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22558A - 體聲波共振器 - Google Patents

體聲波共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22558A
TW202322558A TW111131520A TW111131520A TW202322558A TW 202322558 A TW202322558 A TW 202322558A TW 111131520 A TW111131520 A TW 111131520A TW 111131520 A TW111131520 A TW 111131520A TW 202322558 A TW202322558 A TW 20232255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acoustic wave
thickness
piezoelectric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15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韓相憲
孫尙郁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2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255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2007Details of bulk acoustic wave devices
    • H03H9/02015Characteristics of piezoelectric layers, e.g. cutting angl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2007Details of bulk acoustic wave devices
    • H03H9/02047Treatment of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2007Details of bulk acoustic wave devices
    • H03H9/02086Means for compensation or elimination of undesirable effec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2007Details of bulk acoustic wave devices
    • H03H9/02086Means for compensation or elimination of undesirable effects
    • H03H9/02118Means for compensation or elimination of undesirable effects of lateral leakage between adjacent resonato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2007Details of bulk acoustic wave devices
    • H03H9/02157Dimensional parameters, e.g. ratio between two dimension parameters,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125Driving means, e.g. electrodes, coils
    • H03H9/13Driving means, e.g. electrodes, coils for network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s
    • H03H9/131Driving means, e.g. electrodes, coils for network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125Driving means, e.g. electrodes, coils
    • H03H9/13Driving means, e.g. electrodes, coils for network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s
    • H03H9/132Driving means, e.g. electrodes, coils for network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s characteriz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1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 H03H9/1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having a single resonator
    • H03H9/17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having a single resonator implemented with thin-film techniques, i.e. of the 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 [FBAR] typ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1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 H03H9/1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having a single resonator
    • H03H9/17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having a single resonator implemented with thin-film techniques, i.e. of the 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 [FBAR] type
    • H03H9/172Means for mounting on a substrate, i.e. means constituting the material interface confining the waves to a volume
    • H03H9/173Air-gap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1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 H03H9/1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having a single resonator
    • H03H9/178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having a single resonator of a laminated structure of multiple piezoelectric layers with inner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46Filters
    • H03H9/54Filters comprising resonators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Piezo-Electric Or Mechanical Vibrators, Or Delay Or Filter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體聲波共振器,包含:基底;共振部分,包含第一電極、壓電層以及第二電極,以此次序堆疊於基底上;以及晶種層,安置於第一電極下方,其中共振部分包含安置於共振部分的中心部分中的主動部分及安置成環繞主動部分的橫向共振抑制部分,其中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晶種層、第一電極、壓電層以及第二電極的厚度分佈不同於主動部分中的厚度分佈。

Description

體聲波共振器
本揭露是關於一種體聲波共振器。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引用]
本申請案主張2021年11月29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1-0167235號的優先權的權益,所述申請案的全部揭露內容出於所有目的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根據無線通信裝置的小型化趨勢,已增加對高頻組件的小型化的需求,且舉例而言,可使用基於製造半導體薄膜晶圓的技術的體聲波共振器(bulk-acoustic waveresonator;BAW)類型濾波器。
體聲波共振器(BAW)可指代組態為濾波器的薄膜裝置,其可藉由在可為半導體支援基底的矽晶圓上沈積壓電介電材料使用壓電屬性來誘導共振。
最近,對5G通信技術的關注已增加,且已積極地進行可在候選頻帶中實施的聲波共振器技術的開發。另外,已進行對各種結構形狀及功能的研究以改良體聲波共振器的特性及效能,且因此亦已進行對製造方法的連續研究。
以上資訊僅作為背景資訊呈現以幫助理解本揭露。未作出關於上述中的任一者可適用於關於本揭露的先前技術的判定以及聲明。
提供此發明內容是以簡化形式引入下文在實施方式中進一步描述的一系列概念。此發明內容並不意欲識別所主張標的物的關鍵特徵或基本特徵,亦不意欲在判定所主張標的物的範疇中用作輔助。
在一個通用態樣中,體聲波共振器包含:基底;共振部分,包含第一電極、壓電層以及第二電極,在基底上以此次序堆疊;以及晶種層,安置於第一電極下方,其中共振部分包含安置於共振部分的中心部分中的主動部分及安置成環繞主動部分的橫向共振抑制部分,其中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晶種層、第一電極、壓電層以及第二電極的厚度分佈不同於主動部分中的厚度分佈。
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中的至少一者的厚度可比主動部分中的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中的至少一者的厚度更薄。
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晶種層的厚度可比主動部分中的晶種層的厚度更厚。
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晶種層可朝向第一電極突出,且晶種層突出的距離可為100埃至230埃。
橫向共振抑制部分的寬度可為2.6微米至6.2微米。
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壓電層的厚度可比主動部分中的壓電層的厚度更厚。
共振部分可更包含安置成環繞橫向共振抑制部分的擴展部分,且擴展部分可包含安置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的插入層。
插入層可安置於第一電極與壓電層之間或壓電層與第二電極之間。
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晶種層的厚度可等於擴展部分中的晶種層的厚度。
壓電層可包含堆疊於第一電極上的第一壓電層,及堆疊於第一壓電層上的第二壓電層,且第一壓電層及第二壓電層可由不同材料形成。
壓電層可更包含堆疊於第二壓電層上的第三壓電層,且第三壓電層可由與第一壓電層相同的材料形成。
在另一通用態樣中,體聲波共振器包含:基底;以及共振部分,包含堆疊於基底上的多個薄膜層,其中共振部分包含安置於共振部分的中心部分中的主動部分及安置成環繞主動部分的橫向共振抑制部分,其中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多個薄膜層當中的由金屬材料形成的薄膜層的總厚度比主動部分中的薄膜層的總厚度更薄,且其中薄膜層的厚度的差為100埃至230埃。
多個薄膜層可包含晶種層及堆疊於晶種層上的第一電極,且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晶種層可朝向第一電極突出。
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晶種層及第一電極的總厚度可等於主動部分中的晶種層及第一電極的總厚度。
多個薄膜層可包含第一電極、壓電層以及第二電極,以此次序堆疊,且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壓電層可朝向第一電極或第二電極突出。
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第一電極、壓電層以及第二電極的總厚度可等於主動部分中的第一電極、壓電層以及第二電極的總厚度。
在另一通用態樣中,體聲波共振器包含多個層,所述多個層包含晶種層、第一電極、壓電層以及第二電極,以此次序在厚度方向上安置於基底上,其中多個層中的一或多者包含在厚度方向上安置於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突出部,且其中多個層在鄰近於橫向共振抑制部分的主動部分中包含與在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相同的厚度。
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中的至少一者的厚度可小於主動部分中的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中的至少一者的厚度。
體聲波共振器可更包含安置於擴展部分中在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的插入層,其中橫向共振抑制部分安置於主動部分與擴展部分之間。
橫向共振抑制部分的寬度可在約2.6微米至6.2微米的範圍內。
突出部可在第一電極的厚度的約5%至10%的範圍內。
其他特徵及態樣自以下詳細描述、圖式以及申請專利範圍將顯而易見。
在下文中,儘管現將參考隨附圖式詳細描述本揭露的實例實施例,但注意,實例不限於所述實例實施例。
提供以下詳細描述以輔助讀者獲得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設備以及/或系統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揭露之後,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各種改變、修改以及等效物將顯而易見。舉例而言,本文中所描述的操作的序列僅為實例,且不限於本文中所闡述的實例,但除必須按某一次序發生的操作之外,可改變操作的次序,如在理解本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的。此外,出於提高清楚性及簡潔性的目的,可省略對所屬領域中已知的特徵的描述。
本文中所描述的特徵可以不同形式實施,且不應解釋為受限於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確切而言,已提供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僅為說明在理解本揭露內容之後將會顯而易見的實施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許多可能方式中的一些。
貫穿本說明書,當諸如層、區或基底的元件描述為「在」另一元件「上」、「連接至」另一元件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時,所述元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連接至」另一元件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在元件之可介入一或多個其他元件。相反,當將元件描述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另一元件或「直接耦接至」另一元件時,可不存在介入元件之間的其他元件。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及/或」包含任何兩個或大於兩個相關聯所列項目中的任一者及任何組合;同樣,「中的至少一者」包含任何兩個或大於兩個相關聯所列項目中的任一者及任何組合。
儘管諸如「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的術語可在本文中用以描述各種部件、組件、區、層或區段,但此等部件、組件、區、層或區段不受此等術語限制。確切而言,此等術語僅用於將一個部件、組件、區、層或區段與另一部件、組件、區、層或區段區分開來。因此,在不脫離實例的教示內容的情況下,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中所指代的第一部件、組件、區、層或區段亦可稱為第二部件、組件、區、層或區段。
為了便於描述,在本文中可使用空間相對術語(諸如「在……上方」、「上部」、「在……下方」、「下部」以及類似者)以描述如圖中所繪示的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的關係。除圖式中所描繪的定向以外,此類空間相對術語意欲涵蓋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舉例而言,若圖式中的裝置翻轉,則描述為相對於另一元件位於「上方」或「上部」的元件將接著相對於另一元件位於「下方」或「下部」。因此,取決於裝置的空間定向,術語「在…上方」涵蓋上方定向及下方定向兩者。裝置亦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相應地解釋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術語。
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僅用於描述各種實例,且並不用以限制本揭露。除非上下文以其他方式明確指示,否則冠詞「一(a)」、「一(an)」及「所述(the)」意欲同樣包含複數形式。術語「包括」、「包含」以及「具有」指定所陳述的特徵、數目、操作、部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數目、操作、部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歸因於製造技術及/或容限,圖式中所繪示的形狀可發生變化。因此,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不限於圖式中所繪示的特定形狀,而是包含在製造期間出現的形狀變化。
在本文中,應注意,關於實例(例如關於實例可包含或實施的內容)使用術語「可」意謂存在至少一個實例,其中包含或實施此特徵,但所有實例不限於此。
如在理解本揭露之後將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的特徵可以各種方式組合。此外,儘管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具有各種組態,但如在理解本揭露之後將顯而易見的,其他組態亦是可能的。
本揭露的態樣是提供一種具有經改良效能的聲波共振器。
圖1為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的平面視圖,且圖2為沿著圖1中的線I-I'截取的橫截面視圖。圖3為沿著圖1中的線II-II'截取的橫截面視圖,且圖4為沿著圖1中的線III-III'截取的橫截面視圖。
參考圖1至圖4,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中的聲波共振器100可實施為體聲波共振器(BAW),且可包含基底110、支援層140、共振部分120以及插入層170。
基底110可組態為矽基底。舉例而言,矽晶圓或絕緣體上矽(silicon on insulator;SOI)類型基底可用作基底110。
絕緣層115可安置於基底110的上部表面上,且可將基底110與共振部分120電隔離。同樣,當空腔C在製造聲波共振器的製程期間形成時,絕緣層115可防止基底110受蝕刻氣體蝕刻。
在此情況下,絕緣層115可由二氧化矽(SiO 2)、氮化矽(Si 3N 4)、氧化鋁(Al 2O 3)或氮化鋁(AlN)中的至少一者形成,且可由化學氣相沈積、RF磁控濺鍍或蒸發中的一者形成。
支援層140可形成於絕緣層115上,且可藉由環繞空腔C及蝕刻終止部分145而安置於空腔C及蝕刻終止部分145周圍。
空腔C可形成為空隙,且可藉由移除形成於製備支援層140的製程中的犧牲層的部分來形成。
蝕刻終止部分145可沿著空腔C的邊界安置。可提供蝕刻終止部分145以防止在形成空腔C的製程期間蝕刻超出用於空腔的區。
薄膜層150可形成於支援層140上,且可形成空腔C的上部表面。因此,薄膜層150亦可由在形成空腔C的製程中不易於移除的材料形成。
舉例而言,當使用諸如氟(F)、氯(Cl)或類似者的鹵化物類蝕刻氣體來移除支援層140的一部分(例如,用於空腔的區)時,薄膜層150可由與蝕刻氣體具有低反應性的材料形成。在此情況下,薄膜層150可包含二氧化矽(SiO 2)或氮化矽(Si 3N 4)中的至少一者。
另外,薄膜層150可經組態為介電層,所述介電層包含氧化鎂(MgO)、氧化鋯(ZrO2)、氮化鋁(AlN)、鋯鈦酸鉛(PZT)、砷化鎵(GaAs)、氧化鉿(HfO2)、氧化鋁(Al2O3)、氧化鈦(TiO2)以及氧化鋅(ZnO)中的至少一種材料,或可組態為金屬層,所述金屬層包含鋁(Al)、鎳(Ni)、鉻(Cr)、鉑(Pt)、鎵(Ga)或鉿(Hf)中的至少一種材料。然而,本揭露的組態不限於此。
共振部分120可包含第一電極121、壓電層123以及第二電極125。在共振部分120中,第一電極121、壓電層123以及第二電極125可以此次序自底部堆疊。因此,在共振部分120中,壓電層123可安置於第一電極121與第二電極125之間。
由於共振部分120形成於薄膜層150上,薄膜層150、第一電極121、壓電層123以及第二電極125可經堆疊以形成共振部分120。
共振部分120可藉由回應於施加至第一電極121及第二電極125的信號使壓電層123共振來產生共振頻率及反共振頻率。
如圖2中所示出,共振部分120可在寬度方向上劃分為中心部分S及擴展部分E。
中心部分S可為第一電極121、壓電層123以及第二電極125堆疊成大致平坦的區,且可為實質上產生共振的共振主動區。
擴展部分E可為自中心部分S延伸至中心部分S的外部的區,且可為插入層170插入於第一電極121與壓電層123之間的區。更具體而言,擴展部分E可為堆疊第一電極121、插入層170、壓電層123以及第二電極125的區。
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可形成於中心部分S中。
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可安置於中心部分S中,且可為沿著具有預定寬度的中心部分S的圓周形成的環形區。可提供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以抑制可為產生於共振部分120中的不必要振動的雜散振動,稍後將描述。
基於中心部分S與擴展部分E之間的界限,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可自中心部分S的內部沿著界限以連續環形形狀形成,且擴展部分E可自中心部分S的外部沿著界限以連續環形形狀形成。然而,視需要,一些區可以非連續環形形狀組態。
因此,如圖2中所示出,在穿過中心部分S的共振部分120的橫截面表面上,擴展部分E可安置於中心部分S的兩端中各者上。此外,插入層170可安置於擴展部分E的兩側中的各者上,所述延伸部分E安置於中心部分S的兩端上。
插入層170可包含傾斜表面L,所述傾斜表面L具有在遠離中心部分S的方向上增加的厚度。
在擴展部分E中,壓電層123及第二電極125可安置於插入層170上。因此,安置於擴展部分E中的壓電層123及第二電極125可沿著插入層170的形狀具有傾斜表面。
在本實施例中,擴展部分E可界定為包含於共振部分120中,且因此,共振可同樣在擴展部分E中執行。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且取決於擴展部分E的結構,共振可不在擴展部分E中執行,且共振可僅在中心部分S中執行。
第一電極121及第二電極125可由導體形成,且可由金、鉬、釕、銥、鋁、鉑、鈦、鎢、鈀、鉭、鉻、鎳或包含上述元素中的至少一者的金屬形成,但本揭露不限於此。
在共振部分120中,第一電極121可組態成具有大於第二電極125的區域,且第一金屬層180可沿著第一電極121的外部邊緣安置於第一電極121上。因此,第一金屬層180可與第二電極125間隔開預定距離,且可安置成環繞共振部分120。
由於第一電極121安置於薄膜層150上,故第一電極121可形成為平坦的。由於第二電極125安置於壓電層123上,故曲面可形成為對應於壓電層123的形狀。
第一電極121可用作輸入電極及輸出電極中的一者,所述輸入電極及輸出電極用於輸入及輸出諸如射頻(radio frequency;RF)信號或類似者的電信號。
晶種層162可安置於第一電極121下方。具體而言,晶種層162可安置於第一電極121與薄膜層150之間以充當用於形成第一電極的晶種。
晶種層可由氮化鋁(AIN)形成。此外,當第一電極由鉬(Mo)形成時,晶種層162可由具有六邊形實心封裝(hexagonal closed-packed;HCP)晶體結構的材料(諸如鈦(Ti))形成。在此情況下,可減少與第一電極121的晶格失配。
第二電極125可完全安置於中心部分S中,且可部分地安置於擴展部分E中。因此,第二電極125可劃分為安置於壓電層123的壓電部分123a上的一部分,以及安置於壓電層123的彎曲部分123b上的一部分。
更具體而言,在實施例中,第二電極125可安置為覆蓋壓電層123的整個壓電部分123a及傾斜部分1231的一部分。因此,安置於擴展部分E中的第二電極(圖4中的125a)可具有小於傾斜部分1231的傾斜表面的區域的區域,且共振部分120中的第二電極125可具有小於壓電層123的區域的區域。
因此,如圖2中所示出,在跨越中心部分S的共振部分120的橫截面表面上,第二電極125的末端可安置於擴展部分E中。此外,安置於擴展部分E中的第二電極125的末端可與插入層170部分地重疊。在此情況下,擴展部分E可與插入層170部分地重疊的組態指示,當第二電極125投影於插入層170安置於其上的平面上時,投影於平面上的第二電極125的形狀可與插入層170重疊。因此,第二電極125的末端可安置於傾斜部分上。
第二電極125可用作輸入電極及輸出電極中的一者,所述輸入電極及輸出電極用於輸入及輸出諸如射頻(RF)信號或其類似者的電信號。舉例而言,當第一電極121用作輸入電極時,第二電極125可用作輸出電極,且當第一電極121用作輸出電極時,第二電極125可用作輸入電極。
如圖4中所示出,當第二電極125的末端安置於壓電層123的傾斜部分1231上時,共振部分120的聲波阻抗的局部結構可自中心部分S以稀疏/稠密/稀疏/稠密結構形成,使得用於將橫向波反射至共振部分120中的反射介面可增加。因此,大部分橫向波可不脫離共振部分120,且可反射至共振部分120中,使得可改良體聲波共振器的效能。
壓電層123可組態成產生以聲波的形式將電能轉換成機械能的壓電效應,且可形成於第一電極121及插入層170上。
可將氧化鋅(ZnO)、氮化鋁(AlN)、摻雜氮化鋁、鋯鈦酸鉛(PZT)、石英或類似者用作壓電層123的材料。摻雜氮化鋁可更包含稀土金屬、過渡金屬或鹼土金屬。稀土金屬可包含鈧(Sc)、鉺(Er)、釔(Y)或鑭(La)中的至少一者。過渡金屬可包含鉿(Hf)、鈦(Ti)、鋯(Zr)、鉭(Ta)或鈮(Nb)中的至少一者。鹼土金屬可包含鎂(Mg)。
當摻雜至氮化鋁(AlN)中以改良壓電屬性的元素的含量小於0.1 at%時,可不實施高於氮化鋁(AlN)的壓電屬性的壓電屬性,且當元素的含量超過30 at%時,用於沈積的製造及組合物控制可為困難的,使得可形成不均勻相位。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摻雜至氮化鋁(AlN)中的元素的含量可在0.1 at%至30 at%的範圍內。
在本實施例中,摻雜有鈧(Sc)的氮化鋁(AIN)可用於壓電層。在此情況下,壓電常數可增加以使得聲波共振器的k t 2可增加。
根據本實施例的壓電層123可包含安置於中心部分S中的壓電部分123a及安置於擴展部分E中的彎曲部分123b。
壓電部分123a可組態成直接堆疊於第一電極121的上部表面上。因此,壓電部分123a可插入於第一電極121與第二電極125之間,且可與第一電極121及第二電極125一起形成為平坦的。
彎曲部分123b可界定為自壓電部分123a朝外延伸且安置於擴展部分E中的區。
彎曲部分123b可安置於插入層170上,且可具有其上部表面可沿著插入層170的形狀升高的形狀。因此,壓電層123可在壓電部分123a與彎曲部分123b之間的邊界上彎曲,且彎曲部分123b可升高以對應於插入層170的厚度及形狀。
彎曲部分123b可劃分為傾斜部分1231及延伸部分1232。
傾斜部分1231可指形成為沿著插入層170的傾斜表面L傾斜的部分。此外,延伸部分1232可指自傾斜部分1231朝外延伸的部分。
傾斜部分1231平行於插入層170的傾斜表面L而形成,且傾斜部分1231的傾斜角可形成為與插入層170的傾斜表面L的傾斜角相同。
插入層170可安置於第一電極121與第二電極125之間,且在本實施例中,可沿著由薄膜層150、第一電極121以及蝕刻終止部分145所形成的表面安置。因此,插入層170可部分地安置於共振部分120中,且可安置於第一電極121與壓電層123之間。
插入層170可安置於中心部分S的周邊上,且可支援壓電層123的彎曲部分123b。因此,壓電層123的彎曲部分123b可根據插入層170的形狀劃分為傾斜部分1231及延伸部分1232。
在本實施例中,插入層170可安置於除中心部分S以外的區中。舉例而言,插入層170可安置於基底110上除中心部分S以外的整個區上或可部分安置於其區上。
鄰近於中心部分S安置的插入層170的側表面可形成為具有常數傾斜角θ的傾斜表面L。出於此原因,插入層170可組態成具有在遠離中心部分S的方向上增加的厚度。
當插入層170的側表面的傾斜角θ小於5度時,為製備此類組態,可需要顯著減少插件層170的厚度或可需要過度增加傾斜表面L的面積,此可難以實施組態。
此外,當插入層170的側表面的傾斜角θ大於70度時,堆疊於插入層170上的壓電層123或第二電極125的傾斜角可大於70度。在此情況下,由於堆疊於傾斜表面L上的壓電層123或第二電極125過度彎曲,因此可在彎曲部分中產生裂紋。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傾斜表面L的傾斜角θ可形成於5度或大於5度及70度或小於70度的範圍內。
在本實施例中,壓電層123的傾斜部分1231可沿著插入層170的傾斜表面L形成,且可因此具有與插入層170的傾斜表面L相同的傾斜角。因此,類似於插入層170的傾斜表面L,傾斜部分1231的傾斜角亦可形成於5度或大於5度及70度或小於70度的範圍內。亦可將此組態同樣應用於堆疊於插入層170的傾斜表面L上的第二電極125。
插入層170可由諸如氧化矽(SiO 2)、氮化鋁(AlN)、氧化鋁(Al 2O 3)、氮化矽(Si 3N 4)、氧化鎂(MgO)、氧化鋯(ZrO 2)、鋯鈦酸鉛(PZT)、砷化鎵(GaAs)、氧化鉿(HfO 2)、氧化鈦(TiO 2)、氧化鋅(ZnO)或其類似者的介電材料形成,且可由與壓電層123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此外,插入層170可由金屬材料實施。在本實施例中的體聲波共振器用於5G通信時,由於熱量可充分產生於共振器中,故可能有必要流暢地發射產生於共振部分120中的熱量。為此目的,本實施例中的插入層170可由包含鈧(Sc)的鋁合金材料形成。
此外,插入層170可形成為植入有氮(N)或氟(F)的SiO 2薄膜。
當提供插入層170時,擴展部分E可形成為比中心部分S更厚。因此,擴展部分E可充當將產生於中心部分S中的水平聲波當中的水平聲波朝向共振部分120的外部朝向中心部分S反射的框架,的以減小彈性波的能量損失。因此,可確保高Q因數kt 2
高Q因數可在實施濾波器或雙工器時改良其他頻帶的阻隔特性,且高kt 2可確保頻寬以在資料傳輸及接收期間提高資料傳輸量及速度。
共振部分120可經由形成為空隙的空腔C與基底110間隔開。
在製造聲波共振器的製程期間,可藉由將蝕刻氣體(或蝕刻溶液)供應至入口孔(圖1中的H)來移除支援層140的一部分而形成空腔C。
保護層127可沿著聲波共振器100的表面安置,且可保護聲波共振器100。保護層127可沿著由第二電極125及壓電層123的彎曲部分123b形成的表面安置。
保護層127可形成為單層,或可視需要藉由堆疊具有不同材料的兩個或大於兩個層來形成。此外,可部分地移除保護層127以用於最終製程中的頻率控制。舉例而言,可在頻率微調製程中調整保護層127的厚度。
可使用包含氮化矽(Si 3N 4)、氧化矽(SiO 2)、氧化鎂(MgO)、氧化鋯(ZrO 2)、氮化鋁(AIN)、鋯鈦酸鉛(PZT)、砷化鎵(GaAs)、氧化鉿(HfO 2)、氧化鋁(Al 2O 3)、氧化鈦(TiO 2)或氧化鋅(ZnO)中的一者的介電層作為保護層127,但本揭露不限於此。
第一電極121及第二電極125可在共振部分120的外部延伸。此外,第一金屬層180及第二金屬層190可分別安置於延伸部分的上部表面上。
第一金屬層180及第二金屬層190可由金(Au)、金-錫(Au-Sn)合金、銅(Cu)、銅-錫(Cu-Sn)合金、鋁(Al)或鋁合金中的一者形成。在此情況下,鋁合金可為鋁-鍺(Al-Ge)合金或鋁-鈧(Al-Sc)合金。
第一金屬層180及第二金屬層190可充當連接佈線,所述連接佈線將本實施例中的聲波共振器的電極121及電極125電連接至鄰近於聲波共振器且在基底110上安置的另一聲波共振器的電極。
第一金屬層180可穿透保護層127,且可黏接至第一電極121。
此外,在共振部分120中,第一電極121可具有大於第二電極125的區域的區域,且第一金屬層180可形成於第一電極121的周邊部分上。
因此,第一金屬層180可沿著共振部分120的周邊安置,且可環繞第二電極125。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可安置定位於共振部分120上的保護層127的至少一部分以接觸第一金屬層180及第二金屬層190。由於第一金屬層180及第二金屬層190可由具有高導熱率的金屬材料形成,且可具有較大體積,因此可提供較大熱耗散效應。
因此,為經由保護層127將壓電層123中產生的熱快速傳送至第一金屬層180及第二金屬層190,保護層127可連接至第一金屬層180及第二金屬層190。
在本實施例中,保護層127的至少一部分可安置於第一金屬層180及第二金屬層190下方。具體而言,保護層127可分別安置於第一金屬層180與壓電層123之間、第二金屬層190與壓電層123之間以及第二金屬層190與第二電極125之間。
如上文所組態的共振部分120可經由安置於薄膜層150下方的空腔C與基底110間隔開。因此,薄膜層150可安置於第一電極121及插入層170下方,且可支援共振部分120。
空腔C可形成為空隙,且可藉由將蝕刻氣體(或蝕刻溶液)供應至入口孔(圖1中的H)來移除支援層140的部分而形成。
如上文所描述,在根據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中,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可安置於共振部分120中以抑制可為不必要振動的雜散振動。
在本實施例中,中心部分S可劃分為安置於中心區中的主動部分A,且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安置於主動部分A周圍。
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可自主動部分A延伸,且可具有堆疊層中的各者的厚度結構,所述厚度結構不同於主動部分A的厚度結構。具體而言,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可界定為包含晶種層162、第一電極121、壓電層123以及第二電極125的多個薄膜層中的至少一者的厚度不同於主動部分A中的彼等形成的區。具體而言,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晶種層162、第一電極121、壓電層123以及第二電極125的厚度分佈可形成為不同於不同地形成的主動部分A中的彼等的厚度分佈。
當在共振部分120的橫截面中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經安置以環繞主動部分A的周邊以跨越中心部分S時,如圖2中所示出,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可分別安置於主動部分A的兩端上。
在以下描述中,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的寬度W可指代在橫截面中示出的兩個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任一者的寬度,且舉例而言,可指代在主動部分A與擴展部分E之間的最短距離。
如圖2中所示出,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的總厚度可形成為與主動部分A的總厚度相同。因此,相較於主動部分A,當薄膜層中的任一者的厚度在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增加時,堆疊於對應於其的薄膜層上方或下方的另一薄膜層的厚度可減小。
另外,本實施例的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可界定為由金屬材料形成的第一電極121或第二電極125中的至少一者形成為比主動部分A更薄的區。
在本實施例中,晶種層162可形成以使得安置於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一部分朝向第一電極121突出且比安置於主動部分中的一部分更厚。在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及主動部分A中,第一電極121及晶種層162的總厚度可形成為彼此相等。
因此,第一電極121可形成以使得安置於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一部分比安置於主動部分A中的一部分更薄。
由於第一電極121即使在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必須安置於晶種層162上,故晶種層162在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突出的距離T2可小於安置於主動部分A中的第一電極121的厚度T3。
歸因於此組態,在多個薄膜層當中,由本實施例的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金屬材料形成的薄膜層的總厚度可形成為比主動部分A中的彼等更薄。在此情況下,由於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及主動部分A的總體實體屬性不同,故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的共振頻率可形成為不同於主動部分A的共振頻率。舉例而言,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的共振頻率可形成於比主動部分A的共振頻率更高的頻帶中。
歸因於共振頻率中的差異,具有不同波長的橫向波可分別產生於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及主動部分A中。因此,當具有不同波長的橫向波彼此干擾時,可抑制橫向共振。
因此,可有效地限制橫向波以最小化歸因於橫向波的共振而產生的雜訊(例如,橫向波雜訊)。
圖5為根據橫向共振抑制部分的寬度及厚度量測損失特性的曲線圖,且在增加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的晶種層162的厚度時量測損失特性。
在圖5的曲線圖中,對具有主動部分A中的2300埃的第一電極121的厚度及570埃的晶種層162的厚度的體聲波共振器執行量測。另外,在圖5中,X軸表示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的寬度W,且Y軸表示由橫向波雜訊引起的損失特性。在此情況下,由橫向波雜訊引起的損失特性可定義為在體聲波共振器的S參數曲線圖中低於共振頻率的頻帶當中歸因於不必要共振而嚴重產生雜訊的某些頻帶的面積的總和。因此,由於損失特性增加,體聲波共振器的效能可劣化。
同時參考圖5,可見當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的寬度W增加時,歸因於橫向波雜訊的損失特性減小,且隨後在穿過極點之後再次增加。
經由各種實驗,確認當歸因於橫向波雜訊的損失特性為12或大於12時,能量損失極大增加,且體聲波共振器的有效性降低。因此,在根據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中,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的寬度及深度可界定於損失特性小於12的範圍內。
考慮損失特性在圖5中小於12的範圍,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的寬度W可包含於大約2.6微米(微米)至6.2微米的範圍內。舉例而言,當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的寬度W在以上範圍內時,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晶種層162突出的距離(T2,在下文中,突出距離)可調整以具有小於12的損失特性。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的寬度W可形成於大約2.6微米至6.2微米的範圍內。
此外,參考圖5,當突出距離T2為80埃時,不管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的寬度W如何,在所有範圍內損失特性為12或大於12,且當突出距離T2為100埃時,在一些區中損失特性量測為小於12。因此,當突出距離T2小於80埃時,即使橫向共振抑制部分的寬度W改變,損失特性可不小於12。因此,在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中,上述突出距離T2可形成為100埃或大於100埃。
另外,當突出距離T2過長時,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第一電極121的厚度T3可過短,且在此情況下,可出現另一雜散共振。
考慮到製程中的錯誤,一般而言,第一電極121可製造以具有邊限為10%的厚度。因此,在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中,突出距離T2可形成於第一電極121的厚度的10%內。
如上文所描述,在本實施例中,由於第一電極121的厚度形成為約2300埃,突出距離T2可形成於230埃或小於230埃的範圍內。
因此,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晶種層162的突出距離T2可形成於100埃至230埃的範圍內。出於此原因,在構成共振部分120的多個薄膜層當中,由金屬材料形成的薄膜層(例如,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可形成以使得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及主動部分A中的厚度的差在100埃至230埃的範圍內。
在本實施例中,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可安置於中心部分S中,其中其整體部分為振動主動區。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且必要時至少一部分可經組態以安置於擴展部分E上。
根據如上文所描述組態的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可經由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抑制由橫向波引起的雜散共振以最小化歸因於橫向波共振產生的雜訊及共振器效能的劣化。
雜散共振可由產生於共振部分120中的橫向波(或橫向模式駐波)引起以使共振效能失真或劣化。
因此,為了最小化不必要的共振,根據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可藉由在產生實質上共振的中心部分S與充當框架的擴展部分E之間的邊界處安置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來改變與其相關的部分的屬性。
因此,由於主動部分A、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以及擴展部分E中的共振頻率可形成為彼此不同,故可改變總體振動形式。經由此,根據在水平方向上的距離,可減少在豎直方向上共振部分120內的幅度中的變化量。
因此,可經由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抑制在水平方向上以低於共振頻率的頻率發生共振及因此發生的雜訊。
本揭露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且各種修改是可能的。
圖6至圖12為分別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其他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的橫截面視圖。
參考圖6,在根據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中,插入層170可安置於壓電層123與第二電極125之間。因此,壓電層123可形成為整體平坦的,且第二電極125可部分升高以對應於插入層170的形狀。
本實施例的插入層170可具有與上述實施例的形狀相同的形狀,但僅堆疊插入層170的位置可以不同方式組態。因此,根據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的總體外觀可類似於上述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而形成。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示出的體聲波共振器中,第二電極125可安置於壓電層123的上部表面上,且因此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二電極125可安置於壓電層123的延伸部分1232以及壓電層123的傾斜部分1231將所在的位置。然而,由於壓電層123可形成為整體平坦的,故在本實施例中壓電層123的傾斜部分1231所在的位置將同樣可為平坦的。
參考圖7,在根據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中,安置於擴展部分E中的晶種層162的厚度可等於安置於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晶種層162的厚度。因此,安置於擴展部分E中的第一電極121的厚度可等於安置於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第一電極121的厚度。
如上文所描述,插入層170可安置於擴展部分E中。因此,即使晶種層162及第一電極121在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形成為具有相同厚度,擴展部分E亦可明顯區別於堆疊結構中的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以提供框架功能。
根據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在跨越中心部分S的共振部分120的橫截面中,第二電極125的末端部分僅可形成於壓電層123的壓電部分123a的上部表面上,且可不形成於彎曲部分123b上。因此,可沿著壓電部分123a與傾斜部分1231之間的邊界安置第二電極125的末端部分。
參考圖8,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可類似於圖7中所示出的體聲波共振器,除插入層170安置於壓電層123與第二電極125之間以外。同樣,插入層170可堆疊於擴展部分E中的各種位置處。
參考圖9及圖10,在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中,壓電層123並非晶種層162的厚度可在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增加。在此情況下,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第一電極121、壓電層123以及第二電極125的總厚度可與主動部分A中的彼等相同。
參考圖9,在本實施例中,安置於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壓電層123的部分可朝向第一電極121突出以比安置於主動部分A中的壓電層123的部分更厚。因此,安置於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第一電極121的部分可形成為具有比安置於主動部分A中的第一電極121的部分更薄的厚度。
由於第一電極121即使在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應安置於壓電層123下方,故壓電層123在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突出的距離可小於主動部分A中的第一電極121的厚度。
此外,參考圖10,在本實施例中,安置於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壓電層123的部分可朝向第二電極125突出以比安置於主動部分A中的壓電層123的部分更厚。因此,安置於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第二電極125的部分可形成為具有比安置於主動部分A中的第二電極125的部分更薄的厚度。
以類似於上述實施例的方式,在圖9及圖10中示出的體聲波共振器中,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中的壓電層123朝向第一電極121或第二電極125突出的距離可在100埃至230埃的範圍內,且橫向共振抑制部分K的寬度可在2.6微米至6.2微米的範圍內。
參考圖11,在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中,前述插入層170可省略。因此,堆疊於第一電極121上的壓電層123及第二電極125可與第一電極121平行安置。
由於插入層170可省略,故在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中,擴展部分E中的堆疊結構可與主動部分A中的堆疊結構相同。
此外,在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中,壓電層123可包含第一壓電層123x及第二壓電層123y。
第一壓電層123x可堆疊於第一電極121上,且第二壓電層123y可堆疊於第一壓電層123x上。在此情況下,第一壓電層123x及第二壓電層123y可由不同材料形成。
參考圖12,本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可類似於圖11中所示出的體聲波共振器,除壓電層123可更包含第三壓電層123z以外。
第三壓電層123z可堆疊於第二壓電層123y上,且第二電極125可堆疊於第三壓電層123z上。
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壓電層123z可由與第一壓電層123x相同的材料形成,且亦可形成為具有與第一壓電層123x相同的厚度。然而,本揭露的組態不限於此。舉例而言,第三壓電層123z可由與第一壓電層123x及第二壓電層123y不同的材料及不同的厚度形成。
應用於圖11及圖12的壓電層可應用於上文所描述的其他實施例。
此外,實施例中的各者可結合一或多個其他實施例進行。
根據本揭露的體聲波共振器可有效地抑制橫向波以最小化歸因於雜散共振發生雜訊。
儘管上文已繪示且描述特定實例實施例,但在理解本揭露之後將顯而易見的是,可在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的精神及範疇的情況下,在此等實例中作出形式及細節的各種改變。應僅以描述性意義而非出於限制性目的來考慮本文中所描述的實例。對各實例中的特徵或態樣的描述應視為可適用於其他實例中的相似特徵或態樣。若以不同次序執行所描述技術及/或若所描述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以不同方式組合及/或藉由其他組件或其等效物替換或補充,則可達成合適結果。因此,本揭露的範疇並非由實施方式定義,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以及其等效物定義,且應將申請專利範圍以及其等效物的範疇內的所有變化解釋為包含於本揭露中。
100:聲波共振器 110:基底 115:絕緣層 120:共振部分 121:第一電極 123:壓電層 123a:壓電部分 123b:彎曲部分 123x:第一壓電層 123y:第二壓電層 123z:第三壓電層 125、125a:第二電極 127:保護層 140:支援層 145:蝕刻終止部分 150:薄膜層 162:晶種層 170:插入層 180:第一金屬層 190:第二金屬層 1231:傾斜部分 1232:延伸部分 A:主動部分 C:空腔 E:擴展部分 H:入口孔 I-I'、II-II'、III-III':線 K:橫向共振抑制部分 L:傾斜表面 S:中心部分 T2:距離 T3:厚度 W:寬度 θ:傾斜角
圖1為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的平面視圖。 圖2為沿著圖1中的線I-I'截取的橫截面視圖。 圖3為沿著圖1中的線II-II'截取的橫截面視圖。 圖4為沿著圖1中的線III-III'截取的橫截面視圖。 圖5為根據橫向共振抑制部分的寬度及厚度量測損失特性的曲線圖。 圖6為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揭露的另一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的橫截面視圖。 圖7為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揭露的又另一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的橫截面視圖。 圖8為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揭露的又另一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的橫截面視圖。 圖9為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揭露的又另一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的橫截面視圖。 圖10為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揭露的又另一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的橫截面視圖。 圖11為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揭露的又另一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的橫截面視圖。 圖12為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揭露的又另一實施例的體聲波共振器的橫截面視圖。 貫穿圖式及實施方式,相同附圖標號指代相同元件。圖式可能未按比例繪製,且出於清晰、說明以及便利起見,可放大圖式中的元件的相對大小、比例以及描繪。
100:聲波共振器
120:共振部分
180:第一金屬層
190:第二金屬層
H:入口孔
I-I'、II-II'、III-III':線

Claims (21)

  1. 一種體聲波共振器,包括: 基底; 共振部分,包括第一電極、壓電層以及第二電極,以此次序堆疊於所述基底上;以及 晶種層,安置於所述第一電極下方, 其中所述共振部分包括安置於所述共振部分的中心部分中的主動部分以及安置成環繞所述主動部分的橫向共振抑制部分, 其中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所述晶種層、所述第一電極、所述壓電層以及所述第二電極的厚度分佈不同於所述主動部分中的厚度分佈。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所述第一電極及所述第二電極中的至少一者的厚度比所述主動部分中的所述第一電極及所述第二電極中的所述至少一者的厚度更薄。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所述晶種層的厚度比所述主動部分中的所述晶種層的厚度更厚。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所述晶種層朝向所述第一電極突出,且 其中所述晶種層突出的距離為100埃至230埃。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的寬度為2.6微米至6.2微米。
  6. 如請求項2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所述壓電層的厚度比所述主動部分中的所述壓電層的厚度更厚。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共振部分更包括安置成環繞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的擴展部分,且 其中所述擴展部分包括安置於所述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二電極之間的插入層。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插入層安置於所述第一電極與所述壓電層之間或所述壓電層與所述第二電極之間。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所述晶種層的厚度等於所述擴展部分中的所述晶種層的厚度。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壓電層包括堆疊於所述第一電極上的第一壓電層以及堆疊於所述第一壓電層上的第二壓電層,且 其中所述第一壓電層及所述第二壓電層由不同材料形成。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壓電層更包括堆疊於所述第二壓電層上的第三壓電層,且 其中所述第三壓電層由與所述第一壓電層相同的材料形成。
  12. 一種體聲波共振器,包括: 基底;以及 共振部分,包括堆疊於所述基底上的多個薄膜層, 其中所述共振部分包括安置於所述共振部分的中心部分中的主動部分及安置成環繞所述主動部分的橫向共振抑制部分, 其中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所述多個薄膜層當中的由金屬材料形成的薄膜層的總厚度比所述主動部分中的所述薄膜層的總厚度更薄,且 其中所述薄膜層的厚度的差為100埃至230埃。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多個薄膜層包括晶種層及堆疊於所述晶種層上的第一電極,且 其中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所述晶種層朝向所述第一電極突出。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所述晶種層及所述第一電極的總厚度等於所述主動部分中的所述晶種層及所述第一電極的總厚度。
  15. 如請求項12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多個薄膜層包括第一電極、壓電層以及第二電極,以此次序堆疊,且 其中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所述壓電層朝向所述第一電極或所述第二電極突出。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所述第一電極、所述壓電層以及所述第二電極的總厚度等於所述主動部分中的所述第一電極、所述壓電層以及所述第二電極的總厚度。
  17. 一種體聲波共振器,包括: 多個層,包括晶種層、第一電極、壓電層以及第二電極,以此次序在厚度方向上安置於基底上, 其中所述多個層中的一或多者包括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安置於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突出部,且 其中所述多個層在鄰近於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的主動部分中包括與在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相同的厚度。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中的所述第一電極及所述第二電極中的至少一者的厚度小於所述主動部分中的所述第一電極及所述第二電極中的所述至少一者的厚度。
  19. 如請求項17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更包括安置於擴展部分中在所述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二電極之間的插入層, 其中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安置於所述主動部分與所述擴展部分之間。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橫向共振抑制部分的寬度在約2.6微米至6.2微米的範圍內。
  21. 如請求項17所述的體聲波共振器,其中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第一電極的所述厚度的約5%至10%的範圍內。
TW111131520A 2021-11-29 2022-08-22 體聲波共振器 TW2023225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167235 2021-11-29
KR1020210167235A KR20230079955A (ko) 2021-11-29 2021-11-29 체적 음향 공진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2558A true TW202322558A (zh) 2023-06-01

Family

ID=86437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1520A TW202322558A (zh) 2021-11-29 2022-08-22 體聲波共振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70872A1 (zh)
KR (1) KR20230079955A (zh)
CN (1) CN116192084A (zh)
TW (1) TW202322558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92084A (zh) 2023-05-30
US20230170872A1 (en) 2023-06-01
KR20230079955A (ko) 2023-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63417B2 (en) Acoustic resonator
US11695385B2 (en) Bulk-acoustic wave resonator
US20220123714A1 (en) Bulk acoustic wave resonator
TWI841740B (zh) 體聲波共振器
CN112468106B (zh) 体声波谐振器
TWI723606B (zh) 聲波諧振器及其製造方法
US11558030B2 (en) Bulk-acoustic wave resonator
US11431318B2 (en) Acoustic resona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TWI756116B (zh) 體聲波共振器
US11843365B2 (en) Bulk-acoustic wave resonator
US11558026B2 (en) Bulk-acoustic wave resonator
TW202322558A (zh) 體聲波共振器
CN114448378A (zh) 体声波谐振器及声波谐振器
US20230087049A1 (en) Bulk acoustic resonator
TWI765656B (zh) 體聲波共振器
TWI808355B (zh) 體聲波共振器以及製造體聲波共振器之方法
TW202310460A (zh) 體聲波共振器
TW202301713A (zh) 體聲波共振器
TW202306205A (zh) 聲波共振器
CN116418311A (zh) 体声波谐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