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4737B - 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 - Google Patents

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4737B
TWI424737B TW99142698A TW99142698A TWI424737B TW I424737 B TWI424737 B TW I424737B TW 99142698 A TW99142698 A TW 99142698A TW 99142698 A TW99142698 A TW 99142698A TW I424737 B TWI424737 B TW I42473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eye
display panel
stereoscopic
pic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42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5632A (en
Inventor
Kun Hung Tu
Original Assignee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iled Critical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riority to TW991426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2473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25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56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47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4737B/zh

Links

Description

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顯示器之組裝方法,特別有關於一種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
立體(Three-Dimension,3D)顯示技術被認為是顯示器繼高畫質之後最重要的研發方向。立體影像係根據透過人類雙眼的立體視覺(Stereo Vision)原理,即人類雙眼相隔大約為65mm的距離,因而在觀看景物時會出現雙眼視差,形成立體視覺。雙眼看到傳送到人腦的兩個不同的二維(Two-Dimension,2D)影像,並於人腦中將兩個影像相合成以再生立體影像的深度及層次感。因此,根據這個原理,欲在平面顯示器顯示立體影像須就同一畫面提供兩幀互相交錯的影像以分別模擬兩眼視覺,再使兩眼透過偏光眼鏡或光柵來分別接收兩組影像,來達成立體影像的效果。然而,偏光眼鏡在使用上帶來不便,因此發展出許多不同設計之裸眼立體顯示器,透過光學設計直接將兩組影像分別傳送至左眼與右眼。
通常裸眼立體顯示器(Autostereoscopic Display)是利用兩種技術達成效果,第一種是光柵(Optical Grating)式立體顯示技術,其原理係利用光柵將平面顯示器中顯示左眼影像之畫素遮蔽不讓右眼看到,並將顯示右眼影像之畫素遮蔽不讓左眼看到以達到立體視覺的效果,例如視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顯示技術。視差障壁立體顯示技術還分為電驅動式及非電驅動式,電驅動式視差障壁立體顯示技術係例如以一層液晶面板上下夾著兩片互為垂直的偏光片,當需要形成立體視覺時則以電驅動產生光柵圖形之不透光遮蔽部分。非電驅動式視差障壁立體顯示技術則利用設計液晶面板中之黑色矩陣(Black Matrix)將光選擇性遮蔽。
另一種是折射式裸眼立體顯示技術,其原理係將左眼影像畫素折射到左眼、右眼影像畫素折射到右眼以產生立體視覺的效果,該種技術包括例如柱狀凸透鏡(Lenticular)式立體顯示技術,其係將平面顯示器上放置一片柱狀凸透鏡陣列,陣列中一些凸透鏡對應到左眼影像畫素,另一些凸透鏡對應到右眼影像畫素,利用該些凸透鏡分別將左眼影像畫素折射到左眼、右眼影像畫素折射到右眼。另一種折射式裸眼立體顯示技術是液晶透鏡(Liquid Crystal Lens)式立體顯示技術,其另用液晶透鏡的原理將對應到之左眼影像畫素或右眼影像畫素透過液晶層的驅動來將左眼影像畫素折射到左眼,將右眼影像畫素折射到右眼。
現今,隨著液晶顯示面板之畫素的提高,畫素與畫素間之距離也更為靠近。因此,當上述視差障壁、柱狀凸透鏡或液晶透鏡層與顯示二維畫面之液晶顯示面板組裝的精確對準就格外重要。當組裝的對準不夠精確時,其立體影像的效果將變差,嚴重時甚至無法看清立體圖像。除此之外,當組裝完成時,對於該裸眼立體顯示器組裝的好壞還是無法得知,需要到實際輸出立體影像的檢測步驟才能得知組裝的效果。因此,如果檢測出來的裸眼立體顯示器是組裝不良品時,即可能需要重新組裝或者丟棄,造成製造成本的提高。此外,當組裝完成後也無一套評鑑組裝結果好壞的標準。
因此,亟需提出一種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以解決上述問題。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其可藉由分別觀察顯示左右眼畫面,進一步提高組裝的準確性以增加立體顯示效果,並也提出一套評鑑組裝結果的評鑑方式。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提供一種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該裸眼立體顯示器至少包含一顯示面板用以顯示二維的第一畫面及第二畫面,以及一立體影像產生層用以將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分別提供給第一眼及第二眼,該組裝方法包含下列步驟:(A)疊置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B)於該顯示面板顯示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C)設置一影像收集裝置在一第一眼位置以收集一影像;(D)根據該第一畫面佔該影像的一第一比例值以判斷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是否對準,否則進行步驟E,是則進行步驟F;(E)調整該立體影像產生層與該顯示面板的相對位置,並返回步驟D;及(F)貼合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
於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各為不同顏色的單色畫面,故該第一比例值則為該第一畫面佔該影像的面積比例。於另一實施樣態中,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各為不同的文字或圖案所排列而成的矩陣,且兩矩陣之文字或圖案排列方式相同,故該第一比例值則為該第一畫面中之文字或圖案佔該矩陣的個數比例。其中該第一比例值大於一門檻值為已對準,小於該門檻值為未對準。
除此之外,於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該組裝方法包含下列步驟:(1)疊置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2)於該顯示面板顯示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3)交替設置一影像收集裝置在一第一眼位置或一第二眼位置以收集一影像;(4)根據該第一/二畫面佔該影像的一第一/二比例值以判斷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是否對準,否則進行步驟5,是則進行步驟6;(5)調整該立體影像產生層與該顯示面板的相對位置,並返回步驟3;及(6)貼合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
於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中,該組裝方法包含下列步驟:(I)疊置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II)於該顯示面板顯示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III)分別設置兩影像收集裝置在一第一眼位置及一第二眼位置以分別收集一影像;(IV)根據該第一畫面佔該影像的一第一比例值以及該第二畫面佔該影像的一第二比例值以判斷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是否對準,否則進行步驟V,是則進行步驟VI;調整該立體影像產生層與該顯示面板的相對位置,並返回步驟IV;及貼合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
在第二及第三較佳實施例中,調整到該第一比例值加上該第二比例值之一總和值最大可確定該立體影像產生層與該顯示面板為最佳對準,且該總和值係用以評鑑組裝結果。
同樣地,在第二及第三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各為不同顏色的單色畫面,且該第一比例值及該第二比例值係為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佔該影像的面積比例。在另一實施樣態中,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各為不同的文字或圖案所排列而成的矩陣,且兩矩陣之文字或圖案排列方式相同。因此該第一比例值及第二比例值係為該第一畫面及第二畫面中之文字或圖案佔該矩陣的個數比例。
根據本發明之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其利用該影像收集裝置收集影像,並藉以判斷該第一畫面及/或第一畫面佔該影像的該第一比例值及/或第二比例值來調整該立體影像產生層與該顯示面板的相對位置,改良了傳統立體顯示器組裝不精確的問題,並也根據該第一比例值及第二比例值總和來做為評鑑組裝結果的標準。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內容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第1圖及第2a至2c圖,第1圖係根據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俯視示意圖,第2a至2c圖顯示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第一畫面、第二畫面及該影像之示意圖。該裸眼立體顯示器100包含一顯示面板120及一立體影像產生層140。其中顯示面板120用以顯示二維的第一畫面220及第二畫面240。具體的說,該顯示面板120係為一液晶顯示面板,具有上下玻璃基板,上下玻璃基板間夾著一層液晶層(未圖示),且該顯示面板120還具有複數個第一畫素122及複數個第二畫素124。該些第一畫素122及第二畫素124係用來分別顯示第一畫面220及第二畫面240。較佳地,以俯視角度觀之,該顯示面板120之該些第一畫素122及第二畫素124呈交錯排列。在此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眼20及第二眼40分別為右眼及左眼。
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用以將該第一畫面220及該第二畫面240分別提供給第一眼20及第二眼40,使觀賞者獲得一立體影像。在此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為一黑色矩陣屏障(Black Matrix Barrier),但本發明並不限此,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除了可以是黑色矩陣屏障,其他如液晶視差屏障(LC Parallax Barrier)、柱狀透鏡(Lenticular)以及液晶透鏡(Liquid crystal Lens)或其他適合者都能實施之。進一步來說,當將該黑色矩陣屏障所實施的立體影像產生層140設置於顯示面板120之上時,理想地可使顯示面板120中該些第二畫素124顯示的第二畫面240遮蔽不讓第一眼20(即右眼)看到、將該些第一畫素122顯示的第一畫面220遮蔽不讓第二眼40(即左眼)看到,從而達到立體視覺的效果。
請參照第3圖以及前述圖式,第3圖係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之流程圖,該組裝方法開始於步驟S10。
在步驟S10中,疊置顯示面板120與立體影像產生層140,具體而言,可利用對位標誌將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做一初步對準,然後執行步驟S20。
在步驟S20中,於該顯示面板120顯示該第一畫面220及該第二畫面240(請參見第2a圖、第2b圖),舉例來說,利用一電腦連接該顯示面板120以提供使該些第一畫素122及第二畫素124顯示該第一畫面220及該第二畫面240的圖像訊號。然後執行步驟S30。
在步驟S30中,設置一影像收集裝置400在一第一眼位置21以收集影像,如第1圖所示,將該影像收集裝置400架設在原本第一眼20(例如預設之右眼)觀察的位置(如第一眼位置21),其中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可為一攝影機等影像擷取裝置。理論上,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如完美對準,該影像收集裝置400所收集到的影像應只包含第一畫面220,但實際上所收集的為影像300(如第2c圖所示),並非完全為第一畫面220,還混雜了部分第二畫面240。然後執行步驟S40。
在步驟S40中,根據該第一畫面220佔該影像300的一第一比例值以判斷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是否對準,如果否,則執行步驟S50,如果是,則執行步驟S60。在此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畫面220及該第二畫面240各為不同顏色的單色畫面,例如各別為紅色及綠色畫面,特以第2a圖及第2b圖表示之。承上所述,該第一比例值則為該第一畫面220佔該影像300的面積比例,如第2c圖所示,該第一畫面220約佔該影像300的8成,則該第一比例值為80%。理想而言,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該第一眼位置21所收集到的立體影像應全部為該第一畫面220(例如全紅),即該第一比例值為100%。因此藉由判斷該第一比例值是否為100%則可判斷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是否對準。當該第一比例值不為100%時,則執行步驟S50。當該第一比例值為100%時,則執行步驟S60。
在步驟S50中,調整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與該顯示面板120的相對位置以將兩者對準,然後返回步驟S40執行判斷步驟。具體而言,可平移或旋轉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與該顯示面板120的相對位置,並在調整過程中,藉由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該第一眼位置21所收集到的立體影像中的該第一畫面220所佔面積比例是否逐漸變大,來確認調整是否是往完美對準的方向調整,而當調整到立體影像全為該第一畫面220(例如全紅),即該第一比例值為100%時,則可得知已達到完美對準。
需注意的是,當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及/或該顯示面板120的品質有缺陷時,該第一比例值為無法調整到100%。具體的說,在調整過程中,不論怎麼調整相對位置,都無法調整到所接收的影像全為該第一畫面220(例如全紅),因此僅能調整到該第一畫面220佔該影像300為最大時(例如該第一畫面220面積佔該影像300為90%),即該第一比例值的最大值(例如90%)作為達到對準的確認。據此,可根據該第一比例值以評鑑組裝結果。當該第一比例值為100%時,則代表組裝結果完美,該第一比例值越低則代表組裝結果越差。
在步驟S60中,貼合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以完成組裝。
請參照第4a至4c圖,第4a至4c圖顯示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實施樣態的第一畫面、第二畫面及該影像示意圖。在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實施樣態中,該第一畫面420及該第二畫面440各為不同的文字或圖案所排列而成的矩陣,且兩矩陣之文字或圖案排列方式相同。具體而言,該第一畫面420為文字「X」所排列的15×8矩陣,該第二畫面440為文字「O」所排列的15×8矩陣,而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該第一眼位置21所收集到的影像600如第4c圖所示。因此,該第一比例值則為該第一畫面420中之文字或圖案佔該矩陣的個數比例。如第4c圖中所能清楚分辨為文字「X」有106個,佔該矩陣(15×8個數120)之比例為88%。理想而言,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該第一眼位置21所收集到的影像600應全部為該第一畫面420(例如全為X),即該第一比例值為100%。因此藉由判斷該第一比例值是否為100%則可判斷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是否對準。當該第一比例值不為100%時,則執行步驟S50。當該第一比例值為100%時,則執行步驟S60。
如同先前實施例,在本實施樣態中之步驟S50中,同樣地,調整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與該顯示面板120的相對位置以將兩者對準,然後繼續執行步驟S40之判斷步驟。具體而言,可平移或旋轉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與該顯示面板120的相對位置,並在調整過程中,藉由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該第一眼位置21所收集到的影像600中的該第一畫面420中的「X」個數是否逐漸變多,來確認調整是否是往完美對準的方向調整,而當調整到立體影像600全為該第一畫面420(例如全為X),即該第一比例值為100%時,則可得知已達到完美對準。
在另一實施樣態中同樣需注意的是,當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及/或該顯示面板120的品質有缺陷時,該第一比例值為無法調整到100%。具體地說,在調整過程中,不論怎麼調整相對位置,都無法調整到立體影像600全為該第一畫面420(例如全為X),因此僅能調整到該第一畫面420之「X」個數佔該影像600矩陣為最多時,即該第一比例值的最大值作為達到對準的確認。據此,可根據該第一比例值以評鑑組裝結果。當該第一比例值為100%時,則代表組裝結果完美,該第一比例值越低則代表組裝結果越差。
此外,還可設定一門檻值(threshold value)以作為對準完成的基準,例如為85%或其他預定值,當該第一比例值大於該門檻值為已對準,小於該門檻值為未對準。
在步驟S60中,貼合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以完成組裝。
可以理解的是,除了上述設置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第一眼位置21之外,亦可在設置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第一眼位置21做上述調整步驟之後,再設置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第二眼位置41做調整,如此交替調整,以達更精確的對準。據此,以下將說明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其相同之處可參考前述之說明,不再予以贅述。
請參照第1圖、第2a至2c圖、第4a至4c圖及第5圖,第5圖係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之流程圖。該裸眼立體顯示器至少包含一顯示面板120用以顯示二維的第一畫面220及第二畫面240分別提供給第一眼20(例如右眼)及第二眼40(例如左眼),以及一立體影像產生層140用以將該第一畫面220及該第二畫面240作用成一立體影像,該組裝方法包含步驟S11至步驟S61。
於步驟S11中,疊置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然後執行步驟S21。於步驟S21中,於該顯示面板120顯示該第一畫面220及該第二畫面240,然後執行步驟S31。需注意的是,上述步驟S11及步驟S21之說明可參考上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步驟S10及步驟S20,在此不再贅述。
在步驟S31中,交替設置一影像收集裝置400在一第一眼位置21及一第二眼位置41以收集影像。舉例來說,可先設置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該第一眼位置21以收集影像,如先前實施例所述之步驟S30。然後執行S41。
在步驟S41中,根據該第一/二畫面佔該所收集到的影像的第一/二比例值以判斷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是否對準,如果否,則執行步驟S51,如果是,則執行步驟S61。接續前面所述,先根據該第一畫面220佔第一眼位置21所收集到的影像的第一比例值以判斷是否對準,如先前實施例所述之步驟S40。
在步驟S51中,調整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與該顯示面板120的相對位置以將兩者對準,然後返回步驟S31。在設置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該第一眼位置21調整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與該顯示面板120的相對位置後,再執行步驟S31、步驟S41及步驟S51。接續前面所述,接下來進行將該影像收集裝置400設置在一第二眼位置41進行調整以達到更精確的對準,詳細說明如下:請進一步參照第6圖,第6圖顯示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第二眼位置41所收集的影像302。在步驟S31中,設置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一第二眼位置41以收集該影像302,然後執行步驟S41。如第1圖所示,將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從該第一眼位置21移到架設在原本第二眼40觀察的位置(如第二眼位置41),進行與前述相同的動作。理論上,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如完美對準,該影像收集裝置400所收集到的影像應只有第二畫面240(例如全綠),但實際上所收集的為該影像302(如第6圖所示),並非完全為第二畫面240,還有混雜部分第一畫面220。
同樣地,在步驟S41中,根據該第二畫面240佔該影像300的一第二比例值以判斷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是否對準,如果否,則執行步驟S51,如果是,則執行步驟S61。如上所述,在此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比例值則為該第二畫面240佔該影像300的面積比例,如第6圖所示,該第二畫面240約佔該影像300的8成,則該第二比例值為80%。
在步驟S51中,調整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與該顯示面板120的相對位置以將兩者對準,然後繼續執行步驟S31。如上所述,具體而言,可平移或旋轉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與該顯示面板120的相對位置,並在調整過程中,藉由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該第二眼位置41所收集到的影像302中的該第二畫面240所佔面積是否逐漸變大,來確認調整是否是往完美對準的方向調整。藉著交替設置該影像收集裝置400第一眼位置21及第二眼位置41(即反覆執行上述步驟S31到S51)以進行更精確的調整而達到完美對準。
同樣需注意的是,當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及/或該顯示面板120的品質有缺陷時,該第一比例值及該第二比例值皆無法調整到1。具體的說,在調整過程中,不論怎麼調整相對位置,都無法調整到影像302全為該第一畫面220(例如全紅)或該第二畫面240(例如全綠),因此僅能調整到該第一畫面220/第二畫面240佔該影像300/302之面積為最大時,即計算該第一比例值加上該第二比例值之一總和值,而該總和值最大可確定是最佳對準。據此,可根據該總和值以評鑑組裝結果。當組裝結果完美時,則代表該總和值為2,且該總和值越低則代表組裝結果越差。
最後,在步驟S61中,貼合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以完成組裝。
同樣地,在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亦可有另一實施樣態。如同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另一實施樣態,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各為不同的文字或圖案所排列而成的矩陣,且兩矩陣之文字或圖案排列方式相同,例如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之該第一畫面420及該第二畫面440。
請進一步參照第7圖,第7圖顯示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實施樣態中該影像收集裝置在第二眼位置所收集的影像。同樣地,在此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實施樣態之步驟S31中,當交替執行到設置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該第二眼位置41以收集該影像602,然後執行步驟S41時。如第1圖所示,將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從該第一眼位置21移到架設在原本第二眼40觀察的位置(如第二眼位置41),進行與前述相同的動作。理論上,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如完美對準,該影像收集裝置400所收集到的影像應只有第二畫面440(例如全為O),但實際上所收集的為該影像602(如第7圖所示),並非完全為第二畫面440,還有混雜部分第一畫面420(例如X)。
在步驟S41中,判斷該第二畫面440佔該影像602的一第二比例值以確定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是否對準,如果否,則執行步驟S51,如果是,則執行步驟S61。如上所述,在此另一實施樣態中,該第二比例值則為該第二畫面440中之文字或圖案佔該矩陣的個數比例。如第7圖中所能清楚分辨為文字「O」有106個,佔該矩陣(15×8個數120)之比例為88%。
在步驟S51中,調整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與該顯示面板120的相對位置以將兩者對準,然後繼續執行步驟S31。如上所述,具體而言,可平移或旋轉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與該顯示面板120的相對位置,並在調整過程中,藉由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該第二眼位置41所收集到的影像602中的該第二畫面440之文字或圖案是否逐漸變多,來確認調整是否是往完美對準的方向調整。藉著交替設置該影像收集裝置400第一眼位置21及第二眼位置41(即反覆執行上述步驟S31到S51)以進行更精確的調整而達到完美對準。
同樣需注意的是,當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及/或該顯示面板120的品質有缺陷時,該第一比例值及該第二比例值皆無法調整到1。具體的說,在調整過程中,不論怎麼調整相對位置,都無法調整到該影像600或602全為該第一畫面420(例如全為X)或該第二畫面440(例如全為O),因此僅能調整到該第一畫面420/第二畫面440之個數佔該矩陣總數為最大時,即計算該第一比例值加上該第二比例值之一總和值,而當該總和值達到最大值時可確定是最佳對準。據此,可根據該總和值以評鑑組裝結果。當組裝結果完美時,則代表該總和值為2,且該總和值越低則代表組裝結果越差。
最後,在步驟S61中,貼合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以完成組裝。
可以理解的是,除了上述交替設置該影像收集裝置400在第一眼位置21及第二眼位置41之外,亦可同時設置兩個影像收集裝置在第一眼位置21及第二眼位置41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據此,以下將說明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其相同之處可參考前述之說明,不再予以贅述。
請參考第1圖、第2a至2c圖、第4a至4c圖及第6至8圖,第8圖係根據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之流程圖。該裸眼立體顯示器至少包含一顯示面板120用以顯示二維的第一畫面220及第二畫面240分別提供給第一眼20及第二眼40,以及一立體影像產生層140用以將該第一畫面220及該第二畫面240作用成一立體影像,該組裝方法包含步驟S12至步驟S62。
於步驟S12中,疊置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然後執行步驟S22。於步驟S22中,於該顯示面板120顯示該第一畫面220及該第二畫面240,然後執行步驟S32。於步驟S32中,分別設置兩影像收集裝置400在一第一眼位置21及一第二眼位置41以收集該影像300及302,然後執行步驟S42。於步驟S42中,根據該第一畫面220佔該影像300(如第2c圖所示)的一第一比例值以及該第二畫面240佔該影像302(如第6圖所示)的一第二比例值以判斷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是否對準,如果否,則執行步驟S51,如果是,則執行步驟S61。於步驟S31中,則調整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與該顯示面板120的相對位置以將兩者對準。於步驟S61中,貼合該顯示面板120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140,以完成組裝。
如前所述,當調整到該第一比例值加上該第二比例值之一總和值最大可確定係最佳對準。其中該第一畫面220及該第二畫面240各為不同顏色的單色畫面(例如紅色及綠色),且其中該第一比例值及該第二比例值係為該第一畫面220及該第二畫面240分別佔該影像300及302的面積比例。
同樣地,在第三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亦可有另一實施樣態。如同第一及第二較佳實施例中之另一實施樣態,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各為不同的文字或圖案所排列而成的矩陣,且兩矩陣之文字或圖案排列方式相同,例如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之該第一畫面420及該第二畫面440。此外,該第一比例值及第二比例值係為該第一畫面420及第二畫面440中之文字或圖案在影像600及602中佔該矩陣的個數比例。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利用該影像收集裝置收集該影像,並藉以判斷該第一畫面及/或第一畫面佔該影像的該第一比例值及/或第二比例值來調整該立體影像產生層與該顯示面板的相對位置,改良了傳統立體顯示器組裝不精確的問題,並也根據該第一比例值及第二比例值總和來做為評鑑組裝結果的標準。
雖然本發明已用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0...第一眼
21...第一眼位置
40...第二眼
41...第二眼位置
100...裸眼立體顯示器
120...顯示面板
122...第一畫素
124...第二畫素
140...立體影像產生層
400...影像收集裝置
220...第一畫面
420...第一畫面
240...第二畫面
440...第二畫面
300...影像
302...影像
600...影像
602...影像
第1圖係繪示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俯視示意圖。
第2a至2c圖顯示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第一畫面、第二畫面及該影像之示意圖。
第3圖係根據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之流程圖。
第4a至4c圖顯示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實施樣態的第一畫面、第二畫面及該影像示意圖。
第5圖係根據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之流程圖。
第6圖顯示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該影像收集裝置在第二眼位置所收集的影像。
第7圖顯示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實施樣態中該影像收集裝置在第二眼位置所收集的影像。
第8圖係根據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之流程圖。
S10...疊置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
S20...於顯示面板顯示第一畫面及第二畫面
S30...設置影像收集裝置在第一眼位置以收集影像
S40...根據第一畫面佔該影像的第一比例值以判斷是否對準
S50...調整相對位置
S60...貼合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

Claims (11)

  1. 一種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該裸眼立體顯示器至少包含一顯示面板用以顯示二維的第一畫面及第二畫面,以及一立體影像產生層用以將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分別提供給第一眼及第二眼,該組裝方法包含下列步驟:(A)疊置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B)於該顯示面板顯示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C)設置一影像收集裝置在一第一眼位置以收集一影像;(D)根據該第一畫面佔該影像的一第一比例值以判斷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是否對準,否則進行步驟E,是則進行步驟F;(E)調整該立體影像產生層與該顯示面板的相對位置,並返回步驟D;及(F)貼合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其中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各為不同的文字或圖案所排列而成的矩陣,且兩矩陣之文字或圖案排列方式相同。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裝方法,其中調整到該第一比例值最大即確定係最佳對準。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裝方法,其中該第一比例值係為該第一畫面中之文字或圖案佔該矩陣的個數比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裝方法,其中該第一比例值大於一門檻值為已對準。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裝方法,其中該第一比例值小於該 門檻值為未對準。
  6. 一種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該裸眼立體顯示器至少包含一顯示面板用以顯示二維的第一畫面及第二畫面,以及一立體影像產生層用以將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分別提供給第一眼及第二眼,該組裝方法包含下列步驟:(1)疊置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2)於該顯示面板顯示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3)交替設置一影像收集裝置在一第一眼位置或一第二眼位置以收集一影像;(4)根據該第一/二畫面佔該影像的一第一/二比例值以判斷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是否對準,否則進行步驟5,是則進行步驟6;(5)調整該立體影像產生層與該顯示面板的相對位置,並返回步驟3;及(6)貼合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其中該第一畫面或該第二畫面各為不同的文字或圖案所排列而成的矩陣,且兩矩陣之文字或圖案排列方式相同。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組裝方法,其中調整到該第一比例值加上該第二比例值之一總和值最大即確定係最佳對準。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組裝方法,其中該第一比例值或第二比例值係為該第一畫面或第二畫面中之文字或圖案佔該矩陣的個數比例。
  9. 一種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該裸眼立體顯示器至少包含一顯示面板用以顯示二維的第一畫面及第二畫面,以及一立體影像產生層用以 將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分別提供給第一眼及第二眼,該組裝方法包含下列步驟:(I)疊置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II)於該顯示面板顯示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III)分別設置兩影像收集裝置在一第一眼位置及一第二眼位置以分別收集一影像;(IV)根據該第一畫面佔該影像的一第一比例值以及該第二畫面佔該影像的一第二比例值以判斷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是否對準,如果否則進行步驟V,如果是則進行步驟VI;(V)調整該立體影像產生層與該顯示面板的相對位置,並返回步驟IV;及(VI)貼合該顯示面板與該立體影像產生層;其中該第一畫面及該第二畫面各為不同的文字或圖案所排列而成的矩陣,且兩矩陣之文字或圖案排列方式相同。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組裝方法,其中調整到該第一比例值加上該第二比例值之一總和值最大可確定係最佳對準。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組裝方法,其中該第一比例值及第二比例值係為該第一畫面及第二畫面中之文字或圖案佔該矩陣的個數比例。
TW99142698A 2010-12-07 2010-12-07 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 TWI4247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42698A TWI424737B (zh) 2010-12-07 2010-12-07 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42698A TWI424737B (zh) 2010-12-07 2010-12-07 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5632A TW201225632A (en) 2012-06-16
TWI424737B true TWI424737B (zh) 2014-01-21

Family

ID=46726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42698A TWI424737B (zh) 2010-12-07 2010-12-07 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247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56059B2 (ja) * 2010-08-25 2015-01-21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実装精度検査方法及びその検査方法を用いる検査装置
TWI495327B (zh) * 2013-02-07 2015-08-0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51109A1 (en) * 2004-09-09 2006-03-09 Jae-Ik Li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3D image display
CN101375198A (zh) * 2006-01-20 2009-02-25 马斯特图像有限公司 用于附着立体图像显示面板的设备和方法
TW200913662A (en) * 2007-06-07 2009-03-16 Visumotion Gmbh Method for the orientation of a parallax barrier screen on a display scree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51109A1 (en) * 2004-09-09 2006-03-09 Jae-Ik Li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3D image display
CN101375198A (zh) * 2006-01-20 2009-02-25 马斯特图像有限公司 用于附着立体图像显示面板的设备和方法
TW200913662A (en) * 2007-06-07 2009-03-16 Visumotion Gmbh Method for the orientation of a parallax barrier screen on a display screen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Woods, A.J. (2010) "Understanding Crosstalk in Stereoscopic Displays" (Keynote Presentation) at 3DSA (Three-Dimensional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Tokyo, Japan, 19-21 May 201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5632A (en) 2012-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61401B1 (ko) 2차원 및 3차원 영상의 호환이 가능한 다 시점 3차원 영상시스템의 영상표시부
TWI435115B (zh) 自動立體顯示裝置與空間光調變器
KR100416548B1 (ko) 3차원 영상 표시장치
US7505203B2 (en)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device
CN103163652B (zh) 偏振眼镜型立体图像显示器
EP2682790B1 (en)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226983A (en)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EP1842179A1 (en) Multi-view display device
KR20080031302A (ko) 비 주요 조망구역에 대하여 증가된 선예도를 갖는자동입체영상 디스플레이
CN102540533B (zh) 裸眼立体显示器的组装方法
TW201320717A (zh) 一種三次元影像顯示之方法
CN103513311B (zh) 一种立体光栅和裸眼3d显示装置
EP3023830A1 (en) Imaging system
US20150181203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KR20140041102A (ko)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TWI446310B (zh) 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立方法
TWI424737B (zh) 裸眼立體顯示器之組裝方法
CN108732763B (zh) 用于虚拟现实的显示屏和头显装置与虚拟现实头显系统
CN108181720B (zh) 显示装置
KR101324060B1 (ko) 무안경 입체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3762714B2 (ja) 眼鏡なし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CN105487240B (zh) 一种无串扰集成成像双视3d显示装置
CN1949028A (zh) 液晶屏立体光栅片及显示方法
JP5365726B2 (ja) カラー立体表示装置
Woodgate et al. Efficiency analysis for multi‐view spatially multiplexed autostereoscopic 2‐D/3‐D display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