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6249A - 有機發光元件 - Google Patents

有機發光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6249A
TW202246249A TW111106095A TW111106095A TW202246249A TW 202246249 A TW202246249 A TW 202246249A TW 111106095 A TW111106095 A TW 111106095A TW 111106095 A TW111106095 A TW 111106095A TW 202246249 A TW202246249 A TW 20224624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mmol
added
mixture
organic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6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94018B (zh
Inventor
金旼俊
李東勳
徐尙德
金永錫
金東熙
吳重錫
李多情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6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6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40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401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4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as hetero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2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containing four rings, e.g. pyr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6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rings, e.g. bis-anthrac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10K85/633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comprising 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substituents on the nitrogen 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10K85/636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comprising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substituents on the nitrogen 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2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phenanthroline or carbazol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4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oxygen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cumarine dy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6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sulfur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benzothioph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10Triple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90Multiple hosts in the emissive lay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30Semiconductor lamps, e.g. solid state lamps [SSL]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or organic LED [OLE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Led Device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種具有改善的驅動電壓、效率及壽命的有機發光元件。

Description

有機發光元件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具有改善的驅動電壓、效率及壽命的有機發光元件。
一般而言,有機發光現像是指使用有機材料將電能轉換成光能的現象。利用有機發光現象的有機發光元件具有例如視角寬、對比度優異、響應時間快、亮度、驅動電壓及響應速度優異等特性,且因此已進行了諸多研究。
有機發光元件一般具有包括陽極、陰極以及夾置於所述陽極與所述陰極之間的有機材料層的結構。有機材料層常常具有包含不同材料的多層式結構以增強有機發光元件的效率及穩定性,且舉例而言,有機材料層可由電洞注入層、電洞傳輸層、發光層、電子傳輸層、電子注入層等形成。在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中,若在兩個電極之間施加電壓,則電洞會自陽極注入至有機材料層中且電子會自陰極注入至有機材料層中,且當所注入的電洞與電子彼此相遇時,形成激子(exciton),並且當所述激子再次落至基態時發出光。
在如上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中,持續需要開發具有改善的驅動電壓、效率及壽命的有機發光元件。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韓國未經審查專利公開案第10-2000-0051826號
[技術問題]
本揭露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改善的驅動電壓、效率及壽命的有機發光元件。 [技術解決方案]
本揭露提供以下有機發光元件: 一種有機發光元件,包括: 陽極; 陰極;以及 發光層,夾置於所述陽極與所述陰極之間, 其中所述發光層包含由以下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及由以下化學式2表示的化合物: [化學式1]
Figure 02_image004
在化學式1中, Ar 1及Ar 2各自獨立地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60芳基;或者含有選自由N、O及S組成的群組中的任意一或多者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2-60雜芳基, L 1至L 3各自獨立地為單鍵;或者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60伸芳基, R 1為氫;氘;或者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60芳基;或者含有選自由N、O及S組成的群組中的任意一或多者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2-60雜芳基,並且 a為0至7的整數, [化學式2]
Figure 02_image006
在化學式2中, R' 1至R' 12中的任一者為以下化學式3,且其餘為氫或氘, [化學式3]
Figure 02_image008
在化學式3中, L' 1為單鍵;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60伸芳基, L' 2及L' 3各自獨立地為單鍵;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60伸芳基;或者含有選自由N、O及S組成的群組中的任意一或多者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2-60伸雜芳基,且 Ar' 1及Ar' 2各自獨立地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60芳基;或者含有選自由N、O及S組成的群組中的任意一或多者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2-60雜芳基。 [有利效果]
上述有機發光元件包含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及由化學式2表示的化合物,且因此可在所述有機發光元件中提高效率、達成低驅動電壓及/或提高壽命特性。
以下,將更詳細地闡述本揭露的實施例以幫助理解本發明。
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符號
Figure 02_image010
Figure 02_image011
意指連接至另一取代基的鍵。
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語「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意指未經取代或經選自由以下組成的群組中的一或多個取代基取代:氘;鹵素基;腈基;硝基;羥基;羰基;酯基;醯亞胺基;胺基;氧化膦基;烷氧基;芳氧基;烷基硫氧基;芳基硫氧基;烷基磺酸氧基(alkylsulfoxy);芳基磺酸氧基;矽烷基;硼基;烷基;環烷基;烯基;芳基;芳烷基;芳烯基;烷基芳基;烷基胺基;芳烷基胺基;雜芳基胺基;芳基胺基;芳基膦基;以及含有N原子、O原子及S原子中的至少一者的雜環基,抑或未經取代或經連接有以上舉例說明的取代基中的二或更多個取代基的取代基取代。舉例而言,「連接有二或更多個取代基的取代基」可為聯苯基。亦即,聯苯基可為芳基,或者其亦可被解釋為連接有兩個苯基的取代基。
在本揭露中,羰基的碳數不受特別限制,但較佳地為1至40。具體而言,羰基可為具有以下結構式的取代基,但並非僅限於此。
Figure 02_image012
在本揭露中,酯基可具有其中酯基的氧可經具有1至25個碳原子的直鏈、支鏈或環狀的烷基或者具有6至25個碳原子的芳基取代的結構。具體而言,酯基可為具有以下結構式的取代基,但並非僅限於此。
Figure 02_image014
在本揭露中,醯亞胺基的碳數不受特別限制,但較佳地為1至25。具體而言,醯亞胺基可為具有以下結構式的取代基,但並非僅限於此。
Figure 02_image016
在本揭露中,矽烷基具體而言包括三甲基矽烷基、三乙基矽烷基、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乙烯基二甲基矽烷基、丙基二甲基矽烷基、三苯基矽烷基、二苯基矽烷基、苯基矽烷基等,但並非僅限於此。
在本揭露中,硼基具體而言包括三甲基硼基、三乙基硼基、第三丁基二甲基硼基、三苯基硼基及苯基硼基,但並非僅限於此。
在本揭露中,鹵素基的實例包括氟、氯、溴或碘。
在本揭露中,烷基可為直鏈的或支鏈的,且其碳數不受特別限制,但較佳地為1至40。根據一個實施例,烷基的碳數為1至20。根據另一實施例,烷基的碳數為1至10。根據另一實施例,烷基的碳數為1至6。烷基的具體實例包括甲基、乙基、丙基、正丙基、異丙基、丁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第二丁基、1-甲基-丁基、1-乙基-丁基、戊基、正戊基、異戊基、新戊基、第三戊基、己基、正己基、1-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4-甲基-2-戊基、3,3-二甲基丁基、2-乙基丁基、庚基、正庚基、1-甲基己基、環戊基甲基、環己基甲基、辛基、正辛基、第三辛基、1-甲基庚基、2-乙基己基、2-丙基戊基、正壬基、2,2-二甲基庚基、1-乙基-丙基、1,1-二甲基-丙基、異己基、2-甲基戊基、4-甲基己基、5-甲基己基等,但並非僅限於此。
在本揭露中,烯基可為直鏈的或支鏈的,且其碳數不受特別限制,但較佳地為2至40。根據一個實施例,烯基的碳數為2至20。根據另一實施例,烯基的碳數為2至10。根據再一實施例,烯基的碳數為2至6。烯基的具體實例包括乙烯基、1-丙烯基、異丙烯基、1-丁烯基、2-丁烯基、3-丁烯基、1-戊烯基、2-戊烯基、3-戊烯基、3-甲基-1-丁烯基、1,3-丁二烯基、烯丙基、1-苯基乙烯基-1-基、2-苯基乙烯基-1-基、2,2-二苯基乙烯基-1-基、2-苯基-2-(萘基-1-基)乙烯基-1-基、2,2-雙(二苯基-1-基)乙烯基-1-基、二苯乙烯基、苯乙烯基等,但並非僅限於此。
在本揭露中,環烷基不受特別限制,但其碳數較佳地為3至60。根據一個實施例,環烷基的碳數為3至30。根據另一實施例,環烷基的碳數為3至20。根據再一實施例,環烷基的碳數為3至6。環烷基的具體實例包括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3-甲基環戊基、2,3-二甲基環戊基、環己基、3-甲基環己基、4-甲基環己基、2,3-二甲基環己基、3,4,5-三甲基環己基、4-第三丁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等,但並非僅限於此。
在本揭露中,芳基不受特別限制,但其碳數較佳地為6至60,且其可為單環芳基或多環芳基。根據一個實施例,芳基的碳數為6至30。根據一個實施例,芳基的碳數為6至20。芳基可為作為單環芳基的苯基、聯苯基、三聯苯基等,但並非僅限於此。多環芳基包括萘基、蒽基、菲基、芘基、苝基、䓛基、芴基等,但並非僅限於此。
在本揭露中,芴基可經取代,且兩個取代基可彼此連結以形成螺環結構(spiro structure)。在其中芴基經取代的情形中,可形成
Figure 02_image018
等。然而,所述結構並非僅限於此。
在本揭露中,雜環基為含有O、N、Si及S中的至少一者作為雜原子的雜環基,且其碳數不受特別限制,但較佳地為2至60。雜環基的實例包括噻吩基、呋喃基、吡咯基、咪唑基、噻唑基、噁唑基、噁二唑基、三唑基、吡啶基、聯吡啶基、嘧啶基、三嗪基、吖啶基、噠嗪基、吡嗪基、喹啉基、喹唑啉基、喹噁啉基、酞嗪基、吡啶並嘧啶基、吡啶並吡嗪基、吡嗪並吡嗪基、異喹啉基、吲哚基、咔唑基、苯並噁唑基、苯並咪唑基、苯並噻唑基、苯並咔唑基、苯並噻吩基、二苯並噻吩基、苯並呋喃基、啡啉基、異噁唑基、噻二唑基、啡噻嗪基、二苯並呋喃基等,但並非僅限於此。
在本揭露中,在芳烷基、芳烯基、烷基芳基及芳基胺基中的芳基與芳基的上述實例相同。在本揭露中,在芳烷基、烷基芳基及烷基胺基中的烷基與烷基的上述實例相同。在本揭露中,雜芳基胺中的雜芳基可應用於對雜環基的上述說明。在本揭露中,芳烯基中的烯基與烯基的上述實例相同。在本揭露中,除伸芳基為二價基以外,可應用對芳基的上述說明。在本揭露中,除伸雜芳基為二價基以外,可應用對雜環基的上述說明。在本揭露中,除烴環不為單價基而是藉由對兩個取代基進行組合而形成以外,可應用對芳基或環烷基的上述說明。在本揭露中,除雜環不為單價基而是藉由對兩個取代基進行組合而形成以外,可應用對雜環基的上述說明。
以下,將針對每一配置詳細地闡述本揭露。 陽極及陰極
在本文中使用的陽極及陰極意指在有機發光元件中使用的電極。
作為陽極材料,一般而言,較佳地使用具有大的功函數的材料以使得可將電洞平穩地注入至有機材料層中。陽極材料的具體實例包括:金屬,例如釩、鉻、銅、鋅及金,或其合金;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鋅、氧化銦、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及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金屬與氧化物的組合,例如ZnO:Al或SnO 2:Sb;導電聚合物,例如聚(3-甲基噻吩)、聚[3,4-(乙烯-1,2-二氧)噻吩](poly[3,4-(ethylene-1,2-dioxy)thiophene],PEDOT)、聚吡咯及聚苯胺等,但並非僅限於此。
作為陰極材料,一般而言,較佳地使用具有小的功函數的材料,以使得可將電子輕易地注入至有機材料層中。陰極材料的具體實例包括:金屬,例如鎂、鈣、鈉、鉀、鈦、銦、釔、鋰、釓、鋁、銀、錫及鉛,或其合金;多層式結構材料,例如LiF/Al或LiO 2/Al等,但並非僅限於此。 電洞注入層
必要時,根據本揭露的有機發光元件可更包括位於陽極上的電洞注入層。
電洞注入層是自電極注入電洞的層,且電洞注入材料較佳地為以下化合物:所述化合物具有傳輸電洞的能力、在陽極中具有電洞注入效果且對發光層或發光材料具有優異的電洞注入效果,防止在發光層中產生的激子移動至電子注入層或電子注入材料,且形成薄膜的能力優異。此外,較佳地,電洞注入材料的最高佔用分子軌域(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OMO)處於陽極材料的功函數與周邊有機材料層的HOMO之間。
電洞注入材料的具體實例包括金屬卟啉(porphyrine)、寡聚噻吩(oligothiophene)、芳基胺系有機材料、六腈六氮雜苯並菲(hexanitrilehexaazatriphenylene)系有機材料、喹吖啶酮(quinacridone)系有機材料、苝(perylene)系有機材料、蒽醌、聚苯胺及聚噻吩系導電聚合物等,但並非僅限於此。 電洞傳輸層
必要時,根據本揭露的有機發光元件可更包括位於陽極上(抑或當存在電洞注入層時位於電洞注入層上)的電洞傳輸層。
電洞傳輸層是自陽極或電洞注入層接收電洞並將電洞傳輸至發光層的層。電洞傳輸材料適宜地為可自陽極或電洞注入層接收電洞且將電洞轉移至發光層的具有高電洞遷移率的材料。
電洞傳輸材料的具體實例包括芳基胺系有機材料、導電聚合物、其中共軛部分與非共軛部分一起存在的嵌段共聚物(block copolymer)等,但並非僅限於此。 電子阻擋層
必要時,根據本揭露的有機發光元件可包括位於陽極上(抑或當存在電洞注入層時位於電洞注入層上,當存在電子傳輸層時位於電子傳輸層上)的電子阻擋層。
電子阻擋層是設置於電洞傳輸層與發光層之間以防止注入陰極的電子被轉移至電洞傳輸層而未在發光層中複合的層,其亦可被稱為電子抑制層或電子阻止層。電子阻擋層較佳地為具有較電子傳輸層小的電子親和力的材料。 發光層
在本揭露中使用的發光層意指能夠藉由使自陽極及陰極傳輸的電洞與電子相結合而在可見光區域中發光的層。一般而言,發光層包含主體材料及摻雜劑材料,並且在本揭露中,包含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及由化學式2表示的化合物作為主體。
較佳地,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可由以下化學式1A表示: [化學式1A]
Figure 02_image020
在化學式1A中, Ar 1及Ar 2、L 1至L 3、R 1及a如在化學式1中所定義。
較佳地,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可由以下化學式1-1至化學式1-3中的任一者表示: [化學式1-1]
Figure 02_image022
[化學式1-2]
Figure 02_image024
[化學式1-3]
Figure 02_image026
在化學式1-1至化學式1-3中, Ar 1及Ar 2、L 1至L 3及R 1如在請求項1中所定義。
較佳地,Ar 1及Ar 2可各自獨立地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20芳基;或者含有選自由N、O及S組成的群組中的任意一或多者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2-20雜芳基。
更佳地,Ar 1及Ar 2可各自獨立地為苯基、聯苯基、三聯苯基、萘基、菲基、二苯並呋喃基或二苯並噻吩基。
最佳地,Ar 1及Ar 2可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以下組成的群組中的任一者:
Figure 02_image028
較佳地,L 1至L 3可各自獨立地為單鍵;或者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20伸芳基。
更佳地,L 1至L 3可各自獨立地為單鍵、伸苯基、伸聯苯基或伸萘基。
最佳地,L 1至L 3可各自獨立地為單鍵或選自由以下組成的群組中的任一者:
Figure 02_image030
較佳地,R 1可為氫;氘;或者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20芳基;或者含有選自由N、O及S組成的群組中的任意一或多者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2-20雜芳基。
更佳地,R 1可為氫、氘、苯基、聯苯基、三聯苯基、萘基、菲基、聯三伸苯基、萘基苯基、苯基萘基、丙烯合芴基(fluoranthenyl)、二苯並呋喃基、二苯並噻吩基、苯並萘並呋喃基或苯並萘並噻吩基。
較佳地,a可為0或1。
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代表性實例如下:
Figure 02_image032
Figure 02_image034
Figure 02_image036
Figure 02_image038
Figure 02_image040
Figure 02_image042
Figure 02_image044
Figure 02_image046
Figure 02_image048
Figure 02_image050
Figure 02_image052
Figure 02_image054
Figure 02_image056
Figure 02_image058
Figure 02_image060
Figure 02_image062
Figure 02_image064
Figure 02_image066
Figure 02_image068
Figure 02_image070
Figure 02_image072
Figure 02_image074
Figure 02_image076
Figure 02_image078
Figure 02_image080
Figure 02_image082
Figure 02_image084
Figure 02_image086
Figure 02_image088
Figure 02_image090
Figure 02_image092
Figure 02_image094
Figure 02_image096
Figure 02_image098
Figure 02_image100
Figure 02_image102
Figure 02_image104
Figure 02_image106
Figure 02_image108
Figure 02_image110
Figure 02_image112
Figure 02_image114
Figure 02_image116
Figure 02_image118
Figure 02_image120
Figure 02_image122
Figure 02_image124
Figure 02_image126
Figure 02_image128
Figure 02_image130
Figure 02_image132
Figure 02_image134
Figure 02_image136
Figure 02_image138
Figure 02_image140
Figure 02_image142
Figure 02_image144
Figure 02_image146
Figure 02_image148
Figure 02_image150
Figure 02_image152
Figure 02_image154
Figure 02_image156
Figure 02_image158
Figure 02_image160
Figure 02_image162
Figure 02_image164
Figure 02_image166
Figure 02_image168
Figure 02_image170
Figure 02_image172
Figure 02_image174
Figure 02_image176
Figure 02_image178
Figure 02_image180
Figure 02_image182
Figure 02_image184
Figure 02_image186
Figure 02_image188
Figure 02_image190
Figure 02_image192
Figure 02_image194
Figure 02_image196
Figure 02_image198
Figure 02_image200
Figure 02_image202
Figure 02_image204
Figure 02_image206
Figure 02_image208
Figure 02_image210
Figure 02_image212
Figure 02_image214
Figure 02_image216
Figure 02_image218
Figure 02_image220
Figure 02_image222
Figure 02_image224
Figure 02_image226
Figure 02_image228
Figure 02_image230
Figure 02_image232
Figure 02_image234
Figure 02_image236
Figure 02_image238
Figure 02_image240
Figure 02_image242
Figure 02_image244
Figure 02_image246
Figure 02_image248
Figure 02_image250
Figure 02_image252
Figure 02_image254
Figure 02_image256
Figure 02_image258
Figure 02_image260
Figure 02_image262
Figure 02_image264
Figure 02_image266
Figure 02_image268
Figure 02_image270
Figure 02_image272
Figure 02_image274
Figure 02_image276
Figure 02_image278
Figure 02_image280
Figure 02_image282
Figure 02_image284
Figure 02_image286
Figure 02_image288
Figure 02_image290
Figure 02_image292
Figure 02_image294
Figure 02_image296
Figure 02_image298
Figure 02_image300
Figure 02_image302
Figure 02_image304
Figure 02_image306
Figure 02_image308
Figure 02_image310
Figure 02_image312
Figure 02_image314
Figure 02_image316
Figure 02_image318
Figure 02_image320
Figure 02_image322
Figure 02_image324
Figure 02_image326
Figure 02_image328
Figure 02_image330
Figure 02_image332
Figure 02_image334
Figure 02_image336
Figure 02_image338
Figure 02_image340
Figure 02_image342
Figure 02_image344
Figure 02_image346
Figure 02_image348
Figure 02_image350
Figure 02_image352
Figure 02_image354
Figure 02_image356
Figure 02_image358
Figure 02_image360
Figure 02_image362
Figure 02_image364
Figure 02_image366
Figure 02_image368
Figure 02_image370
Figure 02_image372
Figure 02_image374
Figure 02_image376
Figure 02_image378
Figure 02_image380
Figure 02_image382
Figure 02_image384
Figure 02_image386
Figure 02_image388
Figure 02_image390
Figure 02_image392
Figure 02_image394
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可藉由如在以下作為實例的反應方案1中所示的製備方法進行製備,並且其他其餘化合物可以類似的方式進行製備。 [反應方案1]
Figure 02_image396
在反應方案1中,Ar 1、Ar 2、L 1至L 3、R 1及a與在化學式1中所定義者相同,X為鹵素,並且較佳地,X 1為氯或溴。
反應方案1是鈴木偶合反應,其較佳地在存在鈀觸媒及鹼的情況下進行,並且用於鈴木偶合反應的反應基團可如在此項技術中已知般進行修改。上述製備方法可進一步在下文描述的製備例中進行實施。
較佳地,R' 1、R' 3至R' 10及R' 12中的任一者可為由化學式3表示的取代基,其餘可各自獨立地為氫或氘,並且R' 2及R' 11可各自獨立地為氫或氘。更佳地,R' 1、R' 3至R' 10及R' 12中的任一者可為由化學式3表示的取代基,其餘可為氫,並且R' 2及R' 11可為氫。
較佳地,由化學式2表示的化合物可由以下化學式2-1至化學式2-6中的任一者表示: [化學式2-1]
Figure 02_image398
[化學式2-2]
Figure 02_image400
[化學式2-3]
Figure 02_image402
[化學式2-4]
Figure 02_image404
[化學式2-5]
Figure 02_image406
[化學式2-6]
Figure 02_image408
在化學式2-1至化學式2-6中, R' 1至R' 12、L' 1至L' 3、Ar' 1及Ar' 2如在化學式2中所定義。
較佳地,L' 1可為單鍵;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20伸芳基。
更佳地,L' 1可為單鍵、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伸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聯苯二基、或者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萘二基。
更佳地,L' 1可為選自由以下組成的群組中的任一者:
Figure 02_image410
最佳地,L' 1可為選自由以下組成的群組中的任一者:
Figure 02_image412
較佳地,L' 2及L' 3可各自獨立地為單鍵;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20伸芳基;或者含有選自由N、O及S組成的群組中的任意一或多者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2-20伸雜芳基。
更佳地,L' 2及L' 3可各自獨立地為單鍵、伸苯基、經一個苯基取代的伸苯基、聯苯二基或萘二基。
最佳地,L' 2及L' 3可各自獨立地為單鍵或選自由以下組成的群組中的任一者:
Figure 02_image414
較佳地,Ar' 1及Ar' 2可各自獨立地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20芳基;或者含有選自由N、O及S組成的群組中的任意一或多者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2-20雜芳基。
較佳地,Ar' 1及Ar' 2可各自獨立地為苯基、聯苯基、三聯苯基、萘基、菲基、二苯並呋喃基、二苯並噻吩基、苯基咔唑、二甲基芴基、苯並萘並呋喃基或苯並萘並噻吩基。
較佳地,Ar' 1及Ar' 2可各自獨立地為苯基、聯苯基、三聯苯基、萘基、菲基、二苯並呋喃基、二苯並噻吩基、9-苯基-9H-咔唑、二甲基芴基、苯並[b]萘並[2,1-d]呋喃基、苯並[b]萘並[2,3-d]呋喃基、苯並[b]萘並[1,2-d]呋喃基、苯並[b]萘並[2,1-d]噻吩基、苯並[b]萘並[2,3-d]噻吩基或苯並[b]萘並[1,2-d]噻吩基。
更佳地,Ar 1及Ar 2可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以下組成的群組中的任一者:
Figure 02_image416
更佳地,Ar 1及Ar 2可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以下組成的群組中的任一者:
Figure 02_image418
由化學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代表性實例如下:
Figure 02_image420
Figure 02_image422
Figure 02_image424
Figure 02_image426
Figure 02_image428
Figure 02_image430
Figure 02_image432
Figure 02_image434
Figure 02_image436
Figure 02_image438
Figure 02_image440
Figure 02_image442
Figure 02_image444
Figure 02_image446
Figure 02_image448
Figure 02_image450
Figure 02_image452
Figure 02_image454
Figure 02_image456
Figure 02_image458
Figure 02_image460
Figure 02_image462
Figure 02_image464
Figure 02_image466
Figure 02_image468
Figure 02_image470
Figure 02_image472
Figure 02_image474
Figure 02_image476
Figure 02_image478
Figure 02_image480
Figure 02_image482
Figure 02_image484
Figure 02_image486
Figure 02_image488
Figure 02_image490
Figure 02_image492
Figure 02_image494
Figure 02_image496
Figure 02_image498
Figure 02_image500
Figure 02_image502
Figure 02_image504
Figure 02_image506
Figure 02_image508
Figure 02_image510
Figure 02_image512
Figure 02_image514
Figure 02_image516
Figure 02_image518
Figure 02_image520
Figure 02_image522
Figure 02_image524
Figure 02_image526
Figure 02_image528
Figure 02_image530
Figure 02_image532
Figure 02_image534
Figure 02_image536
Figure 02_image538
Figure 02_image540
Figure 02_image542
Figure 02_image544
Figure 02_image546
Figure 02_image548
Figure 02_image550
Figure 02_image552
Figure 02_image554
Figure 02_image556
Figure 02_image558
Figure 02_image560
Figure 02_image562
Figure 02_image564
Figure 02_image566
Figure 02_image568
Figure 02_image570
Figure 02_image572
Figure 02_image574
Figure 02_image576
Figure 02_image578
Figure 02_image580
Figure 02_image582
Figure 02_image584
Figure 02_image586
Figure 02_image588
Figure 02_image590
Figure 02_image592
Figure 02_image594
Figure 02_image596
Figure 02_image598
Figure 02_image600
Figure 02_image602
Figure 02_image604
Figure 02_image606
Figure 02_image608
Figure 02_image610
Figure 02_image612
Figure 02_image614
Figure 02_image616
Figure 02_image618
Figure 02_image620
Figure 02_image622
Figure 02_image624
Figure 02_image626
Figure 02_image628
Figure 02_image630
Figure 02_image632
Figure 02_image634
Figure 02_image636
Figure 02_image638
Figure 02_image640
Figure 02_image642
Figure 02_image644
Figure 02_image646
Figure 02_image648
Figure 02_image650
Figure 02_image652
Figure 02_image654
Figure 02_image656
Figure 02_image658
Figure 02_image660
Figure 02_image662
Figure 02_image664
Figure 02_image666
Figure 02_image668
Figure 02_image670
Figure 02_image672
Figure 02_image674
Figure 02_image676
Figure 02_image678
Figure 02_image680
Figure 02_image682
Figure 02_image684
Figure 02_image686
Figure 02_image688
Figure 02_image690
Figure 02_image692
Figure 02_image694
Figure 02_image696
Figure 02_image698
Figure 02_image700
Figure 02_image702
Figure 02_image704
Figure 02_image706
Figure 02_image708
Figure 02_image710
Figure 02_image712
Figure 02_image714
Figure 02_image716
Figure 02_image718
Figure 02_image720
Figure 02_image722
Figure 02_image724
Figure 02_image726
Figure 02_image728
Figure 02_image730
Figure 02_image732
Figure 02_image734
Figure 02_image736
Figure 02_image738
Figure 02_image740
Figure 02_image742
Figure 02_image744
Figure 02_image746
由化學式2表示的化合物(其中R' 1至R' 12中的任一者是由以下化學式3表示的取代基且其餘為氫)可藉由如在以下作為實例的反應方案2中所示的製備方法進行製備,並且其他其餘化合物可以類似的方式進行製備。 [反應方案2]
Figure 02_image748
在反應方案2中,L' 1至L' 3、Ar' 1及Ar' 2如在化學式2中所定義,X'為鹵素,且較佳地X'為氯或溴。
反應方案2是鈴木偶合反應,其較佳地在存在鈀觸媒及鹼的情況下進行,並且用於鈴木偶合反應的反應基團可如在此項技術中已知般進行修改。上述製備方法可進一步在下文描述的製備例中進行實施。
較佳地,在發光層中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與由化學式2表示的化合物之間的重量比為10:90至90:10,更佳地為20:80至80:20、30:70至70:30、或40:60至60:40。
同時,除了主體之外,發光層可更包含摻雜劑。
摻雜劑材料不受特別限制,只要其為用於有機發光元件的材料即可。作為實例,可提及芳族胺衍生物、苯乙烯胺化合物、硼錯合物、1,2苯並苊(fluoranthene)化合物、金屬錯合物等。所述芳族胺衍生物的具體實例包括具有芳基胺基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稠合芳族環衍生物,所述稠合芳族環衍生物的實例包括具有芳基胺基的芘、蒽、䓛及二茚並苝(periflanthene)等。苯乙烯胺化合物是在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胺中至少一個芳基乙烯基被取代的化合物,其中選自由芳基、矽烷基、烷基、環烷基及芳基胺基組成的群組中的一個或二個或更多個取代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所述苯乙烯胺化合物的具體實例包括苯乙烯胺、苯乙烯二胺、苯乙烯三胺、苯乙烯四胺等,但並非僅限於此。此外,金屬錯合物的實例包括銥錯合物、鉑錯合物等,但並非僅限於此。
較佳地,摻雜劑材料可為選自由以下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Figure 02_image750
Figure 02_image752
Figure 02_image754
Figure 02_image756
電洞阻擋層
必要時,根據本揭露的有機發光元件可包括位於發光層上的電洞阻擋層。
電洞阻擋層是設置於電子傳輸層與發光層之間以防止注入陽極的電洞被轉移至電子傳輸層而未在發光層中複合的層,其亦可被稱為電洞抑制層。電洞阻擋層較佳地為具有大的電離能的材料。 電子傳輸層
根據本揭露的有機發光元件可包括位於發光層上(或者當存在電洞阻擋層時,位於電洞阻擋層上)的電子傳輸層。
電子傳輸層是自陰極及形成於陰極上的電子注入層接收電子並將電子傳輸至發光層的層,並且其抑制電洞自發光層的轉移,並且電子傳輸材料適宜地為可很好地自陰極接收電子並將電子轉移至發光層的材料,並且具有大的電子遷移率。
電子傳輸材料的具體實例包括:8-羥基喹啉的Al錯合物;包含Alq3的錯合物;有機自由基化合物;羥基黃酮-金屬錯合物等,但並非僅限於此。如根據傳統技術所使用,電子傳輸層可與任何期望的陰極材料一起使用。具體而言,陰極材料的合適實例是具有低功函數的典型材料,隨後是鋁層或銀層。所述陰極材料的具體實例包括銫、鋇、鈣、鐿及釤,在每一種情形中皆隨後是鋁層或銀層。 電子注入層
必要時,根據本揭露的有機發光元件可更包括位於發光層上(或者當存在電子傳輸層時,位於電子傳輸層上)的電子注入層。
電子注入層是自電極注入電子的層,且較佳地為以下化合物:所述化合物具有傳輸電子的能力,具有自陰極注入電子的效果以及將電子注入發光層或發光材料中的優異效果,防止自發光層所產生的激子移動至電洞注入層,且形成薄膜的能力亦為優異的。
可用作電子注入層的材料的具體實例包括芴酮、蒽醌二甲烷、聯苯醌、噻喃二氧化物(thiopyran dioxide)、噁唑、噁二唑、三唑、咪唑、苝四羧酸、伸芴基甲烷(fluorenylidene methane)、蒽酮等及其衍生物、金屬錯合化合物、含氮的5員環衍生物等,但並非僅限於此。
金屬錯合化合物的實例包括8-羥基喹啉鋰、雙(8-羥基喹啉)鋅、雙(8-羥基喹啉)銅、雙(8-羥基喹啉)錳、三(8-羥基喹啉)鋁、三(2-甲基-8-羥基喹啉)鋁、三(8-羥基喹啉)鎵、雙(10-羥基苯並[h]喹啉)鈹、雙(10-羥基苯並[h]喹啉)鋅、雙(2-甲基-8-喹啉)氯鎵、雙(2-甲基-8-喹啉)(鄰甲酚)鎵、雙(2-甲基-8-喹啉)(1-萘酚)鋁、雙(2-甲基-8-喹啉)(2-萘酚)鎵等,但並非僅限於此。
同時,在本揭露中,「電子注入及傳輸層」是發揮電子注入層及電子傳輸層兩種的作用的層,並且發揮每一層的作用的材料可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且並非僅限於此。 有機發光元件
在圖1及圖2中示出了根據本揭露的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圖1示出包括基板1、陽極2、發光層3及陰極4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實例。圖2示出包括基板1、陽極2、電洞注入層5、電洞傳輸層6、電子阻擋層7、發光層3、電洞阻擋層8、電子注入及傳輸層9以及陰極4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實例。
可藉由依序堆疊上述結構來製造根據本揭露的有機發光元件。在此種情形中,可藉由以下方式來製造有機發光元件:利用例如濺鍍方法或電子束蒸鍍方法等物理氣相沈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方法在基板上沈積金屬、具有導電性的金屬氧化物或其合金以形成陽極,在所述陽極上形成上述各層,且接著在上面沈積可用作陰極的材料。除此種方法外,可藉由以與上述構造(WO 2003/012890)相反的順序在基板上依序沈積陰極材料至陽極材料來製造有機發光元件。此外,可藉由使主體及摻雜劑經受真空沈積方法及溶液塗佈方法來形成發光層。在本文中,溶液塗佈方法意指旋塗、浸塗、刮刀塗佈、噴墨印刷、網版印刷、噴射方法、輥塗等,但並非僅限於此。
同時,根據本揭露的有機發光元件可為底部發射型元件、頂部發射型元件或雙側發光元件,並且具體而言,可為需要相對高的發光效率的底部發射型元件。
在下文中,呈現了較佳的實例來幫助理解本揭露。然而,提供以下實例僅用於更佳地理解本揭露,而不旨在限制本揭露的內容。 [ 製備例 ] 製備例 1-1
Figure 02_image75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A(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19.3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tetrahydrofuran,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6.8克,121.7毫莫耳)溶解在了50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0.9克化合物sub1-A-1。(產率:71%,MS:[M+H] +=484)
Figure 02_image76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A-1(15克,3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6.1克,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8.6克,62毫莫耳)溶解在了2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3克化合物1-1。(產率:66%,MS:[M+H] +=602) 製備例 1-2
Figure 02_image76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A(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2(16.3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9.5克化合物sub1-A-2。(產率:74%,MS:[M+H] +=434)
Figure 02_image76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A-2(15克,34.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9.4克,34.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9.6克,69.1毫莫耳)溶解在了29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4.3克化合物1-2。(產率:66%,MS:[M+H] +=626) 製備例 1-3
Figure 02_image76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A(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3(19.3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3.2克化合物sub1-A-3。(產率:79%,MS:[M+H] +=484)
Figure 02_image76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A-3(15克,3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3(7.1克,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8.6克,62毫莫耳)溶解在了2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9克化合物1-3。(產率:66%,MS:[M+H] +=632) 製備例 1-4
Figure 02_image77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A(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4(27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6克化合物sub1-A-4。(產率:70%,MS:[M+H] +=610)
Figure 02_image77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A-4(15克,24.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4(5.6克,24.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6.8克,49.2毫莫耳)溶解在了20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2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1.2克化合物1-4。(產率:69%,MS:[M+H] +=758) 製備例 1-5
Figure 02_image77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B(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5(24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6.2克化合物sub1-B-1。(產率:77%,MS:[M+H] +=560)
Figure 02_image77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B-1(15克,26.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5(3.3克,26.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7.4克,53.6毫莫耳)溶解在了2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9克化合物1-5。(產率:80%,MS:[M+H] +=602) 製備例 1-6
Figure 02_image77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B(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3(19.3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8.2克化合物sub1-B-2。(產率:62%,MS:[M+H] +=484)
Figure 02_image78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B-2(15克,3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6(7.6克,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8.6克,62毫莫耳)溶解在了2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5.3克化合物1-6。(產率:76%,MS:[M+H] +=650) 製備例 1-7
Figure 02_image78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B(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2(16.3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0.8克化合物sub1-B-3。(產率:79%,MS:[M+H] +=434)
Figure 02_image78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B-3(15克,34.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7(8.6克,34.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9.6克,69.1毫莫耳)溶解在了29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5.4克化合物1-7。(產率:74%,MS:[M+H] +=602) 製備例 1-8
Figure 02_image78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B-2(15克,3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8(8.1克,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8.6克,62毫莫耳)溶解在了2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5.5克化合物1-8。(產率:75%,MS:[M+H] +=666) 製備例 1-9
Figure 02_image78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B(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6(22.4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3.7克化合物sub1-B-4。(產率:73%,MS:[M+H] +=534)
Figure 02_image79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B-4(15克,28.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6克,28.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7.8克,56.2毫莫耳)溶解在了23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1.6克化合物1-9。(產率:62%,MS:[M+H] +=666) 製備例 1-10
Figure 02_image79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B(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7(28.6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8.6克化合物sub1-B-5。(產率:74%,MS:[M+H] +=636)
Figure 02_image79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B-5(15克,23.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5(2.9克,23.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6.5克,47.2毫莫耳)溶解在了20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2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0.4克化合物1-10。(產率:65%,MS:[M+H] +=678) 製備例 1-11
Figure 02_image79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B(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8(21.8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0.1克化合物sub1-B-6。(產率:63%,MS:[M+H] +=524)
Figure 02_image79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B-6(15克,28.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0(4.9克,28.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7.9克,57.3毫莫耳)溶解在了24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1.4克化合物1-11。(產率:65%,MS:[M+H] +=616) 製備例 1-12
Figure 02_image80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C(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3(19.3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7.6克化合物sub1-C-1。(產率:60%,MS:[M+H] +=484)
Figure 02_image80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C-1(15克,3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0(5.3克,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8.6克,62毫莫耳)溶解在了2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8克化合物1-12。(產率:72%,MS:[M+H] +=576) 製備例 1-13
Figure 02_image80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C(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9(24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3.5克化合物sub1-C-2。(產率:69%,MS:[M+H] +=560)
Figure 02_image80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C-2(15克,26.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0(4.6克,26.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7.4克,53.6毫莫耳)溶解在了2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4克化合物1-13。(產率:80%,MS:[M+H] +=652) 製備例 1-14
Figure 02_image80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C(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0(20.9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0.5克化合物sub1-C-3。(產率:66%,MS:[M+H] +=510)
Figure 02_image81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C-3(15克,29.4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1(7.3克,29.4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8.1克,58.8毫莫耳)溶解在了24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5.3克化合物1-14。(產率:77%,MS:[M+H] +=678) 製備例 1-15
Figure 02_image81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C(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2(16.3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8.7克化合物sub1-C-4。(產率:71%,MS:[M+H] +=434)
Figure 02_image81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C-4(15克,37.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2(9.7克,37.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0.3克,74.3毫莫耳)溶解在了3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4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4.6克化合物1-15。(產率:64%,MS:[M+H] +=616) 製備例 1-16
Figure 02_image81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C-3(15克,26.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3(7.4克,26.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7.4克,53.6毫莫耳)溶解在了2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6.2克化合物1-16。(產率:80%,MS:[M+H] +=758) 製備例 1-17
Figure 02_image81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C-4(15克,34.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4(7.7克,34.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9.6克,69.1毫莫耳)溶解在了29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3克化合物1-17。(產率:62%,MS:[M+H] +=576) 製備例 1-18
Figure 02_image82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C-1(15克,3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6.6克,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8.6克,62毫莫耳)溶解在了2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克化合物1-18。(產率:63%,MS:[M+H] +=616) 製備例 1-19
Figure 02_image82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C(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1(22.4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2.4克化合物sub1-C-5。(產率:69%,MS:[M+H] +=534)
Figure 02_image82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C-5(15克,28.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5(6克,28.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7.8克,56.2毫莫耳)溶解在了23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3.3克化合物1-19。(產率:71%,MS:[M+H] +=666) 製備例 1-20
Figure 02_image82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C(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2(21.8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1克化合物sub1-C-6。(產率:66%,MS:[M+H] +=524)
Figure 02_image82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C-6(15克,28.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0(4.9克,28.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1.9克,85.9毫莫耳)溶解在了3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3克化合物1-20。(產率:70%,MS:[M+H] +=616) 製備例 1-21
Figure 02_image83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C(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3(24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6.2克化合物sub1-C-7。(產率:77%,MS:[M+H] +=560)
Figure 02_image83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C-7(15克,26.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5(3.3克,26.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1.1克,80.3毫莫耳)溶解在了33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0.5克化合物1-21。(產率:65%,MS:[M+H] +=602) 製備例 1-22
Figure 02_image83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D(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4(19.3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3.9克化合物sub1-D-1。(產率:67%,MS:[M+H] +=586)
Figure 02_image83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D-1(15克,25.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5(3.1克,25.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0.6克,76.8毫莫耳)溶解在了3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0.3克化合物1-22。(產率:64%,MS:[M+H] +=628) 製備例 1-23
Figure 02_image83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D(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2(16.3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0克化合物sub1-D-2。(產率:76%,MS:[M+H] +=434)
Figure 02_image84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D-2(15克,34.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6(9.1克,34.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3克,103.7毫莫耳)溶解在了43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4克化合物1-23。(產率:66%,MS:[M+H] +=616) 製備例 1-24
Figure 02_image84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D(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0(20.9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0.8克化合物sub1-D-3。(產率:67%,MS:[M+H] +=510)
Figure 02_image84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D-3(15克,29.4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7(7.7克,29.4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2克,88.2毫莫耳)溶解在了37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4克化合物1-24。(產率:61%,MS:[M+H] +=692) 製備例 1-25
Figure 02_image84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D(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5(21.8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1.3克化合物sub1-D-4。(產率:67%,MS:[M+H] +=524)
Figure 02_image84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D-4(15克,28.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0(4.9克,28.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1.9克,85.9毫莫耳)溶解在了3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0.7克化合物1-25。(產率:61%,MS:[M+H] +=616) 製備例 1-26
Figure 02_image85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D-3(15克,29.4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8(6.2克,29.4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2克,88.2毫莫耳)溶解在了37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4.3克化合物1-26。(產率:76%,MS:[M+H] +=642) 製備例 1-27
Figure 02_image85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D(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6(27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7.1克化合物sub1-D-5。(產率:73%,MS:[M+H] +=610)
Figure 02_image85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D-5(15克,24.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5.2克,24.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0.2克,73.8毫莫耳)溶解在了3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2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8克化合物1-27。(產率:70%,MS:[M+H] +=742) 製備例 1-28
Figure 02_image85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D(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3(24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0.8克化合物sub1-D-6。(產率:61%,MS:[M+H] +=560)
Figure 02_image85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D-6(15克,26.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0(4.6克,26.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1.1克,80.3毫莫耳)溶解在了33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2克化合物1-28。(產率:70%,MS:[M+H] +=652) 製備例 1-29
Figure 02_image86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E(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2(16.3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7.1克化合物sub1-E-1。(產率:65%,MS:[M+H] +=434)
Figure 02_image86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E-1(15克,34.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9.4克,34.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3克,103.7毫莫耳)溶解在了43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4.5克化合物1-29。(產率:67%,MS:[M+H] +=626) 製備例 1-30
Figure 02_image86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E(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9(24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6.9克化合物sub1-E-2。(產率:79%,MS:[M+H] +=560)
Figure 02_image86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E-2(15克,26.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9(7克,26.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1.1克,80.3毫莫耳)溶解在了33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5.9克化合物1-30。(產率:80%,MS:[M+H] +=742) 製備例 1-31
Figure 02_image86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E(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7(22.4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5.3克化合物sub1-E-3。(產率:78%,MS:[M+H] +=534)
Figure 02_image87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E-3(15克,28.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0(7.8克,28.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1.6克,84.3毫莫耳)溶解在了35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4.8克化合物1-31。(產率:72%,MS:[M+H] +=732) 製備例 1-32
Figure 02_image87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E-1(15克,34.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1(7.7克,34.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3克,103.7毫莫耳)溶解在了43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9克化合物1-32。(產率:65%,MS:[M+H] +=576) 製備例 1-33
Figure 02_image87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E(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5(21.8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5.5克化合物sub1-E-4。(產率:80%,MS:[M+H] +=524)
Figure 02_image87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E-4(15克,28.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0(4.9克,28.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1.9克,85.9毫莫耳)溶解在了3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0.6克化合物1-33。(產率:60%,MS:[M+H] +=616) 製備例 1-34
Figure 02_image87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E(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3(19.3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7.6克化合物sub1-E-5。(產率:60%,MS:[M+H] +=484)
Figure 02_image88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E-5(15克,3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6.6克,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9克,93毫莫耳)溶解在了39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1.4克化合物1-34。(產率:60%,MS:[M+H] +=616) 製備例 1-35
Figure 02_image88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E(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0(20.9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1.7克化合物sub1-E-6。(產率:70%,MS:[M+H] +=510)
Figure 02_image88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E-6(15克,29.4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2(7.7克,29.4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2克,88.2毫莫耳)溶解在了37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4.6克化合物1-35。(產率:72%,MS:[M+H] +=692) 製備例 1-36
Figure 02_image88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E-5(15克,3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3(8.1克,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9克,93毫莫耳)溶解在了39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4克化合物1-36。(產率:60%,MS:[M+H] +=666) 製備例 1-37
Figure 02_image88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E-5(15克,3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0(5.3克,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9克,93毫莫耳)溶解在了39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4.1克化合物1-37。(產率:79%,MS:[M+H] +=576) 製備例 1-38
Figure 02_image89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E(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8(27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4.1克化合物sub1-E-7。(產率:65%,MS:[M+H] +=576)
Figure 02_image89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E-7(15克,24.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5(3克,24.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0.2克,73.8毫莫耳)溶解在了3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2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0.1克化合物1-38。(產率:63%,MS:[M+H] +=652) 製備例 1-39
Figure 02_image89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E(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3(24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6.2克化合物sub1-E-8。(產率:77%,MS:[M+H] +=560)
Figure 02_image89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E-8(15克,26.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5(3.3克,26.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1.1克,80.3毫莫耳)溶解在了33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0.9克化合物1-39。(產率:68%,MS:[M+H] +=602) 製備例 1-40
Figure 02_image89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F(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2(16.3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9.2克化合物sub1-F-1。(產率:73%,MS:[M+H] +=434)
Figure 02_image90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F-1(15克,34.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6(8.5克,34.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3克,103.7毫莫耳)溶解在了43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4.7克化合物1-40。(產率:71%,MS:[M+H] +=600) 製備例 1-41
Figure 02_image90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F(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10(20.9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1.1克化合物sub1-F-2。(產率:68%,MS:[M+H] +=510)
Figure 02_image90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F-2(15克,29.4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5.8克,29.4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2克,88.2毫莫耳)溶解在了37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4.2克化合物1-41。(產率:77%,MS:[M+H] +=628) 製備例 1-42
Figure 02_image90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7(15克,31.9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6.8克,31.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3.2克,95.8毫莫耳)溶解在了40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5.2克化合物1-42。(產率:79%,MS:[M+H] +=602) 製備例 1-43
Figure 02_image90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16(15克,33.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7.2克,33.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克,101.4毫莫耳)溶解在了4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5克化合物1-43。(產率:77%,MS:[M+H] +=576) 製備例 1-44
Figure 02_image91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4(15克,33.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7.2克,33.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克,101.4毫莫耳)溶解在了4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4.2克化合物1-44。(產率:73%,MS:[M+H] +=576) 製備例 1-45
Figure 02_image91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1(15克,35.7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7.6克,35.7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8克,107.2毫莫耳)溶解在了44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4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2克化合物1-45。(產率:62%,MS:[M+H] +=552) 製備例 1-46
Figure 02_image91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19(15克,33.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7.2克,33.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克,101.4毫莫耳)溶解在了4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3.6克化合物1-46。(產率:70%,MS:[M+H] +=576) 製備例 1-47
Figure 02_image91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20(15克,35.9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7.6克,35.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9克,107.7毫莫耳)溶解在了45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4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5克化合物1-47。(產率:76%,MS:[M+H] +=550) 製備例 1-48
Figure 02_image91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3(15克,47.2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4(9.7克,47.2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9.6克,141.6毫莫耳)溶解在了59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5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3克化合物sub1-G-1。(產率:62%,MS:[M+H] +=444)
Figure 02_image92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G-1(15克,33.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7.2克,33.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克,101.4毫莫耳)溶解在了4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5.2克化合物1-48。(產率:78%,MS:[M+H] +=576) 製備例 1-49
Figure 02_image92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15(15克,41.9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5(8.7克,41.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7.4克,125.8毫莫耳)溶解在了5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4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6克化合物sub1-G-2。(產率:62%,MS:[M+H] +=484)
Figure 02_image92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G-2(15克,3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6.6克,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9克,93毫莫耳)溶解在了39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3.7克化合物1-49。(產率:72%,MS:[M+H] +=616) 製備例 1-50
Figure 02_image92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21(15克,36.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6(5.8克,36.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5.2克,110.3毫莫耳)溶解在了4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4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8克化合物sub1-G-3。(產率:72%,MS:[M+H] +=484)
Figure 02_image92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G-3(15克,3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6.6克,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9克,93毫莫耳)溶解在了39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3.2克化合物1-50。(產率:69%,MS:[M+H] +=616) 製備例 1-51
Figure 02_image93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16(15克,33.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7(5.3克,33.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克,101.4毫莫耳)溶解在了4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3.3克化合物sub1-G-4。(產率:76%,MS:[M+H] +=520)
Figure 02_image93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G-4(15克,28.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6.1克,28.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克,86.5毫莫耳)溶解在了3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3.3克化合物1-51。(產率:71%,MS:[M+H] +=652) 製備例 1-52
Figure 02_image93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22(15克,36.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8(5.8克,36.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5.2克,110.3毫莫耳)溶解在了4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4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8克化合物sub1-G-5。(產率:72%,MS:[M+H] +=484)
Figure 02_image93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G-5(15克,3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6.6克,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9克,93毫莫耳)溶解在了39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3克化合物1-52。(產率:68%,MS:[M+H] +=616) 製備例 1-53
Figure 02_image93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23(15克,34.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7(5.4克,34.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3克,103.7毫莫耳)溶解在了43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1.3克化合物sub1-G-6。(產率:64%,MS:[M+H] +=510)
Figure 02_image94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G-6(15克,3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6.6克,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9克,93毫莫耳)溶解在了39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3克化合物1-53。(產率:68%,MS:[M+H] +=616) 製備例 1-54
Figure 02_image94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G-1(15克,33.8毫莫耳)及化合物1-E(8.3克,33.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克,101.4毫莫耳)溶解在了4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4.4克化合物sub1-E-9。(產率:70%,MS:[M+H] +=610)
Figure 02_image94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E-9(15克,24.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5(3克,24.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0.2克,73.8毫莫耳)溶解在了3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2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2克化合物1-54。(產率:76%,MS:[M+H] +=652) 製備例 1-55
Figure 02_image94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2(15克,5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4(11.6克,5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2克,168.1毫莫耳)溶解在了70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5.6克化合物sub1-G-7。(產率:71%,MS:[M+H] +=394)
Figure 02_image94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G-7(15克,38.1毫莫耳)及化合物1-B(9.4克,38.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5.8克,114.3毫莫耳)溶解在了47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4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3.8克化合物sub1-B-7。(產率:65%,MS:[M+H] +=560)
Figure 02_image95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B-7(15克,26.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5(3.3克,26.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1.1克,80.3毫莫耳)溶解在了33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9克化合物1-55。(產率:80%,MS:[M+H] +=602) 製備例 1-56
Figure 02_image95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24(15克,38.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5(9.4克,38.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5.8克,114.3毫莫耳)溶解在了47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4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3.8克化合物sub1-G-8。(產率:65%,MS:[M+H] +=560)
Figure 02_image95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G-8(15克,30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6.4克,30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4克,90毫莫耳)溶解在了37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3.4克化合物1-56。(產率:71%,MS:[M+H] +=632) 製備例 1-57
Figure 02_image95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25(15克,41.9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4(8.7克,41.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7.4克,125.8毫莫耳)溶解在了5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4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4克化合物sub1-G-9。(產率:61%,MS:[M+H] +=484)
Figure 02_image95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G-9(15克,31毫莫耳)及化合物1-F(7.6克,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9克,93毫莫耳)溶解在了39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5克化合物sub1-F-3。(產率:62%,MS:[M+H] +=650)
Figure 02_image96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F-3(15克,23.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5(2.8克,2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9.6克,69.2毫莫耳)溶解在了29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2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8克化合物1-57。(產率:80%,MS:[M+H] +=692) 製備例 1-58
Figure 02_image96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26(15克,33.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6(5.3克,33.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克,101.4毫莫耳)溶解在了4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0.5克化合物sub1-G-10。(產率:60%,MS:[M+H] +=520)
Figure 02_image96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G-10(15克,28.8毫莫耳)及化合物1-D(7.1克,28.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克,86.5毫莫耳)溶解在了3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5克化合物sub1-D-7。(產率:76%,MS:[M+H] +=686)
Figure 02_image96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D-7(15克,21.9毫莫耳)及化合物sub5(2.7克,21.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9.1克,65.6毫莫耳)溶解在了27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2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9.9克化合物1-58。(產率:62%,MS:[M+H] +=728) 製備例 1-59
Figure 02_image96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15(15克,41.9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4(8.7克,41.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7.4克,125.8毫莫耳)溶解在了5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4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4克化合物sub1-G-11。(產率:61%,MS:[M+H] +=484)
Figure 02_image97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G-11(15克,28.8毫莫耳)及化合物1-F(7.1克,28.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2克,86.5毫莫耳)溶解在了3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3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5克化合物sub1-F-4。(產率:76%,MS:[M+H] +=686)
Figure 02_image97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F-4(15克,23.1毫莫耳)及化合物sub5(2.8克,23.1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9.6克,69.2毫莫耳)溶解在了29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2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1克化合物1-59。(產率:76%,MS:[M+H] +=692) 製備例 1-60
Figure 02_image97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12(15克,41.9毫莫耳)及化合物sub28(6.6克,41.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7.4克,125.8毫莫耳)溶解在了5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4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1.1克化合物sub1-G-12。(產率:61%,MS:[M+H] +=434)
Figure 02_image97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G-12(15克,34.6毫莫耳)及化合物1-D(8.5克,34.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3克,103.7毫莫耳)溶解在了43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2克,0.3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3.6克化合物sub1-D-8。(產率:79%,MS:[M+H] +=500)
Figure 02_image97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D-8(15克,25毫莫耳)及化合物sub10(4.3克,25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0.4克,75毫莫耳)溶解在了3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1克,0.2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3.3克化合物1-60。(產率:77%,MS:[M+H] +=692) 製備例 1-61
Figure 02_image98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27(15克,31.9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6.8克,31.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3.2克,95.8毫莫耳)溶解在了40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四(三苯基膦)鈀(0)(0.4克,0.3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0克化合物1-61。(產率:52%,MS:[M+H] +=602) 製備例 1-62
Figure 02_image98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28(15克,33.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7.2克,33.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克,101.4毫莫耳)溶解在了4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四(三苯基膦)鈀(0)(0.4克,0.3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2克化合物1-62。(產率:63%,MS:[M+H] +=576) 製備例 1-63
Figure 02_image98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29(15克,31.9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6.8克,31.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3.2克,95.8毫莫耳)溶解在了40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四(三苯基膦)鈀(0)(0.4克,0.3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2.7克化合物1-63。(產率:66%,MS:[M+H] +=602) 製備例 1-64
Figure 02_image98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30(15克,31.9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6.8克,31.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3.2克,95.8毫莫耳)溶解在了40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四(三苯基膦)鈀(0)(0.4克,0.3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3.2克化合物1-64。(產率:69%,MS:[M+H] +=602) 製備例 1-65
Figure 02_image98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Trz31(15克,33.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9(7.2克,33.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4克,101.4毫莫耳)溶解在了4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四(三苯基膦)鈀(0)(0.4克,0.3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4.6克化合物1-65。(產率:75%,MS:[M+H] +=576) 製備例 1-66
Figure 02_image99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B(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30(28.6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四(三苯基膦)鈀(0)(0.7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9.3克化合物sub1-B-7。(產率:50%,MS:[M+H] +=636)
Figure 02_image99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B-7(15克,23.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5(2.9克,23.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9.8克,70.7毫莫耳)溶解在了29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四(三苯基膦)鈀(0)(0.3克,0.2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8.5克化合物1-66。(產率:53%,MS:[M+H] +=678) 製備例 1-67
Figure 02_image99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C(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32(25.6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四(三苯基膦)鈀(0)(0.7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4.9克化合物sub1-C-8。(產率:70%,MS:[M+H] +=586)
Figure 02_image99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C-8(15克,25.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5(3.1克,25.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0.6克,76.8毫莫耳)溶解在了32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四(三苯基膦)鈀(0)(0.3克,0.3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0.6克化合物1-67。(產率:66%,MS:[M+H] +=628) 製備例 1-68
Figure 02_image99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D(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33(27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四(三苯基膦)鈀(0)(0.7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9.7克化合物sub1-D-7。(產率:80%,MS:[M+H] +=610)
Figure 02_image100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D-7(15克,24.6毫莫耳)及化合物sub5(3克,24.6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0.2克,73.8毫莫耳)溶解在了3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四(三苯基膦)鈀(0)(0.3克,0.2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1.2克化合物1-68。(產率:70%,MS:[M+H] +=652) 製備例 1-69
Figure 02_image100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1-E(15克,60.9毫莫耳)及化合物Trz34(24克,60.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5.2克,182.6毫莫耳)溶解在了76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四(三苯基膦)鈀(0)(0.7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1.8克化合物sub1-E-9。(產率:64%,MS:[M+H] +=560)
Figure 02_image100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sub1-E-9(15克,26.8毫莫耳)及化合物sub5(3.3克,26.8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THF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11.1克,80.3毫莫耳)溶解在了33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四(三苯基膦)鈀(0)(0.3克,0.3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0克化合物1-69。(產率:62%,MS:[M+H] +=602) 製備例 2-1
Figure 02_image100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A(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1(29.5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1.9克化合物2-1。(產率:31%,MS:[M+H] +=674) 製備例 2-2
Figure 02_image100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A(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2(31.3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5.3克化合物2-2。(產率:38%,MS:[M+H] +=704) 製備例 2-3
Figure 02_image101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A(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3(26.5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1.4克化合物2-3。(產率:32%,MS:[M+H] +=624) 製備例 2-4
Figure 02_image101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A(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4(35.6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4.6克化合物2-4。(產率:33%,MS:[M+H] +=776) 製備例 2-5
Figure 02_image101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A(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5(35.6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5克化合物2-5。(產率:34%,MS:[M+H] +=776) 製備例 2-6
Figure 02_image101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B(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6(24.9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4.6克化合物2-6。(產率:72%,MS:[M+H] +=598) 製備例 2-7
Figure 02_image101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B(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胺7(26.5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6.7克化合物2-7。(產率:75%,MS:[M+H] +=624) 製備例 2-8
Figure 02_image102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B(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8(27.3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3.6克化合物2-8。(產率:65%,MS:[M+H] +=638) 製備例 2-9
Figure 02_image102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B(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9(22.7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1.8克化合物2-9。(產率:68%,MS:[M+H] +=562) 製備例 2-10
Figure 02_image102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B(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10(29.1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7克化合物2-10。(產率:71%,MS:[M+H] +=668) 製備例 2-11
Figure 02_image102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B(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11(32.5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33克化合物2-11。(產率:80%,MS:[M+H] +=724) 製備例 2-12
Figure 02_image102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B(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12(38.6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33.5克化合物2-12。(產率:71%,MS:[M+H] +=826) 製備例 2-13
Figure 02_image103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B(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胺13(32.5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7.3克化合物2-13。(產率:66%,MS:[M+H] +=724) 製備例 2-14
Figure 02_image103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B(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14(34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30.8克化合物2-14。(產率:72%,MS:[M+H] +=750) 製備例 2-15
Figure 02_image103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C(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15(26.5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8.5克化合物2-15。(產率:80%,MS:[M+H] +=624) 製備例 2-16
Figure 02_image103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C(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16(29.5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3.8克化合物2-16。(產率:62%,MS:[M+H] +=674) 製備例 2-17
Figure 02_image103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C(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17(27.2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4.7克化合物2-17。(產率:68%,MS:[M+H] +=637) 製備例 2-18
Figure 02_image104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C(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胺18(28.1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8.3克化合物2-18。(產率:76%,MS:[M+H] +=652) 製備例 2-19
Figure 02_image104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C(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19(30.7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30.5克化合物2-19。(產率:77%,MS:[M+H] +=694) 製備例 2-20
Figure 02_image104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C(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20(25.7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4.4克化合物2-20。(產率:70%,MS:[M+H] +=612) 製備例 2-21
Figure 02_image104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C(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21(29.5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5.4克化合物2-21。(產率:66%,MS:[M+H] +=674) 製備例 2-22
Figure 02_image104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C(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22(38.6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30.2克化合物2-22。(產率:64%,MS:[M+H] +=826) 製備例 2-23
Figure 02_image105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C(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23(38.6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33.9克化合物2-23。(產率:72%,MS:[M+H] +=826) 製備例 2-24
Figure 02_image105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C(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24(29.5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3.8克化合物24。(產率:62%,MS:[M+H] +=674) 製備例 2-25
Figure 02_image105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D(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25(31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9.5克化合物2-25。(產率:74%,MS:[M+H] +=700) 製備例 2-26
Figure 02_image105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D(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26(30.1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9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5.4克化合物2-26。(產率:65%,MS:[M+H] +=684) 製備例 2-27
Figure 02_image105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D(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27(28.9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9.2克化合物2-27。(產率:77%,MS:[M+H] +=664) 製備例 2-28
Figure 02_image106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D(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28(26.7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1.8克化合物2-28。(產率:61%,MS:[M+H] +=628) 製備例 2-29
Figure 02_image106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D(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29(31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31.9克化合物2-29。(產率:80%,MS:[M+H] +=700) 製備例 2-30
Figure 02_image106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D(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30(37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32.4克化合物2-30。(產率:71%,MS:[M+H] +=800) 製備例 2-31
Figure 02_image106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D(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31(32.5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9.3克化合物2-31。(產率:71%,MS:[M+H] +=724) 製備例 2-32
Figure 02_image106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E(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32(21.9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19.1克化合物2-32。(產率:61%,MS:[M+H] +=548) 製備例 2-33
Figure 02_image107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E(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33(35.6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31.9克化合物2-33。(產率:72%,MS:[M+H] +=776) 製備例 2-34
Figure 02_image107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E(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34(28.3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5克化合物2-34。(產率:67%,MS:[M+H] +=654) 製備例 2-35
Figure 02_image107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E(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35(31.8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6.4克化合物2-35。(產率:65%,MS:[M+H] +=713) 製備例 2-36
Figure 02_image107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E(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36(24.3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1.1克化合物2-36。(產率:63%,MS:[M+H] +=588) 製備例 2-37
Figure 02_image107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E(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37(25.7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5.5克化合物2-37。(產率:73%,MS:[M+H] +=612) 製備例 2-38
Figure 02_image108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E(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38(26.5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3.1克化合物2-38。(產率:65%,MS:[M+H] +=624) 製備例 2-39
Figure 02_image108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E(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39(32.5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5.2克化合物2-39。(產率:61%,MS:[M+H] +=724) 製備例 2-40
Figure 02_image108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F(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40(32.5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6克化合物2-40。(產率:63%,MS:[M+H] +=724) 製備例 2-41
Figure 02_image108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F(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41(27.9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1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6.6克化合物2-41。(產率:72%,MS:[M+H] +=648) 製備例 2-42
Figure 02_image1088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F(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42(27.3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9.1克化合物2-42。(產率:80%,MS:[M+H] +=638) 製備例 2-43
Figure 02_image1090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F(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43(26.7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3.3克化合物2-43。(產率:65%,MS:[M+H] +=628) 製備例 2-44
Figure 02_image1092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F(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44(26.5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0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6克化合物2-44。(產率:73%,MS:[M+H] +=624) 製備例 2-45
Figure 02_image1094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F(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45(32.5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12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30.6克化合物2-45。(產率:74%,MS:[M+H] +=724) 製備例 2-46
Figure 02_image1096
在氮氣氣氛下將化合物2-F(15克,57.1毫莫耳)及化合物amine46(31克,59.9毫莫耳)添加至300毫升四氫呋喃中,並對所述混合物進行了攪拌及回流。然後,將碳酸鉀(23.7克,171.3毫莫耳)溶解在了71毫升水中且添加至所述混合物中,並對混合物進行了充分攪拌,且然後添加了雙(三第三丁基膦)鈀(0)(0.3克,0.6毫莫耳)。在反應8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對有機層與水層進行了分離,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蒸餾。再次將此溶解在了氯仿中,使用水洗滌了兩次,且然後對有機層進行了分離,向其中添加了無水硫酸鎂,進行攪拌,且然後進行了過濾,並在減壓下對濾液進行了蒸餾。藉由矽膠柱層析對濃縮的化合物進行了純化而製備了25.6克化合物2-46。(產率:64%,MS:[M+H] +=700) [ 實例 ] 實例 1
將上面以1,000埃的厚度塗佈有氧化銦錫(ITO)薄膜的玻璃基板放入含有溶解於其中的洗滌劑的蒸餾水中,並用超音波進行了洗滌。在此種情形中,所使用的洗滌劑是可自費舍爾公司(Fisher Co.)商購購得的產品,且蒸餾水是使用可自密理博公司(Millipore Co.)商購購得的過濾器進行了兩次過濾的蒸餾水。將ITO洗滌了30分鐘,且然後使用蒸餾水將超音波洗滌重複了兩次達10分鐘。在完成利用蒸餾水進行洗滌後,用異丙醇、丙酮及甲醇溶劑對基板進行了超音洗滌,並進行了乾燥,然後將所述基板傳輸至電漿清潔器中。然後,利用氧電漿將基板清潔了5分鐘,並接著將所述基板轉移至真空蒸鍍器中。
在如此製備的ITO透明電極上,以1150埃的厚度形成了以下化合物HI-1作為電洞注入層,但以下化合物A-1以1.5重量%的濃度進行了p-摻雜。將以下化合物HT-1真空沈積於電洞注入層上以形成膜厚度為800埃的電洞傳輸層。然後,在電洞傳輸層上將以下化合物EB-1真空沈積至150埃的厚度,以形成電子阻擋層。然後,將先前製備的化合物1-2、化合物2-1及化合物Dp-7以49:49:2的重量比真空沈積於EB-1沈積膜中,以形成厚度為400埃的紅色發光層。在發光層上將以下化合物HB-1真空沈積至30埃的膜厚度,以形成電洞阻擋層。然後,在電洞阻擋層上以2:1的重量比真空沈積以下化合物ET-1及以下化合物LiQ,以形成厚度為300埃的電子注入及傳輸層。在電子注入及傳輸層上將氟化鋰(LiF)及鋁依序沈積至分別具有為12埃及1000埃的厚度,藉此形成陰極。
Figure 02_image1098
在上述制程中,有機材料的沈積速率保持在0.4埃/秒(Å/sec)至0.7埃/秒,氟化鋰及陰極的鋁的沈積速率分別保持在0.3埃/秒及2埃/秒,並且沈積期間的真空度保持在2×10 -7托至5×10 -6托,藉此製造有機發光元件。 實例 2 至實例 190
除了在實例1的有機發光元件中,在表1至表5中描述的第一主體化合物及第二主體化合物被共沈積並且被以1:1的比率使用來代替化合物1-2及/或化合物2-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製造了有機發光元件。 比較例 1 至比較例 60
除了在實例1的有機發光元件中,在表6及表7中描述的第一主體化合物及第二主體化合物被共沈積並且被以1:1的比率使用來代替化合物1-2及/或化合物2-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製造了有機發光元件。表6及表7中的化合物B-1至化合物B-12的結構如下。
Figure 02_image1100
比較例 61 至比較例 132
除了在實例1的有機發光元件中,在表8及表9中描述的第一主體化合物及第二主體化合物被共沈積並且被以1:1的比率使用來代替化合物1-2及/或化合物2-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製造了有機發光元件。表8及表9中的化合物C-1至化合物C-9的結構如下。
Figure 02_image1102
[ 實驗例 ]
藉由將電流施加至在實例1至實例190以及比較例1至比較例132中製造的有機發光元件而量測了驅動電壓及效率(15毫安/平方公分(mA/cm 2)),且結果示於下表1至表4中。基於7000尼特量測了壽命T95,且T95意指壽命減少至初始壽命的95%所需的時間。
[表1]
類別 第一主體 第二主體 驅動電壓(V) 效率 (cd/A) 壽命T95 (hr) 發光顏色
實例1 化合物1-2 化合物2-1 3.58 23.01 221 紅色
實例2 化合物2-7 3.70 23.21 210 紅色
實例3 化合物2-15 3.66 23.34 213 紅色
實例4 化合物2-25 3.59 22.88 221 紅色
實例5 化合物2-32 3.63 22.72 215 紅色
實例6 化合物1-3 化合物2-2 3.59 22.79 217 紅色
實例7 化合物2-8 3.60 22.40 209 紅色
實例8 化合物2-16 3.63 22.50 209 紅色
實例9 化合物2-26 3.65 23.28 211 紅色
實例10 化合物2-41 3.65 23.36 225 紅色
實例11 化合物1-8 化合物2-3 3.42 23.96 252 紅色
實例12 化合物2-9 3.43 23.25 246 紅色
實例13 化合物2-17 3.46 23.52 264 紅色
實例14 化合物2-27 3.48 23.02 247 紅色
實例15 化合物2-34 3.43 23.46 252 紅色
實例16 化合物1-9 化合物2-4 3.74 23.96 232 紅色
實例17 化合物2-10 3.81 23.25 230 紅色
實例18 化合物2-18 3.73 23.52 239 紅色
實例19 化合物2-28 3.72 23.02 233 紅色
實例20 化合物2-43 3.81 23.46 238 紅色
實例21 化合物1-10 化合物2-5 3.40 21.48 245 紅色
實例22 化合物2-11 3.51 21.87 263 紅色
實例23 化合物2-19 3.37 21.82 255 紅色
實例24 化合物2-29 3.51 21.75 261 紅色
實例25 化合物2-36 3.51 21.69 261 紅色
實例26 化合物1-12 化合物2-6 3.65 22.88 222 紅色
實例27 化合物2-12 3.63 22.47 208 紅色
實例28 化合物2-20 3.62 23.19 207 紅色
實例29 化合物2-30 3.60 22.99 220 紅色
實例30 化合物2-45 3.72 23.19 208 紅色
[表2]
類別 第一主體 第二主體 驅動電壓(V) 效率 (cd/A) 壽命T95 (hr) 發光顏色
實例31 化合物1-15 化合物2-1 3.67 23.08 207 紅色
實例32 化合物2-7 3.71 22.84 220 紅色
實例33 化合物2-15 3.57 22.63 206 紅色
實例34 化合物2-25 3.60 22.66 218 紅色
實例35 化合物2-40 3.68 23.28 214 紅色
實例36 化合物1-16 化合物2-2 3.62 21.23 237 紅色
實例37 化合物2-8 3.56 21.01 228 紅色
實例38 化合物2-16 3.47 20.87 239 紅色
實例39 化合物2-26 3.61 21.04 248 紅色
實例40 化合物2-33 3.60 20.38 233 紅色
實例41 化合物1-17 化合物2-3 3.61 20.48 229 紅色
實例42 化合物2-9 3.48 21.04 229 紅色
實例43 化合物2-17 3.53 20.75 230 紅色
實例44 化合物2-27 3.47 20.62 227 紅色
實例45 化合物2-42 3.61 20.29 240 紅色
實例46 化合物1-20 化合物2-4 3.67 23.39 225 紅色
實例47 化合物2-10 3.67 23.43 237 紅色
實例48 化合物2-18 3.74 23.12 237 紅色
實例49 化合物2-28 3.69 23.23 220 紅色
實例50 化合物2-35 3.80 23.62 231 紅色
實例51 化合物1-21 化合物2-5 3.46 23.39 245 紅色
實例52 化合物2-11 3.51 23.29 254 紅色
實例53 化合物2-19 3.48 23.93 247 紅色
實例54 化合物2-29 3.48 23.35 257 紅色
實例55 化合物2-44 3.49 23.94 265 紅色
實例56 化合物1-24 化合物2-6 3.71 23.51 233 紅色
實例57 化合物2-12 3.67 23.38 238 紅色
實例58 化合物2-20 3.68 24.00 231 紅色
實例59 化合物2-30 3.68 23.45 235 紅色
實例60 化合物2-37 3.82 23.02 228 紅色
實例61 化合物1-27 化合物2-1 3.80 24.09 227 紅色
實例62 化合物2-7 3.73 23.33 228 紅色
實例63 化合物2-13 3.75 23.67 233 紅色
實例64 化合物2-25 3.80 23.09 228 紅色
實例65 化合物2-32 3.68 23.74 229 紅色
實例66 化合物1-28 化合物2-2 3.46 22.23 250 紅色
實例67 化合物2-8 3.50 21.45 260 紅色
實例68 化合物2-21 3.42 22.28 255 紅色
實例69 化合物2-26 3.49 21.57 253 紅色
實例70 化合物2-41 3.40 21.88 250 紅色
[表3]
類別 第一主體 第二主體 驅動電壓(V) 效率 (cd/A) 壽命T95 (hr) 發光顏色
實例71 化合物1-31 化合物2-3 3.71 22.91 215 紅色
實例72 化合物2-9 3.70 22.50 208 紅色
實例73 化合物2-31 3.69 22.60 226 紅色
實例74 化合物2-27 3.62 22.44 215 紅色
實例75 化合物2-34 3.68 22.70 215 紅色
實例76 化合物1-33 化合物2-4 3.50 21.32 248 紅色
實例77 化合物2-10 3.41 21.10 252 紅色
實例78 化合物2-38 3.52 21.55 264 紅色
實例79 化合物2-28 3.37 21.83 247 紅色
實例80 化合物2-43 3.37 22.13 260 紅色
實例81 化合物1-37 化合物2-5 3.47 23.81 265 紅色
實例82 化合物2-11 3.39 23.42 246 紅色
實例83 化合物2-39 3.46 23.85 258 紅色
實例84 化合物2-29 3.40 23.88 256 紅色
實例85 化合物2-36 3.45 23.83 253 紅色
實例86 化合物1-39 化合物2-6 3.49 23.78 247 紅色
實例87 化合物2-12 3.51 23.46 266 紅色
實例88 化合物2-46 3.41 23.36 256 紅色
實例89 化合物2-30 3.41 23.57 263 紅色
實例90 化合物2-45 3.47 23.02 263 紅色
實例91 化合物1-40 化合物2-1 3.82 23.41 225 紅色
實例92 化合物2-7 3.75 23.49 235 紅色
實例93 化合物2-13 3.67 23.06 227 紅色
實例94 化合物2-25 3.79 23.42 231 紅色
實例95 化合物2-40 3.82 23.39 231 紅色
實例96 化合物1-41 化合物2-2 3.72 23.89 236 紅色
實例97 化合物2-8 3.70 23.76 237 紅色
實例98 化合物2-21 3.78 23.67 229 紅色
實例99 化合物2-26 3.72 23.34 237 紅色
實例100 化合物2-33 3.68 23.68 232 紅色
實例101 化合物1-42 化合物2-3 3.39 21.53 259 紅色
實例102 化合物2-9 3.49 21.50 259 紅色
實例103 化合物2-31 3.46 21.99 251 紅色
實例104 化合物2-27 3.51 21.52 262 紅色
實例105 化合物2-42 3.41 22.01 255 紅色
實例106 化合物1-43 化合物2-4 3.51 21.72 261 紅色
實例107 化合物2-10 3.40 21.57 245 紅色
實例108 化合物2-38 3.38 21.35 258 紅色
實例109 化合物2-28 3.50 21.79 252 紅色
實例110 化合物2-35 3.48 21.83 265 紅色
[表4]
類別 第一主體 第二主體 驅動電壓(V) 效率 (cd/A) 壽命T95 (hr) 發光顏色
實例101 化合物1-44 化合物2-5 3.39 23.97 259 紅色
實例102 化合物2-11 3.49 23.74 259 紅色
實例103 化合物2-39 3.46 23.72 251 紅色
實例104 化合物2-29 3.51 23.57 262 紅色
實例105 化合物2-44 3.41 23.89 255 紅色
實例106 化合物1-48 化合物2-6 3.51 23.61 261 紅色
實例107 化合物2-12 3.40 23.61 245 紅色
實例108 化合物2-46 3.38 23.21 258 紅色
實例109 化合物2-30 3.50 23.83 252 紅色
實例110 化合物2-37 3.48 23.24 265 紅色
實例111 化合物1-52 化合物2-1 3.67 23.36 224 紅色
實例112 化合物2-7 3.70 23.33 205 紅色
實例113 化合物2-14 3.60 22.77 226 紅色
實例114 化合物2-25 3.67 22.38 211 紅色
實例115 化合物2-32 3.70 22.75 224 紅色
實例116 化合物1-53 化合物2-2 3.66 22.39 211 紅色
實例117 化合物2-8 3.61 22.57 206 紅色
實例118 化合物2-22 3.65 22.38 226 紅色
實例119 化合物2-26 3.63 22.44 213 紅色
實例120 化合物2-41 3.61 23.11 227 紅色
實例121 化合物1-55 化合物2-3 3.38 23.83 245 紅色
實例122 化合物2-9 3.37 23.48 259 紅色
實例123 化合物2-31 3.52 23.59 248 紅色
實例124 化合物2-27 3.45 23.07 257 紅色
實例125 化合物2-34 3.46 23.73 247 紅色
實例126 化合物1-56 化合物2-4 3.65 23.23 224 紅色
實例127 化合物2-10 3.61 22.65 186 紅色
實例128 化合物2-38 3.58 22.48 193 紅色
實例129 化合物2-28 3.70 22.56 189 紅色
實例130 化合物2-43 3.60 22.97 192 紅色
實例131 化合物1-57 化合物2-5 3.68 22.11 199 紅色
實例132 化合物2-11 3.59 22.51 219 紅色
實例133 化合物2-39 3.65 22.71 197 紅色
實例134 化合物2-29 3.59 22.10 207 紅色
實例135 化合物2-36 3.70 22.39 194 紅色
實例136 化合物1-58 化合物2-6 3.62 22.97 205 紅色
實例137 化合物2-12 3.69 22.75 191 紅色
實例138 化合物2-46 3.67 22.77 219 紅色
實例139 化合物2-30 3.65 22.91 227 紅色
實例140 化合物2-45 3.64 22.13 223 紅色
實例141 化合物1-60 化合物2-1 3.70 23.05 211 紅色
實例142 化合物2-7 3.68 22.75 183 紅色
實例143 化合物2-14 3.63 22.80 204 紅色
實例144 化合物2-25 3.67 23.00 192 紅色
實例145 化合物2-40 3.60 22.15 206 紅色
實例146 化合物1-61 化合物2-2 3.48 23.85 247 紅色
實例147 化合物2-8 3.50 23.80 249 紅色
實例148 化合物2-22 3.50 23.31 248 紅色
實例149 化合物2-26 3.39 23.61 260 紅色
實例150 化合物2-33 3.37 23.38 246 紅色
[表5]
類別 第一主體 第二主體 驅動電壓(V) 效率 (cd/A) 壽命T95 (hr) 發光顏色
實例151 化合物1-62 化合物2-3 3.81 23.85 225 紅色
實例152 化合物2-9 3.81 23.80 218 紅色
實例153 化合物2-31 3.68 23.31 230 紅色
實例154 化合物2-27 3.71 23.61 222 紅色
實例155 化合物2-42 3.69 23.38 224 紅色
實例156 化合物1-63 化合物2-4 3.50 22.40 258 紅色
實例157 化合物2-10 3.49 22.31 244 紅色
實例158 化合物2-38 3.42 21.27 254 紅色
實例159 化合物2-28 3.37 21.78 250 紅色
實例160 化合物2-35 3.37 21.75 256 紅色
實例161 化合物1-64 化合物2-5 3.47 21.94 257 紅色
實例162 化合物2-11 3.49 21.33 266 紅色
實例163 化合物2-39 3.42 21.30 254 紅色
實例164 化合物2-29 3.38 21.45 255 紅色
實例165 化合物2-44 3.50 22.02 264 紅色
實例166 化合物1-65 化合物2-6 3.50 23.27 258 紅色
實例167 化合物2-12 3.49 23.61 244 紅色
實例168 化合物2-46 3.42 23.12 254 紅色
實例169 化合物2-30 3.37 23.36 250 紅色
實例170 化合物2-37 3.37 23.34 256 紅色
實例171 化合物1-66 化合物2-1 3.69 22.13 204 紅色
實例172 化合物2-7 3.57 23.25 213 紅色
實例173 化合物2-13 3.68 22.99 221 紅色
實例174 化合物2-25 3.63 22.33 180 紅色
實例175 化合物2-32 3.60 22.90 209 紅色
實例176 化合物1-67 化合物2-2 3.71 22.84 190 紅色
實例177 化合物2-8 3.59 22.47 182 紅色
實例178 化合物2-23 3.61 22.45 185 紅色
實例179 化合物2-26 3.62 22.24 217 紅色
實例180 化合物2-41 3.70 23.04 216 紅色
實例181 化合物1-68 化合物2-3 3.59 22.28 210 紅色
實例182 化合物2-9 3.72 23.37 203 紅色
實例183 化合物2-31 3.68 22.83 205 紅色
實例184 化合物2-27 3.64 23.33 207 紅色
實例185 化合物2-34 3.63 22.62 205 紅色
實例186 化合物1-69 化合物2-4 3.59 23.39 225 紅色
實例187 化合物2-10 3.59 22.97 195 紅色
實例188 化合物2-38 3.71 22.77 221 紅色
實例189 化合物2-28 3.68 22.37 212 紅色
實例190 化合物2-43 3.57 22.16 227 紅色
[表6]
類別 第一主體 第二主體 驅動電壓(V) 效率 (cd/A) 壽命T95 (hr) 發光顏色
比較例1 化合物B-1 化合物2-1 4.20 15.07 120 紅色
比較例2 化合物2-7 4.34 14.53 142 紅色
比較例3 化合物2-15 4.30 14.76 127 紅色
比較例4 化合物2-25 4.24 14.72 145 紅色
比較例5 化合物2-32 4.15 15.00 122 紅色
比較例6 化合物B-2 化合物2-2 4.17 14.96 128 紅色
比較例7 化合物2-8 4.24 15.03 135 紅色
比較例8 化合物2-16 4.26 14.21 141 紅色
比較例9 化合物2-26 4.31 14.94 140 紅色
比較例10 化合物2-41 4.13 14.50 123 紅色
比較例11 化合物B-3 化合物2-3 4.28 16.31 107 紅色
比較例12 化合物2-9 4.30 15.71 102 紅色
比較例13 化合物2-17 4.26 15.73 107 紅色
比較例14 化合物2-27 4.30 15.77 123 紅色
比較例15 化合物2-34 4.17 16.22 105 紅色
比較例16 化合物B-4 化合物2-4 4.19 16.05 121 紅色
比較例17 化合物2-10 4.25 15.53 104 紅色
比較例18 化合物2-18 4.17 16.47 104 紅色
比較例19 化合物2-28 4.20 15.81 113 紅色
比較例20 化合物2-43 4.20 16.02 119 紅色
比較例21 化合物B-5 化合物2-5 4.12 14.68 125 紅色
比較例22 化合物2-11 4.26 15.01 137 紅色
比較例23 化合物2-19 4.18 14.52 138 紅色
比較例24 化合物2-29 4.29 14.71 140 紅色
比較例25 化合物2-36 4.16 14.83 123 紅色
比較例26 化合物B-6 化合物2-6 4.18 14.75 141 紅色
比較例27 化合物2-12 4.33 14.74 141 紅色
比較例28 化合物2-20 4.15 14.35 123 紅色
比較例29 化合物2-30 4.19 15.03 136 紅色
比較例30 化合物2-45 4.12 14.56 139 紅色
比較例31 化合物B-7 化合物2-1 4.29 16.43 120 紅色
比較例32 化合物2-7 4.25 15.96 114 紅色
比較例33 化合物2-15 4.22 15.38 115 紅色
比較例34 化合物2-25 4.23 16.65 114 紅色
比較例35 化合物2-32 4.36 16.15 112 紅色
比較例36 化合物B-8 化合物2-2 4.30 15.74 105 紅色
比較例37 化合物2-8 4.18 16.54 116 紅色
比較例38 化合物2-16 4.27 16.69 113 紅色
比較例39 化合物2-26 4.17 15.75 105 紅色
比較例40 化合物2-41 4.21 16.41 120 紅色
[表7]
類別 第一主體 第二主體 驅動電壓(V) 效率 (cd/A) 壽命T95 (hr) 發光顏色
比較例41 化合物B-9 化合物2-3 4.28 14.50 145 紅色
比較例42 化合物2-9 4.26 14.69 123 紅色
比較例43 化合物2-17 4.32 15.08 131 紅色
比較例44 化合物2-27 4.25 14.98 123 紅色
比較例45 化合物2-34 4.28 14.45 126 紅色
比較例46 化合物B-10 化合物2-4 4.15 14.69 140 紅色
比較例47 化合物2-10 4.28 14.33 148 紅色
比較例48 化合物2-18 4.25 14.53 135 紅色
比較例49 化合物2-28 4.11 14.66 125 紅色
比較例50 化合物2-43 4.31 14.69 124 紅色
比較例51 化合物B-11 化合物2-5 4.32 15.34 113 紅色
比較例52 化合物2-11 4.36 15.56 111 紅色
比較例53 化合物2-19 4.23 15.76 110 紅色
比較例54 化合物2-29 4.27 16.62 105 紅色
比較例55 化合物2-36 4.32 16.13 104 紅色
比較例56 化合物B-12 化合物2-6 4.25 15.48 112 紅色
比較例57 化合物2-12 4.23 16.34 120 紅色
比較例58 化合物2-20 4.18 16.60 110 紅色
比較例59 化合物2-30 4.30 16.45 119 紅色
比較例60 化合物2-45 4.21 15.23 122 紅色
[表8]
類別 第一主體 第二主體 驅動電壓(V) 效率 (cd/A) 壽命T95 (hr) 發光顏色
比較例61 化合物1-2 化合物C-1 4.09 18.97 133 紅色
比較例62 化合物1-11 4.03 19.05 140 紅色
比較例63 化合物1-15 4.08 18.52 136 紅色
比較例64 化合物1-28 4.03 18.78 133 紅色
比較例65 化合物1-33 4.02 18.77 143 紅色
比較例66 化合物1-40 4.07 18.71 132 紅色
比較例67 化合物1-43 4.11 18.75 136 紅色
比較例68 化合物1-55 4.02 19.08 130 紅色
比較例69 化合物1-3 化合物C-2 3.98 19.14 147 紅色
比較例70 化合物1-7 3.99 19.43 149 紅色
比較例71 化合物1-17 3.98 19.25 144 紅色
比較例72 化合物1-24 3.98 19.33 149 紅色
比較例73 化合物1-37 3.99 19.45 148 紅色
比較例74 化合物1-47 4.00 19.60 143 紅色
比較例75 化合物1-48 3.98 19.26 145 紅色
比較例76 化合物1-58 3.96 19.55 153 紅色
比較例77 化合物1-9 化合物C-3 4.01 18.96 135 紅色
比較例78 化合物1-16 4.03 18.93 137 紅色
比較例79 化合物1-22 4.14 18.60 141 紅色
比較例80 化合物1-38 4.12 18.50 137 紅色
比較例81 化合物1-41 4.05 18.69 133 紅色
比較例82 化合物1-45 4.06 18.91 134 紅色
比較例83 化合物1-53 4.09 18.78 135 紅色
比較例84 化合物1-62 4.03 18.97 140 紅色
比較例85 化合物1-2 化合物C-4 3.97 19.58 156 紅色
比較例86 化合物1-14 3.96 19.91 155 紅色
比較例87 化合物1-20 3.92 19.95 155 紅色
比較例88 化合物1-27 3.89 19.54 166 紅色
比較例89 化合物1-31 3.93 19.71 157 紅色
比較例90 化合物1-52 3.95 19.90 169 紅色
比較例91 化合物1-56 3.95 19.73 156 紅色
比較例92 化合物1-60 3.89 19.95 165 紅色
比較例93 化合物1-2 化合物C-5 4.23 18.39 132 紅色
比較例94 化合物1-11 4.14 18.01 133 紅色
比較例95 化合物1-15 4.23 18.38 133 紅色
比較例96 化合物1-28 4.23 18.02 133 紅色
比較例97 化合物1-33 4.19 18.46 130 紅色
比較例98 化合物1-40 4.16 18.16 133 紅色
比較例99 化合物1-55 4.22 18.13 130 紅色
比較例100 化合物1-64 4.15 18.58 132 紅色
[表9]
類別 第一主體 第二主體 驅動電壓(V) 效率 (cd/A) 壽命T95 (hr) 發光顏色
比較例101 化合物1-3 化合物C-6 4.19 18.51 130 紅色
比較例102 化合物1-7 4.18 18.24 133 紅色
比較例103 化合物1-17 4.15 18.36 133 紅色
比較例104 化合物1-24 4.20 18.55 133 紅色
比較例105 化合物1-37 4.17 18.06 131 紅色
比較例106 化合物1-47 4.20 18.17 133 紅色
比較例107 化合物1-48 4.11 18.32 132 紅色
比較例108 化合物1-58 4.22 18.05 130 紅色
比較例109 化合物1-9 化合物C-7 3.97 19.11 148 紅色
比較例110 化合物1-16 3.97 19.16 152 紅色
比較例111 化合物1-22 4.00 19.55 147 紅色
比較例112 化合物1-38 3.96 19.10 143 紅色
比較例113 化合物1-41 4.02 19.25 148 紅色
比較例114 化合物1-45 3.97 19.56 152 紅色
比較例115 化合物1-53 3.97 19.38 143 紅色
比較例116 化合物1-60 3.97 19.37 140 紅色
比較例117 化合物1-2 化合物C-8 4.40 14.14 64 紅色
比較例118 化合物1-14 4.47 14.27 80 紅色
比較例119 化合物1-20 4.34 14.96 64 紅色
比較例120 化合物1-27 4.32 13.19 78 紅色
比較例121 化合物1-31 4.42 14.56 66 紅色
比較例122 化合物1-52 4.41 14.94 61 紅色
比較例123 化合物1-56 4.37 14.48 60 紅色
比較例124 化合物1-65 4.49 14.96 60 紅色
比較例125 化合物1-2 化合物C-9 4.20 15.26 99 紅色
比較例126 化合物1-11 4.25 15.03 93 紅色
比較例127 化合物1-15 4.23 14.21 88 紅色
比較例128 化合物1-28 4.39 14.15 97 紅色
比較例129 化合物1-33 4.35 14.42 95 紅色
比較例130 化合物1-40 4.37 14.87 97 紅色
比較例131 化合物1-43 4.29 14.65 91 紅色
比較例132 化合物1-68 4.33 14.56 86 紅色
在將電流施加至在實例1至實例145及比較例1至比較例132中製造的有機發光元件時,獲得了在表1至表9中所示的結果。將在先前技術中廣泛使用的材料用作實例1的紅色有機發光元件的組分,將化合物EB-1用作電子阻擋層,並將化合物Dp-7用作紅色發光層的摻雜劑。
當如表6及表7所示,將比較例化合物B-1至B-12中的任一者與本揭露的由化學式2表示的化合物共沈積於一起並用作紅光發射層時,結果顯示:大體而言,相較於本揭露的組合,驅動電壓增大,且效率及壽命降低。即使在如表8及表9所示,將比較例化合物C-1至C-9中的任一者與本揭露的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共沈積在一起並用作紅光發射層時,結果亦顯示:驅動電壓增大,且效率及壽命降低。
自以上可見,當將根據本揭露的由化學式1表示的作為第一主體的化合物與由化學式2表示的作為第二主體的化合物組合使用時,很好地達成了向紅色發光層中的紅色摻雜劑的能量轉移,電子與電洞藉由發光層中更穩定的平衡相結合以形成激子,且因此,驅動電壓得以改善,且效率及壽命升高。
總之,在將根據本揭露的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與由化學式2表示的化合物相組合、共蒸鍍並用作紅光發光層的主體時,證實出有機發光元件的驅動電壓、發光效率及壽命特性可得以改善。
1:基板 2:陽極 3:發光層 4:陰極 5:電洞注入層 6:電洞傳輸層 7:電子阻擋層 8:電洞阻擋層 9:電子傳輸及注入層
圖1示出包括基板1、陽極2、發光層3及陰極4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實例。 圖2示出包括基板1、陽極2、電洞注入層5、電洞傳輸層6、電子阻擋層7、發光層3、電洞阻擋層8、電子注入及傳輸層9以及陰極4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實例。
Figure 111106095-A0101-11-0001-1
1:基板
2:陽極
3:發光層
4:陰極

Claims (13)

  1. 一種有機發光元件,包括: 陽極; 陰極;以及 發光層,夾置於所述陽極與所述陰極之間, 其中所述發光層包含由以下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及由以下化學式2表示的化合物: [化學式1]
    Figure 03_image1104
    在化學式1中, Ar 1及Ar 2各自獨立地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60芳基;或者含有選自由N、O及S組成的群組中的任意一或多者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2-60雜芳基, L 1至L 3各自獨立地為單鍵;或者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60伸芳基, R 1為氫;氘;或者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60芳基;或者含有選自由N、O及S組成的群組中的任意一或多者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2-60雜芳基,並且 a為0至7的整數, [化學式2]
    Figure 03_image1106
    在化學式2中, R' 1至R' 12中的任一者為以下化學式3,且其餘為氫或氘, [化學式3]
    Figure 03_image1108
    在化學式3中, L' 1為單鍵;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60伸芳基, L' 2及L' 3各自獨立地為單鍵;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60伸芳基;或者含有選自由N、O及S組成的群組中的任意一或多者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2-60伸雜芳基,且 Ar' 1及Ar' 2各自獨立地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6-60芳基;或者含有選自由N、O及S組成的群組中的任意一或多者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 2-60雜芳基。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其中: 所述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由以下化學式1A表示: [化學式1A]
    Figure 03_image1110
    Figure 03_image1104
    在化學式1A中, Ar 1及Ar 2、L 1至L 3、R 1及a如在請求項1中所定義。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其中: 所述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由以下化學式1-1至化學式1-3中的任一者表示: [化學式1-1]
    Figure 03_image1111
    [化學式1-2]
    Figure 03_image1113
    [化學式1-3]
    Figure 03_image1115
    在化學式1-1至化學式1-3中, Ar 1及Ar 2、L 1至L 3及R 1如在請求項1中所定義。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其中: Ar 1及Ar 2各自獨立地為苯基、聯苯基、三聯苯基、萘基、菲基、二苯並呋喃基或二苯並噻吩基。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其中: L 1至L 3各自獨立地為單鍵或選自由以下組成的群組中的任一者:
    Figure 03_image1117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其中: R 1為氫、氘、苯基、聯苯基、三聯苯基、萘基、菲基、聯三伸苯基、萘基苯基、苯基萘基、丙烯合芴基、二苯並呋喃基、二苯並噻吩基、苯並萘並呋喃基或苯並萘並噻吩基。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其中: a為0或1。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其中: 所述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是選自由以下組成的群組中的任一者:
    Figure 03_image1119
    Figure 03_image1121
    Figure 03_image1123
    Figure 03_image1125
    Figure 03_image1127
    Figure 03_image1129
    Figure 03_image1131
    Figure 03_image1133
    Figure 03_image1135
    Figure 03_image1137
    Figure 03_image1139
    Figure 03_image1141
    Figure 03_image1143
    Figure 03_image1145
    Figure 03_image1147
    Figure 03_image1149
    Figure 03_image1151
    Figure 03_image1153
    Figure 03_image1155
    Figure 03_image1157
    Figure 03_image1159
    Figure 03_image1161
    Figure 03_image1163
    Figure 03_image1165
    Figure 03_image1167
    Figure 03_image1169
    Figure 03_image1171
    Figure 03_image1173
    Figure 03_image1175
    Figure 03_image1177
    Figure 03_image1179
    Figure 03_image1181
    Figure 03_image1183
    Figure 03_image1185
    Figure 03_image1187
    Figure 03_image1189
    Figure 03_image1191
    Figure 03_image1193
    Figure 03_image1195
    Figure 03_image1197
    Figure 03_image1199
    Figure 03_image1201
    Figure 03_image1203
    Figure 03_image1205
    Figure 03_image1207
    Figure 03_image1209
    Figure 03_image1211
    Figure 03_image1213
    Figure 03_image1215
    Figure 03_image1217
    Figure 03_image1219
    Figure 03_image1221
    Figure 03_image1223
    Figure 03_image1225
    Figure 03_image1227
    Figure 03_image1229
    Figure 03_image1231
    Figure 03_image1233
    Figure 03_image1235
    Figure 03_image1237
    Figure 03_image1239
    Figure 03_image1241
    Figure 03_image1243
    Figure 03_image1245
    Figure 03_image1247
    Figure 03_image1249
    Figure 03_image1251
    Figure 03_image1253
    Figure 03_image1255
    Figure 03_image1257
    Figure 03_image1259
    Figure 03_image1261
    Figure 03_image1263
    Figure 03_image1265
    Figure 03_image1267
    Figure 03_image1269
    Figure 03_image1271
    Figure 03_image1273
    Figure 03_image1275
    Figure 03_image1277
    Figure 03_image1279
    Figure 03_image1281
    Figure 03_image1283
    Figure 03_image1285
    Figure 03_image1287
    Figure 03_image1289
    Figure 03_image1291
    Figure 03_image1293
    Figure 03_image1295
    Figure 03_image1297
    Figure 03_image1299
    Figure 03_image1301
    Figure 03_image1303
    Figure 03_image1305
    Figure 03_image1307
    Figure 03_image1309
    Figure 03_image1311
    Figure 03_image1313
    Figure 03_image1315
    Figure 03_image1317
    Figure 03_image1319
    Figure 03_image1321
    Figure 03_image1323
    Figure 03_image1325
    Figure 03_image1327
    Figure 03_image1329
    Figure 03_image1331
    Figure 03_image1333
    Figure 03_image1335
    Figure 03_image1337
    Figure 03_image1339
    Figure 03_image1341
    Figure 03_image1343
    Figure 03_image1345
    Figure 03_image1347
    Figure 03_image1349
    Figure 03_image1351
    Figure 03_image1353
    Figure 03_image1355
    Figure 03_image1357
    Figure 03_image1359
    Figure 03_image1361
    Figure 03_image1363
    Figure 03_image1365
    Figure 03_image1367
    Figure 03_image1369
    Figure 03_image1371
    Figure 03_image1373
    Figure 03_image1375
    Figure 03_image1377
    Figure 03_image1379
    Figure 03_image1381
    Figure 03_image1383
    Figure 03_image1385
    Figure 03_image1387
    Figure 03_image1389
    Figure 03_image1391
    Figure 03_image1393
    Figure 03_image1395
    Figure 03_image1397
    Figure 03_image1399
    Figure 03_image1401
    Figure 03_image1403
    Figure 03_image1405
    Figure 03_image1407
    Figure 03_image1409
    Figure 03_image1411
    Figure 03_image1413
    Figure 03_image1415
    Figure 03_image1417
    Figure 03_image1419
    Figure 03_image1421
    Figure 03_image1423
    Figure 03_image1425
    Figure 03_image1427
    Figure 03_image1429
    Figure 03_image1431
    Figure 03_image1433
    Figure 03_image1435
    Figure 03_image1437
    Figure 03_image1439
    Figure 03_image1441
    Figure 03_image1443
    Figure 03_image1445
    Figure 03_image1447
    Figure 03_image1449
    Figure 03_image1451
    Figure 03_image1453
    Figure 03_image1455
    Figure 03_image1457
    Figure 03_image1459
    Figure 03_image1461
    Figure 03_image1463
    Figure 03_image1465
    Figure 03_image1467
    Figure 03_image1469
    Figure 03_image1471
    Figure 03_image1473
    Figure 03_image1475
    Figure 03_image1477
    Figure 03_image1479
    Figure 03_image1481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其中: 所述由化學式2表示的化合物由以下化學式2-1至化學式2-6中的任一者表示: [化學式2-1]
    Figure 03_image1483
    [化學式2-2]
    Figure 03_image1485
    [化學式2-3]
    Figure 03_image1487
    [化學式2-4]
    Figure 03_image1489
    [化學式2-5]
    Figure 03_image1491
    [化學式2-6]
    Figure 03_image1493
    在化學式2-1至化學式2-6中, R' 1至R' 12、L' 1至L' 3、Ar' 1及Ar' 2如在請求項1中所定義。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其中: L' 1為單鍵、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伸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聯苯二基、或者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萘二基。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其中: L' 2及L' 3各自獨立地為單鍵、伸苯基、經一個苯基取代的伸苯基、聯苯二基或萘二基。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其中: Ar' 1及Ar' 2各自獨立地為苯基、聯苯基、三聯苯基、萘基、菲基、二苯並呋喃基、二苯並噻吩基、苯基咔唑、二甲基芴基、苯並萘並呋喃基或苯並萘並噻吩基。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其中: 所述由化學式2表示的化合物是選自由以下組成的群組中的任一者:
    Figure 03_image1495
    Figure 03_image1497
    Figure 03_image1499
    Figure 03_image1501
    Figure 03_image1503
    Figure 03_image1505
    Figure 03_image1507
    Figure 03_image1509
    Figure 03_image1511
    Figure 03_image1513
    Figure 03_image1515
    Figure 03_image1517
    Figure 03_image1519
    Figure 03_image1521
    Figure 03_image1523
    Figure 03_image1525
    Figure 03_image1527
    Figure 03_image1529
    Figure 03_image1531
    Figure 03_image1533
    Figure 03_image1535
    Figure 03_image1537
    Figure 03_image1539
    Figure 03_image1541
    Figure 03_image1543
    Figure 03_image1545
    Figure 03_image1547
    Figure 03_image1549
    Figure 03_image1551
    Figure 03_image1553
    Figure 03_image1555
    Figure 03_image1557
    Figure 03_image1559
    Figure 03_image1561
    Figure 03_image1563
    Figure 03_image1565
    Figure 03_image1567
    Figure 03_image1569
    Figure 03_image1571
    Figure 03_image1573
    Figure 03_image1575
    Figure 03_image1577
    Figure 03_image1579
    Figure 03_image1581
    Figure 03_image1583
    Figure 03_image1585
    Figure 03_image1587
    Figure 03_image1589
    Figure 03_image1591
    Figure 03_image1593
    Figure 03_image1595
    Figure 03_image1597
    Figure 03_image1599
    Figure 03_image1601
    Figure 03_image1603
    Figure 03_image1605
    Figure 03_image1607
    Figure 03_image1609
    Figure 03_image1611
    Figure 03_image1613
    Figure 03_image1615
    Figure 03_image1617
    Figure 03_image1619
    Figure 03_image1621
    Figure 03_image1623
    Figure 03_image1625
    Figure 03_image1627
    Figure 03_image1629
    Figure 03_image1631
    Figure 03_image1633
    Figure 03_image1635
    Figure 03_image1637
    Figure 03_image1639
    Figure 03_image1641
    Figure 03_image1643
    Figure 03_image1645
    Figure 03_image1647
    Figure 03_image1649
    Figure 03_image1651
    Figure 03_image1653
    Figure 03_image1655
    Figure 03_image1657
    Figure 03_image1659
    Figure 03_image1661
    Figure 03_image1663
    Figure 03_image1665
    Figure 03_image1667
    Figure 03_image1669
    Figure 03_image1671
    Figure 03_image1673
    Figure 03_image1675
    Figure 03_image1677
    Figure 03_image1679
    Figure 03_image1681
    Figure 03_image1683
    Figure 03_image1685
    Figure 03_image1687
    Figure 03_image1689
    Figure 03_image1691
    Figure 03_image1693
    Figure 03_image1695
    Figure 03_image1697
    Figure 03_image1699
    Figure 03_image1701
    Figure 03_image1703
    Figure 03_image1705
    Figure 03_image1707
    Figure 03_image1709
    Figure 03_image1711
    Figure 03_image1713
    Figure 03_image1715
    Figure 03_image1717
    Figure 03_image1719
    Figure 03_image1721
    Figure 03_image1723
    Figure 03_image1725
    Figure 03_image1727
    Figure 03_image1729
    Figure 03_image1731
    Figure 03_image1733
    Figure 03_image1735
    Figure 03_image1737
    Figure 03_image1739
    Figure 03_image1741
    Figure 03_image1743
    Figure 03_image1745
    Figure 03_image1747
    Figure 03_image1749
    Figure 03_image1751
    Figure 03_image1753
    Figure 03_image1755
    Figure 03_image1757
    Figure 03_image1759
    Figure 03_image1761
    Figure 03_image1763
    Figure 03_image1765
    Figure 03_image1767
    Figure 03_image1769
    Figure 03_image1771
    Figure 03_image1773
    Figure 03_image1775
    Figure 03_image1777
    Figure 03_image1779
    Figure 03_image1781
    Figure 03_image1783
    Figure 03_image1785
    Figure 03_image1787
    Figure 03_image1789
    Figure 03_image1791
    Figure 03_image1793
    Figure 03_image1795
    Figure 03_image1797
    Figure 03_image1799
    Figure 03_image1801
    Figure 03_image1803
    Figure 03_image1805
    Figure 03_image1807
    Figure 03_image1809
    Figure 03_image1811
    Figure 03_image1813
    Figure 03_image1815
    Figure 03_image1817
    Figure 03_image1819
    Figure 03_image1821
TW111106095A 2021-02-18 2022-02-18 有機發光元件 TWI7940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210022063 2021-02-18
KR10-2021-0022063 2021-02-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6249A true TW202246249A (zh) 2022-12-01
TWI794018B TWI794018B (zh) 2023-02-21

Family

ID=83111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6095A TWI794018B (zh) 2021-02-18 2022-02-18 有機發光元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243100A4 (zh)
KR (1) KR102664889B1 (zh)
CN (1) CN116457441A (zh)
TW (1) TWI79401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30549B1 (ko) 1999-01-27 2004-05-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신규한 착물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4677221B2 (ja) 2004-11-26 2011-04-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
JP5151422B2 (ja) 2007-09-19 2013-02-27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材料、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KR101551207B1 (ko) * 2008-09-04 2015-09-08 롬엔드하스전자재료코리아유한회사 신규한 유기 발광 화합물 및 이를 발광재료로서 채용하고 있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DE102009005746A1 (de) * 2009-01-23 2010-07-29 Merck Patent Gmbh Materialien für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en
KR20120046779A (ko) * 2010-08-05 2012-05-10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모노아민 유도체 및 그것을 사용하는 유기 일렉트로루미네선스 소자
KR20200072211A (ko) * 2018-12-12 2020-06-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광전자 소자용 화합물, 유기 광전자 소자 및 표시 장치
KR20220077279A (ko) * 2020-12-01 2022-06-09 덕산네오룩스 주식회사 유기전기소자용 화합물, 이를 이용한 유기전기소자 및 그 전자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118352A (ko) 2022-08-25
CN116457441A (zh) 2023-07-18
KR102664889B1 (ko) 2024-05-09
TWI794018B (zh) 2023-02-21
EP4243100A1 (en) 2023-09-13
EP4243100A4 (en) 2024-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8119B (zh) 有機發光裝置
TWI658030B (zh) 新穎化合物以及包含此化合物的有機發光裝置
JP7293565B2 (ja) 有機発光素子
TWI806011B (zh) 有機發光元件
TW201900844A (zh) 新穎化合物與包含其的有機發光元件
TWI816307B (zh) 有機發光元件
KR102175712B1 (ko) 신규한 헤테로 고리 화합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발광 소자
KR102134379B1 (ko) 신규한 페난트렌 화합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발광 소자
KR20230170637A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TW202302574A (zh) 有機發光元件
CN111902407A (zh) 新的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US20240099133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2549461B1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550644B1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TW202302573A (zh) 有機發光元件
TWI794018B (zh) 有機發光元件
KR102545207B1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718974B1 (ko) 신규한 화합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718973B1 (ko) 신규한 화합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소자
US20240107884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202246458A (zh) 有機發光元件
TW202246246A (zh) 有機發光元件
KR20230069868A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KR20210046892A (ko) 신규한 화합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소자
KR20210046209A (ko) 신규한 화합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소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