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2204A - 限制開關 - Google Patents

限制開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2204A
TW202312204A TW111129858A TW111129858A TW202312204A TW 202312204 A TW202312204 A TW 202312204A TW 111129858 A TW111129858 A TW 111129858A TW 111129858 A TW111129858 A TW 111129858A TW 202312204 A TW202312204 A TW 20231220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m
plunger
contact
protrus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98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40909B (zh
Inventor
吉田昂平
月森一如
小川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2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2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09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090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01H21/30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not biased to return to a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 H01H21/34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not biased to return to a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01H21/24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 H01H21/28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01H21/285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having an operating arm actuated by the movement of the body and mounted on an axis converting its rotating movement into a rectilinear switch activating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36Driving mechanisms
    • H01H21/48Driving mechanisms incorporating a ratchet mechanis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6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for a door switch, a limit switch, a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H01H3/4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using cam or eccentric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能夠穩定地運作的限制開關。限制開關包括:開關本體,能夠進行接通斷開切換;以及操作部,與開關本體連接。操作部具有殼體、軸構件、施力構件、以及柱塞。軸構件具有:軸本體,以能夠繞旋轉軸自復位位置旋轉至動作位置的狀態支撐於殼體;以及凸輪部。柱塞具有柱塞本體以及至少一個接觸部。至少一個接觸部具有凹部,所述凹部配置於與至少一個突出部相向的相向面上,並朝接近開關本體的方向凹陷。凹部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傾斜面。傾斜面隨著自第二端部朝向第一端部而朝接近開關本體的方向傾斜。

Description

限制開關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限制開關。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包括於內部收容有內置開關的殼體的限制開關。於該限制開關中包括:具有凸輪部的能夠旋轉的軸;以及根據軸的旋轉而移動的開關動作柱塞,藉由凸輪部根據軸的旋轉而傾斜,開關動作柱塞向遠離軸的方向移動,從而使內置開關接通斷開。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20422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於所述限制開關中,將凸輪部配置成於徑向上遠離軸的中心軸,因此於使軸旋轉而使開關動作柱塞移動時,凸輪部的與開關動作柱塞接觸的接觸部分有時會自下止點向接近軸的方向移動。於該情況下,開關動作柱塞亦與凸輪部的接觸部分一起自下止點向接近軸的方向移動,因此無法將開關動作柱塞維持於下止點,有限制開關的動作變得不穩定之虞。
本揭示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穩定地運作的限制開關。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揭示的一例的限制開關包括: 開關本體,能夠進行接通斷開切換;以及 操作部,與所述開關本體連接, 所述操作部具有: 殼體; 軸構件,具有:軸本體,沿著第一方向自所述殼體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殼體的內部為止,以能夠繞於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旋轉軸自復位位置旋轉至動作位置的狀態支撐於所述殼體;以及凸輪部,配置於位於所述殼體的內部的所述軸本體並與所述軸本體一起旋轉; 施力構件,配置於所述殼體的內部,於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且朝接近所述開關本體的方向對所述凸輪部施力,使所述軸本體復位至所述復位位置;以及 柱塞,與所述凸輪部相向地配置於所述殼體的內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開關本體與所述凸輪部之間,藉由所述凸輪部的旋轉而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動,並對所述開關本體的接通斷開進行切換, 所述凸輪部具有: 凸輪本體,與所述施力構件接觸;以及 至少一個突出部,自所述凸輪本體在相對於所述旋轉軸而言的徑向上且朝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所述徑向上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前端能夠與所述柱塞接觸, 所述柱塞具有: 柱塞本體,於所述第二方向上與所述凸輪部相向;以及 至少一個接觸部,自所述柱塞本體沿著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凸輪部突出,並構成為能夠與所述至少一個突出部接觸, 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具有凹部,所述凹部配置於與所述至少一個突出部相向的相向面上,於與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延伸,並且於所述第二方向上且朝接近所述開關本體的方向凹陷, 所述凹部具有: 第一端部,於所述軸本體處於所述復位位置的情況下,配置成於所述第三方向上較所述前端更遠離穿過所述旋轉軸且於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虛擬直線; 第二端部,配置成使所述虛擬直線位於所述第三方向上的與所述第一端部之間,於所述軸本體處於所述動作位置的情況下,配置成於所述第三方向上較所述前端更遠離所述虛擬直線;以及 傾斜面,於所述第三方向上自所述第二端部朝向所述第一端部延伸,並且於所述第三方向上隨著自所述第二端部朝向所述第一端部而於所述第二方向上朝接近所述開關本體的方向傾斜。 [發明的效果]
根據所述限制開關,可實現一種能夠穩定地運作的限制開關。
以下,依照隨附圖式對本揭示的一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的說明中,視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語(例如,包含「上」、「下」、「右」、「左」的用語),但該些用語的使用是為了使參照圖式的本揭示的理解變得容易,本揭示的技術範圍並不由該些用語的含義來限定。另外,以下的說明本質上只不過是例示,並不意圖限制本揭示、其適用物、或其用途。進而,圖式是示意性的圖,各尺寸的比率等未必與現實者一致。
如圖1所示,本揭示的一實施方式的限制開關1包括:開關本體2,能夠進行接通斷開切換;以及操作部3,與開關本體2連接。
如圖1所示,作為一例,開關本體2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於開關本體2的一面上能夠裝卸地連接有操作部3。
操作部3具有殼體10、軸構件20、施力構件30、以及柱塞40。如圖3所示,軸構件20沿著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自殼體10的外部延伸至殼體10的內部為止。施力構件30及柱塞40配置於殼體10的內部。
如圖2所示,作為一例,殼體10具有中空且大致立方體形狀的殼體本體11、以及大致圓筒形狀的周壁部12。周壁部12配置於殼體本體11的與和開關本體2相向的面鄰接的側面111之一上。
殼體本體11與開關本體2連接,如圖3所示,於內部具有軸承13及收容部14。軸承13配置於後述的貫通孔122內,將軸構件20支撐為能夠旋轉。收容部14收容施力構件30及柱塞40。
殼體本體11具有設置於構成收容部14的內壁的凹部15。凹部15配置成於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與貫通孔122相向,自收容部14於第一方向X上且朝遠離周壁部12的方向凹陷。
周壁部12自殼體本體11的側面111朝與該側面111交叉的方向(例如,圖3的X方向)延伸。周壁部12具有:開口121,設置於X方向上的遠離殼體本體11的一面上;以及貫通孔122,於周壁部12的內部於X方向上延伸並與收容部14及開口121連接。
如圖3所示,軸構件20具有軸本體21與凸輪部22。凸輪部22配置於位於殼體10的內部的軸本體21上,與軸本體21一起繞於第一方向X上延伸的旋轉軸211旋轉。於本實施方式中,於軸本體21的位於殼體10的外部的端部連接有操作桿50。作為一例,如圖1所示,操作桿50於與軸構件20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並構成為能夠與軸本體21一起旋轉。
軸本體21例如是大致圓柱形狀,沿著第一方向X自殼體10的外部延伸至殼體10的內部為止。軸本體21以能夠繞旋轉軸211自復位位置P1(參照圖2)旋轉至第一動作位置P2(參照圖2)及第二動作位置P3(參照圖2)的狀態支撐於殼體10。位於殼體10的內部的軸本體21的端部212收容於殼體本體11的凹部15中。
於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軸本體21構成為能夠正反旋轉。如圖2所示,將繞旋轉軸211自復位位置P1朝向第一動作位置P2的方向(即,箭頭A方向)的旋轉設為正旋轉,將自復位位置P1朝向相對於復位位置P1而與第一動作位置P2相反之側的第二動作位置P3的方向(即,箭頭B的方向)的旋轉設為反旋轉。於圖2中,以虛線表示各位置處的操作桿50的中心線。
如圖4所示,凸輪部22具有凸輪本體221、第一突出部222、第二突出部223、第一切口224及第二切口225。第一突出部222及第二突出部223是至少一個突出部的一例。
凸輪本體221構成為能夠與施力構件30接觸。於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凸輪本體221是以X方向成為長邊方向的方式配置的大致矩形的板狀,並具有於軸本體21位於復位位置P1的狀態下沿著XY平面延伸的接觸面226。如圖3所示,接觸面226配置為於與第一方向X交叉的第二方向(例如,Z方向)上與施力構件30相向,且能夠與施力構件30接觸。於軸本體21位於復位位置P1的情況下,凸輪本體221的大部分於與第一方向X交叉的第二方向(例如,Z方向)上配置得較旋轉軸211更靠近開關本體2。
如圖4所示,於沿著第二方向Z觀察的情況下,第一突出部222自與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Z交叉的第三方向(例如,Y方向)上的凸輪本體221的一方於相對於旋轉軸211而言的徑向(以下,稱為徑向)上且朝遠離凸輪本體221的方向突出。第一突出部222構成為,於徑向上遠離凸輪本體221的前端227(第一前端的一例)能夠與柱塞40接觸。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222為尖細形狀,自凸輪本體221朝向柱塞40的第三方向Y上的兩端中的近的一端(於圖4中為上端)沿徑向突出。
如圖4所示,第二突出部223自第三方向Y上的凸輪本體221的另一側在徑向上且朝遠離凸輪本體221的方向突出。第二突出部223構成為,於徑向上遠離凸輪本體221的前端228(第二前端的一例)能夠與柱塞40接觸。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二突出部223為尖細形狀,自凸輪本體221朝向柱塞40的第三方向Y上的兩端中的近的一端(於圖4中為下端)沿徑向突出。
如圖4所示,第一切口224配置於第一突出部222的第一方向X上的一端,自第一突出部222的前端227朝向旋轉軸211沿徑向延伸。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切口224設置於第一突出部222的於第一方向X上靠近周壁部12的一端。如圖4所示,第二切口225設置於第二突出部223的第一方向X上的另一端,自第二突出部223的前端228朝向旋轉軸211延伸。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二切口225設置於第二突出部223的於第一方向X上遠離周壁部12的一端。
如圖3所示,施力構件30於殼體10的內部,且於第二方向Z上較凸輪部22而言更遠離開關本體2地配置。施力構件30具有螺旋彈簧31、以及配置於螺旋彈簧31與凸輪部22之間的復位柱塞32。螺旋彈簧31於第二方向Z上且朝接近開關本體2的方向對凸輪部22施力,使軸本體21復位至復位位置P1。作為一例,復位柱塞32包括:傳遞板部321,與凸輪本體221接觸而將螺旋彈簧31所施加的力傳至凸輪部22;以及引導板部322,引導傳遞板部321向第二方向Z移動。
如圖3所示,柱塞40配置於殼體10的內部的第二方向Z上的開關本體2與凸輪部22之間。柱塞40於第二方向Z上與凸輪部22相向配置,藉由凸輪部22的旋轉,沿第二方向Z移動,並對開關本體2的接通斷開進行切換。
於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柱塞40具有柱塞本體41、第一接觸部42、第二接觸部43、第三接觸部44及非接觸部45,構成為進行於第一動作位置P2處與凸輪部22接觸但於第二動作位置P3處與凸輪部22不接觸的單側動作。第一接觸部42、第二接觸部43及第三接觸部44是至少一個接觸部的一例。
作為一例,如圖5所示,柱塞本體41具有大致正方形的板狀,其厚度方向的一面於第二方向Z上與凸輪部22相向。
如圖5所示,第一接觸部42、第二接觸部43及第三接觸部44分別自柱塞本體41沿著第二方向Z朝向凸輪部22突出。第一接觸部42、第二接觸部43及第三接觸部44分別構成為能夠與第一突出部222及第二突出部223接觸。非接觸部45構成為不與第一突出部222及第二突出部223接觸。於本實施方式中,如圖5所示,非接觸部45由第一接觸部42、第二接觸部43及柱塞本體41包圍,包括能夠收容第一突出部222及第二突出部223的凹部。
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接觸部42及第二接觸部43配置成於第三方向Y上空開間隔而相互相向。第三接觸部44及非接觸部45配置成於第一方向X上空開間隔而相互相向。具體而言,如圖4所示,柱塞本體41具有包括如下的四邊形形狀,即:作為於第三方向Y上相向的邊之一的第一邊411、於第三方向Y上與第一邊411相向的第二邊412、與第一邊411及第二邊412交叉的第三邊413、以及與第三邊413相向的第四邊414。第一接觸部42為剖面大致矩形的板狀,配置於柱塞本體41的第一邊411。第二接觸部43為剖面大致矩形的板狀,配置於柱塞本體41的第二邊412。第三接觸部44為剖面大致矩形的板狀,配置於柱塞本體41的第三邊413。非接觸部45配置於柱塞本體41的第四邊414。第一接觸部42的第一方向X上的一端與第三接觸部44的第三方向Y上的一端連接,第二接觸部43的第一方向X上的一端與第三接觸部44的第三方向Y上的另一端連接。
當使軸本體21自復位位置P1朝向第一動作位置P2(即,向箭頭A方向)旋轉時,第一突出部222與第三接觸部44接觸而使柱塞40在第二方向Z上且朝接近開關本體2的方向(以下,稱為動作方向)移動。藉此,將開關本體2自斷開切換為接通。另外,當使軸本體21自復位位置P1朝向第二動作位置P3(即,箭頭B方向)旋轉時,將第三接觸部44收容於第二切口225中,並將第二突出部223收容於非接觸部45中。即便使軸本體21向箭頭B方向旋轉,柱塞40亦不會向動作方向移動,開關本體2保持斷開狀態而不切換為接通。
如圖6所示,第一接觸部42、第二接觸部43及第三接觸部44分別具有凹部46。凹部46配置於在第二方向Z上與第一突出部222及第二突出部223相向的相向面47上,並於第二方向Z上且朝接近開關本體2的方向凹陷。凹部46於第一接觸部42、第二接觸部43及第三接觸部44各自延伸的方向上延伸。
例如,第三接觸部44的凹部46於第三方向Y上延伸。如圖5所示,第三接觸部44的凹部46具有第一端部461、第二端部462、以及傾斜面463。
如圖6所示,於軸本體21處於復位位置P1的情況下,第一端部461配置成於第三方向Y上較前端227更遠離穿過旋轉軸211且在第二方向Z上延伸的虛擬直線L1。第二端部462配置成使虛擬直線L1位於第三方向Y上的與第一端部461之間。換言之,虛擬直線L1位於第一端部461與第二端部462之間。如圖8所示,於軸本體21處於第一動作位置P2的情況下,第二端部462配置成於第三方向Y上較前端227更遠離虛擬直線L1。
如圖6所示,傾斜面463於第三方向Y上自第二端部462朝向第一端部461延伸。傾斜面463於第二方向Z上隨著自第二端部462朝向第一端部461而向接近開關本體2的方向傾斜。於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傾斜面463是於第二方向Z上朝接近開關本體2的方向突出的彎曲面,並構成凹部46的底面的一部分。
當使軸本體21自復位位置P1朝向第一動作位置P2旋轉時,第一突出部222的前端227於與凹部46的底面接觸的狀態下自第一端部461經由傾斜面463移動至第二端部462。
傾斜面463構成為第二方向Z上的高度H(換言之,凹部46的自底面至開口的直線距離)與位於虛擬直線L1上時的前端227(參照圖7)和軸本體21位於第一動作位置P2時的前端227之間的於第二方向Z上的距離為相同的大小。圖6~圖8示出表示軸本體21處於復位位置P1時柱塞40的底面的位置的虛擬直線L2、與表示第一突出部222的前端227位於虛擬直線L1上時柱塞40的底面的位置的虛擬直線L3。如圖7所示,第一突出部222的前端227及柱塞40位於虛擬直線L1上時,於第二方向Z上最接近開關本體2。如圖8所示,於軸本體21位於第一動作位置P2的情況下,柱塞40的底面位於虛擬直線L3上。
本實施方式的限制開關1可發揮如下的效果。
限制開關1包括:能夠進行接通斷開切換的開關本體2、以及與開關本體連接的操作部3。操作部3具有殼體10、軸構件20、施力構件30、以及柱塞40。軸構件20具有:軸本體21,沿著第一方向自殼體10的外部延伸至殼體10的內部為止,以能夠繞於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旋轉軸211自復位位置P1旋轉至第一動作位置P2的狀態支撐於殼體10;以及凸輪部22,配置於位於殼體10的內部的軸本體21並與軸本體21一起旋轉。施力構件30配置於殼體10的內部,於第二方向上且朝接近開關本體2的方向對凸輪部22施力,使軸本體21復位至復位位置P1。柱塞40與凸輪部22相向地配置於殼體10的內部的第二方向上的開關本體2與凸輪部22之間,藉由凸輪部22的旋轉而沿第二方向移動,並對開關本體2的接通斷開進行切換。凸輪部22具有:凸輪本體221,與施力構件30接觸;以及至少一個突出部。至少一個突出部自凸輪本體221在相對於旋轉軸而言的徑向上且朝遠離凸輪本體221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徑向上遠離凸輪本體221的前端能夠與柱塞40接觸。柱塞40具有:柱塞本體41,於第二方向上與凸輪部22相向;以及至少一個接觸部,自柱塞本體41沿著第二方向朝向凸輪部22突出,並構成為能夠與至少一個突出部接觸。至少一個接觸部具有凹部46,所述凹部46配置於與至少一個突出部相向的相向面上,於第三方向上延伸,並且於第二方向上且朝接近開關本體2的方向凹陷。凹部46具有第一端部461、第二端部462及傾斜面463。於軸本體21處於復位位置P1的情況下,第一端部461配置成於第三方向上較至少一個突出部的前端更遠離穿過旋轉軸211且於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虛擬直線L1。第二端部462配置成使虛擬直線L1位於第三方向上的與第一端部461之間,於軸本體21處於第一動作位置P2的情況下,配置成於第三方向上較至少一個突出部的前端更遠離虛擬直線L1。傾斜面463於第三方向上自第二端部462朝向第一端部461延伸,並且於第三方向上隨著自第二端部462朝向第一端部461而於第二方向上朝接近開關本體2的方向傾斜。藉由此種結構,於使軸本體21自復位位置P1向第一動作位置P2移動時,即便與柱塞40接觸的至少一個突出部的前端自下止點朝接近旋轉軸211的方向移動,亦可將柱塞40維持在下止點。其結果,可實現能夠穩定地運作的限制開關。
例如,於包括在相向面47上未設置凹部46的柱塞40的限制開關中,如圖11~圖13所示,於軸本體21處於第一動作位置P2的情況下,柱塞40的底面位於較虛擬直線L3更靠近旋轉軸211處,無法將柱塞40維持在下止點。
傾斜面463是於第二方向上朝接近開關本體2的方向突出的彎曲面。藉由此種結構,可使軸本體21順暢地旋轉。
傾斜面463構成為第二方向上的高度H與位於虛擬直線L1上時的至少一個突出部的前端和軸本體21位於第一動作位置P2時的至少一個突出部的前端之間的於第二方向上的距離為相同的大小。藉由此種結構,可更可靠地將柱塞40維持在下止點。
限制開關1亦可如以下般構成。
軸本體21並不限於構成為能夠繞旋轉軸211正反旋轉的情況。例如,軸本體21能夠繞旋轉軸211自復位位置P1旋轉至第一動作位置P2,但亦可構成為無法自復位位置P1旋轉至第二動作位置P3。於該情況下,可省略第二突出部223、第一切口224及第二切口225。
柱塞40並不限於構成為進行於第一動作位置P2處與凸輪部22接觸但於第二動作位置P3處與凸輪部22不接觸的單側動作的情況。例如,如圖9所示,可將第三接觸部44配置於柱塞本體41的第四邊414上,將非接觸部45配置於柱塞本體41的第一邊411上。於該情況下,當使軸本體21自復位位置P1朝向第二動作位置P3(即,箭頭B方向)旋轉時,第二突出部223與第三接觸部44接觸,使柱塞40於第二方向Z上且沿接近開關本體2的方向(以下,稱為動作方向)移動。另外,當使軸本體21自復位位置P1朝向第一動作位置P2(即,箭頭A方向)旋轉時,將第三接觸部44收容於第一切口224中,並將第一突出部222收容於非接觸部45中。即便使軸本體21沿箭頭A方向旋轉,柱塞40亦不會向動作方向移動,開關本體2保持斷開狀態而不切換為接通。
即,於如以下所示般配置柱塞40的狀態下,限制開關1的動作形態被設定為單側動作。於構成僅能夠實現單側動作的限制開關1的情況下,可省略第一接觸部42及第二接觸部43。 •於第二方向Z上,以第三接觸部44與第一切口224及第二突出部223相向、非接觸部45與第二切口225及第一突出部222相向的方式配置柱塞40。 •於第二方向Z上,以第三接觸部44與第二切口225及第一突出部222相向,非接觸部45與第一切口224及第二突出部223相向的方式配置柱塞40。
例如,如圖10所示,亦可將第一接觸部42配置於第三邊413,將第二接觸部43配置於第四邊414,將第三接觸部44配置於第二邊412。於該情況下,當使軸本體21沿箭頭A方向旋轉時,第一突出部222與第一接觸部42接觸而使柱塞40沿動作方向移動。另外,當使軸本體21沿箭頭B方向旋轉時,第二突出部223與第二接觸部43接觸而使柱塞40沿動作方向移動。
即,於如以下所示般配置柱塞40的狀態下,限制開關1的動作形態被設定為兩側動作。於構成僅能夠實現兩側動作的限制開關1的情況下,可省略第三接觸部44及非接觸部45。 •於第二方向Z上,以第一接觸部42與第二切口225及第一突出部222相向、第二接觸部43與第一切口224及第二突出部223相向的方式配置柱塞40。 •於第二方向Z上,以第一接觸部42與第一切口224及第二突出部223相向、第二接觸部43與第二切口225及第一突出部222相向的方式配置柱塞40。
根據以上內容,柱塞40可構成為能夠自單側動作及兩側動作的任一者中設定動作形態。
傾斜面463並不限於彎曲面,例如亦可為平面。
開關本體2可採用能夠藉由軸本體21的旋轉經由柱塞40而進行接通斷開切換的任意的結構。
操作部3亦可無法裝卸地與開關本體2連接。
周壁部12並不限於相對於殼體本體11一體地設置的情況,亦可單獨設置。於該情況下,周壁部12可包含與殼體本體11相同的材料,亦可包含不同的材料。
構成所述實施方式中的限制開關1的各構件的形狀及結構為一例,亦可採用其他任意的形狀及結構。
例如,於沿著第二方向Z觀察的情況下,柱塞本體41並不限於具有四邊形形狀的情況。於沿著第二方向Z觀察的情況下,柱塞本體41的形狀可為多邊形形狀,亦可為圓形形狀。
例如,非接觸部45並不限於由第一接觸部42、第二接觸部43及柱塞本體41包圍而構成的情況。非接觸部45可採用於軸本體21旋轉時不與第一突出部222及第二突出部223接觸的任意的結構。
以上,參照圖式對本揭示中的各種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最後對本揭示的各種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的說明中,作為一例,亦添加參照符號來記載。
本揭示的第一形態的限制開關1包括: 開關本體2,能夠進行接通斷開切換;以及 操作部3,與所述開關本體連接, 所述操作部3具有: 殼體10; 軸構件20,具有:軸本體21,沿著第一方向自所述殼體10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殼體10的內部為止,以能夠繞於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旋轉軸211自復位位置旋轉至動作位置的狀態支撐於所述殼體10;以及凸輪部22,配置於位於所述殼體10的內部的所述軸本體21並與所述軸本體21一起旋轉; 施力構件30,配置於所述殼體10的內部,於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且朝接近所述開關本體2的方向對所述凸輪部22施力,使所述軸本體21復位至所述復位位置;以及 柱塞40,與所述凸輪部22相向地配置於所述殼體10的內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開關本體2與所述凸輪部22之間,藉由所述凸輪部22的旋轉而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動,並對所述開關本體2的接通斷開進行切換, 所述凸輪部22具有: 凸輪本體221,與所述施力構件30接觸;以及 至少一個突出部,自所述凸輪本體221在相對於所述旋轉軸211而言的徑向上且朝遠離所述凸輪本體221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所述徑向上遠離所述凸輪本體221的前端能夠與所述柱塞40接觸, 所述柱塞40具有: 柱塞本體41,於所述第二方向上與所述凸輪部22相向;以及 至少一個接觸部,自所述柱塞本體41沿著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凸輪部22突出,並構成為能夠與所述至少一個突出部接觸, 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具有凹部46,所述凹部46配置於與所述至少一個突出部相向的相向面47上,於與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延伸,並且於所述第二方向上且朝接近所述開關本體2的方向凹陷, 所述凹部46具有: 第一端部461,於所述軸本體21處於所述復位位置的情況下,配置成於所述第三方向上較所述前端更遠離穿過所述旋轉軸211且於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虛擬直線L1; 第二端部462,配置成使所述虛擬直線L1位於所述第三方向上的與所述第一端部461之間,於所述軸本體21處於所述動作位置的情況下,配置成於所述第三方向上較所述前端更遠離所述虛擬直線L1;以及 傾斜面463,於所述第三方向上自所述第二端部462朝向所述第一端部461延伸,並且於所述第三方向上隨著自所述第二端部462朝向所述第一端部461而於所述第二方向上朝接近所述開關本體2的方向傾斜。
本揭示的第二形態的限制開關1中, 所述傾斜面463是於所述第二方向上朝接近所述開關本體2的方向突出的彎曲面。
本揭示的第三形態的限制開關1中, 所述傾斜面463構成為,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高度H與位於所述虛擬直線L1上時的所述前端和所述軸本體21位於所述動作位置時的所述前端之間的於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距離為相同的大小。
本揭示的第四形態的限制開關1中, 所述軸本體21是 以能夠進行繞所述旋轉軸211自所述復位位置朝向第一動作位置的正旋轉且能夠進行自所述復位位置朝向相對於所述復位位置而與所述第一動作位置相反之側的第二動作位置的反旋轉的狀態支撐於所述殼體10, 所述凸輪部22具有: 第一突出部222,於沿著所述第二方向觀察的情況下,自所述凸輪本體221於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側在所述徑向上且朝遠離所述凸輪本體221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所述徑向上遠離所述凸輪本體221的第一前端227能夠與所述柱塞40接觸; 第二突出部223,自所述凸輪本體221於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另一側在所述徑向上且朝遠離所述凸輪本體221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所述徑向上遠離所述凸輪本體221的第二前端228能夠與所述柱塞40接觸; 第一切口224,配置於所述第一突出部222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自所述第一突出部222的所述第一前端227朝向所述旋轉軸211延伸;以及 第二切口225,配置於所述第二突出部223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二突出部223的所述第二前端228朝向所述旋轉軸211延伸, 所述柱塞40具有: 接觸部44,自所述柱塞本體41沿著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凸輪部22突出,並配置成能夠收容於所述第一切口224且能夠與所述第二突出部223接觸,或者能夠收容於所述第二切口225且能夠與所述第一突出部222接觸;以及 非接觸部45,相對於所述接觸部44於所述第一方向上空開間隔配置,且不與所述第一突出部222及所述第二突出部223接觸, 於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接觸部44與所述第一切口224及所述第二突出部223相向,所述非接觸部45與所述第二切口225及所述第一突出部222相向,或者所述接觸部44與所述第二切口225及所述第一突出部222相向,所述非接觸部45與所述第一切口224及所述第二突出部223相向。
本揭示的第五形態的限制開關1中, 所述軸本體21是 以能夠進行繞所述旋轉軸211自所述復位位置朝向第一動作位置的正旋轉且能夠進行自所述復位位置朝向相對於所述復位位置而與所述第一動作位置相反之側的第二動作位置的反旋轉的狀態支撐於所述殼體10, 所述凸輪部22具有: 第一突出部222,於沿著所述第二方向觀察的情況下,自所述凸輪本體221於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側在所述徑向上且朝遠離所述凸輪本體221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所述徑向上遠離所述凸輪本體221的第一前端227能夠與所述柱塞40接觸; 第二突出部223,自所述凸輪本體221於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另一側在所述徑向上且朝遠離所述凸輪本體221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所述徑向上遠離所述凸輪本體221的第二前端228能夠與所述柱塞40接觸; 第一切口224,配置於所述第一突出部222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自所述第一突出部222的所述第一前端227朝向所述旋轉軸211延伸;以及 第二切口225,配置於所述第二突出部223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二突出部223的所述第二前端228朝向所述旋轉軸211延伸, 所述柱塞40具有: 第一接觸部42,自所述柱塞本體41沿著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凸輪部22突出,並配置成能夠收容於所述第一切口224且能夠與所述第二突出部223接觸;以及 第二接觸部43,相對於所述第一接觸部42於所述第一方向上空開間隔配置,自所述柱塞本體41沿著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凸輪部22突出,並配置成能夠收容於所述第二切口225且能夠與所述第一突出部222接觸。
藉由將所述各種實施方式或變形例中的任意的實施方式或變形例適宜組合,可取得各自所具有的效果。另外,能夠進行實施方式彼此的組合、或實施例彼此的組合、或實施方式與實施例的組合,並且亦能夠進行不同的實施方式或實施例中的特徵彼此的組合。
一面參照隨附圖式一面與較佳的實施方式相關聯而充分地記載了本揭示,但對於已熟練該技術的人們而言,各種變形或修正不言自明。此種變形或修正只要不脫離由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提出的本揭示的範圍,則應理解為包含於其中。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揭示的限制開關可應用於例如汽車等的裝配線。
1:限制開關 2:開關本體 3:操作部 10:殼體 11:殼體本體 12:周壁部 13:軸承 14:收容部 15:凹部 20:軸構件 21:軸本體 22:凸輪部 30:施力構件 31:螺旋彈簧 32:復位柱塞 40:柱塞 41:柱塞本體 42:第一接觸部 43:第二接觸部 44:第三接觸部 45:非接觸部 46:凹部 47:相向面 50:操作桿 111:側面 121:開口 122:貫通孔 211:旋轉軸 212:端部 221:凸輪本體 222:第一突出部 223:第二突出部 224:第一切口 225:第二切口 226:接觸面 227、228:前端 321:傳遞板部 322:引導板部 411:第一邊 412:第二邊 413:第三邊 414:第四邊 461、462:端部 463:傾斜面 A、B:箭頭 H:高度 L1、L2、L3:虛擬直線 P1:復位位置 P2:第一動作位置 P3:第二動作位置 X:第一方向 Y:第三方向 Z:第二方向
圖1是表示本揭示的一實施方式的限制開關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圖1的限制開關的操作部的立體圖。 圖3是沿著圖1的III-III線的剖面圖。 圖4是表示圖2的操作部的凸輪部及柱塞的平面圖。 圖5是表示圖2的操作部的柱塞的立體圖。 圖6是用於說明圖1的限制開關的軸本體的旋轉與柱塞的位置的關係的第一圖。 圖7是用於說明圖1的限制開關的軸本體的旋轉與柱塞的位置的關係的第二圖。 圖8是用於說明圖1的限制開關的軸本體的旋轉與柱塞的位置的關係的第三圖。 圖9是表示圖1的限制開關的第一變形例的平面圖。 圖10是表示圖1的限制開關的第二變形例的平面圖。 圖11是用於說明不具有凹部的限制開關的軸本體的旋轉與柱塞的位置的關係的第一圖。 圖12是用於說明不具有凹部的限制開關的軸本體的旋轉與柱塞的位置的關係的第二圖。 圖13是用於說明不具有凹部的限制開關的軸本體的旋轉與柱塞的位置的關係的第三圖。
22:凸輪部
40:柱塞
44:第三接觸部
46:凹部
47:相向面
211:旋轉軸
212:端部
221:凸輪本體
222:第一突出部
223:第二突出部
226:接觸面
227:前端
461、462:端部
463:傾斜面
H:高度
L1、L2、L3:虛擬直線
P1:復位位置
Y:第三方向
Z:第二方向

Claims (7)

  1. 一種限制開關,包括: 開關本體,能夠進行接通斷開切換;以及 操作部,與所述開關本體連接, 所述操作部具有: 殼體; 軸構件,具有:軸本體,沿著第一方向自所述殼體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殼體的內部為止,以能夠繞於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旋轉軸自復位位置旋轉至動作位置的狀態支撐於所述殼體;以及凸輪部,配置於位於所述殼體的內部的所述軸本體並與所述軸本體一起旋轉; 施力構件,配置於所述殼體的內部,於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且於接近所述開關本體的方向對所述凸輪部施力,使所述軸本體復位至所述復位位置;以及 柱塞,與所述凸輪部相向地配置於所述殼體的內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開關本體與所述凸輪部之間,藉由所述凸輪部的旋轉而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動,並對所述開關本體的接通斷開進行切換, 所述凸輪部具有: 凸輪本體,與所述施力構件接觸;以及 至少一個突出部,自所述凸輪本體朝相對於所述旋轉軸而言的徑向且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所述徑向上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前端能夠與所述柱塞接觸, 所述柱塞具有: 柱塞本體,於所述第二方向上與所述凸輪部相向;以及 至少一個接觸部,自所述柱塞本體沿著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凸輪部突出,並構成為能夠與所述至少一個突出部接觸, 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具有凹部,所述凹部配置於與所述至少一個突出部相向的相向面上,於與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延伸,並且於所述第二方向上且朝接近所述開關本體的方向凹陷, 所述凹部具有: 第一端部,於所述軸本體處於所述復位位置的情況下,配置成於所述第三方向上較所述前端更遠離穿過所述旋轉軸且於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虛擬直線; 第二端部,配置成使所述虛擬直線位於所述第三方向上的與所述第一端部之間,於所述軸本體處於所述動作位置的情況下,配置成於所述第三方向上較所述前端更遠離所述虛擬直線;以及 傾斜面,於所述第三方向上自所述第二端部朝向所述第一端部延伸,並且於所述第三方向上隨著自所述第二端部朝向所述第一端部而於所述第二方向上朝接近所述開關本體的方向傾斜。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限制開關,其中所述傾斜面為於所述第二方向上朝接近所述開關本體的方向突出的彎曲面。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限制開關,其中所述傾斜面構成為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高度與位於所述虛擬直線上時的所述前端和所述軸本體位於所述動作位置時的所述前端之間的於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距離為相同的大小。
  4.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限制開關,其中 所述軸本體是 以能夠進行繞所述旋轉軸自所述復位位置朝向第一動作位置的正旋轉且能夠進行自所述復位位置朝向相對於所述復位位置而與所述第一動作位置相反之側的第二動作位置的反旋轉的狀態支撐於所述殼體, 所述凸輪部具有: 第一突出部,於沿著所述第二方向觀察的情況下,自所述凸輪本體於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側在所述徑向上且朝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所述徑向上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第一前端能夠與所述柱塞接觸; 第二突出部,自所述凸輪本體於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另一側在所述徑向上且朝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所述徑向上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第二前端能夠與所述柱塞接觸; 第一切口,配置於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自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第一前端朝向所述旋轉軸延伸;以及 第二切口,配置於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所述第二前端朝向所述旋轉軸延伸, 所述柱塞具有: 接觸部,自所述柱塞本體沿著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凸輪部突出,並配置成能夠收容於所述第一切口且能夠與所述第二突出部接觸,或者能夠收容於所述第二切口且能夠與所述第一突出部接觸;以及 非接觸部,相對於所述接觸部於所述第一方向上空開間隔配置,且不與所述第一突出部及所述第二突出部接觸,且 所述柱塞配置成於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接觸部與所述第一切口及所述第二突出部相向,所述非接觸部與所述第二切口及所述第一突出部相向,或者所述接觸部與所述第二切口及所述第一突出部相向,所述非接觸部與所述第一切口及所述第二突出部相向。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限制開關,其中 所述軸本體是 以能夠進行繞所述旋轉軸自所述復位位置朝向第一動作位置的正旋轉且能夠進行自所述復位位置朝向相對於所述復位位置而與所述第一動作位置相反之側的第二動作位置的反旋轉的狀態支撐於所述殼體, 所述凸輪部具有: 第一突出部,於沿著所述第二方向觀察的情況下,自所述凸輪本體於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側在所述徑向上且朝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所述徑向上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第一前端能夠與所述柱塞接觸; 第二突出部,自所述凸輪本體於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另一側在所述徑向上且朝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所述徑向上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第二前端能夠與所述柱塞接觸; 第一切口,配置於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自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第一前端朝向所述旋轉軸延伸;以及 第二切口,配置於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所述第二前端朝向所述旋轉軸延伸, 所述柱塞具有: 接觸部,自所述柱塞本體沿著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凸輪部突出,並配置成能夠收容於所述第一切口且能夠與所述第二突出部接觸,或者能夠收容於所述第二切口且能夠與所述第一突出部接觸;以及 非接觸部,相對於所述接觸部於所述第一方向上空開間隔配置,且不與所述第一突出部及所述第二突出部接觸,且 所述柱塞配置成於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接觸部與所述第一切口及所述第二突出部相向,所述非接觸部與所述第二切口及所述第一突出部相向,或者所述接觸部與所述第二切口及所述第一突出部相向,所述非接觸部與所述第一切口及所述第二突出部相向。
  6.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限制開關,其中 所述軸本體是 以能夠進行繞所述旋轉軸自所述復位位置朝向第一動作位置的正旋轉且能夠進行自所述復位位置朝向相對於所述復位位置而與所述第一動作位置相反之側的第二動作位置的反旋轉的狀態支撐於所述殼體, 所述凸輪部具有: 第一突出部,於沿著所述第二方向觀察的情況下,自所述凸輪本體於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側在所述徑向上且朝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所述徑向上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第一前端能夠與所述柱塞接觸; 第二突出部,自所述凸輪本體於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另一側在所述徑向上且朝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所述徑向上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第二前端能夠與所述柱塞接觸; 第一切口,配置於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自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第一前端朝向所述旋轉軸延伸;以及 第二切口,配置於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所述第二前端朝向所述旋轉軸延伸, 所述柱塞具有: 第一接觸部,自所述柱塞本體沿著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凸輪部突出,並配置成能夠收容於所述第一切口且能夠與所述第二突出部接觸;以及 第二接觸部,相對於所述第一接觸部於所述第一方向上空開間隔配置,自所述柱塞本體沿著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凸輪部突出,並配置成能夠收容於所述第二切口且能夠與所述第一突出部接觸。
  7. 如請求項3所述的限制開關,其中 所述軸本體是 以能夠進行繞所述旋轉軸自所述復位位置朝向第一動作位置的正旋轉且能夠進行自所述復位位置朝向相對於所述復位位置而與所述第一動作位置相反之側的第二動作位置的反旋轉的狀態支撐於所述殼體, 所述凸輪部具有: 第一突出部,於沿著所述第二方向觀察的情況下,自所述凸輪本體於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側在所述徑向上且朝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所述徑向上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第一前端能夠與所述柱塞接觸; 第二突出部,自所述凸輪本體於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另一側在所述徑向上且朝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方向突出,並構成為於所述徑向上遠離所述凸輪本體的第二前端能夠與所述柱塞接觸; 第一切口,配置於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自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第一前端朝向所述旋轉軸延伸;以及 第二切口,配置於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所述第二前端朝向所述旋轉軸延伸, 所述柱塞具有: 第一接觸部,自所述柱塞本體沿著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凸輪部突出,並配置成能夠收容於所述第一切口且能夠與所述第二突出部接觸;以及 第二接觸部,相對於所述第一接觸部於所述第一方向上空開間隔配置,自所述柱塞本體沿著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凸輪部突出,並配置成能夠收容於所述第二切口且能夠與所述第一突出部接觸。
TW111129858A 2021-09-14 2022-08-09 限制開關 TWI8409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9591 2021-09-14
JP2021149591A JP2023042340A (ja) 2021-09-14 2021-09-14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2204A true TW202312204A (zh) 2023-03-16
TWI840909B TWI840909B (zh) 2024-05-0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42340A (ja) 2023-03-27
KR20230039528A (ko) 2023-03-21
CN115810506A (zh) 2023-03-17
EP4148758A1 (en) 2023-03-15
US20230078664A1 (en) 2023-03-16
EP4148758B1 (en) 2024-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026945A1 (ja) 電磁継電器
TW202312204A (zh) 限制開關
KR102340956B1 (ko) 리밋 스위치
JP7487682B2 (ja)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WO2019078098A1 (ja) スイッチ
TWI840909B (zh) 限制開關
WO2019078099A1 (ja) スイッチ
KR102280350B1 (ko) 리밋 스위치
JP7367066B2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TWI681429B (zh) 開關
KR102340957B1 (ko) 리밋 스위치
JP6943161B2 (ja) スイッチ
WO2018146927A1 (ja) 誤作動防止構造を含む4方向スイッチ
JP3899930B2 (ja) コンプライアンスユニット
JPH0749071Y2 (ja) 軸接手
JP2023032865A (ja) ソケット
JP2020161212A (ja) シーソースイッチ
JP2017183021A (ja) 電池保持具
JP2011243303A (ja) 多方向スライド型電子部品
JP2012123925A (ja) スイッチ
JP2006209544A (ja) 操作レバーとセンサーの連結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