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3606B - 聲波諧振器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聲波諧振器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3606B
TWI723606B TW108139641A TW108139641A TWI723606B TW I723606 B TWI723606 B TW I723606B TW 108139641 A TW108139641 A TW 108139641A TW 108139641 A TW108139641 A TW 108139641A TW I723606 B TWI723606 B TW I7236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insertion layer
acoustic wave
wave resona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9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3081A (zh
Inventor
韓源
林昶賢
金泰潤
孫尙郁
尹湘基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3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30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36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360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1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 H03H9/1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having a single resonator
    • H03H9/17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having a single resonator implemented with thin-film techniques, i.e. of the 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 [FBAR] typ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mpedance networks, resonating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3/007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mpedance networks, resonating circuits, resonator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or networks
    • H03H3/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mpedance networks, resonating circuits, resonator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or network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resonators o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1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 H03H9/1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having a single resonator
    • H03H9/178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consisting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having a single resonator of a laminated structure of multiple piezoelectric layers with inner electr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iezo-Electric Or Mechanical Vibrators, Or Delay Or Filter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聲波諧振器及其製造方法,所述聲波諧振器包括:基板;諧振部,包括在所述基板上順序地堆疊有第一電極、壓電層和第二電極的中央部和沿著所述中央部的外周設置的延伸部;以及第一金屬層,設置在所述諧振部的外部,以電連接到所述第一電極。所述延伸部包括下插入層,所述下插入層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極的上表面或所述第一電極的下表面上。所述壓電層包括壓電部和彎曲部,所述壓電部設置在所述中央部中,所述彎曲部設置在所述延伸部中並且根據所述下插入層的形狀而傾斜地從所述壓電部延伸。所述下插入層利用導電材料形成,以使所述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一金屬層之間的電路徑延伸。

Description

聲波諧振器及其製造方法
本申請主張於2018年12月14日在韓國知識產權局提交的第10-2018-0162063號韓國專利申請和於2019年2月8日在韓國知識產權局提交的第10-2019-0014686號韓國專利申請的優先權的權益,所述韓國專利申請的全部揭露內容出於所有目的通過引用被包含於此。
以下描述涉及一種聲波諧振器及其製造方法。
隨著無線通訊裝置變得越來越緊湊,對高頻組件的小型化的需求日益增長。作為示例,濾波器以採用半導體薄膜晶圓製造技術的體聲波(bulk acoustic wave,BAW)諧振器的形式提供。
體聲波(BAW)諧振器是使用薄膜器件實現的濾波器,所述薄膜器件利用通過將壓電介電材料沉積在作為半導體基板的矽晶圓上而獲得的壓電特性引起諧振。
體聲波(BAW)諧振器的應用的示例包括移動通訊裝置、用於化學和生物裝置的緊湊輕量的濾波器、振盪器、諧振元件、聲學諧振質量傳感器等。
正在研究各種結構形狀和功能,以增強體聲波諧振器的特性和性能。因此,還在不斷地研究體聲波諧振器的製造方法。
提供本發明內容以按照簡化的形式介紹所選擇的構思,並在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中進一步描述所選擇的構思。本發明內容既不意在限定所要求保護的主題的關鍵特徵或必要特徵,也不意在幫助確定所要求保護的主題的範圍。
在一個總體方面,一種聲波諧振器包括:基板;諧振部,包括在所述基板上順序地堆疊有第一電極、壓電層和第二電極的中央部和沿著所述中央部的外周設置的延伸部;以及第一金屬層,設置在所述諧振部的外部,以電連接到所述第一電極。所述延伸部包括下插入層,所述下插入層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極的上表面或所述第一電極的下表面上。所述壓電層包括壓電部和彎曲部,所述壓電部設置在所述中央部中,所述彎曲部設置在所述延伸部中並且根據所述下插入層的形狀而傾斜地從所述壓電部延伸。所述下插入層利用導電材料形成,以使所述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一金屬層之間的電路徑延伸。
所述聲波諧振器還可包括:第二金屬層,設置在所述諧振部的外部,以電連接到所述第二電極;以及上插入層,設置在所述延伸部中並且設置在所述第二電極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並且使所述第二電極與所述第二金屬層之間的電路徑延伸。
所述第二電極可與所述第二金屬層間隔開,並且所述第二電極可通過所述上插入層電連接到所述第二金屬層。
所述聲波諧振器還可包括:第三電極,設置在與所述第一電極相同的平面上,並且與所述第一電極間隔開。所述第二電極可通過所述第二金屬層電連接到所述第三電極。
所述上插入層可與所述中央部和所述延伸部之間的邊界間隔開。所述延伸部還可包括第一反射區域和第二反射區域,所述第一反射區域設置在所述邊界與所述上插入層之間,所述第二反射區域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區域的外側。所述上插入層和所述第二電極可一起設置在所述第二反射區域中。
所述下插入層可利用具有比所述壓電層的聲阻抗和所述第一電極的聲阻抗低的聲阻抗的材料形成。
所述壓電層可利用氮化鋁(AlN)形成。所述第一電極可利用鉬(Mo)形成。所述下插入層可利用鋁(Al)或鋁(Al)合金形成。
所述下插入層可與所述中央部的邊界間隔開。所述延伸部還可包括第一反射區域和第二反射區域,所述第一反射區域設置在所述邊界與所述下插入層之間,所述第二反射區域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區域的外側。所述下插入層和所述第二電極可一起設置在所述第二反射區域中。
所述第二反射區域的聲阻抗可比所述第一反射區域的聲阻抗低。
所述聲波諧振器還可包括:絕緣插入層,設置在所述下插入層與所述壓電層之間,並且引起所述彎曲部隆起。
所述延伸部的厚度可比所述中央部的厚度大。
在另一總體方面,一種聲波諧振器包括:基板;諧振部,包括在所述基板上順序地堆疊有第一電極、壓電層和第二電極的中央部和沿著所述中央部的外周設置的延伸部;以及下插入層,設置在所述延伸部中,並且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極的上表面或所述第一電極的下表面上。所述下插入層與所述中央部和所述延伸部之間的邊界間隔開。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一反射區域和第二反射區域,所述第一反射區域設置在所述邊界與所述下插入層之間,並且所述下插入層和所述第二電極一起設置在所述第二反射區域中。
所述壓電層可包括壓電部和傾斜部,所述壓電部設置在所述中央部中,所述傾斜部設置在所述延伸部中並且根據所述下插入層的形狀而傾斜地從所述壓電部延伸。所述第一反射區域和所述第二反射區域可設置在設置有所述傾斜部的範圍內。
所述下插入層可利用導電材料形成。
所述傾斜部的傾斜角度可以在5°至70°的範圍內。
在另一總體方面,一種製造聲波諧振器的方法包括:通過在基板上堆疊第一電極、壓電層和第二電極以及在所述第一電極的上表面或所述第一電極的下表面上形成包括導電材料的下插入層形成諧振部;以及在形成所述諧振部之後,在所述下插入層上 形成第一金屬層。
所述諧振部可包括在所述基板上順序地堆疊有所述第一電極、所述壓電層和所述第二電極的中央部和沿著所述中央部的外周設置的延伸部。所述下插入層可設置在所述延伸部中,並且與所述中央部和所述延伸部之間的邊界間隔預定距離。
所述延伸部可包括第一反射區域和第二反射區域,所述第一反射區域設置在所述邊界與所述下插入層之間,所述第二反射區域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區域的外側,並且所述下插入層和所述第二電極一起設置在所述第二反射區域中。
通過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附圖和申請專利範圍,其他特徵和方面將是顯而易見的。
100、200、300、400、500、600:聲波諧振器
110:基板
115:絕緣層
120、220、320、420、520、620:諧振部
121、521:第一電極
123:壓電層
123a:壓電部
123b:彎曲部
125、125'、225、325、425、525:第二電極
125':初步的第二電極
127、227、327、427、527、627:保護層
129、529:第三電極
140:犧牲層
145:蝕刻停止部
145a:蝕刻停止層
150:膜層
170:插入層
170a、172:下插入層
170b、173、270b、370b:上插入層
171:絕緣插入層
172a:第一插入層
172b:第二插入層
180:第一金屬層
190:第二金屬層
1231:傾斜部
1232、E:延伸部
C:腔
H:引入孔
I-I':線
L:傾斜表面
P:圖案
R:垂直界面
S:中央部
W1、W2:距離
θ:傾斜角度
圖1是根據示例的聲波諧振器的平面圖。
圖2是沿著圖1的I-I’線截取的截面圖。
圖3至圖6是示出根據示例的製造聲波諧振器的方法的示圖。
圖7是示出根據另一示例的聲波諧振器的示意性截面圖。
圖8是示出根據另一示例的聲波諧振器的示意性截面圖。
圖9是圖8的上插入層的放大圖。
圖10是示出根據另一示例的聲波諧振器的示意性截面圖。
圖11是圖10的下插入層的放大圖。
圖12是示出根據另一示例的聲波諧振器的示意性截面圖。
圖13是示出根據另一示例的聲波諧振器的示意性截面圖。
在整個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指示相同的元件。附圖可不按照比例繪製,為了清楚、說明及便利起見,可誇大附圖中的元件的相對尺寸、比例和描繪。
提供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以幫助讀者獲得對在此描述的方法、設備和/或系統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請的揭露內容之後,在此描述的方法、設備和/或系統的各種改變、修改和等同物將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在此描述的操作的順序僅僅是示例,並且不限於這裡闡述的順序,而是除了必須以特定順序發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申請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的改變。此外,為了更加清楚和簡潔,可省略本領域中已知的特徵的描述。
在此描述的特徵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實施,並且將不被解釋為限於在此描述的示例。更確切地說,已經提供在此描述的示例,僅僅為了示出在理解本申請的揭露內容後將是顯而易見的實現在此描述的方法、設備和/或系統的許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可行方式。
在此,注意的是,關於示例或實施例的術語“可”的使用(例如,關於示例或實施例可包括或實現什麼)意味著存在包括或實現這樣的特徵的至少一個示例或實施例,而全部示例和實施例不限於此。
在整個說明書中,當諸如層、區域或基板的元件被描述為“在”另一元件“上”、“連接到”另一元件或“結合到”另一元件時,該元件可直接“在”所述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到”所述另一元件或直接“結合到”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於它們之間的一個或更多個其他元件。相比之下,當元件被描述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到”另一元件或“直接結合到”另一元件時,可不存在介於它們之間的其他元件。
如在此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相關所列項中的任意一個和任意兩個或更多個的任意組合。
儘管在此可使用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術語來描述各種構件、組件、區域、層或部分,但是這些構件、組件、區域、層或部分將不受這些術語的限制。更確切地說,這些術語僅用來將一個構件、組件、區域、層或部分與另一構件、組件、區域、層或部分區分開。因此,在不脫離示例的教導的情況下,在此描述的示例中提及的第一構件、第一組件、第一區域、第一層或第一部分也可被稱作第二構件、第二組件、第二區域、第二層或第二部分。
為了易於描述,在此可使用諸如“上方”、“上面”、“下方”和“下面”的空間相對術語來描述如附圖中所示的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的關係。這樣的空間相對術語意在除了包括附圖中描繪的方位之外還包括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圖中的裝置被翻轉,則描述為相對於另一元件在“上方”或“上面”的元件於是將相對於所述另一元件在“下方”或“下面”。因此,術語“上方”根據裝置的空間方位包括“上方”和“下方”兩種方位。裝置還可 以以其他方式(例如,旋轉90度或者處於其他方位)定位,並且將相應地解釋在此使用的空間相對術語。
在此使用的術語僅用於描述各種示例,並且將不用於限制本揭露。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指出,否則單數形式也意圖包括複數形式。術語“包含”、“包括”和“具有”列舉存在所陳述的特徵、數量、操作、構件、元件和/或它們的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個或更多個其他特徵、數量、操作、構件、元件和/或它們的組合。
由於製造技術和/或公差,可能發生附圖中所示的形狀的變化。因此,在此描述的示例不限於附圖中所示的特定形狀,而是包括製造期間發生的形狀的改變。
在此描述的示例的特徵可按照如在理解本申請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的各種方式進行組合。此外,雖然在此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種構造,但如在理解本申請的揭露內容後將是顯而易見的其他構造是可行的。
圖1是示出根據示例的聲波諧振器100的平面圖。圖2是沿著圖1的I-I’線截取的截面圖。
參照圖1和圖2,根據示例的聲波諧振器100可以是體聲波(BAW)諧振器,並且可包括基板110、犧牲層140、諧振部120和插入層170。
基板110可以是矽基板。例如,基板110可以是矽晶圓或絕緣體上矽(SOI)基板。
絕緣層115可設置在基板110的上表面上,以使基板110與諧振部120彼此電隔離。此外,當在製造聲波諧振器100期間形成腔C時,絕緣層115可防止基板110被蝕刻氣體蝕刻。
在該示例中,絕緣層115可利用二氧化矽(SiO2)、氮化矽(Si3N4)、氧化鋁(Al2O3)和氮化鋁(AlN)中的任意一種或者任意兩種或更多種的任意組合形成,並且可通過諸如化學氣相沉積、射頻(RF)磁控濺射或蒸鍍的製程而形成在基板110上。
犧牲層140形成在絕緣層115上,並且腔C和蝕刻停止部145可設置在犧牲層140中。
腔C形成為空的空間,並且可通過去除犧牲層140的一部分而形成。
由於腔C形成在犧牲層140中,因此形成在犧牲層140上方的諧振部120的全部可形成為是平坦的。
蝕刻停止部145沿著腔C的邊界設置。蝕刻停止部145被設置為在腔C的形成期間防止蝕刻繼續到腔區域之外的區域。因此,腔C的水平區域由蝕刻停止部145限定,並且腔C的垂直區域(例如,高度)由犧牲層140的厚度限定。
膜層150形成在犧牲層140上,並且形成腔C的上表面。因此,膜層150也利用在用於形成腔C的製程期間不易被去除的材料形成。
例如,當使用鹵基(諸如,氟(F)、氯(Cl)等)蝕刻氣體去除犧牲層140的一部分(例如,腔區域)時,膜層150可利用與蝕刻氣體具有低的反應性的材料形成。在這種情況下,膜層150可包括二氧化矽(SiO2)和氮化矽(Si3N4)中的任一種或兩種。
此外,膜層150可包括包含氧化鎂(MgO)、氧化鋯(ZrO2)、氮化鋁(AlN)、鋯鈦酸鉛(PZT)、砷化鎵(GaAs)、氧化鉿(HfO2)、 氧化鋁(Al2O3)、氧化鈦(TiO2)和氧化鋅(ZnO)中的任意一種或者任意兩種或更多種的任意組合的介電層,或可包括包含鋁(Al)、鎳(Ni)、鉻(Cr)、鉑(Pt)、鎵(Ga)和鉿(Hf)中的任意一種或者任意兩種或更多種的任意組合的金屬層。然而,膜層的構造不限於上述示例。
可由氮化鋁(AlN)形成的種子層(未示出)可形成在膜層150上。詳細地,種子層可設置在膜層150與第一電極121之間。除了AlN之外,種子層還可使用具有六方最密堆積(HCP)結構的電介質或金屬形成。例如,在種子層使用金屬形成的示例中,種子層可利用鈦(Ti)形成。
諧振部120包括第一電極121、壓電層123和第二電極125。在諧振部120中,第一電極121、壓電層123和第二電極125從底部堆疊到頂部。因此,在諧振部120中,壓電層123設置在第一電極121與第二電極125之間。
諧振部120形成在膜層150上。結果,膜層150、第一電極121、壓電層123和第二電極125順序地堆疊在基板110上,以形成諧振部120。
諧振部120可根據施加到第一電極121和第二電極125的訊號使壓電層123諧振,以產生諧振頻率和反諧振頻率。
諧振部120可包括中央部S和延伸部E,在中央部S中,第一電極121、壓電層123和第二電極125順序地堆疊,在延伸部E中,插入層170介於第一電極121、壓電層123和第二電極125之間。
中央部S是設置在諧振部120的中央的區域,並且延伸部 E是沿著中央部S的外周設置的區域。因此,延伸部E指的是從中央部S向外延伸的區域。
插入層170具有傾斜表面L,傾斜表面L的厚度隨著距中央部S的距離增大而變大。在延伸部E中,壓電層123的一部分和第二電極125的一部分設置在插入層170上。因此,在延伸部E中,壓電層123和第二電極125具有根據插入層170的傾斜表面L的形狀形成的傾斜表面。
在圖1和圖2的示例中,延伸部E包括在諧振部120中,因此即使在延伸部E中,也可發生諧振。然而,本揭露不限於該示例,並且根據延伸部E的結構,可不在延伸部E中發生諧振,而可在中央部S中發生諧振。
第一電極121和第二電極125可利用導體(例如,金、鉬、釕、銥、鋁、鉑、鈦、鎢、鈀、鉭、鉻、鎳或者包含金、鉬、釕、銥、鋁、鉑、鈦、鎢、鈀、鉭、鉻和鎳中的任意一種或者任意兩種或更多種的任意組合的合金)形成。然而,第一電極121和第二電極125不限於上述材料。
在諧振部120中,第一電極121的面積可大於第二電極125的面積,並且第一金屬層180沿著第一電極121的外邊緣設置在第一電極121上。因此,第一金屬層180與第二電極125間隔開預定距離,並且第一金屬層180可被設置為圍繞諧振部120。
由於第一電極121設置在膜層150上,因此第一電極是完全平坦的。另一方面,由於第二電極125設置在壓電層123和上插入層170b上,因此第二電極可具有與壓電層123和上插入層170b在延伸部E中的形狀對應的彎曲部。
第二電極125被設置為遍及整個中央部S,並且部分地設置在延伸部E中。因此,第二電極125可包括設置在壓電層123的壓電部123a(稍後將描述)上的部分、設置在壓電層123的位於延伸部E中的彎曲部123b上的部分以及設置在位於延伸部E中的上插入層170b(稍後將描述)上的部分。
此外,第二電極125的設置在壓電層123的傾斜部1231上的部分可形成為具有比傾斜部1231的傾斜表面的面積小的面積。
壓電層123形成在第一電極121和下插入層170a(稍後將描述)上。
在圖1和圖2的示例中,壓電層123可利用氮化鋁(AlN)形成。然而,壓電層不限於利用AlN形成,並且可選擇性地將氧化鋅(ZnO)、摻雜的氮化鋁、鋯鈦酸鉛和石英用作壓電層123的材料。在壓電層利用摻雜的氮化鋁形成的示例中,壓電層還可包括稀土金屬、過渡金屬或鹼土金屬。例如,稀土金屬可包括鈧(Sc)、鉺(Er)、釔(Y)和鑭(La)中的任意一種或者任意兩種或更多種的任意組合。過渡金屬可包括鉿(Hf)、鈦(Ti)、鋯(Zr)、鉭(Ta)和鈮(Nb)中的任意一種或者任意兩種或更多種的任意組合。此外,鹼土金屬可包括鎂(Mg)。
壓電層123可包括設置在中央部S中的壓電部123a和設置在延伸部E中的彎曲部123b。
壓電部123a是直接堆疊在第一電極121的上表面上的部分。因此,壓電部123a介於第一電極121與第二電極125之間,與第一電極121和第二電極125一起被設置為平坦的。
彎曲部123b可被限定為從壓電部123a向外延伸且位於延伸部E內的區域,所述區域由於下插入層170a(稍後將描述)而隆起。
因此,彎曲部123b設置在下插入層170a(稍後將描述)上,並且可形成為具有根據下插入層170a的形狀而彎曲的形狀。因此,壓電層123在壓電部123a與彎曲部123b之間的邊界處是彎曲的,並且彎曲部123b隆起以與下插入層170a的厚度和形狀對應。
彎曲部123b可包括傾斜部1231和延伸部1232。
傾斜部1231是由於下插入層170a(稍後將描述)的傾斜表面L而形成為傾斜的部分。此外,延伸部1232是從傾斜部1231向外延伸的部分。
傾斜部1231的上表面可形成為與下插入層170a的傾斜表面L平行地設置,並且因此,傾斜部1231的傾斜角度可等於下插入層170a的傾斜表面L的傾斜角度θ。
插入層170圍繞中央部S設置,並且設置在第二電極125的下方。
因此,插入層170設置在除了中央部S以外的區域中的全部區域中或除了中央部S以外的區域中的一些區域中。
插入層170利用金屬材料形成,並且可包括彼此間隔開的下插入層170a和上插入層170b。因此,在以下描述中,對插入層170的引用包括下插入層170a和上插入層170b兩者。
在本示例中,下插入層170a的全部設置在第一電極121上。然而,本揭露不限於這樣的構造,並且如有必要,下插入層 170a可延伸到第一電極121的外部。在這樣的示例中,下插入層170a可設置在膜層150和蝕刻停止部145的表面上。
下插入層170a設置在中央部S的外周的未設置有上插入層170b的區域中,以支撐壓電層123的彎曲部123b。因此,下插入層170a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壓電層123與第一電極121之間。
根據下插入層170a的形狀,壓電層123的彎曲部123b可包括傾斜部1231和延伸部1232。
此外,下插入層170a設置在第一電極121與第一金屬層180之間。因此,下插入層170a使得第一電極121與第一金屬層180之間的電路徑在延伸部E的一部分中延伸。這種構造可使第一電極121在延伸部E中或者在延伸部E的附近中的佈線電阻降低。因此,可減小聲波諧振器的插入損耗。
上插入層170b設置在第二電極125與壓電層123之間,並且可被設置為與第二電極125的設置在延伸部E中的部分接觸。
在示出的示例中,上插入層170b形成在壓電層123上,並且第二電極125堆疊並設置在上插入層170b的上表面上。然而,本揭露不限於這種構造,並且如有必要,上插入層170b可堆疊並設置在第二電極125與保護層127之間。
此外,上插入層170b的一側連接到第二金屬層190。因此,上插入層170b使得第二電極125與第二金屬層190之間的電路徑在延伸部E的一部分中延伸。這種構造可使第二電極125在延伸部E中或延伸部E的附近中的佈線電阻降低。因此,可減小聲波諧振器100的插入損耗。
如上所述構造的插入層170形成為具有隨著距中央部S的 距離的增大而變大的厚度。因此,插入層170具有被設置為與中央部S相鄰的側表面作為具有恒定傾斜角度θ的傾斜表面L。
為了製造其中插入層170的側表面的傾斜角度θ形成為小於5°的構造,插入層170的厚度需要非常小或者插入層170的傾斜表面L的面積需要非常大。因此,難以將插入層170實現為具有小於5°的傾斜角度θ。
此外,如果插入層170的側表面的傾斜角度θ形成為大於70°,則堆疊在插入層170上的壓電層123的傾斜角度或第二電極125的傾斜角度也形成為大於70°。在這種情況下,堆疊在傾斜表面L上的壓電層123或第二電極125過度彎曲,因此在彎曲部中可能出現裂紋。
因此,在圖1和圖2的示例中,傾斜表面L的傾斜角度θ形成為在大於或等於5°至小於或等於70°的範圍內。
在圖1和圖2的示例中,壓電層123的傾斜部1231沿著插入層170的傾斜表面L形成,並且因此形成為具有與插入層170的傾斜表面L的傾斜角度相等的傾斜角度。因此,傾斜部1231的傾斜角度按照與插入層170的傾斜表面L的方式類似的方式形成為在大於或等於5°至小於或等於70°的範圍內。這種構造還適用於堆疊在插入層170的傾斜表面L上的第二電極125。
此外,下插入層170a的傾斜角度和上插入層170b的傾斜角度可彼此不同。然而,下插入層170a的傾斜角度和上插入層170b的傾斜角度形成為包括在上述範圍內。
下插入層170a利用具有比與下插入層170a相鄰設置的其他組件的聲阻抗低的聲阻抗的材料形成。詳細地,下插入層170a 利用具有比壓電層123的聲阻抗以及第一電極121的聲阻抗和第二電極125的聲阻抗低的聲阻抗的材料形成。
例如,在根據本示例的聲波諧振器中,為了實現4.9GHz的諧振頻率,第二電極125利用厚度為1000Å的鉬(Mo)形成,壓電層123利用厚度為4000Å的氮化鋁(AlN)形成,並且第一電極121利用厚度為1200Å的鉬(Mo)形成。
在該示例中,與第一電極121結合的下插入層170a需要利用電阻低並且聲阻抗比壓電層123的材料的聲阻抗或第一電極121的材料的聲阻抗低的材料形成。有利的是,材料可以是鋁(Al)或鋁(Al)基材料,並且厚度可被構造為在約1000Å至約6000Å的範圍內。然而,本揭露不限於該示例。
上插入層170b可利用與下插入層170a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此外,上插入層170可利用具有低電阻的鉬(Mo)、釕(Ru)、金(Au)、鉑(Pt)等形成。上插入層170b的厚度可按照與下插入層170a的方式類似的方式形成為在約1000Å至約6000Å的範圍內。
諧振部120通過作為空的空間的腔C與基板110間隔開。
腔C可通過在製造聲波諧振器100的製程期間向引入孔(圖1的H)供應蝕刻氣體(或蝕刻劑)去除犧牲層140的一部分來形成。
保護層127沿著聲波諧振器100的表面設置,以保護聲波諧振器100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保護層127可沿著由第二電極125和壓電層123的彎曲部123b形成的表面設置。
保護層127可利用包括氧化矽基材料、氮化矽基材料、氧 化鋁基材料和氮化鋁基材料中的任意一種或者任意兩種或更多種的任意組合的絕緣材料形成,但不限於此。
保護層127可包括單個層。可選地,如有必要,可堆疊利用不同材料形成的兩個層來形成保護層127。
第一電極121和第二電極125可延伸到諧振部120的外部。此外,如上所述,第一金屬層180可設置在第一電極121的延伸部分的上表面上,並且第二金屬層190可設置在第二電極125的延伸部分的上表面上。
第一金屬層180和第二金屬層190可利用諸如金(Au)、金-錫(Au-Sn)合金、銅(Cu)、銅-錫(Cu-Sn)合金等的材料形成。
第一金屬層180和第二金屬層190可用作將電極121和125電連接到在基板110上與電極121和125相鄰設置的另一聲波諧振器的電極的連接佈線。可選地,第一金屬層180和第二金屬層190可用作用於外部連接的端子。然而,本揭露不限於前述示例。參照圖2,第二金屬層190可使得設置在上插入層170b上的第二電極125與設置在壓電層123下方的第三電極129彼此連接。 第三電極129是與第一電極121一起製造的電極,並且可利用與第一電極121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並且可設置在與第一電極121相同的平面上。第三電極129可連接到在基板110上的與第三電極129相鄰設置的另一聲波諧振器(未示出)的第一電極或第二電極。
第一金屬層180穿過保護層127以結合到第一電極121。
此外,在諧振部120中,第一電極121的面積比第二電極 125的面積大,並且第一金屬層180形成在第一電極121的外周部分中。
因此,第一金屬層180沿著諧振部120的外周設置,並且被設置為圍繞第二電極125。然而,本揭露不限於這樣的構造。
由於插入層170,諧振部120的延伸部E形成為具有比中央部S的厚度大的厚度。因此,抑制在中央部S中產生的振動流動到外邊緣,從而增大聲波諧振器100的Q因數。
此外,第二電極125部分地設置在延伸部E中,從而提供顯著改善的諧振性能。
此外,插入層170利用金屬材料(或導電材料)形成,並且設置在聲波諧振器100的中央部S(即,有效區)的邊界部分中。因此,在中央部S的邊界部分中,第一電極121的電路徑或第二電極125的電路徑被延伸。就這方面,第一電極121的佈線電阻和第二電極125的佈線電阻降低,從而使聲波諧振器100的插入損耗減小。
此外,與根據現有技術的聲波諧振器(其中,插入層170利用絕緣材料形成)相比,當插入層170利用金屬材料形成(如圖1和圖2的示例中那樣)時,測量出的溫度變化較小,為13.4%。就這方面,證實了散熱特性是相對優異的。
接下來,將描述製造聲波諧振器100的方法。
圖3至圖6是示出根據示例的製造聲波諧振器100的方法的示圖。
首先,參照圖3,在製造聲波諧振器100的方法中,首先在基板110上形成絕緣層115和犧牲層140,然後,設置穿過犧牲 層140的圖案P。因此,絕緣層115通過圖案P暴露到外部。
絕緣層115可利用氧化鎂(MgO)、氧化鋯(ZrO2)、氮化鋁(AlN)、鋯鈦酸鉛(PZT)、砷化鎵(GaAs)、氧化鉿(HfO2)、氧化鋁(Al2O3)、氧化鈦(TiO2)、氧化鋅(ZnO)、氮化矽(SiN)或二氧化矽(SiO2)等形成,但不限於此。
形成在犧牲層140中的圖案P形成為具有傾斜的側表面。就這方面,可防止在稍後將形成在圖案P中的蝕刻停止部145與犧牲層140之間的邊界處產生陡峭的臺階(abrupt step)。此外,圖案P可形成為具有上表面的寬度比下表面的寬度寬的梯形形式的截面。就這方面,可防止發生凹陷(dishing)。例如,由圖案P的截面的下表面和側表面形成的角度可以是110°至160°,並且下表面的寬度可以是2μm至30μm。
通過後續蝕刻製程去除犧牲層140的一部分,以形成腔C(圖2)。因此,犧牲層140可利用可易於被蝕刻的材料(諸如,多晶矽或聚合物)形成。然而,本揭露不限於這樣的示例。
然後,在犧牲層140上形成膜層150。膜層150形成為沿著犧牲層140的表面具有恒定的厚度。膜層150的厚度可小於犧牲層140的厚度。
膜層150可包括二氧化矽(SiO2)和氮化矽(Si3N4)中的任一種或兩種。此外,膜層150可包括包含氧化鎂(MgO)、氧化鋯(ZrO2)、氮化鋁(AlN)、鋯鈦酸鉛(PZT)、砷化鎵(GaAs)、氧化鉿(HfO2)、氧化鋁(Al2O3)、氧化鈦(TiO2)和氧化鋅(ZnO)中的任意一種或者任意兩種或更多種的任意組合的介電層,或者可包括包含鋁(Al)、鎳(Ni)、鉻(Cr)、鉑(Pt)、鎵(Ga)和 鉿(Hf)中的任意一種或者任意兩種或更多種的任意組合的金屬層。然而,膜層150不限於示例的構造。
儘管未示出,但可在膜層150上形成種子層。種子層可設置在膜層150與第一電極121(稍後將描述)之間。種子層可利用氮化鋁(AlN)形成,但不限於此。可選地,可使用具有HCP結構的電介質或金屬形成種子層。例如,當種子層利用金屬形成時,種子層可利用鈦(Ti)形成。
然後,在膜層150上形成蝕刻停止層145a。蝕刻停止層145a填充在圖案P的內部。
蝕刻停止層145a形成為具有完全填充圖案P的厚度。因此,蝕刻停止層145a可形成為比犧牲層140厚。
蝕刻停止層145a可利用與絕緣層115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但不限於此。
然後,去除蝕刻停止層145a,以使膜層150暴露到外部。
在該示例中,蝕刻停止層的填充在圖案P的內部中的部分被保留,並且蝕刻停止層145a的保留部分可用作蝕刻停止部145。
然後,在膜層150的上表面上形成第一電極121和第三電極129。
第一電極121和第三電極129可利用導體(例如,金、鉬、釕、銥、鋁、鉑、鈦、鎢、鈀、鉭、鉻、鎳或包含金、鉬、釕、銥、鋁、鉑、鈦、鎢、鈀、鉭、鉻、鎳中的任意一種或者任意兩種或更多種的任意組合的合金)形成,但不限於此。
第一電極121可形成在將形成腔C(圖2)的區域的上部上。
例如,通過在設置導體層以覆蓋膜層150的全部之後去除導體層的非必要的部分來同時形成第一電極121和第三電極129。
接下來,如圖4中所示,設置下插入層170a。下插入層170a形成在第一電極121上,並且如有必要,下插入層170a可延伸到膜層150的上部。
可在沉積導電材料以覆蓋由膜層150、第一電極121和蝕刻停止部145形成的表面的全部之後,通過用於去除導電材料的非必要的部分的圖案化製程完成下插入層170a。
因此,下插入層170a不設置在中央部S(圖2)上。在圖3至圖6的示例中,下插入層170a的全部設置在第一電極121上。然而,本揭露不限於下插入層170a的示例結構。當第一電極121的形狀改變時,下插入層170a的至少一部分可堆疊在膜層150或蝕刻停止部145上。
下插入層170a的與中央部S相鄰設置的側表面形成為傾斜表面L(圖2)。下插入層170a具有厚度朝向中央部S減小的傾斜表面L,並且因此,與下插入層170a的上表面相比,下插入層170a的下表面朝向中央部S進一步延伸。如先前描述的,下插入層170a的傾斜表面L的傾斜角度可以在5°至70°的範圍內。
下插入層170a利用金屬材料形成,並且可利用具有比壓電層123的聲阻抗和第一電極121的聲阻抗低的聲阻抗的材料形成。如上所述,當壓電層123利用氮化鋁(AlN)形成時,下插入層170a可利用鋁或鋁合金材料形成。
然後,在第一電極121和下插入層170a上形成壓電層123。壓電層123可利用氮化鋁(AlN)形成,但不限於此。可選 擇性地將氧化鋅(ZnO)、摻雜的氮化鋁、鋯鈦酸鉛、石英等用於壓電層123。當壓電層123利用摻雜的氮化鋁形成時,壓電層123還可包括稀土金屬、過渡金屬或鹼土金屬。例如,稀土金屬可包括鈧(Sc)、鉺(Er)、釔(Y)和鑭(La)中的任意一種或者任意兩種或更多種的任意組合。過渡金屬可包括鉿(Hf)、鈦(Ti)、鋯(Zr)、鉭(Ta)和鈮(Nb)中的任意一種或者任意兩種或更多種的任意組合。此外,鹼土金屬可包括鎂(Mg)。
可在將壓電材料形成在由第一電極121、下插入層170a等形成的表面的全部上之後通過部分地去除壓電材料的非必要的部分來形成壓電層123。在圖3至圖6的示例中,壓電層123是通過在形成初步的第二電極125’之後去除壓電材料的非必要部分和初步的第二電極125’的非必要部分來完成的。然而,可選地,壓電層123可通過在形成初步的第二電極125’之前去除壓電材料的非必要的部分來完成。
壓電層123堆疊在第一電極121和下插入層170a上,並且可根據由第一電極121和下插入層170a形成的表面的形狀而形成。
如圖2中所示,壓電層123的堆疊在第一電極121上的部分形成壓電部123a,並且壓電層123的堆疊在下插入層170a上的部分形成彎曲部123b。
然後,在壓電層123上形成上插入層170b。上插入層170b可利用與下插入層170a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在這種情況下,可使用與下插入層170a的形成方法相同的形成方法來設置上插入層170b。然而,本揭露不限於前述構造。
然後,在壓電層123的上表面和上插入層170b的上表面上形成初步的第二電極125’。初步的第二電極125’可利用導體(例如,金、鉬、釕、銥、鋁、鉑、鈦、鎢、鈀、鉭、鉻、鎳或者包含金、鉬、釕、銥、鋁、鉑、鈦、鎢、鈀、鉭、鉻、鎳中的任意一種或者任意兩種或更多種的任意組合的合金)形成,但不限於此。
第二電極125可通過在由壓電層123和上插入層170b形成的表面的全部上形成導電層之後,使用諸如蝕刻等的方法去除導電層的非必要的部分而具有在圖5中示出的形式。在上述製程期間,可執行用於去除壓電層123的非必要的部分的製程。
然後,設置保護層127。
保護層127可沿著由第二電極125、壓電層123和上插入層170b形成的表面形成。
保護層127可利用包括氧化矽基材料、氮化矽基材料、氧化鋁基材料和氮化鋁基材料中的任意一種或者任意兩種或更多種的任意組合的絕緣材料形成,但不限於此。
接下來,如圖5和圖6中所示,部分地去除保護層127以使第一電極121和第二電極125部分地暴露,並且分別在暴露部分中形成第一金屬層180和第二金屬層190,以完成在圖2中示出的聲波諧振器100。
在用於去除保護層127的製程期間,不僅第一電極121和第二電極125部分地暴露,而且下插入層170a、上插入層170b和第三電極129也部分地暴露。因此,在第一電極121和下插入層170a上形成第一金屬層180以彼此電連接,並且在第二電極125、 上插入層170b和第三電極129上形成第二金屬層190以彼此電連接。
第一金屬層180和第二金屬層190可利用諸如金(Au)、金-錫(Au-Sn)合金、銅(Cu)、銅-錫(Cu-Sn)合金等的材料形成,並且可使用諸如沉積等的方法形成,但不限於此。
然後,形成腔C。通過去除犧牲層的位於蝕刻停止部145的內側的部分形成腔C,從而完成在圖2中示出的聲波諧振器100。犧牲層140的該部分可通過向引入孔H(圖1)供應蝕刻氣體(或蝕刻劑)被去除。
當犧牲層140利用諸如多晶矽或聚合物的材料形成時,可通過使用鹵基(諸如,氟(F)、氯(Cl)等)蝕刻氣體(例如,二氟化氙(XeF2))的乾蝕刻法去除犧牲層140。
本揭露不限於上述示例,並且可以以各種方式修改。
圖7是示出根據另一示例的包括諧振部220的聲波諧振器200的示意性截面圖。
參照圖7,在聲波諧振器200中,上插入層270b設置在第二電極225與保護層227之間。更詳細地,上插入層270b形成在第二電極225的上表面上,並且保護層227形成在上插入層270b的上表面上。
聲波諧振器200可通過在完成第二電極225之後在第二電極225上堆疊上插入層270b來製造。
圖8是示出根據另一示例的聲波諧振器300的示意性截面圖。圖9是圖8的上插入層370b的放大圖。
參照圖8和圖9,在聲波諧振器300中,第二電極325設 置在中央部S的全部中,並且設置在延伸部E的一部分中,並且可不設置在延伸部E的外部。
因此,第二電極325的設置在延伸部E中的邊緣位於壓電層123的傾斜表面L或上插入層370b的傾斜表面上。
由於第二電極325僅設置在諧振部320中,因此第二電極325與第二金屬層190間隔開,使得第二電極325通過上插入層370b電連接到第二金屬層190。在上插入層370b的上表面上形成保護層327。
此外,參照圖9,上插入層370b與中央部S的垂直界面R間隔開預定距離W1。
延伸部E包括第一反射區域(以下,稱為W1區域)和第二反射區域(以下,稱為W2區域),第一反射區域是位於中央部S的垂直界面R與上插入層370b之間的區域,第二反射區域位於第一反射區域的外側並且被定義為上插入層370b和第二電極325一起設置在其中的區域。
第二電極325的設置在上插入層370b上的部分可僅設置在上插入層370b的傾斜表面L的一些區域中。
在該示例中,上插入層370b不設置在W1區域中。然而,在W1區域中,第二電極325可由於上插入層370b的形狀而隆起。因此,由於W1區域相較於中央部S具有較大的厚度,因此W1區域的聲阻抗相較於中央部S進一步增大。
此外,相較於W1區域,W2區域是還包括上插入層370b的區域。在W2區域中,上插入層370b介於第二電極325與壓電層123之間。相較於壓電層123或第二電極325,上插入層370b 利用具有較低聲阻抗的金屬材料形成。因此,相較於W1區域,W2區域具有較低的聲阻抗。
在該示例中,由於中央部S、W1區域和W2區域具有稀疏/密集/稀疏的結構,因此用於向諧振部320的內部反射橫向波的反射界面增大。因此,大部分橫向波不能流動到諧振部320的外部,而是被反射然後流動到諧振部320的內部,從而改善衰減特性。
聲波諧振器300的大的衰減意味由於橫向波流動到諧振部320的外部而發生的損耗小。因此,聲波諧振器300的性能被改善。
當距離W1和距離W2是橫向波的波長(λ)的n/4倍時,反射效率增大。就這方面,為了增大反射效率,可考慮橫向波的波長來調整W1區域的寬度和W2區域的寬度。n為自然數,諸如1、2、3等。
在圖9中示出的構造不限於所述示例,並且可適用於其他示例。
圖10是示出根據另一示例的聲波諧振器400的示意性截面圖。圖11是圖10的下插入層的放大圖。
在圖10中示出的聲波諧振器僅設置有下插入層170a。此外,如圖11中所示,下插入層170a與中央部S的垂直界面R間隔開預定距離W1。此外,第二電極425的設置在壓電層123的傾斜部1231上的部分僅設置在傾斜部1231的傾斜表面的部分上。保護層427形成在第二電極425的上表面上。
此外,參照圖11,按照與上述的圖8和圖9的示例的方式類似的方式,下插入層170a不設置在W1區域中,而在W1區域中,第二電極425根據下插入層170a的形狀而隆起。因此,由於 W1區域相較於中央部S具有較大的厚度,因此W1區域的聲阻抗相較於中央部S進一步增大。
此外,相較於W1區域,W2區域是還包括下插入層170a的區域。在W2區域中,下插入層170a介於在第一電極121與壓電層123之間。如前所述,相較於壓電層123或第一電極121,下插入層170a利用具有較低聲阻抗的金屬材料形成。因此,相較於W1區域,W2區域具有較低的聲阻抗。
按照與上述圖9的情況的方式類似的方式,由於中央部S、W1區域和W2區域具有稀疏/密集/稀疏的結構,因此用於向諧振部420的內部反射橫向波的反射界面增大。因此,大部分橫向波不能流動到諧振部420的外部,而是被反射然後流動到諧振部420的內部,從而改善衰減特性。
圖11的構造不限於上述示例,並且可適用於其他示例。
圖12是示出根據另一示例的聲波諧振器500的示意性截面圖。
參照圖12,聲波諧振器500包括絕緣插入層171和下插入層172。
在本示例中,設置絕緣插入層171以使延伸部E形成為具有比中央部S的厚度大的厚度。此外,下插入層172用於使第一電極521的電路徑或第二電極525的電路徑從中央部S的邊界部分(即,延伸部E)延伸。
在第二電極525的上表面上形成保護層527。
因此,絕緣插入層171可利用諸如二氧化矽(SiO2)、氮化鋁(AlN)、氧化鋁(Al2O3)、氮化矽(SiN)、氧化鎂(MgO)、 氧化鋯(ZrO2)、鋯鈦酸鉛(PZT)、砷化鎵(GaAs)、氧化鉿(HfO2)、氧化鈦(TiO2)或氧化鋅(ZnO)的電介質而不是導電材料形成,以具有小的聲阻抗,但還可利用與壓電層123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下插入層172包括設置在第一電極521下方的第一插入層172a和設置在第三電極529下方的第二插入層172b。這裡,第二電極525不直接連接到第二插入層172b,而是通過第二金屬層190和第三電極529間接連接到第二插入層172b。就這方面,第二插入層172b使第二金屬層190與第三電極529彼此連接的部分的電路徑延伸。
下插入層172可包含金屬材料。例如,下插入層172可利用金、鉬、釕、銥、鋁、鉑、鈦、鎢、鈀、鉭、鉻、鎳或者包含金、鉬、釕、銥、鋁、鉑、鈦、鎢、鈀、鉭、鉻、鎳中的任意一種或者任意兩種或更多種的任意組合的合金形成,但不限於此。
在聲波諧振器500中,相較於絕緣插入層171,下插入層172被設置為更遠離諧振部520的中央。
下插入層172可設置在第一電極521的上表面上,也就是說,設置在壓電層123與絕緣插入層171之間。
在聲波諧振器500中,當調整絕緣插入層171與下插入層172之間的水平距離時,可進一步改善在反諧振點處產生的橫向波的反射性能,從而附加地改善衰減性能。
在聲波諧振器500中,聲波諧振器的大的衰減意味著由於橫向波流動到諧振部520的外部而發生的損耗是小的。因此,這意味著聲波諧振器的性能被改善。
圖13是示出根據另一示例的聲波諧振器600的示意性截面圖。
在作為圖12的修改示例的圖13中,聲波諧振器600包括諧振部620、絕緣插入層171、下插入層172和上插入層173。
由於絕緣插入層171和下插入層172按照與圖12的示例中的方式相同的方式構造,因此將省略對其的詳細描述。
上插入層173堆疊在第二電極525的上部或下部上,從而使第二電極525與第二金屬層190之間的電路徑延伸。因此,在本示例中,第二電極525的電路徑可由於上插入層173和第二插入層172b而在兩個位置處延伸。
聲波諧振器600可通過在膜層150上順序地堆疊下插入層172、第一電極521、絕緣插入層171、壓電層123、第二電極525、上插入層173、保護層627以及第一金屬層180和第二金屬層190來製造。
如以上所闡述的,根據在此揭露的實施例,在聲波諧振器中,插入層利用導電材料形成並且設置在聲波諧振器的諧振有效區的邊界部分中,因此第一電極的電路徑或第二電極的電路徑可在諧振有效區的邊界部分中延伸。因此,可降低第一電極的佈線電阻和第二電極的佈線電阻,從而減小聲波諧振器的插入損耗。
此外,具有不同聲阻抗的兩個反射區域設置在延伸部中,從而增大橫向波的反射效率。
儘管本揭露包括具體示例,但是在理解本申請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同物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可在形式和細節方面對這些示例做出各種改 變。這裡描述的示例僅被認為是描述性含義,而非出於限制的目的。在每個示例中的特徵或方面的描述將被認為可適用於其他示例中的類似的特徵或方面。如果按照不同的順序執行描述的技術,和/或如果按照不同的方式來組合所描述的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和/或由其他組件或它們的等同物來替換或增添所描述的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則可獲得合適的結果。因此,本揭露的範圍不由具體實施方式限定,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及它們的等同物限定,並且在申請專利範圍及它們的等同物的範圍內的全部變型將被理解為被包括在本揭露中。
100:聲波諧振器
110:基板
115:絕緣層
120:諧振部
121:第一電極
123:壓電層
123a:壓電部
123b:彎曲部
125:第二電極
127:保護層
129:第三電極
140:犧牲層
145:蝕刻停止部
150:膜層
170:插入層
170a:下插入層
170b:上插入層
180:第一金屬層
190:第二金屬層
1231:傾斜部
1232、E:延伸部
C:腔
I-I':線
L:傾斜表面
S:中央部
θ:傾斜角度

Claims (18)

  1. 一種聲波諧振器,所述聲波諧振器包括:基板;諧振部,包括在所述基板上順序地堆疊有第一電極、壓電層和第二電極的中央部和沿著所述中央部的外周設置的延伸部;以及第一金屬層,設置在所述諧振部的外部,以電連接到所述第一電極,其中,所述延伸部包括下插入層,所述下插入層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極的上表面或所述第一電極的下表面上,其中,所述壓電層包括壓電部和彎曲部,所述壓電部設置在所述中央部中,所述彎曲部設置在所述延伸部中並且根據所述下插入層的形狀而傾斜地從所述壓電部延伸,並且其中,所述下插入層利用導電材料形成,以使所述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一金屬層之間的電路徑延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聲波諧振器,所述聲波諧振器還包括:第二金屬層,設置在所述諧振部的外部,以電連接到所述第二電極;以及上插入層,設置在所述延伸部中並且設置在所述第二電極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並且使所述第二電極與所述第二金屬層之間的電路徑延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聲波諧振器,其中,所述第二電極與所述第二金屬層間隔開,並且所述第二電極通過所述上插入層電連接到所述第二金屬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聲波諧振器,所述聲波諧振器還包括:第三電極,設置在與所述第一電極相同的平面上,並且與所述第一電極間隔開,其中,所述第二電極通過所述第二金屬層電連接到所述第三電極。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聲波諧振器,其中,所述上插入層與所述中央部和所述延伸部之間的邊界間隔開,其中,所述延伸部還包括第一反射區域和第二反射區域,所述第一反射區域設置在所述邊界與所述上插入層之間,所述第二反射區域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區域的外側,並且其中,所述上插入層和所述第二電極一起設置在所述第二反射區域中。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聲波諧振器,其中,所述下插入層利用具有比所述壓電層的聲阻抗和所述第一電極的聲阻抗低的聲阻抗的材料形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聲波諧振器,其中,所述壓電層利用氮化鋁形成,所述第一電極利用鉬形成,並且所述下插入層利用鋁或鋁合金形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聲波諧振器,其中,所述下插入層與所述中央部的邊界間隔開, 其中,所述延伸部還包括第一反射區域和第二反射區域,所述第一反射區域設置在所述邊界與所述下插入層之間,所述第二反射區域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區域的外側,並且其中,所述下插入層和所述第二電極一起設置在所述第二反射區域中。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聲波諧振器,其中,所述第二反射區域的聲阻抗比所述第一反射區域的聲阻抗低。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聲波諧振器,所述聲波諧振器還包括:絕緣插入層,設置在所述下插入層與所述壓電層之間,並且引起所述彎曲部隆起。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聲波諧振器,其中,所述延伸部的厚度比所述中央部的厚度大。
  12. 一種聲波諧振器,所述聲波諧振器包括:基板;諧振部,包括在所述基板上順序地堆疊有第一電極、壓電層和第二電極的中央部和沿著所述中央部的外周設置的延伸部;以及下插入層,設置在所述延伸部中,並且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極的上表面或所述第一電極的下表面上,其中,所述下插入層與所述中央部和所述延伸部之間的邊界間隔開,並且 其中,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一反射區域和第二反射區域,所述第一反射區域設置在所述邊界與所述下插入層之間,並且所述下插入層和所述第二電極一起設置在所述第二反射區域中。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聲波諧振器,其中,所述壓電層包括壓電部和傾斜部,所述壓電部設置在所述中央部中,所述傾斜部設置在所述延伸部中並且根據所述下插入層的形狀而傾斜地從所述壓電部延伸,並且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區域和所述第二反射區域設置在設置有所述傾斜部的範圍內。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聲波諧振器,其中,所述傾斜部的傾斜角度在5°至70°的範圍內。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聲波諧振器,其中,所述下插入層利用導電材料形成。
  16. 一種製造聲波諧振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過以下步驟形成諧振部:在基板上堆疊第一電極、壓電層和第二電極,以及在所述第一電極的上表面或所述第一電極的下表面上形成包括導電材料的下插入層;以及在形成所述諧振部之後,在所述下插入層上形成第一金屬層,其中所述壓電層包括:壓電部和彎曲部,所述彎曲部根據所述下插入層的形狀而傾斜地從所述壓電部延伸。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諧振部包括在所述基板上順序地堆疊有所述第一電極、所述壓電層和 所述第二電極的中央部和沿著所述中央部的外周設置的延伸部,並且其中,所述下插入層設置在所述延伸部中,並且與所述中央部和所述延伸部之間的邊界間隔預定距離。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一反射區域和第二反射區域,所述第一反射區域設置在所述邊界與所述下插入層之間,所述第二反射區域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區域的外側,並且所述下插入層和所述第二電極一起設置在所述第二反射區域中。
TW108139641A 2018-12-14 2019-11-01 聲波諧振器及其製造方法 TWI7236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80162063 2018-12-14
KR10-2018-0162063 2018-12-14
KR1020190014686A KR102172638B1 (ko) 2018-12-14 2019-02-08 음향 공진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019-0014686 2019-0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3081A TW202023081A (zh) 2020-06-16
TWI723606B true TWI723606B (zh) 2021-04-01

Family

ID=71407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9641A TWI723606B (zh) 2018-12-14 2019-11-01 聲波諧振器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172638B1 (zh)
TW (1) TWI72360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4053B (zh) * 2021-09-13 2023-02-2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體聲波共振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50602B1 (ko) * 2020-07-28 2022-10-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체적 음향 공진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20575A (en) * 2004-11-22 2006-06-16 Toshiba Kk Hollow type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and its manufacture
TW200644046A (en) * 2005-02-03 2006-12-16 Toshiba Kk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
TW200733438A (en) * 2005-09-09 2007-09-01 Toshiba Kk 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824745A (zh) * 2016-09-30 2018-07-01 美商英特爾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二維電子氣體(2deg)底部電極的單翻轉式諧振器裝置
TW201834278A (zh) * 2016-09-30 2018-09-16 美商英特爾股份有限公司 包含高度結晶金屬氮化物膜的fbar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07443B1 (ko) 2017-03-02 2019-08-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음향 공진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449355B1 (ko) * 2017-05-30 2022-10-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음향 공진기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20575A (en) * 2004-11-22 2006-06-16 Toshiba Kk Hollow type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and its manufacture
TW200644046A (en) * 2005-02-03 2006-12-16 Toshiba Kk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
TW200733438A (en) * 2005-09-09 2007-09-01 Toshiba Kk 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824745A (zh) * 2016-09-30 2018-07-01 美商英特爾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二維電子氣體(2deg)底部電極的單翻轉式諧振器裝置
TW201834278A (zh) * 2016-09-30 2018-09-16 美商英特爾股份有限公司 包含高度結晶金屬氮化物膜的fbar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4053B (zh) * 2021-09-13 2023-02-2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體聲波共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073955A (ko) 2020-06-24
TW202023081A (zh) 2020-06-16
KR102172638B1 (ko) 2020-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40103B (zh) 声波谐振器及制造声波谐振器的方法
CN110719082B (zh) 声波谐振器封装件
CN109818591B (zh) 声波谐振器
TWI723606B (zh) 聲波諧振器及其製造方法
KR102449355B1 (ko) 음향 공진기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CN111327290B (zh) 声波谐振器及其制造方法
US11323093B2 (en) Bulk-acoustic wave resonator
CN114374370A (zh) 体声波谐振器
TWI735999B (zh) 體聲波諧振器
KR102276515B1 (ko) 체적 음향 공진기
CN112187206A (zh) 体声波谐振器
US20220149806A1 (en) Bulk acoustic wave resonator
KR102427930B1 (ko) 음향 공진기
US11558026B2 (en) Bulk-acoustic wave resonator
US20200204147A1 (en) Acoustic resonator
TWI833158B (zh) 聲波共振器
KR102450602B1 (ko) 체적 음향 공진기
KR102222071B1 (ko) 음향 공진기
TWI841740B (zh) 體聲波共振器
US20230170872A1 (en) Bulk-acoustic wave resonator
TW202112066A (zh) 體聲波共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