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3237B - 觸控板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板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3237B
TWI773237B TW110112822A TW110112822A TWI773237B TW I773237 B TWI773237 B TW I773237B TW 110112822 A TW110112822 A TW 110112822A TW 110112822 A TW110112822 A TW 110112822A TW I773237 B TWI773237 B TW I77323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touch panel
limiting
panel device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28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0348A (zh
Inventor
李柏欣
Original Assignee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128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73237B/zh
Priority to US17/408,831 priority patent/US11449156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32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323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403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034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G06F1/1658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internal components, e.g. disc drive or any other functional modu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pointing device, e.g. trackball in the palm rest area, mini-joystick integrated between keyboard keys, touch pads or touch strip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7Touch pads, in which fingers can move on a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種觸控板裝置包括基板、電路板、復位件、環狀板、第一連動件及第二連動件。電路板設置於基板之頂面上方。復位件、第一連動件及第二連動件設置於基板與電路板之間。環狀板固定於電路板之底面的周圍,環狀板包括內環周,內環周包括彼此相連之第一側邊、第二側邊、第三側邊及第四側邊,第一側邊設有第一限位件。第一連動件包括第一擺動板,第一擺動板包括第一外側與第一內側,第一內側可擺動地連接於基板,第一外側夾置於第一限位件與電路板之間。

Description

觸控板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輸入裝置,特別是指一種觸控板裝置。
觸控板為一種廣泛應用於電腦的輸入裝置,用以感應使用者手指的移動或按壓來控制游標作動(例如控制游標位移或點選等動作)。
目前已知的觸控板結構具有觸壓板與基板,觸壓板具有一樞接側並以樞接側樞設固定於基板上,當觸壓板遠離樞接側的部位受壓時,觸壓板能以樞接側為軸相對於基板擺動下降而產生相應的訊號。
然而,使用者在操作觸壓板的過程中,並不一定都會準確的按壓觸壓板遠離樞接側的部位,因此,當使用者按壓到觸壓板的樞接側或鄰近於樞接側的區域或角落時,會導致觸壓板無法順利受力下降而無法產生相應訊號,且造成操作上的困擾與影響操作手感等問題。
鑒於上述,於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觸控板裝置包括基板、電路板、復位件、環狀板、第一連動件及第二連動件。基板包括頂面。電路板設置於基板之頂面上方,電路板包括面向頂面之底面。復位件設置於基板與電路板之間,復位件使電路板保持高度位置。環狀板固定於電路板之底面的周圍,環狀板包括內環周,內環周包括彼此相連之第一側邊、第二側邊、第三側邊及第四側邊,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位於相對側,第三側邊與第四側邊位於相對側,第一側邊設有第一限位件。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設置於基板與電路板之間,且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分別位於復位件的相對二側,其中第一連動件包括第一擺動板,第一擺動板包括第一外側與第一內側,第一內側可擺動地連接於基板,第一外側鄰近於第一側邊且第一外側夾置於第一限位件與電路板之間。
綜上,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板裝置,透過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設置於基板與觸壓板之間,使觸控板裝置的任意部位(例如角落或邊緣)受壓時,都能促使電路板與復位件互相接近並抵壓,從而產生按壓手感。此外,透過第一連動件之第一外側夾置於環狀板的第一限位件與電路板之間,更可避免第一連動件在作動時發生偏位或晃動的情形,達到減少操作時的噪音與提升操作手感之優點。
需說明的是,在各個實施例的說明中,所謂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係用以描述不同的元件,這些元件並不因為此類謂詞而受到限制。此外,為了說明上的便利和明確,圖式中各元件的厚度或尺寸,係以誇張或省略或概略的方式表示,以供熟悉此技藝之人士之瞭解與閱讀,且每個元件的尺寸並未完全為其實際的尺寸,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之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之實質意義,任何結構之修飾、比例關係之改變或大小之調整,在不影響本發明所能產生之功效及所能達成之目的下,均仍應落在本發明所揭示之技術內容涵蓋之範圍內。在所有圖式中相同的標號將用於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圖1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之應用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圖3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另一分解立體圖,圖4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圖,圖5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俯視圖。如圖1與圖2所示,觸控板裝置T(例如為Touchpad或Trackpad)可應用於電腦產品,使用者可透過手指滑動或按壓等動作來操作觸控板裝置T,以控制游標的位移或產生對應的控制訊號。例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板裝置T是應用於一筆記型電腦N。但此並不侷限,在其他實施例中,觸控板裝置T也可應用於其他可攜式電腦(例如平板式電腦)。或者,觸控板裝置T也可為獨立的裝置並外接於可攜式電腦,本實施例並不限制。
如圖2至圖5所示,觸控板裝置T包括基板20、電路板30、復位件40、環狀板50、第一連動件60及第二連動件70,其中基板20可為金屬(例如鐵、鋁或合金等)或塑料材質所製成之硬質板體,基板20具有一頂面21,電路板30、復位件40、環狀板50、第一連動件60及第二連動件70皆設置於頂面21的上方。
如圖2至圖5所示,電路板30具有一底面31,底面31面向基板20之頂面21。在本實施例中,電路板30之底面31設有觸發開關32,例如觸發開關32可為按鈕開關或微動開關。在一些實施例中,電路板30可為一般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 Circuit Board, FPCB)或軟硬複合電路板(Rigid-Flex PCB)等各式電路板。
如圖2至圖5所示,復位件40設置於基板20與電路板30之間,其中復位件40可固定(例如黏固、鉚合固定、鎖固或焊接固定)於基板20的頂面21或電路板30的底面31,且復位件40對應於觸發開關32,復位件40可使電路板30位於一高度位置而與基板20保持間距。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復位件40可為塊體(如圖2所示,可為塑料塊或金屬塊)或磁性件,或者復位件40亦可為橡膠圓頂(rubber dome)、金屬圓頂(metal dome)、彈簧或彈片等彈性體,使復位件40受到抵壓時能夠蓄積彈力。
再如圖2至圖5所示,電路板30上方堆疊設置有一觸壓板P,且電路板30相對於觸壓板P靠近基板20。其中,觸壓板P可為玻璃或聚酯樹脂(mylar)所製成之板體,用以供使用者觸碰或按壓操作,電路板30可因應使用者之手指在觸壓板P上滑移或手勢而產生捲動、放大、縮小或開啟視窗等功能。或者電路板30可因應使用者之手指在觸壓板P上按壓點擊或雙擊而產生選取或顯示功能表等功能。例如當觸壓板P受壓而相對於基板20下降時,復位件40與觸發開關32可彼此抵壓而產生訊號。此外,當觸壓板P受到釋放時,若復位件40為彈性體,觸壓板P即可透過復位件40蓄積的彈力而上升回復至上述高度位置,若觸發開關32為按鈕開關,觸壓板P即可透過觸發開關32蓄積的彈力頂抵復位件40而上升回復至上述高度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觸壓板P與電路板30亦可整合為同一板體,舉例來說,觸壓板P與電路板30彼此相鄰的表面可透過背膠、化學膠(例如光固化膠)或物理膠(例如熱固性黏膠或熱塑性黏膠)等方式結合而整合為同一板體。
如圖2至圖5所示,環狀板50固定於電路板30之底面31的周圍,其中環狀板50可為金屬或塑料所製成之硬質板體,且環狀板50可透過黏固、鉚合、鎖固或焊接等方式固定於電路板30之底面31。
如圖2至圖5所示,環狀板50包括內環周51,內環周51包括彼此相連之第一側邊52、第二側邊53、第三側邊54及第四側邊55,第一側邊52與第二側邊53位於相對側,第三側邊54與第四側邊55位於相對側,且環狀板50的第一側邊52設有至少一個第一限位件521,第二側邊53設有至少一個第二限位件531。例如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側邊52設有彼此間隔配置的三個第一限位件521,第二側邊53設有彼此間隔配置的三個第二限位件531,但上述第一限位件521與第二限位件531的數量僅為舉例,實際上並不以此為限。
圖6為圖5沿線段6-6之剖視圖,請對照圖3與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限位件521為一體延伸自環狀板50之第一側邊52的板件,其中第一限位件521包括第一連接板5211與第一限位板5212,第一限位板5212與電路板30之底面31彼此保持間距,第一連接板5211為彎板並連接於第一限位板5212的一端與第一側邊52之間,構成第一限位件521整體呈L型板件。第二限位件531亦可為一體延伸自環狀板50之第二側邊53的板件,第二限位件531的結構可與第一限位件521的結構相同或相似,在此即不重覆贅述。
如圖2至圖4所示,第一連動件60與第二連動件70設置於基板20與電路板30之間且分別位於復位件40的相對二側,第一連動件60與第二連動件70用以導引觸壓板P與電路板30相對於基板20進行升降位移,在此,第一連動件60與第二連動件70是以復位件40為中心彼此對稱設置,但此並不侷限。第一連動件60包括第一撓性片61與第一擺動板65,第二連動件70也包括第二撓性片71與第二擺動板75。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撓性片61、第一擺動板65、第二撓性片71及第二擺動板75的形狀可為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多邊形、H形、U形或其他不規則形。
如圖2至圖4所示,第一連動件60之第一擺動板65包括第一外側66與第一內側67,第一內側67相對於第一外側66靠近復位件40,其中第一內側67可擺動地連接於基板20,第一外側66鄰近於環狀板50的第一側邊52,第一撓性片61連接於第一外側66與環狀板50之間。第二連動件70之第二擺動板75包括第二外側76與第二內側77,第二內側77相對於第二外側76靠近復位件40,第二內側77可擺動地連接於基板20,第二外側76鄰近於環狀板50的第二側邊53,第二撓性片71連接於第二外側76與環狀板50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撓性片61與第二撓性片71可為塑料或金屬製成之具有可撓折性的彈性薄片,第一擺動板65與第二擺動板75的剛性可大於第一撓性片61與第二撓性片71的剛性。藉此,第一擺動板65與第二擺動板75可透過第一撓性片61與第二撓性片71的可撓折性而能相對於觸壓板P活動。此外,當第一撓性片61與第二撓性片71為塑料材質時,可透過黏著的方式與其他元件固定,當第一撓性片61與第二撓性片71為金屬材質時,可透過黏著、焊接或鉚合等方式與其他元件固定,但此並不侷限。
如圖2至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擺動板65之第一內側67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卡勾671,在此第一卡勾671的數量為二個並由第一內側67一體彎折而出(在此第一卡勾671呈L形狀)。基板20之頂面21設有對應於第一卡勾671的第一勾座211,第一勾座211的數量對應於第一卡勾671的數量。在此第一勾座211由基板20一體彎折形成並且突出頂面21,其中第一勾座211可為U型勾座(如圖3所示)、L型勾座、T型勾座或其他形狀之勾座,此並不侷限。第一擺動板65之各第一卡勾671勾合於各第一勾座211,使第一擺動板65的第一內側67可擺動地連接於基板20。第二擺動板75的第二內側77也設有至少一個第二卡勾771,基板20之頂面21設有對應於第二卡勾771之第二勾座212,第二勾座212的數量對應於第二卡勾771的數量。且第二擺動板75之第二卡勾771勾合於第二勾座212,使第二擺動板75的第二內側77可擺動地連接於基板20,其中第二卡勾771與第二勾座212的結構可分別與上述第一卡勾671與第一勾座211的結構相同或相似,在此即不重覆贅述。
如圖2至圖4及圖6所示,第一擺動板65的第一外側66更設有對應於第一限位件521之第一限位部661,第一限位部661的數量對應於第一限位件521的數量。且各第一限位部661夾置於各第一限位件521與電路板30之間。例如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限位部661為一板件並一體延伸自第一外側66,且各第一限位部661夾置於各第一限位件521之第一限位板5212與電路板30的底面31之間。第二擺動板75之第二外側76同樣可設有對應於第二限位件531之第二限位部761,第二限位部761的數量對應於第二限位件531的數量。各第二限位部761亦可為一板件並一體延伸自第二外側76,且各第二限位部761夾置於各第二限位件531與電路板30的底面31之間。
藉此,當觸壓板P的任意部位(例如觸壓板P的各個角落或各個邊緣)受壓時,都能透過第一連動件60與第二連動件70使電路板30之觸發開關32與復位件40互相接近並抵壓,從而產生訊號與按壓手感。請對照圖6與圖7所示,圖7係圖6之受壓作動圖。在本實施例中,當觸壓板P靠近第一連動件60之角落、邊緣或區域受壓時(如圖7之箭號L所示),可經由第一連動件60帶動觸壓板P下降接近基板20的頂面21。具體而言,按壓觸壓板P的力量可經由第一撓性片61連動第一擺動板65而傳遞至第一內側67,使第一擺動板65能夠以第一內側67為支點並基於第一撓性片61的可撓折性而相對於基板20擺動,以帶動觸壓板P朝基板20的頂面21下降接近而觸發上述觸發開關32產生訊號。同理,當觸壓板P靠近第二連動件70之角落、邊緣或區域受壓時,按壓的力量即可驅使第二連動件70之第二擺動板75擺動,以帶動觸壓板P下降接近基板20而觸發產生訊號,在此即不重複贅述。由上述說明可見,觸壓板P的任一側邊或角落受壓時,能夠透過第一連動件60與第二連動件70的連動而更加穩定地升降,有效防止操作時的噪音與晃動而提升操作手感。
此外,如圖3、圖4與圖7所示,在第一擺動板65與第二擺動板75的擺動過程中,透過第一擺動板65之第一外側66的第一限位部661夾置於第一限位件521與電路板30的底面31之間,以及第二擺動板75之第二外側76的第二限位部761夾置於第二限位件531與電路板30的底面31之間,更可有效避免第一連動件60及第二連動件70在作動時發生偏位或晃動的情形,達到減少操作時的噪音與提升操作手感之優點。
如圖2至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板裝置T更包括第三連動件80與第四連動件90,第三連動件80與第四連動件90設置於基板20與電路板30之間並分別鄰近於環狀板50的第三側邊54與第四側邊55,第三連動件80與第四連動件90用以導引觸壓板P與電路板30相對於基板20進行升降位移,在此第三連動件80與第四連動件90更以復位件40為中心彼此對稱設置,但此並不侷限。具體而言,環狀板50的四周分別連接第一連動件60、第二連動件70、第三連動件80及第四連動件90,使觸壓板P的任一側邊或角落受壓時,能夠進一步透過第三連動件80及第四連動件90的連動而更加穩定地升降,更有效防止操作時的噪音與晃動而提升操作手感。
如圖1至圖4所示,第三連動件80包括第三撓性片81與第三擺動板85,第四連動件90也包括第四撓性片91與第四擺動板95,在本實施例中,第三擺動板85與第四擺動板95為長型板而不同於上述第一擺動板65與第二擺動板75的形狀,但此並不侷限。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第三撓性片81、第三擺動板85、第四撓性片91及第四擺動板95的形狀可為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多邊形、H形、U形或其他不規則形。
如圖2至圖4所示,第三連動件80之第三擺動板85包括第三外側86與第三內側87,第三內側87相對於第三外側86靠近復位件40,第三內側87可擺動地連接於基板20,第三外側86鄰近於環狀板50的第三側邊54,第三撓性片81連接於第三外側86與環狀板50之間。第四連動件90之第四擺動板95包括第四外側96與第四內側97,第四內側97相對於第四外側96靠近復位件40,第四內側97可擺動地連接於基板20,第四外側96鄰近於環狀板50的第四側邊55,第四撓性片91連接於第四外側96與環狀板50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第三撓性片81與第四撓性片91可為塑料或金屬製成之具有可撓折性的彈性薄片,第三擺動板85與第四擺動板95的剛性可大於第三撓性片81與第四撓性片91的剛性。藉此,第三擺動板85與第四擺動板95可透過第三撓性片81與第四撓性片91的可撓折性而能相對於觸壓板P活動,其中第三連動件80與第四連動件90的作動方式可與上述第一連動件60與第二連動件70相同,在此即不重覆贅述。
如圖2至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環狀板50之第三側邊54設有至少一個第三限位件541,第四側邊55設有至少一個第四限位件551,例如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側邊54設有彼此間隔配置的五個第三限位件541,第四側邊55設有彼此間隔配置的五個第四限位件551,但上述第三限位件541與第四限位件551的數量僅為舉例,實際上並不以此為限。
圖8為圖5沿線段8-8之剖視圖,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限位件541為一體延伸自第三側邊54之板件,其中第三限位件541包括第三連接板5411與第三限位板5412,第三限位板5412與電路板30之底面31彼此保持間距,第三連接板5411為彎板並連接於第三限位板5412的一端與第三側邊54之間,構成第三限位件541整體呈L型板件。第四限位件551亦可為一體延伸自第四側邊55之板件,第四限位件551的結構可與第三限位件541的結構相同或相似,在此即不重覆贅述。
再如圖2至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三擺動板85之第三內側87設有至少一個第三卡勾871,第四擺動板95的第四內側97也設有至少一個第四卡勾971,基板20之頂面21設有對應於第三卡勾871之第三勾座213以及對應於第四卡勾971之第四勾座214,第三勾座213的數量對應於第三卡勾871的數量,第四勾座214的數量對應於第四卡勾971的數量。且第三擺動板85之第三卡勾871勾合於第三勾座213,使第三擺動板85的第三內側87可擺動地連接於基板20,第四擺動板95的第四卡勾971勾合於第四勾座214,使第四擺動板95的第四內側97可擺動地連接於基板20,其中,第三卡勾871與第四卡勾971的結構可與上述第一卡勾671與第二卡勾771的結構相同或相似,第三勾座213與第四勾座214的結構可與上述第一勾座211與第二勾座212的結構相同或相似,在此即不重覆贅述。
如圖2至圖4所示,第三擺動板85的第三外側86更設有對應於第三限位件541之第三限位部861。第四擺動板95之第四外側96同樣可設有對應於第四限位件551之第四限位部961。第三限位部861的數量對應於第三限位件541的數量,第四限位部961的數量對應於第四限位件551的數量。且第三限位部861夾置於第三限位件541與電路板30之間,第四限位部961夾置於第四限位件551與電路板30的底面31之間,以有效避免第三連動件80及第四連動件90在作動時發生偏位或晃動的情形,達到減少操作時的噪音與提升操作手感之優點。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第三限位部861與第四限位部961的結構可與上述第一限位部661與第二限位部761的結構相同或相似,在此即不重複贅述。
圖9為圖2之區域9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10為圖9之局部剖視圖,圖11為圖5沿線段11-11之剖視圖,圖12為圖5沿線段12-12之剖視圖。請對照圖4、圖9至圖1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動件60之第一擺動板65的第一內側67更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彈性臂672,在此第一彈性臂672的數量為二個並由第一內側67一體延伸而出,且各第一彈性臂672的端部抵靠於基板20之頂面21(如圖11所示),可達到消除第一連動件60與基板20之間的公差間隙,避免觸壓板P按壓時因公差間隙而產生搖晃或震動,從而進一步提升觸控板裝置T的操作手感。另外,如圖10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彈性臂672的端部更具有一凸點673,第一彈性臂672是以凸點673抵靠於基板20之頂面21,可達到減少第一彈性臂672與基板20之間的干涉面積,避免在第一連動件60作動時造成過大的阻力。
另外,如圖4所示,上述第二連動件70之第二擺動板75的第二內側77也可設有至少一個第二彈性臂772以抵靠於基板20之頂面21,第三連動件80之第三擺動板85的第三內側87也可設有至少一個第三彈性臂872以抵靠於基板20之頂面21(如圖12所示),第四連動件90之第四擺動板95的第四外側96也可設有至少一個第四彈性臂972以抵靠於基板20之頂面21,達到消除第二連動件70、第三連動件80及第四連動件90與基板20之間的公差間隙,避免觸壓板P按壓時因公差間隙而產生搖晃或震動。
再如圖2至圖4及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板裝置T更包括一可撓性板26,可撓性板26可為塑料或金屬製成之具有可撓折性的彈性薄板,且可撓性板26連接於第一擺動板65之第一內側67、第二擺動板75之第二內側77、第三擺動板85之第三內側87、第四擺動板95之第四內側97及基板20之間,加強第一擺動板65、第二擺動板75、第三擺動板85及第四擺動板95的限位作用。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復位件40固定於可撓性板26上,例如復位件40可透過黏著的方式固定於可撓性板26表面,但此並不侷限。
圖13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另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如圖1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基板20更設有一補強結構25,且補強結構25鄰近於復位件40,其中補強結構25可為至少一個折板251並由基板20一體彎折形成,在此折板251的數量為二個並分別位於復位件40的相對二側,舉例來說,折板251可透過對基板20進行沖壓加工或抽引加工而形成。藉此,補強結構25可加強基板20靠近復位件40區域的結構強度,以避免該區域受力形變而影響觸發開關32的觸發效果或使用者的操作手感。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補強結構25的長度更大於復位件40的長度,以使基板20靠近復位件40的區域獲得較佳的結構補強效果。
再如圖13所示,基板20更設有至少一固定部22與至少一鏤空孔23,在本實施例中,固定部22的數量為多個並位於基板20的周圍,用以組接固定於周遭的框架100,101,例如框架100,101可為觸控板裝置T的部分外殼,鏤空孔23的數量也為多個並位於多個固定部22與復位件40之間。藉此,若固定部22固定於框架100,101後而導致固定部22或者基板20鄰近固定部22的區域產生形變時,鏤空孔23可防止上述形變影響到基板20靠近復位件40的區域,使基板20靠近復位件40的區域能維持平整而避免影響觸發效果。
圖14為圖13沿線段14-14之剖視圖。請對照圖13與圖14所示,基板20更設有至少一個彈性臂24,在此彈性臂24的數量為多個並分別位於多個鏤空孔23內,且各彈性臂24的端部抵靠於基板20所安裝之框架101上,例如各彈性臂24的端部可直接抵靠於框架101或者透過彈性體241間接抵靠於框架101。藉此,由於彈性臂24與基板20靠近復位件40的區域一體連接,因此,可增強基板20靠近復位件40的區域的剛性,而使觸壓板P受壓後能夠更快觸發電路板30之觸發開關32而具有更佳的按壓手感。
雖然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的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N:筆記型電腦 T:觸控板裝置 P:觸壓板 20:基板 21:頂面 211:第一勾座 212:第二勾座 213:第三勾座 214:第四勾座 22:固定部 23:鏤空孔 24:彈性臂 241:彈性體 25:補強結構 251:折板 26:可撓性板 30:電路板 31:底面 32:觸發開關 40:復位件 50:環狀板 51:內環周 52:第一側邊 521:第一限位件 5211:第一連接板 5212:第一限位板 53:第二側邊 531:第二限位件 54:第三側邊 541:第三限位件 5411:第三連接板 5412:第三限位板 55:第四側邊 551:第四限位件 60:第一連動件 61:第一撓性片 65:第一擺動板 66:第一外側 661:第一限位部 67:第一內側 671:第一卡勾 672:第一彈性臂 673:凸點 70:第二連動件 71:第二撓性片 75:第二擺動板 76:第二外側 761:第二限位部 77:第二內側 771:第二卡勾 772:第二彈性臂 80:第三連動件 81:第三撓性片 85:第三擺動板 86:第三外側 861:第三限位部 87:第三內側 871:第三卡勾 872:第三彈性臂 90:第四連動件 91:第四撓性片 95:第四擺動板 96:第四外側 961:第四限位部 97:第四內側 971:第四卡勾 972:第四彈性臂 100,101:框架 L:箭號
[圖1] 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之應用示意圖。 [圖2] 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 [圖3] 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另一分解立體圖。 [圖4] 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圖。 [圖5] 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俯視圖。 [圖6] 係圖5沿線段6-6之剖視圖。 [圖7] 係圖6之受壓作動圖。 [圖8] 係圖5沿線段8-8之剖視圖。 [圖9] 係圖2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10] 係圖9之局部剖視圖。 [圖11] 係圖5沿線段11-11之剖視圖。 [圖12] 係圖5沿線段12-12之剖視圖。 [圖13] 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另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 [圖14] 係圖13沿線段14-14之剖視圖。
P:觸壓板
20:基板
21:頂面
211:第一勾座
212:第二勾座
213:第三勾座
214:第四勾座
22:固定部
26:可撓性板
30:電路板
40:復位件
50:環狀板
51:內環周
52:第一側邊
521:第一限位件
53:第二側邊
531:第二限位件
54:第三側邊
541:第三限位件
55:第四側邊
551:第四限位件
60:第一連動件
61:第一撓性片
65:第一擺動板
66:第一外側
67:第一內側
70:第二連動件
71:第二撓性片
75:第二擺動板
76:第二外側
77:第二內側
80:第三連動件
81:第三撓性片
85:第三擺動板
86:第三外側
87:第三內側
90:第四連動件
91:第四撓性片
95:第四擺動板
96:第四外側
97:第四內側

Claims (19)

  1. 一種觸控板裝置,包括: 一基板,包括一頂面; 一電路板,設置於該基板之該頂面上方,該電路板包括面向該頂面之一底面; 一復位件,設置於該基板與該電路板之間,該復位件使該電路板保持一高度位置; 一環狀板,固定於該電路板之該底面的周圍,該環狀板包括一內環周,該內環周包括彼此相連之一第一側邊、一第二側邊、一第三側邊及一第四側邊,該第一側邊與該第二側邊位於相對側,該第三側邊與該第四側邊位於相對側,該第一側邊設有一第一限位件;以及 一第一連動件與一第二連動件,設置於該基板與該電路板之間,且該第一連動件與該第二連動件分別位於該復位件的相對二側,其中該第一連動件包括一第一擺動板,該第一擺動板包括一第一外側與一第一內側,該第一內側可擺動地連接於該基板,該第一外側鄰近於該第一側邊,且該第一外側夾置於該第一限位件與該電路板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連接板與一第一限位板,該第一限位板與該電路板之該底面彼此保持間距,該第一連接板連接於該第一限位板與該第一側邊之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第一連動件之該第一外側具有一第一限位部,該第一限位部夾置於該第一限位件與該電路板之間。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第一限位部為一板件並一體延伸自該第一外側。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第一擺動板之該第一內側設有一第一卡勾,該基板之該頂面設有一第一勾座,該第一卡勾勾合於該第一勾座,使該第一內側可擺動地連接於該基板。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第一擺動板的該第一內側設有一第一彈性臂,該第一彈性臂的端部抵靠於該基板之該頂面。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第一彈性臂的端部具有一凸點,該第一彈性臂以該凸點抵靠於該基板之該頂面。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環狀板之該第二側邊設有一第二限位件,該第二連動件包括一第二擺動板,該第二擺動板包括一第二外側與一第二內側,該第二內側可擺動地連接於該基板,該第二外側鄰近於該第二側邊,且該第二外側夾置於該第二限位件與該電路板之間。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第一連動件包括一第一撓性片,該第一撓性片連接於該第一外側與該環狀板之間,該第二連動件包括一第二撓性片,該第二撓性片連接於該第二外側與該環狀板之間。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更包括一第三連動件與一第四連動件,該第三連動件與該第四連動件設置於該基板與該電路板之間,其中該第三連動件包括一第三擺動板,該第三擺動板包括一第三外側與一第三內側,該第三內側可擺動地連接於該基板,該第三外側鄰近於該第三側邊且可擺動地連接於該環狀板;該第四連動件包括一第四擺動板,該第四擺動板包括一第四外側與一第四內側,該第四內側可擺動地連接於該基板,該第四外側鄰近於該第四側邊且可擺動地連接於該環狀板。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第三連動件包括一第三撓性片,該第三撓性片連接於該第三外側與該環狀板之間,該第四連動件包括一第四撓性片,該第四撓性片連接於該第四外側與該環狀板之間。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環狀板之該第三側邊設有一第三限位件,該第三連動件之該第三外側具有一第三限位部,且該第三限位部夾置於該第三限位件與該電路板之間,該環狀板之該第四側邊設有一第四限位件,該第四連動件之該第四外側具有一第四限位部,且該第四限位部夾置於該第四限位件與該電路板之間。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基板設有一固定部與一鏤空孔,該固定部位於該基板的周圍,該鏤空孔位於該固定部與該復位件之間。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基板更設有一彈性臂,該基板之該固定部固定於一框架,該彈性臂位於該鏤空孔內,且該彈性臂的端部抵靠於該框架上。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基板更設有一補強結構,該補強結構鄰近於該復位件。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補強結構為至少一折板。
  17.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補強結構的長度更大於該復位件的長度。
  1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更包括一可撓性板,該可撓性板連接於該第一擺動板之該第一內側與該基板之間。
  1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電路板包括一觸發開關,該觸發開關設置於該底面上,該復位件對應於該觸發開關。
TW110112822A 2021-04-08 2021-04-08 觸控板裝置 TWI7732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2822A TWI773237B (zh) 2021-04-08 2021-04-08 觸控板裝置
US17/408,831 US11449156B1 (en) 2021-04-08 2021-08-23 Touchpa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2822A TWI773237B (zh) 2021-04-08 2021-04-08 觸控板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73237B true TWI773237B (zh) 2022-08-01
TW202240348A TW202240348A (zh) 2022-10-16

Family

ID=83286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2822A TWI773237B (zh) 2021-04-08 2021-04-08 觸控板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449156B1 (zh)
TW (1) TWI7732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7665B (zh) * 2021-04-22 2022-06-1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39912A (zh) * 2012-03-21 2013-10-01 Inventec Corp 輸入裝置
TWM475633U (en) * 2013-12-24 2014-04-01 Sunrex Technology Corp Touch panel pressing device
TW201423811A (zh) * 2012-12-05 2014-06-16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
TW201502747A (zh) * 2013-07-02 2015-01-16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輸入裝置結構及應用於輸入裝置之升降結構
CN104750287A (zh) * 2013-12-27 2015-07-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模块
TWI659343B (zh) * 2018-04-13 2019-05-11 精元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Touch device
TWM589816U (zh) * 2019-09-09 2020-01-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結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81517A1 (en) * 2005-02-11 2006-08-17 Apple Computer, Inc. Display actuator
US8982062B2 (en) * 2011-05-09 2015-03-17 Blackberry Limited Multi-modal user input device
JP5610095B2 (ja) * 2011-12-27 2014-10-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触覚提示装置
JP5889661B2 (ja) * 2012-02-10 2016-03-2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US9069394B2 (en) * 2012-03-20 2015-06-30 Google Inc. Fully clickable trackpad
US9542016B2 (en) * 2012-09-13 2017-01-10 Apple Inc. Optical sensing mechanisms for input devices
JP6080265B2 (ja) * 2013-12-26 2017-02-15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ッド入力装置
TWI557535B (zh) * 2015-03-10 2016-11-1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JP5923648B1 (ja) * 2015-07-10 2016-05-24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入力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TWI663533B (zh) * 2018-02-02 2019-06-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模組及具有觸控模組的電子計算機
TWI663504B (zh) * 2018-06-15 2019-06-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模組
TWI734144B (zh) * 2019-07-19 2021-07-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模組以及具有觸控板模組的電子計算機
US11429157B2 (en) * 2020-02-21 2022-08-30 Apple Inc. Parallel motion trackpad
TWM604437U (zh) * 2020-08-26 2020-11-21 精元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穩定按壓裝置
TWI788708B (zh) * 2020-09-29 2023-01-0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模組
TWI755095B (zh) * 2020-10-13 2022-02-1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裝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39912A (zh) * 2012-03-21 2013-10-01 Inventec Corp 輸入裝置
TW201423811A (zh) * 2012-12-05 2014-06-16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
TW201502747A (zh) * 2013-07-02 2015-01-16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輸入裝置結構及應用於輸入裝置之升降結構
TWM475633U (en) * 2013-12-24 2014-04-01 Sunrex Technology Corp Touch panel pressing device
CN104750287A (zh) * 2013-12-27 2015-07-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模块
TWI659343B (zh) * 2018-04-13 2019-05-11 精元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Touch device
TWM589816U (zh) * 2019-09-09 2020-01-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26791A1 (en) 2022-10-13
TW202240348A (zh) 2022-10-16
US11449156B1 (en) 202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5095B (zh) 觸控板裝置
TWI775432B (zh) 觸控板裝置
TWI479299B (zh) 觸控板及其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311703B (en) Touch pad module
US11287907B1 (en) Touch pad module
TW202001478A (zh) 觸控模組
TW201804498A (zh) 鍵盤裝置
TWI697924B (zh) 按鍵裝置及鍵盤裝置
TWI773237B (zh) 觸控板裝置
US20190385800A1 (en) Touch module
TWI615872B (zh) 按鍵結構
TWI738368B (zh) 觸控板裝置
TWI630634B (zh) 鍵盤裝置
TWI698894B (zh) 鍵盤裝置
US11435839B2 (en) Touch pad module
CN110609587A (zh) 触控模块
TWM613569U (zh) 觸控板機構
TWI851370B (zh) 觸控板裝置
CN114385017A (zh) 触控板装置
TWI830136B (zh) 觸控板裝置
CN115202439A (zh) 触控板装置
TWI829311B (zh) 觸控板裝置
TWI857846B (zh) 觸控板裝置
CN115344082A (zh) 触控板装置
TWI682266B (zh) 按鍵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