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5366A - 防護管安裝器、防護管安裝裝置、及防護管安裝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防護管安裝器、防護管安裝裝置、及防護管安裝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5366A
TW202245366A TW111115785A TW111115785A TW202245366A TW 202245366 A TW202245366 A TW 202245366A TW 111115785 A TW111115785 A TW 111115785A TW 111115785 A TW111115785 A TW 111115785A TW 202245366 A TW202245366 A TW 20224536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rotective tube
protective
installer
zipp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5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8735B (zh
Inventor
織川寛大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5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5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87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873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overhead lines or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7/00Overhead 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lines or cables

Landscapes

  • Suspension Of Electric Lines Or Cables (AREA)
  • Electric Cable Installation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Laying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utside (AREA)

Abstract

[課題] 提供可容易將防護管的拉鍊部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的防護管安裝器、防護管安裝裝置、及防護管安裝方法。 [解決手段] 防護管安裝器具備引導著安裝於電線的防護管的拉鍊部朝向第1方向移動,並將拉鍊部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的拉鍊引導件,配置有拉鍊引導件的基座,及具有防止拉鍊部自拉鍊引導件脫落的阻擋面,並引導著防護管的本體部朝向第1方向移動的本體部引導件。

Description

防護管安裝器、防護管安裝裝置、及防護管安裝方法
本發明是關於防護管安裝器、防護管安裝裝置、及防護管安裝方法。
已知將防護管安裝於架空電線等電線的技術。
作為關聯技術,專利文獻1已揭示簡易型防護管插入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簡易型防護管插入器具備夾持架空電線的電線夾持部、分配給架空電線的電線承受部、豎立於電線承受部而嵌入防護管溝槽內的阻擋板、及滑動引導於防護管內壁的導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特開2019-20523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可容易將防護管的拉鍊部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的防護管安裝器、防護管安裝裝置、及防護管安裝方法。 [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是關於防護管安裝器、防護管安裝裝置、及防護管安裝方法,如下。
(1)一種防護管安裝器,具備: 引導著安裝於電線的防護管的拉鍊部朝向第1方向移動,並將前述拉鍊部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的拉鍊引導件, 配置有前述拉鍊引導件的基座,及 具有防止前述拉鍊部自前述拉鍊引導件脫落的阻擋面,並引導著前述防護管的本體部朝向前述第1方向移動的本體部引導件。 (2)如上述(1)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前述本體部引導件可相對於前述基座作位置調整。 (3)如上述(2)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將自前述基座向著前述阻擋面的方向定義成第2方向時,前述本體部引導件可在平行於前述第2方向的方向上作階段式的位置調整。 (4)如上述(1)至(3)任一項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將前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定義成第3方向時,前述本體部引導件具有比起前述阻擋面更配置於前述第3方向側的防護管誘導面, 向著前述第3方向時,前述防護管誘導面為在遠離前述防護管所通過的軌道的方向上傾斜的傾斜面。 (5)如上述(1)至(4)任一項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前述本體部引導件包含第1引導件,及比起前述第1引導件更配置於前述第1方向側的第2引導件。 (6)如上述(5)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前述第1引導件與前述基座之間設置有前述電線可通過的第1開口部, 前述第2引導件與前述基座之間設置有前述電線可通過的第2開口部, 沿著前述第1方向的方向觀察,前述第1開口部配置於前述第2開口部的相反側。 (7)如上述(6)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前述第1引導件的前述第1方向側之端與前述第2引導件的前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側之端之間,沿著前述第1方向的方向的距離為10mm以上。 (8)如上述(5)至(7)任一項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前述第1引導件是獨立於前述第2引導件,可相對於前述基座作位置調整。 (9)如上述(1)至(8)任一項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更具備: 保持著連接至可把持前述電線的電線把持器的可撓性元件的第1保持部。 (10)一種防護管安裝裝置,具備: 上述(1)至(9)任一項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及 藉由可撓性元件來連接至前述防護管安裝器的防護管誘導器。 (11)一種防護管安裝方法,具備: 將防護管誘導器安裝於電線的安裝步驟, 將前述防護管安裝器配置於前述電線,使防護管安裝器容納前述電線的配置步驟, 將具有拉鍊部的防護管沿著前述防護管誘導器及前述防護管安裝器兩者移動的移動步驟, 前述移動步驟包含: 將前述防護管自前述防護管誘導器移動至前述電線周圍, 將配置於前述電線周圍的前述防護管插入前述防護管安裝器的拉鍊引導件與前述防護管安裝器的阻擋面之間的空間, 透過將前述拉鍊部在第1方向上移動,將前述拉鍊部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可容易將防護管的拉鍊部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的防護管安裝器、防護管安裝裝置、及防護管安裝方法。
以下,同時參照圖式,針對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防護管安裝裝置100、及防護管安裝方法作詳細說明。值得注意的是,本說明書中,具有同種功能的元件會附上同一或類似的符號。從而,針對附上同一或類似的符號的元件,有可能省略重複說明。
(方向的定義) 如圖2等所示,本說明書中,將安裝於電線W的防護管9的拉鍊部92的移動方向定義成第1方向DR1。又,將第1方向DR1的相反方向定義成第3方向DR3。防護管安裝器1的基座3的長度方向可平行於第1方向DR1(或第3方向DR3)。
本說明書中,將自防護管安裝器1的基座3向著防護管安裝器1的阻擋面430的方向定義成第2方向DR2。第2方向DR2例如是垂直於第1方向DR1的方向。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方向DR2平行於自防護管9的腹部91w向著防護管9的背部91u的方向。
本說明書中,將自防護管9的第1肋部92a向著防護管9的第2肋部92b的方向(換言之,自第1肋部引導件20a向著第2肋部引導件20b的方向)定義成第4方向DR4。第4方向DR4例如是垂直於第1方向DR1及第2方向DR2兩者的方向。
(第1實施形態) 參照圖1至圖5,針對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A作說明。圖1為示意性顯示防護管9的一例的概略斜視圖。圖2為示意性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A的概略斜視圖。圖3為示意性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A的概略2面圖。圖3的左側記載概略正面圖,圖3的右側記載概略側面圖。圖4為示意性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A的概略斜視圖。圖5為示意性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A的概略2面圖。圖5的左側記載概略正面圖,圖5的右側記載概略側面圖。
參照圖1,針對防護管9的一例作說明。防護管9是透過以圍繞電線的方式來安裝於電線來保護電線。防護管9是由可彈性變形的材料所形成。防護管9例如是樹脂製。
防護管9具有本體部90及拉鍊部92。拉鍊部92為非結合狀態(參照圖1)時,在垂直於本體部90的長度方向的斷面上,本體部90略呈C字形狀。本體部90在拉鍊部92為結合狀態時,在垂直於防護管9的長度方向的斷面上,本體部90略呈圓形形狀。值得注意的是,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本體部90的長度方向平行於第1方向DR1。
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本體部90具有形成有電線可通過的溝槽SL的腹部91w及相對於本體部90的長度方向中心軸配置於腹部91w的相反側的背部91u。拉鍊部92為非結合狀態時,溝槽SL為開放,而拉鍊部92為結合狀態時,溝槽SL為閉合。
拉鍊部92具有第1肋部92a及第2肋部92b。第1肋部92a沿著本體部90的長度方向延伸。第1肋部92a的基端920a連接至本體部90(更具體而言,斷面略呈C字形狀的第1端部),而第1肋部92a的前端921a為自由端。第2肋部92b沿著本體部90的長度方向延伸。第2肋部92b的基端920b連接至本體部90(更具體而言,斷面略呈C字形狀的第2端部),而第2肋部92b的前端921b為自由端。
第1肋部92a具有第1扣合部925a,第2肋部92b具有可扣合於第1扣合部925a的第2扣合部925b。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扣合部925a為扣合凹部,第2扣合部925b為扣合凸部。代替性地,第1扣合部925a為扣合凸部,第2扣合部925b亦可為扣合凹部。
接著,參照圖2及圖3,針對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A的一例作說明。防護管安裝器1A是可將拉鍊部92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的器具。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防護管安裝器1A具備拉鍊引導件2、基座3、及本體部引導件4。
拉鍊引導件2引導著安裝於電線W的防護管9的拉鍊部92朝向第1方向DR1移動。又,拉鍊引導件2將拉鍊部92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值得注意的是,非結合狀態是指第1扣合部925a與第2扣合部925b之間的扣合解除的狀態,結合狀態是指第1扣合部925a與第2扣合部925b扣合的狀態。
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拉鍊引導件2具有多個引導滾筒21,包含第1引導滾筒21a及第2引導滾筒21b。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拉鍊部92通過第1引導滾筒21a與第2引導滾筒21b之間時,拉鍊部92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
代替性地,如圖4所示,拉鍊引導件2亦可由可引導拉鍊部92的凹部23所構成。圖4所記載的例子中,向著第1方向DR1時,拉鍊引導件2具有寬度較小的凹部23。這種情形,拉鍊部92沿著凹部23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時,第1肋部92a是透過凹部23的第1側面23a而按壓於第2肋部92b側,第2肋部92b是透過凹部23的第2側面23b而按壓於第1肋部92a側。如此,拉鍊引導件2將拉鍊部92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成結合狀態。
拉鍊引導件2較佳是具有抵接於第1肋部92a的第1肋部引導件20a及抵接於第2肋部92b的第2肋部引導件20b。這種情形,防護管9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時,可防止或抑制防護管9橫向(更具體而言,平行於第4方向DR4的方向)蛇行。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引導滾筒21a的功能是第1肋部引導件20a,第2引導滾筒21b的功能是第2肋部引導件20b。又,圖4所記載的例子中,凹部23的第1側面23a的功能是第1肋部引導件20a,凹部23的第2側面23b的功能是第2肋部引導件20b。
拉鍊引導件2配置於基座3。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拉鍊引導件2安裝於基座3,由基座3來支撐。代替性地,如圖4所示,拉鍊引導件2亦可與基座3一體成形。
本體部引導件4具有防止拉鍊部92自拉鍊引導件2脫落的阻擋面430。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阻擋面430是透過與防護管9的本體部90的背部91u接觸來防止防護管9在垂直於第1方向DR1的方向(更具體而言,第2方向DR2)上移動。如此,可防止拉鍊部92自拉鍊引導件2脫落。
又,本體部引導件4引導著防護管9的本體部90朝向第1方向DR1移動。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沿著第1方向DR1的方向觀察,防護管9的本體部90是透過拉鍊引導件2及阻擋面430來夾住。這種情形,防護管9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時,可防止或抑制防護管9在平行於第2方向DR2上的方向上蛇行。
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A具備引導著防護管9的拉鍊部92朝向第1方向DR1移動,並將拉鍊部92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的拉鍊引導件2。這種情形,只要將拉鍊部92相對於拉鍊引導件2在第1方向DR1上相對移動,即可將拉鍊部92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又,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A具備具有阻擋面430的本體部引導件4。這種情形,在透過阻擋面430來防止拉鍊部92自拉鍊引導件2脫落的狀態下,防護管9的本體部90可透過本體部引導件4來引導。此外,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A具備拉鍊引導件2及本體部引導件4兩者。這種情形,防護管9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時,可有效防止或抑制防護管9在垂直於第1方向DR1的方向上蛇行。
接著,針對可採用於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A,或者下述的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B的任意附加的構造作說明。
(本體部引導件4的位置調整) 圖5所記載的例子中,本體部引導件4可相對於基座3作位置調整。更具體而言,本體部引導件4是以可相對於基座3在平行於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作位置調整的方式來安裝於基座3。
圖5所記載的例子中,防護管安裝器1A具備將本體部引導件4固定於基座3的固定元件51(例如,具有螺合於形成於基座3的內螺紋部的外螺紋部的固定元件)。固定元件51較佳是具有透過使用者來操作的操作旋鈕511。這種情形,可不使用工具而將本體部引導件4固定於基座3。
圖5所記載的例子中,本體部引導件4形成有固定元件51的軸部51s可通過的長孔4h或溝槽。透過該長孔4h或溝槽,本體部引導件4可相對於基座3作位置調整。本體部引導件4相對於基座3作位置調整後,透過固定元件51,將本體部引導件4固定於基座3。
本體部引導件4可相對於基座3作位置調整的情形,本體部引導件4可引導具有較大外直徑的本體部90的防護管9(參照圖5),又,本體部引導件4可引導具有較小外直徑的本體部90的防護管9(參照圖3)。
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本體部引導件4可在平行於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作階段式的位置調整。更具體而言,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本體部引導件4具有相對於基座3將本體部引導件4的相對位置定位於第1位置P1的第1定位部41、及相對於基座3將本體部引導件4的相對位置定位於第2位置P2的第2定位部42。
第1定位部41例如是由可扣合於固定元件51的第1扣合凹部41d所構成,第2定位部42例如是由可扣合於固定元件51的第2扣合凹部42d所構成。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固定元件51扣合於第1定位部41時,本體部引導件4定位於第1位置P1。另一方面,固定元件51扣合於第2定位部42時,本體部引導件4定位於第2位置P2。
本體部引導件4可在平行於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作階段式的位置調整的情形,使用者可自多個定位部之中選擇防護管9的本體部90的外直徑所適合的定位部。因此,使用者可更容易實行本體部引導件4的位置調整。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本體部引導件4可在平行於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作2階段式的位置調整。代替性地,本體部引導件4亦可在平行於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作3階段以上的階段式的位置調整。又,實施形態中,本體部引導件4亦可在平行於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作連續式(換言之,非階段式)的位置調整。
(本體部引導件4) 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本體部引導件4具有安裝部46及蓋部43。本體部引導件4亦可具有第1翼部44及/或第2翼部45。
安裝部46是安裝於基座3的部分。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安裝部46具有在平行於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延伸的長孔4h或溝槽。又,安裝部46具有第1定位部41及第2定位部42。
蓋部43覆蓋防護管9的一部分。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蓋部43是透過安裝部46來懸臂支撐。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沿著第1方向DR1的方向觀察,蓋部43略呈逆V字形狀。蓋部43的下面構成阻擋面430。
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蓋部43之端部43e與拉鍊引導件2之間形成有電線W可通過的開口部OP。在沿著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開口部OP的高度H1大於電線W的外直徑。在沿著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開口部OP的高度H1較佳是小於防護管9的本體部90的外直徑。這種情形,透過開口部OP,可防止防護管9自防護管安裝器1A脫落。高度H1例如是30mm以下,或20mm以下。防護管安裝器1A亦可具備可將開口部OP開閉的開閉元件。
第1翼部44自蓋部43在第3方向DR3上突出。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翼部44是透過蓋部43來懸臂支撐。第1翼部44的下面構成防護管誘導面440。第2翼部45自蓋部43在第1方向DR1上突出。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翼部45是透過蓋部43來懸臂支撐。第2翼部45的下面構成防護管取出面450。
(阻擋面430) 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沿著第1方向DR1的方向觀察,阻擋面430具有略呈逆V字形狀。更具體而言,阻擋面430包含頂部433、自頂部433向著第4方向DR4時靠近基座3的第1傾斜面431、及自頂部433向著第4方向DR4的相反方向時靠近基座3的第2傾斜面432。阻擋面430略呈逆V字形狀的情形,在平行於第4方向DR4的方向上,可防止或抑制防護管9的錯位。
(防護管誘導面440) 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本體部引導件4具有比起阻擋面430更配置於第3方向DR3側的防護管誘導面440。向著第3方向DR3時,防護管誘導面440較佳是在遠離防護管9所通過的軌道的方向上傾斜的傾斜面。該傾斜面亦可由平面所構成,亦可由曲面所構成。
向著第3方向DR3時,防護管誘導面440是在遠離防護管9所通過的軌道的方向上傾斜的傾斜面的情形,可容易將防護管9的長度方向端部插入阻擋面430與拉鍊引導件2之間的空間SP1。又,可防止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的防護管9被防護管誘導面440勾住,並可防止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的防護管9被防護管誘導面440損傷。
圖5所記載的例子中,在沿著第4方向DR4的方向上防護管誘導面440的長度D1小於沿著第4方向DR4的方向上阻擋面430的長度D2。透過縮短防護管誘導面440的長度D1,可減少本體部引導件4的重量。又,使防護管誘導面440成為傾斜面的加工(例如,彎曲加工)較容易。
(防護管取出面450) 圖5所記載的例子中,本體部引導件4具有比起阻擋面430更配置於第1方向DR1側的防護管取出面450。向著第1方向DR1時,防護管取出面450較佳是在遠離防護管9所通過的軌道的方向上傾斜的傾斜面。該傾斜面亦可由平面構成,亦可由曲面所構成。
(第2實施形態) 參照圖6至圖13,針對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B作說明。圖6為自斜前方側觀察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B時的概略斜視圖。圖7為自斜前方側觀察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B時的概略斜視圖。圖8及圖9示意性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B的概略正面圖。圖10為示意性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B的概略側面圖。圖11為示意性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B的概略平面圖。圖12為示意性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B的概略側面圖。圖13為示意性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B的概略底面圖。
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B的本體部引導件4包含第1引導件4A及第2引導件4B,這點與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A不同。至於其他點,第2實施形態則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第2實施形態中,是以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點為中心來作說明,省略針對第1實施形態中已說明的事項的重複說明。因此,即使第2實施形態中未明示說明,第1實施形態中已說明的事項可採用於第2實施形態,自屬當然。
如圖6所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B具備(1)引導著安裝於電線W的防護管9的拉鍊部92朝向第1方向DR1移動,並將拉鍊部92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結合狀態的拉鍊引導件2,(2)配置有拉鍊引導件2的基座3,及(3)具有防止拉鍊部92自拉鍊引導件2脫落的阻擋面,引導著防護管9的本體部90朝向第1方向DR1移動的本體部引導件4。
因此,第2實施形態產生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
圖6所記載的例子中,本體部引導件4包含第1引導件4A、及比起第1引導件4A更配置於第1方向DR1側的第2引導件4B。值得注意的是,本體部引導件4除了第1引導件4A及第2引導件4B之外,亦可包含第3引導件。換言之,本體部引導件4所包含的引導件數目亦可為3個以上。
本體部引導件4包含第1引導件4A及第2引導件4B的情形,防護管9的本體部90可更穩定地受引導。又,第1引導件4A與第2引導件4B沿著第1方向DR1空出指定間隔來配置的情形,除了可更穩定地引導防護管9的本體部90之外,更可減少本體部引導件4的整體重量。
接著,針對可採用於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B的任意附加的構造作說明。
(拉鍊引導件2) 圖7所記載的例子(自斜後方側觀察防護管安裝器1B的例子)中,拉鍊引導件2包含第1拉鍊引導件2A。又,第1拉鍊引導件2A包含第1引導滾筒21a及第2引導滾筒21b。拉鍊部92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時,第1引導滾筒21a將拉鍊部92的第1肋部92a向著第2肋部92b按壓。另一方面,拉鍊部92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時,第2引導滾筒21b將拉鍊部92的第2肋部92b向著第1肋部92a按壓。如此,透過拉鍊部92通過第1引導滾筒21a與第2引導滾筒21b之間,拉鍊部92的狀態可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值得注意的是,第1引導滾筒21a的功能是抵接於第1肋部92a的第1肋部引導件20a,第2引導滾筒21b的功能是抵接於第2肋部92b的第2肋部引導件20b。
圖8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引導滾筒21a是以可繞著第1軸AX1旋轉的方式透過第1支撐元件22a來支撐。第1軸AX1的延伸方向平行於第2方向DR2。又,第1支撐元件22a固定於基座3。圖8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引導滾筒21a是透過與拉鍊部92接觸而被動旋轉的自由滾筒。
圖8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引導滾筒21b是以可繞著第2軸AX2旋轉的方式透過第2支撐元件22b來支撐。第2軸AX2的延伸方向平行於第2方向DR2。又,第2支撐元件22b固定於基座3。圖8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引導滾筒21b是透過與拉鍊部92接觸而被動旋轉的自由滾筒。
圖7所記載的例子中,拉鍊引導件2包含第2拉鍊引導件2B。第2拉鍊引導件2B比起第1拉鍊引導件2A更配置於第1方向DR1側。第2拉鍊引導件2B包含第3引導滾筒21c及第4引導滾筒21d。拉鍊部92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時,第3引導滾筒21c將拉鍊部92的第1肋部92a向著第2肋部92b按壓。另一方面,拉鍊部92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時,第4引導滾筒21d將拉鍊部92的第2肋部92b向第1肋部92a按壓。透過拉鍊部92通過第3引導滾筒21c與第4引導滾筒21d之間,拉鍊部92的狀態可更確實地切換至結合狀態。換言之,通過第1拉鍊引導件2A的拉鍊部92的狀態為不完全結合狀態的情形,第2拉鍊引導件2B將拉鍊部92的狀態切換至更完全結合狀態。又,透過第1拉鍊引導件2A的下游側配置有第2拉鍊引導件2B,防護管9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時,可防止拉鍊部92蛇行。值得注意的是,第3引導滾筒21c的功能是抵接於第1肋部92a的第1肋部引導件20a,第4引導滾筒21d的功能是抵接於第2肋部92b的第2肋部引導件20b。
圖7所記載的例子中,第3引導滾筒21c是以可繞著第3軸旋轉的方式透過第3支撐元件22c來支撐。第3軸的延伸方向平行於第2方向DR2。又,第3支撐元件22c固定於基座3。圖7所記載的例子中,第3引導滾筒21c是透過與拉鍊部92接觸而被動旋轉的自由滾筒。
圖7所記載的例子中,第4引導滾筒21d是以可繞著第4軸旋轉的方式透過第4支撐元件22d來支撐。第4軸的延伸方向平行於第2方向DR2。又,第4支撐元件22d固定於基座3。圖7所記載的例子中,第4引導滾筒21d是透過與拉鍊部92接觸而被動旋轉的自由滾筒。
圖7所記載的例子中,拉鍊引導件2包含多個引導滾筒21。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拉鍊引導件2的引導滾筒的數目為任意,不限於4個。代替性地,或附加地,拉鍊引導件2亦可包含可引導拉鍊部92的凹部23(必要時,參照圖4)或可按壓拉鍊部92的任意凸面(例如,圓弧面)。
(基座3) 圖7所記載的例子中,基座3是由塊體(更具體而言,具有扁平形狀的塊體)所構成。基座3亦可由1個零件所構成,亦可由多個零件的組裝所構成。圖7所記載的例子中,基座3的一側部安裝有第1引導件4A,基座3的另一側部安裝有第2引導件4B。又,基座3的上面配置有拉鍊引導件2。圖7所記載的例子中,基座3平面視略呈矩形形狀,但基座3的形狀不限於平面視略呈矩形形狀。
圖7所記載的例子中,基座3的上面形成有沿著第1方向DR1延伸的溝34。如圖8所示,該溝34可容納拉鍊部92的前端。基座3的上面形成有溝34的情形,可防止或抑制拉鍊部92的前端被基座3的上面勾住。又,拉鍊引導件2的高度可相對降低,防護管安裝器1B的整體尺寸可更縮小。
(把手62) 圖8所記載的例子中,防護管安裝器1B具備使用者可把持的把手62。把手62例如是安裝於基座3。圖8所記載的例子中,把手62是以自基座3的下面向下突出的方式來配置。這種情形,將防護管9相對於防護管安裝器1B在第1方向DR1上相對移動時,把手62不會造成妨礙。
(第1引導件4A) 圖6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引導件4A具有第1安裝部46A及第1蓋部43A。第1引導件4A亦可具有第1翼部44A及/或第2翼部45A。
第1安裝部46A為安裝於基座3的部分。第1安裝部46A較佳是以可自基座3拆卸的方式來安裝於基座3。圖6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安裝部46A具有在平行於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延伸的第1長孔4h-1或溝槽。又,第1安裝部46A具有第1定位部41A及第2定位部42A。
圖6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引導件4A可相對於基座3作位置調整。更具體而言,第1引導件4A是以可相對於基座3在平行於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作位置調整的方式來安裝於基座3。
圖6所記載的例子中,防護管安裝器1B具備將第1引導件4A固定於基座3的第1固定元件51A。第1固定元件51A較佳是具有透過使用者來操作的第1操作旋鈕511A。
圖6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引導件4A形成有第1固定元件51A的軸部可通過的第1長孔4h-1或溝槽。透過該第1長孔4h-1或溝槽,第1引導件4A可相對於基座3作位置調整。第1引導件4A相對於基座3作位置調整後,透過第1固定元件51A,將第1引導件4A固定於基座3。
第1引導件4A可相對於基座3作位置調整的情形,第1引導件4A可引導具有較大外直徑的本體部90的防護管9,又,第1引導件4A可引導具有較小外直徑的本體部90的防護管9。
圖6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引導件4A可在平行於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作階段式的位置調整。更具體而言,圖6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引導件4A具有相對於基座3將第1引導件4A的相對位置定位於第1位置P1的第1定位部41A、及相對於基座3將第1引導件4A的相對位置定位於第2位置P2的第2定位部42A。第1定位部41A例如是由可扣合於第1固定元件51A的第1扣合凹部所構成,第2定位部42A例如是由可扣合於第1固定元件51A的第2扣合凹部所構成。
第1引導件4A可在平行於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作階段式的位置調整的情形,使用者可自多個定位部之中選擇防護管9的本體部90的外直徑所適合的定位部。這種情形,使用者可更容易實行第1引導件4A的位置調整。然而,實施形態中,並不排除第1引導件4A可在平行於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作連續式(換言之,非階段式)的位置調整的態樣。
第1蓋部43A覆蓋防護管9的一部分。第1蓋部43A較佳是配置成覆蓋第1拉鍊引導件2A(例如,第1引導滾筒21a及第2引導滾筒21b)的至少一部分。這種情形,可防止防護管9的拉鍊部92與第1拉鍊引導件2A之間夾住手指。圖6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蓋部43A是透過第1安裝部46A來懸臂支撐。
圖7記載的例子中,第1蓋部43A之端部43e-1與拉鍊引導件2之間形成有電線W可通過的第1開口部OP-1。在沿著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第1開口部OP-1的高度大於電線W的外直徑。在沿著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第1開口部OP-1的高度較佳是小於防護管9的本體部90的外直徑。
圖7所記載的例子中,沿著第1方向DR1的方向觀察,第1蓋部43A略呈逆V字形狀。第1蓋部43A的下面構成第1阻擋面430A。
圖8所記載的例子中,沿著第1方向DR1的方向觀察,第1阻擋面430A略呈逆V字形狀。更具體而言,第1阻擋面430A包含第1頂部433A、自第1頂部433A向著第4方向DR4時靠近基座3的第1傾斜面431A、及自第1頂部433A向著第4方向DR4的相反方向時靠近基座3的第2傾斜面432A。第1阻擋面430A略呈逆V字形狀的情形,在平行於第4方向DR4的方向上,可防止或抑制防護管9的錯位。
圖8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引導件4A具有比起第1阻擋面430A更配置於第3方向DR3側的第1防護管誘導面440A。圖8所記載的例子中,在沿著第4方向DR4的方向上第1防護管誘導面440A的長度小於在沿著第4方向DR4的方向上第1阻擋面430A的長度。圖8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防護管誘導面440A只連接至第1傾斜面431A及第2傾斜面432A之一者,分離於而第1傾斜面431A及第2傾斜面432A之另一者。
圖10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翼部44A自第1蓋部43A在第3方向DR3上突出。圖10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翼部44A是透過第1蓋部43A來懸臂支撐。第1翼部44A的下面構成第1防護管誘導面440A。向著第3方向DR3時,第1防護管誘導面440A較佳是在遠離防護管9所通過的軌道的方向上傾斜的傾斜面。該傾斜面亦可由平面所構成,亦可由曲面所構成。
第2翼部45A自第1蓋部43A在第1方向DR1上突出。圖10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翼部45A是透過第1蓋部43A來懸臂支撐。第2翼部45A的下面構成第1防護管取出面450A。向著第1方向DR1時,第1防護管取出面450A較佳是遠離防護管9所通過的軌道的方向上傾斜的傾斜面。該傾斜面亦可由平面所構成,亦可由曲面所構成。
(第2引導件4B) 第2引導件4B的構造與第1引導件4A的構造相同樣。因此,上述「(第1引導件4A)」的說明中,透過進行以下替換,來將上述「(第1引導件4A)」的說明替代成「(第2引導件4B)」的說明。更具體而言,透過將上述「(第1引導件4A)」的說明中,「圖6」、「圖7」、「圖8」、「第1引導件4A」、「第1安裝部46A」、「第1蓋部43A」、「第1翼部44A」、「第2翼部45A」、「第1長孔4h-1」、「第1定位部41A」、「第2定位部42A」、「第1固定元件51A」、「第1操作旋鈕511A」、「第1位置P1」、「第2位置P2」、「第1扣合凹部」、「第2扣合凹部」、「第1引導滾筒21a」、「第2引導滾筒21b」、「第1拉鍊引導件2A」、「端部43e-1」、「第1開口部OP-1」、「第1阻擋面430A」、「第1頂部433A」、「第1傾斜面431A」、「第2傾斜面432A」、「第1防護管誘導面440A」、「第1防護管取出面450A」分別替換成「圖7」、「圖6」、「圖9」、「第2引導件4B」、「第2安裝部46B」、「第2蓋部43B」、「第3翼部44B」、「第4翼部45B」、「第2長孔4h-2」、「第3定位部41B」、「第4定位部42B」、「第2固定元件51B」、「第2操作旋鈕511B」、「第3位置P3」、「第4位置P4」、「第3扣合凹部」、「第4扣合凹部」、「第3引導滾筒21c」、「第4引導滾筒21d」、「第2拉鍊引導件2B」、「端部43e-2」、「第2開口部OP-2」、「第2阻擋面430B」、「第2頂部433B」、「第3傾斜面431B」、「第4傾斜面432B」、「第2防護管誘導面440B」、「第2防護管取出面450B」,來作「(第2引導件4B)」的說明。
第2引導件4B的形狀及構造亦可與第1引導件4A的形狀及構造相同。這種情形,可減少零件的種類,並可降低本體部引導件4整體的製造成本。
圖7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引導件4A與基座3之間設置有電線W可通過的第1開口部OP-1,第2引導件4B與基座3之間設置有電線W可通過的第2開口部OP-2。又,圖7所記載的例子中,沿著第1方向DR1的方向觀察,第1開口部OP-1配置於第2開口部OP-的2的相反側。更具體而言,第1開口部OP-1是向著第4方向DR4來開口,第2開口部OP-2是向著第4方向DR4的相反方向來開口。
第1開口部OP-1配置於第2開口部OP-2的相反側的情形,可防止或抑制插入防護管安裝器1B的電線W藉由第1開口部OP-1自防護管安裝器1B脫落,可防止或抑制插入防護管安裝器1B的電線W藉由第2開口部OP-2自防護管安裝器1B脫落。
圖11(b)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引導件4A的第1方向DR1側之端4e-1與第2引導件4B的第3方向DR3側之端4e-2之間沿著第1方向DR1的方向上的距離L1大於電線W的外直徑。這種情形,藉由端4e-1與端4e-2之間的隙間G,可將電線W容納於防護管安裝器1B(參照圖11(a))。其後,透過將防護管安裝器1B旋轉指定角度(例如,約90度),可將防護管安裝器1B安裝於電線W(參照箭頭AR1)。
以藉由隙間G將電線W容納於防護管安裝器1B的觀點,第1引導件4A的第1方向DR1側之端4e-1與第2引導件4B的第3方向DR3側之端4e-2之間沿著第1方向DR1的方向上的距離L1較佳例如是10mm以上、或15mm以上。又,以縮小防護管安裝器1B的尺寸的觀點,該距離L1較佳例如是200mm以下、100mm以下、或50mm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引導件4A的第1方向DR1側之端4e-1為第2翼部45A之端,但省略第2翼部45A等情形,該端4e-1亦可為第1蓋部43A之端。又,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引導件4B的第3方向DR3側之端4e-2為第3翼部44B之端,但省略第3翼部44B等情形,該端4e-2亦可為第2蓋部43B之端。
圖12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引導件4A是獨立於第2引導件4B,可相對於基座3作位置調整。這種情形,可提升防護管安裝器1B的通用性。例如,透過第1引導件4A是獨立於第2引導件4B,在平行於第2方向DR2的方向上作位置調整,可自相對於基座3傾斜的方向將防護管9導入防護管安裝器1B。
(第1保持部65) 圖13所記載的例子中,防護管安裝器1B具備保持著連接於可把持電線的電線把持器的可撓性元件63(例如,線、繩、纜、紐等線狀材料、或帶等帶狀材料)的第1保持部65。這種情形,透過電線把持器及可撓性元件63,限制防護管安裝器1B朝向第1方向DR1移動。因此,可在防止防護管安裝器1B朝向第1方向DR1移動的狀態下,將防護管9相對於防護管安裝器1B在第1方向DR1上相對移動。如此,透過將防護管9相對於防護管安裝器1B在第1方向DR1上相對移動,可更容易實施將拉鍊部92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的作業。值得注意的是,第1保持部65的構造亦可採用於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A。
圖13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保持部65設置於基座3。第1保持部65亦可配置於基座3的下面3w。這種情形,將防護管9相對於防護管安裝器1B在第1方向DR1上相對移動時,第1保持部65或可撓性元件63不會造成妨礙。
第1保持部65較佳是以可拆卸的方式來保持著可撓性元件63。這種情形,可撓性元件63可替換成其他可撓性元件(例如,不同長度的其他可撓性元件)。代替性地,或附加地,第1保持部65亦可以可自基座3拆除的方式來安裝於基座3。這種情形,可將第1保持部65與可撓性元件63同時替換。
(第3實施形態) 參照圖14,針對第3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裝置100作說明。圖14為示意性顯示第3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裝置100的概略斜視圖。
第3實施形態中,是以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不同的點為中心來作說明,省略針對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中已說明的事項的重複說明。因此,即使第3實施形態中未明示說明,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中已說明的事項可採用於第3實施形態,自屬當然。
第3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裝置100具備防護管安裝器1及防護管誘導器8。防護管安裝器1亦可具有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A,亦可具有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B,亦可具有其他防護管安裝器。
防護管安裝器1具備(1)引導著安裝於電線W的防護管9的拉鍊部92朝向第1方向DR1移動,並將拉鍊部92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的拉鍊引導件2,(2)配置有拉鍊引導件2的基座3,及(3)具有防止拉鍊部92自拉鍊引導件2脫落的阻擋面430,並引導著防護管9的本體部90朝向第1方向DR1移動的本體部引導件4。針對拉鍊引導件2、基座3、及本體部引導件4,已在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中說明,故省略針對其等的構造的重複說明。
圖14所記載的例子中,防護管安裝器1具備保持著連接於防護管誘導器8的可撓性元件63的第1保持部65。針對第1保持部65,已在第2實施形態中說明,故省略針對第1保持部65的重複說明。
防護管誘導器8是藉由可撓性元件63來連接至防護管安裝器1。防護管誘導器8具備第2基座80、把持元件81、及誘導元件84。防護管誘導器8亦可具有擴張元件87。
第2基座80是以可移動把持元件81的第1把持部81a的方式來支撐。圖14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基座80是由塊體所構成。第2基座80亦可由1個零件所構成,亦可由多個零件的組裝所構成。圖14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基座80配置有保持著可撓性元件63的第2保持部810。
把持元件81把持著電線W。防護管誘導器8具有可把持電線的把持元件81,故為一種把持著電線W的電線把持器。圖14所記載的例子中,把持元件81包含第1把持部81a、第2把持部81b、及將第1把持部81a向著第2把持部81b移動的操作部82。透過縮小第1把持部81a與第2把持部81b之間的間隔,把持元件81把持著電線W。
圖14所記載的例子中,把持著電線W的電線把持器(更具體而言,防護管誘導器8)與防護管安裝器1是藉由可撓性元件63來連接。這種情形,防護管9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時,限制防護管安裝器1與防護管9同時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又,萬一防護管安裝器1自電線脫落,防護管安裝器1的墜落可透過可撓性元件63及電線把持器來防止。此外,透過可撓性元件63的扭曲,防護管安裝器1可繞著電線旋轉。這種情形,防護管9繞著電線W扭曲時,引導著防護管9的防護管安裝器1可隨著該扭曲旋轉。因此,將防護管9相對於防護管安裝器1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時,使用者不必細心注意避免防護管9繞著電線扭曲。
誘導元件84將防護管9向著電線W誘導。圖14所記載的例子中,誘導元件84具有分離防護管9的第1肋部92a與第2肋部92b的板體85及沿著板體85之端緣配置的引導元件86。板體85例如是側視略呈三角形形狀。圖14所記載的例子中,板體85是安裝於第2基座80。
圖14所記載的例子中,引導元件86是安裝於略呈三角形形狀的板體85的斜邊。引導元件86的厚度較佳是厚於板體85的厚度。這種情形,防護管9的拉鍊部92沿著板體85移動時,可防止該拉鍊部92超過引導元件86自引導元件86脫落。引導元件86例如是橡膠製或樹脂製。
擴張元件87是介於電線W與誘導元件84之間。防護管9穿過擴張元件87時,擴張元件87與第1肋部92a及第2肋部92b接觸,並擴張防護管9的溝槽SL。圖14所記載的例子中,擴張元件87是由接觸於電線W的第2把持部81b所構成。這種情形,把持元件81把持著電線W時,擴張元件87可自動相對於電線W定位。圖14所記載的例子中,在垂直於擴張元件87的長度方向的斷面上,擴張元件87略呈逆V字形狀。這種情形,可將擴張元件87相對於電線W更正確定位,使擴張元件87的長度方向與電線W的長度方向一致。
(防護管安裝方法) 接著,參照圖1至圖18,針對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方法作說明。圖15至圖17為示意性顯示防護管安裝方法的一步驟(更具體而言,移動步驟)實行中的模樣的概略側面圖。圖18為顯示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圖。
第1步驟ST1中,準備防護管安裝器1及防護管誘導器8。第1步驟ST1為準備步驟。第1步驟ST1所準備的防護管安裝器1亦可為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A,亦可為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1B,亦可為其他防護管安裝器1。第1步驟ST1所準備的防護管誘導器8亦可為第3實施形態所說明的防護管誘導器8,亦可為其他防護管誘導器。又,第1步驟ST1所準備的防護管安裝器1及防護管誘導器8亦可如圖14所示,為藉由可撓性元件63互相連接的狀態的防護管安裝器1及防護管誘導器8。
第2步驟ST2中,電線W安裝有防護管誘導器8。第2步驟ST2為安裝步驟。安裝步驟(第2步驟ST2)包含防護管誘導器8的把持元件81(必要時,參照圖14)把持著電線W。
第3步驟ST3中,電線W配置有防護管安裝器1。第3步驟ST3為配置步驟。配置步驟(第3步驟ST3)中,電線W配置有防護管安裝器1,使防護管安裝器1容納電線W。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配置步驟包含藉由蓋部43之端部43e與拉鍊引導件2之間的開口部OP,將電線W插入阻擋面430與基座3之間的空間SP1。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配置步驟包含將電線W配置於第1引導件4A與第2引導件4B之間,及分別透過第1引導件4A及第2引導件4B,旋轉防護管安裝器1(參照箭頭AR1),以容納電線W。
第3步驟ST3較佳是在第2步驟ST2後實行,但第3步驟ST3亦可在第2步驟ST2前實行。
第4步驟ST4中,具有拉鍊部92的防護管9是沿著防護管誘導器8及防護管安裝器1兩者移動。第4步驟ST4為移動步驟。圖15至圖17顯示移動步驟實行中的模樣。
圖15所記載的例子中,移動步驟包含將防護管9自防護管誘導器8移動至電線W周圍。更具體而言,圖15所記載的例子中,移動步驟包含(1)沿著防護管誘導器8的引導元件86移動防護管9,(2)透過防護管誘導器8的擴張元件87,擴張沿著引導元件86移動的防護管9的溝槽SL,及(3)藉由擴張的溝槽SL,將電線W插入防護管9的內側。
圖16所記載的例子中,移動步驟包含將配置電線W周圍的防護管9插入防護管安裝器1的拉鍊引導件2與防護管安裝器1的阻擋面430之間的空間SP1(必要時,參照圖3或圖8)。圖16所記載的例子中,將防護管9的長度方向前端部9e插入空間SP1,及沿著防護管誘導器8的引導元件86移動防護管9的長度方向中間部分9m可同時實行。
圖3或圖10所記載的例子中,向著第3方向DR3時,本體部引導件4具有在遠離防護管9所通過的軌道的方向上傾斜的防護管誘導面440。這種情形,將防護管9插入本體部引導件4與基座3之間時,可防止或抑制防護管9被本體部引導件4勾住。又,透過使防護管誘導面440傾斜,防護管9可自相對於基座3傾斜的方向插入防護管安裝器1。
圖17所記載的例子中,移動步驟包含透過將防護管9的拉鍊部92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將拉鍊部92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必要時,參照圖1、圖2、或圖6)切換至結合狀態。圖17所記載的例子中,將防護管9的長度方向中間部分9m的拉鍊部92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與沿著防護管誘導器8的引導元件86來移動防護管9的長度方向後端部9r可同時實行。
將拉鍊部92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較佳是透過拉鍊部92通過拉鍊引導件2來實行。拉鍊引導件2亦可包含多個引導滾筒(21a、21b等),亦可包含凹部23(參照圖4),亦可包含其他形態的引導件。
將拉鍊部92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較佳是在防護管9的本體部90朝向第1方向DR1的移動是透過本體部引導件4來引導的狀態下實行。更具體而言,拉鍊部92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較佳是在防護管9的本體部90與本體部引導件4的阻擋面430接觸的狀態下實行。透過將防護管9朝向第2方向DR2的移動以阻擋面430來限制,拉鍊引導件2的按壓力可有效作用於防護管9的拉鍊部92。
圖17所記載的例子中,防護管安裝器1與防護管誘導器8是藉由可撓性元件63來連接。這種情形,與防護管9朝向第1方向DR1移動連動,限制防護管安裝器1在第1方向DR1上移動。又,移動步驟(第4步驟ST4)實行中,防護管9發生扭曲的情形,配合該扭曲,防護管安裝器1可繞著電線W旋轉。
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各實施形態,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範圍內,顯然可適當變形或變更各實施形態或各變形例。又,各實施形態或各變形例所使用的任意構成要素可組合於其他實施形態或其他變形例,又,亦可省略各實施形態或各變形例中的任意構成要素。
例如,圖2或圖6所記載的例子中,本體部引導件4的蓋部43為板狀的蓋部。代替性地,如圖19所示,蓋部43亦可為棒狀的蓋部。換言之,蓋部43只要可覆蓋防護管9的一部分,何種形狀皆可。又,如圖19所示,亦可省略翼部(44、45)。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若使用本發明的防護管安裝器、防護管安裝裝置、及防護管安裝方法,可容易將防護管的拉鍊部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因此,可容易將防護管安裝於電線。是故,對於進行將防護管安裝於電線的作業的業者及製造防護管安裝器或防護管安裝裝置的製造業者甚為有用。
1、1A、1B:防護管安裝器 2:拉鍊引導件 2A:第1拉鍊引導件 2B:第2拉鍊引導件 3:基座 3w:下面 4:本體部引導件 4A:第1引導件 4B:第2引導件 4e-1:第1引導件的第1方向側之端 4e-2:第2引導件的第3方向側之端 4h:長孔 4h-1:第1長孔 4h-2:第2長孔 8:防護管誘導器 9:防護管 9e:防護管的長度方向前端部 9m:防護管的長度方向中間部分 9r:防護管的長度方向後端部 20a:第1肋部引導件 20b:第2肋部引導件 21:引導滾筒 21a:第1引導滾筒 21b:第2引導滾筒 21c:第3引導滾筒 21d:第4引導滾筒 22a:第1支撐元件 22b:第2支撐元件 22c:第3支撐元件 22d:第4支撐元件 23:凹部 23a:第1側面 23b:第2側面 34:溝 41、41A:第1定位部 41B:第3定位部 41d:第1扣合凹部 42、42A:第2定位部 42B:第4定位部 42d:第2扣合凹部 43:蓋部 43A:第1蓋部 43B:第2蓋部 43e:蓋部之端部 43e-1:第1蓋部之端部 43e-2:第2蓋部之端部 44、44A:第1翼部 44B:第3翼部 45、45A:第2翼部 45B:第4翼部 46:安裝部 46A:第1安裝部 46B:第2安裝部 51:固定元件 51A:第1固定元件 51B:第2固定元件 51s:軸部 62:把手 63:可撓性元件 65:第1保持部 80:第2基座 81:把持元件 81a:第1把持部 81b:第2把持部 82:操作部 84:誘導元件 85:板體 86:引導元件 87:擴張元件 90:防護管的本體部 91u:本體部的背部 91w:本體部的腹部 92:拉鍊部 92a:第1肋部 92b:第2肋部 100:防護管安裝裝置 430:阻擋面 430A:第1阻擋面 430B:第2阻擋面 431、431A:第1傾斜面 431B:第3傾斜面 432、432A:第2傾斜面 432B:第4傾斜面 433:頂部 433A:第1頂部 433B:第2頂部 440:防護管誘導面 440A:第1防護管誘導面 440B:第2防護管誘導面 450:防護管取出面 450A:第1防護管取出面 450B:第2防護管取出面 810:第2保持部 920a:第1肋部的基端 920b:第2肋部的基端 921a:第1肋部的前端 921b:第2肋部的前端 925a:第1扣合部 925b:第2扣合部 G:隙間 OP:開口部 OP-1:第1開口部 OP-2:第2開口部 SL:溝槽 SP1:空間 W:電線
圖1為示意性顯示防護管的一例的概略斜視圖。 圖2為示意性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的概略斜視圖。 圖3為示意性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的概略2面圖。 圖4為示意性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的概略斜視圖。 圖5為示意性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的概略2面圖。 圖6為自斜前方側觀察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時的概略斜視圖。 圖7為自斜後方側觀察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時的概略斜視圖。 圖8為示意性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的概略正面圖。 圖9為示意性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的概略正面圖。 圖10為示意性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的概略側面圖。 圖11為示意性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的概略平面圖。 圖12為示意性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的概略側面圖。 圖13為示意性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的概略底面圖。 圖14為示意性顯示第3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裝置的概略斜視圖。 圖15為示意性顯示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方法的一步驟實行中的模樣的概略側面圖。 圖16為示意性顯示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方法的一步驟實行中的模樣的概略側面圖。 圖17為示意性顯示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方法的一步驟實行中的模樣的概略側面圖。 圖18為顯示實施形態中的防護管安裝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圖。 圖19為示意性顯示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中的防護管安裝器的概略2面圖。
1、1B:防護管安裝器
2:拉鍊引導件
2A:第1拉鍊引導件
2B:第2拉鍊引導件
21a:第1引導滾筒
21c:第3引導滾筒
3:基座
4:本體部引導件
4A:第1引導件
4B:第2引導件
4h:長孔
4h-1:第1長孔
41、41A:第1定位部
42、42A:第2定位部
43:蓋部
43A:第1蓋部
43B:第2蓋部
43e-2:第2蓋部之端部
44、44A:第1翼部
44B:第3翼部
45、45A:第2翼部
45B:第4翼部
46:安裝部
46A:第1安裝部
51:固定元件
51A:第1固定元件
511:操作旋鈕
511A:第1操作旋鈕
9:防護管
90:防護管的本體部
91u:本體部的背部
91w:本體部的腹部
92:拉鍊部
92a:第1肋部
92b:第2肋部
925a:第1扣合部
925b:第2扣合部
DR1:第1方向
DR2:第2方向
DR3:第3方向
DR4:第4方向
OP-2:第2開口部
P1:第1位置
P2:第2位置
W:電線

Claims (13)

  1. 一種防護管安裝器,具備: 引導著安裝於電線的防護管的拉鍊部朝向第1方向移動,並將前述拉鍊部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的拉鍊引導件, 配置有前述拉鍊引導件的基座,及 具有防止前述拉鍊部自前述拉鍊引導件脫落的阻擋面,並引導著前述防護管的本體部朝向前述第1方向移動的本體部引導件。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前述本體部引導件允許相對於前述基座允許作位置調整。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將自前述基座向著前述阻擋面的方向定義成第2方向時,前述本體部引導件允許在平行於前述第2方向的方向上作階段式的位置調整。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將前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定義成第3方向時,前述本體部引導件具有比起前述阻擋面更配置於前述第3方向側的防護管誘導面, 向著前述第3方向時,前述防護管誘導面為在遠離前述防護管所通過的軌道的方向上傾斜的傾斜面。
  5. 如請求項2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將前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定義成第3方向時,前述本體部引導件具有比起前述阻擋面更配置於前述第3方向側的防護管誘導面, 向著前述第3方向時,前述防護管誘導面是在遠離前述防護管所通過的軌道的方向上傾斜的傾斜面。
  6. 如請求項3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將前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定義成第3方向時,前述本體部引導件具有比起前述阻擋面更配置於前述第3方向側的防護管誘導面, 向著前述第3方向時,前述防護管誘導面是在遠離前述防護管所通過的軌道的方向上傾斜的傾斜面。
  7. 如請求項1至6任一項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前述本體部引導件包含第1引導件,及比起前述第1引導件更配置於前述第1方向側的第2引導件。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前述第1引導件與前述基座之間設置有允許前述電線通過的第1開口部, 前述第2引導件與前述基座之間設置有允許前述電線通過的第2開口部, 沿著前述第1方向的方向觀察,前述第1開口部配置於前述第2開口部的相反側。
  9. 如請求項8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前述第1引導件的前述第1方向側之端與前述第2引導件的前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側之端之間,沿著前述第1方向的方向的距離為10mm以上。
  10. 如請求項7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其中, 前述第1引導件是獨立於前述第2引導件,允許相對於前述基座作位置調整。
  11. 如請求項1至6任一項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更具備: 保持著連接至允許把持前述電線的電線把持器的可撓性元件的第1保持部。
  12. 一種防護管安裝裝置,具備: 如請求項1至11任一項所記載的防護管安裝器,及 藉由可撓性元件來連接至前述防護管安裝器的防護管誘導器。
  13. 一種防護管安裝方法,具備: 將防護管誘導器安裝於電線的安裝步驟, 將前述防護管安裝器配置於前述電線,使防護管安裝器容納前述電線的配置步驟,及 將具有拉鍊部的防護管沿著前述防護管誘導器及前述防護管安裝器兩者移動的移動步驟; 前述移動步驟包含: 將前述防護管自前述防護管誘導器移動至前述電線周圍, 將配置於前述電線周圍的前述防護管插入前述防護管安裝器的拉鍊引導件與前述防護管安裝器的阻擋面之間的空間,及 透過將前述拉鍊部在第1方向上移動,將前述拉鍊部的狀態自非結合狀態切換至結合狀態。
TW111115785A 2021-05-11 2022-04-26 防護管安裝器、防護管安裝裝置、及防護管安裝方法 TWI8087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0678 2021-05-11
JP2021080678 2021-05-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5366A true TW202245366A (zh) 2022-11-16
TWI808735B TWI808735B (zh) 2023-07-11

Family

ID=84029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5785A TWI808735B (zh) 2021-05-11 2022-04-26 防護管安裝器、防護管安裝裝置、及防護管安裝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239532A1 (zh)
KR (1) KR20240005005A (zh)
TW (1) TWI808735B (zh)
WO (1) WO202223953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22380Y1 (zh) * 1969-10-13 1974-06-15
JP2003189432A (ja) * 2001-12-21 2003-07-04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架空電線への電線プロテクタの挿入装置
US6848541B2 (en) * 2002-07-11 2005-02-01 Nkf Kabel B.V. Optical cable installation with cable lubricator
JP2007159260A (ja) * 2005-12-05 2007-06-21 Yazaki Corp 配線固定部材
AU2013262460B2 (en) * 2012-05-14 2016-11-03 Next Wave Design Pty Ltd Cable holder
CN106627426B (zh) * 2017-02-07 2019-11-22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线束隐藏式收放装置
JP6970411B2 (ja) 2018-05-21 2021-11-24 Jr九州電気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簡易型防護管挿入器
CN108599077B (zh) * 2018-06-11 2020-01-14 内蒙古仁达特种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室外电力电缆高适用性除冰装置
JP7184251B2 (ja) * 2018-11-05 2022-12-06 株式会社九電工 防護管挿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05005A (ko) 2024-01-11
WO2022239532A1 (ja) 2022-11-17
TWI808735B (zh) 2023-07-11
JPWO2022239532A1 (zh) 2022-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50623B1 (en) Feeding structure for sliding structural body
TWI474570B (zh) 多關節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
US7297874B2 (en) Fixture for long member
EP1352721B1 (en) Line laying structure for robot wrist
JP2007151377A (ja) スライド構造体用の給電装置
TWI808735B (zh) 防護管安裝器、防護管安裝裝置、及防護管安裝方法
JP6593794B2 (ja) 光ファイバホルダおよび当該光ファイバホルダが取付可能な光ファイバ切断装置
KR102298331B1 (ko) 가공배전을 위한 전선 간격 유지기구
JP2009207280A (ja) 電線防護シートのクリップ装置
US11611173B2 (en) Mounting seat for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8121451A (ja) 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08301577A (ja) 絶縁トロリー線集電装置
KR20180044583A (ko) 와이어 거치지그
WO2016175101A1 (ja) 照明装置
WO2019225478A1 (ja) 簡易型防護管挿入器
KR101532853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케이블 처리장치
WO2008065770A1 (fr) Support de câble électrique
WO2018216449A1 (ja) 配線ユニット
CN210660876U (zh) 连接件以及照明设备
WO2022176683A1 (ja) 長尺物の案内装置及び管状部材
JP3714385B2 (ja) タップ
JP4417321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折り曲げ保持具
CN116888845A (zh) 扁平状传送装置及夹持装置
JP6914300B2 (ja) 照明装置
JP4255623B2 (ja) ケーブル支持構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