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6819B - 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6819B
TWI406819B TW99130450A TW99130450A TWI406819B TW I406819 B TWI406819 B TW I406819B TW 99130450 A TW99130450 A TW 99130450A TW 99130450 A TW99130450 A TW 99130450A TW I406819 B TWI406819 B TW I40681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itin
gold nano
nano column
column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30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10945A (en
Inventor
jing hong Huang
Tsung Ching Lai
Liang Chien Cheng
Ru Shi Liu
Michael Hsiao
Li Jane Her
Yao Te Yen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Hopax Chems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Hopax Chems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wan Hopax Chems Mfg Co Ltd
Priority to TW991304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0681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109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09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68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6819B/zh

Links

Description

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關於一種奈米材料,尤指一種金奈米柱。
奈米材料的獨特性質(如光學、電以及磁性性質)主要與其尺寸大小和形狀相關,近年來奈米材料的研究蓬勃發展,並逐漸應用於各種領域,如廢水純化、抗菌塗料、細胞顯影技術和抗癌技術等。
金奈米材料於細胞醫學上的應用極具前瞻性。伴隨著外型的變化,金奈米材料表面電漿共振吸收位置也會改變,最長吸收波長可長至紅外線之波長範圍,由於紅外線的穿透力強,因此金奈米材料可藉著吸收紅外線而具有癌細胞熱療法的潛力。在另一方面,藉著金奈米材料對光的強散射能力,可於暗場光學的偵測中,加強待測細胞邊緣的對比,達到強化影像之效果。
然而,多數奈米材料的實務發展仍受限於合成的困難度以及其本身所帶有的毒性。就金奈米柱來說,於製備中為了使金奈米材料均勻分散於溶液中,往往需要添加介面活性劑但目前習用的介面活性劑(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往往具有如細胞毒性等不利之特質,因而限制了金奈米柱於生物醫學上的運用。
為了解決製程中介面活性劑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習知採用的方法為使用聚苯乙烯磺酸鈉(polystyrene sulfonate)進一步修飾經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之金奈米柱。其修飾的原理是藉著靜電作用使聚苯乙烯磺酸鈉覆蓋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而遮掩其毒性。雖然這種方 法經活體外細胞實驗確認的確具有遮掩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之細胞毒性的效果,然而,活體內的環境往往較活體外來得複雜及不可預期,因此不能屏除在活體內的運用中,仍會有裸露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而造成細胞毒性的風險。此外,聚苯乙烯磺酸鈉的價格過高,也不利於金奈米柱於生物醫學上的普及運用。
綜上所述,考量金奈米柱於生物醫學運用上的潛力,產業上極需要一個合適且有效的方法,以解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生物毒性的缺點。
爰是,本發明之主要目的為提供一種金奈米柱及其製備方法,其係由甲殼素取代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而提高金奈米柱的生物相容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金奈米柱的製造方法,其係包含以下步驟:(a)提供一混合液,其係包含甲殼素以及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修飾之金奈米柱;(b)使前述甲殼素和前述金奈米柱形成化學鍵結;及(c)離心以獲得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
較佳地,前述混合液進一步包含酸液。
較佳地,前述酸液係用於將前述混合液的pH值控制於2.0~7.0。
較佳地,前述酸液係用以作為離去劑。
較佳地,前述酸液為鹽酸、醋酸或其組合。
較佳地,前述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為為烷基數目於3~40的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
較佳地,前述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
較佳地,前述甲殼素的氨基和前述金奈米柱形成前述化學鍵結。
本發明又提供一種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其係包含:金奈米柱;及甲殼素,其係與前述金奈米柱形成化學鍵結。
較佳地,前述金奈米柱與前述甲殼素的氨基形成前述化學鍵結。
較佳地,前述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係由前述方法所製得。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金奈米柱及其製造方法,其中,藉著甲殼素與金奈米柱直接形成化學鍵結,而取代原先修飾於金奈米柱的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達到提高金奈米柱之生物相容性的目的。
甲殼素(chitosan)因為具備高生物相容性、無生物毒性、價格低廉、機械強度好等優點而被廣泛運用於工業及生物醫學中。甲殼素係為以N-乙醯-D-氨基葡萄糖為單體所形成的多醣體,其具有複數個氨基。本發明所述之「甲殼素修飾」係指與甲殼素形成化學鍵結。
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中所述之「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甲殼素-金奈米柱)」係指與甲殼素形成化學鍵結的金奈米柱;更明確地,係指與甲殼素之氨基形成化學鍵結的金奈米柱。
於本發明中,將含甲殼素之溶液的pH值調整於2.0~7.0之間以使甲殼素均勻分散於該溶液之中。所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視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調整前述含甲殼素之溶液的pH值,舉例來說,添加酸液以調 整前述含甲殼素之溶液的pH值。前述酸液包括,但不限於:鹽酸、醋酸或其組合;更明確地,前述酸液包括,但不限於:1~10wt%之鹽酸、1~10wt%之醋酸或其組合。前述酸液同時可作為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的離去劑,以促進甲殼素取代反應的進行。前述酸液的使用量無須加以限定,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視情況調整酸液的使用量以達到使甲殼素均勻分散於該溶液中的目的,及/或達到完善作為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的離去劑之功效。
本發明所述之「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係指烷基數目為3~40的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更明確地,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
[甲殼素-金奈米柱的製備]
本發明所述之甲殼素-金奈米柱的製備方法係包含:首先提供一1~10wt%之甲殼素溶液以及一含有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修飾之金奈米柱的溶液,並將其均勻混合為一混合液。
接著,將前述混合液於20~30℃下靜置,使前述甲殼素與前述金奈米柱形成化學鍵結;更明確地,前述甲殼素之氨基與前述金奈米柱形成化學鍵結,而該甲殼素係作為取代基,取代原先修飾於前述金奈米柱的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較佳地,進一步於前述混合液中添加酸液,以作為前述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的離去劑,促進甲殼素的取代反應;較佳地,前述離去劑佔前述混合液的1~5%(v/v)。
於所屬領域中經常用於修飾金奈米柱的前述「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但所屬領 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根據本發明說明書揭露之內容,當可理解經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修飾之金奈米柱當可在本發明的概念下被甲殼素取代,而不限於經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修飾之金奈米柱。
最後,進行離心步驟將前述混合液中的結晶體分離出來,即獲得本發明之甲殼素-金奈米柱。前述離心步驟係於5000~15000rpm下離心5~30分鐘,視情況重複前述離心步驟1~5次。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理解,前述離心步驟的目的為使結晶體自前述混合液中分離,因此只要能達到此目的,前述離心步驟之轉速、時間和次數皆可視情況改變。
以下實施例係用於進一步了解本發明之優點,並非用於限制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
實施例一:本發明之甲殼素-金奈米柱的製備
將一濃度為1wt%的甲殼素溶液的pH值經鹽酸調整為pH=2後,與一含有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修飾之金奈米柱(如第一A圖所示)的溶液均勻混合為一混合液。
接著,加入3wt%的鹽酸作為離去劑後,使該混合液靜置於室溫下6小時。
最後,將該混合液於10000rpm離心3次,以將混合液中的結晶體分離出來,即獲得本實施例之甲殼素-金奈米柱(如第一B圖所示)。
比較第一A圖和第一B圖,顯示根據本發明之方法,使甲殼素取代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而製得甲殼素-金奈米柱並不會改變原本金奈米柱的外觀形狀。由於奈米材料的獨特性質(如光學、電以及磁性性質)主要與其 尺寸大小和外觀形狀相關,因此,由第一A圖和第一B圖可知,根據本發明方法所製得之甲殼素-金奈米柱不僅提高金奈米柱的生物相容性,也不影響金奈米柱於生物醫學的功用。
實施例二:鑑定本發明之甲殼素-金奈米柱
首先,藉紫外可見光光譜以觀察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修飾之金奈米柱以及實施例一所得之甲殼素-金奈米柱的標準吸收峰位置。
請參第二圖,曲線A顯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修飾之金奈米柱的短軸吸收峰為530奈米,而長軸吸收峰為690奈米。曲線B則顯示甲殼素-金奈米柱的短軸和長軸吸收峰。整體而言,甲殼素-金奈米柱的吸收波長並沒有顯著改變,且峰型也相去不遠。
然後,確認本發明之方法中前述金奈米柱與前述甲殼素的氨基的鍵結關係。請參第三圖A和第三圖B,其分別為前述甲殼素-金奈米柱和純甲殼素的紅外線圖譜(IR)。比較第三圖A和第三圖B可知,甲殼素之氨基的鍵結強度(νC-N ,圖中箭頭所指處)因為與金產生化學鍵結而有所變化,證明了本發明之方法中,前述金奈米柱與前述甲殼素的氨基形成前述化學鍵結的鍵結關係。
接著,比較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修飾之金奈米柱和實施例一所得之甲殼素-金奈米柱的細胞毒性。
由於奈米材料易於經呼吸吸入或口腔食入的方式入侵人體,因此採用人類口腔上皮細胞(S-G)、口腔纖維母細胞(OMF)或肺上皮細胞(BEAS-2B)來進行細胞毒性的測試。簡單地說,將不同體積(0、0.01、0.1、1、10μL)之含有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修飾之金奈米柱(第四圖) 和實施例一所得之甲殼素-金奈米柱(第五圖)的溶液加入前述細胞的培養液中,再觀察細胞存活率。
請參第四圖,結果顯示與1μL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修飾之金奈米柱溶液共同培養的三種細胞,都呈現了將近百分之百的死亡率。請參第五圖,在所有實驗體積中,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對三種細胞皆未造成任何細胞毒性。前述結果顯示經本發明方法以甲殼素取代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而修飾的金奈米柱,顯著的較習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修飾之金奈米柱具有安全性,更適合於生物醫學的運用。
所屬領域之技術人員當可了解,在不違背本發明精神下,依據本案實施態樣所能進行的各種變化。因此,顯見所列之實施態樣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而是企圖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的定義下,涵蓋於本發明的精神與範疇中所做的修改。
第一A圖係穿隧式電子顯微鏡圖以顯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修飾之金奈米柱。
第一B圖係穿隧式電子顯微鏡圖以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一之甲殼素-金奈米柱。
第二圖係紫外可見光光譜圖以顯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修飾之金奈米柱以及本發明實施例一之甲殼素-金奈米柱的表面電漿共振吸收峰。
第三圖係為紅外線圖譜,其中(A)實施例一之甲殼素-奈米金粒子;及(B)純甲殼素。
第四圖係顯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修飾之金奈 米柱的細胞毒性。
第五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一之甲殼素-金奈米柱的細胞毒性。

Claims (8)

  1. 一種金奈米柱的製造方法,其係包含以下步驟:(a)提供一混合液,其係包含甲殼素以及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修飾之金奈米柱;(b)使前述甲殼素和前述金奈米柱形成化學鍵結;及(c)離心以獲得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其中前述甲殼素的氨基和前述金奈米柱形成前述化學鍵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前述混合液進一步包含酸液;其中前述酸液為鹽酸、醋酸或其組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前述酸液係用於將前述混合液的pH值控制於2.0~7.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前述酸液係用以作為離去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前述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為烷基數目於3~40的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前述多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
  7. 一種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其係包含:金奈米柱;及甲殼素,其係與前述金奈米柱形成化學鍵結;其中前述金奈米柱與前述甲殼素的氨基形成前述化學鍵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其係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所製得。
TW99130450A 2010-09-09 2010-09-09 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及其製造方法 TWI4068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30450A TWI406819B (zh) 2010-09-09 2010-09-09 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30450A TWI406819B (zh) 2010-09-09 2010-09-09 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0945A TW201210945A (en) 2012-03-16
TWI406819B true TWI406819B (zh) 2013-09-01

Family

ID=46764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30450A TWI406819B (zh) 2010-09-09 2010-09-09 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06819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36773A1 (en) * 2007-05-02 2008-11-13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Functionalization of nanoparticles by glucosamine derivatives
TW200902192A (en) * 2007-07-12 2009-01-16 Univ Southern Taiwan Tech Provides a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composite having metal nanoparticl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36773A1 (en) * 2007-05-02 2008-11-13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Functionalization of nanoparticles by glucosamine derivatives
TW200902192A (en) * 2007-07-12 2009-01-16 Univ Southern Taiwan Tech Provides a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composite having metal nanopartic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0945A (en) 2012-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uang et al. Protein-directed one-pot synthesis of Ag microspheres with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enhancement of radiation effects on gastric cancer cells
CN101205420B (zh) 一种磁性无机纳米粒/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核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Fu et al. Label-free colorimetric sensor for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heparin based on color quenching of gold nanorods by graphene oxide
CN105036070B (zh) 一种金纳米棒‑二氧化硅核壳结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及用途
JP2009540111A5 (zh)
WO2008081917A1 (ja) 球状フェライトナノ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289434B (zh) 一种Fe3O4@CA‑β‑CD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Dorniani et al. Sustained release of prindopril erbumine from its chitosan-coat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Zhang et al. Hollow spherical gold nanoparticle superstructures with tunable diameters and visible to near-infrared extinction
Chen et al. Isol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tumor effect on DU145 cells of a main polysaccharide in pollen of Chinese wolfberry
CN104546508A (zh) 一种基于纳米银的双重固化齿科抗菌粘结剂的制备方法
CN102757236A (zh) 一种陶瓷粉体的包覆方法
Mousavi et al. Antiproliferative and apoptotic effects of graphene oxide@ AlFu MOF based saponin natural product on OSCC line
Fiorilli et al. Sr-containing 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es bio-functionalized with recombinant ICOS-Fc: An in vitro study
Nie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odium alginate/phosphate-stabilized amorphous calcium carbonate nanocarri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release of curcumin
TWI406819B (zh) 甲殼素修飾之金奈米柱及其製造方法
CN109163739B (zh) 一种制备磁光玻璃基单层磁等离激元太赫兹传感薄膜的方法
Dong et al. Pumpkin Skin Polysaccharide–Zn (II) Complex: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Suppression of Inflammation in Zebrafish
Ou et al. pH-sensitive nanocarriers for Ganoderma applanatum polysaccharide release via host–guest interactions
CN104341487B (zh) 一种葛根蛋白及其纳米颗粒制备方法
CN104249158A (zh) 一种大量制备金纳米棒的生长溶液
TWI436950B (zh) 甲殼素修飾之奈米金粒子及其製造方法
Uddin et al. Novel green hemoglobin-mediated biosynthesis of gold nanoparticles
CN110237255A (zh) 靶向肿瘤细胞的给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TWI403464B (zh) Preparation of Core - shell Structure Composite P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