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6720A - 雙重捲封構造、具備雙重捲封構造之電池及罐頭 - Google Patents

雙重捲封構造、具備雙重捲封構造之電池及罐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6720A
TW202316720A TW110136430A TW110136430A TW202316720A TW 202316720 A TW202316720 A TW 202316720A TW 110136430 A TW110136430 A TW 110136430A TW 110136430 A TW110136430 A TW 110136430A TW 202316720 A TW202316720 A TW 20231672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member
double
folded portion
insulating layer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6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具実
高尾健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洋製罐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洋製罐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洋製罐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364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316720A/zh
Publication of TW202316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6720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雙重捲封構造(100)係具備:在第1端部(112)具有第1反折部(113)之第1金屬構件(111)、及第2金屬構件(121),將包含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端部(112)之第1區域(115)和包含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端部(122)之第2區域(125)緊密連接而保持密封。

Description

雙重捲封構造、具備雙重捲封構造之電池及罐頭
本發明係關於雙重捲封構造、具備雙重捲封構造之電池以及罐頭。
作為金屬製容器的罐身和罐蓋之接合方法,雙重捲封是已知的。依據雙重捲封,可實現便宜且高可靠性的密封。例如在專利文獻1揭示出,在電氣機器用外殼採用雙重捲封。在專利文獻1揭示出,為了讓罐身和罐蓋絕緣,在兩者之間夾入拉伸薄膜而進行雙重捲封。又在雙重捲封,會有要求可承受比較高的內壓之強固接合的情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2-34331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提供優異的雙重捲封構造。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依據本發明的一態樣,雙重捲封構造係具備第1金屬構件及第2金屬構件,前述第1金屬構件在第1端部具有第1反折部,包含前述第1金屬構件的前述第1端部之第1區域和包含前述第2金屬構件的第2端部之第2區域係藉由雙重捲封緊密連接而保持密封。 [發明之效果]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優異的雙重捲封構造。
[第1實施形態]
針對第1實施形態,參照圖式做說明。本實施形態是關於電池。特別是關於以下構造的電池,其具有將金屬製的罐身和罐蓋藉由雙重捲封構造密封而成的電池容器,在該雙重捲封構造中使罐身和罐蓋絕緣,且罐身和罐蓋分別具備電極的功能。
<電池之構造> 圖1係示意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電池1的構成例的概略之局部切斷立體圖。電池1係在電池容器2的內部收容有電池部9。電池容器2係具備罐身3及罐蓋4,罐身3和罐蓋4是藉由捲封部5之雙重捲封構造進行接合。利用藉由該雙重捲封構造進行接合後之罐身3罐蓋4,使電池容器2成為密閉狀態。為了便於說明,在圖1顯示,除了電池容器2之內部的電池部9及罐身3之底面部31以外,將電池容器2之罐身3及罐蓋4縱向切斷的樣子。
罐身3呈上方開口之有底圓筒形狀。將罐身3之底稱為底面部31,將罐身3之側面稱為圓筒部32。形成有開口之罐身3的上方,是藉由罐蓋4封閉。罐蓋4具有平面部41及接合部42,平面部41是將罐身3的開口部分堵塞且與底面部31平行的平面;接合部42是與罐身3之圓筒部32密合。 又底面部31及平面部41亦可具備:用於讓抵抗內壓所致之變形的能力(剛性)提高的形狀(未圖示之例如圓緣(bead)等)。
在電池容器2之密封的內部空間收容有電池部9。電池部9不管是怎樣的電池都可以。電池部9例如是鋰離子電池。電池部9的正極與罐身3電氣連接,負極與罐蓋4電氣連接。在本實施形態,罐身3和罐蓋4是藉由捲封部5絕緣。因此,罐身3具備正極的功能,罐蓋4具備負極的功能。正極和負極是相反的,將電池部9的負極連接於罐身且將電池部9的正極連接於罐蓋亦可。
電池1的尺寸雖不限定於此,例如直徑70mm左右,高度70mm左右。雖不限定於此,例如罐身3是由鍍鎳鋼所形成,罐蓋4是由鋁所形成。雖不限定於此,罐身3的板厚例如0.2mm左右,罐蓋4的板厚例如0.25mm左右。又電池容器2雖不限定於此,例如具備1MPa左右的耐壓性。
若將電池1重疊,在下方的電池1之罐蓋4的平面部41之周圍豎起之接合部42的內側,收容上方的電池1之罐身3。這時,下方的電池1之罐蓋4的平面部41和上方的電池1之罐身3的底面部31接觸。因為罐身3和罐蓋4分別成為正極和負極,當將電池1重疊時,成為將電池1串聯的狀態。
<雙重捲封構造>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捲封部5之雙重捲封構造100的概略之端面圖。該雙重捲封構造100,係由形成罐身3之第1金屬構件111和形成罐蓋4之第2金屬構件121所形成。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基本上是與一般周知的雙重捲封構造具有同樣的構造。亦即,雙重捲封構造100,係將罐蓋4之捲曲部分捲入罐身3之凸緣部分後進行壓接、接合而形成,而使罐蓋4的第2金屬構件121和罐身3的第1金屬構件111分別成為二層的構造。
如圖2所示般,罐身3的第1金屬構件111是由罐壁172及罐鉤171所形成,罐壁172是與圓筒部32相連且朝上方延伸;罐鉤171是從罐壁172的上端往外側反折而朝下方延伸。罐鉤171及罐壁172之合計長度,雖不限定於此,例如5~10mm左右。
罐蓋4的第2金屬構件121係包含蓋鉤173、捲封壁174及軋頭壁175,蓋鉤173是在罐鉤171和罐壁172之間從下方進入;捲封壁174是從蓋鉤173的下端往外側反折而在罐鉤171的外側朝上方延伸;軋頭壁175是從捲封壁174的上端往內側反折而在罐壁172的內側朝下方延伸;且軋頭壁175是與罐蓋4的平面部41相連。
不同於一般的雙重捲封構造,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在第1金屬構件111的端部也就是第1端部112,亦即在罐鉤171的端部設有第1反折部113。第1反折部113,是藉由也被稱為摺邊彎折(hemming)之經180°反折後平坦地壓扁之工序所形成,而使端部具有被折疊的形狀。在第1反折部113,是以使第1金屬構件111之第1端面114位於比罐鉤171更靠罐壁172側的方式將第1金屬構件111彎折。
又不同於一般的雙重捲封構造,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在第2金屬構件121的端部也就是第2端部122,亦即在蓋鉤173的端部設有第2反折部123,第2反折部123具有藉由摺邊彎折折疊後的形狀。在第2反折部123,是以使第2金屬構件121之第2端面124位於比蓋鉤173更靠捲封壁174側的方式將第2金屬構件121彎折。
在本實施形態,藉由雙重捲封構造100,將包含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端部112之第1區域115和包含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端部122之第2區域125緊密連接而保持密封。為了確保第1金屬構件111和第2金屬構件121之間的電氣絕緣,在包含與第2金屬構件121接觸的區域之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區域115設置第1絕緣層131,第1絕緣層131是塗布絕緣性的塗料所形成之塗膜。同樣的,在包含與第1金屬構件111接觸的區域之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區域125設置第2絕緣層141,第2絕緣層141是塗布絕緣性的塗料所形成的塗膜。在本實施形態,因為讓第1金屬構件111及第2金屬構件121發揮電池1之電極的功能,至少在發揮電極功能的部分未設置絕緣層。
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端面114是與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端面124相對向。因此,為了絕緣,在第1端面114也設置第1絕緣層131,在第2端面124也設置第2絕緣層141。因此,在本實施形態,是在例如材料的衝壓加工等之後,進行第1絕緣層131及第2絕緣層141的形成。在圖2所示的例子,是在第1反折部113及第2反折部123的成形之後進行第1絕緣層131及第2絕緣層141的形成。絕緣層並不限定為在金屬構件上直接形成,亦可在進行塗裝、印刷等的表面加工之後,再形成於其上方。
又在雙重捲封構造100,在第1區域115和第2區域125接觸的部分讓黏著劑151固化。該黏著劑151,是讓在雙重捲封構造100的形成前塗布在第1區域115和第2區域125中的至少一方之厭氧性黏著劑固化而成。
厭氧性黏著劑,是使用丙烯酸酯單體作為主成分,在與金屬離子接觸且將空氣阻隔下開始進行固化,可使用一般經常使用於螺絲的防鬆、配管接合部之厭氧性黏著劑。在本實施形態,當厭氧性黏著劑的固化時金屬離子不足的情況,還能同時使用活化劑(activator)。
<電池的製造方法> 針對電池1的製造方法做說明。圖3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電池之製造方法的概略之流程圖。首先,進行罐身3的成形(步驟S1),罐蓋4的成形(步驟S2)。
圖4係顯示實施雙重捲封前之罐身3和罐蓋4的形狀的概略之縱剖面圖。關於罐身3,如圖4(b)所示般,是成形為具有底面部31和圓筒部32之杯狀構件。在圓筒部32的上端部分,形成有往外側擴展之凸緣部38。關於罐蓋4,如圖4(a)所示般,是在圓板狀之平面部41的周緣部形成有捲曲部48,捲曲部48具有覆蓋罐身3的凸緣部38的形狀。
又凸緣部38的端部,是以成為第1反折部113的方式被反折。又捲曲部48的端部,是以成為第2反折部123的方式被反折。該反折的方法可以有幾種。
圖5A係反折部的第1成形方法之說明圖。如圖5A(a)所示般,繞中心軸C旋轉且具有凹部之輥子72緊壓於待反折之金屬板71的端部。藉此,如圖5A(b)所示般,該金屬板71的端部被朝相反側彎折。將如此般被彎折後的部分從上下夾住而形成反折部。
圖5B係反折部的第2成形方法之說明圖。如圖5B(a)所示般,在第1工序,放在下模73上之金屬板71的端部,被上模74往下側按壓而朝下側彎曲。接著,如圖5B(b)所示般,在第2工序,藉由大致U字型的下模75和底面平坦的上模76夾住,使金屬板71的端部與圖5A(b)所示的情況同樣地朝相反側彎折。將如此般被彎折後的部分從上下夾住而形成反折部。 反折部的成形,是在罐身3之凸緣部38、罐蓋4之捲曲部48的成形之前或之後進行皆可。
當如以上般使罐身3及罐蓋4成形之後,在包含各個的端部之區域形成樹脂的塗膜(步驟S3)。亦即,在罐身3的第1端部112之第1區域115塗布樹脂,讓該樹脂硬化而形成作為第1絕緣層131的塗膜。同樣的,在罐蓋4之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區域125塗布樹脂,讓該樹脂硬化而形成作為第2絕緣層141的塗膜。
又第1絕緣層131及第2絕緣層141的形成,是在第1反折部113及第2反折部123的成形之前進行亦可。在端部的反折之前形成絕緣層的情況,不同於圖2所示的狀態,在反折後的板之間也形成有絕緣層,但絕緣層的功能是相同的。
接著,在捲入雙重捲封構造100的內部之區域、亦即罐身3的凸緣部38及罐蓋4的捲曲部48塗布液狀的厭氧性黏著劑(步驟S4)。 又在捲曲部48塗布液狀的厭氧性黏著劑之前,可先塗布通常運用於一般罐頭用的蓋之密封化合物(sealing compound)。
接著,將另外準備好的電池部9配置於罐身3的內部,用罐蓋4覆蓋罐身3的開口(步驟S5)。這時,電池部9的正極連接於罐身3,電池部9的負極連接於罐蓋4。
最後,將罐身3的凸緣部38和罐蓋4的捲曲部48進行捲封(步驟S6)。關於本實施形態的捲封,參照圖6做說明。 如圖6(a)所示般,在捲封時,是在罐身3的凸緣部38上配置罐蓋4的捲曲部48。在此,在形成凸緣部38之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端部112形成有第1反折部113。在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區域115形成有第1絕緣層131。在形成捲曲部48之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端部122形成有第2反折部123。在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區域125形成有第2絕緣層141。
在此狀態下,藉由使用第1捲封輥進行第1捲封,如圖6(b)所示般,將罐身3的第1金屬構件111和罐蓋4的第2金屬構件121捲入。這時,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反折部113,是在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絕緣層141上一邊擦過一邊滑動。同時,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反折部123,是在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絕緣層131上一邊擦過一邊滑動。特別是,第1反折部113的前端部分呈圓弧狀,又在該部分塗布有發揮潤滑劑的功能之液狀的厭氧性黏著劑,因此第1反折部113可滑順地在第2絕緣層141上滑動。同樣的,第2反折部123的前端部分呈圓弧狀,又在該部分塗布有發揮潤滑劑的功能之液狀的厭氧性黏著劑,因此第2反折部123可滑順地在第1絕緣層131上滑動。
接著,藉由使用第2捲封輥進行第2捲封,如圖6(c)所示般,將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區域115和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區域125緊緊地壓接而形成雙重捲封構造100。因為雙重捲封構造100內的空氣被阻隔,在雙重捲封構造100,讓所塗布的厭氧性黏著劑固化。因此,雙重捲封構造100的強度和密封性更加提高。 經由以上的操作製造出電池1。
<關於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 針對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做進一步說明。在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可確保基於第1絕緣層131及第2絕緣層141之良好的絕緣性。這是因為,特別是在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端部112設有第1反折部113,且在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端部122設有第2反折部123。
圖7係比較例的雙重捲封之說明圖。圖7顯示藉由第1金屬構件111b的凸緣部38b和第2金屬構件121b的捲曲部48b來形成雙重捲封構造的例子,圖7(a)顯示捲封前的狀態,圖7(b)顯示第1捲封後的狀態,圖7(c)顯示第2捲封後的狀態。
如圖7(a)所示般,在本例,在第1金屬構件111b未設置反折部,第1絕緣層131b是形成為板材的狀態,第1端面114b是在第1端部112b露出。同樣的,在第2金屬構件121b未設置反折部,第2絕緣層141b形成為板材的狀態,第2端面124b是在第2端部122b露出。如圖7(a)中的箭頭所示般,第1金屬構件111b的第1端面114b是與第2金屬構件121b的第2絕緣層141b接觸。
若在此狀態下進行第1捲封,如圖7(b)中的箭頭所示般,第1金屬構件111b的第1端面114b會咬入第2金屬構件121b的第2絕緣層141b,而將第2絕緣層141b破壞。同樣的,第2金屬構件121b的第2端面124b會咬入第1金屬構件111b的第1絕緣層131b,而將第1絕緣層131b破壞。
如此般之絕緣層的破壞,在第2捲封中進一步進展。結果,藉由第2捲封所完成之雙重捲封構造100b,在第1金屬構件111b的第1端部112b和第2金屬構件121b的第2端部122b電氣絕緣被破壞,而使第1金屬構件111b和第2金屬構件121b形成電氣導通。這種狀態的容器並不適於作為上述般的電池容器。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端部因為設有反折部而呈圓弧狀,在製造時,反折部可在絕緣層上滑順地移動而不致破壞絕緣層。因此,在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第1金屬構件111和第2金屬構件121之電氣絕緣性可良好地維持,具有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之電池容器2適於作為電池的容器。
為了第1金屬構件和第2金屬構件間的電氣絕緣,亦可在該等金屬構件之間夾入拉伸高分子薄膜。另一方面,拉伸高分子薄膜比較高價。相對於此,像本實施形態那樣藉由塗膜來形成絕緣膜,可便宜地實現第1金屬構件和第2金屬構件間的電氣絕緣。又在將高分子薄膜夾入的情況,第1金屬構件和第2金屬構件的密合變差,在夾入高分子薄膜的雙重捲封構造,有密封性變差的疑慮。相對此於,利用塗膜來形成絕緣層之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還能獲得高密封性。
又在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在第1金屬構件111之第1反折部113及第2金屬構件121之第2反折部123,金屬材料成為二片重疊,因此剛性變高。因此,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之強度是比像比較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b那樣之一般的雙重捲封構造更強。
再者,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具有高耐壓強度。圖8係在比較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b中可能在內壓上升時產生的狀態之說明圖。特別是在第1金屬構件111b及第2金屬構件121b的板厚較薄的情況,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態。亦即,若第1金屬構件111b及第2金屬構件121b的板厚變薄,在雙重捲封構造100b中,第1金屬構件111b和第2金屬構件121b彼此間的緊固力變弱。結果,若內壓升高,如圖8(a)→(b)→(c)依序所示般,罐鉤171b會脫離,而使雙重捲封構造100b被破壞。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如圖2所示般,罐鉤171的第1端部112因為設有第1反折部113而膨脹,又與罐鉤171接觸之蓋鉤173的第2端部122因為設有第2反折部123而膨脹。這樣的膨脹互相反抗,在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像圖8所示之比較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b所產生之罐鉤171的脫離不容易發生。結果,相較於比較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b,依據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可實現電池容器2的高耐壓性,且能夠使第1金屬構件111及第2金屬構件121的板厚變得更薄。
在本實施形態,特別是因為第1端面114和第2端面124相對向,第1端面和第2端面之接觸可大大地抵抗變形。 又此提高耐壓性的效果,縱使在第1金屬構件111及第2金屬構件121未設置絕緣層仍可獲得,因此本構成也能夠適用於像電池容器那樣要求絕緣性的用途以外的用途。
在此雖是舉出將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運用於電池容器的情況之例子來做說明,該雙重捲封構造100並不限定於電池,當然也能運用於其他物品中之二個金屬構件的接合。
[第2實施形態] 針對第2實施形態做說明。在此,是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之差異點,對於同一部分是賦予同一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圖9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2之構成例的概略之端面圖。如圖9所示般,在第2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2,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反折部213及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反折部223之反折的朝向是與第1實施形態的情況相反。亦即,第1反折部213,是以使第1金屬構件111之第1端面114位於比罐鉤171更靠捲封壁174側的方式被彎折。又第2反折部223,是以使第2金屬構件121之第2端面124位於比蓋鉤173更靠軋頭壁175側的方式被彎折。
圖10係第2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之說明圖。圖10(a)(b)(c)分別對應於圖6(a)(b)(c),分別顯示捲封前、第1捲封後、第2捲封後的狀態。在第2實施形態也是,在捲封時,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反折部213是在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絕緣層141上一邊擦過一邊滑動。第1反折部213的前端部分呈圓弧狀,在此部分塗布有液狀的厭氧性黏著劑,因此第1反折部213可滑順地在第2絕緣層141上滑動。同時,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反折部223是在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絕緣層131上一邊擦過一邊滑動。第2反折部223的前端部分呈圓弧狀,在此部分塗布有液狀的厭氧性黏著劑,因此第2反折部223可滑順地在第1絕緣層131上滑動。因此,在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2也是,與第1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的情況同樣的,基於第1絕緣層131及第2絕緣層141之第1金屬構件111和第2金屬構件121的電氣絕緣性可良好地維持。因此,具有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2之電池容器2也適於作為電池的容器。
又在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2也是,罐鉤171之第1端部112因為設有第1反折部213而膨脹,又與罐鉤171接觸之蓋鉤173的第2端部122因為設有第2反折部223而膨脹。這樣的膨脹互相反抗,因此在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2也不容易發生罐鉤171的脫離。結果,依據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2,可實現電池容器2的高耐壓性,且能夠使第1金屬構件111及第2金屬構件121的板厚變得更薄。
又在本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2,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端面114和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端面124,是將第1金屬構件111及第2金屬構件121夾在中間,而不是相對向。因為第1端面114和第2端面124的接觸不會發生,比起第1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構造100的情況更容易維持絕緣性。
因為第1端面114和第2端面124不是相對向,在第1端面114和第2端面124不形成絕緣層亦可。因此,在本實施形態,製造方法的自由度比第1實施形態的情況更高。亦即,例如,使用以平板的狀態形成絕緣性的塗膜然後進行衝壓之第1金屬構件111及第2金屬構件121來成形罐身3及罐蓋4亦可。在此情況,在衝壓後之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端面114和衝壓後之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端面124並未形成絕緣層而使金屬露出,但雙重捲封構造102的絕緣性仍可確保。
[變形例] 顯示上述實施形態的幾個變形例。在此也是針對與上述實施形態的差異點做說明,對同一部分賦予同一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第1變形例> 圖11A係顯示第1變形例的雙重捲封構造104a的概略之端面圖。在第1變形例,在第1金屬構件111形成有第1反折部113,但在第2金屬構件121未形成反折部。在本例,在第2金屬構件121形成有第2絕緣層141,但在第1金屬構件111未形成絕緣膜。因為在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端部112形成有第1反折部113而使第1端部112呈圓弧狀,在捲封時第2絕緣層141不會被破壞。只要第2金屬構件121之第2端部122的絕緣性可維持住,藉由形成於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絕緣層141,可確保第1金屬構件111和第2金屬構件121的絕緣性。又在第1金屬構件111也設置絕緣層亦可。
第1反折部113,可如圖11A所示般,以使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端面114位於比罐鉤171更靠罐壁172側的方式被彎折。又第1反折部213,亦可如圖11B所示般,以使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端面114位於比罐鉤171更靠捲封壁174側的方式被彎折。
<第2變形例> 圖11C係顯示第2變形例的雙重捲封構造104b的概略之端面圖。在第2變形例,在第2金屬構件121形成有第2反折部123,但在第1金屬構件111未形成反折部。在本例,在第1金屬構件111形成有第1絕緣層131,但在第2金屬構件121未形成絕緣膜。因為在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端部122形成有第2反折部123而使第2端部122呈圓弧狀,在捲封時第1絕緣層131不會被破壞。只要第1金屬構件111之第1端部112的絕緣性可維持住,藉由形成於第1金屬構件111之第1絕緣層131,可確保第1金屬構件111和第2金屬構件121的絕緣性。又在第2金屬構件121也設置絕緣層亦可。
第2反折部123,可如圖11C所示般,以使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端面124位於比蓋鉤173更靠罐鉤171側的方式被彎折。又第2反折部223,亦可如圖11D所示般,以使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端面124位於比蓋鉤173更靠罐壁172側的方式被彎折。
在上述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也是,可像第1變形例或第2變形例那樣,僅藉由第1絕緣層131或第2絕緣層141之任一方來實現絕緣性。但藉由設置第1絕緣層131和第2絕緣層141雙方,可更確實地絕緣。
藉由第1變形例的雙重捲封構造104a或第2變形例的雙重捲封構造104b也能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的情況同樣的效果。例如,僅藉由第1反折部113或第2反折部123之任一方,也能一定程度的實現罐鉤171之不易脫離。亦即,雙重捲封構造的耐壓性提高。特別是在不要求絕緣性的用途,在期望提高耐壓性的情況,像第1變形例或第2變形例那樣的構成也是有效的。又在不要求絕緣性的情況,第2絕緣層141和第1絕緣層131都不需要。
<第3變形例> 圖11E係顯示第3變形例的雙重捲封構造的概略之端面圖。在第3變形例,在第1金屬構件111形成有第1反折部113,在第2金屬構件121形成有第2反折部223。在本變形例,第1反折部113是如圖11E所示般,以使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端面114位於比罐鉤171更靠罐壁172側的方式被彎折。又第2反折部223是如圖11E所示般,以使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端面124位於比蓋鉤173更靠罐壁172側的方式被彎折。藉由本變形例的雙重捲封構造104c也能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的情況同樣的效果。因為第1端面114和第2端面124是將第2金屬構件121夾在中間,而不是相對向,易於確保第1端面114及第2端面124的絕緣。在此情況,在第1端面114及第2端面124不形成絕緣層亦可。
<第4變形例> 圖11F係顯示第4變形例的雙重捲封構造的概略之端面圖。在第4變形例,在第1金屬構件111形成有第1反折部213,在第2金屬構件121形成有第2反折部123。在本變形例,第1反折部213是如圖11F所示般,以使第1金屬構件111的第1端面114位於比罐鉤171更靠捲封壁174側的方式被彎折。又第2反折部123是如圖11F所示般,以使第2金屬構件121的第2端面124位於比蓋鉤173更靠罐鉤171側的方式被彎折。藉由本變形例的雙重捲封構造104d也能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的情況同樣的效果。因為第1端面114和第2端面124是將第1金屬構件111夾在中間,而不是相對向,易於確保第1端面114及第2端面124的絕緣。在此情況,在第1端面114及第2端面124不形成絕緣層亦可。
<第5變形例> 圖11G係顯示第5變形例的雙重捲封構造104e的概略之端面圖。在第5變形例,在第1端部112的第1反折部113,第1金屬構件111被加工成比其他部分更薄。亦即,本變形例的第1反折部113係包含:第1金屬構件111的厚度比其他部分更薄之第1薄化部116。
在圖示的例子,第1金屬構件111的厚度減少成約一半之第1薄化部116,是設置在第1反折部113之整個區域。因此,將第1金屬構件111折疊而形成之第1反折部113的厚度,是與除了第1反折部113以外的部分之厚度相等。亦即,包含第1反折部113之第1端部112具有一定的厚度。
圖11H係本變形例的第1反折部113之成形方法的一例之說明圖。在圖11H所示的加工方法,例如使用旋轉刀具等的切削、衝壓加工、輥軋加工等,藉由適宜地採用將金屬構件的厚度減少之周知的加工方法,對於第1金屬構件111的端部,實施將其厚度減少所期望的量之薄化加工來形成第1薄化部116。第1薄化部116的長度L,亦即從第1金屬構件111的端部之第1薄化部116的起端到第1薄化部116的終端之長度,雖不限定於此,例如1~2mm(圖11H(a))。接下來,以將薄化加工後的部分往內側折疊的方式將第1薄化部180°反折,而成形為第1反折部113(圖11H(b))。在此,端部的薄化加工,基於不產生切削屑的觀點,較佳為衝壓加工。又在圖示的例子,是在反折部113的成形之前進行絕緣層131的形成,但在反折部113的成形之後再形成絕緣層131亦可。
返回圖11G繼續說明。在本變形例,第2端部122之第2反折部123也具有與第1端部112的第1反折部113同樣的構成。在第2端部122之第2反折部123,第2金屬構件121被加工成比其他部分更薄。亦即,本變形例的第2反折部123係包含:第2金屬構件121的厚度比其他部分更薄之第2薄化部126。
在圖示的例子,將第2金屬構件121的厚度減少成約一半之第2薄化部126,是設置在第2反折部123的整個區域,將第2金屬構件121折疊而形成之第2反折部123的厚度,是與除了第2反折部123以外的部分之厚度相等。亦即,包含第2反折部123之第2端部122具有一定的厚度。 本變形例的第2反折部123,可藉由與第1反折部113的情況同樣的加工方法來成形。
藉由如此般之本變形例的第1反折部113及第2反折部123也是,因為第1金屬構件111之第1端部112的前端部分及第2金屬構件121之第2端部122的前端部分呈圓弧狀,在捲封時第2絕緣層141及第1絕緣層131不會被破壞。
又依據本變形例,相較於第1實施形態等,能夠提供厚度減少的雙重捲封構造104e。
第1反折部113只要加工成比第1金屬構件111之其他部分變得更薄即可,第1薄化部116的厚度比第1金屬構件111之厚度的約一半更厚亦可。在此情況,相較於第1實施形態等使厚度減少,且在第1端部112使第1反折部113膨脹,這樣的膨脹成為反抗,能一定程度的實現罐鉤171之不易脫離。亦即,雙重捲封構造的耐壓性提高。第2反折部123之第2薄化部126比第2金屬構件121之厚度的約一半更厚的情況也是同樣的。
第1反折部113之第1薄化部116的厚度形成為比第1金屬構件111的厚度之約一半更厚,第2反折部123之第2薄化部126的厚度形成為比第2金屬構件121的厚度之約一半更厚,像第1實施形態所示之反折的朝向那樣使第1金屬構件111之第1端面114和第2金屬構件121之第2端面124在雙重捲封構造中相對向的情況,罐鉤171的脫離變得不容易產生。雖沒有到第1實施形態的程度,但第1端面114和第2端面124可抵抗使罐鉤171脫離之變形。
又在圖11G所示的例子,第1反折部113,是以使第1金屬構件111之第1端面114位於罐鉤171之罐壁172側的方式將第1金屬構件111彎折,第2反折部123,是以使第2金屬構件121之第2端面124位於蓋鉤173之捲封壁174側的方式將第2金屬構件121彎折。然而並不限定於此。第1反折部113及第2反折部123之反折的朝向不論是哪個朝向皆可。在第1反折部113,將第1金屬構件111以第1端面114位於罐鉤171之捲封壁174側的方式彎折亦可。在第2反折部123,將第2金屬構件121以第2端面124位於蓋鉤173之軋頭壁175側的方式彎折亦可。亦即,可以是上述第1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第3變形例及第4變形例所示之任一個反折的朝向。
又在第5變形例也是,像上述第1變形例及第2變形例那樣,僅藉由第1絕緣層131或第2絕緣層141之任一方來實現絕緣性亦可。在此情況,可在第1金屬構件111及第2金屬構件121之一方的金屬構件形成有絕緣層,僅在未形成絕緣層之另一方的金屬構件設置本變形例的反折部。 又在不要求絕緣性的情況,第1絕緣層131和第2絕緣層141都不需要。
以上雖是顯示較佳實施形態來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僅限定於前述實施形態,當然可在本發明的範圍內實施各種變更。
例如,作為一較佳形態是使用厭氧性的黏著劑151,也能使用其他種類的黏著劑,也能不使用黏著劑。
又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的雙重捲封構造,除了電池容器以外,也能運用於其他容器,例如可運用於飲料、食品等的罐頭之罐子。在此情況,不設置絕緣層亦可。依據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的雙重捲封構造,可對罐頭之罐子等賦予高密封性及高耐壓性。
1:電池 2:電池容器 3:罐身 31:底面部 32:圓筒部 38:凸緣部 4:罐蓋 41:平面部 42:接合部 48:捲曲部 5:捲封部 9:電池部 100:雙重捲封構造 111:第1金屬構件 112:第1端部 113:第1反折部 114:第1端面 115:第1區域 116:第1薄化部 121:第2金屬構件 122:第2端部 123:第2反折部 124:第2端面 125:第2區域 126:第2薄化部 131:第1絕緣層 141:第2絕緣層 151:黏著劑 171:罐鉤 172:罐壁 173:蓋鉤 174:捲封壁 175:軋頭壁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電池的構成例的概略之局部切斷立體圖。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捲封部的雙重捲封構造之構成例的概略之端面圖。 [圖3]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電池之製造方法的一例的概略之流程圖。 [圖4(a),(b)]係顯示實施雙重捲封前之罐身和罐蓋之形狀的一例的概略之剖面圖。 [圖5A(a),(b)]係反折部的第1成形方法之說明圖。 [圖5B(a),(b)]係反折部的第2成形方法之說明圖。 [圖6(a),(b),(c)]係第1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之說明圖。 [圖7(a),(b),(c)]係比較例的雙重捲封之說明圖。 [圖8(a),(b),(c)]係在比較例的雙重捲封構造中,可能在內壓上升時產生的狀態之說明圖。 [圖9]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雙重捲封構造之構成例的概略之端面圖。 [圖10(a),(b),(c)]係第2實施形態的雙重捲封之說明圖。 [圖11A]係顯示第1變形例之雙重捲封構造之構成例的概略之端面圖。 [圖11B]係顯示第1變形例之雙重捲封構造之其他構成例的概略之端面圖。 [圖11C]係顯示第2變形例之雙重捲封構造之構成例的概略之端面圖。 [圖11D]係顯示第2變形例之雙重捲封構造之其他構成例的概略之端面圖。 [圖11E]係顯示第3變形例之雙重捲封構造之構成例的概略之端面圖。 [圖11F]係顯示第4變形例之雙重捲封構造之構成例的概略之端面圖。 [圖11G]係顯示第5變形例之雙重捲封構造之構成例的概略之端面圖。 [圖11H(a),(b)]係第5變形例之反折部的成形方法之說明圖。
3:罐身
4:罐蓋
5:捲封部
32:圓筒部
41:平面部
100:雙重捲封構造
111:第1金屬構件
112:第1端部
113:第1反折部
114:第1端面
121:第2金屬構件
122:第2端部
123:第2反折部
124:第2端面
125:第2區域
131:第1絕緣層
141:第2絕緣層
151:黏著劑
171:罐鉤
172:罐壁
173:蓋鉤
174:捲封壁
175:軋頭壁

Claims (14)

  1. 一種雙重捲封構造,係具備第1金屬構件及第2金屬構件, 前述第1金屬構件係在第1端部具有第1反折部, 包含前述第1金屬構件的前述第1端部之第1區域和包含前述第2金屬構件的第2端部之第2區域,係藉由雙重捲封緊密連接而保持密封。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重捲封構造,其中, 前述第1反折部係包含:前述第1金屬構件的厚度比其他部分更薄之第1薄化部。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雙重捲封構造,其中, 前述第1薄化部設置在前述第1反折部的整個區域, 包含前述第1反折部的前述第1端部具有一定的厚度。
  4. 如請求項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雙重捲封構造,其中, 前述第2金屬構件,係在前述第2端部具有第2反折部。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雙重捲封構造,其中, 前述第1金屬構件的第1端面和前述第2金屬構件的第2端面,係將前述第1金屬構件及前述第2金屬構件中之至少一方夾在中間,而在該雙重捲封構造中不是相對向。
  6.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雙重捲封構造,其中, 前述第2金屬構件,係在前述第2端部具有第2反折部, 前述第1金屬構件的第1端面和前述第2金屬構件的第2端面,係在該雙重捲封構造中相對向。
  7.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雙重捲封構造,其中, 前述第2反折部係包含:前述第2金屬構件的厚度比其他部分更薄之第2薄化部。
  8.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雙重捲封構造,其中, 前述第2反折部係包含:前述第2金屬構件的厚度比其他部分更薄之第2薄化部, 前述第2薄化部設置在前述第2反折部的整個區域, 包含前述第2反折部的前述第2端部具有一定的厚度。
  9.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雙重捲封構造,其進一步具備: 將前述第1區域和前述第2區域電氣絕緣之絕緣層。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雙重捲封構造,其中, 前述絕緣層係至少形成於前述第2區域之塗膜。
  11.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雙重捲封構造,其進一步具備: 在前述第1區域和前述第2區域接觸的部分固化之黏著劑。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雙重捲封構造,其中, 前述黏著劑係厭氧性黏著劑。
  13. 一種電池,係具備: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雙重捲封構造、以及 被收容在藉由前述第1金屬構件和前述第2金屬構件密封的空間之正極材及負極材, 前述正極材和前述負極材之一方連接於前述第1金屬構件, 前述正極材和前述負極材之另一方連接於前述第2金屬構件。
  14. 一種罐頭,係具備: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雙重捲封構造、 藉由前述第1金屬構件和前述第2金屬構件之一方所形成的罐身、以及 藉由前述第1金屬構件和前述第2金屬構件之另一方所形成之罐蓋。
TW110136430A 2021-09-30 2021-09-30 雙重捲封構造、具備雙重捲封構造之電池及罐頭 TW2023167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6430A TW202316720A (zh) 2021-09-30 2021-09-30 雙重捲封構造、具備雙重捲封構造之電池及罐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6430A TW202316720A (zh) 2021-09-30 2021-09-30 雙重捲封構造、具備雙重捲封構造之電池及罐頭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6720A true TW202316720A (zh) 2023-04-16

Family

ID=86943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6430A TW202316720A (zh) 2021-09-30 2021-09-30 雙重捲封構造、具備雙重捲封構造之電池及罐頭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1672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76989B1 (ko) 히트실링장치, 히트실링방법, 엠보스성형방법, 워크압압장치 및 워크
JP4736164B2 (ja) 電池用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用容器
US9174265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JP5664565B2 (ja) 扁平型電池
JP2001229890A (ja) ポリマー電池包装用シール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シール方法
TW202316720A (zh) 雙重捲封構造、具備雙重捲封構造之電池及罐頭
JP5205790B2 (ja) 電池および電池の製造法
JP7494528B2 (ja) 二重巻締構造並びにそれを有する電池及び缶詰
WO2023053310A1 (ja) 二重巻締構造並びにそれを有する電池及び缶詰
TW201336141A (zh) 金屬製之有底或密閉容器及其製造方法
US20240234882A1 (en) Double seaming structure and battery and can having same
JP4604500B2 (ja) 電池
JP2002331309A (ja) 薄板の折り曲げ成形方法、金型および密閉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23050424A (ja) 巻締構造並びにそれを有する電池及び缶詰
JP2004006124A (ja) 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53795B2 (ja) 接着性フィルムのリード線への溶着方法
JP2002216720A (ja) リチウム電池タブ部に用いる接着性フィルム
TW202316719A (zh) 雙重捲封構造、具備雙重捲封構造之電池、以及雙重捲封構造之製造方法
JP5494657B2 (ja) キャパシタ
JP3141717B2 (ja) 薄型密閉電池
JP2002279946A (ja) 電池のリード線用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用包装材料
TW393793B (en) Battery container produced of clad metal sheet
JP7056464B2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JP2790599B2 (ja) 真空二重構造体
JP4806837B2 (ja) ポリマー電池外装体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