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9397B - 含有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組成物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含有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組成物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9397B
TWI429397B TW099112136A TW99112136A TWI429397B TW I429397 B TWI429397 B TW I429397B TW 099112136 A TW099112136 A TW 099112136A TW 99112136 A TW99112136 A TW 99112136A TW I429397 B TWI429397 B TW I42939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sh
test
folic acid
days
da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121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41515A (en
Inventor
Fumi Kawano
Noritaka Hirazawa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uisan Kaish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uisan Kaisha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Suisan Kaisha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041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41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93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939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63Compounds containing para-N-benzenesulfonyl-N-groups, e.g. sulfanilamide, p-nitrobenzenesulfonyl hydrazide
    • A61K31/635Compounds containing para-N-benzenesulfonyl-N-groups, e.g. sulfanilamide, p-nitrobenzenesulfonyl hydrazide having a heterocyclic ring, e.g. sulfadiaz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1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five-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of which being nitrogen, e.g. tetrazole
    • A61K31/42Oxazo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1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five-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of which being nitrogen, e.g. tetrazole
    • A61K31/433Thidiazo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505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505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 A61K31/519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ortho- or peri-condensed with heterocyclic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ctive ingredi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 A61K45/06Mixtures of active ingredients without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e.g. antiphlogistics and cardiac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53Mouth and digestive tract, i.e. intraoral and peroral administr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3/00Antiparasi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3/00Antiparasitic agents
    • A61P33/02Antiprotozoals, e.g. for leishmaniasis, trichomoniasis, toxoplasmo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43/00Drugs for specific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P1/00-A61P41/00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ology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Nitrogen- Or Sulfur-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 Compounds With Rings Of Six Or More Members (AREA)
  • Heterocyclic Carbon Compounds Containing A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REA)

Description

含有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組成物的用途
本發明係關於魚類寄生蟲之驅除方法,更詳言之,係以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作為有效成分的魚類寄生蟲驅除方法。尤其是關於對養殖魚之寄生而造成問題的魚類寄生蟲之驅除方法。
在海面養殖中,由於寄生蟲症將妨礙穩定之生產,故造成非常大的問題。屬於原生動物亞界纖毛蟲門之海水白點蟲(Cryptocaryon irritans)對於海水魚之寄生而造成白點病。其結果造成寄生魚衰弱至死。近年來,海水白點蟲對於養殖魚之寄生在日本養殖業造成嚴重問題。海水白點蟲迄今已報告會寄生於比目魚(Paralichthys Olivaceus)、紅魽(Seriola dumerili)、鰤魚(Seriola quinqueradiata)、真鯛(Pagrus major)、虎河豚(Takifugu rubripes)中。白點蟲中有海水白點蟲與淡水白點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海水白點蟲之生活史與引起淡水魚白點病之淡水白點蟲之生活史類似,重複下述各階段:寄生於魚體內而使宿主至死的營養體(trophont)(成蟲),由魚體脫離至海水中的原分裂前體(protomont),原分裂前體沉降並附著於水底等而停止活動的分裂體(tomont)(胞囊,亦稱為耐性卵),由分裂體再次釋出並一邊浮游於水中、一邊尋找成為寄生宿主之魚的掠食體(theront)(幼蟲)。營養體寄生於魚的表皮及鰓之上皮組織,由宿主組織攝取營養並成長至肉眼可見的大小。
掠食體對於藥物較弱而可較容易地殺死,壽命亦較短。寄生幼蟲(phoront)侵入至魚體表面之接近真皮的表皮層中而成為成蟲(營養體),故難以藉由藥物由魚體表面之外側將其等驅除。胞囊亦由外殼所覆蓋,難以用藥物驅除。然而,為了白點蟲之驅除而定期性重複進行藥浴,驅除未侵入體表真皮層之掠食體或營養體而使白點蟲數量逐漸減少,最終阻斷增殖循環。但即使採用此種耗費時間的驅除方法,仍有無法阻止魚之斃死被害的情形。
作為經口投予劑,已認可了對真鯛白點病的鹽酸溶菌酶作為水產用醫藥品。又,乳鐵蛋白亦市售作為水產用添加劑(專利文獻1)。已報告有:若將乳鐵蛋白依40mg/kg魚體重/日之比例進行經口投予,則在28天實驗期間中並未發現感染,相對於此,給予無添加飼料的魚則大半死亡。溶菌酶或乳鐵蛋白的作用機制認為係提高宿主魚的非特異性生體防禦能力,但其效果有限(非專利文獻1)。故期待可藉經口投予而直接驅除寄生蟲的寄生蟲藥。
磺醯胺劑已知為具有磺醯胺基之抗菌劑,並已知其抑制細菌之葉酸合成的機制。又,作為與磺醯胺劑同樣地藉由有關葉酸之機制而顯示抗菌作用的藥劑,有如已知為葉酸代謝拮抗劑的三氧苯啶(trimethoprim)、歐美德普(ormetoprim)等。甲氨喋呤(methotrexate)、氨喋呤(aminopterin)為葉酸之衍生物,分別被使用作為抗癌劑、殺鼠劑。
磺胺二甲氧嘧啶(sulfadimethoxine)、磺胺一甲氧嘧啶(sulfamonomethoxine)、磺胺一甲氧嘧啶與歐美德普之調配劑為抗菌‧抗生物質之分類而被認可作為水產用醫藥品。磺醯胺劑原本為抗菌劑,已知對人類的瘧疾有效,或作為動物用醫藥品而對動物或雞之球蟲症等有效(專利文獻2)。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9-301807號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公昭51-16346號
[非專利文獻1]小川和夫(2004):原蟲症.魚介類之感染症‧寄生蟲病(若林久嗣‧室賀清邦編),恒星社原生閣,pp.285-320。
[非專利文獻2]Dickerson,H. W.,Dawe,D. L.(1995)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and Cryptocaryon irritans(Phylum Ciliophora). In:Woo,P.T.K.(Ed),Fish Diseases and Disorders. Protozoan and Metazoan Infection,vol.1,CAB International,UK,pp.181-227.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魚類寄生蟲、尤其是白點蟲的驅除方法。尤其是提供一種適合在水槽或蓄養池等同一環境內同時飼養多數魚之養殖魚的寄生蟲驅除方法。在養殖魚的情況,難以如人類或動物般將每個個體進行隔離治療,若在水槽或蓄養池內之一部分魚發生寄生蟲症,則感染將瞬間擴展至全體。因此,若一部分發生感染,必須對水槽或蓄養池之所有個體進行投藥,控制整體的寄生蟲。又,在已蔓延至漁場內的情況,必須對同一漁場內的所有蓄養池的魚進行投藥,以控制寄生蟲。許多蓄養池位於海洋、或湖沼、河川,呈對外開放,故無法阻斷寄生蟲進入。
本發明者等人為了得到作為魚類寄生蟲驅除劑的有效物質,針對廣泛範圍的化合物進行研討。雖然對已知之動物用寄生蟲藥進行許多研討,但寄生蟲係寄生蟲本身區分為許多種類,宿主亦各式各樣,故即使動物之抗寄生蟲症藥對動物之寄生蟲症有效,並不代表亦對魚類寄生蟲症有效,而未發現對白點蟲有效者。其中,發現了具有關於葉酸代謝之機制者係對白點蟲有效,遂完成本發明。有關含有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作為有效成分的魚類寄生蟲驅除劑,另有其他專利申請案(PCT/JP2008/69673)。本發明係提供尤其適合於在蓄養池等之養殖場中同時多數飼養之養殖魚之寄生蟲驅除的用法‧用量。
本發明係提供以下(1)~(11)之魚類寄生蟲驅除方法。
(1)一種魚類寄生蟲驅除方法,係包括對魚類投予每日1~50mg/kg魚體重之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
(2)如(1)之魚類寄生蟲驅除方法,其中,包括連續1~2週投予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
(3)如(1)或(2)之魚類寄生蟲驅除方法,其中,以葉酸合成抑制劑及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合劑型式進行投予。
(4)如(1)至(3)之魚類寄生蟲驅除方法,其中,葉酸合成抑制劑為磺醯胺劑。
(5)如(4)之魚類寄生蟲驅除方法,其中,磺醯胺劑為磺胺甲異唑(sulfamethoxazole)、磺胺一甲氧嘧啶(sulfamonomethoxine)、磺胺二甲氧嘧啶(sulfadimethoxine)、磺胺甲嘧啶(sulfamerazine)、磺胺異唑(sulfisoxazole)、磺胺二甲嘧啶(sulfisomidine)、磺胺甲二唑(sulfamethizole)、磺胺二甲異唑(sulfisozole)及此等藥學上容許之鹽的任一者。
(6)如(1)至(5)之魚類寄生蟲驅除方法,其中,葉酸活性化抑制劑為二氫葉酸還原酵素抑制劑。
(7)如(6)之魚類寄生蟲驅除方法,葉酸活性化抑制劑為嘧啶甲胺(pyrimethamine)、三氧苯啶(trimethoprim)、歐美德普(ormetoprim)、甲氨喋呤(methotrexate)、二甲葉酸(denopterin)、蝶羅呤(pteropterin)、胺喋呤(aminopterin)、依達曲沙(edatrexate)、吡曲克辛(piritrexim)及此等藥學上容許之鹽的任一者。
(8)如(1)至(7)之魚類寄生蟲驅除方法,其中,寄生蟲為屬於原生動物亞界之寄生蟲。
(9)如(8)之魚類寄生蟲驅除方法,其中,寄生蟲為屬於原生動物亞界纖毛蟲門之寄生蟲。
(10)如(9)之魚類寄生蟲驅除方法,其中,寄生蟲為白點蟲。
(11)如(1)至(10)之魚類寄生蟲驅除方法,其中,魚類為鱸形目、鰈形目、鯡形目、魨形目、鯉形目、鰻形目、鯰形目、鰩形目、脂鯉目、隆頭魚亞目、攀鱸亞目、鰕虎亞目、鯉齒目、骨舌魚目、半椎魚目(鱗骨目)、多蓋魚目、鶴鱵目、銀漢魚目、合鰓鱔目之魚類。
藉由本發明之魚類寄生蟲驅除方法,可驅除魚類寄生蟲、尤其是屬於纖毛蟲之寄生蟲。尤其對在養殖業界造成問題的白點蟲有效。本發明之白點蟲驅除劑可藉由經口投予、尤其是混合於飼料中而進行給餌的方法進行投予,對寄生於魚體之寄生蟲發揮成長抑制效果或殺蟲效果。本發明之用法‧用量適合於在同時飼養大量魚之養殖場的寄生蟲驅除。亦即,在依低用量抑制寄生蟲之下,藉由連續投予1~2週以上,使寄生蟲全滅,故對魚的負擔少,抑制養殖場發生抗性菌,藥物之殘留量亦可為最小限度。又,藉由連續進行1~2週以上,則對次世代之寄生蟲亦持續地發揮作用,而且亦可抑制由環境水所混入之新的寄生蟲。亦即,可抑制養殖漁場整體的寄生蟲。
本發明中所謂魚類,係包括海水魚、淡水魚之任一種魚類。實用上係指被視為產生驅除寄生蟲之必要的養殖魚或觀賞魚的魚種。其中,尤其是在產業上重要的養殖魚,例如:魨形目魨科之虎河豚,鱸形目鮨科的石斑,鱸形目慈鯛科的吳郭魚,鯰形目鯰科或鯉形目鯰科的鯰魚,鯉形目草魚亞科的草魚(Grass Carp),鯿魚亞科之白鰱(Silver carp)或黑鰱(Bighead carp),鮭形目鮭科大西洋鮭(Atlantic salmon)、契努克鮭魚(Chinook salmon)或虹鱒(rainbow trout),鯰形目鮰科的河內鯰魚(Channel catfish)或(魚芒)鯰科之特拉鯰魚或巴薩鯰魚,鯉形目鯉亞科的金魚或錦鯉等已知有白點蟲等之魚類寄生蟲之寄生的魚種,或有魚類寄生蟲之寄生可能性的魚種中,可將本發明藥劑用於預防或治療。
本發明對象之魚種中,包括生存於淡水及海水中之所有年齡的養殖魚、水族館或商業之鑑賞魚。尤其是已知有白點蟲等寄生之魚種,養殖魚有如:鱸形目、鰈形目、鯡形目、魨形目、鯉形目、鰻形目、鯰形目、鼠鱚目、鰩形目、鮨鯉目、隆頭魚亞目、攀鱸亞目、鰕虎亞目、鯉齒目、骨舌魚目、半椎魚目、多蓋魚目、鶴鱵目、銀漢魚目與合鰓鱔目之魚類等,鰤魚類、石斑魚類、鯛魚類、比目魚類、鮭魚類、河豚類、鯉魚類、鰻類、鯰魚類、波魚類、泥鰍類、小鲃類、攀鱸類、淡水河豚類、慈鯛類、鯰魚類、脂鯉魚類、新月魚類、摩利魚類、孔雀魚類、接吻魚類、鬥魚類、鱧魚類、卵生鱂魚類、金魚類、鯽魚類等之魚。具體可例示:紅魽、長鰭鰤、鰤(青魽)、黃尾鰤、真鰺、縱帶鰺、白腹鯖、真鱸、真鯛、石鯛、斑石鯛、吳郭魚、海鱺、紅斑魚、褐石斑魚、七帶石斑、瑪拉巴石斑魚、駝背鱸、花斑刺鰓鮨、鞍帶石斑魚、點帶石斑、石狗公、黑鮪、南方黑鮪、短鮪、黃鰭鮪、長鰭鮪、比目魚、條斑星鰈、圓斑星鰈、鮃鰈魚、鰈魚、虹鱒、大西洋鮭、銀鮭、紅鮭、香魚、虎河豚、冠鱗單棘魨、黃高鰭刺尾鯛、鯉魚、日本鰻、歐洲鰻、美洲鰻、虱目魚、白鰱、黑鰱、草魚、鱖魚、尼羅吳郭魚、牙銀漢魚、尖吻鱸、歐洲鱸魚、紅鼓魚、鯉魚、海鱺、巴薩鯰魚、特拉鯰魚、卡持拉魚、條鰭魚、正三角燈魚、小三角燈魚、金三角燈魚、阿氏波魚、斑紋泰波魚、馬頭鰍、蛇魚、皇冠泥鳅、四間鯽、真無鬚魮、電光斑馬、帆鰭花鱂、黑花鱂、潘氏細鯽、越南玫瑰燈魚、接吻魚、鬥魚、鱧魚、金娃娃、八字娃娃、麒麟狗頭、珍珠狗頭、淡水魟、異齒頜針魚、皮頦鱵、彈塗魚、銀龍魚、費氏骨舌魚、紅龍、珍珠龍、星點珍珠龍、紅花豬、巴西亞紅尾花豬、神仙魚、埃及神仙魚、大神仙魚、七彩神仙、短鯛、荷蘭鳳、玻利維亞鳳凰、綠寶石短鯛、南美短鯛、T字短鯛、橘色雙冠麗魚、矮麗魚、雙纓麗魚、琵琶鼠魚、鼠魚、小精靈魚、紅蓮燈魚、日光燈魚、紅蓮燈魚、綠蓮燈、紅頭剪刀、紅燈管、黑燈管、檸檬燈、鑽石燈、史氏魮脂鯉、紅眼彩虹皇帝燈、企鵝燈、黃鑽、食人鯧、黑紫羅蘭食人魚、胭脂食人魚、琴尾鱂、扁鱂、假鰓鱂、絲足鱂、燈鱂、黃帝、非洲鳳凰、阿里、非洲王子、黑間鳳凰、紅寶石、非洲十間、肺魚、美人、電光美人、伊島銀漢魚、鯔銀漢魚、叉尾鯔銀漢魚、七彩霓虹、吉氏皮杜銀漢魚、藍帆變色龍、蘆鰻、多鰭魚、恐龍魚、金魚、錦鯉等。
本發明中所謂寄生蟲,係指原蟲。若依照1980年國際原生動物學會所提倡的習知分類體系,則包含寄生於魚類之種的原蟲類,係分類為肉質鞭毛蟲門、纖毛蟲門、頂複蟲門、微孢子蟲門、膠孢子蟲門。
然而近年來,此種分類體系被重新檢視。國際原生動物學會於2005年所提倡之最新分類體系中,真核生物整體被區分為6群之超群,於其下分配第1階段、第2階段的分類群。又,高位之群的名稱並不使用習知的界、門等名稱,習知的肉質鞭毛蟲門被分類位於各種超群中等,與習知的分類體系有極大不同。此新穎的分類體系係根據生物學資料或電子顯微鏡觀察,由人為分類演變成根據系統進化的分類體系,一般雖認識其基本方向性會被廣泛接受,但仍殘留有尚未確定的部分,今後仍有加以修改的可能(良永和義、橫山博著改訂‧魚病學概論(小川和夫、室賀清邦 編)恒星社厚生閣,pp.92)。
本發明對於屬於白點蟲的纖毛蟲特別有效。具體可例示屬於纖毛蟲之白點蟲(淡水種白點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海水種白點蟲(Cryptocaryon irritans))、捲毛蟲(Trichodina sp.)、斜管蟲(Chilodonella sp.)、動基裂綱(Kinetofragminophorea)之布魯克原蟲(Brooklynella hostilis)、纖毛蟲病(scuticociliatosis)(纖毛桿蟲(uronema marinum)、盾狀纖毛蟲(Philasterides dicentrarchi)、貪食邁阿密蟲(Miamiensis avidus)、暗尾蟲(Uronema nigricans)、絲尾蟲(Uronema sp.))等。尤其對海水白點蟲、淡水白點蟲特別有效。
本發明者等人發現,葉酸合成抑制劑、葉酸活性化抑制劑等具有阻礙葉酸機能之機制的藥劑,具有魚類寄生蟲驅除作用。此等藥劑不僅驅除寄生蟲,亦抑制寄生蟲成長。此表示白點蟲本身進行葉酸合成,其生存、成長係以葉酸作為必要成分。在投予了葉酸合成抑制劑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合劑後,結果確認到明顯的成長抑制及驅蟲效果。雖有極少數的本蟲成為胞囊,但將其大小與對照區進行比較,為有意義地較小。對此等胞囊觀察12日後,結果觀察到孵化延遲或胞囊之發展異常,而為無法正常成長的狀態。然而,具有阻礙葉酸合成或其利用之作用的藥劑係對魚類寄生蟲之驅除有效。
本發明中所謂葉酸合成抑制劑,係已知為抗菌劑之藥物群。細菌係以鳥苷作為原料並經由數階段之反應而生體合成出2-胺基-4-羥基-6-羥基甲基二氫喋啶焦磷酸,於其中加成對胺基苯甲酸(PABA)而成為二氫喋酸(DHP)。觸發此反應的酵素為DHP合成酶,但以磺醯胺劑為代表之葉酸合成抑制劑係具有PABA之代謝拮抗劑作用,抑制DHP合成。其結果,細菌變得無法生體合成葉酸。由於四氫葉酸(THF)為嘌呤、胸嘧啶等之核酸鹼基或甲硫胺酸、絲胺酸、甘胺酸等之胺基酸生體合成所需的輔酶,故若抑制其合成則細菌增殖被抑制。另一方面,以人類為首之高等動物中並無DHP合成路徑,而是將自外部攝取的葉酸還原而合成THF,故不受磺醯胺劑作用影響。屬於抗結核藥之對胺基水楊酸或抗麻瘋藥之二胺基二苯基碸亦因同樣機制而顯示抗菌活性。磺醯胺劑係以磺醯醯胺為基本骨架並使醯胺基被各種雜環所取代的化合物群的總稱。磺醯胺劑已合成有近數千種的化合物,作為本發明所使用之磺醯胺劑係確認了對於人體或動物的效果或安全性者,特佳係使用作為魚類用抗菌劑之磺醯胺劑。作為此種磺醯胺劑,可例示磺胺甲異唑(sulfamethoxazole)、磺胺一甲氧嘧啶(sulfamonomethoxine)、磺胺二甲氧嘧啶(sulfadimethoxine)、磺胺甲嘧啶(sulfamerazine)、磺胺異唑(sulfisoxazole)、磺胺二甲嘧啶(sulfisomidine)、磺胺甲二唑(sulfamethizole)、磺胺二甲異唑(sulfisozole);再者,其他磺醯胺劑可例示磺胺二甲基嘧啶(sulphadimidine、sulfamethazine)、磺胺(sulfaquinoxaline)、磺胺嘧啶(sulfadiazine)、磺胺氯吡(sulfachloropyrazine)、磺胺氯嗒(sulfachlorpyridazine)、柳氮磺啶(sulfasalazine)、磺胺曲沙唑(sulfatroxazole)、磺胺噻唑(sulfathiazole)、苯甲醯磺胺(sulfabenzamide)、長效磺胺(sulphadoxine)、磺胺硝苯(sulfanitran)、對胺苯磺醯胺(sulfanilamide)、磺胺吡啶(sulfapyridine)、磺胺溴二甲基嘧啶(sulfabromomethazine)、胺磺醯基氨苯碸(sulfamoildapsone)、pralatrexate(次世代葉酸拮抗劑)等。
本發明中,所謂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係指葉酸合成抑制劑以外之關於葉酸代謝的稱為葉酸活性化抑制劑、葉酸拮抗劑、葉酸類似物等藥物。作為主要之葉酸活性化抑制劑,已知有二氫葉酸還原酵素抑制劑。其係將二氫葉酸還原為活性型四氫葉酸之酵素的抑制劑。已知此等亦與葉酸合成抑制劑組合而以合劑之型式利用,顯示作為抗菌劑的相乘效果。又,已知有稱為葉酸拮抗劑或葉酸類似物等之具有與葉酸類似的構造,藉由酵素抑制等而抑制葉酸活性化的藥物。作為此等葉酸活性化抑制劑,已知有嘧啶甲胺(pyrimethamine)、三氧苯啶(trimethoprim)、歐美德普(ormetoprim)、甲氨喋呤(methotrexate)、二甲葉酸(denopterin)、蝶羅呤(pteropterin)、胺喋呤(aminopterin)、依達曲沙(edatrexate)、吡曲克辛(piritrexim)、二甲氧苯胺嘧啶(diaveridine)、戊脘脒(pentamidine)、pemetrexed、trimetrexate等。
本發明之寄生蟲驅除劑可藉由經口投予表現效果。又,亦可藉由將魚浸漬於溶解了藥劑之液體中的藥浴投予或注射投予。
本發明之寄生蟲驅除劑的投予量,係在經口投予的情況,每1日相對於魚體重1kg依1~2000mg/kg、較佳1~1000mg/kg之範圍投予有效成分之葉酸合成抑制劑、葉酸活性化抑制劑或上述葉酸合成抑制劑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的合劑。又,1次之投予期間以1~15日較適當。若為閉鎖系統之水槽,則可能使寄生蟲完全消失,但在與外海接觸的養殖池中,則視其環境而寄生蟲之生存‧殘存狀態有所不同,故較佳係一邊把握魚之健康狀態、寄生蟲之寄生狀態,一邊重複休藥期間與上述投予。例如,在磺胺一甲氧嘧啶與歐美德普之合劑、或磺胺二甲氧嘧啶與嘧啶甲胺之合劑的情況,係藉由每1日相對於魚體重1kg經口投予25~500mg、3~15日,即可得到充分效果。較佳係考慮寄生蟲的生活史而重複此投予。
在並非飼養少數魚之觀賞魚等情況,而是在水槽或養殖池中同時飼養多數魚的養殖魚的情況時,由於無法僅將寄生蟲感染魚隔離而進行飼養,故即使確認僅有一部分魚受感染,仍必須對該養殖場全體的魚進行投藥。此時,若能依最小限藥物量控制寄生蟲,則可使使用藥物之總量成為最小限,故較佳。由於本發明之藥物亦具有抗菌作用,故若多量使用則亦伴隨抗性菌的產生,故不佳。另外,使用量越少、對魚造成的負擔亦越少。雖視寄生蟲感染的程度或魚種而異,但較佳係每1日將1~50mg/kg魚體重之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連續經口投予1~2週。特佳係5~25mg/kg魚體重。藉由將此等用量連續經口投予1~2週以上,則亦可控制次世代的寄生蟲。投予結束後,一般在投予後約1~2週的階段確認魚的寄生感染狀況。在大數情況下,藉由每1日將5~25mg/kg魚體重連續投予5~20日、較佳1~2週,則可控制養殖場的寄生蟲感染。經檢查魚鰓等結果仍有複數魚寄生著寄生蟲時,則再度重複同樣用法用量的治療。即使藉檢查未發現寄生蟲感染,最好仍依約2週左右定期確認寄生蟲感染狀況。
另外,亦可將驅除劑溶解於飼育水中,將魚體浸漬於其中使其直接接觸,此時,於溶解了有效成分濃度0.5~500ppm的飼育水中,將對象魚放入而接觸10分鐘~15日。在注射的情況,係1次投予0.1~200mg/kg、較佳0.5~100mg/kg。又,此時的投予期間以1~15日為適當。
本發明之寄生蟲驅除劑除了將有效成分之上述化合物單獨使用以外,視需要可與其他物質、例如載體、穩定劑、溶媒、賦形劑、稀釋劑等之輔助性成分組合使用。葉酸合成抑制劑、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係被廣泛使用於人體、動物上,於魚類亦使用作為抗菌劑的化合物,已知有各種製劑。在用於本發明目的的情況,亦可使用其等所使用的製劑。
另外,形態亦可為粉末、顆粒、錠劑、膠囊等一般此等化合物所使用的形態的任一種。在對化合物之口味或臭味較敏感的魚的情況,可藉由塗覆等方法以防止飼料嗜好性的降低、使化合物不易漏出。
在魚類的情況,經口投予的藥劑通常添加於飼料中使用。在將本發明之寄生蟲驅除劑添加於飼料中時,較佳係使用考慮到各魚種用所需之營養成分或物性的飼料。通常使用將魚粉、糟糠類、澱粉、礦物質、維他命、魚油等混合作成顆粒狀者,或將沙丁魚等冷凍魚與在魚粉中添加了維他命等的粉末飼料(泥)混合而作成顆粒狀者等。視魚種類、尺寸等,1日之攝餌量大多已決定,故將依上述用法用量所換算之量的本發明寄生蟲驅除劑添加於飼料中。本發明寄生蟲驅除劑可1日投予1次,亦可分為數次進行投予。
以下記載本發明之實施例,但本發明並不受此等任何限制。
本實施例所使用之藥劑為以下製品。
‧磺胺一甲氧嘧啶+歐美德普調配劑(Sulfamonomethoxine、Ormetoprim)
商品名「水產用extesine」,製造販賣者:明治製菓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者:第一Fine Chemical股份有限公司
‧磺胺一甲氧嘧啶(Sulfamonomethoxine)
商品名「水產用DAIMETONSODA」,製造販賣者:明治製菓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者:第一Fine Chemical股份有限公司
‧磺胺二甲異唑鈉(sulfisozole Na)
商品名「ISRAN SODA」,製造販賣者:Schering Plough Animal Health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者:SERACHEM股份有限公司
‧磺胺甲異唑(Sulfamethoxazole)、磺胺二甲氧嘧啶(Sulfadimethoxine)、磺胺二甲嘧啶標準品(Sulfisomidine)、嘧啶甲胺(Pyrimethamine)、三氧苯啶(Trimethoprim)、甲氨喋呤(Methotrexate),和光純藥股份有限公司製,試藥
‧歐美德普(Ormetoprim),關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試藥
‧戊脘脒2-羥乙磺酸鹽(Pentamidine Isethionate Salt)、磺胺甲嘧啶(sulfamerazine)、磺胺甲二唑(sulfamethizole),Sigma-Aldrich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試藥
實施例中,在記載著於顆粒中添加藥劑時,係將藥劑溶解於含有低糖化還原糖漿(SE-30,日研化成股份有限公司製)的水溶液中,使其展黏於顆粒表面而使用。
[實施例1] <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經口投予對真鯛白點蟲寄生的驅蟲效果-1>
試驗方法:將平均魚體重約20g之真鯛70尾於200公升水槽飼養約7日,馴養於25℃水溫中。期間的給餌係給予市售飼料(日本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製,2.5mm徑之初期飼料EP(EXPANDED)顆粒),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注水設為2.4公升/分鐘。寄生蟲感染係藉由將200公升水槽止水,投入白點蟲孵化幼蟲約20萬個體,使魚曝露於寄生蟲1小時而進行。曝露後,將各10尾分別收容於7座100公升水槽中。飼養期間中之注水設為1.2公升/分鐘。含有藥劑之試驗飼料係連續給餌3日,其給餌期間設為幼蟲曝露後收容於100公升水槽中經2小時後、曝露1日後、曝露2日後。試驗飼料之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曝露經3日後對所有魚進行採樣,計算左側鰓所寄生之白點蟲。又,同時觀察寄生蟲尺寸。
試驗區:設定為下述7區:依嘧啶甲胺8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依三氧苯啶50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依磺胺一甲氧嘧啶300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依磺胺甲嘧啶鈉50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依磺胺二甲氧嘧啶216mg/kg魚體重/日與三氧苯啶24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依磺胺甲異唑429mg/kg魚體重/日與三氧苯啶86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將無添加藥劑飼料進行給餌的對照區。將藥劑之既定量添加至濕性飼料(將魚粉、魚油、活性麩質、古亞膠、混合維他命、混合礦物質、飼料油、大豆卵膦脂分別依80、3、2、4、3、6、2重量%之比率混合,於此粉體中加入粉體重量30%重量的水並均勻混合作成顆粒狀者)作為試驗飼料。
效果判定:依觀察寄生數之比較、寄生蟲形態而進行。
經觀察寄生蟲形態,結果判明了所有藥劑投予區中,寄生於真鯛鰓中的蟲尺寸較對照區小。該蟲長在對照區為約350μm,在所有藥劑投予區為100至250μm。此結果顯示,葉酸合成抑制劑及葉酸活性化抑制劑均抑制該蟲的成長。因此,可知該蟲屬於自身合成葉酸的寄生蟲,藉由抑制葉酸合成則可抑制其成長。將寄生數結果示於圖1。於嘧啶甲胺投予區、三氧苯啶投予區、磺胺二甲氧嘧啶與三氧苯啶投予區、及磺胺甲異唑與三氧苯啶投予區中,顯示寄生數較多的傾向。此結果可認為係由於該蟲成長被極端抑制,而該蟲成為胞囊故從宿主的脫離延遲所致。在海水溫25℃左右下之白點蟲的生活環,係首先依約4日由胞囊孵化為30μm左右的幼蟲,其寄生於宿主的鰓或體表並由宿主攝取營養3日成長為350μm左右。成長之該蟲由宿主脫離並成為胞囊。
[實施例2] <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經口投予對真鯛白點蟲寄生的驅蟲效果-2>
試驗方法:將平均魚體重約39g之真鯛24尾於200公升水槽飼養約7日,馴養於25℃水溫中。期間的給餌係給予市售飼料(日本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製,2.5mm徑之初期飼料EP(EXPANDED)顆粒),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注水設為2.4公升/分鐘。寄生蟲感染係藉由將200公升水槽止水,投入白點蟲孵化幼蟲約17萬個體,使魚曝露於寄生蟲1小時而進行。曝露後,將各8尾分別收容於3座100公升水槽中。飼養期間中之注水設為1.2公升/分鐘。含有藥劑之試驗飼料係連續給餌3日,其給餌期間設為幼蟲曝露後收容於100公升水槽中經2小時後、曝露1日後、曝露2日後。試驗飼料之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曝露經3日後對所有魚進行採樣,計算鰓所寄生之白點蟲長。
試驗區:設定為下述3區:依磺胺二甲氧嘧啶216mg/kg魚體重/日與三氧苯啶24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依磺胺甲異唑429mg/kg魚體重/日與三氧苯啶86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將無添加藥劑飼料進行給餌的對照區。將各藥劑之既定量添加至濕性飼料作為試驗飼料。
效果判定:比較寄生於鰓中之該蟲之寄生蟲長而進行。
結果為於圖2與圖3。磺胺二甲氧嘧啶與三氧苯啶投予區及磺胺甲異唑與三氧苯啶投予區的寄生蟲長,係較對照區之該蟲長明顯地小(P<0.01),其成長受到抑制。因此,再現了實施例1結果。又,藥劑投予區之該蟲動作較對照區遲鈍,明顯是受到藥劑影響。
[實施例3] <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經口投予對真鯛白點蟲寄生的驅蟲效果-3>
試驗方法:將平均魚體重約91g之真鯛56尾於500公升水槽飼養約12日,馴養於25℃水溫中。期間的給餌係給予市售飼料(日本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製,2.5mm徑之初期飼料EP(EXPANDED)顆粒),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注水設為2.4公升/分鐘。寄生蟲感染係藉由將500公升水槽止水,投入白點蟲孵化幼蟲約50萬個體,使魚曝露於寄生蟲1小時而進行。曝露後,將各7尾分別收容於8座100公升水槽中。飼養期間中之注水設為1.4公升/分鐘。含有藥劑之試驗飼料係連續給餌3日,其給餌期間設為幼蟲曝露後收容於100公升水槽中經2小時後、曝露1日後、曝露2日後。試驗飼料之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曝露經3日後對所有魚進行採樣,計算鰓中所寄生之白點蟲長。
試驗區:設定為下述8區:分別依磺胺甲異唑(SMXZ)300mg/kg魚體重/日、磺胺二甲氧嘧啶(SDMX)300mg/kg魚體重/日、磺胺一甲氧嘧啶(SMMX)300mg/kg魚體重/日、磺胺甲嘧啶(SMDN)300mg/kg魚體重/日、磺胺二甲嘧啶(SID)300mg/kg魚體重/日、磺胺甲二唑(SMZ) 300mg/kg魚體重/日、磺胺二甲異唑(SIZ)300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將無添加藥劑飼料進行給餌的對照區。將各藥劑之既定量添加至濕性飼料作為試驗飼料。
效果判定:比較寄生於鰓中之該蟲之寄生蟲長而進行。
另外,此結果與實施例4一起後述。
[實施例4] <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經口投予對真鯛白點蟲寄生的驅蟲效果-4>
試驗方法:將平均魚體重約113.5g之真鯛42尾於500公升水槽飼養約12日,馴養於25℃水溫中。期間的給餌係給予市售飼料(日本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製,2.5mm徑之初期飼料EP(EXPANDED)顆粒),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注水設為2.4公升/分鐘。寄生蟲感染係藉由將500公升水槽止水,投入白點蟲孵化幼蟲約50萬個體,使魚曝露於寄生蟲1小時而進行。曝露後,將各7尾分別收容於6座100公升水槽中。飼養期間中之注水設為1.4公升/分鐘。含有藥劑之試驗飼料係連續給餌3日,其給餌期間設為幼蟲曝露後收容於100公升水槽中經2小時後、曝露1日後、曝露2日後。試驗飼料之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曝露經3日後對所有魚進行採樣,計算鰓所寄生之白點蟲長。
試驗區:設定為下述6區:分別依三氧苯啶(TMP)60mg/kg魚體重/日、甲氨喋呤(MTX)60mg/kg魚體重/日、嘧啶甲胺(PRY)60mg/kg魚體重/日、戊脘脒2-羥乙磺酸鹽(PMD)60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依磺胺二甲氧嘧啶216mg/kg魚體重/日與三氧苯啶24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將無添加藥劑飼料進行給餌的對照區。將各藥劑之既定量添加至濕性飼料作為試驗飼料。
效果判定:依比較寄生於鰓中之該蟲之寄生蟲長而進行。
將實施例3與4之結果示於圖4。投予了藥劑之所有區的寄生蟲長係較對照區有意義地較小(P<0.01),其成長受到抑制。再者,所有之藥劑投予區中,觀察到該蟲之動作較對照區遲鈍。此顯示該蟲受到藥劑影響而用於維持生命的機能降低。先前之實施例1的結果及此實施例3、4的結果顯示,葉酸合成抑制劑及葉酸活性化抑制劑均抑制該蟲的成長,對白點蟲之生命活動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可知該蟲屬於自身合成葉酸的寄生蟲,藉由抑制葉酸合成則可抑制其成長或寄生活動。又,相較於分別單獨投予了葉酸合成抑制劑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區,投予了葉酸合成抑制劑(磺胺二甲氧嘧啶)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三氧苯啶)之調配劑的區更加抑制了該蟲成長。因此可認為,在該蟲之驅除時,相較於葉酸合成抑制劑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的單獨投予,投予葉酸合成抑制劑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調配劑者可得到較高的驅蟲效果。
[實施例5] <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經口投予對真鯛白點蟲寄生的驅蟲效果-5>
試驗方法:將平均魚體重約32g之真鯛62尾於200公升水槽飼養約7日,馴養於25℃水溫中。期間的給餌係給予市售飼料(日本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製,2.5mm徑之初期飼料EP(EXPANDED)顆粒),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注水設為2.4公升/分鐘。寄生蟲感染係藉由將200公升水槽止水,投入白點蟲孵化幼蟲約20萬個體,使魚曝露於寄生蟲1小時而進行。曝露後,將各15尾分別收容於4座100公升水槽中。為觀察各區之胞囊形成狀況而預先於此等100公升水槽中投入6片載玻片。又,為了調查曝露3日後之該蟲感染狀況,將剩餘2尾收容於1座100公升水槽中。飼養期間中之注水設為1.2公升/分鐘。試驗概要示於圖5。設定將含有藥劑之試驗飼料於曝露後連續給餌5日之區與連續投予15日之區,試驗飼料之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曝露經3日後對調查該蟲感染狀況之區採樣2尾魚,計算寄生於左鰓的白點蟲。曝露經5日後採樣各區之3尾,計算寄生於左鰓的白點蟲。同時為了得知胞囊形成狀況,而回收事先投入的載玻片,計算所附著的胞囊。為了調查此等胞囊是否孵化,而附著了胞囊的載玻片置入於含有海水之300ml燒杯中,觀察12日。接著為了得知胞囊形成狀況,再度於各區中投入6片載玻片。曝露經23日後繼續飼養。計算飼養期間中所有斃死魚之寄生於左鰓的白點蟲。又,在任一區確認到大量斃死的情況,係由其他所有區採樣各3尾,計算寄生於左鰓的白點蟲。又,同時回收事先投入的載玻片並計算胞囊。為了得知胞囊形成狀況而在繼續飼養的區中再度投入6片載玻片。
試驗區:將圖5所示之各藥劑之既定量添加於濕性飼料中而作成試驗飼料。又,於藥劑投予區中,藥劑投予期間結束後係給予與對照區相同的無添加藥劑飼料。
效果判定:依比較寄生數、胞囊形成數、胞囊長、胞囊是否孵化、斃死尾數而進行。
曝露3日後之感染確認區(對照區2)之左鰓寄生數為約300個體(圖6a)。此結果顯示,本試驗中白點蟲之感染如目標般成立。圖6b表示曝露5日後之各區之該蟲寄生數。對照區之寄生數幾乎為0。圖7a表示曝露5日後與曝露9日後之胞囊形成數之結果。對照區之胞囊形成數明顯較其他區多,認為由於該蟲為了成為胞囊而自宿主鰓脫離並形成胞囊。試驗區1之該蟲寄生數係與對照區同樣地較少之結果。然而,胞囊形成數為明顯較對照區少之結果(P<0.01)。此情況可認為係試驗區1之該蟲於成為胞囊前即死滅。因此,很明顯地磺胺二甲氧嘧啶‧三氧苯啶投予具有驅蟲效果。另一方面,試驗區2、3的寄生數明顯較多,推測係由於該蟲成長受到抑制而由宿主的脫離延遲所致。在對照區1以外之區中雖然為少數(P<0.01)但確認到胞囊形成。藥劑投予區之胞囊長明顯較對照區小而受到影響(圖7b)。又,藉由觀察此等胞囊孵化率12日而進行調查,結果對照區為100%、試驗1為95.8%、試驗2為35%、試驗3為45.2%。孵化為止的日數係對照區1為3日,試驗區1為8日至10日,試驗區2、3為10日至12日。因此,很明顯地此等藥劑在該蟲胞囊形成後亦抑制胞囊的正常發生。
對照區中,曝露9日後供試魚全部斃死(圖8)。調查左鰓之該蟲寄生數,結果寄生了1000個體以上的白點蟲。此情況可認為係因由胞囊孵化的幼蟲再感染所致。曝露9日後之試驗區1、2及3各採樣3尾,調查左鰓寄生數,結果所有個體均未確認到該蟲寄生。此情況可認為係胞囊數少且胞囊之正常發生受到抑制,未孵化出新的幼蟲所致。圖7b表示曝露9日後之胞囊形成數之結果。試驗區2、3中胞囊數幾乎為0。試驗區2、3中,由曝露5日後鰓中觀察到多數該蟲寄生、但於曝露9日後並未確認到鰓之該蟲寄生,曝露9日後之胞囊形成數幾乎為0等情況,可認為所寄生之該蟲於5日至9日之間死滅。因此,判別出磺胺甲異唑‧三氧苯啶投予具有驅蟲效果。
其後,繼續試驗區1至3而由試驗開始飼育30日。飼育期間中,於試驗區1發生3尾斃死、試驗區2發生1尾斃死、試驗區3發生1尾斃死。經觀察斃死魚之鰓,並未觀察到白點蟲。所有斃死魚均失去雙眼,判斷斃死原因為共食。飼育結束後對所有魚進行採樣並觀察鰓,但全區(試驗區1至3)中未確認到白點蟲寄生。同時回收載玻片以調查有無胞囊,但未觀察到胞囊。因此,可認為試驗區1至3的存活魚係由白點蟲感染完全治癒。
由以上結果闡明,葉酸合成抑制劑、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不僅抑制該蟲成長,尚具有對該蟲的驅蟲效果,而且於胞囊形成後亦持續作用而具有抑制胞囊正常發生的效果。
[實施例6] <由葉酸合成抑制劑及葉酸活性化抑制劑所構成之調配劑之經口投予對真鯛白點蟲寄生的驅蟲效果>
試驗方法:將平均魚體重約62g之真鯛103尾於500公升水槽飼養約13日,馴養於25℃水溫中。期間的給餌係給予市售飼料(日本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製,2.5mm徑之初期飼料EP(EXPANDED)顆粒),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注水設為2.4公升/分鐘。寄生蟲感染係藉由將500公升水槽止水,投入白點蟲孵化幼蟲約60萬個體,使魚曝露於寄生蟲1小時而進行。曝露後,將各20尾分別收容於5座100公升水槽中。又,為了調查曝露3日後之該蟲感染狀況,將剩餘3尾收容於1座100公升水槽中。飼養期間中之注水設為1.2公升/分鐘。含有藥劑之試驗飼料係連續給餌5日,其給餌期間設為幼蟲曝露後收容於100公升水槽中經2小時後、曝露1日後、曝露2日後、曝露3日後、曝露4日後。試驗飼料之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曝露經3日後對調查該蟲感染狀況之區採樣魚3尾,計算左鰓所寄生之白點蟲。曝露經5日後對各區採樣供試魚4尾,計算左鰓所寄生之白點蟲。又,同時觀察寄生蟲尺寸。
曝露經27日後繼續飼養。計算飼養期間中所有斃死魚之左鰓所寄生的白點蟲。又,在任一區發生了認為該蟲為原因之大量斃死時,則由其他所有區採樣各3尾,計算左鰓所寄生的白點蟲。
試驗區:設定為下述5區:將磺胺甲異唑125mg/kg魚體重/日與三氧苯啶25mg/kg魚體重/日混合進行經口投予5日的區;將磺胺一甲氧嘧啶112.5mg/kg魚體重/日與歐美德普37.5mg/kg魚體重/日混合進行經口投予5日的區;將磺胺二甲氧嘧啶135mg/kg魚體重/日與三氧苯啶15mg/kg魚體重/日混合進行經口投予5日的區;將磺胺二甲氧嘧啶136.4mg/kg魚體重/日與嘧啶甲胺13.6mg/kg魚體重/日混合進行經口投予5日的區;將無添加藥劑飼料進行給餌的無投藥區。調配劑投予區之藥劑投予量係設定為以調配劑計為150mg/kg魚體重/日。將各藥劑之既定量添加至濕性飼料作為試驗飼料。
效果判定:依比較寄生數、寄生蟲形態、胞囊形態、斃死尾數而進行。
曝露3日後之感染確認區(無投藥區)之真鯛3尾之左鰓平均寄生數係每1尾155個體(圖9a)。此結果顯示本試驗中白點蟲之感染如目標般成立。又,寄生於鰓中之該蟲60個體的平均寄生蟲長為約204μm。曝露3日後無投藥區之真鯛1尾斃死。左鰓之該蟲寄生數為180個體,並非斃死程度的寄生數。斃死魚失去左眼,斃死原因判斷為共食。
曝露5日後之各區該蟲寄生數係無投藥區為0個體,試驗區1為3個體,試驗區2為1個體,試驗區3為0個體,試驗區4為2個體。由此可認為,所有區中由於該蟲為了成為胞囊而由宿主鰓脫離。
圖9b表示曝露5日後之由宿主脫離之各區30個體的胞囊長的比較結果。無投藥區之平均胞囊徑為約320μm。試驗區1之平均胞囊徑為約215μm,試驗區2之平均胞囊徑為約206μm,試驗區3之平均胞囊徑為約226μm,試驗區4之平均胞囊徑為約213μm。所有藥劑投予區中胞囊長較對照區有意義地小,該蟲雖成為胞囊但受到藥劑影響而成長被抑制。
曝露7日後,無投藥區、試驗區2及試驗區4各有1尾真鯛斃死。左鰓之該蟲寄生數係無投藥區之斃死魚為8個體,試驗區2及試驗區4之斃死魚為0個體。所有斃死魚均失去雙眼,判斷斃死原因為共食。
無投藥區中,曝露9日後供試魚開始斃死(圖10)。調查曝露9日後死亡之供試魚之左鰓之該蟲寄生數,結果寄生了1000個體以上的白點蟲。此認為係由胞囊所孵化的幼蟲進行再感染所致。由曝露9日後之試驗區1、2、3及4採樣各3尾,調查左鰓之寄生數,結果所有個體的該蟲寄生數均為0。無投藥區之供試魚於曝露10後全滅。其後,繼續試驗區1至4並自試驗開始飼養27日。
曝露13日後,試驗區1與試驗區3各斃死真鯛1尾。左鰓之該蟲寄生數係試驗區1之斃死魚為6個體,試驗區3之斃死魚為23個體。斃死魚均失去雙眼,判斷斃死原因為共食。
曝露15日後由試驗區1至4採樣供試魚各3尾,調查左鰓的該蟲寄生數,結果試驗區1為平均5個體,試驗區2為平均1個體,試驗區3為平均6.3個體,試驗區4為3.7個體。
曝露21日後試驗區1之真鯛1尾斃死。左鰓之該蟲寄生數為54個體。斃死魚失去雙眼,判斷斃死原因為共食。同日,試驗區3之真鯛4尾斃死。4尾中,2尾失去雙眼、1尾失去左眼、1尾觀察到屬於白點蟲症狀之眼白濁與體表發紅。斃死魚左鰓之該蟲寄生數係平均788個體。觀察到白點蟲感染症狀的1尾推判係因白點蟲症而斃死。
曝露22日後,由試驗區1、試驗區2、試驗區4各採樣3尾,由試驗區3採樣1尾,調查左鰓之該蟲寄生數,結果試驗區1為平均9.3個體,試驗區2為平均9個體,試驗區3為294個體,試驗區4為平均2.7個體。其後,曝露24日後,試驗區3斃死3尾,翌日(25日後)試驗區1、試驗區3、試驗區4全滅。任一者均於左鰓確認到1000個體以上的該蟲寄生。曝露27後,將試驗區2之存活魚6尾全部採樣,結束試驗。在抓起之供試魚左鰓中寄生了平均1000個體以上的該蟲。
由此等結果闡明,試驗之所有調配劑具有抗白點蟲作用。其中,認為試驗區2之磺胺一甲氧嘧啶與歐美德普調配區的效果最高。推測此係所使用之藥劑組合、葉酸合成抑制劑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調配量的不同所致。本試驗中,葉酸合成抑制劑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調配比係試驗區1為5比1、試驗區2為3比1、試驗區3為9比1、試驗區4為10比1。因此,推判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調配比例較多者對於該蟲的效果較高。
[實施例7] <由葉酸合成抑制劑及葉酸活性化抑制劑所構成之調配劑之不同投予量對真鯛白點蟲寄生的驅蟲效果>
試驗方法:將平均魚體重約38g之真鯛104尾於500公升水槽飼養約19日,馴養於24.9℃水溫中。期間的給餌係給予市售飼料(日本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製,2.5mm徑之初期飼料EP(EXPANDED)顆粒),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5%。寄生蟲感染係藉由將500公升水槽止水,投入白點蟲孵化幼蟲約60萬個體,使供試魚曝露於寄生蟲1小時而進行。曝露後,將各20尾分別收容於5座100公升水槽中。又,為了調查曝露3日後之該蟲感染狀況,而將剩餘4尾收容於1座100公升水槽中。注水設為1.4公升/分鐘。含有藥劑之試驗飼料係連續給餌5日,其給餌期間設為幼蟲曝露後收容於100公升水槽中經2小時後、曝露1日後、曝露2日後、曝露3日後、曝露4日後。試驗飼料之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曝露經3日後對調查該蟲感染狀況之區採樣魚4尾,計算左鰓所寄生之白點蟲。曝露經5日後對各區採樣供試魚5尾,計算左鰓所寄生之白點蟲。又,同時觀察寄生蟲尺寸。
曝露經29日後繼續飼養。計算飼養期間中所有斃死魚之左鰓所寄生的白點蟲。又,在任一區發生了認為該蟲為原因之大量斃死時,則由其他所有區採樣各3尾,計算左鰓所寄生的白點蟲。
試驗區:設定為下述5區:試驗區1(將磺胺一甲氧嘧啶37.5mg/kg魚體重/日與歐美德普12.5mg/kg魚體重/日混合進行經口投予5日之區(以合劑計為50mg/kg魚體重/日));試驗區2(將磺胺一甲氧嘧啶75mg/kg魚體重/日與歐美德普25mg/kg魚體重/日混合進行經口投予5日之區(以合劑計為100mg/kg魚體重/日));試驗區3(將磺胺一甲氧嘧啶187.5mg/kg魚體重/日與歐美德普62.5mg/kg魚體重/日混合進行經口投予5日之區(以合劑計為250mg/kg魚體重/日));試驗區4(將磺胺一甲氧嘧啶375mg/kg魚體重/日與歐美德普125mg/kg魚體重/日混合進行經口投予5日之區(以合劑計為500mg/kg魚體重/日));將無添加藥劑飼料進行給餌的對照區。將各藥劑之既定量添加至濕性飼料作為試驗飼料。
效果判定:依比較寄生數、寄生蟲形態、胞囊形態、斃死尾數而進行。
曝露3日後之感染確認區(對照區2)之真鯛4尾之左鰓平均寄生數係每1尾420個體(圖11)。此結果顯示本試驗中白蟲點之感染如目標般成立。
觀察試驗飼料投予時魚的攝餌狀況。對照區及試驗區1至試驗區3係所有試驗試料被攝食,但僅試驗區4(以合劑計為500mg/kg魚體重/日)於攝餌後散見吐出之個體。此教示了在以合劑計為500mg/kg魚體重/日的較多投予量的情況,本劑對於飼料的添加有對真鯛之攝餌造成不良影響的可能性。曝露5日後之各區5尾之寄生於左鰓的白點蟲平均,係無投藥區為約0.3個體,試驗區1為約40.3個體,試驗區2為約157.8個體,試驗區3為約140.3個體,試驗區4為約184個體(圖12a)。將此時之試驗區1至試驗區4之寄生蟲長示於圖12b。又,將預先舖設於各水槽底的載玻片上所附著的胞囊徑(胞囊長)依各區各30個體進行比較,結果對照區為約320μm,試驗區1為約215μm,試驗區2為約206μm,試驗區3為約226μm,試驗區4為約213μm。此等結果顯示,由較少投予量之50mg/kg魚體重/日至較多投予量之500mg/kg魚體重/日的任一者,均具有抑制該蟲成長之效果、抑制為了成為胞囊而由宿主之脫離的效果等。
圖13表示寄生於曝露後各區真鯛左鰓之白點蟲數的推移。又,圖14表示試驗期間中之死亡推移。對照區中,曝露第9日供試魚大量斃死,翌日之第10日全部斃死。調查左鰓之該蟲寄生數,結果均寄生了1000個體以上之白點蟲。此認為係與實施例5同樣的因為由胞囊所孵化的幼蟲進行再感染所致。由曝露第9日之試驗區1、2、3及4採樣各4尾,調查左鰓之寄生數,結果所有個體的該蟲寄生數均為0。此可認為係起因於胞囊數少、胞囊之正常發生受到抑制、胞囊之正常發生受到抑制而幼蟲的孵化延遲等。
試驗區3在曝露第12日發生1尾斃死。觀察斃死魚之鰓,結果未發現白點蟲。斃死魚失去雙眼,判斷斃死原因為共食。試驗區1中在曝露第18日所有供試魚全部斃死,經調查斃死魚左鰓之該蟲寄生數,結果均寄生了1000個體以上的白點蟲。由試驗區2、3及4各採樣供試魚3尾,調查左鰓之該蟲寄生數,結果試驗區2係每1尾平均約為74個體,試驗區3為約4個體,試驗區4為約1個體。其後,繼續試驗區1至4並自試驗開始飼養29日。
曝露第21日,試驗區2之供試魚1尾斃死,翌日第22日全部斃死。死亡之供試魚左鰓之該蟲寄生數係每1尾為約1000個體。
其後,繼續飼養至曝露第29日。曝露第29日抓取試驗區3及試驗區4中所有存活的供試魚,計算左鰓之該蟲寄生數,結果試驗區3及試驗區4均觀察到每1尾平均1000個體以上之白點蟲。自對照區全滅之日起,試驗區1(合劑50mg/kg魚體重/日)的全滅延遲了8日,試驗區2(合劑100mg/kg魚體重/日)的全滅延遲了12日,試驗區3及試驗區4的全滅延遲了19日以上。此等結果顯示,對該蟲之驅蟲效果依存於該藥劑投予量而變高。
[實施例8] <由葉酸合成抑制劑及葉酸活性化抑制劑所構成之調配劑對虎河豚白點蟲寄生的驅蟲效果>
試驗方法:將平均魚體重約183g之虎河豚15尾於200公升水槽飼養約20日,馴養於25℃水溫中。期間的給餌係給予市售飼料(日本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製,3mm徑之虎河豚用EP(EXPANDED)顆粒),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寄生蟲感染係藉由將200公升水槽止水,投入白點蟲孵化幼蟲約20萬個體,使魚曝露於寄生蟲1小時而進行。曝露後,將各5尾分別收容於3座100公升水槽中。注水設為1.4公升/分鐘。含有藥劑之試驗飼料係連續給餌3日,其給餌期間設為幼蟲曝露後收容於100公升水槽中經2小時後、曝露1日後、曝露2日後。試驗飼料之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曝露經3日後對所有魚進行採樣,調查寄生於左鰓的白點蟲數。又,同時觀察寄生蟲尺寸。
試驗區:設定為下述3區:調配磺胺一甲氧嘧啶112.5mg/kg魚體重/日與歐美德普37.5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SMMX+OMP區);調配磺胺二甲氧嘧啶136.4mg/kg魚體重/日與嘧啶甲胺13.6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SDMX+PRY區);將無添加藥劑飼料進行給餌的對照區(Control區)。將各藥劑之既定量添加至市售EP飼料中作為試驗飼料。又,為了使藥劑均勻添加至餌中,而將餌量之5%量的水與5%量的澱粉加入混合至藥劑中者並添加於餌中。
效果判定:依觀察寄生數比較、寄生蟲形態而進行。
經比較寄生蟲數,結果顯示,相較於無投藥之對照區,任一藥劑投予區均顯示寄生數較多的傾向(圖15a)。平均寄生數係依每單片鰓計,對照區為約405個體、磺胺一甲氧嘧啶與歐美德普調配投予區為約544個體,磺胺二甲氧嘧啶與嘧啶甲胺調配投予區為約558個體,兩藥劑係抑制該蟲為了成為胞囊而由宿主的脫離。
另外,經觀察寄生蟲形態,結果判明了所有藥劑投藥區中寄生於虎河豚鰓中之該蟲尺寸均較對照區有意義地較小(圖15b)。該蟲長於對照區為約252μm,於磺胺一甲氧嘧啶與歐美德普調配投予區為約164μm,於磺胺二甲氧嘧啶與嘧啶甲胺調配投予區為約197μm,任一藥劑投予區均抑制了該蟲成長。
由此結果可明白,葉酸合成抑制劑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調配劑即使是對於虎河豚的白點蟲症,亦與真鯛白點蟲症同樣地發揮抗白點蟲作用。
[實施例9] <由葉酸合成抑制劑及葉酸活性化抑制劑所構成之調配劑對比目魚白點蟲寄生的驅蟲效果>
試驗方法:將平均魚體重約47g之比目魚21尾於200公升水槽飼養約8日,馴養於25℃水溫中。期間的給餌係給予市售飼料(日本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製,2.5mm徑之初期試料EP(EXPANDED)顆粒),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注水設為2.2公升/分鐘。寄生蟲感染係藉由將200公升水槽止水,投入白點蟲孵化幼蟲約20萬個體,使魚曝露於寄生蟲1小時而進行。曝露後,將各7尾分別收容於3座100公升水槽中。含有藥劑之試驗飼料係連續給餌3日,其給餌期間設為幼蟲曝露後收容於100公升水槽中經2小時後、曝露1日後、曝露2日後。試驗飼料之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曝露經3日後對所有魚進行採樣,調查寄生於左鰓的白點蟲數。又,同時觀察寄生蟲尺寸。
試驗區:設定為下述3區:調配磺胺一甲氧嘧啶112.5mg/kg魚體重/日與歐美德普37.5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SMMX+OMP區);調配磺胺二甲氧嘧啶136.4mg/kg魚體重/日與嘧啶甲胺13.6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SDMX+PRY區);將無添加藥劑飼料進行給餌的對照區(Control區)。將各藥劑之既定量添加至市售EP飼料中作為試驗飼料。又,為了使藥劑均勻添加至餌中,而將餌量之5%量的水與5%量的澱粉加入混合至藥劑中者並添加於餌中。
效果判定:依觀察寄生數比較、寄生蟲形態而進行。
經比較寄生數,結果顯示,相較對照區,任一藥劑投予區均顯示寄生數較多的傾向(圖16a)。兩藥劑係抑制該蟲為了成為胞囊而由宿主的脫離。
另外,經觀察寄生蟲形態,結果判明了所有藥劑投藥區中寄生於比目魚鰓中之該蟲尺寸均較對照區有意義地較小(圖16b)。
由此結果可明白,葉酸合成抑制劑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調配劑即使是對於比目魚的白點蟲症,亦與真鯛白點蟲症同樣地發揮抗白點蟲作用。
[實施例10] <由葉酸合成抑制劑及葉酸活性化抑制劑所構成之調配劑對紅魽白點蟲寄生的驅蟲效果>
試驗方法:將平均魚體重約26g之紅魽24尾於200公升水槽飼養約7日,馴養於25℃水溫中。期間的給餌係給予市售飼料(日本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製,2.5mm徑之初期飼料EP(EXPANDED)顆粒),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寄生蟲感染係藉由將200公升水槽止水,投入白點蟲孵化幼蟲約20萬個體,使魚曝露於寄生蟲1小時而進行。曝露後,將各8尾分別收容於3座100公升水槽中。注水設為1.4公升/分鐘。含有藥劑之試驗飼料係連續給餌3日,其給餌期間設為幼蟲曝露後收容於100公升水槽中經2小時後、曝露1日後、曝露2日後。試驗飼料之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曝露經3日後對所有魚進行採樣,調查寄生於左鰓的白點蟲數。又,同時觀察寄生蟲尺寸。
試驗區:設定為下述3區:調配磺胺一甲氧嘧啶112.5mg/kg魚體重/日與歐美德普37.5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SMMX+OMP區);調配磺胺二甲氧嘧啶136.4mg/kg魚體重/日與嘧啶甲胺13.6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SDMX+PRY區);將無添加藥劑飼料進行給餌的對照區(Control區)。將各藥劑之既定量添加至市售飼料(日本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製,2.5mm徑之初期飼料EP(EXPANDED)顆粒)中作為試驗飼料。又,為了使藥劑均勻添加至餌中,而將餌量之5%量的水與5%量的澱粉加入混合至藥劑中者並添加於餌中。
效果判定:依觀察寄生數比較、寄生蟲形態而進行。
經比較寄生數,結果顯示,相較於對照區,任一藥劑投予區均顯示寄生數較多的傾向(圖17a)。兩藥劑係抑制該蟲為了成為胞囊而由宿主的脫離。
另外,經觀察寄生蟲形態,結果判明了所有藥劑投藥區中寄生於紅魽鰓中之該蟲尺寸均較對照區有意義地較小(圖17b)。
由此結果可明白,葉酸合成抑制劑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調配劑即使是對於紅魽的白點蟲症,亦與真鯛白點蟲症同樣地發揮抗白點蟲作用。
[實施例11] <由葉酸合成抑制劑及葉酸活性化抑制劑所構成之調配劑對石斑魚白點蟲寄生的驅蟲效果>
試驗方法:將馴養於25℃水溫之平均魚體重約14g之石斑魚21尾於100公升水槽飼養約1日,使用於試驗。期間的給餌係給予市售飼料(日本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製,2mm徑之初期飼料EP(EXPANDED)顆粒),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3%。寄生蟲感染係藉由將100公升水槽止水,投入白點蟲孵化幼蟲約10萬個體,使魚曝露於寄生蟲1小時而進行。曝露後,將各7尾分別收容於3座100公升水槽中。注水設為1.4公升/分鐘。含有藥劑之試驗飼料係連續給餌3日,其給餌期間設為幼蟲曝露後收容於100公升水槽中經2小時後、曝露1日後、曝露2日後。試驗飼料之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2%。曝露經3日後對所有魚進行採樣,調查寄生於左鰓的白點蟲數。又,同時觀察寄生蟲尺寸。
試驗區:設定為下述3區:調配磺胺一甲氧嘧啶112.5mg/kg魚體重/日與歐美德普37.5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SMMX+OMP區);調配磺胺二甲氧嘧啶136.4mg/kg魚體重/日與嘧啶甲胺13.6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SDMX+PRY區);將無添加藥劑飼料進行給餌的對照區(Control區)。將各藥劑之既定量添加至市售EP飼料中作為試驗飼料。又,為了使藥劑均勻添加至餌中,而將餌量之5%量的水與5%量的澱粉加入混合至藥劑中者並添加於餌中。
效果判定:依觀察寄生數比較、寄生蟲形態而進行。
經比較寄生數,結果顯示,相較於對照區,任一藥劑投予區均顯示寄生數較多的傾向(圖18a)。兩藥劑係抑制該蟲為了成為胞囊而由宿主的脫離。
另外,經觀察寄生蟲形態,結果判明了所有藥劑投藥區中寄生於石斑魚鰓中之該蟲尺寸均較對照區有意義地較小(圖18b)。
由此結果可明白,葉酸合成抑制劑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調配劑即使是對於石斑魚的白點蟲症,亦與真鯛白點蟲症同樣地發揮抗白點蟲作用。
由以上結果可判明,葉酸合成抑制劑及葉酸活性化抑制劑均共通地抑制該蟲成長,並亦抑制胞囊發生。因此,闡明了該蟲係自身合成葉酸的寄生蟲,藉由抑制其葉酸合成則可抑制該成長或寄生活動。又,亦判明了雖然藉由將葉酸合成抑制劑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分別單獨投予至宿主魚則可得到明顯的抗白點蟲作用,但投予葉酸合成抑制劑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調配劑者將得到較高驅蟲效果。葉酸合成抑制劑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調配劑係對於經試驗之所有魚種,亦即鱸形目魚類之真鯛、紅魽、石斑魚、魨形目魚類之虎河豚、鰈形目魚類的比目魚發揮了抗白點蟲作用。因此,可認為葉酸合成抑制劑、葉酸活性化抑制劑及其調配劑係對各種魚種所發生之海水白點蟲症發揮抗白點蟲作用。
(實施例12) <由葉酸合成抑制劑及葉酸活性化抑制劑所構成之調配劑對淡水白點蟲寄生的驅蟲效果>
試驗方法:將馴養於21℃水溫之平均魚體重約3.6g之黑凸眼金魚18尾於1座25公升水槽飼養約3日後,與感染了淡水白點蟲之接吻魚混養2日使其感染淡水白點蟲,並僅將黑凸眼金魚各8尾分別收容於2座新設置的25L水槽中並使用於試驗。剩餘的2尾黑凸眼金魚係用於確認感染成立,而調查寄生數。此等每1尾之體表寄生數為平均66個體。
由感染初日起,對照區係每日給予於市售飼料(日本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製,2mm徑之初期飼料EP(EXPANDED)顆粒)中添加了水者,試驗區係每日給予含有藥劑之試驗飼料。給餌量設為總魚體重之0.7%。
試驗區係調配磺胺一甲氧嘧啶112.5mg/kg魚體重/日與歐美德普37.5mg/kg魚體重/日(以合劑計150mg/kg魚體重/日)進行每日投予。
效果之判定係在試驗開始第3日與第7日以目視計算各區總試驗魚之體表所寄生的該蟲數。又,在試驗期間中出現死亡魚時,係計算寄生於體表的該蟲數。
第3日之該蟲寄生數係對照區為平均2.9個體,試驗區為平均0.9個體,第7日之該蟲寄生數係對照區為平均50.8個體,試驗區為平均0.1個體(圖19)。
將試驗開始第9日之對照區與試驗區之供試魚示於圖20。此時點以目視觀察到對照區之供試魚中有無數淡水白點蟲的寄生。另一方面,試驗區之供試魚上僅有些許寄生。
在試驗開始第11日對照區之供試魚全滅。經調查斃死魚之體表、鰭,結果觀察到2000個體以上的該蟲,該蟲明顯增殖。於同日將試驗區之所有供試魚抓起並調查體表、鰭,但未發現該蟲寄生。由此等結果判明,葉酸合成抑制劑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調配劑係對淡水白點蟲具有驅蟲效果。因此可明白,淡水白點蟲亦與海水白點蟲同樣地屬於自身合成葉酸的寄生蟲,藉由抑制其葉酸合成則可抑制其成長或寄生活動。
在海水白點蟲的情況,葉酸合成抑制劑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調配劑係對經試驗之所有魚種發揮抗白點蟲作用。因此,可認為葉酸合成抑制劑、葉酸活性化抑制劑及其調配劑對於各種魚種所發生之淡水白點蟲症亦發揮抗白點蟲作用。
[實施例13] <由葉酸合成抑制劑及葉酸活性化抑制劑所構成之合劑之低用量對虎河豚白點蟲寄生的驅蟲效果-1>
試驗方法:將平均魚體重約130g之虎河豚48尾於500公升水槽飼養約13日,馴養於24.5℃水溫中。期間給予市售飼料,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1.5%。寄生蟲感染係藉由將500公升水槽止水,投入白點蟲孵化幼蟲約20萬個體,使魚曝露於寄生蟲1小時而進行。曝露後,將各12尾分別收容於4座100公升水槽中。注水設為1.4公升/分鐘。含有藥劑之試驗飼料係連續給餌14日,其期間設為幼蟲曝露後收容於100公升水槽中經2小時後,以後至曝露後第13日為止設為每24小時。試驗飼料之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1%。曝露經14日後於各區採樣3尾,計算寄生於左側鰓之白點蟲(圖21)。
曝露後繼續飼養至28日後。計算飼養期間中所有斃死魚之左鰓所寄生的白點蟲。又,在任一區中發生大量斃死時,係由其他所有區採樣各2尾,計算寄生於左鰓之白點蟲。
設定為以下4區:試驗區1:混合磺胺一甲氧嘧啶18.75mg/kg魚體重/日與歐美德普6.25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14日的區(以合劑計25 mg/kg魚體重/日);試驗區2:混合磺胺一甲氧嘧啶37.5mg/kg魚體重/日與歐美德普12.5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14日的區(以合劑計50mg/kg魚體重/日);試驗區3:混合磺胺一甲氧嘧啶112.5mg/kg魚體重/日與歐美德普37.5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14日的區(以合劑計150mg/kg魚體重/日);將無添加藥劑飼料進行給餌的對照區。將各藥劑之既定量添加至市售EP飼料中作為試驗飼料。又,為了使藥劑均勻添加至餌中,而將餌量之5%量的水與5%量的澱粉加入混合至藥劑中者並添加於飼中。
效果判定:依比較寄生數與斃死尾數而進行。
曝露第14日之各區3尾之左鰓中所寄生的白點蟲數之平均,係對照區為約29個體,試驗區1為約1.3個體,試驗區2為0個體,試驗區3為0個體(圖21)。
(圖22)表示試驗期間中之死亡推移。於對照區中,曝露第16日供試魚因白點蟲症而大量死亡。經調查死亡魚左鰓之該蟲寄生數,結果均寄生了1000個體以上的白點蟲。可認為此係由胞囊所孵化之幼蟲進行再感染所致。由曝露第16日之試驗區1、2及3採樣各2尾,調查左鰓之寄生數,結果試驗區1為0個體,試驗區2為約5.5個體,試驗區3為0個體(圖23)。
其後,在第28日為止的試驗期間中,各試驗區發生1~3個體之死亡。經計算死亡魚左鰓之白點蟲寄生數,結果僅在曝露第22日死亡之試驗區1之1尾中確認到1個體白點蟲。其他死亡魚之左鰓之白點蟲寄生數均為0個體。
由此等結果可判明,所有試驗區中,即使是葉酸合成抑制劑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所構成之合劑為較少投予量(150mg~25mg/kg B.W.),仍將白點蟲幾乎100%驅除。
[實施例14] <由葉酸合成抑制劑及葉酸活性化抑制劑所構成之合劑之低用量對虎河豚白點蟲寄生的驅蟲效果-2>
試驗方法:將平均魚體重約160g之虎河豚依各區6或7尾分別飼養於3座100公升水槽中8日,馴養於24.5℃水溫中。期間給餌予市售飼料,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1.5%。寄生蟲感染係藉由將3座100公升水槽止水,於各水槽中投入白點蟲孵化幼蟲約20萬個體,使魚曝露於寄生蟲1小時而進行。注水設為1.4公升/分鐘。含有藥劑之試驗飼料係連續給餌14日,其期間設為幼蟲曝露後經2小時後,以後至曝露後第13日為止設為每24小時。試驗飼料之給餌率設為魚體重之1%。在使其曝露後供試魚死亡時,係計算寄生於左側鰓之白點蟲。
設定為以下3區:試驗區1:混合磺胺一甲氧嘧啶6mg/kg魚體重/日與歐美德普2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14日的區(以合劑計8 mg/kg魚體重/日);試驗區2:混合磺胺一甲氧嘧啶18mg/kg魚體重/日與歐美德普6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14日的區(以合劑計24mg/kg魚體重/日);將無添加藥劑飼料進行給餌的對照區。將各藥劑之既定量添加至市售EP飼料中作為試驗飼料。又,為了使藥劑均勻添加至餌中,而將餌量之5%量的水與5%量的澱粉加入混合至藥劑中者並添加於餌中。
效果判定:依比較寄生數與斃死尾數而進行。
圖24表示曝露後之死亡推移。曝露後第9日對照區供試魚因白點蟲而全滅。經計算死亡魚左側鰓之白點蟲寄生數,結果確認到平均20000個體以上的白點蟲。其中,繼續飼養57日。於試驗區1及2並未確認到白點蟲症造成的死亡。曝露後第57日將存活的試驗區1與2之所有供試魚抓起,計算左側鰓之白點蟲數。各自之平均寄生數係試驗區1為0.5個體,試驗區2為12.7個體。由此等結果可判明,即使是葉酸合成抑制劑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所構成之合劑為極少量之投予,仍具有驅除白點蟲的作用。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寄生蟲驅除方法係藉經口投予而表現魚類寄生蟲之驅除效果,對於迄今尚無有效藥劑之白點蟲等寄生蟲亦發揮效果。尤其可使用於養殖魚之寄生蟲症的預防‧治療。
圖1係表示將實施例1結果依使對照區寄生數設為1時之各區寄生數所表示的圖。
圖2係表示實施例2中,寄生於曝露3日後之各區真鯛之鰓中的白點蟲的照片。細長者為鰓,附著於其上之呈黑圓形~橢圓形者為白點蟲。圖中,(a)為將無添加藥劑飼料進行投餌的對照區,(b)為將磺胺二甲氧嘧啶216mg/kg魚體重/日與三氧苯啶24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c)為將磺胺甲異唑429mg/kg魚體重/日與三氧苯啶86mg/kg魚體重/日進行經口投予3日的區。
圖3係表示將實施例2結果依曝露3日後之寄生蟲長的比較所表示之圖。圖3中,*係指P<0.01。
圖4係表示實施例3與4之各區寄生蟲之成長率的圖。比較將對照區設為100時之白點蟲大小。將各區所測定之白點蟲數設為60個體。圖4中,最左側之棒圖表示(control:對照區)表示未投藥情況的結果,左起第2~第8之棒圖表示將各個葉酸合成抑制劑(SDMX、SMXZ、SMMX、SMDN、SID、SMZ及SIZ)分別依300mg/kg魚體重/日投予了3日之情況的結果,左起第9~第12之棒圖表示將各個葉酸活性化抑制劑(MTX、PRY、TMP及PMD)分別依60mg/kg魚體重/日投予了3日之情況的結果,最右側之棒圖(SDMX+TMP)表示將葉酸合成抑制劑SDMX依216mg/kg魚體重/日與葉酸活性化抑制劑TMP依24 mg/kg魚體重/日投予了3日之情況的結果。所有區與對照區經比較後具有有意義差(P≦0.01)。
圖5係表示實施例5之試驗概要的圖。
圖6中,(a)係表示實施例5之曝露第3日之對照區2的寄生數,(b)係表示實施例5之曝露第5日之各區寄生數之比較的圖。
圖7係表示實施例5之各區中(a)胞囊數與(b)胞囊尺寸的比較的圖。(a)表示曝露5日後、9日後之各區胞囊數。(a)中,白棒圖(□)表示曝露5日後之結果,黑棒圖(■)表示曝露9日後之結果。(b)表示曝露5日後之各區胞囊長。(a)及(b)中,*係指P<0.01。
圖8係表示實施例5之各區斃死數之比較的圖。
圖9中,(a)係表示實施例6之未投藥區之曝露3日後之對照區2的寄生數的圖,(b)係表示實施例6之曝露5日後之各區胞囊長的圖。(a)及(b)中,*係指P<0.01。
圖10係表示實施例6之各區斃死數之比較的圖。
圖11係表示實施例7之曝露3日後之對照區2的寄生數的圖。
圖12中,(a)係表示實施例7之各區於曝露5日後的平均寄生數的圖,(b)係表示實施例7之各區於曝露5日後之平均寄生蟲長的圖。(b)中,*係指P<0.05。
圖13係表示實施例7於曝露後之各區寄生數之推移的圖。
圖14係表示實施例7之各區斃死數之比較的圖。
圖15中,(a)係表示實施例8於曝露3日後之各區虎河豚之白點蟲寄生數(平均寄生數)之比較的圖,(b)係表示實施例8於曝露3日後之各區虎河豚中所寄生之白點蟲寄生蟲長(平均寄生蟲長)之比較的圖。(b)中,*係指P<0.01。
圖16中,(a)係表示實施例9於曝露3日後之各區比目魚之白點蟲寄生數(平均寄生數)之比較的圖,(b)係表示實施例9於曝露3日後之各區比目魚中所寄生之白點蟲寄生蟲長(平均寄生蟲長)之比較的圖。(a)中,*係指P<0.05,**係指P<0.01。(b)中,*係指P<0.01。
圖17中,(a)係表示實施例10於曝露3日後之各區紅魽之白點蟲寄生數(平均寄生數)之比較的圖,(b)係表示實施例10於曝露3日後之各區紅魽中所寄生之白點蟲寄生蟲長(平均寄生蟲長)之比較的圖。(a)中,*係指P<0.05,(b)中,*係指P<0.01。
圖18中,(a)係表示實施例11於曝露3日後之各區石斑魚之白點蟲寄生數(平均寄生數)之比較的圖,(b)係表示實施例11於曝露3日後之各區石斑魚中所寄生之白點蟲寄生蟲長(平均寄生蟲長)之比較的圖。(a)中,*係指P<0.05。(b)中,*係指P<0.05,**係指P<0.01。
圖19係表示實施例12於曝露第3日與第7日之各區寄生數之比較的圖。
圖20係拍攝實施例12之曝露第9日之供試魚(黑凸眼金魚)之淡水白點蟲寄生狀況的圖。(a)表示對照區之感染第9日狀況。於供試魚體表見到無數白點蟲。(b)表示投與SMMX+OMP之調配劑之區的感染第9日狀況。相較於對照區,完全未見到白點蟲。
圖21係表示實施例13於曝露14日後之各試驗區寄生數的圖。
圖22係表示實施例13之各試驗區於試驗期間中之死亡推移的圖。
圖23係表示實施例13於曝露15日後之各試驗區寄生數的圖。
圖24係表示實施例14之各試驗區於試驗期間中之死亡推移的圖。

Claims (8)

  1. 一種含有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組成物的用途,係用於製造魚類之屬於原生動物亞界纖毛蟲門之寄生蟲驅除藥物。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用途,其中,該組成物係葉酸合成抑制劑及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合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用途,其中,葉酸合成抑制劑為磺醯胺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用途,其中,葉酸合成抑制劑為磺胺甲異唑(sulfamethoxazole)、磺胺一甲氧嘧啶(sulfamonomethoxine)、磺胺二甲氧嘧啶(sulfadimethoxine)、磺胺甲嘧啶(sulfamerazine)、磺胺異唑(sulfisoxazole)、磺胺二甲嘧啶(sulfisomidine)、磺胺甲二唑(sulfamethizole)、磺胺二甲異唑(sulfisozole)及此等藥學上容許之鹽的任一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用途,其中,葉酸活性化抑制劑為二氫葉酸還原酵素抑制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用途,其中,葉酸活性化抑制劑為嘧啶甲胺(pyrimethamine)、三氧苯啶(trimethoprim)、歐美德普(ormetoprim)、甲氨喋呤(methotrexate)、二甲葉酸(denopterin)、蝶羅呤(pteropterin)、胺喋呤(aminopterin)、依達曲沙(edatrexate)、吡曲克辛 (piritrexim)及此等藥學上容許之鹽的任一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用途,其中,寄生蟲為白點蟲。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用途,其中,魚類為鱸形目、鰈形目、鯡形目、魨形目、鯉形目、鰻形目、鯰形目、鰩形目、脂鯉目、隆頭魚亞目、攀鱸亞目、鰕虎亞目、鯉齒目、骨舌魚目、半椎魚目(鱗骨目)、多蓋魚目、鶴鱵目、銀漢魚目、合鰓鱔目之魚類。
TW099112136A 2009-04-27 2010-04-19 含有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組成物的用途 TWI4293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7390 2009-04-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41515A TW201041515A (en) 2010-12-01
TWI429397B true TWI429397B (zh) 2014-03-11

Family

ID=43032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12136A TWI429397B (zh) 2009-04-27 2010-04-19 含有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組成物的用途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9265777B2 (zh)
EP (1) EP2425857B1 (zh)
JP (3) JPWO2010125991A1 (zh)
KR (1) KR101643441B1 (zh)
CN (1) CN102413841A (zh)
BR (1) BRPI1016214A2 (zh)
CA (1) CA2759155C (zh)
CL (1) CL2011002685A1 (zh)
MY (1) MY162908A (zh)
TW (1) TWI429397B (zh)
WO (1) WO20101259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703261C (en) * 2007-10-29 2013-10-08 Nippon Suisan Kaisha, Ltd. Antiparasitic agent for fish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proliferation of fish parasites
CN103141415A (zh) * 2013-02-06 2013-06-1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防治青虾和河蟹纤毛虫的方法
WO2017159759A1 (ja) * 2016-03-17 2017-09-21 不二製油グループ本社株式会社 魚類寄生虫症防除剤及び飼料
CN106508754B (zh) * 2016-11-02 2019-10-11 集美大学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生物防治方法
CN106665416A (zh) * 2016-11-18 2017-05-17 蚌埠市金牛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巴西鲷的人工繁殖方法
CN112592994A (zh) * 2020-12-16 2021-04-02 中山大学 一种刺激隐核虫幼虫的定量检测引物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85840A (en) * 1964-11-12 1969-12-23 Hoffmann La Roche 2,4-diamino - 5 - (2',4',5'-substituted benzyl) pyrimidines,intermediates and processes
JPS4913315B1 (zh) * 1970-09-17 1974-03-30
JPS4913315A (zh) * 1972-05-30 1974-02-05
JPS5148775B2 (zh) 1974-05-07 1976-12-22
JPH067780A (ja) * 1992-06-26 1994-01-18 Okuno Chem Ind Co Ltd 水の活性化用コーティング剤
EP0586738A1 (en) * 1992-09-11 1994-03-16 Boehringer Ingelheim Vetmedica Gmbh Enhanced chemotherapeutic compositions against microbial infections in fish containing a benzylamine derivative and an antimicrobial substance
JP2858229B2 (ja) * 1995-06-30 1999-02-17 株式会社ペイントハウス 有害生物抗菌忌避剤組成物
JP4056099B2 (ja) 1996-05-09 2008-03-05 森永乳業株式会社 水生動物の寄生生物性疾患の予防および治療剤
US6506791B2 (en) * 2000-08-09 2003-01-14 Jacksonville State University Method of treatment of protozoan infections in fish
CN1386507A (zh) * 2001-05-22 2002-12-25 王玉万 一种鱼用抗寄生虫复方制剂或含抗寄生虫药物的全价饲料
CA2703261C (en) 2007-10-29 2013-10-08 Nippon Suisan Kaisha, Ltd. Antiparasitic agent for fish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proliferation of fish parasites
WO2009063044A1 (en) 2007-11-16 2009-05-22 Pharmaq As Treatment of parasite diseases using vitamin k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3841A (zh) 2012-04-11
JP2017019862A (ja) 2017-01-26
TW201041515A (en) 2010-12-01
KR101643441B1 (ko) 2016-07-27
US20120035181A1 (en) 2012-02-09
JP2015107989A (ja) 2015-06-11
JPWO2010125991A1 (ja) 2012-10-25
MY162908A (en) 2017-07-31
CA2759155A1 (en) 2010-11-04
WO2010125991A1 (ja) 2010-11-04
EP2425857A4 (en) 2012-09-26
US9265777B2 (en) 2016-02-23
BRPI1016214A2 (pt) 2016-04-26
EP2425857A1 (en) 2012-03-07
CL2011002685A1 (es) 2012-06-08
JP6078083B2 (ja) 2017-02-08
CA2759155C (en) 2017-03-21
EP2425857B1 (en) 2016-04-20
KR20120022862A (ko) 2012-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17083B1 (ko) 어류 기생충 구제제 및 어류 기생충 구제 방법
Burka et al. Drugs in salmonid aquaculture–a review
TWI429397B (zh) 含有葉酸合成抑制劑及/或葉酸活性化抑制劑之組成物的用途
Mulcahy Antibiotic use during the intracoelomic implantation of electronic tags into fish
JP2024045319A (ja) 海産魚類に寄生する微胞子虫及び粘液胞子虫による疾患の治療剤
JP6343796B2 (ja) 魚介類の微胞子虫の防除用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魚介類の微胞子虫の防除方法
Harms Treatments for parasitic diseases of aquarium and ornamental fish
Tojo et al. Oral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for parasitic diseases of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III: Ichthyobodo necator
Kawano et al. Antiparasitic effect of in-feed inhibitors of folic acid synthesis and dihydrofolate reductase against ciliate Cryptocaryon irritans infection in the red sea bream Pagrus major and against ciliate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infection in black pop-eyed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Shinn et 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use of anti-parasitic drugs in aquaculture
ES2475266T3 (es) Combinación coccidicida para uso veterinario
Madzunkov et al. The efficacy of fenbendazole against tapeworm infections in the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L.) in Veľké Blahovo ponds.
JP4695766B2 (ja) 魚類寄生虫の駆除剤及び駆除方法
Bader Use of praziquantel for treatment of flatworm parasites in centrarchid fish
Williams Oral treatments for monogenean parasites of farmed yellowtails, Seriola spp.(Carangidae).
Bright Singh et al. Ornamental fish diseases and their management measures
Rayamajhi et al. DIAGNOSIS AND INNOVATIVE TREATMENTS FOR COCCIDIAN (APICOMPLEXA) INFECTION IN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Bright Singh et al. Ornamental fish diseases and their management measures-Winter School on Recent Advances in Breeding and Larviculture of Marine Finfish and Shellfish
Treves-Brown et al. Potentiated Sulfonamides
KR20020089775A (ko) 설파퀴녹살린(나트륨)과 트리메토프림의 합제를유효성분으로 함유하는 콕시듐병 예방치료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