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4060A - 攝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攝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4060A
TW202404060A TW112101899A TW112101899A TW202404060A TW 202404060 A TW202404060 A TW 202404060A TW 112101899 A TW112101899 A TW 112101899A TW 112101899 A TW112101899 A TW 112101899A TW 202404060 A TW202404060 A TW 20240406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ixels
mentioned
light
pix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1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尾崎光祐
西祥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4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406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6Addressed sensors, e.g. MOS or CMOS 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像素間之特性差之攝像裝置。 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具備:受光部,其設置有複數個像素,該等像素具有對光進行光電轉換之光電轉換部;及複數個透鏡,其設置於上述受光部之整面。上述複數個透鏡係分別相對於至少2個上述像素設置,與4個透鏡對向。

Description

攝像裝置
本揭示關於一種攝像裝置。
提案有一種攝像裝置,其具有以覆蓋2個相位差檢測像素之方式形成之共有型晶載透鏡(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6/098640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攝像裝置中,謀求抑制像素間之特性差。
期望提供一種可抑制像素間之特性差之攝像裝置。
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具備:受光部,其設置有複數個像素,該等像素具有對光進行光電轉換之光電轉換部;與複數個透鏡,其等設置於受光部之整面。複數個透鏡分別相對於至少2個像素設置,與4個透鏡對向。
以下,對本揭示之實施形態,參照圖式詳細地進行說明。另,說明係按以下之順序進行。 1.實施形態 2.變化例 3.適用例 4.應用例
<1.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概略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圖2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像素部之一例之圖。於攝像裝置1,具有光電轉換部之像素P配置成矩陣狀。攝像裝置1如圖2所示,具有將複數個像素P矩陣狀2維配置之區域(像素部100),作為攝像區域。
攝像裝置1經由光學透鏡系統(未圖示)獲取來自被攝體之入射光(像光)。攝像裝置1拍攝由光學透鏡系統形成之被攝體之像。攝像裝置1對受光之光進行光電轉換並產生像素信號。攝像裝置1可用於數位靜態相機、攝錄影機、行動電話等之電子機器。另,如圖2所示,將來自被攝體之光之入射方向設為Z軸方向,將正交於Z軸方向之紙面左右方向設為X軸方向,將正交於Z軸及X軸之紙面上下方向設為Y軸方向。於以後之圖中,亦有將圖2之箭頭之方向作為基準而記述方向之情形。
[攝像裝置之概略構成] 攝像裝置1如圖1所示之例,於像素部100之周邊區域,例如具有垂直驅動部111、信號處理部112、水平驅動部113、輸出部114、攝像控制部115及輸入輸出端子116等。
於攝像裝置1,例如設置有複數個像素驅動線Lread、與複數個垂直信號線VSL。例如,於像素部100,按各由排列於水平方向(列方向)之複數個像素P構成之像素列,配線複數個像素驅動線Lread。又,於像素部100,按各由排列於垂直方向(行方向)之複數個像素P構成之像素行,配線垂直信號線VSL。像素驅動線Lread構成為傳送用於自像素P讀取信號之驅動信號。垂直信號線VSL構成為傳送自像素P輸出之信號。
垂直驅動部111藉由位移暫存器或位址解碼器等構成。垂直驅動部111構成為驅動像素部100之各像素P。垂直驅動部111為像素驅動部,產生用於驅動像素P之信號,並經由像素驅動線Lread向像素部100之各像素P輸出。垂直驅動部111例如產生控制傳送電晶體之信號、及控制重設電晶體之信號等,由像素驅動線Lread供給至各像素P。
信號處理部112構成為對輸入之像素之信號進行信號處理。信號處理部112例如具有連接於垂直信號線VSL之負載電路部、設置於各垂直信號線VSL之類比數位轉換器(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水平選擇開關等。負載電路部與像素P之放大電晶體一起構成源極隨耦電路。另,信號處理部112亦可具有:放大電路部,其構成為經由垂直信號線VSL,對自像素P讀取之信號進行放大。
自藉由垂直驅動部111選擇掃描之各像素P輸出之信號,通過垂直信號線VSL供給至信號處理部112。信號處理部112例如進行AD(Analog Digital:類比數位)轉換、及CDS(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相關雙重取樣)等之信號處理。
水平驅動部113藉由位移暫存器或位址解碼器等構成。水平驅動部113構成為驅動信號處理部112之各水平選擇開關。水平驅動部113一面掃描一面依序驅動信號處理部112之各水平選擇開關。通過垂直信號線VSL之各者傳送之各像素P之信號,藉由信號處理部112實施信號處理,並藉由水平驅動部113之選擇掃描,依序輸出至水平信號線121。
輸出部114構成為對輸入之信號進行信號處理,並輸出信號。輸出部114對自信號處理部112之各者經由水平信號線121依序輸入之像素之信號進行信號處理,輸出處理後之信號。輸出部114例如有僅進行緩衝之情形,亦有進行黑位準調整、行不均修正及各種數位信號處理等情形。
包含垂直驅動部111、信號處理部112、水平驅動部113、水平信號線121及輸出部114之電路部分,可形成於半導體基板11,或可配設於外部控制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又,該等電路部分亦可形成於藉由纜線等連接之其他基板。
攝像控制部115構成為控制攝像裝置1之各部。攝像控制部115接收由半導體基板11之外部賦予之時脈、或指示動作模式之資料等,又,輸出攝像裝置1之內部資訊等之資料。攝像控制部115具有產生各種時序信號之時序產生器,基於時序產生器所產生之各種時序信號,進行垂直驅動部111、信號處理部112及水平驅動部113等之周邊電路之驅動控制。輸入輸出端子116係與外部進行信號交換者。
圖3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像素之配置例之圖。攝像裝置1之像素P具有聚光之透鏡部21、與彩色濾光片25。透鏡部21係亦稱為晶載透鏡之光學構件。
透鏡部21遍及像素部100之整面設置。各透鏡部21分別相對於至少2個像素P設置。透鏡部21跨及至少2個像素P配置。透鏡部21亦可謂以覆蓋至少2個像素P之方式形成。各透鏡部21於像素部100之面內,與至少4個透鏡部21對向而配置。各透鏡部21於XY平面,與至少4個透鏡部21相鄰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透鏡部21按每2個像素P,設置於彩色濾光片25之上方。來自被攝體之光經由上述之光學透鏡系統入射至透鏡部21。
彩色濾光片25構成為使入射之光中之特定波長域之光選擇性透過。各像素分別作為光電轉換部,例如具有光電二極體PD。於設置於攝像裝置1之像素部100之複數個像素P,如圖3所示,包含複數個像素Pr、像素Pg、及像素Pb。於像素部100中,如圖3所示之例,重複配置複數個像素Pr、複數個像素Pg、及複數個像素Pb。
像素Pr係設置有透過紅色(R:Red)光之彩色濾光片25之像素。紅色之彩色濾光片25透過紅色波長域之光。像素Pr之光電轉換部接收紅色之波長光並進行光電轉換。又,像素Pg係設置有透過綠色(G:Green)光之彩色濾光片25之像素。綠色之彩色濾光片25透過綠色波長域之光。像素Pg之光電轉換部接收綠色之波長光並進行光電轉換。
像素Pb係設置有透過藍色(B:Blue)光之彩色濾光片25之像素。藍色之彩色濾光片25透過藍色波長域之光。像素Pb之光電轉換部可接收藍色之波長光並進行光電轉換。像素Pr、像素Pg、及像素Pb分別產生R成分之像素信號、G成分之像素信號、及B成分之像素信號。因此,攝像裝置1可獲得RGB之像素信號。
另,設置於像素P之濾光片並不限定於原色系(RGB)之彩色濾光片,亦可為例如Cy(Cyan:青色)、Mg(Magenta:品紅色)、Ye(Yellow:黃色)等補色系之彩色濾光片。又,亦可配置與W(White:白色)對應之彩色濾光片,即透過入射光之全波長域之光之濾光片。
於本實施形態中,像素Pr及像素Pb分別如圖3所示之例,以8像素單位配置。又,像素Pg以10像素單位配置。於像素部100中,重複配置相鄰之8個像素Pr、相鄰之10個像素Pg、及相鄰之8個像素Pb。包含8個像素Pr之像素方塊、包含10個像素Pg之像素方塊、及包含8個像素Pb之像素方塊,按照拜爾排列配置。
於攝像裝置1中,透鏡部21遍及像素部100之全域設置。於圖3所示之例中,如上所述,透鏡部21按每2個相鄰之像素P設置。透鏡部21於像素部100之面內,與周圍之6個透鏡部21對向而配置。透鏡部21於XY平面,與周圍之6個透鏡部21相鄰配置。又,透鏡部21如圖3所示之例,具有上側之邊22a及邊22b、下側之邊22c及22d、左側之邊22e、右側之邊22f。
於圖3所示之例中,上側之2條邊22a、22b、下側之2條邊22c、22d、左側之1條邊22e、及右側之1條邊22f分別為直線狀之邊。左側之邊22e之長度及右側之邊22f之長度分別短於上側之邊22a、22b各者之長度。又,左側之邊22e之長度及右側之邊22f之長度分別短於下側之邊22c、22d各者之長度。
於俯視下,透鏡部21具有六邊形之形狀。如圖3所示,透鏡部21按像素部100之每列錯開1個像素配置,設置於像素部100之整面。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設置具有六邊形之形狀之透鏡部21,可抑制像素部100中產生透鏡部21間之間隙,且可提高各像素P之感度。
如圖3所示,相對於相鄰之2個像素Pg配置1個透鏡部21。相鄰之左右像素Pg亦可謂共有1個透鏡部21。藉由2個像素Pg各者之光電轉換部,接收通過光學透鏡系統之互不相同之區域之光,進行瞳分割。因此,藉由使用基於由一像素Pg之光電轉換部進行光電轉換後之電荷之像素信號、與基於由另一像素Pg之光電轉換部進行光電轉換後之電荷之像素信號,可獲得相位差資料(相位差資訊)。藉由使用相位差資料,可進行相位差AF(Auto Focus:自動聚焦)。
又,如圖3所示,相對於2個像素Pr配置1個透鏡部21。相鄰之左右像素Pr亦可謂共有1個透鏡部21。藉由2個像素Pr各者之光電轉換部,接收通過光學透鏡系統之互不相同之區域之光,進行瞳分割。因此,藉由使用自各像素Pr輸出之像素信號,可獲得相位差資料,且可進行相位差AF。再者,相對於2個像素Pb配置1個透鏡部21。因此,藉由使用自各像素Pb輸出之像素信號,可獲得相位差資料,且可進行相位差AF。
於攝像裝置1中,按例如複數個同色之像素,設置讀取電路。讀取電路構成為包含放大電晶體及重設電晶體等,輸出基於由光電轉換部進行光電轉換後之電荷之像素信號。例如,按各上述之像素方塊,設置讀取電路。相鄰之8個像素Pr共有1個讀取電路。又,相鄰之10個像素Pg共有1個讀取電路,相鄰之8個像素Pb共有1個讀取電路。藉由使讀取電路分時動作,讀取各像素各者之像素信號。又,亦可讀取將各像素之信號相加後之像素信號。另,亦可按各共有透鏡部21之2個像素P,設置讀取電路。又,亦可按每1個像素P設置讀取電路。
像素Pr、像素Pg及像素Pb亦為可輸出用於相位差檢測之信號之相位差像素。於本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1中,相位差像素於攝像裝置1之攝像面之整面即像素部100整體重複設置。藉此,可遍及攝像裝置1之攝像面之整面獲得相位差資料,且可進行高精度之自動聚焦。因此,可提高圖像之畫質。
又,可對自像素Pr、像素Pg及像素Pb之各像素輸出之像素信號進行信號處理,產生圖像資料。於該情形時,例如,亦可使用將共有透鏡部21之同色像素之信號相加後之信號,產生圖像資料。亦可基於將像素方塊之各像素之信號相加後之信號,產生圖像資料。於本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1中,可遍及攝像面之整面獲得圖像產生用之像素信號,且可抑制畫質降低。
[像素之構成] 圖4及圖5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剖面構成之一例之圖。圖4顯示圖3所示之I-I線方向之剖面構成之一例。圖5顯示圖3所示之II-II線方向之剖面構成之一例。攝像裝置1具有於Z軸方向積層受光部10、導光部20及多層配線層90之構成。
受光部10具有:半導體基板11,其具有對向之第1面11S1及第2面11S2。於半導體基板11之第1面11S1側設置有導光部20,於半導體基板11之第2面11S2側設置有多層配線層90。亦可謂,於來自光學透鏡系統之光入射之側設置有導光部20,於光入射之側之相反側設置有多層配線層90。攝像裝置1係所謂背面照射型之攝像裝置。
半導體基板11例如藉由矽基板構成。光電轉換部12為光電二極體(PD:Photo Diode),於半導體基板11之特定區域具有pn接合。於半導體基板11埋入形成有複數個光電轉換部12。於受光部10中,沿半導體基板11之第1面11S1及第2面11S2,設置複數個光電轉換部12。
多層配線層90例如具有複數個配線層於其間積層有層間絕緣層之構成。多層配線層90之配線層例如使用鋁(Al)、銅(Cu)或鎢(W)等形成。此外,配線層亦可使用多晶矽(Poly-Si)形成。層間絕緣層例如藉由包含氧化矽(SiO x)、氮化矽(SiN x)及氮氧化矽(SiO xN y)等中之1種之單層膜、或包含該等中之2種以上之積層膜而形成。
於半導體基板11及多層配線層90,形成包含放大電晶體、重設電晶體等之讀取電路。又,於半導體基板11及多層配線層90,例如形成有上述之垂直驅動部111、信號處理部112、水平驅動部113、輸出部114、攝像控制部115及輸入輸出端子116等。
導光部20具有上述之透鏡部21及彩色濾光片25。透鏡部21跨及相鄰之2個像素P之光電轉換部12配置。各透鏡部21以分別覆蓋至少2個光電轉換部12之方式形成。各透鏡部21之寬度,於與透鏡部21與光電轉換部12之積層方向正交之方向上,大於像素間距(像素之間隔)。各透鏡部21之寬度,於X軸方向及Y軸方向上,大於光電轉換部12之寬度。
導光部20係於與半導體基板11之第1面11S1正交之厚度方向上,積層於受光部10。導光部20將自上方入射之光向受光部10側引導。光電轉換部12將經由透鏡部21及彩色濾光片25入射之光進行光電轉換。又,於攝像裝置1,如圖4所示,設置分離部40、導光構件51及遮光部55。
分離部40設置於相鄰之光電轉換部12之間,分離光電轉換部12之間。分離部40具有設置於相鄰之像素P之邊界之槽構造,亦可稱為像素間分離部或像素間分離壁。另,分離部40如圖6所示,可形成為到達半導體基板11之第2面11S2。
導光構件51具有較周圍之介質之折射率低之折射率。導光構件51例如藉由氧化膜、空洞(空隙)等構成。導光構件51為導光部,藉由導光構件51與其周圍之介質之折射率差,使入射之光之前進方向變化。攝像裝置1亦可謂具有藉由導光構件51導光之波導構造。
遮光部55係藉由遮光之構件構成,設置於相鄰之像素P之邊界。遮光部55例如藉由遮光之金屬材料(例如鋁(Al)、銅(Cu)等)構成。於圖4及圖5所示之例中,遮光部55位於相鄰之彩色濾光片25之間,抑制光向周圍之像素洩漏。另,遮光部55亦可藉由吸收光之材料構成。
於攝像裝置1中,藉由設置導光構件51及遮光部55,可抑制光向周圍之像素洩漏,且抑制產生混色。導光構件51及遮光部55亦可謂像素間遮光壁。又,導光構件51可將入射之光向光電轉換部12側傳輸,可提高相對於入射光之感度。
另,於上述中,雖對攝像裝置1之構成例進行了說明,但僅為一例,攝像裝置1之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例。例如,如圖7所示,亦可僅配置遮光部55而不配置導光構件51。又,導光構件51之形狀並非特別限定者。例如,如圖8所示,導光構件51之寬度亦可越接近光電轉換部12側越大。
又,例如圖9所示,為了減少混色,亦可於異色像素間配置較粗之導光構件51b,於同色像素間配置較細之導光構件51a。導光構件51b之寬度大於導光構件51a之寬度。於圖9所示之例中,於像素Pb與像素Pg之間設置有導光構件51b。可抑制產生混色,且可抑制像素間之特性(例如感度)產生差。例如,可防止於像素方塊之同色像素之間產生像素之特性差。
如圖10所示之例,包圍相鄰之2個像素P之遮光部55及導光構件51,亦可按像素部100之每列錯開1個像素而設置。又,分離部40如圖11所示,亦可以分別包圍各像素P之方式設置。又,如圖12所示之例,包圍相鄰之2個像素P之分離部40亦可按像素部100之每列錯開1個像素而設置。
另,攝像裝置1亦可於彩色濾光片25與光電轉換部12之間,具有抗反射膜及固定電荷膜。固定電荷膜係具有固定電荷之膜,抑制半導體基板11之界面之暗電流之產生。上述之導光部20亦可包含抗反射膜及固定電荷膜而構成。
[作用、效果] 本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1具備:受光部(受光部10),其設置有複數個像素,該等像素具有對光進行光電轉換之光電轉換部(光電轉換部12);與複數個透鏡(透鏡部21),其等設置於受光部之整面。複數個透鏡分別相對於至少2個像素設置,與4個透鏡對向。
於本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1中,於受光部10之整面,按至少每2個像素P設置透鏡部21。因此,與於受光部10之整面不均一地設置透鏡部之情形比較,可抑制於像素間產生特性差。
於置換為按各像素設置之晶載透鏡之一部分而設置共有型晶載透鏡之情形時,於晶載透鏡之形狀產生形變,於設置有共有型晶載透鏡之像素與周圍之像素中,有產生像素間之特性差之虞。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1中,如上所述,於受光部10之整面,按至少每2個像素P設置透鏡部21。因此,可防止因晶載透鏡之形狀之形變而產生像素間之特性差。
接著,對本揭示之變化例進行說明。以下,對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之構成要件,附註同一符號並適當省略說明。
<2.變化例> (2-1.變化例1) 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對透鏡部21之配置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透鏡部21之配置。如圖13所示,亦可跨及4個像素P配置透鏡部21。又,例如,亦可如圖14所示跨及5個像素P配置透鏡部21,又可如圖15所示跨及7個像素P配置透鏡部21。
(2-2.變化例2) 透鏡部21之形狀並不限定於上述之例。例如,如圖16所示,透鏡部21之一部分之邊亦可為曲線狀。於圖16所示之例中,透鏡部21之左側之邊22e、與右側之邊22f成為曲線狀。又,透鏡部21可具有四邊形之形狀,亦可具有其他形狀。
於圖17所示之例中,透鏡部21具有四邊形之形狀,於像素部100之面內,與其他4個透鏡部21對向配置。透鏡部21於XY平面,與周圍之4個透鏡部21相鄰配置。各透鏡部21排列設置於與像素P之排列方向不同之傾斜方向。作為一例,透鏡部21於俯視下,相對於像素之形狀錯開45°配置。
(2-3.變化例3) 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對像素之配置例進行說明,但並不限定像素之配置。如圖18所示之例,亦可以8個像素單位設置像素Pg。於圖18所示之例中,像素Pr及像素Pb分別以10個像素單位配置。又,如圖19所示,亦可分別以8個像素單位配置像素Pr、像素Pg及像素Pb。進而,如圖20所示,於像素部100中,亦可相對於X軸方向及Y軸方向錯開45°而配置像素Pr、像素Pg及像素Pb。
(2-4.變化例4) 各像素P中之透鏡部21之形狀亦可構成為根據距像素部100(受光部10)之中心之距離、即像高而不同。於該情形時,例如亦可根據像高調整透鏡部21之曲率。亦可調整透鏡部21之高度及寬度等,變更透鏡部21之曲率。作為一例,於像高較低之區域,如圖21所示,透鏡部21以曲率變大之方式形成。於像高較高之區域,如圖22所示,透鏡部21以曲率變小之方式形成。另,如圖23及圖24所示之例,亦可按各色之像素P,設置分別具有不同曲率之透鏡部21。藉由調整透鏡部21之曲率,可適當地進行瞳修正,且可防止相對於入射光之感度降低。
<3.適用例> 上述攝像裝置1等例如可適用於數位靜態相機或攝錄影機等之相機系統、或具有攝像功能之行動電話等具備攝像功能之所有類型之電子機器。圖25係顯示電子機器1000之概略構成之圖。
電子機器1000例如具有透鏡群1001、攝像裝置1、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數位信號處理器)電路1002、訊框記憶體1003、顯示部1004、記錄部1005、操作部1006、及電源部1007,且經由匯流排線1008而相互連接。
透鏡群1001係獲取來自被攝體之入射光(像光)並成像於攝像裝置1之攝像面上者。攝像裝置1將藉由透鏡群1001而成像於攝像面上之入射光之光量以像素單位轉換成電性信號,並作為像素信號供給至DSP電路1002。
DSP電路1002係處理由攝像裝置1供給之信號之信號處理電路。DSP電路1002輸出處理來自攝像裝置1之信號而獲得之圖像資料。訊框記憶體1003係以訊框單位暫時保持藉由DSP電路1002處理後之圖像資料者。
顯示部1004例如包含液晶面板或有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面板等之面板型顯示裝置,將由攝像裝置1拍攝之動態圖像或靜態圖像之圖像資料記錄於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記錄媒體。
操作部1006按照使用者之操作,輸出電子機器1000所具有之各種功能相關之操作信號。電源部1007係將成為DSP電路1002、訊框記憶體1003、顯示部1004、記錄部1005、及操作部1006之動作電源之各種電源對該等供給對象適當供給者。
<4.應用例> (對移動體之應用例) 本揭示之技術(本技術)可應用於各種製品。例如,本揭示之技術亦可作為搭載於汽車、電動汽車、油電混合汽車、機車、自行車、個人移動載具、飛機、無人機、船舶、機器人等任一種類之移動體之裝置而實現。
圖26係顯示可適用本揭示之技術之移動體控制系統之一例即車輛控制系統之概略性構成例之方塊圖。
車輛控制系統12000具備經由通信網路12001連接之複數個電子控制單元。於圖26所示之例中,車輛控制系統12000具備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及統合控制單元12050。又,作為統合控制單元12050之功能構成,圖示有微電腦12051、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及車載網路I/F(interface:介面)12053。
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按照各種程式控制與車輛之驅動系統關聯之裝置之動作。例如,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作為內燃機關或驅動用馬達等用於產生車輛之驅動力之驅動力產生裝置、用於將驅動力傳遞至車輪之驅動力傳遞機構、調節車輛之舵角之轉向機構、及產生車輛之制動力之制動裝置等之控制裝置而發揮功能。
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按照各種程式控制車體所裝備之各種裝置之動作。例如,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作為免密鑰啟動系統、智能密鑰系統、電窗裝置、或頭燈、尾燈、剎車燈、信號燈或霧燈等各種燈之控制裝置而發揮功能。於該情形時,於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可輸入代替密鑰之自行動裝置發送之電波或各種開關之信號。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受理該等之電波或信號之輸入,控制車輛之門鎖裝置、電窗裝置、燈等。
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檢測搭載有車輛控制系統12000之車輛之外部資訊。例如,於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連接攝像部12031。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使攝像部12031拍攝車外之圖像,且接收拍攝之圖像。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亦可基於接收之圖像,進行人、車、障礙物、標識或路面上之文字等物體檢測處理或距離檢測處理。
攝像部12031係接收光並輸出與該光之受光量相應之電性信號之光感測器。攝像部12031亦可將電性信號作為圖像輸出,又可作為測距之資訊輸出。又,攝像部12031接收之光可為可視光,亦可為紅外線等非可視光。
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檢測車內之資訊。於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例如連接有檢測駕駛者之狀態之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包含例如拍攝駕駛者之相機,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可基於自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輸入之檢測資訊,算出駕駛者之疲勞程度或注意力程度,亦可判別駕駛者是否打盹。
微電腦12051可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取得之車內外之資訊,運算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之控制目標值,對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12051可進行以實現包含車輛之迴避衝撞或緩和衝擊、基於車輛間距離之追隨行駛、保持車速行駛、車輛之衝撞警告、或車輛之偏離車道警告等之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之功能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又,微電腦12051可藉由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取得之車輛周圍之資訊,控制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等,而進行不拘於駕駛者之操作而自律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又,微電腦12051可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取得之車外之資訊,對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12051可根據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檢測之前方車輛或對向車輛之位置控制頭燈,進行以謀求將遠光切換成近光等防眩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相對於車輛之搭乘者或車外,將聲音及圖像中之至少一者之輸出信號向可視覺性或聽覺性地通知資訊之輸出裝置發送。於圖26之例中,作為輸出裝置,例示有音頻揚聲器12061、顯示部12062及儀表面板12063。顯示部12062例如亦可包含車載顯示器及平視顯示器之至少一者。
圖27係顯示攝像部12031之設置位置之例之圖。
於圖27中,車輛12100具有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作為攝像部12031。
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例如設置於車輛12100之前鼻、側視鏡、後保險桿、後門及車廂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等位置。前鼻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1及車廂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5主要取得車輛12100之前方之圖像。側鏡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2、12103主要取得車輛12100之側方之圖像。後保險桿或後門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4主要取得車輛12100之後方之圖像。由攝像部12101及12105取得之前方之圖像主要用於檢測前方車輛、或行人、障礙物、交通信號燈、交通標識或車道線等。
另,於圖27顯示有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影範圍之一例。攝像範圍12111顯示設置於前鼻之攝像部12101之攝像範圍,攝像範圍12112、12113分別顯示設置於側鏡之攝像部12102、12103之攝像範圍,攝像範圍12114顯示設置於後保險桿或後門之攝像部12104之攝像範圍。例如,藉由使攝像部12101至12104拍攝之圖像資料重疊,可獲得自上方俯視車輛12100之俯瞰圖像。
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1者亦可具有取得距離資訊之功能。例如,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1者可為包含複數個攝像元件之立體照相機,亦可為具有相位差檢測用之像素之攝像元件。
例如,微電腦12051基於自攝像部12101至12104取得之距離資訊,求得攝像範圍12111至12114內之至各立體物之距離、及該距離之時間變化(相對於車輛12100之相對速度),藉此可擷取尤其於車輛12100之行進路上某最近之立體物且於與車輛12100大致相同之方向以特定速度(例如為0 km/h以上)行駛之立體物,作為前方車。再者,微電腦12051可設定應於前方車之近前預先確保之車間距離,進行自動剎車控制(亦包含停止追隨控制)或自動加速控制(亦包含追隨起步控制)等。如此可進行以不拘於駕駛者之操作而自律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例如,微電腦12051基於自攝像部12101至12104獲得之距離資訊,將立體物相關之立體物資訊分類成2輪車、普通車輛、大型車輛、行人、電線桿等其他立體物並擷取,用於障礙物之自動避開。例如,微電腦12051可將車輛12100之周邊之障礙物辨識為車輛12100之駕駛者可視認之障礙物與難以視認之障礙物。且,微電腦12051判斷顯示與各障礙物衝撞之危險度之衝撞危險性,當遇到衝撞危險性為設定值以上且有可能衝撞之狀況時,經由音頻揚聲器12061或顯示部12062對駕駛者輸出警報,或經由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進行強制減速或迴避轉向,藉此可進行用於迴避衝撞之駕駛支援。
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1者亦可為檢測紅外線之紅外線相機。例如,微電腦12051可藉由判定行人是否存在於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中而辨識步行者。該行人之辨識例如藉由擷取作為紅外線相機之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中之特徵點之順序、及對表示物體輪廓之一連串特徵點進行圖案匹配處理而判別是否為行人之順序進行。若微電腦12051判定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中存在行人,且辨識行人,則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以對該已辨識出之行人重疊顯示用於強調之方形輪廓線之方式,控制顯示部12062。又,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亦可以將表示行人之圖標等顯示於期望之位置之方式控制顯示部12062。
以上,對可適用本揭示之技術之移動體控制系統之一例進行說明。本揭示之技術於以上說明之構成中,例如可適用於攝像部12031。具體而言,例如攝像裝置1等可適用於攝像部12031。藉由對攝像部12031適用本揭示之技術,可獲得高精細攝影圖像,可於移動體控制系統中進行利用攝影圖像之高精度控制。
(對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應用例) 本揭示之技術(本技術)可應用於各種製品。例如,本揭示之技術亦可適用於內視鏡手術系統。
圖28係顯示可適用本揭示之技術(本技術)之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概略性構成之一例之圖。
於圖28中,圖示施術者(醫師)11131使用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對病床11133上之患者11132進行手術之情況。如圖所示,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係藉由內視鏡11100、氣腹管11111和能量處置器具11112等其他手術器械11110、支持內視鏡11100之支持臂裝置11120、及搭載有用於內視鏡下手術之各種裝置之台車11200所構成。
內視鏡11100係由將距前端特定長度之區域插入至患者11132之體腔內之鏡筒11101、及連接於鏡筒11101之基端之相機頭11102構成。於圖示之例中,圖示了具有硬性之鏡筒11101之所謂硬性鏡構成之內視鏡11100,但內視鏡11100亦可為具有軟性之鏡筒之所謂軟性鏡構成。
於鏡筒11101之前端,設置嵌入有物鏡之開口部。於內視鏡11100連接有光源裝置11203,由該光源裝置11203產生之光係藉由於鏡筒11101之內部延設之導光件而被導光至該鏡筒之前端,並經由物鏡向患者11132體腔內之觀察對象照射。另,內視鏡11100可為直視鏡,亦可為斜視鏡或側視鏡。
於相機頭11102之內部設置有光學系統及攝像元件,來自觀察對象之反射光(觀察光)藉由該光學系統而聚光於該攝像元件。藉由該攝像元件使觀察光進行光電轉換,產生對應於觀察光之電信號,即對應於觀察像之圖像信號。將該圖像信號作為RAW(未加工)資料發送至相機控制單元(CCU:Camera Control Unit)11201。
CCU11201藉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或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單元)等構成,且統括性地控制內視鏡11100及顯示裝置11202之動作。再者,CCU11201自相機頭11102接收圖像信號,對該圖像信號實施例如顯影處理(去馬賽克處理)等用於顯示基於該圖像信號之圖像之各種圖像處理。
顯示裝置11202根據來自CCU11201之控制,顯示基於藉由該CCU11201實施圖像處理後之圖像信號之圖像。
光源裝置11203例如由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光源構成,並將拍攝手術部位等時之照射光供給至內視鏡11100。
輸入裝置11204係對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之輸入介面。使用者可經由輸入裝置11204,對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進行各種資訊之輸入或指示輸入。例如,使用者輸入變更內視鏡11100之攝像條件(照射光之種類、倍率及焦點距離等)之主旨之指示等。
處置器具控制裝置11205控制用於組織之燒灼、切開或血管之密封等之能量處置器具11112之驅動。氣腹裝置11206基於內視鏡11100之視野之確保及施術者之作業空間之確保之目的,為使患者11132之體腔鼓起,經由氣腹管11111對該體腔內送入氣體。記錄器11207係可記錄手術相關之各種資訊之裝置。印表機11208係可以文本、圖像或圖表等各種形式印刷手術相關之各種資訊之裝置。
另,對內視鏡11100供給拍攝手術部時之照射光之光源裝置11203,例如可藉由LED、雷射光源或該等之組合構成之白色光源構成。於藉由RGB雷射光源之組合構成白色光源之情形時,因可高精度地控制各色(各波長)之輸出強度及輸出時序,故可於光源裝置11203中進行攝像圖像之白平衡之調整。又,於該情形時,亦可藉由分時對觀察對象照射來自RGB雷射光源各者之雷射光,與該照射時序同步控制相機頭11102之攝像元件之驅動,而分時拍攝與RGB之各者對應之圖像。根據該方法,即便不於該攝像元件設置彩色濾光片,亦可獲得彩色圖像。
又,光源裝置11203亦可以每隔特定時間變更輸出之光之強度之方式控制其驅動。與該光之強度之變更時序同步地控制相機頭11102之攝像元件之驅動,分時取得圖像,並合成該圖像,藉此可產生不存在所謂欠曝及過曝之高動態範圍之圖像。
又,光源裝置11203亦可構成為可供給與特殊光觀察對應之特定波長頻帶之光。於特殊光觀察中,例如進行所謂窄頻帶光觀察(Narrow Band Imaging),即,利用身體組織之光吸收之波長依存性,藉由照射與通常觀察時之照射光(即白色光)相比更窄頻帶之光,以高對比度拍攝黏膜表層之血管等特定組織。或,於特殊光觀察中,亦可進行藉由照射激發光所產生之螢光而獲得圖像之螢光觀察。於螢光觀察中,可進行對身體組織照射激發光,觀察來自該身體組織之螢光(自家螢光觀察),或將吲哚青綠(ICG)等試劑局部注射於身體組織,且對該身體組織照射與該試劑之螢光波長對應之激發光,獲得螢光像等。光源裝置11203係可供給與此種特殊光觀察對應之窄頻帶光及/或激發光而構成。
圖29係顯示圖28所示之相機頭11102及CCU11201之功能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相機頭11102具有透鏡單元11401、攝像部11402、驅動部11403、通信部11404、及相機頭控制部11405。CCU11201具有通信部11411、圖像處理部11412、及控制部11413。相機頭11102與CCU11201藉由傳輸纜線11400可相互通信地連接。
透鏡單元11401係設置於與鏡筒11101之連接部之光學系統。將自鏡筒11101之前端獲取之觀察光導光至相機頭11102,且入射至該透鏡單元11401。透鏡單元11401係組合包含變焦透鏡及聚焦透鏡之複數個透鏡而構成。
攝像部11402由攝像元件構成。構成攝像部11402之攝像元件可為1個(所謂單板式),亦可為複數個(所謂多板式)。於攝像部11402由多板式構成之情形時,例如亦可藉由各攝像元件產生分別與RGB對應之圖像信號,藉由將該等合成可獲得彩色圖像。或,攝像部11402亦可構成為具有用於分別取得對應於3D(Dimensional:維)顯示之右眼用及左眼用之圖像信號之1對攝像元件。藉由進行3D顯示,施術者11131可更正確地掌握手術部之生物體組織之深度。另,於攝像部11402由多板式構成之情形時,亦可對應各攝像元件,系統設置複數個透鏡單元11401。
又,攝像部11402亦可不必設置於相機頭11102。例如,攝像部11402亦可於鏡筒11101之內部設置於物鏡之正後方。
驅動部11403由致動器構成,根據來自相機頭控制部11405之控制,使透鏡單元11401之變焦透鏡及聚焦透鏡沿光軸移動特定距離。藉此,可適當調整攝像部11402之攝像圖像之倍率及焦點。
通信部11404藉由用於與CCU11201之間收發各種資訊之通信裝置構成。通信部11404將自攝像部11402獲得之圖像信號作為RAW資料經由傳輸纜線11400發送至CCU11201。
又,通信部11404自CCU11201接收用於控制相機頭11102之驅動之控制信號,並供給至相機頭控制部11405。於該控制信號包含有例如指定攝像圖像之訊框率之主旨之資訊、指定攝像時之曝光值之主旨之資訊、及/或指定攝像圖像之倍率及焦點之主旨之資訊等關於攝像條件之資訊。
另,上述訊框率或曝光值、倍率、焦點等之攝像條件可藉由使用者適當指定,亦可基於取得之圖像信號,藉由CCU11201之控制部11413自動設定。於後者之情形時,將所謂之AE(Auto Exposure:自動曝光)功能、AF(Auto Focus)功能及AWB(Auto White Balance:自動白平衡)功能搭載於內視鏡11100。
相機頭控制部11405基於經由通信部11404接收之來自CCU11201之控制信號,控制相機頭11102之驅動。
通信部11411藉由用以於與相機頭11102之間收發各種資訊之通信裝置構成。通信部11411自相機頭11102接收經由傳輸纜線11400發送之圖像信號。
又,通信部11411對相機頭11102發送用於控制相機頭11102之驅動之控制信號。圖像信號或控制信號可藉由電性通信或光通信等發送。
圖像處理部11412對自相機頭11102發送之RAW資料即圖像信號實施各種圖像處理。
控制部11413進行內視鏡11100之手術部等之攝像、及由手術部等攝像獲得之攝像圖像之顯示相關之各種控制。例如,控制部11413產生用於控制相機頭11102之驅動之控制信號。
又,控制部11413基於藉由圖像處理部11412實施圖像處理之圖像信號,於顯示裝置11202顯示映有手術部等之攝像圖像。此時,控制部11413亦可使用各種圖像辨識技術辨識攝像圖像內之各種物體。例如,控制部11413可藉由檢測包含於攝像圖像之物體之邊緣形狀或顏色等,辨識鉗子等手術器械、特定之生物體部位、出血、能量處置器具11112之使用時之霧等。控制部11413於使顯示裝置11202顯示攝像圖像時,亦可使用該辨識結果,使各種手術支援資訊與該手術部之圖像重疊顯示。藉由重疊顯示手術支援資訊,對施術者11131提示,可減輕施術者11131之負擔、或使施術者11131確實進行手術。
將相機頭11102及CCU11201連接之傳輸纜線11400係對應於電性信號之通信之電性信號纜線、對應於光通信之光纖、或其等之複合纜線。
此處,於圖示之例中,使用傳輸纜線11400以有線進行通信,但亦可以無線進行相機頭11102與CCU11201之間之通信。
以上,對可適用本揭示之技術之內視鏡手術系統之一例進行說明。本揭示之技術於以上說明之構成中,例如可較好地對設置於內視鏡11100之相機頭11102之攝像部11402適用。藉由對攝像部11402適用本揭示之技術,可將攝像部11402高感度化,且可提供更精細之內視鏡11100。
以上,已列舉實施形態、變化例、適用例及應用例說明本揭示,但本技術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等者,可進行各種變化。例如,上述之變化例雖說明為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但可適當組合各變化例之構成。例如本揭示並非限定於背面照射型影像感測器者,亦可適用於正面照射型影像感測器。
於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中具備:受光部,其設置有複數個像素,該等像素具有對光進行光電轉換之光電轉換部;與複數個透鏡,其等設置於受光部之整面。複數個透鏡分別相對於至少2個像素設置,與4個透鏡對向。藉此,可抑制像素間之特性差。 另,本說明書所記載之效果僅為例示,並非限定於該記載者,亦可有其他效果。又,本揭示可採用以下之構成。 (1) 一種攝像裝置,其具備: 受光部,其設置有複數個像素,該等像素具有對光進行光電轉換之光電轉換部;及 複數個透鏡,其等設置於上述受光部之整面;且 上述複數個透鏡係分別相對於至少2個上述像素設置,與4個透鏡對向。 (2) 如上述(1)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於俯視下,跨及至少2個上述光電轉換部而設置。 (3) 如上述(1)或(2)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於俯視下具有上側之2條邊、下側之2條邊、左側之1條邊及右側之1條邊。 (4) 如上述(1)至(3)中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上側之2條邊、與上述下側之2條邊分別為直線。 (5) 如上述(1)至(4)中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左側及上述右側之邊之長度,分別短於上述上側之邊之長度;且 上述左側及上述右側之邊之長度,分別短於上述下側之邊之長度。 (6) 如上述(1)至(3)中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左側之1條邊、與上述右側之1條邊分別為曲線。 (7) 如上述(1)或(2)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於俯視下,具有四邊形之形狀。 (8) 如上述(7)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透鏡係排列設置於與上述像素之排列方向不同之方向。 (9) 如上述(1)至(5)中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透鏡係分別與6個透鏡對向而配置。 (10) 如上述(1)至(5)中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於俯視下,具有六邊形之形狀。 (11) 如上述(1)至(5)中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跨及4個上述像素而設置。 (12) 如上述(1)至(5)中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跨及5個上述像素而設置。 (13) 如上述(1)至(5)中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跨及6個上述像素而設置。 (14) 如上述(1)至(5)中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跨及7個上述像素而設置。 (15) 如上述(1)至(14)中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於與上述透鏡及對透過上述透鏡之光進行光電轉換之上述光電轉換部之積層方向正交之方向上,上述透鏡之寬度係大於像素間距。 (16) 如上述(1)至(15)中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於與上述透鏡及對透過上述透鏡之光進行光電轉換之上述光電轉換部之積層方向正交之方向上,上述透鏡之寬度係大於上述光電轉換部之寬度。
1:攝像裝置 10:受光部 11:半導體基板 11S1:第1面 11S2:第2面 12:光電轉換部 20:導光部 21:透鏡部 22a,22b,22c,22d,22e,22f:邊 25:彩色濾光片 40:分離部 51,51a,51b:導光構件 55:遮光部 90:多層配線層 100:像素部 111:垂直驅動部 112:信號處理部 113:水平驅動部 114:輸出部 115:攝像控制部 116:輸入輸出端子 121:水平信號線 1000:電子機器 1001:透鏡群 1002:DSP電路 1003:訊框記憶體 1004:顯示部 1005:記憶部 1006:操作部 1007:電源部 1008:匯流排線 11000:內視鏡手術系統 11100:內視鏡 11101:鏡筒 11102:相機頭 11110:其他手術器械 11111:氣腹管 11112:能量處置器具 11120:支持臂裝置 11131:施術者 11132:患者 11133:病床 11200:台車 11201:CCU 11202:顯示裝置 11203:光源裝置 11204:輸入裝置 11205:處置器具控制裝置 11206:氣腹裝置 11207:記錄器 11208:印表機 11400:傳輸纜線 11401:透鏡單元 11402:攝像部 11403:驅動部 11404:通信部 11405:相機頭控制部 11411:通信部 11412:圖像處理部 11413:控制部 12000:車輛控制系統 12001:通信網路 12010:驅動系統控制單元 12020:車體系統控制單元 1203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 12031:攝像部 1204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 1204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 12050:統合控制單元 12051:微電腦 12052:聲音圖像輸出部 12053:車載網路I/F 12061:音頻揚聲器 12062:顯示部 12063:儀表板 12100:車輛 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攝像部 12111:攝像範圍 12112:攝像範圍 12113:攝像範圍 12114:攝像範圍 Lread:像素驅動線 P:像素 Pb:像素 PD:光電二級體 Pg:像素 Pr:像素 VSL:垂直信號線
圖1係顯示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概略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2係顯示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像素部之一例之圖。 圖3係顯示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像素之配置例之圖。 圖4係顯示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剖面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5係顯示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剖面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6係顯示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剖面構成之其他例之圖。 圖7係顯示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剖面構成之其他例之圖。 圖8係顯示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剖面構成之其他例之圖。 圖9係顯示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剖面構成之其他例之圖。 圖10係顯示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像素之另一配置例之圖。 圖11係顯示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像素之另一配置例之圖。 圖12係顯示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像素之另一配置例之圖。 圖13係顯示本揭示之變化例1之攝像裝置之像素之配置例之圖。 圖14係顯示本揭示之變化例1之攝像裝置之像素之另一配置例之圖。 圖15係顯示本揭示之變化例1之攝像裝置之像素之另一配置例之圖。 圖16係顯示本揭示之變化例2之攝像裝置之像素之配置例之圖。 圖17係顯示本揭示之變化例2之攝像裝置之像素之另一配置例之圖。 圖18係顯示本揭示之變化例3之攝像裝置之像素之配置例之圖。 圖19係顯示本揭示之變化例3之攝像裝置之像素之另一配置例之圖。 圖20係顯示本揭示之變化例3之攝像裝置之像素之另一配置例之圖。 圖21係顯示本揭示之變化例4之攝像裝置之剖面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22係顯示本揭示之變化例4之攝像裝置之剖面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23係顯示本揭示之變化例4之攝像裝置之剖面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24係顯示本揭示之變化例4之攝像裝置之剖面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25係顯示具有攝像裝置之電子機器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6係顯示車輛控制系統之概略性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27係顯示車外資訊檢測部及攝像部之設置位置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28係顯示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概略性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29係顯示相機頭及CCU(Camera Control Unit:攝影機控制器)之功能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21:透鏡部
22a,22b,22c,22d,22e,22f:邊
25:彩色濾光片
100:像素部
Pb:像素
Pg:像素
Pr:像素

Claims (16)

  1. 一種攝像裝置,其包含: 受光部,其設置有複數個像素,該等像素具有對光進行光電轉換之光電轉換部;及 複數個透鏡,其等設置於上述受光部之整面;且 上述複數個透鏡係分別相對於至少2個上述像素設置,與4個透鏡對向。
  2.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於俯視下,跨及至少2個上述光電轉換部而設置。
  3.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於俯視下具有上側之2條邊、下側之2條邊、左側之1條邊及右側之1條邊。
  4. 如請求項3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上側之2條邊、與上述下側之2條邊分別為直線。
  5. 如請求項3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左側及上述右側之邊之長度,分別短於上述上側之邊之長度;且 上述左側及上述右側之邊之長度,分別短於上述下側之邊之長度。
  6. 如請求項3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左側之1條邊、與上述右側之1條邊分別為曲線。
  7.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於俯視下,具有四邊形之形狀。
  8. 如請求項7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透鏡係排列設置於與上述像素之排列方向不同之方向。
  9.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透鏡係分別與6個透鏡對向配置。
  10.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於俯視下,具有六邊形之形狀。
  11.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跨及4個上述像素而設置。
  12.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跨及5個上述像素而設置。
  13.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跨及6個上述像素而設置。
  14.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透鏡跨及7個上述像素而設置。
  15.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 於與上述透鏡及對透過上述透鏡之光進行光電轉換之上述光電轉換部之積層方向正交之方向上,上述透鏡之寬度係大於像素間距。
  16.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 於與上述透鏡及對透過上述透鏡之光進行光電轉換之上述光電轉換部之積層方向正交之方向上,上述透鏡之寬度係大於上述光電轉換部之寬度。
TW112101899A 2022-02-28 2023-01-17 攝像裝置 TW2024040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30429 2022-02-28
JP2022-030429 2022-0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4060A true TW202404060A (zh) 2024-01-16

Family

ID=87765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1899A TW202404060A (zh) 2022-02-28 2023-01-17 攝像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404060A (zh)
WO (1) WO202316249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52060B2 (ja) * 2006-05-26 2012-06-13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CN104350739B (zh) * 2012-06-07 2016-05-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元件及摄像装置
JP6780503B2 (ja) * 2014-12-18 2020-11-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電子装置
US11477403B2 (en) * 2018-07-09 2022-10-18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Imaging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aging el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62496A1 (ja) 2023-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241019A1 (ja)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TW202133413A (zh) 固態攝像裝置及電子機器
US11889206B2 (en)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WO2023013444A1 (ja) 撮像装置
WO2022131034A1 (ja) 撮像装置
WO2021186907A1 (ja)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WO2023162496A1 (ja) 撮像装置
WO2023132137A1 (ja) 撮像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23058326A1 (ja) 撮像装置
WO2024029408A1 (ja) 撮像装置
WO2023067935A1 (ja) 撮像装置
WO2023013393A1 (ja) 撮像装置
WO2021215299A1 (ja)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23195315A1 (en) Light detecting device
WO2023195316A1 (en) Light detecting device
WO2021171796A1 (ja)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7437957B2 (ja) 受光素子、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24075253A1 (ja) 光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23013156A1 (ja) 撮像素子及び電子機器
WO2023080011A1 (ja) 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24085005A1 (en) Photodetector
WO2024095832A1 (en) Photodetector,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optical element
WO2023012989A1 (ja) 撮像装置
WO2023234069A1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240070532A (ko) 촬상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