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1707B - 磁性元件及其繞線基座 - Google Patents

磁性元件及其繞線基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1707B
TWI401707B TW099103691A TW99103691A TWI401707B TW I401707 B TWI401707 B TW I401707B TW 099103691 A TW099103691 A TW 099103691A TW 99103691 A TW99103691 A TW 99103691A TW I401707 B TWI401707 B TW I4017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base
extension
pin
s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036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28665A (en
Inventor
Hsin Wei Tsai
Chun Ping Chen
Ti Chin Chen
Hsiang Yi Tseng
Bou Jun Zung
Ming Cheng Li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Delta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TW0991036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01707B/zh
Priority to US13/018,008 priority patent/US8269593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1286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86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17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170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5Coil bobb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Description

磁性元件及其繞線基座
本案係關於一種磁性元件及其繞線基座,尤指一種可調整繞組之端部配置的磁性元件及其繞線基座。
磁性元件為電子裝置運作時不可或缺的基本構件,可廣泛運用於各式電子裝置。隨著電子裝置小型化、高功率、多功能及普及化的發展趨勢,磁性元件亦須朝扁平化設計,並提高整體效能、提升結構之多樣性及降低成本,以配合電子裝置之需求。
請參閱第一圖,其係為習知磁性元件之結構示意圖。一般而言,磁性元件1,例如:變壓器,具有第一繞組11和第二繞組12,其可纏繞於繞線基座10上,且基於安規考量,第一繞組11的複數個第一端部111與第二繞組12的複數個第二端部121係分別纏繞於繞線基座10兩側的複數個第一接腳101和複數個第二接腳102上,以藉由將第一繞組11、第二繞組12分開掛線在繞線基座10之兩相對側來維持適當的安全距離。而纏繞了第一繞組11和第二繞組12的繞線基座10可與磁芯組13結合以組成磁性元件1,其中磁芯組13之第一開口131對應容置第一繞組11的複數個第一端部111,而第二開口132則對應容置第二繞組12的複數個第二端部121。
以第二繞組12輸出較大的電流為例,一般而言會使用較粗的導線作為第二繞組12,以防止過熱的情形,然而線徑較粗的第二繞組12之第二端部121集中配置會干涉磁芯組13相對於繞線基座10的組裝,造成製程的不便。此外,磁芯組13第一、第二開口131、132必須與容置於其中的繞組之端部,亦即第一端部111與第二端部121,維持適當比例,而若第二繞組12使用線徑較粗的導線,其第二端部121與第二開口132之比例極易超過容許範圍,此時必須改變磁芯組13的尺寸,例如:採用第一、第二開口131、132較大的磁芯組13,或是調整第二繞組12之導線線徑或線圈匝數以克服相關問題,但改變磁芯組13、重新設計磁性元件1之規格或開發新的模具皆需耗費大量工時、人力及開發成本。即便習知技術另可採用多組磁性元件1來分散第二繞組12而解決第二開口132過於擁擠的問題,但使用多組磁性元件1勢必將增加電路佈局之空間而提高整體成本。
有鑑於此,如何發展一種磁性元件及其繞線基座,俾解決習知技術之諸多缺失,實為相關技術領域者目前所迫切需要解決之問題。
本案之主要目的為提供一種磁性元件及其繞線基座,其係利用繞線基座之設計,於維持電氣安全距離之前提下,將磁性元件之第一繞組的第一端部及/或第二繞組的第二端部加以分散,以解決習知技術必須將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分別集中於繞線基座兩相對側掛線,造成磁芯組之其中一開口過於擁擠的問題,俾有效提升磁芯組之開口利用率,並藉由分散繞組之端部來避免熱源集中,進而提升磁性元件的散熱效率。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一較廣實施態樣為提供一種繞線基座,其係應用於磁性元件,磁性元件至少包括第一繞組及第二繞組,第一繞組包括複數個第一端部,第二繞組包括複數個第二端部,而繞線基座包括:繞線部;以及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其係由繞線部分隔;其中,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延伸部至少其中之一同時設有第一繞組之第一端部及第二繞組之第二端部。
根據本案之構想,其中第一延伸部包括第一座體及第二座體,第一、第二座體之間包括第一間隙,而第二延伸部包括第三座體及第四座體,第二、第三座體之間包括第二間隙。
根據本案之構想,其中第一延伸部之第一座體及第二座體分別設有複數個第一接腳及複數個第二接腳,而第二延伸部之第三座體及第四座體分別設有複數個第三接腳及複數個第四接腳。
根據本案之構想,其中第一繞組之複數個第一端部係設置於第一延伸部之第一座體及第二延伸部之第三座體上,並分別與第一接腳及第三接腳電性連接,而第二繞組之複數個第二端部係設置於第一延伸部之第二座體及第二延伸部之第四座體上,並分別與第二接腳及第四接腳電性連接,其中第二繞組之電壓實質上高於第一繞組之電壓,且第一座體之複數個第一接腳至繞線部之距離實質上小於第二座體之複數個第二接腳至繞線部之距離,第一座體之寬度實質上小於第二座體之寬度,第三座體之複數個第三接腳至繞線部之距離實質上小於第四座體之複數個第四接腳至繞線部之距離,第三座體之寬度實質上小於第四座體之寬度。
根據本案之構想,其中第一繞組之複數個第一端部係設置於第一延伸部之第一座體上並與第一接腳電性連接,而第二繞組之複數個第二端部係分別設置於第一延伸部之第二座體及第二延伸部之第三座體與第四座體上,並分別與第二接腳、第三接腳及第四接腳電性連接。
根據本案之構想,其中第一繞組之複數個第一端部係設置於第一延伸部之第一座體及第二座體及第二延伸部之第三座體上,並與第一接腳、第二接腳和第三接腳電性連接,第二繞組之複數個第二端部係設置於第二延伸部之第四座體上並與第四接腳電性連接。
根據本案之構想,其中繞線部更包括通道、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通道係貫穿第一、第二側板,而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之間形成繞線區,第一繞組及第二繞組係設置於繞線區中。
根據本案之構想,其中第一延伸部之第一座體、第二座體以及第二延伸部之第三座體、第四座體係一體成型地由繞線部之第一側板延伸而出。
根據本案之構想,其中第二側板設有複數個掛線槽,其係由第二側板邊緣延伸而出。
根據本案之構想,其中繞線基座更包括導槽。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另一較廣實施態樣為提供一種磁性元件,其係包括:繞線基座,其係包括繞線部、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係由繞線部分隔;第一繞組與第二繞組,其係設置於繞線基座之繞線部,且分別包括複數個第一端部與複數個第二端部;以及磁芯組,其係容收繞線基座之繞線部、第一繞組和第二繞組,且包括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其中,繞線基座之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係分別由磁芯組之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延伸而出,且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延伸部至少其中之一同時設有第一繞組之第一端部及第二繞組之第二端部。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示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案。
請參閱第二圖A並配合第二圖B,其中第二圖A係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結構示意圖,而第二圖B則為具有第二圖A所示之繞線基座的磁性元件之一較佳結構示意圖。如第二圖A及第二圖B所示,繞線基座20可應用於磁性元件2,例如:變壓器,但不以此為限,磁性元件2至少包括第一繞組21和第二繞組22,第一繞組21具有複數個第一端部211,而第二繞組22包括複數個第二端部221,至於繞線基座20包括繞線部200、第一延伸部201和第二延伸部202,其中第一、第二延伸部201、202係由繞線部200分隔,且第一、第二延伸部201、202至少其中之一同時設有第一繞組21之第一端部211及第二繞組22之第二端部221,以下將進一步說明本實施例之繞線基座20的詳細結構。
請再參閱第二圖A,本實施例之繞線基座20的第一延伸部201係由繞線部200之一側延伸而出,且包括第一座體203和第二座體205,第一、第二座體203、205之間具有第一間隙207,其寬度為G1,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第二座體203、205之外型實質上相同,例如:第一座體203和第二座體205可為由繞線部200朝外延伸擴增的梯型座體,且第一、第二座體203、205係以相對於第一間隙207對稱設置為佳,但不以此為限,而第一座體203更可包括複數個第一接腳203a,其係由第一座體203相對於與繞線部200連接之一端的邊緣延伸而出,第一接腳203a係由導電材質所構成,例如:金屬,其一端可埋設於第一座體203中,另一端則彎折成一勾型,且終端大致垂直於第一座體203;第二座體205亦包括複數個導電材質製成的第二接腳205a,而第二接腳205a相對於第二座體205的配置方式實質上與第一接腳203a相對於第一座體203的配置方式相同,至於第一接腳203a和第二接腳205a的數目並無所設限,可依磁性元件2的需求而增減,是以繞線基座20之第一延伸部201可透過第一、第二接腳203a、205a而下腳於電路板(未圖示),且第一座體403之第一接腳403a與第二座體405之第二接腳405a之間可藉由第一間隙207分隔。
至於第二延伸部202係設置於繞線部200相對於第一延伸部201設置之另一側,使第一、第二延伸部201、202透過繞線部200分隔,第二延伸部202可包括第三座體204和第四座體206,且第三、第四座體204、206之間可設有第二間隙208,第二間隙208的寬度為G2。於本實施例中,第三座體204及第四座體206之外型實質上相同,且可與第一、第二座體203、205相同,換言之,第三、第四座體204、206亦可為由繞線部200朝外延伸擴增且對稱於第二間隙208設置的梯型座體,此外,第三座體204上可設有複數個第三接腳204a,第四座體206則可設置複數個第四接腳206a,由於第三、第四接腳204a、206a之形式及其相對於第三、第四座體204、206之關係實質上與第一、第二接腳203a、205a相仿,是以繞線基座20之第二延伸部202亦可透過第三、第四接腳204a、206a而下腳於電路板(未圖示),且第三、第四接腳204a、206a可藉由第三、第四座體204、206間的第二間隙208加以分隔。
請再參閱第二圖A,繞線基座20之繞線部200包括通道200a、第一側板200b和第二側板200c,第一側板200b及第二側板200c係彼此對應設置,以於第一、第二側板200b、200c之間定義出一繞線區200d,而通道200a則軸向地貫穿第一側板200b和第二側板200c,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延伸部301的第一、第二座體203、205和第二延伸部202的第三、第四座體204、206可由繞線部200之第一側板200b延伸而出,且係以與第一側板200b一體成型為佳,其中第一、第二座體203、205和第三、第四座體204、206皆與第一側板200b比鄰繞線區200d之一側面共平面,並相對凸出於第一側板200b背對繞線區200d之另一側面,俾利於輔助固定磁芯組23(如第二圖B所示);至於第二側板200c上則可設置複數個掛線槽200e,例如:四個,其係用以引導部份之第一繞組21的第一端部211及/或第二繞組22的第二端部221以飛線形式出線,掛線槽200e可由第二側板200c之邊緣平行延伸而出,其位置係以分別對應於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座體203、205、204、206為佳,且掛線槽200e實質上可相對於第二側板200c背對繞線區200d之一側面略微凸出,俾輔助固定磁芯組23(如第二圖B所示)。此外,繞線基座20亦可增設導槽209,而本實施例之導槽209可設置於第一座體203和第二座體205比鄰第一間隙207之邊緣,以及第三座體204和第四座體206比鄰第二間隙208之邊緣,以引導部分之第一繞組21之第一端部211及/或第二繞組22之第二端部221順著導槽209而直接與電路板(未圖示)連接,而本實施例之繞線基座20及其各部件可由塑料以射出成型製成,且係以一體成型為佳,但不以此為限。
請再參閱第二圖B並配合第二圖A,本實施例之第一繞組21和第二繞組22可為環繞通道200a纏繞於繞線部200之繞線區200d的導線,其可由例如膠帶等絕緣材質(未圖示)所包覆,然而為了圖示第一繞組21和第二繞組22,於第二圖B中並未繪出絕緣材質。第一繞組21包括複數個第一端部211,第二繞組22則包括複數個第二端部221,於本實施例中,若第二繞組22傳輸之電流大於第一繞組21,則第二繞組22可使用線徑實質上較第一繞組21為粗之導線,而為了避免第二繞組22線徑較粗的第二端部221過於集中,本實施例係將第一端部211設置於第一延伸部201之第一座體203上並與第一接腳203a電性連接,至於線徑較粗的第二繞組22則可設置在第一延伸部201之第二座體205和第二延伸部202之第三座體204及第四座體206上,並分別與第二接腳205a、第三接腳204a和第四接腳206a電性連接,舉例而言: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繞組21可包括兩組導線,其中兩組導線之起始端可纏繞於其中任兩第一接腳203a,並沿著第一座體203進入繞線部200之繞線區200d,於繞足預設匝數後再沿著第一座體203將該兩組導線的終端纏繞於另兩第一接腳203a上,換言之,第一繞組21之兩組導線的起始端及終端實值上便為第一繞組21之第一端部211,而第一端部211可再透過例如:焊料(未圖示)穩固地設置於第一接腳203a上,以與第一接腳203a電性連接及結構連接,至於第二繞組22亦可比照與第一繞組21相似的配置方式繞設於繞線區200d,而其第二端部221則設置於第二、第三、第四座體205、204、206上並與第二接腳205a、第三接腳204a和第四接腳206a電性且結構連接,於本實施例中,部份的第二端部221更可選擇性地以飛線的形式掛設於掛線槽200e上,或沿著繞線基座20之導槽209直接與電路板(未圖示)電性連接,例如:第二圖B其中一第二端部221係沿第二座體205上之導槽209設置。
而設有第一繞組21和第二繞組22的繞線基座20可與磁芯組23相組配,其中磁芯組23包括第一磁芯23a和第二磁芯23b,第一磁芯23a實質上可設置於繞線部200之第一側板200b上,並藉由相對於第一側板200b凸出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座體203、205、204、206使第一磁芯23a相對於第一側板200b定位,至於第二磁芯23b可設置於第二側板200c上並藉由相對於第二側板200c略微凸出的掛線槽200e而相對於第二側板200c定位,俾將纏繞有第一繞組21和第二繞組22的繞線部200夾設於第一、第二磁芯23a、23b之間,以得到如第二圖B所式之磁性元件2。其中第一磁芯23a、第二磁芯23b相對於繞線基座20組配合後可定義出相互對應之第一開口231和第二開口232,第一、第二開口231、232之面積實質上相同,而繞線基座20之第一延伸部201係對應於第一開口231,換言之,第一延伸部201的第一座體203、第二座體205係由第一開口231向外延伸而出,繞線基座20之第二延伸部202則對應於第二開口232,使第三、第四座體204、206可由磁芯組23之第二開口232向外延伸而出。又由於本實施例之第一端部211係設置於第一延伸部201的第一座體203上,第二繞組22部份的第二端部221係設置於第一延伸部201的第二座體205上,是以繞線基座20的其中一延伸部,於本實施例中即第一延伸部201,同時設有第一、第二端部211、221,且磁芯組23對應於第一延伸部201之第一開口231亦同時包括第一、第二端部211、221容置於其中。而由於第一延伸部201之第一座體203的第一接腳203a與第二座體205之第二接腳205a之間的距離至少大於第一間隙207之寬度G1,因此與第一接腳203a電性連接之第一端部211和與第二接腳205a電性連接之第二端部221便可藉由第一間隙207維持適當的安全距離。
由上述說明應可理解,若當本實施例之第二繞組22線徑較粗時,可將第二端部221分散設置於繞線基座20之第一延伸部201和第二延伸部202,例如:部分的第二端部221設置於第二延伸部202之第三、第四座體204、206,而部分之第二端部221則設置於第一延伸部201的第二座體205,是以相較於第一端部111全數配置於對應磁芯組13其第一開口131之一側,且第二端部121全數配置於對應磁芯組13其第二開口132之一側的習知技術(如第一圖所示),本實施例可藉由部分分散線徑較粗的第二端部221來防止第二端部221集中於磁芯組23之第二開口232而過於擁擠之問題,從而避免干涉磁芯組23組配,且可進一步分散熱源。又由於本實施例之繞線基座20的第一延伸部201即便同時設有第一端部211和第二端部221,然其係分別設置於第一延伸部201的第一、第二座體203、205上,且第一、第二座體203、205之間具有第一間隙207,是以第一、第二端部211、221與第一、第二接腳203a、205a連接處可透過第一間隙207維持電氣安全距離,當然,第一間隙207之寬度G1亦可視第一繞組21與第二繞組22之間的壓差而調整,以確保磁性元件2可符合安全規範。
而本案之複數個第一、第二端部211、221相對於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座體203、205、204、206的配置方式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態樣,另可視第一、第二端部211、221之數量作靈活的配置。請參閱第三圖,其係為具有第二圖A所示之繞線基座之磁性元件的另一較佳結構示意圖。如第三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繞線基座30和磁芯組33的結構實質上皆與本案第二圖B所示之繞線基座20和磁芯組23之結構相同,而第一繞組31同樣包括複數個第一端部311,第二繞組32亦包括複數個第二端部321,而於本實施例中,若第一端部311數目大於第二端部321之數目,為了分散數量較多的第一端部311,可將第一繞組31之第一端部311設置於繞線基座30之第一延伸部301的第一座體303、第二座體305以及第二延伸部302的第三座體304上,並分別與第一接腳303a、第二接腳305a和第三接腳304a電性連接,而第二繞組32由於其第二端部321的數量少於第一端部311,因此可配置於第二延伸部302的第四座體306上,並與第四接腳306a連接。是以本實施例之繞線基座30的第二延伸部302上共同設有第一繞組31的第一端部311和第二繞組32的第二端部321,而磁芯組33之第二開口332亦同時容置有第一端部311和第二端部321,且由於第二延伸部302的第三座體304之第三接腳304a和第四座體306之第四接腳306a之間係由第二間隙308隔開,因此與第三接腳304a電性連接之第一端部311及與第四接腳306a電性連接之第二端部321兩者間便可透過第二間隙308保持適當安全距離,使磁性元件3可符合安全規範。
而本案之繞線基座的形式並不限於第二圖A所示之態樣,其亦可有所變化。請參閱第四圖A並配合第四圖B,其中四圖A係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結構示意圖,第四圖B係為具有第四圖A所示之繞線基座之磁性元件結構示意圖。如第四圖B及第四圖A所示,本實施例之磁性元件4包括繞線基座40、第一繞組41、第二繞組42和磁芯組43,其中繞線基座40包括繞線部400、第一延伸部401和第二延伸部402,第一延伸部401包括第一、第二座體403、405,第二延伸部402則包括第三、第四座體404、406,其相對於繞線部400之配置實質上與第二圖A所示者相仿,且第一座體403和第二座體405之間同樣包括第一間隙407,第三座體404和第四座體406之間亦包括第二間隙408,惟本實施例中,第一座體403實質上為矩形座體,且複數個第一接腳403a至繞線部400之距離D1實質上小於複數個第二接腳405a至繞線部400之距離D2,此外,第一座體403之複數個第一接腳403a延伸而出之一側的寬度係為第一座體403的寬度W1,第二座體405之複數個第二接腳405a延伸而出之該側面的寬度則為第二座體405之寬度W2,而本實施例之第一座體403之寬度W1實質上小於第二座體405的寬度W2,換言之,第二座體405較第一座體403更為凸出,且實質上向外延伸。
請再參閱第四圖A,第二延伸部402之第三座體404實質上亦為矩形結構,其係與第一座體403之外型相似,而複數個第三接腳404a至繞線部400的距離D3實質上小於第四座體406之複數個第四接腳406a至繞線部400的距離D4,至於第三座體404的寬度W3實質上小於第四座體406的寬度W4,是以第四座體406實質上較第三座體404更為凸出且實質上向外延伸。
請再參閱第四圖B並配合第四圖A,本實施例之第一繞組41和第二繞組42可為纏繞於繞線部400之繞線區400d的導線,其分別具有複數個第一端部411和第二端部421,而本實施例中,第二繞組42之電壓實質上高於第一繞組41,是以可將第二繞組42的第二端部421設置於第一延伸部401之第二座體405和第二延伸部402的第四座體406,並分別與第二接腳405a和第四接腳406a相連,而第一繞組41之第一端部411則可設置於第一延伸部401的第一座體403和第二延伸部402的第三座體404,並分別與第一接腳403a和第三接腳404a相連,由於第二座體405之第二接腳405a至繞線部400的距離D2和第四座體406之第四接腳406a至繞線部400的距離D4實質上大於第一座體403之第一接腳403a至繞線部400的距離D1和第三座體404之第三接腳404a至繞線部400的距離D3,因此第二繞組42的第二端部421與第二接腳405a、第四接腳406a連接處便可藉此延長其與繞線部400之間的距離,以維持電氣安全。而配置了第一繞組41和第二繞組42的繞線基座40可再與磁芯組43組配,以得到如第四圖B所示之磁性元件4,其中磁芯組43之第一開口431係對應於第一延伸部401,而第二開口432則對應於第二延伸部402,由此可知,由於本實施例之繞線基座40的第一、第二延伸部401、402上皆同時設有第一、第二端部411、421,是以磁芯組43之第一、第二開口431、432自然同時容置有第一繞組41和第二繞組42的第一、第二端部411、421,此外,因第一延伸部401包括第一間隙407,可將第一、第二座體403、405加以分隔,第二延伸部402亦具有第二間隙408分隔第三、第四座體404、406,故設置於第二、第四座體405、406上的第二端部421仍可與設置於第一、第三座體403、404上的第一端部411保持適當距離,是以即便本實施例之磁性元件4其第一繞組41的第一端部411和第二繞組42的第二端部421係共同設置於第一延伸部401和第二延伸部402上,仍不會影響磁性元件4的電氣安全性。
透過第四圖A、第四圖B之實施例的說明可知,當第一繞組41的電壓低於第二繞組42時,用以設置第一端部411的座體,例如:第一、第三座體403、404實質上可無需如用以配置第二端部421的座體,例如:第二、第四座體405、406,必須延長其第二、第四接腳405a、406a至繞線部400的距離,是以可進一步節省繞線基座40材料的使用以降低製造成本。
由上述說明應可理解,若第二繞組之電壓低於第一繞組時,亦可改將第一繞組之第一端部設置於第四圖A所示之繞線基座40之第一延伸部401的第二座體405和第二延伸部402的第四座體406上,並將電壓較低的第二繞組之第二端部設置於第一座體403和第三座體404上,以確保磁性元件之電氣安全。當然,如第四圖B所示,繞線基座之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皆同時設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配置方式亦可套用於第二圖A所示之繞線基座20;當然,第二圖B及第三圖所示之實施例亦可因應繞組之電壓來調整繞線基座之座體大小,並將電壓較低之繞組的端部配置於體積較小的座體,以節省繞線基座之材料及成本。此外,本案之第二圖A之繞線基座20其第一延伸部201之第一、第二座體203、205之間係以第一間隙207隔開第一接腳接腳203a和第二接腳205a,第二延伸部202之第三座體204和第四座體206之間則以第二間隙208隔開第三接腳204a和第四接腳206a,第四圖A所示之繞線基座40亦然,然而應可理解,於某些實施例中,若兩相鄰之第一、第二接腳,或兩相鄰之第三、第四接腳之間已具有足夠的安全距離,則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實質上亦可分別設計為單一座體,換言之,繞線基座之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並不以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座體為限。
綜上所述,本案主要利用繞線基座之設計,將第一繞組之第一端部及/或第二繞組之第二端部加以分散,以避免習知技術必須將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別集中於繞線基座兩側掛線所可能造成之種種問題,換言之,在相同磁芯組之開口面積之下,透過本案之繞線基座可將第一端部及/或第二端部加以分散而有效地提升磁芯組之開口利用率,是以便無需如習知技術般,當磁芯組之某一開口過於擁擠時必須更換磁芯組、重新設計磁性元件、甚或設置兩組磁性元件,從而可避免造成人力、物力之損耗。
此外,本案藉由分散第一繞組之第一端部及/或第二繞組之第二端部,除可避免干涉磁芯組之組配而提升製程的便利性,亦可分散熱源而防止磁性元件因過熱而損毀。再者,本案可視第一、第二繞組之導線的線徑粗細、端部多寡等而相對於繞線基座作多樣化的靈活配置,且亦可調整繞線基座之座體大小,並依據第一、第二繞組的電壓高低配合座體的大小進行配置,俾於符合安規之前提下達成節省成本之目的。由於上述諸多優點係為習知技術所不及者,是以本案之磁性元件及其繞線基座極具產業之價值,且符合各項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
縱使本發明已由上述之實施例詳細敘述而可由熟悉本技藝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1、2、3、4...磁性元件
10、20、30、40...繞線基座
101、203a、303a、403a...第一接腳
102、205a、305a、405a...第二接腳
11、21、31、41...第一繞組
111、211、311、411...第一端部
12、22、32、42...第二繞組
121、221、321、421...第二端部
13、23、33、43...磁芯組
23a...第一磁芯
23b...第二磁芯
131、231、431...第一開口
132、232、332、432...第二開口
200、400...繞線部
200a...通道
200b...第一側板
200c...第二側板
200d、400d...繞線區
200e...掛線槽
201、301、401...第一延伸部
203、303、403...第一座體
205、305、405...第二座體
207、407...第一間隙
202、302、402...第二延伸部
204、304、404...第三座體
204a、304a、404a...第三接腳
206、306、406...第四座體
206a、306a、406a...第四接腳
208、308、408...第二間隙
209...導槽
G1...第一間隙寬度
G2...第二間隙寬度
D1...第一接腳至繞線部距離
D2...第二接腳至繞線部距離
D3...第三接腳至繞線部距離
D4...第四接腳至繞線部距離
W1...第一座體寬度
W2...第二座體寬度
W3...第三座體寬度
W4...第四座體寬度
第一圖:其係為習知磁性元件之結構示意圖。
第二圖A:其係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結構示意圖。
第二圖B:其係為具有第二圖A所示之繞線基座之磁性元件之一較佳結構示意圖。
第三圖:其係為具有第二圖A所示之繞線基座之磁性元件的另一較佳結構示意圖。
第四圖A:其係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結構示意圖。
第四圖B:其係為具有第四圖A所示之繞線基座之磁性元件結構示意圖。
4...磁性元件
403a...第一接腳
405a...第二接腳
41...第一繞組
411...第一端部
42...第二繞組
421...第二端部
43...磁芯組
431...第一開口
432...第二開口
0401...第一延伸部
403...第一座體
405...第二座體
407...第一間隙
402...第二延伸部
404...第三座體
404a...第三接腳
406...第四座體
406a...第四接腳
408...第二間隙

Claims (17)

  1. 一種繞線基座,其係應用於一磁性元件,該磁性元件至少包括一第一繞組及一第二繞組,該第一繞組包括複數個第一端部,該第二繞組包括複數個第二端部,而該繞線基座包括:一繞線部;以及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其係由該繞線部分隔;其中,該第一延伸部與該第二延伸部至少其中之一同時設有該第一繞組之該第一端部及該第二繞組之該第二端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繞線基座,其中該第一延伸部包括一第一座體及一第二座體,而該第二延伸部包括一第三座體及一第四座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繞線基座,其中該第一延伸部之該第一座體與該第二座體之間包括一第一間隙,而該第二延伸部之該第三座體與該第四座體之間包括一第二間隙。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繞線基座,其中該第一延伸部之該第一座體及該第二座體分別設有複數個第一接腳及複數個第二接腳,而該第二延伸部之該第三座體及該第四座體分別設有複數個第三接腳及複數個第四接腳。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繞線基座,其中該第一繞組之該複數個第一端部係設置於該第一延伸部之該第一座體及該第二延伸部之該第三座體上,並分別與該第一接腳及該第三接腳電性連接,而該第二繞組之該複數個第二端部係設置於該第一延伸部之該第二座體及該第二延伸部之該第四座體上,並分別與該第二接腳及該第四接腳電性連接。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繞線基座,其中該第二繞組之電壓實質上高於該第一繞組之電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繞線基座,其中該第一座體之該複數個第一接腳至該繞線部之距離實質上小於該第二座體之該複數個第二接腳至該繞線部之距離,且該第一座體之寬度實質上小於該第二座體之寬度,該第三座體之該複數個第三接腳至該繞線部之距離實質上小於該第四座體之該複數個第四接腳至該繞線部之距離,且該第三座體之寬度實質上小於該第四座體之寬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繞線基座,其中該第一繞組之該複數個第一端部係設置於該第一延伸部之該第一座體上並與該第一接腳電性連接,而該第二繞組之該複數個第二端部係分別設置於該第一延伸部之該第二座體及該第二延伸部之該第三座體與該第四座體上,並分別與該第二接腳、該第三接腳及該第四接腳電性連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繞線基座,其中該第一繞組之該複數個第一端部係設置於該第一延伸部之該第一座體及該第二座體及該第二延伸部之該第三座體上,並與該第一接腳、該第二接腳和該第三接腳電性連接,該第二繞組之該複數個第二端部係設置於該第二延伸部之該第四座體上並與該第四接腳電性連接。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繞線基座,其中該繞線部更包括一通道、一第一側板及一第二側板,該通道係貫穿該第一側板及該第二側板,而該第一側板與該第二側板之間形成一繞線區,該第一繞組及該第二繞組係設置於該繞線區中。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繞線基座,其中該第一延伸部之該第一座體、該第二座體以及該第二延伸部之該第三座體、該第四座體係一體成型地由該繞線部之該第一側板延伸而出。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繞線基座,其中該第二側板設有複數個掛線槽,其係由該第二側板邊緣延伸而出。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繞線基座,其更包括一導槽。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繞線基座,其中該磁性元件更包括一磁芯組,該磁芯組包括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二開口,該繞線基座之該第一延伸部及該第二延伸部係分別由該磁芯組之該第一開口和該第二開口延伸而出。
  15. 一種磁性元件,其係包括:一繞線基座,其係包括一繞線部、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該第一延伸部及該第二延伸部係由該繞線部分隔;一第一繞組與一第二繞組,其係設置於該繞線基座之該繞線部,且分別包括複數個第一端部與複數個第二端部;以及一磁芯組,其係容收該繞線基座之該繞線部、該第一繞組和該第二繞組,且包括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二開口;其中,該繞線基座之該第一延伸部及該第二延伸部係分別由該磁芯組之該第一開口及該第二開口延伸而出,且該第一延伸部與該第二延伸部至少其中之一同時設有該第一繞組之該第一端部及該第二繞組之該第二端部。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該繞線基座之該第一延伸部包括一第一座體及一第二座體,而該第二延伸部包括一第三座體及一第四座體。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該繞線基座之該第一延伸部之該第一座體與該第二座體之間包括一第一間隙,而該第二延伸部之該第三座體與該第四座體之間包括一第二間隙。
TW099103691A 2010-02-06 2010-02-06 磁性元件及其繞線基座 TWI4017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03691A TWI401707B (zh) 2010-02-06 2010-02-06 磁性元件及其繞線基座
US13/018,008 US8269593B2 (en) 2010-02-06 2011-01-31 Magnetic element and bobbin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03691A TWI401707B (zh) 2010-02-06 2010-02-06 磁性元件及其繞線基座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8665A TW201128665A (en) 2011-08-16
TWI401707B true TWI401707B (zh) 2013-07-11

Family

ID=44353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03691A TWI401707B (zh) 2010-02-06 2010-02-06 磁性元件及其繞線基座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269593B2 (zh)
TW (1) TWI4017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45024B (zh) * 2010-09-17 2014-07-11 Chih Hao Lin 非對稱式扁平變壓器
TWI493578B (zh) * 2013-03-13 2015-07-21 Yujing Technology Co Ltd The improved structure of the wire frame
CN104143427B (zh) * 2013-05-07 2017-11-28 明纬(广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器线架
US20150116069A1 (en) * 2013-10-31 2015-04-30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619990A (zh) * 2014-11-18 2016-06-0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變壓器及其導線架
CN105679515A (zh) * 2014-11-18 2016-06-15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变压器及其导线架
JP7035482B2 (ja) 2017-11-24 2022-03-15 Tdk株式会社 巻線部品
JP7062925B2 (ja) 2017-11-24 2022-05-09 Tdk株式会社 巻線部品
TWI693617B (zh) * 2019-09-25 2020-05-11 一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無需搭配套管實施繞線的變壓器
CN114121455A (zh) * 2021-11-23 2022-03-01 中山华宏精密模具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器线架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90607U (en) * 2005-12-02 2006-05-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Transform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61358B1 (en) * 2005-09-12 2006-06-13 Sen-Tai Yang Structure of inductance core and wire fram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90607U (en) * 2005-12-02 2006-05-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Transform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269593B2 (en) 2012-09-18
TW201128665A (en) 2011-08-16
US20110193673A1 (en) 201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1707B (zh) 磁性元件及其繞線基座
CN107437885B (zh) 电源模块及电源装置
US7889043B2 (en) Assembly structure of transformer, system circuit board and auxiliary circuit board
US8013710B2 (en) Magnetic element module
US10490342B2 (en) 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 module
CN101840765B (zh) 线圈部件、变压器以及开关电源装置
TW201008080A (en) Transformer structure
US10541616B2 (en) Power adaptor
WO2021047421A1 (zh) 电感骨架、电感装置及灯具
CN101170004A (zh) 变压器
US8446244B1 (en) Integrated magnetic element
KR102281276B1 (ko) 평판형 변압기
US10763028B2 (en) Magnetic component and magnetic core of the same
US20210076540A1 (en) Power module and power device
KR200495510Y1 (ko) 슬림형 트랜스포머
CN102148093B (zh) 磁性元件及其绕线基座
KR102281274B1 (ko) 평판형 변압기
CN209133326U (zh) 电感器
TWI437584B (zh) 變壓器與電感元件之組合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CN103021631B (zh) 变压器
JP4627764B2 (ja) 三相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US7456718B1 (en) Wire-arranging pin and winding frame and transformer having same
KR102644201B1 (ko) 평판형 변압기용 1차측 코일 소자 및 평판형 변압기
JP3197646U (ja) 整合式電源変換モジュール
US20210050142A1 (en) Power module and power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