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8388A - 口罩 - Google Patents

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8388A
TW202408388A TW112128449A TW112128449A TW202408388A TW 202408388 A TW202408388 A TW 202408388A TW 112128449 A TW112128449 A TW 112128449A TW 112128449 A TW112128449 A TW 112128449A TW 202408388 A TW202408388 A TW 20240838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k
wearer
mask body
folded
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8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田晴佳
佐藤大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興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興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興研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8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8388A/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使用時很容易形成可確保對於佩戴者的臉部的良好的緊貼性之立體形狀,且使良好的使用狀態容易維持之口罩。本發明之口罩1係具備有露出於外側的口罩本體部2以及口罩本體部2的兩側的耳繩4,4,在口罩本體部2設有沿著縱向方向覆蓋佩戴者的臉部的中央部之中央部分6、連結於中央部分6的側方且沿著口罩本體部2的縱向方向而折疊之折疊部7,7、以及連結於折疊部7,7的側方且覆蓋佩戴者的臉部的側方之側部8,8,中央部分6具有左右方向的寬度從中央部朝向上方及下方縮窄之上方縮窄部10,10及下方縮窄部11,11,口罩本體部2係在不使用時使折疊部7,7折疊,且在使用時藉由耳繩4,4的張力使折疊部7,7立起而形成為立體形狀。

Description

口罩
本發明係關於適合例如家庭用口罩及醫療用口罩等各種用途之口罩。
一直以來,各種口罩係為了防止佩戴者吸入外部的有害物質或病毒,或是為了防止佩戴者呼出的氣中含有的飛沫等飛散到外部之目的而使用。而且,各種口罩係在不使用時折疊成扁平形狀,且在使用時展開成可罩住鼻子和嘴巴周圍的立體形狀。並且,習知上,作為與使用時將扁平形狀展開成立體形狀的各種口罩相關的發明,已知有專利文獻1、2。
專利文獻1揭示的口罩的構成係具備有:具有沿著橫向方向延伸且彼此相對向的上端緣及下端緣、及沿著縱向方向延伸且彼此相對向的左右兩側緣之中心片(panel);以及分別連設於中心片的上端緣及下端緣之第一片及第二片,且一對的第一接合線、接合中心片與第二片之第二接合線係接合,且位於上端緣的兩個端部係彼此分離。
專利文獻2揭示的水平折疊式口罩係包括本體及繩帶(harness),該本體在折疊的狀態係包含:中片;上端部從中央越往兩側越往下彎之上片;下端部從中央越往兩側越往上彎之下片;從前述中片往上 延伸,且從上片水平地折疊並具有第一中間彎折線之第一褶痕部;以及從中片往下延伸,且從下片水平地折疊並具有第二中間彎折線之第二褶痕部,該繩帶係固定於本體的兩側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479429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21-514427號公報
此處,佩戴者的鼻子和嘴巴的隆起及凹入,主要是沿著臉的大致垂直方向而形成。然而,專利文獻1的藉由第一、第二接合線而形成的褶襉(pleat)及專利文獻2的藉由第一、第二中間彎折線而形成的褶襉,卻是沿著口罩本體的大致水平方向而形成。因此,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揭示的口罩,係在相對於佩戴者的臉大致水平的方向藉由褶襉而形成立體形狀。因而,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揭示的口罩有以下問題:難以形成對應於佩戴者的臉的形狀之立體形狀,難以配合臉而緊貼。另外,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揭示的發明,佩戴時由耳繩在左右展開的方向施加之力係大致沿著褶襉的方向。因此,由耳繩施加於口罩本體的力不能有效地作用於使口罩本體形成為沿著佩戴者的臉的形狀之立體形狀。所以,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揭示的發明存在有以下問題:不能形成適切的立體形狀, 難以使口罩本體緊貼於佩戴者的鼻子和嘴巴的周圍,難以使良好的使用狀態持續。
本發明係有鑑於如此的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提供使用時很容易形成可確保對於佩戴者的臉部的良好的緊貼性之立體形狀,且使良好的使用狀態容易維持之口罩。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特徵在於其構成為:口罩係具備有佩戴於佩戴者的臉部之際露出於外側的口罩本體部、以及分別配設於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兩側的耳繩,在前述口罩本體部設有沿著縱向方向覆蓋前述佩戴者的前述臉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之中央部分、連結於前述中央部分的側方並沿著前述口罩本體部的縱向方向而折疊之折疊部、以及設成連結於該折疊部的側方且覆蓋前述佩戴者的臉部的側方之側部,且前述中央部分具有左右方向的寬度從上下方向中央部朝向上方及/或下方縮窄之縮窄部,前述口罩本體部係在前述佩戴者未使用時使前述折疊部折疊而成為扁平形狀,且在前述佩戴者使用時藉由前述耳繩的張力使前述折疊部立起而形成為立體形狀。
在本發明的較佳的實施型態中,具備有:形成於前述折疊部與前述中央部分的交界之第一褶襉折線、以及形成於前述折疊部與前述側部的交界之第二褶襉折線,且前述第一褶襉折線與前述第二褶襉折線的上側的端部及/或下側的端部係形成於大致相同位置。
在本發明的一個較佳實施型態中,前述中央部分係具備有:至少位於上下方向中央部而沿著大致垂直方向設置之垂直部、以及設置成 位於該垂直部的上方及/或下方之前述縮窄部,前述耳繩係在大致相同於前述垂直部與前述縮窄部的交界部之上下位置及/或比前述交界部更靠近上下方向中央部之上下位置連接於前述口罩本體部。
在本發明的一個較佳實施型態中,前述耳繩的分別安裝到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安裝部分之連接於前述口罩本體部的上下方向位置為設有前述縮窄部之上下方向位置,且為在距離前述口罩本體部的上端及下端大致相等之上下方向位置。
在本發明的一個較佳實施型態中,具備有:設於該口罩本體部的內側而與前述佩戴者的臉部接觸之臉部接觸體。
本發明之口罩係設有中央部分、沿著口罩本體部的縱向方向而折疊的折疊部、以及連結於折疊部的側方之側部,因此會形成沿著口罩本體的縱向方向之立體形狀。此立體形狀可容易對應佩戴者的臉的凹凸,可使口罩以緊貼佩戴者的鼻子及嘴邊周圍的狀態穩定地佩戴。另外,中央部分因為設有左右方向的寬度從上下方向中央部朝向上方及/或下方縮窄之縮窄部,因此藉由利用耳繩的張力等施加於口罩本體部的左右方向之力,可順利地使折疊部立起而形成立體形狀,且可容易地進行口罩本體部的中央部分隆起而成的立體形狀的形成及維持。因此,可提供使用時很容易形成可確保對於佩戴者的臉部的良好的緊貼性之立體形狀,且使良好的使用狀態容易維持之口罩。
另外,本發明之口罩因為形成於折疊部與中央部分的交界之第一褶襉折線及形成於折疊部與側部的交界之第二褶襉折線的上側的端部 及/或下側的端部係形成於大致相同位置,因此即使是包含褶襉折線而將口罩本體部及折疊部的上端部及下端部接合,也可抑制接合的狀態影響折疊部立起的情形。因此,可提供能夠容易地進行對應於佩戴者的臉部的立體形狀之口罩本體部的立體形狀的適當的形成及維持,且可維持舒適的佩戴感而使用之口罩。
再者,本發明之口罩因為中央部分具備有左右方向的寬度從上下方向中央部朝向上方及/或下方縮窄之縮窄部,因此利用耳繩的張力等施加於口罩本體部的左右方向之力,可順利地使折疊部立起而形成立體形狀,且可容易地進行口罩本體部的中央部分隆起而成的立體形狀的形成及維持。此外,突起部因為前端部沿著上下方向形成預定的長度,在佩戴者使用時,突起部的前端部會抵接於中央部分或折疊部而將中央部分從內側往外側頂壓,藉此可容易地使折疊部立起而形成立體形狀。因此,可更容易進行對應於佩戴者的臉部的立體形狀之形狀的形成及維持,可確保佩戴者的舒適的佩戴感及對於佩戴者的臉部的更良好的緊貼性。
再者,本發明之口罩因為耳繩的分別安裝到口罩本體部的安裝部分之連接於前述口罩本體部的上下方向位置為設有縮窄部之上下方向位置,且為距離口罩本體部的上端及下端大致相等之上下方向位置,因此可藉由使用時的耳繩的往左右方向的張力使口罩本體部的折疊部立起而穩定地維持立體形狀。
再者,本發明之口罩因為具備有設於內側而與佩戴者的臉部接觸之臉部接觸體,因此可容易地使口罩緊貼佩戴者的臉而佩戴,因而可 確實地防止佩戴者吸入外部的有害物質及病毒,或防止佩戴者呼出的氣中含有的飛沫等飛散到外部。
1,1A,1B,1C,1D,1E,1F,1G,1H,1J,1K:口罩
2:口罩本體部
3:臉部接觸體
4:耳繩
5:繩用夾扣
6:中央部分
7:折疊部
8:側部
9:垂直部
10:上側縮窄部(縮窄部)
11:下側縮窄部(縮窄部)
12:上端部
13:下端部
14:第一褶襉折線
15:第二褶襉折線
16:接合部
17:接合部
18:開口部
19:環狀周緣部(周緣部)
20:突起部
20a:前端部
21:通氣孔
22:顎部突部(突部)
23:切口部
24:鼻梁部突部
25:鼻夾
26:膨出部
27:彎曲部
28:顎部
29:彎曲部
30:前端部
100:佩戴者
C:長度
D:長度
圖1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口罩之正視圖。
圖2係顯示圖1所示的口罩之後視圖。
圖3係顯示圖1所示的口罩之俯視圖。
圖4係圖2中的A-A剖面的剖面圖。
圖5係顯示將本實施型態的口罩形成為立體形狀的狀態的在圖2中的A-A位置處的剖面圖。
圖6係從正面方向觀看佩戴者佩戴著圖1所示的口罩的狀態所見之圖。
圖7係從斜向方向觀看佩戴者佩戴著圖1所示的口罩的狀態所見之圖。
圖8係顯示將本實施型態的口罩形成為立體形狀的狀態的在圖1中的B-B位置處的剖面圖。
圖9係顯示在佩戴者佩戴著本實施型態的口罩的狀態從背面側看所見的狀態之圖。
圖10係佩戴者佩戴著本實施型態的口罩的狀態的在圖6中的E-E位置處的剖面圖。
圖11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口罩的[第一變形例]的一例之概略圖。
圖12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口罩的[第一變形例]的一例之概略圖。
圖13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口罩的[第一變形例]的一例之概略圖。
圖14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口罩的[第二變形例]的一例之概略圖。
圖15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口罩的[第二變形例]的一例之概略圖。
圖16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口罩的[第二變形例]的一例之概略圖。
圖17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口罩的[第二變形例]的一例之概略圖。
圖18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口罩的[第三變形例]的一例之概略圖。
圖19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口罩的[第三變形例]的一例之概略圖。
圖20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口罩的[第三變形例]的一例之概略圖。
以下,利用圖1至圖10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型態的口罩。
[口罩的整體構成]
圖1及圖2所示的本實施型態的口罩1係為例如家庭用口罩,係主要為了阻止花粉及灰塵等的粒子的吸入、或是抑制佩戴者100(參照圖6、圖7)呼出的氣中含有的飛沫的飛散等之目的而使用,其為所謂的褶襉型的不織布口罩。但是,本實施型態的口罩1亦可應用於沒有褶襉的不織布口罩,亦可為為了預防感冒用、醫療用等各種目的而使用之口罩1。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施型態的口罩1係具備有:口罩本體部2、抵接於佩戴者100的臉部之臉部接觸體3、分別掛在佩戴者100的左右的耳部之左右一對的耳繩4,4、以及分別設於耳繩4,4之繩用夾扣(clip)5,5。
[口罩本體部的概要]
口罩本體部2係由透氣性片材,例如不織布之類的具有透氣性,且同時可阻止花粉及灰塵等的粒子或是佩戴者100呼出的氣中含有的飛沫等的粒子通過之材質所形成。
口罩本體部2係如圖1所示整體形成為從正面觀看呈八角形。此為適於緊密覆蓋佩戴者100的鼻子及嘴邊周邊之形狀。亦即,該形狀為很接近能夠使從鼻子到嘴邊的範圍當中凹凸起伏少的可連結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之(較容易緊貼而不留間隙的)部分相連結之形狀。藉由將口罩本體部2形成為如此的形狀,可確保良好的佩戴狀態。不過,只要是可緊密覆蓋佩戴者100的鼻子及嘴邊周邊之形狀即可,亦可為正面觀看係大致八角形以外的任何形狀(例如大致六角形或大致橢圓形等)。
口罩本體部2係形成為:在例如圖2所示的折疊的正面觀看的狀態,左右方向長度及上下方向長度分別形成為約120mm至180mm(此長度會依口罩1的型號(size)等而不同)。不過,只要是使用時能緊貼佩戴者100的臉部而具有良好的佩戴狀態及防塵機能及飛沫防止機能的大小即可,口罩本體部2並不限定於該尺寸。
口罩本體部2係由複數層材料積層而成。具體而言,係例如從外側而內側按順序積層有:吸附水分且纖維徑較粗以過濾較大的粉塵且用來使外觀看起來良好之前段濾材(prefilter)、纖維徑較細以過濾較細的粉塵之主濾材、主要吸收佩戴者100呼出的氣中的水分之吸水濾材(皆未圖示)。另外,口罩本體部2的材質,只要軟質可彎曲,且佩戴者100可吸氣 進入及呼氣出去,且會發揮可過濾空氣及外部的花粉及粉塵等之過濾部的機能者即可,並沒有特別的限制。
[口罩本體部的詳細構成]
口罩本體部2從正面觀察及從俯視觀察,係具備有:中央部分6、設於中央部分6的左側及右側(圖1及圖3的左側及右側。在本說明書中亦相同)的側方之一對折疊部7,7、以及設於折疊部7,7的左側及右側的側方之一對側部8,8共五個部分之構成。不過,口罩本體部2的構成亦可比中央部分6、折疊部7,7、側部8,8這五個還多。
中央部分6係構成為沿著作為「縱向方向」之上下方向(圖1及圖2中的上下方向。在本說明書中亦相同)覆蓋佩戴者100的臉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
如圖1所示,中央部分6係形成為從正面觀看呈大致八角形,具備有:一對垂直部9,9、位於垂直部9,9的上方而分別設置作為「縮窄部」之上方縮窄部10,10、位於垂直部9,9的下方而分別設置作為「縮窄部」之下方縮窄部11,11、上端部12、以及下端部13。中央部分6的垂直部9,9的左右方向長度係形成為約40mm至100mm。此外,中央部分6的長寬比較佳地形成為長:寬在1.5至3.3:1左右,但只要能具有良好的佩戴狀態及防塵機能及飛沫防止機能即可,並不限定於該範圍。
垂直部9,9在從正面觀看的狀態,係形成為在上下方向中央部沿著上下方向而平行。
上方縮窄部10,10係形成為左右方向的寬度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逐漸變窄。
下方縮窄部11,11係形成為左右方向的寬度朝向上下方向的下方逐漸變窄。
上端部12及下端部13係形成為沿著口罩本體部2的上端及下端之形狀。上端部12係形成為往上凸之彎曲形狀,下端部13係形成為往下凸之彎曲形狀。
折疊部7,7分別連結於中央部分6的側方。如圖3所示,折疊部7,7在不使用時係沿著口罩本體部2的縱向方向而折疊,如圖7所示,在使用時則是立起而使口罩本體部2及臉部接觸體3形成為立體形狀。
如圖3所示,側部8,8係連結於折疊部7,7的側方而設置。如圖6、圖7所示,側部8,8係構成為覆蓋佩戴者100的臉部的側方。
如圖4所示,在中央部分6與各個折疊部7,7的交界形成有第一褶襉折線14,14,第一褶襉折線14,14係形成為從口罩本體部2的正面側觀看為山折線之彎折線。第一褶襉折線14,14係形成為在中央部分6的垂直部9的位置為大致垂直方向的彎折線,在上方縮窄部10及下方縮窄部11的位置為向上方、向下方並往縮窄方向傾斜的彎折線之形狀。
如圖4所示,在各個折疊部7,7與各個側部8,8的交界形成有第二褶襉折線15,15,第二褶襉折線15,15係形成為從口罩本體部2的正面側觀看為谷折線之彎折線。第二褶襉折線15,15係沿著上下方向形成為垂直的大致直線狀。
如圖1及圖7所示,第一褶襉折線14與第二褶襉折線15的上側的端部在大致相同位置的接合部16相接合,下側的端部也在大致相同位置的接合部17相接合。
[上方縮窄部、下方縮窄部、第一褶襉折線、第二褶襉折線的構成]
在本實施型態中,在口罩1的上端部12及下端部13,口罩本體部2與臉部接觸體3係相熔接。另外,在上方縮窄部10,10及下方縮窄部11,11,第一褶襉折線14,14與第二褶襉折線15,15的上端彼此之間、下端彼此之間,係成為相較於上下方向中央部更接近的狀態或相重合的狀態。
假設,上方縮窄部10,10及下方縮窄部11,11並不存在,則第一褶襉折線14,14與第二褶襉折線15,15的上端彼此之間、下端彼此之間,都會與在上下方向中央部的情況一樣成為分開的狀態。而且,從比口罩1的上端部12更上方而往下折入的部分、從比下端部13更下方而往上折入的部分係熔接在上端部12、下端部13。因此,該折入而熔接於上端部12、下端部13的部分的折疊部7在要將口罩本體部2形成為立體形狀時並無法打開。如此會在使折疊部7立起時使中央部分6的上端部12附近及下端部13附近產生不需要的皺折或是凹凸。因此,可能會產生以下問題:難以形成及維持與佩戴者100的臉部的立體形狀對應的形狀,佩戴者100佩戴時感到不適,及難以確保對於佩戴者100的臉部的緊貼性。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型態中,藉由上方縮窄部10,10及下方縮窄部11,11,第一褶襉折線14,14與第二褶襉折線15,15在上端部12及下端部13相接近。因此,在折疊部7的上端部12及下端部13附近也可立起,不受熔接影響。而且,即使有從比上端部12更上方及比下端部13更下方而折入並熔接於上端部12及下端部13的部分,也不會影響折疊部7的立起。因此,在本實施型態,可提供容易進行適當地形成及維持與佩戴 者100的臉部的立體形狀對應之口罩本體部2的立體形狀,且可維持舒適的佩戴感而使用之口罩1。
不過,只要達到可維持上述的舒適的佩戴感而使用之效果即可,亦可為只有上方縮窄部10,10及下方縮窄部11,11的一方存在,或是只有第一褶襉折線14,14及第二褶襉折線15,15的一方在上端部12或下端部13相接近或重合之構成。
另外,可與本實施型態相反,使第一褶襉折線14,14形成為谷折線的彎折線,使第二褶襉折線15,15形成為山折線的彎折線。
[臉部接觸體的概要]
圖2所示的臉部接觸體3係設於口罩本體部2的內側(亦即背面側)的與佩戴者100的臉部接觸的位置。臉部接觸體3係使用例如在非透氣性的發泡樹脂材黏貼不織布或紙漿(pulp)等而成的柔軟性高且形狀復原性也高的材料。在本實施型態中,臉部接觸體3的發泡倍率係在20至50左右。
如圖2所示,臉部接觸體3的外周部的形狀係形成為大致六角形。臉部接觸體3係形成為在例如圖2所示的從口罩1的背面觀看的狀態,左右方向長度(最長部分)為約105mm,上下方向長度(最長部分)為約150mm。另外,臉部接觸體3的上方的往上凸的部分的上下方向長度(圖1所示的長度C)為約40mm,下方的往下凸的部分的上下方向長度(圖1所示的長度D)為約40mm。但是此等長度會依口罩1的型號等而不同。例如,上述的臉部接觸體3的上下方向長度(約150mm)指的是例如M型號的情況,在例如S型號的情況上下方向長度為約120mm,L型號的情況上下方向長度為約180mm。
另外,臉部接觸體3只要是使用時緊貼佩戴者100的臉部而具有良好的佩戴狀態及防塵機能及飛沫防止機能者即可,並不限定於上述,可為任意的尺寸及形狀。
臉部接觸體3的上端部分及下端部分的形狀及大小係與口罩本體部2的從中央部分6到側部8的靠近中央部分6的位置的形狀及大小大致相同。而且,臉部接觸體3的上端部分及下端部分係藉由以熔接(welder)加工等所進行的熔接而與口罩本體部2的從中央部分6到側部8的靠近中央部分6的位置的上端部分及下端部分相接合。另外,此接合並不限定於熔接加工,亦可為接著、縫接等各種態樣。
如圖2所示,在臉部接觸體3形成有作為「周緣部」之環狀的環狀周緣部19。在環狀周緣部19的內部形成有開口部18。
[臉部接觸體的詳細構成(突起部、突部、切口部等)]
如圖2所示,在臉部接觸體3的環狀周緣部19,在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的位置,突設有從兩側部往開口部18的中央方向突出之一對突起部20,20。各個突起部20,20係形成為例如左右方向長度為約25mm以上的大致矩形。如圖2所示,在折疊的狀態,各個突起部20,20的前端部(左側的突起部20的右側端部與右側的突起部20的左側端部)係以相接近到幾乎沒有間隙的狀態相對向。
該突起部20,20的左右方向長度係形成為比口罩本體部2的折疊部7的折疊部分的長度(使用時的立起狀態的高度)大。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係構成為將突起部20,20從基端部(左側的突起部20的左側端 部、右側的突起部20的右側端部)往表面方向(口罩本體部2的方向)彎折之際,會與口罩本體部2的立起的折疊部7相抵接之長度。
不過,突起部20的長度只要是能夠穩定地維持使折疊部7立起的狀態即可,亦可為比前述長度還長的長度(例如前端部會抵接於中央部分6之長度),或是比前述長度還短的長度(例如前端部與第二褶襉折線15大致重疊之長度)。
突起部20,20的上下方向長度係為:往口罩本體部2方向立起時,可形成為各者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會比上側及下側更向外側而彎曲成弧形的形狀之長度。本實施型態的突起部20,20的上下方向長度係形成為約54mm以上,此外,較佳為約30mm以上的長度。此係因為要藉由將突起部20,20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往外側彎曲來使突起部20,20在立起的狀態固定的緣故。
各個突起部20,20的大致中央部分係開設有通氣孔21,21。通氣孔21,21係形成為例如左右方向長度為約10mm,上下方向長度為約20至23mm之大致矩形,以減少口罩本體部2與臉部接觸體3的接觸面積,並且使突起部20,20的外表面與內表面通氣。通氣孔21,21只要是能夠在使用時使突起部20,20的外表面與內表面通氣而維持佩戴者100的良好的呼吸即可,可形成為任意的大小及形狀。
如圖2所示,在臉部接觸體3的環狀周緣部19的下方,突設有從左右方向中央部朝向上方突出之作為「突部」的顎部突部22。顎部突部22之上緣部係形成為往上凸的大致圓弧狀。不過,顎部突部22的形狀只要是能夠在佩戴時穩定地抵接於佩戴者100的顎部之形狀即可,亦可為 上述形狀以外的任何形狀(例如上端部的周緣部為往上凸的大致矩形或大致三角形等)。
在位於顎部突部22的兩側之基端部(亦即下方的端部),設有一對切口部23,23。切口部23,23係在環狀周緣部19的下側形成為在顎部突部22的往上凸的大致圓弧形的延長線上往斜下方切入而成的形狀。以此方式,雙方的切口部23,23形成為往下方擴伸的形狀。在本實施型態中,臉部接觸體3的環狀周緣部19的下方的寬度係形成為例如約25mm,切口部23,23係形成為例如寬度約7mm。切口部23的形狀及大小只要能夠使顎部突部22貼合(fit)而抵接於佩戴者100的顎部,並且防止外部空氣及呼氣洩漏即可,可為任意的形狀及大小。
藉由設置切口部23,23,可一邊抑制由於環狀周緣部19的側部及上部的形狀變化所產生的力的作用,一邊使顎部突部22的形狀變化。因此,可容易地使顎部突部22彎曲成貼合佩戴者100的顎部的狀態(參照後述的[使用時的狀態(2.臉部接觸體3的彎曲及佩戴到臉上)])。
另外,切口部23,23只要是適合於用來在使用時使顎部突部22彎曲成沿著佩戴者100的顎部之立體的形狀,使顎部突部22緊貼於顎部的形狀即可,亦可形成為任何形狀(例如使環狀周緣部19的一部分凹陷成為向下凸的彎曲形狀或向下凸的大致三角形及大致矩形的形狀等之形狀等)。
切口部23,23係設於與口罩本體部2的折疊部7,7或側部8,8大致重疊的位置,且構成為在使用時可在比立起的折疊部7,7更偏向左右方向中央部的位置使顎部突部22大幅彎曲成沿著顎的形狀之立體形狀 (例如顎部突部22的前端部彎向口罩本體部2側之形狀)。本實施型態的切口部23,23係設於與口罩本體部2的第二褶襉折線15大致重疊的位置,且從切口部23到顎部突部22的前端為止之上下方向長度係形成為約10mm。不過,只要可達成上述的目的即可,切口部23,23的位置亦可與第二褶襉折線15不一致。
如圖2所示,在臉部接觸體3的環狀周緣部19的上方,突設有從左右方向中央部附近朝斜下方突出之一對鼻梁部突部24,24。鼻梁部突部24,24係為大致矩形,且例如短邊側的長度形成為約10mm,長邊側的長度形成為約25mm,在使用時以緊貼的狀態抵接於佩戴者100的鼻部的兩側部。不過,鼻梁部突部24,24只要能夠在使用時以緊貼的狀態抵接於佩戴者100的鼻部的兩側部即可,可在任意的位置可為任意的大小及形狀。
如圖1所示,在夾在口罩本體部2與臉部接觸體3之間的部分,沿著中央部分6的上端部12而配設有帶狀的鼻夾(nose clip)25。該鼻夾25係由例如延伸聚乙烯(stretched polyethylene)之類的剛性高且在彎折狀態可維持形狀的材質所構成。
鼻夾25係形成為長度方向的長度與上端部12的左右方向的大小大致相同。鼻夾25在佩戴時被沿著佩戴者100的鼻部的形狀彎折以使口罩本體部2及臉部接觸體3緊貼佩戴者100的鼻部。另外,鼻夾25的配設位置及尺寸只要能適切地發揮其機能即可,並不限定於上述的。
[耳繩]
如圖1及圖2所示,耳繩4,4係連接於口罩本體部2的左右方向兩側部。耳繩4,4係分別由可彈性伸縮的鬆緊帶(rubber string)所形成,且形成為可使口罩1貼合而佩戴於佩戴者100的臉部之長度,例如200mm的長度。不過,耳繩4的長度可比前述的長度長或短。此外,耳繩4,4亦可由不織布或織布、塑膠膜(plastic film)等公知的彈性材料形成。
[耳繩的連接到口罩本體部的連接位置]
各個耳繩4,4係在口罩本體部2的垂直部9,9與上方縮窄部10,10的交界的上下方向位置及垂直部9,9與下方縮窄部11,11的交界的上下方向位置,且為距離口罩本體部2的上端及下端大致相等的上下方向位置,連接到口罩本體部2。具體而言,左側的耳繩4及右側的耳繩4的連接到口罩本體部2的連接位置,都是在距離口罩本體部2的上端大致1/3的上下方向位置及距離口罩本體部2的下端大致1/3的上下方向位置連接到口罩本體部2。
在該上下方向位置將耳繩4,4連接到口罩本體部2,從而可藉由使用時的往左右方向的張力使口罩本體部2的折疊部7立起而穩定地維持立體形狀。
亦即,左側的耳繩4及右側的耳繩4都是將兩端部連接到口罩本體部2的上側及下側,因此在該上側及下側的連接位置之間會有使口罩本體部2在上下方向接近之力作用。此使口罩本體部2在上下方向接近之力,會作為使與中央部分6的垂直部9鄰接之折疊部7,7往前方立起之強勁的力而作用。因此,可在使用時確實且穩定地使折疊部7立起。
另一方面,左側的耳繩4及右側的耳繩4對於比與口罩本體部2的上側的連接位置更上側的部分及比下側的連接位置更下側的部分,相較於連接位置之間,使折疊部7,7立起的力較弱地作用。
此外,在本實施型態中,比耳繩4,4的連接到口罩本體部2的連接位置更上側及更下側的折疊部7,係與中央部分6的上方縮窄部10及下方縮窄部11鄰接。並且,在比耳繩4,4的連接到口罩本體部2的連接位置更上側及更下側的折疊部7中,在與上端部12及下端部13的連接位置,第一褶襉折線14,14與第二褶襉折線15,15相接合而形成接合部16,16及接合部17,17。因此,比耳繩4,4的連接到口罩本體部2的連接位置更上側及更下側的折疊部7,相較於連接位置之間,折疊部7的寬度較小,很小的力就足以使之立起。因此,在與上方縮窄部10及下方縮窄部11鄰接的位置的折疊部7,即使是很小的力作用也會確實且穩定地立起。因此,可使使用時的口罩本體部2的立體形狀成為可適切地達成口罩1的目的之狀態,且可使口罩本體部2成為立體形狀的狀態穩定地持續。
另外,只要能達成上述使口罩本體部2成為立體形狀的狀態穩定地持續之目的即可,耳繩4,4與口罩本體部2的連接位置亦可為上述的位置以外的任何位置。例如,可只將耳繩4,4的上端或下端連接到距離口罩本體部2的上端或下端大致1/3的上下方向位置,或是將耳繩4,4連接到比距離口罩本體部2的上端或下端大致1/3的上下方向位置更靠近上下方向中央的位置,例如距離上端或下端大致2/5的上下方向位置。此外,亦可連接到比垂直部9與上方縮窄部10的交界部或垂直部9與下方縮窄 部11的交界部更靠近上下方向中央,例如與口罩本體部2的形成有垂直部9,9的位置對應之任意的位置。
[繩用夾扣]
如圖1及圖2所示,各個耳繩4都連接有繩用夾扣5。繩用夾扣5係以硬質的樹脂等剛性高的材質形成,且形成為中央部分收縮之大致環狀。繩用夾扣5,5係將一方的夾扣插入另一方的夾扣的環狀的部分的內部而相扣,以用來調整耳繩4的長度而佩戴。另外,不設置繩用夾扣5,5亦無妨。
此外,替代本實施型態的左右一對耳繩4,4,亦可在口罩1設置頭帶(headband)樣式的綁繩,其係左右連結而連同口罩本體部2一起呈現大致圓環狀的形狀。在此情況,係將綁帶從佩戴者的頭側部繞到頭的後部而使用。
[不使用時的狀態及使用時的狀態]
接著,說明本實施型態的口罩的不使用狀態及使用狀態。
[不使用時的狀態]
如圖1及圖4所示,在本實施型態的口罩1的不使用時的狀態,口罩本體部2的折疊部7係折疊著,而且,如圖2所示,臉部接觸體3的突起部20,20、顎部突部22、鼻梁部突部24,24係與環狀周緣部19形成大致相同平面而為扁平的形狀。如此,口罩1包裝起來時體積並不大,因此運送、儲藏會變得很容易。
[使用時的狀態(1.立體形狀的形成)]
接著,在口罩1的使用時,佩戴者100將耳繩4,4往左右方向拉伸,或者佩戴者100使折疊部7,7往前方(口罩本體部2的方向。在本說明書 中亦相同)立起,藉此形成折疊部7,7往口罩本體部2的前方大致垂直立起的狀態。藉此,如圖5及圖7所示,形成中央部分6比側部8更往前方突出之立體形狀。
在此狀態,使臉部接觸體3的突起部20,20往前方彎折時,突起部20,20會往使折疊部7,7立起的方向推壓,可使折疊部7立起的狀態穩定地維持(參照圖5及圖8)。此時,在突起部20,20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會有圖9的箭號G所示的方向的力作用。於是,如圖9及圖10所示,會在突起部20,20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形成往左右方向膨出的彎曲形狀的彎曲部27,27。藉由形成該彎曲部27,使突起部20,20的立起狀態穩定地維持。因而,可抑制使用時立起的突起部20,20傾倒或崩潰的事情發生,可穩定地維持口罩本體部2的立體形狀。
然後,在此狀態下佩戴者100將口罩1的臉部接觸體3的開口部18的內側配置於鼻子和嘴巴,形成環狀周緣部19抵接於鼻子和嘴巴的周圍的狀態後將耳繩4,4掛到耳朵上時,鼻梁部突部24,24會抵接於鼻的兩側部,顎部突部22會抵接於顎部。此時,在耳繩4,4的長度太短的情況,也可將一方的繩用夾扣5插入另一方的繩用夾扣5的環狀的部分的內部使兩者相扣,而調整耳繩4的長度來佩戴。
[使用時的狀態(2.臉部接觸體3的彎曲及佩戴到臉上)]
另外,藉由耳繩4,4的張力等而對臉部接觸體3施加往左右方向的力時,該力會對於臉部接觸體3的對各個耳繩4,4的上側及下側的口罩本體部2的連接部分,作為使該等連接部分接近的方向之力作用。該力係作為 維持圖9及圖10所示之形成於臉部接觸體3的立起的突起部20之彎曲部27,27之力而作用,可抑制立起的突起部20傾倒或崩潰的事情發生。
另外,耳繩4,4所為之將上述的臉部接觸體3往左右方向拉之力,會使臉部接觸體3的下側的環狀周緣部19向後側(圖8的箭號F所示之抵接到佩戴者100的臉之側)膨出。該力直接施加於顎部突部22時,如圖8所示,顎部突部22會形成向後側(圖8中的右側)膨出之膨出部26。
另一方面,本實施型態中,在顎部突部22的兩下端部形成有切口部23,23。於是,如圖10所示,佩戴者100的顎部28會抵接於顎部突部22。因而,如圖10的箭號H所示,由顎部28對顎部突部22施加往前側(圖10中的左側)的按壓力。此外,由於有切口部23,23的存在,因此在顎部突部22的兩側的環狀周緣部19往後側彎曲的狀態,在顎部突部22藉由顎部28的按壓力形成往前側彎曲之彎曲部29。因此,可使環狀周緣部19抵接於佩戴者100的嘴邊等,並且使顎部突部22以良好的緊貼狀態抵接於佩戴者100的顎部28。
而且,顎部突部22會依照佩戴者100的臉的大小及下顎的位置而柔軟地變形而抵接於顎部28。因此,若是佩戴者100的臉很大,則如圖10所示,佩戴者100的大致整個顎部28都會抵接於顎部突部22,在顎部突部22形成很大的彎曲部29。另一方面,若是佩戴者100的臉很小,則幾乎不會形成顎部突部22的彎曲部29,只有圖10所示的顎部突部22的前端部30會抵接於佩戴者100的顎部28。因此,本實施型態的口罩1不管佩戴者100的臉的大小及臉與口罩1接觸的位置為何,都可藉由相對於顎部突部22之佩戴者100的顎部28的抵接位置及彎曲部29的形成狀 態的變化,而使臉部接觸體3緊貼於佩戴者100的臉部而以良好的佩戴狀態佩戴。
然後,將鼻夾25沿著佩戴者100的鼻子的隆起形狀壓折成前後方向大致V字形時,口罩本體部2的上側就會緊貼於佩戴者100的鼻子部分。
如此,本實施型態的口罩1就形成緊貼於佩戴者100的臉的狀態的立體形狀,以覆蓋佩戴者100的鼻子和嘴巴的狀態佩戴。
此處,本實施型態的口罩1的口罩本體部2的第一褶襉折線14及第二褶襉折線15係在佩戴者100的鼻子及嘴邊的兩側形成於大致垂直方向,折疊部7係沿著佩戴者100的臉的垂直方向立起。而且,臉部接觸體3的突起部20,20、顎部突部22、鼻梁部突部24,24係往前方立起而形成立體形狀,維持住口罩本體部2的立體形狀。因此,使用時的口罩本體部2的立體形狀會沿著與佩戴者100的臉的立體形狀(鼻樑的方向、嘴邊的法令紋的方向等)大致垂直方向而形成。
因此,即使佩戴者100在口罩使用時講話或是表情肌有一些動作,也不會有口罩本體部2的立體形狀妨礙了臉部的肌肉的運動之情形。此外,口罩本體部2及臉部接觸體3所形成的立體形狀會使口罩1緊貼於佩戴者100的鼻子及嘴邊周邊的狀態持續地形成。因此,可使口罩1相對於佩戴者100之良好且舒適的佩戴狀態一直維持。
此外,藉由耳繩4,4的往左右方向的張力,可使口罩本體部2的折疊部7立起而穩定地維持立體形狀(參照上述[耳繩的連接到口罩本體部的連接位置])。
[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型態中,因為設有中央部分6、沿著口罩本體部2的縱向方向而折疊的折疊部7,7、以及連結於折疊部7,7的側方之側部8,8,因此會形成沿著口罩本體部2的縱向方向之立體形狀。此立體形狀可容易對應佩戴者100的臉的凹凸,可使口罩1以緊貼佩戴者的鼻子及嘴邊周圍的狀態穩定地佩戴。另外,中央部分6因為設有左右方向的寬度從上下方向中央部朝向上方及下方縮窄之上方縮窄部10,10及下方縮窄部11,11,因此藉由利用耳繩4,4的張力等施加於口罩本體部2的左右方向之力,可順利地使折疊部7,7立起而形成立體形狀,且可容易地進行口罩本體部2的中央部分6隆起而成的立體形狀的形成及維持。因此,可提供使用時很容易形成可確保對於佩戴者100的臉部的良好的緊貼性之立體形狀,且使良好的使用狀態容易維持之口罩1。
另外,在本實施型態中,因為形成於折疊部7,7與中央部分6的交界之第一褶襉折線14,14及形成於折疊部7,7與側部8,8的交界之第二褶襉折線15,15的上側的端部及下側的端部係形成為大致相同位置的接合部16,16及/或接合部17,17,因此即使是包含第一褶襉折線14,14及第二褶襉折線15,15而將口罩本體部2及折疊部7,7的上端部12及下端部13接合,也可抑制接合的狀態影響折疊部7,7的立起。因此,可提供能夠容易地進行對應於佩戴者100的臉部的立體形狀之口罩本體部2的立體形狀的適當的形成及維持,且可維持舒適的佩戴感而使用之口罩1。
再者,在本實施型態中,因為中央部分6具備有左右方向的寬度從上下方向中央部朝向上方及/或下方縮窄之上方縮窄部10,10及下 方縮窄部11,11,因此利用耳繩4,4的張力等施力於口罩本體部2的左右方向時,很小的力就可使上方縮窄部10,10及下方縮窄部11,11立起。並且,可順利地使折疊部7,7立起而形成立體形狀,且可容易地進行口罩本體部2的中央部分隆起而成的立體形狀的形成及維持。此外,突起部20,20因為前端部沿著上下方向形成預定的長度,在佩戴者100使用時,突起部20,20的前端部會抵接於中央部分6或折疊部7,7而將中央部分6從內側往外側頂壓,藉此可容易地使折疊部7,7立起而形成立體形狀。因此,可更容易進行對應於佩戴者100的臉部的立體形狀之形狀的形成及維持,可確保佩戴者100的舒適的佩戴感及對於佩戴者100的臉部的更良好的緊貼性。
再者,在本實施型態中,因為耳繩4,4的分別安裝到口罩本體部2的安裝部分是位在設有上方縮窄部10,10之上方位置及設有下方縮窄部11,11之下方位置,且耳繩4,4是在距離口罩本體部2的上端部12及下端部13大致相等之上下方位置連接於口罩本體部2,因此可藉由使用時的耳繩4,4的往左右方向的張力使口罩本體部2的折疊部7,7立起而穩定地維持立體形狀。
再者,在本實施型態中,因為具備有設於內側而與佩戴者100的臉部接觸之臉部接觸體3,因此可容易地使口罩1緊貼佩戴者100的臉而佩戴,因而可確實地防止佩戴者100吸入外部的有害物質及病毒,或防止佩戴者100呼出的氣中含有的飛沫等飛散到外部。
[變形例1:中央部分的構成]
另外,在本實施型態中,雖然是將口罩本體部2的中央部分6形成為正面觀看的形狀為左右對稱且上下大致對稱之大致八角形,但中央部分6的正面觀看的形狀並不限定於此。
例如,可如圖11的口罩1A所概略顯示的,將中央部分6的上方縮窄部10,10形成得較長,將下方縮窄部11,11形成得較短。或者,相反地,可將上方縮窄部10,10形成得較短,將下方縮窄部11,11形成得較長。此外,還可將中央部分6形成為沒有下方縮窄部11,11之構成(由上方縮窄部10,10、垂直部9,9、上端部12、下端部13所構成)、或是沒有上方縮窄部10,10之構成(由下方縮窄部11,11、垂直部9,9、上端部12、下端部13所構成)。
另外,可將中央部分6的正面觀看形狀形成為大致八角形以外的形狀。具體而言,例如,可形成在中央部分6不形成垂直部9,9而只由上方縮窄部10,10及下方縮窄部11,11構成,使中央部分6的正面觀看形狀為大致六角形或是如圖12的口罩1B所概略顯示的大致菱形(上端部12及下端部13形成為尖頭形狀)等的形狀。此外,還可將正面觀看形狀形成為大致十角形或大致十二角形等,或是形成為大致三角形或大致梯形等上下不對稱的形狀。此外,亦可將上方縮窄部10,10及下方縮窄部11,11形成為大致曲線狀而使中央部分6的正面觀看形狀為大致橢圓形之類的形狀,或是將上述的各種形狀的一部分的邊形成為大致圓弧狀。再或者,可如圖13的口罩1C所概略顯示地,形成為不設置上方縮窄部10,10及下方縮窄部11,11只由垂直部9,9、上端部12、下端部13所組成之構成(雖未 圖示,但亦可為上端部12及下端部13為大致水平的形狀,中央部分6為大致矩形之構成)。
再者,中央部分6的正面觀看形狀的上下方向長度與左右方向長度的比可為任意的比值。例如,可形成為上下方向長度為150mm,左右方向長度為45mm(長寬比3.3:1),或是上下方向長度為150mm,左右方向長度為60mm(長寬比2.5:1),或同樣地設定而使長寬比為2.1:1、1.9:1、1.5:1、…等任意的比值。
再者,雖未圖示,但可對應於中央部分6的構成使上方縮窄部10,10、下方縮窄部11,11的構成、以及第一褶襉折線14,14、第二褶襉折線15,15的構成與圖1至圖10所示的構成不同。例如,在中央部分6為不具有下方縮窄部11,11的構成之情況,可形成為使第一褶襉折線14與第二褶襉折線15(參照圖4)並不在下端部13重合之構成,或反之,在中央部分6為不具有上方縮窄部10,10的構成之情況,可形成為使第一褶襉折線14與第二褶襉折線15(參照圖4)並不在上端部12重合之構成。
[變形例2:突起部的構成]
此外,在本實施型態中,雖然突起部20,20是位於臉部接觸體3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的位置,且形成為從正面觀看呈大致矩形,但不限定於此。
例如,可將各個突起部20,20的上邊部及下邊部形成為在左右方向中央部往上下方向膨出之大致圓弧狀,或是形成為如圖14的口罩1D所概略顯示的在上下方向相接近之大致圓弧狀。或是,亦可使突起部20,20的上下方向大小從基端部往前端部逐漸擴大或縮小,或是將前端部倒 角。或者,亦可使得突起部20,20的前端部並非沿著上下方向之直線狀(例如可如圖15的口罩1E所概略顯示的,前端部20a,20a為鋸齒形狀)。
再者,如圖16的口罩1F所概略顯示的,可將突起部20,20設成比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更靠上方或靠下方,而使突起部20,20為上下不對稱的形狀(例如上下不對稱的大致梯形形狀等)。另外,突起部20,20並不限於左右各一個,亦可左右各設置兩個以上。而且,左右的突起部20,20的前端部彼此之間並非一定要相接近,亦可如圖17的口罩1G所概略顯示的,左右的突起部20,20的前端部20a,20a可彼此分開。
[變形例3:顎部突部及切口部的構成]
此外,在本實施型態中,雖然將顎部突部22形成為上緣部往上凸的大致圓弧狀,但不限定於此。
例如,亦可將顎部突部22形成為往上凸的大致矩形或大致三角形或大致五角形等的形狀。或者,可將顎部突部22形成為在環狀周緣部19的延長上的大致圓弧狀,或將上端部形成為沿著顎部的彎曲之形狀(例如往上方突設而上端部的中央部凹陷之大致圓弧狀等)。再者,可將顎部突部22的上緣形成為沿著切口部23,23的下緣之形狀。
本實施型態的切口部23,23雖然是在環狀周緣部19的下側,形成為在顎部突部22的往上凸的大致圓弧形的延長線上往斜下方切入而向下擴伸的形狀,但並不限定於此。
例如,切口部23,23可為在往上方突設的大致矩形或大致魚糕形(半月形)的顎部突部22的延長線上往大致垂直方向切入的形狀、或是在往比環狀周緣部19更下方凹陷而形成的顎部突部22的兩側部往大致垂 直方向切入的形狀,或者,可在往上凸的大致圓弧形的顎部突部22的基端部,如圖18的口罩1H所概略顯示的,在下側的環狀周緣部19的延長線上往下方切入而成為一對切口部23,23,在該一對切口部23,23之間的部分則是作為顎部突部22。
另外,可使切出形狀而成的顎部突部22的一部分形成為向下方縮窄的形狀。或者,可如圖19的口罩1J所概略顯示的,在從左右突設的突起部20,20與顎部突部22之間形成為沒有間隙或相接近的狀態。或者,可如圖20的口罩1K所概略顯示的,構成為並不是將切口部23,23形成為切割縫的形狀,而是形成為大致V字形(亦可為大致U字形或大致ㄈ字形等其他的形狀)的缺口部之構成。
[變形例4:鼻梁部突部的構成]
在本實施型態中,鼻梁部突部24,24各者雖然是形成為從環狀周緣部19的左右方向中央部附近朝斜下方突出而成的大致矩形形狀,但不限定於此。
上述實施型態只是本發明的例子,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型態。
1:口罩
2:口罩本體部
3:臉部接觸體
4:耳繩
5:繩用夾扣
6:中央部分
7:折疊部
8:側部
9:垂直部
10:上側縮窄部(縮窄部)
11:下側縮窄部(縮窄部)
12:上端部
13:下端部
14:第一褶襉折線
16:接合部
17:接合部
25:鼻夾
C:長度
D:長度

Claims (5)

  1. 一種口罩,係具備有:
    佩戴於佩戴者的臉部之際露出於外側的口罩本體部;以及
    分別配設於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兩側的耳繩,
    在前述口罩本體部設有:
    沿著縱向方向覆蓋前述佩戴者的前述臉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之中央部分;
    連結於前述中央部分的側方並沿著前述口罩本體部的縱向方向而折疊之折疊部;以及
    設成連結於該折疊部的側方且覆蓋前述佩戴者的臉部的側方之側部,
    前述中央部分具有左右方向的寬度從上下方向中央部朝向上方及/或下方縮窄之縮窄部,
    前述口罩本體部係構成為,在前述佩戴者未使用時使前述折疊部折疊而成為扁平形狀,且在前述佩戴者使用時藉由前述耳繩的張力使前述折疊部立起而形成為立體形狀。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口罩,係具備有:
    形成於前述折疊部與前述中央部分的交界之第一褶襉折線;以及
    形成於前述折疊部與前述側部的交界之第二褶襉折線,
    前述第一褶襉折線與前述第二褶襉折線的上側的端部及/或下側的端部係形成於大致相同位置。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口罩,其中,前述中央部分係具備有:至少位於上下方向中央部而沿著大致垂直方向設置之垂直部、以及設置成位於該垂直部的上方及/或下方之前述縮窄部,
    前述耳繩係在大致相同於前述垂直部與前述縮窄部的交界部之上下位置及/或比前述交界部更靠近上下方向中央部之上下位置連接於前述口罩本體部。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口罩,其中,前述耳繩的分別安裝到前述口罩本體部的安裝部分之連接於前述口罩本體部的上下方向位置為設有前述縮窄部之上下方向位置,且為距離前述口罩本體部的上端及下端大致相等之上下方向位置。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口罩,係具備有:設於該口罩本體部的內側而與前述佩戴者的臉部接觸之臉部接觸體。
TW112128449A 2022-08-02 2023-07-28 口罩 TW2024083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23587 2022-08-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8388A true TW202408388A (zh) 2024-03-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77248B2 (en) Stiffened filter mask
JP7076837B2 (ja) レスピレータタブ
CN111770697B (zh) 一次性口罩
KR100996678B1 (ko) 일회용 황사 마스크
JP3126242U (ja) マスク
JP2003525715A (ja) 使い捨て呼吸マスク
KR101697766B1 (ko) 수평 적첩식 안면부 여과식 호흡기
JP2020193426A (ja) 長さ調節部付き機能性マスク
JPWO2017021836A5 (zh)
US20220023682A1 (en) Dual purpose elastic band structure for positioning a reusable woven fabric face covering and masks having the same
JP2022547496A (ja) 防塵マスク
TWM622353U (zh) 平面折疊式口罩
WO2010000129A1 (zh) 全罩式防菌口罩
WO2021006122A1 (ja) マスク
WO2021212831A1 (zh) 一种呼吸装置
WO2011052454A1 (ja) マスク
TW202408388A (zh) 口罩
JP2005160499A (ja) 防じんマスク
WO2024029369A1 (ja) マスク
CN110787384B (zh) 面罩本体及面罩
TWM620516U (zh) 防護面罩
JP3955905B2 (ja) 簡易マスク
JP2024020986A (ja) マスク
JP2024020985A (ja) マスク
JP7475654B2 (ja) マス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