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3880 九、發明說明: "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雙向棘輪扳手結構改良,尤指一種 棘輪和制齒間可完全鳴合使該達最佳卡制狀態之棘輪扳 - 手結構而言。 . 【先前技術】 按吾人先前所申請之專利案,台灣申請案第:0 9 2 2 0 6 3 1 3號、案件名稱:棘輪扳手結構改良,及美國 • 專利申請案第:6 9 0 4 8 3 2 B 1號,一種棘輪扳手結 構改良,其係包括:一棘輪扳手、一棘輪、一制齒、一控 制元件所共同組成;其中,一棘輪扳手作用端具一容置 孔,容置孔一侧設一容置槽,於近容置槽位置設一控制 槽,容置槽與控制槽係為相通狀;一棘輪外周圍設有咬合 齒且中心位置設有一多角槽,係樞設於棘輪扳手之容置孔 内;一制齒約略為半弧形,於一侧形成可與棘輪之咬合齒 相互嚙合之卡制齒,制齒後侧形成凹弧面,係容置於棘輪 扳手之容置槽内,制齒可於棘輪扳手之容置槽内左右移位 而具正逆轉之功效;一控制元件可控制制齒於容置槽内左 ' 右移位,控制元件之周面並靠於制齒之凹弧面,控制元件 係樞設於棘輪扳手之控制槽内;藉此,控制元件可使制齒 靠抵於棘輪扳手之容置槽之一邊面上,控制元件之周面並 頂抵制齒之凹弧面,亦即無靠抵於容置槽之制齒側面,制 齒底端凹弧面可由控制元件再頂抵,於旋動時即無制齒與 棘輪產生一邊有咬合,但另一邊即稍無咬合之缺失,旋動 5 1333880 與棘輪可具較佳之咬合狀態’此即為申請人之專利 但此棘輪扳手結構卻具下述之缺失·· 1、請參閱第四圖所示,該控制元件 (41)内之抵帽(5〇)係:之容孔 (32)處,該控制元件 (】〇)之凹弧面 〇)另端之凹孤面(32)上::周面係抵於制齒(3 ^ )上如此而具有第二支撐力, 厂玄控制π件(40)周面係抵於制齒 ^力 2面(3 2)處並非抵該制齒 之凹 控制元件(4 0)及制齒(3〇)間=最頂處,故 空間。 之抵頂結構尚有改良 2、請請參閱第四圖所示,該制齒 二)係為具有一央角之二平 );= 連接相切於二平面處,亦即該 丄:!面及倒角面構成,該結構係使凹弧面(3 2 Λ 構較為後雜’當要設計每 2 )、,、。 時。 口5瓜面(3 2 )較為費 制齒3(3m係τ種規格尺寸,且19_之 係差里2 m之制齒(3 〇)均 係差異不大,該制齒(3〇)結 勺 當組合時係容_-尺寸之本體號’ 時間。镜之制齒(30),如此增加作業時修改不良品的 4、該控制元件(4〇)及轉向片(7q)係為獨立 6 1333880 之兩元件相固設,該結構係為黏設之,當轉向 經使用者長期使用扳動後,係容易出現轉向片(7〇)斑 控制兀件(4 0)相脫落分離之情況 扳 手之使用者㈣修車技卫,其操作時之力 :速Γ制元件(40)與轉向片(70)=:: 5、該卡片(8 〇 )係設有凸緣(8 2 )及抵緣(川 件(4 〇)相卡制定位’但此結構係增加該卡 片(80)之複雜性,該卡片(8〇)需增加多道之沖壓 過程。 6、該卡片(8 0)之凸緣(8 2)係使控制元件(4 0 )具定位功效’如此當控制元件(4 〇)旋轉時係頂壓 凸緣(8 2),使該凸緣(8 2)產生彈性變形,當操作 -段時間後’該彈生變形之累積係使卡片(8 〇)產生變 形’該定位之功效即有缺失,且卡4 (8 0 )變形後亦使 制齒(3 0 )、卡片(8 〇 )與容置槽(工2 )間產生間 隙或控制元件(4 0)、卡片(8 0 )與控制槽(丄3) 間產生間隙。 有鑑於此’本發明人藉多年從事相關行業及產銷之經 驗,不斷地研究開發,終於有一實用性且能改善習用弊端 之產品問世。 【發明内容】 具體而5,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雙向棘輪扳手結構改 良,其係包括:一本體具一容置孔、第一容槽、扣環槽、 7 1333880 第一抵緣,該容置孔一側設一容置槽,該近容置槽處設一 控制槽及珠槽;一棘輪設有套合部,該棘輪外周緣係設有 環狀排列之咬合齒,該棘輪係樞設於容置孔内;一制齒一 側設可與咬合齒相嚙合之卡制齒,該制齒另側設圓弧'狀之 凹弧面,該凹弧面之左右兩側係為凸緣,該制齒係容置於 容置槽内;控制結構係包括:該控制元件設有一容孔,該 容孔二側係設有頂面,該頂面係頂抵於凸緣上,該控制元 件係樞設於控制槽内;該前抵帽及彈性元件係容設於容孔 内,該前抵帽係頂抵於凹弧面上;該抵帽及彈性體係容設 於珠槽内,該抵帽係因彈性體之彈力而抵於控制元件之凹 緣上。 · 為使鈞局委員及熟習於此項技藝人士對本發明之 功效完全瞭解,茲配合圖式及圖號就本發明之結構詳細說 明於後,惟以下所述者僅為用來解釋本發明之實施例,並 非企圖據以對本發明做任柯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是在本 發明之精神下,所作的任何修飾,皆仍應屬於本發明保護 之範圍。 【實施方式】 首先請參閱第一圖所示,係本發明之立體分解圖,本 發明係關於一種雙向棘輪扳手結構改良,其係包括:本體 (1 0 )、棘輪(2 0 )、制齒(3 0 )、控制結構、上蓋 (8 0)及扣環(9 0),其中; 一本體(10)作用端具一容置孔(11),該本體 8 1333880 (1 2)其上端設直徑略大於容置孔(丄工)之第 (1 5)’§亥第—容槽(1 λ 曰 兮太栌η、日、丄b )上係5又有扣裱槽(1 6 ), 以 1 〇)底部設直徑略小於容置孔(1 楚 ^工…該容置孔⑴卜側設一容匕之广- *,h置槽(12)係呈上下封閉狀且其柏心^位於 各置=11)内,該本體(1〇)柄部近容置槽(工2) 位置设-控制槽(i 3 ),該控制槽 ‘ 口狀,該控制槽U 3)開口係朝向第一糾^ 槽(…徑向位置設有珠槽(14)」【)處, (1 2)、控制槽(1 3)與珠槽( 二置槽 該本體(1 0)外周#為平& f Ί 7 >系為相通狀, 近爾係設有第二容槽(18),該 〇 係低於平面(i 7)之水平高度,該第 ;(1 8乂 位於控制槽(1 3 )處。 9 ( 1 8 )係 -棘輪(20)中心位置設有一套合 套合部(2 i)係呈多角槽狀,該棘輪 設有環狀排列之咬合齒(2 2 ),該棘 卜周、、彖係 於本體(1 0)之容置孔(i i ” 2 0 )係樞設 i i)上。 )内並抵於第一抵緣(1 一制齒(3 0 )約略為半弧形, 該制齒(3 0) -側設可與棘輪(2、1 '、統稱為月眉齒’ 相嚙合之卡制齒(3 1),該制齒 ,咬合齒(2 2) 面(3 2 ),該凹弧面(3 2)传。 )另側設一凹弧 (3 2 )之左右兩側係為凸緣一圓弧面,該凹弧面 Z 1 ),該凸緣(3 2 9 1 )係呈圓㈣面狀’該制齒(3 Q )上端面處係設有符 號(3 3 ) ’該符號(3 3 )係標示制齒(3 〇)之尺寸 規格’該制齒(3 0)係容置於容置槽(工2)内,該制 齒(3 0)可於本體(10)之容置槽(12)内因控制 結構之控制而左右移位而靠抵於容置槽(i 2)之邊面上 具正逆轉功效。 m控制結構係包括:控制元件(4〇)、前抵帽(5 〇) 及彈性το件(51)、抵片(6〇)、抵帽(7 〇 )及彈性 體(7 1 ),其中; 該控制元件(40)徑向位置設有—容孔(41),該 ^制7L件(4 0 )之容孔(4 1 )二側係形成頂面(4 2 ), =面(4 2 )係呈凸in瓜狀’該頂面(4 2 )係頂抵於 制'(3⑹之凸緣(3 2工)上而構成二凸圓弧間之頂 ,、亥控制7C件(4 Q )另端係設有橫開之控制容槽(4 件(4 Q )後側係設有二凹緣(4 4 ),該控 ::牛(4 0)係凸設有撥動塊(4 5 ),該控制元件(* :容體(1〇)之控制槽(13)内該撥動 ^ 4 5 )/糸凸露於控制槽(1 3 )外並抵於第二容槽(丄 盘本二(=:7°件(4 〇 )容設後其撥動塊(4 5 )係 5、)可左右扳=之平面(1 7 )呈齊平狀’該撥動塊(4 3 )内旋轉。之以控制該控制元件(40 )於控制槽(1 該前抵帽(5 〇)及一 制元件(4〇)之容孔(4 彈性元件(5 1 )係容設於控 1 )内,該前抵帽(5 〇 )係 1333880 因彈性元件(5 1 )之彈力而頂抵於制齒(3 〇)之凹弧 面(3 2)上,使該卡制齒(3 i )可與咬合齒(2 2) 相嚙合,該控制元件(4 〇)旋轉時係帶動前抵帽(5 〇) 旋轉,該前抵帽(5 0)係帶動制齒(3 〇)於容置槽(工 2)内左右移位靠抵於其—邊面上而控制棘輪(2 〇)正 逆轉。 該抵片(6 0 )係容設於本體(工〇)之容置槽(工 ▲2 )内,該抵片(6 〇 )係卡制於控制容槽(4 3 )處, 該抵片(6 0 )係限制控制元件(4 〇 )不脫出控制槽(工 3 )外。 該抵帽(7 Q )及—彈性體(7 1 )係容設於本體(i 〇)之珠槽(1 4)内’該抵帽(7 0)係因彈性體(7 1)之彈力而抵於凹緣(44)上,該控制元件(4〇) 於控制槽(1 3)内旋轉時’係藉由抵帽(7 〇)而具定 位功效。 、 〆一上盍(80)係呈中空之圈體狀,該上蓋(8〇) 係環設有一卡緣(8 1),該上蓋(8 0)係容設於本體 (1 〇)之第一容槽(1 5)處。 一扣環(9 0)係略呈圓弧狀可夾扣於本體(丄〇) 之扣%槽(1 6) Μ ’該扣環(9 〇)係頂掣於上蓋(8 〇)之卡緣(8 1 )上,使該棘輪(2 〇)枢設於本體(工 ^之容置孔(1 D Θ ’該扣環(9Q)兩端有 面(9 1 )。 打 當組合時,該棘輪(2 〇)係樞設於本體(i 〇)之 1333880 .办置孔(1 1 )内’ 5亥制齒(3 〇 )係容設於容置槽(工 2)内,該制# (3 0)之卡制齒(3 })係與棘輪 • 0 )咬合齒(2 2 )㈣合,該控制元件(4 ◦、)係容設 於控制槽(1 3) Θ ’該前抵帽(5 〇)及彈性元件(5 ' 1 )係容設於控制元件(4 0)之容孔(4丄)内,爷控 制元件(4 0)之頂面(42)係抵於制齒(3〇) 緣(3 2 1 )上’該抵片(6 〇)係容設於容置槽(工2) 鲁内並抵於控制容槽(43)上,該抵帽(7 0)及彈性體 (7 1 )係容設於本體(! Q)之珠槽(丄4)内並抵於 控制元件(40)之凹緣(44)上,該撥動塊(45) =凸露於控制槽(13)外,該上蓋(8〇)係容設於第 —谷槽(1 5 )處’該扣環(9 0)係扣設於本體(! 〇) 之扣環槽(十6 )内並頂擎於上蓋(8◦)之卡緣(8工) j ’第二圖係為立體組合剖視圖,第三圖係立體組合外觀 m 請繼續參閲第四圖郎· + ^ λ. 於 A處纠視圖’該抵片(6 Ο)係容設 .9』並卡制於控制元件(40)之控制容槽 :之;ro ) Θ °玄扣;衣(9 0 ) -端係夾扣於本體(1 〇 ) 槽(16)處’並頂掣於上蓋(80)之卡緣(8 6h、亥扣¥(90)係由本體(10)之扣環槽(1 裳件s取1時’該棘輪(20)、制齒(3〇)或内部之 令件即可由本體(Ί 之零件 )内取出,即可更換棘輪扳手内部 12 ^續《第六圖所示’係為本發明棘輪扳手之侧視 ^ =係為弟六圖之Α —Α處剖視圖,第八圖係為第 七圖之C處放大圖,當旋動時,該控制元件㈠立六 之純帽(5〇)係使制齒(3〇)靠抵: Π〇)之谷置槽(12) 一邊面上,該控制元件(4 〇)之頂面(42)並頂於制齒(3())之凸緣(321) 乂上如C所不,亦即無靠抵於容置槽(1 3 )之制齒(3 〇 ) I: ( ( 3 〇 )底端之凸緣(3 2 1 )係可由控制 (3 cn 面(4 2)再頂抵’該旋動時即無制齒 (30)與棘輪(20)產生一邊有咬合,但另一 :::缺失’旋動時該制齒(3 0 I具較佳之咬合狀態’該控制元件(40)設有二: 項面(42),該制齒(3〇) 控制元件(4 0 )之^ %ύ」丄;》係為與 M 7L·^ ( A C\ Λ ( 4 2 )呈二凸弧相切狀,該控 第=逆::抵時制齒(30)亦可具退齒之功效, 視圖y’"’…%動’第九®係為卿針旋動時之剖 請輔以第七圖及第士闰h 旋轉時係帶動圖比較之,該控制树(4 ο ) 帶動制齒(3^於目該前抵帽(5〇)係 齒(3 0)靠抵於^ ( 1 2)内左右移位,使該制 功效。 _ 一邊面上而控制棘輪(2 0)正逆轉 請繼續參閱第+R ^ 體外觀圖,該實不’係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立 ^例中,該棘輪(20)之套合部(21) 1333880 .係為凸出之四角頭狀,該套合部(2 1)即可套合套筒旋 動之。 °月繼續參閲第十一圖所示,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剖 '視圖,第十二圖係第十一圖之C處放大圖,該實施例中, 該前頂帽(5 0 )末端係凸設直徑較小之凸柱(5 ◦工), 該彈性元件(5 1 )係容設於控制元件(4 〇)之容孔(4 1 )内,另端係套設於前頂帽(5 〇)之凸柱(5 〇工 上。 請參閱第十三圖所示,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分 解圖,請輔以第-圖比較之,該實施例中,該本體(工〇) 之控制槽(1 3)係為單向向下開口之槽體,該控制槽(1 3)開口係不朝向第-容槽(1 5)處,該控制元件(4 0)係反向容設於本體(1 ◦)之控制槽(1 3)内,第 十四圖係為上視圖,第十五圖係為第十四圖之A —A 視圖。 鲁請繼續參閲第十六圖所示,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立 體分解圖’該實施例中,該本體(丄〇 )之容置槽(丄2 ) 係為單向開口之槽體狀,該第— s • 禾谷槽(1 5)係設於本體 (10)之谷置孔(11)盘客署描广,0、上 / 4置槽(1 2 )處,該上蓋 (8 0)係配合本體(1〇)之坌 , ^ ^ Ν υ」疋弟一谷槽(1 5)形狀相 請繼續參閱第十七圖所示,係太恭^ 你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立 體分解圖,第十八圖係為部分钽人 > 1刀、'且合剖視圖,該實施例中係 無抵片(6 0)結構,該控制元杜广/ 市』70件(4 0 )係無需設控制 1333880 容槽(4 3 ),該控制元件(4 0 )之容孔(4 1 )高度 係近上端處,該前頂帽(5 0)及彈性元件(5 1 )係容 設於該容孔(4 1)内,該前頂帽(5 0)係凸露於容置 槽(1 2)内,且係相切於容置槽(1 2)之上平面,該 前頂帽(5 0)係同具抵片(6 0)功效可防止控制元件 (4 0)脫出控制槽(1 3)外’此為該第六實施例之結 構優點。 本發明最大之優點乃在於: 係抵於制齒(3 0)之凹弧面(3 2 )上,該控制元件(4 〇)之頂面(4 2)係與制齒(3 0)之凸緣(3 2工) 合’該凸緣(3 2 !)係位於制齒(3 〇)最底端角 洛處:該抵頂方式之控制結構係使制齒(3 〇)之卡制齒
1、容設於該控制元件(4 〇)内之前頂帽(5 〇)
(4 5)係為一體 係不會因使用者長期撥動而 15
丄JJJOOU L、該抵片(60)結構係為較簡單而易於加工,該 3 )處。〇 )僅為限制控航件(4 Q )樞設於控制槽(1 於於:1抵片(6 〇)係容設於容置槽(12 )内並抵 位^^牛U 〇 )之控制容槽(4 3 )上’該種卡制定 =係不易因控制元件(4〇)長時間旋動而產生抵片 (6 0)變形。 。7、該棘輪(2〇)係藉由扣環(9Q)與上蓋(8 产二制於本體(1 〇 )内,該扣環(9 0 )係夾扣於扣 衣槽(1 6)處,且係頂掣於上蓋(8 〇)之卡緣(8丄) 因此田棘輪(2 0 )或制齒(3 〇)於旋動磨損後, 使用者係可手持尖銳端之卫具從斜面(9 1 )處勾出.取下 t環(9 Q )’再取T上蓋(8 ◦),即可拆卸更換棘輪(2 、制齒(3 Q)或任—元件,該棘輪扳手即可不需整 支汰換。 # _上所述,本發明之雙向棘輪扳手結構改良具有產業 利用性'新穎性及進步性,誠能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查 .依法提起申請尚#㈣查委員詳核細審並早日賜准專 利為禱。 16 丄刈3880 圖式簡單說明】
第一圖 第二圖 苐三圖 第四圖, 第五圖、 第六圖、 第七圖、 弟/乂圖、 第九圖、 第十圖、 第十一圖 第十二圖 第十三圖 第十四圖 第十五圖 第十六圖 第十七圖 第十八圖 係本%明棘輪扳手之立體分解圖。 係本發明棘輪扳手之立體剖面圖。 係本發明棘輪扳手之立體組合外觀圖。 係本發明棘輪扳手之上視圖。 係本發明第四圖之A—A處剖視圖。 係本發明棘輪扳手之側視圖。 係本發明第六圖之B-B處剖視圖。 係本發明第七圖之C處放大圖。 係本發明棘輪扳手之作動剖視圖。 係本%明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 、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B-B處剖視圖。 、係本發明第十一圖之C處放大圖。 、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上視圖。 、係本發明第十四圖之A—A處剖視圖。 、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係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係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部分組合剖視圖。 符號説昍Ί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本體 (1 1 1 )第一抵緣 (13)控制槽 (15)第一容槽 (11) 容置孔(12) 容置槽 (1 4)珠槽 (1 6)扣環槽 17 1333880 (1 7)平面 (2 0)棘輪 (2 2)咬合齒 (3 0)制齒 (3 2)凹弧面 (3 3 )符號 (4 0 )控制元件 (4 2 )頂面 (4 4)凹緣 (5 0 )前抵帽 (51)彈性元件 (6 0 )抵片 (7 0 )抵帽 (8 0)上蓋 (9 0 )扣環 (18)第二容槽 (21)套合部 (3 1 )卡制齒 (3 2 1 )凸緣 (41)容孔 (4 3)控制容槽 (4 5)撥動塊 (5 0 1 )凸柱 (7 1 )彈性體 (8 1 )卡緣 (9 1 )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