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4337B - 二維定位感應器 - Google Patents
二維定位感應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24337B TWI424337B TW096118385A TW96118385A TWI424337B TW I424337 B TWI424337 B TW I424337B TW 096118385 A TW096118385 A TW 096118385A TW 96118385 A TW96118385 A TW 96118385A TW I424337 B TWI424337 B TW I42433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s
- electrode
- elements
- positioning sensor
- dimensional position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40000000136 Scabiosa atropurpure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02566 Capsi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002 Pe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722363 Piper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6761 Piper adun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7804 Piper guineens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08184 Piper nigr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422033 Thesty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WKBPZYKAUNRMKP-UHFFFAOYSA-N 1-[2-(2,4-dichlorophenyl)pentyl]1,2,4-triazol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l)C=C(Cl)C=1C(CCC)CN1C=NC=N1 WKBPZYKAUNRMK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91291 Abies alb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89 Cyclic olefin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13 Cyclic olefin co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VQNEPGJFQJSBK-UHFFFAOYSA-N Methyl meth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OC(=O)C(C)=C VVQNEPGJFQJSB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439 Perspex®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372 Plexiglas®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86 chemical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89 dielect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29 laser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68 sex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58 sleep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76 top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7—Touch pads, in which fingers can move on a surfac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典型由人的手指或尖筆驅動的二維電容式定位感應器。示例裝置包括觸控式螢幕和觸控盤,特別是像在用於反饋控制用途的設備中的液晶顯示器(LCD)或陰極射線管(CRT)和其他類型的顯示器、觸筆輸入書寫板、或編碼器之上的那些觸控式螢幕和觸控盤。
對機器的觸筆或觸摸輸入的記述可以追溯到至少1908年,如在專利DE 203,719[1]中所體現的。
觸控式螢幕和觸控裝置越來越流行和普遍,不僅用於個人計算機,而且還用於諸如個人數字助理(PDA)、銷售點(POS)終端、電子資訊和售票亭、廚房用具之類的各種其他設備。這些設備持續發展為價格更低的產品,結果就要求不斷在保持高的質量和穩定性水平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觸控式螢幕通常分成電容式和電阻式這兩類。
對於電容式裝置來說,術語“2維電容式感應器”或者“2DCT”用來不做限制地通指具有能通過電容感應機制報告與物體或人體部分的位置有關的至少二維座標(笛卡爾座標或其他座標)的表面或體積,且對機械裝置或反饋系統進行位置感應的觸控式螢幕、觸摸感應墊、接近感應區;像在LCD、電漿、或CRT螢幕之類上的顯示螢幕覆蓋觸控
式螢幕;或其他類型的控制表面,等等。
對於電阻式裝置來說,術語“2維電阻式感應器”或“2DRT”用來通指基於純直流電(galvanic)原理的觸控式螢幕或觸筆輸入裝置。
術語“2DxT”是指2DCT或2DRT類型的元件。
術語「觸摸」意味著強度足以產生所需輸出的電容性信號的人體部分或機械部件的接觸或接近。在“接近”的意義上,在2DCT能對由於對象接近得足以引起適當反應而產生的電容進行響應的情況下,觸摸還可以意味著「指向」2DCT而沒有直接物理接觸。
術語“元件(element)”是指2DCT或2DRT的有源感應元件。術語“電極”是指在元件外圍的連接點。
術語“條帶(stripe)”是指作為元件的組成部分並且具有兩個端的電線導體。條帶可以是導線。條帶可以具有有意安排的相當大的電流電阻(galvanic resistance),而導線具有最小的電阻。如果它所屬的元件物理上是彎曲的,條帶也將是物理上彎曲的。
術語“枕形畸變(pin cushion)”是指來自2DCT的信號的任何畸變,無論是拋物線形、桶形還是其他形狀的2維變形。
已知許多類型的2DCT遭受被歸類為“枕形畸變”或“雙曲線形”或“拋物線形”的幾何畸變,從而所報告的接觸座標由於感應表面上的電效應而有誤差。這些效應在各個其他專利中,例如在列作參考予以引用的Pepper的
US 4,198,539[2]中,有更深入的說明。在列作參考予以引用的Babb等人的US 5,940,065[3]和US 6,506,983[4]中可以看到對幾何畸變的已知原因、解決方案和解決方案的問題的傑出總結。US 5,940,065[3]簡要地說明了主要的兩類校正:1)涉及感應表面或連接電極的設計或修改的機電方法;2)用數學算法校正畸變的建模方法。
機電方法
平面元件的邊緣處理:Kupfmuller等人在US 2,338,949[5](1940年申請)中使用在X和Y上很長的矩形拖尾圍繞很小的可用區來解決在2DRT電子圖中的邊緣失真問題。Kupfmuller採取進一步措施將這四個拖尾槽切為各條帶;這些條帶不侵入使用者輸入區,但確實起著以非均勻方式沿著與電流平行的各邊提高對電流的電阻的作用。這個想法在幾乎50年後Yaniv等人的US 4,827,084[6]中以稍有不同的形式重新出現。Kupfmuller仍然是與本發明最類似的現有技術。
Becker在US 2,925,467[7]中首先描述了2DRT電子圖,從而通過使用電阻比元件固有的片電阻低許多的邊緣材料來消除非線性邊緣效應。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構成2DCT。
Pepper在專利US 4,198,539[2]、US 4,293,734[8]和US 4,371,746[9]中描述了通過控制元件的邊緣電阻結構使2DCT線性化的方法。
Talmage在US 4,822,957[10]中描述了一種結合2DRT
元件和感測片(pick-off sheet)的與Pepper的類似的邊緣圖案。應已發表了眾多的其他這樣的專利,使用了各種方法,而這方面至今仍然是能產生新專利的沃土。應已發現,這些方法很難發展和複現,而且它們容易遭受差分加熱引起的誤差以及生產問題的影響。非常少量的局部性誤差或漂移可以導致座標響應有相當大的改變。構圖的邊緣條帶的低電阻導致驅動電路的問題,迫使驅動電路消耗更多的功率,比別的措施昂貴得多。有很多的專利參考了Pepper的專利,而且這些專利聲稱做的是類似的事。Pepper等人所給出的改善並不一定大大超過Becker,因為至少Becker的方案對於生產來說比較容易而且重複性好一些。
具有呈線元件的邊電阻:Kable在US 4,678,8691[11]中公開了一種用於觸筆輸入的2維陣列,在兩個軸上使用電阻分壓鏈,高導電性的電極板接到這些鏈上,用於檢測的電極具有某些非設計的電阻(uninteded resistance),檢測信號根據在兩個相鄰電極之間產生的信號而進行內插。非設計的電阻導致響應中有少量枕形畸變。這個專利還描述了一種補償這種技術所引起的輕微枕形畸變的算法措施。除非使用所連接的觸筆,否則Kable方法無法工作,即它沒有描述可對人的手指進行響應。Kable的專利需要在導體之間跨接,因此需要至少三個結構層(導體層、絕緣層、導體層)。
多個有源邊緣電極:Turner在US 3,699,439[12]中公開了一種具有有源探頭的均勻電阻式螢幕,該有源探頭在所有四邊具有多個電極連接,以對結果進行線性化。
Yoshikawa等人在US 4,680,430[13]中以及Wolfe在US 5,438,168[14]中提出使用多個位於各邊(與角部相反)的電極點,以一便有助於通過減小來自一個軸上的電極的電流與其他軸上的電極的相互作用來減小枕形畸變。雖然該元件是一個簡單的片電阻,但這個措施涉及在非常接近這個元件的每個連接點處的大量有源電子連接(諸如二板管或MOSFET的線性陣列之類)。
Nakamura在US 4,649,232[15]中所提出的與Yoshikawa和Wolfe的類似,但帶有電阻式的感應觸筆。
被順序掃描的條帶原件:Greanias等人在US 4,686,332[16]和US 5,149,919[17]中、Boie等人在US 5,463,388[18]中、以及Landmeier在US 5,381,160[19]中提出沿X和Y軸被交替獨立驅動和檢測的各條帶導體的元件感應的方法,據此解釋出手指接觸或者用感應裝置、觸筆接觸的位置。這種結構涉及多層材料和特殊處理。Greanias提出使用條帶之間的內插來獲得兩個軸上的更高的分辨率。這兩者都需要三個或以上的層,以允許元件內導体的跨接。這兩者都依賴于對每個條帶的電容的測量,而不依賴從一個條帶到另一個條帶的交叉輻合量。Boie還提出了一種特殊的保護面。
Binstead在US 5,844,506[20]和US 6,137,427[21]中提出一種以與Kable、Allen、Gerpheide和Greanias所提出的類似的方式使用離散細導線的觸控式螢幕。Binstead使用非常細的行和列導線來達到透明。這個專利還提出使用在電極導線之間內插的Greanias方法來獲得更高的分辨率。掃描依賴對每個條帶對地的電容的測量,而不依賴從一個條帶到另一個條帶的交叉輻合量。
Evans在US 4,733,222[22]中還描述了一種沿X和Y軸順序驅動各條的系統,這種系統還使用一個外部的電容器陣列,以通過電容器分壓效應得出感應信號。使用內插求得比單獨用條帶能得到的更高的分辨率。
Volpe在US 3,921,166[23]中描述了一種離散鍵的機械鍵盤,這種鍵盤使用了電容式掃描方法。存在被順序驅動的輸入行和順序感應的列。按壓鍵使從行到列的輻合增大,這樣就可以實現n鍵滾按(n-key rollover);而不需要內插。雖然不是2DCT,但Volpe預示了被掃描的條帶元件2DCT技術。本申請的申請人自己的US6,452,514[24]也屬於這種類型的感應器。
Itaya在US 5,181,030[25]中公開了一種具有電阻性條帶的2DRT,這些條帶在壓力下與讀出接觸點位置的電阻面相輻合。這些條帶,或者面,具有施加在其上的一維電壓梯度,使得接觸點在特定條帶上的位置可以很容易識別。每個條帶需要它專用的至少一個電極連接。
被循續掃描的條帶原件:Gerpheide等人在US 5,305,017[26]中提出了一種基於接觸墊電容的計算機觸控裝置,這種觸控裝置使用多個由絕緣層隔開的交疊金屬條帶的正交陣列。掃描線排列成循環重複圖案,以最小化驅動電路的要求。該發明的布線的循環特徵防止了將這種2DCT用於絕對位置定位。該發明適用於用來代替鼠標的不需要決定實際位置而重要的是相對運動感應的觸控盤。Gerpheide提出一種在接觸位置的兩個相位相反的信號之間的信號均衡方法。
並行讀取的條帶元件:Allen等人在US 5,914,465[27]中提出了一種具有由模擬電路並行讀出的行和列的掃描條帶的元件。該專利宣稱比順序掃描的元件更低的噪聲和更快的響應時間。這種方法特別適合代替鼠標的觸控盤,但對於較大的尺寸並不很合適。如同所有的條帶元件2DCT的情況,需要多個結構層。Allen方法需要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大量的連接引線。它用內插來獲得比用這些數量的原始條帶可達到的更高的分辨率。
在WO 04/040240[28]“電荷轉移電容式定位感應器(Charge Transfer Capacitive Position Sensor)”中Philipp結合第12圖說明了一種使用一些單獨的電阻性的1維條帶來制作觸控式螢幕的方法。這些條可以並行也可以順序讀取,因為向這些條帶的連接是相互獨立的。此外,還結合第6圖說明了相鄰的集總電極元件和諸如手指之類的物體之間的內插的輻合。WO 04/040240[28]在這裡列為參考予以引用。
在WO 2005/020056[29]中Philipp描述了一種定位感應器,這種定位感應器具有第一和第二電阻性匯流排條(bus bar),由一個處在它們之間的非均勻導電區隔開(見該申請的第3圖)。非均勻導電區中由於接觸或接近而感應出的電流優先流向要由檢測電路檢測的匯流排條,由於感應電流,例如由驅動電路感應的那些感應電流,優先沿著一個方向流動,因此位置估計中的枕形畸變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在這單個方向上。這樣的1維畸變可以通過應用標量校正因子非常簡單地加以校正,從而避免需要複雜的向量校正。這提供了用於感測在塑料或玻璃面板或其他介質背後的電容的導電材料的2維圖案,它可以用作2DxT,無論是呈現為觸控式螢幕形式還是呈現為“觸控盤”形式。導體可以是清澈的,例如用銦錫氧化物(ITO)形成,以便為顯示器或其他背面提供適當的透明覆蓋片。
這個措施適用於行動電話的對角線直到大約2英寸(50毫米)的比較小的螢幕可以工作良好,但是對於諸如某些白色家用電器(例如微波爐)所需的較大的螢幕的情況,性能就要降低。此外,使用這種設計,手指陰影效應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
在US 6,288,707[30]中Philipp描述了一種要用作計算機觸控裝置件的一部分的電容式定位感應器,這種定位感應器採用了比率制(ratio metric)電容性感應技術。在絕緣襯底層上布置了圖案化金屬電極的陣列,其中電極的幾何形狀被選擇成隨著使用者手指跨越電極陣列移動而產生變化的電容輸出。
附圖中的第1圖複製了US 6,288,707[30]的第4圖。在絕緣層上布置了圖案化金屬電極陣列,其中電極的幾何形狀被選擇成隨著使用者手指跨越電極陣列移動而產生變化的電容輸出。這個排列包括每個維度兩個的四個散布的電極組。x軸的組是三角形的,這容易看出和理解。第一組三角形1全部一起電連接到標為X1的輸出匯流排上。第二組2也一起連接到標為X2的輸出匯流排上。使用者的手相對x軸的位置可以根據來自X1和X2的信號之比決定。由電容與表面面積直接成正比,以及由於連接到X1上的片合起來在左側具有比接到X2的片合起來的大的表面面積(反之亦然),因此只要一個足夠大的手指面積以足以提供足夠的信號強度的接近距離處在圖案的上方就保証能取得X1/X2或X2/X1的比值的能力。相應組的片連接到Y1和Y2匯流排上。Y連接的組也是比率制的,雖然方式與X組的不同。Y組包括交替的Y1連接和Y2連接的矩形條帶,分別標為3和4,具有隨著部位改變的y軸尺寸,其方式使得產生隨著位置Y平滑改變的Y1與Y2之間的表面面積之比。使每對相鄰的y軸條帶3和4的和成為恒定,使得對於任何兩對條帶,電容的和是相同的,即對於每對條帶都有C(Y1)+C(Y2)=C(Y)。於是,隨著使用者的手指沿著y軸移動,以與C(X1)/C(X2)比值相同的方式測量所檢測到的電容比,即最大的值成為分數的分子。
然而,這種設計為在x方向上的2DCT維度只提供了有限的能力。
Nakamura在US 4,650,926[31]中描述了使用查找表系統校正原始的2維座標數據從而對諸如圖形輸入卡之類的電子圖系統進行數值校正的系統。
Drum在US 5,101,081[32]中描述了通過遙控裝置對諸如圖形輸入卡之類的電子圖系統進行數值校正的系統。
McDermott在US 5,157,227[33]中提出了使用所存儲的常數校正2DxT的數值方法,這些常數在操作期間用來控制一個或多個多項式,以校正通過區段或象限報告的接觸的位置。
Babb等人在US 5940,065[3]和6,506,983[4]中提出了使用在學習過程期間決定的系數對2DxT的均勻的片元件進行線性化的數值方法,不需要用區段或象限進行分段,並且基於單獨的單元,以便校正甚至是微小的過程變化。Babb所揭示的方法很複雜,涉及‘80個系數’和四階多項式,這些方法的系數必須通過嚴格和費時的校准過程決定,在本發明的發明人所主持的測試中,已經發現在正常使用中需要用(階多項式才能得出可接受的精度,而且結果仍然非常容易受校準後由於熱漂移之類引起的極輕微的後續變化的影響。特別是,已經發現角部連接是長期座標起伏的最大的原因,因為這些角部連接就連接尺寸和質量來說起著具有高增益因子的奇異點的作用。此外,這種數值校正的方法需要高分辨率的數字轉換,以便產生甚至最樸素的分辨率輸出。例如,並已發現為了提供質量為9比特的座標結果需要用14比特的ADC。放大器系統和ADC的所需額外代價和功率在許多應用中可能是不允許的。
雖然在這個領域內先前已做了廣泛的工作,但仍然有必要開發出具有數量比較少的外部連接的低成本、單層、大面積、透明、小畸變的2DCT。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二維定位感應器,這種二維定位感應器包括具有感應區的基片,該感應區由包括用於決定x位置的電極和用於決定y位置的電極的電極的圖案界定,其中x電極和y電極總體沿x方向延伸並且在y方向上交錯,以及其中x電極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組的元件,所述元件形成為使得第一和第二組的元件的相鄰元件在感應區的一部分上沿x方向共同延伸,而第二和第三組的元件的相鄰元件在感應區的另一部分上沿x方向共同延伸,使得x電極提供沿x方向橫跨感應區的相應比率制電容性信號。
x電極還可以包括第四組的元件,而第三和第四組的元件的相鄰元件在感應區的又一部分內共同延伸,使得x電極提供沿x方向橫跨感應區的相應比率制電容性信號。
這個原則可以擴展為增添第五和更多組的x電極。在拓璞上,這個原則可以無限擴展下去。然而,實際上,用於外部連接的在感應區的外圍邊緣部位的電極饋線的厚度將越來越薄,因此到某個程度考慮到噪聲及其他有關因素的限制再增添x電極組就成為不實際的。
在本發明的各實施例中,配置了多根在感應區的外圍與電極連接的外部導電線路,這些外部導電線路包括:與每個x電極組的元件連接的相應各導電線路;以及與y電極連接的複數導電線路。
在一組實施例中,配置了從感應區的外圍沿y方向延伸的中脊(central spine),用來互連從中脊的兩側延伸的第三組x電極的元件,從而允許第三組x電極的元件可以從感應區的外圍外部接觸。
較佳的是,中脊連續從上到下跨越感應區延伸,在這種情況下設置在感應區最上面或最下面的單個外部觸點就足以滿足需要。替代性地,也可以將中脊分開,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在感應區的外圍有兩個外部觸點,一個在感應區的最上面,一個在感應區的最下面。
在配置有中脊時,中脊兩側處在相同高度(即相同y位置)上的相應y電極可以共同連接,以省去使用額外的外部連接線路。例如,單根外部連接線路可以通過圍繞感應區的外圍布置的導電軌線與中脊任一側的y電極連接。
在具有中脊的實施例中,可以使用複數外部導電線路在感應區的外圍與電極連接,這些外部導電線路包括:與中脊連接從而也就與第三組x電極接觸的導電線路,中脊象徵性地將感應區分成左側和右側;與第一組x電極中的處在中脊左側的元件連接的導電線路;與第一組x電極中的處在中脊右側的元件連接的導電線路;與第二組x電極中的處在中脊左側的元件連接的導電線路;與第二組x電極中的處在中脊右側的元件連接的導電線路;以及與y電極連接的複數導電線路。
x電極可以構造成多種拓璞形武,以便提供共同延伸。
例如,相應各x電極組的共同延伸的元件可以在它們共同延伸的距離上具有互補的斜削度,以提供比率制電容性信號。替代性地,各自x電極組的共同延伸的元件在它們沿x方向共同延伸的距離上具有一些面積改變的相鄰塊,以提供比率制電容性信號。
例如,參考具有中脊和第一、第二、和第三組x電極的實施例,第一和第三元件可以分別向或從外圍和中脊斜削,而第二元件具有與第一和第三元件的斜削相補的雙側斜削。作為可供選擇的替代方案,在同一個實施例的不同實現中,第一和第三元件可以採取面積分別向或從外圍和中脊降低的互連的塊的形武,而第二元件具有與第一和第三元件的塊互補的面積改變的塊,y電極單獨地和/或成組地與相應各外部導電線路連接,從而提供在y方向上的位置資訊。這是簡單而可靠的途徑,其中y位置資訊簡單地從出現信號的線路來推斷。此外,如果在一根以上的導電線路上出現顯著的信號,就可以使用內插或某些其他近似方法。典型地,不會有足夠多的外部線路能使每個y電極對應一根外部線路。因此,必須例如使用引到外部線路的導電金屬軌線將相鄰的y電極組合在一起。例如,可以將y電極分組為兩個、三個或四個。
所述y電極可以由電阻性元件互連,使得通過與y電極的子集連接的外部導電線路輸出比率制電容性信號,從而提供在y方向上的位置資訊。在這種實現中,連接y電極以形成如在WO 2004/040240[28]中所公開的所謂“滑動部(slider)”。具體地說,電阻性條帶覆蓋在y電極上的部分由於與導電電極並聯而被短路,而在相鄰的y電極之間延伸的部分提供了電阻性的互連,如WO 2004/040240[28]的第6圖a所示。於是就能用最少兩根分別處在滑動部每一端的外部線路(一根與最上面的y電極連接,另一根與最下面的y電極連接)感測(pick off)比率制信號。可以通過增添中間感測(即向中間的y電極增添一根或多根附加外部線路)得到更高的精度。這個途徑是相當靈活的,因為通常可用的外部線路的數量是有限和受限制的,典型的數量是11根。
如果採用滑動部途徑,一旦分配必需數量的外部線路以連接x電極,剩下的可用外部線路就可以全部用於y電極連接。
y電極可以排列成一些垂直相鄰的具有至少兩個y電極的組,每個組的y電極具有不同的垂直寬度,使得通過與每個組的不同的y電極連接的外部導電線路輸出比率制電容性信號,從而提供在y方向上的位置資訊。優選的是,每個組的y電極直接垂直相鄰,即沒有x電極夾在它們之間。然而,如果x電極具有在y方向上比手指或其他所預料的執行件小的寬度,y電極組就可以具有插入的x電極。這種基於y電極的不同垂直寬度的比率制途徑在US6,288,707[30]中公開,特別是其中的第4圖實施例。
電極可以用諸如銦錫氧化物(ITO)之類的透明材料或任何其他適當的材料形成。基片也可以用透明材料形成,諸如玻璃或透明塑料材料之類,例如,諸如Perspex之類的有機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者諸如Zeonor(TM)或Topas(TM)之類的環烯共聚物(COP),然而,在有些應用中,也有電極和/或基片不透明的情況。
應該理解,x和y方向是由適當的座標系定義的,最普通的是x和y方向正交的笛卡爾座標系,當然x和y方向也可以成非正交的角度。此外,為了方便起見在下面有時將x和y方向分別稱為水平和垂直方向,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與特指的諸如以重力方向為準的現實的空間的對準。
第2圖為示出第一實施例的2DCT的電極圖案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的示意平面圖,其中電極圖案界定了該裝置的感應區。這些電極排列在沒有明顯示出的但是具有處於圖紙平面上的上表面的基片上。基片可以適當地是柔性的透明塑料材料,諸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之類。基片通常是絕緣的。電極圖案用電阻率為幾百歐姆/平方的銦錫氧化物(ITO)形成。這是透明材料,因此適合顯示器應用或其他需要看得見底下的按鈕或其他模板的應用。
通常,電極圖案可以通過沉積或除去任何適當的導電
材料來形成。沉積可以是例如通過氣相淀積或絲網印刷。除去可以是例如通過激光或化學蝕刻。
電極圖案界定了用於決定y位置的y電極10、12和用於決定x位置的x電極14、16、18、20、22、24。如所示出的那樣,x電極和y電極總體都沿x方向延伸,而在y方向上是交錯的。y電極10、12形狀為簡單的直條,即細長的矩形,而x-電極14-24具有斜削的三角形形狀。
首先更加詳細地描述x電極,然後再描述y電極。
x電極可以分成三組。第一組是三角形的斜削電極14、24,排列在感應區的左側和右側。第二組是雙側斜削的三角形電極16、22,排列成分別從感應區的左側和右側向內朝中央延伸。第三組x電極18、20從整體形成的中脊26分別朝左側和右側向外延伸。第一和第二組的元件的相鄰元件14、16和24、22分別在感應區的外側部I和IV內沿x方向分別朝感應區的左側和右側共同延伸。第二和第三組的元件的相鄰元件16、18和22、20分別在中脊兩側的感應區的內側部分II和III內沿x方向共同延伸。
以這種方式,每對相鄰的共同延伸的第一和第二組的x電極或者第二和第三組的x電極各形成了一個如在參考文獻[28]內所說明的所謂滑動部。具體地說,該滑動部是在參考文獻[28]的第15圖中所示出的這種類型,參考文獻[28]中描述這種滑動部的操作情況的相關內容在這裡列為參考予以引用。應該理解,這些電極元件的形狀和尺寸相對執行件(典型的是人的手指)被適當地進行設計,以便提供橫跨它們沿x方向共同延伸(即,在x方向上交疊)的長度的比率制電容性信號。
左側雙側斜削的x電極16通過在感應區的左外圍接近x電極16的左邊緣處沿y方向布置的導電線路30共同連接到外部連接線路X1上。要指出的是,雙側斜削電極在它們的左端具有便於這種外部連接的焊盤區33。
左側斜削的x電極14通過在感應區的左側外圍接近x電極14左邊緣處沿y方向布置的導電線路32共同接到外部連接線路X2上。
從中脊26伸出的斜削的x電極18和20當然由中脊26共同連接,並且通過中脊26與感應區的外圍具有電接觸。外部連接線路X3通過與中脊26基底接觸的導電線路34與中脊連接。
右側斜削的x電極24通過在感應區的右外圍接近x電極24右邊緣處沿y方向布置的導電線路36以與相應的左側x電極14類似的方式共同連接到外部連接線路X4上。
右側雙側斜削的x電極22通過在感應區的右外圍接近x電極22的右邊緣處沿y方向佈置的導電線路38以與相應的左側x電極16類似的方式助於擴大的焊盤區39共同接到外部連接線路X5上。
以這種方式,x電極14-24外部接觸5根用於讀出的外部連接線路X1-X5。
y電極分成兩個分別處於中脊26左側和右側的組10和12。如已經提到的那樣,它們具有簡單的直條形狀,並且排列在左側的各相鄰組x電極14、16、18之間和右側的各相鄰組x電極20、22、24之間。y電極10和12通過導電線路連接成一些垂直相鄰的組,因此感應區的y分辨率在這個實施例中就被限制在與這些相互連接的y電極的垂直範圍相應的垂直距離。這樣將y電極組合在一起降低了y分辨率,但可以使y電極所需的外部連接線路的數量少一些。在所示的這個例子中,最下面的y電極組包括四對y電極,它們共同接到形成外部連接線路Y1的一部分的導電軌線50上。雖然圖中沒有明顯示出,處於相同高度的每對y電極由一條外周軌線共同連接。往上的這一組包括三對Y電極,雖然圖中只示出了第一對,它們連接到軌線52上,以便再連接到外部線路Y2上。總共有7組y電極通過所關聯的導電軌線連接到各自的外部線路Y1-Y7上。在這個實施例中,y值是從這7根外部連接線路得出的,對於簡單的控制算法來說,這僅提供了7個單位的y分辨率,雖然通過在相鄰的y線路之間進行內插可以達到可能額外的y分辨率。
概括地說,這種2DCT通過排列在沿x方向橫跨感應區寬度的四個覆蓋區I-IV的滑動部提供准連續的x分辨率,組合以通過共同連接成垂直相鄰的3、4條一組的水平延伸的電極條而提供的階梯式的y分辨率。總共使用了12條外部連接線路,5條用於X,7條用於Y,中脊和兩側斜削的電極相組合,允許感應區在x方向有較大的範圍以提供大的能做成透明的感應區,而除了外圍之外不含外部連接。此外,這種電極圖案設計意味著手指陰影效應不顯著,因為由於手指的物理位置得到的電容性信號的任何質心漂移受到電極的橫向延伸的限制。例如,對於這種設計,可以制造出感應區對角線為6英寸(150毫米)的裝置。
第3圖為根據第一實施例設計的2DCT原型的1:1比例(即實際尺寸)的平面圖,示出了電極圖案和在電極圖案區外圍的與y電極連接的第一連接層。為了便於參考,被先前示意圖所覆蓋的區域在本圖的底部用虛線矩形示出。圖中還大致按比例地示出了手指的輪廓。
顯然,通常ITO的電極圖案覆蓋了基片40的主要部分。在這個例子中,圖案覆蓋了與觸控式螢幕或其他設備需形成感應部分的區域相匹配的矩形區域。圖中還標出了先前所描述的x電極的四個覆蓋區I-IV。大體呈矩形的基片40還具有一個在基片的左側中途突出的頸凸42。頸凸42用來進行外部接觸,如要結合下一個圖所說明的那樣。在基片40的左側,即與頸凸42相鄰的那一側,可以看到有7組導電軌線50-62,形成y電極的外部連接線路Y1-Y7,線路Y2-Y7通過軌線52-62各連接到三個y電極上,而Y1通過軌線50與四個y電極連接,在裝置的這個左半部分(即中脊26的左半側)總共有22個y電極。在右側,有排列完全對應的22個y電極,除在底部的四個是成組接在一起之外,都是三個一組地接在一起。基片右側的外部連接線路Y1-Y7的軌線50-62繞過基片的頂端通到基片的左側,使得左側和右側的相應的y電極對和共同連按的y電極對的組由單根導電軌線接合。
第4圖為第3圖的2DCT原型的平面圖,示出了電極圖案和在電極圖案區的外圍與x電極連接的第二連接層,第二連接層還將y電極的外部饋線與第3圖所示的y電極連接相連接。在第3圖和4所示的第一和第二層之間插有一個絕緣層,用以提供防止第一與第二連接層的某些部分之間電接觸的絕緣區和保證第一與第二連接層的其他一些部分之間電接觸的開放區。
首先來描述y電極連接的情況。7根導電軌線44在x方向上沿著頸凸42的上部平行延伸到基片40的主區域的左側部分。然後,它們散開並與在第3圖的第一連接層內用於各y電極連接Y1-Y7的軌線50-62的一部分正上方的擴大的接觸墊46端接,使得發給和來自每個y電極組的信號可以通過外部接觸軌線44饋入和饋出。在絕緣層內的各接觸墊46處具有開放區,以保證在第二連接層上的Y1-Y7軌線44中的每一個與第一連接層內的Y1-Y7電線軌線50-62中的每一個之間的電接觸。在絕緣層內還具有覆蓋處於ITO圖案上面的在基片的左側和右側與y電極接觸的Y1-Y7軌線中的每一個的絕緣區。
下面說明x電極連接的情況。用於外部連接X1-X5的5根導電線路30-38已經結合第2圖作了說明,並且可以在第5圖中原型的第二連接層內看到。如可以看到的那樣,x電極連接完全在第二連接層上提供,這與y電極連接分布在第一和第二連接層之間不同。也就是說,軌線30-38繞過基片40的底部然後會合成5根平行的軌線導向頸凸42,在該處與7根平行的y電極接線會合。要指出的是,垂直布置在ITO區域的每側上方的與x電極接觸的x電極連接軌線和焊盤通過絕緣層與y電極連接軌線隔離。
第5圖為配合第一實施例的觸控式螢幕使用的多通道感應器電路140的極系統級示意圖。在這個圖中,感應器電路140被描繪為具有來自x電的5個電容性電根輸入X1、X2、X3、X4、X5,和表示7個y電極輸入的單個電容性電極輸入Yn。實際上,會有7根這樣的線,每個y電極輸入對應一根,從而總共提供所需的12根線路。充電控制線路157使用連接到基準電壓線路158的充電開關156,同時向全部電容性輸入端X1-X5和Y1-Y7充電。
在一個變型中,省掉了充電控制線路157,而充電開關156用恒定地將各個電極連接到電壓源上的上拉電阻器來代替。上拉電阻器的電阻值被選成使RC時間常數大於將層放電到電荷檢測器陣列所用的放電間隔。這個電阻值例如可以在15千歐姆到25千歐姆之間。
通道X1-X5和Y1-Y7在將電荷傳送給電荷檢測器時同時動作,如圖中所示,通過使用單個放電控制線路163驅動放電開關162使所有充了電的電極放電。在進行了電荷傳送或一連串電荷傳送後,模擬多路多工器182在微處理器168的控制下選擇電荷檢測器的電容器輸出中的哪一個輸出要被饋給放大器184和ADC 186,從而饋給外部控制和數據採集電路,典型地是一個PC。此外,受重置控制線路190控制的重置開關陣列188在每個脈衝或脈衝串後啟動,使電容性輸入端重置到已知的基準值(例如,接地),熟知該項技藝者會明白,為了清晰起見,圖中已省略了每個通道感應器的許多電路元件。就x通道X1-X5而言,這些通道需要得到驅動,而信號需要得到處理,以考慮到使用在Harald Philipp的現有技術的專利公開(諸如參考文獻[28]和[30])中所說明的“滑動部”途徑需要從這些信號中得到的比率制資訊。感應器電路和用脈衝串驅動感應器電路的方法等更為詳細的情況可參見Harald Philipp的現有技術的專利公開,諸如參考文獻[28]、[30]和[34]。
對應第一實施例概括地說,現在可以看到的是,這種設計具有中心對稱的電極圖案,中脊將感應器區域分成左右兩半。中脊形成“聖誕樹”的“樹幹”形式,樹的“樹枝”是從樹幹兩側伸出的單側斜削的電極,與外接到感應器區域側的兩組雙側斜削的電極的第二斜削部分共同延伸,而這雙側斜削的第一斜削部分與也外接到感應器區域側的另外兩個單側斜削的電極組共同延伸。這些電極都用於水平方向上的感應,它們在垂直方向上與外接到感應器區域側且形成垂直位置感應電極的條交錯。感應區域用12個外部連接進行操作,5個用於水平感應,連接到各組斜削的電極上,而7個用於22個垂直電極行,這種減少是通過將相鄰的3或4個垂直電極行的垂直相鄰的組共同連接來達到的,從而以損失垂直分辨率為代價減少外部連接的總數。此外,還說明了結構如何具有4層,兩層用於連接,一個絕緣層用來控制兩個連接層之間的連接,以及一個可以被省去而直接在其中一個連接層上形成的電極圖案層。
下面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進行說明。在大多數方面,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使用相同的ITO電極圖案。此外,x電極的外部連接完全相同,因此電極圖案層和第一導電層完全相同。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間的差別在於y感應。在第一實施例中,電極條提供離散y位置資訊,其中分辨率由y電極條的垂直間隔界定,或者在為了減少外部連接線路而將多個相鄰的y電極條共同連接的情況下分辨率由共同連接的y電極條的組的垂直間隔界定。在第二實施例中,採用同樣的y電極排列,即水平條交插在x電極之間,但y電極條電阻性相互連接成所謂的“滑動部”排列[28],以通過連接到適當的外部測量電路而可以得到在垂直方向上的準連續的位置資訊。
第6圖為示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2DCT的部分電極圖案和y連接的示意平面圖。圖中也大致按比例示出了人的手指。為了清晰起見,省略了x電極和它們的外部連接軌線。圖中示出了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具有若干垂直偏移的y電極條10(圖中例示了十三個)的感應區域的左半側的中間部分。每個條通過串聯有分立電阻器72的導電即金屬線70與垂直相鄰的條連接,y電極條10通過引至用於Y感應的外部連接線路的導電軌線進行外連接。圖中示出了連接到每第三個或第四個y電極上的4根這樣的外部連接線路54'-60'。
在電氣上,電阻72和它們的互連線70提供了相鄰的y電極條10之間的電阻性通路,這種電阻性通路在垂直相鄰的導電外部連接線路54'與56'、56'與58'
等之間延伸。(在任何一對相鄰的線路(例如54'和56')的情況下,這在電氣上與參考文獻[28]中的第6圖所示的實施例的滑動部相同。)如在參考文獻[28]中所說明的那樣,使用比率制分析來檢測y位置,例如使用如在參考文獻[28]中所說明的測量電路或其他在該技術領域內已知的為此所用的測量電路。
通常,在第二實施例中最少必須有兩根這樣的外部連接線,以形成滑動部的端部連接。這些端部連接優選的是應連接到最上面和最下面的y電極上,或者至少連接到上面和下面附近的y電極上。也有益的是,在這些兩個端部連接之間再設置一根或多根附加的外部連接,以通過有效地沿y方向形成多個滑動部來改善y位置感應精度。通常由於成本的原因會希望將外部連接限制在固定的數量,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可以提供許多y電極的外部連接,其數量可對應於在為x電極分配了足夠的線路後的空閒不用的外部連接。
第7圖為與第6圖類似的示意平面圖,示出了第二實施例的變型的電極圖案和y連接線的一些部分。y電極條10和外部連接線路52'-60'起著與結合第6圖所說明的相同的作用。在這個變型中,不是使用分立電阻來連接垂直相鄰的y電極,而是在各y電極條上面垂直延伸地佈置了每單位長度電阻均勻(在y方向上)的電阻性條帶74。由於這些電極條基本上是金屬的,即導電的,因此電阻性條帶的疊在y電極上的部分在電氣上是無效的,因為從垂直方向來看這些部分實際上與y電極並聯,從而被短路掉。電阻性條帶的在各y電極條之間的部分因此以與第6圖的分立電阻相同的方式形成了各y電極之間的電阻性通路。電阻性條帶74用高電阻膜(例如碳基礎式厚膜)製成。
第8圖為根據第二實施例設計的2DCT原型的平面圖,示出了電極圖案和在電極圖案區域外圍的與y電極連接的第一連接層。第8圖可與第一實施例的第3圖相比較。基本上,具有頸凸42的基片40載有相同的結構,僅有的區別是每第三或第四個y電極與外部連接線路50'-60'連接而省去了第一實施例的共同連接。例外的是最下面的兩個y電極,它們共同連接到電軌線50'上。此外,要指出的是,y電極配有總共6根外部連接線路Y1-Y6,而不是7根。
第9圖為根據第二實施例設計的2DCT原型的平面圖,示出了將電阻性元件連接在y電極之間的電阻性層。這個層是第二實施例所特有的,並且提供在感應區每一側在y電極條外端的端部上面垂直延伸的電阻性通路74。每個垂直延伸的電阻性通路74用電阻率適當的材料的單根軌線形成。要指出的是,這個層還局部覆蓋有高電阻性材料75(灰色陰影),它覆蓋了基片的外圍部位以及頸凸的與基片主體鄰接的部分。電阻性材料終止成有城牆狀或鋸齒狀的形狀74,在整個所關聯的電阻性材料通路75的範圍內來回交替,使得電阻性通路75與每個y電極條的外端部分直接連接,但在它跨過x電極的端部處被覆蓋,從而防止了不希望有的與x電極的電干擾。一個可供選擇的替代方案是具有蜿蜒的通路74,例如遵循城牆狀或鋸齒狀的通路,以避免與x電極的端部交叉。第10圖為第8圖的2DCT原型的平面圖,示出了電極圖案和第二連接層,第二連接層在電極圖案區的外圍提供與x電極的連接和將y電極外部饋線接到第8圖所示的y電極連接線上的連接。這幾乎與第一實施例的第4圖完全相同,只是Y線要少一些。也就是說,x電極外部連接X1-X5和所關聯的軌線30-38是相同的,而從頸凸42伸出以便與第一連接層的匹配軌線連接的Y外部連接Y1-Y6的外部連接線路44也是同樣(只是在第二實施例中少一根)。此外,絕緣層具有與在第一實施例中的類似的適當的開放區和絕緣區。
驅動和數據採集電路與上面對第一實施例所說明的類似,只是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對x電極信號之外還需要對y電極信號進行“滑動部”型處理。如已經提到的那樣,適當的電路可以參見以Harald Philipp名義公開的先前專利出版物,諸如參考文獻[28]和參考文獻[30]和[34]。
第11圖是示出第三實施例的電極圖案的各部分的示意平面圖。與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不同,第三實施例沒有中脊。作為替代,感應區域的中央部分由在裝置的左側和右側外部接觸的雙側斜削電極的電極組共同延伸的區域所界定。由圖可見,在沒有中脊的情況下,y電極10是一些各從感應區的一側延伸跨越到另一側的單個直條。y電極10可以僅從左側或右側、或者部分從左側或右側、或者冗餘地從兩側接觸。x電極排列在各對垂直相鄰的y電極10之間,並且由4組x電極80、82、84和86組成。x電極組80和86是分別從感應區域的左側和右側延伸的單側斜削電極。x電極組82和84是也分別從感應區的左側和右側延伸的雙側斜削電極。感應區域的用於x分辨率的敏感部分由不同的x電極組共同延伸的三個部分形成,即:由x電極組80和82在x方向上共同延伸所界定的處於感應區域左側的第一部分I,由雙側斜削x電極組82和84在x方向上共同延伸所界定的處於感應區域中部的第二部分II,以及由x電極組84和86在x方向上共同延伸所界定的處於感應區域右側的第三部分III。以這種方武,每個相鄰的共同延伸的第一和第二組的x電極對、或者第二和第三組的x電極對、或者第三和第四組的x電極對各形成了一個如在參考文獻[28]內所說明的所謂滑動部。外部連接與第一和第二實施例類似,因此在這裡不再示出。然而,應該注意到,對於x電極將需要有4根外部連接線路X1-X4。
對於y電極來說,可以進行與對第一和第二實施例的相同的考慮。在這方面要指出的是,對於第三實施例來說y電極的尋址可以遵循第一或第二實施例。
第12圖是根據第三實施例設計的2DCT原型的示出電極圖案的平面圖。這採用了第12圖的圖案結構,具有15行x電極組和與x電極組交錯的16行y電極條。還要注意的是,基片40具有設置在底側的頸凸42,這對於這個實施例來說是更為方便的分配。最下面的4個y電極條共同連接(遵照第一實施例的途徑),而其他的y電極條三個一組地共同連接,以提供被限制為5個离離散行的y分辨率,這5行通過5根線路Y1-Y5連接到外部測量電路。y分辨率可以通過將原型修改成遵照第二實施例的途徑而加以改善。4個x電極組中的每一個分別有各自的外部連接線路X1-X4。因此總共有9根外部連接線路。為了簡明起見,對於這個實施例沒有示出原型的其他層,但應該理解,可以承襲與第一和第二實施例大體類似的途徑。
第13圖為示出第四實施例的電極圖案的各部分的示意平面圖。x電極82、84、86、88以與第三實施例中相同的方式排列,以提供覆蓋I、II和III的三列x位置敏感的x電極。(在替代性方案中,x電極可以按第一和第二實施例排列。)然而,在第四實施例中y電極的排列與上面這些實施例不同。也就是說,在第四實施例中,y電極遵循附圖中的第1圖所示的現有技術的比率制配對途徑,即參考文獻[30]的第4圖所示的y電極結構。
在這種排列中,對於電極圖案的每個單元來說,在每個相鄰的x電極82、84、86、88的行之問有著相鄰的具有不同面積的可獨立尋址的成對y電極,因此在使用者手指或其他執行件鄰近這些y電極時,兩個相鄰的可獨立尋址的y電極各自提供大小與它們的相對面積成比例的相應信號。通過改變每行內相鄰的可獨立尋址的y電極條對的相對面積,就可以使這些信號之比表徵每個y電極單元內的y位置。在所示的這個例子中,每個單元具有5個y電極行,面積比從上到下為1:0、1:2、1:1、2:1、0:1,其中第一個值呈現為從共同連接的y電極92、94、96、98的第一組90得出的信號,而第二個值呈現為從共同連接的y電極102、104、106、108的第二組100得出的信號。零值表示,對於這一行來說y電極僅由來自另一組的y電極形成,在這個例子中這是每個單元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y電極行的情況。第一組90外部接到線路Y1上,而第二組100外部連接到線路Y2上,其他每個電極圖案單元將需要另外兩根外部Y連接線。例如,在使用13所示的電極圖案單元的感應器中,如果15行y電極和14行x電極,就要有3個單元,需要6個Y連接Y1-Y6和4個X連接X1-X4,即總共10根。
原則上,可以將任何數量的y電極行分組入一個單元,具有兩個共同尋址的y電極組。然而,實際上,這個數量將受精度約束的限制。每單元的y電極行的行數至少是3行,但也可以是4、5(如圖中所示)、6、7、8、9、10甚至更多個行。
應該理解,雖然在所示的這個例子中使用了y電極對,但原則上可以使用3個或以上的y電極以及使用它們的相對面積對位置進行編碼,在這種情況下,對於給定的噪聲電平,可以製做較大的單元,即其中可以通過單個外部y位置連接對從而尋址大量的行的單元。
此外,雖然處理電路如在所示的例子中那樣產生隨每個單元內的y位置平滑改變的表面面積之比是方便的,但原則上這種隨y的改變在採用適當的處理電路的情況下可以是任意的。
Y組包括交替的Y1連接和Y2連接的矩形條帶,分別標為3和4,具有隨著部位改變的Y軸寬度,該改變方式使得產生隨著位置Y平滑改變的Y1與Y2之間的表面面積之比。使每對相鄰的y軸條帶3和4的和成為恒定,因此對於任何兩對條帶,電容的和是相同的,即對於每對條帶都有C(Y1)+C(Y2)=C(Y)。於是,隨著使用者的手指沿著y軸移動,較大的電容值就成為分數的分子。
第14圖是示出第五實施例的部分電極圖案的示意平面圖。在此這個圖案與前面這些實施例不同,在於,雙側斜削x電極16,從“凸”形顛倒成“凹”形,其中斜削朝雙側斜削的中間進行斜削,而不是從中間朝兩側進行斜削。這個雙側斜削形狀是參照具有中脊26'的實施例示出的,但它也可以用於無中脊的設計。單側斜削的x電極14'、18',相應顛倒,以形成必要的與凹形雙側斜削電極16'的共同延伸。
第15圖為示出第六實施例的電極圖案的各部分的平面示意圖。這個實施例可以通過與第2圖所示的第一實施例相比較來理解。如在第一實施例中那樣,感應區被中脊26"分成左右兩半。y感應由左、右側y電極條10"、12"執行,它們分別與各行左、右側x電極14"、16"、18"和20"、22"、24"交錯。要指出的是,相同的附圖標記用來標注相應的電極,但對於第六實施例的加上了雙撇號。
雖然x和y電極的總體排列與第一實施例的相同,並且y電極的形狀也相同,但x電極的形狀是不同的。形成共同延伸的區域的x電極不是具有平滑三角形的斜削形狀,而是具有鋸齒形狀,其中x電極組14"與16"、16"與18"、20"與22"以及22"與24"的共同延伸由在y方向上的指狀交叉形成,從而由共同延伸的電極對引起的相鄰塊界定了對於x位置特定的面積比。從通過交指形狀在y方向上提供的面積比來看,只要驅動面積(例如手指接觸面積)具有適當的大小,如圖中示意性地以感應區左半側上的虛線橢圓所示,仍然可以實現所希望的從x電極的共同延伸對得出的比率制信號的取決於x的改變。這種交指式的排列對於主要用於按鈕陣列的感應器區域可能是更可取的,因為它提供了與每個交指單元的寬度(在圖中示為‘w’)相對應的x位置資訊的階梯式改變。以這種方武,可以為x和y位置資訊給出對於按鈕陣列是優選實現的階梯式靈敏度。在所示的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到,在x位置比率制信號內將有14個階梯,中脊26"的兩側各7個階梯。
這種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上將感應區象徵性地細分成矩形柵格的階梯式靈敏度的實施例與其中由x和y電極的“滑動部”型配置提供的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上的準連續靈敏度的第二或第四實施例相反。
第16圖是裝有根據任何以上所說明的本發明的實施例設計的2DCT的玻璃觸摸面板裝置的示意平面圖。基片40所承載的前面所說明的2DCT感應器區域貼在玻璃面板116的下面,玻璃面板116例如為5毫米厚,帶有夾在玻璃面板116的下面與基片40之間的按鈕圖案片110。按鈕圖案片110是印刷好的靜態片,但在其他情況下可以用能夠在多個按鈕圖案之間動態改變的顯示器和/或具有諸如投影一個控制某個標量(諸如功率或時間)的細長條的連續特徵的顯示器代替,其與對裝有該2DCT的裝置的控制相關。通常,面板116不必是玻璃,也可以是任何適當的電介質材料。通常它將是透明的,以便可以與靜態或動態的顯示器集成在一起。面板典型地將形成諸如微波爐的門、烹飪器的上面板或供維護人員現場使用的手提工作流程跟蹤裝置的機殼之類的較大設備的一部分。
例如,按鈕圖案片110例示為示出與5×6欄格一致的陣列,在右下角有一個兩倍大小的按鈕,從而提供總共30-1=29個按鈕。從感應器區接出的外部連接線路經由頸凸42提供給印刷電路板(PCB)112承載的測量電路。測量電路PCB接到頸凸42的端部,並且也固定在玻璃面板116的下面。電纜114將測量電路接到其他數字電子裝置和電源上。
應該理解,體現本發明的2DCT可以具有許多其他特徵。例如,在有些應用中所希望的是具有“喚醒”功能,從而整個裝置“休眠”或者處在某個不活動狀態或者處在後台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經常所希望的是具有只要人體部分處在某個距離範圍內就會引發喚醒信號的功能。元件可以作為單個大的電容性電極予以驅動而不用考慮定位,同時該單元處於後台狀態。在這個狀態期間,電子驅動器邏輯尋找非常小的信號改變,不必大到可以作為2維座標處理,但足以決定物體或人在鄰近。電子裝置於是“喚醒”整個系統,元件受到驅動,從而再次成為真的2DCT。
1,2...三角形組
3,4...矩形條帶
10...電極
10"...電極條
12...電極
12"...電極條
14...電極
14"...電極
14"...電極組
16...電極
16'...電極
16"...電極
18...電極
18'...電極
18"...電極
20...電極
20"...電極
22...電極
22"...電極
24...電極
24"...電極
26...中脊
26'...中脊
26"...中脊
30...導電線路
32...導電線路
33...焊盤區
34...導電線路
36...導電線路
38...導電線路
39...焊盤區
40...基片
42...頸凸
44...軌線
46...接觸墊
50...軌線
50'...軌線
52...軌線
52'...連接線路
54'...連接線路
56...連接線路
56'...連接線路
58'...連接線路
60'...連接線路
62...軌線
74...電阻性條帶
75...電阻性材料
80,82,84,86...電極
90...第一組電極
92,94,96,98...電極
100...第二組電極
102,104,106,108...電極
110...按鈕圖案片
112...印刷電路板
114...電纜
116...玻璃面板
140...感應器電路
156...充電開關
157...充電控制線路
158...基準電壓線路
162...放電開關
163...放電控制線路
168...微處理器
182...多工器
184...放大器
186...ADC
188...重置開關陣列
190...重置控制線路
X1~X5,Y1~Y7...匯流排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以及說明怎樣可以實現本發明,下面將對附圖進行示例性說明,在這些附圖中:第1圖為示出現有技術的2DCT的電極圖案的示意平面圖。
第2圖為示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2DCT的電極圖案的一些部分的示意平面圖。
第3圖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2DCT原型的平面圖,示出了電極圖案和在電極圖案區的外圍的與y電極連接的第一連接層。
第4圖為第3圖的2DCT原型的平面圖,示出了電極圖案和在電極圖案區的外圍的與x電極連接的第二連接層,第二連接層還將y電極的外部饋線連接到第3圖所示的y電極連接上。
第5圖為第一實施例的驅動和數據採集電路的系統級示意圖。
第6圖為示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2DCT的電極圖案和y連接的一些部分的示意平面圖。
第7圖為與第6圖類似的示出第二實施例的變型的電極圖案和y連接的一些部分的示意平面圖。
第8圖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2DCT的原型的平面圖,示出了電極圖案和在電極圖案區的外圍的與y電極連接的第一連接層。
第9圖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2DCT原型的平面圖,示出了將電阻性元件接在y電極之間的電阻性層。
第10圖為第8圖的2DCT原型的平面圖,示出了電極圖案和在電極圖案區的外圍與x電極連接的第二連接層,第二連接層還將y電極外部饋線連接到第8圖所示的y電極連接上。
第11圖為示出第三實施例的部分電極圖案的示意平面圖。
第12圖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2DCT原型的示出電極圖案的平面圖。
第13圖為示出第四實施例的電極圖案的一些部分的示意平面圖。
第14圖為示出第五實施例的電極圖案的一些部分的示意平面圖。
第15圖為示出第六實施例的電極圖案的一些部分的示意平面圖。
第16圖為包含體現本發明的2DCT的玻璃觸摸面板的示意平面圖。
40...基片
42...頸凸
Claims (12)
- 一種二維定位感應器,包括具有一感應區的一基片,該感應區由電極的一圖案界定,該等電極包括用於決定x位置的x電極和用於決定y位置的y電極,其中該等x電極和該等y電極總體沿x方向延伸並且在y方向上交錯,其中在y方向上該等y電極之無任一者鄰近該等y電極之另一者,以及其中該等x電極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組的元件,其被形成為使得該等第一和第二組的元件的相鄰元件在該感應區的一部分上沿x方向共同延伸,而該等第二和第三組的元件的相鄰元件在該感應區的另一部分上沿x方向共同延伸,使得該等x電極提供在x方向橫跨該感應區的相應比率制電容性信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二維定位感應器,其中該等x電極還包括一第四組的元件,該等第三和第四組的元件的相鄰元件在該感應區的又一部分上共同延伸,使得該等x電極提供在x方向橫跨該感應區的相應比率制電容性信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二維定位感應器,更包括在該感應區的外圍與該等x電極及該等y電極連接的複數外部導電線路,包括:與該等x電極組之每一組的元件連接的相應導電線路;以及與該等y電極連接的複數導電線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二維定位感應器,更 包括從該感應區的外圍沿y方向延伸的一中脊,用來互連從該中脊的兩側延伸的該第三組x電極的元件,從而使該第三組x電極的元件可以從外部接觸該感應區的外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二維定位感應器,更包括在該感應區的外圍與該等x電極及該等y電極連接的複數外部導電線路,包括:一與該中脊連接從而與該第三組x電極接觸的導電線路,該中脊象徵性地將該感應區分成左側和右側;一與該第一組x電極中位於該中脊左側的元件連接的導電線路;一與該第一組x電極中位於該中脊右側的元件連接的導電線路;一與該第二組x電極中位於該中脊左側的元件連接的導電線路;一與該第二組x電極中位於該中脊右側的元件連接的導電線路;以及與該等y電極連接的複數導電線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之任何一項所述之二維定位感應器,其中相應各x電極組的共同延伸的元件在它們共同延伸的距離上具有互補的斜削度,以提供該比率制電容性信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之任何一項所述之二維定位感應器,其中相應各x電極組在該x方向上共同延伸的元件在它們共同延伸的距離上具有面積改變的相鄰塊,以 提供該比率制電容性信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之任何一項所述之二維定位感應器,其中該等y電極單獨地和/或成組地與相應的外部導電線路連接,從而提供在y方向上的位置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之任何一項所述之二維定位感應器,其中該等y電極由電阻性元件互連,使能通過與該等y電極的一子集連接的外部導電線路輸出比率制電容性信號,從而提供在y方向上的位置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之任何一項所述之二維定位感應器,其中該等y電極排列成具有至少二y電極之垂直相鄰的組,每組的y電極具有不同的垂直寬度,使能通過與每組之該不同的y電極連接的外部導電線路輸出比率制電容性信號,從而提供在y方向上的位置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之任何一項所述之二維定位感應器,其中該等x電極及該等y電極用一透明材料製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之任何一項所述之二維定位感應器,其中該基片用一透明材料製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GB0610770A GB2439614B (en) | 2006-05-31 | 2006-05-31 | Two-dimensional position sensor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813797A TW200813797A (en) | 2008-03-16 |
TWI424337B true TWI424337B (zh) | 2014-01-21 |
Family
ID=36694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6118385A TWI424337B (zh) | 2006-05-31 | 2007-05-23 | 二維定位感應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7323650A (zh) |
KR (1) | KR101325875B1 (zh) |
CN (1) | CN101089802B (zh) |
DE (2) | DE202007007345U1 (zh) |
GB (1) | GB2439614B (zh) |
TW (1) | TWI42433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44876B (zh) * | 2007-04-05 | 2014-07-11 | Qrg Ltd | 二維位置感應器 |
JP5193764B2 (ja) * | 2007-09-13 | 2013-05-08 | 統寶光電股▲ふん▼有限公司 | 投影型容量タッチ検出装置、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
JP5094376B2 (ja) * | 2007-12-28 | 2012-12-12 | 株式会社ワコム | 位置検出装置 |
JP4568771B2 (ja) * | 2008-04-24 | 2010-10-27 | Smk株式会社 | 座標入力装置 |
EP2113827B8 (en) * | 2008-04-30 | 2018-09-19 | InnoLux Corporation | Touch input device |
EP2113828B1 (en) * | 2008-04-30 | 2017-10-11 | InnoLux Corporation |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screen |
CN101582002B (zh) * | 2008-05-16 | 2011-12-14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电容式触摸屏 |
KR100894710B1 (ko) * | 2008-06-27 | 2009-04-24 | (주) 월드비젼 | 윈도우 일체형 터치스크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JP5123774B2 (ja) * | 2008-07-25 | 2013-01-23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 入力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TWI393044B (zh) * | 2008-08-05 | 2013-04-11 | Salt Internat Corp | 適用於電阻式觸控螢幕之控制電路 |
KR101080181B1 (ko) * | 2008-08-14 | 2011-11-07 | (주)멜파스 | 양방향 인접 전극을 포함하는 접촉 감지 패널, 및 접촉 감지 장치 |
JP2010049618A (ja) * | 2008-08-25 | 2010-03-04 |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 静電容量センサ |
CN101667086B (zh) * | 2008-09-04 | 2012-02-01 | 义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荧幕以及坐标定位方法 |
CN101714046B (zh) * | 2008-10-07 | 2013-10-16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物体位置检测装置与方法及应用该装置的图像显示系统 |
JP5133222B2 (ja) * | 2008-11-26 | 2013-01-30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 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
KR101055049B1 (ko) * | 2009-01-19 | 2011-08-05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입력장치 |
KR101055102B1 (ko) * | 2009-01-21 | 2011-08-08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입력장치 |
KR101666490B1 (ko) * | 2009-03-29 | 2016-10-14 | (주) 엔피홀딩스 | 격자형 전도성 감지부를 구비한 터치스크린 장치 |
TWI406164B (zh) * | 2009-05-21 | 2013-08-21 | Ite Tech Inc | 滑軸架構的觸控感應器 |
KR101076236B1 (ko) * | 2009-06-29 | 2011-10-26 | 주식회사 포인칩스 | 정전용량식 터치 패널 |
US8456443B2 (en) | 2009-07-24 | 2013-06-04 | Synaptics Incorporated | Single-layer touch sensors |
TWI385394B (en) * | 2009-09-18 | 2013-02-11 | Method of capacitance measurement for capacitive touch panel | |
KR101113516B1 (ko) * | 2009-10-07 | 2012-02-29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터치 스크린용 전극 패턴, 터치 스크린용 구동 장치 및 터치 스크린 |
CN102043524B (zh) * | 2009-10-09 | 2012-12-12 | 禾瑞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位置侦测的方法与装置 |
KR101035459B1 (ko) * | 2009-10-14 | 2011-05-18 | 이주혁 | 터치 패널 |
KR101103825B1 (ko) * | 2009-10-19 | 2012-01-06 | 주식회사 애트랩 | 멀티 터치를 감지할 수 있는 터치 패널 및 이 장치의 멀티 터치 감지 방법 |
CN102147540B (zh) * | 2010-02-08 | 2014-07-02 | 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与相关方法 |
KR101093326B1 (ko) | 2010-02-18 | 2011-12-14 |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작방법 |
KR101113450B1 (ko) * | 2010-03-12 | 2012-02-29 |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
JP5531768B2 (ja) * | 2010-05-13 | 2014-06-2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情報入力装置 |
JP5636768B2 (ja) * | 2010-06-30 | 2014-12-1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情報入力装置 |
TWI447627B (zh) | 2011-03-15 | 2014-08-01 |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 觸控感測器 |
CN102707823B (zh) * | 2011-03-28 | 2016-07-06 | 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 | 触控感测器 |
TWI446253B (zh) | 2011-04-08 | 2014-07-21 |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 Single - layer sensing layer of two - dimensional capacitive touchpad |
DE102011108153A1 (de) | 2011-07-22 | 2013-01-24 | Polyic Gmbh & Co. Kg | Mehrschichtkörper |
WO2013013905A1 (de) * | 2011-07-22 | 2013-01-31 | Polyic Gmbh & Co. Kg | Kapazitive tastfeldvorrichtung |
CN202795285U (zh) * | 2011-07-26 | 2013-03-1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装置和便携式电子设备 |
DE102011108803B4 (de) | 2011-07-29 | 2017-06-29 | Polyic Gmbh & Co. Kg | Touchsensor mit einer Kunststofffolie, Verwendung der Kunststofffoli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multimodalen Eingabevorrichtung |
CN102331895B (zh) * | 2011-10-27 | 2013-08-28 | 汕头超声显示器(二厂)有限公司 | 一种防静电单片式电容触摸屏 |
DE102011122110B4 (de) | 2011-12-22 | 2023-05-25 | Polyic Gmbh & Co. Kg | Bedienvorrichtung mit Anzeigeeinrichtung und Tastfeldeinrichtung, sowie Mehrschichtkörper zur Bereitstellung einer Tastfeldfunktionalität |
DE102012100008A1 (de) * | 2012-01-02 | 2013-07-04 | Carl Wittkopp Gmbh | Schließsystem |
KR101360804B1 (ko) * | 2012-05-25 | 2014-02-11 | 크루셜텍 (주) | 센서 패드 스크램블을 이용한 터치 감지 장치 및 방법 |
TWI509560B (zh) * | 2012-08-31 | 2015-11-21 | Egalax Empia Technology Inc | 影像分割的方法與裝置 |
CN102830883A (zh) * | 2012-09-13 | 2012-12-19 | 深圳市中显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单层ito实现多点触控的装置及方法 |
DE102013104644B4 (de) | 2013-05-06 | 2020-06-04 | Polylc Gmbh & Co. Kg | Schichtelektrode für Berührungsbildschirme |
CN104142745A (zh) * | 2013-05-09 | 2014-11-12 |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器 |
CN104182102B (zh) * | 2013-05-28 | 2017-10-10 |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互容式触控感应装置 |
TWI610203B (zh) * | 2014-02-14 | 2018-01-01 |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 利用曲折線段增加電阻値之自容式觸控面板之電極及自容式觸控面板 |
CN105912176B (zh) * | 2016-03-31 | 2018-12-18 |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电极结构、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341684B (en) * | 1996-07-15 | 1998-10-01 | Synaptics Inc | Object position detector |
US6297811B1 (en) * | 1999-06-02 | 2001-10-02 | Elo Touchsystems, Inc. | Projective capacitive touchscreen |
US20020030666A1 (en) * | 1999-01-25 | 2002-03-14 | Harald Philipp | Capacitive position sensor |
CN1708672A (zh) * | 2002-10-31 | 2005-12-14 | 哈拉尔德·菲利普 | 电荷转移电容位置传感器 |
WO2005121940A2 (en) * | 2004-06-03 | 2005-12-22 | Synaptics Incorporated | One layer capacitive sensing apparatus having varying width sensing elements |
JP2006012110A (ja) * | 2004-05-25 | 2006-01-12 | Alps Electric Co Ltd | 静電容量式の座標検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64903A (en) * | 1978-06-12 | 1981-04-28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Capacitive touch control and display |
US4659874A (en) * | 1985-09-23 | 1987-04-21 | Sanders Associates, Inc. | X-Y position sensor |
DE3722890C2 (de) * | 1987-07-10 | 1995-11-30 | Euchner & Co | Manuell zu betätigender Positionsgeber |
US6288707B1 (en) | 1996-07-29 | 2001-09-11 | Harald Philipp | Capacitive position sensor |
US6222522B1 (en) * | 1998-09-18 | 2001-04-24 | Interval Research Corporation | Baton and X, Y, Z, position sensor |
CN1241109C (zh) * | 2001-07-17 | 2006-02-08 |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根据压力来控制放大倍率的触碰式显示方法 |
JP2003223275A (ja) * | 2001-11-22 | 2003-08-08 | Omron Corp | 入力装置 |
TW200805128A (en) * | 2006-05-05 | 2008-01-16 | Harald Philipp | Touch screen element |
-
2006
- 2006-05-31 GB GB0610770A patent/GB2439614B/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5-23 TW TW096118385A patent/TWI42433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5-23 DE DE202007007345U patent/DE202007007345U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7-05-23 DE DE102007023853.5A patent/DE102007023853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5-30 JP JP2007142786A patent/JP2007323650A/ja active Pending
- 2007-05-31 KR KR1020070053232A patent/KR10132587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7-05-31 CN CN2007101088096A patent/CN10108980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341684B (en) * | 1996-07-15 | 1998-10-01 | Synaptics Inc | Object position detector |
US20020030666A1 (en) * | 1999-01-25 | 2002-03-14 | Harald Philipp | Capacitive position sensor |
US6297811B1 (en) * | 1999-06-02 | 2001-10-02 | Elo Touchsystems, Inc. | Projective capacitive touchscreen |
CN1708672A (zh) * | 2002-10-31 | 2005-12-14 | 哈拉尔德·菲利普 | 电荷转移电容位置传感器 |
JP2006012110A (ja) * | 2004-05-25 | 2006-01-12 | Alps Electric Co Ltd | 静電容量式の座標検出装置 |
WO2005121940A2 (en) * | 2004-06-03 | 2005-12-22 | Synaptics Incorporated | One layer capacitive sensing apparatus having varying width sensing element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89802B (zh) | 2011-08-03 |
GB2439614B (en) | 2008-12-24 |
TW200813797A (en) | 2008-03-16 |
JP2007323650A (ja) | 2007-12-13 |
KR20070115744A (ko) | 2007-12-06 |
DE202007007345U1 (de) | 2007-11-08 |
GB2439614A (en) | 2008-01-02 |
KR101325875B1 (ko) | 2013-11-05 |
CN101089802A (zh) | 2007-12-19 |
GB0610770D0 (en) | 2006-07-12 |
DE102007023853A1 (de) | 2008-01-03 |
DE102007023853B4 (de) | 2016-08-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24337B (zh) | 二維定位感應器 | |
US9927476B2 (en) | Two dimensional position sensor | |
EP1656608B1 (en) | Anisotropic touch screen element | |
US9430104B2 (en) | Touch screen element | |
US9411481B2 (en) | Hybrid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element | |
US8829926B2 (en) | Transparent proximity sensor | |
US20060119587A1 (en) | Touch sensor with improved electrode pattern | |
TW200419230A (en) | Dynamic corrections for a non-linear touchscreen | |
JP2008217784A (ja) | タッチパネル | |
JP2007018515A (ja) | 二次元位置センサ | |
JP6062914B2 (ja) | 制御点検知パネル、及び当該制御点検知パネルのデザイン方法 | |
KR20100032283A (ko) | 단층형 터치 패널 센서 | |
CN102117158A (zh) | 触摸屏 | |
US10528178B2 (en) | Capacitive touch sensing with conductivity type determination | |
EP1233368B1 (en) | Touch screen having a superimposed electrode configuration | |
US10712859B2 (en) | Touch-sensitive control device | |
KR100924259B1 (ko) | 터치 패널 센서 | |
US20120050202A1 (en) | Surface capacitive touch panel with multi-point touch structure and multi-point touch method thereof | |
KR101097274B1 (ko) | 터치패널센서 | |
TWI402734B (zh) | 整合式觸控裝置 | |
KR20130115460A (ko) | 터치패널센서의 접촉위치 측정방법 및 그 접촉위치 측정방법을 사용하는 터치패널센서 | |
KR20100099792A (ko) | 터치 패널 센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