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3763A - 縫紉機 - Google Patents

縫紉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3763A
TW202413763A TW112128572A TW112128572A TW202413763A TW 202413763 A TW202413763 A TW 202413763A TW 112128572 A TW112128572 A TW 112128572A TW 112128572 A TW112128572 A TW 112128572A TW 202413763 A TW202413763 A TW 20241376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tainer
state
input
aforementioned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85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水﨑𨺓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和縫紉機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889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402242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和縫紉機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和縫紉機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3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376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00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 D05B1/08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multi-thread seams
    • D05B1/10Double chain-stitch seam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1/00Loop holders; Loop spreaders; Stitch-forming fi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種縫紉機,具備:針,將針線保持,並貫通針板而上下移動;彎線器,將彎線保持,並在前述針板的下方之空間內往復移動,使前述彎線與前述針線纏繞;保持器,在前述針板的下方之空間內往復移動,並捕捉前述彎線;以及保持器運動機構,邊將來自驅動源的驅動力傳遞至前述保持器,邊使前述保持器的運動狀態變化;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是以使前述保持器在前述針板的下方之空間內的一定範圍的位置上,在與其前後相比的一定時間中進行低速移動的方式,使前述保持器進行前述往復移動,從而使捕捉前述彎線的狀態為繼續。

Description

縫紉機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縫紉機,其不使用貫通布料的保持器針,而能夠形成彎線為擴大的環狀線跡。
以往就存在能夠形成彎線擴大的環狀線跡的縫紉機。例如為日本國特開第2001-314681號公報(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縫紉機。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縫紉機是被構成為:透過在針板的下方處設置不貫通針板而移動的保持器,該保持器保持彎線,從而不使用貫通布料而開孔的保持器針,而能夠在雙重環部分處形成彎線擴大的環狀線跡。根據專利文獻1的圖示內容,與專利文獻1的圖4所示的線跡(從布料的背面側觀察的線跡)相比對,專利文獻1的圖3所示的線跡係相當(但是,如圖3所示,不會產生由於保持器針朝布料的貫通而產生的空孔)。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第2001-31468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縫紉機中,受到設置在內部的主軸的驅動力,保持器被構成為在規定範圍內沿著圓弧狀軌道往復移動(參照專利文獻1的圖2)。由於該往復移動是單純的往復,故在往復移動之折返時,隨著移動方向的轉換,保持器的移動速度係一瞬間變為0,但去程移動中及返程移動中的保持器之移動速度是根據與時間的關係而變化為跟隨一定形狀的正絃曲線(sine curve)。因此,例如為了形成彎線具有所期望的擴展之環狀線跡,需要增加保持器繼續地保持彎線的時間(捕捉到彎線後到釋放為止的時間),為此,為了使保持器以隨著前述正絃曲線的速度來移動的同時保持彎線,需要因應保持時間之延長來將保持器的往復移動行程(往復移動範圍)設定為變大。在捕捉到彎線之後,保持器係移動到折返點,而移動方向反轉之後,保持器係釋放彎線。但是,例如在小型之縫紉機中,由於將缸體(cylinder)的內部容積變大是有極限的,故即使保持器將彎線僅保持能夠實現所期望的線跡之量的時間,由於空間的關係,保持器的往復移動範圍不能容納在缸體內,有時不能增大往復移動行程。
因此,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縫紉機,其即使不將保持器的往復移動行程設定得較大,也能夠增長保持器保持彎線的時間,而能夠實現彎線具有所期望的擴展之線跡。 [用於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是一種縫紉機,具備:針,將針線保持,並貫通針板而上下移動;彎線器,將彎線保持,並在前述針板的下方之空間內往復移動,使前述彎線與前述針線纏繞;保持器,在前述針板的下方之空間內往復移動,並捕捉前述彎線;以及保持器運動機構,邊將來自驅動源的驅動力傳遞至前述保持器,邊使前述保持器的運動狀態變化;其中,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是以使前述保持器在前述針板的下方之空間內的一定範圍的位置上,在與其前後相比的一定時間中進行低速移動的方式,使前述保持器進行前述往復移動,從而使前述保持器捕捉前述彎線的狀態為繼續。
並且,由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進行的前述保持器的前述低速移動所涉及的前述一定範圍係可為:前述保持器從前進方向朝後退方向反轉的折返位置、在該折返位置之附近、從該折返位置朝前述後退方向離開的位置之間的範圍。
再者,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可以使前述保持器在前述一定範圍內從前述折返位置後退一次,之後再次前進至前述折返位置,之後進一步後退。
然後,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可以是具備連桿機構,其為兩個連桿單位體組合而成;前述連桿機構是被構成為:透過往復移動被輸入,連接兩連桿單位體各自的輸入側連結點與輸出側連結點的直線彼此係重複在直線狀排列的直線狀態與彎曲的彎曲狀態之間的一部分或全部範圍內來變化;至少,關於前述連桿機構,前述彎曲狀態消除而成為前述變化的折返,於再次開始彎曲的期間,前述保持器是被構成為繼續捕捉前述彎線的狀態。
然後,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可以是具備連桿機構,其為兩個連桿單位體組合而成;前述連桿機構是被構成為:透過往復移動被輸入,連接兩連桿單位體各自的輸入側連結點與輸出側連結點的直線彼此係重複向一方向彎曲的近端彎曲狀態、直線狀排列的直線狀態、向另一方向彎曲的遠端彎曲狀態,而相對於前述直線狀態,前述近端彎曲狀態是與前述遠端彎曲狀態相比,兩連桿單位體之間的彎曲點係被設定為更近;至少,在前述連桿機構從前述直線狀態經過前述近端彎曲狀態、於再次成為前述直線狀態之前的期間,前述保持器是被構成為繼續捕捉前述彎線的狀態。
然後,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可以是具備:設置在輸入側並在一定範圍內轉動的輸入側轉動部件、設置在輸出側並在一定範圍內轉動的輸出側轉動部件、及將位移從前述輸入側轉動部件傳遞至前述輸出側轉動部件的位移傳遞機構;前述位移傳遞機構可以是根據前述輸入側轉動部件的轉動位移中的切線方向分量與前述輸出側轉動部件的轉動位移中的切線方向分量所成的角度的關係,使從前述輸入側轉動部件向前述輸出側轉動部件的位移傳遞量暫時地減少。
然後,前述輸入側轉動部件可以是具有從第一轉動中心向不同的徑向方向延伸的第一輸入臂部與第一輸出臂部,將從前述第一輸入臂部輸入的驅動力從前述第一輸出臂部輸出成作為繞前述第一轉動中心的轉動力;前述輸出側轉動部件可以是具有從第二轉動中心向不同的徑向方向延伸的第二輸入臂部與第二輸出臂部,將從前述第二輸入臂部輸入的驅動力從前述第二輸出臂部輸出成作為繞前述第二轉動中心的轉動力; 前述位移傳遞機構可以是具有:槽部,設置在前述第一輸出臂部或前述第二輸入臂部,相對於通過前述第一轉動中心或前述第二轉動中心的徑向方向平行地延伸;及滑動部件,設置在前述第二輸入臂部或前述第一輸出臂部,沿著前述槽部移動。
接著,將舉出關於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來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1是能夠形成彎線Lb擴展的環狀線跡的縫紉機1,主要用於形成雙重環縫,但在例如平縫等形成使用了彎線的其他線跡時也能夠對應。另外,前述「雙重環縫」包括一根針雙重環縫、複數根針雙重環縫之兩者。另外,以下說明中的上下方向是實施方式中的方向。
[第一實施方式] 在內置有根據本實施方式(第一實施方式)的機構之縫紉機1是如圖1所示般,支撐縫製時的布料的缸體(cylinder)2為筒狀。另外,內置有根據後述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機構之縫紉機1是外觀為也相同。布料係沿該缸體2的長度方向被輸送。在本實施方式中,從圖1中的右方向左方輸送布料並進行縫製。在缸體2的前端部分是設置有縫製部,針3係上下移動而進行縫製(圖1中的符號「3」並不表示針3本身,而是為了表示大概的位置而附加者)。進行縫製作業的作業員(操作員)是相對於縫紉機1位於圖1中的右方(所圖示之箭頭OP的方向)進行作業。在此,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1是專門將布料縫製為筒狀,因此,與例如與缸體的長度方向為正交而運送布料的縫紉機相比,需要將缸體2形成得較細,缸體2所具有的內部空間也為小,故應注意在內部的元件配置上存在有空間上的限制。另外,「OP」之此符號是為了說明而在必要的圖中附加,但在未附加該符號的圖中,位置關係也與附加了該符號的圖有相同的關係。
在本實施方式(後述的第二實施方式也同樣)的縫紉機1中,與線跡的形成有關的主要部分是圖4A、圖4B所示的針3、彎線器(looper)4、保持器(retainer)5。針3及彎線器4的構成與公眾所知的構成為相同。針3是保持針線La(參照圖6等),貫通針板21而上下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針3是設置為複數根(具體為四根)。另外,在以往技術中,保持器針係與縫製用的針為並列設置,但在本實施方式中不存在保持器針,作為貫通布料的針,僅設置縫製用的針3。
彎線器4是例如為圖5至圖10所示的形狀,其保持彎線Lb(參照圖5等),並在缸體2中的針板21之下方的空間內往復移動,如圖6至圖8所示,使彎線Lb與針線La纏繞。彎線器4是如圖所示般地具有略微向上方呈凸起的彎曲形狀,且如圖5所示,彎線Lb可從彎線器4的基端部分至前端部分移動地通過內部。本實施方式的彎線器4是在與相對於缸體2相對於輸送布料的方向為正交的方向(缸體2的寬度方向)上來往復移動。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透過彎線器4能夠使彎線Lb相對於布料輸送方向而言左右地擺動,因此即使不使用保持器5,也能形成線跡本身。因此在以下說明的保持器5是作為用於形成線跡者而言不是必須的構成。本實施方式的保持器5是構成用於:在形成雙重環縫等時,保持著由彎線器4拉出的彎線Lb,其結果,實現彎線Lb具有所期望之擴展的線跡。
保持器5是在缸體2中的針板21之下方的空間內往復移動,並捕捉由彎線器4的所保持的彎線Lb。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機構中的保持器5是與作為圖2及圖3所示的保持器運動機構的連桿機構6連接,而主軸(圖未示)的驅動力係一邊變換一邊傳遞而往復移動。該保持器5是與以往的保持器針不同,並不會透過前述往復移動而貫通布料。保持器5是如圖7所示般,板狀體被折彎而形成。平板狀的基部51是安裝在由連桿機構6擺動的保持器支撐體8上。在本實施方式中,固定孔511係以與保持器支撐體8的安裝部82為一致的方式來安裝。另外,保持器5的轉動中心是與保持器支撐體8的轉動支撐部81(前述擺動的轉動中心)為一致。在基部51的上端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折彎的連結部52,而在連結部52的前端形成有與連結部52的延伸方向為正交並突出的前端部53。基部51、連結部52、前端部53是為一體。由該前端部53(更詳言之,前端部53中的靠近連結部52的部分)來勾掛彎線Lb,從而保持器5捕捉彎線Lb。保持器5的前端部53是在與彎線器4的往復移動方向為正交的方向(沿著缸體2的長度方向之方向)上往復移動。因此,在保持器5中勾掛彎線Lb的前端部53的移動方向與彎線器4的移動方向為正交(參照圖7中箭頭所示的移動方向)。
連桿機構6是將來自縫紉機1的驅動源(未有圖示的馬達)的驅動力傳遞給保持器5,同時使保持器5的運動狀態變化。本實施方式的連桿機構6是將受到主軸的驅動力而在軸方向(上下)往復移動的傳遞棒7與支撐保持器5的保持器支撐體8連結。另外,主軸是旋轉者,透過介於主軸與傳遞棒7之間的偏心機構等變換機構來變換成往復移動。該連桿機構6是由從缸體2的基端側朝向前端側可相互轉動地連結的第一部件61至第六部件66來構成。
第一部件61、第三部件63是分別為形狀不同的V字形狀,V字形狀的各前端部分係以V字形狀的返回部分的轉動支點為中心來轉動。第一部件61是連接到傳遞棒7的端部。第二部件62、第四部件64至第六部件66是分別為I字形狀(直棒狀),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分係與其他部件可轉動地連接。第五部件65是在缸體2的基端部與前端部之間延伸的、比其他部件還長之部件。
在本實施方式中重要的是,在保持器5捕捉彎線Lb的時候中,上下移動的傳遞棒7與第一部件61至第三部件63之間的驅動力傳遞的關係。作為連桿單位體的第一部件61(V字形狀之中與傳遞棒7為相反側的部分也就是輸出臂部611)及第二部件62係在連接兩部件61(611)、62中的輸入側連結點與輸出側連結點的直線之間的關係中,如圖2所示的連接方向X般地在同一直線上排列成為一直線的直線狀態係對應於保持器5最為前進(進入)的狀態。第一部件61的輸出臂部611與第二部件62的彎曲狀態及其變化並沒有特別限制,可以進行各種設定,但根據本實施方式中最初說明的彎曲狀態,直線狀態係在作為輸入側的傳遞棒7的往復移動的一個循環(cycle)中出現兩回。在一回合的直線狀態中,在該瞬間傳遞棒7是處於繼續下降中。當傳遞棒7進一步下降而到達最下端時,第一部件61的輸出臂部611與第二部件62是從圖2所示的狀態成為近端彎曲狀態的「<」字狀(或向右傾倒的「V」字狀)。另外,近端彎曲狀態下的「<」字的彎曲僅為微小(角度為幾度),外觀上難以與直線狀態區別,因此未有圖示。當傳遞棒7轉為上升,則前述「<」字之角度變大,經過第二回的直線狀態,第一部件61的輸出臂部611與第二部件62變化為「>」字狀(或向左傾倒的「V」字狀),成為在圖3所示的遠端彎曲狀態也就是連接方向Y上彎曲的狀態。在此,傳遞棒7到達最上端。當傳遞棒7轉為下降時,前述「>」字之角度變大,回到圖2所示的直線狀態。隨著傳遞棒7的上下往復移動,該動作將重複。在這種情況下,成為與彎曲相關的變化的折返的狀態是近端彎曲狀態與遠端彎曲狀態。另外,相對於直線狀態,近端彎曲狀態是比起遠端彎曲狀態而言,第一部件61(輸出臂部611)、第二部件62之間的彎曲點設定為更近。
透過如此地動作所構成的連桿機構6,關於保持器5的前述往復移動,使該保持器5在針板21之下方的空間內的一定範圍的位置上,在與其前後相比的一定時間中進行低速移動,從而成為微弱運動狀態,能夠使捕捉到前述彎線Lb的狀態為繼續。與前述低速移動相關的前述一定時間是包含在從保持器5捕捉彎線Lb(圖7所示的瞬間)到彎線器4開始前述的與往復移動所關的移動方向之反轉(緊接在圖10所示的瞬間之後)的時間內。另外,前述低速移動所關的前述一定範圍是:保持器5在前端部53之最為前進(進入)的狀態下朝後退(退避)方向反轉的折返位置、與在該折返位置的附近、從該折返位置朝後退方向離開的位置之間的範圍。在此所謂「附近」將詳細地後述,係未達與保持器5的往復移動相關的全部行程量(對應於從最為進入位置至最為退避位置的距離)的3%之範圍。
在連桿機構6的第一部件61(輸出臂部611)與第二部件62成為直線狀態的前後是成為此關係:各部件61(611)、62的轉動軌跡之切線(與各部件61(611)、62的軸線方向為正交的切線)大致共有。在該關係成立的期間,從作為驅動側的第一部件61朝作為從動側的第二部件62傳遞的驅動力的大約100%係沿著前述切線方向的方向分量之力。也就是,與前述切線方向為正交的方向分量的力是大約為0%。另一方面,為V字形狀的第三部件63中的、從第二部件62接受驅動力的一側的枝部與第二部件62的軸線方向是被設定為正交(參照圖2)。因此,在前述方向分量中,由於第二部件62的驅動力,第三部件63幾乎不為轉動。因此,使與連桿機構6連接(在力的傳遞方向上比第三部件63還靠下游側)的保持器5低速移動(處於幾乎不動的狀態)。以上,在本實施方式中,透過伴隨構成連桿機構6的部件之轉動的力的方向分量,降低向其他部件的驅動力之傳遞量,從而能夠使保持器5低速移動。
另外,在著眼於近端彎曲狀態的情況下,在連桿機構6從直線狀態經過近端彎曲狀態、再次成為直線狀態為止的期間,與從直線狀態經過遠端彎曲狀態、再次成為直線狀態為止的期間相比,能夠使保持器5以較小的距離往復移動,因此與其前後相比,能夠使保持器5低速移動。
透過連桿機構6傳遞驅動力的保持器5是在往復移動時,在隔著保持彎線Lb之一側的折返動作的時間區間中,成為前述微弱運動狀態。在此,前述微弱運動狀態是指,保持器5的折返不是如以往(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第2001-314681號公報))那樣般立即地進行,而是進行一邊低速移動一定時間、一邊在一定範圍內往復(保持器5在限定的範圍內進行「踏步」般)的運動之狀態。所謂前述「一定範圍」是指在往復移動之方向中的、與全範圍相比微小的範圍。關於前述「微小的範圍」,在本實施方式中,定義為:在縫紉機1所具備的主軸的旋轉角度為47°以上的情況下,與該旋轉角度內對應的保持器5之往復移動的移動量係未達移動的全部行程量(與從最為進入位置至最為退避位置的距離相對應)的3%。
因此,本實施方式中的保持器5的移動位置之變化並不是為恆定的彎曲之正絃曲線狀,在兩回之折返中的一側處,保持器5的速度將極端地降低而成為前述微弱運動狀態。特別是在圖11中,變化為對應於該折返的「山峰」有兩個,其間有一個小的「谷」,而成為前述「踏步」的狀態。另外,圖11所示的橫軸的「0°」是對應於針3最為上升的位置(支撐針3的未圖示的針棒之上死點)。並且「180°」是對應於針3最為下降的位置(前述針棒的下死點)。另外,透過變更連桿機構6的構成,能夠使保持器5的移動位置之變化如圖12所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相同的「踏步」的狀態,如圖所示,與前述折返對應的「山峰」為一個,例如,保持器5的移動位置變化為正絃曲線的彎曲係部分地緩和,或正絃曲線中出現「平坦的」部分。
在連桿機構6上設置有彎曲可動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為連桿單位體的第一部件61與第二部件62的組合),接受傳遞棒7的往復移動,在一側的為最彎曲狀態(近端彎曲狀態(圖未示)/從圖2的狀態彎曲成與圖3相反的「<」字狀)與另一側的最為彎曲狀態(遠端彎曲狀態/圖3所示的「>」字狀)之間為變化。在本實施方式中,設定為:傳遞棒7的上下往復移動從向下轉換到向上的時刻(瞬間)係與設置在連桿機構6上的彎曲可動部分的第一部件61之輸出臂部611與第二部件62的延伸方向成為一直線狀(直線狀態)的時刻為不一致。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設定為:在彎曲可動部分成為一直線狀的狀態(圖2的狀態)下,保持器5的前端部53最為突出,在彎曲可動部分的彎曲狀態(「<」字狀、「>」字狀的兩者)下,前端部53係後退。圖3表示最為後退的狀態。因此,在第一部件61的輸出臂部611與第二部件62的延伸方向成為一直線狀之後,也被傳遞棒7按壓,第一部件61的輸出臂部611與第二部件62的彎曲將繼續。在成為彎曲狀態(具體為「<」字狀)之前與之後的兩回,第一部件61的輸出臂部611與第二部件62成為一直線狀。這兩回的成為一直線狀之間的時間係也就是保持器5成為前述微弱運動狀態的時間。透過如此的第一部件61(輸出臂部611)與第二部件62的關係,連桿機構6是如圖11的圖表上(橫軸0°至90°)出現兩個山峰那樣般,在前述一定範圍內使保持器5(特別是捕捉彎線Lb的前端部53)從折返位置後退一次,之後再次前進到折返位置,之後進一步後退。
在此,將說明關於將第一部件61的輸出臂部611與第二部件62的彎曲狀態及其變化設為其他設定的情況。前述的彎曲狀態是被設定為:第一部件61的輸出臂部611及第二部件62變化係變化為直線狀態、近端彎曲狀態(「<」字狀)、遠端彎曲狀態(「>」字狀)之三種狀態。與此相對,作為其他設定,例如,也可以設定成變化為直線狀態、彎曲狀態之兩種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成為與彎曲相關的變化的折返的狀態是直線狀態與彎曲狀態。前述「彎曲狀態」是第一實施方式中的遠端彎曲狀態(圖3所示的狀態)。即使是這種構成,也能夠實現保持器5的低速移動。
作為更進一步其他之設定,也可以設定為:不成為前述直線狀態,而是與前述彎曲狀態為同方向的彎曲,變化為與前述彎曲狀態相比還緩和地彎曲的狀態(稱為「準直線狀態」)與彎曲狀態的兩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成為與彎曲相關的變化的折返的狀態是準直線狀態與彎曲狀態。即使是這構成,也同樣地能夠實現保持器5的低速移動。因此,連桿機構6是可以進行各種設定,以重複在直線狀態與彎曲狀態之間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範圍內變化。
接著,在圖5至圖10中,將針3(四根)、彎線器4、保持器5、針線La、彎線Lb取出,按照動作順序來表示及說明各部的位置關係。另外,在一部分之圖中,以避免說明的關係或圖示內容變繁雜為目的,省略了保持器5或針線La的圖示。另外,附加在各部上的箭頭是表示移動方向。此外,帶橫條的箭頭是表示到達折返位置。各圖是基於從缸體2的前端側朝基端側的視線,即,從作業員的相反側朝作業員(圖5等所示的箭頭OP之側)那樣般的視點。方向亦以該視點基準來表現。
圖5是表示彎線器4向圖示右方向移動的狀態。此時,針3為下降(針線La省略圖示)。圖6是表示彎線器4的移動方向從圖示右方向反轉至圖示左方向之後的狀態。此時,針3在到達下死點(最低位置)之後上升。然後,針線La被進入針3的下方的彎線器4撈起。此時,彎線Lb是在針線La的線圈(loop)內從右向左通過。圖7是表示彎線器4向圖示左方移動的狀態。保持器5是以接近彎線器4的方式移動,勾掛並捕捉通過針線La的線圈內的彎線Lb,而開始保持彎線Lb。圖8是表示彎線器4進一步向圖示左方移動,成為最至圖示左方位置的狀態。此時,針3在上死點(最高位置)。保持器5被保持在一定範圍的位置,繼續捕捉彎線Lb。圖9是表示彎線器4的移動方向從圖示左方向反轉至圖示右方向之後的狀態。此時,針3為下降(針線La省略圖示),並與彎線器4相交錯。保持器5在此時點也被保持在一定範圍的位置,繼續捕捉彎線Lb。圖10是表示彎線器4進一步向圖示右方移動,成為最至圖示右方位置的狀態。此時,針3是在下死點(針線La是省略圖示)。保持器5在此之後,將後退並離開彎線Lb。順便一提,保持器5捕捉彎線Lb的位置是設定為相同於:以往地與針一起設置、而在貫通布料的狀態下捕捉彎線的保持器針的捕捉位置。
關於保持器5的移動,至少在從彎線器4位於最至圖示左方(圖8)到針3與彎線器4相交錯(圖9)的期間,保持器5是處於以極低速來移動的狀態。由此,由於彎線Lb中的由保持器5保持的部分之位置係相對於針線La幾乎不變動,因此隨著彎線器4向左方的移動而彎線Lb被拉出,從而拉出的較多的部分,能夠形成比以往更大擴展(即「寬鬆」)的彎線Lb之線圈。因此,相應於據保持器5對彎線Lb的捕捉,可以形成彎線Lb具有所期望的擴展的環狀線跡。
此時,由於保持器5是處於以極低速來移動的狀態,因此與以往(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第2001-314681號公報))般的保持器以恆定速度來持續往復移動並保持彎線的構成相比,能夠減小保持彎線Lb期間的保持器5的移動量。因此,能夠減小保持器5的移動量,相應地能夠減小保持器5在缸體2內部的占有體積,能夠相對於缸體2緊湊地收納保持器5。
在此,在圖11的圖表中示意性地表示保持器5的移動軌跡。圖表的橫軸是時間軸(更詳細而言,以針3及支撐它的針棒的上死點及下死點為基準的角度表示),而縱軸是表示與往復移動相關的位移。作為以往的一示例,前述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保持器5是進行單純的往復移動,雖然圖未示,但保持器5的移動軌跡為單純的正絃曲線。如果在這樣單純的往復移動的持續下長時間保持彎線Lb,則需要增大保持器5的往復移動之行程。這樣,保持器5的往復移動範圍不能容納在缸體2之內部。
另一方面,本實施方式中的保持器5的移動軌跡是例如為圖11所示者。如圖表上所明瞭般,在包含橫軸0°至90°的範圍內形成了兩個小的低矮的山峰。在圖表上形成兩個小的山峰,即,保持器5的前端部53在微小範圍內往復運動。如此,透過使保持器5相對於彎線器4在所限定的範圍內「踏步」,保持器5並不是立即地折返,而是能夠使保持器5在往復移動範圍中的狹窄範圍內停留一定時間。透過如此,可不增大保持器5的往復移動範圍,將彎線Lb保持。
以上,是說明了關於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前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的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用於使保持器5在一定範圍的位置來低速移動一定時間的構成也就是低速移動機構,並不限定於前述各實施方式的連桿機構,而是能夠以各種構成來實施。例如,作為機械的構成,可考慮具有凸輪、部分地未形成齒的齒輪、接近及分離的複數個齒輪之組合、離合器(clutch)機構、透過摩擦來減速的制動(brake)機構的構成。另外,作為電性的構成,可考慮具有以規定時間周期來連接、切斷驅動力之傳遞的電性電路之構成。再者,在前述各實施方式中,在驅動力傳遞路徑中的一部位設置有低速移動機構,但也能不是這樣,在複數個部位分離設置有低速移動機構,而分離的各機構係被構成為同時或以延時(timelag)來動作。
[第二實施方式] 另外,用於使保持器5運動的驅動力也能夠從作為用於使彎線器4驅動的軸的彎線器軸或輸送臺來得到。另外,也可藉由與用於驅動縫紉機的其他部分的機構為獨立的驅動機構來使保持器5運動。以下,將舉例表示「第二實施方式」。
作為第二實施方式,圖13及圖14表示從彎線器軸11獲得保持器5的驅動力的構成之一示例。再者,在圖15的圖表中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保持器5的移動軌跡。在第二實施方式中,保持器軸12被設置成:相對於由與基端側連接的主軸(圖未示)驅動的彎線器軸11,軸方向係平行。在保持器軸12的前端係一體地設置有保持器支撐部14。彎線器軸11及保持器軸12的各軸方向是沿著缸體2的長度方向,各軸中心的距離為一定。彎線器軸11與保持器軸12是透過連桿機構13來連結成為能夠傳遞驅動力。連桿機構13是具備作為連桿單位體的彎線器側連桿體131及連接連桿體132。連接連桿體132是連接至連桿承受部121,其一體地設置在保持器軸12的基端側。彎線器軸11為了使彎線器4前進及後退,而在規定角度範圍內來轉動。與此對應,連桿機構13是重複圖13所示的狀態與圖14所示的狀態(詳細而言,超過圖14所示的狀態的、彎線器側連桿體131與連接連桿體132係稍微地與圖13所示的狀態為相反彎曲的狀態)。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的保持器5是為,棒狀體被折彎成「L」字狀,成為鉤針狀。保持器5是為,沿徑向方向延伸的基部54係安裝在保持器支撐部14上,透過在一體地設置在基部54的徑向外側的前端部55處,藉由勾掛住彎線Lb而進行捕捉。如前述般,彎線器軸11與保持器軸12為平行,彎線器4與保持器5在各軸的前端轉動(擺動),因此保持器5的前端部55是在沿著彎線器4的方向(即,與缸體2的長度方向為正交的方向)往復移動。
透過調整在連桿機構13中成為彎曲狀態與一直線狀的狀態的時機(timing),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第二實施方式的保持器5是在往復移動時,在夾著將彎線(圖未示)保持之側的折返動作的時間區間內,能夠成為前述微弱運動狀態。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如圖15所示,夾著與橫軸的「180°」對應的針3最為下降的位置(針棒的下死點)的區間係與前述時間區間對應,在該處形成兩個小的低矮山峰。該狀態是相當於圖14所示的狀態與前述相反彎曲的狀態之間。由保持器5的前端部55所為之的彎線Lb的捕捉,在時機上是依照由以往的保持器針所為之的捕捉。另外,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山峰之位置為不同的理由是,由於彎線器4與保持器5的往復移動方向之關係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為正交的關係,而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是平行的關係,所以保持彎線的時機在各實施方式中並不同。以上是第二實施方式的說明。
[第三實施方式] 在此,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相鄰的各部件61~66的連結是如圖2及圖3所示,能夠以一定位置的軸為中心來轉動的連結(圓孔與圓棒狀的軸之組合)。但是,不限於此,也可以構成為:在一處以上的連結部位中,轉動軸(圓棒狀)係位於所形成的長孔或槽部的內部,而轉動軸係轉動並且在長孔或槽部的延伸範圍內位置偏移。透過如此般的構成,即使相鄰的各部件61~66中的一者(驅動力傳遞路徑的上游側)係為移動,其位移也不會傳遞給另一者(驅動力傳遞路徑的下游側),或者僅稍微地傳遞,能夠使位於驅動力傳遞路徑的最下游側的保持器5與前述實施方式同樣地處於以極低速移動的狀態。作為具體示例,以下將設置槽部的形態作為「第三實施方式」而說明之。另外,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具有共通性的構成,在第三實施方式中也附以相同的符號而進行說明(為了便於說明,也有採用與第一實施方式為不同名稱之構成)。
第三實施方式中的保持器運動機構6是以用於使保持器5動作的驅動力之傳遞順序,來具備:設置在輸入側並在一定範圍內轉動的輸入側轉動部件61;設置在輸出側並在一定範圍內轉動的輸出側轉動部件63;及將位移從輸入側轉動部件61傳遞至輸出側轉動部件63的位移傳遞機構67。位移傳遞機構67是根據輸入側轉動部件61的轉動位移中的切線方向分量與輸出側轉動部件63的轉動位移中的切線方向分量所成的角度的關係,使從輸入側轉動部件61向輸出側轉動部件63的位移傳遞量暫時地減少。
說明關於前述切線方向分量的角度關係。在輸入側轉動部件61的轉動位移中的切線方向分量與輸出側轉動部件63的轉動位移中的切線方向分量係處於正交關係的情況下,即使輸入側轉動部件61轉動,由於輸入側轉動部件61的轉動力中相當於輸出側轉動部件63的轉動位移中的切線方向分量的分量為0,所以不會作為轉動力而傳遞到輸出側轉動部件63。也就是,從輸入側轉動部件61向輸出側轉動部件63的位移傳遞量係暫時地減少(此情況為0)。另外,輸入側轉動部件61的轉動力是僅被位移傳遞機構67內的位置偏移所吸收。
在第三實施方式中,以與輸入側轉動部件61與輸出側轉動部件63的各轉動位移中的切線方向分量的前述正交的關係對應的方式,在輸入側轉動部件61的轉動範圍的端部(第一輸出臂部613成為轉動範圍的上端(上死點)的位置),輸入側轉動部件61的轉動位移中的切線方向分量係設定為大概沿著槽部671的延長方向(參照圖19所示的第一輸出臂部613的轉動軌跡)。
順道一提,根據切線方向分量的角度關係,使從輸入側轉動部件61向輸出側轉動部件63的位移傳遞量暫時地減少,也適於第一實施方式的作為保持器運動機構的連桿機構6中的作為輸入側轉動部件的第一部件61與作為輸出側轉動部件的第三部件63之間,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部件62是相當於在第三實施方式中所說明的位移傳遞機構67。在該第一實施方式中,第一部件61(其中輸出臂部611)與第二部件62係彎曲,從而產生位置偏移,吸收輸入側轉動部件61的轉動力。同樣地,在作為第二實施方式的保持器運動機構的連桿機構13中的彎線器側連桿體131與連桿承受部121之間也適合,第二實施方式的連接連桿體132是相當於第三實施方式中所說明的位移傳遞機構67。此處,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彎線器側連桿體131係相當於第三實施方式的輸入側轉動部件61,而保持器軸12係相當於第三實施方式的輸出側轉動部件62。在該第二實施方式中,透過使彎線器側連桿體131與連接連桿體132彎曲,使位置偏移產生,從而吸收彎線器側連桿體131的轉動力。因此,即使在具體構成為不同的第一實施方式及第二實施方式中,由第三實施方式發揮的作用之至少一部分也是為相同。
具體而言,第三實施方式是如圖16至圖19所示地構成。另外,特別是第四部件64及第五部件65是與第一實施方式(參照圖2)在形狀上有較大地不同,但在功能上無較大的差別。輸入側轉動部件61是具有從第一轉動中心61c向不同的徑向方向延伸的第一輸入臂部612與第一輸出臂部613(在圖19中用彎曲箭頭來表示轉動動作),將透過傳遞棒7的動作從第一輸入臂部612輸入的驅動力作為繞第一轉動中心61c的轉動力從第一輸出臂部613輸出。輸出側轉動部件63是具有從第二轉動中心63c向不同的徑向方向延伸的第二輸入臂部631與第二輸出臂部632(在圖19中用彎曲箭頭來表示轉動動作),將從第二輸入臂部631輸入的驅動力作為繞第二轉動中心63c的轉動力從第二輸出臂部632輸出。
位移傳遞機構67是設置在第二輸入臂部631上的槽部671,且具有相對於通過第二轉動中心63c的徑向方向為平行地延伸的槽部671、及沿著槽部671移動的滑動部件672,滑動部件672設置在第一輸出臂部613上。槽部671為截面形狀形成為長方形,且在延伸方向上形成為一定的形狀。滑動部件672是由一體地設置在第一輸出臂部613上的軸部6721與可轉動地設置在軸部6721的周圍的滑塊部6722來構成。軸部6721為圓棒狀,滑塊部6722為長方體形狀、並在中央設有供軸部6721進入的孔(圖示的形態為貫通孔,但也能是有底孔),滑塊部6722是與槽部671的內表面抵接、同時沿著槽部671的延伸方向來移動。也就是,滑動部件672是相對於槽部671滑動。
如圖19所示,透過由槽部671與滑動部件672的組合來構成的位移傳遞機構67,能夠在輸入側轉動部件61的第一轉動中心61c與輸出側轉動部件63的第二轉動中心63c的直線距離保持一定下,使輸入側轉動部件61與輸出側轉動部件63轉動。也就是,位移傳遞機構67是被構成為:容許輸入側轉動部件61與輸出側轉動部件63的位置偏移,同時從輸入側轉動部件61向輸出側轉動部件63傳遞位移。透過伴隨該位置偏移的變化,可暫時地使位移傳遞量減少。保持器5的移動位置的變化是可以與圖12為相同。
另外,位移傳遞機構67在輸入側轉動部件61與輸出側轉動部件63的關係中,並不限定於前述構成。設置槽部671與滑動部件672的部分亦也能與前述之構成相反。也就是,位移傳遞機構67能夠被構成為具有:設置在第一輸出臂部613或第二輸入臂部631上、相對於通過第一轉動中心61c或第二轉動中心63c的徑向方向為平行地延伸的槽部671;及設置在第二輸入臂部631或第一輸出臂部613上、沿著槽部671移動的滑動部件672。
關於前述實施方式的構成與作用,總結記載如以下。前述實施方式是裁縫機1,具備:針3,保持針線La,貫通針板21而上下移動;彎線器4,將彎線Lb保持,並在前述針板21的下方之空間內往復移動,使前述彎線Lb與前述針線La纏繞;保持器5,在前述針板21的下方之空間內往復移動,並捕捉前述彎線Lb;以及保持器運動機構6,邊將來自驅動源的驅動力傳遞至前述保持器5,邊使前述保持器5的運動狀態變化;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6是以使前述保持器5在前述針板21的下方之空間內的一定範圍的位置上,在與其前後相比的一定時間中進行低速移動的方式,使前述保持器進行前述往復移動,從而使前述保持器5捕捉前述彎線Lb的狀態為繼續。
根據此構成,藉由保持器運動機構6,保持器5是在針板21的下方之空間內的一定範圍的位置上,在與其前後相比的一定時間中進行低速移動的方式,使保持器進行往復移動,從而維持保持器5捕捉彎線Lb的狀態。因此,與不使保持器5低速移動的構成相比,由於在低速移動中能夠以速度之降低分長時間來保持彎線Lb,所以也能不增大保持器5往復移動的範圍。另外,前述「低速移動」亦包含速度為0的情況(停止狀態)。另外,若進行將速度為0之情況分離換句話說,則成為「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6是以使前述保持器5在前述針板21的下方之空間內的一定範圍的位置上,在與其前後相比的一定時間中進行低速移動、或者速度為0而待機的方式,使前述保持器進行前述往復移動」。
並且,由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6進行的前述保持器5的前述低速移動所涉及的前述一定範圍係可為:前述保持器5從前進方向朝後退方向反轉的折返位置、在該折返位置之附近、從該折返位置朝前述後退方向離開的位置之間的範圍。
再者,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6可以使前述保持器5在前述一定範圍內從前述折返位置後退一次,之後再次前進至前述折返位置,之後進一步後退。
根據這些構成,保持器5在折返位置附近以低速來重複前進與後退。因此,與在一定時間內完全停止者相比,能夠簡化保持器運動機構6的構成。另外,前述「在一定時間內完全停止」,是不包括伴隨著折返瞬間停止者。
然後,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6可以是具備連桿機構6,其為兩個連桿單位體62組合而成;前述連桿機構6是被構成為:透過往復移動被輸入,連接兩連桿單位體各自的輸入側連結點與輸出側連結點的直線彼此係重複在直線狀排列的直線狀態與彎曲的彎曲狀態之間的一部分或全部範圍內來變化;至少,關於前述連桿機構6,前述彎曲狀態消除而成為前述變化的折返,在再次開始彎曲的期間,前述保持器5是被構成為繼續捕捉前述彎線Lb的狀態。
根據此構成,在連桿機構6成為直線狀態或變化的折返之狀態前後的期間,能夠使保持器5以較小的距離往復移動,因此與其前後相比,能夠使保持器5低速移動。因此,能夠藉由連桿機構6來實現低速移動。
然後,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6可以是具備連桿機構6,其為兩個連桿單位體61組合而成;前述連桿機構6是被構成為:透過往復移動被輸入,連接兩連桿單位體61各自的輸入側連結點與輸出側連結點的直線彼此係重複向一方向彎曲的近端彎曲狀態、直線狀排列的直線狀態、向另一方向彎曲的遠端彎曲狀態,而相對於前述直線狀態,前述近端彎曲狀態是與前述遠端彎曲狀態相比,兩連桿單位體61之間的彎曲點係被設定為更近;至少,在前述連桿機構從前述直線狀態經過前述近端彎曲狀態、再次成為前述直線狀態之前的期間,前述保持器5是被構成為繼續捕捉前述彎線Lb的狀態。
根據此構成,在連桿機構6從直線狀態經過近端彎曲狀態、直到再次成為直線狀態的期間,能夠使保持器5以較小的距離往復移動,因此與其前後相比,能夠使保持器5低速移動。因此,能夠藉由連桿機構6來實現低速移動。
然後,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6可以是具備:設置在輸入側並在一定範圍內轉動的輸入側轉動部件61、設置在輸出側並在一定範圍內轉動的輸出側轉動部件63、及將位移從前述輸入側轉動部件61傳遞至前述輸出側轉動部件63的位移傳遞機構67;前述位移傳遞機構67可以是根據前述輸入側轉動部件61的轉動位移中的切線方向分量與前述輸出側轉動部件63的轉動位移中的切線方向分量所成的角度的關係,使從前述輸入側轉動部件61向前述輸出側轉動部件63的位移傳遞量暫時地減少。
根據此構成,透過輸入側轉動部件61的轉動位移中的切線方向分量與前述輸出側轉動部件63的轉動位移中的切線方向分量所成的角度之關係,能夠實現保持器5的低速移動。
然後,前述輸入側轉動部件61可以是具有從第一轉動中心61c向不同的徑向方向延伸的第一輸入臂部612與第一輸出臂部613,將從前述第一輸入臂部612輸入的驅動力從前述第一輸出臂部613輸出成作為繞前述第一轉動中心61c的轉動力;前述輸出側轉動部件63可以是具有從第二轉動中心63c向不同的徑向方向延伸的第二輸入臂部631與第二輸出臂部632,將從前述第二輸入臂部631輸入的驅動力從前述第二輸出臂部632輸出成作為繞前述第二轉動中心63c的轉動力; 前述位移傳遞機構67可以是具有:槽部671,設置在前述第一輸出臂部612或前述第二輸入臂部632,相對於通過前述第一轉動中心61c或前述第二轉動中心63c的徑向方向平行地延伸;及滑動部件672,設置在前述第二輸入臂部632或前述第一輸出臂部612,沿著前述槽部671移動。
根據此構成,透過槽部671與滑動部件672的組合,能夠實現保持器5的低速移動。
根據前述實施方式,與不使保持器5變速移動的構成相比,由於在低速移動中能夠長時間來保持彎線Lb,所以亦能不增大保持器5往復移動的範圍。因此,不需將保持器5的往復移動行程設定得較大,就能延長保持器5保持彎線Lb的時間,其結果為,能夠達成實現彎線Lb具有所期望的擴展之線跡的效果。
1:縫紉機 2:缸體 3:針 4:彎線器 5:保持器 6:保持器運動機構、連桿機構 7:傳遞棒 8:保持器支撐體 12:保持器軸 13:保持器運動機構、連桿機構 14:保持器支撐部 21:針板 51:基部 52:連結部 53:前端部 54:基部 55:前端部 61:連桿單位體、第一部件、輸入側轉動部件 62:連桿單位體、第二部件 63:第三部件、輸出側轉動部件 64:第四部件 65:第五部件 66:第六部件 67:位移傳遞機構 81:轉動支撐部 82:安裝部 121:連桿承受部 131:連桿單位體、彎線器側連桿體 132:連桿單位體、連接連桿體 511:固定孔 611:輸出臂部 612:第一輸入臂部 613:第一輸出臂部 631:第二輸入臂部 632:第二輸出臂部 671:槽部 672:滑動部件 6721:軸部 6722:滑塊部 61c:第一轉動中心 63c:第二轉動中心 La:針線 Lb:彎線 OP:朝向作業員之側
[圖1]是表示內置有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機構之縫紉機的立體圖。 [圖2]是將包含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保持器運動機構(連桿機構)的範圍抽出表示的立體圖,表示保持器最為前進(進入)的狀態。 [圖3]是將包含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桿機構的範圍抽出表示的立體圖,表示保持器最為後退(退避)的狀態。 [圖4A]是表示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桿機構的保持器周圍與彎線器的位置關係的主要部分之立體圖,與圖3的狀態相對應。 [圖4B]是表示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桿機構的保持器周圍與彎線器的位置關係的主要部分之立體圖,與圖2的狀態相對應。 [圖5]是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以動作順序來表示針、彎線器、彎線(保持器並未圖示)的位置關係的立體圖。 [圖6]是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以動作順序來表示針、彎線器、針線、彎線(保持器並未圖示)的位置關係的立體圖。 [圖7]是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以動作順序來表示針、彎線器、保持器、針線、彎線的位置關係的立體圖。 [圖8]是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以動作順序來表示針、彎線器、保持器、針線、彎線的位置關係的立體圖。 [圖9]是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以動作順序來表示針、彎線器、保持器、彎線(針線並未圖示)的位置關係的立體圖。 [圖10]是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以動作順序來表示針、彎線器、保持器、彎線(針線並未圖示)的位置關係的立體圖。 [圖1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中保持器的進入狀態之變化的圖表(graph)。 [圖12]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中保持器的進入狀態之變化的其他之圖表。 [圖13]是將包含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保持器運動機構(連桿機構)的範圍抽出表示的立體圖,表示保持器為通常速度狀態的情況(針位於上死點位置的時點)。 [圖14]是將包含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連桿機構的範圍抽出表示的立體圖,表示保持器為低速狀態的情況(針位於下死點位置的時點)。 [圖15]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保持器的進入狀態之變化的圖表。 [圖16]是將包含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保持器運動機構的範圍抽出表示的立體圖。 [圖17]是表示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保持器運動機構,是從與圖16為相反側觀看的情況之立體圖。 [圖18]是表示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保持器運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19]是表示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保持器運動機構的動作的說明圖。
5:保持器
6:保持器運動機構、連桿機構
7:傳遞棒
8:保持器支撐體
51:基部
52:連結部
53:前端部
61:連桿單位體、第一部件、輸入側轉動部件
62:連桿單位體、第二部件
63:第三部件、輸出側轉動部件
64:第四部件
65:第五部件
66:第六部件
81:轉動支撐部
82:安裝部
511:固定孔
611:輸出臂部
OP:朝向作業員之側
X:連接方向

Claims (7)

  1. 一種縫紉機,具備: 針,將針線保持,並貫通針板而上下移動; 彎線器,將彎線保持,並在前述針板的下方之空間內往復移動,使前述彎線纏繞於前述針線; 保持器,在前述針板的下方之空間內往復移動,並捕捉前述彎線;以及 保持器運動機構,邊將來自驅動源的驅動力傳遞至前述保持器,邊使前述保持器的運動狀態變化; 其中,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是以使前述保持器在前述針板的下方之空間內的一定範圍的位置上,在與其前後相比低速移動一定時間的方式,使前述保持器進行前述往復移動,從而使前述保持器捕捉前述彎線的狀態為繼續。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縫紉機,其中,由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進行的前述保持器的前述低速移動所涉及的前述一定範圍係為: 前述保持器從前進方向朝後退方向反轉的折返位置、與該折返位置之附近且從該折返位置朝前述後退方向離開的位置之間的範圍。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縫紉機,其中,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是使前述保持器在前述一定範圍內,從前述折返位置後退一次,之後再次前進到前述折返位置,之後進一步後退。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縫紉機,其中,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是具備連桿機構,其為兩個連桿單位體組合而成; 前述連桿機構是被構成為:透過往復移動被輸入,連接兩連桿單位體各自的輸入側連結點與輸出側連結點的直線彼此係重複在直線狀排列的直線狀態與彎曲的彎曲狀態之間之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範圍內來變化; 至少,關於前述連桿機構,在前述彎曲狀態消除而成為前述變化的折返,且再次開始彎曲的期間,前述保持器是被構成為繼續捕捉前述彎線的狀態。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縫紉機,其中,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是具備連桿機構,其為兩個連桿單位體組合而成; 前述連桿機構是被構成為:透過往復移動被輸入,連接兩連桿單位體各自的輸入側連結點與輸出側連結點的直線彼此係重複朝一方向彎曲的近端彎曲狀態、直線狀排列的直線狀態、朝另一方向彎曲的遠端彎曲狀態,且相對於前述直線狀態,前述近端彎曲狀態是與前述遠端彎曲狀態相比,兩連桿單位體之間的彎曲點係被設定為更近; 至少,在前述連桿機構從前述直線狀態經過前述近端彎曲狀態、再次成為前述直線狀態為止的期間,前述保持器是被構成為繼續捕捉前述彎線的狀態。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縫紉機,其中,前述保持器運動機構是具備:設置在輸入側並在一定範圍內轉動的輸入側轉動部件、設置在輸出側並在一定範圍內轉動的輸出側轉動部件、及將位移從前述輸入側轉動部件傳遞至前述輸出側轉動部件的位移傳遞機構; 前述位移傳遞機構是根據前述輸入側轉動部件的轉動位移中的切線方向分量與前述輸出側轉動部件的轉動位移中的切線方向分量所成的角度的關係,使從前述輸入側轉動部件朝前述輸出側轉動部件的位移傳遞量暫時地減少。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縫紉機,其中,前述輸入側轉動部件是具有從第一轉動中心朝不同的徑向方向延伸的第一輸入臂部與第一輸出臂部,將從前述第一輸入臂部輸入的驅動力從前述第一輸出臂部輸出成作為繞前述第一轉動中心的轉動力; 前述輸出側轉動部件是具有從第二轉動中心朝不同的徑向方向延伸的第二輸入臂部與第二輸出臂部,將從前述第二輸入臂部輸入的驅動力從前述第二輸出臂部輸出成作為繞前述第二轉動中心的轉動力; 前述位移傳遞機構是具有:槽部,設置在前述第一輸出臂部或前述第二輸入臂部,相對於通過前述第一轉動中心或前述第二轉動中心的徑向方向平行地延伸;及滑動部件,設置在前述第二輸入臂部或前述第一輸出臂部,沿著前述槽部移動。
TW112128572A 2022-08-05 2023-07-31 縫紉機 TW2024137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25579 2022-08-05
JP2022-125579 2022-08-05
JP2022-188995 2022-11-28
JP2022188995A JP2024022424A (ja) 2022-08-05 2022-11-28 ミシ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3763A true TW202413763A (zh) 2024-04-01

Family

ID=89848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28572A TW202413763A (zh) 2022-08-05 2023-07-31 縫紉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413763A (zh)
WO (1) WO202402943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01254C2 (de) * 1982-01-16 1983-12-29 Union Special Gmbh, 7000 Stuttgart Nähmaschine
JP3799455B2 (ja) * 1994-12-19 2006-07-19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2001314681A (ja) * 2000-05-02 2001-11-13 Yamato Sewing Mach Co Ltd ミシ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29433A1 (ja) 2024-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9061B (zh) Flat seam sewing machine
JP4624169B2 (ja) ミシンの送り装置
US8661997B2 (en) Method and sewing machine for forming single-thread locked handstitches
JP2017184983A (ja) ミシン
TW202413763A (zh) 縫紉機
JP6809919B2 (ja) ミシン
US5042273A (en) Control device for plunger needles in crochet galloon machines
US9809912B2 (en) Vibration reduction mechanism for a sewing machine
CN101413190B (zh) 缝纫机的剪线装置
EP2241662A2 (en) Thread cutt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CN202830427U (zh) 珠边线迹缝纫机
JP2024022424A (ja) ミシン
JP3693139B2 (ja) ミシンの半回転釜駆動装置
CN210287758U (zh) 一种缝纫机的针杆摆动装置
JP4377282B2 (ja) 畳用縫着装置
US216902A (en) Improvement in button-hole sewing-machines
KR100657034B1 (ko) 직물 표면용 루프 또는 파일 형성 시스템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TWI638920B (zh) Knitting machine warp yarn binding structure
US328089A (en) Fourths to e
US1056522A (en) Sewing-machine.
US356413A (en) Sewing-machine
US356590A (en) Machine
US378653A (en) bouton
JP4615235B2 (ja) 環縫いミシンのスリット付きルーパ及びスリット付きルーパを備えたミシン
TW201641774A (zh) 縫紉機的護針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