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2451B - 模具定位結構及其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模具定位結構及其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2451B
TWI412451B TW97117184A TW97117184A TWI412451B TW I412451 B TWI412451 B TW I412451B TW 97117184 A TW97117184 A TW 97117184A TW 97117184 A TW97117184 A TW 97117184A TW I412451 B TWI412451 B TW I41245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sleeve
processing
mold core
joi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17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46318A (en
Inventor
Keng Ming Chang
Original Assignee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971171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12451B/zh
Publication of TW200946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63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24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2451B/zh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模具定位結構及其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模具結構,尤係涉及一種射出成型模具之定位結構之加工方法。
目前,在電子、汽車、電機、電器、儀器、家電及通信等產品中,70%-90%之零部件需要模具成形製造,模具已成為工業生產之重要設備。
如圖14所示,為一種習知之射出成型模具定位結構7,該模具定位結構7包括一上模具單元71以及與該上模具單元71相對應之一下模具單元72。該上模具單元71包括一上模座711、兩上模仁712(圖中僅示出其中一個)以及一上固定座713,該上模座711上設有兩定位孔715以及兩上模穴714,該兩上模仁712分別由上而下裝設於該兩上模穴714中,該上固定座713設於該上模座711之頂部,以用於將上模仁712軸向定位於上模座711之上模穴714內。同樣,該下模具單元72包括一下模座721、兩下模仁722(圖中僅示出其中一個)以及一下固定座723,該下模座721上設有兩下模穴724以及兩向外凸出之定位銷725,該兩下模仁722分別由下而上裝設於該兩下模穴724中,該兩定位銷725分別固設於該上模具 單元71之上模座711上之兩定位孔715內,以用於將上模仁712與下模仁722準確定位,該下固定座723設於該下模座721之底部,其用於將下模仁722軸向定位於下模座721之下模穴724內。
然而,上述定位銷725與定位孔715之結構雖然能將上模仁712與下模仁722定位,但每一定位銷725與定位孔715仍然會出現一定程度之錯位,約在0.01mm左右,且不同定位銷725與定位孔715之錯位程度與錯位方向均不同,故導致產品品質之下降,尤係在非球面光學鏡片模具定位結構中,其對於錯位之需求必須在0.005mm以下。另外,上述模具定位結構7中,由於上模座711、下模座721上之其中一個模穴714、724有損傷而出現不良品時,則需要將整個模座拆下進行修復或更換,這就導致模具定位結構之加工成本大大增加。故,需開發一種新之模具定位結構以克服上述問題,同時提供上述新之模具定位結構之加工方法。
有鑒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模具定位結構及其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以減少加工定位誤差。
一種模具定位結構之加工方法,該模具定位結構包括相互結合之兩模具單元,每一模具單元包括一模座、一模仁套筒以及一模仁,所述模仁套筒上設有沿軸向延伸之一模穴,所述模仁收容於所述模穴內,其中一模具單元之模仁套筒上設有一結合槽,另一模具單元之模仁套筒上設有一結合凸起,所述結合凸起對準並結合於所述結合槽內,每一模具單元之模座上設有一安裝孔,所述模仁套筒可拆卸地安裝於所述安裝孔內,該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提供上述模座以及模仁;提供兩模仁套筒半成品,其中一模仁套筒半成品上設有該結合槽,另一模仁套筒半成品上設有該結合凸起;提供兩加工夾具,每一加工夾具上設有一收容空間以及與該收容空間連通之一加工孔;將該兩模仁套筒半成品分別置於該兩加工夾具之收容空間內,使模仁套筒半成品之結合凸起對準並插入至另一模仁套筒半成品之結合槽內,並將兩加工夾具固定;利用加工夾具之加工孔,加工鑽孔形成沿軸向延伸之模穴,最終得到成型之兩模仁套筒;將模座、模仁套筒以及模仁組合在一起得到模具定位結構。
一種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該模仁套筒的數量為兩個,每一模仁套筒上設有沿軸向延伸之一模穴,其中一模仁套筒上設有一結合槽,另一模仁套筒上設有一結合凸起,所述結合凸起對準並結合於所述結合槽內,該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兩模仁套筒半成品,其中一模仁套筒半成品上設有該結合槽,另一模仁套筒半成品上設有該結合凸起;提供兩加工夾具,每一加工夾具上設有一收容空間以及與該收容空間連通之一加工孔;將該兩模仁套筒半成品分別置於該兩加工夾具之收容空間內,使模仁套筒半成品之結合凸起對準並插入至另一模仁套筒半成品之結合槽內,並將兩加工夾具固定;利用加工夾具之加工孔,加工鑽孔形成沿軸向延伸之模穴,最終得到成型之兩模仁套筒。
上述模具定位結構及其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中,兩加工夾具可使上、下模仁套筒半成品相互嵌合對準,從而可減少加工誤差,有利於精確成型產品。另外,上述加工方法可一次性加工形成模穴 ,製作程序簡單,有利於降低成本。
1‧‧‧模具定位結構
10‧‧‧上磨具單元
11‧‧‧上模座
114‧‧‧主流道
12‧‧‧上模仁套筒
12a‧‧‧上模仁套筒半成品
123a‧‧‧入料口
125a‧‧‧結合凸起
13‧‧‧上模仁
14‧‧‧上固定座
144‧‧‧進料道
20‧‧‧下模具單元
21‧‧‧下模座
111、211‧‧‧結合面
112、212‧‧‧安裝面
113、213‧‧‧安裝孔
115、215‧‧‧分流道
22‧‧‧下模仁套筒
22a‧‧‧下模仁套筒半成品
121a、221a、221、221a‧‧‧第一端面
122a、222a、222、222a‧‧‧第二端面
223、223a‧‧‧入料槽
124a、124a、224、224a‧‧‧模穴
225、225a‧‧‧結合槽
126a、226a、226、226a‧‧‧第一腔體
127a、227a、227、227a‧‧‧第二腔體
128a、228a、228、228a‧‧‧分模面
26‧‧‧加工夾具
261‧‧‧螺絲孔
263‧‧‧收容空間
264‧‧‧抵接面
265‧‧‧加工孔
266‧‧‧螺絲
圖1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模具定位結構之立體組裝圖。
圖2為圖1所示模具定位結構之部分立體分解圖,其中該模具定位結構之下模具單元處於分解狀態。
圖3為圖2所示模具定位結構中之下模仁套筒之立體剖視圖。
圖4為圖1所示模具定位結構另一視角之部分立體分解圖,該模具定位結構之上模具單元處於分解狀態。
圖5為圖4所示模具定位結構中之上模仁套筒之立體剖視圖。
圖6為圖1所示模具定位結構沿VI-VI線之放大剖視圖。
圖7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下模仁套筒半成品之立體圖。
圖8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上模仁套筒半成品之立體圖。
圖9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加工夾具之立體圖。
圖10為圖3與圖5所示模仁套筒之加工過程之示意圖。
圖11為圖3與圖5所示模仁套筒之另一加工過程之示意圖。
圖12為圖11沿XII-XII線之剖視圖。
圖13為圖3與圖5所示模仁套筒之再一加工過程之之剖視圖。
圖14為習知之射出成型模具定位結構之剖面分解示意圖。
請參閱圖1,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模具定位結構1,該模具定位結構1包括一上模具單元10以及與該上模具單元10相對應之一下模具單元20。
請同時參閱圖2,該下模具單元20包括一下模座21、兩下模仁套筒22、兩下模仁23以及一下固定座24。
該下模座21呈方塊狀,其具有一結合面211以及一安裝面212,該結合面211與該安裝面212相對設置,該下模座21內設有軸向延伸之兩安裝孔213,每個安裝孔213為圓柱狀之通孔,其貫通下模座21之結合面211與安裝面212,該等安裝孔213均勻分佈在該下模座21上,用以收容相應之下模仁套筒22。該下模座21在該結合面211上設有向下凹進之一分流道215,該分流道215連通該兩安裝孔213。
請一併參照圖3,所述下模仁套筒22為母模仁套筒,每一下模仁套筒22為圓柱體狀,其外徑略大於下模座21上之安裝孔213之孔徑,以與安裝孔213形成緊密配合。每一下模仁套筒22具有一第一端面221以及一第二端面222,該第一端面221與該第二端面222相對設置,其分別設於該下模仁套筒22之上、下兩端。每一下模仁套筒22位於第一端面221處還設有向內凹進之一入料槽223,該入料槽223之形狀、尺寸與該下模座21之分流道215之形狀、尺寸相匹配。當下模仁套筒22安裝於該安裝孔213內時,該第一端面221與第二端面222分別與下模座21之結合面211以及安裝面212相平齊,且所述入料槽223與該下模座21之分流道215連通(如圖6所示)。每一下模仁套筒22內設有軸向延伸之一模穴224以及一 結合槽225,每一模穴224包括一第一腔體226以及一第二腔體227,該第二腔體227與該第一腔體226同軸心設置且相互連通,該第二腔體227形成於靠近第二端面222之一端,該第一腔體226形成於靠近第一端面221之一端,該第一、第二腔體226、227均為圓柱孔,其中,該第一腔體226之孔徑小於該第二腔體227之孔徑。該結合槽225形成於靠近第一端面221之一端,該結合槽225與該模穴224同軸心設置,且相互連通以共同形成一貫通第一、第二端面221、222之通孔,該結合槽225之外徑大於該模穴224之第一腔體226之外徑,以於該結合槽225之底端形成一分模面228。該結合槽225還與第一端面221處之入料槽223連通,且該結合槽225之深度與該入料槽223之深度相等,即該分模面228與該入料槽223之最低點位於同一平面上。
請繼續參照圖2,該下模仁23可收容於該下模仁套筒22之模穴224內,該下模仁23整體呈階梯柱狀,其包括一本體231、由該本體231向上一體延伸之一成型體232。該成型體232以及該本體231之形狀、尺寸分別與該模穴224之第一、第二腔體226、227之形狀、尺寸相匹配。該成型體232之頂端向下凹陷形成一成型腔234,以供成型欲模制之產品。可以理解地,該成型腔234可根據成型產品之需要設置成不同之形狀。
該下固定座24亦呈方塊狀,其固設於該下模座21之安裝面212上(如圖6所示),以用於將下模仁23與下模仁套筒22軸向定位於下模座21之模穴224內。
請同時參閱圖4,該上模具單元10之結構與下模具單元20之結構 基本相同,其包括一上模座11、兩上模仁套筒12、兩上模仁13以及一上固定座14。所述上模座11、上模仁套筒12、上模仁13以及上固定座14與該下模具單元20之下模座21、下模仁套筒22、下模仁23以及下固定座24分別對應。
該上模座11亦具有一結合面111、一安裝面112、兩安裝孔113以及一分流道115,所述結合面111、安裝面112、安裝孔113以及分流道115之結構與下模座21之結合面211、安裝面212、安裝孔213以及分流道215之結構均相同,而該上模座11之結構與下模座21之結構不同的是:該上模座11內還設有軸向延伸之一主流道114,該主流道114設於兩安裝孔113之間,且貫通該結合面111與安裝面112,同時與該分流道115連通,該主流道114之橫截面積大於分流道115之橫截面積。
所述上模仁套筒12為公模仁套筒,以與該下模仁套筒22相配合。每一上模仁套筒12亦具有一第一端面121以及一第二端面122,該第一端面121與該第二端面122相對設置,其分別設於該上模仁套筒12之上、下兩端(從圖4之視角看),該第一端面121與下模仁套筒22之第一端面221相對應。當上模仁套筒12安裝於該安裝孔113內時,該第一端面121與第二端面122分別與上模座11之結合面111以及安裝面112相平齊(如圖6所示)。
請一併參照圖5,每一上模仁套筒12設有一結合凸起125以及軸向延伸並貫通該上模仁套筒12(包括結合凸起125)之一模穴124。該結合凸起125設於上模仁套筒12之第一端面121上,其與該下模仁套筒22之結合槽225相匹配,該結合凸起125之高度與該下模仁 套筒22之結合槽225之深度相同,該結合凸起125之頂端亦形成一分模面128,該分模面128與該下模仁套筒22之分模面228相對應。該結合凸起125在該分模面128上設有向內凹進之一入料口123,該入料口123與該上模仁套筒12之模穴124連通,該入料口123之寬度與深度由模穴124向外增大,從而使入料口123之口徑由外向模穴124減小,以滿足成型產品,尤係塑膠鏡片之入料口較小之設計需求,使模具定位結構1在開模時,其成型產品較易與入料口123以及分流道115等流道中之廢料脫離。可以理解地,該入料口123之寬度與深度只需其中之一由模穴124向外增大即可。
每一模穴124亦包括一第一腔體126以及一第二腔體127,該第二腔體127與該第一腔體126同軸心設置且相互連通,該第二腔體127形成於靠近第二端面122之一端,該第一腔體126形成於靠近第一端面121之一端,且與第一端面121處之入料口123連通,該第一腔體126之孔徑小於該第二腔體127之孔徑。
請繼續參照圖4,該上模仁13之結構與該下模具單元20之下模仁23之結構基本相同,該上模仁13可收容於上模仁套筒12之模穴124內,其亦包括一本體131以及一成型體132,該成型體132以及該本體131之形狀、尺寸分別與模穴124之第一、第二腔體126、127之形狀、尺寸相匹配。該成型體132之頂端亦向下凹陷形成一成型腔134,該成型腔134之形狀可根據成型產品之形狀自由設計。
該上固定座14之結構與該下模具單元20之下固定座24之結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該上固定座14內設有軸向延伸且貫通該上固定 座14上下之一進料道144,該進料道144與上模座11之主流道114對應,以供成型產品之原料即熔融之塑膠進入。
請參照圖6,先組裝下模具單元20,將各下模仁套筒22對應裝入下模座21之安裝孔213內,形成緊密配合,同時使該下模仁套筒22之第一端面221與該下模座21之結合面211相平齊,並使該下模仁套筒22之入料槽223與該下模座21之分流道215連通;將下模仁23由下朝上裝設於下模仁套筒22之模穴224中,並將下固定座24固設於下模座21之安裝面212,從而對下模仁23進一步軸向定位。同樣,按照組裝下模具單元20之方式組裝上模具單元10。將該上模具單元10與下模具單元20合模,各上模仁套筒12之結合凸起125分別對準並插入各下模仁套筒22之結合槽225,此時該上模座11之結合面111、上模仁套筒12之第一端面121以及分模面128分別與該下模座21之結合面211、下模仁套筒22之第一端面221以及分模面228貼合,該上模仁13之成型腔134亦與該下模仁23之成型腔234對應,以共同形成欲成型產品之成型腔,同時使該上模仁套筒12之入料口123、該上模座11之分流道115與該下模仁套筒22之入料槽223、該下模座21之分流道215連通,所述入料口123、分流道115、分流道215、入料槽223、上模座11內之主流道114以及該上固定座14之進料道144共同形成該模具定位結構1之澆道,以供熔融之塑膠由此進入成型腔,從而順利成型產品。
上述模具定位結構1中,各上模仁套筒12之結合凸起125分別對準並插入至各下模仁套筒22之結合槽225,即可利用上、下模仁套筒21、22相互嵌合實現模具定位結構1之準確定位,減少因模具 定位結構之錯位而造成成型產品偏心之誤差,同時上述模具定位結構1中,每一模穴之對應之模仁套筒還可各自定位,各自成型產品,並不會使習知模具定位結構中因不同定位銷與定位孔之錯位程度與錯位方向不同,而導致成型產品不精確之現象出現,故可提高成型產品之品質。另外,上述模具定位結構1中,該上、下模仁套筒12、22其中一個上之模穴有損傷時,則只需將受損傷之模仁套筒自模座抽出進行修復或更換即可,而無需將上、下模座11、21拆下進行修復或更換整個模座,從而降低模具定位結構1之成本。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下模仁13、23以及上、下模仁套筒12、22均為圓柱形且數量均為兩個,可以理解地,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上、下模仁13、23以及上、下模仁套筒12、22之形狀、數量以及排布方式並不限於所列舉之範圍內,例如,上、下模仁13、23以及上、下模仁套筒12、22之數量亦可同為四個、八個或僅為一個,其排布方式亦可以為環形排列。此外,上、下模仁13、23以及上、下模仁套筒12、22之形狀亦可為長方體、其他多邊形柱體或不規則柱體。另外,該上、下模仁13、23均設有成型腔134、234,實際上只需其中之一上設有成型腔即可。再者,該上模仁套筒12之入料口123、該上模座11之分流道115、主流道114、該下模仁套筒22之入料槽223、該下模座21之分流道215以及該上固定座14之進料道144共同形成該模具定位結構1之澆道,而實際上該模具定位結構1之澆道可更為簡單,即只需設於該第一、第二模具單元至少其中之一上即可,其中該澆道與成型腔連通。
圖7至圖13為圖3所示下模仁套筒22以及圖5所示上模仁套筒12之加工方式。
請參照圖7,提供一下模仁套筒半成品22a,該下模仁套筒半成品22a為圓柱體狀,其外徑略大於下模座21上之安裝孔213之孔徑。該下模仁套筒半成品22a具有一第一端面221a以及一第二端面222a,該第一端面221a與該第二端面222a相對設置,其分別設於該下模仁套筒半成品22a之上、下兩端(從圖7之視角看)。該下模仁套筒半成品22a位於第一端面221a處還設有向內凹進之一入料槽223a以及一結合槽225a。該入料槽223a之形狀、尺寸與該下模座21之分流道215之形狀、尺寸相匹配。該結合槽225a與該下模仁套筒半成品22a同軸心設置,該結合槽225a之底端形成一分模面228a,該結合槽225a與該入料槽223a連通,且該結合槽225a之深度與該入料槽223a之深度相等,即該分模面228a與該入料槽223a之最低點位於同一平面上。
請參照圖8,提供一上模仁套筒半成品12a,該上模仁套筒半成品12a與該下模仁套筒半成品22a相對應,該上模仁套筒半成品12a亦為圓柱體狀,其亦具有一第一端面121a以及一第二端面122a,該第一端面121a與該第二端面122a相對設置,其分別設於該上模仁套筒半成品12a之上、下兩端(從圖8之視角看)。該上模仁套筒半成品12a設有一結合凸起125a,該結合凸起125a設於該上模仁套筒半成品12a之第一端面121a上,其與該下模仁套筒半成品22a之結合槽225a相匹配,該結合凸起125a之高度與該下模仁套筒22a之結合槽225a之深度相同,該結合凸起125a之頂端亦形成 一分模面128a,該分模面128a與該下模仁套筒半成品22a之分模面228a相對應。該結合凸起125a在該分模面128a上設有向內凹進之一入料口123a,該入料口123a之寬度與深度沿上模仁套筒半成品12a徑向向外增大。
上述上、下模仁套筒半成品12a、22a可先利用車床完成圓柱狀之基本外型後,再利用銑床分別銑出入料口123a、入料槽223a、結合槽225a。
請參照圖9,提供兩加工夾具26(圖中僅示出其中一個),每一加工夾具26呈方塊狀,其四角各設有貫穿上下之一螺絲孔261。每一加工夾具26中間設有一收容空間263,該收容空間263之側壁之外形與該上、下模仁套筒半成品12a、22a之側壁之外形相匹配,該收容空間263之深度小於該上、下模仁套筒半成品12a、22a之高度。該收容空間263並未貫穿加工夾具26,從而於其底部形成一抵接面264,該抵接面264之中間設有一加工孔265,該加工孔265與該收容空間263同軸心設置,且相互連通以共同形成一貫通加工夾具26之通孔。
請參照圖10至圖12,將上、下模仁套筒半成品12a、22a分別置於該兩加工夾具26之收容空間263內,其中,該上、下模仁套筒半成品12a、22a之第二端面122a、222a分別與兩加工夾具26之抵接面264相貼合。使上模仁套筒半成品12a之結合凸起125a對準並插入至該下模仁套筒半成品22a之結合槽225a內,且使上模仁套筒半成品12a之入料口123a對準該下模仁套筒半成品22a之入料槽223a。其中,該上模仁套筒半成品12a之第一端面121a與該下模 仁套筒半成品22a之第一端面221a相貼合,該結合凸起125a上之分模面128a與該結合槽225a上之分模面228a相貼合。再利用四根螺絲266分別穿過加工夾具26四角之螺絲孔261,從而將兩加工夾具26固定。該兩加工夾具26之間之壓力可藉由螺絲266之鬆緊來量化,以盡可能與模具固定結構1合模時之壓力相匹配,使上、下模仁套筒半成品12a、22a達到合模時之彈性形變狀態,從而有利於精確成型產品。
請參照圖13,利用加工夾具26之加工孔265,藉由銑床一次性加工鑽孔,即可形成沿軸向延伸之模穴124a、224a,該模穴124a具有一第一腔體126a以及一第二腔體127a,該模穴224a具有一第一腔體226a以及一第二腔體227a,從而最終得到如圖3所示之下模仁套筒22以及如圖5所示上模仁套筒12。
上述加工方法中,兩加工夾具26可使上、下模仁套筒半成品12a、22a相互嵌合對準,從而可減少加工誤差,有利於上、下模仁套筒半成品12a、22a之精確對位元,便於精確成型產品。另外,上述加工方法可一次性加工形成模穴124a、224a,製作程序簡單,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產率與量率。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爰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2a‧‧‧上模仁套筒半成品
123a‧‧‧入料口
125a‧‧‧結合凸起
121a、221a‧‧‧第一端面
122a、222a‧‧‧第二端面
223a‧‧‧入料槽
124a、224a‧‧‧模穴
225a‧‧‧結合槽
126a、226a‧‧‧第一腔體
127a、227a‧‧‧第二腔體
128a、228a‧‧‧分模面
26‧‧‧加工夾具
261‧‧‧螺絲孔
263‧‧‧收容空間
264‧‧‧抵接面
265‧‧‧加工孔
266‧‧‧螺絲

Claims (12)

  1. 一種模具定位結構之加工方法,該模具定位結構包括相互結合之兩模具單元,每一模具單元包括一模座、一模仁套筒以及一模仁,所述模仁套筒上設有沿軸向延伸之一模穴,所述模仁收容於所述模穴內,其中一模具單元之模仁套筒上設有一結合槽,另一模具單元之模仁套筒上設有一結合凸起,所述結合凸起對準並結合於所述結合槽內,每一模具單元之模座上設有一安裝孔,所述模仁套筒可拆卸地安裝於所述安裝孔內,該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上述模座以及模仁;提供兩模仁套筒半成品,其中一模仁套筒半成品上設有該結合槽,另一模仁套筒半成品上設有該結合凸起;提供兩加工夾具,每一加工夾具上設有一收容空間以及與該收容空間連通之一加工孔;將該兩模仁套筒半成品分別置於該兩加工夾具之收容空間內,使模仁套筒半成品之結合凸起對準並插入至另一模仁套筒半成品之結合槽內,並將兩加工夾具固定;利用加工夾具之加工孔,加工鑽孔形成沿軸向延伸之模穴,最終得到成型之兩模仁套筒;將模座、模仁套筒以及模仁組合在一起得到模具定位結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模具定位結構之加工方法,其中每一加工夾具上設有螺絲孔,利用螺絲穿過加工夾具之螺絲孔,將 兩加工夾具固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模具定位結構之加工方法,其中該收容空間與該加工孔同軸心設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模具定位結構之加工方法,其中該設有結合凸起之模仁套筒半成品上設有一入料口,該設有結合槽之模仁套筒半成品上設有一入料槽,該入料槽連通該結合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模具定位結構之加工方法,其中該設有結合槽之模仁套筒之模穴貫穿該模仁套筒並與該結合槽連通,該設有結合凸起之模仁套筒之模穴貫穿該模仁套筒以及該結合凸起。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模具定位結構之加工方法,其中該設有結合槽之模仁套筒之模穴與該結合槽同軸心設置,該設有結合凸起之模仁套筒之模穴與該結合凸起同軸心設置。
  7. 一種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該模仁套筒的數量為兩個,每一模仁套筒上設有沿軸向延伸之一模穴,其中一模仁套筒上設有一結合槽,另一模仁套筒上設有一結合凸起,所述結合凸起對準並結合於所述結合槽內,該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兩模仁套筒半成品,其中一模仁套筒半成品上設有該結合槽,另一模仁套筒半成品上設有該結合凸起;提供兩加工夾具,每一加工夾具上設有一收容空間以及與該收容空間連通之一加工孔;將該兩模仁套筒半成品分別置於該兩加工夾具之收容空間內,使模仁套筒半成品之結合凸起對準並插入至另一模仁套筒半成品之結合槽內,並將兩加工夾具固定; 利用加工夾具之加工孔,加工鑽孔形成沿軸向延伸之模穴,最終得到成型之兩模仁套筒。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其中每一加工夾具上設有螺絲孔,利用螺絲穿過加工夾具之螺絲孔,將兩加工夾具固定。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其中該收容空間與該加工孔同軸心設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其中該設有結合凸起之模仁套筒半成品上設有一入料口,該設有結合槽之模仁套筒半成品上設有一入料槽,該入料槽連通該結合槽。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其中該設有結合槽之模仁套筒之模穴貫穿該模仁套筒並與該結合槽連通,該設有結合凸起之模仁套筒之模穴貫穿該模仁套筒以及該結合凸起。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其中該設有結合槽之模仁套筒之模穴與該結合槽同軸心設置,該設有結合凸起之模仁套筒之模穴與該結合凸起同軸心設置。
TW97117184A 2008-05-09 2008-05-09 模具定位結構及其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 TWI4124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7117184A TWI412451B (zh) 2008-05-09 2008-05-09 模具定位結構及其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7117184A TWI412451B (zh) 2008-05-09 2008-05-09 模具定位結構及其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6318A TW200946318A (en) 2009-11-16
TWI412451B true TWI412451B (zh) 2013-10-21

Family

ID=44870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7117184A TWI412451B (zh) 2008-05-09 2008-05-09 模具定位結構及其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124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7304B (zh) * 2018-10-25 2020-03-11 均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片塑膠射出成型模具結構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24235A (en) * 1944-11-28 1947-07-22 Teksun Inc Injection mold
JPH0465210A (ja) * 1990-07-06 1992-03-02 Toshiba Corp 成形用金型
US7134864B2 (en) * 2003-12-17 2006-11-14 Asia Optical Co. Inc. Molding apparatus with removable mold cores
US20070218157A1 (en) * 2006-03-15 2007-09-20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Molding apparatus with optical alignment mechanism
JP2008049711A (ja) * 2007-11-06 2008-03-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成形金型および貫通穴を有する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24235A (en) * 1944-11-28 1947-07-22 Teksun Inc Injection mold
JPH0465210A (ja) * 1990-07-06 1992-03-02 Toshiba Corp 成形用金型
US7134864B2 (en) * 2003-12-17 2006-11-14 Asia Optical Co. Inc. Molding apparatus with removable mold cores
US20070218157A1 (en) * 2006-03-15 2007-09-20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Molding apparatus with optical alignment mechanism
JP2008049711A (ja) * 2007-11-06 2008-03-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成形金型および貫通穴を有する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6318A (en) 2009-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53982B (zh) 模具装置
JP2008542066A (ja) 金型分割インサート
CN101125449A (zh) 组合式模具
US20090246313A1 (en) Mold fixing structure
CN111283385B (zh) 一种超精密模具加工方法及超精密模具
TWI412451B (zh) 模具定位結構及其模仁套筒之加工方法
CA3009239A1 (en) Deflection device for deflecting a melt flow within a manifold plate
TW201206679A (en) Mold for making optical fiber coupling connector
CN105798562A (zh) 无断差模具加工工艺
US7008212B2 (en) Molding apparatus with removable mold cores
US20090224135A1 (en) Mold unit with replaceable mold core holder
CN101570048B (zh) 模具定位结构及其模仁套筒的加工方法
US7402032B2 (en) Mold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mold apparatus
JPH0647766A (ja) 光ファイバのフェルールの成形モールド
CN106041573A (zh) 一种cnc加工多面孔的组合夹具及装夹方法
EP2075084B1 (en) A part-location link
CN114603786B (zh) 一种配电箱壳体模具
CN110691184A (zh) 一种车载摄像头及其外壳注塑模具和制备工艺
CN117484799A (zh) 分体两段式浇口套铣削加工方法
US20220347903A1 (en) Mould structure with fast replacement of mould core
CN110695622B (zh) 一种进口偏心轴复杂形位的复制加工方法
CN220784561U (zh) 一种吹瓶机的定位腔
CN107921687A (zh) 筛网过滤器的注塑成型方法、注塑成型模具及筛网过滤器
TW200942398A (en) Mold fixing structure
CN213648451U (zh) 一种可调定位环的注塑模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