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6493B - 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6493B
TWI436493B TW099144187A TW99144187A TWI436493B TW I436493 B TWI436493 B TW I436493B TW 099144187 A TW099144187 A TW 099144187A TW 99144187 A TW99144187 A TW 99144187A TW I436493 B TWI436493 B TW I43649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apor deposition
chemical vapor
semiconductor layer
gas
solar ce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44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8001A (en
Inventor
ru yuan Yang
Chang Sin Ye
Original Assignee
Univ Nat Pingtung Sci & Te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 Nat Pingtung Sci & Tech filed Critical Univ Nat Pingtung Sci & Tech
Priority to TW0991441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3649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28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80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64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649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8Amorphous silicon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Description

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一種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特別是一種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由於近年來全球氣候的異常以及因應各國經濟起飛而使用之大量的石油燃料,促使地球環境遭受到極大的破壞。發展太陽能電池成為不具污染性之替代性能源成為受矚目的發展重點。早期,太陽能電池之製作方式係屬於塊材型矽太陽能電池(Bulk cell),其生產技術成熟,且光電轉換效率高達17~22%。然而,塊材型矽太陽能電池之矽晶片厚度約200~350μm,在生產過程中,需消耗40%以上的原料,造成總體成本的增加。因此,大面積且一體成形的矽薄膜太陽能電池模組開始受到廣大注意。然而,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受限於所謂的光劣化效應(Staebler-Wronski effect,SW effect),即在非晶矽太陽能電池照光一段時間後,薄膜內部的鍵結會被打斷形成懸鍵(Dangling),進而降低電流傳導的能力。因此,商業化的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之轉換效率約在6~7%即難以突破。目前,常見之改良性產品係藉由結合不同材料之方式,用以改善傳統非晶矽太陽能電池之缺點。利用多晶矽(Poly silicon,Poly-Si)或稱氫化微晶矽(Hydrogenated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μc-Si:H)薄膜、矽鍺(Silicon Germanium,SiGe)薄膜與非晶矽薄膜做一結合的堆疊型太陽能電池(Tandem solar cells)可同時兼顧非晶矽薄膜本身較高之光吸收係數,並擁有優點如:穩定的鍵結、高載子移動率以及不同的吸收光譜等,此方法不只可用以提升矽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更可降低並改善非晶矽薄膜之SW效應,增加太陽能電池對光的穩定性。因此,堆疊型薄膜太陽能電池為目前具有整廠輸出且願意提供技術轉移的設備業者重要耕耘領域之一。其主要係藉由能隙1.8eV的非晶矽薄膜作為太陽能電池的上電池,而下電池部分,則係利用能隙較小之材料做堆疊,達到大範圍之吸收光譜以有效的利用太陽光光譜。此種多接面堆疊型結構的設計,除了可將傳統非晶矽薄膜之7~8%的轉換效率提高至12%以上。然而,傳統揭示之多接面堆疊型結構之製程步驟甚為複雜,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種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結構,並能同時擁有多接面堆疊型之設計概念。
職是之故,申請人乃細心研究,並一本鍥而不捨的精神,終於研究出一種具有單接面堆疊型概念且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其係以鋁金屬薄膜誘發非晶矽質薄膜使其形成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用以降低多晶矽質薄膜成長所需之溫度並可達到大面積與不同厚度之多晶矽質薄膜,並減少電極的個數。
本發明更提出一種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包含: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N型半導體層以及電極。其中,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係以鋁金屬誘發的方式形成於基板上,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之厚度係介於200奈米至500奈米之間。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係形成於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上,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之厚度係介於1微米至3微米之間,且氧含量係介於1×1017 至5×1018 原子/立方公分之間。N型半導體層係形成於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上,N型半導體層之厚度係介於10奈米至30奈米之間,氧含量係介於1×1017 至5×1018 原子/立方公分之間。電極係形成於N型半導體層上。
本發明尚提出一種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沈積鋁金屬薄膜於基板上,鋁金屬薄膜之厚度係介於200奈米至500奈米之間;沈積非晶矽質薄膜於鋁金屬薄膜上,非晶矽質薄膜之氧含量係介於1×1017 至5×1018 原子/立方公分之間;加熱非晶矽質薄膜而形成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之厚度係介於200奈米至500奈米之間;蝕刻鋁金屬薄膜;沈積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於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上,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之厚度係介於1微米至3微米之間,氧含量係介於1×1017 至5×1018 原子/立方公分之間;沈積N型半導體層於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上,N型半導體層之厚度係介於10奈米至30奈米之間,氧含量係介於1×1017 至5×1018 原子/立方公分之間;以及形成電極於N型半導體層上。
本發明係引用作者P. I. Widenborg等人發表於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期刊之「以金屬誘發形成之多晶矽為晶種層並藉由固相磊晶法成長其膜厚(Epitaxial thickening of AIC poly-Si seed layers on glass by solid phase epitaxy)」;中華民國專利號碼第I226660號「一種鎳/銅金屬誘導橫向成長多晶矽薄膜的方法」;以及中華民國專利號碼第579556號「低溫多晶矽薄膜的製程方法」作為引證參考文獻。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數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雖然本發明可表現為不同形式之實施例,但附圖所示者及於下文中說明者係為本發明可之較佳實施例,並請了解本文所揭示者係考量為本發明之一範例,且並非意圖用以將本發明限制於圖示及/或所描述之特定實施例中。
請參考第1圖,為本發明之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包含:基板110、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N型半導體層140以及電極150。其中,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係以鋁金屬誘發的方式形成於基板110上,其厚度係介於200奈米至500奈米之間。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係設置於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上,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之厚度係介於1微米至3微米之間,氧含量係介於1×1017 至5×1018 原子/立方公分之間。N型半導體層140係設置於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上,N型半導體層140之厚度係介於10奈米至30奈米之間,氧含量係介於1×1017 至5×1018 原子/立方公分之間。電極150係設置於N型半導體層140上。
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係指在本質半導體材料中加入雜質(Impurities)以產生多餘的電洞,並以電洞構成多數載子之半導體層。以矽或鍺半導體而言,若在本質半導體中摻入3價原子的雜質(Impurities)便可形成多餘的電洞,並以電流作為主要的運作方式,此時其即成為P型半導體。需注意的是,由於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係以鋁金屬誘發的方式形成,其不只可用以提昇光電轉換效率,更可用以取出電能。亦即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除了作為半導體層使用外,由於其具有重摻雜之特性,因此亦可作為下電極使用。
N型半導體層140係指在本質材料中加入的雜質可產生多餘的電子,並以電子構成多數載子之半導體。以矽或鍺半導體而言,若在本質半導體中摻入5價原子的雜質便會形成多餘的電子,並以電子流作為主要的運作方式。
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對於薄膜型太陽能電池之電特性影響最大,其是由於電子與電洞在材料內部傳導時,若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厚度過厚,兩者重合機率極高,為避免此現象發生,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不宜過厚。反之,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厚度過薄時,又易造成吸光性不足。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一般係以非晶矽質薄膜(a-Si:H)為主。
然而,非晶矽質薄膜於光照後的短時間內,其性能將大幅的衰退,即所謂的光劣化(Staebler-Wronski,SW)效應,其衰減幅度約15%~35%。光劣化效應係由於材料中部份未飽和的矽原子(Dangling bond,DB)因光照射後,所發生結構變化之故。微晶矽薄膜的載子遷移率比一般非晶矽薄膜高出1至2個數量級,而暗電導值則介於10-5 ~10-7 (S‧cm-1)之間,明顯高出傳統非晶矽質薄膜3至4個數量級,故若於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使用微晶矽薄膜可加以提高太陽能電池之轉換效率。
請參照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之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流程圖。在製作薄膜之前,需先清洗基板110,因基板110表面容易殘留微粒子、有機物、金屬殘留物、化合物...等污染,所以必須先將基板110清洗以得到乾淨的表面。基板110係選自玻璃、塑膠基板、透明可撓性基板、半導性基板與絕緣基板之一。本發明之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
步驟210:沉積鋁金屬薄膜。
本步驟係沈積厚度為200奈米至500奈米間之鋁金屬薄膜於基板上。鋁金屬薄膜的沉積方法係選自蒸鍍法(Evaporation)及濺鍍法(Sputter)之一。其中,蒸鍍法係藉由加熱金屬源,使蒸發出的金屬原子沈積在基板110上;濺鍍法則是以氬離子轟擊金屬靶材,使表面金屬原子彈出後沈積於基板110上。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中,鋁金屬薄膜係以濺鍍法製備,沈積速率係介於0.8~1.0/sec之間,厚度則是介於250奈米與500奈米之間。
步驟220:沈積非晶矽質薄膜。
本步驟係沈積非晶矽質薄膜於含鋁金屬薄膜之基板110上。其中,非晶矽質薄膜係以化學氣相沉積法沈積於基板110上,所述化學氣相沉積法係選自:電漿增強型化學式氣相沈積法、熱絲化學氣相沈積法、電子迴旋共振化學氣相沈積法、特高頻電漿增強型化學式氣相沈積法、低壓化學氣相沈積法、電漿輔助式化學氣相沈積與常壓化學氣相沈積法之一。所述化學氣相沉積法所使用之製程氣體係選自:矽烷氣體與氫氣之混合物;矽烷氣體、氫氣與氬氣之混合物;矽烷氣體、鍺烷氣體與氫氣之混合物;及矽烷氣體、鍺烷氣體、氫氣與氬氣之混合物。其中,鋁金屬薄膜與非晶矽質薄膜之厚度比例在1至1.12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非晶矽質薄膜係以電漿輔助式化學氣相沈積法沉積於基板110上,且厚度為250奈米,其製程參數為:功率100 W,腔體壓力(Chamber pressure)10-3 托耳(Torr),基板溫度300℃,氣體流量600 sccm(SiH4 ),沈積速率約每分鐘770
步驟230:加熱非晶矽質薄膜。
本步驟係加熱非晶矽質薄膜以形成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其中,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的厚度係介於200奈米至500奈米之間。本步驟中,較佳之加熱溫度係介於150℃至550℃之間,較佳之加熱時間係介於5至150分鐘之間。
由於鋁金屬薄膜係與矽質材料會產生低溫共晶之金屬,因此在整個加熱過程當中,鋁金屬薄膜會逐漸與非晶矽質薄膜形成交換(exchange)的反應機制,亦即非晶矽質薄膜與鋁金屬薄膜的介面會逐漸形成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的結構,而鋁金屬薄膜則逐漸往上析出而形成在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的表面上。隨著加熱(亦即退火)溫度與持溫時間的增加,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的結晶特性也會增強。需注意到,本加熱步驟不限於以爐管或快速退火爐來執行,亦可使用準分子雷射或連續波之YAG雷射。
步驟240:蝕刻鋁金屬薄膜。
本步驟係在蝕刻於步驟230中因析出而形成於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表面上的鋁金屬薄膜。蝕刻方法係選自:電漿蝕刻、濺擊蝕刻以及化學液蝕刻,其中,較佳地係選用化學液蝕刻。
步驟250:沈積本質型半導體層。
本步驟係沈積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於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上,其厚度介於1微米至3微米之間。本步驟之沉積方法係選自:電漿增強型化學式氣相沈積法、熱絲化學氣相沈積法、電子迴旋共振化學氣相沈積法、特高頻電漿增強型化學式氣相沈積法、低壓化學氣相沈積法、電漿輔助式化學氣相沈積與常壓化學氣相沈積法之一。此外,本質型(i型)半導體之材料係選自矽與矽鍺之一。
在一實施例中,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係由電漿增強型化學式氣相沈積所形成,其製程壓力係介於0.01托耳至0.5托耳之間,製程溫度介於室溫至300℃之間,而所使用之製程氣體係選自:矽烷氣體與氫氣之混合物;矽烷氣體、氫氣與氬氣之混合物;矽烷氣體、鍺烷氣體與氫氣之混合物;矽烷氣體、鍺烷氣體、氫氣與氬氣之混合物。
步驟260:沈積N型半導體層。
本步驟係沈積N型半導體層140在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上,N型半導體層140之厚度係介於10奈米至30奈米之間。N型半導體層140之沈積方法係選自:電漿增強型化學式氣相沈積法、熱絲化學氣相沈積法、電子迴旋共振化學氣相沈積法、特高頻電漿增強型化學式氣相沈積法、低壓化學氣相沈積法、電漿輔助式化學氣相沈積與常壓化學氣相沈積法之一。此外,N型半導體層140之材料係選自矽與矽鍺之一。
本發明一實施例中,N型半導體層140係由電漿增強型化學式氣相沈積法所形成,其製程壓力為0.01托(torr)至0.5(torr),製程溫度為室溫至300℃,通入之氣體可選用矽化合物氣體如矽烷氣體與氫氣混合;矽烷氣體、氫氣與氬氣混合;矽烷氣體、鍺烷氣體與氫氣混合;矽烷氣體、鍺烷氣體、氫氣與氬氣混合所組成族群中之任何一種製程作為該N型半導體層140之製作氣體。其中,N型半導體層140之摻雜濃度在1×1020 原子/立方公分左右,且N型半導體層140之摻雜方式可選用於氣體摻雜、準分子雷射退火、固相結晶化、熱擴散法或離子佈植法所組成群族之一作為主要的製程方式。
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製程氣體係經過純化步驟,以減少製程氣體中的氧氣含量。製程氣體中氧氣含量過多將會在沈積之薄膜結構中產生過多氧空缺,造成太陽能電池中的載子移動率降低,進而使發電效率降低。藉由將製程氣體鈍化,所沉積之半導體薄膜的氧氣濃度均低於5×1018 原子/立方公分。
步驟270:形成電極。
本步驟係形成電極150於N型半導體層140上。電極150係用以取出電能。電極150的形成方法係選自:蒸鍍法、濺鍍法、電鍍法及印刷法。電極150之材料可選用銦錫氧化層、二氧化錫、氧化鋅、含雜質的二氧化錫及含雜質的氧化鋅等。在一較佳實施例中,電極150之材料係選用含雜質的二氧化錫,其具有85%以上之透光度,且其片電阻值係介於5Ω/□至10Ω/□之間。
其中,非晶矽質薄膜、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以及N型半導體層140之氧含量皆係介於1×1017 至5×1018 原子/立方公分之間,當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以及N型半導體層140之氧含量大於5×1018 原子/立方公分,氧氣含量過多將會在沈積之薄膜結構中產生過多氧空缺,造成太陽能電池中的載子移動率降低,進而使發電效率降低。當氧含量小於1×1017 原子/立方公分時,氧原子將於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以及N型半導體層140內形成其他型態之缺陷,進而影響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以及N型半導體層140之光電特性。
在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步驟210係利用金屬濺鍍系統於基板110上沈積厚度為500奈米的鋁金屬薄膜。步驟220係利用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沈積系統於鋁金屬薄膜上沈積厚度為500奈米之非晶矽質薄膜。步驟230係於高壓低溫爐管中,以500℃加熱1小時。步驟240係利用化學液蝕刻方式蝕刻鋁金屬薄膜,所使用之化學液的配方為磷酸:硝酸:醋酸=70%:20%:10%,並且於溫度70℃下進行鋁金屬薄膜蝕刻。
在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步驟210係利用金屬濺鍍系統於基板110上沈積厚度為200奈米的鋁金屬薄膜。步驟220係使用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沈積系統於鋁金屬薄膜上沈積厚度為200奈米之非晶矽質薄膜。步驟230係於高壓低溫爐管中以溫度350℃加熱0.5小時。步驟240係利用化學液蝕刻方式蝕刻鋁金屬薄膜,所使用之化學液的配方為磷酸:硝酸:醋酸=70%:20%:10%,並且於溫度70℃下進行鋁金屬薄膜蝕刻。
需注意的是,步驟210與步驟220之次序可以對調,亦即可先沈積非晶矽質薄膜,然後再沈積鋁金屬薄膜。
綜上所述,根據本發明之一種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100及其製程,其利用鋁金屬薄膜與矽質薄膜之共晶溫度使非晶矽質薄膜誘發形成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其具有下列優點:降低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之形成溫度,並可製作大面積之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以及減少電極150的個數,達到一簡化之太陽能電池。
需注意的是,雖然本發明所揭示之結構係以一單一單元電池(cell)為主,然而該電池結構可實施於模組化之太陽能電池。針對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之結構,分別藉由切割電極150以及切割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及N型半導體層140組成之光電轉換層以形成一串聯之模組。模組化製程進行方式為:首先形成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於製程基板上,以一預設之間隔進行雷射切割作為半導體層與下電極之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120,以形成複數個單元電池之下電極;沈積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及N型半導體層140於複數個單元電池之下電極上,於距離第一道雷射切割路徑一第一距離處,進行雷射切割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130及N型半導體層140,以形成複數個單元電池之光電轉換層;沈積電極150於複數個單元電池之光電轉換層上以形成上電極;於距離第二道雷射切割路徑一第二距離處,進行雷射切割至該下電極。藉由複數個單元電池之下電極電性連接複數個單元電池之上電極以達成一串連效果。其中切割之間隔需依據製程基板大小而決定。第一雷射切割路徑寬度係介於40微米到80微米之間;第一距離係介於70微米到110微米之間;第二雷射切割路徑寬度係介於40微米到80微米之間;第三雷射切割路徑寬度係介於40微米到80微米之間;而第二距離係介於70微米到110微米之間。
雖然本發明已以前述較佳實施例揭示,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修改。如上述的解釋,都可以作各型式的修正與變化,而不會破壞此發明的精神。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
110‧‧‧基板
120‧‧‧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
130‧‧‧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
140‧‧‧N型半導體層
150‧‧‧電極
第1圖為本發明之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
第2圖為本發明之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
100...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
110...基板
120...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
130...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
140...N型半導體層
150...電極

Claims (10)

  1. 一種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沈積一鋁金屬薄膜於一基板上,該鋁金屬薄膜之厚度係介於200奈米至500奈米之間;沈積一非晶矽質薄膜於該鋁金屬薄膜上,該非晶矽質薄膜之氧含量係介於1×1017 至5×1018 原子/立方公分之間;加熱該非晶矽質薄膜以形成一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該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之厚度係介於200奈米至500奈米之間;蝕刻該鋁金屬薄膜;沈積一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於該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上,該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之厚度係介於1微米至3微米之間,氧含量係介於1×1017 至5×1018 原子/立方公分之間;沈積一N型半導體層於該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上,該N型半導體層之厚度係介於10奈米至30奈米之間,氧含量係介於1×1017 至5×1018 原子/立方公分之間;以及形成一電極於該N型半導體層上;其中於加熱該非晶矽質薄膜之步驟中,係以介於150℃至550℃之間的溫度加熱5至150分鐘。
  2. 如請求項1之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其中,該非晶矽質薄膜係以一化學氣相沉積法沉積於該基板上,該化學氣相沉積法係選自:電漿增強型化學式氣相沈積法、熱絲化學氣相沈積法、電子迴旋共振化學氣相沈積法、特高頻電漿增強型化 學式氣相沈積法、低壓化學氣相沈積法、電漿輔助式化學氣相沈積法及常壓化學氣相沈積法。
  3. 如請求項2之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化學氣相沉積法使用一製程氣體,該製程氣體係選自:矽烷氣體與氫氣之混合物;矽烷氣體、氫氣與氬氣之混合物;矽烷氣體、鍺烷氣體與氫氣之混合物;及矽烷氣體、鍺烷氣體、氫氣與氬氣之混合物。
  4. 如請求項1之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其中該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係以一化學氣相沉積法沈積於該多晶質P型半導體層上,該化學氣相沉積法係選自:電漿增強型化學式氣相沈積法、熱絲化學氣相沈積法、電子迴旋共振化學氣相沈積法、特高頻電漿增強型化學式氣相沈積法、低壓化學氣相沈積法、電漿輔助式化學氣相沈積及常壓化學氣相沈積法。
  5. 如請求項4之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化學氣相沉積法使用一製程氣體,該製程氣體係選自:矽烷氣體與氫氣之混合物;矽烷氣體、氫氣與氬氣之混合物;矽烷氣體、鍺烷氣體與氫氣之混合物;及矽烷氣體、鍺烷氣體、氫氣與氬氣之混合物。
  6. 如請求項1之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其中該N型半導體層係以一化學氣相沉積法沉積於該本質型(i型)半導體層上,該化學氣相沉積法係選自:電漿增強型化學氣相沈積法、熱絲化學氣相沈積法、電子迴旋共振化學氣相沈積法、特高頻電漿增強型化學氣相沈積法、低壓化學氣相沈積法、電漿輔助化學 氣相沈積法及常壓化學氣相沈積法。
  7. 如請求項5之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化學氣相沉積法使用一製程氣體,該製程氣體係選自:矽烷氣體與氫氣之混合物;矽烷氣體、氫氣與氬氣之混合物;矽烷氣體、鍺烷氣體與氫氣之混合物;及矽烷氣體、鍺烷氣體、氫氣與氬氣之混合物。
  8. 如請求項1之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於沉積該鋁金屬薄膜之步驟中,該鋁金屬薄膜係以濺鍍法沉積於該基板上。
  9. 如請求項1之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其中,該鋁金屬薄膜與該非晶矽質薄膜之厚度比例係介於1至1.12之間。
  10. 如請求項1之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其中,該鋁金屬薄膜之蝕刻方法係選自:電漿蝕刻、濺擊蝕刻及化學液蝕刻。
TW099144187A 2010-12-16 2010-12-16 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TWI4364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44187A TWI436493B (zh) 2010-12-16 2010-12-16 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44187A TWI436493B (zh) 2010-12-16 2010-12-16 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8001A TW201228001A (en) 2012-07-01
TWI436493B true TWI436493B (zh) 2014-05-01

Family

ID=46933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44187A TWI436493B (zh) 2010-12-16 2010-12-16 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36493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8001A (en) 201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11739B2 (en)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 having high efficiency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01267611A (ja) 薄膜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211738B2 (en)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 having high efficiency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120107996A1 (en) Surface treatment process performed on a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layer for solar cell applications
TW201733150A (zh) 光電轉換裝置之製造方法
US20100229934A1 (en)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JP2015185593A (ja) 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451445A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JP4314716B2 (ja) 結晶シリコン薄膜光起電力素子
CN106887483A (zh) 硅基异质接面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25239B (zh) 一种异质结电池的制备方法
TWI447919B (zh) 具有異質接面之矽基太陽能電池及其製程方法
TWI436493B (zh) 簡化電極設計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JPH0282655A (ja) 光起電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Aberle Progress in evaporated crystalline silicon thin-film solar cells on glass
JP2004111551A (ja) シリコン光起電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05343B (zh) 具有高光電轉換效率之可撓式太陽能電池及其製備方法
CN103107227B (zh)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JPH04266067A (ja) 光起電力素子
TWI481042B (zh) 太陽能電池之多晶矽質薄膜的製造方法
JP2004087933A (ja) プラズマcvd装置並びに光起電力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光起電力素子
WO2011102352A1 (ja) 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CN205810839U (zh) 硅基异质接面太阳能电池
CN205428969U (zh) 硅基异质接面太阳能电池
WO2010146846A1 (ja) 光電変換装置及び光電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