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8928B - 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 - Google Patents

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8928B
TWI448928B TW100126976A TW100126976A TWI448928B TW I448928 B TWI448928 B TW I448928B TW 100126976 A TW100126976 A TW 100126976A TW 100126976 A TW100126976 A TW 100126976A TW I448928 B TWI448928 B TW I44892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input device
toothed surface
contact portion
roller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6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05858A (zh
Inventor
Chun Ching Peng
Original Assignee
Primax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ax Electronics Ltd filed Critical Primax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to TW1001269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48928B/zh
Priority to US13/328,609 priority patent/US20130027308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305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58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89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892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3Mice or pu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
本發明係一種滾輪模組,尤其係關於一種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多媒體以及電腦時代的來臨使人們對於電腦設備的依賴程度日益增加,因此介於電腦系統以及使用者間的週邊輸入裝置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該些週邊輸入裝置包括:滑鼠、鍵盤以及麥克風等,由於滑鼠裝置可被使用者以手掌握持而控制滑鼠游標之移動,並由電腦螢幕端輸出滑鼠游標之移動軌跡,如此的操作方式貼近人類的使用習慣,使滑鼠裝置成為最普遍的週邊輸入裝置。
請參閱圖1與圖2,圖1為習知滑鼠裝置之結構示意圖,亦為美國專利第7733328號公告所提出的滑鼠裝置,圖2為圖1所示滑鼠裝置之滾輪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滑鼠裝置100包括殼體101、滾輪模組105、控制按鈕110、檢測器(圖中未標示)以及編碼器(圖中未標示);其中,檢測器與編碼器用以檢測殼體101相對於一表面的移動以輸出相對應的訊號至電腦系統而控制滑鼠游標的移動軌跡,而控制按鈕110用以被點擊後而執行特定的的控制命令,如複製功能或是文字選取等。
再者,滾輪模組105包括滾輪300、樞轉臂380以及驅動馬達385,且滾輪300用以被旋轉後而執行另一特定的的控制命令,如電腦視窗的捲動、圖片的縮放或是音量的調整等。其中,滾輪300內部具有波紋表面370,當樞轉臂380因應驅動馬達385的驅動而接觸波紋表面380時,滾輪300旋轉一圈會呈現複數次的段落感,如此使得所執行之控制命令能額外具有量控制的功能。舉例來說,滾輪300旋轉時的每一段落感可縮小圖片25%或是放大圖片25%。
相反地,當樞轉臂380因應驅動馬達385的驅動而離開波紋表面370時,滾輪300會於被推動後持續旋轉一段時間,亦即滾輪是以平滑無段落感的方式旋轉,如此使得所執行之控制命令亦能額外具有其他的功能。舉例來說,當使用者欲使電腦視窗由最上方捲動到最下方時,就不再需要一直推動滾輪300使滾輪300旋轉,而只需推動滾輪300一次,直到電腦視窗捲動到所需位置時在使滾輪300停止轉動。
然而,隨著現今電腦專業軟體(如繪圖軟體與影像處理軟體等)越趨多元化,其所能帶來的功能也越來越多,但相對地在操作上卻也更複雜。是以,習知滑鼠裝置100之滾輪模組105於滾輪300旋轉時僅能提供使用者單一種段落感的情況已不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故習知滑鼠裝置100仍具有改善的空間。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具有複數段落模式的滾輪模組。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包括:一固定軸;一滾輪,相對該固定軸之一中心軸線轉動,該滾輪具有一溝槽圍繞於該固定軸,且該溝槽之一第一內面具有一第一齒狀表面,而該溝槽之與該第一內面相對之一第二內面具有一第二齒狀表面;以及一擺臂,具有一接觸部與一撥動部,且該撥動部用以被撥動而使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齒狀表面、該第二齒狀表面或離開該第一齒狀表面與該第二齒狀表面;其中,當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齒狀表面時,該滾輪處於一第一段落模式,當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二齒狀表面時,該滾輪以處於一第二段落模式,而當該接觸部離開該第一齒狀表面與該第二齒狀表面時,該滾輪處於一平滑模式。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滾輪模組更包括提供一彈性力於該擺臂以使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齒狀表面或該第二齒狀表面。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擺臂係由一彈性材質所製成,以產生該彈性力。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滾輪模組更包括一彈簧連接於該擺臂,以提供該彈性力予該擺臂。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齒狀表面具有複數齒部且相鄰二齒部之間具有一凹陷部,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而使該接觸部位於任一該凹陷部之內時,該滾輪無法被轉動。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溝槽之該第一內面更具有一第三齒狀表面與該第一齒狀表面並排,且該第一齒狀表面與該第三齒狀表面之高度不同,其中,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而使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三齒狀表面時,該滾輪處於一第三段落模式。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溝槽之該第二內面更具有一第四齒狀表面與該第二齒狀表面並排,且該第二齒狀表面與該第四齒狀表面具有之高度不同,其中,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而使該接觸部接觸該第四齒狀表面時,該滾輪處於一第四段落模式。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溝槽之該第二內面更具有一止擋表面與該第二齒狀表面並排,並與該第二齒狀表面具有不同之高度,且該止擋表面具有複數凹陷部,其中,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而使該接觸部位於任一該凹陷部之內時,該滾輪無法被轉動。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輸入裝置包括一殼體,其具有複數限位孔設置於該殼體之一底部,其中該該撥動部之一端伸入該複數限位孔之一限位孔內並顯露於該殼體底部。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殼體之一上表面具有一開孔,用以供該滾輪之一部分暴露於該殼體之外。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擺臂更具有一連動部位於該接觸部與該撥動部之間,以使該接觸部隨著該撥動部被撥動而進行相對應之移動。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複數限位孔包括一第一限位孔,一第二限位孔以及一第三限位孔,其中,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至該第一限位孔時,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齒狀表面,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至該第二限位孔時,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二齒狀表面,而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至該第三限位孔時,該接觸部離開該第一齒狀表面與該第二齒狀表面。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輸入裝置係應用於一滑鼠裝置、一鍵盤裝置或一行動裝置。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亦提供一種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包括:一固定軸;一滾輪,相對該固定軸之一中心軸線轉動,該滾輪具有一中空槽,該中空槽之一槽內面具有一第一齒狀表面與一第二齒狀表面,該第一齒狀表面與該第二齒狀表面並排,且該第一齒狀表面與與該第二齒狀表面之高度不同;以及一擺臂,具有一接觸部與一撥動部,且該撥動部用以被撥動而使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齒狀表面或該第二齒狀表面;其中,當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齒狀表面時,該滾輪處於一第一段落模式,而當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二齒狀表面時,該滾輪處於一第二段落模式。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滾輪模組更包括提供一彈性力於該擺臂以使該接觸部保持該第一齒狀表面或該第二齒狀表面。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擺臂係由一彈性材質所製成,以產生該彈性力。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滾輪模組更包括一彈簧連接於該擺臂,以提供該彈性力予該擺臂。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中空槽之該槽內面更具有一平滑表面與該第一齒狀表面及該第二齒狀表面並排,且與該第一齒狀表面及該第二齒狀表面具有不同之高度,其中,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而使該接觸部接觸該平滑表面時,該滾輪處於一平滑模式。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輸入裝置包括一殼體,其具有一第一限位孔以及一第二限位孔設置於該殼體之一底部,其中該該撥動部之一端伸入該第一限位孔或該第二限位孔內並顯露於該殼體底部。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殼體之一上表面具有一開孔,用以供該滾輪之一部分暴露於該殼體之外。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擺臂更具有一連動部位於該接觸部與該撥動部之間,以使該接觸部隨著該撥動部被撥動而進行相對應之移動。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至該第一限位孔時,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齒狀表面,而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至該第二限孔時,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二齒狀表面。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輸入裝置係應用於一滑鼠裝置、一鍵盤裝置或一行動裝置。
首先說明的是,本發明係提供一種滾輪模組,使用者可藉由操作滾輪模組而控制相對應的電子設備,且滾輪模組係可設置於各類輸入裝置中,如滑鼠裝置、鍵盤裝置、手機或是個人數位助理(PDA)等,但不以此侷限滾輪模組的應用範疇。
請參閱圖3與圖4,圖3為本發明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之滾輪模組之結構側示圖。滾輪模組4包括固定軸41、滾輪42以及擺臂43,滾輪42相對於固定軸41之中心軸線411轉動,而輸入裝置(圖中未標示)則因應滾輪42的轉動距離而相對應輸出控制訊號至與輸入裝置訊號連接之電子設備(圖中未標示,如電腦)。於本較佳實施例中,滾輪模組4更包括有設置於滾輪兩側的支柱44,用以固定該固定軸41,然而此僅為一種固定該固定軸41之方式,但並不以此為限。
再者,滾輪模組4之滾輪42具有一溝槽421,其圍繞於該固定軸41,並具有一第一內面4211及相對於該第一內面4211之一第二內面4212,且第一內面4211與第二內面4212分別包括一第一齒狀表面42111與一第二齒狀表面42121。
又,滾輪模組4之擺臂43具有撥動部431、連動部432以及接觸部433,且連動部432位於接觸部433與撥動部431之間,以使接觸部433隨著撥動部431被撥動而進行相對應之移動,其中,撥動部431可藉由人工的方式而被撥動,亦可藉由其他耦合於撥動部的裝置而被驅動,如馬達、電磁體、音圈等。於本實施例中,滾輪模組4更包括一支撐件45,用以供連動部432設置於其上,以使擺臂43可以連動部432與支撐件45所接觸的位置處為支點進行一槓桿運動,且擺臂43亦可朝方向D1或方向D2移動。惟上述僅為一種使接觸部433隨著撥動部431被撥動而進行相對應之移動的方式,但並不以此為限。特別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之滾輪模組4的滾輪42係因應擺臂43之接觸部433的位置而處於一第一段落模式、一第二段落模式或是一第一平滑模式。
請參閱圖5A,其為圖3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第一段落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圖中表示當擺臂43之撥動部431被往上撥動並固定於位置P1處而使接觸部433抵觸第一齒狀表面42111時,滾輪42則處於第一段落模式的狀態。此時第一齒狀表面42111會受到接觸部433的牽制,因此滾輪42必須被施予一使第一齒狀表面42111克服接觸部433之牽制的推力才能開始旋轉,而當滾輪42開始旋轉時,滾輪模組4會順勢地提供一彈性力予擺臂43使接觸部433再次抵觸第一齒狀表面42111,此時滾輪42則必須再被施予該使第一齒狀表面42111克服接觸部433之牽制的推力才能再次旋轉。因此,滾輪42旋轉一圈能令使用者感受到複數次的段落感,其中,使用者於滾輪42旋轉一圈所能感受到之段落感的次數取決於第一齒狀表面42111的齒數。
補充說明的是,上述該彈性力係可來自於擺臂43本身,也就是說,擺臂43係可由彈性材質所製成,當第一齒狀表面42111克服接觸部的牽制時,擺臂43則會產生該彈性力令接觸部433再次地抵觸第一齒狀表面42111。當然,擺臂43若是一剛性體或是由一彈性係數較低的材質所製成,則可使一彈簧46連接於擺臂43,以於第一齒狀表面42111克服接觸部433的牽制時提供該彈性力予擺臂43,以令接觸部433再次地抵觸第一齒狀表面42111。
請參閱圖5B,其為圖3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第二段落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圖中表示當擺臂43之撥動部431被往下撥動並固定於位置P2處而使接觸部433抵觸第二齒狀表面42121時,滾輪42則處於第二段落模式的狀態。此時第二齒狀表面42121會受到接觸部433的牽制,因此滾輪42必須被施予一使第二齒狀表面42121克服接觸部433之牽制的推力才能開始旋轉,而當滾輪42開始旋轉時,滾輪模組4會順勢地提供另一彈性力予擺臂43使接觸部433再次抵觸第二齒狀表面42121,此時滾輪42則必須再被施予該使第二齒狀表面42121克服接觸部433之牽制的推力才能再次旋轉。因此,滾輪42旋轉一圈能亦令使用者感受到複數次的段落感,其中,使用者於滾輪42旋轉一圈所能感受到之段落感的次數取決於第二齒狀表面42121的齒數。
同樣地,上述該彈性力係可來自於擺臂43本身,也就是說,擺臂43係可由彈性材質所製成,當第二齒狀表面42121克服接觸部的牽制時,擺臂43則會產生該彈性力令接觸部433再次地抵觸第二齒狀表面42121。當然,擺臂43若是一剛性體或是由一彈性係數較低的材質所製成,則可使一彈簧46連接於擺臂43,以於第二齒狀表面42121克服接觸部433的牽制時提供該彈性力予擺臂43,以令接觸部433再次地抵觸第二齒狀表面42121。
請參閱圖5C,其為圖3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第一平滑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圖中表示當擺臂43之撥動部431被撥動並固定於位置P3處而使接觸部433離開第一齒狀表面42111與第二齒狀表面42121時,滾輪42則處於第一平滑模式的狀態。此時,第一齒狀表面42111與第二齒狀表面42121皆不會受到接觸部433的牽制,因此當滾輪42被施予一推力而增加動量時,滾輪42會因慣性作用的關係而於推力消失後持續地轉動一段時間,亦即滾輪42是以平滑無段落感的方式旋轉。
請參閱圖6與圖7,圖6為本發明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6所示之滾輪模組之結構側示圖,圖8為圖6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鎖定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其中,本實施例之滾輪模組5大致類似於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者,如滾輪模組5同樣包括固定軸51、滾輪52以及擺臂53,滾輪53包括具有第一內面5211與第二內面5212的溝槽521,且第一內面5211與第二內面5212分別包括第一齒狀表面52111與第二齒狀表面52121,而擺臂53同樣具有撥動部531、連動部532以及接觸部533,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本較佳實施例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一齒狀表面52111之複數齒部中任二相鄰之齒部之間皆具有一凹陷部52112,使得滾輪52除了能處於第一段落模式、第二段落模式以及第一平滑模式之狀態外,更能處於一鎖定模式的狀態。詳言之,當擺臂53之撥動部531被撥動並固定於一位置P6處而使接觸533部被容置於任一凹陷部52112之內時,滾輪52則處於鎖定模式的狀態,此時滾輪52無法被轉動。
請參閱圖9與圖10,圖9為本發明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9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不同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其中,本實施例之滾輪模組6大致類似於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者,如滾輪模組6同樣包括固定軸61、滾輪62以及擺臂63,且擺臂63同樣具有撥動部631、連動部632以及接觸部633,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本較佳實施例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滾輪模組6之滾輪62具有一中空槽622,中空槽622具有一槽內面6221,且槽內面6221包括一齒狀表面62211、一另一齒狀表面62212以及一平滑表面62213,其中該齒狀表面62211、該另一齒狀表面62212以及該平滑表面62213係相互並排設置,且中該齒狀表面62211、該另一齒狀表面62212以及該平滑表面62213之高度不同。
再者,當擺臂63之撥動部631被撥動使接觸部633固定於位置Q1而抵觸該齒狀表面62211時,滾輪62則處於一段落模式的狀態;當擺臂63之撥動部631被撥動使接觸部633固定於位置Q2而抵觸該另一齒狀表面62212時,滾輪62則處於一另一段落模式的狀態;而當擺臂63之撥動部631被撥動使接觸部633固定於位置Q3而抵觸該平滑表面62213時,滾輪62則處於一平滑模式的狀態。上述各種模式狀態中,滾輪62旋轉時所能提供給使用者具有段落感及平滑感的原理,係類似於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者,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請參閱圖11,其為本發明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其中,本實施例之滾輪模7大致類似於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者,如滾輪模組7同樣包括固定軸71、滾輪72以及擺臂73,滾輪72包括具有第一內面7211與第二內面7212的溝槽721,且第一內面7211與第二內面7212分別包括第一齒狀表面72111與第二齒狀表面72121,而擺臂73同樣具有撥動部731、連動部732以及接觸部733,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本較佳實施例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一內面7211更包括一第三齒狀表面72112與一平滑表面72113,且第二內面7212更包括一具有複數凹陷部72123之止擋表面72122;其中,第一齒狀表面72111、第三齒狀表面72112以及平滑表面72113係相互並排設置,且以上三者之高度互相不同,而止擋表面72122與第二齒狀表面72121並排,並與第二齒狀表面72121具有不同之高度。
請參閱圖12A,其為圖11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第一段落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圖中表示當擺臂73之撥動部731被撥動並固定於位置P1處使接觸部733抵觸第一齒狀表面72111時,滾輪72則處於第一段落模式的狀態。
請參閱圖12B,其為圖11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第二段落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圖中表示當擺臂73之撥動部731被撥動並固定於位置P2處使接觸部733抵觸第二齒狀表面72121時,滾輪72則處於第二段落模式的狀態。
請參閱圖12C,其為圖11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第三段落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圖中表示當擺臂73之撥動部731被撥動並固定於位置P3處使接觸部733抵觸第三齒狀表面72112時,滾輪72則處於第三段落模式的狀態。
請參閱圖12D,其為圖11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第二平滑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圖中表示當擺臂73之撥動部731被撥動並固定於位置P4處使接觸部733抵觸平滑表面72113時,滾輪72則處於第二平滑模式的狀態。
請參閱圖12E,其為圖11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鎖定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圖中表示當擺臂之73之撥動部731被撥動並固定於位置P5處使接觸部733被容置於任一凹陷部72123之內時,滾輪72則處於鎖定模式的狀態,此時滾輪72無法被轉動。
上述各種模式狀態中,滾輪旋轉時所能提供給使用者具有段落感及平滑感的原理,係類似於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者,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請參閱圖13~圖15,圖13為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中之滾輪模組應用於滑鼠裝置之一較佳實施態樣之結構示意圖,圖14為圖13所示之滑鼠裝置之另一視角之結構示意圖,圖15為圖13所示之滑鼠裝置之部分內部結構示意圖。滑鼠裝置9具有殼體91,用以供使用者以手掌握持而被移動,且殼體91的上表面具有一開孔911,用以供滾輪模組7之滾輪72的一部分暴露於殼體91外,藉此可令使用者以手指撥動暴露於殼體91外之滾輪72。
再者,殼體91的底部包括一具有複數限位孔9121~9125的限位結構912,滾輪模組7之擺臂73之撥動部731的一端7311係穿過限位結構以使該端7311暴露於殼體91外,令使用者可藉由移動撥動部731的該端7311至特定的限位孔9121~9125而選擇滾輪72所處的模式狀態。
其中,當撥動部731之該端7311被撥動至第一限位孔9121時,撥動部則固定於位置P1處,使接觸部733抵觸第一齒狀表面72111,此時滾輪72處於第一段落模式的狀態;當撥動部731之該端7311被撥動至第二限位孔9122時,撥動部731則固定於位置P2處,使接觸部733抵觸第二齒狀表面72121,此時滾輪72處於第二段落模式的狀態;當撥動部731之該端7311被撥動至第三限位孔9123時,撥動部731則固定於位置P3處,使接觸部733抵觸第三齒狀表面72112,此時滾輪72處於第三段落模式的狀態;當撥動部731之該端7311被撥動至第四限位孔9124時,撥動部731則固定於位置P4處,使接觸部733抵觸平滑表面72113,此時滾輪72處於第二平滑模式的狀態;而撥動部731之該端7311被撥動至第五限位孔9125時,撥動部731則固定於位置P5處,使接觸部733被容置於任一凹陷部72123之內,此時滾輪72處於鎖定模式的狀態。
當然,上述為一較佳實施態樣,其亦可由熟悉本技術之人士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進行任何均等的變化設計,如可將限位結構912設置於滑鼠裝置9之殼體91的側面。再者,熟悉本技術之人士亦可由上述較佳實施態樣所得到之啟示而同理將本發明滾輪模組架構於其他輸入裝置上,如鍵盤裝置、個人數位助理(PDA)等。
根據以上描述可知,本發明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能具有複數種模式狀態供使用者選擇,藉此可有效擴大許多電腦專業軟體的操作空間。以影像處理軟體為例,當滾輪處於第一段落模式的狀態時,可設定滾輪的每一段落感使所欲處理的影像畫面放大或縮小10%,當滾輪處於第二段落模式的狀態時,可設定滾輪的每一段落感使所欲處理的影像畫面放大或縮小25%,而當滾輪處於第三段落模式的狀態時,可設定滾輪的每一段落感使所欲處理的影像畫面放大或縮小40%。當然,上述僅為一實施例,諸如此類的應用非常廣泛,亦能為眾多的電腦專業軟體帶來更多的效益。
以上所有內容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凡其它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於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滑鼠裝置
101...殼體
105...滾輪模組
110...控制按鈕
300...滾輪
370...波紋表面
380...樞轉臂
385...驅動馬達
4、5、6、7...滾輪模組
41、51、61、71...固定軸
42、52、62、72...滾輪
43、53、63、73...擺臂
44...支柱
45...支撐件
46...彈簧
411...中心軸線
421、521、721...溝槽
431、531、631、731...撥動部
432、532、632、732...連動部
433、533、633、733...接觸部
622...中空槽
4211、5211、7211...第一內面
4212、5212、7212...第二內面
6221...槽內面
42111、52111、72111...第一齒狀表面
42121、52121、72121...第二齒狀表面
72112...第三齒狀表面
72113...平滑表面
72122...止擋表面
52112、72123...凹陷部
62211...齒狀表面
62212...另一齒狀表面
62213...平滑表面
D1、D2...方向
P1、P2、P3、P4、P5、P6、P7、Q1、Q2、Q3...位置
9...滑鼠裝置
91...殼體
912...限位結構
9121、9122、9123、9124、9125...限位孔
圖1:係為習知習知滑鼠裝置之結構示意圖。
圖2:係為圖1所示滑鼠裝置之滾輪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3:係為本發明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4:係為圖3所示之滾輪模組之結構側示圖。
圖5A:係為圖3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第一段落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
圖5B:係為圖3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第二段落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
圖5C:係為圖3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第一平滑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
圖6:係為本發明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7:係為圖6所示之滾輪模組之結構側示圖。
圖8:係為圖6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鎖定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
圖9:係為本發明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10:係為圖9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不同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
圖11:係為本發明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12A:係為圖11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第一段落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
圖12B:係為圖11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第二段落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
圖12C:係為圖11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第三段落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
圖12D:係為圖11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第二平滑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
圖12E:係為圖11所示之滾輪模組之滾輪處於鎖定模式時之狀態示意圖。
圖13:係為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中之滾輪模組應用於滑鼠裝置之一較佳實施態樣之結構示意圖。
圖14:係為圖13所示之滑鼠裝置之另一視角之結構示意圖。
圖15:係為圖13所示之滑鼠裝置之部分內部結構示意圖。
7...滾輪模組
71...固定軸
72...滾輪
73...擺臂
721...溝槽
731...撥動部
732...連動部
733...接觸部
7211...第一內面
7212...第二內面
72111...第一齒狀表面
72121...第二齒狀表面
72112...第三齒狀表面
72113...平滑表面
72122...止擋表面
72123...凹陷部

Claims (23)

  1. 一種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包括:一固定軸;一滾輪,相對該固定軸之一中心軸線轉動,該滾輪具有一溝槽圍繞於該固定軸,且該溝槽之一第一內面具有一第一齒狀表面,而該溝槽之與該第一內面相對之一第二內面具有一第二齒狀表面;以及一擺臂,具有一接觸部與一撥動部,且該撥動部用以被撥動而使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齒狀表面、該第二齒狀表面或離開該第一齒狀表面與該第二齒狀表面;其中,當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齒狀表面時,該滾輪處於一第一段落模式,當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二齒狀表面時,該滾輪以處於一第二段落模式,而當該接觸部離開該第一齒狀表面與該第二齒狀表面時,該滾輪處於一平滑模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更包括提供一彈性力於該擺臂以使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齒狀表面或該第二齒狀表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擺臂係由一彈性材質所製成,以產生該彈性力。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更包括一彈簧連接於該擺臂,以提供該彈性力予該擺臂。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第一齒狀表面具有複數齒部且相鄰二齒部之間具有一凹陷部,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而使該接觸部位於任一該凹陷部之內時,該滾輪無法被轉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溝槽之該第一內面更具有一第三齒狀表面與該第一齒狀表面並排,且該第一齒狀表面與該第三齒狀表面之高度不同,其中,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而使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三齒狀表面時,該滾輪處於一第三段落模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溝槽之該第二內面更具有一第四齒狀表面與該第二齒狀表面並排,且該第二齒狀表面與該第四齒狀表面具有之高度不同,其中,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而使該接觸部接觸該第四齒狀表面時,該滾輪處於一第四段落模式。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溝槽之該第二內面更具有一止擋表面與該第二齒狀表面並排,並與該第二齒狀表面具有不同之高度,且該止擋表面具有複數凹陷部,其中,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而使該接觸部位於任一該凹陷部之內時,該滾輪無法被轉動。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輸入裝置包括一殼體,其具有複數限位孔設置於該殼體之一底部,其中該該撥動部之一端伸入該複數限位孔之一限位孔內並顯露於該殼體底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殼體之一上表面具有一開孔,用以供該滾輪之一部分暴露於該殼體之外。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擺臂更具有一連動部位於該接觸部與該撥動部之間,以使該接觸部隨著該撥動部被撥動而進行相對應之移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複數限位孔包括一第一限位孔,一第二限位孔以及一第三限位孔,其中,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至該第一限位孔時,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齒狀表面,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至該第二限位孔時,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二齒狀表面,而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至該第三限位孔時,該接觸部離開該第一齒狀表面與該第二齒狀表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輸入裝置係應用於一滑鼠裝置、一鍵盤裝置或一行動裝置。
  14. 一種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包括:一固定軸;一滾輪,相對該固定軸之一中心軸線轉動,該滾輪具有一中空槽,該中空槽之一槽內面具有一第一齒狀表面與一第二齒狀表面,該第一齒狀表面與該第二齒狀表面並排,且該第一齒狀表面與與該第二齒狀表面之高度不同;以及一擺臂,具有一接觸部與一撥動部,且該撥動部用以被撥動而使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齒狀表面或該第二齒狀表面;其中,當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齒狀表面時,該滾輪處於一第一段落模式,而當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二齒狀表面時,該滾輪處於一第二段落模式。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更包括提供一彈性力於該擺臂以使該接觸部保持該第一齒狀表面或該第二齒狀表面。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擺臂係由一彈性材質所製成,以產生該彈性力。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更包括一彈簧連接於該擺臂,以提供該彈性力予該擺臂。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中空槽之該槽內面更具有一平滑表面與該第一齒狀表面及該第二齒狀表面並排,且與該第一齒狀表面及該第二齒狀表面具有不同之高度,其中,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而使該接觸部接觸該平滑表面時,該滾輪處於一平滑模式。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輸入裝置包括一殼體,其具有一第一限位孔以及一第二限位孔設置於該殼體之一底部,其中該該撥動部之一端伸入該第一限位孔或該第二限位孔內並顯露於該殼體底部。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殼體之一上表面具有一開孔,用以供該滾輪之一部分暴露於該殼體之外。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擺臂更具有一連動部位於該接觸部與該撥動部之間,以使該接觸部隨著該撥動部被撥動而進行相對應之移動。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至該第一限位孔時,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齒狀表面,而當該撥動部被撥動至該第二限孔時,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二齒狀表面。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中該輸入裝置係應用於一滑鼠裝置、一鍵盤裝置或一行動裝置。
TW100126976A 2011-07-29 2011-07-29 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 TWI4489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26976A TWI448928B (zh) 2011-07-29 2011-07-29 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
US13/328,609 US20130027308A1 (en) 2011-07-29 2011-12-16 Wheel module for input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26976A TWI448928B (zh) 2011-07-29 2011-07-29 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5858A TW201305858A (zh) 2013-02-01
TWI448928B true TWI448928B (zh) 2014-08-11

Family

ID=47596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6976A TWI448928B (zh) 2011-07-29 2011-07-29 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27308A1 (zh)
TW (1) TWI448928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95322B1 (en) 2017-03-22 2018-10-09 Primax Electronics Ltd. Mouse roller module
TWI683207B (zh) * 2018-12-25 2020-01-2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滾輪輸入裝置
TWI714197B (zh) * 2018-09-20 2020-12-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輸入裝置
US11009971B2 (en) 2018-09-20 2021-05-18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Input device with a scroll wheel
TWI736203B (zh) * 2020-04-01 2021-08-1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滑鼠滾輪結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5173A (zh) * 2012-06-04 2013-12-18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滚轮鼠标
JP2015075912A (ja) * 2013-10-09 2015-04-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操作機構および撮像装置
TW201915670A (zh) * 2017-09-22 2019-04-16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無聲滾輪模組的滑鼠
US10996770B2 (en) * 2018-06-27 2021-05-04 Logitech Europe S.A. Multi-mode scroll wheel for input device
TWI731272B (zh) * 2018-10-24 2021-06-2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輸入裝置
TWI696096B (zh) * 2018-10-26 2020-06-1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滾輪模組
CN111124155B (zh) * 2018-11-01 2023-07-04 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输入设备
TWI727468B (zh) * 2019-10-21 2021-05-11 大陸商東莞寶德電子有限公司 滑鼠裝置以及滾輪模組
CN112783338A (zh) * 2019-11-08 2021-05-1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鼠标装置及利用鼠标装置进行控制的方法
CN111309167A (zh) * 2020-04-14 2020-06-19 广东易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滚轮模组及鼠标
TWI747477B (zh) * 2020-07-10 2021-11-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滾輪滑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55220A2 (en) * 2001-04-30 2002-11-06 Microsoft Corporation Input device including a wheel assembly for scrolling an image in multiple directions
TWM324818U (en) * 2007-08-01 2008-01-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Mouse wheel device
TWM350057U (en) * 2008-07-30 2009-02-01 Cong-Jin Gao Wheel rolling mode switching device for wheel mouse
TW201107928A (en) * 2009-08-19 2011-03-01 Kye Systems Corp Wheel controlling structure and input device using the wheel controlling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00356B1 (en) * 1999-09-29 2002-06-04 Logitech Europe S.A. Mouse with roller attached to button
US6809727B2 (en) * 2001-08-21 2004-10-26 Logitech Europe S.A. Roller with tactile feedback
US7508372B2 (en) * 2004-10-29 2009-03-24 Logitech Europe S.A. Tilt roller for control device
US7733328B2 (en) * 2005-12-23 2010-06-08 Logitech Europe S.A. Multi-function rolle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control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55220A2 (en) * 2001-04-30 2002-11-06 Microsoft Corporation Input device including a wheel assembly for scrolling an image in multiple directions
TWM324818U (en) * 2007-08-01 2008-01-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Mouse wheel device
TWM350057U (en) * 2008-07-30 2009-02-01 Cong-Jin Gao Wheel rolling mode switching device for wheel mouse
TW201107928A (en) * 2009-08-19 2011-03-01 Kye Systems Corp Wheel controlling structure and input device using the wheel controlling structur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95322B1 (en) 2017-03-22 2018-10-09 Primax Electronics Ltd. Mouse roller module
TWI714197B (zh) * 2018-09-20 2020-12-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輸入裝置
US11009971B2 (en) 2018-09-20 2021-05-18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Input device with a scroll wheel
TWI683207B (zh) * 2018-12-25 2020-01-2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滾輪輸入裝置
TWI736203B (zh) * 2020-04-01 2021-08-1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滑鼠滾輪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5858A (zh) 2013-02-01
US20130027308A1 (en) 201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8928B (zh) 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
US10095322B1 (en) Mouse roller module
US8508935B2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TWI740441B (zh) 滑鼠裝置及其滾輪模組
US11092280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201335801A (zh) 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
JP2006325214A (ja) 移動通信端末機の入力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移動通信端末機
TWI714197B (zh) 輸入裝置
TWI426537B (zh) 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
TW201305857A (zh) 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
TW200416587A (en) Pointing stick with flexible shape
TWI401592B (zh) 筆記型電腦及其觸控板的控制方法
TWI688855B (zh) 輸入裝置
US11163384B2 (en) Roller wheel module
TWI731272B (zh) 輸入裝置
TWM601511U (zh) 電子裝置
CN113495637A (zh) 鼠标装置及应用于鼠标装置的滚轮模块
TWI817827B (zh) 滑鼠裝置
TW201515041A (zh) 滑動式按壓開關及具有此滑動式按壓開關之電子裝置
TW202117508A (zh) 滑鼠裝置
JP2001134373A (ja) 位置入力装置
CN109933223B (zh) 输入装置
TWI275984B (en) Rotatable touch panel structure
TWM621253U (zh) 滾輪裝置
TW202026819A (zh) 筆型折疊滑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