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6728B - 藉由一多跳頻中繼通信系統中之中繼站台的導航傳輸 - Google Patents

藉由一多跳頻中繼通信系統中之中繼站台的導航傳輸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6728B
TWI426728B TW097109408A TW97109408A TWI426728B TW I426728 B TWI426728 B TW I426728B TW 097109408 A TW097109408 A TW 097109408A TW 97109408 A TW97109408 A TW 97109408A TW I426728 B TWI426728 B TW I42672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avigation
station
format
data
rela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09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13540A (en
Inventor
Pranav Dayal
Tingfang Ji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TW200913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135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67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672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57Selecting relay station operation mode, e.g. between amplify and forward mode, decode and forward mode or FDD - and TDD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6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sounding signals per 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28Variable divi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2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8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Description

藉由一多跳頻中繼通信系統中之中繼站台的導航傳輸
本揭示案大體係關於通信,且更具體言之,係關於支援無線通信系統中之多跳頻中繼之技術。
本申請案主張2007年3月16日所申請之名為"由一多跳頻中繼系統中之中繼的導航傳輸(PILOT TRANSMISSION BY RELAYS IN A MULTIHOP RELAY SYSTEM)"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0/895,390號之優先權,其已讓與其受讓人且其全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廣泛布署無線通信系統以提供各種通信服務,諸如,語音、視訊、封包資料、訊息傳遞、廣播等。此等無線系統可為能夠藉由共用可利用之系統資源來支援多個使用者之多重存取系統。此等多重存取系統之實例包括分碼多重存取(CDMA)系統、分時多重存取(TDMA)系統、分頻多重存取(FDMA)系統、正交FDMA(OFDMA)系統及單載波FDMA(SC-FDMA)系統。無線系統已成為電信領域中不斷增長的區域。當前趨勢及需求為提供具有保證的服務品質(QoS)之多媒體服務,諸如,語音、視訊、互動式遊戲等。高資料傳輸性能係理想的,以便支援高品質多媒體服務。
無線通信系統可支援多跳頻中繼,以便改良覆蓋範圍及/或效能。藉由多跳頻中繼,基地台可經由一或多個中繼站台將資料傳輸至用戶台。每一中繼站台可接收來自上游站 台(例如,基地台或另一中繼站台)之資料及可將資料傳輸至下游站台(例如,用戶台或另一中繼站台)。將自一站台至另一站台之傳輸看作跳躍。可能需要每一中繼站台儘可能有效率地且按對用戶台透通的方式再傳輸資料。
本文中描述支援無線通信系統中之多跳頻中繼之技術。在一態樣中,中繼站台接收來自上游站台(例如,基地台或另一中繼站台)的資料及第一導航。中繼站台重發送資料且將第二導航發送至下游站台(例如,用戶台或另一中繼站台)。導航為傳輸台及接收台兩者預先已知之傳輸。第一導航允許中繼站台恢復由上游站台發送之資料。第二導航允許下游站台恢復由中繼站台重發送之資料。可根據經選擇用於每一導航之一導航格式來發送彼導航。可藉由相同或不同導航格式來發送第一及第二導航。
在一設計中,一中繼站台可自第一站台(例如,基地台)接收資料及第一導航。該中繼站台可基於該第一導航得出一通道估計且接著基於該通道估計執行對該資料之偵測。該中繼站台可重發送資料且發送第二導航至第二站台(例如,用戶台)。該中繼站台可自該第二站台接收通道資訊且可將該通道資訊轉發至該第一站台。其他或另外,該中繼站台可基於該通道資訊而選擇至該第二站台的資料傳輸之速率。
在一設計中,用戶台可自中繼站台接收資料及導航。該用戶台可基於該導航得出一通道估計且接著基於該通道估 計執行對該資料之偵測。該用戶台可基於該導航判定通道資訊且將該通道資訊發送至該中繼站台。
以下將進一步詳細地描述本揭示案之各種態樣及特徵。
本文中所描述之技術可用於各種無線通信系統,諸如CDMA、TDMA、FDMA、OFDMA及SC-FDMA系統。常可互換地使用術語"系統"與"網路"。CDMA系統可實施諸如cdma2000、通用陸上無線電存取(UTRA)等之無線電技術。OFDMA系統可實施諸如超行動寬頻(UMB)、演進UTRA(E-UTRA)、IEEE 802.11(其亦被稱作Wi-Fi)、IEEE 802.16(其亦被稱作WiMAX)、IEEE 802.20、Flash-OFDM等之無線電技術。此等各種無線電技術及標準在此項技術中為已知的。常可互換地使用術語"無線電技術"、"無線電存取技術"及"空中介面"。
為了清晰起見,以下針對WiMAX描述技術的某些態樣,WiMAX涵蓋於2004年10月1日之題為"Part 16:Air Interface for Fixed and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的IEEE 802.16、2006年2月28日之題為"Part 16:Air Interface for Fixed and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 Amendment 2:Physical and Medium Access Control Layers for Combined Fixed and Mobile Operation in Licensed Bands"的IEEE 802.16e及2007年12月24日之題為"Part 16:Air Interface for Fixed and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 Multihop Relay Specification"的 IEEE 802.16j中。此等文獻可公開得到。該等技術亦可用於IEEE 802.16m,其為正經開發用於WiMAX之新型空中介面。IEEE 802.16j涵蓋多跳頻中繼,且意欲藉由引入中繼站台而增強IEEE 802.16標準之效能。IEEE 802.16j之一些目標包括延伸覆蓋區域、增強輸貫量及系統容量、節約用戶台之電池壽命及使中繼站台之複雜性最小化。
圖1 展示支援多跳頻中繼之無線通信系統100。為了簡單起見,圖1僅展示一個基地台(BS)110、三個中繼站台(RS)120、122及124,及兩個用戶台(SS)130及132。一般而言,一系統可包括支援任何數目個用戶台之通信的任何數目個基地台及任何數目個中繼站台。基地台為支援用戶台之通信的站台。基地台可執行諸如中繼站台及用戶台之連接性、管理及控制的功能。基地台亦可被稱作節點B、演進節點B、存取點等。中繼站台為提供至其他中繼站台及/或用戶台之連接性的站台。中繼站台亦可提供對下級中繼站台及/或用戶台之管理及控制。中繼站台與用戶台之間的空中介面可與基地台與用戶台之間的空中介面相同。可經由回程(圖1中未展示)將基地台耦接至核心網路以便支援各種服務。中繼站台可或可不直接耦接至回程,且可具有有限的功能性來支援經由彼中繼站台之多跳頻通信。
用戶台可分散於整個系統上,且每一用戶台可為靜止或行動的。用戶台亦可被稱作行動台、終端機、存取終端機、使用者設備、用戶單元、站台等。用戶台可為蜂巢式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DA)、無線器件、無線數據機、手 持式器件、膝上型電腦、無線電話等。用戶台可經由下行鏈路(DL)及上行鏈路(UL)與基地台及/或中繼站台通信。下行鏈路(或前向鏈路)指自基地台或中繼站台至用戶台之通信鏈路。上行鏈路(或反向鏈路)指自用戶台至基地台或中繼站台之通信鏈路。
在圖1中所示之實例中,基地台110可經由中繼站台120與用戶台130通信。基地台110可在下行鏈路上傳輸用於用戶台130之資料。中繼站台120可接收來自基地台110之資料,且可在下行鏈路上將資料再傳輸至用戶台130。基地台110及用戶台130亦能夠直接地相互通信。
基地台110亦可經由中繼站台122及124與用戶台132通信。基地台110可在下行鏈路上傳輸用於用戶台132之資料。中繼站台122可接收來自基地台110之資料,且可將資料再傳輸至中繼站台124。中繼站台124可接收來自中繼站台122之資料,且可在下行鏈路上將資料再傳輸至用戶台132。基地台110可能不能夠直接與用戶台132通信,且可能依賴於一或多個中繼站台來與用戶台132通信。
圖1展示基地台110與用戶台130之間的2次跳躍通信之實例。圖1亦展示基地台110與用戶台132之間的3次跳躍通信之實例。一般而言,基地台與用戶台可經由任何數目個跳躍來通信。
IEEE 802.16將正交分頻多工(OFDM)用於下行鏈路及上行鏈路。OFDM將系統頻寬分割為多個(NFFT )正交副載波,其亦可被稱作載頻調、頻率組等。可藉由資料或導航 來調變每一副載波。副載波之數目可視系統頻寬以及鄰近副載波之間的間隔而定。舉例而言,NFFT 可等於128、256、512、1024或2048。NFFT 個全部副載波之僅一子集可用於資料及導航之傳輸,且其餘副載波可充當保護副載波以使系統滿足頻譜遮罩要求。資料副載波為用於資料之副載波,及導航副載波為用於導航之副載波。可在每一OFDM符號週期(或簡單地,符號週期)中傳輸OFDM符號,且OFDM符號可包括用以發送資料之資料副載波、用以發送導航之導航副載波及不用於資料或導航之保護副載波。
圖2 展示用於IEEE 802.16中之分時雙工(TDD)模式的無多跳頻中繼之實例訊框結構200。可將傳輸時間線分割為訊框單元。每一訊框可跨越一預定持續時間,例如,5毫秒(ms),且可被分割為一下行鏈路子訊框及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下行鏈路與上行鏈路子訊框可由一發射傳輸間隙(TTG)及一接收傳輸間隙(RTG)分開。
可定義許多實體子通道。每一實體子通道可包括一組副載波,其可為相鄰的或分布於系統頻寬上。亦可定義許多邏輯子通道,且亦可基於已知映射將其映射至實體子通道。邏輯子通道可簡化資源之分配。
如圖2中所示,下行鏈路子訊框可包括一序文、一訊框控制標頭(FCH)、一下行鏈路映射(DL-MAP)、一上行鏈路映射(UL-MAP)及下行鏈路(DL)叢發。序文可載運可由用戶台用於訊框偵測及同步之已知傳輸。FCH可載運用以接收DL-MAP、UL-MAP及下行鏈路叢發之參數。DL-MAP可 載運DL-MAP訊息,其可包括用於下行鏈路存取之各種類型的控制資訊(例如,資源分配)之資訊元素(IE)。UL-MAP可載運UL-MAP訊息,其可包括用於上行鏈路存取之各種類型的控制資訊之IE。下行鏈路叢發可載運用於正被服務的用戶台之資料。上行鏈路子訊框可包括上行鏈路叢發,其可載運來自經排程進行上行鏈路傳輸之用戶台之資料。
一般而言,下行鏈路及上行鏈路子訊框可涵蓋一訊框之任何部分。在圖2中所示之實例中,一訊框包括43個OFDM符號,下行鏈路子訊框包括27個OFDM符號,及上行鏈路子訊框包括16個OFDM符號。訊框、下行鏈路子訊框及上行鏈路子訊框亦可具有其他持續時間,持續時間可為固定的或者可組態。
IEEE 802.16支援用於在下行鏈路上之資料傳輸的FUSC、PUSC及頻帶AMC。對於FUSC,每一子通道包括來自系統頻寬上的一組副載波。對於PUSC,按群配置副載波,且每一子通道包括來自一單一群上之一組副載波。對於頻帶AMC,每一子通道包括一組相鄰的副載波。下行鏈路子訊框可包括零或更多個FUSC區、零或更多個PUSC區,及零或更多個頻帶AMC區。每一區包括一或多個連續OFDM符號中之所有NFFT 個副載波。
圖3 展示FUSC之副載波結構。在每一OFDM符號中,導航副載波均勻地位於可利用之副載波上且由12個副載波分隔開。偶數號OFDM符號中之導航副載波與奇數號OFDM符號中之導航副載波交錯開六個副載波。每一OFDM符號 亦包括一組固定的導航副載波(例如,副載波39、261、...、1701)。在其餘副載波中,多數用於資料且一些被用作保護副載波。對於FUSC,一子通道包括48個分布於系統頻寬上之資料副載波。
圖4 展示PUSC之副載波結構。可利用之副載波經配置為叢集,其中每一叢集包括14個連續的副載波。在每一偶數號OFDM符號中,每一叢集中之第五及第九副載波為導航副載波,及其餘12個副載波為資料副載波。在每一奇數號OFDM符號中,每一叢集中之第一及第十一副載波為導航副載波,及其餘12個副載波為資料副載波。該等叢集經配置為群,其中每一群包括24個叢集。對於PUSC,一子通道包括24個分布於一群上之資料副載波。
圖5 展示頻帶AMC之副載波結構。可利用之副載波經配置為頻率組,其中每一頻率組包括9個連續的副載波。每一頻率組中之中心副載波為導航副載波,及其餘8個副載波為資料副載波。對於頻帶AMC,一子通道可包括六個連續OFDM符號之一頻率組、三個連續OFDM符號之兩個頻率組或兩個連續OFDM符號之三個頻率組。
可對用戶台指派用於在下行鏈路上的資料傳輸之一或多個槽。槽為最小資料分配單位。對於下行鏈路FUSC,槽為一OFDM符號中之一個子通道(具有48個資料副載波)。對於下行鏈路PUSC,槽為兩個OFDM符號中之一個子通道(具有24個資料副載波)。對於頻帶AMC,槽分別為6、3或2個OFDM符號中之8、16或24個資料副載波。
圖3、圖4及圖5展示可用於發送導航之三個導航格式。亦可定義其他導航格式。作為一實例,對於頻帶AMC,導航副載波可在OFDM符號上交錯開來,而非處於如圖5中所示之相同位置。若將多個傳輸天線用於傳輸,則可將相同或不同導航格式用於此等多個傳輸天線。用於FUSC、PUSC及頻帶AMC之槽、子通道及導航描述於前述IEEE 802.16文獻中。
使用圖2中之訊框結構200,基地台可直接將資料傳輸至用戶台。基於序文,用戶台可執行訊框偵測及同步,及自FCH獲得參數。用戶台可接著處理DL-MAP以獲得可指示指派至該用戶台的槽中的下行鏈路叢發之DL-MAP訊息。用戶台可接著處理下行鏈路叢發以恢復發送至該用戶台的資料。為了恢復資料,用戶台可首先基於在導航副載波上發送之導航而獲得對下行鏈路叢發中之資料副載波之通道估計。資料及導航副載波之位置可視是否使用FUSC、PUSC或頻帶AMC來發送資料而定。用戶台可接著基於通道估計來執行對資料副載波之偵測。導航副載波因此載運由用戶台用以恢復資料之重要資訊。
如圖1中所示,基地台可經由一或多個中繼站台將資料傳輸至用戶台。系統可支援透通模式及非透通模式。表1列出了透通模式及非透通模式之一些特性,其詳細地描述於前述IEEE 802.16j文獻中。
圖6 展示用於在透通模式下之多跳頻中繼的訊框結構。圖6之頂半部展示用於基地台之訊框610,及圖6之底半部展示用於中繼站台之訊框620。以下僅描述訊框610及620之下行鏈路子訊框。
對於訊框610,可將下行鏈路子訊框分割為一下行鏈路存取區612及一可選透通區614。每一區可包括任何數目個OFDM符號,其可為可組態的及由基地台判定。在圖6中所示之實例中,下行鏈路存取區612包括OFDM符號kk +10,及可選透通區614包括OFDM符號k +11至k +17。基地台可在下行鏈路存取區612中傳輸序文、FCH、DL-MAP、UL-MAP、中繼MAP(R-MAP)及下行鏈路叢發,例如,按如以上對於圖2所描述之類似方式。R-MAP可載運R-MAP訊息,其可在可選透通區614中傳送中繼站台之詳細分配。在可選透通區614期間,基地台可或可不傳輸。
對於訊框620,亦可將下行鏈路子訊框分割為與訊框610之下行鏈路存取區612及可選透通區614時間對準之一下行鏈路存取區622及一可選透通區624。下行鏈路存取區622 及可選透通區624由一中繼接收/傳輸過渡間隙(R-RTG)分隔,按整數個OFDM符號給出R-RTG。在下行鏈路存取區622期間,中繼站台可接收來自基地台之序文、FCH、DL-MAP、UL-MAP、R-MAP及下行鏈路叢發。中繼站台可忽略下行鏈路叢發#6,其重疊R-RTG,且可意欲用於用戶台。中繼站台可再傳輸自可選透通區624中之基地台(如由R-MAP訊息指示)接收的資料中之一些或所有。
在透通模式下,基地台可發送DL-MAP訊息,其傳送指派至正被服務的每一用戶台之下行鏈路叢發。每一用戶台可接收來自基地台之DL-MAP訊息且可處理經指派之下行鏈路叢發,其可由基地台或中繼站台傳輸。用戶台可因此接收來自基地台之序文、FCH及DL-MAP訊息,但可接收來自中繼站台之資料。中繼站台可接收來自基地台之資料及再傳輸資料(如由基地台指示)。
圖7 展示用於在非透通模式下之多跳頻中繼的訊框結構。圖7之頂半部展示用於基地台之訊框710,及圖7之底半部展示用於中繼站台之訊框720。以下僅描述訊框710及720之下行鏈路子訊框。
對於訊框710,可將下行鏈路子訊框分割為一下行鏈路存取區712及一下行鏈路中繼區714。每一區可包括任何數目個OFDM符號,其可為可組態的及由基地台判定。基地台可在下行鏈路存取區712中將序文、FCH、DL-MAP、UL-MAP及下行鏈路叢發直接傳輸至用戶台。基地台可在下行鏈路中繼區714中將中繼FCH(R-FCH)、R-MAP及下行 鏈路叢發傳輸至中繼站台。
對於訊框720,亦可將下行鏈路子訊框分割為與訊框710之下行鏈路存取區712及下行鏈路中繼區714時間對準之一下行鏈路存取區722及一下行鏈路中繼區724。在下行鏈路中繼區724期間,中繼站台可接收來自基地台之R-FCH、R-MAP及下行鏈路叢發。中繼站台可在下一個訊框之下行鏈路存取區722中傳輸用於自基地台接收的資料中之一些或所有資料的序文、FCH、DL-MAP、UL-MAP及下行鏈路叢發。因此,對於由中繼站台再傳輸之資料,存在一個訊框之延遲。
在非透通模式下,基地台可發送R-MAP訊息,其可在下行鏈路中繼區714中傳送用於每一中繼站台之下行鏈路叢發。中繼站台可接收來自基地台之資料,如由R-MAP訊息所指示。中繼站台可在下行鏈路存取區722中將含有自基地台接收的資料之序文、FCH、DL-MAP、UL-MAP及下行鏈路叢發傳輸至用戶台。DL-MAP訊息可將由中繼站台指派之下行鏈路叢發傳送至每一用戶台。每一用戶台可接收來自中繼站台之序文、FCH、DL-MAP訊息及資料,且可能不需要接收來自基地台之任何事物。
圖8 展示用於在非透通模式下之三次跳躍的訊框結構。圖8之頂部展示用於基地台之訊框810,圖8之中部展示用於第一中繼站台(RS1)之訊框820,及圖8之底部展示用於第二中繼站台(RS2)之訊框830。
對於訊框810,可將下行鏈路子訊框分割為一下行鏈路 存取區812及一下行鏈路中繼區816。每一區可包括任何數目個OFDM符號。基地台可在下行鏈路存取區812中將序文、FCH、DL-MAP、UL-MAP及下行鏈路叢發直接傳輸至用戶台。基地台可在下行鏈路中繼區816中將R-FCH、R-MAP及下行鏈路叢發傳輸至第一中繼站台。
對於訊框820,可將下行鏈路子訊框分割為下行鏈路存取區822及下行鏈路中繼區824及826。下行鏈路存取區822及下行鏈路中繼區824與訊框810之下行鏈路存取區812時間對準。下行鏈路中繼區826與訊框810之下行鏈路中繼區816時間對準。在下行鏈路中繼區826期間,第一中繼站台可接收來自基地台之R-FCH、R-MAP及下行鏈路叢發。第一中繼站台可在下一個訊框之下行鏈路存取區822中將自基地台接收的資料中之一些資料的序文、FCH、DL-MAP、UL-MAP及下行鏈路叢發傳輸至用戶台。在下行鏈路存取區822中由第一中繼站台發送的資料可用於不需要第二中繼站台之用戶台。第一中繼站台亦可將自基地台接收的資料中之一些資料在下一個訊框之下行鏈路中繼區824中再傳輸至第二中繼站台。
對於訊框830,可將下行鏈路子訊框分割為一下行鏈路存取區832及一下行鏈路中繼區834。下行鏈路存取區832及下行鏈路中繼區834與訊框820之下行鏈路存取區822及下行鏈路中繼區824時間對準。第二中繼站台可在下行鏈路中繼區834中接收來自第一中繼站台之資料。第二中繼站台可在下一個訊框之下行鏈路存取區832中將自第一中 繼站台接收的資料之序文、FCH、DL-MAP、UL-MAP及下行鏈路叢發傳輸至用戶台。
圖9 展示用於在非透通模式下之三次跳躍的另一訊框結構。圖9之頂部展示用於基地台之訊框910,圖9之中部展示用於第一中繼站台之訊框920,及圖9之底部展示用於第二中繼站台之訊框930。
可將訊框910之下行鏈路子訊框分割為一下行鏈路存取區912及一下行鏈路中繼區916。如以上對於圖8中之區812及816所描述,基地台可在區912及916中傳輸附加項及資料。可將訊框920之下行鏈路子訊框分割為下行鏈路存取區922及下行鏈路中繼區924及926。如以上對於圖8中之區822、824及826所描述,第一中繼站台可在區926中接收資料且可在區922及924中傳輸附加項及資料。
對於訊框930,可將下行鏈路子訊框分割為下行鏈路存取區932及下行鏈路中繼區934及936。第二中繼站台可在下行鏈路中繼區934中接收來自第一中繼站台之資料。第二中繼站台可在下一個訊框之區932及936中將自第一中繼站台接收的資料之序文、FCH、DL-MAP、UL-MAP及下行鏈路叢發傳輸至用戶台。
圖8及圖9展示支援經由兩個中繼站台之三次跳躍的兩個訊框結構。對於此等訊框結構,對於由第一中繼站台再傳輸的資料存在一個訊框之延遲,及對於由第二中繼站台再傳輸的資料存在一個訊框之延遲。可藉由其他訊框結構支援兩次以上跳躍。亦可支援例如具有更多下行鏈路中繼區 之三次以上跳躍。一般而言,對於基地台至用戶台(BS-SS)通信、中繼站台至中繼站台(RS-RS)通信以及中繼站台至用戶台(RS-SS)通信,可存在不同的區。
對於BS-SS通信,用戶台可接收由基地台發送之導航且可使用此導航來執行通道估計及報告通道條件。然而,當中繼站台傳輸至用戶台時,基地台並未正發送導航。中繼站台自身可產生用於用戶台之導航。
在一態樣中,對於RS-RS或RS-SS通信,中繼站台可接收來自上游站台之資料及第一導航,且可再傳輸該資料及將第二導航傳輸至下游站台。第一導航允許中繼站台恢復來自上游站台之資料。第二導航允許下游站台恢復來自中繼站台之經再傳輸之資料。視各種因素(諸如,基地台與用戶台之間的跳躍之數目、多跳頻中繼中的中繼站台之次序等)而定,可按相同或不同方式傳輸第一及第二導航。可根據指示如何傳輸導航的導航格式來傳輸每一導航。導航格式亦可被稱作導航結構、導航方案等。
圖10 展示用於按2次跳躍中繼來傳輸資料及導航之一方案。基地台110可將資料及導航傳輸至中繼站台120,例如,在圖6中之下行鏈路存取區612中或在圖7中之下行鏈路中繼區714中。基地台110可使用圖3、圖4及圖5中所示之導航格式中之任一者或者使用用於發送至中繼站台120的下行鏈路叢發之一些其他導航格式來傳輸導航。由於在此等下行鏈路叢發中之資料及導航意欲用於中繼站台120且不用於用戶台130,所以可使用不由用戶台130支援之導 航格式來傳輸導航。
中繼站台120可再傳輸資料及可將導航傳輸至用戶台130,例如,在圖6中之可選透通區624中或在圖7中之下行鏈路存取區722中。中繼站台120可使用由用戶台130支援之導航格式來傳輸導航,例如,分別視是否正使用FUSC、PUSC或頻帶AMC再傳輸資料而定,使用圖3、圖4或圖5中所示之導航格式。此允許用戶台130以如同資料及導航由基地台110傳輸之相同方式接收來自中繼站台120之經再傳輸之資料及導航。用戶台130並不需要瞭解資料及導航是來自基地台110還是中繼站台120。
圖11 展示用於按3次跳躍中繼來傳輸資料及導航之一方案。基地台110可將資料及導航傳輸至中繼站台122,例如,在圖8中之下行鏈路中繼區816中或在圖9中之下行鏈路中繼區916中。基地台110可使用任一導航格式來傳輸導航。中繼站台122可再傳輸資料及可將導航傳輸至中繼站台124,例如,在圖8中之下行鏈路中繼區824中或在圖9中之下行鏈路中繼區924中。中繼站台122亦可使用任一導航格式來傳輸導航。中繼站台124可再傳輸資料及可將導航傳輸至用戶台132,例如,在圖8中之下行鏈路存取區832中或在圖9中之下行鏈路存取區932中。中繼站台124可使用由用戶台130支援之一導航格式來傳輸導航。
如圖10及圖11中所示,上游站台(例如,基地台或中繼站台)可使用任一導航格式將導航傳輸至下游中繼站台。最後跳躍之中繼站台可使用由用戶台支援之一導航格式且 按與基地台相同之方式傳輸導航。最後的中繼站台可重複在基地台正傳輸的情況下該基地台將發送導航之方式。最後跳躍中之導航可視是否正使用FUSC、PUSC或頻帶AMC重發送資料而定。
由基地台發送用於BS-RS通信之導航可與由基地台發送用於BS-SS通信之導航相同,或者可經定製用於BS-RS通信且完全地與用於BS-SS通信之導航不同。由中繼站台發送用於RS-RS通信之導航可與由基地台發送用於BS-SS通信之導航相同,或者可經定製用於RS-RS通信且完全地與用於BS-SS通信之導航不同。由中繼站台發送用於RS-SS通信之導航可與由基地台發送用於BS-SS通信之導航相同。
由上游站台(例如,基地台或中繼站台)發送至下游中繼站台之導航可係基於由兩個站台之間的空中協商判定之導航格式。上游站台或下游中繼站台可發送信號、訊息或一些其他資訊以傳送用於導航之導航格式。
可將各種導航格式用於由上游站台發送至下游中繼站台之導航。導航可為全域的且在分布於系統頻寬上之導航副載波上加以發送。導航亦可為局部的且在分布於系統頻寬之一部分上之導航副載波上加以發送。局部導航可支援大於一的頻率再使用。
導航副載波之數目及該等導航副載波在每一OFDM符號中之位置可經選擇以提供良好效能。上游站台及下游中繼站台可觀測到良好的通道條件。因此,較少的導航副載波 可足以達成良好效能。導航副載波之數目及導航副載波之位置在所有OFDM符號上可為靜態的,或者可動態地在OFDM符號間改變。
在一設計中,上游站台可發送指示正用於發送至下游中繼站台之導航的導航格式之資訊。下游中繼站台可接著根據由上游站台指示之導航格式接收導航。在另一設計中,上游站台可根據FUSC、PUSC或頻帶AMC模式發送資料及導航。下游中繼站台可基於用於資料之傳輸模式判定導航格式。
下游站台(例如,用戶台或下游中繼站台)可使用自上游站台接收之導航來執行通道估計及獲得通道估計。下游站台可使用通道估計來執行對自上游站台接收之資料的偵測/解碼。下游站台亦可獲得基於導航之通道資訊。通道資訊可包含載波對干擾及雜訊比(CINR)、調變編碼組(MCS)、通道品質指示符(CQI)等。通道資訊可由上游站台或下游站台用於速率選擇以選擇自上游站台至下游站台的資料傳輸之速率。
圖12 展示由中繼站台執行以支援多跳頻中繼的過程1200之設計。該中繼站台可接收來自第一站台之資料及第一導航(區塊1212)。該中繼站台可基於該第一導航得出一通道估計(區塊1214)且接著可基於該通道估計執行對自第一站台接收之資料的偵測(區塊1216)。該中繼站台可重發送資料且發送第二導航至第二站台(區塊1218)。中繼站台可接收來自第二站台之通道資訊,其中通道資訊係由第二站台 基於第二導航得出(區塊1220)。中繼站台可將通道資訊轉發至第一站台及/或可基於通道資訊選擇至第二站台之資料傳輸之速率(區塊1222)。
對於圖1中之中繼站台120,第一站台可為基地台,及第二站台可為用戶台。對於中繼站台122,第一站台可為基地台,及第二站台可為另一中繼站台。對於中繼站台124,第一站台可為另一中繼站台,及第二站台可為用戶台。第一及第二站台亦可分別為上游及下游中繼站台。
可在至少一OFDM符號中之至少一導航副載波上發送每一導航。可基於用於導航之一導航格式來判定至少一導航副載波之位置。在一設計中,中繼站台可根據第一導航格式接收第一導航,及可根據與第一導航格式不同的第二導航格式發送第二導航。在另一設計中,中繼站台可根據一導航格式接收第一導航,及可根據用於第一導航的同一導航格式發送第二導航。在一設計中,中繼站台可自第一站台接收指示用於第一導航之導航格式的資訊。中繼站台可接著根據該導航格式接收第一導航。在一設計中,中繼站台可自第一站台接收指示用於第二導航之導航格式的資訊。中繼站台可接著根據該導航格式發送第二導航。
在一設計中,中繼站台可根據選自多個傳輸模式(例如,FUSC、PUSC及頻帶AMC)中之一傳輸模式重發送資料。可使每一傳輸模式與一不同導航格式相關聯。中繼站台可根據與選定傳輸模式相關聯之導航格式發送第二導航。
圖13 展示用於支援多跳頻中繼之一裝置1300的設計。裝置1300包括用於接收來自第一站台之資料及第一導航之構件(模組1312)、用於基於第一導航得出通道估計之構件(模組1314)、用於基於該通道估計執行對接收自第一站台之資料的偵測之構件(模組1316)、用於重發送資料及將第二導航發送至第二站台之構件(模組1318)、用於接收來自第二站台之通道資訊之構件(模組1320)及用於將通道資訊轉發至第一站台及/或基於該通道資訊選擇至第二站台之資料傳輸的速率之構件(模組1322)。
圖14 展示由用戶台執行的用於藉由多跳頻中繼接收資料的過程1400之設計。用戶台可接收來自中繼站台之資料及導航,其中資料係自基地台發送至用戶台且由中繼站台重發送,及導航直接自中繼站台發送至用戶台(區塊1412)。用戶台可基於導航執行對自中繼站台接收之資料的偵測(區塊1414)。
在一設計中(例如,對於透通模式),用戶台可自基地台接收指示導航格式之資訊。在另一設計中(例如,對於非透通模式),用戶台可自中繼站台接收指示導航格式之資訊。在兩個設計中,用戶台可根據導航格式接收來自中繼站台之導航。在可適用於透通及非透通模式兩者之一設計中,用戶台可接收指示選自多個傳輸模式中之一傳輸模式的資訊,其中每一傳輸模式與一不同導航格式相關聯。用戶台可接著根據與選定傳輸模式相關聯之導航格式接收來自中繼站台之導航。
對於區塊1414,用戶台可基於自中繼站台接收之導航而得出通道估計。用戶台可接著基於通道估計執行對自中繼站台接收之資料的偵測。該用戶台亦可基於該導航判定通道資訊(區塊1416)且可將該通道資訊發送至中繼站台(區塊1418)。
圖15 展示用於藉由多跳頻中繼接收資料之一裝置1500的設計。裝置1500包括:用於接收來自中繼站台之資料及導航之構件,其中資料係自基地台發送至用戶台且由中繼站台重發送,及導航直接自中繼站台發送至用戶台(模組1512);用於基於導航執行對自中繼站台接收之資料的偵測之構件(模組1514);用於基於導航判定通道資訊之構件(模組1516);及用於將通道資訊發送至中繼站台之構件(模組1518)。
圖13及圖15中之模組可包含處理器、電子器件、硬體器件、電子組件、邏輯電路、記憶體等或者其任何組合。
為了清晰起見,以上描述中之大部分係針對自基地台至用戶台經由一或多個中繼站台的在下行鏈路上之資料傳輸。本文中描述之技術亦可用於自用戶台至基地台經由一或多個中繼站台的在上行鏈路上之資料傳輸。用戶台可傳輸資料及使用由用戶台支援的導航格式的第一導航。中繼站台可接收來自用戶台之資料及第一導航且可再傳輸資料及將第二導航傳輸至另一中繼站台或基地台。可按由中繼站台及接受站台支援的任一格式發送第二導航。
圖16 展示圖1中之基地台110、中繼站台120及用戶台130 之設計的方塊圖。在基地台110處,傳輸處理器1610接收用於用戶台130及其他用戶台之資料、處理(例如,編碼、交錯及調變)該資料且產生資料符號。傳輸處理器1610亦處理附加項資訊(例如,MAP訊息)及導航以分別獲得附加項符號及導航符號。傳輸處理器1610進一步處理資料、附加項及導航符號(例如,用於OFDM)且提供輸出碼片。發射器(TMTR)1612調節(例如,轉換為類比、放大、濾波及增頻變換)輸出碼片且產生一下行鏈路信號,經由天線1614傳輸該下行鏈路信號。
在中繼站台120處,天線1634接收來自基地台110之下行鏈路信號且將接收之信號提供至接收器(RCVR)1636。接收器1636調節(例如,濾波、放大、降頻變換及數位化)接收之信號且提供樣本。接收處理器1638處理樣本(例如,用於OFDM)以獲得接收之符號、處理接收之導航符號以獲得通道估計,且藉由該通道估計對接收之資料及附加項符號執行偵測以獲得偵測之符號。接收處理器1638進一步處理(例如,解調變、解交錯及解碼)偵測之符號以恢復由基地台110發送之資料及附加項資訊。傳輸處理器1630處理自基地台110接收之資料、附加項資訊及導航以分別產生資料、附加項及導航符號。傳輸處理器1630進一步處理此等符號(例如,用於OFDM)以產生輸出碼片。發射器1632調節輸出碼片且產生一下行鏈路中繼信號,經由天線1634傳輸該下行鏈路中繼信號。
在用戶台130處,來自中繼站台120之下行鏈路中繼信號 由天線1650接收、由接收器1652調節且由接收處理器1654處理以恢復由中繼站台120重發送之資料。來自基地台110之下行鏈路信號亦由天線1650接收、由接收器1652調節且由接收處理器1654處理以恢復由基地台110在透通模式下發送之附加項。在上行鏈路上發送的資料、信號傳輸(例如,通道資訊)及導航由傳輸處理器1656處理且由發射器1658調節以產生一上行鏈路信號,經由天線1650傳輸該上行鏈路信號。
中繼站台120接收且處理來自用戶台130之上行鏈路信號以恢復由用戶台發送之資料及信號傳輸。中繼站台120處理資料、信號傳輸及導航以產生一上行鏈路中繼信號,上行鏈路中繼信號經傳輸至基地台110。在基地台110處,來自中繼站台120之上行鏈路中繼信號由天線1614接收、由接收器1616調節且由接收處理器1618處理以恢復由中繼站台120發送之資料及信號傳輸。
控制器/處理器1620、1640及1660分別指導在基地台110、中繼站台120及用戶台130中的各種單元之操作。控制器/處理器1640可執行或指導圖12中之過程1200及/或用於本文中描述之技術的其他過程。控制器/處理器1660可執行或指導圖14中之過程1400及/或用於本文中描述之技術的其他過程。記憶體1622、1642及1662儲存分別用於基地台110、中繼站台120及用戶台130之資料及程式碼。
本文中描述之技術可由各種構件實施。舉例而言,此等技術可實施於硬體、韌體、軟體或其組合中。對於硬體實 施而言,用以執行該等技術之處理單元可實施於以下各者內:一或多個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數位信號處理器(DSP)、數位信號處理器件(DSPD)、可程式化邏輯器件(PLD)、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處理器、電子器件、經設計以執行本文中所描述之功能的其他電子單元、電腦或其組合。
對於韌體及/或軟體實施,可藉由執行本文中所描述之功能的程式碼(例如,程序、函數、模組、指令等)來實施該等技術。一般而言,在實施本文中描述之技術的過程中,可使用具體實施韌體及/或軟體程式碼之任一電腦/處理器可讀媒體。舉例而言,韌體及/或軟體程式碼可儲存於一記憶體(例如,圖16中之記憶體1622、1642及1662)中且由一處理器(例如,處理器1620、1640或1660)執行。可將記憶體實施於處理器內或處理器外。韌體及/或軟體程式碼亦可儲存於電腦/處理器可讀媒體中,諸如,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唯讀記憶體(ROM)、非揮發性隨機存取記憶體(NVRAM)、可程式唯讀記憶體(PROM)、電可抹除式PROM(EEPROM)、快閃記憶體、軟性磁碟、緊密光碟(CD)、數位通用化光碟(DVD)、磁性或光學資料儲存器件等。程式碼可由一或多個電腦/處理器執行且可使電腦/處理器執行本文中描述之功能性的某些態樣。
提供本揭示案的先前描述,以使任何熟習此項技術者能夠進行或使用本揭示案。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對本揭示案之各種修改將易於顯而易見,且在不脫離本揭示案 之精神或範疇的情況下,本文中界定之一般原理可適用於其他變化。因此,本揭示案並不意欲限於本文中描述之實例及設計,而應符合與本文中揭示之原理及新穎特徵相一致之最廣泛範疇。
100‧‧‧無線通信系統
110‧‧‧基地台
120‧‧‧中繼站台
122‧‧‧中繼站台
124‧‧‧中繼站台
130‧‧‧用戶台
132‧‧‧用戶台
200‧‧‧訊框結構
610‧‧‧訊框
612‧‧‧下行鏈路存取區
614‧‧‧可選透通區
620‧‧‧訊框
622‧‧‧下行鏈路存取區
624‧‧‧可選透通區
710‧‧‧訊框
712‧‧‧下行鏈路存取區
714‧‧‧下行鏈路中繼區
720‧‧‧訊框
722‧‧‧下行鏈路存取區
724‧‧‧下行鏈路中繼區
810‧‧‧訊框
812‧‧‧下行鏈路存取區
816‧‧‧下行鏈路中繼區
820‧‧‧訊框
822‧‧‧下行鏈路存取區
824‧‧‧下行鏈路中繼區
826‧‧‧下行鏈路中繼區
830‧‧‧訊框
832‧‧‧下行鏈路存取區
834‧‧‧下行鏈路中繼區
910‧‧‧訊框
912‧‧‧下行鏈路存取區
916‧‧‧下行鏈路中繼區
920‧‧‧訊框
922‧‧‧下行鏈路存取區
924‧‧‧下行鏈路中繼區
926‧‧‧下行鏈路中繼區
930‧‧‧訊框
932‧‧‧下行鏈路存取區
934‧‧‧下行鏈路中繼區
936‧‧‧下行鏈路中繼區
1200‧‧‧過程
1300‧‧‧裝置
1312‧‧‧用於接收來自第一站台之資料及第一導航之構件(模組)
1314‧‧‧用於基於第一導航得出通道估計之構件(模組)
1316‧‧‧用於基於該通道估計執行對接收自第一站台之資料的偵測之構件(模組)
1318‧‧‧用於重發送資料及將第二導航發送至第二站台之構件(模組)
1320‧‧‧用於接收來自第二站台之通道資訊之構件(模組)
1322‧‧‧用於將通道資訊轉發至第一站台及/或基於該通道資訊選擇至第二站台之資料傳輸的速率之構件(模組)
1400‧‧‧過程
1500‧‧‧裝置
1512‧‧‧用於接收來自中繼站台之資料及導航之構件,其中資料經自基地台發送至用戶台且由中繼站台重發送,及導航直接經自中繼站台發送至用戶台(模組)
1514‧‧‧用於基於導航執行對自中繼站台接收之資料的偵測之構件(模組)
1516‧‧‧用於基於導航判定通道資訊之構件(模組)
1518‧‧‧用於將通道資訊發送至中繼站台之構件(模組)
1610‧‧‧傳輸處理器
1612‧‧‧發射器
1614‧‧‧天線
1616‧‧‧接收器
1618‧‧‧接收處理器
1620‧‧‧控制器/處理器
1622‧‧‧記憶體
1630‧‧‧傳輸處理器
1632‧‧‧發射器
1634‧‧‧天線
1636‧‧‧接收器
1638‧‧‧接收處理器
1640‧‧‧控制器/處理器
1642‧‧‧記憶體
1650‧‧‧天線
1652‧‧‧接收器
1654‧‧‧接收處理器
1656‧‧‧傳輸處理器
1658‧‧‧發射器
1660‧‧‧控制器/處理器
1662‧‧‧記憶體
圖1展示支援多跳頻中繼之一無線通信系統。
圖2展示無多跳頻中繼之一訊框結構。
圖3展示用於對副載波之完全使用(FUSC)的副載波結構。
圖4展示用於對副載波之部分使用(PUSC)的副載波結構。
圖5展示用於頻帶適應性調變及編碼(AMC)的副載波結構。
圖6展示用於在透通模式下之多跳頻中繼的一訊框結構。
圖7展示用於在非透通模式下之多跳頻中繼的一訊框結構。
圖8及圖9展示用於在非透通模式下之三次跳躍的兩個訊框結構。
圖10展示用於以2次跳躍中繼來傳輸資料及導航之一方案。
圖11展示用於以3次跳躍中繼來傳輸資料及導航之一方案。
圖12展示用於支援由中繼站台進行之多跳頻中繼之一過 程。
圖13展示用於支援多跳頻中繼之一裝置。
圖14展示用於藉由多跳頻中繼接收資料之一過程。
圖15展示用於藉由多跳頻中繼接收資料之一裝置。
圖16展示一基地台、一中繼站台及一用戶台之方塊圖。
110‧‧‧基地台
122‧‧‧中繼站台
124‧‧‧中繼站台
132‧‧‧用戶台

Claims (40)

  1.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裝置,其包含:一記憶體,其耦接至至少一處理器,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接收來自一第一站台之資料及一第一導航;自該第一站台接收指示用於一第二導航之一導航格式的資訊;及重發送該資料及將該第二導航發送至一第二站台,其中根據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發送該第二導航。
  2.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第一及該第二導航中之每一者係在至少一OFDM符號中之至少一導航副載波上發送,其中該至少一導航副載波之位置由一導航格式判定。
  3.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根據一第一導航格式接收該第一導航,及根據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發送該第二導航,其中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與該第一導航格式不同。
  4.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根據一導航格式接收該第一導航,及根據用於該第一導航之該導航格式發送該第二導航。
  5.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自該第一站台接收指示用於該第一導航之一導航格式的資訊及根據該導航格式接收該第一導航。
  6.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根據 選自多個傳輸模式中之一傳輸模式重發送該資料,每一傳輸模式與一不同導航格式相關聯,且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包含與該選定傳輸模式相關聯之一導航格式。
  7. 如請求項6之裝置,其中該等多個傳輸模式包含對副載波之完全使用(FUSC)、對副載波之部分使用(PUSC)及頻帶適應性調變及編碼(AMC)。
  8.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基於該第一導航得出一通道估計,及基於該通道估計而執行對自該第一站台接收之該資料的偵測。
  9.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接收來自該第二站台之通道資訊,該通道資訊由該第二站台基於該第二導航得出,及將該通道資訊轉發至該第一站台。
  10.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接收來自該第二站台之通道資訊,該通道資訊由該第二站台基於該第二導航得出,及基於該通道資訊選擇至該第二站台之資料傳輸的一速率。
  11.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第一站台為一基地台及該第二站台為一用戶台。
  12. 如請求項1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經由下行鏈路接收來自該基地台之該資料及該第一導航,及經由該下行鏈路重發送該資料及將該第二導航發送至該用戶台。
  13.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第一站台為一基地台及該第二站台為一中繼站台。
  14.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第一站台為一中繼站台及該第二站台為一用戶台。
  15.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第一站台為一用戶台及該第二站台為一基地台。
  16.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第一站台為一用戶台及該第二站台為一中繼站台。
  17. 如請求項15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經由上行鏈路接收來自該用戶台之該資料及該第一導航,及經由該上行鏈路重發送該資料及將該第二導航發送至該基地台。
  18.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方法,其包含:接收來自一第一站台之資料及一第一導航;自該第一站台接收指示用於一第二導航之一導航格式的資訊;及重發送該資料及將該第二導航發送至一第二站台,其中根據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發送該第二導航。
  19. 如請求項18之方法,其中該接收該第一導航包含根據一第一導航格式接收該第一導航,且其中該發送該第二導航包含根據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發送該第二導航,其中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與該第一導航格式不同。
  20. 如請求項18之方法,其中該接收該第一導航包含根據一 導航格式接收該第一導航,且其中該發送該第二導航包含根據用於該第一導航之該導航格式發送該第二導航。
  21. 如請求項18之方法,其中該重發送該資料及發送該第二導航包含:根據選自多個傳輸模式中之一傳輸模式重發送該資料,每一傳輸模式與一不同導航格式相關聯,及其中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包含與該選定傳輸模式相關聯之一導航格式。
  22.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裝置,其包含:用於接收來自一第一站台之資料及一第一導航之構件;用於自該第一站台接收指示用於一第二導航之一導航格式的資訊之構件;及用於重發送該資料及將該第二導航發送至一第二站台之構件,其中根據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發送該第二導航。
  23. 如請求項22之裝置,其中用於接收該第一導航之該構件包含用於根據一第一導航格式接收該第一導航之構件,且其中用於發送該第二導航之該構件包含用於根據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發送該第二導航之構件,其中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與該第一導航格式不同。
  24. 如請求項22之裝置,其中用於接收該第一導航之該構件包含用於根據一導航格式接收該第一導航之構件,且其中用於發送該第二導航之該構件包含用於根據用於該第 一導航之該導航格式發送該第二導航之構件。
  25.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其包含:一電腦可讀媒體,其包含:用於使至少一電腦接收來自一第一站台之資料及一第一導航之程式碼;用於使該至少一電腦自該第一站台接收指示用於一第二導航之一導航格式的資訊之程式碼;及用於使該至少一電腦重發送該資料及將該第二導航發送至一第二站台之程式碼,其中根據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發送該第二導航。
  26. 如請求項25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電腦可讀媒體進一步包含:用於使該至少一電腦根據一第一導航格式接收該第一導航之程式碼;及用於使該至少一電腦根據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發送該第二導航之程式碼,其中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與該第一導航格式不同。
  27. 如請求項25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電腦可讀媒體進一步包含:用於使該至少一電腦根據一導航格式接收該第一導航之程式碼;及用於使該至少一電腦根據用於該第一導航之該導航格式發送該第二導航之程式碼。
  28.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裝置,其包含: 一記憶體,其耦接至至少一處理器,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接收指示一導航格式的資訊;接收來自一中繼站台之資料及導航,該資料係自一基地台發送至一用戶台且由該中繼站台重發送,該導航根據該導航格式直接自該中繼站台發送至該用戶台;及基於該導航執行對自該中繼站台接收之該資料的偵測。
  29. 如請求項28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自該基地台接收指示該導航格式的該資訊。
  30. 如請求項28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自該中繼站台接收指示該導航格式的該資訊。
  31. 如請求項28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接收指示選自多個傳輸模式中之一傳輸模式的資訊,每一傳輸模式與一不同導航格式相關聯,且其中經指示之該導航格式包含與該選定傳輸模式相關聯之一導航格式。
  32. 如請求項28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基於該導航判定通道資訊及將該通道資訊發送至該中繼站台。
  33.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方法,其包含:接收指示一導航格式的資訊;接收來自一中繼站台之資料及導航,該資料係自一基地台發送至一用戶台且由該中繼站台重發送,該導航根據該導航格式直接自該中繼站台發送至該用戶台;及 基於該導航執行對自該中繼站台接收之該資料的偵測。
  34.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中:自該基地台接收指示該導航格式的該資訊。
  35.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中:自該中繼站台接收指示該導航格式的該資訊。
  36.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接收指示選自多個傳輸模式中之一傳輸模式的資訊,每一傳輸模式與一不同導航格式相關聯,及其中經指示之該導航格式包含與該選定傳輸模式相關聯之一導航格式。
  37.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方法,其包含:自一第一站台接收資料及一第一導航;自該第一站台接收指示用於一第二導航之一導航格式的資訊;及重發送該資料及將該第二導航發送至一第二站台,其中根據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發送該第二導航,且其中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重複當該第一站台正將該第二導航傳輸至該第二站台時該第一站台將發送該第二導航之方式,其中用於該第一站台之該導航格式包含跨越複數個副載波之導航副載波之一第一式樣,且用於該第二站台之該導航格式包含跨越該複數個副載波之導航副載波之一第二式樣,該第二式樣與該第一式樣不同。
  38.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方法,其包含:接收指示一導航格式的資訊;接收來自一中繼站台之資料及導航,該資料係自一基地台發送至一用戶台且由該中繼站台重發送,該導航根據該導航格式直接自該中繼站台發送至該用戶台,其中該導航格式重複當該基地台正傳輸該導航時該基地台將發送該導航至該用戶台之方式,其中該導航格式包含跨越複數個副載波之導航副載波之一式樣;及基於該導航執行對自該中繼站台接收之該資料的偵測。
  39.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裝置,其包含:用於自一第一站台接收資料及一第一導航之構件;用於自該第一站台接收指示用於一第二導航之一導航格式的資訊之構件;及用於重發送該資料及將該第二導航發送至一第二站台之構件,其中根據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發送該第二導航,且其中用於該第二導航之該導航格式重複當該第一站台正將該第二導航傳輸至該第二站台時該第一站台將發送該第二導航之方式,其中用於該第一站台之該導航格式包含跨越複數個副載波之導航副載波之一第一式樣,且用於該第二站台之該導航格式包含跨越該複數個副載波之導航副載波之一第二式樣,該第二式樣與該第一式樣不同。
  40.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裝置,其包含: 用於接收指示一導航格式的資訊之構件;用於接收來自一中繼站台之資料及導航之構件,該資料係自一基地台發送至一用戶台且由該中繼站台重發送,該導航根據該導航格式直接自該中繼站台發送至該用戶台,其中該導航格式重複當該基地台正傳輸該導航時該基地台將發送該導航至該用戶台之方式,其中該導航格式包含跨越複數個副載波之導航副載波之一式樣;及用於基於該導航執行對自該中繼站台接收之該資料的偵測之構件。
TW097109408A 2007-03-16 2008-03-17 藉由一多跳頻中繼通信系統中之中繼站台的導航傳輸 TWI4267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89539007P 2007-03-16 2007-03-16
US12/042,864 US8670704B2 (en) 2007-03-16 2008-03-05 Pilot transmission by relay stations in a multihop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3540A TW200913540A (en) 2009-03-16
TWI426728B true TWI426728B (zh) 2014-02-11

Family

ID=3976318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8544A TWI526013B (zh) 2007-03-16 2008-03-17 藉由一多跳頻中繼通信系統中之中繼站台的導航傳輸
TW097109408A TWI426728B (zh) 2007-03-16 2008-03-17 藉由一多跳頻中繼通信系統中之中繼站台的導航傳輸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8544A TWI526013B (zh) 2007-03-16 2008-03-17 藉由一多跳頻中繼通信系統中之中繼站台的導航傳輸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8670704B2 (zh)
EP (6) EP2445151A1 (zh)
JP (2) JP5518492B2 (zh)
KR (2) KR101252726B1 (zh)
CN (2) CN101636931B (zh)
BR (1) BRPI0808918B1 (zh)
CA (3) CA2934632C (zh)
RU (1) RU2433549C2 (zh)
TW (2) TWI526013B (zh)
WO (1) WO2008115827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30780B2 (en) * 2007-06-15 2012-03-0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igning resources in a wireless system with multiple regions
KR20080112124A (ko) * 2007-06-19 2008-12-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브채널 형성 장치 및 방법
US20090003257A1 (en) * 2007-06-27 2009-01-01 Motorola, Inc. Apriori proactive retransmissions
US20090075589A1 (en) * 2007-09-13 2009-03-19 Azure Communications Inc. Broadband range extension relay for wireless networks
KR20090043927A (ko) * 2007-10-30 2009-05-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복원 정보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KR101443630B1 (ko) * 2007-11-09 2014-09-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본 신호 할당 단위 설정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신호 전송방법
WO2009084925A1 (en) * 2008-01-03 2009-07-09 Lg Electronics Inc. Frame for flexibly supporting heterogeneous modes and tdd/fdd mode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using the same
KR101481592B1 (ko) * 2008-04-04 2015-01-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중계기를 통한 신호 전송 방법
IL190659A0 (en) * 2008-04-07 2008-12-29 Mariana Goldham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ith relay stations
US8514765B1 (en) * 2008-05-09 2013-08-20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Dynamic zoning changes in multi-hop relaying systems
US8355734B2 (en) * 2008-08-07 2013-01-15 Apple Inc. Wireless system
CN102177665B (zh) 2008-08-12 2015-04-22 黑莓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实现下行链路透明中继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US8259560B2 (en) * 2008-08-29 2012-09-04 Harris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llocating pilot sub-carriers and related methods
WO2010031438A1 (en) * 2008-09-19 2010-03-2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Network element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network element
KR101465151B1 (ko) * 2008-09-19 2014-11-25 노키아 솔루션스 앤드 네트웍스 오와이 네트워크 엘리먼트 및 네트워크 엘리먼트를 동작시키는 방법
US8472366B2 (en) * 2008-09-22 2013-06-2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Network-relay signaling for downlink transparent relay
KR101459155B1 (ko) * 2008-09-30 2014-11-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협력 무선통신 시스템을 위한 기준신호의 전송방법 및 무선자원의 할당방법
US8971241B2 (en) * 2008-09-30 2015-03-03 Qualcol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supporting relay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1221289B1 (ko) * 2008-10-01 2013-01-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기를 위한 무선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US9203564B2 (en) * 2008-10-20 2015-12-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transmission via a relay s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466241B2 (ja) * 2008-10-30 2014-04-09 アップ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ダウンリンクでのユーザ装置に適した中継技法
US20100120442A1 (en) * 2008-11-12 2010-05-13 Motorola, Inc. Resource sharing in relay operations with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112576B2 (en) * 2008-12-26 2015-08-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in multi-hop relay system
US8886113B2 (en) * 2008-12-30 2014-11-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ntralized control of relay operation
JP5502907B2 (ja) 2009-02-24 2014-05-28 アルカテル−ルーセント リレーベースのシステムにおいてarqプロセスを実行するための方法、基地局、およびリレー局
KR101268251B1 (ko) * 2009-03-17 2013-05-2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릴레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US8929303B2 (en) * 2009-04-06 2015-01-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for advanced relay operation
US9154352B2 (en) * 2009-04-21 2015-10-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e-communication for relay base sta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8649281B2 (en) * 2009-04-27 2014-02-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trol design for backhaul relay to support multiple HARQ processes
CN101873625B (zh) * 2009-04-27 2013-01-0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中继链路中的信道估计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1877859A (zh) * 2009-04-28 2010-11-0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US9584215B2 (en) 2009-05-08 2017-02-28 Lg Electronics Inc. Relay node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a signal from a base st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85201B2 (en) * 2009-05-11 2012-10-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deband echo cancellation in a repeater
CN101895925B (zh) * 2009-05-22 2014-1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中继站下行协作重传的方法及中继站
CN102461306B (zh) * 2009-06-12 2015-11-25 诺基亚公司 便于中继节点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TWI454082B (zh) * 2009-06-29 2014-09-21 Htc Corp 處理行動裝置行動性的方法及其相關通訊裝置
CN101958769B (zh) * 2009-07-14 2013-04-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导频传输方法和中继设备
JP5411609B2 (ja) * 2009-07-17 2014-02-1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装置、フレーム構造、フレームの生成方法、無線中継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1075098B1 (ko) * 2009-07-21 2011-10-19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중계국 및 디코딩 후 전달 릴레이 시스템에서 처리율 향상 방법
US8249499B2 (en) * 2009-07-31 2012-08-21 Sierra Wireless, Inc.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 for ini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20110014101A (ko) 2009-08-04 2011-02-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릴레이 백홀 자원 할당
WO2011020227A1 (zh) * 2009-08-17 2011-02-2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US9143294B2 (en) * 2009-08-31 2015-09-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using component carrier by relay station in multi-carrier system and relay station
EP2357751A1 (en) * 2010-02-17 2011-08-17 Alcatel Lucent Backhauling link callibration
US8520634B2 (en) 2010-08-04 2013-08-27 Sierra Wireless, Inc. Active/standby operation of a femtocell base station
KR20140010624A (ko) 2012-07-16 2014-01-2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해상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1877754B1 (ko) 2012-11-26 2018-07-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 홉 네트워크에서 채널 정보를 송,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그 단말들
CN103249155B (zh) * 2013-04-22 2016-01-06 东南大学 一种ofdm无线中继网络系统的资源分配方法
US9544116B2 (en) 2014-02-14 2017-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transmission by relay stations in a multihop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5127616A1 (zh) * 2014-02-27 2015-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6465360A (zh) * 2014-07-18 2017-02-22 英特尔Ip公司 用于在无线局域网中发送导频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US20160157157A1 (en) * 2014-12-01 2016-06-02 Gemtek Technology Co., Ltd. Wireless transmission system
US10848294B2 (en) * 2018-05-02 2020-1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nagement of remote interference in time division duplexing networks
EP3827632A1 (en) 2018-07-24 2021-06-02 Koninklijke KPN N.V.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 over shared resources
US11646833B2 (en) * 2018-07-24 2023-05-09 Koninklijke Kpn N.V. Reliable communication over shared resources
US11936503B2 (en) * 2020-08-04 2024-03-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adding pilots to a forwarded signal by a repeater nod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86366A1 (en) * 2001-03-06 2003-05-08 Branlund Dale A. Adaptive communications methods for multiple user packet radio wireless networks
US20040203911A1 (en) * 2002-07-09 2004-10-14 Hitachi,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striction device, repeater and base station
US20040233888A1 (en) * 2003-05-19 2004-11-25 Bonta Jeffrey 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sharing between multip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050232183A1 (en) * 2003-09-03 2005-10-20 Sartori Philippe J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26575A1 (de) * 1984-07-19 1986-01-23 Gardena Kress + Kastner Gmbh, 7900 Ulm Gelenkstueck fuer ein wasserfuehrendes rohrsystem
US5513379A (en) 1994-05-04 1996-04-30 At&T Cor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tilizing ordered borrowing
US6381290B1 (en) 1998-05-15 2002-04-30 Ericsson Inc. Mobile unit for pilot symbol assisted wireless system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performance thereof
JP2002290246A (ja) * 2001-03-28 2002-10-04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送受信機
JP3919159B2 (ja) 2001-04-27 2007-05-23 日本放送協会 Ofdmデジタル信号中継装置
DE10145759B4 (de) 2001-09-17 2004-02-12 Siemens Ag Verfahren und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zur Datenübertragung
RU2207723C1 (ru) 2001-10-01 2003-06-27 Во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связи Способ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ресурсов в системе электросвязи с множественным доступом
US7324429B2 (en) 2002-10-25 2008-0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mode terminal in a wireless MIMO system
JP2006510326A (ja) * 2002-12-16 2006-03-23 ワイデファイ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改良された無線ネットワーク中継器
US7218891B2 (en) 2003-03-31 2007-05-1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ulti-hop intelligent relay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a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based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CN1826780B (zh) 2003-05-28 2010-04-28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用协同中继的无线通信网络的方法和结构
US7558575B2 (en) * 2003-07-24 2009-07-07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a high velocity environment
CN105577344B (zh) 2003-08-12 2019-03-08 知识产权之桥一号有限责任公司 接收装置、终端装置、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EP1542488A1 (en) 2003-12-12 2005-06-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a pilot signal adapted to the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SE0303602D0 (sv) * 2003-12-30 2003-12-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self-organizing cooperative network
JP4394474B2 (ja) * 2004-02-16 2010-01-0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中継システム、無線中継装置及び無線中継方法
JP4398752B2 (ja) 2004-02-19 2010-01-1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中継システム、無線中継装置及び無線中継方法
KR20070042149A (ko) * 2004-07-22 2007-04-20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모바일 노드 사이의 제어기 유닛, 통신 디바이스 및 통신시스템, 및 통신 방법
KR100856249B1 (ko) 2004-08-26 2008-09-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초기 동작 모드 검출 방법
JP4494134B2 (ja) 2004-09-01 2010-06-30 Kddi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中継局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US7720484B2 (en) * 2004-09-02 2010-05-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oxy translator for extending the coverage area of a wireless network
EP1788740A4 (en) * 2004-09-29 2011-09-21 Panasonic Corp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06034578A1 (en) 2004-09-29 2006-04-06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apacity and coverage enhancement in wireless networks with relays
US7725074B2 (en) 2005-02-18 2010-05-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relay st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transmitting apparatus
JP4657290B2 (ja) * 2005-03-14 2011-03-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20060124401A (ko) * 2005-05-31 2006-12-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국을 이용한 스케줄링 방법 및그 시스템
KR100975743B1 (ko) 2005-07-14 2010-08-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릴레이 방법 및 시스템
KR20070031173A (ko) 2005-09-14 2007-03-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홉 릴레이 셀룰러 네트워크에서 다중 링크를 지원하기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7876839B2 (en) * 2005-12-30 2011-01-25 Intel Corporation Receiver and method for channel estimation for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0871856B1 (ko) * 2006-01-06 2008-12-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 중계 서비스를 제공하기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DE602006010813D1 (de) 2006-04-24 2010-01-14 Ntt Docomo Inc Methode und System zur Funkkanal-Schätzung in einem drahtlosen Kommunikationssystem, Relaisstation und Empfänger
US7623487B2 (en) * 2006-05-24 2009-11-2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OFDM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a wide range of mobility speeds
US8520606B2 (en) * 2006-10-23 2013-08-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nchronous spectrum sharing based on OFDM/OFDMA signali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86366A1 (en) * 2001-03-06 2003-05-08 Branlund Dale A. Adaptive communications methods for multiple user packet radio wireless networks
US20040203911A1 (en) * 2002-07-09 2004-10-14 Hitachi,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striction device, repeater and base station
US20040233888A1 (en) * 2003-05-19 2004-11-25 Bonta Jeffrey 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sharing between multip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050232183A1 (en) * 2003-09-03 2005-10-20 Sartori Philippe J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341037B1 (ko) 2013-12-12
TWI526013B (zh) 2016-03-11
KR101252726B1 (ko) 2013-04-10
CA2934632A1 (en) 2008-09-25
TW201415824A (zh) 2014-04-16
KR20090130297A (ko) 2009-12-22
CA2987839A1 (en) 2008-09-25
JP5852166B2 (ja) 2016-02-03
WO2008115827A2 (en) 2008-09-25
JP5518492B2 (ja) 2014-06-11
RU2009138233A (ru) 2011-04-27
BRPI0808918A2 (pt) 2014-08-19
EP2445151A1 (en) 2012-04-25
EP3119048B1 (en) 2024-05-15
JP2010521928A (ja) 2010-06-24
CA2934632C (en) 2018-01-16
CN103647618B (zh) 2017-05-31
TW200913540A (en) 2009-03-16
CA2987839C (en) 2019-05-07
EP3119048A1 (en) 2017-01-18
CA2679221C (en) 2017-01-03
EP2239900A1 (en) 2010-10-13
EP2239898B1 (en) 2016-03-09
CN101636931B (zh) 2013-12-04
CN103647618A (zh) 2014-03-19
JP2014161046A (ja) 2014-09-04
WO2008115827A3 (en) 2009-01-08
US20080227386A1 (en) 2008-09-18
CA2679221A1 (en) 2008-09-25
KR20120048681A (ko) 2012-05-15
EP2239899A1 (en) 2010-10-13
CN101636931A (zh) 2010-01-27
BRPI0808918B1 (pt) 2020-09-29
US8670704B2 (en) 2014-03-11
EP2239898A1 (en) 2010-10-13
RU2433549C2 (ru) 2011-11-10
EP2135413A2 (en) 2009-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6728B (zh) 藉由一多跳頻中繼通信系統中之中繼站台的導航傳輸
TWI510003B (zh) 用於無線通信之裝置及方法以及電腦程式產品
JP5814358B2 (ja) Ofdmベース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上りリンクグラントサーチスペースおよび下りリンクグラントサーチスペースの構成
US9544116B2 (en) Pilot transmission by relay stations in a multihop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0104333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