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4075A - 用於校準琢面鏡的佈置、方法和電腦程式產品 - Google Patents

用於校準琢面鏡的佈置、方法和電腦程式產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4075A
TW202414075A TW112136014A TW112136014A TW202414075A TW 202414075 A TW202414075 A TW 202414075A TW 112136014 A TW112136014 A TW 112136014A TW 112136014 A TW112136014 A TW 112136014A TW 202414075 A TW202414075 A TW 20241407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libration
micro
reflector
radiation source
sens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36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斯特凡 利波爾特
海瑪 費肯
弗羅里安 包默爾
Original Assignee
德商卡爾蔡司Smt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德商卡爾蔡司Smt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德商卡爾蔡司Smt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4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4075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有關用於微影照明系統(20)中琢面鏡(18、19)的系統整合校準之配置(100)、方法和電腦程式產品。 定義了經由在一校準輻射源裝置(101)與一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之間的該等琢面鏡(18、19)引導的校準射束路徑(103、104),由微反射鏡(18’)構成的該單一琢面鏡(18)中只有一可樞轉的微反射鏡(18’)涉入在該等校準射束路徑的每一者中。透過使涉入在一已定義校準射束路徑(103、104)的微反射鏡(18’)樞轉,可基於該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找到具體最佳樞軸位置,其微反射鏡(18’)的基本方位也可透過幾何計算來得出。透過將計算出的方位與微反射鏡(18’)處的方向感測器所確定之方位進行比較,可校準該琢面鏡(18)的微反射鏡(18’)之方位感測器。

Description

用於校準琢面鏡的佈置、方法和電腦程式產品
[交互參照]
本申請案主張2022年9月26日申請的德國專利申請案第10 2022 210 158.8號之優先權,該德國專利申請案的內容透過引用併入本申請案供參考。
本發明有關用於微影照明系統中琢面鏡的系統整合校準之配置、方法和電腦程式產品。
微影係用來生成微型結構組成部件,諸如,例如積體電路。製程中使用的該投影曝光設備包含一照明系統及一投影系統。藉由照明系統所照明的光罩(也稱為倍縮光罩)影像係以減少其尺寸的方式由投影系統投射到基板(例如矽晶圓)上,該基板塗覆一感光層並配置在投影系統的成像平面內,以將光罩結構轉移到基板的感光塗層。
通常,配置兩個琢面鏡在實際曝光輻射源與在照明系統(特別是設計用於EUV範圍,也就是說用於曝光波長從5 nm至30 nm的投影曝光設備)之情況下所要照明光罩間之束路徑中,並且該等反射鏡以基本上與複眼聚光器原理相當的方式均勻化輻射。曝光輻射源的束路徑中較近的琢面鏡通常是所謂的一場琢面鏡,而另一個琢面鏡是所謂的一光瞳琢面鏡。
為了能夠在光罩的照明期間生成不同的強度及/或入射角分佈,已知兩琢面鏡之一者的琢面,特別是場琢面鏡之類,其由機電可樞轉微反射鏡所形成。儘管在先前技術中可能已知由相對微反射鏡形成兩琢面鏡,但是如果相對的其他琢面鏡(即特別是光瞳琢面鏡)具有固定琢面或僅在兩界定位置(即反射位置與非反射位置)之間可調節(特別是可傾斜)的琢面,則對於大量預期用途來說是足夠的。如果兩琢面鏡中只有一者由微反射鏡構成,則照明系統的複雜性並且特別是其控制的複雜性相對降低。
為了在設定期望的強度和入射角分佈時獲得所需的精度,原則上有必要能夠精確設定由其建構的琢面鏡之各個微反射鏡方位。在這情況下,微反射鏡亦包含一方位感測器,除了樞轉反射鏡所需的微機電驅動器之外,利用此方位感測器可大體上在兩空間方向上讀取和驗證微反射鏡的方位。
微反射鏡的實際方位和透過方位感測器確定值之間的關係通常是非線性的並且需要校準,後者產生感測器特性曲線,該曲線呈現由方位感測器確定之值,實際上首先可用於控制微反射鏡。微影應用中需要10 μrad量級的精度。
已經發現,方位感測器的感測器特性曲線會發生漂移,並且還可能發生其他類似的變換,因此,透過方位感測器確定的微反射鏡方位準確度隨時間推移而降低,因此強度和入射角分佈的設定精度也會降低。
因此,包含由電機可樞轉微反射鏡構成的琢面鏡之照明系統的連續操作需要定期重新校準。然而,需要打開照明系統及/或應用外部測量感測器系統的已知校準方法相當複雜且耗時。
在公開申請案DE 10 2015 219 447 A1和DE 10 2019 204 165 A1以及尚未公開德國專利申請案10 2022 203 369.8中描述進一步的校準方法。
本發明係基於提供用於微影照明系統中琢面鏡的系統整合校準之配置、方法和電腦程式產品,其允許以系統整合方式(即無需使用外部測量感測器系統,並且較佳也無需打開照明系統)執行所討論的重新校準。
該目的係透過如請求項1所述之配置、如請求項11所述之方法和如請求項19所述之電腦程式產品來實現。附屬請求項有關有利的發展。
因此,本發明有關一種用於微影照明系統琢面鏡的系統整合校準之配置,其中待校準的琢面鏡配置成具有多個單獨可樞轉微反射鏡的微機電系統,該等微反射鏡具有用於確定微反射鏡方位並且固定定位配置在照明系統的照明光學單元之射束路徑中的個別方位感測器,使得從曝光輻射源發出的射束由曝光光學單元偏轉到照明系統的光罩平面上,該曝光光學單元包含待校準琢面鏡和不具有微機電系統的另一琢面鏡,其中提供至少一校準輻射源裝置及至少一校準輻射感測裝置,其中一裝置配置在照明系統的光罩平面附近遠離光罩及其曝光而提供之區域,並且另一裝置採取一方式配置,即在給定微反射鏡的合適樞轉位置之情況下,至少一校準射束路徑從(多個)校準輻射源或其中之一者發出,並且(多個)校準輻射感測器或其中之一者的另一琢面鏡之預定義琢面是可定義的。
此外,本發明有關一種用於校準琢面鏡之方法,該琢面鏡使用根據本發明配置由微影照明系統中的多個微反射鏡所構成,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 a)樞轉由其構造的該琢面鏡之微反射鏡,該微反射鏡涉入在從校準輻射源裝置經由包含至少兩琢面鏡的照明光學單元通往一校準輻射感測裝置之已界定校準射束路徑內,至少在該樞軸範圍之上,其中該校準射束路徑入射到該校準輻射感測裝置上並由後者偵測; b)藉助於該校準輻射感測裝置確定該樞轉微反射鏡的最佳樞轉位置,在這情況下,該校準射束路徑盡可能最佳入射在該輻射偵測器上; c)確定由該樞轉微反射鏡的該方位感測器確定的該微反射鏡之方位,以獲得所確定的最佳樞轉位置; d)將由該樞轉微反射鏡的該方位感測器確定的該方位與根據該已定義校準射束路徑計算的方位進行比較;及 e)根據所進行的比較重新校準該微反射鏡的該方位感測器。
最後,本發明亦有關一種電腦程式產品或一組電腦程式產品,其包含多個程式部分,當載入電腦或連接到根據本發明配置的聯網電腦時,該等程式部分設計成執行根據本發明方法。
首先,解釋本發明的揭露內容中使用的一些術語:
術語「微反射鏡」表示邊緣長度最大為1 mm ⅹ 1 mm、1.5 mm ⅹ 1.5 mm或2 mm ⅹ 2 mm的小反射鏡,特別是矩形反射鏡。如果微反射鏡本身不是矩形,則其周圍的最小矩形具有所提及的尺寸。
用於琢面鏡的「微機電系統(MEMS)」包含該方位感測器,另包含致動器,以使琢面鏡的微反射鏡能夠單獨樞轉。特別是,可使用微系統技術來實現微機電系統。
術語「樞轉」有關在樞轉範圍內根據實際需要設定微反射鏡方位的可能性。在這情況下,尤其可繞兩不平行的軸線樞轉,導致例如圓錐形或金字塔形的樞軸範圍。較佳是系統性實現樞轉,也就是說,以針對性方式控制微反射鏡,使得其根據用於樞轉運動的預定運動模式來樞轉。
原則上,「方位感測器」使得可明確確定微反射鏡的方位。如果微反射鏡可在兩方向上樞轉,則方位感測器通常也會產生兩值,每個值反映一方向上的樞轉位置。舉例來說,方位感測器可為電容式設計,在這情況下,例如,測量兩相互嚙合梳的電容,其一者為靜止,另一者隨著微反射鏡一起移動。然後測量的電容反映出微反射鏡的樞軸位置。
「琢面鏡的校準」表示旨在透過針對特定微反射鏡的合適信號預定義角位置之情況下,確保此角位置實際上也被相對微反射鏡採用之過程。尤其是,如果微反射鏡的實際角位置在此可透過方位感測器來驗證,則原則上琢面鏡的校準尤其涵蓋方位感測器的校準。在這情況下,「校準」通常表示第一測量值的預定義轉換函數調適成反映第二可測量值的測量變數。因此,在微反射鏡的方位感測器之情況下,一類比電氣或數位信號或複數個類比電氣或數位信號都轉換成一角度規格或複數個角度規格,例如,借助於透過校準調適的轉換函數,該角度規格反映微反射鏡相對於已定義零方位之方位。根據該轉換函數,特別是根據其可變參數的數量,有利的是,為了完全校準之目的,針對不同的第二值執行第一值的複數個測量,以能夠有足夠數量的支持點來完全調適該轉換函數或其所有參數。本文中,校準的基本目標是足夠精確調適轉換函數,使得從第一測量值確定的測量變數盡可能準確對應於實際的第二值,而無需測量第二值本身。通常,甚至對借助於校準要達到的精度有規定,該精度應在第一測量值的整個值範圍或值範圍的指定部分上達到。
在執行實際校準以獲得規定的精度之前,假設某種「基本校準」(可選擇性仍需要驗證或可驗證),或執行基本校準。在「基本校準」中,還有一自適應轉換函數,在實際校準期間也進行調適;基本校準和實際校準的轉換函數通常甚至是相同的。然而,經過基本校準的轉換函數之精度數量級通常低於後續完全校準的轉換函數。然而,作為實際校準的起點是有幫助的,因為基本校準至少在最終期望的校準附近,因此允許實際校準的工作量較低。
如果琢面鏡的一或多個琢面都配置成僅「可傾斜」,則該琢面,特別是其反射表面可在兩界定的最終位置之間移動,亦即大體上,該琢面原則上可參與來自曝光源和光罩平面的射束路徑內之位置,以及情況並非如此的位置。選擇性上,也可定義離散的中間位置。即使可實現類似於樞轉移動的相對情況,這種傾斜移動仍然不包括本發明含義內的樞轉,因為原則上不可能實現在前述界定的端部位置及/或離散的中間位置之間有針對性採用任何期望的中間位置。因此,可傾斜琢面通常也不具有這類提供給微反射鏡的方位感測器。
如果裝置與平面之間的距離達到500 mm,較佳達到200 mm,更佳達到100 mm,則裝置位於「平面附近」。不言而喻,此處這個術語也涵蓋直接在平面中、即距平面0 mm的距離處之裝置配置。如果裝置在距離方向上具有較大範圍,則另可使用裝置的相關表面,特別是活動表面,來確定裝置與平面之間的距離。作用表面可為例如感測裝置情況下的感測器表面,以及例如輻射源裝置情況下的輻射出射表面。
如果裝置的相關表面(特別是作用表面)具有比常規非平面組態變型情況更大的二維範圍,則該裝置被認為配置為「平面」。例如,如果當由熟習該項技藝者觀察時輻射源不再被認為是點光意義上的點狀,則輻射源裝置或其出射表面被認為是平面。如果當觸發感測器時,感測器表面上的入射位置無法有意義至少近似等於感測器表面本身的位置,則感測器或其感測器表面被認為是平面。結合本發明,例如特別是如果所討論的裝置或其相關、特別是作用表面或由該表面包圍之矩形大於2 mm ⅹ 5 mm、4 mm ⅹ 50 mm或10 mm ⅹ 100 mm,則存在平面組態。
本發明已經認識到能夠以系統整合方式校準,特別是重新校準照明系統中由可樞轉微反射鏡構成的琢面鏡,也就是說,例如可改善原則上可用的該琢面鏡中各個微反射鏡之感測器特性曲線精度,但由於漂移而可能不再準確,如果需要的話,僅透過對已知照明系統進行最小改變,在極端情況下,僅透過在光罩平面中提供單校準輻射感測裝置。尤其是,不需要為此目的提供額外的移動部件。
本發明利用微影領域中照明所需通常兩琢面鏡的高精度定位固定配置,而且琢面鏡的幾何形狀和光學特性同樣是已知的,以為了透過適當一起樞轉由其構造的琢面鏡中一個微反射鏡與另一琢面鏡,來產生從校準輻射源裝置行進到校準輻射感測裝置的校準射束路徑,只有由微反射鏡構成的琢面鏡中已樞轉之微反射鏡(為此目的而提及)有關該校準射束路徑。為了確保這一點,所討論琢面鏡的其餘微反射鏡通常應定向為使得穿過其射束路徑(如果合適的話),絕對不會入射到校準輻射感測器上。不言而喻,任何期望的進一步光學組件,諸如附加的固定偏轉鏡等,也可涉入在校準射束路徑中。
在這情況下,另一琢面鏡是不具有微機電可樞轉微反射鏡的琢面鏡。舉例來說,另一琢面鏡因此可專門具有固定及/或僅可傾斜的琢面。
由於設置在光罩平面附近的(多個)裝置係配置為遠離配置光罩區域或至少在照明光罩的區域中,並且此外不需要對琢面鏡進行結構改變,因此照明系統的基本功能不受限制。透過適當樞轉由其建構的琢面鏡之微反射鏡,另可實現對於配置在光罩平面中光罩的已知曝光場景。當然,這裡假設,在根據本發明配置中未設置在光罩平面附近的(多個)裝置也限制/不限制照明系統的基本功能,例如透過陰影投射等。原則上,甚至可與光罩的照明平行校準微反射鏡,即具體來說使穿過該微反射鏡的射束路徑作為校準射束路徑入射到校準輻射感測器上。在這情況下,提供給光罩平面中光罩的區域也特別包含這樣的區域,其中光罩並非永久配置,但也只是有時出現,例如由於光罩在所謂的掃描方向上移位。
對於根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射束路徑,一方面可用數學方式確定待校準的微反射鏡之最佳方位。為此目的,除了了解照明系統的部件(特別是琢面鏡)之配置和特性之外,通常有必要僅知道射束路徑中有關的校準輻射源裝置及/或校準輻射感測裝置相對於照明系統或其部件的位置和可能的方位。取決於所討論的校準輻射源裝置及/或校準輻射感測裝置的組態和配置,必須準確知道該等裝置中至少一者的位置,而另一裝置的位置可能不需要知道,或至少不用確切知道。
另一方面,透過旋轉射束路徑中有關的微反射鏡並觀察校準輻射感測裝置的信號,可「掃描」微反射鏡的樞轉範圍,直到例如在校準輻射感測裝置處建立最大可能的強度,或射束路徑入射在校準輻射感測裝置上的預定點處,在該處通常已經獲得微反射鏡的期望最佳樞轉位置。透過將利用方位感測器確定的微反射鏡方位與透過算術確定的最佳方位所找到之最佳樞軸位置進行比較,可至少針對該特定方位來校準方位感測器。
如果對具有足夠數量的不同射束路徑之特定微反射鏡重複此過程,則每個射束路徑需要不同的微反射鏡方位,這會產生相對數量的支撐點,這些支撐點可在整個樞軸範圍內對方位感測器進行足夠精確的校準。然而,根據由微反射鏡建構的琢面鏡,這裡可能需要一個以上的校準輻射源裝置及/或一個以上的校準輻射感測裝置,以能夠獲得對應的不同射束路徑。替代或附加上,該裝置(特別配置在光罩平面附近)也可用平面方式配置。相對組態原則上增加可能的校準射束路徑數量,然後可從中選擇一特定的校準射束。
該(等)校準輻射感測裝置或其中的至少一者可為一強度偵測器,也就是說,可用於測量在可由偵測器取得的波長範圍內整個偵測器表面上入射之輻射強度的偵測器。可提供光闌,以清楚界定與強度測量相關的偵測器表面。
該(等)校準輻射感測裝置或其中的至少一者另可包含一維或二維陣列感測器,例如一CCD陣列感測器或一主動像素感測器。利用一維陣列感測器,可在一維方向上確定輻射在陣列感測器上的入射位置,其中在期望的平面組態情況下,陣列感測器可沿與其垂直的方向延伸。對於本身是平面的二維陣列感測器,主動感測器表面的二維性也可規則性允許感測器表面上最大強度中心點的位置,從而除了入射在該感測器上的輻射強度之外,還確定射束路徑的入射點,如果準確知道感測器的配置,這可進一步提高校準精度。如果校準輻射感測裝置或其感測器具有適當的尺寸,則複數個射束路徑也可以足夠距離同時入射到校準輻射感測裝置上,由此複數個微反射鏡的並行校準變成可能。原則上,對於具有一維陣列感測器的組態,但特別是對於具有二維陣列感測器的組態,這已屬實。
原則上,如果假設恆定(錯誤)校準超過整個樞軸範圍,另可基於輻射甚至入射到校準輻射感測裝置上的樞轉範圍,來確定微反射鏡對於已定義射束路徑的最佳樞轉位置。如果由此確定所討論樞轉範圍的輪廓,則可用幾何方式確定最佳樞轉位置。在這情況下,該(等)校準輻射感測裝置或其中至少一者甚至可為二元偵測器,其僅指定從校準輻射源裝置之一發出的輻射是否入射在該偵測器上。
該(等)校準輻射感測裝置或其中的至少一者另可具有調適於(多個)校準輻射源裝置中至少一部分波長的窄頻波長濾波器。這可減少由並非源自任何這些校準輻射源裝置的雜散輻射(例如從照明系統的曝光輻射源發出之雜散輻射)對相對校準輻射感測器之測量結果的可能否證性。
原則上,照明系統的曝光輻射源本身可當成校準輻射源裝置或複數個校準輻射源裝置中的一者。該曝光輻射源也可特別為一EUV曝光輻射源。然後,為偵測從這種校準輻射源裝置發出的射束路徑而設置之(多個)校準輻射感測裝置必須設計用於偵測相對波長範圍內的輻射。
也可能的是,一或多個校準輻射源裝置各自是單獨的輻射源,其較佳配置在曝光輻射源的中間焦點區域中 - 即特別是在中間焦點附近或中間焦點內。相對的單獨輻射源較佳發射可見光範圍內的光。為此目的,輻射源可例如包含一高功率發光二極體,例如具有從400 nm至500 nm波長範圍內的光輸出,在發光面積範圍從0.5 mm ⅹ 0.5 mm至2 mm ⅹ 2 mm的情況下,輻射通量從500 mW至1.5 W;或包含一作為實際光源的雷射,然而其較佳以光纖耦合方式配置,並且距輻射源的實際位置一定距離,使得耦合光纖的輻射源或光出射開口可以節省空間的方式配置在照明系統內部,並且讓盡可能少的熱量引入照明系統內。
如上面舉例的描述,較佳以一方式選擇至少一校準輻射源裝置及/或至少一校準輻射感測裝置的數量、配置及/或組態,使得可針對至少一部分、較佳為由其建構的琢面鏡中每個微反射鏡,定義一、較佳至少三、較佳至少五個校準射束路徑。如果為每個微反射鏡定義相對的校準射束路徑,則提供每個微反射鏡的最小可校準性。給定微反射鏡至少一部分的至少三或五個校準射束路徑,可獲得微反射鏡中方位感測器的足夠精確校準通常需要的最小數量支撐點。然而,通常會定義更多的校準射束路徑,例如九個或更多。憑藉用於校準的支撐點數量相對增加,通常可進一步提高微反射鏡的校準精度。
如果在該光罩平面附近設置一個以上的設備,即校準輻射源裝置或校準輻射感測裝置,則較佳是這些裝置配置在光罩平面附近、在提供用於曝光光罩區域的兩側上。如果光罩在掃描方向上可移位,則(多個)裝置較佳係以光罩的可移位性不受設備限制之方式來配置。
根據本發明的配置特別適合照明系統,其中待校準的琢面鏡為場琢面鏡,用於在射束路徑中的下游配置的一光瞳琢面鏡上形成一或多個虛擬光源,並且具有固定或僅可傾斜的琢面。虛擬光源是真實曝光輻射源的一或多個影像呈現,然而,在曝光和投影光學單元的進一步過程中,虛擬光源可被視為各自獨立的光源。
較佳是,琢面鏡的微反射鏡均可圍繞兩不平行的軸 - 較佳相互垂直的軸 - 樞轉,使得反射鏡的法向向量可掃過二維角空間,通常以圓錐形或金字塔形的方式。當照明光罩時,相對的微反射鏡允許強度分佈有很大的變化。
有關根據本發明的配置的進一步細節也可從有關根據本發明的方法之以下解釋中顯現,該方法有關微影照明系統琢面鏡的系統整合校準方法,該方法透過根據本發明的配置而可提供。
根據本發明方法的基礎是一開始就定義的校準射束路徑,該校準射束路徑從預先定義的校準輻射源裝置引導通過曝光光學單元(即特別還或至少經由兩琢面鏡,其中至少一者由微反射鏡構成)到預定的校準輻射感測裝置。特別是考慮到微影照明系統中各個組件的高度精確之位置固定配置以及其相對的已知光學特性,通常可毫無問題界定對應之射束路徑。
如果存在已界定的校準射束路徑,則參與該校準射束路徑的單個微反射鏡可特別系統樞轉,並且觀察校準輻射感測裝置的訊號,直到微反射鏡的方位對應於為該已定義校準射束路徑提供的方位。具體來說,特別系統樞轉意味著從微反射鏡發出的射束路徑可能不會撞擊或僅部分撞擊下游光學元件,諸如,例如下游琢面鏡的固定或僅可傾斜的琢面,因此在輻射最終到達校準輻射感測器的情況下導致損失,及/或射束路徑可能不會照射在校準輻射感測裝置上、僅部分照射其上或者,在組態為陣列感測器的情況下,至少不會在所定義的校準射束之預期位置照射其上。至少當微反射鏡的實際方位對應於設定給該已界定校準射束的方位時,可在校準輻射感測裝置處獲取以足夠確定性指示這一點的信號。在這情況下,微反射鏡的特別系統化樞轉可限制在其中校準射束路徑實際上入射在校準輻射感測裝置上並且原則上由其偵測之樞轉範圍。
微反射鏡的特別系統化樞轉較佳在假定一特定的基本校準情況下進行。如果假設合適的基本校準,則在校準輻射感測裝置偵測到校準輻射的情況下,可假設入射輻射實際上按照定義的校準射束路徑到達校準輻射感測裝置,而不是對於例如,由於經由微反射鏡構成的琢面鏡中的已定義校準射束路徑提供之琢面進行反射。如果無法假設相對的基本校準,例如,如果可能的話,然而不參與已定義校準射束路徑的所有琢面鏡都可傾斜,使得射束路徑不再能夠經由其到達校準感測器。替代上,可透過移動到微反射鏡的微機電調整之終止位置,以及由方位感測器針對這些位置確定的方位,來確定基本校準。
微反射鏡的特別系統化樞轉使得可確定最佳樞轉位置。具體來說,最佳樞轉位置是校準射束路徑盡可能最佳入射到校準輻射感測裝置上的位置。在這情況下,校準射束路徑可「盡可能最佳」入射在校準輻射感測裝置上之方式取決於後者的組態。
在二元校準輻射感測裝置的情況下,其只能確定輻射是否入射到其上,例如可確定校準輻射仍然入射到校準輻射感測裝置上樞轉範圍的限制,並且可確定最佳樞轉可透過幾何考慮從其計算位置,並且可隨後移動到該位置,以針對該樞轉位置讀出由方位感測器確定的方位。
如果校準輻射感測裝置是一強度偵測器,則當測量的強度處於最大值時,通常存在最佳樞轉位置。如果在透過方位感測器確定的方位強度記錄期間,不能直接確定明確的最大值,例如因為已確定最大強度的平台,則另可使用由輻射偵測器所確定的強度之中心最大值、在微反射鏡的特別系統化樞轉期間強度上升和下降之斜率,及/或相對強度分佈的質心,以確定最佳樞轉位置。
如果校準射束路徑中有關的校準輻射感測裝置是一維或二維陣列感測器 - 可選擇性地除了強度之外,當入射在感測器上的射束路徑或該射束路徑中心點入射在基於所定義校準射束路徑的預期位置時,存在最佳樞軸位置。原則上,可特別系統化樞轉微反射鏡,直到校準射束實際入射到校準輻射感測器上的預期位置;然而,在偏離其位置的情況下,也可透過計算來確定微反射鏡的瞬時實際方位,並將其當成後續校準的基礎,而不是基於該已定義校準射束路徑的方位。入射到感測器上的射束路徑或該射束路徑的中心點也可入射到多個不同樞轉位置之預期位置。然而,然後通常可透過所測量的樞轉位置輪廓來確定最佳樞轉位置,針對該測量的樞轉位置,射束路徑相對入射到感測器上。
一旦確定微反射鏡的最佳樞轉位置,就可確定由方位感測器針對樞轉位置所決定的方位。在這情況下,原則上可將微反射鏡樞轉至已確定為最佳的樞轉位置,然後讀取由方位感測器確定的方位。然而,較佳是,除了在微反射鏡的特別系統化樞轉期間校準輻射感測器的值之外,另記錄由方位感測器確定的方位。一旦確定最佳樞軸位置,就可直接從記錄的資料中讀取由方位感測器確定的匹配方位。
所定義校準射束路徑的最佳樞轉位置方位(該方位已經通過特別系統化樞轉的微反射鏡之方位感測器以這種方式確定)可與可從所定義校準射束路徑計算出的最佳方位進行比較,以藉此確定方位感測器的當前校準是否仍然正確,或者方位感測器確定的方位與基於所定義校準射束路徑計算的值之間是否存在偏差,從而需要重新校準。
在這情況下,從特別是系統化樞轉微反射鏡(步驟a)到將透過方位感測器確定的方位與計算出的方位進行比較(步驟d)之程序,可針對微反射鏡可繞其樞轉的所有軸同時執行。然而,也可針對這些軸中的每一者單獨、特別是直接連續執行所討論之方法步驟。
如果針對單一校準射束路徑執行從特別是系統化樞轉微反射鏡,到將透過方位感測器確定的方位與計算出的方位進行比較之該步驟a)至d),則可針對微反射鏡的特定樞轉位置來驗證微反射鏡的校準。然而,考慮到方位感測器的信號和微反射鏡方位之間的規則非線性關係,特別係,系統化樞轉的微反射鏡步驟a)至d)透過至少三、較佳至少五、更佳至少九個不同的已定義校準射束路徑來執行。然而,為了可靠且準確校準微反射鏡,也可利用20、50或100個不同的射束路徑來執行步驟a)至d)。
如果已針對為待調整的微反射鏡提供之所有校準射束路徑執行根據步驟d)的比較,則來自至少一次比較的資料可用於重新校準微反射鏡的方位感測器。換言之,該方位感測器的感測器特性曲線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調整,使得由微反射鏡的方位感測器確定之值盡可能精確地對應於相對實際方位,但特別是具有期望的精度。所需精度可定義為例如最大50 μrad、最大20 μrad或最大10 μrad。
在該重新校準期間,特別可調適傾斜感測器的n維特徵曲線,其中n對應於相關聯微反射鏡可圍繞其樞轉的軸數量。根據此n維特徵曲線的形狀,應利用足夠數量的不同射束路徑來執行步驟a)至d),以獲得用於重新校準或調適特徵曲線的合適數量支撐點。
原則上,根據本發明的方法和相對根據本發明的配置允許借助於一琢面鏡的剩餘微反射鏡與微影曝光並行校準各個微反射鏡。考慮到通常有大量的微反射鏡以及校準單個微反射鏡通常需要的時間,甚至較佳與實際曝光並行進行校準,以最小化照明系統的停機時間,並因此最小化由於校準而導致整個微影投射曝光設備的停機時間。
為了使曝光和校準的任何可能相互干擾保持盡可能小,較佳是,與照明系統的曝光輻射源不同之(多個)校準輻射源裝置在光譜上及/或時間上與曝光輻射源的曝光解耦。如果使用與曝光輻射源不同的(多個)校準輻射源裝置,則(多個)校準輻射源裝置的適當選擇可確保後者發射或不發射與曝光相關波長範圍內的輻射。由此並且由於在校準輻射感測裝置處可能提供合適的波長濾波器,另可至少減少由於從曝光輻射源所發出輻射對校準的干擾。
此外,微影中使用的曝光輻射源通常以脈衝方式操作。因此,可僅在曝光輻射源不發射任何輻射時,操作為校準目的而設定的(多個)校準輻射源裝置。換言之,為校準而設定的校準輻射源裝置可相對於曝光輻射源以偏移脈衝方式操作。
根據本發明的配置較佳包含一設計成執行根據本發明方法的控制裝置。尤其是,這可為根據本發明設計的照明系統之現有控制裝置,或其中嵌入有照明系統的微影投射曝光設備的控制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電腦程式產品包含多個程式部分,當載入適當的控制裝置時,該等程式部分設計成執行根據本發明的方法。這尤其與微影投射曝光設備相關,由於其他原因,微影投射曝光設備具有與根據本發明配置相當的配置,並且因此不需要為了執行根據本發明方法目的而進行進一步結構修改。
圖1顯示一微影投影曝光設備1的示意性經向剖面圖。在這情況下,投射曝光設備1包含一照明系統10及一投影系統20,其中照明系統10係利用根據本發明的設備100所開發。
借助照明系統10來照明物平面或光罩平面12中的物場11。為此,照明系統10包含一曝光輻射源13,在所示的示範具體實施例中,曝光輻射源13發射至少包含EUV範圍內的所用光之照明輻射,也就是說,特別具有在5 nm和30 nm之間的波長。曝光輻射源13可為一電漿源,例如一雷射產生電漿(LPP)源或一氣體放電產生電漿(GDPP)源。其也可為一同步輻射源。曝光輻射源13也可為一自由電子雷射(FEL)。
從曝光輻射源13發出的照明輻射最初聚焦在聚光器14。聚光器14可為具有一或複數個橢圓及/或雙曲面反射表面的聚光器。照明輻射可以掠入射(GI),即以大於45°的入射角,或以垂直入射(NI),即以小於45°的入射角,入射到聚光器14的至少一反射表面上。聚光器14可首先針對最佳化其對所用輻射的反射率及其次針對抑制外來光而進行結構化及/或塗覆。
照明輻射通過在聚光器14下游的中間焦平面15內之中間焦點來傳播。如果照明系統10係以模組化設計建構,則中間焦平面15原則上可用於將照明系統10分離(包含結構性分離)成輻射源模組,包含曝光輻射源13、聚光器14及後述的照明光學單元16。在相對分離的情況下,輻射源模組和照明光學單元16然後共同形成模組化建構的照明系統10。
照明光學單元16包含一偏轉反射鏡17。偏轉反射鏡17可為一平面偏轉反射鏡,或者,替代上,具有射束影響效果超出純粹偏轉效果之反射鏡。替代或附加上,偏轉反射鏡17可具體實施為光譜過濾器,其將照明輻射的使用光波長與波長偏離的外來光分離。
偏轉反射鏡17用於將從曝光輻射源13發出的輻射偏轉到一第一琢面鏡18。如本情況下所示,如果第一琢面鏡18配置在照明光學單元16與當成物平面的光罩平面12光學共軛之平面中,則此琢面鏡也稱為一場琢面鏡。
第一琢面鏡18包含多個微反射鏡18’,這些微反射鏡在每種情況下可單獨繞兩相互垂直的軸線樞轉,以可控地形成琢面,每個琢面配置有用於確定微反射鏡18’方位的方位感測器(未示出)。因此,第一琢面鏡18是微機電系統(MEMS系統),例如也如專利案DE 10 2008 009 600 A1中所描述。
第二琢面鏡19配置在照明光學單元16的射束路徑中的第一琢面鏡18下游,結果這產生雙琢面系統,其基本原理也稱為複眼積分器。如所描述的示範具體實施例所示,若第二琢面鏡19配置在照明光學元件16的光瞳平面內,該琢面鏡也稱為光瞳琢面鏡。然而,第二琢面鏡19另可配置在距照明光學單元16的光瞳平面一定距離處,其結果是,由第一琢面鏡18和第二琢面鏡19的組合產生一鏡面反射器,如專利案US 2006/0132747 A1、EP 1 614 008 B1和US 6,573,978所描述。
第二琢面鏡19不是由可樞轉的微反射鏡所構成,而是包含由一反射鏡或相對於微反射鏡大得多的可管理數量反射鏡所形成之各個琢面,這些琢面或者是固定的或僅可在兩限定的端部位置之間傾斜。
第一琢面鏡18的各個琢面藉由第二琢面鏡19成像到物場11中,這通常只是近似成像。第二琢面鏡19可為最後一光束成形反射鏡,或者實際上是物場11上游的射束路徑中照明輻射之最後一反射鏡。
在每種情況下,第二琢面鏡19的多個琢面中的一者確切分配給第一琢面鏡18的一琢面,以形成用於照明物場11的照明通道。這尤其可根據科勒原理產生照明。
第一琢面鏡18的多個琢面透過第二琢面鏡19中相對分配的琢面彼此重疊成像,以完全照明物場11。在此,物場11的整個照明尤其盡可能均勻,其較佳具有小於2%的均勻性誤差。場均勻性可通過疊加不同照明通道來實現。
透過選擇最終使用的照明通道,這可透過第一琢面鏡18的微反射鏡18’的適當設定而毫無問題進行,仍然可設定如下所述投影系統20的入射光瞳中之強度分佈。此強度分佈也稱為照明設定。順便提及,將第二琢面鏡19不精確配置在與投影系統20的光瞳平面光學共軛之平面中可能是有利的。尤其是,光瞳琢面鏡19可配置成相對於投影系統20的光瞳平面傾斜,例如在專利案DE 10 2017 220 586 A1中所描述。
然而,在圖1所示的照明光學單元16之組件的配置中,光瞳琢面鏡19配置在與投影系統20的入射光瞳共軛之區域中。偏轉反射鏡17和兩琢面鏡18、19在每種情況下均相對於物平面12,且相對於彼此傾斜配置。
在照明光學單元16的一替代具體實施例(未示出)中,可在第二琢面鏡19和物場11之間的射束路徑中附加提供包含一或多個反射鏡的轉移光學單元。轉移光學單元尤其可包含一或兩垂直入射鏡(NI鏡)及/或一或兩掠入射鏡(GI鏡)。使用附加轉移光學單元,特別可考慮如下所述投影系統20的切向射束路徑和矢狀射束路徑之入射光瞳的不同姿態。
替代上,可省去圖1所示的偏轉反射鏡17,為此目的,琢面鏡18、19應相對於輻射源13和聚光器14適當配置。
藉由投影系統20,光罩平面12中的物場11轉移到像平面22中的像場21。
為此,投影系統20包含複數個反射鏡M i,其根據在投影曝光設備1的光學路徑中之配置而循序編號。
在圖1所示的實例中,投影系統20包含六個反射鏡M 1至M 6。替代上,也可具有四、八、十、十二或任何其他個數的反射鏡M i。倒數第二反射鏡M 5和最後一反射鏡M 6均具有用於照明輻射的通道開口,因此所描繪的投影系統20為雙遮光光學單元。投影系統20的像側數值孔徑大於0.3,也可以大於0.6,並且可例如0.7或0.75。
反射鏡M i的反射面可具體實施為沒有旋轉對稱軸的自由曲面。然而,反射鏡M i的反射面可另外為具有恰好一反射面形狀旋轉對稱軸的非球面。就像照明光學單元16的反射鏡一樣,反射鏡M i可具有用於照明輻射的高反射塗層。這些塗層可設計為多層塗層,特別是具有交替的鉬和矽層。
投影系統20在物場11中心的y坐標與在像場21中心的y坐標之間在y方向上具有大物像偏移。此物像在y方向上的偏移可和物平面12與像平面22之間的z距離大致相同。
尤其是,投影系統20可設計為變形的,也就是說,其特別在x方向和y方向上具有不同的成像比例β x、β y。投影系統20的兩成像比例β x,β y較佳為(β x, β y) = (+/- -0.25, +/- -0.125)。0.25的成像比例β在此對應於比率4:1的縮小,而0.125的成像比例β導致比率8:1的縮小。成像比例β的正號表示沒有影像反轉的成像;負號表示影像反轉成像。
其他成像比例同樣可能。在x和y方向上具有相同符號和相同絕對量值的成像尺度β x、β y也是可能的。
物場11和像場21之間射束路徑中x方向和y方向的中間像平面數量可相同或可不同,取決於投影系統20的具體實施例。從US 2018/0074303 A1已知在x方向和y方向上具有不同數量的此中間影像之投影系統20之實例。
尤其是,投影系統20可包含一同心入射光瞳。後者可觸及。然而,其也可無法觸及。
配置在物場11中的光罩30(也稱為光罩)由照明系統10曝光並由投影系統20轉移到像平面21上。光罩30由光罩承載器31所固持,尤其是沿掃描方向,光罩承載器31可藉由一光罩置換驅動器32來置換。在所示的示範具體實施例中,掃描方向沿著y方向延伸。
光罩30上的結構成像於晶圓35的感光層上,其中該晶圓排在像平面22中像場21的區域內。晶圓35由一晶圓承載器36所固持。晶圓承載器36可通過晶圓位移驅動器37位移,特別是縱向關於y方向。首先,通過光罩位移驅動器32位移光罩30;其次,可彼此同步方式實施通過晶圓位移驅動器37位移晶圓35。
圖1所示的投影曝光設備1或其照明系統10係使用根據本發明的配置100所開發,其上面的描述基本上反映已知的先前技術。在這情況下,配置100包含作為結構組件的一校準輻射源裝置101及複數個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
在所示的示範具體實施例中,校準輻射源裝置101設計為與曝光輻射源13分離的輻射源,並且其配置在曝光輻射源13的中間焦點或中間焦平面15的區域中。然而,曝光輻射源13也可用作校準輻射源裝置101。此外,可設定複數個校準輻射源裝置101,其中一者可為曝光輻射源13。
圖1所示的校準輻射源裝置101發射可見光範圍內的光,其中實際光源配置在照明系統10外部,並且由此產生的光在所示位置處經由圖1所示位置處的合適光纖引入到照明系統10中。
再者,在所示的示範具體實施例中,提供配置在光罩平面12附近遠離提供給光罩30的區域之兩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校準輻射感測器102配置在掃描方向(在所示實例中沿y方向延伸)的兩側,在這情況下,不會干擾光罩30的實際曝光,也不妨礙光罩承載器31在掃描方向上的任何位移。
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的每一者是針對校準輻射源裝置101的輻射波長設計之強度偵測器,每個強度偵測器形成有調適於校準輻射源裝置101的輻射之光欄和窄頻波長濾波器。
可針對琢面鏡18的每個單獨可樞轉微反射鏡18’定義校準射束路徑103、104,其中一些在圖1中透過舉例來說明。每個校準射束路徑103、104都從校準輻射源裝置101經由一個琢面鏡18的特定微反射鏡18’以及另一琢面鏡19上的預定義琢面引導至預定義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其中琢面鏡19的琢面通常與透過微反射鏡18’實際曝光光罩30而被照射的琢面不同。自主上,校準射束路徑103、104(如圖所示)另可額外經由偏轉反射鏡17及/或任意另外的轉移光學單元(未示出)引導。
為了使用配置100對照明系統10的琢面鏡18進行系統整合校準,並且因此用於執行根據本發明的方法200(參見圖3),具體系統化樞轉參與特定已定義校準射束路徑103、104的微反射鏡18’,同時監控分配給相對校準射束路徑103、104的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之信號(參見圖3,步驟210)。
在這情況下,微反射鏡18’尤其至少在其中輻射沿著該已定義校準射束路徑103、104入射到校準感測裝置102上的樞轉範圍內系統化樞轉。為此目的,假設一特定的基本校準,微反射鏡18’可樞轉到配置用於該已定義校準射束路徑103、104的方位,然後其中通常可假設入射在校準感測裝置102上的輻射實際上被偏轉通過所討論的微反射鏡18’。當然,在這情況下,需要確保沒有來自校準輻射源裝置101的其他射束路徑到達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然而這能夠例如透過剩餘微反射鏡18’的適當樞轉來實現,這通常是可能的,沒有任何問題,即使對於其餘的微反射鏡18’僅存在基本校準。具體來說,其餘的微反射鏡18’也可適當樞轉,以用於光罩30的實際曝光。替代上,其餘的微反射鏡18’也可樞轉至其樞轉範圍的相對端部位置,其中從校準輻射源裝置101到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的射束路徑不能經由所討論的微反射鏡18’來實現。同樣地,如果可能的話,不有關已定義校準射束路徑103、104的另一琢面鏡19之琢面也可傾斜到已定義位置,在該位置中,沒有來自第一琢面鏡18的輻射往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的方向偏轉。
在這情況下,如果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不能偵測到輻射,則在所示的示範具體實施例中,這可能意味著由微反射鏡18’反射的校準輻射不入射到另一琢面鏡19的任何輻射反射琢面上,或者由琢面鏡19偏轉並來自微反射鏡18’的輻射根本不入射到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上。
如果待校準的微反射鏡18’相對樞轉,則由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確定的入射輻射強度I可記錄為由微反射鏡18’的方位感測器所捕獲方位α之函數,如下通過圖2中的舉例來說明。在這情況下,圖2中的圖示僅限於在垂直於圖面的微反射鏡18’之樞轉軸線上樞轉。如在本情況中,如果微反射鏡18’可繞兩軸樞轉,則另可在每個軸上執行特別系統化樞轉,可同時或以時間偏移連續考慮該等兩軸。
根據如此記錄的資料,可確定特別系統化樞轉的微反射鏡18’之最佳樞轉位置(參見圖3,步驟220),對於該最佳樞轉位置,校準射束路徑103、104入射在校準輻射感測器102上。在本實例中,最佳樞軸位置對應於強度I max,med的中心最大值。
對於由此確定具有強度I max med的最佳樞轉位置,可從記錄的資料中確定由微反射鏡的方位感測器指示的特別系統化樞轉之微反射鏡18’的方位α 1(參見圖3,步驟230)。
基於校準輻射源裝置101、琢面鏡18、19以及特別是微反射鏡18’以及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的配置知識,另可計算特別系統化樞轉的微反射鏡18’的方位α*,其應對應於最佳樞轉位置並且實際上應已由方位感測器指示。透過將最佳樞軸位置的方位感測器所偵測到之方位α 1與針對該樞軸位置計算的方位α*進行比較(參見圖3,步驟240),原則上已可基於該比較來針對此一樞轉位置來調整該方位感測器的校準(參見圖2,步驟250)。
然而,對於要特別系統化樞轉特定微反射鏡18’,需針對複數個已定義校準射束路徑103執行上述步驟200-240,如圖1中所示(參見圖3,箭頭245)。具體來說,可針對可繞兩軸樞轉的微反射鏡18’提供總共例如五個不同的校準射束路徑103。在這情況下,五個校準射束路徑103較佳定義為使得待校準的微反射鏡18’所採取的方位不位於公共平面內。
這對於待樞轉微反射鏡18’的相對最佳樞轉位置產生總共五個所描述的偵測和計算方位α 1、α*之比較,在每種情況下針對一射束路徑103(參見圖3,步驟240),並且這些可用於重新校準微反射鏡18’的方位感測器(參見圖3,步驟250)。
這對於由於繞兩單獨軸的可樞轉性,而具有可能非線性的二維特性曲線之方位感測器特別有幫助,因為前述五次比較產生的五個支撐點通常足以調適二維特性方位感測器在整個樞軸範圍內之曲線,從而實現方位感測器的完全重新校準。然而,根據方位感測器的特性曲線或所需的校準精度,自然也可能需要顯著更多的校準射束路徑103、104,以及需要結果的比較來執行適當校準。
為了能夠定義足夠數量的校準射束路徑103、104用於琢面鏡18的每個微反射鏡18’之校準,可能需要提供兩個以上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或附加校準輻射源裝置101。具體來說,在這情況下,複數個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可串聯配置在光罩承載器31的兩側。然而,例如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也可形成為一維或二維陣列感測器,其在每種情況下針對來自校準輻射源裝置101的波長而設計,並且使得入射位置能夠在除了入射到陣列感測器上的輻射強度之外,還需要確定至少一方向。然後,在微反射鏡18’的方位感測器校準期間,適當考慮校準射束路徑103、104在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上的入射位置。
根據一替代具體實施例,至少一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配置在曝光輻射源13的中間焦點15’之區域中,並且至少一校準輻射源裝置101配置在光罩平面12附近遠離提供給光罩30之區域。
本發明的功能原理再次於圖4至圖7中示意性顯示。在這情況下,長虛線表示用於實際曝光光罩30的射束路徑部分,而點虛線為校準射束路徑103。
為了校準場琢面鏡18上的微反射鏡18’之方位感測器,其中一組微反射鏡18’可在每種情況下形成一(虛擬)場琢面18’’,利用另一琢面鏡19的光瞳琢面19”之成像特性,使得校準射束路徑103通過光罩30的區域中之微反射鏡18’,從中間焦點15’的區域中之校準輻射源裝置101穿過,以在掃描方向上移位的方式入射到配置於此的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上(參見圖6)。然而,只有當待校準的微反射鏡18’傾斜時,校準射束路徑103才到達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使得來自校準輻射源裝置101的輻射實際上也照射在適用於所期望校準射束路徑103的(虛擬)光瞳琢面19”上。在這情況下,可根據待校準的微反射鏡18’之傾斜角確定例如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處的頂帽狀偏移,如圖2中實例所示。
為了滿足複數個這種校準射束路徑103的要求,可利用待分配到複數個(虛擬)光瞳琢面19”的一(虛擬)部分場琢面18”。此分配可為固定或動態可變的。
在這情況下,如果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在光罩30上方(在掃描方向上)和下方(在掃描方向上)均具有有效表面,則是有利的。然後可自由選擇待校準的微反射鏡18’是否經由位於上方的虛擬(部分)場琢面18”之(虛擬)光瞳琢面19”來校準(參見圖4),還是經由位於下方的虛擬(部分)場琢面18”之(虛擬)光瞳琢面19”來校準(參見圖5)。
如果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的解析度允許,也可同時校準複數個微反射鏡18’。為此目的,可將例如複數個微反射鏡18’從單一虛擬(部分)場琢面18”附近引導到與其相關聯的(虛擬)光瞳琢面19”上(參見圖6)。
替代上,另可將多個微反射鏡18’從不同虛擬(部分)場琢面18’附近引導到分別關聯的(虛擬)光瞳琢面19’上(參見圖7)。在這情況下,應注意確保待校準微反射鏡18’的影像不會太靠近,因為否則兩微反射鏡18’的信號可能疊加在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上。
1:微影投影曝光設備 10:照明系統 11:物場 12:光罩平面 13:曝光輻射源 14:聚光器 15:中間焦平面 15’:中間焦點 16:照明光學單元 17:偏轉反射鏡 18:第一琢面鏡 18’:微反射鏡 18’’:場琢面 19:第二琢面鏡 19’’:光瞳琢面 20:投影系統 21:像場 22:像平面 30:光罩 31:光罩支架 32:光罩位移驅動器 35:晶圓 36:晶圓支架 37:晶圓位移驅動器 100:配置 101:校準輻射源裝置 102:校準輻射感測器裝置 103、104:校準光束路徑 200:方法 M 1~M i:反射鏡
現將基於參考附圖的有利具體實施例的舉例來描述本發明,其中:
圖1顯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包含配置的微影投影曝光設備之示意圖;
圖2顯示由圖1的配置捕獲的示範強度信號;
圖3顯示根據本發明之方法的示意流程圖;及
圖4至圖7顯示用於進一步闡明本發明功能原理的示意圖。
1:微影投影曝光設備
10:照明系統
11:物場
12:光罩平面
13:曝光輻射源
14:聚光器
15:中間焦平面
16:照明光學單元
17:偏轉反射鏡
18:第一琢面鏡
18’:微反射鏡
19:第二琢面鏡
20:投影系統
21:像場
22:像平面
30:光罩
31:光罩支架
32:光罩位移驅動器
35:晶圓
36:晶圓支架
37:晶圓位移驅動器
100:配置
101:校準輻射源裝置
102:校準輻射感測器裝置
103、104:校準光束路徑
M1~M6:反射鏡

Claims (19)

  1. 一種用於微影照明系統(10)的一琢面鏡(18)之系統整合校準的配置(100),其中待校準的該琢面鏡(18)配置成為一具有多個單獨可樞轉微反射鏡(18’)的微機電系統,其具有一用於確定該微反射鏡(18’)的方位之相對方位感測器,並固定定位配置在該照明系統(10)的該照明光學單元(16)之射束路徑中,如此從一曝光輻射源(13)發出的射束由曝光光學單元(16)偏轉到該照明系統(10)的該光罩平面(12)上,該曝光光學單元包含待校準的該琢面鏡(18)及一不帶微機電系統的另一琢面鏡(19), 其特徵在於: 提供至少一校準輻射源裝置(101)及至少一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其中一裝置(101、102)配置在該照明系統(10)的該光罩平面(12)附近遠離設置用於一光罩(12)及其曝光區域的該區域,並且另一裝置(102、101)配置成使得至少一校準射束路徑(103、104)從該(等)校準輻射源(101)或其中一者經由該待校準琢面鏡(18)的一預定義微反射鏡(18’)發出,已知該微反射鏡(18’)的適當樞軸位置,且該另一琢面鏡(19)的一預定義琢面到該(等)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或其中一者是可定義的。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配置, 其特徵在於: 該至少一校準輻射源裝置(101)及/或該至少一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的數量、配置及/或組態係經過選擇,使得可針對由其建構的該琢面鏡(18)中的每個微反射鏡(18’)定義至少一、較佳至少三個、較佳至少五個校準射束路徑(103、104)。
  3.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配置, 其特徵在於: (多個)配置在該光罩平面(12)附近的裝置(101、102)以平面方式配置及/或設置在提供用於光罩(30)的該區域之相對側上。
  4.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配置, 其特徵在於: 另一裝置(102、101)配置在該照明系統的該中間焦平面(15)附近或其中。
  5.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配置, 其特徵在於: 至少一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是一強度偵測器、一維陣列感測器或二維陣列感測器。
  6.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配置, 其特徵在於: 至少一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具有一調適成至少一校準輻射源裝置(101)的波長之帶通濾波器。
  7.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配置, 其特徵在於: 一校準輻射源裝置(101)為該照明系統(10)的曝光輻射源(13),較佳為一EUV曝光輻射源或一單獨的輻射源。
  8.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配置, 其特徵在於: 該校準輻射源裝置(101)設計成用於發射可見光範圍內的光及/或較佳為光纖耦合,其中該校準輻射源裝置(101)較佳包含一高功率發光二極體或一雷射。
  9.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配置, 其特徵在於: 待校準的該琢面鏡(18)為該場琢面鏡,用於在一光瞳琢面鏡(19)上形成一或多個虛擬光源,該光瞳琢面鏡配置在該射束路徑的下游並且具有固定的或僅可傾斜的琢面。
  10.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配置, 其特徵在於: 該琢面鏡(18)的該等微反射鏡(18’)中至少一部分的每一者可繞兩不平行的,較佳相互垂直的軸樞轉。
  11. 一種使用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配置(100)來校準一微影照明系統(20)中由微反射鏡(18’)建構的一琢面鏡(18)之方法,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 a)樞轉由其構造的該琢面鏡(18)之一微反射鏡(18’),該微反射鏡涉入在從一校準輻射源裝置(101)經由包括至少兩琢面鏡(18、19)的一照明光學單元(16)通往一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之已定義校準射束路徑(103、104)內,至少在該樞軸範圍之上,其中該校準射束路徑(103)入射到該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上並由後者偵測; b)藉助於該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確定該樞轉微反射鏡(18’)的最佳樞轉位置,在這情況下,該校準射束路徑(103、104)盡可能最佳入射在該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上; c)確定由該樞轉微反射鏡(18’)的該方位感測器確定的該微反射鏡(18’)之方位,以獲得所確定的最佳樞轉位置; d)將由該樞轉微反射鏡(18’)的該方位感測器確定之該方位與根據該已定義校準射束路徑(103、104)計算的方位進行比較;及 e)根據所進行的比較重新校準該微反射鏡(18’)的該方位感測器。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方法, 其特徵在於: 為了在步驟b)中確定該最佳樞軸位置時確定該校準射束路徑(103、104)的最佳入射,利用設計為強度偵測器的一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在一微反射鏡(18’)樞轉期間確定強度的最大值、利用設計為強度偵測器的一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在一微反射鏡(18’)樞轉期間確定強度的中心最大值、利用設計為強度偵測器的一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在一微反射鏡(18’)樞轉期間確定強度的上升和下降斜率、利用設計為強度偵測器的一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在一微反射鏡(18’)樞轉期間確定強度的質心、及/或設計為一維或二維陣列感測器的校準輻射感測裝置(102)之入射位置。
  13. 如兩請求項11和12中任一項所述之之方法, 其特徵在於: 針對待樞轉的該微反射鏡(18’)之每個樞軸,單獨執行步驟a)至d),較佳直接連續執行。
  14. 如請求項11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 其特徵在於: 針對由其構造的該琢面鏡(18)中待樞轉之微反射鏡(18’)執行步驟a)至d),具有至少三個、較佳具有至少五個不同的校準射束路徑(103、104)。
  15.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 其特徵在於: 針對該方位感測器的重新校準,可調適該方位感測器的n維特徵曲線,其中n對應於相關聯微反射鏡(18’)可繞軸樞轉的軸數量。
  16. 如請求項11至15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 其特徵在於: 借助於基於其建構的該琢面鏡(18)之其餘微反射鏡(18’),微反射鏡(18’)的校準與微影曝光同時進行。
  17. 如請求項11至16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 其特徵在於: 至少一校準輻射源裝置(101)是一(多個)不同於該照明系統(10)的該曝光輻射源(13)之輻射源,並且與該曝光輻射源(13)的曝光在光譜上及/或時間上解耦。
  18.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所述之配置, 其特徵在於: 該配置包含一設計用於執行如請求項11至17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的控制裝置。
  19.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或一組電腦程式產品,包含多個程式部分,當載入電腦中或載入連接到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所述之配置的聯網電腦中時,該等程式部分設計成執行如請求項11至17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
TW112136014A 2022-09-26 2023-09-21 用於校準琢面鏡的佈置、方法和電腦程式產品 TW2024140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2210158.8 2022-09-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4075A true TW202414075A (zh) 2024-04-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46820B1 (ko) 마이크로리소그래피 투영 노광 장치의 조명 시스템 내의 다수의 미러 어레이들을 감시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5337304B2 (ja) マイクロリソグラフィ投影露光装置及びそこに収容される光学面に関連するパラメータを測定する方法
JP5525608B2 (ja) マイクロリソグラフィ投影露光装置においてマスクを照明するための照明系
KR102514883B1 (ko) 파면 측정 장치 및 광학 파면 조작기를 갖는 투영 노광 장치
JP5406623B2 (ja) 計測装置、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US9709494B2 (en) Measuring arrangement for measuring optical properties of a reflective optical element, in particular for microlithography
JP3851780B2 (ja) リソグラフィ装置に使用するアッベ・アーム較正システム
US9746789B2 (e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rticle
WO2024068430A1 (en) Arrangement,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system-integrated calibration of a facet mirror of a microlithographic illumination system
TW202405506A (zh) 校準琢面反射鏡的配置、方法、與電腦程式產品
TW202225854A (zh) 用於投射曝光設備的照明光學單元的光瞳分面反射鏡
JP7402243B2 (ja) 放射測定システム
US8416389B2 (e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evice
TW202414075A (zh) 用於校準琢面鏡的佈置、方法和電腦程式產品
TWI835940B (zh) 用於更換投射曝光設備的反射鏡的方法以及用於執行此方法的位置與指向資料量測裝置
JP4797764B2 (ja) 露光装置の較正方法及び露光装置
WO2014056512A1 (en) Method of operating a microlithographic apparatus
JP6283476B2 (ja) Euvリソグラフィ用の光学アセンブリ
TW201732344A (zh) 光學系統,尤其是用於微影投射曝光裝置
JP2006332562A (ja) 波面収差軌定機及び波面収差測定方法
TW202343152A (zh) 用於測量物場上的照明角度分佈的方法和具有用於其照明通道分配的照明光學單元
JP2007049075A (ja) 光学性能測定装置
WO2024056600A1 (en) Method to adjust an illumination beam path within an illumination optics and illumination optics having an adjustment system
TW202414107A (zh) 用於補償致動器之致動器效應的方法
TW202305495A (zh) 用於微影光罩之特徵化的方法與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