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1332A - 光學成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1332A
TW202331332A TW111102117A TW111102117A TW202331332A TW 202331332 A TW202331332 A TW 202331332A TW 111102117 A TW111102117 A TW 111102117A TW 111102117 A TW111102117 A TW 111102117A TW 202331332 A TW202331332 A TW 20233133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imaging
focal length
image side
imaging le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21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5054B (zh
Inventor
徐淑娟
林範儒
Original Assignee
佳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佳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佳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021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35054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111021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I835054B/zh
Priority to CN202210397657.0A priority patent/CN116500750A/zh
Priority to JP2022167150A priority patent/JP2023105785A/ja
Priority to US17/981,198 priority patent/US20230228976A1/en
Priority to EP22205496.7A priority patent/EP4215969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3313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13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50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505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沿著一光軸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鏡群、一光圈以及一第二鏡群。該第一鏡群包含有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以及一第三透鏡,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二鏡群包含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以及一第七透鏡,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五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六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七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5<F/fg1<-0.1,其中,F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fg1為該第一鏡群的組合焦距,使光學成像系統具有高成像品質的優點。

Description

光學成像鏡頭
本發明係與光學成像系統的應用領域有關;特別是指一種具有低畸變、良好成像品質的光學成像鏡頭。
近年來,隨著具有攝影功能之可攜式電子產品的興起,光學系統的需求日漸提高。一般光學系統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 CMOS Sensor)兩種,且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的精進,使得感光元件的畫素尺寸縮小,光學系統逐漸往高畫素領域發展。此外,隨著無人機與無人駕駛自動車的蓬勃發展,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 ADAS)扮演著重要的腳色,藉由各種鏡頭搭配感測器來收集環境資訊,以保障駕駛人行車安全。此外,車用鏡頭隨著外在應用環境溫度變化,鏡頭品質對於溫度的需求也隨之提高,因此,對成像品質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好的成像鏡頭一般具備低畸變(distortion)、高解析度(resolution)…等優點。且於實際應用面,尚須考慮小尺寸與成本的問題,因此,在種種限制條件下設計出具備良好成像品質的鏡頭,為設計者的一大難題。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具有良好成像品質的優點。
緣以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光學成像鏡頭,沿著一光軸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鏡群、一光圈以及一第二鏡群。該第一鏡群包含有由該物側至該像側沿該光軸排列之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以及一第三透鏡;其中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該第二透鏡為具有負屈折力之雙凹透鏡;該第三透鏡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該第二鏡群包含有由該物側至該像側沿該光軸排列之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以及一第七透鏡;其中該第四透鏡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且該第四透鏡之物側面與像側面的至少一者為非球面;該第五透鏡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該第六透鏡為具有負屈折力之雙凹透鏡,該第六透鏡的物側面與該第五透鏡之像側面膠黏形成具有負屈折力之複合透鏡,該第七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七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且該第七透鏡之物側面與像側面的至少一者為非球面,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5<F/fg1<-0.1,其中,F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fg1為該第一鏡群的組合焦距。
本發明之效果在於該光學成像鏡頭當中使用七片透鏡,可大幅改善鏡頭的色差以及控制像差產生,且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屈折力排列及條件特性可實現具有良好成像品質的效果。
為能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茲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後。請參考圖1A,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0,其沿著一光軸Z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鏡群G1、一光圈ST以及一第二鏡群G2。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一鏡群G1包含有由該物側至該像側沿該光軸Z排列之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以及一第三透鏡L3;該第二鏡群G2包含有由該物側至該像側沿該光軸Z排列之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一第六透鏡L6以及一第七透鏡L7。
該第一透鏡L1係為凸凹透鏡,其中該第一透鏡L1的物側面S1為朝該物側圓弧凸出的凸面,該第一透鏡L1的像側面S2為凹面;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L1朝該像側之一面部分凹入成該像側面S2,該光軸Z通過該物側面S1與該像側面S2。
該第二透鏡L2為具有負屈折力之雙凹透鏡,即該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S3以及像側面S4均為凹面。
該第三透鏡L3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即該第三透鏡L3的物側面S5以及像側面S6均為凸面。
該第四透鏡L4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即該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S7以及像側面S8均為凸面,且該第四透鏡L4之物側面S7與像側面S8的至少一者為非球面;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四透鏡L4之物側面S7與像側面S8均為非球面。
該第五透鏡L5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即該第五透鏡L5的物側面S9以及像側面S10均為凸面,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五透鏡L5朝該像側之一面部分凸出成該像側面S10,該光軸Z通過該物側面S9與該像側面S10。
該第六透鏡L6為具有負屈折力之雙凹透鏡,即該第六透鏡L6的物側面S11以及像側面S12均為凹面,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六透鏡L6的物側面S11對應膠黏該第五透鏡L5的像側面S10,使該第五透鏡L5的像側面S10與該第六透鏡L6的物側面S11形成同一平面,且該第五透鏡L5與該第六透鏡L6結合成具有負屈折力之複合透鏡,且該第六透鏡L6朝該像側之一面部分凹入成該像側面S12,該光軸Z通過該物側面S11與該像側面S12。
該第七透鏡L7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即該第七透鏡L7的物側面S13以及像側面S14均為凸面,且該第七透鏡L7之物側面S13與像側面S14的至少一者為非球面;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七透鏡L7之物側面S13與像側面S14均為非球面。
另外,該光學成像鏡頭100進一步包括有一紅外線濾光片L8以及一保護玻璃L9。該紅外線濾光片L8係位於該第七透鏡L7之像側面S14的一側,用來濾除通過該第一鏡群G1至該第二鏡群G2的影像光中多餘的紅外線;該保護玻璃L9設置於該紅外線濾光片L8之一側,且該保護玻璃L9位於該紅外線濾光片L8與成像面Im之間,用來保護該紅外線濾光片L8。
為使得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100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以及較高的成像品質,該光學成像鏡頭100還滿足以下條件: (1) -0.5<F/fg1<-0.1; (2) -0.15<F/f1<-0.45,-0.8<F/f2<-0.5,0.4<F/f3<0.7; (3) 0.5<F/f4<0.7,0.7<F/f5<1.5,-1.7<F/f6<-1,0.2<F/f7<0.6; (4) -0.25<F/f56<-0.1。
其中,F為該光學成像鏡頭100的焦距,f1為該第一透鏡L1的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L2的焦距;f3為該第三透鏡L3的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L4的焦距;f5為該第五透鏡L5的焦距;f6為該第六透鏡L6的焦距;f56為該第五透鏡L5與第六透鏡L6膠黏形成複合透鏡的膠合焦距;f7為該第七透鏡L7的焦距;fg1為該第一鏡群G1的組合焦距;fg2為該第二鏡群G2的組合焦距。
下表一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0的數據,包括有:光學成像鏡頭100的焦距F(或稱有效焦距)、光圈值Fno、視場角FOV、各透鏡的曲率半徑R、各表面與下一表面在光軸Z上的距離、各透鏡的折射率Nd、色散、各透鏡的焦距、該第五透鏡L5與第六透鏡L6的膠合焦距;其中,焦距、曲率半徑和距離的單位為mm。下文中所列舉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表一
焦距F=8.16mm ; 光圈值Fno=1.8;視場角FOV= 61度
表面編號 曲率半徑 距離 折射率 色散 焦距 膠合焦距 備註
S1 9.9 1.87 1.52 64.14 -22.8   第一透鏡L1
S2 5.04 3.44          
S3 -14.32 1.25 1.59 39.24 -13.68   第二透鏡L2
S4 19.73 0.37          
S5 48.53 3.95 1.85 3.27 16.94   第三透鏡L3
S6 -19.88 4.76          
ST Infinity 0.44         光圈ST
S7 16.88 3.07 1.50 81.54 12.52   第四透鏡L4
S8 -9.3 0.1          
S9 10.11 3.17 1.80 46.52 7.54 -52.1 第五透鏡L5
S10、S11 -13.16 1 1.72 29.52 -5.32   第六透鏡L6
S12 5.59 4.31          
S13 11.27 3.28 1.52 64.14 21.33   第七透鏡L7
S14 -500 0.5        
S15 Infinity 0.4 1.52 64.17 Infinity   紅外線濾光片L8
S16 Infinity 2.01     Infinity    
S17 Infinity 0.5 1.52 64.17 Infinity   保護玻璃L9
S18 Infinity 0.5     Infinity    
Im Infinity           成像面Im
藉由上述表一可知,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0的焦距F=8.16mm,光圈值Fno=1.8;視場角FOV=61度,其中該第一透鏡L1之焦距f1=-22.8mm,該第二透鏡L2之焦距f2=-13.68mm,該第三透鏡L3之焦距f3=16.94mm,該第四透鏡L4之焦距f4=12.52mm,該第五透鏡L5之焦距f5=7.54mm,該第六透鏡L6之焦距f6=-5.32mm,該第七透鏡L7之焦距f7=21.33mm,該第五透鏡L5與第六透鏡L6膠黏形成複合透鏡的膠合焦距f56=-52.1mm,該第一鏡群G1的組合焦距fg1=-23.83,該第二鏡群G2的組合焦距fg2=10.6mm。
此外,依據上述之詳細參數,前述之條件式於第一實施例之詳細數值如下: (1) F/fg1=-0.34; (2) F/f1=-0.36,F/f2=-0.60,F/f3=0.48; (3) F/f4=0.65,F/f5=1.08,F/f6=-1.53,F/f7=0.38; (4) F/f56=-0.16。
由上述表一數據得出,該第一鏡群G1及該第二鏡群G2,滿足前述該光學成像鏡頭100所設定第(1)至(4)點的條件。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0當中該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S7及像側面S8,以及該第七透鏡L7的物側面S13及像側面S14之非球面表面輪廓形狀Z由下列公式得到: 其中, Z:非球面表面輪廓形狀; c:曲率半徑之倒數; h:表面之離軸半高; k:圓錐係數; A4、A6、A8、A10、A12、A14及A16:表面之離軸半高h的各階係數。
本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0當中該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S7及像側面S8,以及該第七透鏡L7的物側面S13及像側面S14之圓錐係數k及A4、A6、A8、A10、A12、A14及A16各階係數,如下表二所示: 表二
表面編號 S7 S8 S13 S14
k 0 0 0 0
A4 -3.8208E-04 -7.7708E-05 -3.0613E-04 -4.2058E-04
A6 -1.0777E-05 4.3074E-06 -1.0122E-05 -3.8683E-05
A8 1.1799E-06 -1.0206E-06 3.9175E-07 2.6285E-06
A10 -1.7601E-07 2.8893E-08 -1.6263E-08 -1.4659E-07
A12 1.0596E-08 3.3140E-10 9.1549E-11 4.4980E-09
A14 -2.9990E-10 -5.4782E-11 0 -7.4752E-11
A16 2.1747E-12 4.0437E-13 0 4.8197E-13
以下以光學模擬數據來驗證該光學成像鏡頭100的成像品質。圖1B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縱像球差圖,圖1C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橫向球差圖。由圖1B及1C的結果可驗證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0透過上述設計,可有效地提升成像品質。
請參圖2A,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00,沿著一光軸Z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鏡群G1、一光圈ST以及一第二鏡群G2。在第二實施例中,該第一鏡群G1包含有由該物側至該像側沿該光軸Z排列之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以及一第三透鏡L3;該第二鏡群G2包含有由該物側至該像側沿該光軸Z排列之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一第六透鏡L6以及一第七透鏡L7。
該第一透鏡L1係為凸凹透鏡,其中該第一透鏡L1的物側面S1為朝該物側圓弧凸出的凸面,該第一透鏡L1的像側面S2為凹面;在第二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L1朝該像側之一面部分凹入成該像側面S2,該光軸Z通過該物側面S1與該像側面S2。
該第二透鏡L2為具有負屈折力之雙凹透鏡,即該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S3以及像側面S4均為凹面。
該第三透鏡L3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即該第三透鏡L3的物側面S5以及像側面S6均為凸面。
該第四透鏡L4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即該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S7以及像側面S8均為凸面,且該第四透鏡L4之物側面S7與像側面S8的至少一者為非球面;在第二實施例中,該第四透鏡L4之物側面S7與像側面S8均為非球面。
該第五透鏡L5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即該第五透鏡L5的物側面S9以及像側面S10均為凸面,在第二實施例中,該第五透鏡L5朝該像側之一面部分凸出成該像側面S10,該光軸Z通過該物側面S9與該像側面S10。
該第六透鏡L6為具有負屈折力之雙凹透鏡,即該第六透鏡L6的物側面S11以及像側面S12均為凹面,在第二實施例中,該第六透鏡L6的物側面S11對應膠黏該第五透鏡L5的像側面S10,使該第五透鏡L5的像側面S10與該第六透鏡L6的物側面S11形成同一平面,且該第五透鏡L5與該第六透鏡L6結合成具有負屈折力之複合透鏡,且該第六透鏡L6朝該像側之一面部分凹入成該像側面S12,該光軸Z通過該物側面S11與該像側面S12。
該第七透鏡L7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即該第七透鏡L7的物側面S13以及像側面S14均為凸面,且該第七透鏡L7之物側面S13與像側面S14的至少一者為非球面;在第二實施例中,該第七透鏡L7之物側面S13與像側面S14均為非球面。
另外,該光學成像鏡頭200進一步包括有一紅外線濾光片L8以及一保護玻璃L9。該紅外線濾光片L8係位於該第七透鏡L7之像側面S14的一側,用來濾除通過該第一鏡群G1至該第二鏡群G2的影像光中多餘的紅外線;該保護玻璃L9設置於該紅外線濾光片L8之一側,且該保護玻璃L9位於該紅外線濾光片L8與成像面Im之間,用來保護該紅外線濾光片L8。
為使得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200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以及較高的成像品質,該光學成像鏡頭200還滿足以下條件: (1) -0.5<F/fg1<-0.1; (2) -0.15<F/f1<-0.45,-0.8<F/f2<-0.5,0.4<F/f3<0.7; (3) 0.5<F/f4<0.7,0.7<F/f5<1.5,-1.7<F/f6<-1,0.2<F/f7<0.6; (4) -0.25<F/f56<-0.1。
其中,F為該光學成像鏡頭200的焦距,f1為該第一透鏡L1的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L2的焦距;f3為該第三透鏡L3的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L4的焦距;f5為該第五透鏡L5的焦距;f6為該第六透鏡L6的焦距;f56為該第五透鏡L5與第六透鏡L6膠黏形成複合透鏡的膠合焦距;f7為該第七透鏡L7的焦距;fg1為該第一鏡群G1的組合焦距;fg2為該第二鏡群G2的組合焦距。
下表三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00的數據,包括有:光學成像鏡頭200的焦距F(或稱有效焦距)、光圈值Fno、視場角FOV、各透鏡的曲率半徑R、各表面與下一表面在光軸Z上的距離、各透鏡的折射率Nd、色散、各透鏡的焦距、該第五透鏡L5與第六透鏡L6的膠合焦距;其中,焦距、曲率半徑和距離的單位為mm。下文中所列舉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表三
焦距F=6.96mm ; 光圈值Fno= 1.7;視場角FOV= 65度
表面編號 曲率半徑 距離 折射率 色散 焦距 膠合焦距 備註
S1 9.31 0.95 1.58 59.37 -28.855 9.31 第一透鏡L1
S2 5.77 4.37       5.77  
S3 -10.93 0.95 1.59 35.31 -9.028 -10.93 第二透鏡L2
S4 10.93 0.96       10.93  
S5 20.3 3.8 1.85 32.27 10.932 20.3 第三透鏡L3
S6 -15.3 4.28       -15.3  
ST Infinity 1.22       Infinity 光圈ST
S7 12.25 2.9 1.49 81.55 11.905 12.25 第四透鏡L4
S8 -10.6 0.09       -10.6  
S9 8.4 2.6 1.83 42.74 8.766 8.4 第五透鏡L5
S10、S11 -50.48 0.95 1.84 23.77 -5.714 -50.48 第六透鏡L6
S12 5.44 4.17       5.44  
S13 16.11 2.17 1.85 40.1 18.253 16.11 第七透鏡L7
S14 -474.67 1       -474.67
S15 Infinity 0.4 1.52 64.17   Infinity 紅外線濾光片L8
S16 Infinity 0.6       Infinity  
S17 Infinity 0.5 1.52 64.17   Infinity 保護玻璃L9
S18 Infinity 0.5       Infinity
Im Infinity           成像面Im
藉由上述表三可知,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200的焦距F=6.96mm,光圈值Fno=1.7;視場角FOV=65度,其中該第一透鏡L1之焦距f1=-28.855mm,該第二透鏡L2之焦距f2=-9.028mm,該第三透鏡L3之焦距f3=10.932mm,該第四透鏡L4之焦距f4=11.905mm,該第五透鏡L5之焦距f5=8.766mm,該第六透鏡L6之焦距f6=-5.714mm,該第七透鏡L7之焦距f7=18.253mm,該第五透鏡L5與第六透鏡L6膠黏形成複合透鏡的膠合焦距f56=-36.9mm,該第一鏡群G1的組合焦距fg1=-48.86,該第二鏡群G2的組合焦距fg2=10.34mm。
此外,依據上述之詳細參數,前述之條件式於第二實施例之詳細數值如下: (1) F/fg1=-0.14; (2) F/f1=-0.24,F/f2=-0.77,F/f3=0.64; (3) F/f4=0.58,F/f5=0.79,F/f6=-1.22,F/f7=0.38; (4) F/f56=-0.19。
由上述表三數據得出,該第一鏡群G1及該第二鏡群G2,滿足前述該光學成像鏡頭200所設定第(1)至(4)點的條件。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00當中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S7及像側面S8,以及該第七透鏡L7的物側面S13及像側面S14之非球面表面輪廓形狀Z由下列公式得到: 其中, Z:非球面表面輪廓形狀; c:曲率半徑之倒數; h:表面之離軸半高; k:圓錐係數; A4、A6、A8、A10、A12、A14及A16:表面之離軸半高h的各階係數。
本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00當中該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S7及像側面S8,以及該第七透鏡L7的物側面S13及像側面S14之圓錐係數k及A4、A6、A8、A10、A12、A14及A16各階係數,如下表四所示: 表四
表面編號 S7 S8 S13 S14
k -1.82E+00 -2.9859E-01 0 0
A4 -3.9779E-05 1.2811E-04 -8.3237E-05 -1.4587E-04
A6 1.0271E-06 8.8700E-06 -1.2341E-06 -7.5893E-06
A8 -1.6784E-07 -8.8808E-07 0 -9.2476E-09
A10 2.1746E-08 4.7534E-08 0 0
A12 -5.1964E-10 -8.0675E-10 0 0
A14 0 0 0 0
A16 0 0 0 0
以下以光學模擬數據來驗證該光學成像鏡頭200的成像品質。圖2B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縱像球差圖,圖2C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橫向球差圖。由圖2B及2C的結果可驗證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200透過上述設計,可有效地提升成像品質。
請參圖3A,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00,沿著一光軸Z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鏡群G1、一光圈ST以及一第二鏡群G2。在第三實施例中,該第一鏡群G1包含有由該物側至該像側沿該光軸Z排列之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以及一第三透鏡L3;該第二鏡群G2包含有由該物側至該像側沿該光軸Z排列之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一第六透鏡L6以及一第七透鏡L7。
該第一透鏡L1係為凸凹透鏡,其中該第一透鏡L1的物側面S1為朝該物側圓弧凸出的凸面,該第一透鏡L1的像側面S2為凹面;在第三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L1朝該像側之一面部分凹入成該像側面S2,該光軸Z通過該物側面S1與該像側面S2。
該第二透鏡L2為具有負屈折力之雙凹透鏡,即該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S3以及像側面S4均為凹面。
該第三透鏡L3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即該第三透鏡L3的物側面S5以及像側面S6均為凸面。
該第四透鏡L4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即該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S7以及像側面S8均為凸面,且該第四透鏡L4之物側面S7與像側面S8的至少一者為非球面;在第三實施例中,該第四透鏡L4之物側面S7與像側面S8均為非球面。
該第五透鏡L5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即該第五透鏡L5的物側面S9以及像側面S10均為凸面,在第三實施例中,該第五透鏡L5朝該像側之一面部分凸出成該像側面S10,該光軸Z通過該物側面S9與該像側面S10。
該第六透鏡L6為具有負屈折力之雙凹透鏡,即該第六透鏡L6的物側面S11以及像側面S12均為凹面;在第三實施例中,該第六透鏡L6的物側面S11對應膠黏該第五透鏡L5的像側面S10,使該第五透鏡L5的像側面S10與該第六透鏡L6的物側面S11形成同一平面,且該第五透鏡L5與該第六透鏡L6結合成具有負屈折力之複合透鏡。
該第七透鏡L7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即該第七透鏡L7的物側面S13以及像側面S14均為凸面,且該第七透鏡L7之物側面S13與像側面S14的至少一者為非球面;在第三實施例中,該第七透鏡L7之物側面S13與像側面S14均為非球面。
另外,該光學成像鏡頭300進一步包括有一紅外線濾光片L8以及一保護玻璃L9。該紅外線濾光片L8係位於該第七透鏡L7之像側面S14的一側,用來濾除通過該第一鏡群G1至該第二鏡群G2的影像光中多餘的紅外線;該保護玻璃L9設置於該紅外線濾光片L8之一側,且該保護玻璃L9位於該紅外線濾光片L8與成像面Im之間,用來保護該紅外線濾光片L8。
為使得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300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以及較高的成像品質,該光學成像鏡頭300還滿足以下條件: (1) -0.5<F/fg1<-0.1; (2) -0.15<F/f1<-0.45,-0.8<F/f2<-0.5,0.4<F/f3<0.7; (3) 0.5<F/f4<0.7,0.7<F/f5<1.5,-1.7<F/f6<-1,0.2<F/f7<0.6; (4) -0.25<F/f56<-0.1。
其中,F為該光學成像鏡頭300的焦距,f1為該第一透鏡L1的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L2的焦距;f3為該第三透鏡L3的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L4的焦距;f5為該第五透鏡L5的焦距;f6為該第六透鏡L6的焦距;f56為該第五透鏡L5與第六透鏡L6膠黏形成複合透鏡的膠合焦距;f7為該第七透鏡L7的焦距;fg1為該第一鏡群G1的組合焦距;fg2為該第二鏡群G2的組合焦距。
下表五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00的數據,包括有:光學成像鏡頭300的焦距F(或稱有效焦距)、光圈值Fno、視場角FOV、各透鏡的曲率半徑R、各表面與下一表面在光軸Z上的距離、各透鏡的折射率Nd、色散、各透鏡的焦距、該第五透鏡L5與第六透鏡L6的膠合焦距;其中,焦距、曲率半徑和距離的單位為mm。下文中所列舉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表五
焦距F=7.73mm ; 光圈值Fno= 1.8;視場角FOV= 60度
表面編號 曲率半徑 距離 折射率 色散 焦距 膠合焦距 備註
S1 10.48 1.08 1.83 37.16 -23.15   第一透鏡L1
S2 6.49 4.85          
S3 -12.86 1.08 1.54 59.46 -11.69   第二透鏡L2
S4 12.86 1.04          
S5 27.73 4.3 1.85 32.27 13.34   第三透鏡L3
S6 -18.00 4.5          
ST Infinity 0.11         光圈ST
S7 13.89 3.05 1.49 81.55 13.87   第四透鏡L4
S8 -12.76 0.11          
S9 9 2.98 1.83 42.71 8.32 -43.64 第五透鏡L5
S10、S11 -26.44 1.08 1.84 23.77 -5.54   第六透鏡L6
S12 5.87 5.39          
S13 15.02 3.81 1.85 40.1 16.63   第七透鏡L7
S14 -237.39 0.5        
S15 Infinity 0.4 1.52 64.17 Infinity   紅外線濾光片L8
S16 Infinity 0.8     Infinity    
S17 Infinity 0.5 1.52 64.17 Infinity   保護玻璃L9
S18 Infinity 0.5     Infinity  
Im Infinity           成像面Im
藉由上述表五可知,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300的焦距F=7.73mm,光圈值Fno=1.8;視場角FOV=60度,其中該第一透鏡L1之焦距f1=-23.15mm,該第二透鏡L2之焦距f2=-11.69mm,該第三透鏡L3之焦距f3=13.34mm,該第四透鏡L4之焦距f4=13.87mm,該第五透鏡L5之焦距f5=8.32mm,該第六透鏡L6之焦距f6=-5.54mm,該第七透鏡L7之焦距f7=16.63mm,該第五透鏡L5與第六透鏡L6膠黏形成複合透鏡的膠合焦距f56=-43.64mm,該第一鏡群G1的組合焦距fg1=-40.18,該第二鏡群G2的組合焦距fg2=11.91mm。
此外,依據上述之詳細參數,前述之條件式於第三實施例之詳細數值如下: (1) F/fg1=-0.19; (2) F/f1=-0.33,F/f2=-0.66,F/f3=0.58; (3) F/f4=0.56,F/f5=0.93,F/f6=-1.4,F/f7=0.46; (4) F/f56=-0.18。
由上述表五數據得出,該第一鏡群G1及第二鏡群G2,滿足前述該光學成像鏡頭300所設定第(1)至(4)點的條件。
另外,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00當中該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S7及像側面S8,以及該第七透鏡L7的物側面S13及像側面S14之非球面表面輪廓形狀Z由下列公式得到: 其中, Z:非球面表面輪廓形狀; c:曲率半徑之倒數; h:表面之離軸半高; k:圓錐係數; A4、A6、A8、A10、A12、A14及A16:表面之離軸半高h的各階係數。
本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00當中該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S7及像側面S8,以及該第七透鏡L7的物側面S13及像側面S14之圓錐係數k及A4、A6、A8、A10、A12、A14及A16各階係數,如下表六所示: 表六
表面編號 S7 S8 S13 S14
k 0 0 0 0
A4 -1.4104E-04 -3.5507E-05 -1.6821E-04 -2.5282E-04
A6 3.6745E-06 1.7278E-05 -5.6598E-06 -8.7007E-06
A8 -4.9187E-07 -2.2853E-06 2.4283E-07 1.5857E-07
A10 2.9911E-08 1.7762E-07 -9.2864E-09 -3.6268E-09
A12 -8.8101E-10 -7.9416E-09 1.1016E-10 4.0792E-11
A14 9.4650E-12 1.8904E-10 0 0
A16 0 -1.8689E-12 0 0
以下以光學模擬數據來驗證該光學成像鏡頭300的成像品質。圖3B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的縱像球差圖,圖3C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的橫向球差圖。由圖3B及3C的結果可驗證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300透過上述設計,可有效地提升成像品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需注意的是,上述表格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做適當的更動,惟其乃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舉凡應用本發明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所為之等效變化,理應包含在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內。
[本發明] 100,200,300:光學成像鏡頭 G1:第一鏡群 G2:第二鏡群 L1:第一透鏡 L2:第二透鏡 L3:第三透鏡 L4:第四透鏡 L5:第五透鏡 L6:第六透鏡 L7:第七透鏡 L8:紅外線濾光片 L9:保護玻璃 Im:成像面 ST:光圈 Z:光軸 S1,S3,S5,S7,S9,S11,S13:物側面 S2,S4,S6,S8,S10,S12,S14:像側面
圖1A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1B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像球差圖。 圖1C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橫向球差圖。 圖2A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2B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像球差圖。 圖2C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橫向球差圖。 圖3A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3B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像球差圖。 圖3C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橫向球差圖。
100:光學成像鏡頭
G1:第一鏡群
G2:第二鏡群
L1:第一透鏡
L2:第二透鏡
L3:第三透鏡
L4:第四透鏡
L5:第五透鏡
L6:第六透鏡
L7:第七透鏡
L8:紅外線濾光片
L9:保護玻璃
Im:成像面
ST:光圈
Z:光軸
S1,S3,S5,S7,S9,S11,S13:物側面
S2,S4,S6,S8,S10,S12,S14:像側面

Claims (11)

  1.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沿著一光軸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有: 一第一鏡群,包含有由該物側至該像側沿該光軸排列之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以及一第三透鏡;其中 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 該第二透鏡為具有負屈折力之雙凹透鏡; 該第三透鏡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 一光圈; 一第二鏡群,包含有由該物側至該像側沿該光軸排列之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以及一第七透鏡;其中 該第四透鏡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且該第四透鏡之物側面與像側面的至少一者為非球面 該第五透鏡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 該第六透鏡為具有負屈折力之雙凹透鏡,該第六透鏡的物側面與該第五透鏡之像側面膠黏形成具有負屈折力之複合透鏡; 該第七透鏡為具有正屈折力之雙凸透鏡,且該第七透鏡之物側面與像側面的至少一者為非球面; 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5<F/fg1<-0.1,其中,F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fg1為該第一鏡群的組合焦距。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15<F/f1<-0.45,其中,F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f1為該第一透鏡的焦距。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8<F/f2<-0.5,其中,F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的焦距。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4<F/f3<0.7,其中,F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f3為該第三透鏡的焦距。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5<F/f4<0.7,其中,F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的焦距。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25<F/f56<-0.1,其中,F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f5為該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膠黏形成複合透鏡的膠合焦距。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7<F/f5<1.5,其中,F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f5為該第五透鏡的焦距。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7<F/f6<-1,其中,F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f6為該第六透鏡的焦距。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2<F/f7<0.6,其中,F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f7為該第七透鏡的焦距。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之物側面與像側面均為非球面。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七透鏡之物側面與像側面均為非球面。
TW111102117A 2022-01-19 2022-01-19 光學成像鏡頭 TWI8350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2117A TWI835054B (zh) 2022-01-19 光學成像鏡頭
CN202210397657.0A CN116500750A (zh) 2022-01-19 2022-04-15 光学成像镜头
JP2022167150A JP2023105785A (ja) 2022-01-19 2022-10-18 光学結像レンズ装置
US17/981,198 US20230228976A1 (en) 2022-01-19 2022-11-04 Optical imaging lens
EP22205496.7A EP4215969A1 (en) 2022-01-19 2022-11-04 Optical imaging len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2117A TWI835054B (zh) 2022-01-19 光學成像鏡頭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1332A true TW202331332A (zh) 2023-08-01
TWI835054B TWI835054B (zh) 2024-03-1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28976A1 (en) 2023-07-20
JP2023105785A (ja) 2023-07-31
EP4215969A1 (en) 2023-07-26
CN116500750A (zh) 2023-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8482B (zh) 光學成像鏡頭
CN107092083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KR102060658B1 (ko) 촬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상 장치
TWI788956B (zh) 光學成像鏡頭
JP2023105785A (ja) 光学結像レンズ装置
TW202318063A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835054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98036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92635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86914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810878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88961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804019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202334707A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86927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71038B (zh) 光學成像鏡頭
JP2007322655A (ja) レトロフォーカスレンズ
JP7438431B1 (ja) 光学結像レンズ装置
TWI764764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83541B (zh) 光學成像鏡頭
JP2023156816A (ja) 撮像レンズ
CN115685493A (zh) 光学系统及摄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