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0684A -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 - Google Patents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0684A
TW202400684A TW112121995A TW112121995A TW202400684A TW 202400684 A TW202400684 A TW 202400684A TW 112121995 A TW112121995 A TW 112121995A TW 112121995 A TW112121995 A TW 112121995A TW 202400684 A TW202400684 A TW 20240068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polycarbonate
carbon atoms
polyorganosiloxane
general formul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1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薮上稔
石川康弘
秋元隆史
加古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0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068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18Block or graft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42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08G77/445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containing polyester sequences
    • C08G77/448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containing polyester sequences containing polycarbonate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42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08G77/46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containing polyether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9/00Compositions of polycarbonat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Silicon Polym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係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包含: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其包含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以及聚碳酸酯嵌段(A-2),其包含下述通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且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之含量為2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n b之平均值相對於n a之平均值之比[(n b之平均值)/(n a之平均值)]為0.2以上0.4以下。

Description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成形體。
聚碳酸酯樹脂係透明性及力學物性優異,且具有非常高的耐衝擊性之工程塑膠。已知將聚有機矽氧烷與聚碳酸酯共聚而成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於維持較高之透明性之同時低溫耐衝擊性優異,耐化學品性亦優異。 一般而言,作為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已知有使芳香族二羥基化合物與光氣直接反應之方法(界面縮聚法)、或使芳香族二羥基化合物與碳酸二酯於熔融狀態下進行酯交換反應之方法(熔融聚合法)。
於專利文獻1中,關於藉由界面縮聚法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方法,揭示如下一種方法,其使雙酚等二芳基二醇化合物與光氣於有機溶劑之存在下進行反應,生成具有反應性氯甲酸酯基之聚碳酸酯低聚物,於生成該聚碳酸酯低聚物之同時或逐次地進而使聚碳酸酯低聚物、雙酚類、及於兩末端具有含羥基芳基之聚有機矽氧烷於二氯甲烷/水介質中接觸而製造。 一般而言,有時於聚合反應中相同原料成分彼此鍵結而成之自身偶合體或一部分原料會不參與聚合反應而產生未反應原料成分。該等成分會於不被均勻地納入至聚合物主鏈之狀態下於聚合物中存在,因此聚合物之透明性或力學物性會顯著降低。於上述界面聚合法中,較少產生此種問題,可獲得透明性或力學物性優異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
另一方面,界面聚合法需要使用毒性較高之光氣作為碳酸酯源。此外,聚合反應系統需要使用環境負荷較大之二氯甲烷作為溶劑,其去除需要大型除氣裝置或較大能量,經濟上不利。對此,利用熔融聚合法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製造方法能夠避免此種問題。 然而,利用熔融聚合法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製造方法存在所獲得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透明性不充分之傾向,正在研究改善。
於專利文獻2~4中,關於可藉由熔融聚合法進行製造且具有較高之透明性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揭示如下一種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含有包含多元醇結構等特定之結構單元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及特定之聚碳酸酯嵌段(A-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189953號公報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2021/112257號 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第2021/112259號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2021/112260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專利文獻2~4揭示了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利用熔融聚合法之製造方法,但於流動性、耐衝擊強度、拉伸強度、射出成形體之外觀等上尚有改善之餘地。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獲得一種流動性優異且成形體之耐衝擊性、拉伸伸長率及外觀優異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人等反覆進行銳意研究,結果發現具有特定結構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能夠解決上述問題。即,本發明包含以下。 <1>一種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係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包含: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其包含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以及 聚碳酸酯嵌段(A-2),其包含下述通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且 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之含量為2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 n b之平均值相對於n a之平均值之比[(n b之平均值)/(n a之平均值)]為0.2以上0.4以下;
[化1]
[式中,R 1~R 4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碳數1~10之烷基、碳數1~10之烷氧基、碳數6~12之芳基或碳數7~22之烷基芳基;R 5及R 6分別獨立地表示碳數1~3之伸烷基,該等基可於主鏈及側鏈之至少一者中包含選自由-O-、-COO-、-CO-、-S-、-NH-、及-NR 111-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基;複數個R 7及R 8各自可相同或不同,表示碳數6~20之伸芳基、碳數1~10之伸烷基或碳數7~22之烷基伸芳基,該等基可於主鏈及側鏈之至少一者中包含選自由-O-、-COO-、-CO-、-S-、-NH-、-NR 111-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基;R 111表示碳數1~10之烷基或碳數6~10之芳基;z 1、z 2、u 1及u 2分別表示0或1;n a表示2~500之整數,n b分別獨立地表示2~200之整數;R 10表示碳數2~40之二價脂肪族烴基、碳數3~40之二價脂環式烴基或碳數6~20之二價芳香族烴基,該等基可經取代基取代,又,可包含選自由氧原子、氮原子、硫原子及鹵素原子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原子]。 <2>如上述<1>中記載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於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中,n a之平均值為10以上90以下。 <3>如上述<1>或<2>中記載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上述n b之平均值相對於n a之平均值之比[(n b之平均值)/(n a之平均值)]為0.2以上0.35以下。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上述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由上述通式(1)、下述通式(1-2)或下述通式(1-3)所表示; [化2]
[式中,R 1~R 8、z 1、z 2、u 1、u 2、n a及n b表示與上述相同之含義;於其等存在複數個之情形時,各自可相同亦可不同;β表示源自二異氰酸酯化合物之2價基或者源自二羧酸或二羧酸之鹵化物之2價基]。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包含上述通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之聚碳酸酯嵌段(A-2)包含下述通式(11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
[化3]
[式中,R 55及R 56分別獨立地表示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或碳數1~6之烷氧基;X表示單鍵、碳數1~8之伸烷基、碳數2~8之亞烷基、碳數5~15之伸環烷基、碳數5~15之亞環烷基、茀二基、碳數7~15之芳基伸烷基、碳數7~15之芳基亞烷基、-S-、-SO-、-SO 2-、-O-或-CO-;s及t分別獨立地表示0~4之整數]。 <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於上述通式(1)中,R 1~R 4分別表示甲基。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於上述通式(1)中,R 5及R 6分別表示三亞甲基(-(CH 2) 3-)。 <8>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於上述通式(1)中,R 7及R 8分別表示二亞甲基(-(CH 2) 2-)、甲基取代二亞甲基(-CH 2CH(CH 3)-或-CH(CH 3)CH 2-)、三亞甲基(-(CH 2) 3-)或者四亞甲基(-(CH 2) 4-)。 <9>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中之上述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所包含之包含下述通式(3)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的聚有機矽氧烷結構(A-3)之含量為0.1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
[化4]
[式中,R 1~R 2表示與上述相同之含義]。 <10>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黏度平均分子量(Mv)為15,000以上30,000以下。 <11>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係藉由熔融聚合法而獲得。 <12>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係使用二醇單體(a1)而獲得。 <13>一種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包含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 <14>一種成形體,其包含如上述<13>所記載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獲得流動性優異且成形體之耐衝擊性、拉伸伸長率及外觀優異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
以下,對本發明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及包含該共聚物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詳細地進行說明。於本說明書中,被認為是較佳之規定可任意採用,較佳者彼此之組合可謂是更佳。於本說明書中,「XX~YY」之記載意指「XX以上YY以下」。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 本發明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包含: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其包含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以及 聚碳酸酯嵌段(A-2),其包含下述通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 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之含量為2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 n b之平均值相對於n a之平均值之比[(n b之平均值)/(n a之平均值)]為0.2以上0.4以下;
[化5]
[式中,R 1~R 4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碳數1~10之烷基、碳數1~10之烷氧基、碳數6~12之芳基或碳數7~22之烷基芳基;R 5及R 6分別獨立地表示碳數1~3之伸烷基,該等基可於主鏈及側鏈之至少一者中包含選自由-O-、-COO-、-CO-、-S-、-NH-及-NR 111-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基;複數個R 7及R 8各自可相同或不同,表示碳數6~20之伸芳基、碳數1~10之伸烷基或碳數7~22之烷基伸芳基,該等基可於主鏈及側鏈之至少一者中包含選自由-O-、-COO-、-CO-、-S-、-NH-、-NR 111-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基;R 111表示碳數1~10之烷基或碳數6~10之芳基;z 1、z 2、u 1及u 2分別表示0或1;n a表示2~500之整數,n b分別獨立地表示2~200之整數;R 10表示碳數2~40之二價脂肪族烴基、碳數3~40之二價脂環式烴基或碳數6~20之二價芳香族烴基,該等基可經取代基取代,又,可包含選自由氧原子、氮原子、硫原子及鹵素原子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原子]。
於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中,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較佳為由上述通式(1)、下述通式(1-2)或下述通式(1-3)之任一者所表示之結構單元。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可包含複數種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更佳為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
[化6]
[式中,R 1~R 8、z 1、z 2、u 1、u 2、n a及n b表示與上述相同之含義;於其等存在複數個之情形時,各自可相同亦可不同;β表示源自二異氰酸酯化合物之2價基或者源自二羧酸或二羧酸之鹵化物之2價基]
式中,作為R 1~R 4所表示之鹵素原子,可例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及碘原子。作為R 1~R 4所表示之碳數1~10之烷基,可例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各種丁基、各種戊基及各種己基。再者,所謂本說明書中之「各種」表示包含直鏈狀及所有支鏈狀者,以下同樣如此。 作為R 1~R 4所表示之碳數1~10之烷氧基,可例舉烷基部位與上述烷基相同之烷氧基。作為R 1~R 4所表示之碳數6~12之芳基,可例舉:苯基、萘基等。作為R 1~R 4所表示之碳數7~22之烷基伸芳基,可例舉烷基部位與上述烷基相同,伸芳基部位為從上述芳基中除去了1個氫原子所得之2價基之烷基伸芳基。 R 1~R 4較佳為分別為氫原子、碳數1~6之烷基、碳數1~6之烷氧基、碳數6~12之芳基或碳數7~22之烷基伸芳基,更佳為分別為碳數1~6之烷基,進而較佳為分別為甲基。 作為R 5及R 6所表示之碳數1~3之伸烷基,可例舉:亞甲基、二亞甲基、三亞甲基、甲基取代二亞甲基。 作為R 7及R 8所表示之碳數6~20之伸芳基,可例舉:伸苯基及伸萘基。作為R 7及R 8所表示之碳數1~10之伸烷基,可例舉:亞甲基、二亞甲基、三亞甲基、甲基取代二亞甲基、各種伸丁基。各種伸丁基較佳為四亞甲基。作為R 7及R 8所表示之烷基伸芳基,可例舉烷基部位與上述伸烷基相同,伸芳基部位與上述伸芳基相同之烷基伸芳基。 其中,R 5、R 6、R 7及R 8可於主鏈及側鏈之至少一者中包含選自由-O-、-COO-、-OCO-、-CO-、-S-、-NH-及NR 111-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基。R 111表示碳數1~10之烷基或碳數6~10之芳基。作為R 111所表示之碳數1~10之烷基,可例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各種丁基、各種戊基及各種己基。作為R 111所表示之碳數6~10之芳基,可例舉:苯基及萘基。 R 5及R 6較佳為分別為亞甲基(-(CH 2)-)、二亞甲基(-(CH 2) 2-)或三亞甲基(-(CH 2) 3-),更佳為分別為三亞甲基(-(CH 2) 3-)。 R 7及R 8較佳為分別為碳數1~10之伸烷基,更佳為均為碳數1~5之伸烷基,進而較佳為分別為二亞甲基(-(CH 2) 2-)、甲基取代二亞甲基(-CH 2CH(CH 3)-或-CH(CH 3)CH 2-)、三亞甲基或者四亞甲基(-(CH 2) 4-),進而較佳為分別為二亞甲基。
z 1、z 2、u 1及u 2分別為0或1。 z 1及z 2較佳為分別為1,z 1及z 2更佳為均為1。 u 1及u 2較佳為分別為1,u 1及u 2更佳為均為1。
較佳為於通式(1)中,R 1~R 4均為甲基,R 5及R 6均為三亞甲基,R 7及R 8均為二亞甲基,z 1及z 2均為1,u 1及u 2均為1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
n a表示通式(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結構之鏈長。於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中,n a為2以上500以下之整數,較佳為10以上90以下之整數,更佳為20以上70以下之整數,進而較佳為30以上60以下之整數,進而更佳為35以上50以下之整數。 n a之平均值即通式(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結構之平均鏈長為2以上500以下,較佳為10以上90以下,更佳為20以上7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上60以下,進而較佳為35以上50以下。若通式(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結構之平均鏈長處於上述範圍內,則能夠獲得成形體之耐衝擊性、拉伸伸長率及外觀優異之共聚物。 再者,通式(1)中之-SiR 1R 2-O-結構之重複數為n a-1。 通式(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結構之平均鏈長係藉由核磁共振(NMR)測定而算出。
n b表示通式(1)中之-(O) Z 1-R 7-結構及-R 8-(O) Z 2-結構之重複數。n b為2以上200以下之整數,較佳為3以上40以下之整數,更佳為7以上30以下之整數,進而較佳為10以上25以下之整數,進而較佳為10以上20以下之整數。 於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中,n b之平均值即通式(1)中之-(O) Z 1-R 7-結構及-R 8-(O) Z 2-結構之平均重複數為2以上200以下,較佳為3以上40以下,更佳為7以上30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上25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上20以下。若處於上述範圍內,則因用以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之原料之獲取容易性而較佳。若n b為10以上,則因能夠更進一步提高所獲得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之成形體之機械強度及離型性之平衡而更佳,並且,若n b為100以下,則因製造時之聚有機矽氧烷之黏度及熔點成為適宜範圍,操作性進一步提高而更佳。若n b為50以下,則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含有聚有機矽氧烷嵌段所帶來之物性改良效果進一步提高而進而較佳。 通式(1)中之-(O) Z 1-R 7-結構及-R 8-(O) Z 2-結構之平均重複數係藉由核磁共振(NMR)測定而算出。
於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中,n b之平均值相對於n a之平均值之比[(n b之平均值)/(n a之平均值)]為0.2以上0.4以下。若上述n b之平均值相對於n a之平均值之比處於上述範圍內,則能夠獲得流動性優異且成形體之耐衝擊性、拉伸伸長率及外觀優異之共聚物。
藉由於本發明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中,使n b之平均值相對於n a之平均值之比[(n b之平均值)/(n a之平均值)]為0.2以上0.4以下,能夠獲得流動性優異且成形體之耐衝擊性、拉伸伸長率及外觀優異之共聚物的原因推定如下。 已知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所包含之包含下述通式(3)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的聚有機矽氧烷結構(A-3)能夠對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賦予耐衝擊性等物性。然而,認為:聚有機矽氧烷結構(A-3)為極性較低之結構,因此與作為極性較高之結構之聚碳酸酯嵌段(A-2)之相容性並不充分,若聚有機矽氧烷結構(A-3)之含量過多,則聚有機矽氧烷結構(A-3)與聚碳酸酯嵌段(A-2)分離而形成相分離結構,存在拉伸伸長率等物性及成形體之外觀變得不充分之情形。
[化7]
[式中,R 1~R 2表示與上述相同之含義]
另一方面,認為: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所包含之-(O) Z 1-R 7-結構及-R 8-(O) Z 2-結構為極性較高之結構,該等結構雖然與極性較高之聚碳酸酯嵌段(A-2)之相容性較高,但-(O) Z 1-R 7-結構及-R 8-(O) Z 2-結構為相對較為柔軟之結構,因此強度較低,若其含量過多,則存在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之成形體之耐衝擊性等物性變得不充分之情形。 因此,認為藉由將本發明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所含有之聚有機矽氧烷結構之平均鏈長以及-(O) Z 1-R 7-結構及-R 8-(O) Z 2-結構之平均重複數之比設為規定範圍內,可獲得流動性優異且成形體之耐衝擊性、拉伸伸長率及外觀優異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
本發明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之n b之平均值相對於n a之平均值之比[(n b之平均值)/(n a之平均值)]為0.2以上,高極性之-(O) Z 1-R 7-結構及-R 8-(O) Z 2-結構之含量相對於低極性之聚有機矽氧烷結構(A-3)之含量足夠大,認為聚有機矽氧烷結構(A-3)與聚碳酸酯嵌段(A-2)會充分相容。因此,認為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於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之樹脂結構中不形成相分離,而能夠達成優異之拉伸伸長率等物性及成形體之色調等外觀。 又,本發明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之n b之平均值相對於n a之平均值之比[(n b之平均值)/(n a之平均值)]為0.4以下,-(O) Z 1-R 7-結構及-R 8-(O) Z 2-結構之含量相對於聚有機矽氧烷結構(A-3)之含量足夠小,認為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能夠達成優異之成形體之耐衝擊性等物性。
n b之平均值相對於n a之平均值之比[(n b之平均值)/(n a之平均值)]較佳為0.22以上0.35以下,更佳為0.24以上0.30以下。藉由n b之平均值相對於n a之平均值之比處於上述較佳之範圍內,可獲得流動性更優異且成形體之耐衝擊性、拉伸伸長率及外觀更優異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
作為上述通式(2)中之R 10所表示之碳數2~40之二價脂肪族烴基,例如可例舉:伸乙基、正伸丙基、異伸丙基、正伸丁基、異伸丁基、正伸戊基、正伸己基、正伸庚基、正伸辛基、2-乙基伸己基、正伸壬基、正癸烯基、正十一碳烯基、正十二碳烯基、正十三碳烯基、正十四碳烯基、正十五碳烯基、正十六碳烯基、正十七碳烯基及正十八碳烯基等。其中,該等基可經取代基取代,又,可包含選自由氧原子、氮原子、硫原子及鹵素原子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原子。 作為上述通式(2)中之R 10所表示之碳數3~40之二價脂環式烴基,例如可例舉:伸環戊基、伸環己基、伸環辛基、環癸烯基、環十四碳烯基、伸金剛烷基、伸雙環庚基、雙環癸烯基及三環癸烯基等。其中,該等基可經取代基取代,又,可包含選自由氧原子、氮原子、硫原子及鹵素原子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原子。
作為上述通式(2)中之R 10所表示之碳數6~20之二價芳香族烴基,可例舉由2,2-雙(4-羥苯基)丙烷(亦稱為雙酚A)、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亦稱為雙酚C)、1,1-雙(4-羥苯基)環己烷(亦稱為雙酚Z)、1,1-雙(4-羥苯基)-3-甲基環己烷(亦稱為雙酚3MZ)、1,1-雙(4-羥苯基)-3,3,5-三甲基環己烷(亦稱為雙酚HTG)、1,1-雙(4-羥苯基)環十二烯、對苯二酚、間苯二酚及鄰苯二酚衍生之二價芳香族烴基。其中,該等基可經取代基取代,又,可包含選自由氧原子、氮原子、硫原子及鹵素原子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原子。
包含上述通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之聚碳酸酯嵌段(A-2)較佳為包含通式(11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
[化8]
[式中,R 55及R 56分別獨立地表示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或碳數1~6之烷氧基;X表示單鍵、碳數1~8之伸烷基、碳數2~8之亞烷基、碳數5~15之伸環烷基、碳數6~20之伸芳基、碳數5~15之亞環烷基、茀二基、碳數7~15之芳基伸烷基、碳數7~15之芳基亞烷基、-S-、-SO-、-SO 2-、-O-或-CO-;s及t分別獨立地表示0~4之整數]
作為R 55及R 56所表示之鹵素原子,可例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及碘原子。 作為R 55及R 56所表示之碳數1~6之烷基,可例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各種丁基、各種戊基及各種己基。作為R 55及R 56所表示之碳數1~6之烷氧基,可例舉烷基部位與上述烷基相同之烷氧基。
作為X所表示之碳數1~8之伸烷基,可例舉亞甲基、伸乙基、三亞甲基、四亞甲基及六亞甲基等,較佳為碳數1~5之伸烷基。作為X所表示之碳數2~8之亞烷基,可例舉:亞乙基及亞異丙基等。作為X所表示之碳數5~15之伸環烷基,可例舉環戊二基、環己二基及環辛二基等,較佳為碳數5~10之伸環烷基。作為X所表示之碳數6~20之伸芳基,可例舉:伸苯基、伸萘基、聯伸苯基等。作為X所表示之碳數5~15之亞環烷基,可例舉亞環己基、3,5,5-三甲基亞環己基及2-亞金剛烷基等,較佳為碳數5~10之亞環烷基,更佳為碳數5~8之亞環烷基。作為X所表示之碳數7~15之芳基伸烷基,可例舉芳基部位為苯基、萘基、聯苯基或蒽基等成環碳數6~14之芳基,伸烷基部位與上述伸烷基相同之芳基伸烷基。作為X所表示之碳數7~15之芳基亞烷基,可例舉芳基部位為苯基、萘基、聯苯基或蒽基等成環碳數6~14之芳基,亞烷基部位與上述亞烷基相同之芳基亞烷基。
s及t分別獨立地表示0~4之整數,較佳為0~2,更佳為0或1。其中,較佳為s及t為0且X表示單鍵或碳數1~8之伸烷基,或者,s及t為0且X表示亞烷基,進而較佳為s及t為0且X表示亞異丙基。
包含上述通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之聚碳酸酯嵌段(A-2)可包含通式(11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以外之結構單元。具體而言,包含上述通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之聚碳酸酯嵌段(A-2)可進而包含通式(11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
[化9]
[式中,R 100表示碳數2~40之二價脂肪族烴基,上述二價脂肪族烴基可包含選自由分支結構及環狀結構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亦可包含選自由氧原子、氮原子、硫原子及鹵素原子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原子]
作為R 100所表示之碳數2~40之二價脂肪族烴基,可例舉:碳數2~40之伸烷基、碳數4~40之伸環烷基、碳數4~40之含有氧或氮之2價飽和雜環式基等。上述伸烷基之碳數較佳為2~18,更佳為2~10,進而較佳為3~6。上述伸環烷基之碳數較佳為4~20,更佳為5~20。上述含有氧或氮之2價飽和雜環式基之碳數較佳為4~20,更佳為5~20。其中,該等基可包含選自由分支結構及環狀結構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又,亦可包含選自由氧原子、氮原子、硫原子及鹵素原子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原子。
作為上述碳數2~40之伸烷基,可例舉:伸乙基、正伸丙基、異伸丙基、正伸丁基、異伸丁基、正伸戊基、正伸己基、正伸庚基、正伸辛基、2-乙基伸己基、正伸壬基、正癸烯基、正十一碳烯基、正十二碳烯基、正十三碳烯基、正十四碳烯基、正十五碳烯基、正十六碳烯基、正十七碳烯基及正十八碳烯基等。作為上述碳數4~40之伸環烷基,可例舉:伸環戊基、伸環己基、伸環辛基、環癸烯基、環十四碳烯基、伸金剛烷基、雙環伸庚基、雙環癸烯基及三環癸烯基等。作為上述碳數4~40之含有氧或氮之二價雜環式基,可例舉於上述伸環烷基骨架中含有氧或氮原子者。
作為上述通式(11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具體而言,可例舉下述通式(a-i)~(a-xiii)所表示之結構單元。
[化10]
[化11]
[化12]
包含通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之聚碳酸酯嵌段(A-2)較佳為包含由選自由2,2-雙(4-羥苯基)丙烷、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1,1-雙(4-羥苯基)環己烷、1,1-雙(4-羥苯基)-3-甲基環己烷、1,1-雙(4-羥苯基)-3,3,5-三甲基環己烷、1,1-雙(4-羥苯基)環十二烯、異山梨糖醇、環己烷-1,4-二甲醇、三環癸烷二甲醇、3,9-雙(1,1-二甲基-2-羥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1,3-丙二醇及1,4-丁二醇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化合物衍生之結構單元。
聚碳酸酯嵌段(A-2)較佳為包含通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作為主成分。聚碳酸酯嵌段(A-2)進而較佳為相對於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包含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9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98質量%以上之通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進而較佳為聚碳酸酯嵌段(A-2)僅由通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所構成。其中,特佳為僅由通式(11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所構成。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較佳為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與聚碳酸酯嵌段(A-2)經由碳酸酯鍵(-O-C(=O)-O-基)而鍵結。例如,於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為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情形時,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經由碳酸酯鍵與相鄰之聚碳酸酯嵌段(A-2)直接鍵結。
於本說明書中,化學式所表示之結構可存在由不對稱中心之存在所導致之光學異構物、立體異構物等。於此情形時,包含所有異構物及其混合物。 例如,上述通式(a-iii)所表示之結構單元較佳為包含下述通式(a-iii')所表示之結構單元,更佳為僅由下述通式(a-iii')所表示之結構單元所構成。
[化13]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中之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之含量為2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藉由使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之含量處於上述範圍內,可獲得具有優異之流動性、優異之成形體之耐衝擊性之共聚物。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中之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之含量較佳為2.5質量%以上20質量%以下,更佳為3質量%以上1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質量%以上10質量%以下。藉由使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之含量處於上述較佳之範圍內,可獲得流動性更優異且成形體之耐衝擊性、拉伸伸長率及外觀更優異之共聚物。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中之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之含量」係上述通式(3)所表示之結構單元及下述通式(Y)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合計質量相對於聚碳酸酯嵌段(A-2)、上述通式(3)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下述通式(Y)所表示之結構單元及視需要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所包含之源自下述末端封端劑之末端結構之合計質量的百分率。
[化14]
[式中,R Y為R 7或R 8;於R Y為R 8之情形時,z 0為z 2,於R Y為R 7之情形時,z 0為z 1;R 7、R 8、z 1及z 2表示與上述相同之含義]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中之上述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所包含之包含上述通式(3)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的聚有機矽氧烷結構(A-3)之含量較佳為0.1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更佳為0.5質量%以上1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10質量%以下。藉由使聚有機矽氧烷結構之含量處於上述較佳之範圍內,可獲得具有更優異之成形體之耐衝擊性之共聚物。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中之上述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所包含之包含上述通式(3)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的聚有機矽氧烷結構(A-3)之含量」係上述通式(3)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合計質量相對於聚碳酸酯嵌段(A-2)、上述通式(3)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上述通式(Y)所表示之結構單元及視需要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所包含之源自下述末端封端劑之末端結構之合計質量的百分率。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中之聚碳酸酯嵌段(A-2)之含量較佳為4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90質量%以上,並且,較佳為99.9質量%以下,更佳為99.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9.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7.0質量%以下。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之黏度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5,000以上30,000以下,更佳為17,000以上27,000以下,進而較佳為18,000以上25,000以下,進而較佳為19,000以上24,000以下,進而較佳為20,500以上23,000以下。 本說明書中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係測定20℃之二氯甲烷溶液(濃度:g/L)之極限黏度[η],根據下述Schnell之式所算出之值。 [η]=1.23×10 -5Mv 0.83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例如可藉由使用二醇單體(a1)及聚有機矽氧烷(a2)作為原料單體而製造。
<<二醇單體(a1)>> 上述二醇單體(a1)只要為具有下述通式(a1)所表示之結構者則無特別限定。作為二醇單體(a1),可使用芳香族二羥基化合物或脂肪族二羥基化合物。
[化15]
上述通式(a1)中之R 10如上所述,較佳者亦相同。
<<聚有機矽氧烷(a2)>> 聚有機矽氧烷(a2)較佳為具有下述通式(a2-1)~(a2-3)之任一者所表示之結構。
[化16] [式中,R 1~R 8、z 1、z 2、u 1、u 2、n an b及β表示與上述相同之含義]
聚有機矽氧烷(a2)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根據日本專利特開平11-217390號公報中記載之方法,使環三矽氧烷與二矽氧烷於酸性觸媒存在下反應,合成α,ω-二氫有機五矽氧烷,繼而,於矽氫化反應用觸媒之存在下,使利用烯丙基對單末端進行改性所得之低聚物或聚合物(例如,聚伸烷基醚、聚酯、聚碳酸酯等)與該α,ω-二氫有機五矽氧烷進行加成反應,藉此可獲得聚有機矽氧烷。又,根據日本專利第2662310號公報中記載之方法,使八甲基環四矽氧烷與四甲基二矽氧烷於硫酸(酸性觸媒)之存在下反應,與上述同樣地於矽氫化反應用觸媒之存在下使利用烯丙基對單末端進行改性所得之低聚物或聚合物與所獲得之α,ω-二氫有機聚矽氧烷進行加成反應,藉此可獲得聚有機矽氧烷。再者,α,ω-二氫有機聚矽氧烷亦可根據其聚合條件適當調整其平均重複數n a而使用,亦可使用市售之α,ω-二氫有機聚矽氧烷。又,利用烯丙基對單末端進行改性所得之低聚物亦可根據其聚合條件適當調整其平均重複數n b而使用,亦可使用市售之單末端烯丙基改性低聚物。單末端烯丙基改性低聚物中之單末端烯丙基改性聚乙二醇可將日本專利第5652691號等作為參考而製造。又,市售之烯丙基改性聚乙二醇可例舉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Uniox PKA-5001、Uniox PKA-5002、Uniox PKA-5003、Uniox PKA-5004、Uniox PKA-5005等。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可藉由利用界面聚合法或熔融聚合法(酯交換法)使原料單體聚合而製造。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較佳為利用熔融聚合法而獲得者。於利用界面聚合法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之情形時,例如,可採用日本專利特開2014-80462號公報等中記載之方法。較佳為於鹼性觸媒之存在下,利用熔融聚合法使作為原料單體之聚有機矽氧烷(a2)、二醇單體(a1)及碳酸酯化合物反應,藉此可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此時,亦可進而添加末端封端劑而進行聚合反應。 因此,本發明亦提供一種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之製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利用熔融聚合法使聚有機矽氧烷(a2)、二醇單體(a1)及碳酸酯化合物反應。上述利用熔融聚合法進行反應之步驟較佳為於鹼性觸媒之存在下進行。 熔融聚合法由於不需要存在環境負荷較高、價格昂貴之傾向之二氯甲烷等溶劑,因而就環境負荷及經濟性之觀點而言較佳。又,由於不使用毒性較高之光氣作為碳酸酯源,因而就製造時之安全性之觀點而言亦較佳。 熔融聚合法由於不需要界面聚合法中所需之二氯甲烷等溶劑,因而於環境方面或經濟上有利。此外,由於不使用界面聚合法中用作碳酸酯源之毒性較高之光氣,因而於製造方面亦有利。
(碳酸酯化合物) 作為碳酸酯化合物,可例舉:碳酸二芳基酯化合物、碳酸二烷基酯化合物及碳酸烷基芳基酯化合物。 作為碳酸二芳基酯化合物,可例舉:下述通式(11)所表示之化合物及下述通式(12)所表示之化合物。
[化17]
[式(11)中,Ar 1及Ar 2分別表示芳基,互相可相同亦可不同;式(12)中,Ar 3及Ar 4分別表示芳基,互相可相同亦可不同,D 1表示從上述芳香族二羥基化合物或脂肪族二羥基化合物中除去2個羥基所得之殘基]
作為碳酸二烷基酯化合物,可例舉:下述通式(13)所表示之化合物及下述通式(14)所表示之化合物。
[化18]
[式(13)中,R 21及R 22分別表示碳數1~20之烷基或碳數4~20之環烷基,互相可相同亦可不同;式(14)中,R 23及R 24分別表示碳數1~20之烷基或碳數4~20之環烷基,其等互相可相同亦可不同,D 2表示從上述芳香族二羥基化合物或脂肪族二羥基化合物中除去2個羥基所得之殘基]
作為碳酸烷基芳基酯化合物,可例舉:下述通式(15)所表示之化合物及下述通式(16)所表示之化合物。
[化19]
[式(15)中,Ar 5表示芳基,R 25表示碳數1~20之烷基或碳數4~20之環烷基;式(16)中,Ar 6表示芳基,R 26表示碳數1~20之烷基或碳數4~20之環烷基,D 1表示從上述芳香族二羥基化合物或脂肪族二羥基化合物中除去2個羥基所得之殘基]
作為碳酸二芳基酯化合物,可例舉:碳酸二苯酯、碳酸二甲苯酯、碳酸雙(氯苯基)酯、碳酸雙(間甲苯基)酯、碳酸二萘酯、碳酸雙(二苯基)酯及碳酸雙酚A聯苯酯等。 作為碳酸二烷基酯化合物,可例舉:碳酸二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丁酯、碳酸二環己酯及碳酸雙酚A雙甲酯等。 作為碳酸烷基芳基酯化合物,可例舉:碳酸甲基苯酯、碳酸乙基苯酯、碳酸丁基苯酯、碳酸環己基苯酯及碳酸雙酚A甲基苯酯等。 較佳之碳酸酯化合物為碳酸二苯酯。 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之碳酸酯化合物。
(末端封端劑) 於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時,視需要可使用末端封端劑。作為末端封端劑,使用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中之公知之末端封端劑即可,例如,作為其具體化合物,可例舉:苯酚、對甲酚、對第三丁基苯酚、對第三辛基苯酚、對異丙苯基苯酚、對壬基苯酚及對第三戊基苯酚等。該等一價苯酚分別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兩種以上而使用。
(分支劑) 於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時,亦可使用分支劑。作為分支劑,可例舉:間苯三酚、偏苯三甲酸、1,1,1-三(4-羥苯基)乙烷、1-[α-甲基-α-(4'-羥苯基)乙基]-4-[α',α'-雙(4"-羥苯基)乙基]苯、α,α',α"-三(4-羥苯基)-1,3,5-三異丙基苯及靛紅雙(鄰甲酚)等。
具體而言,例如可藉由以下順序,利用熔融聚合法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 使二醇單體(a1)、聚有機矽氧烷(a2)及碳酸酯化合物進行酯交換反應。碳酸酯化合物相對於二醇單體較佳為0.9~1.2倍莫耳,更佳為0.98~1.02倍莫耳。 於上述酯交換反應之時,若末端封端劑之存在量相對於二醇單體(a1)及聚有機矽氧烷(a2)之合計量處於0.05~10莫耳%之範圍內,則所獲得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羥基末端被充分密封,因此就可獲得耐熱性及耐水性優異之聚碳酸酯樹脂之觀點而言較佳。末端封端劑之存在量相對於二醇單體(a1)及聚有機矽氧烷(a2)之合計量更佳為1~6莫耳%。末端封端劑可預先全量添加至反應系統中,又,亦可預先添加一部分至反應系中,伴隨反應進行而添加剩餘部分。 較佳為將抗氧化劑與二醇單體(a1)、聚有機矽氧烷(a2)及碳酸酯化合物一起同時投入至反應器中,於抗氧化劑之存在下進行酯交換反應。藉此,例如,可減少添加觸媒前之加熱熔融步驟中之二醇單體之熱、氧化等所致之劣化以及添加觸媒後之聚合步驟中之二醇單體及所獲得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熱、氧化等所致之劣化。藉此,可獲得色調等外觀進而優異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又,亦可獲得能夠減少不期望之凝膠成分之生成等效果。
於進行酯交換反應時,反應溫度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為100~330℃之範圍,較佳為180~300℃之範圍,更佳為200~240℃之範圍。又,較佳為配合反應之進行而逐漸地將溫度從180℃上升至300℃之方法。若酯交換反應之溫度為100℃以上,則反應速度會變得足夠快,另一方面,若為330℃以下,則不會發生較多之副反應,不易發生所生成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著色等外觀變得不良之問題。
反應壓力根據所使用之單體之蒸氣壓或反應溫度而設定。只要設定為高效率地進行反應,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於反應初期,設為1~50 atm(760~38,000 torr)之大氣壓(常壓)或加壓狀態,於反應後期,設為減壓狀態,最終設為1.33~1.33×10 4Pa(0.01~100 torr)。 關於反應時間,進行至成為目標分子量即可,例如為0.2~10小時。
上述酯交換反應例如於不存在惰性溶劑之情況下進行,但視需要亦可在相對於所獲得之聚碳酸酯樹脂100質量份為1~150質量份之惰性溶劑之存在下進行。作為惰性溶劑,可例舉:二苯醚、鹵化二苯醚、二苯甲酮、聚苯醚、二氯苯及甲基萘等芳香族化合物;以及三環[5.2.1.0 2,6]癸烷、環辛烷及環癸烷等環烷烴等。 視需要亦可於惰性氣體氛圍下進行,作為惰性氣體,例如可例舉:氬、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氮等氣體、氯氟烴、乙烷或丙烷等烷烴、乙烯或丙烯等烯烴等各種者。
於熔融聚合法中,較佳為使用鹼性觸媒作為觸媒。作為鹼性觸媒,可例舉選自由鹼金屬化合物、鹼土類金屬化合物等金屬觸媒、含氮化合物、包含芳基之四級鏻鹽等有機系觸媒及金屬化合物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該等化合物可單獨或組合使用。 作為鹼性觸媒,可較佳地使用:鹼金屬或鹼土類金屬之有機酸鹽、無機鹽、氧化物、氫氧化物、氫化物及烷氧化物;四級銨氫氧化物;包含芳基之四級鏻鹽等。鹼性觸媒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
作為鹼金屬化合物,可例舉: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銫、氫氧化鋰、碳酸氫鈉、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銫、碳酸鋰、乙酸鈉、乙酸鉀、乙酸銫、乙酸鋰、硬脂酸鈉、硬脂酸鉀、硬脂酸銫、硬脂酸鋰、氫硼化鈉、苯甲酸鈉、苯甲酸鉀、苯甲酸銫、苯甲酸鋰、磷酸氫二鈉、磷酸氫二鉀、磷酸氫二鋰、苯基磷酸二鈉、雙酚A之二鈉鹽、二鉀鹽、二銫鹽、二鋰鹽、苯酚之鈉鹽、鉀鹽、銫鹽、鋰鹽等。 作為鹼土類金屬化合物,可例舉:氫氧化鎂、氫氧化鈣、氫氧化鍶、氫氧化鋇、碳酸鎂、碳酸鈣、碳酸鍶、碳酸鋇、二乙酸鎂、二乙酸鈣、二乙酸鍶、二乙酸鋇等。
作為含氮化合物,可例舉:氫氧化四甲基銨、氫氧化四乙基銨、氫氧化四丙基銨、氫氧化四丁基銨、氫氧化三甲基苄基銨等具有烷基、芳基等之四級銨氫氧化物類。又,可例舉:三乙胺、二甲基苄基胺、三苯胺等三級胺類、2-甲基咪唑、2-苯基咪唑、苯并咪唑等咪唑類。進而,可例舉:氨、四甲基硼氫化銨、四丁基硼氫化銨、四丁基銨四苯基硼酸鹽、四苯基銨四苯基硼酸鹽等鹼或鹼性鹽等。
作為金屬化合物,可例舉:鋅鋁化合物、鍺化合物、有機錫化合物、銻化合物、錳化合物、鈦化合物、鋯化合物等。
作為包含芳基之四級鏻鹽之具體例,例如可例舉:氫氧化四苯基鏻、氫氧化四萘基鏻、氫氧化四(氯苯基)鏻、氫氧化四(聯苯)鏻、氫氧化四甲苯基鏻、氫氧化四甲基鏻、氫氧化四乙基鏻、氫氧化四丁基鏻等氫氧化四(芳基或烷基)鏻類、四甲基鏻四苯基硼酸鹽、溴化四苯基鏻、四苯基鏻酚鹽、四苯基鏻四苯基硼酸鹽、甲基三苯基鏻四苯基硼酸鹽、苄基三苯基鏻四苯基硼酸鹽、聯苯三苯基鏻四苯基硼酸鹽、四甲苯基鏻四苯基硼酸鹽、四苯基鏻苯酚鹽、四(對第三丁基苯基)鏻二苯基磷酸鹽、三苯基丁基鏻苯酚鹽、三苯基丁基鏻四苯基硼酸鹽等。 包含芳基之四級鏻鹽較佳為與含氮有機鹼性化合物組合,例如較佳為氫氧化四甲基銨與四苯基鏻四苯基硼酸鹽之組合。
鹼性觸媒之使用量可在相對於二醇單體(a1)1莫耳較佳為1×10 -9~1×10 -2莫耳、較佳為1×10 -8~1×10 -2莫耳、更佳為1×10 -7~1×10 -3莫耳之範圍內選擇。
亦可於反應後期添加觸媒失活劑。作為所使用之觸媒失活劑,可有效地使用公知之觸媒失活劑。作為觸媒失活劑,例如可例舉:磺酸之銨鹽及磺酸之鏻鹽。
關於觸媒失活劑之使用量,於使用選自鹼金屬化合物及鹼土類金屬化合物中之至少1種聚合觸媒之情形時,可以相對於該觸媒1莫耳較佳為0.5~50莫耳之比率、更佳為0.5~10莫耳之比率、進而較佳為0.8~5莫耳之比率使用。 較佳為於添加觸媒失活劑,使聚合反應結束後,混合抗氧化劑。於使聚合反應結束後混合抗氧化劑,其後將所獲得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從反應器中取出,藉此可減少其後之複合步驟及獲得成形體之步驟中之熱、氧等所致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劣化。藉此,可獲得色調、表面外觀等外觀進而優異之樹脂顆粒及成形體,又,亦可獲得能夠減少不期望之凝膠成分之生成等效果。
熔融聚合法中之反應可以連續式及批次式之任一者進行。用於熔融聚合之反應裝置可為配備有錨定型攪拌葉、最大葉片式(Maxblend)攪拌葉或螺旋帶型攪拌葉等之縱型反應裝置、或者配備有槳葉、格子葉或眼鏡葉等之橫型反應裝置之任一者。進而亦可為配備有螺桿之擠出機型。於為連續式之情形時,較佳為適當組合該等反應裝置而使用。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包含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 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可於不損害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所具有之特性之範圍內使用周知之添加劑。
(添加劑) 可根據用途或需要而於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中調配公知之添加劑。作為添加劑,例如可例舉:各種填料、抗氧化劑、熱穩定劑、塑化劑、光穩定劑、聚合金屬減活劑、阻燃劑、潤滑劑、抗靜電劑、界面活性劑、抗菌劑、紫外線吸收劑、離型劑等。 抗氧化劑可抑制熱塑性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時或成形時之樹脂分解。
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只要為具有將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與任意添加劑混合之步驟者則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藉由使用混合機等將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與任意添加物混合,進行熔融混練而製造。熔融混練可藉由通常使用之方法、例如使用帶式混合機、亨舍爾混合機、班布里混合機、轉鼓、單螺桿擠出機、雙螺桿擠出機、雙向捏合機、多螺桿擠出機等之方法而進行。熔融混練時之加熱溫度可於通常150~300℃、較佳為220~300℃左右之範圍內適當選定。
[成形體] 本發明之成形體係包含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者。該成形體可以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之熔融混練物或經熔融混練而獲得之顆粒為原料,利用射出成形法、射出壓縮成形法、擠出成形法、吹塑成形法、加壓成形法、真空成形法及發泡成形法等而製造。特佳為使用所獲得之顆粒,利用射出成形法或射出壓縮成形法製造成形體。
成形體之厚度可根據用途而任意設定,尤其是於要求成形體之透明性之情形時,較佳為0.2~4.0 mm,更佳為0.3~3.0 mm,進而較佳為0.3~2.0 mm。若成形體之厚度為0.2 mm以上,則不會發生翹曲,可獲得良好之機械強度。又,若成形體之厚度為4.0 mm以下,則可獲得較高之透明性。
於成形體,視需要可形成硬塗膜、防霧膜、抗靜電膜、抗反射膜之覆膜,亦可製成2種以上之複合覆膜。 其中,就耐候性良好,能夠防止經時性之成形體表面之磨耗之方面而言,特佳為形成硬塗膜之覆膜。硬塗膜之材質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丙烯酸酯系硬塗劑、聚矽氧系硬塗劑、無機系硬塗劑等公知之材料。
包含本發明之聚碳酸酯樹脂之成形體可良好地用於需要透明性及剛性、進而耐損傷性及耐候性之構件,例如:1)天窗、車門遮陽板、後窗、側窗等汽車用零件、2)建築用玻璃、隔音壁、車庫、日光室及格柵類等建築用零件、3)軌道車輛、船舶用窗、4)電視、收錄機、攝錄影機、錄影機、影音播放器、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位多功能光碟)播放器、電話機、顯示器、電腦、暫存器、影印機、印表機、傳真機等之各種零件、外板及外殼之各零件等電氣設備用零件、5)行動電話、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個人數位助理)、相機、幻燈機、鐘錶、計算器、測量器、顯示機器等精密機械等之殼體及外罩類等精密機器用零件、6)塑膠棚、溫室等農業用零件、7)照明外罩或擋板、室內裝飾器具類等傢俱用零件等。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實施例。
[1.末端改性聚有機矽氧烷之製造] 合成例1:PDMS-1之製造 氮氣氛圍下,向下式:
[化20]
所表示之平均鏈長為45之α,ω-二氫有機聚矽氧烷 100 g中,添加下式:
[化21]
所表示之氧乙烯單元之平均重複數為12之單末端烯丙基改性聚乙二醇35.3 g(相對於聚有機矽氧烷為2倍莫耳量)。向其中添加作為溶劑之甲苯338 g(相對於聚有機矽氧烷與聚乙二醇之合計質量為2.5份)後,將溫度維持在80℃並充分攪拌。繼而,以鉑原子之質量相對於上述聚有機矽氧烷中之矽氧烷單元(-[Si(CH 3) 2O]-)之合計質量成為5質量ppm之量添加作為矽氫化觸媒之鉑之乙烯基矽氧烷錯合物(鉑(0)-1,3-二乙烯基-1,1,3,3-四甲基二矽氧烷錯合物)之甲苯溶液,於反應溫度110℃下攪拌10小時。從所獲得之混合物中去除甲苯及鉑觸媒,獲得改性聚有機矽氧烷PDMS-1。
合成例2:PDMS-2之製造 除了使用平均鏈長為61之α,ω-二氫有機聚矽氧烷100 g來代替平均鏈長為45之α,ω-二氫有機聚矽氧烷,以及使用氧乙烯單元之平均重複數為15之單末端烯丙基改性聚乙二醇31.4 g來代替氧乙烯單元之平均重複數為12之單末端烯丙基改性聚乙二醇以外,以與合成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改性聚有機矽氧烷PDMS-2。
合成例3:PDMS-3之製造 除了使用平均鏈長為24之α,ω-二氫有機聚矽氧烷來代替平均鏈長為45之α,ω-二氫有機聚矽氧烷,以及使用氧乙烯單元之平均重複數為12之單末端烯丙基改性聚乙二醇63.8 g以外,以與合成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改性聚有機矽氧烷PDMS-3。
合成例4:PDMS-4之製造 除了使用平均鏈長為30之聚有機矽氧烷來代替平均鏈長為45之α,ω-二氫有機聚矽氧烷,以及使用乙二醇單烯丙醚8.9 g來代替氧乙烯單元之平均重複數為12之單末端烯丙基改性聚乙二醇以外,以與合成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改性聚有機矽氧烷PDMS-4。 再者,乙二醇單烯丙醚具有1個氧乙烯單元。
合成例5:PDMS-5之製造 除了使用氧乙烯單元之平均重複數為8之單末端烯丙基改性聚乙二醇(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造,Uniox PK-5002)24.2 g來代替氧乙烯單元之平均重複數為12之單末端烯丙基改性聚乙二醇以外,以與合成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改性聚有機矽氧烷PDMS-5。
合成例6:PDMS-6之製造 除了使用氧乙烯單元之平均重複數為38之單末端烯丙基改性聚乙二醇(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造,Uniox PK-5005)102.0 g來代替氧乙烯單元之平均重複數為12之單末端烯丙基改性聚乙二醇以外,以與合成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改性聚有機矽氧烷PDMS-6。
合成例7:PDMS-7之製造 除了使用平均鏈長為88之聚有機矽氧烷100 g來代替平均鏈長為45之α,ω-二氫有機聚矽氧烷,以及使用氧乙烯單元之平均重複數為15之單末端烯丙基改性聚乙二醇21.2 g來代替氧乙烯單元之平均重複數為12之單末端烯丙基改性聚乙二醇以外,以與合成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改性聚有機矽氧烷PDMS-7。
合成例8:PDMS-8之製造
氮氣氛圍下,向下式: [化22]
所表示之平均鏈長為39之聚有機矽氧烷100 g中,添加2-烯丙基苯酚9.1 g(相對於聚有機矽氧烷為2倍莫耳量)後,將溫度維持在100℃並充分攪拌。繼而,以鉑原子之質量相對於上述聚有機矽氧烷中之矽氧烷單元(-[Si(CH 3) 2O]-)成為5質量ppm之量添加作為鉑觸媒之鉑之乙烯基矽氧烷錯合物(鉑(0)-1,3-二乙烯基-1,1,3,3-四甲基二矽氧烷錯合物)之甲苯溶液,於反應溫度100℃下攪拌10小時。從所獲得之混合物中去除甲苯及鉑觸媒,獲得改性聚有機矽氧烷PDMS-8。
將合成例1~8之概要示於下述表1。
[表1] 表1
   聚有機矽氧烷 聚醚等
烯丙醚改性聚乙二醇 其他醚化合物
平均鏈長 調配量 [g] 平均重複數 調配量 [g] 化合物 調配量 [g]
合成例1 PDMS-1 45 100 12 35.3      
合成例2 PDMS-2 61 100 15 31.4      
合成例3 PDMS-3 24 100 12 63.8      
合成例4 PDMS-4 30 100       乙二醇單烯丙醚 8.9
合成例5 PDMS-5 45 100 8 24.2      
合成例6 PDMS-6 45 100 38 102      
合成例7 PDMS-7 88 100 15 21.2      
合成例8 PDMS-8 39 100       2-烯丙基苯酚 9.1
實施例1 藉由以下原料及條件,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 向具備攪拌裝置、氮氣導入管、加熱器、捕獲餾出苯酚之捕獲器(trap)、及減壓裝置之10 L之不鏽鋼製反應器中,投入作為二醇單體之雙酚A(BisP-A;2,489.9 g)及作為碳酸酯化合物之碳酸二苯酯(DPC;2,500 g)(各原料之莫耳比率:BisP-A/DPC=100/107)、合成例1中獲得之改性聚有機矽氧烷PDMS-1 87.1 g,於150℃下使該等原料單體完全熔融,其後對反應器內部進行氮氣置換。 投入作為觸媒之0.01 mol/L之氫氧化鈉1.64 mL(相對於所有二醇單體之莫耳數為1.5×10 -6倍量),開始聚合,耗時60分鐘左右使反應器內溫度升溫至180℃,以及將反應器內壓力減壓至200 mmHg(26.6 kPa),保持該反應條件直至苯酚餾出量成為0.2 L。 其次,耗時120分鐘左右使反應器內溫度升溫至240℃,保持該反應條件直至苯酚餾出1.5 L。繼而,耗時120分鐘左右使反應器內溫度升溫至280℃,以及將反應器內壓力減壓至1 mmHg(0.1 kPa)以下,使苯酚餾出2 L以上,繼續反應直至成為規定之攪拌轉矩。 其後,導入氮氣,升壓至常壓,投入作為觸媒失活劑之對甲苯磺酸丁酯0.037 g(相對於所投入之氫氧化鈉之莫耳數為10倍量)。
進而,向反應器中以相對於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理論產量分別成為0.05質量份之方式投入下述抗氧化劑1及抗氧化劑2,充分攪拌。其後,向反應器內導入高壓氮氣,從反應器底部擠出熔融狀態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線料。利用造粒機切割所獲得之線料,獲得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PC-POS1之顆粒。
用於製造之原料如下所述。 ·雙酚A(BisP-A)[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碳酸二苯酯(DPC)[三井精細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0.01 mol/L之氫氧化鈉水溶液[富士膠片和光純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抗氧化劑(C): 抗氧化劑1:亞磷酸三(2,4-二第三丁基苯基)酯[巴斯夫日本股份有限公司製造,Irgafos168] 抗氧化劑2:季戊四醇-四[3-(3,5-二第三丁基-4-羥苯基)丙酸酯][巴斯夫日本股份有限公司製造,Irganox1010]
實施例2 除了使用179.7 g改性聚有機矽氧烷PDMS-1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
實施例3 除了使用244.8 g改性聚有機矽氧烷PDMS-1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
實施例4 除了使用合成例2中獲得之PDMS-2 117.3 g作為改性聚有機矽氧烷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
實施例5 除了使用PDMS-2 179.7 g作為改性聚有機矽氧烷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
實施例6 除了使用PDMS-2 244.8 g作為改性聚有機矽氧烷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
實施例7 除了使用PDMS-1 179.7 g作為改性聚有機矽氧烷,到達規定轉矩後亦繼續反應30分鐘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
實施例8 除了使用PDMS-2 117.3 g作為改性聚有機矽氧烷,到達規定轉矩後亦繼續反應30分鐘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
比較例1 除了使用PDMS-3 179.7 g作為改性聚有機矽氧烷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
比較例2 除了使用PDMS-4 179.7 g作為改性聚有機矽氧烷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
比較例3 除了使用PDMS-5 179.7 g作為改性聚有機矽氧烷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
比較例4 除了使用PDMS-5 312.8 g作為改性聚有機矽氧烷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
比較例5 除了使用PDMS-6 179.7 g作為改性聚有機矽氧烷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
比較例6 除了使用PDMS-7 179.7 g作為改性聚有機矽氧烷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
比較例7 除了使用PDMS-8 179.7 g作為聚醚改性聚有機矽氧烷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
比較例8 除了使用PDMS-1 8.4 g作為改性聚有機矽氧烷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
[評估] 針對實施例1~8及比較例1~8中製造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顆粒,進行以下評估。 (1) 1H-NMR測定 基於藉由 1H-NMR測定而獲得之下述源自特定結構之峰之積分值,算出聚有機矽氧烷結構之平均鏈長、聚醚結構之平均重複數、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之含量、及聚有機矽氧烷結構(A-3)之含量。 NMR裝置:JEOL RESONANCE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ECA-500 探針:TH5 對應5 NMR試樣管 觀測範圍:-5~15 ppm 觀測中心:5 ppm 脈衝重複時間:9秒 脈衝寬度:45° 累計次數:256次 NMR試樣管:5 樣品量:30~40 mg 溶劑:氘氯仿 測定溫度:室溫 A:δ7.3~7.5附近所觀測到之苯基部分之間位之峰積分值 B:δ3.3~4.5附近所觀測到之PEG部分之亞甲基之峰積分值 C:δ1.50~2.00附近所觀測到之雙酚A部分之甲基之峰積分值 D:δ-0.02~0.4附近所觀測到之二甲基矽氧烷部分之甲基之峰積分值 E:δ0.52附近所觀測到之二甲基矽氧烷末端部分之亞甲基之峰積分值 F:δ4.3附近所觀測到之與碳酸酯鍵連結之聚乙二醇末端亞甲基之峰積分值 a=A/2 b=B/4 c=(C-e×2)/6 d=D/6 e=E/2 f=F/2 T=a+b+c+d h=a/T×100 i=b/T×100 j=c/T×100 k=d/T×100 TW=h×93+i×44+j×254+k×74.1
·聚有機矽氧烷結構之平均鏈長 n a之平均值=d/(e/2) ·聚醚結構之平均重複數 n b之平均值=b/e ·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之含量 (A-1)之含量[質量%]=(i×44+k×74.1)/TW×100 ·聚有機矽氧烷結構(A-3)之含量 (A-3)之含量[質量%]=(k×74.1)/TW×100
(2)黏度平均分子量之測定方法 使用烏氏黏度計,測定20℃之二氯甲烷溶液(濃度:g/L)之黏度,據此求出極限黏度[η],藉由下式(Schnell之式)算出黏度平均分子量(Mv)。將結果示於表2及3。 [η]=1.23×10 -5Mv 0.83
(3)流動性:Q值之測定方法 Q值依據JIS K7210-1:2014,藉由以下方法進行測定。 向高架式流動測試儀中投入上述製造之顆粒,於280℃、160 kg之壓力下,測定從直徑1 mm、長度10 mm之噴嘴流出之熔融樹脂量(×10 -2mL/秒)。將結果示於表2及3。 Q值(流動值)[單位:10 -2mL/秒]表示每單位時間之流出量,數值越高,表示流動性越優異。
(4)耐衝擊性:夏比衝擊強度之測定方法 於100℃下對上述製造之顆粒進行5小時乾燥後,從於缸體溫度280℃、模具80℃下射出成形之機械物性評估用啞鈴試驗片(全長:169 mm;較窄之平行部分之長度/寬度:80 mm/10 mm;較寬之平行部分之長度/寬度:35 mm/20 mm;厚度:3 mm)之直列部分切出長度80 mm、寬度10 mm、厚度3 mm之短條狀試驗片。進而,使用於後期加工中賦予了缺口(r=0.25 mm±0.05 mm)之試驗片,依據ISO 179-1:2010,藉由夏比衝擊試驗機(Charpy impact tester,型號611,東洋精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測定23℃、0℃及-20℃下之夏比衝擊強度。將結果示於表2及3。
(5)拉伸伸長率之測定方法 於100℃下對上述製造之顆粒進行5小時乾燥後,使用在缸體溫度280℃、模具80℃下射出成形之機械物性評估用啞鈴試驗片(全長:169 mm;較窄之平行部分之長度/寬度:80 mm/10 mm;較寬之平行部分之長度/寬度:35 mm/20 mm;厚度:4 mm),依據ISO 527-1、2:2012進行測定。將結果示於表2及3。
(6)成形體外觀之評估方法 於100℃下對上述製造之顆粒進行5小時乾燥後,抓住在缸體溫度280℃、模具80℃下射出成形之機械物性評估用啞鈴試驗片(全長:169 mm;較窄之平行部分之長度/寬度:80 mm/10 mm;較寬之平行部分之長度/寬度:35 mm/20 mm;厚度:4 mm)之較寬之平行部分並彎曲,將端部(寬度20 mm)間距離設為140 mm,藉由目視而評估此時的較窄之平行部分中有無表面剝離。 A:有表面剝離 B:無表面剝離 將結果示於表2及3。
[表2] 表2
      實施例
1 2 3 4 5 6 7 8
n a之平均值    45.5 45.1 44.8 60.8 61 61.1 45.2 61
n b之平均值    12.1 12 11.9 15.1 15.2 14.9 12.1 15.3
n b之平均值/n a之平均值    0.27 0.27 0.27 0.25 0.25 0.25 0.27 0.25
(A-1)含量 質量% 3.0 5.8 7.8 3.8 5.9 8.0 5.9 3.8
(A-3)含量 質量% 2.2 4.3 5.6 3.0 4.5 5.8 4.3 2.9
黏度平均分子量 Mv 20800 20100 21600 20400 22500 23800 23400 23700
流動性 Q值 [×10 -2mL/秒] 18 20 36 18 36 48 14 16
夏比衝擊強度 (3 mmt,有缺口) 23℃ 88 86 73 77 95 89 75 89
0℃ 75 72 66 73 85 82 75 84
-20℃ 68 66 65 67 69 71 72 82
拉伸伸長率 [%] 67 70 68 69 75 73 68 97
成形體外觀    A A A A A A A A
[表3] 表3
      比較例
1 2 3 4 5 6 7 8
n a之平均值    23.8 29.5 45.0 44.8 45.1 88.3 - 45.0
n b之平均值    12.0 1.0 8.2 8.1 37.7 15.1 - 12.3
n b之平均值/n a之平均值    0.50 0.03 0.18 0.18 0.84 0.17 - 0.27
(Α-1)含量 質量% 6.0 5.8 5.9 10.1 6.0 4.9 - 0.9
(Α-3)含量 質量% 3.5 5.5 4.9 7.9 2.7 5.0 5.5 0.6
黏度平均分子量 Mv 20700 20200 20100 20100 19600 20500 20000 20700
流動性 Q值 [×10 -2mL/秒] 23 15 24 25 52 24 35 12
夏比衝擊強度 (3 mmt,有缺口) 23℃ 10 61 81 85 14 85 63 76
0℃ 8 56 35 70 13 75 55 63
-20℃ 8 38 12 65 12 56 43 25
拉伸伸長率 [%] 88 12 18 3 49 11 8 72
成形體外觀    A B B B A B B A

Claims (14)

  1. 一種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係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包含: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其包含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以及 聚碳酸酯嵌段(A-2),其包含下述通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且 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之含量為2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 n b之平均值相對於n a之平均值之比[(n b之平均值)/(n a之平均值)]為0.2以上0.4以下; [化1] [式中,R 1~R 4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碳數1~10之烷基、碳數1~10之烷氧基、碳數6~12之芳基或碳數7~22之烷基芳基;R 5及R 6分別獨立地表示碳數1~3之伸烷基,該等基可於主鏈及側鏈之至少一者中包含選自由-O-、-COO-、-CO-、-S-、-NH-、及-NR 111-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基;複數個R 7及R 8各自可相同或不同,表示碳數6~20之伸芳基、碳數1~10之伸烷基或碳數7~22之烷基伸芳基,該等基可於主鏈及側鏈之至少一者中包含選自由-O-、-COO-、-CO-、-S-、-NH-、-NR 111-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基;R 111表示碳數1~10之烷基或碳數6~10之芳基;z 1、z 2、u 1及u 2分別表示0或1;n a表示2~500之整數,n b分別獨立地表示2~200之整數;R 10表示碳數2~40之二價脂肪族烴基、碳數3~40之二價脂環式烴基或碳數6~20之二價芳香族烴基,該等基可經取代基取代,又,可包含選自由氧原子、氮原子、硫原子及鹵素原子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原子]。
  2. 如請求項1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於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A)中,n a之平均值為10以上90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上述n b之平均值相對於n a之平均值之比[(n b之平均值)/(n a之平均值)]為0.2以上0.35以下。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上述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由上述通式(1)、下述通式(1-2)或下述通式(1-3)所表示; [化2] [式中,R 1~R 8、z 1、z 2、u 1、u 2、n a及n b表示與上述相同之含義;於其等存在複數個之情形時,各自可相同亦可不同;β表示源自二異氰酸酯化合物之2價基或者源自二羧酸或二羧酸之鹵化物之2價基]。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包含上述通式(2)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之聚碳酸酯嵌段(A-2)包含下述通式(11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 [化3] [式中,R 55及R 56分別獨立地表示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或碳數1~6之烷氧基;X表示單鍵、碳數1~8之伸烷基、碳數2~8之亞烷基、碳數5~15之伸環烷基、碳數5~15之亞環烷基、茀二基、碳數7~15之芳基伸烷基、碳數7~15之芳基亞烷基、-S-、-SO-、-SO 2-、-O-或-CO-;s及t分別獨立地表示0~4之整數]。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於上述通式(1)中,R 1~R 4分別表示甲基。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於上述通式(1)中,R 5及R 6分別表示三亞甲基(-(CH 2) 3-)。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於上述通式(1)中,R 7及R 8分別表示二亞甲基(-(CH 2) 2-)、甲基取代二亞甲基(-CH 2CH(CH 3)-或-CH(CH 3)CH 2-)、三亞甲基(-(CH 2) 3-)或者四亞甲基(-(CH 2) 4-)。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中之上述含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1)所包含之包含下述通式(3)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之重複的聚有機矽氧烷結構(A-3)之含量為0.1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 [化4] [式中,R 1~R 2表示與上述相同之含義]。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黏度平均分子量(Mv)為15,000以上30,000以下。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係藉由熔融聚合法而獲得。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係使用二醇單體(a1)而獲得。
  13. 一種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
  14. 一種成形體,其包含如請求項13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TW112121995A 2022-06-13 2023-06-13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 TW2024006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95242 2022-06-13
JP2022-095242 2022-06-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0684A true TW202400684A (zh) 2024-01-01

Family

ID=89191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21995A TW202400684A (zh) 2022-06-13 2023-06-13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400684A (zh)
WO (1) WO202324362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0117A (ja) * 1996-08-27 1998-03-03 Toray Dow Corning Silicone Co Ltd シリコーン変性有機樹脂用共重合反応成分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709460B (zh) * 2015-06-17 2023-08-08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体
JP6589248B2 (ja) * 2018-06-12 2019-10-16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746474A (zh) * 2019-12-06 2022-07-12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和包含该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43620A1 (ja) 2023-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1122B (zh) 共聚碳酸酯組成物及含彼的物件
TWI567105B (zh) 共聚碳酸酯及含彼之組成物
TW202130711A (zh)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及包含該共聚物之樹脂組合物
TW202130709A (zh)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及包含該共聚物之樹脂組合物
TW202130710A (zh)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及包含該共聚物之樹脂組合物
JPWO2018159788A1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それを含む難燃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EP3406650B1 (en) Copolycarbonate and resin composition comprising same
TW202400684A (zh)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
JPH1145139A (ja) キートップ部材製造用材料
CN114106313A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和包含该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
WO2022260079A1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体
WO2022260074A1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体
TW202313797A (zh)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成形體
TW202313794A (zh)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成形體
TW202313795A (zh)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成形體
TW202313796A (zh)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成形體
WO2022260073A1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体
CN114106311A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制造方法和包含该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