熱點現象及亮線現象,嚴重影響到液晶顯示器所顯示影像之品質。
因此,本發明之一範疇在於提出一種應用於液晶顯示器之背光模組,以解決先前技術所遭遇到之上述種種問題。
於第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至少一光源及光反射板。導光板包含出光面、底面、入光端面及導引斜面。底面與出光面相對。入光端面設置於出光面及底面之一側,並沿橫跨出光面及底面之方向分佈。導引斜面之一端與出光面相交於第一邊界,另一端連接入光端面之頂緣。導引斜面自第一邊界朝突出出光面之方向延伸。第一邊界與入光端面之間的水平距離為第一長度。光源設置對應於入光端面且具有光源表面。光源表面於入光端面所在平面之投影面為入光端面所覆蓋。光反射板設置於導光板之底面下方。當光反射板靠近入光端面之一端與入光端面之間的水平距離小於第一長度時,光反射板靠近入光端面之該端於出光面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與第一邊界之間的水平距離為第一偏移量;當光反射板靠近入光端面之該端與入光端面之間的水平距離大於第一長度時,光反射板靠近入光端面之該端於出光面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與第一邊界之間的水平距離為第二偏移量。第一偏移量不超過0.5mm,第二偏移量至少為0.5mm。
於此實施例中,第二偏移量不超過1mm。
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偏移量小於或等於第一長度。
於此實施例中,第二偏移量小於或等於第一長度。
於此實施例中,導引斜面與出光面之間具有第一角度,上述第一長度愈長則第一角度愈小。
於此實施例中,入光端面於垂直剖面上具有第二長度且底面與出光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為第三長度,第二長度大於第三長度。
於第二實施例中,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延伸反射板。延伸反射板係設置於導光板之底面下方。延伸反射板之一端係連接光反射板靠近入光端面之該端,延伸反射板之另一端則對齊入光端面所在平面。
於此實施例中,延伸反射板具有缺口,缺口之數目及分佈位置係對應於光源。
於此實施例中,缺口之形狀係為正方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圓弧形、多邊形及不規則幾何形狀等形狀其中之一。
於第三實施例中,第一實施例中之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光吸收板。光吸收板係設置於導光板之底面下方,光吸收板之一端係連接光反射板靠近入光端面之該端,光吸收板之另一端則對齊入光端面所在平面。
於第四實施例中,第一實施例中之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框架(bezel)。框架係設置於光反射板下方,框架靠近入光端面之一端係對齊光反射板靠近入光端面之該端。
於此實施例中,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光吸收板。光吸收板之一端係連接框架靠近入光端面之該端,光吸收板之另一端則係對齊入光端面所在平面。
於第五實施例中,第一實施例中之導光板之底面上形成有光吸收層。光吸收層之一端係對齊光反射板靠近入光端面之該端於底面上之垂直投影,光吸收層之另一端則係對齊入光端面所在平面。
於第六實施例中,第一實施例中之導光板進一步包含光耦合部。光耦合部之一側面係連接入光端面,光耦合部之另一側面則係設置對應於光源並沿橫跨出光面及底面之方向分佈,光耦合部之頂面為平坦表面並係與導引斜面之另一端連接於入光端面之頂緣。
於第七實施例中,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至少一光源及光反射板。導光板包含出光面、底面、入光端面及導引斜面。底面與出光面相對。入光端面設置於出光面及底面之一側,並沿橫跨出光面及底面之方向分佈。導引斜面之一端與出光面相交於第一邊界,另一端連接入光端面之頂緣。導引斜面自第一邊界朝突出出光面之方向延伸。第一邊界與入光端面之間的水平距離為第一長度。光源係設置對應於入光端面且具有光源表面。光源表面於入光端面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係為入光端面所覆蓋。光反射板係設置於導光板之底面下方。光反射板靠近入光端面之一端於出光面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與第一邊界之間的水平距離係小於或等於第一長度。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所揭露的應用於液晶顯示器之背光模組係具有各種不同反射板結構與其他相關構件間實施例的設計,不僅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採用楔形導光板之背光模組難以克服的熱點現象及亮線現象,還可維持良好的導光效率,使得液晶顯示器的顯示效果能夠獲得顯著的提升。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為一種背光模組。於此實施例中,背光模組係為應用於液晶顯示器中之側光式背光模組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2A及圖3A,圖2A係繪示此實施例中之背光模組的剖面視圖,圖3A係繪示圖2A中之背光模組的下視圖。如圖2A所示,背光模組2包含導光板20、光源22及光反射板24。其中,光源22可以是發光二極體,但不以此為限。光源22的數目可以是一個或多個,例如圖3A所示的三個光源22,但亦不以此為限。光源22具有光源表面220,並係由光源表面220發射出光線。為了使得光源22之光源表面220上半部所發出的光線亦能夠順利射入導光板20內,背光模組2所採用的導光板20為楔形導光板。接下來,將分別就背光模組2的楔形導光板20、光源22及光反射板24進行介紹。
於此實施例中,楔形導光板20包含出光面ES、底面BS、入光端面IS及導引斜面TS。楔形導光板20的底面BS與出光面ES係彼此相對。入光端面IS係設置於出光面ES及底面BS之一側(亦即靠近光源22的一側),並沿橫跨出光面ES及底面BS之方向分佈(亦即入光端面IS係與出光面ES及底面BS垂直)。導引斜面TS之一端與出光面ES相交於第一邊界B1,另一端則連接入光端面IS之頂緣。導引斜面TS自第一邊界B1朝突出出光面ES之方向延伸,藉以使得導光板20具有楔形的形狀。需說明的是,由於液晶顯示器的顯示區域(圖未示)係位於出光面ES之上方,因此,楔形導光板20的導引斜面TS係位於非顯示區域內。
於此實施例中,光源22係設置對應於楔形導光板20的入光端面IS。光源22所發出的光線於入光端面IS所在平面上所形成之光投射面積係為入光端面IS之面積所覆蓋。亦即,光源22所發出的光線於入光端面IS所在平面上所形成之光投射面積小於或等於入光端面IS之面積。藉此,即可確保光源22所發出的光線均能夠順利的經由楔形導光板20的入光端面IS射入楔形導光板20內,而不會射出至楔形導光板20之外。需說明的是,光源22對應於楔形導光板20的入光端面IS之設置方式並不以此實施例為限,並且光源22所發出的光線並不一定會直接射向楔形導光板20的入光端面IS。舉例而言,光源22亦可先透過一反射面之反射後,再經由楔形導光板20的入光端面IS射入楔形導光板20內,但不以此為限。
光反射板24係設置於楔形導光板20之底面BS下方。於實際應用中,光反射板24包含光反射材料,光反射材料可選自硫酸鋇、氧化鈦、聚對苯二甲二乙酯(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二氧化矽、白色油墨、白色樹脂及金屬所組成的群組之一,但不以此為限。
如圖2A所示,假設楔形導光板20的第一邊界B1與入光端面IS之間的水平距離(亦即楔形導光板20之楔形區域的長度)為第一長度L1,入光端面IS於一垂直剖面上具有第二長度L2,底面BS與出光面ES之間的垂直距離(亦即楔形導光板20之非楔形區域的厚度)為第三長度L3,且導引斜面TS與出光面ES之間具有第一角度θ1。光反射板24靠近入光端面IS之一端240與入光端面IS之間的距離為d1。其中,第二長度L2將會大於第三長度L3。第一角度θ1係與第一長度L1有關,當第一長度L1變長時,第一角度θ1自然會相對應變小。此外,由於液晶顯示器的顯示區域(圖未示)係位於出光面ES之上方,因此,楔形導光板20之楔形區域(亦即第一長度L1)係位於非顯示區域內。
於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中,如圖2A所示,假設當光反射板24靠近入光端面IS之該端240與入光端面IS之間的水平距離d1大於第一長度L1時,光反射板24靠近入光端面IS之該端240於出光面ES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240’與第一邊界B1之間的水平距離為偏移量X。當偏移量X至少為0.5mm時,導引斜面TS所反射的光線R不會被光反射板24所反射,藉以避免傳統的背光模組所產生之熱點現象及亮線現象,並可維持良好的楔形導光板20之導光效率。請參照圖3B及圖3C,圖3B及圖3C係分別繪示當楔形導光板20之楔形區域的長度(L1)為1mm及2mm時之熱點的模擬結果圖。需說明的是,圖3B及圖3C中之如0.5mm to 0.4mm及0.5mm to 0.2mm等標記所代表的是第二長度L2 to第三長度L3。
如圖3B及圖3C所示,根據實驗結果可知,考量到平坦通率損失與模組機構配合等因素後,當偏移量X為0.5mm至1mm時,無論d1之長度為何,d1所造成的平坦通率損失(flat flux loss)均維持最少,故其避免熱點現象及亮線現象的效果最佳。需說明的是,此一偏移量X之最大值1mm為考慮現行背光模組之主動區(AA區)的尺寸範圍而訂,因為當光反射板24之切口不落在主動區內時,將會導致漏光的現象發生。實際上,假設不需考慮主動區的話,只要偏移量X不小於0.5mm,其避免熱點現象及亮線現象的效果均很好。
此外,如圖2B所示,本發明之光反射板24亦可稍微延伸超過第一邊界B1於光反射板24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此時,光反射板24靠近入光端面IS之一端240與入光端面IS之間的水平距離d1將會小於第一長度L1。於一實施例中,當光反射板24靠近入光端面IS之一端240與入光端面IS之間的水平距離d1小於第一長度L1時,偏移量X’(亦即光反射板24靠近入光端面IS之該端240於出光面ES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240’與第一邊界B1之間的水平距離)將不會超過0.5mm。這是由於當此一偏移量X’未超過0.5mm時,光反射板24所造成的平坦通率損失將會小於圖1所示之先前技術中的光反射板14所造成的平坦通率損失,亦即光反射板24之效果仍會優於先前技術中的光反射板14。
於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中,偏移量X係小於或等於第一長度L1。也就是說,光反射板24設置於楔形導光板20下方的位置不宜離楔形導光板20的楔形區域過遠,以避免光反射板24失去其反射光線之功能而導致楔形導光板20的效率降低。根據實驗結果可知,當第一長度L1為此一偏移量X的1倍至4倍時,避免熱點現象及亮線現象產生之效果最佳且能維持良好的導光效率。
除了圖3A所繪示的下視圖之外,背光模組亦可如同圖4A至圖4D所繪示的下視圖一樣包含有延伸反射板26且延伸反射板26具有各種不同形狀之缺口260。延伸反射板26的缺口260處會顯露出楔形導光板20。延伸反射板26所具有之缺口260的數目及分佈位置係對應於各光源22。至於缺口260之形狀則可以是正方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圓弧形、多邊形、不規則幾何形狀或其他形狀,並無特定之限制。需說明的是,缺口260接近光源22處的寬度需大於光源22的光源表面之寬度,以避免光源22射出的光線被延伸反射板26反射。延伸反射板26係設置於楔形導光板20之底面BS下方。延伸反射板26之一端262係連接光反射板24靠近入光端面IS之一端240,延伸反射板26之另一端264則對齊入光端面IS所在平面。於圖4A至圖4D所繪示的不同實施例中,圖4C之延伸反射板26係為較佳實施例。這是由於圖4C之延伸反射板26的缺口260之形狀為梯形且梯形之下底的寬度(離光源22較遠者)較上底(離光源22較近者)的寬度來得大,符合光源光型,故圖4C之延伸反射板26避免反射光源22射出的光線之效果將會比其他各個實施例來得好。
需說明的是,相較於圖3A中之光反射板24靠近入光端面IS之一端240與入光端面IS之間具有一水平距離d1,兩者之間較不易對齊而導致製程難度提高,圖4A至圖4D中之延伸反射板26與光反射板24係彼此相連甚至是一體成型,且延伸反射板26之另一端264可輕易地與入光端面IS對齊,這將會使得整體製程與組裝上變得較為容易。
請參照圖5,於另一具體實施例中,背光模組可更包含有設置於楔形導光板20之底面BS下方的光吸收板27。如圖5所示,光吸收板27之一端270係連接光反射板24靠近入光端面IS之一端240,光吸收板27之另一端272則對齊入光端面IS所在平面。也就是說,光吸收板27的長度即為d1。實際上,光吸收板27包含光吸收材料。光吸收材料可以是灰色樹脂、黑色樹脂、灰色油墨或黑色油墨,但不以此為限。藉此,導引斜面TS所反射的光線R並不會被光反射板24反射,而是被光吸收板27所吸收,故圖5所示之背光模組結構亦可有效避免熱點現象及亮線現象,並可維持良好的導光效率。
於實際應用中,如圖6所示,背光模組可更包含有設置於光反射板24下方的框架28。框架28靠近入光端面IS之一端280係對齊光反射板24靠近入光端面IS之一端240,藉以避免導引斜面TS所反射的光線R被光反射板24或框架28任一者反射,而導致熱點現象及亮線現象發生。
請參照圖7,於另一具體實施例中,背光模組更包含有與框架28相連的光吸收板29。光吸收板29之一端290係連接框架28靠近入光端面IS之一端280,光吸收板29之另一端292則係對齊入光端面IS所在平面。也就是說,光吸收板29的長度即為d1。實際上,光吸收板29包含光吸收材料。光吸收材料可以是灰色樹脂、黑色樹脂、灰色油墨或黑色油墨,但不以此為限。藉此,導引斜面TS所反射的光線R並不會被光反射板24或框架28反射,而是被光吸收板29所吸收,故圖7所示之背光模組結構亦可有效避免熱點現象及亮線現象,並可維持良好的導光效率。
請參照圖8,於另一具體實施例中,背光模組可更包含有形成於楔形導光板20之底面BS上的光吸收層30。光吸收層30之一端300係對齊光反射板24靠近入光端面IS之一端240於底面BS上之垂直投影240’,光吸收層30之另一端302則係對齊入光端面IS所在平面。也就是說,光吸收層30的長度即為d1。實際上,光吸收層30包含光吸收材料。光吸收材料可以是灰色樹脂、黑色樹脂、灰色油墨或黑色油墨,但不以此為限。藉此,導引斜面TS所反射的光線R將會被光吸收層30所吸收而不會被反射,故圖8所示之背光模組結構亦可有效避免熱點現象及亮線現象,並可維持良好的導光效率。
需說明的是,本發明之背光模組的導光板並不以圖2A所繪示的楔形導光板為限。請參照圖9,圖9係繪示圖2A中之背光模組的導光板進一步包含光耦合部之剖面視圖。如圖9所示,導光板20進一步包含光耦合部31。其中,光耦合部31之側面311係連接入光端面IS;光耦合部31之另一側面312則係設置對應於光源22並沿橫跨出光面ES及底面BS之方向分佈;光耦合部31之頂面310為一平坦表面並係與導引斜面TS之另一端連接於入光端面IS之頂緣B2;光耦合部31之底面313則係與底面BS對齊。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所揭露的應用於液晶顯示器之背光模組係具有各種不同反射板結構與其他相關構件間實施例的設計,不僅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採用楔形導光板之背光模組難以克服的熱點現象及亮線現象,還可維持良好的導光效率,使得液晶顯示器的顯示效果能夠獲得顯著的提升。
藉由以上較佳具體實施例之詳述,係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發明之特徵與精神,而並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較佳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之範疇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蓋各種改變及具相等性的安排於本發明所欲申請之專利範圍的範疇內。
1、2...背光模組
10、20...楔形導光板
12、22...光源
14、24...光反射板
120、220...光源表面
106、ES...出光面
104、BS...底面
100、IS...入光端面
102、TS...導引斜面
B1...第一邊界
240...光反射板靠近入光端面之一端
240’...光反射板之一端240於出光面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
d1...光反射板之一端240與入光端面之間的水平距離
R...光線
L1...第一長度
L2...第二長度
L3...第三長度
θ1...第一角度
26...延伸反射板
260...缺口
262、264...延伸反射板的兩端
27...光吸收板
270、272...光吸收板的兩端
28...框架
280...框架靠近入光端面之一端
29...光吸收板
290、292...光吸收板的兩端
30...光吸收層
300、302...光吸收層的兩端
31...光耦合部
B2...入光端面之頂緣
310...光耦合部之頂面
311、312...光耦合部之兩側面
313...光耦合部之底面
X、X’...偏移量
圖1係繪示傳統液晶顯示器之背光模組的剖面視圖。
圖2A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剖面視圖。
圖2B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剖面視圖。
圖3A係繪示圖2中之背光模組的下視圖。
圖3B及圖3C係分別繪示當楔形導光板之楔形區域的長度為1mm及2mm時之熱點的模擬結果圖。(圖3B及圖3C中如0.5mm to 0.4mm及0.5mm to 0.2mm等標記所代表的是第二長度L2 to第三長度L3)
圖4A至圖4D係分別繪示背光模組的延伸反射板具有各種不同形狀之缺口的下視圖。
圖5至圖8係繪示其他不同實施例中之背光模組的剖面視圖。
圖9係繪示圖2中之背光模組的導光板進一步包含光耦合部之剖面視圖。
2...背光模組
20...楔形導光板
22...光源
24...光反射板
220...光源表面
ES...出光面
BS...底面
IS...入光端面
TS...導引斜面
B1...第一邊界
240...光反射板靠近入光端面之一端
240’...光反射板之一端240於出光面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
X...偏移量
θ1...第一角度
d1...光反射板之一端240與入光端面之間的距離
R...光線
L1...第一長度
L2...第二長度
L3...第三長度

Claims (27)

  1.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包含:一出光面;一底面,係與該出光面相對;一入光端面,係設置於該出光面及該底面之一側,並沿橫跨該出光面及該底面之方向分佈;以及一導引斜面,該導引斜面之一端與該出光面相交於一第一邊界,該導引斜面之另一端則連接該入光端面之頂緣,該導引斜面係自該第一邊界朝突出該出光面之方向延伸,該第一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間的水平距離為一第一長度;至少一光源,係設置對應於該入光端面,該光源具有一光源表面,該光源表面於該入光端面所在平面之投影面係為該入光端面所覆蓋;以及一光反射板,係設置於該導光板之該底面下方;其中,當該光反射板靠近該入光端面之一端與該入光端面之間的水平距離小於該第一長度時,該光反射板靠近該入光端面之該端於該出光面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與該第一邊界之間的水平距離為一第一偏移量,當該光反射板靠近該入光端面之該端與該入光端面之間的水平距離大於該第一長度時,該光反射板靠近該入光端面之該端於該出光面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與該第一邊界之間的水平距離為一第二偏移量,該第一偏移量不超過0.5mm,該第二偏移量至少為0.5mm。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偏移量不超過1mm。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偏移量小於或等於該第一長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偏移量小於或等於該第一長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引斜面與該出光面之間具有一第一角度,該第一長度愈長則該第一角度愈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入光端面於一垂直剖面上具有一第二長度且該底面與該出光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為一第三長度,該第二長度大於該第三長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一延伸反射板,係設置於該導光板之該底面下方,該延伸反射板之一端係連接該光反射板靠近該入光端面之該端,該延伸反射板之另一端則對齊該入光端面所在平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延伸反射板具有一缺口,該缺口之數目及分佈位置係對應於該光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缺口之形狀係為一正方形、一長方形、一梯形、一三角形、一圓弧形、一多邊形及一不規則幾何形狀其中之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一光吸收板,係設置於該導光板之該底面下方,該光吸收板之一端係連接該光反射板靠近該入光端面之該端,該光吸收板之另一端則對齊該入光端面所在平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一框架(bezel),係設置於該光反射板下方,該框架靠近該入光端面之一端係對齊該光反射板靠近該入光端面之該端。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一光吸收板,該光吸收板之一端係連接該框架靠近該入光端面之該端,該光吸收板之另一端則係對齊該入光端面所在平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板之該底面上形成有一光吸收層,該光吸收層之一端係對齊該光反射板靠近該入光端面之該端於該底面上之垂直投影,該光吸收層之另一端則係對齊該入光端面所在平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板進一步包含一光耦合部,該光耦合部之一側面係連接該入光端面,該光耦合部之另一側面則係設置對應於該光源並沿橫跨該出光面及該底面之方向分佈,該光耦合部之一頂面為一平坦表面並係與該導引斜面之該另一端連接於該入光端面之頂緣。
  15.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包含:一出光面;一底面,係與該出光面相對;一入光端面,係設置於該出光面及該底面之一側,並沿橫跨該出光面及該底面之方向分佈;以及一導引斜面,該導引斜面之一端與該出光面相交於一第一邊界,該導引斜面之另一端則連接該入光端面之頂 緣,該導引斜面係自該第一邊界朝突出該出光面之方向延伸,該第一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間的水平距離為一第一長度;至少一光源,係設置對應於該入光端面,該光源具有一光源表面,該光源表面於該入光端面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係為該入光端面所覆蓋;以及一光反射板,係設置於該導光板之該底面下方;其中,該光反射板靠近該入光端面之一端於該出光面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與該第一邊界之間的不為零的水平距離係小於或等於該第一長度。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長度為該光反射板靠近該入光端面之該端於該出光面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與該第一邊界之間的水平距離之1倍至4倍。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長度小於該光反射板靠近該入光端面之該端與該入光端面之間的水平距離。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引斜面與該出光面之間具有一第一角度,該第一長度愈長則該第一角度愈小。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入光端面於一垂直剖面上具有一第二長度且該底面與該出光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為一第三長度,該第二長度大於該第三長度。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一延伸反射板,係設置於該導光板之該底面下方,該延伸反射板之一端係連接該光反射板靠近該入光端面之該端,該延伸反射板之另一端則對齊該入光端面所在平面。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延伸反射板具有至少一缺口,該至少一缺口之數目及分佈位置係對應於該至少一光源。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至少一缺口之形狀係為一正方形、一長方形、一梯形、一三角形、一圓弧形、一多邊形及一不規則幾何形狀其中之一。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一光吸收板,係設置於該導光板之該底面下方,該光吸收板之一端係連接該光反射板靠近該入光端面之該端,該光吸收板之另一端則對齊該入光端面所在平面。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一框架(bezel),係設置於該光反射板下方,該框架靠近該入光端面之一端係對齊該光反射板靠近該入光端面之該端。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一光吸收板,該光吸收板之一端係連接該框架靠近該入光端面之該端,該光吸收板之另一端則對齊該入光端面所在平面。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板之該底面上形成有一光吸收層,該光吸收層之一端係對齊該光反射板靠近該入光端面之該端於該底面上之垂直投影,該光吸收層之另一端則對齊該入光端面所在平面。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板進一步包含一光耦合部,該光耦合部之一側面係連接該入光端面,該光耦合部之另一側面則係設置對應於該光源並沿橫跨該出光面及該底面之方向分佈,該光耦合部之一頂面為一平坦表面並係與該導引斜面之該另一端連接於該入光端面之頂緣。
TW100118465A 2011-05-26 2011-05-26 背光模組 TWI4523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8465A TWI452392B (zh) 2011-05-26 2011-05-26 背光模組
CN201110217123.7A CN102352984B (zh) 2011-05-26 2011-07-22 背光模块
US13/449,880 US8974104B2 (en) 2011-05-26 2012-04-18 Backlight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8465A TWI452392B (zh) 2011-05-26 2011-05-26 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8267A TW201248267A (en) 2012-12-01
TWI452392B true TWI452392B (zh) 2014-09-11

Family

ID=45576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8465A TWI452392B (zh) 2011-05-26 2011-05-26 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74104B2 (zh)
CN (1) CN102352984B (zh)
TW (1) TWI4523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43973A (zh) * 2011-08-15 2013-02-27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侧入式背光模组
TWI477855B (zh) 2012-01-20 2015-03-2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
CN102620205B (zh) * 2012-03-27 2014-06-1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其液晶显示器
CN103883932A (zh) * 2012-12-21 2014-06-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TWI485450B (zh) 2012-12-27 2015-05-21 Au Optronics Corp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CN104180241A (zh) 2013-05-22 2014-12-03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KR20220054722A (ko) * 2014-05-16 2022-05-03 코닝 인코포레이티드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엣지 조명형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4635380B (zh) * 2015-03-02 2017-10-2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量子条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4848092A (zh) * 2015-05-22 2015-08-1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KR20180061355A (ko) 2015-10-06 2018-06-07 코닝 인코포레이티드 도광판용 공간 멀티플렉싱 커플러
KR20170059054A (ko) * 2015-11-19 2017-05-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7561630B (zh) * 2017-09-15 2020-07-24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KR102531351B1 (ko) * 2017-11-20 2023-05-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학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213930500U (zh) * 2020-10-14 2021-08-10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侧入式背光模块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49837A (ja) * 1999-02-26 2000-09-14 Omron Corp 導光板
TW200835965A (en) * 2007-02-26 2008-09-01 Univ Nat Chunghsing Light guide plate
TW200905311A (en) * 2007-07-31 2009-02-01 Chi Mei Lighting Tech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TW201011412A (en) * 2008-09-12 2010-03-16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edge-type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7229A (ja) * 2002-02-27 2003-09-12 Alps Electric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とフロント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0512515A (en) * 2003-09-26 2005-04-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7497612B2 (en) * 2006-11-02 2009-03-03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01210211Y (zh) * 2008-06-16 2009-03-18 亚通光电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楔形导光结构的背光模组
CN201779541U (zh) * 2010-04-14 201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49837A (ja) * 1999-02-26 2000-09-14 Omron Corp 導光板
TW200835965A (en) * 2007-02-26 2008-09-01 Univ Nat Chunghsing Light guide plate
TW200905311A (en) * 2007-07-31 2009-02-01 Chi Mei Lighting Tech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TW201011412A (en) * 2008-09-12 2010-03-16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edge-type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52984B (zh) 2014-07-16
US8974104B2 (en) 2015-03-10
CN102352984A (zh) 2012-02-15
TW201248267A (en) 2012-12-01
US20120300496A1 (en) 2012-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2392B (zh) 背光模組
US8582282B2 (en) Display apparatus
JP4499519B2 (ja) 拡散シート、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TWI388891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JP5295382B2 (ja)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WO2013005542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39463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02850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662540B1 (ko) 스트라이프 패턴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 장치용 도광판, 액정표시장치 백라이트 유닛
WO2013005559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10004801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1333385A (zh) 光源裝置
US8641261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868129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6331757A (ja) 面光源装置と該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2113859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導光板
JP2010102905A (ja) 面状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25669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079681A (ja) 導光板及び面光源装置
US10338292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WI405102B (zh) 背光模組與光學式觸控面板
JP2005301183A (ja) 収束シート及び面光源装置
US20150049280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12059607A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05316091A (ja) 収束シート、収束シートユニット、面光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