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4673A - 手持式裝置 - Google Patents

手持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4673A
TW202304673A TW111125024A TW111125024A TW202304673A TW 202304673 A TW202304673 A TW 202304673A TW 111125024 A TW111125024 A TW 111125024A TW 111125024 A TW111125024 A TW 111125024A TW 202304673 A TW202304673 A TW 20230467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or
main body
grip
hand
handheld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5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石桃未
中野芳秀
田中大樹
安川謙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Idec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Idec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Idec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46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467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1Supports for sets, e.g. incorporating arm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3/00Controls for manipulators
    • B25J13/02Hand grip contro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79Improving the user comfort or ergonomics
    • H04M1/0281Improving the user comfort or ergonomics for providing single handed use or left/right hand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4Supports for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可在操作時進一步減輕操作者身體負擔之手持式裝置。 在用於將平板T可拆卸地保持之平板保持器1中,具備:保持器主體2,於正側具有載置平板T之基面20;持握部3,配置於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側,設置為能夠至少可採取兩個方向地轉動,用於讓操作者以手持握;以及支撐部4,配置於保持器主體2之背側,以操作者P之前臂Fa之至少一部分從下方支撐。

Description

手持式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可拆卸地保持行動終端之手持式裝置。
日本特開第2021-79539號公報中,記載用於對產業用機器人之控制器或控制機器輸出控制訊號之手持式裝置(1)。手持式裝置(1),具備:保持部(4),用於保持平板或智慧型手機等;以及持握部(3),可旋轉地設置於保持部(4),用於讓操作者(H)持握;且持握部(3)具有符合操作者(H)之手掌的尺寸(參照同公報段落[0021]~[0023]、[0040]及圖2、圖7)。
在使用上述手持式裝置時,將平板(2)保持於保持部(4)(參照同公報之圖4),操作者(H)在以手持握持握部(3)之狀態下進行平板(2)之操作。此時,由於操作者(H)手掌向上持握持握部(3),因此可從下方穩定支撐裝置(1)。(參照同公報之段落[0040]~[0041])。
此外,記載於日本特開第2021-11002號公報之安全開關裝置(21),具備用於固定行動終端(6)之固定機構,該固定機構,具有用於讓作業者以手握住之持握部(34),持握部(34)具有作業者之手(78)之手掌接觸之接觸面(34a)(參照同公報之段落[0022]、[0032]及圖4)。在接觸面(34a),設置用於讓作業者之手(78)朝向持握部(34)壓住之帶(61a、61b)(參照同公報之段落[0040]及圖4)。
在使用上述安全開關裝置(21)時,作業者以手(78)將持握部(34)抓住後,在由帶(61a、61b)將手朝向持握部(34)之接觸面(34a)壓住並固定之狀態下,進行行動終端(6)之操作。在上述公報中記載,作業者能夠以手(78)不從持握部(34)分離之狀態下將裝置(21)以手(78)穩定持有(參照同公報之段落[0041]及圖4)。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21-79539號公報(參照段落[0021]~[0023]、[0040]~[0041]及圖2、圖7)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21-11002號公報(參照段落[0022]、[0032]、[0040]~[0041]及圖4)
[發明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
上述日本特開第2021-79539號公報所記載之習知裝置中,在使用時,能夠將保持部(4)及平板(2)之重量以操作者(H)之手掌從下方穩定支撐,能夠減輕操作者身體之負擔,然而平板(2)大型化而重量變重,則對操作者(H)之手腕或前臂作用大的力矩。其結果,在長時間使用時,有增大操作者(H)身體負擔之疑慮。
此外,上述日本特開第2021-11002號公報所記載之習知裝置中,在使用時,由於將固定機構及行動終端(6)之重量以作業者之手(78)之手掌支撐,因此相同地,伴隨著行動終端(6)之大型化,對作業者之手腕或前臂作用大的力矩,其結果,在長時間使用時,有增大作業者身體負擔之疑慮。
本發明,係鑑於此種習知的實際狀況所成者,本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係提供一種能夠在操作時進一步減輕操作者身體之負擔之手持式裝置。特別是,本發明,係能夠在操作或長時間使用大型行動終端時,減輕操作者手臂之負擔。 [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手持式裝置,係用於可拆卸地保持行動終端之裝置,其係具備:裝置主體,係於正側具有載置行動終端之基座面;持握部,係配置於裝置主體之背側,設置為至少可採取兩個方向,用於讓操作者以手持握;以及支撐部,係配置於裝置主體之背側,以操作者之前臂之至少一部分從下方支撐。
本發明中,由於在裝置主體之背側配置持握部加上支撐部,於裝置主體正側之基座面載置行動終端且操作者以手持握持握部時,裝置整體之重量不僅經由持握部以操作者之手支撐,亦經由支撐部以操作者之前臂之至少一部分支撐,因此能夠分散對操作者手及前臂之荷重,並能夠減輕對前臂作用之力矩。藉此,能夠進一步減輕操作時操作者身體之負擔。特別是,能夠在行動終端大型化之情況或長時間使用時,減輕操作者手臂之負擔。進一步地,藉由本發明,由於持握部在裝置主體之背側設置為至少可採用二個方向,因此操作者無論將行動終端擺為橫向或縱向之任一方向,亦能夠穩定支撐,且無論以左右任一手亦可持握持握部。藉此,亦能夠更進一步減輕作業者身體之負擔。
本發明中,在裝置主體之正側設置可接觸行動終端之側面的接觸部;持握部,係隔著與接觸部之配設方向平行配置之中立位置設置為可左右地轉動既定角度,且可採取互相斜向交錯之第一及第二方向。
本發明中,持握部,係可繞著裝置主體之中心位置或其附近位置轉動。
本發明中,在該裝置主體之正側設置可接觸行動終端之側面的接觸部;持握部,係固定於裝置主體之背側,且由配設於與接觸部配設方向交錯之方向的第一持握部、以及配設於與第一持握部斜向交錯且與接觸部之配設方向交錯之方向的第二持握部所構成。
本發明中,持握部,具有:持握主體部,係於長度方向延伸而能夠由操作者之手指第二指至第五指持握;以及嵌合凹部,係形成於持握主體部之側部,嵌入操作者手指之第一指。
本發明中,支撐部設置為至少接觸操作者之手腕。
本發明中,支撐部,在裝置主體之背側,於與該持握部垂直之方向延伸。
本發明中,支撐部與持握部一體地設置
本發明中,持握部,設置為連同支撐部可繞著裝置主體之中心位置或其附近位置轉動
本發明中,支撐部與該持握部分開地設置
本發明中,支撐部固定於裝置主體。
本發明中,裝置主體,具有接受操作者之輸入操作之操作輸入部。
本發明之手持式裝置,其係用於可拆卸地保持行動終端之手持式裝置,其係具備:裝置主體,係於正側具有載置行動終端之基面;持握部,係配置於裝置主體之背側,設置為至少可採取兩個方向,用於讓操作者以手持握;以及停止按鈕,係設置於在裝置主體之正側中與持握部上下相對之位置,用於對裝置主體之操作對象輸出停止訊號。
本發明中,由於持握部設置為在裝置主體之背側至少可採取兩個方向,因此操作者無論將行動終端擺為橫向或縱向之任一方向,亦能夠穩定支撐,且無論以左右任一手亦可持握持握部。藉此,能夠更進一步減輕作業者身體之負擔。此外,本發明中,由於停止按鈕設置於與持握部上下相對之位置,因此在操作者以一隻手操作配置於操作主體正側之停止按鈕時,在向停止按鈕作用向下之按壓荷重時,該按壓荷重,藉由持握配置於操作主體背側之持握部的操作者之另一隻手從下方支撐。藉此,在操作停止按鈕時,能夠避免作用於停止按鈕之向下按壓荷重所造成之力矩荷重作用於手持式裝置,其結果,能夠更進一步減輕操作者身體之負擔。
本發明中,停止按鈕,係配置於操作者以手持握時與手之掌指關節上下相對之位置。
此情況下,在操作者以一隻手操作停止按鈕時向停止按鈕作用向下之按壓荷重,該按壓荷重,藉由持握持握部之操作者之另一隻手之掌指關節支撐。藉此,在操作停止按鈕時,由於能夠以手指根部附近支撐作用於停止按鈕之向下之按壓荷重,因此能夠穩定支撐該按壓荷重,藉此,能夠進一步減輕操作者身體之負擔。 [發明之效果]
如以上,藉由本發明之手持式裝置,能夠進一步減輕操作時操作者身體之負擔,特別是,在行動終端大型化之情況或長時間使用時,能夠減輕操作者手臂之負擔。
以下,基於所附之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 在各實施例中,作為本發明之行動終端(即可行動操作之終端),以平板為例,而將手持式裝置稱為平板保持器,然而本發明之行動終端,非僅指平板,亦包含平板PC(個人電腦)、平板終端、智慧型手機、智慧型裝置、行動終端、行動機器、小型筆記型電腦等。
〈第一實施例〉 圖1至圖24,係用於說明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平板保持器的圖。此等圖中,圖1至圖8、圖17、圖18、圖24係平板保持器單體之外觀圖,圖9至圖16係將平板保持於平板保持器之狀態的外觀圖,圖19至圖23係用於說明平板保持器之使用狀態的圖。
為了方便說明,以下說明文中,「正面側」,如圖2、圖10所示,係指在平板保持器中平板所配置之側;「背面側」,如圖3、圖17、圖18、圖24所示,係指在平板保持器中握把單元所配置之側。此外,「上側」、「上方」,係指平板保持器中從前面或後面方向觀看時之「上側」、「上方」;「下側」、「下方」,同樣地係指平板保持器中從前面或後面方向觀看時之「下側」、「下方」。
如圖1至圖16所示,平板保持器1係用於可拆卸地保持平板T;平板T,係例如用於對外部機器(機器人之控制器或其他機械之控制機器等)輸出訊號(操作訊號或控制訊號等)。此外,作為平板T,不限於用於此種外部機器之專用平板,亦可為安裝有應用程式(即裝置軟體)之市售平板。
平板保持器1,具備:保持器主體(裝置主體)2,係於正側具有載置平板T之基面20;持握部3,係配置於保持器主體2之背側,用於讓操作者以手持握;及支撐部4,係配置於保持器主體2之背側,在操作者以手持握持握部3時以操作者之前臂之至少一部分從下方支撐。於此,支撐部4與持握部3一體地設置,整體構成握把單元G。
於保持器主體2之正側,如圖2及圖10所示,設置有可接觸平板T之上側側面T 1之接觸部21。於保持器主體2之背側,如圖3至圖5所示,形成有錐面2C,其高度(圖4、圖5中左右方向之長度)隨著朝向下端而逐漸降低。此外,在保持器主體2之背側,如圖10、圖11所示,設置有用於可拆卸地保持平板T之下側側面T 2側之左右角部的左右成對之保持件10、11。各保持件10、11,分別固定於帶10a、11a之一端,各帶10a、11a之另一端安裝於保持器主體2上。各帶10a、11a亦可在長度方向具有彈性,即伸縮性。在其他圖中,為了方便圖示,省略各保持件10、11及各帶10a、11a之圖示。再者,作為保持平板T之下側側面T 2側之保持件,不限於保持件10、11,亦不限於如保持件10、11從對角方向保持平板T,而可為從對邊方向保持者,可採用其他任意之適當的機構。
接著,詳細說明持握部3及支撐部4。 持握部3,如圖3至圖5所示,具備於長度方向(圖3之左右方向)延伸之持握主體部30。持握主體部30之長度方向之中心線30C(即持握主體部30之配設方向)與保持器主體2之前側之接觸部21平行。持握主體部30,係由操作者手指之第二指至第五指持握的部位,並具有側面觀看為略凸圓弧狀(或圓形)之外周面30a。配置於持握主體部30之左右兩側的各側部31、31’,係比持握主體部30更突出於上方(圖3上方),並各別具有嵌入操作者手指之第一指之嵌合凹部31a、31’a。嵌合凹部31a與操作者左手之第一指對應,嵌合凹部31’a與操作者右手之第一指對應。
在持握主體部30之上部,如圖6及圖8所示,形成於長度方向延伸之凹部30b。在凹部30b內設置啟用開關32。啟用開關32,係由操作者手指第二指至第五指按下操作之按鈕所構成。在此例中,由於啟用開關32於長度方向延伸,亦與操作者手指第二指至第五指中任一指接觸,因此啟用開關32之操作性提升。啟用開關32,在未對按鈕進行按下操作之狀態下,處於接觸點斷開且未向外部機器輸出訊號之狀態,從此狀態對按鈕進行輕壓操作時,變為接觸點連接並向外部機器輸出訊號而可進行教學作業之狀態,此外,當手指從按鈕離開時,停止向外部機器輸出訊號。進一步地,啟用開關32,當按鈕由輕壓過的狀態進行重壓時,接觸點斷開並停止向外部機器輸出訊號。
支撐部4,如圖3所示,與持握主體部30一體地連接設置,並且在與持握主體部30之長度方向的中心線30C垂直的方向上延伸。支撐部4之中心線4C,通過保持器主體2之中心O(或其附近位置)(以下相同),並與持握主體部3之中心線30C垂直。在支撐部4之前端,形成圓弧狀面4A,支撐部4之外形具有約略之三角形。支撐部4,具有接觸面40,其在操作者以手持握持握部3時與操作者前臂之至少一部分接觸。接觸面40,如圖4及圖5所示,由凸狀曲面形成。此凸狀曲面具有在保持器主體2之中心O及其附近區域最隆起之最大高度(圖4、圖5中之左右方向之長度),高度朝向支撐部4之前端逐漸降低。此外,在該凸狀曲面與持握主體30之略凸圓弧狀之外周面30a間,以凹狀曲面42平滑地連接。
將上述持握部3及支撐部4一體地形成之握把單元G,如圖3所示,具有約略五角形之外形形狀。握把單元G係在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22或形成於背面22之凹部22a,設置為可繞著保持器主體2之中心O轉動。例如,亦可在保持器主體2或握把單元G中任一者,設置支撐軸(未圖示),使得其軸心與保持器主體2之中心O重合,並且在保持器主體2或握把單元G中另一者,設置支撐軸能夠旋轉滑動的軸孔(未圖示)。該情況下,支撐軸亦可構成為經由棘輪機構(未圖示)旋轉。
如使用圖3所說明地,在持握部3之持握主體部30之長度方向的中心線30C與保持器主體2之接觸部21平行配設時,支撐部4之中心線4C通過保持器主體2之中心O並與持握主體部3之中心線30C垂直,此時握把單元G配置於中立位置。握把單元G隔著此中間位置可左右地(即逆時針及順時針)轉動既定角度。
在圖17及圖18所示之例中,表示握把單元G分別繞著中心O僅轉動角度α及β的狀態。角度α係從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側觀看時之逆時針旋轉之轉動角度,角度β係從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側觀看時之順時針旋轉之轉動角度。角度α、β,例如: α=40±10°、β=40±10° 即, 30°<α<50°、30°<β<50° 因此,設定為 60°<α+β<100°。 此係考量操作者之身高或臂長、性別差異等個體差異。 於此,作為較佳例,設定為: α=β=40°(或者α≒β≒40°)。
藉此,持握部3能夠採取至少兩個方向:隔著中立位置向一側僅轉動角度α之第一方向、以及隔著中立位置向另一側僅轉動角度β之第二方向。第一及第二方向互相斜向交錯。例如,α=β=40°之情況之交叉角為100°。
在保持架主體2之背面22(或凹部22a),繞著中心O形成圓弧狀溝22b。握把單元G中,在與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22(或凹部22a)相對的面,突出地設置與圓弧狀溝22b卡合之卡合部Gb。在握把單元G轉動時,握把單元G繞著中心O沿圓弧狀溝22b移動。支撐部4,安裝有用於將握把單元G固定於期望之轉動位置的定位螺釘(或止動銷)48。再者,圓弧狀溝22b之一端所連接設置之寬度稍寬之圓弧狀溝22b’,係用於容易從握把單元G之卡合部Gb的圓弧狀溝22b拆卸之溝。
接下來,說明本實施例之作用效果。 在使用上述之平板保持器1時,如圖1、圖9至圖11所示,首先,將平板T載置於保持器主體2之基面20上,藉由接觸部21及各保持件10、11將平板T以保持器主體2保持。從此狀態開始,在操作者將平板T擺為橫向,以左手持握持握部3並以右手操作平板T時,如圖17所示地,從平板保持器2之背面側觀看,包含持握部3之握把單元G以中心O逆時針地僅轉動角度α。
此時,如圖19所示,操作者P之左前臂Fa,配置為從朝向操作者P身體前方與身體正對之方向,即從握把單元G之中立位置的方向順時針地僅傾斜角度α。此前臂Fa之傾斜角度α,與握把單元G之轉動角度α相等。此外,如圖19及圖21所示,持握部3之持握主體部30,藉由操作者P左手之第二指至第五指持握,左手第一指係嵌入持握主體部30之側部31之嵌合凹部31。再者,圖21,係表示在握把單元G配置於中立位置之狀態下(即,角度α轉動前)操作者P以左手持握持握部3之狀態的左側視圖,由於持握部3及支撐部4與操作者P之左前臂Fa的位置關係在握把單元G轉動前後沒有變化,因此為了方便說明,在此使用圖21。
操作者P之左手手腕Wr,如圖19及圖21所示,與握把單元G之支撐部4的接觸面40接觸。於此,手腕Wr係位於前臂Fa的前端,並包含連結於手之第一指至第五指之各掌骨Me的腕骨Ca、及於此連結之橈骨Ra及尺骨U1之各骨頭部的區域。如圖19及圖21所示,在操作者P以左手持握持握部3時,手腕Wr從下方接觸支撐部4之接觸面40,接觸面40之凸狀曲面沿著手腕Wr之彎曲形狀地與手腕Wr的內側面密接。再者,圖21中表示支撐部4之接觸面40接觸操作者P之手腕Wr之例,圖19中表示支撐部4之接觸面40接觸包含操作者P之手腕Wr及其手肘附近之區域的較廣的區域之例,但較佳為支撐部4之接觸面40至少接觸操作者P之手腕Wr。在本說明書中,此等部位及區域統一表現為「操作者P之前臂Fa之至少一部分」。再者,在圖21所示之例中,從手腕Wr進一步至手肘附近之前臂部位接觸保持器主體2之錐面2C。
接著,在操作者將平板T擺為橫向,以右手持握持握部3並以左手操作平板T時,如圖18所示,從平板保持器2之背面側觀看,包含持握部3之握把單元G以中心O順時針地僅轉動角度β。
此時,如圖20所示,操作者P之右前臂Fa,配置為從朝向操作者P身體前方與身體正對之方向,即從握把單元G之中立位置的方向逆時針地僅傾斜角度β。此前臂Fa之傾斜角度β,與握把單元G之轉動角度β相等。此外,如圖20及圖22所示,持握部3之持握主體部30,藉由操作者P右手之第二指至第五指持握,右手第一指係嵌入持握主體部30之側部31’之嵌合凹部31’a。再者,圖22,係表示在握把單元G配置於中立位置之狀態下(即,角度β轉動前)操作者P以右手持握持握部3之狀態的右側視圖,由於持握部3及支撐部4與操作者P之右前臂Fa的位置關係在握把單元G轉動前後沒有變化,因此為了方便說明,在此使用圖22。
操作者P之右手手腕Wr,與握把單元G之支撐部4的接觸面40接觸。於此,手腕Wr如上所述,位於前臂Fa之前端,係包含腕骨Ca、橈骨Ra及尺骨U1之各骨頭部的區域。如圖20及圖22所示,在操作者P以右手持握持握部3時,手腕Wr從下方接觸支撐部4之接觸面40,接觸面40之凸狀曲面,沿著手腕Wr之彎曲形狀而密接於手腕Wr的內側面。再者,圖22中表示支撐部4之接觸面40接觸操作者P之手腕Wr之例,圖20中表示支撐部4之接觸面40接觸包含操作者P之手腕Wr及其手肘附近之區域的較廣的區域之例,但支撐部4之接觸面40較佳為至少接觸操作者P之手腕Wr,較佳為至少接觸操作者P之前臂Fa之一部分。再者,在圖22所示之例中,從手腕Wr進一步至手肘附近之前臂部位接觸保持器主體2之錐面2C。
另一方面,在操作者P將平板T擺為縱向,以右手持握持握部3並以左手操作平板T時,狀態如圖17及圖19所示般,從平板保持器2之背面側觀看,只要使握把單元G以中心O僅逆時針地轉動角度α,並以右手持握持握部3即可。此時,持握部3之持握主體部30,由操作者P右手之第二指至第五指持握,右手之第一指嵌入持握部30之側部31’的嵌合凹部31’。
此時,雖未圖示,但操作者P之右前臂Fa,配置為從握把單元G之中立位置方向僅順時針地傾斜角度α,換言之,配置為從朝向操作者P之身體前方與身體正對之方向僅逆時針地傾斜角度(90-α)°。即使在此情況下,操作者P之右手手腕Wr從下方與握把單元G之支撐部4之接觸面40接觸,接觸面40之凸狀曲面沿著手腕Wr之彎曲形狀而密接於手腕Wr之內側面。
此外,當操作者P將平板T擺為縱向,以左手持握持握部3並以右手操作平板T時,狀態如圖18及圖20所示般,從平板保持器2之背面側觀看,只要使握把單元G以中心O僅順時針地轉動角度β,以左手持握持握部3即可。此時,持握部3之持握主體部30,由操作者P左手之第二指至第五指持握,左手之第一指嵌入持握部30之側部31的嵌合凹部31。
此時,雖未圖示,但操作者P之左前臂Fa,配置為從握把單元G之中立位置方向僅逆時針地傾斜角度β,換言之,配置為從朝向操作者P之身體前方與身體正對之方向僅順時針地傾斜角度(90-β)°。即使在此情況下,操作者P之左手手腕Wr從下方與握把單元G之支撐部4之接觸面40接觸,接觸面40之凸狀曲面沿著手腕Wr之彎曲形狀而密接於手腕Wr之內側面。
如此地藉由本實施例,由於在保持器主體2之背側設置持握部3加上支撐部4,因此在保持器主體2之正側之基面20載置平板T而操作者P以手持握持握部3時,平板保持器2整體之重量不僅經由持握部3以操作者P之手支撐,亦經由支撐部4以操作者P之前臂Fa之至少一部分來支撐,因此能夠分散對操作者P之手及前臂Fa之荷重,並能夠減輕對前臂Fa作用之力矩。藉此,能夠進一步減輕操作時操作者P身體之負擔。特別是,在平板T大型化之情況或長時間使用時,能夠減輕操作者P手臂之負擔。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1及圖22所示,由於設置於保持器主體2之下部的錐面2C亦作為保持部發揮功能,與錐面2C接觸之前臂部位支撐平板保持器2整體重量之一部分,因而進一步分散荷重,能夠進一步減輕作用於前臂Fa之力矩,藉此能夠進一步減輕操作時操作者P身體之負擔。
進一步地,藉由本實施例,由於持握部3設置為能夠在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側採取至少兩個方向,因此操作者P將平板T擺為橫向或縱向之任一方向皆可穩定支撐,並且能以左右任一手持握持握部3。藉此,亦可減輕作業者P之身體負擔。
本實施例之平板保持器1亦可載置於桌子等水平面上使用。圖23表示將平板保持器1載置在桌面Ta上之狀態。此時,保持器主體2之背側之持握部3及支撐部4與桌面Ta接觸,保持器主體2之基面20配置為相對於桌面Ta僅傾斜角度γ(例如,30°)。藉此,能夠將平板T之畫面Td配置於操作者容易觀看之傾斜度。
如圖2及圖10所示,作為接收操作者之各種輸入操作的操作輸入部,在保持架主體2之上部設置緊急停止按鈕23、操縱桿24、及其他按鈕25、26。藉由將此等開關安裝於保持器主體2,可以增加對平板T的操作功能,且亦能夠經由此等按鈕進行平板T之設定變更、或對外部機器之操作等輸入操作,因而可提升操作性。
在上述之例中,握把單元G係以持握部3及支撐部4一體地構成,並且設置為能夠繞著中心O轉動,但本發明之應用不限於此。圖24表示構成握把單元G之持握部3及支撐部4分開地構成之例,在同一圖中,與圖17及圖18相同的符號表示相同或相當之部分。
如圖24所示,支撐部4在上部具有以中心O為中心之凸狀圓弧面4B。上部之圓弧面4B之左右端及下部之圓弧面4A之左右端,以直線狀之左右成對的側面4D連結。支撐部4,係固定於保持器主體2。支撐部4之接觸面40’,包含各別於圖17及圖18所示之轉動後之支撐部4之接觸面40的各延伸區域。即,圖24中之支撐部4之接觸面40’,包含在支撐部4之接觸面40從圖17所示之轉動位置移動至圖18所示之轉動位置時,接觸面40的軌跡。藉此,接觸面40’由凸狀曲面形成,該凸狀曲面在保持器主體2之中心O及其附近區域最隆起而具有最大高度,高度朝向支撐部4下部之圓弧狀面4A逐漸降低。此外,在支撐部4上部之圓弧狀面4B上,較佳係為了與持握部3平滑地連接,而形成朝向圖24之紙面背面凹狀地彎曲之凹狀曲面(參照前述第一實施例之凹狀曲面42)。
此外,如圖24所示,持握部3於下部具有以中心O為中心之凹狀圓弧面3B;圓弧面3B,相對於支撐部4之圓弧面4B經由既定之間隙互相面對地配置。持握部3,與圖17及圖18所示之持握部3相同地,可沿著圓弧狀溝22b繞著中心O轉動,並可採取至少兩個方向:隔著中立位置向一側僅轉動角度α之第一方向、以及隔著中立位置僅轉動角度β之第二方向。在持握部3轉動時,持握部3之圓弧面3B相對於支撐部4之圓弧面4B旋轉滑動。
此狀況下,無論在持握部3以角度α或角度β任一方向轉動時,操作者之手腕從下方接觸支撐部4之接觸面40’,接觸面40’之凸狀曲面密接於手腕。藉此,能夠進一步減輕操作時操作者身體之負擔,能夠減輕操作者手臂之負擔。
〈第二實施例〉 在前述第一實施例中,表示持握部3可轉動地構成之例,但本發明之應用不限於此。圖25至圖40,係用於說明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平板保持器的圖。在此等圖中,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之符號表示相同或相當之部分。圖25至圖32,係平板保持器單體之外觀圖,圖33至圖40係在平板保持器平板為被保持狀態之外觀圖。
此第二實施例中,在持握部3固定於保持器主體2之處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不同。如圖27及圖32所示,持握部3,由在保持器主體2之背側以倒V字形交錯之第一持握部30 1及第二持握部30 2構成,第一、第二持握部30 1、30 2,從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22隔著既定間隔配設。第一、第二持握部30 1、30 2之配設方向皆為與接觸部21(參照圖26、圖28、圖29)之配設方向交錯之方向延伸,該接觸部21係在保持器主體2之表側中與平板T之一側面可接觸;第一、第二持握部30 1、30 2斜向交錯。
第一、第二持握部30 1、30 2之各上端互相連結,經由朝向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22延伸之連結部38,固定於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22。第一持握部30 1之下端,經由朝向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22延伸之連結部39 1,固定於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22,相同地,第二持握部30 2之下端,經由朝向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22延伸之連結部39 2,固定於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22。此外,於第一持握部30 1設置啟用開關32 1,於第二持握部30 2設置有啟用開關32 2
在將平板T擺為橫向來操作時,操作者只要以左手持握持握部30 1,或者以右手持握持握部30 2即可。此外,在將平板T擺為縱向來操作時,操作者只要以左手持握持握部30 2,或者以右手持握持握部30 1即可。
在此等之任何情況下,操作者持握持握部30 1、30 2時,操作者之手腕或前臂之至少一部分以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22支撐。藉此,能夠進一步減輕操作時操作者身體之負擔,能夠減輕操作者手臂之負擔。再者,在此例中,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22以約略平坦之面所形成,但亦可設置具有至少與操作者手腕之彎曲形狀貼合之凸狀曲面的支撐部。藉此,能夠提升手腕之支撐性,並能夠進一步減輕操作者手臂之負擔。
再者,在前述第一實施例中,表示平板T之保持件10、11僅保持平板T之下側側面T 2側之例,但在此第二實施例中,如圖34所示,除了保持平板T之下側側面T 2之保持件10h’之外,亦設置保持上側側面T 1之保持件10h。各保持件10h、10h’,不僅配置於平板T之角部,亦配置於側面中央部。此外,各保持件10h、10h’,如圖35所示,在保持部主體2之背側,藉由覆蓋背面22之大部分區域的平坦區域部10H一體地連接設置。
〈第三實施例〉 圖41至圖52,表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平板保持器。在此等圖中,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之符號表示相同或相當的部分。圖41至圖46單獨表示平板保持器,圖47至圖52表示在平板保持器平板為被保持之狀態。
如圖41、圖42、圖48及圖49所示,平板保持器100具備:保持器主體(裝置主體)200,係在正側具有載置平板T之基面220;持握部300,係配置於保持器主體200之背側,用於讓操作者以手持握;支撐部400,係配置於保持器主體200之背側,在操作者以手持握持握部300時,以操作者之前臂之至少一部分從下方支撐。於此,支撐部400與持握部300一體地設置,整體構成握把單元G’。握把單元G’,設置為能夠繞著保持器主體200之中心O(圖42、圖49)順時針及逆時針地轉動,藉此,可採取至少兩個方向。
保持器主體200,如圖41、圖42及圖46至圖49所示,具有用於將平板T從對角方向夾住並保持之可滑動的成對保持件221、221’。各保持件221、221’,設置為能夠互相接近、分離,藉此,能夠容易地對應於各種尺寸的平板T。
握持部300,如圖42、圖43、圖49及圖50所示,係主要由操作者手指之第二指至第五指持握之部位,並具有側面觀看略凸圓弧狀(或圓形)之外周面。形成於持握部300之左右兩側部的嵌合凹部331a,對應於操作者手指之第一指。在持握部300之上部,設置啟動開關332。
支撐部400,如圖42、圖49、圖50及圖52所示,與持握部300一體地連接設置,並在與持握部300垂直之方向上延伸。支撐部400具有接觸面440,當操作者以手持握持握部300時接觸操作者之前臂之至少一部分。接觸面440,如圖50及圖52所示,由凸狀曲面形成。此凸狀曲面具有在支撐部400上部最隆起之最大高度,並且高度朝向支撐部400之前端(下端)逐漸降低。此外,在各圖中,符號335係於緊急停止開關23及支撐部400之間延伸並與外部機器連接之電線。
在使用上述平板保持器100時,如圖41、圖47至圖50所示,首先,將平板T載置於保持器主體200之基面220上,藉由各保持件221、221’從對角方向夾住並保持平板T。從此狀態開始,因應在操作者操作平板T時平板T之方向(即,橫向或縱向)或左右任一手之操作,使包含持握部300之握把單元G’ 以中心O順時針或逆時針地僅轉動所期望的量。
此時,雖未圖示,但操作者手之第二指至第五指持握持握部300,且第一指嵌入持握部300之嵌合凹部331a中。此外,此時操作者前臂之至少一部分,即手腕及手肘附近之前臂部位,從下方接觸握把單元G’之支撐部400之接觸面440,且接觸面440之凸狀曲面沿著手腕之彎曲形狀與手腕之內側面密接。
在此第三實施例中,由於在保持器主體200之背側設置持握部300加上支撐部400,因此在平板T被載置於保持器主體200正側之基面220而操作者以手持握持握部300時,平板保持器100整體之重量不僅經由持握部300以操作者之手支撐,亦經由支撐部400以操作者之前臂之至少一部分來支撐,因此能夠分散對操作者之手及前臂之荷重,並能夠減輕對前臂作用之力矩。藉此,進一步減輕操作時操作者身體之負擔。特別是,在平板T大型化之情況或長時間使用時,能夠減輕操作者手臂之負擔。進一步地,由於持握部300設置為能夠在保持器主體200之背側採取至少兩個方向,因此操作者能夠將平板T穩定支撐於橫向或縱向任一者,並以左右任一手持握持握部300。藉此,亦可減輕作業者P身體之負擔。
再者,更佳地,亦可於握把單元G’之支撐部400之接觸面440之一部分形成凹狀曲面。在以操作者之前臂支撐時,若接觸面440僅以凸狀曲面形成,則亦可能因保持器主體200加上平板T之重量所造成支撐不穩定之情況,但藉由在接觸面440之一部分形成凹狀曲面,從而接觸面440變得容易與操作者之前臂密接,其結果,能夠更穩定地支撐平板保持器100。
〈第四實施例〉 圖53至圖60,係用於說明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平板保持器的圖,圖53、圖54、圖57~圖60係平板保持器單體之外觀圖;圖55及圖56,係於平板保持器為平板被保持(以一點鏈線圖示)之狀態的後視圖(背面圖)。在此等圖中,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之符號表示相同或相當之部分。
在本實施例中,假定由平板保持器1’可拆卸地保持之平板T’為相對大型者(例如,尺寸(對角線長度)為10~13吋左右)。
如圖53至圖56所示,平板保持器1’,具備:保持器主體(裝置主體)2’,係於正側具有載置平板T’之基面20’;持握部3’,係配置於保持器主體2’之背側,用於讓操作者以手持握;支撐部4’,係配置於保持器主體2’之背側,在操作者以手持握持握部3’時以操作者之前臂之至少一部分從下方支撐。於此,支撐部4’與持握部3’一體地設置,整體構成握把單元G’。
握把單元G’,可轉動地設置在保持器主體2’之基面22’上,相對於保持架主體2’之前後方向的中心線L,可採取:如圖55所示之從背面側觀看最大僅逆時針地轉動角度α’之第一轉動位置、如圖56所示之從背面側觀看最大僅順時針地轉動角度β’之第二轉動位置、以及此等之中間位置,即,可採取:圖54之中立位置與圖55之第一轉動位置間的中間位置、以及圖54之中立位置與圖56之第二轉動位置間的中間位置。因此,握把單元G’可採取:前後方向中心線GL隔著與保持器主體2’前後方向之中心線L重合之中立位置(圖54),左右轉動之至少兩個方向(圖55、圖56)。
於此,角度α’及β’係設定為例如: α’=β’=60°,或者,α’≒β’≒60°。 即,角度α’、β’,設定為60度或實質上(或約略)60度。 此對於上述10~13吋左右之相對大型尺寸之平板而言,平板之短邊(長度短方向之邊)與對角線所成夾角為60度,因此與其配合者。
平板保持器1’,如圖53及圖60所示,具有用於從對角方向夾住並保持平板T’的成對保持件221、221’。較佳地,此等保持件中,至少任一側之保持件,例如保持件221’,設置為可相對於保持件221接近、分離地滑動。此等保持件221、221’之功能,與前述第三實施例之平板保持器之保持件221、221’相同。
此外,如圖53及圖60所示,配置於平板保持器1’之保持器主體2’之上部並用於對操作對象輸出停止訊號之停止按鈕的緊急停止按鈕23’,配置於與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側之持握部3’(特別是持握主體部30’)上下面對之位置。此點,即使在藉由握把單元G’之轉動而持握部3’繞著中立位置左右轉動之情況下亦相同(參照圖58、圖59)。
持握部3’之持握主體部30’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地,在平板保持器1’之操作中以操作者之左右任一手之手指(特別是第二手指f 2至第五手指f 5)握持之部位,在此持握時,操作者之第一指f 1,嵌入設置於持握主體部30’側部之嵌合凹部(圖60中僅圖示右手用之嵌合凹部31’a)。
如圖53及圖60所示,在持握主體部30’以操作者之左手之手指持握時,緊急停止按鈕23’較佳係配置於與左手指根部之MP(Metacarpophalangeal,掌指)關節(即掌指關節)上下面對之位置。亦即,緊急停止按鈕23’係配置於與手之MP關節上下重疊的位置。
關於此點,即使在持握部3’(及持握主體部30’)藉由握把單元G’之轉動而繞著中立位置左右轉動之情況下亦相同。在持握部3’藉由轉動配置為圖58所示之方向之情況下,持握主體部30’以操作者之左手持握時,主要為左手之第一指(拇指)的MP關節與緊急停止按鈕23’上下重疊,此外,持握主體部30’以操作者之右手持握時,主要為右手之第五指(小指)的MP關節與緊急停止按鈕23’上下重疊。相同地,在持握部3’藉由轉動配置為圖59所示方向之情況下,持握主體部30’以操作者之左手持握時,主要為左手之第五指(小指)的MP關節與緊急停止按鈕23’上下重疊,此外,持握主體部30’以操作者之右手持握時,主要為右手之第一指(拇指)的MP關節與緊急停止按鈕23’上下重疊。
接著,說明本實施例之作用效果。 在使用上述平板保持器1’時,在保持器主體2’之基面20’(圖53)橫向載置平板T’(即,將各短邊配置於左右),藉由接觸部21’及各保持件221、221’將平板T’保持於保持器主體2’。從此狀態開始,在操作者以左手持握持握部3’並以右手操作平板T’時,如圖55所示,從平板保持器2’之背側觀看,使包含持握部3’之握把單元G’相對於保持器主體2’之前後方向之中心線L僅逆時針地轉動角度α’(=60°或≒60°)。
此時,握把單元G’之前後方向之中心線GL,如圖55所示,相對於保持器主體2’之前後方向之中心線L成角度α’,並且與平板T’之對角線方向重合或大致重合。因此,持握持握部3’之操作者之左前臂亦相同地,相對於保持器主體2’之前後方向之中心線L成角度α’,並且與平板T’之對角線方向重合或大致重合。
此外,從將平板T’保持於保持器主體2’之狀態開始,在操作者以右手持握持握部3’並以左手操作平板T’時,如圖56所示,從平板保持器2’之背側觀看,使包含持握部3’之握把單元G’相對於保持器主體2’之前後方向之中心線L僅順時針地旋轉角度β’(=60°或≒60°)。
此時,握把單元G’之前後方向之中心線GL,如圖56所示,相對於保持器主體2’之前後方向之中心線L成角度β’,並且與平板T’之對角線方向重合或大致重合。因此,持握持握部3’之操作者之右前臂亦相同地,相對於保持器主體2’之前後方向之中心線L成角度β’,並且與平板T’之對角線方向重合或大致重合。
如此地,藉由握把單元G’之逆時針可轉動角度α’為60度(或約60度)且順時針可轉動角度β’為60度(或約60度),從而無論在握把單元G’向順時針/逆時針之任一方向旋轉之情況下,握把單元G’之前後方向之中心線GL能夠與平板T’之對角線方向重合或大致重合,藉此,即使在使用10~13吋左右之相對大型尺寸之大重量平板T’之情況下,容易將平板T’配置為容易觀看之方向,並能夠以左右任一手穩定支撐平板T’,能夠進一步減輕操作者身體之負擔。
再者,在本實施例中,亦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地,在保持器主體2’之背側設置持握部3’加上支撐部4’,因此在將平板T’載置於保持器主體2’正側之基面20’且操作者以手持握持握部3’時,不僅平板保持器2’整體之重量經由持握部3’以操作者之手支撐,亦經由支撐部4’以操作者之前臂之至少一部分來支撐,藉此,能夠分散對操作者之手及前臂之荷重,並能夠減輕對前臂作用之力矩。其結果,能夠減輕操作時操作者身體之負擔。
進一步地,根據本實施例,緊急停止按鈕23’,配置於與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側之持握部3’(特別是持握主體部30’)上下面對之位置(圖57),更佳為緊急停止按鈕23’在持握主體部30’以操作者手指持握時,配置於與手指根部之MP(Metacarpophalangeal,掌指)關節(即掌指關節)上下面對之位置,即,配置於與MP關節上下重疊的位置(圖53),此點,即使在藉由握把單元G’之轉動而持握部3’繞著中立位置左右轉動之情況下亦相同(圖58、圖59)。
藉此,在操作者在平板保持器1’之操作中以一隻手按壓緊急停止按鈕23’時,如圖60所示,施加於緊急停止按鈕23’之向下之下壓荷重PW,朝向配置於保持器主體2’之背面側之持握部3’之持握主體部30’而作用,並進一步地,朝向操作者另一隻手之MP關節作用。其結果,在操作者操作緊急停止按鈕23’時,緊急停止按鈕23’被上下夾入操作者一隻手與另一隻手之間(圖53),因此能夠穩定並確實地操作緊急停止按鈕23’,並且能夠避免在對緊急停止按鈕23’進行按壓操作時,因對平板保持器1’產生力矩而導致平板T’支撐狀態變得不穩定之情形。
[其他變形例] 上述各實施例中每一點應認為僅係本發明之例示而非限制。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使在本說明書中未明確表示記載之情況下,在考量上述教示內容時,亦不會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及本質特徵部分,並能夠構建採用本發明原理之各種變形例或進一步之其他實施例。 [產業利用性]
本發明利用領域:用於可拆卸地保持行動終端之手持式裝置。
1,1’:平板保持器(手持式裝置) 2,2’:保持器主體(裝置主體) 20,20’:基面 21,21’:接觸部 22,22’:背面(支撐部) 23,23’:緊急停止按鈕(停止按鈕/操作輸入部) 24:操縱桿(操作輸入部) 25: 其他按鈕(操作輸入部) 3,3’:持握部 30,30’:持握主體部 31,31’:側部 31a,31’a:嵌合凹部 32:啟用開關 4,4’:支撐部 40:接觸面 α,α’,β,β’:轉動角 Ca:腕骨 Fa:前臂 f 1:第一指 f 2~f 5:第二~第五指 G,G’:握把單元 Me:掌骨 O:中心 P:操作者 Ra:橈骨 T,T’:平板(行動終端) T 1,T 2:側面 U1:尺骨 Wr:手腕
〔圖1〕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手持式裝置之正側之整體立體圖。 〔圖2〕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之前視圖(正面圖)。 〔圖3〕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之後視圖(背面圖)。 〔圖4〕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之左側視圖。 〔圖5〕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之右側視圖。 〔圖6〕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之俯視圖。 〔圖7〕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之仰視圖。 〔圖8〕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之背面側之整體立體圖。 〔圖9〕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保持行動終端狀態之正面側之整體立體圖。 〔圖10〕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保持行動終端狀態之前視圖(正面圖)。 〔圖11〕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保持行動終端狀態之後視圖(背面圖)。 〔圖12〕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保持行動終端狀態之左側視圖。 〔圖13〕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保持行動終端狀態之右側視圖。 〔圖14〕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保持行動終端狀態之俯視圖。 〔圖15〕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保持行動終端狀態之仰視圖。 〔圖16〕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保持行動終端狀態之背面側之整體立體圖。 〔圖17〕表示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之握把單元設置為可相對於裝置主體轉動,且握把單元隔著中立位置向一側旋轉之狀態的後視圖(背面圖)。 〔圖18〕表示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之握把單元設置為可相對於裝置主體轉動,且握把單元隔著中立位置向另一側旋轉之狀態的後視圖(背面圖)。 〔圖19〕操作者使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之握把單元向一側旋轉並以左手持握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20〕操作者使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之握把單元向另一側旋轉並以右手持握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21〕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保持行動終端之狀態下,操作者將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之握把單元以左手持握之狀態的左側視圖。 〔圖22〕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保持行動終端之狀態下,操作者將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之握把單元以右手持握之狀態的右側視圖。 〔圖23〕表示將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載置於桌上來使用之使用例的右側視圖。 〔圖24〕表示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1)之握把單元中,支撐部與持握部分開地設置且固定於裝置主體,且持握部設置為可對支撐部隔著中立位置可轉動之狀態的後視圖(背面圖)。 〔圖25〕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手持式裝置之正面側的整體立體圖。 〔圖26〕前述手持式裝置(圖25)之前視圖(正面圖)。 〔圖27〕前述手持式裝置(圖25)之後視圖(背面圖)。 〔圖28〕前述手持式裝置(圖25)之左側視圖。 〔圖29〕前述手持式裝置(圖25)之右側視圖。 〔圖30〕前述手持式裝置(圖25)之俯視圖。 〔圖31〕前述手持式裝置(圖25)之仰視圖。 〔圖32〕前述手持式裝置(圖25)之背面側之整體立體圖。 〔圖33〕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25)行動終端為被保持狀態之正面側之整體立體圖。 〔圖34〕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25)行動終端為被保持狀態之前視圖(正面圖)。 〔圖35〕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25)行動終端為被保持狀態之後視圖(背面圖)。 〔圖36〕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25)行動終端為被保持狀態之左側視圖。 〔圖37〕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25)行動終端為被保持狀態之右側視圖。 〔圖38〕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25)行動終端為被保持狀態之俯視圖。 〔圖39〕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25)行動終端為被保持狀態之仰視圖。 〔圖40〕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25)行動終端為被保持狀態之背面側之整體立體圖。 〔圖41〕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手持式裝置之前視圖(正面圖)。 〔圖42〕前述手持式裝置(圖41)之後視圖(背面圖)。 〔圖43〕前述手持式裝置(圖41)之左側視圖。 〔圖44〕前述手持式裝置(圖41)之右側視圖。 〔圖45〕前述手持式裝置(圖41)之俯視圖。 〔圖46〕前述手持式裝置(圖41)之仰視圖。 〔圖47〕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41)行動終端為被保持狀態之正面側之整體立體圖。 〔圖48〕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41)行動終端為被保持狀態之前視圖(正面圖)。 〔圖49〕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41)行動終端為被保持狀態之後視圖(背面圖)。 〔圖50〕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41)行動終端為被保持狀態之左側視圖。 〔圖51〕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41)行動終端為被保持狀態之右側視圖。 〔圖52〕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41)行動終端為被保持狀態之背面側之整體立體圖。 〔圖53〕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手持式裝置之前視圖(正面圖),並一併表示持握手持式裝置之後面側(背面側)之握把單元的操作者之左手。 〔圖54〕前述手持式裝置(圖53)之後視圖(背面圖)。 〔圖55〕表示前述手持式裝置(圖53)之握把單元設置為可對裝置主體轉動,且握把單元隔著中立位置向一側旋轉之狀態的後視圖(背面圖),並一併表示保持於前述手持式裝置(圖53)之行動終端。 〔圖56〕表示前述手持式裝置(圖53)之握把單元設置為可對裝置主體轉動,且握把單元隔著中立位置向另一側旋轉之狀態的後視圖(背面圖),並一併表示保持於前述手持式裝置(圖53)之行動終端。 〔圖57〕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54)中,一併表示前面側(正面側)之緊急停止按鈕。 〔圖58〕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55)中,一併表示前面側(正面側)之緊急停止按鈕。 〔圖59〕在前述手持式裝置(圖56)中,一併表示前面側(正面側)之緊急停止按鈕。 〔圖60〕前述手持式裝置(圖53)之右側視圖,係用於說明作用於緊急停止按鈕之向下之按壓荷重、與持握握把單元持握部之操作者的手之MP關節(掌指關節)之位置的位置關係的圖。
1:平板保持器(手持式裝置)
2:保持器主體(裝置主體)
3:持握部
30:持握主體部
32:啟用開關
4:支撐部
40:接觸面
α:轉動角
Ca:腕骨
Fa:前臂
f1:第一指
f2~f5:第二~第五指
G:握把單元
Me:中手骨
P:操作者
Ra:橈骨
T:平板(行動終端)
U1:尺骨
Wr:手腕

Claims (14)

  1. 一種手持式裝置,其係用於可拆卸地保持行動終端,其特徵係具備: 裝置主體,係於正側具有載置行動終端之基面; 持握部,係配置於該裝置主體之背側,設置為至少可採取兩個方向,用於讓操作者以手持握;以及 支撐部,係配置於該裝置主體之背側,以操作者之前臂之至少一部分從下方支撐。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手持式裝置,其中,在該裝置主體之正側設置可接觸行動終端之側面的接觸部;該持握部,係隔著與該接觸部之配設方向平行配置之中立位置設置為可左右地轉動既定角度,且可採取互相斜向交錯之第一及第二方向。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手持式裝置,其中,該持握部,係可繞著該裝置主體之中心位置或其附近位置轉動。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手持式裝置,其中,在該裝置主體之正側設置可接觸行動終端之側面的接觸部;該持握部,係固定於該裝置主體之背側,且由配設於與該接觸部配設方向交錯之方向的第一持握部、以及配設於與該第一持握部斜向交錯且與該接觸部之配設方向交錯之方向的第二持握部所構成。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手持式裝置,其中,該持握部,具有:持握主體部,係於長度方向延伸而能夠由操作者之手指第二指至第五指持握;以及嵌合凹部,係形成於該持握主體部之側部,嵌入操作者手指之第一指。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手持式裝置,其中,該支撐部設置為至少接觸操作者之手腕。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手持式裝置,其中,該支撐部,在該裝置主體之背側,於與該持握部垂直之方向延伸。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手持式裝置,其中,該支撐部與該持握部一體地設置。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手持式裝置,其中,該持握部,設置為連同該支撐部可繞著該裝置主體之中心位置或其附近位置轉動。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手持式裝置,其中,該支撐部與該持握部分開地設置。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手持式裝置,其中,該支撐部固定於該裝置主體。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手持式裝置,其中,該裝置主體,具有接受操作者之輸入操作之操作輸入部。
  13. 一種手持式裝置,其係用於可拆卸地保持行動終端,其特徵係具備: 裝置主體,係於正側具有載置行動終端之基面; 持握部,係配置於該裝置主體之背側,設置為至少可可採取兩個方向,用於讓操作者以手持握;以及 停止按鈕,係設置於該裝置主體之正側中與該持握部上下相對之位置,用於對該裝置主體之操作對象輸出停止訊號。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手持式裝置,其中,該停止按鈕,係配置於操作者以手持握時與手之掌指關節上下相對之位置。
TW111125024A 2021-07-25 2022-07-04 手持式裝置 TW2023046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1147 2021-07-25
JP2021-121147 2021-07-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4673A true TW202304673A (zh) 2023-02-01

Family

ID=85086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5024A TW202304673A (zh) 2021-07-25 2022-07-04 手持式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378640A1 (zh)
JP (1) JPWO2023008126A1 (zh)
CN (1) CN117597910A (zh)
TW (1) TW202304673A (zh)
WO (1) WO202300812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72487B2 (ja) * 1995-09-21 1997-11-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抱え込み型ロボット用教示装置
JP6698457B6 (ja) * 2016-07-21 2020-07-01 秀樹 芹澤 携帯情報端末保持具
JP7277294B2 (ja) 2019-07-09 2023-05-18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機械を操作する携帯端末に取り付けられる安全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安全スイッチ装置を備える機械の操作装置
JP2021079539A (ja) 2019-11-19 2021-05-27 Idec株式会社 手持ち式装置およびホルダ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3008126A1 (zh) 2023-02-02
WO2023008126A1 (ja) 2023-02-02
EP4378640A1 (en) 2024-06-05
CN117597910A (zh) 2024-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70930B2 (ja) ストラップ装置を備えた電子装置
US20100296235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US20090295733A1 (en) Ergonomic keyboard systems, components and methods
US8576564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09205531A5 (zh)
US6549191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ergonomic keyboard
US20030213822A1 (en) Ergonomic input-device holder
EP2336842A2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apable of control by reflecting grip of us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2001034361A (ja) 携帯電子機器
US7800892B2 (en) Ergonomic visual display system
WO2017202129A1 (zh) 一种新型平板电脑
JP2016221644A (ja) 教示装置および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US6580421B1 (en) Ergonomic keyboard
TW202304673A (zh) 手持式裝置
US20080232891A1 (en) Input Device
EP1500073A1 (en) Ergonomically shaped computer pointing device
JP2672487B2 (ja) 抱え込み型ロボット用教示装置
JP2006350584A (ja) マウスパッドおよびアームレスト
US20150177791A1 (en) Strap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0598998B1 (ko) 키보드
JP2023098691A (ja) コンピューターで使用するエルゴノミックマウス用の調節が可能なサポート装置と、エルゴノミックマウス
TW200720938A (en) Hanging and desktop dual-purpose computer device
KR200361546Y1 (ko) 사용이 편리한 경사 마우스 패드
US20050089355A1 (en) System of two-panel keyboard
WO2003100717A1 (en) A device for inputting control signals to a peripheral unit and a combination including such a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