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75503B - Battery pack - Google Patents

Battery pack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75503B
TWI375503B TW097114366A TW97114366A TWI375503B TW I375503 B TWI375503 B TW I375503B TW 097114366 A TW097114366 A TW 097114366A TW 97114366 A TW97114366 A TW 97114366A TW I375503 B TWI375503 B TW I3755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terminal
battery unit
battery pack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143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47896A (en
Inventor
Masakazu Naito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8478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78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755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755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2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6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Description

1375503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池組,採用該電池組可以増強衝擊 抗力效能。 本發明包含與2007年5月16曰在曰木專利局申請的曰本 專利申請案JP 2007-130879相關的主旨,該申請案的全部 内容係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先前技術】
電池組包括配置在複數個列及複數個層 池單元、用於將該等電池單元彼此分隔的一分隔部件、用 於由該分隔部件所分隔的該等電池單元之端子之間的電連 接之電極片、用於包含透過該等電極片而電連接的該等電 池單元之一下外殼、以及一上蓋,其用於覆蓋其中包含該 等電池單元之該下外殼,而且係可分開地附著於一電子裝 置之一物體以用作該電子裝置的電源(參考日本專利 公開案第2003-257388號)。 ’ ° 在依據相關技術之電池組中,該下外殼及該上蓋之材料 厚度係設定在符合UL(保險商試驗所)94標準的最小厚户, 用於允諾減小的大小而非較 平乂入的外部大小。因此, 相關技術的電池组中,兮八Μ — 該分隔部件之材料厚度係設定為大 於§玄外殼之材料厚#,而B & ”"大 的今等心分隔包含在該外殼中 的該等電池皁疋之該分隔部件 強總衝擊抗力效能。 几、€強,以便増 此處’用於商用電+护署 用電子裝置的電池組需要具有約144 V之 128539.doc 1375503 額定電壓’與用於私用電子萝 v之額定«對比。““Μ㈣必需的約7.2 因此,在由(例如)圓筒形鋰離 a。 元之情況下,一個電池單元之額二¥元組成的電池單 疋列的你册闷個電池單元串 四此 72 以便裝配用於需要約 /•2 V之蒴足電壓的私用電子 為裝配用於需要約14.4 V之額宁帝r 面 、 飞疋電壓的商用電子裝置之雷 池組,必須串聯連接四個電池 ^ , A 早70。因此’與用於商用電 子裝置之電池組比較,用於商 电 4…“。 @用電子裝置的電池組係在電 池早7G之數目上較大,在重量 上較重,而且伴隨對曝露至 外界的外殼本身之強度的較強烈需求。 【發明内容】 因此,需要—種具有改良衝擊抗力效能的電池組。 為實現以上需求,依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提供— 電池組包括:複數個圓筒形電池單元,其係配置在複 ,個列及複數個層+;—分隔部件,其用於分隔該等電池 ’以及一外殼,其用於包含由該分隔部件所分隔的該 專電池單元。在該電池組中,該外殼之材料厚度係設 大於該分隔部件之材料厚度。 依據本發明之以上具體實施例’該外殼(其可包括一下 外殼及-上蓋)之材料厚度係設定為大於該分隔部件之材 料厚度,因而允諾該外殼之增強的強度,而且可以婵 擊抗力效能。 0衝 【實施方式】 128539.doc 1375503 現在參考圖式,詳細說明基於本發明之電池組。基於本 發明之電池組係依據包含在外殼2中的電池單元8之數目而 製備為兩種,例如圖1A、丨8及2所示的L大小電池組1以及 圖3A、3B及33所示的S大小電池組1〇〇 ^明確而言,l大小 電池組i包含圖2所示之兩列及四層中的八個電池單元以至 8h(下文電池單元83至811亦將簡稱為電池單元8),而s大小 電池組1〇〇包含圖33所示之兩列及兩層令的四個電池單元
8i至81(下文電池單元81至81亦將簡稱為電池單以)。基於 本發明之電池組!、100分別具有一粗略矩形外殼2,其中 包含電池單元8而且其具有曝露在其前表面孔上的一端子 部分6。 如圖2所示,外殼2具有彼此毗鄰且接合的一上蓋3及— 下外殼4。在外殼2中,包含包括鋰離子二次單元的複數個 電池單元8、用於將電池單元8彼此分隔的一分隔部件2〇、 用於由分隔部件20所分隔的電池單元8之端子當中的電連 接之電極>|3G、具備用於與—外部裝置之連接的連接端子 的一端子外殼40、附著於端子外殼4〇並透過電極片3〇電連 接至電池單元8的-主電路板5〇、以及相對於電池單元⑼ 佈置在主電路板50之相對側上的—顯示電路板6〇。 如圖ΙΑ、1B及4所示’其中包括電池單元8的外殼2具有 ’、且L在D玄組態中一下表面2a用作欲安裝於電子裝置 (例如視訊相機)之侧上的電池安農部分5之一安裝表面,而 且第-至第五端子部分“至6e係在下外殼4之寬度方向上 從一側朝另一側曝露在與該安裝表面連續的前表面2b上。 128539.doc 1375503 形成於端子部分6&至&處的端子係經形成用以具有依據串 列介面標準(例如SMBus(系統管理匯流排)介面標準)的個 別功能。更明確而言’第一端子部分6“系電池組i、_之 -正電極端子,第二端子部分⑼係—時脈線端子,第三端 子部分㈣-資料線端子,第四端子部_係—出電陌器 所連接至的一 IJ)端早,以爲货τ 墒千以及第五端子部分6e係電池組1、 100之一負電極端子。
在將電池組卜100安裝於電子裝置中時,以下表面23作 為一插入端,將電池組i、100插入電子裝置側上的電池安 裝部分5中。在下表面2a開始與電池安裝部分5之底部表面 毗鄰之後,電池組1、1〇〇係朝前表面2b之側滑動因而將 提供在外殼2之兩個側表面2c、2d上的鎖定凹入部分14、 15鎖定在形成於電池安裝部分5之内側中的鎖定凸出部分 上,而且將電池組1、100安裝在電子裝置中。在從電子裝 置卸除電池組1 ' 100時,電池組】、100係朝與外殼2之前 表面2b相對的後表面26之側滑動,而且係朝與下表面。相 對的上表面2f之側向上拉動,因而從電子裝置卸除。 如以上之電池組1、1〇〇欲使用的電子裝置之範例包括圖 5所示的視訊相機7 »視訊相機7係供商用。如圖6所示,視 訊相機7具有形成於主體之後表面7a上的電池安裝部分5。 考量到供商用的視訊相機7之使用時間及頻率,如此設定 電池安裝部分5以致僅可以安裝具有相當高的電池容量之 電池組1、100。 明確而言,用於商用電子裝置的電池組1、1〇〇需要具有 128539.doc ^75503
$ 14,4 V之額定電壓’與用於私用電子裝置的電池組所必 而的約7.2 V之額定電壓對比。此外,在用於商用電子裝 置的電池組1、1〇〇中,一個電池單元8之額外電壓係約36 V因此,雖然足夠的係將兩個電池單元8串聯連接在用於 f要約7·2 V之額定電壓之私用電子裝置的電池組中s但 是必須將四個電池單元8串聯連接在用於需要約144 v之 額定電壓之商用電子裝置的電池組1、1〇〇中。因此,用於 商用電子裝置的電池組丨、100在電池單元8之數目上係較 大而且與用於私用電子裝置的電池組比較係較重。 如圖6所示,將電池組i、1〇〇的下表面2&作為一插入端 並沿視訊相機7之後表面乃的右側,在圖6中的箭頭A之方 向上將該電池組插入視訊相機7之電池安裝部分5中,直至 ==入一裝載/卸載位置,其中其下表面。係在電池安裝 部分5之底部表面上她鄰。接著,在電池安裝部分$中,插 入裝載/卸載位置的電池組i、1〇〇係在箭頭B之方向上 (即―,朝圖6中的左側)滑動,直至其進入—安裝位置,其中 ,露在電池安裝部分5之内側中的端子銷(未顯示)係插入在 提T於電池組1、100之前表面孔上的端子部分6中而且其 中提供在兩個側表面2c、2d上的鎖定凹入部分H 15係鎖 定在形成於電池安裝部分5之内側中的鎖定凸出部分(未顯 示)上,因而完成安裝。 說明其 小電池 現在以下詳細說明電池組1、100的組態。首先, 中包含兩列及四層中的八個電池單元8&至讣之[大 組1。 128539.doc
UJ 中包含在L大小電池组1之外殼2之兩列及四層 ^至81^刀別為圓筒形鋰離子二次單元,如圖 線並T f/也早疋8具有:_®筒形金屬製造單元 罐’其在其中包含番 、一負電極、一分離器及類似 /广丹礙向方向上在一端開放並且在另一端閉合, 而,、中總體上閉合的另一端用作一負電極端子·;以 一電極t目’其係焊接至該單元罐之開放的—端而且兑 用作一正電極端子1Ga,該單元罐中包含電解液。另外, 如圖7如所示,電池單元8具有一結構其中採用一絕 緣膜覆蓋側表面1Ge、正電極端子IGa的端面之外部周邊表 面以及負電極端子1()b的端面之外部周邊表面。如圖Μ所 丁在電池單U的正電極端子1〇&之端面處提供一正電 極側覆蓋部分10d’其具有採用覆蓋側表面U)C之絕緣膜所 覆蓋的-外部周邊表面,而且在端面的中心區域中,從正 電極側覆蓋部分1()d曝露正電極端子心。此外,如圖巧所 示,在電池單元8的負電極端子m之端面處,提供_負電 極側覆蓋分1 〇e ’其具有採用覆蓋側表面1 Oc之絕緣膜所 覆蓋的-外部周邊表面’而且在端面的中心區域中,從負 電極側覆蓋部分l〇e曝露負電極端子1〇1)。 、 如以上的電池單元8係配置在主電路板5〇之上的兩列及 四層中,因此其縱向軸係實質上平行於主電路板50的主要 邊緣。明確而言,電池單元8係配置如圖8A、犯及9所 不,其中第一電池單元8a係佈置在第一端子連接部分 53a(參見圖25B)附近,該連接部分係電連接至第一端子= 128539.doc 1375503 分6a而且相對於主電路板5〇之寬度方向佈置在—侧上 :電池單元8b係佈置在第一電池單心之上, 兀8c係佈置在第二電池 丨 成& 〇地 以及第四電池單元8d
係'置在第三電池單元8c之上。另外,在電池單元8當 I,弟立電池單元㈣佈置在第五料連接部扣弘見 圖25B)附近’該連接部分係電連接至第五端子部分心而且 係相對於主電路板5G之寬度方向佈置在另—側上第六電 池單元_佈置在第五電池單元8e之上,第七電池單心 係佈置在第六電池單㈣之上,以及第八電池單元❿係佈 置在第七電池单元8g之上。 此外。,。如此配置第一電池單元8a、第二電池單元訃、第 七電池早兀8g以及第八電池單元8h以致其正電極端子心 面對端子部分6側上(即,在前表面2b側上此外,如此配 置第三電池單元8c、第四電池單元8d、第五電池單元以以 及第六電池單元8f以致其負電極端子1〇b面對端子部分6側 上(即,在前表面2b側上)。 在配置在如以上兩列及四層中的電池單元8當中,四個 電池單7L必須串聯連接,因為用於商用電子裝置的電池組 1需要約14.4 V之額定電壓而且電池單元8之每一者具有約 3.6 V之額定電壓。考慮到此點,電池單元8係由分隔部件 20分隔,而且電池單元8之端子係透過電極片3〇彼此連 接;明確而言成對電池單元之每一集中的電池單元8係並 聯連接,而且並聯連接的成對電池單元8之四個集係串聯 連接》 128539.doc 更月確而5 ,在電池單 柘 8之配置中,透過直線第一電 極片31電連接佈置在一 电 側上之列中的第一電池單元8a之正 電極知子l〇a、第二電 早70815之正電極端子l〇a以及第一 電極片連接部分52a。第— _ 電極片31係藉由點焊固定在端 千之間’向且宜尖滅与 〜 連接部分52a。。刀JlaK四亚取焊至第-電極片 :外纟電池早凡8之配置中,透過直 電連接佈置在一側上之別士吐 电拽;ί *52 , J令的弟一電池單元8a之負電極端 子10b、列中沾坌-雨,, 月电 ' 一電池單元8b之負電極端子10b、列中的 第三電池單元8c之正 幻甲的 及列令的第四電池單 之正電極端子1〇a。 弟一電極片32係藉由點焊固定在 ^子之間,而且其尖端 接部分似。 刀曲並軟焊至第二片連 此外,在電池單亓8 置中,透過粗略倒U形第三電極 片33電連接佈置在_側上 極端子10b、π + 弟—電池早兀8e之負電 他啕于10b、列中的第四電 ^ . s y 早兀8d之負電極端子10b、佈 置在另一侧上之列中的第七電池 以及列中的第八I_ 正電極端子1 〇a …第=: 8h之正電極端子10a。明確而 δ第二電極片33具有:—第一 邱八φ、击社处 月。ρ为33a,透過該 ^電連接第三電池單元8c之負電極端子 池單元8d之負電極端子⑽;以 及第四電 读讲兮刘八恭± 弟—連接片部分33b, :過该部分電連接第七電池單叫之正電極端子 第八電池單元8h之正電極端子1〇a。第— 第二連接片部分33b與連接其的連 1分33认 刀33c—起形成粗 128539.doc 12 略倒u形結構。另外, 子之間。 第—電極片32係藉由點焊固定在端 此外,在電池單元8之配 電連接佈置在另丨/透過直線第四電極片34 、上之列中的第五電池單元8e之正電極 二的第六電池單元sf之正電極端子心,列中 單 池早70 8g之負電極端子10b以及列中的第八電池 早兀8h之負電極端子i〇b。 在 弟四電極片34係藉由點焊固定 S ,而且其尖端部分34a係彎曲並軟焊至主電 板%之第四電極片連接部分52心 ^主電路 另外,在電池嚴分8 電連接另―" 透過直線第五電極片35 貝,上之列中的第五電池單元8e之負電極端子 二b、列中的第六電池單元8f之負電極端子 :5。之第五電極片連接部分526。第五電極片35係藉= :固定在端子之間,而且其尖端—並= 第五電極片連接部分52e(下文, 亦將簡稱為電極片3〇,而… 帛五電極片3!至35 片30而且其尖端部分31a、32a、34a、 35a將簡稱為尖端部分3〇幻。 頃便提及’第二電極片33並非限於粗略 第-連接―與第二連接片部二 :,例如,亦可採用粗略_電極片、粗略u形電極 月或類似物。 _在:此配置在兩列及四層中的電池單元8中,如圖10所 由電極片30並聯連接第一電池單心以及第二電池 早疋I接著藉由電極片3〇並聯連接第三電池單心以及 128539.doc 13 1375503 第四電池單元8d,接著藉由電極片3〇並聯連接第七電池單 元8g以及第八電池單元8h,並接著並聯連接第五電池單元 8e以及第六電池單元8f,因而並聯連接成對電池單元之每 一集中的電池單元8,並且按順序串聯連接所並聯連接的 成對龟池單元8之四個集。 因此,在如以上組態的電池組i中,在主電路板5〇之上 的兩列及四層_分別配置具有約3 6 V之額定電壓的電池 單元8,並聯連接成對電池單元之每一集中的電池單元8, 並且按順序串聯連接所並聯連接的成對電池單元8之四個 集’因而可以實現約14_4 V之額定電壓,並且電池組阿 用於商用電子裝置,例如視訊相機。 另外,在電池組1中,用作安裝於電池安裝部分5中的安 裝表面之下表面2 a的面積係等於由一對電池單元8所佔據 的面積。因此,電池組丨具有減小的插入面積。
之電纜連接部分64,而且另 第二電搞Μ ;鱼极八C_ 此外,如圖8A及8B所示,顯示電路板6〇係佈置在分隔 料20上於第四電池單元8d及第八電池單元化之上側上的 -位置處。顯示電路板6〇係電連接至板連接片部分现, 該部分係粗略地形成於第三電極片33之連續片部分33。的 中點處。板連接片部分33d係藉由關於連續片部分Μ。彎曲 而形成’並且係軟烊至顯示電路板6〇之板連接部分^。此 卜顯不電路板60係透過撓性扁平電纔^電連接至主電路 二電極片連接部分52c。 1 T ’ 一端係固定至顯示電路板6〇 另一端係電連接至主電路板50之 。此確保第三電極片33係透過顯 i28539.doc 岈375503 示電路板60電連接至主電路板5〇,而無需任何複雜的線路 或類似物》 此處,主電路板50具備_電壓偵測單元56,其用於藉由 * 使用複數個電子零件(例如IC晶片)偵測並聯連接的成對電 .: 池單元8之四個集之每一者的電壓。因為在電池組1中第一 至第五電極片31至35係透過如圖1〇所示的第一至第五電極 . 4連接部分52a至52e(下文’第一至第五電極片連接部分 523至We亦將簡單稱為電極片連接部分52)電連接至主電 路板40,所以並聯連接的成對電池單元8之四個集之每一 者的電壓可藉由主電路板50之電麗偵測單元56來债測,此 舉可以檢查電池單元8之剩餘電池容量 '電池單元8中的異 常之存在或缺少等。 另外,如圖9所示,用於分隔電池單元8的分隔部件“包 括:一粗略矩形薄片形分隔板21; 一定位板22,其係形成 於側表面上以便實質上正交於分隔板21的主要表面並且 • #由該定位板而定位主電路板5〇; 一附著板23,其係形成 於刀隔板21之另一側上或定位板22之相對側上,而且顯示 • €路板6〇係附著於該附著板;複數個支樓板24a至24f(下 ,·文,支樓板24d24f亦將簡稱為支推板24),其係以定位板 . 22與附者板23之間的粗略規則間隔而形成於分隔板20之兩 個主要表面上並且藉由該等支撐板而支撐電池單元8之 列,以及肋25,其係形成於在分隔板21與支樓板^之間形 成的轉角處。分隔部件2〇係採用絕緣樹脂(例如聚丙稀)整 體地形成。此舉確保電池單元8可以藉由分隔部件2〇而彼 128539.doc ^/^503 此絕緣,而無需分離地提供任何絕緣部件或類似物。 如圖9所示,分隔板21係形成為粗略矩形薄片狀形狀。 在分隔板Μ主要表面t ’形成定位板22及附著㈣所沿 ,次要邊緣係經形成用以具有接近等於電池單元8之總長 又的長復且主要邊緣具有接近等於其中堆疊電池單 元8的四層之總高度的—長度。具有此類主要表面的分隔 板2 1係佈置在配置在兩列及四層中的電池單元8之一側(明 確而言為第一至第四電池單元“至8d)上的列,與另一側 (明確而言為第五至第八電池單元8d8h)上的列之間,以 便將一側上之列中的電池單元心至“與另一側上之列中的 電池單元8e至8h彼此分隔。 、如圖9、11A及11B所示,與分隔板21之主要表面整體地 並實質上正交於該等主要表面形成的定位板22係在實質上 句勻地凸出至分隔板21之兩個主要表面側以便實質上正交 於分隔板21之主要表面的狀態中形成於分隔板以之一次要 邊緣處。定位板22係採用具有與主電路板5〇實質上相同大 小的粗略矩形薄片狀形狀來形成。 另外,如圖12所示,定位板22係採用定位部分26&、26a 以及用於定位主電路板5〇的定位凸出部分26b來形成。定 位部分26a、26a係以粗略^形形式相互相對凸出地提供在 與附著於主電路板5〇的主要表面之端子外殼4〇之側相對之 側上的位置處(即,在分別對應於後表面“之側上的主電 路板50之兩個轉角部分的位置處以粗略l形形式相互相 對凸出地提供之定位部分26a、2仏操作以藉由將主電路板 128539.doc -16- 1375503 5 0插入定位部分26a、26a之内側中而定位主電路板5〇。另 外,心位凸出部分26b係在面對主電路板5〇的側上形成於 定位板22之一主要表面上,以便朝主電路板5〇之側凸出, 從而對應於為形成於主電路板5〇中的穿透孔的一定位孔 5 1 〇見圖y)之佈局位置。當將定位凸由部分施插入定位 孔51中時,將主電路板5〇定位至與定位板。平行的此類平 面方位中。 採用如以上提供的定位部分26a、26a及定位凸出部分 鳩’在將第-、第二、第四及第五電極片31、32、34、 35之尖端部分3la、32a、3乜、35a分別軟焊至主電路板 之第一、第二、第四及第五電極片連接部分52a ' 52b、 52c、52d的程序中,將主電路板5〇插入在以粗略[形形式 所相互相對凸出提供的定位部分26a、2以之内側上在對應 於主電路板5〇之後表面2e之側上的兩個轉角部分之位置 處,並接著由製造者或類似者將定位凸出部分26b插入形 成於主電路板50中的定位孔51中,因而可以無錯誤地在定 位板22上輕易地定位並配置主電路板5〇。 另外,採用如以上提供的定位部分26a、26a及定位凸出 部分26b,即使在將電極片3〇軟焊至主電路板5〇之後仍 藉由下列方式將主電路板5〇定位在定位板22上··將主電路 板50插入定位部分26a、263之内側中並接著將定位凸出部 分26b插入形成於主電路板5〇中的定位孔5丨中因而可以 預防分隔部件20在平行於主電路板5〇的方向上相對於主電 路板50 π動因此,定位部分26a、26a及定位凸出部分 128539.doc 26b可以預防下列問題:由於分隔部件2〇的滑動所產生的 拉力負載、剪切負載、扭轉負載或類似物係施加於電極片 30所軟焊至的電極片連接部分52 ’而且亦可以預防電極片 30或電極片連接部分52或類似物之破壞出現。順便提及, 疋诅板22可具有定位部分263、26a及定位凸击部分2的之 任一者,只要可以定位主電路板5〇。 另外,具備定位部分26a、26a及定位凸出部分26b的定 位板22係與分隔板21整體形成。因此,例如,在將電極片 3〇軟焊至主電路板50之電極片連接部分52時可以定位主 電路板50而無需分離地提供任何定位部件、定位夹具或類 似物以相對於定位板22以定位主電路板5〇,因此可以減小 組件部分的數目。 此外,定位板22係實質上提供在面對主電路板5〇之其主 表面的中’“處,其中一板減壓溝槽22a沿其主要邊緣方 向在從其—次要邊緣至其另__次要邊緣的範圍内延伸。板 減,溝槽22_凹人溝槽。此確保電子零件(例如ΐ(:晶片)可 以安裝在面對位板22的主電路板5()之主要表面上於對應 於板減壓溝槽22a之區域中的位置處…匕,電子零件; 以安裝在主電路板50之兩個主要表面上。 此外,因4定位板22係由-絕緣樹脂(例如聚丙婦)形 Ϊ體::即使在(例如)主電路板5 〇係兩側上或多層中具有 " 〃的印刷電路板之情況下,主電路板50仍可與電池 單元8絕緣而無需將任何絕緣部件插人在定與雷 «28539.doc 1375503 另外,定位板22具備定位溝槽22b,其對應於形成於下 外殼4之内側上的外殼加強肋乜之佈局位置,此將在稍後 說明。因為形成對應於外殼加強肋4a之佈局位置的定位溝 槽22b,所以可以相對於下外殼4定位分隔部件2〇並且可以 預防在將分隔部件20包含於下外殼4之内側中時錯誤插 入。此外,定位溝槽22b係與外殼加強肋乜嚙合,因而可 以預防分隔部件20相對於主電路板5〇沿後者的主要表面滑 動。因此,定位溝槽22b可以排除下列問題:由於分隔部 件20的滑動所產生的拉力負載、剪切負載、扭轉負載或類 似物係施加於電極片30所軟焊至的電極片連接部分52,而 且可以預防電極片30或電極片連接部分52或類似物之破壞 出現》 如圖9、11A及11B所示,在定位板22之相對側上與分隔 板21之另一次要邊緣整體形成的附著板23係經形成用以實 質上均勻地凸出至分隔板21之兩個主要側以便實質上正交 於分隔板21之主要表面。附著板23係以粗略矩形薄片狀形 狀並以接近等於顯示電路板60之大小的大小形成。 另外’如圖9及13所示,附著板23係採用用於定位顯示 電路板60的嚙合件27來形成。嚙合件27係與顯示電路板6〇 嚙合,因而無錯誤地相對於附著板23來輕易地定位顯示電 路板60,而且藉由附著板23嚙合地支撐處於定位狀態中的 顯示電路板6 0。 因此’附著板23確保在將第三電極片33之板連接片部分 3 3d軟焊至顯示電路板6〇之板連接部分63並將撓性扁平電 128539.doc 1375503 纔36連接至顯示電路板60之電纜連接部分64時,可以透過 將顯不電路板60與嗜合件㈣合而無錯誤地輕易地定位並 附著顯示電路板6〇,可以無錯誤地將板連接片部分咖軟 =顯=路板60之板連接部分63,而且可以將撓性扁平 电現如勿地連接至顯示電路板0()之電境連接部分以。 此外,因為採用此類嚙合件27形成的附著板23係與分隔 板㈣成為—㈣,所以可謂著·^電路板6㈣無需分 離地提供任何附著部件或類似物以將顯示電路板⑼附著於 外殼2中;因此可以減小組件部分的數目。 此外’因為附著板23係由一絕緣樹脂(例如聚丙烯)形 成,所以即使在(例如)顯示電路板6〇係 有導體圖案的印刷電路板之情況下,電池單元 路板:〇仍可彼此絕緣而無需將任何絕緣部件或類似物插入 在附著板23與顯示電路板60之間。 順便提及,附著板23並不限於藉由將其嚙合件27與顯示 電路板60嚙合來定位顯示電路板6〇的附著板。例如,可採 用一組態,其中顯示電路板60具備穿透孔,而附著板23具 備對應於穿透孔之佈局位置的定位凸出部分,並且藉由將 定位凸出部分插入穿透孔來定位顯示電路板6〇。 此處,欲附著於附著板23的顯示電路板60係一印刷線路 板,其包括在一側上'兩側上、多層中等具備導體圖案的 剛性板。順便提及,顯示電路板6〇並不限於剛性板,而且 可以係撓性板或類似板。另外,如圖9所示,在顯示電路 板60上安裝發光器件61,其包括經開啟用以指示電池組又 128539.doc -20· 1^/5503 之剩餘電池谷量的LED(發光二極體)、用以開啟發光器件 的按紐型剩餘容量顯示開關元件62、欲電連接至第三電 極片33的板連接部分63、以及欲電連接至主電路板50的電 纜連接部分64 ^ 另外,四為頬示電路板60係附著於附著部分23而且係相 ,於電池單元8佈置在主電路板5G之相對側上所以發光 益件6 1及剩餘電荷顯示開關元件6 2係如此安裝以便從上蓋 3之上表面2f曝露至外界。此外,如圖8B所示,顯示電路 板6〇係藉由軟焊第三電極片33之板連接片部分33d至板連 接部分63來電連接至第三電極片33,而且係、藉由連接繞性 平電纜36之知至電纜連接部分64並透過撓性扁平電魔 36來電連接至主電路板5〇。 虽由使用者或類似者按下按鈕型剩餘電荷顯示開關元件 62時,顯示電路板6〇隨透過形成於如圖i所示的上蓋3之上 表面2f中的顯示視窗3a曝露至外界的發光器件6ι之開啟/關 閉條件而變化,因而透過發光器件61之開啟顯示來通知剩 餘電池電荷。此允許使用者輕易地檢查未安裝在電子裝置 (例如視訊相機7)中的備用電池組之剩餘電荷,選擇具有較 大剩餘電池電荷的電池組丨或將一電池組與具有較小剩餘 電池電荷的電池組1區分。 如圖9、11A及11B所示,提供在定位板22與附著板之 間的支撐板24係凸出地提供在分隔板21之主要表面上,該 等主要表面之每一者上提供三個支撐板而且在兩個主要表 面上提供總共六個支撐板,其實質上平行於定位板22及附 128539.doc 1375503 著板23即,實質上正父於分隔板21之主要表面而且具有 實質上規則間隔,其接近於沿分隔板21之主要邊緣(高度 方向)之電池單元8的直徑。另外’支撐板24係以粗略矩形 薄片狀形狀形成並且從分隔板21之主要表面實質上均句地 一 * · 凸ffi 。 明確而言,在分隔板21之一主要表面上,第一至第三支 樓板24a至24以系以此順序沿從定位心朝附著心的方向 形成。同樣地,在分隔板21之另一主要表面上第四至第 六支樓板24d至24f係以此順序沿從定位板如附著板加 方向形成》形成於分隔板21之主要表面上的支樓心分隔 由分隔板21分隔為一列的電池單元以至8{1之每一者並且 分隔由分隔板2丨分隔為另一列的電池單元“至扑之每一 者。更明確而言,第一支揮板24a將第一電池單元以與第 二電池單爾此分隔。第二支樓板2仆將第二電池單元 肋與第三電池單元㈣皮此分隔。第三支撐板24c將第三電 池單元8c與第四電池單元8〇1彼此分隔。第四支撐板崩將 第五電池單元8e與第六電池單心彼此分隔。第五支撑板 仏將第六電池單元_第七電池單元彼此分隔。第六 支樓板2鄉第七電池單元8§與第八電池單元訃彼此分 隔。 換言之,第-電池單心係佈置在第—支撑板…與定 位板22之間;第二電池單元8b係佈置在第一支撐板%與 第二支樓板^之間;第三電池單元Μ佈置在第二支樓 板24b與第三支轉板24c之間;第四電池單元μ係佈置在第 128539.doc -22- 1375503 :支撐板24c與附著板23之間;第五電池單元仏係佈置在 第四支撐板24d與定位板22之間;第六電池單元8f係佈置 在第四支撐板24d與第五支撐板24e之間,·第七電池單元8g 係佈f在第五支樓板%與第六支撐板24f之間;以及第八 電犯早几8h係佈置在第六支標板24f與租著板23之間。 另外’如圖8A及8B所示,在配置在兩列及四層中並由 刀隔部件20所分隔而且其端子係透過電極片%而電連接的 電池單元8中,採用透過粗略倒U形第三電極片33在一側列 與另-側列之間進行橋接的方式來連接佈置在一側列中的 第三及第四電池單元以及以與佈置在另一側列中的第七及 第八電池單元8g&8h。另一方面’並非採用透過前表面几 侧或後表面2e側上的直線第一、第二、第四及第五電極片 Τ' 32、34、35在一側列與另-側列之間進行橋接的方式 來連接佈置在一側列中的第一及第二電池單元8似與佈 置在另一侧列中的第五及第六電池單元“及訐。 此外’至於第一及第二電池單元“及朴,藉由後表面k =的第二電極片32將第_電池單元8a之負電極端子⑽ 第—電池單元8b之負電極端子1〇b與第三電池單元以之 :電極端子1〇a及第四電池單㈣之正電極端子⑽連接。 當至於第五及第六電池單元8e^f,藉由後表面_ 第_^四電極片34將第五電池單元8e之正電極端子l〇a及 第八電池單元8f之正電極端子1〇a與第七電池單 負 電極端子10b及第八電池單 、 之負電極端子10b連接。因 例如,當由製造者的手來手持電池組時,採用第一及 128539.doc -23- 第二電池單元M8b的正電極端子10a側將離開分隔部件 20 ’攸而產生鬆開及掉落的方式,以第二電極片32作為中 心,可在圖8八中的箭頭C1之方向上轉動第-及第二電池 早几8a及I此外’採用第五及第六電池單元⑽的負 電極端子⑽㈣離開分隔部件20,冑而產生鬆開及掉落 的方式,以第四電極片34作& * , 乃作為中心,可在圖8A中的箭頭 之方向上轉動第五及第六電池單元k及M。 為避免此可能性,藉由支撐板24支撐第一及第二電池單 元8a,第五及第六電池單元“,因此將不會從分 隔科20鬆開並釋放該等單元。另外,支樓第一及第二電 池單T〇8a、8 b與第五及第六電池單元8e '㈣支樓板…系 僅要求用以支撐第一及第二電池單元“、朴之任一者因 為第一及第二電池單元仏、8b係藉由前表面几側上的第一 電極片31黏合在一起,並且支撐板24係僅要求用以支撐第 五及第六電池單元8e、8f之任一者,因為第五及第六電池 單^8e、8f係藉由前表面2b側上的第五電極片”黏合在一 起。 此處,圖14A係沿圖11A之線D-D所取的斷面圖而且圖 14B係沿圖11A之線E_E所取的斷面圖。如圖"A、〖a、 14A及14B所示,採用用於支撐第二電池單元肋的第一凸 出件28a形成第一支撐板24a,採用用於支撐第二電池單元 扑的第二β出件28b形成第二支撐板24b,採用用於支撐第 六電池單元8f的第三凸出件28c形成第四支撐板24d,以及 採用用於支樓第六電池單元的第四凸出件形成第五 128539.doc -24-
/ JJUJ 支撐板24e(下文,第—至第 凸出件28)。 四凸出件28a至28d亦將簡稱為 凸出件28係經形成 凸出。在古产古 乂進一步在延伸方向上從支撐板24 凸出在阿度方向彼此鄰近 藉由央緊在兩者之 一凸出件28a及28b 有爻间叩支撐佈置在第一及第-凸ά „ 28a、28b之間的第二 牙次币一 〇山打 度方向彼此鄰近的二:祕之側表面。同樣地,在高 兩者之間而切佈置=凸出件^及删藉由夹緊在 第六電 苐—及第四凸出件28c、28d之間的 I、 , & <側表面°換言之,支撐第二電池單元 8 b,將其側表面夹$ 处貧在第一凸出件28a與第二凸出件28b之 θ ’而且切第六電池單元8f,將其側表 出件28c與第四凸出件咖之間。 在第一凸 因此,凸出件28確保因為由支推板24支禮第二電池單元 8b及第六電池嚴 8f變為從支撐板24鬆開並釋放 早疋8f,所以可以預防未由前表面沘側上及 後表面2_上從一列至另一列之範圍内的電極片30所連接 的第一及第二電池單元8a、扑與第五及第六電池單元以、 順便提及’定位板22並不限於第-至第四凸出件28&至 28d之每一者係在延伸方向上從第一、第二、第四及第五 支撐板24a' 24b' 24c、24d之每一者凸出的組態,而且複 數個凸出件可從該等支撐板之每一者凸出。此確保由支撐 板24更剛性地支撐第二電池單元肋及第六電池單元旰可 以預防第一及第二電池單元8a、❿與第五及第六電池單元 8e、8f從支撐板24鬆開並釋放。 I28539.doc •25- 1375503 順便提及,因為定位板22係實質上正交於分隔板21凸 出’所以定位板22可藉由與第一凸出件28a合作夾緊第一 電池單元8a來支撐該單元,並可藉由與第三凸出件28(;合 作夾緊第五電池單元8e來支撐該單元。此確保可更安全地 預防第一及第二電池單元8a、8b與第五及第六電池單元 8e ' 8f從支撐板24鬆開並釋放。 如圖9、11 A及1 1B所示’例如沿分隔板2 1之次要邊緣方 向在各加強肋集中以數目五形成加強肋25心至25de,其係 分別形成於在分隔板21與定位板22之間形成的轉角、在分 隔板21與支撐板24之間形成轉角、以及在分隔板21與附著 板23之間形成的轉角中。明確而言,形成於分隔部件2〇之 一側上之主要表面上的加強肋包括形成於在分隔板21與定 位板22之間形成的轉角以及在分隔板21與第一支撐板24& 之間形成的轉角中的加強肋25aa至25ae,形成於在分隔板 21與第一支樓板24a之間形成的轉角以及在分隔板2丨與第 二支撐板24b之間形成的轉角中的加強肋25ba至25be,形 成於在分隔板21與第二支撐板24b之間形成的轉角以及在 分隔板21與第三支撐板24c之間形成的轉角中的加強肋 25ca至25ce,與形成於在分隔板21與第三支撐板24c之間 形成的轉角以及在分隔板21與附著板23之間形成的轉角甲 的加強肋25da至25de。同樣地,形成於分隔部件2〇之另一 側上之主要表面上的加強肋包括形成於在分隔板21與定位 板22之間形成的轉角以及在分隔板21與第四支撐板24(1之 間形成的轉角中的加強肋25ea至25 ee,形成於在分隔板21 128539.doc -26- 1375503 與第四支撐板24d之間形成的轉角以及在分隔板21與第五 支撐板24e之間形成的轉角中的加強肋25fa至25fe,形成於 在分隔板21與第五支撐板24e之間形成的轉角以及在分隔 板21與第六支撐板24f之間形成的轉角中的加強肋25ga至 25ge,與形成於在分隔板2 1與第六支撐板24f之間形成的 轉角以及在分隔板21與附著板23之間形成的轉角中的加強 肋25ha至25he。因此,在分隔部件20之一側上的主要表面 上形成20個加強肋25aa至25de,在分隔部件20之另一側上 的主要表面上形成20個加強肋25ea至25he,而且形成總共 40個加強肋(下文,加強肋25aa至25de以及加強肋25ea至 25he亦將簡稱為加強肋25)。 因此,加強肋25增強分隔板21、定位板22、附著板23與 支撐板24及類似物之機械強度,因而可以預防其變形或出 現類似問題’並且可以擬訂分隔部件2〇之增強的衝擊抗力 效能。順便提及,沿分隔板21的次要邊緣方向之各加強肋 集中的加強肋25之數目並不限於五,而且可按要求來改 變’只要可以加強分隔部件20之各部分。 另外,形成於在分隔板21之一側主要表面與第三支撐板 24c之間形成的轉角以及在分隔板21之一側主要表面與附 著板23之間形成的轉角中的加強肋25心至25和與形成於在 分隔板21之另一側主要表面與第六支撐板24f之間形成的 轉角以及在分隔板21之另一側主要表面與附著板23之間形 成的轉角中的加強肋25ha至25he特定加強附著板23並預防 附著板23變形或出現類似問題。因此,當藉由使用者或類 128539.doc •27- ^75503 似者按下*裝在附著於附著板23之顯示電路板⑽上的剩餘 電荷顯不開關兀件62時,在施加於附著板23的壓力下,加 ^肋25da至25de及加強肋25w25he可以預防附著板^(特 疋έ之,其為一接收壓力之部分)變形或出現類似問題。 此外,加強肪25係如此定位以致與未安裝剩餘電荷顯示 開關元件62之側上的加強肋25之間隔比較,沿分隔板以之 次要邊緣方向安裝剩餘電荷顯示開關元件62之側上的加強 肋25之間隔係逐漸減小。此在由使用者或類似者按下安裝 於顯示電路板60上的剩餘電荷顯示開關元件62時增強分隔 部件20針對施加於分隔部件2〇的壓力之機械強度。因此, 當藉由使用者或類似者按下安裝於顯示電路板6〇上的剩餘 電荷顯示開關元件62時,在施加於分隔部件2〇的壓力下, 可以預防分隔部件20變形或出現類似問題。 明確而言,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將安裝於顯示電路板6〇 上的剩餘顯示開關元件62定位在後表面2e側上,如圖2所 示。考慮到此點’如圖11B所示,形成於分隔板2 1之一側 主要表面上的加強肋25aa至25de係如此定位以致加強肋 25aa、25ba、25ca、25da 與加強肋 25ab、25bb、25cb、 25db之間的間隔wl、加強肋25ab、25bb、25cb、25db與加 強肋25ac、25bc、25cc、25dc之間的間隔w2、加強肋 25ac、25bc、25cc、25dc 與加強肋 25ad、25bd、25cd、 25dd之間的間隔w3以及加強肋25ad、25bd、25cd、25dd與 加強肋25ae、25be、25ce、25de之間的間隔W4係在從未安 裝剩餘電荷顯示開關元件62之前表面2b側上的加強肋25之 I28539.doc * 28 * 1375503 間隔朝安裝剩餘電荷顯示開關元件62之後表面2e側上的加 強肋25之間隔之方向上以間隔w 1、間隔w2、間隔w3及間 隔w4的順序逐漸減少。 同樣地,如圖11A所示,形成於分隔板21之另一側主要 表面上的加強助25ea至25he係如此定位以致加強助2563、 25fa、25ga、25ha與加強肋 25eb、25fb、25gb、25hb之間 的間隔w5、加強肋25eb、25fb、25gb、25hb與加強肋
25ec ' 25fc、25gc、25hc之間的間隔 W6、加強肋 25ec、 25fc、25gc ' 25hc與加強肋 25ed、25fd、25gd、25hd之間 的間隔w7以及加強肋25ed、25fd、25gd、25hd與加強肋 66 25ge、25he之間的間隔w8係在從未安裝剩餘 電荷顯示開關元件62之前表面2b側上的加強肋25之間隔朝 安裝剩餘電荷顯示開關元件62之後表面2e側上的加強肋Μ 之間隔之方向上以間隔w5、間隔w6、間隔w7及間隔你8的 順序逐漸減少。
W %文衣剩傲 W ·ρ.乃,丨刑〜忭^〈例上以減 小的=隔形成加強肋2 5 ’所以可集中地增強當由分隔部件 2〇及環境之使用者類似者按下剩餘電荷顯㈣關元件_ 所施加壓力的部分之機械強度,而且在壓力下可以預防分 隔部件20變形或出現類似問題。 順便提及’形成加強肋25制的方式並不限於加強肋^ 之間隔係從未安裝剩餘雷荇s _ 餘…… '件62的側朝安裳剩 餘電何顯不開關元件62的側逐漸減少的短態,只要 中地增強當藉由分隔部件2Q及環境之使用者或類似者財 128539.doc •29· 1375503 剩餘電何顯tf開關元件62時所施加塵力 痒 m ,丨 輝械強 r因此’可採用'组態,其中僅減小安裝該剩餘電荷顯 不開關元件之位置處或周圍的加強肋25之間隔。 ’ 另外,如圖9所示,加強肋25係分別以對應於電池 的穹曲形狀來形成,以支撐怖置在其 24之間的電池單元8。 /、又1牙板 如圖15所不’電池單元8具有此類形狀:其 :心側上的外部大小係大於其在負電極端子心Π 4大小。此係因為當構成正電極料心的正電極帽 接至電池單元8之單元罐時,電池單元8係在徑向方向:展 開。明確而言,電池單元8具有一形狀,其中其在正電極 %子10a側上的外部大]、d丨在卜 丨人J、dl係比其在負電極端子丨 外部大小d2大約〇.2mme 的 考慮到此點,形成加強肋25 ’其對應於在電池單元&之 正電極端子1〇a側及負電極端子1〇b側上為不同的外部大小 d卜d2。明確而言,對應於電池單元8之正電極端子心側 的加強肋25係以具有對庫於|1:带& w, 言應於正電極端子l〇a側上的外部大 小d 1之内徑d3的彎曲形狀來杰,二μ + " 沿狀升/成,而對應於負電極端子10b :的加強㈣係以具有對應於負電極端子⑽側上的外部 之内徑㈣彎曲形狀形成。加強⑽之内徑们係比 k 4大約0.2 mm,從而對應於正電極端子心側上的外 部大小CU係比負電極端子10b側上的外部大小们大 mm的事實。 藉由將形成於在分隔板21之另—側主要表面與第六支標 128539.doc •30- 1375503 板24f之間形成的轉角以及在分隔板21之另一側主表面與 附著板23之間形成的轉角中的加強肋乃以至25he之列(集) 作為一範例來進行更特定的說明。如圖8A及8B所示,佈 置在第六支撐板24f與附著板23之間的第八電池單元讣係 如此佈置以致其正電極端子1〇a面對端子部分6側上(即, 在前表面2b側上)。此處,圖16A係沿圖nA之線FF所取的 斷面圖而且圖16B係沿圖ha之線G-G所取的斷面圖。 如圖11A及16A所示,對應於如此佈置以致其正電極端 子10a面對前表面2b側上的第八電池單元8h之正電極端子 l〇a側的加強肋25ha至25hc係以具有對應於電池單元8之正 電極端子10a側上的外徑dl之内徑d3的彎曲形狀來形成。 因此,如圖1 7A所示,以具有内徑d3之彎曲形狀形成的加 強肋25ha至25he係在未達到經形成用以在延伸方向上從支 撐板24凸出之舌片29上的位置之狀態中提供在支撐板24 上。 另外,如圖1 6B所示,除對應於電池單元8之正電極端子 l〇a側的加強肋25ha至25hc以外的對應於第八電池單元8之 負電極端子l〇b側的加強肋25hd、25he係以具有對應於電 池單元8之負電極端子1 〇b側上的外部大小心之内徑d4的彎 曲形狀來形成。因此’如圖17B所示,以具有内徑d4之豐 曲形狀形成的加強肋25hd、25he係經提供用以達到經形成 用以在延伸方向上從支樓板24凸出之舌片29上的位置。 同樣地’組態加強肋25aa至25ae、25ba至25be、25ga至 25ge之列(集),其對應於第一、第二及第七電池單元8a、 I28539.doc 1375503 8b、8g之正電極端子l〇a面對端子部分6側前面上(即,在 前表面2b侧上)的配置。明確而言,對應於第一、第二及 第七電池單元8a、8b、8g之正電極端子10a側的加強肋 25aa至25ac、25ba至25bc、25ga至25gc係採用與加強肋 25ha至25hc相同的方式以具有對應於電池單元8之正電極 端子10a側上的外部大小dl之内徑d3的彎曲形狀來形成, 而對應於第一 '第二及第七電池單元8a、8b、8g之負電極 端子 10b側的加強肋 25ad、25ae、25bd、25be、25gd、 25ge係採用與加強肋25hd、25he相同的方式以具有對應於 電池單元8之負電極端子l〇b側上的外部大小d2之内徑d4的 彎曲形狀來形成。 另外,組態加強肋25ca至25ce、25da至25de、25ea至 25ee、25fa至25fe之列(集),其對應於第三、第四及第六 電池單元8c、8d、8e、8f之正電極端子i〇a面對端子部分6 之相對側上(即’在後表面2e側上)的配置。明確而言,對 應於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電池單元8c、8cl、8e、8f之 正電極端子l〇a的加強肋25cb至25ce、25db至25de、25eb至 25ee、25fb至25fe係採用與加強肋25ha至25hc相同的方 式,以具有對應於電池8之正電極端子1〇a側上的外部大小 dl之内徑d3的彎曲形狀形成,而對應於第三、第四、第五 及第六電池單兀8c、8d、8e、8f之負電極端子10b的加強 肋 25ca、25da、25ea、25fa係採用與加強肋 25hd、25he相 同的方式,以具有對應於電池單元8之負電極端子i〇b側上 的外部大小d2之内徑d4的彎曲形狀形成。 128539.doc •32- 1375503 因此,組態加強肋25,其對應於在電池單元8之正電極 端子10a側及負電極端子l〇b側上為不同的外部大小dl、 d2。因此,可以支撐電池單元8以使其與加強肋乃較佳地 接觸,而且可以無顫動地支樓電池單元8。 另外’如此組態加強助25以致至少形成於最前表面沘及 後表面2e側上並對應於電池單元8之正電極端子i〇a側上的 外徑dl之加強肋25係形成為在直徑上大於其他加強肋25。 因此,在將電池單元8裝配至分隔部件2〇上時,可將電池 單元8輕易地插入在支撐板24之間’將其負電極端子1叻側 作為插入端。 順便提及’加強肋25並不限於上述組態,其中加強肋 25aa 至 25ac、25ba 至 25bc、25cb 至 25ce、25db 至 25de、 25eb 至 25ee、25fb 至 25fe、25ga至 25gc、25ha 至 25hc 係以 具有内徑d3的彎曲形狀形成,並且其他加強肋25ad、 25ae、25bd、25be、15ca、25da、25ea、25fa、25gd、 25ge、25hd、25he係以具有内徑d4的彎曲形狀形成。可以 知:要求改變邊組態’只要加強肋係形成為對應於在電池單 元8之正電極端子l〇a側及負電極端子1〇b側上為不同的外 邻大小d 1、d2並且電池單元8可因而無顫動地得到支樓。 此外,加強肋25並不限於具有内徑d3、d4的彎曲形狀, 只要其可以無顫動地支撐電池單元8。例如,加強肋25可 採用對應於電池單元8之個別外部大小的内徑集在由加強 肋25支撐電池單元8的位置處形成β 用於由如以上說明之分隔部件2〇所分隔並支撐的電池單 128539.doc -33- 1375503 疋8之端子之間的電連接之電極片3〇係藉由點焊固定至電 池單元8之端子表面,如圖_8B所示。另外,如圖叫 不,藉由點焊固定至電池單元8之端子的電極片3〇係採用 沿其縱向方向的狹縫39,纟電池單元8之端子冑的焊接固 疋部分%至3Sd(下文,谭接固定部分3^38d亦將簡稱 為焊接固定部分38)之集之間’並採用狹㈣之寬度方向 上兩端的負載吸收部分39a、39a來形成。狹縫39係以(例 T)槽(長方形孔)的形狀形《。負載吸收部分州、…用於 提供電池單元8之端子處的焊接固定部分38之集之間的電 連接。如此具備狹縫39及負載吸收部分39a、39a的電極片 30係如此提供以致由於狹縫39的存在,提供在狹縫Μ之寬 度方向上兩端處的負載吸收部分39a、係在剛性上低於 其他部分,特定言之為焊接固定部分38。 此確保(例如)在電池組丨掉落的情況下或在類似情形 下由於電池組1之掉落而產生的衝擊負載係集中在負載 吸收部分39a、39a中,因此電極片3〇會在負載吸收部分 39a 39a處塑性或彈性變形。因此,電極片上的負載係 集中在如此提供的負載吸收部分39a、3%上以便在剛性上 低於其他部分’因而可以預防負載集中在固定電池單元8 及電極片的详接固定部分38上,並且緩和施加於焊接固定 部分38的負载,因而可以預防焊接固定部分靖裂或出現 類似問題》 另外,狭縫39及負載吸收部分39a、39a係粗略地形成於 用於電池單元8之端子的痒接固定部分38之集之間的尹間 I28539.doc 34 位置。此確保預防負載集中在提供於狹縫39之寬斤 兩個端部分處的負載吸收部分39卜393上,而且ς負載 質上均句地施加於負載吸收部分39a、39a,因而預防 吸收部分39a、39a斷裂或出現類似問題。因此,因為電極 心〇具傷狭縫39以及粒略在用於電通單元8之 社 固定部㈣之集之間的中間位置處的負載吸收部分^饮 I所以將負載實質上均勻地施加於負載吸收部分他、 9a而且可以實質上均勻地緩和施加於焊接固定部分Μ ,負載’因此可以預防焊接固定部分38斷裂或出現類似問 題0 此外,狹縫39係粗略地形成於電極片此寬度方向上的 中心處。此確保在電極片30中,提供在狹縫39之寬度方向 上的兩個端部分處的負載吸收部分州、他在寬度上實質 上係相等的,因此預防負載吸收部分他一側上的負載之 集中出現。另外,因為將負載均勻地施加於負載吸收部分 39a、39a上,所以預防負載吸收部分州、州斷裂或出現 類似問題。因& ’因為電極片3〇具備粗略在其寬度方向上 之中心處的狹縫39而且負載吸收部分州、州具有實質上 相等的寬度,戶斤以將負載實質上均勾地施加於負載吸收部 刀如393可以均勻地緩和施加於焊接固定部分38的負 載而且可以預防焊接固定部分3晴裂或出現類似問題。 另卜狹縫39係以此類長度形成以致其兩個端部分 39b 39b係疋位在正電極側覆蓋部分刚(其中電池單元8 之正電極端子H>a的端面之外部周邊部分係採用一絕緣膜 128539.doc •35- 1375503 覆蓋)以及負電極側覆蓋部分1〇6(其中電池單以之負電極 子1 Ob的端面之外部周邊部分传垃 Μ力 <糸採用一絕緣膜覆蓋)之外 侧上。此確保電極片30中的狹縫39之兩個端部分州、 並不與從正電極側覆蓋部分_曝露的正電極端子心或與 從負電極側覆蓋部分10e曝露的負電極端子i〇i〇重疊因此 可以預防將電極片30之點焊至電池單元8之正電極端子心 或負電極端子l〇b時的焊接面積減小。
此外,電極片30分別包括鑛鎮之铜板。因此,電極片 係在總剛性上低於迄今已使用的鎳電極片。因&,電極片 3〇係形成為在總剛性上較低,而且其上的負載係集中負載 吸收部分39a、39a上,因而可以預防負載集中在將電池8 及電極片30彼㈣Μ焊接固^部分耻,並且緩和施加 於焊接固定部分38上的負載,因而可以預防焊接固定部分 38斷裂或出現類似問題。 此處,如圖19所示,且於相關技術的鎳製造電極片2〇〇 係採用對應於電池單元8之端子表面的焊接狹縫2〇1形成, 用於點焊至電池單元8之端子。在相關技術之電極片2〇〇 中,第一焊接電極及第二焊接電極係採用橫跨焊接狹縫 201的方式操作兩次以獲得總共四個焊接點;明確而言, 其係操作兩次以獲得總共四個焊接點,即焊接固定部分 38a、38b以及焊接固定部分38c、38d,因而電極片2〇〇係 點焊至電池單元8之端子表面。在相關技術中的電極片2㈧ 之點焊中,藉由透過提供焊接狹縫2〇1而延長非有效分流 電流路徑來抑制非有效分流電流’其透過相關技術電極片 128539.doc * 36 - 1375503 200從第-焊接電極直接流至第二料電極而非流經彈接 點且因此並不貢獻焊接。另一方面,在電極片30包括鍍鎳 之銅板的情況下,銅具有極低的電阻率,因此即使當藉由 提供焊接狭縫201而延長非有效分流電流路徑時,仍很少 改變非有效分流電流的量值。考慮到此點,在本發明中, 電極片30並不具備焊接狹縫201。 另外,圖2G係顯示取決於包括鍍錄銅板之電極片%中的 焊接狹縫201之存在/缺少的焊接強度之分佈在提供焊接 賴2〇1之情況T的桿接強度之分佈係由虛線Η指示,而在 ^提供焊接狹縫2(Η之情況下的焊接強度之分佈係由實射 才曰丁如圖20所不,焊接強度之分佈係、當焊接狹縫加存 在時以及當焊接狹縫2〇1缺少時的正常分佈。然而,焊接 強度之平均值在焊接狹縫2〇1存在之情況下係約Μ Ν,並 且在焊接狹縫201缺少之情況下係約9〇 Ν,如在本發明中 樣,因此確定藉由焊接狹縫2〇丨之缺少來增強焊接強 度。考慮到此點’在本發明中電極片3〇並不具備有焊接狹 縫 201。 圖18所示,不具備任何焊接狹縫201的電極片3〇具備 位置匹配孔37,當藉由電池單元8的製造者將電極片% 點焊至電池單元8之端子時該孔用於使其位置與電池單元8 之端子匹配。位置匹配孔37係一穿透孔,,其經形成用以當 將,極片30佈置在電池單元8之端子上時實質上對應於; 池單元8之端子表面之中心,而且其係實質上形成於電極 片3〇之寬度方向上的中心處。 128539.doc -37- 1375503 因此’當由執行料的製造者將電極片π佈置在電池單 兀8之端子上時位置匹配孔37係用作將其與電池單元8之端 子的實質上中心位置對齊的對準標記,因而可以輕易地實 行電池單元8之端子的中心與電極片 一 屯你月3 υ的位置之間的位置 匹配。另外,位置匹配孔37亦作為一對準標記;當由製造 者點焊電極片30時,該對準標記用於將第一焊接電極及第 二焊接電極分別應用於電極片3G之寬度方向上的實質上中 心位置之左及右側上的對稱位置。 /外,在電極片30之點焊中,藉由使用位置匹配孔”之 壤境令的第-谭接電極及第二焊接電極進行的點谭係在位 置匹配孔37之左及右側上對稱地進行總共兩次,即,一次 在上側(在圖1 8中)上;5 — 士 a 丁也,L m r )JL^ —人在下側上,因而採用四個焊接 固定部分38a至38d將電極片30焊接至電池單元8之端子。 在此情況下,位置匹配孔37及焊接固定部分38a至3以係如 此佈局以致位置匹配孔37係提供在由焊接固定部分“a至 3 8d所界定的實質上矩形形狀之四個轉角的中心區域中; 例如,其顯現如指示「5」之晶粒上的點《因此,製造者 可以藉由視覺檢驗來輕易地檢查是否已在所有必要位置進 行焊接’而不留下任何仍待焊接之點。 此外,如圖21所示,電極片3〇之每一者具有至少一個經 歷去毛頭的位置匹配孔37,其中管狀凸出部分係藉由在壓 製成形時與鑽扎同時擠壓而形成於該孔的周邊中。藉由去 毛頭所形成的管狀凸出部分3 7&係(例如)形成於佈置在電極 片30之最尖端部分30a側上的位置匹配孔37中。此外,管 128539.doc •38· 1375503 狀凸出部分37a係在與欲開始接觸電池單元8的主要表面之 側相對的電極片30之主要表面的側上凸出。因此’在電極 片30之位置匹配孔37經歷去毛頭的情況下,管狀凸出部分 37a係形成於主要表面部分處,因而可以預防複數個電極 乃川攸此女/王接觸的乃式堆疊,而且可以預防製造者不知 不覺地一次拾取複數個電極片3〇。
如圖22所示,用於包含由分隔部件2〇所分隔的電池單元 8之下外殼4係、以在上側上具有—開口部分的粗略矩形箱狀 形狀來形成。另外,下外殼4係採用端子部分6形成於前表 面2b之下部分中。#圖23所示,端子部分6包括:從前表 面2b曝露至外界的端子孔41 ;以及—端子外殼4(),其中擬 合佈置在端子扎之内側上的接合部件7()以及形成於電池 安裝部分5側上並插入其中的接收端子銷(未顯示卜
如圖23所示,端子孔41包括:形成於外殼2之前表㈣ 上的凹入表面部分42;以及形成於與接合部件7〇連續之凹 入表面部分42上的導引部分43。形成於外殼〗之前表面孔 上的凹人表面部分42係粗略矩形凹人部分,其預防短路由 於接D 4件70與外部金屬接觸而出現並預防接合部件由 碰撞外部物體而變形。凹入表面部分42具備一導引部分 43,其粗略在底部表面之中心處以f f上圓形形狀開放。 形成於凹入表面部分42上的導引部分43包括:一支撐表面 部分44 ’其係形成為在直徑上實質上等於接合部件而且 操作以與接合部件70一起支撐端子銷;以及開放的一傾斜 表P刀45其直禮大於端子銷的直徑,其在支撑表面部 128539.doc •39-
JJUJ 分44之凹入表面部分 认 並刼作以將端子銷導引至接人邱 件7〇中。形成於支撐矣而加、 丨主接。部 储紅主 表面部/刀44之凹入表面部分42側上的 傾斜表面部分45係朗妨μ # •,/、直徑大於端子銷的直徑,因 U㈣子銷輕易地插人支樓表面部分44中。由 面部分45導引的端子銷 ’表 丁翊所榧八的又撐表面部分44係形成為 實質上等於接合部件7〇而且與接合部件70連續, 並因此確保由傾斜表面部分45導引的端子銷可以插入接合 部件70中而盔需在苴卜念 ”、而在其上施加任何負载。另外,支撐表面部 分44與接合部件7〇 一起固持端子銷。 如圖24所示,佈置在端子錢内側的端子外㈣係一粗 略矩形樹脂部分,其係形成為使主要邊緣在長度上實質上 與下外殼4之内側寬度相等。端子外殼4〇係沿其主要邊緣 方向提供’其t有擬合孔46用以包含接合部件7(),而且將 主電路板50附著於端子外殼4〇。 如圖9所不,附著於端子外殼4〇的主電路板5〇係—印刷 線路板,其具有形成於-側上、兩側上或多層中的導體圖 案,並且係剛性板。另外,主電路板5〇係形成為在大小及 形狀上與下外殼4之内側粗略相同。此外,如圖25B所示, 主電路板50係提供在一側次要邊緣附近以附著於後表面側 上的主要表面之端子外殼4〇,第一至第五端子連接部分 53a至53e(下文,第一至第五端子連接部分53a至53e亦將簡 稱為端子連接部分53)將透過連接片71連接至接合部件 70’攸而對應於第一至第五端子部分63至6e之佈局位置。 如圖23所示’包含在端子外殼4〇中的接合部件7〇係一金 128539.doc -40·
VJ 屬部件,其係佈置為鱼 0 a ^ ^ , ”端子孔41之支撐表面部分44連續而 狀:、装中:向方向之一端開放並在另-端閉合的圓筒形形 且右眘广3接合部件7〇的擬合孔46具有圓筒形形狀,其 -貝上等於接合部件7〇之外徑的内徑而且在縱向方向 =端處開放。接合部件7G係擬合在擬合孔财;而且係 ,過其開放端側上的擬合孔46之端面與端子孔41連續。在 閉合端側上’接合部件鳩藉由焊接或軟焊至金屬製造的 連接片71而固定,·^埜u炫、 "玄4片係分別軟焊至附著於端子外殼 4〇(參見圖25Β)的主電路板50之端子連接部分53a至53e。 因此’端子外殼4G係與主電路板5()—^佈置在下外殼4内 側’如圖23所示,所以接合部件7〇係與端子孔“的支標表 面4刀44連續,而且切在插人狀態中插入在支撐表面部 分44中的端子銷。 在如以上的端子部分6中,插入孔在端子孔41之凹入表 面部分42⑽係開放的’而且保證透過導引部㈣與接合 部件7〇的連續,從而相對於前表面2b將接合部件7〇佈置在 外殼2之内側上。此確保端子部分6可以預防短路出現在接 合部件70與外部金屬之間並可以預防該等接合部件由於碰 才里在一外部物體上而變形或出現類似問題。此外,在端子 部分6中,將端子銷插入並固持在端子孔41之導引部分们 的支撐表面部分44以及端子外殼40中擬合的接合部件7〇 中。因此,將端子銷分別插入並固持在兩個組件部分 (即,下外殼4上的端子孔41以及佈置在下外殼4内側的端 子外殼40)t。此確保,即使當在裝載電池組丨時將振動施 128539.doc 41 1375503 加於電子裝置,仍可減輕施加於端子銷的負載’而且可以 維護電連接的可靠性。 此外,如圖4所示,在如以上的端子部分6中,五個端子 部分(即,第一至第五端子部分63至6e)係並列佈置在前表 面2b之下部分上》第一及第二端子部分6a、6b與第四及第 五端子部分6d、6e係形成於外殼2之前表面2b上的左右對 稱位置處。第三端子部分6c係形成於從前表面2b之中心朝 第四及第五端子部分6d、6e之側偏離的位置處。另外,插 入導引溝槽11之端面係曝露在前表面2b的中心處。 此外,如上所述,形成於端子部分6a至6e處的端子具有 依據SMBus介面標準所指派的個別功能。更明確而言,第 一端子部分6a具有電池組1之一正電極端子的功能,第二 端子部分6b具有一時脈線端子的功能,第三端子部分6(;具 有一資料線端子的功能,第四端子部分6d具有一 ID電阻器 所連接至的一 ID端子的功能,以及第五端子部分心具有電 池組1之一負電極端子的功能。 在電池組1的使用中’外殼2係插入電池安裝部分5,並 且係朝則表面2 b側滑動,因而佈置在電池安裝部分5上的 端子銷係分別插入並固持在端子部分6&至6e中。此處,藉 由使用複數個電子零件(例如1C晶片)在主電路板5上安裝一 通信電路單元57,其用於執行與連接至端子部分以至化之 外部電子裝置或類似物的通信。因此,如圖1〇所示,電池 組1致能主電路板50上的通信電路單元57與電子裝置側之 間的各種操作’例如透過第—及第五端子部分6&、^供應 128539.doc •42- 電源,透過第三端子部分6c傳達各種資料(例如,剩餘電 電射元全電荷、當前電荷、在當前條件下可以使用電 也.、且1的時間或電荷放電週期的數目指示電池組1為真實 產2的ID資料等),以及依據透過第二端子部分6b所供應 的時脈資料並透過第四端子部分6d來偵測ID電阻。 透過第四端子部分6(1所偵測的1〇電阻係用以偵測在電子 裝置側上依據不同容量值所製備的複數個類型的電池組之 何者已裝裁;簡言之,分別為L大小電池組丨及8大小電池 組1〇〇設定不同電阻值。當將一端子銷插入第四端子部分 中時’在電子裝置側上測量電池組11 〇〇之側上的電 阻’而且決定電池組1及1 〇〇之何者已裝载。 此處,第四端子部分6d係形成為接近於具有負電極端子 的功此之第五端子部分6e。原因係如下。若ID偵測電阻器 及負電極線係佈置為彼此遠離’則來自其他信號線及類似 物的電磁輻射可能會在兩者之間傳播為雜訊,從而可能使 得達到電阻的準確測量比較困難。因此,在電池組】中, 第四端子部分6 d係佈置為接近於由第五端子部分6 e構成的 負電極端子,此使得設計山電阻器與負電極線之間的短距 離並達到電阻的準確測量成為可能。 另外,考量到前表面側上的插入導引溝槽丨丨係實質上形 成於外殼2之前表面孔之寬度方向上的中心處之結構,第 三端子部分6c係形成於偏離至左及右側之任一者(在此具 體實施例中,至第四及第五端子部分6d、6e之側)的位置 處0 I28539.doc •43· 1375503 因此,電池組1具有一組態’其中端子部分以至6e係以 非均勻間隔而佈置’並且因此形成於電池安裝部分5上的 端子銷亦係以分別對應於端子部分6a至6e的非均勻間隔而 形成。因此,當電池組1之左及右側係倒轉(關於正確插入 模式令的倒)時,端子銷可以不插八端子部分^至&中, 因此可以排除將電池組1錯誤插入電池安裝部分5中。 此外,如圖25A及25B所示,在第二端子部分gb與第三 端子部分6c之間以及在第三端子部分6c與第四端子部分“ 之間,連接至電池單元8之電極的第一及第五電極片31、 35係採用此類方式佈置以致不與第三及第四端子部分&、 6d之任一者重疊。電連接在電池單元8的端子之間的第一 及第五電極片31、35係形成為在其尖端部分仏、35a之側 上較窄,而且當其係包含於外殼2中時,尖端部分仏、 仏係脊曲並分別軟焊至主電路板5()之1及第五電極片 、接P刀52a、52e»在電池單元8係與主電路板5一起包含 在外殼2中的情況下,第一及第五電極片31、35係如此佈 置以致其尖端部分31a、35a係定位在第二端子部⑽與第 二端子部仏之間以及在第三料部分_第四端子部分 之間,但是並非定位在與端子部分“至以相同的平面 果另:卜’第-及第五電極片31、35係沿主電路㈣從電 池皁兀8之端部分彎曲,因 在4 ‘ /、變乍的尖端部分31a、35a 係如此放置在周圍以致不與 m 备 乐—至第四端子6b至6d重疊。 因此,在電池組1中,可以預阶士 31 ^ 35^ ^ ^ 預防由於第一及第五電極片 所致的電磁輻射傳播為至 王逍L線的雜訊,並且可以 J28539.doc •44- 1375503 達到準確的資料通信。 另外,如圖22及24所示,主電路板50係在與開始接觸端 子外殼40之端子孔41的主要表面之相對側上附著於主要表 面。如圖26及27所示,開始接觸端子外殼40之端子孔〇的 主要表面之相對倒上的主要表面具備板支擇部分4 7 :其用 於炎緊主電路板50之厚度方向上主電路板5〇之一次要邊 緣。板支撐部分47包括用於支撐主電路板5〇之一主要表面 的下側支撐部分47a以及用於支撐主電路板50之另一主要 表面的上側支撐部分47b ^下側支撐部分47a係凸出地以複 數形式提供在端子外殼40及擬合孔46之主要邊緣方向上的 兩個端部分之間。另外’在主電路板5〇之一側上的次要邊 緣之實質上中心位置附近,提供一下側支撑部分47c,其 採用與下侧支撐部分47a相同的方式來支撐主電路板5〇之 一側主要表面,但是與下側支撐部分47a比較在很大程度 上凸出。上側支撐部分47b係在從下側支樓部分47a、47c 隔開粗略等效於主電路板50之厚度的數量之狀態中凸出地 k供在主電路板50之寬度方向上的兩個端附近。因此,主 電路板50之一側及另一側上的主要表面係分別藉由板支撐 部分47之下側支撐部分47a、47c及上側支撐部分47b所支 擇’因而主電路板50係安裝至端子外殼4〇。 如圖28所示,與端子外殼40—起佈置在下外殼4内側的 主電路板50係在由板支樓部分47支樓時安裝,因此主電路 板50係在從下外殼4之内側底部表面隔開的狀態中提供。 此確保高度大於現有電子零件的電子零件亦可安裝於主要 128539.doc -45· 1375503 表面上,從而面對主電路板50之下外殼4的底部表面。 此外’主電路板50具備肋減壓溝槽54,其對應於形成於 下外殼4之内側中的外殼加強㈣之佈局&置。肋減壓溝 槽Μ係經形成用以在其本身與外殼加強肋化之間留下間 隙,因此預防主電路板50干擾外殼加強助钻2 此處’佈置在主電路板5〇之上的分隔部件2()係藉由形成 於圖24所示的端子外殼40之上表面上的支撐部分“並藉由 形成於圖24所示之下外殼4内側的支撐突出部分仆所支 標。形成於端子外殼40之上表面上的支撐部分48具有在上 侧上開放的溝槽形狀,而且提供在如圖9、UA及nB所示 的分隔部件20之分隔板21的前表面之下側上的支撐件2la 係插入在支撐部分48中,因而支撐分隔部件2〇。如圖24所 示,形成於下外殼4内側的支撐突出部分4b係凸出地提供 在下外殼4之後表面附近的下表面上,於下外殼4之寬度方 向上的中心之左及右側上的實質上對稱位置,並且係形成 為與下外殼4之外殼加強肋4a之尖端連續。如圖28所示, 支樓突出部分4b係在分隔部件20之定位板22上®比鄰,因而 支撐分隔部件20。因此’分隔部件20係穩定地支撐在三或 多個點處’因為支撐件21 a係由支撐部分48支撐,而定位 板22係由複數個支撐突出部分4b支撐。 另一方面,如圖24及28所示,主電路板50具備支樓突出 部分傳遞孔55,透過該孔而傳遞支撐突出部分4b,其對應 於支撐突出部分4b之佈局位置。支撐突出部分傳遞孔55係 形成為在直徑上大於支撐突出部分4b,此預防主電路板5〇 I28539.doc • 46· 1375503 干擾支揮突出部分4b。此確保主電路板50係在由端子外殼 40於懸臂模式中支撐的狀態中提供在下外殼4内側,而不 干擾下外殼4。因此,採用如此組態的主電路板5〇,例如 當電池組1或1〇〇掉落時或在類似場合中,可以預防由於電 >也組(電池組1或100)之掉落所產生的衝擊負載透過下外殼4 而施加於主電路板50。此外,可以預防佈置在主電路板5〇 之上的電池單元8之負載施加於主電路板5〇。
另外,如圖1所示’用於包含如以上的端子外殼4〇及主 電路板50之下外殼4係採用一對插入導引溝槽n、12而提 供在其下表面2a中,該等溝槽在電池安裝部分5之安裝位 置與裝載/卸載位置之間的滑動之方向上延伸而且係沿滑 動方向彼此隔開。凸出地提供在電池安裝部分5之底部表 面上的導引凸出部分(未顯示)係插入插入導引溝槽Η、12 中,因而可以導引外殼2之裝載/卸載操作,而且可以預防
安裝在電池安裝部分5中的外殼2在兩個側表面2c、2d之方 向上顫動。 或數個偵測凹入部分 此外,如圖1所示,下外殼4具備一 面2c、2d所形成的 。偵測凹入部分13 13 ’其用於偵測由下表面2 a及兩個側表 邊緣之任一或兩者上的電池組1之種類 係在L大小電池組i的情況下提供在兩個側表面2c、μ上, 並且谓測凹人部分U係在S大小電池組1⑽的情況下僅提供 在另一側表面2d之側上。此確保’在使用電池組1中可 以藉由錯誤插入預防鳴合凸出部分(未顯示)來偵測諸如電 池組1、1〇〇之L大小及S大小的種類,該等凸出部分係凸出 128539.doc •47- 1375503 地提供在側表面上,從而面對對應於偵測凹入部分丨3的電 池女裝部分5之外殼2的兩個側表面2(^及2d。 另外,下外殼4具備係在由下表面23及側表面2c、“所 形成的邊緣上而且係在偵測凹入部分丨3之兩側上的位置處 的鎖疋四入部分i 4及i 5。當外殼2係插入電泡安裝部分5中 並滑動至安裝位置時,鎖定凹入部分14及15係鎖定在鎖定 凸出部分(未顯示)上,該等凸出部分係凸出地提供在對應 於鎖定凹入部分14、15的電池安裝部分5之側表面上,因 而電池組1係安裝至電池安裝部分5之底部表面。 此外下外设4係在覆蓋包含在其中的電池單元8之狀態 中焊接至上蓋3。上蓋3係藉由使用合成樹脂而形成。如圖 B及3B所示,鄰近於刖表面2b及後表面2e而且係在將電池 組1女裝於外喊2之電池安裝部分5中時垂直向上引導的一 側表面2c具備一識別部分9&,其用於依據安裝方向來識別 緊握表面。此外,外殼2之前表面沘及後表面。具備由使 用者緊握的位置處的抗滑部分9b。 形成於當將電池組丨安裝於電池安裝部分5中時向上引導 的之一侧表面2c上的識別部分9a係用於允許使用者識別將 電池組1安裝於電池安裝部分5中時外殼2的緊握表面。識 別部分9a係藉由下列方式形成:在一側表面中形成一凹 入表面部分’對該凹入表面部分之内側進行磨版,進一步 對該凹入表面料進行磨版以形成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凸 出線。此允許使用者在藉由其右手緊握電池組丨時將食指 或中指放在-側表面2e上,從而使識別部分9a接觸指尖, 128539.doc •48- 1375503 因而直覺地認識到電池組1係採用向上引導的外殼2之一側 表面而正確地緊握,並且在將外殼2插入在電池安裝部分5 中之後直覺地感測滑動方向。因此,可以預防電池組1之 錯誤插入。 形成於前表面2b及後表面2e中的抗滑部分9b係提供闬於 九許使用者輕易地緊握外殼2並用於在將電池組1安裝於電 池安裝部分5中時,考量到用於商用電子裝置的電池組1包 含多個電池單元8且因此與用於私用電子裝置的電池組比 較係較重的事實而預防外殼2滑脫。藉由在前表面孔及後 表面2e之上部分處形成凹入表面部分,並對該等凹入表面 部分之内側進行磨版來形成抗滑部分9b。 採用如此形成的識別部分9a及抗滑部分9b,電池組1允 許使用者看見在正確地緊握外殼2以將其安裝於電池安裝 部分5中’以避免電池組1的錯誤插入,而且安全地認識外 殼2之重量的增加(若有的話)。 順便提及,外殼2不僅在上蓋3之識別部分%及抗滑部分 9b中進行磨版,而且採用不同於識別部分%及抗滑部分9b 的方式在其他區域中進行磨版。 另外,考里到將此類電子裝置用作商用視訊相機7,包 括下外威4及上蓋3的外殼2具有一組態,其中下外殼4及上 蓋3係在材料厚度上大於分隔部件2〇。 相關技術中的外殼2係以最小材料厚度形成,此允諾減 小的大小而非較大的外部大小並且此符合仙(保險商試驗 所)94標準(阻火塑膠)H,在依據相關技術的電池組 128539.doc -49· 中刀卩田邛件2 0之材料厚度係設定為大於外殼2之材料厚 又而且擬訂用於分隔包含在外殼2中的電池單元g之分隔 部件20之衝擊抗力的增強,以便增強總衝擊抗力效能。 然而,用於諸如商用視訊相機7之此類電子裝置的電池 組i巴言夕個電池單元8並且因此與用於私闬電子裝置的電 池組比較係較重,因此曝露至外界的外殼2本身係更敏銳 地需要具有高強度。 例如,如圖29A ' 29B及29C所示,上蓋3係藉由採用下 列材料厚度值來形成:將丨5 mm(tl)用於上表面2f,將i 5 _(t2)用於前表面2b,將丨5議⑼用於一側表面2c,將 1.5 mm(t4)用於另一側表面2d,以及將丨5 mm(t5)用於後表 面2e。另外,如圖30A、3〇B及3〇c所示,下外殼4係藉由 採用下列材料厚度值來形成:將丨8 mm(t6)用於下表面 2a,將1.5 mm(t7)用於前表面2b,將丨5 mm(t8)用於一側表 面2c ,將1.5 mm(t9)用於另一側表面2d,以及將i 5 mm(tlO)用於後表面2e。此外,如圖29B及29C所示,上蓋3 具有一組態’其中前表面2b、一側表面2c、另一側表面2d 以及後表面2e分別具備複數個加強肋3b ;同樣地,下外殼 4亦具備複數個外殼加強肋4 a。此外,如圖11及3 1所示, 分隔部件20係藉由採用下列材料厚度值來形成:將1 mm(tll)用於分隔板21,將〇.8 mm(tl2)用於定位板22,將 0.8 mm (t 13)用於附著板23,將0.8 mm (t 14)用於支樓板24, 以及將1 mm(tl 5)用於加強肋25。簡言之,藉由採用約I」 至1,8 mm之材料厚度值來形成包括上蓋3及下外殼4的外殻 128539.doc -50- 2 ’而藉由採用約0.8至i 20 mm之材料厚度值來形成分隔部件 因此,當電池組1具有分隔部件20之材料厚度符合UL· 94 標準卜殼2係,設定為較薄以及外殼2係設;t為較厚的組態 .· 時』从(洌如用與相關技術中相同總數量的樹脂材 # ’以增強外殼2之強度並增強衝擊強度效能。另外,當 電池組1具有包含在外殼2中的分隔部件20之材料厚度係設 • 疋為較小㈣態時,可以允諾外殼2之總大小的減小。 此外,上蓋3及下外殼4之端部分係彼此相對且眺鄰而 且係藉由超聲波焊接來彼此焊接。此處’圖32係圖29Β之 部分认圖_之部分κ的基本部分放大圖其顯示上蓋认 了外成4之端部分係彼此相對且眺鄰的條件。如圖^所 不下外喊4係形成為具有沿欲焊接至上蓋3的 個内側周邊的第一焊接凸出部分讣, 整 個外#i胃it # g 、一有^鹄邛分之整 邊的第-烊接凹入部分相。另一方面 • Γ::Γ:Γ接至下外殼4的端部分之整個内側周邊 遗且古' 凸出部分Μ合的第二焊接凹人部分3c, 例合的第m㈣分I 與第Μ凹入部分 此確',當上蓋3及下外殼4之端部分係彼此相 下外威4之第-谭接凸出部分化係與上蓋接 凹入部分3c嚙合,而且上蓋3之 第一杯接 下外嗖4之笸 一接凸出部分3d係盥 下外成4之第—輝接凹入部分^喷合 係、、 到位置匹配,放A上叢因此可以輕易地達 放大上羞3及下外殼4之谭接面積而且允諾 128539.doc -51 - 1375503 上蓋3與下外殼4之間的增強焊接強度。因此,上蓋3及下 外设4可以在衝擊抗力上針對產生的衝擊負載而增強,例 如在用於諸如商用視訊相機7之此類電子裝置中的電池組 1(其包3夕個電池單兀8且因此與用於私用電子裝置的電 池組比較係較重)掉落的情形或類似情形下。 另外下外忒4之第一焊接凸出部分4C及第一焊接凹入 部:4d係形成為具有粗糙表面。此確保,在將下外殼4與
上蓋3彼此焊接中,形成為具有粗縫表面的下外殼4係更可 靠以與相關技術比較,在至上蓋3的焊接之表面上產生摩 擦熱。因Λ,更輕易地炫化至上蓋3的焊接之表面,增強 至上蓋3的表面之可焊接性’而且因此與相關技術比較, 可促進超聲波烊接。
順便提及,下外殼4並不限於ρ焊接凸出部分^及第 一焊接凹入部分切係形成為具有粗縫表面的組態,而且足 夠的係第-焊接凸出部分4。及第一焊接凹入部分^之任一 者係形成為具有粗縫表面,只要可以輕易地達到上蓋3及 下外殼4之超聲波焊接。此外,下外殼4之第-焊接凸出部 刀4c及/或第一焊接凹入部分牝係形成為具有粗糙表面的 :且態並非限制性的,而且可以採用上蓋3之第二焊接凸出 口P刀3d及/或第二焊接凹入邱八q总卫, t 邛刀氕係形成為具有粗糙表面 的組悲。此外,可以錄田 了以知用第一焊接凸出部分4c及/或第一 輝接凹人部分4d與帛二焊接凸㈣分抑 入部分_形成為具有粗缝表面的組態。 現在’說明四個電池單元㈣丨係包含在兩列及兩層中 I28539.doc -52- 的s大小電池組100。以s大小電池組wo之下列說明中,具 有與以上說明的L大小電池組1中的組態相同或等效的組態 之部分將藉由如以上使用的相同參考符號來表示,而且其 說明將省略。 如圖33所*,包含在s大小電池組i〇〇之外殼:中的兩列 及兩層中的電池單元8丨至_圓筒形鋰離子:次單元(下 文’電池單元8i至81亦將簡稱為電池單元8)。電池單元叫、 配置在兩列及兩廣中,因此其主轴係實質上平行於主電路 板的主要邊緣。明確而言,如圖34八、3化及35所示, ^電池單元8中H池單係佈置在電連接至第一 端子部分6a且係'佈置在主電路板5Q之寬度方向上的—側上 ^第-端子連接部分53a(參見圖25B)附近,並且第二電池 單^>8j係佈置在第一電池單元以上。另外,在電池翠元8 中’第二電池單元8k係佈置在電連接至第五端子部分“且 係佈置在主電路板50之寬度方向上的另一側上的第五端子 連接。P刀53e(參見圖25B)附近,並且第四電池單元81係佈 置在第三電池單元8k上。 此外’第-電池單元8i及第四電池單元81係如此佈置以 致其正電極端子1 0a面對端子部分6之側上(即,在前表面 ^之侧上)。此外,第二電池單元8j及第三電池單元&係如 此:置以致其負電極端子面對端子部分6之側上(即, 在前表面2b之側上)。 在電池组〗00欲用於商用電子裝置之情況下,配置在如 以上的兩列及兩層中的電池單元8必須全部(總共四個)進行 I28539.doc 串聯連接,因為電池組100需要約14 4 v之額定電壓並且 電池單元8之每-者具有約3.6 V之額定電壓。考量此點, 電池單兀8之端子係在由分隔部件2〇所分隔的狀態中透過 電極片80連接’因而串聯連接四個電池單元8。
。崎而。如固J 5所示,伟置在一側上之列中的第一電 池單元之正電極端子1〇a與主電路板5〇之第一電極片連 接部分52a係透過第一電極片81彼此電連接。第一電極片 81係藉由料㈣定至端子,而且其尖端部㈣&係變曲 並軟焊至第一電極片連接部分52a » 另外,在電池單 早7L 8中佈置在一側上之列中的苐一電 池單元8i之負電極端子⑽與第二電池單—之正電極端子 二a係,過第二電極片82彼此電連接。第二電極片82係藉 由點焊而固定至端早 〇 鳊子,而且其尖端部分82a係彎曲並軟焊 至第二電極片連接部分52b。
外’在電池單元8中,佈置在一側上之列中的第二電 之負電極端子1Gb與佈置在另—側上 四電池單元81夕工雨上 ^ 電連接。@ - 電極端子1〇3係透過第三電極片83彼此 第二電極片83係藉由點焊固定至端子。 另外’在電池單元8Φ,+ 口 電、,也單 巾#置在另-側上之列中的第三 ::早讀之正電極端子心與第 係透過第四電極片84彼此電連接。第 係藉由點^ gj定㈣W電極片84 軟焊至主φ 而且其尖端部分34a係彎曲並 軟=主電路板50之第四電極端子連接部分似。 另卜,在電池單元8中,佈置在另一側上之列中的第三 128539.doc •54- 電池單7L 8k之負電極端子1〇b與主電路板5〇之第五電極片 連接部分52e係透過第五電極片85彼此電連接。第五電極 片85係藉由點焊固^至端子,而且其尖端部分仏係彎曲 並,焊至第五電極片連接部分52e(下文,第一至第五電極 片〇 1至85亦將簡稱為電極片80)。 如圖36所不,配置在如以上說明的兩列及兩層中的四個 電池單元8(即’以此順序的第-電池單元8i、第二電池單 }第四電池單元81及第三電池單元8k)係透過電極片8〇 串聯連接。 因此,在如以上組態的電池組1〇〇中,分別具有約3 6 v 之額定電壓的電池單元8係配置在主電路板5〇之上的兩列 及兩層中,而且四個電池單元8係串聯連接以實現約144 V的總額定電壓。因此,電池組1〇〇可以用於商用電子裝 置,例如視訊相機7。 另外,如圖34A及34B所示,分隔部件2〇係與第二電池 單元8j及第四單元81之上側上的顯示電路板6〇擬合。顯示 電路板60係與形成於第三電極片83之實質上中間位置處的 板連接片部分83a電連接。板連接片部分83a係相對於第三 電極片83彎曲而形成,並且係軟焊至顯示電路板6〇之板連 接°卩刀63。此外,顯示電路板60係透過換性扁平電纜36與 主電路板50電連接。撓性扁平電纜36係在其一端固定至顯 示電路板60之電纜連接部分64,而且係在另一端電連接至 主電路板50之第三電極片連接部分52c。此允許第三電極 片83透過顯示電路板6〇與主電路板5〇電連接,而無需複雜 I28539.doc •55· 1375503 的線路或類似物》 因此,在電池組丨00中,如圖36所示,第一至第五電極 片8185係分別透過第—至第五電極片連接部分52a至52e 電連接至主電路板5〇。因此,橫跨串聯連接的四個個別電 此單το f座η』藉由主電路板5〇之電厪偵測單元兄來偵 測,因此可以檢查電池單元8之剩餘電池電肖、電池單元8 中的異常之存在/缺少。 用於分隔此等電池單元8的分隔部件2〇包括:一粗略矩 形薄片狀分隔板21 ;-定位板22,其係形成於分隔板以之 一側表面上以便實質上正交於分隔板21之主要表面而且主 電路板5G係附著於該定位板;—附著板23,其係形成於定 位板22之相對側上的分隔板21之另一側表面上而且顯示電 路板60係附著於該附著板;支撐板24g、24h(下文,支撐 板24g及24h亦將簡稱為支撐板24),其係以實質上規則間 隔形成於定位板22與附著板23之間而且分隔電池單元8之 列之每一者;以及加強肋25,其係分別形成於由分隔板21 及支撐板24所形成的轉角處。 分隔板21具有主要表面,形成定位板以及附著板所處 的次要邊緣之每一者係形成為具有接近等於該電池單元之 總長度的一長度,而且主要邊緣具有接近等於堆疊在兩層 中的電池單疋8之總高度的一長度。具有此類主要表面的 分隔板21係佈置在配置在兩列及兩層中的電池單元8之一 侧列(明確而言’為包括第一及第二電池單元以、…的列) 與電池早兀8之另一側列(明確而言,為包括第三及第四電 128539.doc • 56 · 1375503 池單元8k、81的列)之間,因而將一側列中的電池單元8i、 8j從另一側列中的電池單元8k、81分隔。 另外’定位板22、附著板23以及顯示電路板60係採用與 以上說明的相同方式組態,且因此省略其說明。 提供在定位板22與附著板23之間的支撐板24(總共數目 為二)係分別提供在分隔板21之主要表面上,如圖35所 示。明確而言,在分隔板21之各主要表面上,支撐板24係 經佈置以便實質上平行於定位板22及附著板23(即,實質 上正父於分隔板21之主要表面)’而且提供沿分隔板21之 主要邊緣方向(高度方向)的實質上規則間隔(其係接近等於 電池單元8的直徑)。 更明確而言,第一支撐板24g係形成於分隔板2 1之一側 上的主要表面上,而且第二支撐板24h係形成於分隔板21 之另一側上的主要表面上。第一分隔板24g將第一電池單 兀8ι與第二電池單元8』彼此分隔。第二支撐板24h將第三電 池單7L 8k與第四電池單元81彼此分隔。換言之,第一電池 單元8i係佈置在第一支撐板24g與定位板22之間,第二電 池單元8j係佈置在第一支撐板24g與附著板23之間,第三 電池單元8k係佈置在第二支撐板24h與定位板22之間以 及第四電池單元81係佈置在第二支撐板24h與附著板23之 間。 另外,如圖34A及34B所示,在配置在兩列及兩層中、 由刀隔。p件20所分隔並使其端子透過電極片8〇而電連接的 電池單元8中’採用在—側列與另—側列之間進行橋接的方 I28539.doc -57· 1375503 式透過第三電極片83而連接佈置在一側列中的第二電池單 元8j以及佈置在另一側列中的第四電池單元8丨。另一方 面’並非採用在前表面2b之側上或後表面2e之側上的一側 列與另一側列之間進行橋接的方式透過第一、第二、第四 ; 及第五電極片8i、82、84及85而連接佈置在一側列中的第 一電池單元8ι以及佈置在另一側列中的第三電池單元伙。 此外,參考第一及第二電池單元8i、8j,藉由後表面以 _ 側上的第二電極片82將第一電池單元8丨之負電極端子1〇b 與第二電池單元8〗之正電極端子1〇a彼此連接。同樣地, 參考第三及第四電池單元8k、81,藉由後表面。側上的第 四電極片84將第三電池單元此之正電極端子1〇&與第四電 池單元81之負電極端子10b彼此連接。在(例如)由製造者手 持該電池組的情況下,採用將從分隔部件2〇鬆開並釋放第 -電池單元8i之正電極端子1〇a側的方式,以第二電極片 82作為中心’可在圖34A中的箭頭乙丨之方向上轉動第一電 • 料!81。同樣地’採用將從分隔部件20鬆開並釋放第三 電池單元8k之負電極端子1〇b側的方式,以第四電極片μ 作為中心,可在圖34八中的箭頭口之方向上轉動第三電池 : 單元8k。 马排除此類問題 甩〜平70 及第二冤池單元8k係 支撐板24支心便其心會從分隔料2g鬆開並釋放。 第-支撐板24g具備用於支撐第一電池單元8丨的第一凸出 件(未顯示)’而且第二支樓板24h具備用於支㈣二電池單 兀J的第二凸出件叫下文’第-凸出件(未顯示)及第二 128539.doc •58- 凸出件28f亦將簡稱為凸出件28)。 第凸出件28(未顯示)與在高度方向上鄰近於其的定位 板22合作,從而以夾緊方式在兩者之間支撐佈置在第一 ώ 出件(未顯^與定位板22之間的第-電池單元8卜第二凸 击件28f與在高度方向上鄰近於其的定位板22合作,從雨 以夾緊方式在兩者之間支撐佈置在第二凸出件…與定位 板22之間的第三電池單元外。換言之,第一電池單元幻係 藉由失緊在第-凸出件(未顯示)與定位板22之間而支樓, 並且第三電池單元8k藉由夾緊在第二凸出件撕與定位板 22之間而支撐。 此確保,在藉由支撐板24支撐第一電池單元以及第三電 池單元8k的情況下,凸出件28可以預防第一電池單元以及 第三電池單元8k(其並非採用在一側列與另一側列之間進 行橋接的方式由電極片80連接)從支撐板24鬆開並釋放。 採用與以上說明的電池組1中相同的方式組態加強肋 25、電極片80、下外殼4及上蓋3,且因此省略其說明。 在如以上說明所組態的電池組i中,在兩列及四層中配 置分別具有約3.6 V之額定電壓的電池單元8,並聯連接成 對電池單元之每一集中的電池單元8,並且按順序串聯連 接所並聯連接的成對電池單元8之四個集,因而可以實現 約14.4 V之額定電壓,從而允許電池組1用於商用電子麥 置。 ’ 此外,在電池組1中,電池單元8係配置在兩列及四層 中’因此使用作安裝於電子裝置之電池安裝部分5中的安 128539.doc •59· 1375503 裝表面之下表面2a的面積等於由並列配置的兩個電池單元 8所佔據的面積;因此,可以減小插入面積。 此外,在電池組1中,分隔部件20係與第四電池單元8d 及第八電池單元8h之上側上的顯示電路板6〇擬合因此安 裝在顯示電珞板60上的電子零件(例如發光器件6丨及剩餘 電荷顯示開關元件62)可從上蓋3之上表面汀曝露至外界。 此外,在電池組1中,顯示電路板6〇係電連接至形成於 苐三電極片33之連續片部分33c的實質上中間位置處之板 連接片部分33d,而_1_進-步顯示電路板6()係透過挽性扁 平電纜36電連接至主電路板5〇。因此,第三電極片^可以 透過顯示電路板60電連接至主電路板5〇,而無需複雜的線 路或類似物。 此外,在電池組4,透過用於電池單元8之端子之間的 電連接之第-至第五電極片31至35而電連接主電路板5〇。 因此’可以藉由主電路板50中的電壓债測單元%來债測並 聯連接的成對電池單以之集的個別設定電麼而且可以 檢查電池單元8之剩餘電池電荷、電池單元 在/缺少等。 W兵*之存 ^更提及’電池組1、刚並不限於串聯連接所並聯連接 的成對電池單元8之四個集(總數為八)或直接 電池單元8’用於實現為商用電子裝置所要求的約 之額定電壓的組態。例如, 以三部件群组式電、、也i _ 、〜、其中串聯連接 群、.式電池早疋之四個集(總數 14·4 V之額定電壓。 )以實現約 128539.doc •60- 1375503 另外,電池組1 ' 100之應用並不限於應用於以上說明的 視訊相機7,而且該等電池組亦可應用於其他商用電子妒 置。 、 此外,電池組1 ' 100之應用並不限於應用於以上說明的 商闬電子裝置,而且該等電池組亦可應用於私用電子裝置。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該瞭解,可根據設計要求與其他因素 而進仃各種修改、組合'子組合與變更,只要其在隨附申 請專利範圍或其等效物之範疇内即可。 【圖式簡單說明】 圖1 A及1B係基於本發明的L大小電池組之透視圖,其中 圖1 A係前側透視圖而且圖1B係後側透視圖; 圖2係基於本發明的l大小電池組之分解透視圖; 圖3 A及3 B係基於本發明的s大小電池組之透視圖,其中 圖3 A係前侧透視圖而且圖3B係後側透視圖; 圖4係一端子部分的一正視圖; 圖5係其中欲安裝基於本發明之電池組的一視訊相機之 侧視圖; 圖6係基於本發明之電池組所安裝至的視訊相機之透視 圖; 圖7 A及7B係一電池單元之透視圖,其中圖7 a係前側透 視圖而且圖7B係後側透視圖; 圖8 A及8B係配置在兩列及四層中的電池單元之透視 圖,其中圖8 A係前側透視圖而且圖8B係後側透視圖; 圖9係配置在兩列及四層中的電池單元之分解透視圖; 128539.doc -61 - 1375503 圖1 〇係電池單元之線路圖·, 圖11Α及11Β係一分隔部件之側視圖其中圖μ係右側 視圖而且圖1 1Β係左側視圖; 圖1 2係該分隔部件之仰視圖; 圖i 3係該分隔部件之平面圖; 圖14 A及14 B係該分隔都杜+ u 刀“邛件之水平斷面圖,其中圖14Λ係 沿圖11A之線D-D所取的斷而α π 刃辦面圖而且圖14Β係沿圖11Α之線 Ε-Ε所取的斷面圖;
圖1 5係電池單元之側視圖; 圖16Α及16Β係該分隔部株夕+ 士也 问丨件之垂直斷面圖,其中圖16Λ係 沿圖11Α之線F_F所取的斷®圖而且圖⑽係沿圖i i a之線 G-G所取的斷面圖;
圖17A及17B係該分隔部件之加強肋的—基本部分之透 視圖’其中圖17八係對應於電池單元之正電極端子側所形 成的加強狀基本部分透視圖而且圖17B係對應於電池單 元之負電極端子側所形成的加強肋之基本部分透視圖; 圖m系顯示-電極片及電池單元之一焊接條件的正視
圓1 9係顯示依據相關技術之—電 焊接條件的正視圖; 圖20係顯示根據包括_銅板之—電極片中的焊接狭縫 之存在7缺少的焊接強度之分佈的圖式; 圖21係顯示已經歷去毛頭之位置匹配孔的一電極片之基 本部分的透視圖; I28539.doc •62- 圖22係顯示該條件的 至一下外殼; 圖23係一端子部分的一透視圖(部分地斷裂); 圖24係其切端子外殼絲至—下外殼的條件之-透視 圖(部分地斷裂); 圖25A及25B顯示連接至電池單元以及—主電路板的端 子外殼’其中圖25A係-正視圖而且圖25B係_仰視圖;
圖26係顯示該條件的—透視圖,其_該主電路板係安裝 至該端子外殼; 圖27係顯示該條件的—側視圖,其中該主電路板係安裝 至該端子外殼; 圖28係一垂直斷面圖,其顯示佈置在該下外殼之内側上 的該主電路板及該端子外殼; 圖29A至29C係一上蓋之平面圖及斷面圖,其中圖29A係 該上蓋之平面圖,圖29B係沿該上蓋之主要邊緣方向的垂
一透視圖,其中將一端子外殼安裝 直斷面圖以及圖29C係沿該下外殼之次要邊緣方向的垂直 斷面圖; 圖30A至30C係+該下外殼之平面圖及斷面圖,其中圖3〇a 係該下外殼之平面圖,圖3〇B係沿該下外殼之主要邊緣方 向的垂直斷面圖以及圖3 0C係沿該下外殼之次要邊緣方向 的垂直斷面圖; 圖3 1係該分隔部件之正視圖; 圖32係顯示該上蓋以及該下外殼之端部分係彼此相對且 田比鄰並彼此焊接的條件之一垂直斷面圖; 128539.doc • 63 · 1375503 圖3 3係基於本發明的S大小電池組之分解透視圖; 圖34A及34B係配置在兩列及兩層中的電池單元之透視 圖’其中圖34A係前側透視圖而且圖34B係後側透視圖; 圖35係配置在兩列及兩層中的電池單元之分解透視圖; 以及 圖36係配置在兩列及兩層中的電池單元之線路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L大小電池組 2 外殼 2a 下表面 2b 前表面 2c 側表面 2d 側表面 2e 後表面 2f 上表面 3 上蓋 3a 顯7F視窗 3b 加強肋 3c 第二焊接凹入部分 3d 第二焊接凸出部分 4 下外殼 4a 外殼加強肋 4b 支撐突出部分 4c 第一焊接凸出部分 128539.doc 1375503 4d 5 6 6a 6b 6c 6d 6e
7a 8 8a 8b 8c 8d 8e
8g 8h 8i 8j 8k 81 9a 128539.doc 第一焊接凹入部分 電池安裝部分 端子部分 第一端子部分 hts 一 、山-7 tVrr /V 牙》— m τ ·5Μ yr 第三端子部分 第四端子部分 第五端子部分 視訊相機 後表面 電池單元 第一電池單元 第二電池單元 第三電池單元 第四電池單元 第五電池單元 第六電池單元 第七電池單元 第八電池單元 第一電池單元 第二電池單元 第三電池單元 第四電池單元 識別部分 -65- 1375503 9b 抗滑部分 10a 正電極端子 10b 負電極端子 10c 側表面 i Od -··· 丄, 八 止电拽1則復蛊部力· lOe 負電極側覆蓋部分 11 插入導引溝槽 12 插入導引溝槽 13 偵測凹入部分 14 鎖定凹入部分 15 鎖定凹入部分 20 分隔部件 21 分隔板 21a 支撐件 22 定位板 22a 板減壓溝槽 22b 定位溝槽 23 附著板 24a 第一支撐板 24b 第二支撐板 24c 第三支撐板 24d 第四支撐板 24e 第五支撐板 24f 第六支撐板 128539.doc • 66 · 1375503 24g 第一支撐板 24h 第二支撐板 25 加強助 25aa 加強肋 25ab • ^ /. « 1 加5$朋 25 ac 加強肋 25ad 加強肋 25 ae 加強肋 25ba 加強肋 25bb 加強肋 25bc 加強肋 25bd 加強肋 25be 加強肋 25ca 加強肋 25cb 加強肋 25cc 加強肋 25cd 加強肋 25ce 加強肋 25da 加強肋 25db 加強肋 25dc 加強肋 25dd 加強肋 25de 加強肋 25ea 加強肋 128539.doc -67- 1375503 25eb 加強肋 25ec 加強肋 25ed 加強肋 25ee 加強肋 25fa 加強助 25 fb 加強肋 25fc 加強肋 25fd 加強肋 25fe 加強肋 25ga 加強肋 25gb 加強肋 25gc 加強肋 25gd 加強肋 25ge 加強肋 25ha 加強肋 25hb 加強肋 25hc 加強肋 25hd 加強肋 25he 加強肋 26a 定位部分 26b 定位凸出部分 27 响合件 28a 第一凸出件 28b 第二凸出件 128539.doc -68- 1375503
28c 28d 28f 29 30 30a 31 31a 32 32a 33 33a 33b 33c 33d 34 34a 35 35a 36 37 37a 38 38a 128539.doc 第三凸出件 第四凸出件 第二凸出件 舌片
«I 尖端部分 第一電極片 尖端部分 第二電極片 尖端部分 第三電極片 第一連接片部分 第二連接片部分 連續片部分 板連接片部分 第四電極片 尖端部分 第五電極片 尖端部分 撓性扁平電纜 位置匹配孔 管狀凸出部分 焊接固定部分 焊接固定部分 -69- 1375503 38b 焊接固定部分 38c 焊接固定部分 38d 焊接固定部分 39 狹縫 39a « f .V 貝戟叹部冗 39b 端部分 40 端子外殼 41 端子孔 42 凹入表面部分 43 導引部分 44 支撐表面部分 45 傾斜表面部分 46 擬合孔 47 板支撐部分 47a 下側支撐部分 47b 上側支撐部分 47c 下側支撐部分 48 支撐部分 50 主電路板 51 固定子L 52a 第一電極片連接部分 52b 第二電極片連接部分 52c 第三電極片連接部分 52d 第四電極片連接部分 128539.doc -70· 1375503
52e 第五電極片連接部分 53 端子連接部分 53a至 53e 端子連接部分 54 肋減壓溝槽 55 支撐突出部分傳遞孔 56 電壓偵測單元 57 通信電路單元 60 顯示電路板 61 發光器件 62 按鈕型剩餘電荷顯示開關元件 63 板連接部分 64 電纜連接部分 70 接合部件 71 連接片 80 電極片 81 第一電極片 81a 尖端部分 82 第二電極片 82a 尖端部分 83 第三電極片 83a 板連接片部分 84 第四電極片 84a 尖端部分 85 第五電極片 128539.doc 1375503 焊縫 箭頭 箭頭 箭頭 箭頭
85a 尖端部分 100 S大小電池組 200 電極片 201 A B Cl C2 虛線 I 實線 J 部分 K 部分 L1 箭頭 L2 箭頭 128539.doc -72-

Claims (1)

1375503 等Ρβ114366 !^專和申請案 申請專利^替換本(101年5月)Η年女月β曰修^幻正替換頁 複數個圓筒形電池單元,其係配置在複數個列及複數 個層中; 一才隔部件,其用於分隔該等電池單元;以及 一外殼’其用於包含由該分隔部件所分隔的該等電池 留 S · 其中該外殼之一厚度係在1.5毫米至ι.8毫米之一範圍 内且該分隔部件之一厚度係在〇.8毫米至1〇毫米之一範 圍内。 如明求項1之電池組,其中該外殼之該厚度係符合UL(代 表保險商試驗所)94標準(阻火塑膠)的一厚度。 如請求項1之電池組,其中該分隔部件包括一矩形薄片 形分隔板’其分隔該複數個列之圓筒形電池單元。 如請求項3之電池組,其中該分隔板具有1〇毫米之一厚 度。 如請求項3之電池組,其中該分隔部件包括一定位板, 一主電路板係被定位於其上,該定位板與該分隔板之一 第一邊緣表面整體成形並且實質正交β 如請求項5之電池組,其中該定位板具有〇 8毫米之一厚 度。 如請求項5之電池組,其中該分隔部件包括—附著板, 一顯示電路板係被附著於其上,該附著板與該分隔板相 反於該第-邊緣表面之1二邊緣表面整體成形並且實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電池組,其包含: 2. 3. 4. 5. 6. 128539-1010518.doc 1375503 …年卜月I?曰%t)正督挺 ----- —— 1 •茸s·質.正.交β . j ' i 8. 如請求項々之電池組,其中該附著板具有ο 8毫米之一厚 度。 9. 如請求項7之電池組,其中該分隔部件包括用於支撐該 複數個圓筒形電池單元之複數個支撐板,該複數個支撐 板設於該定位板及該附著板間之該分隔板之主要表面 上。 10. 如請求項9之電池組’其中該支撐板各具有〇8毫米之一 厚度。 11. 如請求項9之電池組,其中該分隔部件包括形成在該分 隔板及各該複數個支樓板間一轉角中之複數個加強肋。 12. 如請求項π之電池組’其中各該加強肋具有1.〇毫米之一 厚度。 128539-1010518.doc
TW097114366A 2007-05-16 2008-04-18 Battery pack TWI375503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30879A JP5233162B2 (ja) 2007-05-16 2007-05-16 バッテリパッ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7896A TW200847896A (en) 2008-12-01
TWI375503B true TWI375503B (en) 2012-10-21

Family

ID=40027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14366A TWI375503B (en) 2007-05-16 2008-04-18 Battery pack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216714B2 (zh)
JP (1) JP5233162B2 (zh)
CN (1) CN101308913B (zh)
TW (1) TWI3755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05837B2 (ja) * 2008-10-30 2013-10-02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476769B2 (ja) 2009-03-31 2014-04-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装置
KR101108181B1 (ko) 2009-11-27 2012-01-3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팩
KR101441423B1 (ko) * 2010-09-01 2014-10-20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일체형 전지 연결 장치가 구비되는 고전압 배터리
JP2013089382A (ja) * 2011-10-14 2013-05-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パック
TW201320542A (zh) * 2011-11-15 2013-05-16 Multi Expander Technology Inc 具有備用電源之電源供應器
KR102073193B1 (ko) * 2013-09-23 2020-02-0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WO2017013883A1 (ja) * 2015-07-22 2017-01-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電動工具および電子機器
US11742154B2 (en) * 2017-05-24 2023-08-2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icity storage module and electricity storage unit
JP6965931B2 (ja) * 2017-08-30 2021-11-1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池パック、電動工具および電子機器
EP3823059A4 (en) * 2018-07-11 2021-09-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BATTERY BLOCK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88007A (en) * 1966-10-21 1968-06-11 Globe Union Inc Thin wall polypropylene battery case
GB2124970B (en) * 1982-08-03 1985-11-27 Chloride Group Plc Injection mould assembly
US4471035A (en) * 1983-05-13 1984-09-11 Gte Communications Products Corporation Electrochemical battery
DE3824222A1 (de) * 1987-09-02 1989-03-16 Emmerich Christoph Gmbh Co Kg Gasdicht verschlossene batterie, insbesondere nickel-kadmium-akkumulatorbatterie
US6183903B1 (en) * 1998-02-03 2001-02-06 Gnb Technologies, Inc. Plastic battery container having reduced end wall deflection
CN1194429C (zh) * 1999-05-07 2005-03-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方形电池外壳及其制造方法
JP3932934B2 (ja) * 2002-03-05 2007-06-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収納ケース
JP2006185756A (ja) * 2004-12-28 2006-07-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パック
JP2007059170A (ja) * 2005-08-24 2007-03-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パッ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216714B2 (en) 2012-07-10
JP5233162B2 (ja) 2013-07-10
CN101308913A (zh) 2008-11-19
US20080286647A1 (en) 2008-11-20
TW200847896A (en) 2008-12-01
JP2008287986A (ja) 2008-11-27
CN101308913B (zh) 2012-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75503B (en) Battery pack
TWI374566B (zh)
TW200847506A (en) Battery pack
TW200905949A (en) Battery pack
TW200847895A (en) Battery pack
US8080331B2 (en) Battery pack including eight cylindrical cells in series-parallel configuration
US8691412B2 (en) Battery pack
TW200908417A (en) Battery pack
TWI361507B (zh)
TWI353077B (zh)
EP2003714B1 (en) Battery pa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