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4730A - 影像擷取裝置 - Google Patents

影像擷取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4730A
TW202334730A TW111107052A TW111107052A TW202334730A TW 202334730 A TW202334730 A TW 202334730A TW 111107052 A TW111107052 A TW 111107052A TW 111107052 A TW111107052 A TW 111107052A TW 202334730 A TW202334730 A TW 20233473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justing member
shooting mode
stop
housing
image captu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7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2298B (zh
Inventor
潘永太
謝怡萍
葉俊傑
馬育正
Original Assignee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070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2298B/zh
Priority to US17/659,335 priority patent/US11733590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22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229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347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473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1Support related camera accessor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 Ultra Sonic Daignosis Equipment (AREA)
  • Separation By Low-Temperature Treat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影像擷取裝置,包括殼體、攝像組件、調整件、第一止擋結構以及第二止擋結構。攝像組件配置於殼體內,且部分攝像組件露出於殼體。調整件連接於攝像組件。調整件相對殼體進行轉動,進而帶動攝像組件轉動而於橫拍模式與直拍模式之間切換,且調整件具有抵靠結構。第一止擋結構與第二止擋結構配置於殼體與調整件之間,且第一止擋結構與第二止擋結構分別位於不同的位置。當調整件帶動攝像組件轉動而切換至橫拍模式時,抵靠結構定位於第一止擋結構,當調整件帶動攝像組件轉動而切換至直拍模式時,抵靠結構定位於第二止擋結構。

Description

影像擷取裝置
本發明係涉及影像光學的領域,尤其是關於一種影像擷取裝置。
近年來,隨著電子工業的演進以及工業技術的蓬勃發展,各種電子裝置設計及開發的走向逐漸朝輕便、易於攜帶的方向發展,以利使用者隨時隨地應用於行動商務、娛樂或休閒等用途。舉例而言,各式各樣的影像擷取裝置正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例如智慧型手機、穿戴式電子裝置、空拍裝置等電子裝置,其具有體積小且方便攜帶之優點,使用者得以於有使用需求時隨時取出並進行影像擷取並儲存,或進一步透過行動網路上傳至網際網路之中,不僅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更讓一般大眾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
一般來說,在使用者透過影像擷取裝置拍攝照片或影片的過程中,倘若要從直拍模式切換成橫拍模式或是橫拍模式切換成直拍模式,使用者都必需將已架設好的裝置設備拆卸後進行旋轉,然後再將裝置設備重新進行架設,而這樣切換直拍模式與橫拍模式的過程,對於使用者來說相當不便。
因此,如何針對上述的問題進行改善,實為本領域相關人員所關注的焦點。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影像擷取裝置,其可透過轉動攝像組件達到橫拍模式與直拍模式的切換。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影像擷取裝置,包括殼體、攝像組件、調整件、第一止擋結構以及第二止擋結構。攝像組件配置於殼體內,且部分攝像組件露出於殼體。調整件連接於攝像組件,調整件可相對殼體進行轉動,進而帶動攝像組件轉動而於橫拍模式與直拍模式之間進行切換,且調整件具有抵靠結構。第一止擋結構配置於殼體與調整件之間。第二止擋結構配置於殼體與調整件之間,且第二止擋結構與第一止擋結構分別位於不同的位置。當調整件帶動攝像組件轉動而由直拍模式切換至橫拍模式時,抵靠結構定位於第一止擋結構,當調整件帶動攝像組件轉動而由橫拍模式切換至直拍模式時,抵靠結構定位於第二止擋結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攝像組件包括罩體以及配置於罩體內的鏡頭模組,罩體包括朝向調整件的頂面以及開設於頂面的第一鏤空區域,鏡頭模組包括鏡頭單元、基座以及電路板,基座位於鏡頭單元與電路板之間,電路板固定於罩體,鏡頭單元穿過第一鏤空區域而從罩體露出。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殼體包括前殼體以及後殼體,前殼體具有第二鏤空區域,攝像組件配置於前殼體與後殼體之間,且鏡頭模組的鏡頭單元以及罩體的頂面從第二鏤空區域露出。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止擋結構與第二止擋結構沿著第二鏤空區域的周緣而分佈於不同的位置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調整件連接於罩體的頂面,使得前殼體被夾設於調整件與罩體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調整件包括頂部以及環繞壁體,頂部具有一第三鏤空區域,環繞壁體從頂部的周緣朝靠近前殼體的方向延伸,且環繞壁體具有彼此相對的內表面與外表面,抵靠結構配置於環繞壁體的內表面,鏡頭模組的鏡頭單元從第三鏤空區域露出。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調整件更包括防滑結構,防滑結構配置於環繞壁體的外表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調整件更包括標示結構,標示結構配置於頂部並與抵靠結構彼此相鄰,當調整件帶動攝像組件轉動而由直拍模式切換至橫拍模式時,抵靠結構定位於第一止擋結構,且標示結構與第一止擋結構彼此相對應,當調整件帶動攝像組件轉動而由橫拍模式切換至直拍模式時,抵靠結構定位於第二止擋結構,且標示結構與第二止擋結構彼此相對應。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止擋結構與第二止擋結構分別包括止擋凸部與彈性止擋凸部,當抵靠結構定位於第一止擋結構或第二止擋結構時,抵靠結構位於止擋凸部與彈性止擋凸部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止擋結構與殼體為一體成型的結構,第二止擋結構與殼體為一體成型的結構。
本發明實施例的影像擷取裝置,其透過轉動調整件來帶動攝像組件進行轉動,使得攝像組件於橫拍模式與直拍模式之間進行切換。此外,當調整件帶動攝像組件轉動而切換至橫拍模式或直拍模式時,可透過調整件的抵靠結構與第一止擋結構或第二止擋結構進行定位,使得攝像組件無論在橫拍模式或是直拍模式皆不會產生晃動而影響到拍攝品質。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閱圖1至圖5,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影像擷取裝置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之影像擷取裝置的元件分解示意圖。圖3為沿著圖1所示之AA線段的剖面示意圖。圖4為沿著圖1所示之BB線段的剖面示意圖。圖5為圖2所示之調整件於一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2所示之前殼體的俯視示意圖。圖7為本實施例的影像擷取裝置調整至橫拍模式的作動示意圖。圖8為本實施例的影像擷取裝置調整至直拍模式的作動示意圖。需特別說明的是,為了更清楚呈現本實施例影像擷取裝置的結構連接關係,在圖3與圖4的剖面示意圖中省略了如圖2所示的後殼體。
如圖1至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影像擷取裝置1包括殼體10、攝像組件11、調整件12、第一止擋結構13以及第二止擋結構14。攝像組件11配置於殼體10內,且部分的攝像組件11露出於殼體10。調整件12連接於攝像組件11,且調整件12可相對殼體10進行並進而帶動攝像組件11轉動而於橫拍模式與直拍模式之間進行切換。此外,本實施例的調整件12具有抵靠結構120。第一止擋結構13配置於殼體10與調整件12之間。第二止擋結構14配置於殼體10與調整件12之間,且第二止擋結構14與第一止擋結構13分別位於不同的位置上。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止擋結構13與第二止擋結構14可以與調整件12的抵靠結構120搭配,藉以提供調整件12在轉動至目標位置後的止擋定位功效。關於抵靠結構120、第一止擋結構13與第二止擋結構14之間的作動方式與連接關係將於後段說明進行描述。
以下再針對本實施例的影像擷取裝置1的其它細部構造做更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攝像組件11包括罩體111以及配置於罩體111內的鏡頭模組112。罩體111包括朝向調整件12的頂面1110以及開設於頂面1110的第一鏤空區域1111。鏡頭模組112包括鏡頭單元1120、基座1121以及電路板1122。鏡頭模組112的基座1121位於鏡頭單元1120與電路板1122之間。鏡頭模組112藉由電路板1122而固定於罩體111內,當鏡頭模組112固定於罩體111內後,鏡頭單元1120從罩體111的頂面1110的第一鏤空區域1111穿出而露出於罩體111之外。在本實例中,鏡頭模組112的電路板1122例如是透過鎖固件S1而鎖固在罩體111內,但本發明並不加限定電路板1122與罩體111之間的固定方式。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例的殼體10包括前殼體101以及後殼體102。前殼體101具有第二鏤空區域1010,攝像組件11配置於前殼體101與後殼體102之間,也就是攝像組件11容置於前殼體101與後殼體102彼此組設後所形成的容置空間內。當攝像組件11配置於殼體10內後,鏡頭模組112的鏡頭單元1120以及罩體111的頂面1110皆會從前殼體101的第二鏤空區域1010露出。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調整件12連接於攝像組件11的罩體111的頂面1110,當調整件12與罩體111的頂面1110連接後,殼體10的前殼體101會被夾設於調整件12與罩體111之間,使得調整件12能夠在不與前殼體101彼此固定的情況下而相對前殼體101進行轉動並帶動攝像組件11轉動。在本實施例中,調整件12例如是透過鎖固件S2而鎖固於攝像組件11的罩體111的頂面1110,但本發明並不加限定調整件12與罩體111之間的固定方式。
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調整件12包括頂部121以及環繞壁體122。調整件12的頂部121具有第三鏤空區域1210,環繞壁體122從頂部121的周緣處朝靠近前殼體101的方向延伸。環繞壁體122具有彼此相對的內表面1221與外表面1222,而調整件12的抵靠結構120配置於環繞壁體122的內表面1221上。當調整件12與攝像組件11的罩體111彼此固定後,鏡頭模組122的鏡頭單元1220會從調整件12的頂部121的第三鏤空區域1210露出。在本實施例中,調整件12的抵靠結構120例如是從環繞壁體122的內表面1221延伸而出的片狀體結構,但本發明並不加以限定抵靠結構120的構形。
如圖1、圖2與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調整件更包括標示結構123。標示結構123配置於頂部121,且標示結構123與配置於環繞壁體122的內表面1221的抵靠結構120相鄰靠近,也就是說標示結構123位於頂部121的周緣處並與抵靠結構120彼此相對應。當調整件12轉動至目標位置而使抵靠結構120定位於第一止擋結構13或第二止擋結構14時,標示結構123隨著調整件12的轉動而移動至對應第一止擋結構13的位置或是對應第二止擋結構14的位置,藉以讓使用者透過標示結構123所在的位置而清楚得知抵靠結構120定位於第一止擋結構13或是第二止擋結構14。在本實施例中,標示結構123例如是貫穿孔洞、於貫穿孔洞內配置便於識別的元件或是發光元件,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調整件12更包括防滑結構124。防滑結構124配置於環繞壁體122的外表面1222。使用者可以藉由此防滑結構124來轉動調整件12。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防滑結構124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端緣E1與第二端緣E2,且防滑結構124的第一端緣E1對應於配置於環繞壁體122的內表面1221的抵靠結構120。當調整件12轉動至目標位置而使抵靠結構120定位於第一止擋結構13或第二止擋結構14時,防滑結構124的第一端緣E1隨著調整件12的轉動而移動至對應第一止擋結構13的位置或是對應第二止擋結構14的位置,因此,使用者除了透過標示結構123來得知抵靠結構120定位於第一止擋結構13或是第二止擋結構14外,亦可透過防滑結構124的第一端緣E1所在的位置來得知。
如圖2與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第一止擋結構13與第二止擋結構14分別包括止擋凸部C1以及彈性止擋凸部C2。當調整件12轉動至目標位置而使抵靠結構120定位於第一止擋結構13或第二止擋結構14時,調整件12的抵靠結構120位於止擋凸部C1與彈性止擋凸部C2之間,進而達成使調整件12止擋定位於目標位置的功效。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止擋結構13與第二止擋結構14例如是與前殼體101為一體成型的結構,且第一止擋結構13與第二止擋結構14沿著前殼體101的第二鏤空區域1010的周緣而分佈而不同的位置上。具體而言,止擋凸部C1從前殼體101朝靠近調整件12的方向延伸而出,彈性止擋凸部C2則是於前殼體101上形成可撓性擺動的彈片,並於此彈片形成朝靠近調整件12的方向延伸而出的凸部。
以下再針對本實施例的抵靠結構120、第一止擋結構13與第二止擋結構14之間的作動方式與連接關係做更進一步的描述。
當使用者撥動調整件12而使調整件12相對殼體10進行轉動時,調整件12會動帶攝像組件11轉動而於橫拍模式與直拍模式進行切換。如圖7所示,當調整件12帶動攝像組件11轉動而切換至橫拍模式時,調整件12的抵靠結構120會隨著調整件12的轉動而移動至第一止擋結構13的位置上並定位於第一止擋結構13,也就是抵靠結構120抵靠於第一止擋結構13的止擋凸部C1與彈性止擋凸部C2之間,此時,標示結構123與防滑結構124的第一端緣E1也同時隨著調整件12的轉動而移動至對應第一止擋結構13的位置上。
如圖8所示,當調整件12帶動攝像組件11轉動而由橫拍模式切換至直拍模式時,調整件12的抵靠結構120會隨著調整件12的轉動而移動至第二止擋結構14的位置上並定位於第二止擋結構14,也就是抵靠結構120抵靠於第二止擋結構14的止擋凸部C1與彈性止擋凸部C2之間,此時,標示結構123與防滑結構124的第一端緣E1也同時隨著調整件12的轉動而移動至對應第二止擋結構14的位置上。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的影像擷取裝置,其透過轉動調整件來帶動攝像組件進行轉動,使得攝像組件於橫拍模式與直拍模式之間進行切換。此外,當調整件帶動攝像組件轉動而切換至橫拍模式或直拍模式時,可透過調整件的抵靠結構與第一止擋結構或第二止擋結構進行定位,使得攝像組件無論在橫拍模式或是直拍模式皆不會產生晃動而影響到拍攝品質。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專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影像擷取裝置 10:殼體 11:攝像組件 12:調整件 13:第一止擋結構 14:第二止擋結構 101:前殼體 102:後殼體 111:罩體 112:鏡頭模組 120:抵靠結構 121:頂部 122:環繞壁體 123:標示結構 124:防滑結構 1010:第二鏤空區域 1110:頂面 1111:第一鏤空區域 1120:鏡頭單元 1121:基座 1122:電路板 1210:第三鏤空區域 1221:內表面 1222:外表面 C1:止擋凸部 C2:彈性止擋凸部 E1:第一端緣 E2:第二端緣 S1、S2:鎖固件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影像擷取裝置的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之影像擷取裝置的元件分解示意圖。 圖3為沿著圖1所示之AA線段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沿著圖1所示之BB線段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圖2所示之調整件於一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2所示之前殼體的俯視示意圖。 圖7為本實施例的影像擷取裝置調整至橫拍模式的作動示意圖。 圖8為本實施例的影像擷取裝置調整至直拍模式的作動示意圖。
1:影像擷取裝置
10:殼體
11:攝像組件
12:調整件
13:第一止擋結構
14:第二止擋結構
101:前殼體
102:後殼體
111:罩體
112:鏡頭模組
121:頂部
122:環繞壁體
123:標示結構
124:防滑結構
1010:第二鏤空區域
1110:頂面
1111:第一鏤空區域
1120:鏡頭單元
1121:基座
1122:電路板
1210:第三鏤空區域
1222:外表面
C1:止擋凸部
C2:彈性止擋凸部
E1:第一端緣
E2:第二端緣

Claims (10)

  1. 一種影像擷取裝置,包括: 一殼體; 一攝像組件,配置於該殼體內,且部分該攝像組件露出於該殼體; 一調整件,連接於該攝像組件,該調整件可相對該殼體進行轉動,進而帶動該攝像組件轉動而於一橫拍模式與一直拍模式之間進行切換,且該調整件具有一抵靠結構; 一第一止擋結構,配置於該殼體與該調整件之間;以及 一第二止擋結構,配置於該殼體與該調整件之間,且該第二止擋結構與該第一止擋結構分別位於不同的位置; 其中,當該調整件帶動該攝像組件轉動而由該直拍模式切換至該橫拍模式時,該抵靠結構定位於該第一止擋結構,當該調整件帶動該攝像組件轉動而由該橫拍模式切換至該直拍模式時,該抵靠結構定位於該第二止擋結構。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攝像組件包括一罩體以及配置於該罩體內的一鏡頭模組,該罩體包括朝向該調整件的一頂面以及開設於該頂面的一第一鏤空區域,該鏡頭模組包括一鏡頭單元、一基座以及一電路板,該基座位於該鏡頭單元與該電路板之間,該電路板固定於該罩體,該鏡頭單元穿過該第一鏤空區域而從該罩體露出。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殼體包括一前殼體以及一後殼體,該前殼體具有一第二鏤空區域,該攝像組件配置於該前殼體與該後殼體之間,且該鏡頭模組的該鏡頭單元以及該罩體的該頂面從該第二鏤空區域露出。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第一止擋結構與該第二止擋結構沿著該第二鏤空區域的周緣而分佈於不同的位置上。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調整件連接於該罩體的該頂面,使得該前殼體被夾設於該調整件與該罩體之間。
  6. 如請求項3所述的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調整件包括一頂部以及一環繞壁體,該頂部具有一第三鏤空區域,該環繞壁體從該頂部的周緣朝靠近該前殼體的方向延伸,且該環繞壁體具有彼此相對的一內表面與一外表面,該抵靠結構配置於該環繞壁體的該內表面,該鏡頭模組的該鏡頭單元從該第三鏤空區域露出。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調整件更包括一防滑結構,該防滑結構配置於該環繞壁體的該外表面。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調整件更包括一標示結構,該標示結構配置於該頂部並與該抵靠結構彼此相鄰,當該調整件帶動該攝像組件轉動而由該直拍模式切換至該橫拍模式時,該抵靠結構定位於該第一止擋結構,且該標示結構與該第一止擋結構彼此相對應,當該調整件帶動該攝像組件轉動而由該橫拍模式切換至該直拍模式時,該抵靠結構定位於該第二止擋結構,且該標示結構與該第二止擋結構彼此相對應。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第一止擋結構與該第二止擋結構分別包括一止擋凸部與一彈性止擋凸部,當該抵靠結構定位於該第一止擋結構或該第二止擋結構時,該抵靠結構位於該止擋凸部與該彈性止擋凸部之間。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第一止擋結構與該殼體為一體成型的結構,該第二止擋結構與該殼體為一體成型的結構。
TW111107052A 2022-02-25 2022-02-25 影像擷取裝置 TWI8022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7052A TWI802298B (zh) 2022-02-25 2022-02-25 影像擷取裝置
US17/659,335 US11733590B1 (en) 2022-02-25 2022-04-15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7052A TWI802298B (zh) 2022-02-25 2022-02-25 影像擷取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2298B TWI802298B (zh) 2023-05-11
TW202334730A true TW202334730A (zh) 2023-09-01

Family

ID=87424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7052A TWI802298B (zh) 2022-02-25 2022-02-25 影像擷取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733590B1 (zh)
TW (1) TWI80229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86712B2 (ja) * 2003-05-29 2008-11-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装置
TWM260753U (en) * 2004-06-10 2005-04-01 Tekom Technologies Inc Portrait camera
US7664388B2 (en) * 2006-08-03 2010-02-16 Altek Corporation Device with a lens-rotation mechanism
JP5935066B2 (ja) * 2011-08-25 2016-06-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WO2015051501A1 (en) * 2013-10-08 2015-04-16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stabilization and vibration reduction
US10602040B2 (en) * 2015-02-27 2020-03-24 I&Eye Enterprises, LLC Wastewater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EP3568729A4 (en) * 2017-05-26 2020-02-26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TION CAMERA WITH EMBEDDED CARDANIUM SUSPENSION
TWI629555B (zh) * 2017-08-24 2018-07-1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裝置
US11082596B2 (en) * 2018-03-25 2021-08-03 Moment Inc Anamorphic optical assembly for mobile camera-enabled device and device case
CN110661932A (zh) * 2018-06-28 2020-01-07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
US20200310227A1 (en) * 2019-03-29 2020-10-01 Apple Inc. Lens holder to compensate for optical focal shift by thermo-mechanical expansion
TWI702490B (zh) * 2019-08-30 2020-08-2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旋轉攝像結構的顯示器
US20220137491A1 (en) * 2020-10-30 2022-05-05 Moment Inc Mobile smart device case with accessory interfa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33590B1 (en) 2023-08-22
TWI802298B (zh) 2023-05-11
US20230273506A1 (en) 2023-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73856B2 (en) Image-snapping device
US7392071B2 (en) Rotary module with digital camera module
US1147019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rotating optical module
JP2004320742A (ja) 回転型カメラレンズハウジングを備える携帯用端末機
US8368808B2 (en) Camera module having a rotatable imaging unit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10277789B2 (en) Camera device
TWI633355B (zh) 雙鏡頭模組及其電子裝置
US8477237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djustable camera
US20060005354A1 (en) Hinge device, hinge unit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TW202334730A (zh) 影像擷取裝置
JP6265762B2 (ja) 電子機器
TWM631723U (zh) 影像擷取裝置
JP6238773B2 (ja) 電子機器
EP1775938B1 (en) Optical viewfinder of a camera
TWI396429B (zh) 移動通訊裝置
CN116744090A (zh) 图像提取装置
TWI421623B (zh) 相機模組及使用該相機模組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WO2019086020A1 (zh) 功能组件及移动终端
JP2017003630A (ja) 撮像装置
TWI418285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JP6265763B2 (ja) 電子機器
JP5747934B2 (ja) 筐体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JP2005124127A (ja) 携帯機器
JP2005109538A (ja) カメラ付き折畳式携帯電話機
JP2005354398A (ja) 携帯情報端末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