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20353A - 光檢測裝置及電子機器 - Google Patents

光檢測裝置及電子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20353A
TW202320353A TW111133645A TW111133645A TW202320353A TW 202320353 A TW202320353 A TW 202320353A TW 111133645 A TW111133645 A TW 111133645A TW 111133645 A TW111133645 A TW 111133645A TW 202320353 A TW202320353 A TW 20232035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pixel
mentioned
light
pixel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36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佃恭範
島田翔平
亞尼克 貝恩斯
松沼健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0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035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01L27/1461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sensitive area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02Detai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42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42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1/44Electric circui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88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7/89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mapping or imag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01S7/48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 G01S7/481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of receivers alon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01S7/483Details of pulse systems
    • G01S7/486Receivers
    • G01S7/4861Circuits for detection, sampling, integration or read-ou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205Deposition of non-insulating-, e.g. conductive- or resistive-, layers on insulating layers; After-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3Special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elements, address-lines or gate-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01L27/14623Optical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5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H01L27/14627Microlen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Pixel iso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4Assemblies, i.e. Hybrid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6Interconnect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4Back illuminated 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 H01L31/1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e.g. photo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 H01L31/1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e.g. phototransistors
    • H01L31/101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H01L31/102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 H01L31/107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 working in avalanche mode, e.g. avalanche photo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2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e.g.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one or more electric light sources, e.g.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nd electrically or optically coupled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9Arrangements of circuitry being divided between different or multiple substrates, chips or circuit boards, e.g. stacked image 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之目的在於可不依據光之入射光量,精度良好地調整光電轉換元件之偏壓電壓。 本揭示之光檢測裝置具備:第1像素,其具有藉由光電轉換產生載子之光電轉換元件;第2像素,其具有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之載子產生部;及控制電路,其基於第2像素中產生之載子,控制施加至光電轉換元件及載子產生部之偏壓電壓。光電轉換元件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1光電轉換區域、及配置於與第1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之第1釘扎膜,載子產生部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2光電轉換區域,且於與第2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配置經局部去除之第2釘扎膜,或不於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全域,設置抑制暗電流之構件。

Description

光檢測裝置及電子機器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光檢測裝置及電子機器。
為精度良好地檢測微弱之光,有時使用SPAD(Single Photon Avalanche Diode:單光子雪崩二極體)。SPAD廣泛用於ToF(Time Of Flight:飛行時間)感測器等。於SPAD中,於對陽極-陰極之間賦予崩潰電壓以上之反向偏壓電壓之狀態下進行光檢測。於檢測到光時,SPAD之陰極電位急劇降低。於SPAD之陰極電位一度降低至底部電位(亦稱為淬滅電壓)時,無法重新開始光檢測,直至後續恢復為原來之電壓位準為止。SPAD之底部電位根據溫度等而變動,亦影響SPAD之感度。SPAD之底部電位可藉由調整SPAD之陰極電位等之偏壓電壓而進行可變控制。
因此,揭示有一種與像素信號產生用之SPAD分開設置監視用之SPAD,以監視用之SPAD檢測上述之底部電位,並基於檢測出之底部電位,調整SPAD之偏壓電壓之技術(參考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21-05601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專利文獻1中,對監視用之SPAD入射來自外部之光而檢測底部電位。如上所述,由於底部電位根據溫度等變動,故於專利文獻1中,藉由測定複數次底部電位,進行將每次之底部電位平均化之處理,而謀求提高偏壓電壓之精度。
然而,於入射至監視用之SPAD之光之光量不夠充分之情形時,容易受到雜訊光之影響,假設即便已進行平均化處理,但底部電位之時間變動仍變大,PDE(Photon Detection Efficiency:光偵測效率)之時間變動亦變大。
因此,本揭示中,提供一種可不依據光之入射光量,而精度良好地調整光電轉換元件之偏壓電壓之光檢測裝置及電子機器。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解決上述問題,根據本揭示,提供一種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第1像素,其具有藉由光電轉換產生載子之光電轉換元件; 第2像素,其具有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之載子產生部;及 控制電路,其基於上述第2像素中產生之載子,控制施加至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及上述載子產生部之偏壓電壓;且 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具有: 第1光電轉換區域,其可進行光電轉換;及 第1釘扎膜,其配置於與上述第1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2光電轉換區域,且於與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配置經局部去除之第2釘扎膜,或不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全域,設置抑制暗電流之構件。
亦可為,上述第2釘扎膜於上述載子產生部之與配線區域相反之面側、及與相鄰像素之邊界區域之至少一者經局部去除。
亦可為,上述載子產生部藉由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內產生之界面態位而產生上述載子。
亦可為具備:遮光構件,其對入射至上述第2像素之光進行遮光。
亦可為,上述遮光構件之材料包含與像素分離體相同之材料,上述像素分離體配置於上述第2像素之邊界區域,將來自相鄰像素之光遮光。
亦可為具備: 晶載透鏡,其將光聚光至上述第1像素;及 發光元件,其發出光;且 上述第2像素配置於與由上述發光元件發出之光通過之區域、及透過上述晶載透鏡之光通過之區域不同之場所。
亦可為具備:支持體,其支持上述第1像素、上述第2像素、上述晶載透鏡、及上述發光元件;且 上述支持體之一部分作為上述遮光構件而使用。
亦可為,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互相接合之P區域及N區域; 上述載子產生部於以對上述P區域及上述N區域之間賦予與上述偏壓電壓相應之電位差之狀態產生上述載子時,發生崩潰。
亦可為具備:讀出電路,其產生與上述第2像素中產生之載子相應之像素信號;且 上述控制電路基於上述像素信號之電位位準,控制上述偏壓電壓。
亦可為具備: 計數電路,其計數上述載子產生部發生崩潰之次數;及 次數比較判定電路,其判定由上述計數電路計數之次數是否達到特定之基準次數,於判定為達到上述基準次數時,變更上述第2像素之動作條件。
亦可為,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於上述計數之次數達到上述基準次數時,以不使上述載子產生部發生崩潰之方式控制上述電位差。
亦可為,上述控制電路、上述讀出電路、上述計數電路、及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對每個上述第2像素設置,或者對複數個上述第2像素之每一者設置。
亦可為,上述控制電路、上述讀出電路、上述計數電路、及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配置於與上述第1像素及上述第2像素相同之基板上。
亦可為具備: 第1基板,其供上述第1像素及上述第2像素配置;及 第2基板,其供上述控制電路、上述讀出電路、上述計數電路、及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之至少一部分配置;且 將上述第1基板及上述第2基板積層,藉由導電構件互相接合而進行信號傳送。
亦可為具備:像素陣列部,其具有複數個上述第1像素、及複數個上述第2像素;且 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各者與任意之上述第2像素建立對應而設置,或 上述第2像素以1個對2個以上之上述第1像素之比例設置,或 上述第1像素以1個對2個以上之上述第2像素之比例設置。
亦可為,上述像素陣列部具有: 第1像素區域,其供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配置;及第2像素區域,其供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配置;或 於供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配置之像素區域內,配置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或 於供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配置之像素區域內,配置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
根據本揭示,提供一種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第1像素,其具有藉由光電轉換產生載子之光電轉換元件; 第2像素,其具有產生載子之構造與上述光電轉換元件不同之載子產生部;及 控制電路,其基於上述第2像素中產生之載子,控制施加至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及上述載子產生部之偏壓電壓。
亦可為,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1光電轉換區域;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2光電轉換區域; 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具有以入射光以外之因素產生上述載子之載子產生源。
亦可為,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配置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內,雜質濃度較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高之浮動擴散區域。
亦可為,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內之結晶缺陷部位與重金屬存在部位之至少一者。
亦可為,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將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表面局部去除之部位。
亦可為,上述載子產生源具有連接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浮動導電構件。
亦可為,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對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賦予應力之應力賦予構件; 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內之受到上述應力賦予構件之應力而變形之部位。
亦可為,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配置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電晶體; 上述載子產生源藉由控制上述電晶體之閘極電壓而產生上述載子。
亦可為,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連接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電極; 上述載子產生源藉由對上述電極施加特定電壓,而產生上述載子。
亦可為,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具有於面方向上互相隔開距離而配置之複數個擴散層; 上述載子產生源藉由對上述複數個擴散層之間賦予電位差,而產生於上述複數個擴散層之間移動之上述載子。
亦可為,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 第1導電型之第1半導體層; 第2導電型之第2半導體層,其以與上述第1半導體層相接之方式配置,且使上述載子倍增; 第2導電型之第3半導體層,其配置為包圍上述第1半導體層及上述第2半導體層之至少一部分; 陰極連接用之第1接觸電極,其連接於上述第1半導體層;及 陽極連接用之第2接觸電極,其連接於上述第3半導體層;且 上述第1接觸電極及上述第1半導體層、與上述第2接觸電極及上述第3半導體層之至少一者藉由肖特基接合而連接; 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上述經肖特基接合之部位。
根據本揭示,提供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 光檢測裝置,其輸出與藉由光電轉換產生之載子相應之像素信號;及 信號處理部,其對上述像素信號進行特定之信號處理;且 上述光檢測裝置具備: 第1像素,其具有藉由光電轉換產生載子之光電轉換元件; 第2像素,其具有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之載子產生部;及 控制電路,其基於上述第2像素中產生之載子,控制施加至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及上述載子產生部之偏壓電壓;且 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具有: 第1光電轉換區域,其可進行光電轉換;及 第1釘扎膜,其配置於與上述第1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2光電轉換區域,且於與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配置經局部去除之第2釘扎膜,或不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全域,設置抑制暗電流之構件。
以下,參考圖式,對光檢測裝置及電子機器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以下,以光檢測裝置及電子機器之主要構成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但於光檢測裝置及電子機器中,可能存在未圖示或說明之構成部分或功能。以下之說明並非將未圖示或說明之構成部分或功能排除者。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檢測裝置1之概略構成之方塊圖。圖1之光檢測裝置1具備成像像素(第1像素)2、監視像素(第2像素)3、第1讀出電路4、第2讀出電路5、計數電路6、次數比較判定電路7、及控制電路8。
成像像素2為檢測入射光之像素,具有藉由光電轉換產生載子之光電轉換元件9。載子係指藉由光電轉換產生之電子或電洞。成像像素2例如設置複數個。光電轉換元件9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1光電轉換區域、及配置於與第1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之第1釘扎膜。光電轉換元件9為可以蓋革模式動作之SPAD(Single Photon Avalanche Diode)。蓋革模式係指以對SPAD之陽極與陰極之間賦予超過崩潰電壓之電位差之反向偏壓之狀態檢測光子之模式。以下,有時將光電轉換元件9稱為SPAD9。光電轉換元件9之剖面構造稍後敘述。
監視像素3具有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之載子產生部10。監視像素3之特徵在於,即便不入射光亦可產生載子(carrier)。監視像素3例如設置複數個。載子產生部10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2光電轉換區域。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層構成或材料可與第1光電轉換區域相同。如上所述,監視像素3之特徵在於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但監視像素3之元件構造與成像像素2之元件構造類似,亦可於光入射至監視像素3時,利用光電轉換產生載子。載子產生部10具有可以蓋革模式動作之SPAD。該SPAD係即便不入射光,亦可產生載子而發生崩潰。以下,有時將載子產生部10稱為SPAD10。
於本說明書中,成像像素2具有光電轉換元件9,產生與光電轉換元件9中產生之載子相應之像素信號之處理,作為在連接於成像像素2之第1讀出電路4中進行者而說明。同樣地,監視像素3具有載子產生部10,產生與載子產生部10中產生之載子相應之像素信號之處理,作為在連接於監視像素3之第2讀出電路5中進行者而說明。
載子產生部10可具有配置於與第2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之第2釘扎膜。第2釘扎膜之特徵在於至少一部分被局部去除。藉由將第2釘扎膜局部去除,如後所述,容易產生暗電流,而可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即便不入射光亦可使載子產生部10崩潰。
另,如後所述,第2釘扎膜並非為載子產生部10之必須構成構件。例如,載子產生部10亦可不具備第2釘扎膜等之抑制暗電流之構件。藉由不具備抑制暗電流之構件,於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表面或內部容易產生暗電流,而容易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
第1讀出電路4產生與成像像素2中產生之利用光電轉換之載子相應之像素信號。第1讀出電路4具有作為電流源發揮功能之PMOS(P type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11、與反相器12。亦可代替PMOS電晶體11與反相器12,而設置複數個電晶體。複數個電晶體例如為傳送電晶體、重設電晶體、放大電晶體、選擇電晶體等。
第2讀出電路5產生與監視像素3中產生之載子相應之像素信號。第2讀出電路5具有作為電流源發揮功能之PMOS電晶體13、緩衝器14、時序檢測電路15、抽樣保持電路16、及緩衝器17。
抽樣保持電路16之前段側之緩衝器14為使抽樣保持電路16之輸入節點、與連接於成像像素2之第1讀出電路4內之反相器12之輸出節點之電容一致而設置。藉由設置該緩衝器14,可使成像像素2內之光電轉換元件9與監視像素3內之載子產生部10之崩潰電壓一致。
時序檢測電路15監視載子產生部10之陰極電位。陰極電位於載子產生部10未產生載子之狀態下,為電源電位。時序檢測電路15檢測自陰極電位開始從電源電位下降之時點起經過特定時間之時序。抽樣保持電路16基於由時序檢測電路15檢測出之時序,提取並保持陰極電位。抽樣保持電路16將保持電位輸出至緩衝器17。
計數電路6計數時序檢測電路15檢測出上述時序之次數。該次數表示載子產生部10發生崩潰之次數。
次數比較判定電路7判定由計數電路6計數之次數是否達到特定之基準次數,於判定為達到特定之基準次數時,變更監視像素3之動作條件。
監視像素3之動作條件之變更之第1例為監視像素3中不產生載子。藉此,載子產生部10不會發生崩潰,可削減監視像素3中之消耗電力。又,監視像素3之動作條件之變更之第2例為,對監視像素3內之載子產生部10之陽極-陰極之間賦予電位差低於蓋革模式之反向偏壓,而使之以非蓋革模式動作。若使載子產生部10以非蓋革模式動作,則即便載子產生部10產生載子,亦不會發生崩潰,相較於蓋革模式動作時,可削減消耗電力。
控制電路8具有像素間平均取得部21、時間取得部22、及電位控制部23。像素間平均取得部21求出複數個監視圖像之保持電位之平均,作為像素間平均值。時間平均取得部求出像素間平均值之時間平均值。電位控制部23與預先設定之目標電壓進行比較,陰極電位之時間平均值越高,將陽極電位控制為越低電位。複數個監視像素3與複數個成像像素2之所有陽極共通連接於電位控制部23之輸出節點。因此,電位控制部23可控制各陽極電位。
另,監視像素3亦可代替陰極電位而監視陽極電位。該情形時,電位控制部23控制各陰極電位。
(SPAD之陰極電位與超額偏壓) 圖2係顯示陰極電位Vs隨時間變化之狀況之圖。具體而言,圖2顯示出陰極電位Vs、陽極電位VSPAD、及底部電位(淬滅電壓)VBT之大小關係。
如圖1所示,藉由PMOS電晶體13,對載子產生部10之陰極供給電源電壓,於通常狀態下,陰極電位成為電源電壓。於載子產生部10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時,陰極電位Vs降低至底部電位VBT。其後,藉由以PMOS電晶體13對載子產生部10之陰極電位Vs進行再次充電,陰極電位Vs恢復至原來之電源電位。
此處,將電源電位與底部電位VBT之間之電位差稱為超額偏壓VEX。又,將底部電位VBT與陽極電位VSPAD之間之電位差稱為崩潰電壓VBD。若電源電位與陽極電位VSPAD不變動,則超額偏壓VEX隨著崩潰電壓VBD之偏差或溫度而變動。
於崩潰電壓VBD變大時,載子產生部10崩潰而到達之底部電位VBT變高。即,超額偏壓VEX降低。於超額偏壓VEX變小時,載子產生部10之感度降低。該情形時,載子之檢測效率降低。為提高載子之檢測效率,而於抽樣保持電路16所保持之電位較特定之底部電位VBT之目標值高之情形時,藉由控制電路8降低陽極電位VSPAD。另一方面,於抽樣保持電路16所保持之電位較底部電位VBT之目標值低之情形時,由於超過第2讀出電路5之容許最大電位而有可能破壞元件,故將陽極電位VSPAD設定得較高。藉由該電壓控制實現意圖之載子檢測效率。
(SPAD之剖面構造) 圖3A係成像像素2之剖視圖,圖3B係監視像素3之剖視圖。圖3A所示之成像像素2為將感測器基板41、感測器側配線層42、邏輯側配線層43積層之積層構造。於邏輯側配線層43,積層未圖示之邏輯電路基板。於邏輯電路基板,配置圖1所示之第1讀出電路4、第2讀出電路5、計數電路6、次數比較判定電路7、及控制電路8。另,亦可將第1讀出電路4、第2讀出電路5、計數電路6、次數比較判定電路7、及控制電路8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感測器基板41側。
感測器基板41例如為將單晶矽切成薄片之半導體基板。於感測器基板41,沿基板面配置有複數個光電轉換元件9。圖3A顯示具有1個光電轉換元件9之1像素量之成像像素2之剖面構造。光電轉換元件9具有配置於感測器基板41上之N井51、P型擴散層52、N型擴散層53、電洞存儲層54、釘扎膜(第1釘扎膜)55、及高濃度P型擴散層56。藉由形成於與P型擴散層52及N型擴散層53連接之區域之空乏層,形成雪崩倍增區域57。圖3A之下端側為光入射面側,於本說明書中稱為背面。
N井51為對感測器基板41注入及擴散N型雜質離子之區域。N井51形成將由光電轉換元件9產生之電子傳送至雪崩倍增區域57之電場。如後所述,亦可代替N井51,設置注入及擴散P型之雜質離子之P井。
P型擴散層52為感測器基板41之正面附近,且為相對於N型擴散層53形成於背面側之較濃之P型(P+)擴散層。N型擴散層53為感測器基板41之正面附近,且為相對於P型擴散層52形成於正面側之較濃之N型(N+)擴散層。N型擴散層53連接於陰極連接用之接觸電極71。
電洞存儲層54為以包圍N井51之側面與底面之方式形成之P型擴散層,且存儲有電洞。又,電洞存儲層54連接於光電轉換元件9之陽極連接用之接觸電極72,可調整偏壓電壓。藉此,可強化電洞存儲層54之電洞濃度,將包含釘扎膜55之釘扎強固化,而抑制暗電流之產生。
釘扎膜55為形成於較電洞存儲層54更外側之表面(更具體而言,與感測器基板41之背面或絕緣膜62相接之側面)之較濃之P型(P+)擴散層,與電洞存儲層54同樣,抑制暗電流之產生。
高濃度P型擴散層56為於感測器基板41之正面附近,以包圍N井51之外周之方式形成之較濃之P型(P++)擴散層,用於將電洞存儲層54與光電轉換元件9之陽極連接用之接觸電極72連接。
雪崩倍增區域57為藉由經由陰極連接用之接觸電極71施加至N型擴散層53之電壓而形成於P型擴散層52及N型擴散層53之邊界面之高電場區域,將由入射至光電轉換元件9之1光子產生之電子倍增。
於相鄰之光電轉換元件9彼此之間,設置金屬膜61及絕緣膜62之雙重構造之像素間分離部63。於該像素間分離部63中,將相鄰之光電轉換元件9彼此絕緣並分離。例如,像素間分離部63形成為自感測器基板41之背面貫通至正面。
金屬膜61為由反射或吸收光之金屬(例如,鎢等)形成之膜。絕緣膜62為SiO 2等具備絕緣性之膜。例如,藉由以由絕緣膜62覆蓋金屬膜61之表面之方式埋入於感測器基板41,形成像素間分離部63。藉由像素間分離部63,將相鄰之光電轉換元件9彼此電性及光學性分離。
感測器側配線層42具有接觸電極71~73、金屬配線74~76、接觸電極77~79、及金屬焊墊80~82。
接觸電極71連接N型擴散層53與金屬配線74。接觸電極72連接高濃度P型擴散層56與金屬配線75。接觸電極73連接金屬膜61與金屬配線76。
金屬配線74以至少覆蓋雪崩倍增區域57之方式,形成為較雪崩倍增區域57大。金屬配線74將透過光電轉換元件9之光朝光電轉換元件9之方向反射。
金屬配線75形成為以覆蓋金屬配線74之外周之方式,與高濃度P型擴散層56重疊。金屬配線76形成為於光電轉換元件9之四個角隅連接於金屬膜61。
接觸電極77將金屬配線74與金屬焊墊80連接。接觸電極78將金屬配線75與金屬焊墊81連接。接觸電極79將金屬配線76與金屬焊墊82連接。
金屬焊墊80~82藉由Cu-Cu接合,與形成於邏輯側配線層43之金屬焊墊93~95連接。
邏輯側配線層43具有電極焊墊83~85、絕緣層86、接觸電極87~92、及金屬焊墊93~95。
電極焊墊83~85可用於與邏輯電路基板之連接。絕緣層86將電極焊墊83~85彼此絕緣。
接觸電極87、88將電極焊墊83與金屬焊墊93連接。接觸電極89、90將電極焊墊84與金屬焊墊94連接。接觸電極91、92將電極焊墊85與金屬焊墊95連接。
金屬焊墊93與金屬焊墊80接合。金屬焊墊94與金屬焊墊81接合。金屬焊墊95與金屬焊墊82接合。
藉由此種配線構造,例如,光電轉換元件9之陰極連接用之電極焊墊83經由接觸電極87、88、金屬焊墊93、金屬焊墊80、接觸電極77、金屬配線74、及接觸電極71,與N型擴散層53電性連接。又,光電轉換元件9之陽極連接用之電極焊墊84經由接觸電極89、90、金屬焊墊94、金屬焊墊81、接觸電極78、金屬配線75、接觸電極72,電性連接於高濃度P型擴散層56。例如,可藉由對電極焊墊83賦予偏壓電壓,而調整光電轉換元件9之陰極電位。
又,電極焊墊85構成為經由接觸電極91、92、金屬焊墊95、金屬焊墊82、接觸電極79、金屬配線76、及接觸電極73,連接於金屬膜61。因此,於光電轉換元件9中,可將自邏輯電路基板供給至電極焊墊85之偏壓電壓施加至金屬膜61。藉此,可將相鄰像素間之邊界區域之電位設定為期望之電位位準。
圖3B所示之監視像素3之剖面構造與圖3A相似,於對應之構件標註相同之符號。圖3B所示之監視像素3例如將釘扎膜(第2釘扎膜)55局部去除。於圖3B中,顯示將配置於與感測器側配線層42相反之面(光入射面)側之釘扎膜55局部去除之例。如後所述,將釘扎膜55局部去除之場所可為沿光入射面之場所以外的場所。又,將釘扎膜55局部去除之尺寸或形狀亦為任意。再者,亦可於複數個部位將釘扎膜55局部去除。
於已局部去除釘扎膜之場所變得容易產生暗電流,載子產生部10因暗電流而產生電子。
本實施形態之監視像素3無論光是否入射,且不依存於入射光量地,可使載子產生部10崩潰。
另,當光入射至載子產生部10時,與光未入射至載子產生部10之情形相比,上述之底部電位變動,而有於陽極電壓之調整產生誤差之虞。因此,監視像素3亦可設為如不入射光之情形之構造。
(載子產生部10之遮光構造) 圖4係圖3B之一變化例之監視像素3之剖視圖。圖4之監視像素3於光入射面側之釘扎膜55上配置有遮光構件25。圖4之遮光構件25亦稱為OPB(Optical Black:光學黑)。可將圖4之遮光構件25以與像素間分離部63相同之材料形成。於圖4中,將光入射面側之釘扎膜55之一部分去除,但如上所述,將釘扎膜55局部去除之場所可為與光入射面不同之場所(例如,像素之邊界區域),亦可將釘扎膜55全部去除。
藉由以遮光構件25覆蓋監視像素3之光入射面側,則光不會入射至監視像素3內之載子產生部10。因此,載子產生部10可僅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藉此,可抑制使監視像素3內之載子產生部10崩潰時之底部電位或超額偏壓之變動,可精度良好地調整光電轉換元件9及載子產生部10之偏壓電壓。
(對ToF感測器之應用) 本實施形態之光檢測裝置1可於距離測量用之ToF感測器中使用。圖5係ToF感測器26之模式性剖視圖。圖5之ToF感測器26具備向應進行距離測量之對象物照射光之發光部27、及接收來自對象物之反射光之受光部28。於圖5之受光部28中使用本實施形態之光檢測裝置1。受光部28與發光部27由支持構件29支持,以不讓受光部28接收自發光部27發出之光的方式,於發光部27與受光部28之間配置有遮光壁30。遮光壁30一體形成於支持構件29。
圖5之受光部28具有成像像素2與監視像素3。於成像像素2之光入射面側配置有晶載透鏡2a,且,於成像像素2之光軸前方配置有聚光透鏡31,將入射至聚光透鏡31之光聚光並入射至成像像素2。又,於監視像素3之光入射面側對向配置有遮光壁30,不使由聚光透鏡31聚光之光與由發光部27發出之光入射至監視像素3。
由於成像像素2與監視像素3以共通之半導體製程形成於同一基板上,故有成像像素2與監視像素3接近配置之虞。因此,如圖5所示,可於成像像素2與監視像素3之間等之監視像素3之周圍配置虛設像素32。虛設像素32為既不作為成像像素2使用,且亦不作為監視像素3使用之像素,但亦可用於其他目的。如此,可藉由於監視像素3之周圍配置虛設像素32,而進一步降低光入射至監視像素3之虞。
圖6係顯示具備圖5之ToF感測器26之測距裝置40之概略構成之方塊圖。測距裝置40具備發光部27、受光部28、受光側光學系統(聚光透鏡)31、驅動部33、電源電路34、發光側光學系統35、信號處理部36、控制部37、及溫度檢測部38。
發光部27藉由複數個光源發出光。發光部27例如作為各光源,具有利用VCSEL(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二極體)之複數個發光元件,該等發光元件例如藉由矩陣狀等之特定態様排列而構成。發光部27相當於圖1之光檢測裝置1,發光元件相當於光電轉換元件9。
驅動部33具有用以驅動發光部27之電源電路34。電源電路34例如基於來自設置於測距裝置40之未圖示之電池等之輸入電壓,產生驅動部33之電源電壓。驅動部33基於該電源電壓驅動發光部27。
自發光部27發出之光經由發光側光學系統35照射至作為測距對象之被攝體S。來自被照射光之被攝體S之反射光經由受光側光學系統31入射至受光部28之受光面。
受光部28如上所述般具有複數個成像像素2。入射反射光之成像像素2接收經由受光側光學系統31入射之來自被攝體S之反射光,將其轉換為電信號並輸出。
受光部28對於將接收之光進行光電轉換而得之電信號,例如將藉由崩潰而產生之電壓變化轉換為數位信號,並輸出至後段之信號處理部36。
又,本實施形態之受光部28將訊框同步信號輸出至驅動部33。藉此,驅動部33可於與受光部28之訊框週期相應之時序,使發光部27中之發光元件發光。
信號處理部36例如由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數位信號處理器)等作為信號處理處理器而構成。信號處理部36對自受光部28輸入之數位信號,實施各種信號處理。
控制部37例如構成為具備微電腦或DSP等之資訊處理裝置,上述微電腦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等,控制部37進行用以控制發光部27之發光動作之驅動部33之控制、或受光部28之受光動作之控制。
控制部37具有作為測距部39之功能。測距部39基於經由信號處理部36輸入之信號(即,接收來自被攝體S之反射光而得之信號),測定與被攝體S相隔之距離。本實施形態之測距部39為可實現特定被攝體S之三維形狀,對被攝體S之各部進行距離測定。
溫度檢測部38檢測發光部27之溫度。作為溫度檢測部38,例如可採用使用二極體進行溫度檢測之構成。
將藉由溫度檢測部38檢測出之溫度資訊供給至驅動部33,藉此,驅動部33可基於該溫度資訊驅動發光部27。
作為ToF方式,於採用所謂直接ToF(dTOF:direct Time of Flight)方式之情形時,發光部27進行脈衝驅動。該情形時,測距部39基於經由信號處理部36輸入之信號,基於自發光部27發出且由受光部28接收之光,計算自發光至受光之時間差,並基於該時間差與光之速度計算被攝體S之各部之距離。
另,作為ToF方式,於採用所謂間接ToF(iTOF:indirect Time of Flight)方式(相位差法)之情形時,根據由受光部28接收到之信號之相位差檢測距離。
(光檢測裝置1之佈局配置) 本實施形態之光檢測裝置1具備具有複數個成像像素2及複數個監視像素3之像素陣列部45。圖7A係顯示像素陣列部45之一部分之俯視圖。於圖7A中,將1個監視像素3稱為SPAD像素46。又,於圖7A中,將與1個SPAD像素46對應之第2讀出電路5稱為讀出電路47。再者,將與1個SPAD像素46對應之計數電路6、次數比較判定電路7、及控制電路8稱為判定電路48。
於圖7A中,將SPAD像素46、讀出電路47、判定電路48作為1像素量之構成而接近配置。圖7A顯示出4像素量之佈局配置,但像素陣列部45內之像素數為任意。
圖7B顯示出將1個讀出電路47、及1個判定電路48與複數個SPAD像素46建立對應之像素陣列部45之例。於圖7B之情形時,複數個SPAD像素46共用1個讀出電路47與1個判定電路48。藉此,由於至少一個像素崩潰之概率提高,故可容易地取得高頻率之底部電位VBT。其結果,可於短時間內執行電位控制。
圖7C顯示出將配置有具有SPAD像素46之像素陣列部45之第1基板49a、及配置有讀出電路47與判定電路48之第2基板49b積層之例。第1基板49a與第2基板49b例如藉由Cu-Cu接合等連接,並於兩基板間進行信號傳送。於圖7C之情形時,將第1基板49a上之1個SPAD像素46、與第2基板49b上之1個讀出電路47及1個判定電路48建立對應。
圖7D為圖7C之一變化例,將第1基板49a上之複數個SPAD像素46、與第2基板49b上之1個讀出電路47及1個判定電路48建立對應。於圖7D之情形時,由於可降低第2基板49b之集成度,故亦可於第2基板49b配置其他電路。
於圖7C及圖7D中,已顯示將SPAD像素46、讀出電路47、及判定電路48分開配置於第1基板49a與第2基板49b之例,但亦可將3塊以上之基板積層,並將讀出電路47與判定電路48分開配置於2塊以上之基板。
配置於像素陣列部45之複數個成像像素2與複數個監視像素3之具體之配置場所為任意,可取各種配置場所。
(成像像素2與監視像素3之佈局配置) 圖8A係顯示像素陣列部45內之成像像素2與監視像素3之配置場所之第1例之模式性俯視圖。圖8A顯示出具有成像像素2用之第1像素陣列部45a、與監視像素3用之第2像素陣列部45b之例。第1像素陣列部45a與第2像素陣列部45b配置於同一基板49a上之互相隔開之場所。又,第1像素陣列部45a內之複數個成像像素2配置於二維方向,相對於此,第2像素陣列部45b內之複數個監視像素3沿一方向線狀配置。
圖8B係顯示像素陣列部45內之成像像素2與監視像素3之配置場所之第2例之模式性俯視圖。圖8B與圖8A之不同點在於,第2像素陣列部45b內之複數個監視像素3配置於二維方向。
圖8C係顯示像素陣列部45內之成像像素2與監視像素3之配置場所之第3例之模式性俯視圖。於圖8C中,顯示將複數個成像像素2與複數個監視像素3靠近同一像素陣列部45而配置之例。於圖8C中,於像素陣列部45之上端附近配置有複數個監視像素3,但像素陣列部45內之複數個監視像素3之配置場所為任意。
圖8D係顯示像素陣列部45內之成像像素2與監視像素3之配置場所之第4例之模式性俯視圖。於圖8D中,顯示將複數個成像像素2與複數個監視像素3互相隔開地配置於同一像素陣列部45內之例。於像素陣列部45內之複數個成像像素2與複數個監視像素3之間,例如配置虛設像素32。虛設像素32為既不作為成像像素2使用,且亦不作為監視像素3使用之像素。
圖8E係顯示像素陣列部45內之成像像素2與監視像素3之配置場所之第5例之模式性俯視圖。於圖8E中,於配置有複數個成像像素2之像素陣列部45內之複數個成像像素2之配置場所之空隙配置監視像素3。其結果,監視像素3分散配置於像素陣列部45內。
如圖5所示,期望光入射至成像像素2,相對於此,光不入射至監視像素3。因此,可於成像像素2與監視像素3之間,配置遮光構件25。對於本實施形態之光檢測裝置1之遮光構造,可考慮複數個形態。
(遮光構造) 圖9A係顯示遮光構造之第1例之俯視圖。圖9A之遮光構造為於配置複數個成像像素2之第1像素陣列部45a、與配置複數個監視像素3之第2像素陣列部45b之間,配置遮光構件25。遮光構件25於基板49a之深度方向延伸,藉由遮光構件25將通過成像像素2內之第1光電轉換區域之光遮光,防止其進入監視像素3內之第2光電轉換區域。
圖9B係顯示遮光構造之第2例之俯視圖。圖9B之遮光構造以覆蓋第2像素陣列部45b之全域之方式,將遮光構件25配置於配置複數個監視像素3之第2像素陣列部45b之上方(光入射方向)。藉此,入射至第1像素陣列部45a之光被遮光構件25遮光,而不入射至第2像素陣列部45b。
圖9C係顯示遮光構造之第3例之俯視圖。圖9C之遮光構造為將複數個成像像素2與複數個監視像素3互相隔開配置於同一像素陣列部45,並於複數個成像像素2與複數個監視像素3之間,例如配置虛設像素32。於虛設像素32之上方(光入射方向),配置有遮光構件25。藉由圖9C之遮光構件25,入射至複數個成像像素2之光不會入射至複數個監視像素3。
圖9D係顯示遮光構造之第4例之俯視圖。圖9D之遮光構造為圖9C之一變化例,虛設像素32之上方(光入射方向)之遮光構件25配置為不僅覆蓋虛設像素32,還覆蓋複數個監視像素3。因此,圖9D之遮光構件25相較於圖9C之遮光構件25,光難以入射至監視像素3,遮光性能提高。
圖9E係顯示遮光構造之第5例之俯視圖。圖9E為設想如圖5般之ToF感測器26者。於圖9E中,將配置有複數個成像像素2之第1像素陣列部45a、與配置有複數個監視像素3之第2像素陣列部45b互相隔開配置,且於第2像素陣列部45b與發光部27之間配置有遮光構件25。由於遮光構件25於基板49a之深度方向延伸,故自發光部27發出之光被遮光構件25遮光,而不入射至監視像素3。
(監視像素3之動作條件之變更) 圖1之光檢測裝置1內之次數比較判定電路7於監視像素3內之載子產生部10之陰極電位成為底部電位之次數達到特定之基準次數之情形時,變更監視像素3之動作條件。圖10A係顯示監視像素3之動作條件之變更之第1例之圖。於圖10A中,於達到基準次數之情形時,例如,將監視像素3內之包含PMOS電晶體之電流源13a斷開。藉此,無法提高載子產生部10之陰極電位,監視像素3不會發生崩潰。或,亦可於載子產生部10之陰極與接地節點之間連接包含NMOS(N type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等之陰極電位控制電路8,將載子產生部10之陰極電位設定為載子產生部10不會以蓋革模式動作之電位。由於載子產生部10於對陰極-陽極之間施加崩潰電壓以上之電壓時以蓋革模式動作,故陰極電位控制電路8以對載子產生部10之陰極-陽極之間施加未達崩潰電壓之電位差之方式,設定陰極電位。
圖10B係顯示監視像素3之動作條件之變更之第2例之圖。圖10B為控制載子產生部10之陽極電位者。於圖10B中,於達到基準次數之情形時,例如,斷開監視像素3內之包含NMOS電晶體之電流源13b。藉此,無法降低載子產生部10之陽極電位,監視像素3不會發生崩潰。或,亦可於載子產生部10之陽極與電源節點之間連接包含PMOS電晶體等之陽極電壓控制電路8a,將載子產生部10之陽極電位設定為載子產生部10不會以蓋革模式動作之電位。
(光檢測裝置1之處理動作) 如圖5及圖6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光檢測裝置1可於ToF感測器26中使用,但本實施形態之光檢測裝置1亦可於ToF感測器26以外之用途使用。例如,亦可出於調整考慮檢測微弱之光之成像像素2內之光電轉換元件9之偏壓電壓之目的,使用監視像素3。或,亦可使監視像素3與成像像素2獨立地動作。
圖11係顯示使監視像素3配合ToF感測器26之動作而動作時之處理動作之流程圖。首先,開始測距動作(步驟S1)。具體而言,並行開始ToF感測器26內之發光部27之發光處理、成像像素2之像素信號之產生處理、及監視像素3之偏壓電壓之產生處理。
發光部27判定發光次數是否達到特定次數(步驟S2),週期性發出脈衝狀之光信號直至達到特定次數為止(步驟S3)。
另一方面,將成像像素2活化為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狀態(步驟S4)。所謂活化意指對光電轉換元件9之陽極-陰極之間賦予崩潰電壓以上之電位差。
其後,判定成像像素2內之光電轉換元件9之受光次數(觸發次數)是否達到特定次數(步驟S5)。重複檢測光電轉換元件9觸發之時刻或觸發次數之處理直至達到特定次數為止(步驟S6)。另,所謂觸發意指光電轉換元件9接收光子,發生崩潰。於步驟S5中判定為達到特定次數時,將成像像素2去活化(步驟S7)。所謂去活化意指對光電轉換元件9之陽極-陰極之間賦予未達崩潰電壓之電位差。
另一方面,將監視像素3活化為可檢測載子之狀態(步驟S8),判定是否已經過特定時間(步驟S9)。若未經過特定時間,則計數載子產生部10觸發之次數,且檢測載子產生部10之陰極已成為底部電位之情況(步驟S10)。接著,判定觸發之次數是否達到特定次數(步驟S11),若還未達到特定次數,則重複步驟S9之後之處理。於達到特定次數之情形、或於步驟S9中判定為已經過特定時間之情形時,將監視像素3去活化(步驟S12)。
於步驟S2中判定為已發光特定次數之情形時,或於步驟S7或S12之處理結束時,結束測距動作(步驟S13)。
接著,基於發光部27發出光信號之時刻、與步驟S6中光電轉換元件9觸發之時刻,進行測距處理(步驟S14)。與步驟S14之處理並行,控制電路8將載子產生部10之陰極之底部電位進行平均化及AD(Analog-Digital:類比-數位)轉換等,產生光電轉換元件9與載子產生部10之偏壓電壓(例如,陽極電位)(步驟S15)。接著,調整光電轉換元件9與載子產生部10之偏壓電壓(例如,陽極電位)(步驟S16)。
圖12係顯示使成像像素2與監視像素3並行動作時之處理動作之流程圖。圖12之處理動作未考慮於ToF感測器26中之使用,而係於以成像像素2進行光檢測時,調整光電轉換元件9之偏壓電壓者。
首先,成像像素2與監視像素3並行開始曝光動作(步驟S21)。成像像素2進行與圖11之步驟S4~S7同樣之動作,計數光電轉換元件9觸發之次數(步驟S22~S25)。於步驟S24中,無需檢測光電轉換元件9觸發之時刻,而僅進行觸發之次數之計數即可。
監視像素3進行與圖11之步驟S8~S12同樣之動作,檢測載子產生部10觸發之次數、與載子產生部10之陰極之底部電位(步驟S26~S30)。
於步驟S25與S30之處理結束後,結束曝光(步驟S31),輸出成像像素2中產生之像素信號(步驟S32)。與步驟S32之處理並行,控制電路8與圖11之步驟S15及S16同樣,進行調整光電轉換元件9與載子產生部10之偏壓電壓(例如,陽極電位)之處理(步驟S33、S34)。
圖13係顯示進行與成像像素2獨立之動作之監視像素3之處理動作之流程圖。監視像素3進行與圖11之步驟S8~S13、S15、S16同樣之動作(步驟S41~S49)。藉此,監視像素3可與成像像素2無關地檢測載子產生部10之陰極之底部電位,並基於檢測出之底部電位,控制載子產生部10之偏壓電壓(例如,陽極電位)。
如此,於第1實施形態中,與成像像素2分開設置監視像素3,監視像素3內之載子產生部10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且藉由所產生之載子而發生崩潰。檢測載子產生部10發生崩潰時之陰極之底部電位,並基於檢測出之底部電位,調整成像像素2內之光電轉換元件9與監視像素3內之載子產生部10之偏壓電壓(例如陽極電位)。藉此,無偏壓電壓因監視像素3之入射光之光量而變動之虞,可使偏壓電壓穩定化。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使監視像素3內之載子產生部10觸發特定次數,產生光電轉換元件9與載子產生部10之偏壓電壓之情形時,變更監視像素3之動作條件。藉此,可削減於監視像素3中之消耗電力。
再者,藉由以光不入射至監視像素3之方式配置遮光構件25,可抑制使用監視像素3產生之偏壓電壓之變動。
(第2實施形態) 如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般,成像像素2與監視像素3之構造互不相同。由於構造之差異,成像像素2進行與入射光相應之光電轉換,相對於此,監視像素3因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以下說明之第2實施形態係明示監視像素3之構造之具體例者。
於圖3B中,將與配線層相反側之釘扎膜(第2釘扎膜)55局部去除,產生因暗電流而產生之載子(例如電子)。去除釘扎膜55之尺寸越大,越容易產生暗電流,但去除釘扎膜55之場所、去除之尺寸、及去除之形狀為任意。以下,例如,說明將與配線層相反側之面(相當於光入射面之面)之釘扎膜55局部去除之例,但亦可將沿像素間分離部63之面之釘扎膜55局部去除。
圖14A係顯示釘扎膜55之第1例之俯視圖,圖14B係顯示釘扎膜55之第2例之俯視圖。圖14A顯示出1像素量之釘扎膜55。於釘扎膜55之外周側,配置有像素間分離部63。於圖14A中,以矩形狀55a將釘扎膜55之大致中央部去除。去除之矩形尺寸55a為任意,例如,亦可如圖14B所示般以1像素之一邊之1/3左右之尺寸55a,將釘扎膜55去除。於將釘扎膜55局部去除後,去除之部分較未去除之部分更容易產生暗電流。由於因暗電流產生之電子會被吸引至載子產生部10內之陰極,於雪崩倍增區域57中使電子倍增,載子產生部10發生崩潰。
由於與圖3B之電洞存儲層54相接之釘扎膜55之面積越小,越容易產生暗電流,故如圖14C般,例如亦可將與配線層相反側之面之釘扎膜55全部去除。於圖14C中,顯示出將與配線層相反側之面之釘扎膜55去除,結果使電洞存儲層54露出之例。
又,如圖14D所示,亦可於釘扎膜55內之複數個部位設置局部去除部位55a。藉由於釘扎膜55內之複數個部位設置去除部位55a,可於載子產生部10之光電轉換區域內之複數個部位產生載子,而可提高載子之檢測效率。
又,亦可代替將去除部位55a設為矩形狀,而如圖14E所示,設為狹縫形狀。
或,如圖14F所示,亦可於左右上下均等地配置複數個矩形狀之去除部位55a。或,如圖14G所示,亦可於釘扎膜55內設置網格狀之去除部位55a。
如上所述,於已去除釘扎膜55之部位55a中,容易產生因暗電流而產生之載子,但為進一步產生載子,可對已去除釘扎膜55之部位55a賦予電漿之損傷,形成界面態位。
圖15係第2實施形態之一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10之剖視圖。於圖15中,代替圖3B之N井51而設置P井51a。又,於圖15中,對與圖3B共通之構成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於以下以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圖15之載子產生部10顯示出將與配線層相反側之面之釘扎膜55全部去除之例,但亦可將與配線層相反側之面之釘扎膜55局部去除。
於圖15中,使電漿中之離子碰撞已去除釘扎膜55之部位而造成損傷,產生界面態位55b。該界面態位55b為載子之產生源。因此,載子產生部10藉由在形成於與配線層相反側之面附近之界面態位55b中產生之載子,而發生崩潰。
利用電漿損傷形成界面態位55b可應用於圖14A~圖14G之任一者。藉由於已去除釘扎膜55之部位形成界面態位55b,而更容易產生載子,更容易使載子產生部10崩潰。
如此,於第2實施形態中,藉由將監視像素3內之載子產生部10之釘扎膜55局部去除,可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由於可藉由蝕刻相對簡易地進行釘扎膜55之局部去除,故可以與成像像素2相同之製造步驟形成監視像素3,可容易地製造。又,亦可相對容易地進行以最適於使監視像素3內之載子產生部10崩潰之尺寸將釘扎膜55局部去除。
又,於第2實施形態中,由於可於已去除釘扎膜55之部位利用電漿損傷形成界面態位55b,故可產生更多之載子,而更容易使載子產生部10崩潰。
(第3實施形態) 第3實施形態為藉由局部去除釘扎膜55以外之構造性特徵,使監視像素3內之載子產生部10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者。
圖16係第3實施形態之載子產生部10之剖視圖。於圖16及後述之圖18~圖24中,代替圖3B之N井51而設置P井51a。又,於圖16~圖24中,對與圖3B共通之構成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以下以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圖16之載子產生部10於配線層42側之P井51a內設置有浮動之高濃度雜質區域64。該高濃度雜質區域64例如為將P型雜質離子自配線層42側注入並使之擴散之區域。藉由設置該高濃度雜質區域64,可將更多電子吸引至陰極,而提高電子之檢測效率。
原本於電洞存儲層54之配線層42側,為與接觸電極72連接而形成有高濃度P型擴散層56,可於形成該高濃度P型擴散層56之步驟中,形成上述之高濃度雜質區域64。因此,無需為形成圖16之高濃度雜質區域64而設置追加之製造步驟。如此,可不變更製造製程而製造圖16之載子產生部10。
除圖16以外,還考慮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之複數個構造。以下,依序說明該等構造中之代表性構造。
圖17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10之剖視圖。圖17之載子產生部10在積層方向上和形成於與P型擴散層52及N型擴散層53連接之區域之空乏層之雪崩倍增區域57(亦稱為強電場區域)重疊之位置,設置凹凸構造體65。
凹凸構造體65藉由於配置於較雪崩倍增區域57更靠配線層42側之N井51內形成複數個溝槽,並於該等溝槽內填充例如絕緣材料而形成。凹凸構造體65與雪崩倍增區域57配置為自積層方向觀察重疊。
凹凸構造體65中,自絕緣材料與N井51之界面產生電子。由於產生之電子被吸引至陰極,故可提高電子之檢測效率,更容易使載子產生部10崩潰。
圖18A及圖18B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10之剖視圖。圖18A及圖18B均為將形成於載子產生部10之一部分區域之結晶缺陷66設為載子之產生源者。結晶缺陷66例如可藉由於以矽為材料之光電轉換區域注入矽或氬等,而相對容易地形成。
於圖18A及圖18B中,模式性以「×」明示出結晶缺陷66之位置。圖18A顯示出於與配線層42相反側之P井51a內形成結晶缺陷66之例,圖18B顯示出於接近配線層42側之P井51a內形成結晶缺陷66之例。於圖18A與圖18B之任一者之情形時,皆於結晶缺陷66之位置產生電子,且產生之電子被吸引至陰極,因而可使載子產生部10崩潰。
圖19A及圖19B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10之剖視圖。圖19A及圖19B均為將載子產生部10之一部分區域中包含之重金屬67設為載子之產生源者。重金屬67例如為鉬(Mo)或釔(It)等之比重為4以上之金屬。重金屬67可以離子注入或濺鍍等注入至載子產生部10之一部分區域中。重金屬67產生電子。圖19A顯示出於配線層42側之P井51a注入重金屬67之例,圖19B顯示出於光入射面側之P井51a注入重金屬67之例。
由於由重金屬67產生之電子被吸引至陰極,故可使載子產生部10崩潰。
圖20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4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10之剖視圖。圖20中,於形成陰極連接用之接觸電極71與陽極連接用之接觸電極72等時,於配線層42側之P井51a內形成浮動之接觸電極68。因此,無需為形成該接觸電極68而追加製造步驟。該接觸電極68為浮動,且產生電子。產生之電子被吸引至陰極。因此,可使載子產生部10崩潰。接觸電極68之尺寸可設為較陰極連接用之接觸電極71與陽極連接用之接觸電極72大。藉此,可增加電子之產生量。另,亦可設置複數個浮動之接觸電極68。
圖21A及圖21B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5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10之剖視圖。於對載子產生部10之光電轉換區域施加應力時,光電轉換區域變形而產生載子(例如電子)。因此,於第5變化例中,於與光電轉換區域即P井51a相接之位置配置應力賦予構件69。應力賦予構件69為對P井51a賦予應力之構件。圖21A顯示使應力賦予構件69接觸於P井51a之與配線層42相反側之端面之例,圖21B顯示使應力賦予構件69接觸於P井51a之配線層42側之端面之例。
於圖21A與圖21B之任一者之情形時,皆使應力賦予構件69接觸於P井51a,藉此,於P井51a內產生應力而發生變形,從而可產生載子(例如電子)。由於產生之載子被吸引至陰極,故可提高載子之檢測效率。
圖22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6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10之剖視圖。圖22之載子產生部10具有形成於配線層42側之P井51a之電晶體101。電晶體101具有汲極用之擴散層101a、源極用之擴散層101b、在形成於該等擴散層之間之通道之上方配置之閘極絕緣膜101c、及閘極101d。汲極用之擴散層101a與源極用之擴散層101b藉由於P井51a內注入雜質離子並使之擴散而形成。
藉由控制電晶體101之閘極電壓,於汲極與源極之間流動電流,可於通道區域中產生載子(例如電子)。由於產生之載子被吸引至陰極,故可提高載子之檢測效率。
圖23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7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10之剖視圖。圖23之載子產生部10於配線層42側之P井51a連接接觸電極102,對接觸電極102施加電源電壓。由於可以形成陰極連接用之接觸電極71與陽極連接用之接觸電極72之步驟形成接觸電極102,故無需追加之製造步驟。藉此,可於配線層42側之P井51a產生載子(例如電子)。由於產生之載子被吸引至陰極,故可提高載子之檢測效率。
另,施加至接觸電極102之電位位準為任意,可將該接觸電極102連接於接地節點或專用之電源節點,亦可連接於特定之偏壓電壓節點等。
圖24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8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10之剖視圖。於圖24之載子產生部10中,沿P井51a之配線層42之相反側之端面,配置P型高濃度雜質區域103、與N型高濃度雜質區域104,於該等雜質區域103、104分別連接有接觸電極105、106。藉由對該等接觸電極105、106之間賦予電位差,可於P型高濃度雜質區域103與N型高濃度雜質區域104之間流動電流。由於可藉由該電流產生載子,並將產生之載子(例如電子)吸引至陰極,故可提高載子之檢測效率。施加至該等接觸電極105、106之電位位準為任意。
如圖16~圖24所示,於第3實施形態中,藉由使監視像素3內之載子產生部10之構造與成像像素2內之光電轉換元件9之構造不同,可於載子產生部10之內部,由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由於可藉由產生之載子使載子產生部10崩潰,故可檢測載子產生部10之因崩潰引起之底部電位,而產生光電轉換元件9與載子產生部10之偏壓電壓。
(第4實施形態) 如圖3A及圖3B所示,光電轉換元件9及載子產生部10即SPAD具有形成於由P型擴散層52與N型擴散層53所接觸之區域之空乏層形成之雪崩倍增區域57,且於N型擴散層53經由接觸電極71連接有陰極,於電洞存儲層54經由接觸電極72連接有陽極。
為使陽極側之電洞存儲層54與接觸電極72以歐姆接合而連接,需於電洞存儲層54之端部側設置高濃度P型擴散層56。又,為使陰極側之N型擴散層53與接觸電極71以歐姆接合連接,需將N型擴散層53高濃度化。為了將SPAD微細化,必須縮短陽極與陰極之距離,於高濃度P型擴散層56與N型擴散層53之間會產生強電場。當在高濃度P型擴散層56與N型擴散層53之間產生強電場時,難以形成空乏層,從而雪崩倍增區域57之載子(電子)之倍增能力降低。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並非以歐姆接合進行與陽極側及陰極側之至少一者之電極之連接,而設為肖特基接合。藉由設為肖特基接合,不會於雪崩倍增區域57附近產生強電場區域,而可防止雪崩倍增區域57之載子之倍增能力降低。
圖25A係第4實施形態之SPAD110之剖視圖。圖25A之SPAD110可應用於成像像素2之光電轉換元件9、與監視像素3之載子產生部10之任一者。於將圖25A之SPAD110作為載子產生部10使用之情形時,如上所述,需設為以局部去除釘扎膜55等之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之構造。
由於圖25A之SPAD110具有與圖3A相似之層構成,故對共通之構件標註相同之符號。於圖25A之SPAD110中,省略圖3A之高濃度P型擴散層56,電洞存儲層54直接連接於接觸電極72。電洞存儲層54與接觸電極72藉由肖特基接合而連接。另一方面,於N型擴散層53之上方配置高濃度N型擴散層58,該高濃度N型擴散層58與陰極連接用之接觸電極71以歐姆接合連接。
藉由不於圖3A之電洞存儲層54之端部設置高濃度P型擴散層,於該端部附近不會形成強電場區域,而無降低雪崩倍增區域57之載子倍增能力之虞。
圖25B係圖25A之電洞存儲層54與陽極之連接部位之等效電路。於圖25A之剖面構造之情形時,如圖25B所示,於SPAD110之陽極側,形成連接有P型之肖特基障壁二極體(以下為SBD(Schottky Barrier Diode))111之電路。將SPAD110之陽極與SBD111之陽極連接,並將SBD111之陰極連接於正側讀出端子即接觸電極72。由於SBD111之順向電壓較小,故即便以肖特基接合將電洞存儲層54與接觸電極72連接,亦幾乎不會對SPAD110之電氣特性造成影響。
圖26A係第4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SPAD110之剖視圖。圖26A之SPAD110將陽極側及陰極側之兩者之配線連接設為肖特基接合。圖26A之SPAD110將電洞存儲層54直接連接於接觸電極72,且將N型擴散層53直接連接於接觸電極71。藉此,電洞存儲層54與接觸電極72藉由肖特基接合而連接,N型擴散層53與接觸電極71藉由肖特基接合而連接。因此,不僅於電洞存儲層54與接觸電極72之連接部位附近,於N型擴散層53與接觸電極71之連接部位附近亦不形成強電場區域,而無降低雪崩倍增區域57之載子倍增能力之虞。
圖26B係連接於圖26A之SPAD110之路徑之等效電路圖。如圖所示,於電洞讀出端子即接觸電極72連接P型之SBD111之陰極,並將P型之SBD111之陽極連接於SPAD110之陽極,於SPAD110之陰極連接N型之SBD112之陰極,並將N型之SBD112之陽極連接於電子讀出端子即接觸電極71。
圖27A係第4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SPAD110之剖視圖。圖27A之SPAD110將陰極側之配線連接設為肖特基接合,將陽極側之配線連接設為歐姆接合。圖27A之SPAD110於電洞存儲層54之端部配置有高濃度P型擴散層,高濃度P型擴散層藉由歐姆接合與接觸電極72連接。N型擴散層53藉由肖特基接合連接於接觸電極71。因此,於圖27A之SPAD110中,有雖於N型擴散層53與接觸電極71之連接部位附近不形成強電場區域,但於電洞存儲層54之端部附近形成強電場區域之虞。
圖27B係連接於圖27A之SPAD110之路徑之等效電路圖。如圖所示,於正側讀出端子即接觸電極72連接有SPAD110之陽極,於SPAD110之陰極連接有N型之SBD112之陰極,於N型之SBD112之陽極連接有電子讀出端子即接觸電極71。
圖25A、圖26A、及圖27A之肖特基接合例如於在n型矽層形成包含金屬之接觸電極之情形時,若連接具有較矽之電子親和力即4.05 eV大之功函數之金屬,則成為肖特基接合。作為金屬材料,期望形成與矽之合金即矽化物之材料(例如,鈷、鈦、鉭、鋁)。
肖特基接合區域容易產生暗電流。因此,可藉由將肖特基接合區域中產生之載子(例如,電子)吸引至陰極,而提高載子之檢測效率。
如此,於第4實施形態中,以不於電洞存儲層54與接觸電極72之連接部位附近、及N型擴散層53與接觸電極71之連接部位附近之至少一者產生強電場區域之方式,將電洞存儲層54與接觸電極72之連接、及N型擴散層53與接觸電極71之連接之至少一者設為肖特基接合。藉由設為肖特基接合,容易產生暗電流,但可將因產生暗電流而產生之載子用於載子產生部10之崩潰。
<對移動體之應用例> 本揭示之技術(本技術)可應用於各種製品。例如,本揭示之技術可作為搭載於汽車、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機車、自行車、個人移動載具、飛機、無人機、船舶、機器人等任一種類之移動體之裝置實現。
圖28係顯示可應用本揭示之技術之移動體控制系統之一例即車輛控制系統之概略構成例之方塊圖。
車輛控制系統12000具備經由通信網路12001連接之複數個電子控制單元。於圖28所示之例中,車輛控制系統12000具備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及統合控制單元12050。又,作為統合控制單元12050之功能構成,圖示有微電腦12051、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及車載網路I/F(Interface:介面)12053。
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依據各種程式控制與車輛之驅動系統關聯之裝置之動作。例如,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作為內燃機或驅動用馬達等用於產生車輛之驅動力之驅動力產生裝置、用於將驅動力傳遞至車輪之驅動力傳遞機構、調節車輛之舵角之轉向機構、及產生車輛之制動力之制動裝置等控制裝置發揮功能。
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依據各種程式,控制車體所裝備之各種裝置之動作。例如,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作為無鑰匙啟動系統、智慧型鑰匙系統、電動車窗裝置、或頭燈、尾燈、煞車燈、方向燈或霧燈等各種燈之控制裝置發揮功能。該情形時,可對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輸入自代替鑰匙之可攜式機器發出之電波或各種開關之信號。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受理該等電波或信號之輸入,而控制車輛之門鎖裝置、電動車窗裝置、燈等。
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檢測搭載有車輛控制系統12000之車輛之外部之資訊。例如,於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連接攝像部12031。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使攝像部12031拍攝車外之圖像,且接收拍攝到之圖像。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可基於接收到之圖像,進行人、車、障礙物、標識或路面上之文字等之物體檢測處理或距離檢測處理。
攝像部12031為接收光,並輸出與該光之受光量相應之電信號之光感測器。攝像部12031可將電信號作為圖像輸出,亦可將其作為測距之資訊輸出。又,攝像部12031接收之光可為可見光,亦可為紅外線等非可見光。
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檢測車內之資訊。於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例如連接檢測駕駛者之狀態之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例如包含拍攝駕駛者之相機,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基於自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輸入之檢測資訊,可算出駕駛者之疲勞度或注意力集中度,亦可判別駕駛者是否在打瞌睡。
微電腦12051可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取得之車內外之資訊,運算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之控制目標值,對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12051可進行以實現包含車輛之碰撞迴避或衝擊緩和、基於車間距離之追隨行駛、車速維持行駛、車輛之碰撞警告、或車輛偏離車道警告等之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之功能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又,微電腦12051可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取得之車輛之周圍之資訊,控制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等,藉此,可進行以不依據駕駛者之操作而自主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又,微電腦12051可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取得之車外之資訊,對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3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12051可根據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檢測出之前方車或對向車之位置而控制頭燈,進行將遠光切換為近光等以謀求防眩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向可對車輛之搭乘者或車外視覺性或聽覺性通知資訊之輸出裝置,發送聲音及圖像中之至少一者之輸出信號。於圖28之例中,作為輸出裝置,例示有擴音器12061、顯示部12062及儀表板12063。顯示部12062例如可包含車載顯示器及抬頭顯示器之至少一者。
圖29係顯示攝像部12031之設置位置之例之圖。
於圖29中,作為攝像部12031,具有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
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例如設置於車輛12100之前保險桿、側視鏡、後保險桿、尾門及車廂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等之位置。前保險桿所裝備之攝像部12101及車廂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所裝備之攝像部12105主要取得車輛12100之前方之圖像。側視鏡所裝備之攝像部12102、12103主要取得車輛12100之側方之圖像。後保險桿或尾門所裝備之攝像部12104主要取得車輛12100之後方之圖像。車廂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所裝備之攝像部12105主要用於檢測前方車輛、或行人、障礙物、號誌機、交通標識或車道線等。
另,於圖29顯示出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影範圍之一例。攝像範圍12111表示設置於前保險桿之攝像部12101之攝像範圍,攝像範圍12112、12113分別表示設置於側視鏡之攝像部12102、12103之攝像範圍,攝像範圍12114表示設置於後保險桿或尾門之攝像部12104之攝像範圍。例如,藉由重疊由攝像部12101至12104拍攝之圖像資料,而可獲得自上方觀察車輛12100之俯瞰圖像。
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1者可具有取得距離資訊之功能。例如,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1者可為包含複數個攝像元件之立體相機,亦可為具有相位差檢測用之像素之攝像元件。
例如,微電腦12051基於可自攝像部12101至12104獲得之距離資訊,求出攝像範圍12111至12114內與各立體物相隔之距離、及該距離之時間性變化(相對於車輛12100之相對速度),藉此,可擷取尤其車輛12100之行進路上最近之立體物,且於與車輛12100大致相同之方向以特定速度(例如,0 km/h以上)行駛之立體物,作為前方車。再者,微電腦12051可設定與前方車之近前應預先確保之車間距離,進行自動煞車控制(亦包含追隨停止控制)或自動加速控制(亦包含追隨啟動控制)等。如此,可進行以不依據駕駛者之操作而自主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例如,微電腦12051基於能自攝像部12101至12104獲得之距離資訊,可將與立體物相關之立體物資料分類為2輪車、普通車輛、大型車輛、行人、電線桿等其他立體物而擷取,並用於障礙物之自動迴避。例如,微電腦12051將車輛12100之周邊之障礙物識別為車輛12100之駕駛者可視認之障礙物與難以視認之障礙物。且,微電腦12051判斷表示與各障礙物之碰撞之危險度之碰撞風險,於碰撞風險為設定值以上而有碰撞可能性之狀況時,經由擴音器12061或顯示部12062對駕駛者輸出警報、或經由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進行強制減速或迴避操舵,藉此可進行用於迴避碰撞之駕駛支援。
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1者可為檢測紅外線之紅外線相機。例如,微電腦12051可藉由判定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中是否存在行人而辨識行人。該行人之辨識例如藉由以下順序而進行:擷取作為紅外線相機之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中之特徵點;對表示物體之輪廓之一連串之特徵點進行圖案匹配處理並判別是否為行人。若微電腦12051判定於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中存在行人,並辨識出行人,則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以對該辨識出之行人重疊顯示用於強調之方形輪廓線之方式,控制顯示部12062。又,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亦可以將表示行人之圖標等顯示於期望之位置之方式控制顯示部12062。
以上,已對可應用本揭示之技術之車輛控制系統之一例進行說明。本揭示之技術可應用於以上所說明之構成中之攝像部12031等。具體而言,本揭示之光檢測裝置1可應用於攝像部12031。藉由於攝像部12031應用本揭示之技術,可獲得更清晰之攝影圖像,因而可減輕駕駛者之疲勞。
另,本技術可採用如下之構成。 (1)一種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第1像素,其具有藉由光電轉換產生載子之光電轉換元件; 第2像素,其具有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之載子產生部;及 控制電路,其基於上述第2像素中產生之載子,控制施加至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及上述載子產生部之偏壓電壓;且 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具有: 第1光電轉換區域,其可進行光電轉換;及 第1釘扎膜,其配置於與上述第1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2光電轉換區域,且於與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配置經局部去除之第2釘扎膜,或不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全域設置抑制暗電流之構件。 (2)如(1)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第2釘扎膜於上述載子產生部之與配線區域相反之面側、及與相鄰像素之邊界區域之至少一者經局部去除。 (3)如(1)或(2)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部藉由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內產生之界面態位而產生上述載子。 (4)如(1)至(3)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遮光構件,其將入射至上述第2像素之光進行遮光。 (5)如(4)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遮光構件之材料包含與像素分離體相同之材料,上述像素分離體配置於上述第2像素之邊界區域,將來自相鄰像素之光遮光。 (6)如(4)或(5)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晶載透鏡,其將光聚光至上述第1像素;及 發光元件,其發出光;且 上述第2像素配置於與由上述發光元件發出之光通過之區域、及透過上述晶載透鏡之光通過之區域不同之位置。 (7)如(6)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支持體,其支持上述第1像素、上述第2像素、上述晶載透鏡、及上述發光元件;且 上述支持體之一部分作為上述遮光構件而使用。 (8)如(1)至(7)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互相接合之P區域及N區域; 上述載子產生部於以對上述P區域及上述N區域之間賦予與上述偏壓電壓相應之電位差之狀態產生上述載子時,發生崩潰。 (9)如(8)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讀出電路,其產生與上述第2像素中產生之載子相應之像素信號;且 上述控制電路基於上述像素信號之電位位準,控制上述偏壓電壓。 (10)如(9)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計數電路,其計數上述載子產生發生崩潰之次數;及 次數比較判定電路,其判定由上述計數電路計數之次數是否達到特定之基準次數,於判定為達到上述基準次數時,變更上述第2像素之動作條件。 (11)如(10)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於上述計數之次數達到上述基準次數時,以不使上述載子產生部發生崩潰之方式控制上述電位差。 (12)如(10)或(11)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控制電路、上述讀出電路、上述計數電路、及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對每個上述第2像素設置,或對複數個上述第2像素之每一者設置。 (13)如(10)至(12)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控制電路、上述讀出電路、上述計數電路、及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配置於與上述第1像素及上述第2像素相同之基板上。 (14)如(10)至(12)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第1基板,其供上述第1像素及上述第2像素配置;及 第2基板,其供上述控制電路、上述讀出電路、上述計數電路、及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之至少一部分配置;且 將上述第1基板及上述第2基板積層,藉由導電構件互相接合而進行信號傳送。 (15)如(1)至(14)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像素陣列部,其具有複數個上述第1像素、及複數個上述第2像素;且 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各者與任意之上述第2像素建立對應而設置,或 上述第2像素以1個對2個以上之上述第1像素之比例設置,或 上述第1像素以1個對2個以上之上述第2像素之比例設置。 (16)如(15)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像素陣列部具有: 第1像素區域,其供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配置;及第2像素區域,其供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配置;或 於供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配置之像素區域內,配置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或 於供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配置之像素區域內,配置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 (17)一種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第1像素,其具有藉由光電轉換產生載子之光電轉換元件; 第2像素,其具有產生載子之構造與上述光電轉換元件不同之載子產生部;及 控制電路,其基於上述第2像素中產生之載子,控制施加至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及上述載子產生部之偏壓電壓。 (18)如(17)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1光電轉換區域;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2光電轉換區域; 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具有以入射光以外之因素產生上述載子之載子產生源。 (19)如(18)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配置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內,雜質濃度較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高之浮動擴散區域。 (20)如(18)或(19)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內之結晶缺陷部位與重金屬存在部位之至少一者。 (21)如(18)至(20)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將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表面局部去除之部位。 (22)如(18)至(21)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源具有連接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浮動導電構件。 (23)如(18)至(22)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對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賦予應力之應力賦予構件; 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內之受到上述應力賦予構件之應力而變形之部位。 (24)如(18)至(23)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配置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電晶體; 上述載子產生源藉由上述電晶體之閘極電壓之控制而產生上述載子。 (25)如(18)至(24)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連接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電極; 上述載子產生源藉由對上述電極施加特定電壓,而產生上述載子。 (26)如(18)至(25)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具有於面方向上互相隔開距離而配置之複數個擴散層; 上述載子產生源藉由對上述複數個擴散層之間賦予電位差,而產生於上述複數個擴散層之間移動之上述載子。 (27)如(18)至(24)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 第1導電型之第1半導體層; 第2導電型之第2半導體層,其以與上述第1半導體層相接之方式配置,且使上述載子倍增; 第2導電型之第3半導體層,其配置為包圍上述第1半導體層及上述第2半導體層之至少一部分; 陰極連接用之第1接觸電極,其連接於上述第1半導體層;及 陽極連接用之第2接觸電極,其連接於上述第3半導體層;且 上述第1接觸電極及上述第1半導體層、與上述第2接觸電極及上述第3半導體層之至少一者藉由肖特基接合而連接; 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上述經肖特基接合之部位。 (28)如(18)至(27)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將配置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釘扎膜之至少一部分去除之部位。 (29)如(28)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釘扎膜於上述載子產生部之與配線區域相反之面側、及與相鄰像素之邊界區域之至少一者經局部去除。 (30)如(27)至(29)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部藉由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內產生之界面態位而產生上述載子。 (31)如(27)至(30)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遮光構件,其將入射至上述第2像素之光進行遮光。 (32)如(31)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遮光構件之材料包含與像素分離體相同之材料,上述像素分離體配置於上述第2像素之邊界區域,將來自相鄰像素之光遮光。 (33)如(31)或(32)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晶載透鏡,其將光聚光至上述第1像素;及 發光元件,其發出光;且 上述第2像素配置於與由上述發光元件發出之光通過之區域、及透過上述晶載透鏡之光通過之區域不同之位置。 (34)如(33)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支持體,其支持上述第1像素、上述第2像素、上述晶載透鏡、及上述發光元件;且 上述支持體之一部分作為上述遮光構件而使用。 (35)如(27)至(34)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互相接合之P區域及N區域; 上述載子產生部於以對上述P區域及上述N區域之間賦予與上述偏壓電壓相應之電位差之狀態產生上述載子時,發生崩潰。 (36)如(35)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讀出電路,其產生與上述第2像素中產生之載子相應之像素信號;且 上述控制電路基於上述像素信號之電位位準,控制上述偏壓電壓。 (37)如(36)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計數電路,其計數上述載子產生部發生崩潰之次數;及 次數比較判定電路,其判定由上述計數電路計數之次數是否達到特定之基準次數,於判定為達到上述基準次數時,變更上述第2像素之動作條件。 (38)如(37)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於上述計數之次數達到上述基準次數時,以不使上述載子產生部發生崩潰之方式控制上述電位差。 (39)如(37)或(38)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控制電路、上述讀出電路、上述計數電路、及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對每個上述第2像素設置,或對複數個上述第2像素之每一者設置。 (40)如(37)至(39)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控制電路、上述讀出電路、上述計數電路、及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配置於與上述第1像素及上述第2像素相同之基板上。 (41)如(37)至(39)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第1基板,其供上述第1像素及上述第2像素配置;及 第2基板,其供上述控制電路、上述讀出電路、上述計數電路、及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之至少一部分配置;且 將上述第1基板及上述第2基板積層,藉由導電構件互相接合而進行信號傳送。 (42)如(27)至(41)中任一項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像素陣列部,其具有複數個上述第1像素、及複數個上述第2像素;且 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各者與任意之上述第2像素建立對應而設置,或 上述第2像素以1個對2個以上之上述第1像素之比例設置,或 上述第1像素以1個對2個以上之上述第2像素之比例設置。 (43)如(42)記載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像素陣列部具有: 第1像素區域,其供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配置;及第2像素區域,其供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配置;或 於供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配置之像素區域內,配置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或 於供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配置之像素區域內,配置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 (44)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 光檢測裝置,其輸出與藉由光電轉換產生之載子相應之像素信號;及 信號處理部,其對上述像素信號進行特定之信號處理;且 上述光檢測裝置具備: 第1像素,其具有藉由光電轉換產生載子之光電轉換元件; 第2像素,其具有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之載子產生部;及 控制電路,其基於上述第2像素中產生之載子,控制施加至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及上述載子產生部之偏壓電壓;且 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具有: 第1光電轉換區域,其可進行光電轉換;及 第1釘扎膜,其配置於與上述第1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2光電轉換區域,且於與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配置經局部去除之第2釘扎膜,或不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全域,設置抑制暗電流之構件。 (45)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 光檢測裝置,其輸出與藉由光電轉換產生之載子相應之像素信號;及 信號處理部,其對上述像素信號進行特定之信號處理;且 上述光檢測裝置具備: 第1像素,其具有藉由光電轉換產生載子之光電轉換元件; 第2像素,其具有產生載子之構造與上述光電轉換元件不同之載子產生部;及 控制電路,其基於上述第2像素中產生之載子,控制施加至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及上述載子產生部之偏壓電壓。
本揭示之態様並非限定於上述之各個實施形態者,還包含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想到之各種變化,本揭示之效果亦不限定於上述之內容。即,可於不脫離自申請專利範圍規定之內容及其均等物導出之本揭示之概念性思想與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追加、變更及局部刪除。
1:光檢測裝置 2:成像像素 2a:晶載透鏡 3:監視像素 4:第1讀出電路 5:第2讀出電路 6:計數電路 7:次數比較判定電路 8:控制電路 8a:陽極電壓控制電路 9:光電轉換元件 10:載子產生部 11:PMOS電晶體 12:反相器 13:PMOS電晶體 13a:電流源 13b:電流源 14:緩衝器 15:時序檢測電路 16:抽樣保持電路 17:緩衝器 21:像素間平均取得部 22:時間取得部 23:電位控制部 25:遮光構件 26:ToF感測器 27:發光部 28:受光部 29:支持構件 30:遮光壁 31:聚光透鏡(受光側光學系統) 32:虛設像素 33:驅動部 34:電源電路 35:發光側光學系統 36:信號處理部 37:控制部 38:溫度檢測部 39:測距部 40:測距裝置 41:感測器基板 42:配線層(感測器側配線層) 43:邏輯側配線層 45:像素陣列部 45a:第1像素陣列部 45b:第2像素陣列部 46:SPAD像素 47:讀出電路 48:判定電路 49a:第1基板 49b:第2基板 51:N井 51a:P井 52:P型擴散層 53:N型擴散層 54:電洞存儲層 55:釘扎膜 55a:去除部位 55b:界面態位 56:高濃度P型擴散層 57:雪崩倍增區域 58:高濃度N型擴散層 61:金屬膜 62:絕緣膜 63:像素間分離部 64:高濃度雜質區域 65:凹凸構造體 66:結晶缺陷 67:重金屬 68:接觸電極 69:應力賦予構件 71:接觸電極 72:直接接觸電極 72:接觸電極 73:接觸電極 74:金屬配線 75:金屬配線 76:金屬配線 77:接觸電極 78:接觸電極 79:接觸電極 80:金屬焊墊 81:金屬焊墊 82:金屬焊墊 83:電極焊墊 84:電極焊墊 85:電極焊墊 86:絕緣層 87:接觸電極 88:接觸電極 89:接觸電極 90:接觸電極 91:接觸電極 92:接觸電極 93:金屬焊墊 94:金屬焊墊 95:金屬焊墊 101:電晶體 101a:擴散層 101b:擴散層 101c:閘極絕緣膜 101d:閘極 102:接觸電極 103:P型高濃度雜質區域 104:N型高濃度雜質區域 105:接觸電極 106:接觸電極 110:SPAD 111:肖特基障壁二極體 112:SBD 12000:車輛控制系統 12001:通信網路 12010:驅動系統控制單元 12020:車體系統控制單元 1203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 12031:攝像部 1204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 1204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 12050:統合控制單元 12051:微電腦 12052:聲音圖像輸出部 12053:車載網路I/F 12061:擴音器 12062:顯示部 12063:儀表板 12100:車輛 12101~12105:攝像部 12111~12114:攝像範圍 S:被攝體 S1~S16:步驟 S21~S34:步驟 S41~S49:步驟 VEX:超額偏壓 VBD:崩潰電壓 VBT:底部電位 Vs:陰極電位 VSPAD:陽極電位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檢測裝置之概略構成之方塊圖。 圖2係顯示陰極電位根據時間而變化之狀況之圖。 圖3A係成像像素之剖視圖。 圖3B係監視像素之剖視圖。 圖4係圖3B之一變化例之監視像素之剖視圖。 圖5係ToF感測器之模式性剖視圖。 圖6係顯示具備圖5之ToF感測器之測距裝置之概略構成之方塊圖。 圖7A係顯示像素陣列部之一部分之俯視圖。 圖7B係顯示將1個讀出電路、及1個判定電路與複數個SPAD像素建立對應之像素陣列部之例之圖。 圖7C係顯示將第1基板與第2基板積層之例之圖。 圖7D係顯示圖7C之一變化例之圖。 圖8A係顯示成像像素與監視像素之配置場所之第1例之模式性俯視圖。 圖8B係顯示成像像素與監視像素之配置場所之第2例之模式性俯視圖。 圖8C係顯示成像像素與監視像素之配置場所之第3例之模式性俯視圖。 圖8D係顯示成像像素與監視像素之配置場所之第4例之模式性俯視圖。 圖8E係顯示成像像素與監視像素之配置場所之第5例之模式性俯視圖。 圖9A係顯示遮光構造之第1例之俯視圖。 圖9B係顯示遮光構造之第2例之俯視圖。 圖9C係顯示遮光構造之第3例之俯視圖。 圖9D係顯示遮光構造之第4例之俯視圖。 圖9E係顯示遮光構造之第5例之俯視圖。 圖10A係顯示監視像素之動作條件之變更之第1例之圖。 圖10B係顯示監視像素之動作條件之變更之第2例之圖。 圖11係顯示使監視像素配合ToF感測器之動作而動作時之處理動作之流程圖。 圖12係顯示使成像像素與監視像素並行動作時之處理動作之流程圖。 圖13係顯示進行與成像像素獨立之動作之監視像素之處理動作之流程圖。 圖14A係顯示釘扎膜之第1例之俯視圖。 圖14B係顯示釘扎膜之第2例之俯視圖。 圖14C係將與配線層相反側之釘扎膜全部去除之俯視圖。 圖14D係於釘扎膜內之複數個部位設置局部去除部位時之俯視圖。 圖14E係於釘扎膜設置狹縫形狀之去除部位時之俯視圖。 圖14F係於釘扎膜內之左右上下均等設置複數個去除部位時之俯視圖。 圖14G係於釘扎膜內設置網格狀之去除部位時之俯視圖。 圖15係第2實施形態之一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之剖視圖。 圖16係第3實施形態之載子產生部之剖視圖。 圖17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之剖視圖。 圖18A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之剖視圖。 圖18B係圖18A之一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19A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之剖視圖。 圖19B係圖19A之一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20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4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之剖視圖。 圖21A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5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之剖視圖。 圖21B係圖21A之一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22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6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之剖視圖。 圖23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7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之剖視圖。 圖24係第3實施形態之第8變化例之載子產生部之剖視圖。 圖25A係第4實施形態之SPAD之剖視圖。 圖25B係圖25A中之電洞存儲層與陽極之連接部位之等效電路。 圖26A係第4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SPAD之剖視圖。 圖26B係連接於圖26A之SPAD之路徑之等效電路圖。 圖27A係第4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SPAD之剖視圖。 圖27B係連接於圖27A之SPAD之路徑之等效電路圖。 圖28係顯示車輛控制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29係顯示車外資訊檢測部及攝像部之設置位置之一例之說明圖。
3:監視像素
10:載子產生部
41:感測器基板
42:配線層(感測器側配線層)
43:邏輯側配線層
51:N井
52:P型擴散層
53:N型擴散層
54:電洞存儲層
55:釘扎膜
56:高濃度P型擴散層
57:雪崩倍增區域
61:金屬膜
62:絕緣膜
63:像素間分離部
71:接觸電極
72:直接接觸電極
72:接觸電極
73:接觸電極
74:金屬配線
75:金屬配線
76:金屬配線
77:接觸電極
78:接觸電極
79:接觸電極
80:金屬焊墊
81:金屬焊墊
82:金屬焊墊
83:電極焊墊
84:電極焊墊
85:電極焊墊
86:絕緣層
87:接觸電極
88:接觸電極
89:接觸電極
90:接觸電極
91:接觸電極
92:接觸電極
93:金屬焊墊
94:金屬焊墊
95:金屬焊墊

Claims (28)

  1. 一種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第1像素,其具有藉由光電轉換而產生載子之光電轉換元件; 第2像素,其具有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之載子產生部;及 控制電路,其基於上述第2像素中產生之載子,控制施加至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及上述載子產生部之偏壓電壓;且 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具有: 第1光電轉換區域,其可進行光電轉換;及 第1釘扎膜,其配置於與上述第1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2光電轉換區域,且於與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配置經局部去除之第2釘扎膜,或不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全域設置抑制暗電流之構件。
  2. 如請求項1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第2釘扎膜於上述載子產生部之與配線區域相反之面側、及與相鄰像素之邊界區域之至少一者經局部去除。
  3. 如請求項1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部藉由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內產生之界面態位而產生上述載子。
  4. 如請求項1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遮光構件,其遮蔽入射至上述第2像素之光。
  5. 如請求項4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遮光構件之材料包含與像素分離體相同之材料,且上述像素分離體配置於上述第2像素之邊界區域,遮蔽來自相鄰像素之光。
  6. 如請求項4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晶載透鏡,其將光聚光至上述第1像素;及 發光元件,其發出光;且 上述第2像素配置於與供上述發光元件發出之光通過之區域、及供透過上述晶載透鏡之光通過之區域不同之場所。
  7. 如請求項6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支持體,其支持上述第1像素、上述第2像素、上述晶載透鏡、及上述發光元件;且 上述支持體之一部分作為上述遮光構件而使用。
  8. 如請求項1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互相接合之P區域及N區域; 上述載子產生部當對上述P區域及上述N區域之間賦予與上述偏壓電壓相應之電位差之狀態下產生上述載子時發生崩潰。
  9. 如請求項8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讀出電路,其產生與上述第2像素中產生之載子相應之像素信號;且 上述控制電路基於上述像素信號之電位位準,控制上述偏壓電壓。
  10. 如請求項9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計數電路,其計數上述載子產生部發生崩潰之次數;及 次數比較判定電路,其判定由上述計數電路計數之次數是否達到特定之基準次數,當判定為達到上述基準次數時,變更上述第2像素之動作條件。
  11. 如請求項10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於上述計數之次數達到上述基準次數時,以上述載子產生部不發生崩潰之方式控制上述電位差。
  12. 如請求項10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控制電路、上述讀出電路、上述計數電路、及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按每個上述第2像素設置,或者按每複數個上述第2像素設置。
  13. 如請求項10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控制電路、上述讀出電路、上述計數電路、及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配置於與上述第1像素及上述第2像素相同之基板上。
  14. 如請求項10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第1基板,其供配置上述第1像素及上述第2像素;及 第2基板,其供配置上述控制電路、上述讀出電路、上述計數電路、及上述次數比較判定電路之至少一部分;且 將上述第1基板及上述第2基板積層,藉由導電構件相互接合而進行信號傳送。
  15. 如請求項1之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像素陣列部,其具有複數個上述第1像素、及複數個上述第2像素;且 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各者與任意之上述第2像素建立對應而設置,或 上述第2像素以1個對2個以上之上述第1像素之比例設置,或 上述第1像素以1個對2個以上之上述第2像素之比例設置。
  16. 如請求項15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像素陣列部具有: 第1像素區域,其供配置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及第2像素區域,其供配置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或 於供配置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之像素區域內,配置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或 於供配置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之像素區域內,配置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
  17. 一種光檢測裝置,其具備: 第1像素,其具有藉由光電轉換而產生載子之光電轉換元件; 第2像素,其具有載子產生部,該載子產生部產生載子之構造與上述光電轉換元件不同;及 控制電路,其基於上述第2像素中產生之載子,控制施加至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及上述載子產生部之偏壓電壓。
  18. 如請求項17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1光電轉換區域;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2光電轉換區域; 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具有以入射光以外之因素產生上述載子之載子產生源。
  19. 如請求項18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配置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內且雜質濃度較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高之浮動擴散區域。
  20. 如請求項18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內之結晶缺陷部位與重金屬之存在部位之至少一者。
  21. 如請求項18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將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表面局部去除之部位。
  22. 如請求項18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源具有連接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浮動導電構件。
  23. 如請求項18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對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賦予應力之應力賦予構件; 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內之受到上述應力賦予構件之應力而變形之部位。
  24. 如請求項18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配置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電晶體; 上述載子產生源藉由控制上述電晶體之閘極電壓而產生上述載子。
  25. 如請求項18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連接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電極; 上述載子產生源藉由對上述電極施加特定電壓,而產生上述載子。
  26. 如請求項18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具有於面方向上相互隔開距離而配置之複數個擴散層; 上述載子產生源藉由對上述複數個擴散層之間賦予電位差,而產生於上述複數個擴散層之間移動之上述載子。
  27. 如請求項18之光檢測裝置,其中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 第1導電型之第1半導體層; 第2導電型之第2半導體層,其以與上述第1半導體層相接之方式配置,且使上述載子倍增; 第2導電型之第3半導體層,其配置為包圍上述第1半導體層及上述第2半導體層之至少一部分; 陰極連接用之第1接觸電極,其連接於上述第1半導體層;及 陽極連接用之第2接觸電極,其連接於上述第3半導體層;且 上述第1接觸電極及上述第1半導體層、與上述第2接觸電極及上述第3半導體層之至少一者藉由肖特基接合而連接; 上述載子產生源包含上述肖特基接合之部位。
  28.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 光檢測裝置,其輸出與藉由光電轉換產生之載子相應之像素信號;及 信號處理部,其對上述像素信號進行特定之信號處理;且 上述光檢測裝置具備: 第1像素,其具有藉由光電轉換而產生載子之光電轉換元件; 第2像素,其具有以光電轉換以外之因素產生載子之載子產生部;及 控制電路,其基於上述第2像素中產生之載子,控制施加至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及上述載子產生部之偏壓電壓;且 上述光電轉換元件具有: 第1光電轉換區域,其可進行光電轉換;及 第1釘扎膜,其配置於與上述第1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 上述載子產生部具有可進行光電轉換之第2光電轉換區域,且於與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相接之部位,配置經局部去除之第2釘扎膜,或不於上述第2光電轉換區域之全域設置抑制暗電流之構件。
TW111133645A 2021-10-05 2022-09-06 光檢測裝置及電子機器 TW2023203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4180 2021-10-05
JP2021-164180 2021-10-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0353A true TW202320353A (zh) 2023-05-16

Family

ID=85803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3645A TW202320353A (zh) 2021-10-05 2022-09-06 光檢測裝置及電子機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4415376A1 (zh)
JP (1) JPWO2023058556A1 (zh)
KR (1) KR20240089072A (zh)
CN (1) CN118044219A (zh)
TW (1) TW202320353A (zh)
WO (1) WO202305855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6764B2 (ja) * 2017-05-29 2023-07-28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9075394A (ja) * 2017-10-12 2019-05-16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電子装置
JP7478526B2 (ja) 2019-09-27 2024-05-07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測距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44219A (zh) 2024-05-14
EP4415376A1 (en) 2024-08-14
JPWO2023058556A1 (zh) 2023-04-13
WO2023058556A1 (ja) 2023-04-13
KR20240089072A (ko) 2024-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36491B (zh) 雪崩光电二极管传感器
WO2021100675A1 (ja)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240072192A1 (en) Optical detection device
US11849200B2 (en) Light-receiving device, imaging device, and distance measurement device for expanded range of photon detection efficiency
US20240213281A1 (en) Light receiving element and distance measuring system
WO2020189082A1 (ja) センサチップ、電子機器、及び測距装置
CN111052404B (zh) 雪崩光电二极管传感器和电子装置
US20240038913A1 (en) Light receiving element, distance measur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20384493A1 (en) Solid-state imaging apparatus and distance measurement system
US20220181363A1 (en) Sensor chip and distance measurement device
WO2023058556A1 (ja) 光検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24004222A1 (ja) 光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40072080A1 (en) Light detection device and distance measurement apparatus
WO2022118635A1 (ja) 光検出装置および測距装置
WO2023090053A1 (ja) 光検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240210529A1 (en) Photodetector and distance measurement apparatus
US20240244349A1 (en) Light-receiving element
WO2023157497A1 (ja) 光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3132052A1 (ja) 光検出素子
WO2024090095A1 (en) Photodetec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TW202422894A (zh) 光偵測器及距離量測裝置
JP2023059071A (ja) 光検出装置および測距装置
CN118284973A (zh) 光电转换元件和摄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