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2112B - 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2112B
TWI442112B TW100142010A TW100142010A TWI442112B TW I442112 B TWI442112 B TW I442112B TW 100142010 A TW100142010 A TW 100142010A TW 100142010 A TW100142010 A TW 100142010A TW I442112 B TWI442112 B TW I4421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urn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2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21809A (zh
Inventor
Chiung Han Wang
Shau Yu Tsai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01420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42112B/zh
Priority to CN201110399162.3A priority patent/CN102565916B/zh
Priority to US13/449,320 priority patent/US8692464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321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1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21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211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8Linear indentations or grooves, e.g. arc-shaped grooves or meandering grooves, extending over the full length or width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Description

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導光板以及應用此導光板的背光模組與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適用於側邊入光的導光板以及應用此導光板的背光模組與顯示裝置。
隨著平面顯示技術的蓬勃發展,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已逐漸成為顯示技術的主流,其普遍地被使用於日常生活當中,並取代了傳統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由於液晶顯示器中的液晶面板不會自行發光,因此需採用背光模組來提供背光源。背光模組依照發光元件的擺設位置可分為直下式背光模組(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與側邊入光式背光模組(side type backlight module),其中側邊入光式背光模組能夠把來自側面的光導向正面而形成面光源之關鍵因素,是在於其具有導光板。
在側邊入光式背光模組中,導光板側邊的入光面設置發光元件,例如冷陰極螢光燈管(CCFL)。來自冷陰極螢光燈管的光線通過入光面並進入導光板後,被導光板轉換為面光源,再由導光板的上表面出射而離開導光板。此外,習知導光板的下表面通常設置有多個稜鏡或點狀圖案,用以破壞光線在導光板內的全反射,將其轉換為面光源。導光板的上表面也會設置多個相同高度的稜鏡(亦即每一稜鏡皆相同),以增進導光板的光輸出。
隨著製程技術的突破,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逐漸取代冷陰極螢光燈管來作為背光模組中的發光元件。已知的設計會將多個發光二極體間隔排列在導光板的入光面旁。然而,作為點光源,所述多個發光二極體在入光面上的光強度並非均勻分布,其中對應於發光二極體的位置會形成亮區,而兩發光二極體之間會形成暗區,使得由導光板輸出的面光源會產生沿著上表面稜鏡的延伸方向的亮暗紋(mura)。換言之,習知此種採用發光二極體作為發光元件的側邊入光式背光模組在實際應用時會有出光不均勻的問題,也相對降低了液晶顯示器的顯示品質。
本發明提供一種導光板,係對導光板之出光面上的稜鏡的結構進行設計,以提升導光板的出光均勻度。
本發明提出的導光板包括一透光基板、多個光學結構、多個第一稜鏡以及多個第二稜鏡。透光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相對於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光學結構配置於第一表面上。第一稜鏡與第二稜鏡配置於第二表面上,且第一稜鏡與第二稜鏡實質上相互平行,並交替排列。各第一稜鏡具有一第一頂部以及分別連接第一頂部兩側的兩第一斜面,其中第一頂部具有一第一頂點,且兩第一斜面的夾角為θ1。各第一稜鏡的兩第一斜面延伸後的一第一交點相對於第二表面的高度為H1,而各第一頂部的第一頂點相對於第二表面的高度為h1。各第一稜鏡具有一第一轉寫率(reprint ratio)R1,R1=h1/H1,且各第一稜鏡滿足下列條 件:當θ1≦95°時,R1≦0.7;當95°<θ1≦105°時,R1≦0.8;當105°<θ1≦115°時,R1≦0.9;以及當115°≦θ1時,R1≦1。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各第二稜鏡具有一第二頂部以及分別連接第二頂部兩側的兩第二斜面。所述兩第二斜面的夾角為θ2。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各第一稜鏡的θ1為定值,各第二稜鏡的θ2為定值,且θ1小於或等於θ2。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兩第二斜面延伸後的一第二交點相對於第二表面的高度為H2,各第二頂部具有一第二頂點,各第二頂點相對於第二表面的高度為h2,且各第二稜鏡具有一第二轉寫率R2,R2=h2/H2。各第一稜鏡滿足下列條件:當θ1≦95°時,R1<0.6;當95°<θ1≦105°時,R1<0.7;當105°<θ1≦115°時,R1<0.8;當115°<θ1≦125°時,R1<0.95;以及當125°<θ1時,R1≦1;且各第二稜鏡滿足下列條件:當θ2≦95°時,R2<0.6;當95°<θ2≦105°時,R2<0.7;當105°<θ2≦115°時,R2<0.8; 當115°<θ2≦125°時,R2<0.95;以及當125°<θ2時,R2≦1。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各第一稜鏡與各第二稜鏡具有相同的規格。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各第一稜鏡在第二表面的一第一位置上具有R1值為R1P1 ,各第一稜鏡在第二表面的一第二位置上具有R1值為R1P2 。所述第一位置與入光面之間的距離小於第二位置與入光面之間的距離,且R1P1 <R1P2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各第二稜鏡具有一第二頂部以及分別連接第二頂部兩側的兩第二斜面。所述第二頂部具有一第二頂點,且兩第二斜面延伸後的一第二交點相對於第二表面的高度為H2。各第二頂點相對於第二表面的高度為h2,且各第二稜鏡具有一第二轉寫率R2,R2=h2/H2。各第二稜鏡在第二表面的一第三位置上具有R2值為R2P3 ,各第二稜鏡在第二表面的一第四位置上具有R2值為R2P4 。第三位置與入光面之間的距離小於第四位置與入光面之間的距離,且R2P3 <R2P4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同一第一稜鏡在第二表面的一第五位置以及一第六位置上分別具有θ1值為θ1P5 以及θ1P6 。第五位置與入光面之間的距離小於第六位置與入光面之間的距離。同一第二稜鏡在第二表面的一第七位置以及一第八位置上分別具有θ2值為θ2P7 以及θ2P8 。第五位置與入光面之間的距離等於第七位置與入光面之間的距 離,第六位置與入光面之間的距離等於第八位置與入光面之間的距離,且θ1P5 <θ2P7 ,而θ1P6 =θ2P8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所述光學結構包括多個點狀圖案或是相互並排的多個第三稜鏡。
本發明另提出應用前述導光板的背光模組,可提供均勻的面光源。所述背光模組包括前述的導光板以及一發光元件。發光元件設置於導光板的入光面旁。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所述發光元件包括多個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些發光二極體單元的排列方向實質上垂直於第一稜鏡以及第二稜鏡的延伸方向。
本發明更提出應用前述導光板以及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係藉由背光模組所提供的均勻的面光源來達到良好的顯示品質。所述顯示裝置包括前述的導光板、發光元件以及一顯示面板。發光元件設置於導光板的入光面旁,而顯示面板配置於導光板的第二表面上方。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依照本發明的一種顯示裝置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顯示裝置100包括導光板110、發光元件120以及顯示面板130等。導光板110主要由透光基板112所構成。透光基板112具有第一表面112a、相對於第一表面112a的第二表面112b,以及連接於第一表面112a與第二表面112b之間的入光面112c。發光元件120例如是發光二極體 光條,其配置於透光基板112的入光面112c旁,用以發出光線L,使光線L經由入光面112c進入透光基板112。顯示面板130例如是液晶顯示面板,其配置於透光基板112的第二表面112b上方。
此外,透光基板112的第一表面112a作為光擴散面及光反射面,其上形成有多個光學結構114,例如圖1所示的相互並排的稜鏡或者圖未示的點狀圖案。透光基板112的第二表面112b作為出光面,其上另形成多個稜鏡116,用以增進導光板110的光輸出。入射至透光基板112內的光線L被第一表面112a上的光學結構114擴散及反射後,可經由第二表面112b上的稜鏡116射出透光基板外。顯示面板130接收由透光基板112的第二表面112b出射的光線L,以作為顯示光源。
本發明可藉由對第二表面112b上的稜鏡116的結構進行設計,來調整導光板110的出光效果,藉以改善背光均勻度,提高顯示裝置的顯示品質。
在此提出的設計方案包括:採用由多種不同規格之稜鏡構成的混搭結構(例如不同規格的條狀稜鏡結構相互交錯排列,或於同一條狀稜鏡上同時具有不同規格);規範稜鏡116的規格,如頂角及其對應的轉寫率等;使稜鏡116的轉寫率隨著其與入光面112c的距離而變化;或者,前述多種設計方案的組合等等。下文列舉多個實施例來說明前述設計方案。當然,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考該些實施例之後,當可依據實際狀況在合理的範 圍內來調整或組合本發明的多個設計方案,以符合應用需求。
一般而言,導光板是以模製(molding)方式來形成,以將模具上的結構圖案(如稜鏡圖案)轉移到透光基板上。因此,模具上的結構圖案與實際形成在透光基板上的結構之間可能存在差異,而有所謂製程上的轉寫率。
圖2說明本發明之稜鏡結構的轉寫率的定義。如圖2所示,稜鏡200因為製程因素,可能由原先的理想高度T縮減為實際高度t。更具體而言,實際形成的稜鏡200具有圓弧狀的頂部210以及分別連接頂部210兩側的兩個斜面220。兩斜面220延伸後的交點222具有理想高度T,而頂部210的頂點212具有實際高度t。在此,將轉寫率R定義為實際高度t與理想高度T的比值,即R=t/T。然,當稜鏡200為條狀稜鏡結構時,兩斜面220延伸之交點222會形成線狀,但為方便說明,本實施例僅以稜鏡200之截面結構來說明。
另外,通過稜鏡結構的光線的光強度會與稜鏡結構的轉寫率有關,其中稜鏡結構的轉寫率越低,則輸出的光線的光強度越低。基於此特性,吾人可以對導光板上的稜鏡結構提供下文多個實施例所述的設計規範。
圖3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300,包括導光板310以及發光元件320。導光板310主要由透光基板312所構成。發光元件320包括多個發光二極體單元322,設置於透光基板312的入光面312c旁。發光 二極體單元322的排列方向實質上平行於入光面312c,亦即發光單元322沿著入光面312c排列。
在本實施例中,透光基板312的第一表面312a上設置多個稜鏡319或點狀圖案(圖未示)等光學結構。本實施例僅以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的第一表面312a之稜鏡319與第二表面312b之多個第一稜鏡350來說明,但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第一表面312a與第二表面312b之稜鏡結構的延伸方向可具有夾角或相互平行,或者位於第一表面312a之稜鏡319同樣亦可採用多種不同規格之稜鏡構成的混搭結構。透光基板312的第二表面312b上設置多個第一稜鏡350與多個第二稜鏡360。多個第一稜鏡350與多個第二稜鏡360實質上相互平行,並交替排列,且每一第一稜鏡350與每一第二稜鏡360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垂直於發光二極體單元322的排列方向,亦即發光二極體單元322的排列方向與第一稜鏡350、第二稜鏡360的延伸方向具有夾角,使得導光板310之入光面312c與第一稜鏡350、第二稜鏡360的延伸方向具有夾角。
圖4繪示圖3之第一稜鏡350與第二稜鏡360的局部正視圖。每一第一稜鏡350具有第一頂部352以及分別連接第一頂部352兩側的兩個第一斜面354,其中第一頂部352具有第一頂點352a,且兩第一斜面354的夾角為θ1,以下稱為第一稜鏡350的頂角。各第一稜鏡350的兩第一斜面354延伸後的第一交點356相對於第二表面312b的高度為H1,亦即理想高度為H1,而第一頂點352a相對於第 二表面312b的高度為h1,亦即實際高度為h1。如此,第一稜鏡350的第一轉寫率R1定義為R1=h1/H1,且各第一稜鏡350可以滿足下列條件(一):當θ1≦95°時,R1≦0.7;當95°<θ1≦105°時,R1≦0.8;當105°<θ1≦115°時,R1≦0.9;以及當115°≦θ1時,R1≦1。
此外,每一第二稜鏡360具有第二頂部362以及分別連接第二頂部362兩側的兩個第二斜面364,其中第二頂部362具有第二頂點362a,且兩第二斜面364的夾角為θ2,以下稱為第二稜鏡360的頂角。各第二稜鏡360的兩第二斜面364延伸後的第二交點366相對於第二表面312b的高度為H2,亦即理想高度為H2而第二頂點362a相對於第二表面312b的高度為h2,亦即實際高度為h2。如此,第二稜鏡360的第二轉寫率R2定義為R2=h2/H2。
本實施例僅規範第一稜鏡350的第一轉寫率R1,不規範第二稜鏡360的第二轉寫率R2。若可能,第一稜鏡350的頂角θ1與第二稜鏡360的頂角θ2為定值,且θ1小於θ2。換言之,本實施例的第一稜鏡350與第二稜鏡360具有不同的規格,而藉由對於第一稜鏡350的第一轉寫率R1與頂角θ1的規範,可以有效提高導光板310所輸出的背光的均勻度。因此,於本實施例中,導光板310具有兩種交錯排列、不同頂角大小的稜鏡結構,即第一稜鏡350與第二稜鏡360具有不同大小的頂角,當第一稜鏡350之 頂角小於第二稜鏡360之頂角且滿足規格時,即可得到均勻的背光效果。
實際上,第一稜鏡350的頂角θ1以及第二稜鏡360的頂角θ2還與第一稜鏡350以及第二稜鏡360的高度以及寬度有關。圖5與6分別繪示採用前述規範,且具有不同高度的稜鏡結構以及具有不同寬度的稜鏡結構。首先,如圖5所示,第一稜鏡350的高度H1大於第二稜鏡360的高度H2,且第一稜鏡350與第二稜鏡360具有相同的寬度W,因此第一稜鏡350的頂角θ1小於第二稜鏡360的頂角θ2。另外,如圖6所示,第一稜鏡350與第二稜鏡360據有相同的高度H,且第一稜鏡350的寬度W1小於與第二稜鏡360的寬度W2,因此第一稜鏡350的頂角θ1小於第二稜鏡360的頂角θ2。換言之,本實施例可以藉由調整稜鏡的高度與寬度來控制稜鏡的頂角。為方便說明,本實施例之圖示僅以具有尖角之頂角的稜鏡來繪示,但稜鏡會因不同的轉寫率而形成具有圓弧頂角的稜鏡。一般而言,頂角之角度會影響導光板的出光強度,頂角越小,出光強度越大。此外,稜鏡的轉寫率會影響顯示品味。因此,藉由頂角角度與轉寫率來調控光學品質與強度。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還可以同時規範第一稜鏡以及第二稜鏡的轉寫率。以圖3與4所示的第一稜鏡350與第二稜鏡360為例,各第一稜鏡350滿足下列條件(二):當θ1≦95°時,R1<0.6;當95°<θ1≦105°時,R1<0.7; 當105°<θ1≦115°時,R1<0.8;當115°<θ1≦125°時,R1<0.95;以及當125°<θ1時,R1≦1。此外,各第二稜鏡360滿足下列條件(三):當θ2≦95°時,R2<0.6;當95°<θ2≦105°時,R2<0.7;當105°<θ2≦115°時,R2<0.8;當115°<θ2≦125°時,R2<0.95;以及當125°<θ2時,R2≦1。
因此,於本實施例中,導光板310具有兩種交錯排列的稜鏡結構,即第一稜鏡350與第二稜鏡360,當第一稜鏡350與第二稜鏡360分別滿足規格時,則可得到均勻的背光效果。舉例而言,第一稜鏡350的頂角θ1為80°、第一轉寫率R1為0.5,第二稜鏡360的頂角θ2為80°、第二轉寫率R2為0.6,即第一稜鏡350與第二稜鏡具有相同的頂角、不相同的轉寫率。或是,第一稜鏡350的頂角θ1為80°、第一轉寫率R1為0.5,第二稜鏡360的頂角θ2為100°、第二轉寫率R2為0.5,即第一稜鏡350與第二稜鏡具有不相同的頂角、相同的轉寫率。又或是,第一稜鏡350的頂角θ1為80°、第一轉寫率R1為0.5,第二稜鏡360的頂角θ2為120°、第二轉寫率R2為0.8,即第一稜鏡350與第二稜鏡具有不相同的頂角、不相同的轉寫率。而上述舉例中,第一稜鏡350與第二稜鏡360皆滿足規格,而可得到均勻的背光效果。
另一方面,考量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線在進入導光板後會衰減,本發明還可以依據稜鏡與入光面(或發光元件)的距離來調整稜鏡的轉寫率。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700,包括導光板710以及發光元件720。此背光模組700的結構與圖3的背光模組300相似,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700的第一稜鏡750與第二稜鏡760在其與入光面712c垂直的延伸方向上具有轉寫率的變化。更具體而言,各第一稜鏡750在第二表面712b的第一位置P1上具有R1值為R1P1 ,在第二表面712b的第二位置P2上具有R1值為R1P2 ,其中第一位置P1與入光面712c之間的距離小於第二位置P2與入光面712c之間的距離,且R1P1 <R1P2 。並且,各第二稜鏡760在第二表面712b的第三位置P3上具有R2值為R2P3 ,在第二表面712b的第四位置P4上具有R2值為R2P4 ,其中第三位置P3與入光面712c之間的距離小於第四位置P4與入光面712c之間的距離,且R2P3 <R2P4
雖然前述多個實施例是以具有不同規格的第一稜鏡以及第二稜鏡所構成的混搭結構來說明本發明的設計方案,但實際上本發明也可以選擇在導光板的頂面上配置單一規格的稜鏡結構,亦即所述第一稜鏡與第二稜鏡具有相同的規格。並且,可以將前述規範的條件(一)~(三)應用於此單一規格的稜鏡結構上。此外,也可以同時採用如圖7所示的稜鏡轉寫率隨著其與入光面的距離變化的設計。圖8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800,包括 導光板810以及發光元件820。此背光模組800的結構與圖7的背光模組700相似,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800的第二表面812b上的稜鏡870具有相同的規格。同樣地,稜鏡870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轉寫率的變化,其中越接近入光面812c(或發光元件820)的位置,其轉寫率越低。在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每個稜鏡870在其本身的延伸方向上的轉寫率也可以是定值,舉例而言,每個稜鏡870具有相同頂角、相同轉寫率。
圖9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900,包括導光板910以及發光元件920。此背光模組900的結構與圖3的背光模組300相似,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900的第一稜鏡950與第二稜鏡960在接近入光面912c的位置上具有不同的規格,為混搭結構,例如第一稜鏡950與第二稜鏡960具有不同的頂角θ1與θ2。此外,第一稜鏡950與第二稜鏡960在遠離入光面912c的位置上具有相同的規格,為單一的稜鏡結構。更具體而言,同一第一稜鏡950在第二表面912b的第五位置P5以及第六位置P6上分別具有θ1值為θ1P5 以及θ1P6 ,且第五位置P5與入光面912c之間的距離小於第六位置P6與入光面912c之間的距離。同一第二稜鏡960在第二表面912b的第七位置P7以及第八位置P8上分別具有θ2值為θ2P7 以及θ2P8 。第五位置P5與第七位置P7位於鄰近入光面912c的導光板910的邊緣,且第五位置P5與入光面912c之間的距離等於第七位置P7與入光面912c之間的距離。 第六位置P6與第八位置P8位於遠離入光面912c的導光板910的邊緣,且第六位置P6與入光面912c之間的距離等於第八位置P8與入光面912c之間的距離,且θ1P5 <θ2P7 ,而θ1P6 =θ2P8
圖10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1000,包括導光板1010以及發光元件1020。此背光模組1000的結構與圖9的背光模組900相似,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0的第一稜鏡1050與第二稜鏡1060的轉寫率小於前述實施例之第一稜鏡950與第二稜鏡960的轉寫率。亦即,第一稜鏡1050與第二稜鏡1060分別具有圓弧狀的第一頂部1052與第二頂部1062。
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稜鏡的混搭結構也可以是混合不同轉寫率之稜鏡的結構。如圖11所示,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100的第一稜鏡1150與第二稜鏡1160具有相同的頂角,且在遠離入光面1112c的位置上具有相同的轉寫率。此外,第一稜鏡1150與第二稜鏡1160在接近入光面1112c的位置則具有不同的轉寫率。
換言之,本發明所採用的混搭結構可以是稜鏡規格上的各種條件的混搭,例如稜鏡的寬度、頂角、高度、轉寫率等。
上述實施例與圖式皆說明第一稜鏡與第二稜鏡為緊密排列,即稜鏡的兩底角皆與相鄰稜鏡的底角相連接。然,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稜鏡與第二稜鏡之間可具有間距。圖12繪示為圖3之背光模組的變形例。如圖12所示,相 鄰第一稜鏡1250與第二稜鏡1260的底部並無接觸,且具有間距P。當然,間距P的大小可依不同需求而設計,且間距P也可為等間距或漸變間距,透過第一稜鏡1250與第二稜鏡1260之間具有間距,可增進顯示品味。當然,本實施例所示的稜鏡結構同樣可結合前述多個實施例的設計方案,例如頂角變化、轉寫率變化、混搭結構等,以達成特定的技術效果。
另外,雖然前述實施例所述的第一稜鏡與第二稜鏡是相互間隔設置,也就是相鄰兩個第一稜鏡之間具有一個第二稜鏡,但,在本發明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也可以改變相互間隔的第一稜鏡與第二稜鏡的數量。例如,第一稜鏡與第二稜鏡為兩兩間隔,或是兩個以上的第一稜鏡或第二稜鏡為單位相互間隔。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顯示裝置
110‧‧‧導光板
112‧‧‧透光基板
112a‧‧‧第一表面
112b‧‧‧第二表面
112c‧‧‧入光面
114‧‧‧光學結構
116‧‧‧稜鏡
120‧‧‧發光元件
130‧‧‧顯示面板
L‧‧‧光線
200‧‧‧稜鏡
210‧‧‧頂部
212‧‧‧頂點
220‧‧‧斜面
222‧‧‧交點
T‧‧‧理想高度
t‧‧‧實際高度
300‧‧‧背光模組
310‧‧‧導光板
312‧‧‧透光基板
312a‧‧‧第一表面
312b‧‧‧第二表面
312c‧‧‧入光面
319‧‧‧稜鏡
320‧‧‧發光元件
322‧‧‧發光二極體單元
350‧‧‧第一稜鏡
352‧‧‧第一頂部
352a‧‧‧第一頂點
354‧‧‧第一斜面
356‧‧‧第一交點
360‧‧‧第二稜鏡
362‧‧‧第二頂部
362a‧‧‧第二頂點
364‧‧‧第二斜面
366‧‧‧第二交點
θ1、θ2‧‧‧頂角
H、H1、H2、h1、h2‧‧‧高度
W、W1、W2‧‧‧寬度
700‧‧‧背光模組
710‧‧‧導光板
712b‧‧‧第二表面
712c‧‧‧入光面
720‧‧‧發光元件
750‧‧‧第一稜鏡
760‧‧‧第二稜鏡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P3‧‧‧第三位置
P4‧‧‧第四位置
800‧‧‧背光模組
810‧‧‧導光板
812b‧‧‧第二表面
820‧‧‧發光元件
870‧‧‧稜鏡
900‧‧‧背光模組
910‧‧‧導光板
912b‧‧‧第二表面
912c‧‧‧入光面
920‧‧‧發光元件
950‧‧‧第一稜鏡
960‧‧‧第二稜鏡
P5‧‧‧第五位置
P6‧‧‧第六位置
P7‧‧‧第七位置
P8‧‧‧第八位置
1000‧‧‧背光模組
1010‧‧‧導光板
1020‧‧‧發光元件
1050‧‧‧第一稜鏡
1052‧‧‧第一頂部
1060‧‧‧第二稜鏡
1062‧‧‧第二頂部
1100‧‧‧背光模組
1150‧‧‧第一稜鏡
1160‧‧‧第二稜鏡
1112c‧‧‧入光面
1250‧‧‧第一稜鏡
1260‧‧‧第二稜鏡
P‧‧‧間距
圖1為依照本發明的一種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2說明本發明之稜鏡結構的轉寫率的定義。
圖3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
圖4繪示圖之第一稜鏡與第二稜鏡的局部正視圖。
圖5與6分別繪示具有不同高度的稜鏡結構以及具有不同寬度的稜鏡結構。
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
圖8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
圖9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
圖10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
圖11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
圖12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
300‧‧‧背光模組
310‧‧‧導光板
312‧‧‧透光基板
312a‧‧‧第一表面
312b‧‧‧第二表面
312c‧‧‧入光面
319‧‧‧稜鏡
320‧‧‧發光元件
322‧‧‧發光二極體單元
350‧‧‧第一稜鏡
360‧‧‧第二稜鏡

Claims (11)

  1. 一種導光板,包括:一透光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以及連接於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之間的一入光面;多個光學結構,配置於該第一表面上;多個第一稜鏡,配置於該第二表面上,該些第一稜鏡實質上相互平行,且各該第一稜鏡具有一第一頂部以及分別連接該第一頂部兩側的兩第一斜面,該第一頂部具有一第一頂點,且該兩第一斜面的夾角為θ1,而該兩第一斜面延伸後的一第一交點相對於該第二表面的高度為H1,各該第一頂點相對於該第二表面的高度為h1,且各該第一稜鏡具有一第一轉寫率R1,R1=h1/H1,其中各該第一稜鏡滿足下列條件:當θ1≦95°時,R1≦0.7;當95°<θ1≦105°時,R1≦0.8;當105°<θ1≦115°時,R1≦0.9;以及當115°≦θ1時,R1≦1;以及多個第二稜鏡,配置於該第二表面上,該些第一稜鏡與該些第二稜鏡實質上相互平行,且該些第一稜鏡與該些第二稜鏡交替排列。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二稜鏡具有一第二頂部以及分別連接該第二頂部兩側的兩第二斜面,該兩第二斜面的夾角為θ2,而該兩第二斜面延 伸後的一第二交點相對於該第二表面的高度為H2,各該第二頂部具有一第二頂點,各該第二頂點相對於該第二表面的高度為h2,且各該第二稜鏡具有一第二轉寫率R2,R2=h2/H2。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一稜鏡的θ1為定值,各該第二稜鏡的θ2為定值,且θ1小於θ2。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一稜鏡滿足下列條件:當θ1≦95°時,R1<0.6;當95°<θ1≦105°時,R1<0.7;當105°<θ1≦115°時,R1<0.8;當115°<θ1≦125°時,R1<0.95;以及當125°<θ1時,R1≦1;且各該第二稜鏡滿足下列條件:當θ2≦95°時,R2<0.6;當95°<θ2≦105°時,R2<0.7;當105°<θ2≦115°時,R2<0.8;當115°<θ2≦125°時,R2<0.95;以及當125°<θ2時,R2≦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一稜鏡與各該第二稜鏡具有相同的規格。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一稜鏡在該第二表面的一第一位置上具有R1值為R1P1 , 各該第一稜鏡在該第二表面的一第二位置上具有R1值為R1P2 ,該第一位置與該入光面之間的距離小於該第二位置與該入光面之間的距離,且R1P1 <R1P2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二稜鏡具有一第二頂部以及分別連接該第二頂部兩側的兩第二斜面,該第二頂部具有一第二頂點,且該兩第二斜面延伸後的一第二交點相對於該第二表面的高度為H2,各該第二頂點相對於該第二表面的高度為h2,且各該第二稜鏡具有一第二轉寫率R2,R2=h2/H2,其中各該第二稜鏡在該第二表面的一第三位置上具有R2值為R2P3 ,各該第二稜鏡在該第二表面的一第四位置上具有R2值為R2P4 ,該第三位置與該入光面之間的距離小於該第四位置與該入光面之間的距離,且R2P3 <R2P4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同一第一稜鏡在該第二表面的一第五位置以及一第六位置上分別具有θ1值為θ1P5 以及θ1P6 ,該第五位置與該入光面之間的距離小於該第六位置與該入光面之間的距離,同一第二稜鏡在該第二表面的一第七位置以及一第八位置上分別具有θ2值為θ2P7 以及θ2P8 ,該第五位置與該入光面之間的距離等於該第七位置與該入光面之間的距離,該第六位置與該入光面之間的距離等於該第八位置與該入光面之間的距離,且θ1P5 <θ2P7 ,而θ1P6 =θ2P8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些光學結構包括多個點狀圖案或是相互並排的多個第三稜鏡。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第一稜鏡與該第二稜鏡之間具有間距。
  11.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所述的導光板;以及一發光元件,沿著該入光面排列設置,且該發光元件的排列方向與該些第一稜鏡的延伸方向具有夾角。
TW100142010A 2011-11-17 2011-11-17 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TWI4421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2010A TWI442112B (zh) 2011-11-17 2011-11-17 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CN201110399162.3A CN102565916B (zh) 2011-11-17 2011-11-30 导光板、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
US13/449,320 US8692464B2 (en) 2011-11-17 2012-04-18 Light guiding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2010A TWI442112B (zh) 2011-11-17 2011-11-17 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1809A TW201321809A (zh) 2013-06-01
TWI442112B true TWI442112B (zh) 2014-06-21

Family

ID=46411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2010A TWI442112B (zh) 2011-11-17 2011-11-17 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92464B2 (zh)
CN (1) CN102565916B (zh)
TW (1) TWI44211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3474B (zh) * 2015-06-02 2018-02-01 友輝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導向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72817B (zh) * 2013-04-30 2015-02-11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A light guide means and a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light guide means
TWI547729B (zh) * 2013-04-30 2016-09-01 A light guide means and a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light guide means
CN104180241A (zh) * 2013-05-22 2014-12-03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04776397B (zh) * 2014-01-10 2018-04-10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与光源模块
TW201530208A (zh) * 2014-01-20 2015-08-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光纖耦合連接器與光通訊裝置
US9568663B2 (en) 2014-10-03 2017-02-14 Winbond Electronics Corp.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CN105109168B (zh) * 2015-09-16 2017-05-03 梁志勇 一种带纹理的led导光板的制备方法
CN105445829B (zh) 2016-01-08 2018-05-25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棱镜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6391508B (zh) * 2016-08-31 2019-07-09 合肥泰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色选机的自带背光源的相机对准工装
CN106547047A (zh) * 2017-01-24 2017-03-29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7329203A (zh) * 2017-08-10 2017-11-07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全面屏且发光亮度均匀的背光源
JP7017473B2 (ja) * 2018-05-31 2022-02-08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
TWI770718B (zh) 2020-12-11 2022-07-11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CN113083737A (zh) * 2021-04-16 2021-07-09 合肥泰禾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用型相机校准工装
CN113204141A (zh) * 2021-04-28 2021-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05868B2 (ja) 1992-05-07 1998-01-28 積水化学工業 株式会社 面状発光装置用調光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H10214035A (ja) 1997-01-30 1998-08-11 Canon Inc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3301752B2 (ja) 2000-03-31 2002-07-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ライト、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
JP2004192909A (ja) 2002-12-10 2004-07-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導光板及びこの導光板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3972857B2 (ja) 2003-04-25 2007-09-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7074463B2 (en) 2003-09-12 2006-07-1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urable optical element
JP2006134748A (ja) * 2004-11-08 2006-05-25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タンデム型面光源装置
KR20070007648A (ko) * 2005-07-11 2007-0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양방향 광전달 반투과 프리즘 시트, 양방향 백라이트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양방향 액정표시장치
TW200711835A (en) 2005-09-19 2007-04-01 qing-bin Lin Scrape-resistant optical film
KR100813255B1 (ko) * 2006-06-02 2008-03-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출력 도광판 및 이를 채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TWI340259B (en) 2006-12-29 2011-04-11 Ind Tech Res Inst Light guide plate
JP4761472B2 (ja) * 2007-03-07 2011-08-31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用導光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面光源装置
WO2008140176A1 (en) * 2007-05-11 2008-11-20 Gyoung Tae No Prism sheet and lgp using polygonal prism structure, blu and lcd with the same
KR101353475B1 (ko) 2007-05-30 2014-01-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도광판과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JPWO2009096293A1 (ja) * 2008-01-30 2011-05-26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TWI470314B (zh) 2008-06-25 2015-01-21 Eternal Materials Co Ltd 光學膜
US20100046103A1 (en) * 2008-08-21 2010-02-25 Iteq Corporatio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component
TWI378300B (en) * 2008-11-25 2012-12-01 Au Optronics Corp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TWI432840B (zh) 2009-05-05 2014-04-01 Chi Lin Technology Co Ltd 光學膜片及其應用
TWM370050U (en) 2009-06-05 2009-12-01 Nano Prec Corp Light guide plate
TWI460499B (zh) 2009-09-04 2014-11-11 Eternal Materials Co Ltd 光學元件
TWI526718B (zh) * 2010-03-26 2016-03-21 友輝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在一基板上形成一凹凸結構的方法與模具制作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3474B (zh) * 2015-06-02 2018-02-01 友輝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導向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65916B (zh) 2014-05-28
US8692464B2 (en) 2014-04-08
TW201321809A (zh) 2013-06-01
CN102565916A (zh) 2012-07-11
US20130128609A1 (en) 2013-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2112B (zh) 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US8079743B2 (en) Display backlight with improved light coupling and mixing
TWI489180B (zh) A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372849B1 (ko) 콜리메이팅 도광판, 확산 유닛 및 이를 채용한 디스플레이장치
WO2009157352A1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388891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KR101331907B1 (ko) 백라이트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11256010B2 (en) Area light source and display device
JP539463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8408777B2 (en)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KR20110020010A (ko) 측면 조광형 백라이트 장치의 도광판
TWI723531B (zh) 顯示用背光裝置
US7830474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it
WO2012081504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677734B2 (ja) 導光装置
CN103759175A (zh) 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KR101692888B1 (ko) 도광판과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10108601A (ja) 面状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585989B2 (ja) バックライト、液晶表示素子
KR102060790B1 (ko) 광학 구조체 및 백라이트 유닛
US10989389B2 (en) Light-adjusting film,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WI407162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KR100968845B1 (ko) 도광판을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07027002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に用いる導光板
TWI468798B (zh) 背光模組、液晶顯示裝置以及導光板的網點設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