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1481A - 觸控板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板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1481A
TW202331481A TW111103776A TW111103776A TW202331481A TW 202331481 A TW202331481 A TW 202331481A TW 111103776 A TW111103776 A TW 111103776A TW 111103776 A TW111103776 A TW 111103776A TW 202331481 A TW202331481 A TW 20233148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panel
panel device
plate
balanc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37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0136B (zh
Inventor
李柏欣
Original Assignee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037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3013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31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1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01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0136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種觸控板裝置包括基板、觸控模組、第一平衡桿以及第二平衡桿。基板包括上表面。觸控模組設置於基板之上表面上方,觸控模組包括觸碰面板、電路板及組接板,觸碰面板包括朝向基板之內表面,組接板堆疊固定於內表面,組接板包括頂面與底面,頂面朝向內表面且設有容置凹槽,底面朝向上表面且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電路板容設於容置凹槽內。第一平衡桿連接於第一側邊與基板之間,第二平衡桿連接於第二側邊與基板之間。

Description

觸控板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輸入裝置,特別是指一種觸控板裝置。
觸控板為一種廣泛應用於電腦的輸入裝置,用以感應使用者手指的移動或按壓來控制游標作動(例如控制游標位移或點選等動作)。
目前已知的觸控板結構具有觸控板與基板,觸控板具有一樞接側並以樞接側樞設固定於基板上,當觸壓板遠離樞接側的部位受壓時,觸壓板能以樞接側為軸相對於基板擺動下降而產生相應的訊號。
然而,使用者在操作觸壓板的過程中,並不一定都會準確的按壓觸壓板遠離樞接側的部位,因此,當使用者按壓到觸壓板的樞接側或鄰近於樞接側的區域或角落時,會導致觸壓板無法順利受力下降而無法產生相應訊號,且造成操作上的困擾與影響操作手感等問題。
鑒於上述,於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觸控板裝置包括基板、觸控模組、第一平衡桿以及第二平衡桿。基板包括上表面。觸控模組設置於基板之上表面上方,觸控模組包括觸碰面板、電路板及組接板,觸碰面板包括朝向基板之內表面,組接板堆疊固定於內表面,組接板包括頂面與底面,頂面朝向內表面且設有容置凹槽,底面朝向上表面且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電路板容設於容置凹槽內。第一平衡桿連接於第一側邊與基板之間,第二平衡桿連接於第二側邊與基板之間。
綜上,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板裝置,透過觸控模組之電路板容設於組接板的容置凹槽內,可使觸控模組整體的厚度縮減,達到觸控板裝置更加薄型化之功效。此外,透過第一平衡桿與第二平衡桿分別連接於組接板之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亦即組接板並非以樞接的方式樞設固定於基板的一側,使觸控模組的任意部位(例如觸控模組的各個角落或各個邊緣)受壓時,都能經由第一平衡桿與第二平衡桿促使觸控模組平均受力下降而提供良好的按壓手感。
需說明的是,在各個實施例的說明中,所謂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係用以描述不同的元件,這些元件並不因為此類謂詞而受到限制。此外,為了說明上的便利和明確,圖式中各元件的厚度或尺寸,係以誇張或省略或概略的方式表示,以供熟悉此技藝之人士之瞭解與閱讀,且每個元件的尺寸並未完全為其實際的尺寸,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之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之實質意義,任何結構之修飾、比例關係之改變或大小之調整,在不影響本發明所能產生之功效及所能達成之目的下,均仍應落在本發明所揭示之技術內容涵蓋之範圍內。在所有圖式中相同的標號將用於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圖1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應用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圖3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另一分解立體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板裝置1可應用於各式電腦產品,使用者可透過手指滑動或按壓等動作來操作觸控板裝置1,以控制游標的位移或產生對應的控制訊號。例如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板裝置1是應用於一筆記型電腦N。但此並不侷限,在其他實施例中,觸控板裝置1也可應用於其他可攜式電腦(例如平板式電腦)。或者,觸控板裝置1也可為獨立的裝置並外接於可攜式電腦,本實施例並不限制。
如圖2與圖3所示,觸控板裝置1包括基板10、觸控模組20、第一平衡桿30及第二平衡桿40。其中基板10可為金屬(例如鐵、鋁或合金等)或塑料材質所製成之硬質板體,基板10具有上表面11,觸控模組20、第一平衡桿30及第二平衡桿40皆設置於上表面11的上方。
如圖2與圖3所示,觸控模組20包括觸碰面板21、電路板23及組接板25,其中觸碰面板21可為玻璃或聚酯樹脂(mylar)所製成之板體,用以供使用者觸碰或按壓操作,觸碰面板21包括內表面211,且內表面211朝向基板10,組接板25堆疊固定於內表面211,例如組接板25與內表面211之間可透過背膠、化學膠(例如光固化膠)或物理膠(例如熱固性黏膠或熱塑性黏膠)等方式結合。
圖4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俯視圖,圖5為圖4沿5-5線段之局部剖視圖,圖6為圖4沿6-6線段之局部剖視圖。如圖2至圖6所示,組接板25包括頂面251與底面255,其中頂面251朝向觸碰面板21之內表面211且設有容置凹槽252,底面255則朝向基板10的上表面11。組接板25之容置凹槽252的形狀可對應於電路板23的形狀,例如在本實施例中,容置凹槽252與電路板23皆為長方形,且電路板23容設於容置凹槽252內部。在一些實施例中,電路板23鄰近觸碰面板21的表面可與組接板25的頂面251位於同一平面,其中電路板23與組接板25可分別固定於觸碰面板21的內表面211,舉例來說,電路板23、組接板25及觸碰面板21之間彼此相鄰的表面可透過背膠、化學膠(例如光固化膠)或物理膠(例如熱固性黏膠或熱塑性黏膠)等方式結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電路板23可為一般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 Circuit Board, FPCB)或軟硬複合電路板(Rigid-Flex PCB)等,且電路板23可因應使用者之手指在觸碰面板21上的滑移或手勢而產生捲動、放大、縮小或開啟視窗等功能。或者電路板23可因應使用者之手指在觸碰面板21上按壓點擊或雙擊而產生選取或顯示功能表等功能。
如圖2至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組接板25包括主板26與連接於主板26周圍之環框27,電路板23堆疊並抵靠於主板26上,環框27的厚度大於主板26的厚度,使得環框27凸出主板26的周圍,構成環框27與主板26之間形成上述容置凹槽252。此外,組接板25的環框27環繞於電路板23的周圍,例如環框27可直接抵靠於電路板23周圍以加強彼此結合的穩固性,或者環框27與電路板23的周圍亦可保持些微間隙。
如圖2至圖6所示,基板10上設有第一觸發件101,在此,第一觸發件101位於基板10的中央處,電路板23具有朝向基板10之表面231,且表面231具有第二觸發件232以對應於第一觸發件101,且組接板25對應第二觸發件232設有鏤空孔254,鏤空孔254可使第一觸發件101與第二觸發件232之間不受組接板25所阻隔而能彼此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第一觸發件101與第二觸發件232的其中一者可為按鈕開關、微動開關或者彈性復位件,例如彈性復位件可為橡膠圓頂(rubber dome)、金屬圓頂(metal dome)、塑料圓頂、彈簧或彈片等彈性體,使觸控模組20位於一高度位置而與基板10保持間距。藉此,當觸控模組20受壓而相對於基板10下降時,第一觸發件101與第二觸發件232可彼此抵壓而產生訊號。此外,當觸控模組20受到釋放時,觸控模組20可透過第一觸發件101或第二觸發件232所蓄積的彈力而上升回復至上述高度位置。
如圖2至圖6所示,組接板25的底面255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側邊256與第二側邊257以及彼此相對的第三側邊258與第四側邊259,其中第一側邊256、第二側邊257、第三側邊258及第四側邊259彼此相連而圍繞形成底面255的環周。在本實施例中,觸碰面板21、電路板23及組接板25皆為長方形,構成組接板25的第一側邊256與第二側邊257的長度相同,第三側邊258與第四側邊259的長度相同,且第一側邊256的長度大於第三側邊258的長度。在一些實施例中,觸碰面板21、電路板23及組接板25亦可為其他形狀(例如方形、橢圓形或梯形等),此並不侷限。
如圖2至圖6所示,第一平衡桿30連接於第一側邊256與基板10之間,第二平衡桿40連接於第二側邊257與基板10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平衡桿30包括第一轉軸31與分別連接於第一轉軸31二端的二第一側桿35,各第一側桿35垂直於第一轉軸31,第一轉軸31沿著第一側邊256設置並且樞接於組接板25的環框27,使第一轉軸31能相對於組接板25轉動,二第一側桿35則分別可活動地連接於基板10上。
如圖2至圖6所示,基板10上設有二第一限位件13,二第一側桿35分別可滑移地連接於二第一限位件13,例如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限位件13為由基板10一體向上彎折延伸之勾座(在此為L型勾座,但亦可為U型或T型等其他形狀之勾座),各第一側桿35的端部穿設於各第一限位件13而能相對於各第一限位件13滑移。
如圖2至圖5所示,第二平衡桿40的直徑可等於第一平衡桿30的直徑,第二平衡桿40包括第二轉軸41與分別連接於第二轉軸41二端的二第二側桿45,各第二側桿45垂直於第二轉軸41,第二轉軸41沿著第二側邊257設置並且樞接於組接板25的環框27,使第二轉軸41能相對於組接板25轉動,二第二側桿45分別可活動地連接於基板10上。
如圖2至圖5所示,基板10上設有二第二限位件17,二第二側桿45分別可滑移地連接於二第二限位件17,例如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二限位件17為由基板10一體向上彎折延伸之勾座(在此為L型勾座,但亦可為U型或T型等其他形狀之勾座),各第二側桿45的端部穿設於各第二限位件17而能相對於各第二限位件17滑移。
藉此,本發明實施例透過觸控模組20之電路板23容設於組接板25的容置凹槽252內,亦即電路板23是埋入組接板25內而並非彼此層層堆疊,使觸控模組20整體的厚度能夠進一步縮減(即至少減去了電路板23的厚度),達到觸控板裝置1更加薄型化之功效。
此外,本發明實施例透過第一平衡桿30與第二平衡桿40分別連接於組接板25之第一側邊256與第二側邊257,亦即組接板25並非以樞接的方式樞設固定於基板10的一側,使觸控模組20的任意部位(例如觸壓板的各個角落或各個邊緣)受壓時,第一平衡桿30之第一轉軸31與第二平衡桿40之第二轉軸41可相對於組接板25轉動,第一平衡桿30之各第一側桿35與第二平衡桿40之各第二側桿45則相對於基板10滑動,以藉由第一平衡桿30與第二平衡桿40的作動促使觸控模組20順利朝基板10平均受力下降而提供良好的按壓手感。
如圖2至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組接板25的環框27設有第一長溝槽271與第二長溝槽275,第一長溝槽271與第二長溝槽275凹設於組接板25的底面255且分別沿著第一側邊256與第二側邊257設置,第一平衡桿30之第一轉軸31樞設於第一長溝槽271內部,第二平衡桿40之第二轉軸41樞設於第二長溝槽275內部。藉此,透過第一長溝槽271與第二長溝槽275設置於厚度較大之環框27底部,使第一平衡桿30與第二平衡桿40能夠採用較大的桿徑而提高整體的結構剛性,有助於觸控模組20之角落或邊緣受壓時的力量傳遞。此外,由於第一轉軸31與第二轉軸41的至少部分區域分別埋入第一長溝槽271與第二長溝槽275內部,亦即第一轉軸31與第二轉軸41並非直接堆疊在組接板25的底面255,更可有效降低觸控板裝置1整體的厚度。
如圖2至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組接板25的環框27更設有二第一側溝槽273與二第二側溝槽277,二第一側溝槽273凹設於組接板25的底面255並連接於第一長溝槽271的二端,且二第一側溝槽273垂直於第一長溝槽271並分別對應於二第一側桿35。二第二側溝槽277凹設於組接板25的底面255並連接於第二長溝槽275的二端,且二第二側溝槽277垂直於第二長溝槽275並分別對應於二第二側桿45。藉此,當觸控模組20受壓而朝基板10下降後,第一平衡桿30之二第一側桿35可分別容置於二第一側溝槽273內部,第二平衡桿40之二第二側桿45可分別容置於二第二側溝槽277內部,使觸控模組20在設計時能夠更貼近基板10,達到觸控板裝置1整體更加薄型化之功效。
如圖2至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組接板25更設有多個避讓槽253,在此,多個避讓槽253設置於環框27上並分別位於二第一限位件13與二第二限位件17的上方。藉此,當觸控模組20受壓而朝基板10下降後,能夠避免二第一限位件13與二第二限位件17撞擊組接板25而造成損壞,同時也能降低觸控板裝置1使用時的噪音。
圖7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圖。如圖2、圖3及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限位件13包括立板131與連接於立板131頂端之勾板132,勾板132之長度大於基板10之厚度,第一平衡桿30之各第一側桿35位於勾板132與基板10之間,且各第一側桿35的延伸方向與勾板132的長度方向相同。也就是說,第一側桿35是沿著勾板132的長度方向穿入勾板132與基板10之間,使第一側桿35與勾板132之間具有更多的接觸面積,以獲得更佳的支撐效果而避免第一限位件13輕易受力變形。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平衡桿40之第二側桿45與第二限位件17的組接方式亦可與上述第一側桿35與第一限位件13的組接方式相同,在此即不重複贅述。
圖8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局部仰視立體圖,圖9為本發明平衡組件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圖10為本發明平衡組件另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請對照圖2、圖3、圖8及圖9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板裝置1更包括至少一個平衡組件(在此為二平衡組件50, 70,但平衡組件的數量並不侷限),二平衡組件50, 70位於第一平衡桿30與第二平衡桿40之間,其中一個平衡組件50鄰近於組接板25的第三側邊258,另一個平衡組件70鄰近於第四側邊259,使觸控模組20的各個角落或各個邊緣受壓時,能夠進一步經由二平衡組件50, 70快速連動其他組件,從而大幅減少觸控模組20受壓時的空行程,且避免觸控模組20在做動過程中發生晃動、彎曲等情形。
再如圖2、圖3、圖8及圖9所示,平衡組件50包括第三平衡桿51與補強板55,第三平衡桿51包括第三轉軸52與分別連接於第三轉軸52二端的二第三側桿53,且各第三側桿53垂直於第三轉軸52,第三轉軸52垂直於第一平衡桿30之第一轉軸31並樞設於組接板25之底面255,使第三轉軸52能相對於組接板25轉動,各第三側桿53可活動地連接於基板10上。在本實施例中,基板10上更設有二支撐件16,各支撐件16設有封閉的孔洞161,各第三側桿53可滑移地穿入各支撐件16之孔洞161內而能相對於組接板25滑移,且封閉的孔洞161可避免各第三側桿53輕易脫離組接板25。
如圖2、圖3、圖8及圖9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平衡桿51的直徑可小於第一平衡桿30的直徑,使觸控板裝置1整體能更進一步薄型化,平衡組件50的補強板55組接於第三平衡桿51之第三轉軸52與第三側桿53,使平衡組件50在第三平衡桿51之直徑縮減的情況下,還能透過補強板55加強整體的剛性。因此,在觸控模組20受壓朝基板10下降的過程中,可有效避免第三平衡桿51發生晃動或彎曲變形的情況,使平衡組件50具有良好的力量傳遞效果而提供更佳的按壓手感。
如圖8及圖9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補強板55具有二組接側551與連接側552,二組接側551為補強板55的相對二側且分別組接於二第三側桿53,例如二組接側551與二第三側桿53之間可透過黏著、卡扣或焊接等方式固定。連接側552連接於二組接側551之間且凸設有至少一連接件553(在此為三個連接件553並彼此間隔配置,但連接件553的數量並不以此為限)。第三轉軸52包括多個第一局部區段與多個第二局部區段,其中多個第一局部區段與多個第二局部區段分別為第三轉軸52的不同區段,多個第一局部區段組接(例如黏著、卡扣或焊接)於多個連接件553,多個第二局部區段則樞設於組接板25之底面255,使第三平衡桿51相對於組接板25作動時,補強板55能隨著第三平衡桿51同步作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補強板55亦可僅組接於第三平衡桿51的二第三側桿53而不組接於第三轉軸52,同樣可達到結構補強的效果。
如圖3與圖9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補強板55具有一表面555,在此表面555朝向基板10,但此並不侷限。此外,補強板55的表面555上更設有補強件56,以透過補強件56進一步強化平衡組件50的結構強度。其中,上述補強件56可為長型補強件,以盡可能地增加補強的面積,例如圖9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補強件56為長型的環狀桿件,且補強件56的二端分別鄰近於補強板55的相對二側以增加補強的效果,此外,環狀桿件的強度也高於一般平直桿件的強度,故採用環狀桿件可提供更好的補強效果。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補強件56與補強板55之間可透過黏著、卡扣或焊接等方式結合固定。
圖10為本發明平衡組件另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如圖10所示,在另一實施例中,補強件57亦可為長型板件,且補強件57的二端分別鄰近於補強板55的相對二側以增加補強的效果,此外,補強件57的剛性可大於補強板55的剛性,例如補強板55為塑料板件,補強件57則為金屬板件而能提供更好的補強效果。
再如圖8與圖9所示,平衡組件50之補強板55更設有至少一凸肋554(在此為二凸肋554且分別鄰近於補強板55的相對二側),且二凸肋554分別朝第三側邊258延伸且頂抵於組接板25的底面255。藉此,當觸控模組20靠近第三側邊258的角落或邊緣受壓時,力量可經由凸肋554而更快速傳遞至平衡組件50,以提供更佳的按壓手感。
如圖2與圖3所示,另一個平衡組件70的結構可與上述平衡組件50的結構相同或相似,在本實施例中,平衡組件70包括第四平衡桿71與補強板75,第四平衡桿71包括第四轉軸72與分別連接於第四轉軸72二端之二第四側桿73,第四轉軸72垂直於第一平衡桿30之第一轉軸31並樞設於組接板25之底面255,使第四轉軸72能相對於組接板25轉動,各第四側桿73可活動地連接於基板10上。在此,基板10上更設有二支撐件16’,各支撐件16’設有封閉的孔洞161’,各第四側桿73可滑移地穿入各支撐件16’之孔洞161’內而能相對於組接板25滑移。補強板75則組接於第四平衡桿71的第四轉軸72與第四側桿73,其中第四平衡桿71與補強板75的結合方式可與上述第三平衡桿51與補強板55的結合方式相同或相似,在此即不重複贅述。
如圖2與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板裝置1更包括二補強桿件60, 65,二補強桿件60, 65分別連接於組接板25的底面255與基板10之間,且平衡組件50位於第三側邊258與其中一個補強桿件60之間,平衡組件70位於第四側邊259與另一個補強桿件65之間,使觸控模組20的各個角落或各個邊緣受壓時,能夠進一步經由二補強桿件60, 65快速連動其他組件,從而大幅減少觸控模組20受壓時的空行程,且避免觸控模組20在做動過程中發生晃動、彎曲等情形。
如圖2與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二補強桿件60, 65的結構分別與上述第三平衡桿51及第四平衡桿71的結構相同或相似,但此並不侷限。在一些實施例中,二補強桿件60, 65的結構也可分別與上述二平衡組件50, 70的結構相同或相似,故不重複敘述。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基板10上更設有二支撐件18以供補強桿件60對應組接,基板10上更設有二支撐件18’以供補強桿件65對應組接,其中各支撐件18, 18’的結構可與上述各支撐件16, 16’的結構相同或相似。
圖11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另一實施例之仰視圖,如圖2與圖11所示,基板10包括下表面15與多個通孔12,多個通孔12分別貫穿上表面11與下表面15,且第一平衡桿30之二第一側桿35分別位於多個通孔12的涵蓋範圍內。藉此,在觸控板裝置1的組裝過程中,使用者可透過工具由基板10之下表面15的通孔12穿入,以透過工具操控二第一側桿35移動以組裝於二第一限位件13以及操控二第二側桿45移動以組裝於二第二限位件17,達到提高組裝之便利性。
再如圖2、圖3及圖1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基板10更設有至少一個組件置入孔14(在此為二個組件置入孔14,但組件置入孔14的數量並不以此為限),多個組件置入孔14分別貫穿上表面11與下表面15,且二補強桿件60, 65與二平衡組件50, 70分別位於二組件置入孔14的涵蓋範圍內。藉此,在觸控板裝置1的組裝過程中,二補強桿件60, 65與二平衡組件50, 70可個別從基板10之下表面15對應的組件置入孔14置入,以分別組裝於組接板25之底面255,達到提高組裝之便利性。舉例來說,補強板55可先組裝於第三平衡桿51以形成平衡組件50,補強板75可先組裝於第四平衡桿71以組成平衡組件70,二平衡組件50, 70再由基板10的組件置入孔14置入,以將第三平衡桿51的第三轉軸52與第四平衡桿71的第四轉軸72分別樞接至組接板25之底面255、將第三平衡桿51的各第三側桿53穿組於各支撐件16以及將第四平衡桿71之各第四側桿73穿組於各支撐件16’。二補強桿件60, 65同樣也可由基板10的組件置入孔14置入,以分別樞接於組接板25之底面255以及分別組裝於支撐件18, 18’。
詳言之,在觸控板裝置1的組裝過程中,若是先將二補強桿件60, 65與二平衡組件50, 70擺放於組接板25之頂面251的預定位置,再將組接板25由上而下壓扣於二補強桿件60, 65與二平衡組件50, 70,在壓扣過程中,組接板25會遮擋住二補強桿件60, 65與二平衡組件50, 70,導致組裝人員無法看到組裝位置是否正確,而容易壓毀組接板25的組裝部位。因此,本發明實施例透過組件置入孔14的設置,使二補強桿件60, 65與二平衡組件50, 70能夠從基板10之下表面15個別穿入組件置入孔14以組裝於組接板25之底面255,達到組裝方便、準確且避免構件損毀之優點。
如圖12所示,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另一實施例之剖視圖。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與上述各實施例的差異至少在於,組接板25之第一長溝槽271具有第一側向開口272,第二長溝槽275具有第二側向開口276,也就是說,第一側向開口272與第二側向開口276分別朝向觸碰面板21的相對二側而並非朝向基板10,且第一側向開口272具有第一朝向,第二側向開口276具有第二朝向,第一朝向與第二朝向彼此相反。舉例來說,假設第一側向開口272朝向觸碰面板21的左側,第二側向開口276即朝向觸碰面板21的的右側。藉此,在觸控板裝置1的組裝過程中,觸控模組20可先放置於基板10上,第一平衡桿30與第二平衡桿40再個別從觸控模組20的相對二側置入組接板25的第一側向開口272與第二側向開口276,使第一平衡桿30之第一轉軸31與第二平衡桿40之第二轉軸41分別樞接於第一長溝槽271與第二長溝槽275內,因此,組接板25也不需採用上述由上而下壓扣的方式組接第一平衡桿30與第二平衡桿40,達到組裝方便、準確且避免構件損毀之優點。
綜上,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板裝置,透過觸控模組之電路板容設於組接板的容置凹槽內,可使觸控模組整體的厚度縮減,達到觸控板裝置更加薄型化之功效。此外,透過第一平衡桿與第二平衡桿分別連接於組接板之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亦即組接板並非以樞接的方式樞設固定於基板的一側,使觸控模組的任意部位(例如觸控模組的各個角落或各個邊緣)受壓時,都能經由第一平衡桿與第二平衡桿促使觸控模組平均受力下降而提供良好的按壓手感。
雖然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的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N:筆記型電腦 1:觸控板裝置 10:基板 101:第一觸發件 11:上表面 12:通孔 13:第一限位件 131:立板 132:勾板 14:組件置入孔 15:下表面 16,16’:支撐件 161,161’:孔洞 17:第二限位件 18,18’:支撐件 20:觸控模組 21:觸碰面板 211:內表面 23:電路板 231:表面 232:第二觸發件 25:組接板 251:頂面 252:容置凹槽 253:避讓槽 254:鏤空孔 255:底面 256:第一側邊 257:第二側邊 258:第三側邊 259:第四側邊 26:主板 27:環框 271:第一長溝槽 272:第一側向開口 273:第一側溝槽 275:第二長溝槽 276:第二側向開口 277:第二側溝槽 30:第一平衡桿 31:第一轉軸 35:第一側桿 40:第二平衡桿 41:第二轉軸 45:第二側桿 50:平衡組件 51:第三平衡桿 52:第三轉軸 53:第三側桿 55:補強板 551:組接側 552:連接側 553:連接件 554:凸肋 555:表面 56,57:補強件 60,65:補強桿件 70:平衡組件 71:第四平衡桿 72:第四轉軸 73:第四側桿 75:補強板
[圖1] 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應用示意圖。 [圖2] 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 [圖3] 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另一分解立體圖。 [圖4] 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俯視圖。 [圖5] 係圖4沿5-5線段之局部剖視圖。 [圖6] 係圖4沿6-6線段之局部剖視圖。 [圖7] 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圖。 [圖8] 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局部仰視立體圖。 [圖9] 係本發明平衡組件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 [圖10] 係本發明平衡組件另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 [圖11] 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仰視圖。 [圖12] 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另一實施例之剖視圖。
1:觸控板裝置
10:基板
101:第一觸發件
11:上表面
12:通孔
13:第一限位件
15:下表面
16,16’:支撐件
161,161’:孔洞
17:第二限位件
20:觸控模組
21:觸碰面板
211:內表面
23:電路板
231:表面
232:第二觸發件
25:組接板
251:頂面
252:容置凹槽
253:避讓槽
254:鏤空孔
26:主板
27:環框
30:第一平衡桿
31:第一轉軸
35:第一側桿
40:第二平衡桿
41:第二轉軸
45:第二側桿
50:平衡組件
60,65:補強桿件
70:平衡組件

Claims (20)

  1. 一種觸控板裝置,包括: 一基板,包括一上表面; 一觸控模組,設置於該基板之該上表面上方,該觸控模組包括一觸碰面板、一電路板及一組接板,該觸碰面板包括朝向該基板之一內表面,該組接板堆疊固定於該內表面,該組接板包括一頂面與一底面,該頂面朝向該內表面且設有一容置凹槽,該底面朝向該上表面且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側邊與一第二側邊,該電路板容設於該容置凹槽內;以及 一第一平衡桿與一第二平衡桿,該第一平衡桿連接於該第一側邊與該基板之間,該第二平衡桿連接於該第二側邊與該基板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第一平衡桿包括一第一轉軸與分別連接於該第一轉軸二端之二第一側桿,該第一轉軸樞接於該底面且沿第一側邊設置,該二第一側桿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基板上,該第二平衡桿包括一第二轉軸與分別連接於該第二轉軸二端之二第二側桿,該第二轉軸樞接於該底面且沿該第二側邊設置,該二第二側桿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基板上。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組接板包括一主板與連接於該主板周圍之一環框,該電路板抵靠於該主板,該環框的厚度大於該主板的厚度,且該環框環繞於該電路板的周圍,該第一轉軸與該第二轉軸分別樞接於該環框。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環框設有一第一長溝槽與一第二長溝槽,該第一轉軸樞設於該第一長溝槽內,該第二轉軸樞設於該第二長溝槽內。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第一長溝槽具有一第一側向開口,該第二長溝槽具有一第二側向開口,該第一側向開口具有一第一朝向,該第二側向開口具有一第二朝向,該第一朝向與該第二朝向彼此相反。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環框設有二第一側溝槽與二第二側溝槽,該二第一側溝槽連接於該第一長溝槽的二端且分別對應於該二第一側桿,該二第二側溝槽連接於該第二長溝槽的二端且分別對應於該二第二側桿。
  7. 如請求項2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基板包括一下表面與二通孔,該二通孔分別貫穿該上表面與該下表面,且該第一平衡桿之該二第一側桿分別位於該二通孔的涵蓋範圍內。
  8. 如請求項2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基板上設有二第一限位件,該二第一側桿分別可滑移地連接於該二第一限位件,該組接板設有二避讓槽,該二避讓槽分別位於該二第一限位件的上方。
  9. 如請求項2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基板上設有二第一限位件,各該第一限位件包括一立板與連接於該立板頂端之一勾板,該勾板之長度大於該基板之厚度,各該第一側桿位於該勾板與該基板之間,且各該第一側桿的延伸方向與該勾板的長度方向相同。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更包括一平衡組件,該平衡組件位於該第一平衡桿與該第二平衡桿之間,該平衡組件包括一第三平衡桿與一補強板,該第三平衡桿包括一第三轉軸與分別連接於該第三轉軸二端之二第三側桿,該第三轉軸樞接於該組接板之該底面,該二第三側桿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基板上,該補強板組接於該二第三側桿。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補強板更組接於該第三轉軸。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補強板包括二組接側與一連接側,該二組接側為該補強板的相對二側且分別組接於該二第三側桿,該連接側連接於該二組接側之間且凸設有至少一連接件,該第三轉軸包括一第一局部區段與一第二局部區段,該第一局部區段組接於該至少一連接件,該第二局部區段樞設於該組接板之該底面。
  13.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組接板之該底面包括彼此相對的一第三側邊與一第四側邊,該平衡組件鄰近於該第三側邊,該補強板更設有一凸肋,該凸肋朝該第三側邊延伸且頂抵於該底面。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觸控板裝置,更包括一補強桿件,該補強桿件連接於該底面與該基板之間,且該平衡組件位於該第三側邊與該補強桿件之間。
  15.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基板上更設有二支撐件,各該支撐件設有一孔洞,各該第三側桿可滑移地穿入各該支撐件之該孔洞內。
  16.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補強板包括一表面,該表面上更設有一補強件。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補強件為一長型補強件,且該補強件的二端分別鄰近於該補強板的相對二側。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補強件的剛性大於該補強板的剛性。
  19.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補強件為一環狀桿件。
  20.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基板包括一下表面與一組件置入孔,該組件置入孔貫穿該上表面與該下表面,且該平衡組件位於該組件置入孔的涵蓋範圍內。
TW111103776A 2022-01-27 2022-01-27 觸控板裝置 TWI8301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3776A TWI830136B (zh) 2022-01-27 2022-01-27 觸控板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3776A TWI830136B (zh) 2022-01-27 2022-01-27 觸控板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1481A true TW202331481A (zh) 2023-08-01
TWI830136B TWI830136B (zh) 2024-01-21

Family

ID=88559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3776A TWI830136B (zh) 2022-01-27 2022-01-27 觸控板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3013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6696B (zh) * 2020-04-24 2021-05-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結構
TWI738368B (zh) * 2020-06-01 2021-09-0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30136B (zh) 2024-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71561B (zh) 触控装置
US9092065B2 (en) Input device and lifting structure for the input device
US8477118B2 (en) Input apparatus and optical reflection panel module
US889699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ecuring mechanism for securing a display of the electronic device
US20150160750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200133334A1 (en) Touchpad device
TWI590116B (zh) 觸控板模組與電子裝置
US11402931B1 (en) Touchpad module and computing device using same
US20200301471A1 (en) Touchpad module and computing device using same
US11476063B2 (en) Touchpad device
TWI775432B (zh) 觸控板裝置
US20180197697A1 (en) Slim-type key structure
TW202331481A (zh) 觸控板裝置
TWI773237B (zh) 觸控板裝置
US11435839B2 (en) Touch pad module
US20130134848A1 (en) Casing of mobile device
TW202032339A (zh) 觸控式電子設備及其觸控板裝置
US11061448B1 (en) Touchpad module and computing device using same
TWM613569U (zh) 觸控板機構
WO2020172824A1 (zh) 一种输入装置及含有该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05788924A (zh) 按键结构
TWI829311B (zh) 觸控板裝置
CN116610227A (zh) 触控板装置
TWI768925B (zh) 觸控板機構
TW202409813A (zh) 觸控板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