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5772A - 透明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透明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5772A
TW202305772A TW111125614A TW111125614A TW202305772A TW 202305772 A TW202305772 A TW 202305772A TW 111125614 A TW111125614 A TW 111125614A TW 111125614 A TW111125614 A TW 111125614A TW 202305772 A TW202305772 A TW 20230577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disposed
electrode
transparent display
transmiss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5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24609B (zh
Inventor
朴宰希
任從赫
李美凜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5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57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46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460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8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3Connection of the pixel electrodes to the thin film transistors [TF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6Shielding, e.g. light-blocking means over the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1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omprising more than three subpixels, e.g. red-green-blue-white [RGBW]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26Layout of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 Display Devices Of Pinball Game Machine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透明顯示裝置,其可以減少或最小化由於觸控感測器和觸控線導致的透射率損失,並簡化觸控製程。該透明顯示裝置包括:基板,設置有複數個透射區域和一非透射區域,該非透射區域包含設置在彼此相鄰的透射區域之間的複數個發光區域;複數個發光元件,設置在基板上方的複數個發光區域的每一個中;複數個觸控感測器,設置在基板上方的複數個透射區域的每一個中;複數條觸控線,設置在基板上方的非透射區域中並沿第一方向延伸;及複數條橋接線,設置在基板上方的非透射區域中並沿第二方向延伸,以將設置在第二方向上的至少兩個觸控感測器與複數條觸控線中的一條連接。

Description

透明顯示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透明顯示裝置。
隨著資訊導向型社會的進步,對顯示影像的顯示裝置的需求也以各種形式增加。近來,諸如液晶顯示器(LCD)裝置、電漿顯示面板(PDP)裝置、有機發光顯示(OLED)裝置以及量子點發光顯示器(QLED)裝置之各種類型的顯示裝置已經廣泛地運用。
最近,對於透明顯示裝置的研究正在積極進行中,其中使用者可以藉由透射顯示裝置來查看位於相對側的物體或影像。
透明顯示裝置包括在其上顯示影像的顯示區域,其中顯示區域可以包含:能夠透射外部光的透射區域;以及非透射區域,並可以具有通過透射區域的高透光率。
透明顯示裝置可以包括複數個觸控感測器和複數條觸控線以實現觸控功能。然而,透明顯示裝置的問題在於不容易形成複數個觸控感測器和複數條觸控線或者製程複雜,並且由於複數個觸控感測器和複數條觸控線可能會降低透光率。
鑒於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透明顯示裝置,其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因觸控感測器和觸控線造成的透光率損失。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可簡化觸控製程的透明顯示裝置。
除了如上所述的本發明的目的外,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從本發明的以下描述中清楚地了解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技術特徵。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態樣,上述和其他目的可以透過提供一種透明顯示裝置來實現,該透明顯示裝置包括:基板,設置有複數個透射區域和一非透射區域,該非透射區域包含設置在彼此相鄰的透射區域之間的複數個發光區域;複數個發光元件,設置在基板上方的複數個發光區域的每一個中;複數個觸控感測器,設置在基板上方的複數個透射區域的每一個中;複數條觸控線,設置在基板上方的非透射區域中並沿第一方向延伸;以及複數條橋接線,設置在基板上方的非透射區域中並沿第二方向延伸,以將設置在第二方向上的至少兩個觸控感測器與複數條觸控線中的一條連接。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態樣,上述和其他目的可以透過提供一種透明顯示裝置來實現,該透明顯示裝置包括:基板,設置有顯示區域和非顯示區域,該顯示區域包含複數個透射區域和設置在彼此相鄰的透射區域之間的一非透射區域;複數個觸控區塊,包含設置在非透射區域中的複數個像素和設置在複數個透射區域的每一個中的複數個觸控感測器;複數條觸控線,設置在基板上方,複數條觸控線的一端連接至觸控驅動器並在顯示區域中沿第一方向延伸;以及複數條橋接線,設置在基板上方,複數條橋接線的一端連接到複數條觸控線中的任一條,並在顯示區域中沿第二方向延伸,且連接至設置在第二方向上的至少兩個觸控感測器。 【圖示簡單說明】
從以下結合圖式所擷取的詳細描述中,將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技術特徵和其他優點,其中: 圖1是示出透明顯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圖; 圖2是示出設置在圖1之A區域中的像素的示例的示意圖; 圖3是示出設置在圖2之B區域中的訊號線、觸控線及觸控感測器的示例的視圖; 圖4是示出複數個觸控區塊與複數條觸控線之間的連接關係的視圖; 圖5是示出一個觸控區塊中複數個觸控區塊與複數個觸控感測器之間的連接關係的視圖; 圖6是沿圖3之I-I'線所截取的剖面圖; 圖7是沿圖3之II-II'線所截取的剖面圖; 圖8A是沿圖3之III-III線'所截取的剖面圖; 圖8B是示出圖8A之修改示例的剖面圖; 圖8C是示出圖8A之另一修改示例的剖面圖; 圖9是示出設置陰極電極、觸控感測器電極、第一底切結構、第二底切結構和第三底切結構的示例的視圖。 圖10是示出與圖6所示之第一底切結構比較的另一底切結構的視圖; 圖11是示出與圖6所示之第一底切結構比較的其他底切結構的視圖; 圖12是示出圖3之修改示例的視圖;以及 圖13是示出沿圖12之IV-IV’線所截取的剖面圖。
藉由以下參照圖示描述的實施例,將闡明本發明的特點和技術特徵及實施例的實施方式。然而,本發明可以不同的形式體現,並不應理解為僅限於此處所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使本發明周密和完整,並將本發明的範圍充分傳達給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此外,本發明僅由請求項的範圍界定。
圖中所揭露用於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形狀、尺寸、比例、角度和數字只是一個示例,因此,本發明不限於圖式的細節。元件符號指的是整個發明說明書中的同類元件。在下面的描述中,當確定對相關已知功能或配置的詳細描述會不必要地模糊本發明的重要觀點時,將省略詳細描述。在使用本發明說明書所述的「包括」、「具有」、「包含」的情況下,除非使用「僅~」,否則可以添加另一部分。單數形式的詞語可以包含複數形式,除非有提出相反的說法。
儘管沒有明確的描述,但是在建構元件時,該元件包含誤差範圍。
在描述位置關係時,例如,當將位置關係描述為「在…上」、「在…上方」、「在…下方」和「在…旁邊」時,一個或複數個部分可以設置在其他兩個部分之間,除非使用「只」或「直接」。
可以理解的是,雖然可以使用「第一」、「第二」等詞語來描述各種元件,但這些元件不應受到這些詞語的限制。這些詞語僅用於區域分一個元件和另一個元件。例如,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範圍的情況下,第一元件可以稱為第二元件,而且同樣地,第二元件可以稱為第一元件。
在描述本發明的元件時,可以使用詞語「第一」、「第二」等。這些詞語旨在從其他元件中識別出相應的元件,並且相應元件的基礎、順序或數量不受這些詞語的限制。元件「連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的表達應理解為該元件可以直接連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但是除非特別提及,也可以間接地連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或者第三元件可以插入介於相應的元件之間。
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的技術特徵可以部分地或整體地耦接到一起或彼此組合,並且以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夠充分理解的方式,在技術上廣泛地彼此運作和驅動。本發明的實施例可以彼此獨立地執行,或者以彼此依賴的關係一起執行。
圖1是透明顯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圖;
以下,X軸表示與掃描線平行的線,Y軸表示與資料線平行的線,而Z軸表示透明顯示裝置100的高度方向。
儘管已基於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裝置100的描述體現為有機發光顯示裝置裝置,但是透明顯示裝置100可以體現為液晶顯示裝置、電漿顯示面板(PDP)裝置、量子點發光顯示裝置(QLED)或電泳顯示裝置。
參考圖1,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裝置100包括:透明顯示面板110;源極驅動積體電路(以下稱IC);可撓性薄膜;電路板;以及時序控制器。
透明顯示面板110可以包含:顯示區域DA,設置有像素P以顯示影像;以及非顯示區域NDA,用於不顯示影像。
顯示區域DA可以設置:第一訊號線SL1;第二訊號線SL2;以及像素。非顯示區域NDA可以設置:銲墊區域PA,銲墊設置於其中;以及至少一個掃描驅動器205。
第一訊號線SL1可以沿第一方向(例如Y軸方向)延伸。第一訊號線SL1可以在顯示區域DA中與第二訊號線SL2交叉。像素可以設置在第一訊號線SL1與第二訊號線SL2彼此交叉處的區域中,並發射預定光以顯示影像。
掃描驅動器205連接到掃描線並向掃描線供應掃描訊號。掃描驅動器205可以透過板內閘極驅動器(GIP)方法或帶式自動接合(TAB)方法設置在透明顯示面板110的顯示區域DA的一側或兩側上的非顯示區域NDA中。
除了第一訊號線SL1、第二訊號線SL2和像素之外,透明顯示面板110還可以包括觸控線和觸控感測器,以實現觸控功能。將參照圖2至圖13詳細描述觸控線和觸控感測器。
圖2是示出設置在圖1之區域A中的像素的示例的視圖;以及圖3是示出設置在圖2之區域B中的訊號線、觸控線及觸控感測器的示例的視圖。
如圖2所示,顯示區域DA包含:透射區域TA;以及非透射區域NTA。透射區域TA是指大部分外部入射光通過的區域,而非透射區域NTA是指大部分外部入射光未能透射的區域。例如,透射區域TA可以是透光率大於α%的區域,例如約90%,而非透射區域NTA可以是透光率小於β%的區域,例如約50%。此時,α大於β。使用者由於透射區域TA可以觀看佈置在透明顯示面板110的後表面上的物體或背景。
非透射區域NTA可以包含: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以及複數個像素P。
像素P可以設置以重疊於第一訊號線SL1和第二訊號線SL2中的至少一條,從而發射預定光以顯示影像。發光區域EA可以對應於像素P中發光的區域。
如圖2所示,像素P中的每一個可以包含:第一子像素SP1、第二子像素SP2、第三子像素SP3和第四子像素SP4中的至少一個。第一子像素SP1可以包含第一發光區域EA1,發射第一種顏色的光。第二子像素SP2可以包含第二發光區域EA2,發射第二種顏色的光。第三子像素SP3可以包含第三發光區域EA3,發射第三種顏色的光。第四子像素SP4可以包含第四發光區域EA4,發射第四種顏色的光。
第一發光區域EA1、第二發光區域EA2、第三發光區域EA3和第四發光區域EA4可以發射不同顏色的光。例如,第一發光區域EA1可以發射綠色的光。第二發光區域EA2可以發射紅色的光。第三發光區域EA3可以發射藍色的光。第四發光區域EA4可以發射白色的光。然而,發光區域並不限於此例。像素P中的每一個還可以包含發射除紅色、綠色、藍色和白色之外的顏色的光的子像素。而且,第一子像素SP1、第二子像素SP2、第三子像素SP3和第四子像素SP4的配置順序可以以各種方式改變。
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可以在顯示區域DA中沿第一方向(Y軸方向)延伸,並可以設置以至少部分地重疊於發光區域EA1、EA2、EA3和EA4。複數個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可以設置在透明顯示面板110中,並且透射區域TA可以設置在兩個相鄰的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之間。在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中,沿第一方向(Y軸方向)延伸的第一訊號線和沿第一方向(Y軸方向)延伸的觸控線TL可以設置成彼此間隔開。
例如,第一訊號線可以包含像素電源線VDD、共同電源線VSS、參考線REF或資料線DL1、DL2、DL3和DL4中的至少一條。
像素電源線VDD可以向設置在顯示區域DA中的每一個子像素SP1、SP2、SP3和SP4的驅動電晶體TFT供應第一電源。
共同電源線VSS可以向設置在顯示區域DA中的每一個子像素SP1、SP2、SP3和SP4的陰極電極CE供應第二電源。此時,該第二電源可以是通常供應到子像素SP1、SP2、SP3和SP4的共同電源。
共同電源線VSS可以透過設置在透射區域TA與共同電源線VSS之間的陰極接觸部分CCT向陰極電極CE供應第二電源。電源連接線VCL可以設置在共同電源線VSS與陰極接觸部分CCT之間。電源連接線VCL的一端可以連接到共同電源線VSS,而其另一端可以連接到陰極接觸部分CCT。陰極電極CE可以連接到陰極接觸部分CCT。因此,陰極電極CE可以透過電源連接線VCL和陰極接觸部分CCT電性連接到共同電源線VSS。
參考線REF可以向設置在顯示區域DA中的每一個子像素SP1、SP2、SP3和SP4的驅動電晶體TFT供應初始化電壓(或感測電壓)。
參考線REF可以設置在複數條資料線DL1、DL2、DL3和DL4之間。例如,參考線REF可以設置在複數條資料線DL1、DL2、DL3和DL4的中心,亦即,在第二資料線DL2與第三資料線DL3之間。
參考線REF可以分歧出並連接到複數個子像素SP1、SP2、SP3和SP4。詳細地,參考線REF可以連接到複數個子像素SP1、SP2、SP3和SP4的電路元件,以向子像素SP1、SP2、SP3和SP4中的每一個供應參考訊號。
當參考線REF設置成靠近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的邊緣時,從分歧點到複數個子像素SP1、SP2、SP3和SP4中的每一個的電路元件的連接長度之間的偏差增加。例如,當參考線REF設置在設置有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的區域的最左側時,從分歧點到設置在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右側的電路元件的連接長度可以大於從分歧點到設置在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左側的電路元件的連接長度。在這種情況下,在供應給設置在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右側的電路區域的訊號與供應給設置在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左側的電路區域的訊號之間的差異可能會出現。
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參考線REF可以設置在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的中間區域中,由此到各個子像素SP1、SP2、SP3和SP4的電路元件的連接長度之間的偏差可以減少或最小化。因此,參考線REF可以向複數個子像素SP1、SP2、SP3和SP4中的每一個的電路元件均勻地供應訊號。
資料線DL1、DL2、DL3和DL4中的每一條可以向子像素SP1、SP2、SP3和SP4供應資料電壓。例如,第一資料線DL1可以向第一子像素SP1的第一驅動電晶體TFT供應第一資料電壓,第二資料線DL2可以向第二子像素SP2的第二驅動電晶體TFT供應第二資料電壓,第三資料線DL3可以向第三子像素SP3的第三驅動電晶體TFT供應第三資料電壓,而第四資料線DL4可以向第四子像素SP4的第四驅動電晶體TFT供應第四資料電壓。
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觸控線TL還可以設置在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中。
至少兩條觸控線TL可以設置在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中。當複數條觸控線TL設置在透明顯示面板110的透射區域TA中時,透光率可能會由於複數條觸控線TL而劣化。
此外,狹縫特別是細長的線性或矩形形狀可以形成在複數條觸控線TL之間。當外部光線通過狹縫時,可能發生繞射現象。根據繞射現象,當光通過狹縫時,對應於平面波(plane waves)的光可能變為球面波(spherical waves),而在球面波中可能發生干擾現象。因此,在球面波中發生建設性干擾和破壞性干擾,從而使得已穿過狹縫的外部光可能具有不規則的光強度。因此,在透明顯示面板110中,位於相對側的物體或影像的清晰度可能會降低。因此,複數條觸控線TL較佳設置在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中,而不是在透射區域TA中。
如圖3所示,複數條觸控線TL可以設置在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中第一訊號線與透射區域TA之間。例如,六條觸控線TL1、TL2、TL3、TL4、TL5和TL6可以設置在一個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中。三條觸控線TL1、TL2和TL3可以設置在像素電源線VDD與透射區域TA之間,而其他三條觸控線TL4、TL5和TL6可以設置在共同電源線VSS與透射區域TA之間,但觸控線不限於這種排列方式。
複數條觸控線TL可以不重疊於其中設置有電路元件的電路區域CA1、CA2、CA3和CA4,並可以對複數條觸控線TL和第一訊號線的排列順序進行各種修改。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複數條觸控線TL可以設置在第一訊號線之間,如圖12所示。六條觸控線TL1、TL2、TL3、TL4、TL5和TL6中的每一條都可以設置在第一訊號線之間,該第一訊號線按像素電源線VDD、第一資料線DL1、第二資料線DL2、參考線REF、第三資料線DL3、第四資料線DL4和共同電源線VSS的順序設置。
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包括在相鄰透射區域TA之間的像素P,並且像素P可以包含發光區域EA1、EA2、EA3和EA4,其中設置有發光元件以發光。由於透明顯示面板110中的非透射區域NTA的尺寸較小,因此電路元件可以設置以至少部分地重疊於發光區域EA1、EA2、EA3和EA4。亦即,發光區域EA1、EA2、EA3和EA4可以包含其中設置有電路元件的電路區域CA1、CA2、CA3和CA4。
例如,電路區域可以包含:第一電路區域CA1,其中設置有連接至第一子像素SP1的電路元件;第二電路區域CA2,其中設置有連接至第二子像素SP2的電路元件;第三電路區域CA3,其中設置有連接至第三子像素SP3的電路元件;以及第四電路區域CA4,其中設置有連接至第四子像素SP4的電路元件。
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複數條觸控線TL不重疊於電路區域CA1、CA2、CA3和CA4,由此,觸控線TL的寄生電容因電路元件可以減少或最小化。
進一步地,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可以減少觸控線TL之間的水平間距差異。由於至少兩個電晶體和一個電容器設置在電路區域CA1、CA2、CA3和CA4中,因此觸控線TL可能難以在電路區域CA1、CA2、CA3和CA4中形成為直線,並可能很難有一個恆定的水平距離。因此,觸控線TL之間的水平距離差增大,由此,寄生電容的均勻性可能非常低。
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觸控線TL可以設置以便不重疊於電路區域CA1、CA2、CA3和CA4,從而可以減少電路元件的影響並同時可以減小觸控線TL之間的水平距離差,以提高寄生電容的均勻性。
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可以在顯示區域DA中沿第二方向(X軸方向)延伸,並可以設置以至少部分地重疊於發光區域EA1、EA2、EA3和EA4。複數個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可以設置在透明顯示面板110中,並且透射區域TA可以設置在兩個相鄰的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之間。第二訊號線和橋接線BL可以設置成在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中彼此間隔開。
第二訊號線可以沿第二方向(X軸方向)延伸,並可以包含例如掃描線SCANL。掃描線SCANL可以向像素P的子像素SP1、SP2、SP3和SP4供應掃描訊號。
橋接線BL可以將複數條觸控線TL中的任一條與觸控感測器TS連接。如圖5所示,沿X軸方向延伸的橋接線BL可以包含子橋接線SBL,其沿Y軸方向延伸以與觸控感測器TS連接。橋接線BL的子橋接線SBL可以通過第二接觸孔CH2連接到複數條觸控線TL中的任一條。此外,橋接線BL的子橋接線SBL可以在沿第二方向(X軸方向)延伸的同時,通過第三接觸孔CH3連接到佈置在第二方向(X軸方向)上的至少兩個觸控感測器TS。
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複數條觸控線TL可以設置在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而不是在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中,由此可以防止由於複數條觸控線TL導致透光率劣化。如圖3所示,沿第二方向(X軸方向)延伸的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在彼此相鄰的透射區域TA之間交叉。當與透射區域TA交叉的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的寬度增加時,可以減小透射區域TA的尺寸。
當複數條觸控線TL設置在第二非透光區域NTA2中時,第二非透光區域NTA2的寬度增加以設置大量的線路,而透光區域TA的尺寸減小。亦即,可能出現透明顯示面板110的透光率由於複數條觸控線TL而降低的問題。
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複數條觸控線TL設置在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中,並且僅一條用於連接複數個觸控感測器TS的橋接線BL設置在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中。因此,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可以減小或最小化由於複數條觸控線TL和橋接線BL導致的透射區域TA的尺寸減小或透光率的降低。
觸控感測器TS可以設置在透射區域TA中。觸控感測器TS可以設置在複數個透射區域TA的每一個中,並可以在使用者接觸期間改變電容。觸控驅動器(圖未示出)可以通過複數條觸控線TL連接到複數個觸控感測器TS,以檢測複數個觸控感測器TS的電容變化。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4和圖5更詳細地描述複數個觸控感測器與複數條觸控線之間的連接關係。
圖4是示出複數個觸控區塊與複數個觸控線之間的連接關係的視圖;以及圖5是示出一個觸控區塊中複數條觸控線與複數個觸控感測器之間的連接關係的視圖。
參照圖4和圖5,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可以包含複數個觸控區塊TB。複數個觸控區塊TB中的每一個可以包含:複數個像素P;以及複數個透射區域TA,設置以與複數個像素P一一對應,以作為用於確定使用者觸控位置的基本單元。
如圖5所示,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可以包含透射區域TA中的觸控感測器。例如,複數個觸控區塊TB中的每一個可以包含12×15個像素P和12×15個觸控感測器TS。在這種情況下,當影像解析度為1920×1080時,觸控解析度可以為160×72。
此時,觸控感測器TS可以包含觸控感測器電極TSE。觸控感測器電極TSE可以由與像素P的陰極電極CE相同的層中的相同材料形成。在這種情況下,觸控感測器電極TSE和陰極電極CE可以設置成彼此間隔開。
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由於複數條觸控線TL中的每一條都連接到複數個觸控區塊TB中的一個,因此可以感測設置在連接的觸控區塊TB中的觸控感測器TS的電容變化。也就是說,設置在透明顯示面板110中的複數條觸控線TL可以與複數個觸控區塊TB一一對應。因此,觸控線TL的數量可以與透明顯示面板110中的觸控區塊TB的數量相同。例如,當觸控區塊TB的數量為160×72時,觸控線TL也可以是160×72,並可以連接到觸控驅動器TIC。
如上所述,為了形成與觸控區塊TB的數量一樣多的觸控線TL,至少兩條觸控線TL應該設置在一個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中。例如,如圖3和圖5所示,當影像解析度為1920×1080,而觸控解析度為160×72時,六條觸控線TL1、TL2、TL3、TL4、TL5和TL6可以設置在一個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中,以在透明顯示面板110中形成160×72條觸控線TL。
如圖5所示,設置在一個觸控區塊TB中的複數個觸控感測器TS可以連接到設置在一個觸控區塊TB中的複數條觸控線TL中的一條。例如,十二個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可以設置在一個觸控區塊TB中,且六條觸控線TL1、TL2、TL3、TL4、TL5和TL6可以設置在十二個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中的每一個中。因此,一個觸控區塊TB可以設置有72條觸控線TL1、...、TL72。在這種情況下,設置在一個觸控區塊TB中的複數個觸控感測器TS可以連接到72條觸控線TL1、...、TL72中的一條的一條特定觸控線TL。此時,特定觸控線TL可以透過沿第二方向(X軸方向)延伸的橋接線BL連接到沿第二方向(X軸方向)排列的複數個觸控感測器TS。
如所描述的,複數條觸控線TL中的每一條可以與觸控區塊TB一一對應。每一條觸控線TL將設置在相應觸控區塊TB中的複數個觸控感測器TS連接到觸控驅動器TIC。詳細地,每一條觸控線TL可以將從設置在觸控區塊TB中的觸控感測器TS提供的改變電容傳送到觸控驅動器TIC。觸控驅動器TIC可以感測電容中的變化,並可以確定使用者的觸控位置。此外,每一條觸控線TL可以將從觸控驅動器TIC產生的感測電壓提供給設置在觸控區塊TB中的觸控感測器TS。
回頭參考圖3,觸控感測器TS可以透過設置在透射區域TA中的觸控接觸部分TCT(也稱為觸控感測器接觸部分)、觸控連接線TCL和橋接線BL連接到複數條觸控線TL中的任一條。詳細地,觸控連接線TCL可以設置在橋接線BL與觸控接觸部分TCT之間,使得其一端可以連接到橋接線BL,而其另一端可以連接到觸控接觸部分TCT。橋接線BL可以通過第二接觸孔CH2連接到複數條觸控線TL中的任一條。結果,觸控感測器TS可以連接到觸控接觸部分TCT,從而透過觸控接觸部分TCT、觸控連接線TCL和橋接線BL連接到複數條觸控線TL中的任一條。
在以下,將參照圖6至圖13更詳細地描述觸控感測器TS與像素P的陰極電極的連接結構、觸控感測器TS與觸控線TL的連接結構、以及像素P的陰極電極CE與共同電源線VSS的連接結構。
圖6是沿圖3之I-I'線所截取的剖面圖;圖7是沿圖3之II-II'線所截取的剖面圖;圖8A是沿圖3之III-III'線所截取的剖面圖;圖8B是示出圖8A之修改示例的剖面圖;圖8C是示出圖8A之另一修改示例的剖面圖;圖9是示出設置陰極電極、觸控感測器電極、第一底切結構、第二底切結構和第三底切結構的示例的視圖;圖10是示出與圖6所示之第一底切結構比較的另一底切結構的視圖;圖11是與圖6所示的第一底切結構比較的其他底切結構的視圖;圖12是示出圖3之修改示例的視圖;以及圖13是沿圖12之IV-IV'線所截取的剖面圖。
參照圖3、圖6至圖13,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的第一基板111可以包含:複數個透射區域TA;以及非透射區域NTA,其包含設置在相鄰的透射區域TA之間的複數個發光區域EA。非透射區域NTA可以包含: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沿第一方向(Y軸方向)延伸;以及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沿第二方向(X軸方向)延伸。
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包含電路區域CA1、CA2、CA3和CA4,其中設置至少一個電晶體和一個電容器,並可以設置有像素電源線VDD、共同電源線VSS、參考線REF、資料線DL和觸控線TL,這些線沿第一方向(Y軸方向)延伸並設置以不重疊於電路區域CA1、CA2、CA3和CA4。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可以設置有沿第二方向(X軸方向)延伸的第二訊號線和橋接線。
該至少一個電晶體可以包含:驅動電晶體TFT;開關電晶體;以及感測電晶體。
開關電晶體按照供應給掃描線的掃描訊號進行切換,以將從資料線供應的資料電壓充電到電容器中。感測電晶體作用以根據感測訊號感測驅動電晶體TFT的臨界電壓差異,這是造成影像品質劣化的原因。驅動電晶體TFT根據充入電容器的資料電壓進行切換,以從像素電源線VDD供應的電源產生資料電流,從而將資料電流供應給子像素SP1、SP2、SP3和SP4的第一電極120。驅動電晶體TFT可以包含:主動層ACT;閘極電極GE;源極電極SE;以及汲極電極DE。
詳細地,遮光層LS可以設置在第一基板111上方。遮光層LS作用以遮蔽外部光入射到設置有驅動電晶體TFT的區域中的主動層ACT上。遮光層LS可以由鉬(Mo)、鋁(Al)、鉻(Cr)、金(Au)、鈦(Ti)、鎳(Ni)、釹(Nd)和銅(Cu)中的任何一種或其合金組成的單層或多層形成。
如圖6至圖8C所示,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像素電源線VDD、共同電源線VSS、參考線REF、資料線DL和觸控線TL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與遮光層LS形成在相同的層中。例如,一些觸控線TL(TL2和TL5)、像素電源線VDD、參考線REF和共同電源線VSS可以由與遮光層LS相同的層中的相同材料形成。在圖6至圖8C中,第二觸控線TL2、像素電源線VDD、參考線REF、共同電源線VSS和第五觸控線TL5示出為與遮光層LS形成在相同的層中,但不限於此。
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與遮光層LS形成在相同的層中的訊號線可以根據像素電源線VDD、共同電源線VSS、參考線REF、資料線DL和觸控線TL的排列順序而變化。然而,在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設置成彼此相鄰的兩條訊號線可以不設置在與遮光層LS相同的層中。也就是說,相鄰的兩條訊號線中的一條可以設置在與遮光層LS相同的層中,而兩條相鄰的訊號線中的另一條可以設置在與遮光層LS不同的層中,例如,在與閘極電極GE或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相同的層中。因此,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可以確保訊號線之間的間距。
如圖8A至圖8C所示,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觸控連接線TCL可以在與遮光層LS相同的層中由與遮光層LS相同的材料形成。觸控連接線TCL的一端可以通過第三接觸孔CH3連接到橋接線BL,而其另一端可以通過第六接觸孔CH6連接到觸控接觸部分TCT。此時,由於觸控連接線TCL從設置在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中的橋接線BL延伸到設置在透射區域TA的觸控接觸部分TCT,因此觸控連接線TCL毫無選擇只能與第一底切結構UC1交叉。第一底切結構UC1可以透過濕蝕刻製程形成。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可以與遮光層LS形成在相同的層中,以防止觸控連接線TCL在用於形成第一底切結構UC1的濕蝕刻製程中丟失。
緩衝層BF可以設置在觸控線TL2和TL5、像素電源線VDD、參考線REF、共同電源線VSS和觸控連接線TCL上方。緩衝層BF用於保護電晶體TFT免受水滲透通過易受濕氣滲透的第一基板111,並可以由無機層形成,該無機層例如氧化矽層(SiOx)、氮化矽層(SiNx)、或多層SiOx和SiNx。
主動層ACT可以設置在緩衝層BF上方。主動層ACT可以由矽基半導體材料或氧化物基半導體材料形成。
閘極絕緣層GI可以設置在主動層ACT上方。閘極絕緣層GI可以設置在非透射區域NTA中,並可以不設置在透射區域TA的至少一部分中以提高透射區域TA中的透光率並形成第一底切結構UC1。閘極絕緣層GI可以由無機層形成,該無機層例如氧化矽層(SiOx)、氮化矽層(SiNx)、或多層SiOx和SiNx。
閘極電極GE可以設置在閘極絕緣層GI上方。閘極電極GE可以由鉬(Mo)、鋁(Al)、鉻(Cr)、金(Au)、鈦(Ti)、鎳(Ni)、釹(Nd)和銅(Cu)中的一種或其合金組成的單層或多層形成。
如圖7所示,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電源連接線VCL可以在與閘極電極GE相同的層中由與閘極電極GE相同的材料形成。電源連接線VCL的一端可以通過第一接觸孔CH1連接到共同電源線VSS,而其另一端可以通過第四接觸孔CH4連接到陰極接觸部分CCT。
在圖7中,電源連接線VCL示出為通過第一接觸孔CH1直接連接到共同電源線VSS,但不限於此。在另一實施例中,電源連接線VCL可以使用設置在與電源連接線VCL不同的層中的獨立連接圖案(圖未示出)連接到共同電源線VSS。例如,連接圖案可以設置在與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相同的層中,並可以直接連接到共同電源線VSS。電源連接線VCL可以藉由通過接觸孔連接到連接圖案來電性連接到共同電源線VSS。
另外,如圖8A所示,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第一橋接線BL1可以在與閘極電極GE相同的層中由與閘極電極GE相同的材料形成。詳細地,橋接線BL可以包含:第一橋接線BL1,在與閘極電極GE相同的層中由與閘極電極GE相同的材料形成;以及第二橋接線BL2,在與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相同的層中由與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相同的材料形成。第一橋接線BL1可以設置在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中與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重疊的區域中,因此可以通過第二接觸孔CH2連接到觸控線TL1中的一個。第二橋接線BL2可以設置在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中不與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重疊的區域中,因此可以通過第七接觸孔CH7連接到第一橋接線BL1。
在圖8A中,橋接線BL示出為由兩層形成,但不限於此。在另一實施例中,橋接線BL可以僅由第一橋接線BL1形成,該第一橋接線BL1在與閘極電極GE相同的層中由與閘極電極GE相同的材料形成。第一橋接線BL1可以通過在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中不與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重疊的區域中的第二接觸孔CH2連接到複數條觸控線TL中的一條。此外,第一橋接線BL1可以沿第二方向(X軸方向)延伸,從而可以通過第三接觸孔CH3連接到觸控連接線TCL。在一個實施例中,觸控連接線TCL包含子橋接線SBL,如圖5所示。
在圖8A和圖8B中,橋接線BL示出為連接到與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設置在相同層中的觸控線TL1,但不限於此。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8C所示,橋接線BL可以連接到與遮光層LS設置在相同層中的觸控線TL2。
層間介電層ILD可以設置在閘極電極GE、電源連接線VCL和第一橋接線BL1上方。層間介電層ILD可以設置在非透射區域NTA中,並可以不設置在透射區域TA的至少一部分中,以提高透射區域TA中的透光率並形成第一底切結構UC1。層間介電層ILD可以由無機層形成,該無機層例如氧化矽層(SiOx)、氮化矽層(SiNx)、或多層SiOx和SiNx。
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可以設置在層間介電層ILD上方。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可以通過穿過閘極絕緣層GI和層間電介質層ILD的第五接觸孔CH5連接到主動層ACT。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可以由鉬(Mo)、鋁(Al)、鉻(Cr)、金(Au)、鈦(Ti)、鎳(Ni)、釹(Nd)和銅(Cu)中的一種或其合金組成的單層或多層形成。
如圖6至圖8C所示,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像素電源線VDD、共同電源線VSS、參考線REF、資料線DL和觸控線TL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在與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相同的層中。例如,複數條觸控線TL中的一些觸控線TL1、TL3、TL4和TL6可以在與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相同的層中由與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相同的材料形成,但不限於此。
而且,如圖7所示,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陰極接觸部分CCT可以在與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相同的層中由與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相同的材料形成。陰極接觸部分CCT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第二底切結構UC2曝露,並且陰極電極CE可以連接到陰極接觸部分CCT的曝露上表面。陰極接觸部分CCT可以通過第四接觸孔CH4連接到電源連接線VCL,並可以將從共同電源線VSS供應的電源通過電源連接線VCL傳送到陰極電極CE。
此外,如圖8A至圖8C所示,在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陰極接觸部分CCT可以在與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相同的層中由與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相同的材料形成。觸控接觸部分TCT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第三底切結構UC3曝露,並且觸控感測器電極TSE可以連接到曝露的上表面。觸控接觸部分TCT可以通過第六接觸孔CH6連接到觸控連接線TCL,並可以通過觸控連接線TCL和橋接線BL將觸控感測器電極TSE的電容變化傳送到觸控線TL。
如圖8A至圖8C所示,當橋接線BL由兩層形成時,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第二橋接線BL2可以在與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相同的層中由與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相同的材料形成。第二橋接線BL2可以設置在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中不與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重疊的區域中,並可以通過第七接觸孔CH7在一端連接到第一橋接線BL1。第二橋接線BL2可以通過第三接觸孔CH3連接到觸控連接線TCL。
用於絕緣驅動電晶體TFT的鈍化層PAS可以設置在源極電極SE、汲極電極DE、陰極接觸部分CCT和觸控接觸部分TCT上方。層間介電層ILD可以設置在非透射區域NTA中,並可以不設置在透射區域TA的至少一部分中,以提高透射區域TA中的透光率並形成第一底切結構UC1。
此外,鈍化層PAS可以設置為使得陰極接觸部分CCT的至少一部分被曝露出來,用於形成第二底切結構UC2。鈍化層PAS可以設置為使得觸控接觸部分TCT的至少一部分被曝露出來,用於形成第三底切結構UC3。
鈍化層PAS可以由無機層形成,該無機層例如氧化矽層(SiOx)、氮化矽層(SiNx)、或多層SiOx和SiNx。
平坦層PLN可以設置在鈍化層PAS上方,該平坦層PLN用於平坦化由於驅動電晶體TFT和複數條訊號線引起的階差。層間介電層ILD可以設置在非透射區域NTA中,並可以不設置在透射區域TA的至少一部分中,以提高透射區域TA中的透光率並形成第一底切結構UC1。
平坦層PLN可以由有機層形成,該有機層例如丙烯酸樹脂、環氧樹脂、酚醛樹脂、聚醯胺樹脂和聚醯亞胺樹脂。
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第一底切結構UC1可以使用平坦層PLN和複數個無機絕緣層例如鈍化層PAS、層間介電層ILD和閘極絕緣層GI來形成。詳細地,在第一底切結構UC1中,平坦層PLN可以形成為比複數個無機絕緣層(例如,鈍化層PAS、層間介電層ILD和閘極絕緣層GI)更向透射區域TA突出。因此,第一底切結構UC1可以曝露平坦層PLN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並可以與緩衝層BF形成間隙空間,而無需在曝露的下表面下方設置複數個無機絕緣層。
第一底切結構UC1可以透過濕蝕刻製程來形成。用於形成第一底切結構UC1的濕式蝕刻製程可以是等向性蝕刻。因此,在第一底切結構UC1中,從平坦層PLN的一端到複數個無機絕緣層的一端的第一間隔距離d1可以與從平坦層PLN的下表面至緩衝層BF的上表面的第二間隔距離d2相同。此時,第一底切結構UC1的第一間隔距離d1應具有最小距離值,例如2微米或更大,以確保陰極電極CE與觸控感測器電極TSE的分離。因此,由於第一底切結構UC1的第二間隔距離d2應大於或等於2微米,因此鈍化層PAS、層間介電層ILD和閘極絕緣層GI的厚度之和可以大於或等於2微米。
第一底切結構UC1可以設置在透射區域TA中,並可以具有平面閉合形狀。例如,第一底切結構UC1可以設置以沿透射區域TA的邊緣圍繞觸控感測器TS,如圖9所示。
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有機發光層130和第二電極140可以透過第一底切結構UC1在非透射區域NTA與透射區域TA之間分離而不連續。詳細地,設置在非透射區域NTA中的有機發光層131和設置在透射區域TA中的有機發光層132可以透過第一底切結構UC1彼此分離。此外,設置在非透射區域NTA中的第二電極CE和設置在透射區域TA中的第二電極TSE也可以透過第一底切結構UC1彼此分離。在這種情況下,設置在非透射區域NTA中的第二電極CE可以是構成發光元件的陰極電極CE,而設置在透射區域TA中的第二電極TSE可以是構成觸控感測器TS的觸控感測器電極TSE。
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可以使用平坦層PLN和複數個無機絕緣層形成第一底切結構UC1,從而可以防止由於第一底切結構UC1而降低透光率。
如圖10所示,可以使用比複數個無機絕緣層更向透射區域TA突出的單獨金屬圖案121形成第一底切結構UC1。金屬圖案121可以在與第一電極120相同的層中由與第一電極120相同的材料形成,並可以設置為與第一電極120間隔開。在這種情況下,由於金屬圖案121由不透明的金屬材料製成,因此提供金屬圖案121的區域不能是透射區域TA,而可以是非透射區域NTA。亦即,由於圖10所示的第一底切結構UC1會降低透光率,因此不是為較佳的。
如圖11所示,可以使用比複數個無機絕緣層更向透射區域TA突出的堤部125形成第一底切結構UC1。由於堤部125與有機發光層130直接接觸,因此堤部125應由具有良好除氣性(out-gassing)的材料製成。例如,堤部125可以由聚醯亞胺製成。由於聚醯亞胺與無機層不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因此金屬圖案123可以設置在堤部125與鈍化層PAS之間,使得堤部125不與鈍化層PAS分離。金屬圖案123可以在與第一電極120相同的層中由與第一電極120相同的材料形成,並可以設置成與第一電極120間隔開。在這種情況下,由於金屬圖案123由不透明的金屬材料製成,因此設置金屬圖案123的區域不能是透射區域TA,而可以是非透射區域NTA。亦即,由於圖11所示的第一底切結構UC1會降低透光率,因此不是為較佳的。
因此,與圖10和圖11所示的第一底切結構UC1相比,圖6至圖8C所示的第一底切結構UC1可以防止透光率的損失。
同時,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可以使用平坦層PLN和鈍化層PAS形成第二底切結構UC2。詳細地,第二底切結構UC2可以以使平坦層PLN在朝設置共同電源線VSS的方向上比鈍化層PAS更突出的方式來形成。因此,第二底切結構UC2可以曝露平坦層PLN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並可以曝露陰極接觸部分CCT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而不在曝露的下表面下方設置鈍化層PAS。
第二底切結構UC2可以設置在第一底切結構UC1所設置處的區域的外部。詳細地,第二底切結構UC2可以設置在第一底切結構UC1與發光區域EA之間,如圖9所示。
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陰極電極CE可以透過第二底切結構UC2連接到陰極接觸部分CCT。詳細地,陰極接觸部分CCT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第二底切結構UC2曝露出來。陰極電極CE可以沉積在陰極接觸部分CCT的曝露上表面的上方,因此可以連接到陰極接觸部分CCT。
而且,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第三底切結構UC3可以使用平坦層PLN和鈍化層PAS來形成。詳細地,第三底切結構UC3可以以使平坦層PLN在朝設置橋接線BL的方向上比鈍化層PAS更突出的方式來形成。因此,第三底切結構UC3可以曝露平坦層PLN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並可以曝露觸控接觸部分TCT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而不在曝露的下表面下方設置鈍化層PAS。
第三底切結構UC3可以設置在第一底切結構UC1所設置處的區域的內部。詳細地,第三底切結構UC3可以設置在觸控感測器TS中,如圖9所示。
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觸控感測器電極TSE可以透過第三底切結構UC3連接到觸控接觸部分TCT。詳細地,第三底切結構UC3曝露觸控接觸部分TCT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觸控感測器電極TSE可以沉積在觸控接觸部分TCT的曝露的上表面上,而因此可以連接至觸控接觸部分TCT。
包含第一電極120、有機發光層130和陰極電極CE的發光元件以及堤部125可以設置在平坦層PLN上方。
第一電極120可以針對子像素SP1、SP2、SP3和SP4中的每一個設置在平坦層PLN上方。第一電極120不設置在透射區域TA中。
第一電極120可以連接至驅動電晶體TFT。詳細地,第一電極120可以通過穿過平坦層PLN和鈍化層PAS的接觸孔(圖未示出)連接到驅動電晶體TFT的源極電極SE和汲極電極DE中的一個。
第一電極120可以由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屬材料形成,該金屬材料例如:鋁和鈦的疊層結構(Ti/Al/Ti)、鋁和ITO的疊層結構(ITO/Al/ITO)、Ag合金、Ag合金和ITO的疊層結構(ITO/Ag合金/ITO)、MoTi合金、以及MoTi合金和ITO的疊層結構(ITO/MoTi合金/ITO)。Ag合金可以是銀(Ag)、鈀(Pd)、銅(Cu)等的合金。MoTi合金可以是鉬(Mo)和鈦(Ti)的合金。第一電極120可以是陽極電極。
堤部125可以設置在平坦層PLN上方。堤部125可以設置以至少部分地覆蓋第一電極120的邊緣並曝露第一電極120的一部分。因此,堤部125可以防止發光效率由於電流集中在第一電極120的一端而劣化的問題。
堤部125可以界定子像素SP1、SP2、SP3和SP4的發光區域EA1、EA2、EA3和EA4。每一個子像素SP1、SP2、SP3和SP4的發光區域EA1、EA2、EA3和EA4表示其中依序堆疊第一電極120、有機發光層130和陰極電極CE的區域,並且來自第一電極120的電洞和來自陰極電極CE的電子在有機發光層130中彼此結合以發光。在這種情況下,其中設置堤部125的區域可以變成非發光區域NEA,因為不從其發射光,而其中沒有設置堤部125且曝露第一電極的區域可以變成發光區域EA。
堤部125可以由有機層形成,該有機層例如丙烯酸樹脂、環氧樹脂、酚醛樹脂、聚醯胺樹脂和聚醯亞胺樹脂。
有機發光層130可以設置在第一電極120上方。有機發光層130可以包含:電洞傳輸層;發光層;以及電子傳輸層。在此情況下,當電壓施加於第一電極120和陰極電極CE時,電洞和電子分別透過電洞傳輸層和電子傳輸層移動到發光層,並在發光層中彼此結合以發光。
在一個實施例中,有機發光層130可以是共同設置於子像素SP1、SP2、SP3和SP4中的共同層。在此情況下,發光層可以是用於發射白光的白色發光層。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有機發光層130的發光層可以針對每一個子像素SP1、SP2、SP3和SP4而形成。例如,用於發射綠光的綠光發光層可以設置在第一子像素SP1中,用於發射紅光的紅光發光層可以設置在第二子像素SP2中,用於發射藍光的藍光發光層可以設置在第三子像素SP3中,而用於發射白光的白光發光層可以設置在第四子像素SP4中。在這種情況下,有機發光層130的發光層不會設置在透射區域TA中。
有機發光層130可以透過第一底切結構UC1在非透射區域NTA與透射區域TA之間分離而不連續。詳細地,設置在非透射區域NTA中的有機發光層130的有機發光層131和設置在透射區域TA中的有機發光層130的有機發光層132可以透過第一底切結構UC1彼此分離。亦即,設置在非透射區域NTA中的有機發光層130的有機發光層131和設置在透射區域TA中的有機發光層130的有機發光層132可以透過第一底切結構UC1彼此間隔開。
第二電極140可以設置在有機發光層130和堤部125上方。當第二電極140沉積在整個表面上時,第二電極140可以透過第一底切結構UC1在非透射區域NTA與透射區域TA之間分離而不連續。詳細地,第二電極140可以透過第一底切結構UC1分為設置在非透射區域NTA中的第二電極CE和設置在透射區域TA中的第二電極TSE。
設置在非透射區域NTA中的第二電極CE可以是陰極電極CE,並可以是構成發光元件的元件。陰極電極CE可以連接到由第二底切結構UC2曝露的陰極接觸部分CCT,以接收來自共同電源線VSS的電源。陰極電極CE可以是共同設置在子像素SP1、SP2、SP3和SP4中以向子像素施加相同電壓的共同層。
設置在透射區域TA中的第二電極TSE可以是觸控感測器電極TSE,並可以是構成觸控感測器TS的元件。觸控感測器電極TSE可以連接到由第三底切結構UC3曝露的觸控接觸部分TCT,以向觸控線TL提供電容變化。
包含陰極電極CE和觸控感測器電極TSE的第二電極140可以由諸如ITO和IZO的可透射光的透明導電材料(TCO)形成,或者由諸如鎂(Mg)、銀(Ag)、或鎂(Mg)和銀(Ag)的合金的半透射導電材料形成。當第二電極140由半透射導電材料形成時,可以透過微共振腔提高發光效率。
封裝層150可以設置在發光元件和觸控感測器TS上方。封裝層150可以設置在陰極電極CE和觸控感測器電極TSE上方,以至少部分地覆蓋陰極電極CE和觸控感測器電極TSE。
封裝層150用以防止氧氣或水滲透到有機發光層130、陰極電極CE和觸控感測器電極TSE中。為此,封裝層150可以包含至少一個無機層和至少一個有機層。
同時,儘管在圖5和圖8A至圖8C中沒有顯示,但覆蓋層可以另外設置在第二電極140與封裝層150之間。
濾色片CF可以設置在封裝層150上方。濾色片CF可以設置在面向第一基板111的第二基板112的一個表面的上方。在此情況下,設置有封裝層150的第一基板111和設置有濾色片CF的第二基板112可以透過黏著層160而彼此接合。此時,黏著層160可以是透明光學樹脂(OCR)層或透明光學膠(OCA)薄膜。
可以針對每一個子像素SP1、SP2、SP3和SP4設置要被圖案化的濾色片CF。詳細而言,濾色片CF可以包含:第一濾色片;第二濾色片;以及第三濾色片。第一濾色片可以設置以對應於第一子像素SP1的第一發光區域EA1,並可以是透射綠光的綠色濾色片。第二濾色片可以設置以對應於第二子像素SP2的第二發光區域EA2,並可以是透射紅光的紅色濾色片。第三濾色片可以設置以對應於第三子像素SP3的第三發光區域EA3,並可以是透射藍光的藍色濾色片。
黑色矩陣BM可以設置在濾色片CF之間。黑色矩陣BM可以設置在子像素SP1、SP2、SP3和SP4之間,以防止相鄰的子像素SP1、SP2、SP3和SP4之間發生顏色混合。此外,黑色矩陣BM可以防止從外部入射的光被設置在子像素SP1、SP2、SP3和SP4之間的複數條線反射。
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觸控感測器的觸控感測器電極TSE和發光元件的陰極電極CE可以透過第一底切結構UC1形成在相同的層中。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具有簡單的觸控製程,且無需為觸控感測器電極TSE添加單獨的遮罩。
此外,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可以使用平坦層PLN和複數個無機絕緣層形成第一底切結構UC1,從而可以形成第一底切結構UC1而不會損失透光率。
此外,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觸控線TL可以設置在發光元件下方,由此可以防止像素P的發光效率由於觸控線TL而劣化。
此外,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可以將觸控線TL設置以不重疊於電路區域CA1、CA2、CA3和CA4,從而可以減少或最小化電路元件的影響,並可以提高寄生電容的均勻性。
此外,在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110中,複數條觸控線TL可以設置在第一非透射區域NTA1中,並且用於連接複數個觸控感測器TS的僅一條橋接線BL可以設置在第二非透射區域NTA2,因此可以最小化由於複數條觸控線TL和橋接線BL引起的透射區域TA的尺寸減小或透光率減小。
在圖6至圖8C中,複數條觸控線TL示出為設置在與至少一條第一訊號線相同的層中,但不限於此。
在另一實施例中,複數條觸控線TL可以設置在與第一訊號線不同的層中,如圖12和圖13所示。第一鈍化層PAS1可以設置在第一訊號線上方。複數條觸控線TL可以設置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方,且第二鈍化層PAS2可以設置在複數條觸控線TL上方。
在透明顯示面板110中,複數條觸控線TL可以設置在第一鈍化層PAS1上方,並且它們與第一訊號線的水平距離和垂直距離可以增加,從而可以減少複數條觸控線TL的寄生電容。
此外,在透明顯示面板110中,複數條觸控線TL可以設置在與第一訊號線不同層的上方,由此在設計複數條觸控線TL時可以減少由第一訊號線引起的空間限制。因此,透明顯示面板110可以設計為使得複數條觸控線TL之間沒有間隔距離差,並可以提高複數條觸控線TL之間的寄生電容的均勻性。
根據本發明,可以獲得以下有利的效果。
在本發明中,觸控感測器的觸控感測器電極和發光元件的陰極電極可以同時使用第一底切結構來形成,從而可以簡化觸控製程,並且不需要額外用於觸控感測器電極TSE的單獨遮罩。
此外,在本發明中,可以使用平坦層和複數個無機絕緣層形成第一底切結構,由此可以避免透光率的損失。
此外,在本發明中,觸控線可以設置以不重疊於電路區域,從而可以將電路元件的影響降到最低,且同時可以提高寄生電容的均勻性。
對於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來說,顯而易見的是,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和圖式的限制,在不脫離發明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可以在本發明中進行各種替換、修改和變化。因此,本發明的範圍是由所附的請求項所界定,並且旨在從請求項的含義、範圍和均等概念衍生的所有變化或修改都屬於本發明的範圍。
100:透明顯示裝置 110:透明顯示面板 111:第一基板 112:第二基板 120:第一電極 121:金屬圖案 123:金屬圖案 125:堤部 130:有機發光層 131:有機發光層 132:有機發光層 140:第二電極 150:封裝層 160:黏著層 205:掃描驅動器 ACT:主動層 BF:緩衝層 BL:橋接線 BL1:第一橋接線 BL2:第二橋接線 BM:黑色矩陣 CA1:電路區域、第一電路區域 CA2:電路區域、第二電路區域 CA3:電路區域、第三電路區域 CA4:電路區域、第四電路區域 CCT:陰極接觸部分 CE:陰極電極、第二電極 CF:濾色片 CH1:第一接觸孔 CH2:第二接觸孔 CH3:第三接觸孔 CH4:第四接觸孔 CH5:第五接觸孔 CH6:第六接觸孔 CH7:第七接觸孔 d1:第一間隔距離 d2:第二間隔距離 DA:顯示區域 DE:汲極電極 DL:資料線 DL1:資料線、第一資料線 DL2:資料線、第二資料線 DL3:資料線、第三資料線 DL4:資料線、第四資料線 EA:發光區域 EA1:第一發光區域、發光區域 EA2:第二發光區域、發光區域 EA3:第三發光區域、發光區域 EA4:第四發光區域、發光區域 GE:閘極電極 GI:閘極絕緣層 ILD:層間介電層 LS:遮光層 NDA:非顯示區域 NEA:非發光區域 NTA:非透射區域 NTA1:第一非透射區域 NTA2:第二非透射區域 P:像素 PA:銲墊區域 PAS:鈍化層 PAS1:第一鈍化層 PAS2:第二鈍化層 PLN:平坦層 REF:參考線 SBL:子橋接線 SCANL:掃描線 SE:源極電極 SL1:第一訊號線 SL2:第二訊號線 SP1:第一子像素、子像素 SP2:第二子像素、子像素 SP3:第三子像素、子像素 SP4:第四子像素、子像素 TA:透射區域 TB:觸控區塊 TCL:觸控連接線 TCT:觸控接觸部分 TFT:驅動電晶體 TIC:觸控驅動器 TL,TL1 TL2,TL3,TL4,TL5,TL6〜TL72:觸控線 TS:觸控感測器 TSE:觸控感測器電極、第二電極 UC1:第一底切結構 UC2:第二底切結構 UC3:第三底切結構 VCL:電源連接線 VDD:像素電源線 VSS:共同電源線
BL:橋接線
CA1:電路區域、第一電路區域
CA2:電路區域、第二電路區域
CA3:電路區域、第三電路區域
CA4:電路區域、第四電路區域
CCT:陰極接觸部分
CH1:第一接觸孔
CH2:第二接觸孔
CH3:第三接觸孔
DL:資料線
DL1:資料線、第一資料線
DL2:資料線、第二資料線
DL3:資料線、第三資料線
DL4:資料線、第四資料線
NTA1:第一非透射區域
NTA2:第二非透射區域
REF:參考線
SCANL:掃描線
TA:透射區域
TCL:觸控連接線
TCT:觸控接觸部分
TL,TL1,TL2,TL3,TL4,TL5,TL6:觸控線
TS:觸控感測器
VCL:電源連接線
VDD:像素電源線
VSS:共同電源線

Claims (20)

  1. 一種透明顯示裝置,包括: 一基板,設置有複數個透射區域和一非透射區域,該非透射區域包含設置在彼此相鄰的該透射區域之間的複數個發光區域; 複數個發光元件,設置在該基板上方的該複數個發光區域的每一個中; 複數個觸控感測器,設置在該基板上方的該複數個透射區域的每一個中; 複數條觸控線,設置在該基板上方的該非透射區域中並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複數條橋接線,設置在該基板上方的該非透射區域中並沿一第二方向延伸,以將設置在該第二方向上的至少兩個觸控感測器與該複數條觸控線中的一條電性連接。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 一第一電極,設置在該基板上方的該些發光區域的每一個中; 一發光層,設置在該第一電極上方;以及 一第二電極,設置在該發光層上方, 其中,該第二電極包含一陰極電極,設置在該非透射區域中以構成該發光元件、以及一觸控感測器電極,設置在該透射區域中以構成該觸控感測器。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底切結構,沿該透射區域的一邊緣設置,其中,該陰極電極和該觸控感測器電極透過該第一底切結構彼此間隔開。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 複數個無機絕緣層,設置在該基板上方的該非透射區域中,並由一無機材料製成;以及 一平坦層,設置在該複數個無機絕緣層上方的該非透射區域中,並由一有機材料製成, 其中,該第一底切結構設置為使得該平坦層比該複數個無機絕緣層更向該透射區域突出。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 一共同電源線,設置在該基板上方的該非透射區域中並沿該第一方向延伸, 一陰極接觸部分,設置在該共同電源線與該透射區域之間;以及 一電源連接線,將該陰極接觸部分與該共同電源線電性連接, 其中,該陰極電極透過該陰極接觸部分電性連接至該共同電源線。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底切結構,其曝露該陰極接觸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其中,該陰極電極與由該第二底切結構曝露的該陰極接觸部分直接接觸。
  7. 如請求項2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 一觸控接觸部分,設置在該透射區域中;以及 一觸控連接線,將該觸控接觸部分與該橋接線電性連接, 其中,該觸控感測器電極透過該觸控接觸部分電性連接至該觸控線。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三底切結構,其曝露該觸控接觸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其中,該觸控感測器電極與由該第三底切結構曝露的該觸控接觸部分直接接觸。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其中,該橋接線電性連接至該複數條觸控線中的一條,並電性連接至該些觸控連接線的至少兩條,該些觸控連接線電性連接至設置在該第二方向上的至少兩個觸控感測器中的每一個。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 一驅動電晶體,設置在該基板與該第一電極之間;以及 一遮光層,設置在該基板與該驅動電晶體之間, 其中,該觸控連接線與該遮光層設置在相同的層中。
  11. 如請求項2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其中,該複數條觸控線設置以至少部分地重疊於該基板和該第一電極之間的該複數個發光區域。
  12. 一種透明顯示裝置,包括: 一基板,設置有一顯示區域和一非顯示區域,該顯示區域包含複數個透射區域和設置在彼此相鄰的該些透射區域之間的一非透射區域; 複數個觸控區塊,包含複數個像素,設置在該非透射區域中、以及複數個觸控感測器,設置在該複數個透射區域的每一個中; 複數條觸控線,設置在該基板上方,該複數條觸控線的一端連接至一觸控驅動器,並沿一第一方向在該顯示區域中延伸;以及 複數條橋接線,設置在該基板上方,該複數條橋接線的一端連接至該複數條觸控線中的任一條,並沿一第二方向在該顯示區域中延伸。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其中,設置在該基板上方的該些觸控線的數量與設置在該基板上的該些觸控區塊的數量相同。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其中,至少兩條觸控線設置在彼此相鄰的該些透射區域之間,以及 一條橋接線設置在彼此相鄰的該些透射區域之間。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其中,該一條橋接線連接至該複數條觸控線中的一條,並連接至設置在該第二方向上的至少兩個觸控感測器。
  16.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其中,該複數個像素中的每一個包含一陽極電極、一發光層和一陰極電極, 該複數個觸控感測器中的每一個包括一觸控感測器電極,以及 該像素的該陰極電極和該觸控感測器的該觸控感測器電極由在相同層上的相同材料形成。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其中,該觸控感測器電極設置在該透射區域中,而該陰極電極設置在除了設置該觸控感測器電極的區域之外的區域中,以及 該觸控感測器電極與該陰極電極彼此間隔開。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底切結構,設置在該透射區域中,並具有一平面閉合形狀, 其中,該觸控感測器電極與該陰極電極透過該第一底切結構彼此分離。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 一共同電源線,設置在該基板上方的該非透射區域中並沿該第一方向延伸; 一陰極接觸部分,設置在該共同電源線與該第一底切結構之間以接觸該陰極電極;以及 一電源連接線,將該陰極接觸部分與該共同電源線連接。
  20. 如請求項18所述之透明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 一觸控接觸部分,設置在該第一底切結構的該平面閉合形狀中以接觸該觸控感測器電極;以及 一觸控連接線,將該觸控接觸部分與該橋接線電性連接。
TW111125614A 2021-07-30 2022-07-07 透明顯示裝置 TWI8246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100908 2021-07-30
KR1020210100908A KR20230018885A (ko) 2021-07-30 2021-07-30 투명 표시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5772A true TW202305772A (zh) 2023-02-01
TWI824609B TWI824609B (zh) 2023-12-01

Family

ID=82458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5614A TWI824609B (zh) 2021-07-30 2022-07-07 透明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33385A1 (zh)
EP (1) EP4124937A1 (zh)
JP (1) JP7351979B2 (zh)
KR (1) KR20230018885A (zh)
CN (1) CN115701259A (zh)
TW (1) TWI82460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49816A (zh) * 2013-03-15 2014-09-17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的电极板、触摸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3970392B (zh) * 2014-04-18 2019-10-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KR102324830B1 (ko) * 2016-01-26 2021-11-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6938119B2 (ja) * 2016-06-28 2021-09-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入力機能付き透明ディスプレイ
CN108205388A (zh) * 2016-12-19 2018-06-26 镇江华锐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触控透明显示屏
TWI634468B (zh) * 2017-08-18 2018-09-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透明顯示裝置
KR102646719B1 (ko) * 2019-02-22 2024-03-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01259A (zh) 2023-02-07
JP2023020986A (ja) 2023-02-09
KR20230018885A (ko) 2023-02-07
JP7351979B2 (ja) 2023-09-27
EP4124937A1 (en) 2023-02-01
US20230033385A1 (en) 2023-02-02
TWI824609B (zh) 202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6742B (zh) 具有觸控感測器之有機發光顯示器
TWI733121B (zh) 具有觸控感測器之發光顯示裝置
US11977697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US20230200181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sensor
TWI824609B (zh) 透明顯示裝置
US11968877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US20230195253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sensor
TWI838920B (zh) 具有觸控感測器的透明顯示裝置
EP4198696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sensor
US11928285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sensor
US11960676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sensor
KR20230089965A (ko) 투명 표시 장치
KR20230018844A (ko) 투명 표시 장치
KR20230089295A (ko) 투명 표시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