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2168A - 楔塊插入裝置 - Google Patents

楔塊插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2168A
TW202332168A TW111102714A TW111102714A TW202332168A TW 202332168 A TW202332168 A TW 202332168A TW 111102714 A TW111102714 A TW 111102714A TW 111102714 A TW111102714 A TW 111102714A TW 202332168 A TW202332168 A TW 20233216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edge
guide
axial direction
stator core
axi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27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橋本步
金中湧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027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332168A/zh
Publication of TW202332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2168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提供對楔塊的壓曲進行抑制的楔塊插入裝置。楔塊插入裝置(200)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將楔塊(30)插入至插槽(21),該插槽在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上貫穿且配置有絕緣紙(40),該楔塊配置在插入於插槽(21)的線圈(10)與定子芯部(20)之間,楔塊插入裝置包括楔塊引導件(220),其配置於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且配置於相鄰的插槽(21)間,楔塊引導件(220)具有:第一引導件(230),其具有在軸向另一側的端部配置的前端部(232);以及第二引導件(240),其在與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的端面(20a)間收納前端部(232)。

Description

楔塊插入裝置
本發明關於一種楔塊插入裝置。
以往,已知一種楔塊插入裝置,為了使插入至定子芯部的插槽中的線圈與定子芯部絕緣,將楔塊插入至線圈與定子芯部之間。例如,日本特開2015-233367(專利文献1)公開了一種線組楔塊插入機,包括楔塊引導件,其在插槽内表面配置有插槽纸且插槽纸具有從定子芯部的端面突出並折返的袖口部(日语:カフス部)的定子中,對楔塊進行引導,楔塊引導件在前端具有配置於相鄰的插槽纸的袖口部間的凸部。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233367號公報。
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然而,當使用上述專利文獻1的楔塊插入機將楔塊向上推時,由於凸部與定子芯部之間的間隙,存在楔塊壓曲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對楔塊的壓曲進行抑制的楔塊插入裝置。
解決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觀點的楔塊插入裝置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將楔塊插入至插槽,所述插槽在定子芯部的軸向上貫穿且配置有絕緣紙,所述楔塊配置在插入於插槽的線圈與定子芯部之間,所述楔塊插入裝置包括楔塊引導件,所述楔塊引導件配置於定子芯部的軸向一側且配置於相鄰的插槽間,楔塊引導件具有:第一引導件,所述第一引導件具有在軸向另一側的端部配置的前端部;以及第二引導件,所述第二引導件在與定子芯部的軸向一側的端面間收納前端部。
發明效果 本發明能提供對楔塊的壓曲進行抑制的楔塊插入裝置。
以下,基於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附圖中,對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標注相同的參考符號,並且不重複其說明。
而且,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定子1的中心軸線延伸的方向、即插槽21的貫穿方向設為“軸向”。將沿著軸向的一側設為上(前)側,另一側設為下(後)側。上下(前後)方向用於規定位置關係,而並非限定實際的方向。即,下方向並不一定指重力方向。軸向沒有特別限定,其包括鉛垂方向、水平方向以及與鉛垂方向、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等。
而且,將與定子1的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設為“徑向”。此外,將沿著以定子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弧的方向設為“周向”。
另外,在以下說明中使用的附圖中,有時為了強調特徵部分這一目的,出於方便而放大表示作為特徵的部分。因此,各結構要素的尺寸及比例並不一定與實際相同。此外,有時為了同樣的目的而省略不作為特徵的部分進行圖示。
(定子) 如圖1所示,定子1是馬達的構成部件,與未圖示的轉子相互作用而產生旋轉力矩。本實施方式的定子1設為以跨及若干個插槽21的方式捲繞線圈10的分佈捲繞。定子1包括線圈10、定子芯部20、楔塊30及絕緣紙40。
<定子芯部> 定子芯部20形成為中空的圓柱形狀。定子芯部20是使薄矽鋼板重疊而形成的。定子芯部20以放射狀形成有多個極齒23。極齒23彼此之間形成有插槽21。極齒23隔著插槽21沿徑向延伸。插槽21形成有作為徑向開口部的插槽開口22。本實施方式的定子芯部20是一體型的定子芯部。
<線圈> 線圈10是線圈線以環狀捲繞而成的。本實施方式的線圈線為圓線,但並不受特別限定,也可以是扁線等。
線圈10具有兩個線圈邊部和線圈跨接部。兩個線圈邊部收容在插槽21內。具體而言,收納有一方的線圈邊部的插槽21與收納有另一方的線圈邊部的插槽21不同。收納有一方的線圈邊部的插槽21與收納有另一方的線圈邊部的插槽21可以如圖1所示隔著其他插槽沿周向配置,也可以相鄰(未圖示)。
<楔塊> 楔塊30配置於插入至插槽21的線圈10與定子芯部20之間。在圖1中,楔塊30配置於線圈10與插槽開口22之間。楔塊30將插槽開口22封堵。楔塊30使定子芯部20與線圈10絕緣。楔塊30的軸向長度大於插槽21的軸向長度。
本實施方式的楔塊30在軸向觀察時呈U字形狀。詳細而言,如圖1所示,包括:沿周向延伸的周向部31;以及從周向部31的兩端部朝徑向外側延伸的兩個徑向部32。周向部31及徑向部32可以由一個構件構成,也可以將彼此不同的構件連接。
<絕緣紙> 如圖1所示,絕緣紙40對插入至插槽21的線圈10進行覆蓋。絕緣紙40在插槽21中沿著對去掉徑向內側的空間進行劃界的極齒配置。本實施方式的絕緣紙40呈U字狀。詳細而言,如圖1所示,包括:沿周向延伸的周向部41;以及從周向部41的兩端部朝徑向內側延伸的兩個徑向部42。在圖1中,絕緣紙40的開口與楔塊30的開口彼此反向。
如圖2~圖6所示,絕緣紙40具有從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的端面20a突出並折返的袖口部43。另外,也可以是,絕緣紙40還具有從定子芯部20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面突出並折返的袖口部(未圖示)。
(楔塊插入裝置) 參照圖1~圖11,對楔塊插入裝置200進行說明。另外,圖2~圖5示出將楔塊30引導至插槽21的工序,以圖2~圖5的順序實施。圖6的(A)~(C)分別與圖2~4對應,概略示出第二引導件240的內部。圖7~圖11示出將楔塊30及線圈10插入至插槽21的工序,以圖7~圖11的順序實施。圖8也是包括楔塊插入裝置200的線圈插入裝置100的示意圖。圖2和圖7示出相同工序,圖5和圖8示出相同工序,圖10和圖11示出相同工序。
如圖2~圖11所示,楔塊插入裝置200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圖3中,從右側朝左側)將楔塊30插入至插槽21。插槽21在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上貫穿,配置有絕緣紙40。楔塊30配置於插入至插槽21的線圈10與定子芯部20之間。這裡,楔塊插入裝置200將楔塊30分別插入定子芯部20的多個插槽21。
楔塊插入裝置200包括圖2~圖6示出的楔塊引導件220及圖7~圖11示出的楔塊支承機構210。本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裝置200不包括楔塊推動件。
<楔塊引導件> 如圖2~圖5所示,楔塊引導件220收容楔塊30。楔塊引導件220將楔塊30引導至插槽21。
楔塊引導件220配置於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且配置於相鄰的插槽21間。楔塊引導件220沿軸向延伸。
楔塊引導件220具有第一引導件230及第二引導件240。第二引導件240配置為比第一引導件230靠軸向一側。第一引導件230和第二引導件240由不同構件構成並被連接。
第一引導件230具有主體部231及前端部232。主體部231和前端部232也可以由不同構件構成,但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一個構件構成。
主體部231配置於軸向一側的端部。主體部231配置為比前端部232靠第二引導件240側。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主體部231的周向的寬度是相同的。
前端部232配置於軸向另一側的端部。前端部232具有如下的形狀:定子芯部20的周向的寬度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變小。即,前端部232具有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前端變細的形狀。由此,能抑制袖口部43的損傷。
第二引導件240與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的端面20a對前端部232進行收納。第二引導件240只要是收納第一引導件230的前端部232的結構就沒有特別限定,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3~圖5所示,對第一引導件230整體進行收納。如圖4和圖5所示,當第二引導件240收納前端部232時,第二引導件240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面241與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的端面20a接觸。
如圖2~圖5所示,第二引導件240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面241具有與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的端面20a平行的部分。由此,當第二引導件240在與定子芯部20間收納前端部232時,能夠進一步減少定子芯部20與前端部232的間隙。因此,能進一步抑制楔塊30的壓曲。
而且,在軸向觀察時,第二引導件240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面241具有與插槽形狀匹配的端面形狀。這裡,第二引導件240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面241整體與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的端面20a平行。而且,第二引導件240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面241的周向寬度比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的端面20a的周向寬度小。並且,在第二引導件240收納第一引導件230整體的狀態下,第二引導件240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面241與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的端面20a接觸。
如圖6所示,第二引導件240具有軸向另一側開口的筒狀部242。如圖6的(C)所示,在軸向觀察時,前端部232位於筒狀部242的內側。另外,如圖6的(A)和(B)所示,在軸向觀察時,前端部232有時不位於筒狀部242的內側。第二引導件240通過在軸向上相對於第一引導件230相對移動,能在與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的端面20a之間將前端部232收納在筒狀部242的內側。另外,在圖6中,筒狀部242的軸向一側的端部配置有將開口封堵的蓋部。
如此,第二引導件240能在軸向上相對於第一引導件230相對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引導件240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移動。由此,能容易地實現第二引導件240在與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的端面20a間收納前端部232的機構。
第二引導件240具有引導部243及邊緣部244。引導部243配置為比邊緣部244靠軸向一側。引導部243及邊緣部244也可以由不同構件構成,但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一個構件構成。
如圖5所示,引導部243與楔塊30接觸。邊緣部244位於軸向另一側的端部。邊緣部244中,定子芯部20的周向的寬度比引導部243小。即,如圖2所示,邊緣部244的寬度W244小於引導部243的寬度W243。如圖5所示,通過將絕緣紙40的一部分(這裡為袖口部43)收納於邊緣部244,能對楔塊30與絕緣紙40的一部分(這裡為袖口部43)的干擾進行抑制。這裡,如圖2所示,引導部243的周向的寬度W243恒定。而且,邊緣部244的周向的寬度W244恒定。另外,如圖2~圖5所示,在引導部243與邊緣部244間形成臺階。
如圖2所示,邊緣部244的軸向長度L244大於袖口部43的軸向長度L43。由此,能將袖口部43整體收納於邊緣部244,因而能進一步抑制楔塊30與袖口部43的干擾。為了抑制楔塊30的壓曲,優選邊緣部244的軸向長度L244與袖口部43的軸向長度L43接近。即,優選邊緣部244的軸向長度L244比袖口部43的軸向長度L43稍長。例如,邊緣部244的軸向長度L244相對於袖口部43的軸向長度L43的比(邊緣部244的軸向長度L244/袖口部43的軸向長度L43)超過1且為1.1以下。
在圖5示出的軸向觀察時,邊緣部244與插槽21之間的間隙G1大於絕緣紙40的厚度。由此,能容易地將袖口部43收納於邊緣部244。為了抑制楔塊30的壓曲,優選邊緣部244與插槽21之間的間隙G1接近絕緣紙40的厚度。即,間隙G1優選為稍稍超過絕緣紙40的厚度。邊緣部244與插槽21之間的間隙G1相對於絕緣紙40的厚度的比(邊緣部244與插槽21之間的間隙G1的寬度/絕緣紙40的厚度)超過1且為1.1以下。
而且,如圖2所示,在一個第二引導件240(邊緣部244及與邊緣部244相連的引導部243)中,邊緣部244的周向端緣與引導部243的周向端緣間的周向距離之差即間隙G2大於絕緣紙40的厚度的兩倍。即,間隙G2大於袖口部43的厚度。為了抑制楔塊30的壓曲,優選邊緣部244的周向端緣與引導部243的周向端緣間的間隙G2接近絕緣紙40的厚度的兩倍。即,間隙G2優選為稍稍超過絕緣紙40的厚度的兩倍。邊緣部244與引導部243之間的間隙G2相對於絕緣紙40的厚度的比(邊緣部244的周向端緣與引導部243的周向端緣之間的間隙G2/絕緣紙40的厚度)超過2且為2.2以下。
另外,邊緣部244的軸向長度L244在圖2~圖5中比引導部243的軸向長度L233小,但沒有特別限定。
如圖6的(A)~(C)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彈性構件221連接第一引導件230與第二引導件240。詳細而言,作為第二引導件240收納前端部232的機構,第一引導件230的一側的端部和第二引導件240的另一側的端部由彈性構件221連接。彈性構件221例如是彈簧等彈性體。由此,能容易地將第一引導件230的前端部232收納至第二引導件240。
<楔塊支承機構> 如圖7~圖11所示,楔塊支承機構210配置於定子芯部20的徑向內側。楔塊支承機構210在軸向位置與楔塊30重疊且徑向位置與插槽21的徑向開口部(圖1中為插槽開口22)重疊的位置處,從徑向內側朝外側移動。如此,通過楔塊支承機構210,能從徑向對朝插槽21插入的楔塊30進行支承。因此,在朝軸向另一側將楔塊30插入時,能對楔塊30彎曲等進行抑制。因此,能進一步抑制楔塊30的壓曲。
本實施方式的楔塊支承機構210包括缸部211、主體部212及摩擦層213。主體部212安裝於缸部211的徑向外側。摩擦層213安裝於主體部212的徑向外側。
缸部211朝徑向外側對主體部212進行推壓。因此,利用缸部211的朝徑向外側的力,主體部212朝徑向外側移動。
主體部212是沿軸向延伸的板狀構件。本實施方式的主體部212的軸向長度與楔塊30的軸向長度相同,但也可以比楔塊30的軸向長度長,也可以比楔塊30的軸向長度短。主體部212例如由金屬構成。
摩擦層213在楔塊支承機構210中配置為最靠徑向外側。本實施方式的摩擦層213與楔塊30接觸。摩擦層213由彈性材料構成,這裡,由橡膠構成。
如圖8所示,楔塊支承機構210具有朝徑向外側對楔塊30施加力的外側面214。這裡,外側面214是摩擦層213的位於徑向外側的面。由此,能利用外側面214朝徑向外側推壓楔塊30。因此,能進一步抑制楔塊30的壓曲。
對楔塊30進行推壓的外側面214是楔塊支承機構210的位於最靠徑向外側處的面。外側面214也可以對楔塊30的軸向整體進行支承,也可以對楔塊30的軸向的一部分進行支承。
外側面214可以是平坦面,也可以是具有凹部和凸部的凹凸面。在外側面214是平坦面的情況下,用面整體對楔塊30進行推壓。在外側面214是凹凸面的情況下,利用與楔塊30進行多個線接觸或點接觸的凸部對楔塊30進行推壓。
楔塊支承機構210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移動,使楔塊30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移動。這裡,通過後述的剝離件用驅動部140使楔塊支承機構210在軸向上移動。由此,能省略楔塊推動件。
具體而言,楔塊30利用與楔塊支承機構210之間的摩擦力,與楔塊支承機構210一起在軸向上移動。這裡,由缸部211朝徑向外側對主體部212施加力,因此,楔塊支承機構210在支承楔塊30的狀態下在軸向上移動,由此,楔塊30在軸向上移動。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楔塊支承機構210從徑向內側對楔塊引導件220進行支承。
楔塊支承機構210在軸向位置與楔塊引導件220重疊的位置處,從徑向內側朝外側移動。由此,能進一步對楔塊30從楔塊引導件220朝插槽21內移動時的楔塊30的壓曲進行抑制。
(線圈插入裝置) 如圖1及如8所示,線圈插入裝置100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圖8中,從右側朝左側)將線圈線被捲繞成環狀的線圈10插入至在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上貫穿的多個插槽21。詳細而言,線圈插入裝置100以跨及定子芯部20的兩個插槽21的方式將線圈10從各插槽開口22插入。
線圈插入裝置100包括上述的楔塊插入裝置200、多個葉片110、作為線圈移動機構的剝離件120、葉片用驅動部130及剝離件用驅動部140。
<葉片> 如圖3所示,葉片110對線圈10進行保持。葉片110以沿定子芯部20的周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在定子芯部20的徑向內側且剝離件120的徑向外側,並沿軸向延伸。葉片110沿軸向移動。詳細而言,多個葉片110與極齒23對應地配設在同一圓周上。通過葉片110,能將線圈10容易地插入插槽21。
本實施方式的葉片110由兩個葉片111、112構成。葉片111、112隔著多個極齒23配置。葉片111、112將鉤掛於後述剝離件120的線圈10沿著軸向和徑向引導至插槽21。葉片111、112是沿軸向延伸的棒狀的構件。葉片111、112是沿軸向移動的可動葉片。
<剝離件> 剝離件120是使線圈10移動的線圈移動機構。剝離件120配置在定子芯部20的徑向內側,並沿軸向移動。剝離件120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將線圈10插入。剝離件120與線圈10接觸。利用剝離件120,線圈10在定子芯部20的徑向內側沿軸向移動,同時線圈10的一部分從插槽開口22插入插槽21內部。具體而言,剝離件120鉤掛線圈10的徑向內側,並沿著葉片110將線圈10提起。剝離件120可以與葉片110一起朝軸向另一側移動,也可以不與葉片110一起朝軸向另一側移動。在後者的情況下,葉片110比剝離件120先朝軸向另一側移動。
剝離件120包括軸121和大徑部122。軸121沿軸向延伸。詳細而言,軸121從軸向一側延伸至另一側。
大徑部122設置於軸121的軸向另一端部。大徑部122供環狀的線圈10的徑向內側鉤掛。大徑部122具有比軸121的直徑大的直徑。軸121與大徑部122的中心軸線相同。大徑部122的直徑是葉片111、112之間的距離。本實施方式的大徑部122呈半球狀。剝離件120的軸向另一側的前端面、即大徑部122的前端面為曲面。
本實施方式的剝離件120與楔塊支承機構210連接。具體而言,剝離件120的軸121與楔塊支承機構210的缸部211連接。因此,這裡,伴隨剝離件120的軸向移動,楔塊支承機構210在軸向上移動。
<葉片用驅動部> 葉片用驅動部130使葉片110移動。葉片用驅動部130包括葉片固定板131、絲杆軸132、螺母133和葉片用馬達134。
葉片固定板131固定於葉片110。詳細而言,葉片固定板131安裝於葉片111、112的軸向一側。葉片固定板131沿軸向移動。由此,使葉片111、112沿軸向移動。
絲杆軸132和螺母133構成滾珠絲杠。滾珠絲杠將葉片用馬達134的旋轉運動轉換成直線運動。
絲杆軸132沿軸向延伸。絲杆軸132是用於驅動葉片110的進給絲杆。
螺母133與絲杆軸132嵌合。螺母133是用於驅動葉片110的進給螺母。
葉片用馬達134安裝於絲杆軸132。葉片用馬達134是驅動源。
<剝離件用驅動部> 剝離件用驅動部140使剝離件120移動。剝離件用驅動部140包括剝離件固定板141、絲杆軸142、螺母143和剝離件用馬達144。
剝離件固定板141固定於剝離件120。詳細而言,剝離件固定板141安裝於軸121的軸向一側。剝離件固定板141沿軸向移動。由此,使剝離件120沿軸向移動。
絲杆軸142和螺母143構成滾珠絲杠。滾珠絲杠將剝離件用馬達144的旋轉運動轉換成直線運動。
絲杆軸142沿軸向延伸。絲杆軸142是用於驅動剝離件120的進給絲杆。
螺母143與絲杆軸142嵌合。螺母143是用於驅動剝離件120的進給螺母。
剝離件用馬達144安裝於絲杆軸142。剝離件用馬達144是驅動源。
而且,本實施方式的剝離件用驅動部140使楔塊支承機構210移動。具體而言,剝離件固定板141經由軸121安裝於缸部211。通過剝離件固定板141的軸向移動,楔塊支承機構210沿軸向移動。
(楔塊插入方法及線圈插入方法) 接著,參照圖1~圖12,對本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方法及線圈插入方法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方法及線圈插入方法是使用了上述楔塊插入裝置200的楔塊30的插入方法。本實施方式的線圈插入方法是使用了上述線圈插入裝置100的線圈10的插入方法。另外,在圖7~圖11中,省略了絕緣紙40的圖示。
首先,如圖12等所示,將包括楔塊插入裝置200的線圈插入裝置100設置於定子芯部20(步驟S1)。如圖2所示,定子芯部20的插槽21配置有絕緣紙40。而且,形成從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的端面20a突出並折返的袖口部43。
在上述步驟S1中,如圖2及圖7所示,將線圈10、楔塊插入裝置200及線圈插入裝置100配置在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詳細而言,如圖7所示,將線圈10配置成被保持在葉片111、112之間。而且,將剝離件120配置在多個葉片111、112的徑向中央且軸向一側。
而且,以支承於楔塊支承機構210的方式配置楔塊30。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楔塊30配置成楔塊支承機構210的外側面214的軸向一側的端面與楔塊30的軸向一側的端面對齊,且楔塊支承機構210的外側面214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面與楔塊30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面對齊。
此外,如圖2和圖6的(A)所示,以使第一引導件230位於軸向另一側且第二引導件240位於軸向一側的方式配置楔塊引導件220。在該步驟S1中,第一引導件230未收容於第二引導件240。
接著,使楔塊支承機構210和剝離件120從軸向一側朝向另一側移動(步驟S2)。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圖2和圖7、圖3、圖4、圖5及圖8、圖9、圖10和圖11的順序實施。在上述步驟S2中,剝離件120與葉片110一起朝軸向另一側移動。在上述移動中,葉片111、112位於定子芯部20的徑向內側。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葉片用驅動部130使葉片110前進(上升),並且通過剝離件用驅動部140使剝離件120前進。由於在線圈10的內側鉤掛於剝離件120的狀態下移動,因此線圈10朝軸向另一側移動。而且,隨著剝離件用驅動部140使剝離件120前進,使楔塊支承機構210前進(上升)。
在上述步驟S2中,楔塊支承機構210在軸向位置與楔塊30重疊且徑向位置與插槽21重疊的位置處,從徑向內側朝外側移動。具體而言,通過缸部211朝徑向外側施加力,主體部212朝徑向外側對楔塊30進行推壓。由此,楔塊30支承於楔塊支承機構210。如此,楔塊支承機構210一邊朝徑向外側推壓楔塊30一邊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移動,因而楔塊30也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移動。
通過使葉片110和剝離件120移動,如圖10及圖11所示,能將線圈10插入定子芯部20的插槽21(步驟S3)。而且,通過使楔塊支承機構210移動,如圖10所示,能將楔塊30的一部分插入插槽21。此外,通過使剝離件120移動,如圖11所示,能將楔塊30插入插槽21(步驟S3)。
接著,將包括楔塊插入裝置200的線圈插入裝置100從定子芯部20拆下(步驟S4)。具體而言,使剝離件120朝軸向一側移動。
通過實施以上工序(步驟S1~S4),能將線圈10及楔塊30插入在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上貫穿的多個插槽21。其結果是,能製造圖1所示的定子1。
<楔塊引導件的動作> 楔塊引導件220在步驟S1中如圖2及圖6的(A)所示配置之後,進行以下的動作。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在第一引導件230的前端部232與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的端面20a接觸的狀態下,當第二引導件240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移動時,第二引導件240在與端面20a間從第一引導件230的軸向一側的端部起依次進行收納。這裡,通過使彈性構件221縮短,從圖6的(A)的狀態變成圖6的(B)的狀態。在該狀態下,如圖3所示,定子芯部20的一側的端面20a與前端部232之間設有間隙。
如圖4所示,在第一引導件230的前端部232與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的端面20a接觸的狀態下,當第二引導件240進一步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移動時,第二引導件240在與端面20a間對第一引導件230的前端部232進行收納。這裡,通過進一步使彈性構件221縮短,變成圖6的(C)的狀態。如此,能將第一引導件230壓入第二引導件240的內部,進行儲存。由此,定子芯部20的一側的端面20a與前端部232之間的間隙減小。因此,如圖4和圖5所示,在朝軸向另一側將楔塊30插入時,能對楔塊30進入間隙等進行抑制。
接著,如圖5所示,當第二引導件240進一步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移動時,袖口部43配置於在周向寬度比引導部243小的邊緣部244的外周緣部形成的間隙。因此,能將袖口部43收納於邊緣部244,因而能抑制楔塊30與袖口部43的干擾。
像上述說明的那樣,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裝置200,包括楔塊引導件220,該楔塊引導件220具有對配置於軸向另一側的第一引導件230的前端部232進行收容的第二引導件240。通過第二引導件240在與定子芯部20間收納前端部232,能夠進一步減少定子芯部20與前端部232的間隙。因此,在朝軸向另一側將楔塊30插入時,能對楔塊30進入間隙等進行抑制。因此,能抑制楔塊30的壓曲。
在本實施方式的包括楔塊插入裝置200的線圈插入裝置100中,即使在為了提高線圈10的占空係數而導致插入阻力變高的情況下,也能抑制楔塊30的壓曲。因此,本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裝置200及線圈插入裝置100能理想地用於線圈10的占空係數高的定子1的製造。
(變形例1)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第一引導件230的前端部232的形狀,例舉了周向寬度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變小的形狀進行說明,但不限於此。例如,第一引導件230也可以僅由周向寬度恒定的前端部232構成。
(變形例2) 在上述本實施方式中,楔塊插入裝置200不包括楔塊推動件。如圖13所示,本變形例的楔塊插入裝置還包括使楔塊30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移動的楔塊推動件250。
具體而言,楔塊推動件250固定於楔塊30。詳細而言,楔塊推動件250的軸向另一側安裝於楔塊30的軸向一側。楔塊推動件250沿軸向移動。由此,使楔塊30沿軸向移動。
此外,楔塊推動件250固定於剝離件固定板141。詳細而言,楔塊推動件250的軸向一側安裝於剝離件固定板141。通過剝離件固定板141的軸向移動,楔塊推動件250沿軸向移動。因此,楔塊推動件250將楔塊30插入的插入方向與線圈10的插入方向相同。
本變形例的楔塊30的插入方法中,通過用楔塊推動件250使楔塊30沿軸向移動,將楔塊30插入至插槽21。具體而言,通過剝離件120的軸向移動,楔塊推動件250沿軸向移動,因此,楔塊30與線圈10一起插入插槽21。
另外,在本變形例中,可以將楔塊30與線圈10同時插入,也可以在線圈10插入後將楔塊30插入。
而且,楔塊推動件250與剝離件120使用同一驅動源,但不限於此。楔塊推動件250也可以使用與剝離件120不同的驅動源。
而且,楔塊推動件250與剝離件120是不同的構件,但不限於此。也可以是,楔塊推動件250與剝離件120由一個構件構成。
(變形例3)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楔塊插入裝置包括楔塊支承機構210,但也可以省略楔塊支承機構210。在上述情況下,像變形例3那樣,楔塊插入裝置包括楔塊推動件250。
(變形例4)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供線圈插入的兩個插槽21設為隔著四個插槽21的一個插槽21和另一個插槽21,但並不限定於此。
(變形例5)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將一個線圈10插入兩個插槽21的方法為例進行了說明。也可以將多個線圈10同時插入四個以上的插槽21。
應認為,本次公開的實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為例示,並不構成限制。本發明的範圍是由申請專利範圍而非由上述實施方式來表示的,並且旨在包括與申請專利範圍等同的意思和範圍內的所有變更。
1:定子 10:線圈 20:定子芯部 20a:端面 21:插槽 22:插槽開口 23:極齒 30:楔塊 31:周向部 32:徑向部 40:絕緣紙 41:周向部 42:徑向部 43:袖口部 100:線圈插入裝置 110:葉片 111:葉片 112:葉片 120:剝離件 121:軸 122:大徑部 130:葉片用驅動部 131:葉片固定板 132:絲杆軸 133:螺母 134:葉片用馬達 140:剝離件用驅動部 141:剝離件固定板 142絲杆軸 143:螺母 144:剝離件用馬達 200:楔塊插入裝置 210:楔塊支承機構 211:缸部 212:主體部 213:摩擦層 214:外側面 220:楔塊引導件 221:彈性構件 230:第一引導件 231:主體部 232:前端部 240:第二引導件 241:端面 242:筒狀部 243:引導部 244:邊緣部 250:楔塊推動件 S1~S4:步驟
圖1是定子的與軸向垂直的截面的示意圖。 圖2是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裝置及定子芯部的示意圖。 圖3是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裝置及定子芯部的示意圖。 圖4是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裝置及定子芯部的示意圖。 圖5是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裝置及定子芯部的示意圖。 圖6的(A)~(C)是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裝置及定子芯部的示意圖。 圖7是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方法及線圈插入方法的示意圖。 圖8是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方法及線圈插入方法的示意圖。 圖9是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方法及線圈插入方法的示意圖。 圖10是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方法及線圈插入方法的示意圖。 圖11是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方法及線圈插入方法的示意圖。 圖12是實施方式的楔塊插入方法及線圈插入方法的流程圖。 圖13是變形例的楔塊插入裝置及線圈插入裝置的示意圖,與圖8對應。
20:定子芯部
20a:端面
21:插槽
40:絕緣紙
43:袖口部
220:楔塊引導件
230:第一引導件
231:主體部
232:前端部
240:第二引導件
241:端面
242:筒狀部
243:引導部
244:邊緣部

Claims (10)

  1. 一種楔塊插入裝置,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將楔塊插入至插槽,所述插槽在定子芯部的軸向上貫穿且配置有絕緣紙,所述楔塊配置在插入於所述插槽的線圈與所述定子芯部之間, 所述楔塊插入裝置包括楔塊引導件,所述楔塊引導件配置於所述定子芯部的軸向一側且配置於相鄰的所述插槽間, 所述楔塊引導件具有: 第一引導件,所述第一引導件具有在所述軸向另一側的端部配置的前端部;以及 第二引導件,所述第二引導件在與所述定子芯部的軸向一側的端面間收納所述前端部。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楔塊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前端部具有如下的形狀:在所述定子芯部的周向上的寬度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變小。
  3. 根據請求項1或2所述的楔塊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第二引導件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面具有與所述定子芯部的軸向一側的端面平行的部分。
  4. 根據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楔塊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第二引導件具有軸向另一側開口的筒狀部, 在軸向觀察時,所述前端部位於所述筒狀部的內側。
  5. 根據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楔塊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第二引導件能在軸向上相對於所述第一引導件相對移動。
  6. 根據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楔塊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第二引導件具有: 與所述楔塊接觸的引導部;以及 邊緣部,所述邊緣部位於軸向另一側的端部,所述邊緣部中,在所述定子芯部的周向上的寬度比所述引導部小。
  7. 根據請求項6所述的楔塊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絕緣紙具有從定子芯部的軸向一側的端面突出並折返的袖口部, 所述邊緣部的軸向長度大於所述袖口部的軸向長度。
  8. 根據請求項6或7所述的楔塊插入裝置,其中, 在軸向觀察時,所述邊緣部與所述插槽之間的間隙大於所述絕緣紙的厚度。
  9. 根據請求項6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楔塊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邊緣部在所述定子芯部的周向上的寬度恒定。
  10. 根據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楔塊插入裝置,其中, 通過彈性構件連接所述第一引導件與所述第二引導件。
TW111102714A 2022-01-21 2022-01-21 楔塊插入裝置 TW20233216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2714A TW202332168A (zh) 2022-01-21 2022-01-21 楔塊插入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2714A TW202332168A (zh) 2022-01-21 2022-01-21 楔塊插入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2168A true TW202332168A (zh) 2023-08-01

Family

ID=88559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2714A TW202332168A (zh) 2022-01-21 2022-01-21 楔塊插入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3216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10928B2 (en) Stator assembly method and stator assembly apparatus
JP5098610B2 (ja) コイル挿入方法
JP2005211951A (ja) コイル成形装置およびコイル成形方法
US10411569B2 (en) Rotor and ro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177512B2 (ja) インナーロータ型回転電機の分割コア型ステータの組み立て方法
TW202332168A (zh) 楔塊插入裝置
TW569249B (en) Insulator of an armature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s
KR101343145B1 (ko) 권선 장치의 스풀 및 코일 장착 방법
JP3928400B2 (ja) 回転電機のコイル製造装置
WO2022044356A1 (ja) ウエッジ挿入装置
CN112653300B (zh) 使定子的绕组头扭转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用于电机的定子
TW202318763A (zh) 楔塊插入裝置及線圈插入裝置
WO2022003998A1 (ja) ウエッジ挿入装置及びコイル挿入装置
TWI792579B (zh) 線圈插入裝置
JPH10243615A (ja) ステータコイル挿入機
CN115882676A (zh) 线圈插入装置
WO2022070440A1 (ja) コイル挿入装置及びコイル挿入方法
WO2022201724A1 (ja) コイル挿入装置
TW202239113A (zh) 線圈插入裝置
JP2023050766A (ja) コイル挿入装置
CN113452221B (zh) 线圈插入装置
JP2023111705A (ja) ウェッジ挿入装置及びコイル挿入装置
JP2022151374A (ja) コイル挿入装置
JP2006320046A (ja) ウェッジ紙の挿入方法
JP2023146832A (ja) ウェッジ挿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