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1538B - A solar cell with a light-collecting structure - Google Patents
A solar cell with a light-collecting structur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81538B TWI381538B TW097130954A TW97130954A TWI381538B TW I381538 B TWI381538 B TW I381538B TW 097130954 A TW097130954 A TW 097130954A TW 97130954 A TW97130954 A TW 97130954A TW I381538 B TWI381538 B TW I38153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epitaxial film
- light collecting
- solar cell
- collecting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太陽能電池,特別是指一種具有集光結構的太陽能電池。
參閱圖1,一般太陽能電池是由一底電極11、一形成於該底電極上的磊晶膜12,及一頂電極13所構成,當太陽光由該磊晶膜12表面進入後,可被該磊晶膜12吸收,經由光伏特效應將光轉換成電能後,再經由該底、頂11、13電極相互配合將電能輸出。
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是太陽能電池單位受光面積的最大輸出功率與入射太陽光能量密度的比值;而太陽能電池在工作時的損失,大致上可歸納為:(1)投射到電池磊晶膜表面的光線部分被反射,沒有進入電池磊晶膜中。
(2)入射光的波長大於截止波長(即入射光能量小於電子躍遷所需吸收的能量),無法產生電子-電洞對。
(3)光進入後所產生的電子-電洞對部分在磊晶膜的表面或內部自己復合消失掉。
(4)由於太陽能電池的電極歐姆接觸損失,而造成的開路電壓損失。
其中,因投射到磊晶膜表面的光線被反射而沒有進入電池磊晶膜中,進而造成的光電轉換效率損失是很大的。
經估算波長範圍為0.4~1μm內,入射光經由表面反射而
造成無法進入電池的光約有30%,而其他材料表面的反射也相當高,目前補強的方式大都是在磊晶膜表面進行粗化,或是在太陽電池元件表面鍍上至少一層由不同的折射率材料所構成的減反射膜,例如:以硫化鋅(ZnS)及氟化鎂(MgF2
)為材料的雙層抗反射鍍層(Double antireflection coating)構成的減反射膜,降低對入射光線的反射,或是藉由外在的透鏡(菲涅爾透鏡;Fresnel lens)設置,增加入射光的強度,而提昇太陽電池的收光效率。
然而,以外在的透鏡設置,增加入射光的強度,或利用表面粗化、抗反射膜來降低磊晶膜12的表面反射,進而提昇收光率的方式,雖能減低入射光線的反射,但是對整體的收光效能提昇仍屬有限;而收光效率的提昇又是對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而言及其重要的因子,因此如何提昇太陽能電池的收光效率,是從事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人員除了材料、結構以外,另一個持續改善的重要目標之一。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具有集光結構的太陽能電池。
於是,本發明一種具有集光結構的太陽能電池,包含一具有一上表面的底電極、一磊晶膜、一集光結構,及一頂電極。
該磊晶膜形成於該上表面可在接收光能時以光伏特效應將光能轉換成電能。
該集光結構形成於該磊晶膜,可集中入射光,並將光引
進該磊晶膜內。
該頂電極形成於該磊晶膜上並與該底電極相互配合將該磊晶膜轉換後的電能輸出。
本發明之功效在於:藉由形成在該磊晶膜的集光結構,改變光的行進方向,將光引導進入該磊晶膜,增加入射於磊晶膜的光量,實質地提昇該磊晶膜的收光效率。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兩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其次圖示中的剖面線為以不同方向的斜線表示不同的層體,並非代表相對應的材質剖面線。
參閱圖2,本發明具有集光結構的太陽能電池的一第一較佳實施例,包含一具有一上表面21的底電極2、一形成於該底電極2上表面21的磊晶膜3、一形成於該磊晶膜3的集光結構4,及一設置於該磊晶膜3上的頂電極5。
該磊晶膜3為選自III-V族半導體材料所構成,在接收光能時於會在p-n介面(p-n junction,圖未示)以光伏特效應將光能轉換成電能;該底、頂電極2、5分別選自金屬(例如:鋁、金,及銀)、合金(例如:金鍺合金或金鈹合金),或此等材料之組合所構成,彼此相配合地將該磊晶膜3轉換的電能向外輸出,由於該磊晶膜3與該等底、頂電極2、5的
適用材料、整體結構等並非本發明之技術創作重點所在,於此不再多加贅述。
該集光結構4形成於該磊晶膜3上,用來改變光的行進方向而將光引進該磊晶膜3內,該集光結構4包括複數由該磊晶膜3的頂面31往遠離該底電極2方向形成的類半球體態樣的微粒4a,該等微粒4a是選自具熱塑性質、透光度高、抗紫外光,及折射率實質介於1~3.4之低吸收係數之高分子材料,例如: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所構成。
該等微粒4a形成的方式,是在該底電極2的上表面21以磊晶方式形成該磊晶膜3後,在該磊晶膜3頂面31塗佈一層選定的光阻材料,再經黃光微影蝕刻製程,形成複數分佈排列的圖樣化高分子結構,然後再利用烘箱或加熱板進行熱處理(溫度設定在大於高分子原料的玻璃轉換溫度之上),經由高溫使高分子鏈運動及內聚力的作用使該等高分子結構形成實質成類半球體態樣並固著在該頂面31上的微粒4a。藉著此些實質成類半球體態樣且折射率介於空氣與磊晶膜3之間的微粒4a,當光照射進入該等微粒4a時,藉由折射率差將光引導進入該磊晶膜3內,減少光線的反射,而實質提昇該磊晶膜3的收光效率。
該每一微粒4a與該磊晶膜3的頂面31連接的最大徑長,及每兩相鄰微粒4a的平均間距範圍限制,取決於製程儀器的最大解析度、實際晶片大小,與太陽電池預設的性能參數;於本較佳實施中,該每一微粒4a與該磊晶膜3的頂面31連接的最大徑長為0.2μm~50μm,且每兩相鄰的微粒
4a的平均間距是0.2μm~50μm。
值得一提的是,如圖3所示,該等微粒4a亦可分別具有不同尺寸大小,藉由該等不同尺寸大小的微粒結構4a,將光線集中進入該磊晶膜3,減少該磊晶膜3對入射光線的表面反射損失,而實質提昇該磊晶膜3的收光效率。
另外,該等微粒4a亦可鍍上由折射率不同的材料所構成的減反射膜,可進一步增加該磊晶膜3對入射光線吸收。
與傳統太陽能電池達到聚光效果而藉由外在的透鏡(菲涅爾透鏡;Fresnel lens)來達到加強入射光強度不同的地方是,本發明具有集光結構的太陽能電池直接形成類似微透鏡(micro lens)的類半球體態樣微粒4a,每個微粒4a即是一個微型的聚光器,可用以加強入射光的強度,並可使磊晶膜3接受入射光的角度變大而增加入射的光量,且藉由適當的調控微粒4a大小與間距,可得到比傳統的佈設平面式減反射塗層而言更大的接觸表面積,因此更能有效的提高磊晶膜3的收光效率。
參閱圖4、圖5,本發明具有集光結構的太陽能電池的另一較佳實施例,包含一具有一上表面21的底電極2、一形成於該上表面21的磊晶膜3、一形成於該磊晶膜3的集光結構4,及一設置於該磊晶膜3上的頂電極5。
該磊晶膜3選自III-V族半導體材料構成,在接收光能時於p-n介面(p-n junction,圖未示)以光伏特效應將光轉換成電能,該磊晶膜3並具有一頂面31。在本實施例中,該磊晶膜3的結構為沿該上表面21向遠離該底電極2方向
形成包括一砷化鎵層、一砷化鎵緩衝層、一磷化銦鎵背面電場層(back surface field,BSF)、一砷化鎵基極層、一砷化鎵射極層、一磷化銦鎵窗口層,及一砷化鎵接觸層,且該些層之厚度分別為50μm、0.2μm、0.2μm、3.5μm、0.5μm、0.03μm,及0.3μm。
該集光結構4具有複數自該磊晶膜3頂面31向該底電極2方向形成的集光槽4b,藉由該等集光槽4b可將光線導引進入該磊晶膜3內,減低該磊晶膜3對光線直接反射,有效的提高收光率,同時,當該等集光槽4b的深度約接近但不超過磊晶膜3之p-n介面(p-n junction)時,可讓進入該等集光槽4b中而被導引進入磊晶膜3的光可直接入射至p-n介面而立即產生出電子電洞對,產生的電子電動對又會馬上被p-n介面分離,而可更有效率地產生光電流。
該集光結構4形成的方式,同樣是以磊晶方式於該上表面21形成該磊晶膜3後,在該磊晶膜3的頂面31鍍上一頂電極5,接著以乾式蝕刻(dry etching)方式由該磊晶膜3頂面31向下形成該複數的集光槽4b。
該頂電極5設置在該磊晶膜3的頂面31上,與該底電極2相互配合地將該磊晶膜3轉換後的電能輸出。
該底、頂電極2、5可分別選自金屬(例如:鋁、金,及銀),或是合金(金鍺合金,及金鈹合金)等材料構成。
於本實施例中,該底電極2為由金鍺鎳合金及金(AuGeNi/Au)的雙層膜所構成,該頂電極5為由金鈹合金及金(AuBe/Au)的雙層膜所構成。
另外要說明的是,由於該每一集光槽4b的深度主要是讓入射光進入該集光槽4b後被導引而直接入射至磊晶膜3的p-n介面而產生電子電洞對,並讓產生的電子電洞對又可馬上被p-n介面分離進而產生光電流,因此,當該等集光槽4b深度小於0.02μm時,則只在該磊晶膜3頂面31形成類似傳統表面粗化的效果,集光情形不佳,而若該等集光槽4b深度太深,超過該磊晶膜3的p-n介面時,則入射光直接入射於p-n介面的機會即變小,反而造成入射光會被基板吸收,而無法明顯的供獻出光電流,所以,於本實施例中,該等集光槽4b深度的控制為實質在砷化鎵基極層的1/2厚度為佳,該每一集光槽4b的寬度,及每兩相鄰集光槽4b的平均間距範圍限制,取決於製程儀器的最大解析度、實際晶片大小,太陽電池預設的元件性能參數,較佳地,該相鄰兩集光槽4b的平均間距為0.2μm~20μm,每一集光槽4b的深度為0.02μm~2μm、寬度為0.2μm~20μm,且該等集光槽4b的平均寬深比是0.5~1000。
值得一提的是,該等集光槽4b亦可具有不同尺寸(圖未示),藉由該等不同尺寸的集光槽4b,可將光線更有效地導引進入該等集光槽4b內,可以減低該磊晶膜3對光線的直接反射,而有效的提高收光率。
另外,該磊晶膜3頂面31經乾蝕刻技術形成集光糟4b後,亦可再鍍上由折射率不同的材料所構成的減反射膜,可進一步減低反射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是藉由形成在磊晶膜3的集光結構
4(類半球體態樣微粒4a及集光槽4b),改變光的行進方向,將光引導進入該磊晶膜3中,降低表面反射、增加入射光強度,而可實質地提昇該磊晶膜3的收光效率,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2‧‧‧底電極
21‧‧‧上表面
3‧‧‧磊晶膜
31‧‧‧頂面
4‧‧‧集光結構
4a‧‧‧微粒
4b‧‧‧集光槽
5‧‧‧頂電極
圖1是一側視示意圖,說明習知太陽能電池結構;圖2是一側視示意圖,說明本發明具有集光結構的太陽能電池的一第一較佳實施例;圖3是一側視示意圖,說明圖2本發明具有集光結構的太陽能電池之集光結構的另一態樣;圖4是一側視示意圖,說明本發明具有集光結構的太陽能電池的一第二較佳實施例;及圖5是一剖視示意圖,輔助說明圖4之本發明具有集光結構的太陽能電池的第二較佳實施例。
2‧‧‧底電極
21‧‧‧上表面
3‧‧‧磊晶膜
31‧‧‧頂面
4‧‧‧集光結構
4b‧‧‧集光槽
5‧‧‧頂電極
Claims (3)
- 一種具有集光結構的太陽能電池,包含:一底電極,具有一上表面;一磊晶膜,形成於該上表面,可在接收光能時以光伏特效應將光能轉換成電能;一頂電極,形成於該磊晶膜上並與該底電極相互配合將該磊晶膜轉換後的電能輸出;及一集光結構,形成於該磊晶膜,可用來改變光的行進方向將光引進該磊晶膜內,該集光結構具有複數自該磊晶膜表面向該底電極方向形成,且彼此間隔排列的集光槽,其中,該每一集光槽的深度不超過該磊晶膜設置有該頂電極之一表面至一p-n介面的距離。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具有集光結構的太陽能電池,其中,該每一集光槽的平均寬深比是0.5~1000。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具有集光結構的太陽能電池,其中,該相鄰的集光槽的平均間距是0.2μm~20μ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7130954A TWI381538B (zh) | 2008-08-14 | 2008-08-14 | A solar cell with a light-collecting structur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7130954A TWI381538B (zh) | 2008-08-14 | 2008-08-14 | A solar cell with a light-collecting structur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07963A TW201007963A (en) | 2010-02-16 |
TWI381538B true TWI381538B (zh) | 2013-01-01 |
Family
ID=44827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7130954A TWI381538B (zh) | 2008-08-14 | 2008-08-14 | A solar cell with a light-collecting structure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381538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48675A (en) * | 1980-02-25 | 1981-02-03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ethod of forming electrical contact and antireflection layer on solar cells |
TWI239667B (en) * | 2004-09-23 | 2005-09-11 | United Epitaxy Co Ltd | High luminance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
US20060249804A1 (en) * | 2004-07-08 | 2006-11-09 | Chandra Mouli | Photonic crystal-based lens elements for use in an image sensor |
TW200706925A (en) * | 2005-06-17 | 2007-02-16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Image sensor |
-
2008
- 2008-08-14 TW TW097130954A patent/TWI38153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48675A (en) * | 1980-02-25 | 1981-02-03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ethod of forming electrical contact and antireflection layer on solar cells |
US20060249804A1 (en) * | 2004-07-08 | 2006-11-09 | Chandra Mouli | Photonic crystal-based lens elements for use in an image sensor |
TWI239667B (en) * | 2004-09-23 | 2005-09-11 | United Epitaxy Co Ltd | High luminance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
TW200706925A (en) * | 2005-06-17 | 2007-02-16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Image senso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07963A (en) | 2010-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505058B2 (en) | Photovoltaic device | |
US8686284B2 (en) | Photovoltaic device with increased light trapping | |
US10879405B2 (en) | Solar cell | |
US8558341B2 (en) |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 |
US20100252094A1 (en) | High-Efficiency Solar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WO2007040065A1 (ja) | 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US20150255656A1 (en) | Solar cell and solar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 |
US9614108B1 (en) | Optically-thin chalcogenide solar cells | |
KR101190197B1 (ko) | 무반사 나노구조가 집적된 기판을 이용한 고효율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 |
US20140083486A1 (en) |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TWI381538B (zh) | A solar cell with a light-collecting structure | |
KR20120060185A (ko) | 무반사 나노구조가 집적된 기판을 이용한 고효율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 |
KR101578813B1 (ko) | 광산란용 금속 나노구조층을 갖는 투명전극과 이를 이용한 태양전지 및 이들의 제조방법 | |
RU2442244C1 (ru) | Солнечный фот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субмодуль | |
JP5947315B2 (ja) | 太陽電池 | |
TWI643352B (zh) | 光電電池 | |
KR20100086925A (ko) | 태양 전지 | |
KR101459650B1 (ko) | 고성능 셀렉티브 에미터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215911434U (zh) | 一种精密电子工程用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单晶硅片 | |
CN221466587U (zh) | 一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 |
Mostefaoui et al. | Optical study of a solar cell | |
TWI464895B (zh) | Array of solar cells | |
KR20120009838A (ko) | 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TW201320361A (zh) | 具背面鈍化結構的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