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5310B - 扣件組結構 - Google Patents

扣件組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5310B
TWI385310B TW101101867A TW101101867A TWI385310B TW I385310 B TWI385310 B TW I385310B TW 101101867 A TW101101867 A TW 101101867A TW 101101867 A TW101101867 A TW 101101867A TW I385310 B TWI385310 B TW I3853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crew
fork
plate body
coupling
faste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1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4298A (en
Inventor
Johnson Chen
Original Assignee
Johnson C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hnson Chen filed Critical Johnson Chen
Priority to TW1011018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38531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24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42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53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5310B/zh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Description

扣件組結構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扣件組結構,且特別是關於一種適用於組合式衣櫥、組合式櫥櫃、組合屋、機械組合、室內裝潢、組合式傢俱、玩具結構、固定式支撐架結構或移動式動力機械的扣件組結構。
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組合式衣櫥、櫥櫃、組合屋、機械組合、室內裝潢、玩具結構或傢俱的種類也愈來愈多樣化。雖然,組合式衣櫥、櫥櫃、組合屋、機械組合、木板室內裝潢、玩具或傢俱的種類繁多,且各種材質都有,但其組裝一般是用螺絲鎖合的方式將上述結構的結構、板體進行鎖合固定。
請參見圖1,圖1所示為現有技術提供的一種常見的組合式櫥櫃立體圖。在圖1中,櫥櫃1的上半部的其中一側是以爆炸圖的方式顯示。櫥櫃1的上半部是由三片橫隔板11、兩片的直立板12與一片背板14所構成,其中直立板12是通過多個螺絲13而鎖合在橫隔板11與背板14上;最後,藉由多個板件體(即橫隔板11、背板14、直立板12)的組合,而構成一傳統的櫥櫃1。然而,螺絲13的鎖合需要花費不少工時,而且螺絲13與螺絲孔間的對位有時也會花去不少時間。此外,若櫥櫃1經過多次且重複的拆裝與組合後,其上的螺絲孔會產生變形,致使組裝後的櫥櫃1會產生鬆動。因此,在組裝櫥櫃或上述結構產品時,如何使組裝的工時縮短,且讓該結構能承受多次且重複的拆裝與組合,是一件重要的議題;再者,透過螺絲13或其他固定、結合方式而結合不同的結構件、板件體,一般而言均有結合機械強度不足的問題。是故,如何改進上述機械結構的結合問題,是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努力的目標。
本發明主要目的在解決組合式衣櫥、組合式櫥櫃、組合屋、機械組合、室內裝潢、組合式傢俱、玩具結構、固定式支撐架結構或移動式動力機械之結構件、板件體的組裝結合問題,並用以縮短組裝工時,使該結構件、板件體可以承受多次的拆卸、結合。
本發明另一目的在於改善不同結構件、板件體之間的結合機械強度問題,使其結合後的結合性提升,並防止該結構鬆脫、搖晃。
為達上述及其他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扣件組結構,其用以連接一第一板體及一第二板體,該扣件組結構包括有一插銷及至少一螺絲件,該螺絲件包括有一螺絲桿及一螺絲頭,該螺絲桿與該第一板體相連接,該螺絲頭與該第一板體間隔設置;該插銷包括有一本體及一叉狀元件,該本體與該第二板體相連接,該叉狀元件與該第二板體間隔設置;其中,該叉狀元件可分離地與該螺絲件相結合,使該螺絲頭抵接於該叉狀元件與該第二板體之間,該叉狀元件抵接於該螺絲頭與該第一板體之間。藉此,本發明的扣件組結構可用以提昇該第一板體、第二板體的結合機械強度。
為達上述及其他目的,本發明提供另一種扣件組結構,其用以連接一第一板體及一第二板體,該扣件組結構包括有一插銷及至少一螺絲件,該螺絲件包括有一螺絲桿及一螺絲頭,該螺絲桿與該第一板體相連接,該螺絲頭與該第一板體間隔設置;該插銷包括有一本體及一叉狀元件,該本體與該第二板體相連接,該叉狀元件與該第二板體間隔設置;其中,該叉狀元件可分離地與該螺絲件相結合,且該叉狀元件包括有一根部及一端部,該根部連接該本體,該端部為一自由端,且該端部比該根部薄。藉此,該插銷的叉狀元件即可輕易、順利地插入該螺絲頭與該第一板體之間,且,該叉狀元件與該螺絲頭之間的摩擦力是可變動、可調整的。
為達上述及其他目的,本發明提供又一種扣件組結構,其用以連接一第一板體及一第二板體,該扣件組結構包括有一插銷及至少一螺絲件,該螺絲件包括有一螺絲桿及一螺絲頭,該螺絲桿與該第一板體相連接,該螺絲頭與該第一板體間隔設置;該插銷包括有一本體及一叉狀元件,該本體與該第二板體相連接,該叉狀元件與該第二板體間隔設置;其中,該叉狀元件可分離地與該螺絲件相結合,該叉狀元件的一分支部上包括有至少一凹入而用以容置該螺絲桿的耦接元件,或包括有多個併排成一直線而用以依序接觸該螺絲桿的耦接元件。藉此,該螺絲件與該插銷的結合程度係為可調整式的,或者,該耦接元件可用以容納、限制該螺絲件的螺絲頭,避免其結構的鬆脫、掉落。
如上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本體藉由至少一固定元件而固定至該第二板體,該本體包括有至少一容置空間,該固定元件的至少部份體積位於該容置空間內,且該容置空間的全部體積大於該部份之固定元件的體積。
如上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叉狀元件的相異兩分支部的間距逐漸縮減。
如上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螺絲頭可選擇性地抵接於該叉狀元件的根部。
如上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插銷包括有一容置槽,該容置槽位於該叉狀元件的根部之處,且該螺絲頭可選擇性地抵接於該容置槽內。
如上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第一板體透過設置於側邊的一溝槽而容置該螺絲件,或者,該第二板體透過設置於側邊的一溝槽而容置該插銷。
如上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叉狀元件包括有多個耦接元件,該些耦接元件週期性地設置於該叉狀元件的分支部上,當該叉狀元件與該螺絲件相結合時,該些耦接元件依序與該螺絲桿抵接;且,該耦接元件的寬度小於或等於該螺絲桿的直徑;相異兩分支部上的耦接元件之間距逐漸縮減。
如上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螺絲件的數目為複數個,多個螺絲件的螺絲桿之直徑均不相等,當該叉狀元件與該螺絲件相結合時,該叉狀元件的兩分支部同時與多個螺絲桿抵接。
如上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叉狀元件包括有多於或等於該螺絲件之數目的耦接元件,且該耦接元件設置於該叉狀元件的至少一分支部上,每一耦接元件均可選擇性地與該螺絲桿相耦合;此外,該耦接元件的寬度大於或等於該螺絲桿的直徑;該叉狀元件的每一分支部均包括有多個耦接元件,且相異兩分支部上的耦接元件之間距逐漸縮減。
如上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叉狀元件的每一分支部均設置有至少一固鎖裝置,該固鎖裝置可拆卸地連接該分支部與該第二板體。
綜合上述,本發明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利用該插銷及至少一螺絲件的分解、結合,而使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可簡單、快速地互相分離或結合,還可經歷多次組裝,也不會造成鬆脫、掉落的狀況。因此,其結構的穩定性與可靠度均比傳統螺絲的結合方式大為增加,故具有龐大的商業應用潛力。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第1實施例>
如圖2A~圖2B所示,一扣件組結構,其係用以連接一第一板體21及一第二板體22。該扣件組結構包括有一插銷24及一螺絲件23,該螺絲件23包括有一螺絲頭231、一螺絲桿232及一墊塊233。該螺絲桿232插入該第一板體21內而與該第一板體21相連接。該螺絲頭231與該第一板體21間隔設置。該墊塊233可抵接於該第一板體21的上表面211,用以相對該第一板體21而在水平的方向上產生摩擦力,進而增加結合的機械強度。此外,該墊塊233也可以控制該螺絲件23往下鑽入該第一板體21的深度,使該螺絲件23停止於特定的鑽入深度;也就是說,該墊塊233在螺絲桿232上的位置,即決定了該螺絲頭231與該上表面211之間的高度(H)之大小,因此,可藉由該墊塊233的設置而控制該螺絲件23的鑽入深度。如此一來,因為該螺絲件23的鑽入深度已被固定,所以即使該螺絲桿232的最下方呈尖頭狀,也不需要擔心該螺絲件23釘得太深。在本實施例中,該螺絲桿232的下半部可透過旋轉而鎖入或透過敲打而釘入該第一板體21。還有,該墊塊233可設置於該上表面211的上方,也可以埋設於該上表面211的下方(如圖2A所示),該墊塊233埋設於該上表面之下可較節省空間。
該第二板體22在下方的側邊之處設置有一溝槽223,用以容置該插銷24。該插銷24的左邊包括有一本體241,在右邊則包括有一叉狀元件242。該本體241藉由三個固定元件2411而固定至該溝槽223內的溝槽底面2231上,進而使該插銷24穩固地結合在該第二板體22的下面側邊。該叉狀元件242與該第二板體22的溝槽底面2231呈間隔設置。該插銷24包括有一容置槽244,該容置槽244位於該叉狀元件242的根部242A之處。
如圖2A與圖2B所示,當該螺絲件23與該第一板體21向左移動時,該螺絲桿232即可進入該叉狀元件242的兩分支部242C之間的開口243,如此一來,該叉狀元件242的兩分支部242C即可插入該螺絲頭231的下方。藉此,該叉狀元件242即可簡單、快速地與該螺絲件23互相結合或分離。當該叉狀元件242與該螺絲件23互相結合之後,該螺絲頭231係被該叉狀元件242與該溝槽底面2231夾持,且該叉狀元件242係被該螺絲頭231與該第一板體21的上表面211夾持。是故,該第二板體22、該螺絲頭231、該叉狀元件242與該第一板體21即可依序由上至下排列並抵接。進一步地說,當該叉狀元件242與該螺絲件23互相結合之後,該螺絲頭231的上方與該第二板體22的溝槽底面2231相抵接,下面則與該叉狀元件242相抵接,且同時,該叉狀元件242的上面與該螺絲頭231相抵接,下面則與該第一板體21的上表面211相抵接。因此,該螺絲頭231同時對該叉狀元件242、第二板體22施予摩擦力,該叉狀元件242也同時對該螺絲頭231、第一板體21施予摩擦力。藉此,該第一板體21、螺絲頭231、叉狀元件242與該第二板體22之間的摩擦力即可極大化,用以增加該叉狀元件242與該螺絲件23結合的機械強度,使其結合更穩固。還有,當該螺絲件23向左移動時,該螺絲頭231係位於該分支部242C之上,該螺絲頭231可以抵接或不抵接於該容置槽244內。如圖2B所示,該容置槽244的輪廓與該螺絲頭231的輪廓相同,因此該螺絲頭231可抵接於該容置槽244內呈完全吻合的配合狀態。也就是說,當該螺絲件23插入至最左邊時,該容置槽244即可容置並接觸該螺絲頭231,藉此,該容置槽244與該螺絲頭231之間的摩擦力或結合機械強度即可進一步地加大。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該叉狀元件242的兩分支部242C為自該根部242A向右延伸而出的結構體。
<第2實施例>
如圖3所示,該插銷24沒有設置容置槽244,該螺絲件23沒有設置墊塊233。在本實施例中,該螺絲桿232上設置有螺紋的結構,而且該螺絲桿232的最下方為鈍的結構。因此,該螺絲件23在鑽入該第一板體21之前,必須先預鑽一該螺絲桿232的容置用孔洞。而且,該螺絲頭231的最終位置(即該螺絲頭231與該第一板體21的相對高度差)便由該預鑽的孔洞深度所決定。
當該插銷24與該第二板體22移動至最右方時,該螺絲頭231可抵接或不抵接於該叉狀元件242的根部242A。當該螺絲頭231抵接於該叉狀元件242的根部242A時,該螺絲頭231還可同時與該溝槽底面2231、叉狀元件242相接觸。如此一來,該螺絲頭231的上方、下方、左方,均被施予摩擦力,因此其結合的機械強度會更大。
<第3實施例>
如前述的實施例中,容置該插銷24的溝槽223係設置於該第二板體22的下方側邊;然而,如圖4所示,該溝槽223也可以設置於該第一板體21的上側邊,用以容置該螺絲件23。也就是說,該螺絲桿232被固定於該第一板體21的溝槽底面2231上,該插銷24則被穩固地固定於該第二板體22的下側邊。當該第二板體22與該插銷24向下再向右移動後,該叉狀元件242與該螺絲件23即可互相結合。
<第4實施例>
如圖5所示,該第一板體21及該第二板體22均不設置溝槽223。在本實施例中,該插銷24被固定於該第二板體22的下側邊,該螺絲件23被固定於該第一板體21的上表面211。如此,該第一板體21與該第二板體22即可藉由該螺絲件23與該插銷24的結合而連接、固定在一起。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如果該螺絲頭231的厚度大於該叉狀元件242與該第二板體22之間的間距(S),當該叉狀元件242向右插入時,該叉狀元件242便會因為該螺絲頭231與該叉狀元件242互相擠壓而微微向下彎曲。如此一來,該第一板體21或該第二板體22可能會微微變形,特別是當該第一板體21、第二板體22的材質為木頭、塑膠、橡膠、樹脂…等軟性或撓性材質時,該第一板體21、第二板體22的變形狀況便會更明顯。在其他實施例中,該螺絲件23與該第一板體21也可以是一體成型的結構。
<第5實施例>
如圖6A所示,該叉狀元件242的每一分支部242C均包括有一根部242A及一端部242B,該根部242A在左,端部242B在右。由本實施例的側視圖觀之,該根部242A的高度(H1)大於該端部242B的高度(H2),因此,該端部242B的圓周周長小於該根部242A的圓周周長。從另一角度來說,該叉狀元件242的分支部242C在該端部242B之處係為一自由端(free end),且該端部242B的厚度比該分支部242C的根部242A還要薄。如此一來,當該插銷24向右插入時,該螺絲頭231即在該根部242A之處產生較大的摩擦力;此一結構的優點在於,該插銷24向右插入時,該叉狀元件242與該螺絲頭231之間的摩擦力是可變動、可調整的,而且,該叉狀元件242的自由端(即:端部242B)打薄後可以方便該插銷24與該螺絲件23的組裝。也就是說,該插銷24向右插入時,其摩擦力越來越緊,結合機械強度越來越大。在其他實施例中,如圖6B所示,該分支部242C在該根部242A與端部242B之間的上側面係呈圓弧狀;當然,也可以是其他規則或不規則的形狀。一般而言,該端部242B較薄的輪廓,可以是在該叉狀元件242成型後再透過撞擊、沖壓、擠壓等製程,而達到”打薄”的效果。
<第6實施例>
如圖7A所示,該本體241包括有垂直貫穿該本體251的兩容置空間245。在本實施例中,該容置空間245可以是沉頭孔。此外,兩容置空間245用以容納兩固定元件2411,使該兩固定元件2411穿過兩容置空間245而固定至該第二板體22,進而使該本體241與該第二板體22相連接、結合。另外,該叉狀元件242的端部242B包括有一導角(ψ),可以使該螺絲頭231順暢地向左進入至該叉狀元件242的上方。再如圖7A~圖7C所示,該固定元件2411的部份體積位於該容置空間245內,且該容置空間245的全部體積大於該部份之固定元件2411的體積。如此一來,當該固定元件2411被鎖附至該第二板體22時,該容置空間245即可用以限制並容納該固定元件2411在旋轉鎖附時所產生的木屑(未標號),也因此,該些木屑便不會擠壓該本體241而造成該插銷24歪斜、無法準確定位的狀況。
在本實施例中,該容置空間245是錐狀,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容置空間245也可以是倒立的錐狀(如圖8所示)或圓筒狀(如圖9所示)。如圖9所示的實施例,該容置空間245定義有一直徑(D1),該固定元件2411上方的桿體(未標號)定義有一直徑(D2),下方的頭部(未標號)則定義有一直徑(D3),而且,D3>D1>D2。如此一來,該固定元件2411的桿體即可穿越過該容置空間245,並使該固定元件2411的頭部卡在該本體241的容置空間245之外。
<第7實施例>
如圖10A~圖10B所示,當該螺絲件23與該插銷24相結合時,該螺絲桿232係可置於該開口243之內。在較佳實施例中,該螺絲桿232水平而緊密地被該叉狀元件242的兩分支部242C夾持,亦即,該螺絲桿232位於兩分支部242C內係呈緊配合狀態;而且,此一緊配合狀態特別適合於金屬材質的插銷24。在其他實施例中,該螺絲桿232與兩分支部242C的結合也可以是滑動配合或鬆配合,而且此一狀態較適合於撓性材質(例如木頭、塑膠、樹脂、橡膠等)的插銷24。另外,每一叉狀元件242的分支部242C上還可以設置一固鎖裝置246;當然,每一分支部242C上的固鎖裝置246之數目也可以是多個。如圖10A、10B所示,該固鎖裝置246為一穿透該分支部242C的孔洞及可穿越該孔洞的螺絲(未標號),且,該固鎖裝置246係設置於該分支部242C的端部242B;藉此,該叉狀元件242的兩分支部242C即可藉由兩固鎖裝置246的作用,而穩固地鎖附或被固定至該第二板體22,不會撓性擺動或鬆動。當然,該固鎖裝置246也可位於該分支部242C上的任意地方,且,該固鎖裝置246還可以是卡勾、卡榫或其他型式的結合裝置。藉此,圖10A、10B的扣件組結構因為該固鎖裝置246的關係,使得該插銷24與該第二板體22具有較大的結合機械強度,因此可適用於較大的結構或重型動力機械裝置,例如固定式支撐架結構(鋼骨樑架、橋橔、建築結構體…等)或移動式動力機械(船舶、飛行器、車輛、土木重型機械…等)。
<第8~15實施例>
如圖11、圖12所示,兩分支部242C的端部242B定義有一導角θ,用以方便該插銷24與該螺絲件23的結合、組裝。另外,該叉狀元件242上設置有多個第一耦接元件247,該些第一耦接元件247週期性地設置於該叉狀元件242的兩分支部242C上,當該叉狀元件242與該螺絲件23相結合時,該些第一耦接元件247即可依序與該螺絲桿232抵接;也就是說,每一分支部242C上的第一耦接元件247均併排成一直線,相異分支部242C上的第一耦接元件247即可用以夾持該螺絲桿232;當該螺絲件23向左移動時,相異分支部242C上的第一耦接元件247即可依序接觸該螺絲桿232。在此,該第一耦接元件247係呈圓弧狀,且凸出於該兩分支部242C;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第一耦接元件247當然也可以是凹入的結構。還有,每一第一耦接元件247的寬度(D4)小於或等於該螺絲桿232的直徑,因此,當該螺絲件23向左移動時,該螺絲桿232即可受到該些第一耦接元件247所施予的多個連續且微小的阻力。亦即,該螺絲桿232可隨時調整移動至該分支部242C的任何位置,因而,該螺絲件23與該插銷24的結合係為可調整式。
如圖13所示,相異兩分支部242C上的多個第一耦接元件247,其間距逐漸縮減(即:越靠近該本體241其間距越小),使得兩分支部242C上的多個第一耦接元件247係排列成V字型。如此一來,當該螺絲件23向左移動時,該螺絲桿232受到越來越大的阻力。在此,兩分支部242C可具有適當的撓性。
如圖14所示,該叉狀元件242並未設置第一耦接元件247。此外,該叉狀元件242的相異兩分支部242C的間距逐漸縮減(即:越靠近該本體241其間距越小)。
如圖15所示,該插銷24更包括有一凹口槽248,該凹口槽248位於該叉狀元件242的根部242A之處。當該螺絲件23向左移動、進入至最底部時,該凹口槽248即可用以容納該螺絲桿232,並限制該螺絲桿232的移動。
如圖16~圖17所示,該週期排列的第一耦接元件247係呈三角鋸齒狀,且,每一第一耦接元件247的寬度(D5)小於或等於該螺絲桿232的直徑。在圖16與圖17的實施例中,與該插銷24相配合的螺絲桿232之直徑並不相等;亦即,圖16的叉狀元件242可配合的螺絲桿232之直徑較小,圖17的叉狀元件242可配合的螺絲桿232之直徑較大。
如圖18所示,該叉狀元件242包括有多個排列成V字型的第一耦接元件247。該第一板體21上固定有兩個不同的螺絲件23,左邊的螺絲件23具有直徑較小的螺絲桿232,右邊的螺絲件23具有直徑較大的螺絲桿232。因此,兩個不同直徑大小的螺絲桿232即可同時與多個第一耦接元件247相抵接,也就是說,多個第一耦接元件247可同時接觸到兩個螺絲桿232的圓周,且,兩螺絲桿232的圓周大小並不相等。簡言之,相異兩分支部242C上的第一耦接元件247,可藉由逐漸縮減的間距而同時抵接不同直徑大小的多個螺絲桿232。
<第16~22實施例>
如圖19~圖20所示,該扣件組結構包括有一插銷24與三個螺絲件23,三個螺絲件23穩固地結合在該第一板體21上。該叉狀元件242的每一分支部242C均包括有三個第二耦接元件249,該些第二耦接元件249係分別位於該分支部242C的側邊,且,相異兩分支部242C上的第二耦接元件249係互相對應。該第二耦接元件249為圓弧狀地凹入該分支部242C,因此該些第二耦接元件249可用以容置該些螺絲件23的螺絲桿232,使該些第二耦接元件249與該些螺絲桿232互相搭配、耦合。當該第一板體21與該些螺絲件23向左移動時,該些螺絲桿232即可進入該些第二耦接元件249之間,並被該第二耦接元件249容納、限制,防止該插銷24與該些螺絲件23互相分開、脫離。在本實施例中,該螺絲件23的數目為三個,比前述實施例較多,因此該插銷24與該螺絲件23的結合機械強度較大。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分支部242C上的第二耦接元件249之數目係與該螺絲桿232的數目相等;在其他實施例中,每一分支部242C上的第二耦接元件249之數目也可以多於該螺絲桿232的數目,如此一來,該螺絲件23即可選擇性地置於不同的位置上。還有,該第二耦接元件249的寬度(D6)係大於或等於該螺絲桿232的直徑。
另外,該第二耦接元件249也可以是三角鋸齒狀(如圖20所示),藉此亦可達到前述容納、限制該螺絲桿232的目的。又如圖21所示,不同分支部242C上的第二耦接元件249,其設置的位置係互相交錯,因此,相異兩分支部242C上的第二耦接元件249係互不對應。相同的道理,本實施例之分支部242C也可以設置比該螺絲件23之數目還要多的第二耦接元件249。
如圖22所示,該些第二耦接元件249僅設置於該叉狀元件242的其中一分支部242C上。
如圖23所示,每一叉狀元件242的分支部242C上均設置有多個第一耦接元件247與多個第二耦接元件249;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耦接元件247為凸出的結構,該第二耦接元件249為凹入的結構。當該螺絲件23往左移動時,該些第一耦接元件247可用以對該螺絲桿232施加多個連續而微小的阻力,當三個螺絲桿232對應至該些第二耦接元件249時,該些第二耦接元件249即可用以容納、限制三個螺絲桿232,防止該螺絲件23與該插銷24分開、脫離。
如圖24所示,多個第一耦接元件247排列成V字型,多個第二耦接元件249亦排列成V字型,使得相異兩分支部242C上的多個第一耦接元件247之間距逐漸縮減(即:越靠近該本體241其間距越小)、相異兩分支部242C上的多個第二耦接元件249之間距亦逐漸縮減。如此一來,該叉狀元件242即可同時與不同直徑大小的螺絲桿232相搭配、抵接。
如圖25所示,該叉狀元件242上設置有多個排列成V字型的第二耦接元件249,但並未設置第一耦接元件。
最後,上述實施例的叉狀元件242均具有兩分支部242C,但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叉狀元件242的分支部242C當然也可以是三個、四個,甚至更多個。如此,該插銷24即可搭配更多的螺絲件23來結合,使該第一板體21、第二板體22的結合機械強度更大、更穩固。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利用該插銷24及至少一螺絲件23的分解、結合,而使該第一板體21與該第二板體22可簡單、快速地互相分離或結合。因此,當本發明的扣件組結構被應用於玩具結構、組裝式傢俱、廚櫃、組合房屋、室內裝潢、機械式結構件、土木建築的支撐架結構或動力機械、飛行器…等裝置時,可使多個結構件或板件體之間具有迅速分解、結合、多次組裝的優點。而且,即使該扣件組結構經過多次地分解、結合,亦不會造成鬆脫、掉落的狀況。因此,其結構的穩定性與可靠度均比傳統螺絲的結合方式大為增加,故具有龐大的商業應用潛力。
本發明以實施例說明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所主張之專利權利範圍。其專利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同領域而定。凡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專利精神或範圍內,所作之更動或潤飾,均屬於本發明所揭示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設計,且應包含在下述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櫥櫃
11...橫隔板
12...直立板
13...螺絲
14...背板
21...第一板體
211...上表面
22...第二板體
223...溝槽
2231...溝槽底面
23...螺絲件
231...螺絲頭
232...螺絲桿
233...墊塊
24...插銷
241...本體
2411...固定元件
242...叉狀元件
242A...根部
242B...端部
242C...分支部
243...開口
244...容置槽
245...容置空間
246...固鎖裝置
247...第一耦接元件
248...凹口槽
249...第二耦接元件
S...間距
H、H1、H2...高度
D1、D2、D3...直徑
D4、D5、D6...寬度
ψ、θ...導角
圖1為習知的櫥櫃組裝示意圖。
圖2A~2B為本發明第1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第2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第3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第4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6A~圖6B為本發明第5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7A、7B~圖9為本發明第6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10A~圖10B為本發明第7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第8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第9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第10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第11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第12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第13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第14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第15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19為本發明第16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20為本發明第17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第18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22為本發明第19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23為本發明第20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24為本發明第21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圖25為本發明第22實施例的扣件組結構示意圖。
21...第一板體
211...上表面
22...第二板體
223...溝槽
2231...溝槽底面
23...螺絲件
231...螺絲頭
232...螺絲桿
233...墊塊
24...插銷
241...本體
2411...固定元件
242...叉狀元件
242A...根部
242C...分支部
244...容置槽
H...高度

Claims (16)

  1. 一種扣件組結構,其用以連接一第一板體及一第二板體,該扣件組結構包括:至少一螺絲件,其包括有一螺絲桿及一螺絲頭,該螺絲桿與該第一板體相連接,該螺絲頭與該第一板體間隔設置;一插銷,其包括有一本體及一叉狀元件,該本體與該第二板體相連接,該叉狀元件與該第二板體間隔設置;其中,該叉狀元件可分離地與該螺絲件相結合,且該叉狀元件包括有一根部及一端部,該根部連接該本體,該端部為一自由端,且該端部比該根部薄。
  2. 一種扣件組結構,其用以連接一第一板體及一第二板體,該扣件組結構包括:至少一螺絲件,其包括有一螺絲桿及一螺絲頭,該螺絲桿與該第一板體相連接,該螺絲頭與該第一板體間隔設置;一插銷,其包括有一本體及一叉狀元件,該本體與該第二板體相連接,該叉狀元件與該第二板體間隔設置;其中,該叉狀元件可分離地與該螺絲件相結合,該叉狀元件的一分支部上包括有至少一凹入而用以容置該螺絲桿的耦接元件,或包括有多個併排成一直線而用以依序接觸該螺絲桿的耦接元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2項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本體藉由至少一固定元件而固定至該第二板體,該本體包括有至少一容置空間,該固定元件的至少部份體積位於該容置空間內,且該容置空間的全部體積大於該部 份之固定元件的體積。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2項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叉狀元件的相異兩分支部的間距逐漸縮減。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2項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螺絲頭可選擇性地抵接於該叉狀元件的根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2項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插銷包括有一容置槽,該容置槽位於該叉狀元件的根部之處,且該螺絲頭可選擇性地抵接於該容置槽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2項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第一板體透過設置於側邊的一溝槽而容置該螺絲件,或者,該第二板體透過設置於側邊的一溝槽而容置該插銷。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2項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叉狀元件包括有多個耦接元件,該些耦接元件週期性地設置於該叉狀元件的分支部上,當該叉狀元件與該螺絲件相結合時,該些耦接元件依序與該螺絲桿抵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耦接元件的寬度小於或等於該螺絲桿的直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相異兩分支部上的耦接元件之間距逐漸縮減。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2項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螺絲件的數目為複數個,多個螺絲件的螺絲桿之直徑均不相等,當該叉狀元件與該螺絲件相結合時,該叉狀元件的兩分支部同時與多個螺絲桿抵接。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2項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叉狀元件包括有多於或等於該螺絲件之數目的 耦接元件,且該耦接元件設置於該叉狀元件的至少一分支部上,每一耦接元件均可選擇性地與該螺絲桿相耦合。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耦接元件的寬度大於或等於該螺絲桿的直徑。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叉狀元件的每一分支部均包括有多個耦接元件,且相異分支部上的耦接元件互呈交錯設置。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叉狀元件的每一分支部均包括有多個耦接元件,且相異兩分支部上的耦接元件之間距逐漸縮減。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2項所述的扣件組結構,其中,該叉狀元件的每一分支部均設置有至少一固鎖裝置,該固鎖裝置可拆卸地連接該分支部與該第二板體。
TW101101867A 2012-01-18 2012-01-18 扣件組結構 TWI3853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1867A TWI385310B (zh) 2012-01-18 2012-01-18 扣件組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1867A TWI385310B (zh) 2012-01-18 2012-01-18 扣件組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4298A TW201224298A (en) 2012-06-16
TWI385310B true TWI385310B (zh) 2013-02-11

Family

ID=46725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1867A TWI385310B (zh) 2012-01-18 2012-01-18 扣件組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385310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329779A1 (en) * 2009-06-25 2010-12-30 Johnson Chen Composite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329779A1 (en) * 2009-06-25 2010-12-30 Johnson Chen Composite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4298A (en) 2012-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191985C (en) Construction system with pre-manufactured hole patterns
JP2018535367A (ja) 家具及び家財道具の部位に幅広いアクセス性を有する連結具
US8573880B2 (en) Fitting suite
KR20200008865A (ko) 무타공 프로파일 연결 장치
TWI385310B (zh) 扣件組結構
TW201331481A (zh) 扣件組結構
KR20190012384A (ko) 가구의 수평패널과 수직패널을 조립하기 위한 연결장치
WO2013104083A1 (zh) 扣件组结构
US20190344409A1 (en) Folding tool set
JP2013014932A (ja) 建築用木材の継合構造
JP2012040219A (ja) 接合構造物
JP2011182878A (ja) 仕切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什器
CN209164261U (zh) 一种快拆式连接结构及电动晾衣架
CN102562737A (zh) 扣件组结构
JP2000283126A (ja) 収納家具の部材結合構造
JP2010071384A (ja) 板材連結装置
CN211874139U (zh) 一种拉手结构和拉手结构组
CN216519022U (zh) 一种板件连接组件和柜体
CN216044800U (zh) 一种隐形连接组件及隐形连接结构
KR200417648Y1 (ko) 조립식 정리함
JP5730158B2 (ja) 締結具
WO2018026341A1 (ru) Соединитель для соединения деталей строительных конструкций
CN209856200U (zh) 一种防松动的十字b头机螺钉四方平垫组合结构
CN206675460U (zh) 一种浴室柜的组装结构
JP3227641U (ja) 載置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