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20061A - 監測單元及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監測單元及光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320061A TW202320061A TW111131657A TW111131657A TW202320061A TW 202320061 A TW202320061 A TW 202320061A TW 111131657 A TW111131657 A TW 111131657A TW 111131657 A TW111131657 A TW 111131657A TW 202320061 A TW202320061 A TW 20232006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aser light
- light
- wall portion
- end wall
- optical modu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87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32—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2—Mountings; Housings
- H01S5/02208—Mountings;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housings
- H01S5/02212—Can-type, e.g. TO-CAN housings with emission along or parallel to symmetry axi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emiconductor Laser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Photo Coupler, Interrupter, Optical-To-Optical Conversion Device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監測單元具備固持器、將雷射光分束為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之光分束部、及檢測第2雷射光之光檢測部。光分束部及光檢測部以第2雷射光入射至光檢測部之方式固定於固持器。
Description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監測單元及光模組。本申請案係主張基於2021年11月10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第2021-183153號之優先權,並援用上述日本專利申請所記述之全部之記述內容者。
已知一種具備如雷射二極體般之半導體雷射元件、與收容上述半導體雷射元件之框體之光源。於使用半導體雷射元件之情形時,通常,為維持期望之輸出狀態,而監測雷射光之一部分。如上述所示,於半導體雷射元件收容於框體內之情形時,考慮以分光器等將自框體輸出至外部之雷射光之一部分分離,且以光檢測器檢測分離之雷射光(參照專利文獻1、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8-20455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9-43305號公報
一實施形態之監測單元具備:固持器、將雷射光分束為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之光分束部、及檢測上述第2雷射光之光檢測部。上述光分束部及上述光檢測部以上述第2雷射光入射至上述光檢測部之方式固定於上述固持器。
[本揭示欲解決之問題]
自收容於框體(例如CAN(罐)型之框體)內之半導體雷射元件輸出之雷射光,如專利文獻1,2所記載,於上述框體之外部進行監測之情形時,需要分光器及光檢測器之光軸調整等。因此,無法簡單監測由半導體雷射元件輸出之雷射光。
本揭示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可簡單監測由收容半導體雷射元件之框體輸出之雷射光之監測單元及具備其之光模組。
[本揭示之效果]
根據本揭示,可提供一種可簡單監測由收容半導體雷射元件之框體輸出之雷射光之監測單元及具備其之光模組。
[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說明]
最初,列舉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內容進行說明。
一實施形態之監測單元具備固持器、將雷射光分束為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之光分束部、及檢測上述第2雷射光之光檢測部。上述光分束部及上述光檢測部以上述第2雷射光入射至上述光檢測部之方式固定於上述固持器。
於上述構成中,光分束部及光檢測部以如上述般定位之狀態預先固定於固持器。因此,藉由於如下所示之光源部安裝監測單元,可容易監測雷射光。
上述固持器可具有第1開放端部及第2開放端部、中空狀之側壁部、及設置於上述第1開放端部之端壁部。於上述端壁部,亦可形成相對於上述雷射光之輸出方向以傾斜之狀態保持上述光分束部之台部。上述光檢測部亦可於上述第2雷射光之光路上,安裝於上述側壁部之外表面。亦可於上述側壁部形成使上述第2雷射光通過至上述光檢測部側之光通路。
於上述構成中,於上述光源部安裝固持器時,於側壁部內,光源部具有之框體之窗部側可收容於內側。因於端壁部形成有保持光分束部之台部,故可於上述台部保持之光分束部將自窗部輸出之雷射光分束為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因於側壁部形成有使第2雷射光通過至光檢測部側之光通路,故可由安裝於側壁部之側面之光檢測部檢測第2雷射光。
亦可為,於上述側壁部之外面,設置有具有相對於上述第2雷射光之光路正交之第1面之缺口部,於上述第1面固定上述光檢測部。
藉由於缺口部安裝光檢測部,光檢測部之安裝變得容易,生產性提高。
亦可為,上述側壁部自上述雷射光之輸出方向觀察,外形為四邊形狀。
因側壁部為平面,故於不同之構件安裝光模組時,安裝變得容易,生產性提高。作為散熱器之容積變大,且接地面積亦變大,可高效地將熱釋放至外部。
亦可為,上述端壁部具有第1端壁部與第2端壁部,上述第1端壁部與上述第2端壁部隔著上述第2雷射光之光路而分開。亦可為,上述第1端壁部具有相對於上述雷射光之輸出方向傾斜之第1傾斜面,上述第2端壁部具有相對於上述雷射光之輸出方向傾斜之第2傾斜面,上述第1傾斜面與上述第2傾斜面構成上述台部。
因第1端壁部與第2端壁部隔著第2雷射光之光路而分開,故雷射光及第2雷射光可於該等之間通過。因於第1端壁部及第2端壁部形成有第1傾斜面及第2傾斜面,故可確保光分束部之配置區域。藉由於第1傾斜面及第2傾斜面固定光分束部,可相對於雷射光之輸出方向以傾斜之狀態配置光分束部。
亦可為,上述端壁部具有隔著上述第2雷射光之光路而相互對向之第1區域、與隔著上述光分束部而相互對向之第2區域。上述第2區域之間之距離可較上述第1區域之間之距離長。上述第1傾斜面及上述第2傾斜面亦可為連接上述第1區域與上述第2區域之面。
藉由上述構成,易確保配置光分束部之區域,且於第1傾斜面及第2傾斜面固定光分束部。
上述光檢測部亦可檢測可視區域之雷射光。監測單元必須監測來自光源部之可視光之雷射光。因此,上述監測單元之構成有效。
一實施形態之光模組亦可具備上述監測單元、與安裝上述監測單元之光源部。上述光源部亦可包含輸出上述雷射光之半導體雷射元件、與收容上述半導體雷射元件且具有供上述雷射光通過之窗部之框體。亦可為,上述第2開放端部固定於上述框體具有之支持板之主面,上述側壁部於內側收容上述窗部。
因上述光模組具備上述監測單元,故可簡單地監測自框體輸出之雷射光。
亦可於上述窗部設置透鏡。藉由該構成,光源部之小型化變得容易,結果使光模組之小型化變得容易。
亦可於上述窗部設置不具有透鏡功能之窗構件。藉由該構成,可適用於利用發散光束之光學系統。
上述框體亦可以覆蓋上述窗部之方式具有透鏡零件,且於上述窗部設置不具有透鏡功能之窗構件。藉由該構成,可安裝任意透鏡零件,且可實現期望之光學系統。
亦可為,一實施形態之光模組進而具備複數個上述半導體雷射元件、與將自複數個上述半導體雷射元件輸出之複數個雷射光合波之合波部,複數個上述半導體雷射元件及上述合波部收容於上述封裝。於該情形時,例如,可輸出不同顏色之雷射光之合波光。
複數個上述雷射光亦可包含紅色之雷射光、藍色之雷射光及綠色之雷射光。於該情形時,光模組作為三色光源發揮功能。
上述光模組亦可具有光纖、與套圈。藉由該構成,可使雷射光與光纖光結合,且作為光模組整體小型化。
[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細節]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具體例。本發明並非限定於該等例示者,由申請專利範圍所示,意欲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之意義及範圍內之所有變更。於圖式之說明中對同一要件標註同一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光模組之立體圖。圖2係自圖1之下側觀察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情形之立體圖。圖3係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分解立體圖。圖4係沿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IV-IV線之剖視圖。圖5係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前視圖。圖6係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後視圖。圖7係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俯視圖。圖8係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仰視圖。圖9係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右側視圖,顯示自圖5之圖中右側觀察之情形之光模組。圖10係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左側視圖,顯示自圖5之圖中左側觀察之情形之光模組。圖11係自下側觀察具備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監測單元之情形之圖式。
於圖1至圖11之說明中,「上」、「下」、「右」、「左」等之方向,為方便起見,以圖5所示之狀態為基準。
光模組1A具有輸出雷射光L之光源部2、與用於檢測由光源部2輸出之雷射光L之一部分之監測單元3。
如圖4所示,光源部2輸出雷射光L。於一實施形態中,光源部2係可輸出可視區域之雷射光L之光源模組。於本實施形態中,光源部2係可輸出包含紅色雷射光Lr、綠色雷射光Lg及藍色雷射光Lb之至少一個之雷射光L之光源模組。光源部2係例如CAN型之光源模組。光源部2具有第1LD(Laser Diode:雷射二極體)(第1半導體雷射元件)10a、第2LD(第2半導體雷射元件)10b、第3LD(第3半導體雷射元件)10c、合波部11、及框體20。
第1LD10a係輸出紅色雷射光Lr之半導體雷射元件。紅色雷射光Lr之振盪波長(或中心波長)之例為波長620 nm以上波長650 nm以下。第2LD10b係輸出綠色雷射光Lg之半導體雷射元件。綠色雷射光Lg之振盪波長(或中心波長)之例為波長510 nm以上波長540 nm以下。第3LD10c係輸出藍色雷射光Lb之半導體雷射元件。藍色雷射光Lb之振盪波長(或中心波長)之例為波長435 nm以上波長465 nm以下。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之例為雷射二極體晶片(LD晶片)。
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搭載於支持板12上。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亦可經由台部13(例如副基座)搭載於支持板12上。支持板12之材料之例為金屬、與陶瓷。作為台部13之材料,可使用熱膨脹係數與構成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之半導體材料接近之材料,例如可使用AlN、SiC、Si或金剛石。於使用台部13之情形時,藉由調整台部13之高度,可於支持板12中調整來自搭載有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之主面12a之紅色雷射光Lr、綠色雷射光Lg及藍色雷射光Lb之高度。
於圖4所示之形態中,第2LD10b及第3LD10c相對於第1LD10a之光軸配置於側方。第2LD10b及第3LD10c相對於第1LD10a之光軸配置於同一側。換言之,第2LD10b及第3LD10c相對於來自第1LD10a之紅色雷射光Lr之輸出方向配置於同一側,且來自第2LD10b及第3LD10c之綠色雷射光Lg及藍色雷射光Lb之輸出方向以橫穿紅色雷射光Lr之輸出方向(於圖4中,實質上正交)之方式配置。
於圖4所示之形態中,第1LD10a之光軸(紅色雷射光Lr之輸出方向)與光源部2之光軸A(參照圖3)一致。即,來自光源部2之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與紅色雷射光Lr之輸出方向一致。
合波部11可將紅色雷射光Lr、綠色雷射光Lg及藍色雷射光Lb合波而構成。基於圖4所示之合波部11,說明合波部11之一例。合波部11具有濾波器11a及濾波器11b。
濾波器11a及濾波器11b係例如波長選擇性濾波器。於一實施形態中,濾波器11a及11b具有形成於透明基板上之多層膜濾波器(例如,介電質多層膜濾波器)。透明基板之例為玻璃板。上述透明基板亦可為濾波器11a及濾波器11b之一部分。
濾波器11a透過紅色雷射光Lr,且朝向濾波器11b反射來自第2LD10b之綠色雷射光Lg。藉此,紅色雷射光Lr及綠色雷射光Lg合波。濾波器11b透過紅色雷射光Lr及綠色雷射光Lg之合波光(即紅色雷射光Lr及綠色雷射光Lg),且將來自第3LD10c之藍色雷射光Lb反射至濾波器11a之相反側。藉此,獲得紅色雷射光Lr、綠色雷射光Lg及藍色雷射光Lb合波之合波光即雷射光L。
說明紅色雷射光Lr、綠色雷射光Lg及藍色雷射光Lb皆被輸出之情形。然而,於未輸出紅色雷射光Lr、綠色雷射光Lg及藍色雷射光Lb中之任一者之情形時,雷射光L係輸出之顏色之雷射光合波之光。
濾波器11a及濾波器11b於以產生紅色雷射光Lr、綠色雷射光Lg及藍色雷射光Lb之合波光之方式配置之狀態下搭載於支持板12上。濾波器11a及濾波器11b之至少一者亦可經由台部14搭載於支持板12。
框體20收容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如圖3及圖4所示,框體20具有支持板21、與蓋22。於本實施形態中,框體20係CAN型之框體。
如圖4所示,支持板21係固定了搭載有第1LD10a、第2LD10b、第3LD10c及合波部11之支持板12之構件。支持板12以支持板12之主面12a與支持板21之主面21a正交之方式固定於支持板21。藉此,雷射光L於支持板21之主面21a之法線方向輸出。支持板21係例如圓盤狀之構件。支持板21之例為底座。支持板21之材料之例為金屬、與陶瓷。
複數個導電構件23於厚度方向通過支持板21。於本實施形態中,4根導電構件23通過支持板21。各導電構件23係於一個方向延伸之棒狀構件,例如引線銷。各導電構件23於支持板21之主面21a側突出。複數個導電構件23係用於向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供給電力、GND(Ground:接地)線等。各導電構件23中,於位於支持板21內之部分之周圍,為了防止導電構件23、與支持板21之短路而配置有絕緣構件24。
如圖3及圖4所示,蓋22具有兩端部開放之中空狀之側壁部221、與封塞鎖開放之兩端部中之一個開放端部之端壁部222。亦可於側壁部221之支持板21側之端部形成凸緣部。
蓋22可為CAN型之框體20之罩(CAN罩)。蓋22於開放之兩端部中,於支持板21固定有未由端壁部222封塞之開放端部。藉此,由蓋22與支持板21,例如形成有收容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之收容空間。端壁部222例如氣密密封於支持板21。
如圖4所示,於端壁222形成有供雷射光L通過之開口(窗部)222a。雷射光L經由開口222a輸出至框體20之外部。於本實施形態中,於開口222a嵌設有透鏡25。於本實施形態中,透鏡25係將雷射光L轉換為收束光之透鏡,例如球透鏡。
[監測單元]
監測單元3係用於檢測由開口222a輸出之雷射光L之一部分之單元。監測單元3具有光分束部3a、光檢測部3b、及固持器3c。
光分束部3a相對於來自開口222a之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光源部2之光軸A之方向)傾斜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光分束部3a之相對於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之傾斜角為45度。光分束部3a將雷射光L分為第1雷射光L1與第2雷射光L2。
第1雷射光L1係雷射光L中沿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前進之部分,即來自光模組1之輸出光。
第2雷射光L2係雷射光L中沿與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不同之方向前進之部分。換言之,第2雷射光L2係雷射光L之一部分於光分束部3a被反射之光。第2雷射光L2係用於檢查紅色雷射光Lr、綠色雷射光Lg及藍色雷射光Lb是否自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以期望之輸出狀態輸出之光(監測光)。
如上所述,第1雷射光L1係來自光模組1之輸出光,第2雷射光L2係用於檢查之光。因此,第1雷射光L1之光量較第2雷射光L2多。光分束部3a中之雷射光L之反射率之例為5%至15%。
光分束部3a之例為玻璃板。於該情形時,藉由玻璃板之表面之菲涅耳反射獲得第2雷射光L2。
光檢測部3b配置於第2雷射光L2之光路上。光檢測部3b包含並列配置之第1光檢測器31a、第2光檢測器31b及第3光檢測器31c之至少一者。第1光檢測器31a、第2光檢測器31b及第3光檢測器31c之例為光電二極體。於第1光檢測器31a、第2光檢測器31b及第3光檢測器31c中之第2雷射光L2之入射面側,配置有第1濾波器32a、第2濾波器32b及第3濾波器32c。第1濾波器32a、第2濾波器32b及第3濾波器32c係選擇性供紅色雷射光Lr、綠色雷射光Lg及藍色雷射光Lb通過之濾波器。於此種構成中,第1光檢測器31a檢測第2雷射光L2中之紅色雷射光Lr,第2光檢測器31b檢測第2雷射光L2中之綠色雷射光Lg,第3光檢測器31c檢測第2雷射光L2中之藍色雷射光Lb。
第1光檢測器31a、第2光檢測器31b及第3光檢測器31c電性連接於未圖示之控制裝置。控制裝置根據第1光檢測器31a、第2光檢測器31b及第3光檢測器31c之檢測結果,於雷射光L,以使紅色雷射光Lr、綠色雷射光Lg及藍色雷射光Lb成為期望之狀態(期望之光量等)之方式,控制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
光檢測部3b具有收容第1光檢測器31a、第2光檢測器31b及第3光檢測器31c之框體33。於框體33中第2雷射光L2之入射側之壁,形成用於供第2雷射光L2通過之窗部33a。窗部33a可藉由於形成於框體33之開口嵌設透明之窗構件(例如玻璃板)等而構成。窗部33a之形狀之例為圖5所示之矩形。窗部33a之形狀可為正方形,亦可為圓形。
說明光檢測部3b具有第1光檢測器31a、第2光檢測器31b及第3光檢測器31c之形態。然而,光檢測部3b具有之光檢測器之數量亦可為1個。於該情形時,將光檢測器之第2雷射光L2之入射面虛擬地分割為第1區域、第2區域及第3區域,於上述第1區域、第2區域及第3區域檢測紅色雷射光Lr、綠色雷射光Lg及藍色雷射光Lb。於此種形態中,相對於上述第1區域、第2區域及第3區域配置第1濾波器32a、第2濾波器32b及第3濾波器32c。
固持器3c係固定光分束部3a及光檢測部3b之構件,安裝於框體20。固持器3c作為用於對光源部2配置光分束部3a及光檢測部3b之轉接器發揮功能。固持器3c具有中空狀之側壁部41(中空體)、與端壁部42。
如圖4及圖11所示,側壁部41係可於內側收容框體20之開口222a側之部分之中空狀之構件(中空體)。側壁部41於內側收容窗部33a。於本實施形態中,側壁部41為圓筒。側壁部41之材料之例為金屬(例如不銹鋼(SUS:Steel Use Stainless))。側壁部41之一例為圓筒狀之金屬製套筒。
側壁部41具有第1開放端部411、與第2開放端部412。第2開放端部412係第1開放端部411之相反側之端部。側壁部41藉由於框體20具有之支持板21之主面21a接合第2開放端部412而固定於框體20。側壁部41例如可藉由電阻熔接、與雷射熔接而固定於支持板21。側壁部41可藉由接著劑接合於支持板21,亦可使用焊料接合於支持板21。
於側壁部41之外面41a中之第1開放端部411側形成有於側壁部41之中心軸側凹陷之階差部(或缺口部)413。階差部413作為搭載光檢測部3b之部分(光檢測部搭載部)發揮功能。階差部413具有相對於第2雷射光L2之光路交叉之第1面413a、與第1面413a交叉之第2面413b。於一實施形態中,第1面413a相對於第2雷射光L2之光路正交,第2面413b相對於第1面413a正交。第1面413a係固定光檢測部3b之面,於一實施形態中,第1面413a係平坦面。藉由於階差部413配置光檢測部3b,於自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觀察之情形時,可減少相對於側壁部41之光檢測部3b之超出部分(突出部分)之大小。
於側壁部41之一部分(具體而言,形成階差部413之部分)形成自第1開放端部411朝向第2開放端部412凹陷之凹部414。凹部414作為用於供第2雷射光L2通過之光通路發揮功能。
於側壁部41中,於與凹部414對向之區域,亦可形成有自第1開放端部411朝向第2開放端部412凹陷之凹部415。以下,除非另有說明,否則說明形成凹部415之形態。
端壁部42設置於第1開放端部411。於端壁部42,形成有相對於來自開口222a之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以傾斜之狀態保持光分束部3a之台部44。具體說明端壁部42之一例。
端壁部42具有第1端壁部421與第2端壁部422。如圖7所示,第1端壁部421與第2端壁部422以隔著第2雷射光L2之光路(或凹部414)之方式分開配置。於圖7中,為顯示第2雷射光L2之光路,而以虛線顯示第2雷射光L2。
第1端壁部421朝向第2端壁部422具有用於確保光分束部3a之配置區域之第1階差部421a。第1階差部421a係第1端壁部421中,以自第2端壁部422離開之方式凹陷之部分。第1端壁部421具有相對於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傾斜之第1階差面(第1傾斜面)44a。
第2端壁部422朝向第1端壁部421具有用於確保光分束部3a之配置區域之第2階差部422a。第2階差部422a係以自第1端壁部421離開之方式凹陷之部分。第2端壁部422具有相對於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傾斜之第2階差面(第2傾斜面)44b。第2階差面44b相對於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之傾斜角度與第1階差面44a相對於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之傾斜角度相同。
於上述第1端壁部421及第2端壁部422之構成中,第1端壁部421及第2端壁部422各自之相互對向之面具有第1區域42a與第2區域42b。第1區域42a隔著第2雷射光L2之光路而相互對向。第2區域42b隔著光分束部3a而相互對向。第1區域42a係較第2區域42b更靠近光檢測部3b之區域。如圖7所示,第1端壁部421及第2端壁部422之第2區域42b之間之距離d2,較第1端壁部421及第2端壁部422之第1區域42a之間之距離d1長。距離d2係可於第1端壁部421及第2端壁部422之第2區域42b之間配置光分束部3a之長度。
第1端壁部421之連接第1區域42a與第2區域42b之面相對於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傾斜,且相當於第1階差面44a。第2端壁部422之連接第1區域42a與第2區域42b之面相對於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傾斜,且相當於第2階差面44b。
於第1階差面44a及第2階差面44b固定光分束部3a。即,第1階差面44a及第2階差面44b作為台部44發揮功能。因此,光分束部3a以位於雷射光L之光路上之方式形成。於光分束部3a為玻璃板般之板狀之情形時,第1階差面44a及第2階差面44b之傾斜角度,與相對於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之光分束部3a之傾斜角度實質上一致。光分束部3a可使用接著劑或焊料固定於第1階差面44a及第2階差面44b。
於上述監測單元3中,於固持器3c固定有光分束部3a及光檢測部3b。光檢測部3b檢測來自光分束部3a之第2雷射光L2。因此,用於固定光檢測部3b之階差部413及固定光分束部3a之台部44(具體而言,第1階差面44a及第2階差面44b)形成為,第2雷射光L2入射至光檢測部3b,且光分束部3a與光檢測部3b以對位之狀態保持於固持器3c。
上述固持器3c例如可如下製造。首先,製造具有側壁部41、與完全封塞側壁部41之第1開放端部411之端壁部之第1構件。第1構件例如可藉由NC(Numerical Control:數值控制)旋盤製造。隨後,藉由加工第1構件,例如形成用於配置光檢測部3b之階差部413、與用於配置光分束部3a之第1階差部421a及第2階差部422a(包含台部44)。藉此可獲得固持器3c。製造上述固持器3c後,於台部44(具體而言,第1階差部44a及第2階差部44b)固定光分束部3a,且於階差部413固定光檢測部3b。藉此可獲得監測單元3。
因上述監測單元3具有之側壁部41為中空狀,故可於側壁部221之內側收容窗部33a及蓋22。因於形成於端壁部42之台部44保持光分束部3a,故於側壁部41之內側收容窗部33a及蓋22,藉此雷射光L入射至光分束部3a。因此,雷射光L可由光分束部3a分束為第1雷射光L1與第2雷射光L2。因於側壁部41形成有用於供第2雷射光L2通過之凹部414,故即使光檢測部3b固定於側壁部41之外面41a,光檢測部3b亦可檢測第2雷射光L2。
於監測單元3中,相對於側壁部41,光分束部3a與光檢測部3b以對位之狀態固定。因此,藉由使側壁部41覆蓋於蓋22且固定於支持板21,光分束部3a及光檢測部3b之位置相對於光源部2自動決定。因此,於光源部2之外側監測由光源部2輸出之雷射光L之情形時,可容易地配置光檢測部3b,結果,可容易地於光源部2之外部監測雷射光L。
光分束部3a之傾斜角度被固定,光分束部3a具有使雷射光L分束之足夠之大小。因此,即使雷射光L未必通過光分束部3a之中心,亦可將雷射光L分束為第1雷射光L1及第2雷射光L2,且可於光檢測部3b檢測第2雷射光L2。
於端壁部42具有第1端壁部421與第2端壁部422之形態中,因其等隔著第2雷射光L2之光路而分開,故雷射光L及第2雷射光L2可通過第1端壁部421與第2端壁部422之間。因於第1端壁部421與第2端壁部422形成有第1階差部421a及第2階差部422a,故可確保光分束部3a之配置區域。因第1階差面44a及第2階差面44b為傾斜面,故藉由於其等固定光分束部3a,可相對於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以傾斜之狀態配置光分束部3a。
於側壁部41形成有凹部415之形態中,於監測單元3中自光分束部3a之配置位置至凹部415之區域,如圖1所示開放。因此,容易於台部44固定光分束部3a。
於光模組1中,光源部2不具有監測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之光輸出狀態之光檢測部。此種光源部2亦使監測單元3覆蓋於蓋22且固定於支持板21,藉此如上述般使光檢測部3b相對於光源部2容易對位後,可檢測雷射光L之一部分(第2雷射光L2)。其結果,可將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控制為期望之輸出狀態。
於光模組1中,不必於框體20內配置監測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之光輸出狀態之光檢測器。因此,可使光源部2小型化,結果可使光模組1小型化。例如,於將光模組1搭載於智慧眼鏡等可穿戴機器之情形時,光模組1及監測單元3之構成較有效。
於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之光模組1中,於蓋22安裝透鏡25。因此,例如,無需將雷射光聚光於蓋22內側之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之收容空間內、或設為平行光用之透鏡等之配置。於該點上,亦可謀求光源部2之小型化。
因無需於框體20內配置監測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之光輸出狀態之光檢測器,故光源部2之設計變得容易,於具備上述光檢測器之情形時亦無需進行必要之光軸調整。因此,容易製造光源部2,其結果,可容易地製造光模組1。
光模組1,例如,可藉由相對於上述般不具有監測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之光輸出狀態之光檢測器之CAN型光源模組(本實施形態中之光源部2)安裝監測單元3而容易地製造。因此,容易製造光模組1。
已知於輸出可視區域之雷射光之雷射二極體(LD)中,於前方及後方輸出之雷射光之光輸出不成比例關係。因此,於監測由LD輸出之可視區域之雷射光之情形時,必須由光分束部將於前方輸出之雷射光分離並由光檢測器檢測。因此,假設於光源部2內配置監測由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輸出之紅色雷射光Lr、綠色雷射光Lg及藍色雷射光Lb之輸出狀態之光檢測器之情形時,除光檢測器以外,光分束部亦配置於光源部2內。
相對於此,於光模組1及監測單元3之構成中,如上所述,因可於光源部2之外部配置監測用之光檢測部30,故可謀求光源部2之小型化。其結果,光模組1及監測單元3於光源部2具備輸出可視區域之雷射光之LD之情形時較有效。
光源部2不具有光檢測部,另一方面,監測單元3具備有光檢測部3b。因此,無需於框體20具有之支持板21通過光檢測用之導電構件23。即,可減少於支持板21通過之導電構件23之數量。因監測單元3具備光檢測部3b,故例如容易利用可撓性印刷電路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因監測單元3具備光檢測部3b,故光檢測部3b之更換等亦變得容易。
於光源部2具備第1LD10a、第2LD10b及第3LD10c以及合波部11之形態中,雷射光L可包含紅色雷射光Lr、綠色雷射光Lg及藍色雷射光Lb。因此,具備光源部2之光模組1可作為三色光源模組利用。
(第2實施形態)
使用自圖12至圖14,說明光模組之第2實施形態。圖12係顯示光模組之其他實施形態之立體圖。圖13係圖12所示之光模組之分解立體圖。圖14係沿圖12所示之光模組之XIV-XIV線之剖視圖。
圖12至圖14所示之光模組1A具有光源部2A、與監測單元3。因光模組1A具有之監測單元3與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監測單元3相同,故省略說明。
光源部2A主要於開口222a不具有透鏡之點上及於開口222a安裝有不具有透鏡功能之窗構件26之點上,與光源部2不同。因該等不同點以外之光模組1A之構成與光模組1相同,故說明上述不同點,省略其他構成之說明。
如圖14所示,於光模組1A中,以自內側封塞蓋22具有之端壁部222之開口222a之方式,於端壁部222之內面固定窗構件26。窗構件26之例為玻璃板。窗構件26亦可嵌設於開口222a。窗構件26以自外側封塞蓋22具有之開口222a之方式,固定於端壁部222之外面。於具有窗構件26之形態中,窗構件26亦可與開口222a一起為窗部之一部分。
光模組1A除具有光源部2A以代替光源部2之點外,與光模組1之構成相同。進而,光源部2A除不具有透鏡25之點及於開口222a安裝有窗構件26之點以外,與光源部2之構成相同。因此,光模組1A具有與光模組1同樣之作用效果。
(第3實施形態)
使用圖15至圖17,說明光模組之第3實施形態。圖15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光模組之立體圖。圖16係圖15所示之光模組之分解立體圖。圖17係沿圖15所示之光模組之XVII-XVII線之剖視圖。
圖15至圖17所示之光模組1B具有光源部2B、與監測單元3。因光模組1B具有之監測單元3與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監測單元3相同,故省略說明。
光源部2主要於開口222a安裝有不具有透鏡功能之窗構件26之點及於端壁部222之外面安裝有代替透鏡25之透鏡零件之點上,與光源部2不同。因該等不同點以外之光模組1B之構成與光模組1相同,故說明上述不同點,省略其他構成之說明。
如圖17所示,於光模組1B中,與第2實施形態之光模組1A之情形同樣,以自內側封塞蓋22具有之開口222a之方式,於端壁部222之內面固定窗構件26。窗構件26之例為玻璃板。窗構件26亦可嵌設於開口222a。
透鏡零件27具有透鏡27a。透鏡零件27亦可具有保持透鏡27a之固持器27b。於圖17所示之形態中,透鏡27a以嵌設於固持器27b之狀態固定於端壁部222之外面。透鏡27a以覆蓋窗構件26之方式設定。固持器27b亦可經由板狀之台部28固定於端壁部222。於該情形時,於台部28形成有對應於開口222a之開口。透鏡27a之例為校準第1雷射光L1之校準透鏡。透鏡零件27例如亦可具有複數個透鏡,藉由複數個透鏡實現校準功能。透鏡零件27亦可具有將第1雷射光L1轉換為校準光以外之光(例如收束光)之功能。
光模組1B除具有代替光源部2之光源部2B之點外,與光模組1之構成相同。進而,光源部2B除於開口222a安裝有不具有透鏡功能之窗構件26之點及於端壁部222之外面安裝有代替透鏡25之透鏡零件27之點外,與光源部2之構成相同。因此,光模組1B具有與光模組1A同樣之作用效果。
於透鏡零件27具有校準功能之情形時,自光源部2B輸出校準後之雷射光L。因此,亦可自光模組1B輸出作為校準光之第1雷射光L1。
(第4實施形態)
使用圖18至圖27,說明第4實施形態之光模組。圖18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模組之立體圖。圖19係自圖18之下側觀察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情形之立體圖。圖20係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分解立體圖。圖21係沿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XXI-XXI線之剖視圖。圖22係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前視圖。圖23係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後視圖。圖24係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俯視圖。圖25係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仰視圖。圖26係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右側視圖。圖27係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左側視圖。
自圖18至圖27之說明中,「上」、「下」、「右」、「左」等之方向,為方便起見,以圖22所示之狀態為基準。
自圖18至圖27所示之光模組1C具有光源部2A、與監測單元3A。因光模組1C具有之光源部2A與第2實施形態中說明之光源部2A相同,故省略說明。
監測單元3A具有光分束部3a、光檢測部3b、及固持器3cA。因光分束部3a及光檢測部3b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監測單元3相同,故省略說明。
固持器3cA主要於具有代替側壁部41之側壁部41A之點上,與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固持器3c不同。
第4實施形態之側壁部41A,例如圖18、圖20、及圖24所示,於自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觀察之情形時之外形為四邊形狀(例如正方形或矩形)之點上與側壁部41不同。側壁部41A之一例之外形為四邊形狀之角形之套筒。側壁部41A與側壁部41同樣,為具有第1開放端部411與第2開放端部412,可收容框體20之開口222a側(蓋22之部分)之中空。於本實施形態中,自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觀察之情形時之側壁部41A之內面形狀對應蓋22之形狀為圓形,但只要可收容罩22之部分,亦可為角形。
側壁部41A與第1實施形態之情形同樣,第2開放端部412固定於支持板21。
於側壁部41A,與側壁部41同樣,形成有用於安裝光檢測部3b之階差部413及用於供第2雷射光L2通過之凹部414。因側壁部41A之外形為上述般之角形,故階差部413亦可為由側壁部41A之一側面41b與端壁部42A構成之切除角部之缺口部。於側壁部41A,與側壁部41之情形同樣,亦可於凹部414之相反側形成凹部415。藉由形成凹部415,容易於側壁部41A安裝光分束部3a。
於側壁部41A之第1開放端部411設置有端壁部42A。端壁部42A除根據側壁部41A之形狀,使端壁部42A與側壁部41A之邊界部分之形狀與第1實施形態之情形不同之點外,具有與端壁部42相同之構成。因此,於端壁部42A形成有保持光分束部3a之台部44。
於第4實施形態中,端壁部42A亦可具有第1端壁部421A與第2端壁部422A。第1端壁部421A及第2端壁部422A之配置狀態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端壁部421及第2端壁部422之情形相同。第1端壁部421A及第2端壁部422A之構成,除根據側壁部41A之形狀,使側壁部41A與第1端壁部421A之邊界部分之形狀及側壁部41A與第2端壁部422A之邊界部分之形狀,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端壁部421及第2端壁部422之情形不同之點外,與第1端壁部421及第2端壁部422相同。因此,省略第1端壁部421A及第2端壁部422A之說明。
光模組1C除使用代替監測單元3之監測單元3A之點外,與第2實施形態之光模組1A相同。監測單元3A除側壁部41A自雷射光L之輸出方向觀察之情形時之外形為四邊形狀之點外,與監測單元3之構成實質上相同。因此,光模組1C具有與光模組1A同樣之作用效果(相當於與光模組1同樣之作用效果)。
(第5實施形態)
使用圖28及圖29,說明第5實施形態之光模組。圖28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光模組之立體圖。圖29係圖28所示之光模組之分解立體圖。
圖28及圖29所示之光模組1D係具有光輸出部4、光傳送媒體50、及套圈固持器60之引出端型之光模組。
光輸出部4係第1實施形態之光模組1,輸出第1雷射光L1。即,光輸出部4具有光源部2與監測單元3,監測單元3固定於光源部2。光源部2及監測單元3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情形相同。因此,省略光源部2及監測單元3之說明。
如圖29所示,光輸出部4、套圈固持器60及光傳送媒體50沿光輸出部4之光軸A(沿第1雷射光L1之輸出方向之軸)配置。
光傳送媒體50接收由光輸出部4輸出之第1雷射光L1。光傳送媒體50具有光纖51、與套圈52。
套圈52係中空之棒狀部件。藉由於套管52插入光纖51,套圈52保持光纖51。套圈52之材料之例為金屬。於套圈52中套圈固持器60側之端部52a之外周,亦可設置規定套圈52向套圈固持器60之插入量之凸緣部53(或裙部)。凸緣部53亦可與套圈52一體化。套圈52亦可安裝有將套圈52與套圈52中光纖51之插入口(套圈固持器60之相反側之端部)附近一起保護之保護蓋54。保護蓋54例如係橡膠保護罩,覆蓋套圈52。
套圈固持器60具有側壁部61、與端壁部62。套圈固持器60係將套圈52安裝於光輸出部4(光模組1)之構件。套圈固持器60亦可作為用於使光纖51之光軸與光輸出部4之光軸一致之構件發揮功能。
側壁部61之形狀係兩端開放之中空狀。側壁部61覆蓋光輸出部4所具有之監測單元3之側壁部41。側壁部61只要具有藉由可於內側收容側壁部41且側壁部61覆蓋側壁部41,而可使光纖51之光軸與光輸出部4之光軸一致之形狀即可。
例如,側壁部41如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為圓筒狀之情形時,側壁部61亦可為圓筒狀。於該情形時,側壁部61之內徑與側壁部41之外徑實質上一致。藉此,藉由將側壁部61覆蓋於側壁部41,側壁部61之內面與側壁部41之外面相接而唯一地決定側壁部61相對於側壁部41之位置。因此,藉由將側壁部61覆蓋於側壁部41,可使光纖51之光軸與光輸出部4之光軸一致。
於側壁部61之一部分,為避免與光檢測部3b之干涉,形成有自光輸出部4側之開放端部朝向相反側凹陷之凹部61a。
端壁部62以封塞側壁部61之光傳送媒體50側之開放端部之方式設置。於端壁部62形成供第1雷射光L1通過,且嵌設套圈52之端部52a之開口62a。開口62a之內徑與端部52a之外徑實質上一致。開口62a形成於,於將套圈固持器60覆蓋於側壁部221且將端部52a嵌設於開口62a之狀態下,光輸出部4之光軸與光纖51之光軸一致之位置。
於上述構成中,於開口62a嵌設套圈52之端部52a後,藉由將套圈固持器60覆蓋於側壁部41,可使光輸出部4之光軸A與光纖51之光軸一致。
光模組1D具備第1實施形態之光模組1即光輸出部4。因此,光模組1D具有與光模組1及監測單元3同樣之作用效果。
以上,雖對多種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本揭示並未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例如,光源部具備之半導體雷射元件之數量可為1個或2個。光源部具備之半導體雷射元件之數量可為4個以上。半導體雷射元件並非限定於雷射二極體。
以上說明之多種實施形態亦可於未脫離本揭示之主旨之範圍內適當組合。
1:光模組
1A:光模組
1B:光模組
1C:光模組
1D:光模組
2:光源部
2A:光源部
2B:光源部
3:監測單元
3A:監測單元
3a:光分束部
3b:光檢測部
3c:固持器
3cA:固持器
4:光輸出部
10a:第1LD(第1半導體雷射元件)
10b:第2LD(第2半導體雷射元件)
10c:第3LD(第3半導體雷射元件)
11:合波部
11a:濾波器
11b:濾波器
12:支持板
12a:主面
13:台部
14:台部
20:框體
21:支持板
21a:主面
22:蓋
23:導電構件
24:絕緣構件
25:透鏡
26:窗構件(窗部)
27:透鏡零件
27a:透鏡
27b:固持器
28:蓋
30:光檢測部
31a:第1光檢測器
31b:第2光檢測器
31c:第3光檢測器
32a:第1濾波器
32b:第2濾波器
32c:第3濾波器
33:框體
33a:窗部
41:側壁部
41A:側壁部
41a:外面
41b:側面
42:端壁部
42A:側壁部
42a:第1區域
42b:第2區域
44:台部
44a:第1階差面(第1傾斜面)
44b:第2階差面(第2傾斜面)
50:光傳送媒體
51:光纖
52:套圈
52a:端部
53:凸緣部
54:保護蓋
60:套圈固持器
61:側壁部
61a:凹部
62:端壁部
62a:開口
221:側壁部
222:端壁部
222a:開口(窗部)
411:第1開放端部
412:第2開放端部
413:階差部(缺口部)
413a:第1面
413b:第2面
414:凹部
415:凹部
421:第1端壁部
421A:第1端壁部
421a:第1階差部
422:第2端壁部
422A:第2端壁部
422a:第2階差部
A:光軸
d1:距離
d2:距離
L:雷射光
L1:第1雷射光
L2:第2雷射光
Lb:藍色雷射光
Lg:綠色雷射光
Lr:紅色雷射光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光模組之立體圖。
圖2係自下側觀察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情形之立體圖。
圖3係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分解立體圖。
圖4係沿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IV-IV線之剖視圖。
圖5係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前視圖。
圖6係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後視圖。
圖7係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俯視圖。
圖8係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仰視圖。
圖9係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右側視圖。
圖10係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左側視圖。
圖11係具有圖1所示之光模組之監測單元之仰視圖。
圖12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光模組之立體圖。
圖13係圖12所示之光模組之分解立體圖。
圖14係沿圖12所示之光模組之XIV-XIV線之剖視圖。
圖15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光模組之立體圖。
圖16係圖15所示之光模組之分解立體圖。
圖17係沿圖15所示之光模組之XVII-XVII線之剖視圖。
圖18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模組之立體圖。
圖19係自下側觀察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情形之立體圖。
圖20係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分解立體圖。
圖21係沿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XXI-XXI線之剖視圖。
圖22係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前視圖。
圖23係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後視圖。
圖24係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俯視圖。
圖25係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仰視圖。
圖26係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右側視圖。
圖27係圖18所示之光模組之左側視圖。
圖28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光模組之立體圖。
圖29係圖28所示之光模組之分解立體圖。
1:光模組
2:光源部
3:監測單元
3a:光分束部
3b:光檢測部
3c:固持器
20:框體
21:支持板
22:蓋
23:導電構件
25:透鏡
33:框體
33a:窗部
41:側壁部
41a:外面
42:端壁部
42a:第1區域
42b:第2區域
44:台部
44a:第1階差面(第1傾斜面)
44b:第2階差面(第2傾斜面)
221:側壁部
222:端壁部
411:第1開放端部
414:凹部
415:凹部
421:第1端壁部
421a:第1階差部
422:第2端壁部
Claims (14)
- 一種監測單元,其具備: 固持器; 光分束部,其將雷射光分束為第1雷射光與第2雷射光L2;及 光檢測部,其檢測上述第2雷射光;且 上述光分束部及上述光檢測部以上述第2雷射光入射至上述光檢測部之方式固定於上述固持器。
- 如請求項1之監測單元,其中 上述固持器具有: 第1開放端部及第2開放端部; 中空狀之側壁部;及 端壁部,其設置於上述第1開放端部;且 於上述端壁部,形成有相對於上述雷射光之輸出方向以傾斜之狀態保持上述光分束部之台部; 上述光檢測部於上述第2雷射光之光路上,安裝於上述側壁部之外面; 於上述側壁部形成有使上述第2雷射光通過至上述光檢測部側之光通路。
- 如請求項2之監測單元,其中 於上述側壁部之外面,設置有具有相對於上述第2雷射光之光路正交之第1面之缺口部;且 於上述第1面固定上述光檢測部。
- 如請求項2或3之監測單元,其中上述側壁部自上述雷射光之輸出方向觀察,外形為四邊形狀。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監測單元,其中 上述端壁部具有第1端壁部與第2端壁部;且 上述第1端壁部與上述第2端壁部隔著上述第2雷射光之光路而分離; 上述第1端壁部具有相對於上述雷射光之輸出方向傾斜之第1傾斜面; 上述第2端壁部具有相對於上述雷射光之輸出方向傾斜之第2傾斜面; 上述第1傾斜面及上述第2傾斜面構成上述台部。
- 如請求項5之監測單元,其中 上述端壁部具有隔著上述第2雷射光之光路而相互對向之第1區域、與隔著上述光分束部而相互對向之第2區域;且 上述第2區域之間之距離較上述第1區域之間之距離長; 上述第1傾斜面及上述第2傾斜面為連接上述第1區域與上述第2區域之面。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監測單元,其中 上述光檢測部檢測可視區域之雷射光。
- 一種光模組,其具備: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監測單元;及 光源部,其安裝有上述監測單元; 上述光源部包含: 半導體雷射元件,其輸出上述雷射光;及 框體,其收容上述半導體雷射元件,具有供上述雷射光通過之窗部;且 上述第2開放端部固定於上述框體具有之支持板之主面; 上述側壁部於內側收容上述窗部。
- 如請求項8之光模組,其中 於上述窗部設置有透鏡。
- 如請求項8之光模組,其中 於上述窗部設置有不具有透鏡功能之窗構件。
- 如請求項8之光模組,其中 上述框體以覆蓋上述窗部之方式具有透鏡零件; 於上述窗部設置有不具有透鏡功能之窗構件。
- 如請求項8至11中任一項之光模組,其進而具備: 複數個上述半導體雷射元件;及 合波部,其將自複數個上述半導體雷射元件輸出之複數個雷射光合波;且 複數個上述半導體雷射元件及上述合波部收容於上述框體。
- 如請求項12之光模組,其中 複數個上述雷射光包含紅色雷射光、藍色雷射光及綠色雷射光。
- 如請求項8至13中任一項之光模組,其中上述光模組具有光纖、與套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83153 | 2021-11-10 | ||
JP2021-183153 | 2021-11-1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20061A true TW202320061A (zh) | 2023-05-16 |
Family
ID=86335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31657A TW202320061A (zh) | 2021-11-10 | 2022-08-23 | 監測單元及光模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WO2023084848A1 (zh) |
CN (1) | CN118216007A (zh) |
TW (1) | TW202320061A (zh) |
WO (1) | WO2023084848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03009B2 (ja) * | 2007-04-23 | 2010-12-22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波長ロッカー |
CN204315911U (zh) * | 2012-06-22 | 2015-05-06 |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光学元件模块 |
CN104934854A (zh) * | 2015-07-07 | 2015-09-23 | 丹东依镭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绿激光集成封装管 |
JP6792194B2 (ja) * | 2016-03-28 | 2020-11-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波長推定装置、光源装置、画像表示装置、物体装置、波長推定方法及び光源制御方法 |
-
2022
- 2022-07-15 CN CN202280073687.4A patent/CN118216007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7-15 WO PCT/JP2022/027836 patent/WO202308484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7-15 JP JP2023559425A patent/JPWO2023084848A1/ja active Pending
- 2022-08-23 TW TW111131657A patent/TW202320061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084848A1 (ja) | 2023-05-19 |
CN118216007A (zh) | 2024-06-18 |
JPWO2023084848A1 (zh) | 2023-05-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83574C (zh) | 带有集成透镜的封装和包括该封装的组件 | |
TWI443314B (zh) | Splitter | |
US20060110110A1 (en) | Optical turn system for optoelectronic modules | |
US6667997B2 (en) | Optical modul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
JP2017523467A (ja) | 縦方向アライメント機構を含む発光体および光検出モジュール | |
US20160349470A1 (en) | Hybrid integrated optical sub-assembly | |
JP4269291B2 (ja) | 光モジュール | |
US20060261258A1 (en) | Optical assembly with optical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functions | |
WO2018180807A1 (ja) | 光モジュール | |
JP5779339B2 (ja) | 光モジュール | |
JP4463793B2 (ja) | 光検出装置 | |
US10151893B2 (en) | Optical module | |
US20190250342A1 (en) | Optical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module | |
JPWO2003060584A1 (ja) | 光導波路モジュール | |
TW202320061A (zh) | 監測單元及光模組 | |
JP4006249B2 (ja) | 光送受信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実装方法、並びに光送受信装置 | |
US7450862B2 (en) | Stray light insensitive detector system and amplifier | |
JP5266859B2 (ja) | 光電センサ | |
US20060280056A1 (en) | Optical integrated module and optical pick up device | |
JP4898981B1 (ja) | レーザ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ーザ光源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
US20090050789A1 (en) | Optoelectronic package, camera including the same and related methods | |
JP2004117793A (ja) | 光送受信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実装方法並びに光送受信装置 | |
JPH09312414A (ja) | 投光装置と受光装置及びそれらを備えた物体検出装置 | |
KR20060005078A (ko) | 통신용 양방향 광송수신 모듈 | |
JPH1164673A (ja) | 光送受信モジュー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