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5365A - 放電裝置 - Google Patents

放電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5365A
TW202245365A TW111115540A TW111115540A TW202245365A TW 202245365 A TW202245365 A TW 202245365A TW 111115540 A TW111115540 A TW 111115540A TW 111115540 A TW111115540 A TW 111115540A TW 202245365 A TW202245365 A TW 20224536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ortion
substrate
piece
discharge
pai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55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崎哲也
大江信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5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536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4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having point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Bidet-Like Cleaning Device And Other Flush Toilet Accessories (AREA)
  • Gas Separation By Absorption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放電裝置。放電裝置(100)具備放電部件(192)、支承部(191)和突出片(200)。放電部件(192)通過施加電壓來放電。支承部(191)具有平板形狀,並支承放電部件(192)。突出片(200)相對於支承部(191)傾斜,向與支承部(191)交叉的方向突出。支承部(191)優選包括保持放電部件(192)的保持部(193)。放電部件(192)優選為纖維束。支承部(191)優選包含一對第一面(191A)。保持部(193)優選在一對第一面(191A)中的一方的第一面(191A)側保持放電部件(192)。優選的是,突出片(200)相對於支承部(191)向放電部件(192)所在的一側傾斜。

Description

放電裝置
本發明涉及放電裝置。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放電裝置具備殼體、多個放電電極針、高電壓基板以及填充劑。殼體收容多個放電電極針、高電壓基板以及填充劑。多個放電電極針被施加高電壓,生成離子。高電壓基板與多個放電電極針連接。高電壓基板連接於外部的高電壓電源。填充劑為絕緣性的樹脂。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19-102295號公報。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但是,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放電裝置中,在將放電電極針與高壓基板連接時,電極的姿勢容易改變,將電極連接於基板的作業的效率降低。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課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能夠提高將支承部與基板連接的作業的效率的放電裝置。 用於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放電裝置具備放電部件、支承部以及突出片。所述放電部件通過施加電壓而放電。所述支承部具有平板形狀,並支承所述放電部件。所述突出片相對於所述支承部傾斜,向與所述支承部交叉的方向突出。 有益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放電裝置,能夠提高將支承部連接於基板的作業的效率。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另外,在圖中,對於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標注相同的參照符號,不重複說明。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X軸、Y軸及Z軸相互正交,X軸及Y軸與水平面平行,Z軸與鉛直線平行。
(第一實施方式) 圖1~圖4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100進行說明。首先,參照圖1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100。圖1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100的圖。放電裝置100通過放電來產生活性種(包括自由基。)、離子和臭氧。
放電裝置100具有多個電極19、收容部1以及蓋部2。多個電極19通過被施加電壓而放電。多個電極19例如是兩個電極19。即,多個電極19例如是一對電極19。一對電極19的各自的一部分貫通蓋部2。
收容部1收容一對電極19的一部分。收容部1是箱型的殼體。收容部1具有絕緣性。收容部1例如由樹脂形成。
罩部2覆蓋收容部1中配置一對電極19的部分。蓋部2具有絕緣性。蓋部2例如由樹脂形成。
接下來,參照圖2,詳細說明放電裝置100。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放電裝置100的II-II截面的圖。如圖2所示,放電裝置100還具備多個感應電極132、第一基板51、第二基板52、第三基板53、電子部件7、變壓器8以及絕緣部件9。
如圖2所示,收容部1收容第一基板51、第二基板52、第三基板53、電子部件7、變壓器8及絕緣部件9。收容部1是具有開口13的箱形狀。收容部1具有側壁部11和底壁部12。
底壁部12支承側壁部11。在底壁部12配置有變壓器8和電子部件7。側壁部11包圍底壁部12的周圍。側壁部11從底壁部12向開口13延伸。
多個感應電極132在感應電極132與電極19之間形成電場。多個感應電極132例如是兩個感應電極132。即,多個感應電極132例如是一對感應電極132。一對感應電極132分別配置在電極19的周圍。感應電極132為環狀或大致環狀。大致環狀表示感應電極132在周向上的一部分被斷開。一對感應電極132連接於第一基板51。
一對電極19例如是刷狀電極。一對電極19與第二基板52連接。被施加了高電壓的一對電極19產生電暈。即,一對電極19分別放電而產生離子。
例如,一對電極19中的一個電極19通過放電而釋放正離子。正離子是在氫離子(H +)的周圍多個水分子簇化而成的簇離子(H +(H 2O) m(m是零以上的任意的正數))。而且,例如,一對電極19中的另一電極19通過放電而釋放負離子。負離子是在氧離子(O 2 -)的周圍多個水分子簇化而成的簇離子(O 2 -(H 2O) n(n為零以上的任意的正數))。
在釋放正離子和負離子的情況下,釋放正離子的電極19與釋放負離子的電極19之間的間隔越大,從各個電極19釋放的離子的量越增加。
釋放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分別例如包圍空氣中浮游的黴菌,在黴菌的表面上引起化學反應。通過化學反應生成活性種的羥基自由基(・OH)。而且,通過羥基自由基(・OH)的作用,黴菌被除去。
在第一基板51上配置一對感應電極132。第一基板51與一對感應電極132電連接。第一基板51是所謂的印刷基板。第一基板51配置在比第二基板52更靠開口13側的位置。第一基板51通過導線與變壓器8連接。第一基板51經由變壓器8與第三基板53連接。
第二基板52上配置有一對電極19。第二基板52與一對電極19電連接。第二基板52是所謂的印刷基板。第二基板52配置在比第三基板53更靠開口13側的位置。第二基板52通過導線與變壓器8連接。第二基板52通過變壓器8與第三基板53連接。
在第三基板53上形成電路。具體而言,在第三基板53上形成用於與第一基板51、第二基板52、變壓器8以及電子部件7電連接的電路。更具體而言,第三基板53通過圖案將變壓器8與電子部件7電連接。具體而言,第三基板53與變壓器8的端子連接。第三基板53配置在電子部件7與第二基板52之間。
電子零件7例如包括電源端子、二極體、電阻元件、電晶體、電容器等。電源端子經由圖案與外部的電源連接。
變壓器8使電子部件7中產生的電壓升壓,並將產生的高電壓施加到一對電極19。
絕緣部件9具有絕緣性。絕緣部件9例如是聚氨酯樹脂或者環氧樹脂。絕緣部件9例如隨著時間的經過而固化。另外,例如絕緣部件9通過溫度(熱)或光(紫外線)而固化。
蓋部2覆蓋收容部1的開口13。蓋部2包括主體部21和一對孔20。一對電極19分別插入穿過一對孔20。
接著,參照圖2~圖5更詳細地說明放電裝置100。圖3是放大示出圖2所示的電極19的圖。為了容易理解發明,在圖3和圖4中示出了電極19和第二基板52。圖4是從其它角度觀察圖3的電極19的圖。圖5示出圖4所示的電極19的V-V截面。
如圖3及圖4所示,電極19包括支承部191和放電部件192。
支承部191支承放電部件192。支承部191與放電部件192一起被施加有電壓。支承部191具有主體部194。主體部194貫通第二基板52。並且,如圖2所示,主體部194貫通絕緣部件9。
如圖4所示,主體部194具有平板形狀。主體部194具有相互對置的一對第一面191A、相互對置的一對第二面191B、第一支承端部191C以及第二支承端部191D。一對第二面191B配置在一方的第一面191A與另一方的第一面191A之間。第一面191A的寬度比第二面191B的寬度大。即,第一面191A的面積比第二面191B的面積大。換言之,本體部194是薄的板。
第一支承端部191C是第一方向D1的側的端部。第一方向D1表示從第二基板52朝向放電部件192的方向。第一支承端部191C貫通絕緣部件9,向絕緣部件9的外部突出。
第二支承端部191D是第二方向D2側的端部。第二支承端部191D連接於第二基板52。第二方向D2表示從放電部件192朝向第二基板52的方向。第二支承端部191D中的一部分貫通第二基板52。
放電部件192通過施加電壓而放電。
另外,放電裝置100還具備突出片200。突出片200向與支承部191交叉的方向突出。如圖4和圖5所示,突出片200相對於支承部191傾斜。因此,在將支承部191連接於第二基板52時,支承部191相對於第二基板52搖動,能夠抑制支承部191的姿勢變化。其結果是,將支承部191連接於第二基板52的作業的效率提高。
此外,在將支承部與第二基板連接時,在支承部相對於第二基板以傾斜的姿勢固定的情況下,有可能無法產生設計者所期望的離子的量。也就是說,通過支承部的姿勢傾斜,電極與絕緣部件的距離接近,電場強度減弱。通過電場強度減弱,離子的量減少。也就是說,在本發明中,可以抑制支承部191相對於第二基板52搖動。因此,在將支承部191固定於第二基板52時,能夠抑制支承部191的姿勢傾斜。其結果,能夠穩定地產生設計者所期望的離子量。
突出片200從支承部191延伸設置。突出片200與支承部191為相同材質,與支承部191一體成型。突出片200以相對於支承部191傾斜的方式以規定的角度彎曲。也就是說,突出片200相對於支承部191彎曲。另外,突出片200相對於支承部191的角度由設計者以任意的角度設定。
具體而言,在將支承部191與第二基板52連接的情況下,使支承部191的第二支承端部191D插入第二基板52的通孔。具體而言,使第二支承端部191D插入第二基板52的通孔,直至突出片200與第二基板52抵接的位置。在將第二支承端部191D插入於第二基板52的通孔時,突出片200作為定位發揮功能。即,通過將第二支承端部191D插入到突出片200與第二基板52抵接的位置,放電部件192的位置在多個放電裝置100之間變得均勻。因此,能夠抑制因放電部件192的位置或放電部件192的傾斜不同而導致放電部件192的放電性能在放電裝置100之間不同。
而且,由於突出片200相對於支承部191傾斜,因此,在第二支承端部191D插入於第二基板52的通孔時,能夠抑制電極19向第二基板52側傾倒而支承部191的姿勢發生變化。例如,突出片200以“30度”與支承部191交叉。
當突出片200與第二基板52抵接時,支承部191自立。也就是說,能夠抑制在將第二支承端部191D焊接於第二基板52時,支承部191的姿勢改變。也就是說,每當支承部191的姿勢改變時,作業者中斷焊接作業,使支承部191返回原來的姿勢的作業減少。其結果是,將支承部191連接於第二基板52的作業的效率提高。
並且,從支承部191突出的突出片200相對於支承部191傾斜,因此,支承部191的強度提高。也就是說,可以降低支承部191由於外力而彎曲。例如,突出片200減少支承部191向圖5所示的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彎曲。第三方向D3表示沿著從一方的第一面191A朝向另一方的第一面191A的方向的方向。第四方向D4表示沿著從一方的第二面191B朝向另一方的第二面191B的方向的方向。第四方向D4與第三方向D3交叉。
減少支承部191的彎曲對於放電裝置100的製造特別有效。例如,如圖2所示,在突出片200的周圍填充絕緣部件9,直至支承部191被固定的製造工序中特別重要。在製造工序中,存在作業工具等接觸電極19的機會。但是,本發明的支承部191通過突出片200能夠減少彎曲。因此,能夠抑制支承部191的彎曲。
接著,參照圖2~圖5進一步詳細地說明電極19。如圖3和圖4所示,放電部件192是多個纖維。即,放電部件192是纖維束。多個纖維分別是導電體。放電部件192例如是碳纖維。放電部件192例如可以是金屬、導電性纖維、導電性樹脂。放電部件192的多個纖維在放電時其一部分擴展。
電極19的支承部191還具有保持部193。保持部193保持放電部件192。保持部193從支承部191延伸設置。保持部193與支承部191為相同材質,與支承部191一體成型。並且,保持部193捆紮多個纖維的放電部件192。即,保持部193以放電部件192成為刷狀的方式保持。
保持部193具有第一保持片193A和第二保持片193B。第一保持片193A和第二保持片193B保持放電部件192的基端部。具體而言,第一保持片193A和第二保持片193B通過鉚接變形保持放電部件192的基端部。通過使第一保持片193A和第二保持片193B保持放電部件192的基端部,放電部件192成為刷狀。
此外,保持部193具有第一保持端部193C和第二保持端部193D。
第一保持端部193C是放電部件192側的端部。即,第一保持端部193C是第一方向D1側的端部。
第二保持端部193D是絕緣部件9的側的端部。即,第二保持端部193D是第二方向D2的側的端部。第二保持端部193D與支承部191的主體部194連續。
如圖3所示,保持部193在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一面191A中的一方的第一面191A側保持放電部件192。也就是說,支承部191的重心位置變更為一方第一面191A的一側。因此,支承部191容易向保持放電部件192的保持部193所在的方向傾倒。
但是,在本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100中,如圖3所示,突出片200相對於支承部191向放電部件192所在的一側傾斜。因此,突出片200能夠支承重心位置朝某方向傾倒的支承部191。其結果是,能夠抑制支承部191朝向第二基板52傾倒。
圖2~圖5所示,突出片200包括第一突出片200A和第二突出片200B。第一突出片200A從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二面191B中的一方的第二面191B突出。第二突出片200B從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二面191B中的另一方的第二面191B突出。
第一突出片200A和第二突出片200B中的至少一個相對於支承部191向放電部件192所在的一側傾斜。因此,第一突出片200A和第二突出片200B中的至少一個能夠支承支承部191。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抑制支承部191朝向第二基板52傾倒。
另外,如圖5所示,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一突出片200A和第二突出片200B相互朝向相同側彎曲。因此,在支承部191朝具有重心位置的方向傾倒的情況下,第一突出片200A和第二突出片200B能夠支承支承部191。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抑制支承部191朝向第二基板52傾倒。
(變形例1) 接著,參照圖6和圖7,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100的變形例1。在變形例1中,突出片200的個數主要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以下,說明變形例1與本實施方式不同的點。
圖6是放大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放電裝置100的電極19的圖。圖7是從其它角度觀察圖6的電極19的圖。為了容易理解發明,在圖6和圖7中示出了電極19以及第二基板52。
如圖6和圖7所示,變形例1中的突出片200包括第一突出片200A和第二突出片200B。第一突出片200A包括第一片201和第三片203。第二突出片200B包括第二片202和第四片204。
第一片201從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二面191B中的一方的第二面191B突出。第三片203在與第一片201不同的位置,從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二面191B中的一方的第二面191B突出。第三片203位於第一片201與放電部件192之間。
第二片202從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二面191B中的另一方的第二面191B突出。第四片204在與第二片202不同的位置,從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二面191B中的另一方的第二面191B突出。第四片204位於第二片202與放電部件192之間。
也就是說,第一片201與第三片203分開配置。而且,第二片202與第四片204分開配置。由此,第一片201與第三片203不連續,第二片202與第四片204不連續。換言之,在電極19中,在第四方向D4上變長的部分在第一方向D1上不連續。因此,在將支承部191焊接於第二基板52時,能夠降低從烙鐵向支承部191傳遞的熱沿著電極19移動的速度。也就是說,在對第一片201與第二片202之間的支承部191進行加熱時,能夠使傳遞至支承部191的熱向放電部件192側移動的速度變慢。其結果,能夠提高將支承部191焊接於第二基板52時的效率。
如圖7所示,在第四方向D4中,電極19的寬度變窄的第三部分位元於電極19的寬度變寬的第一部分與電極19的寬度變寬的第二部分之間。第一部分是包括電極19的第一片201、第二片202和支承部191的長度的部分。第二部分為包含第三片203、第四片204和支承部191的長度的部分。第三部分是支承部191的長度的部分。因此,從烙鐵傳遞至電極19的熱從第一部分傳遞至第三部分。並且,從第三部分向第二部分傳遞熱。第一部分的傳熱的速度和第三部分的熱傳遞的速度不同。例如,第三部分的熱傳遞的速度比第一部分的熱傳遞的速度慢。也就是說,在對第一部分的第二方向D2側施加熱時,熱的移動在第三部分變慢。因此,施加熱的部分的溫度下降的速度降低。其結果,能夠抑制因溫度下降而導致焊接作業的效率降低。
並且,如圖6所示,第三片203和第四片204中的至少一個相對於支承部191向放電部件192所在的一側傾斜。因此,能夠加強支承部191中從保持部193到第一片201的部分、以及支承部191中從保持部193到第二片202的部分。其結果,能夠減少支承部191由於外力而彎曲。
此外,在將支承部191與第二基板52連接時,能夠利用鑷子夾住第三部分。由於第三部分位元於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因此夾住第三部分的鑷子的位置不易錯位。因此,提高將支承部191與第二基板52連接時的作業效率。
(變形例2) 接著,參照圖4和圖8,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100的變形例2。在變形例2中,主要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於,第一突出片200的彎曲方向與第二突出片200B的彎曲方向不同。以下,說明變形例2與本實施方式不同的點。
圖8是放大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放電裝置100的電極19的截面的圖。為了容易理解發明,在圖8中示出了電極19和第二基板52。圖8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放電裝置100的電極19的圖。在圖8中,從圖4所示的第一方向D1側向第二方向D2側觀察電極19的圖。
如圖8所示,變形例2的突出片200包括第一突出片200A和第二突出片200B。
第一突出片200A具有第一片201。第一片201從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二面191B中的一方的第二面191B突出。而且,第一片201相對於支承部191,向從支承部191的另一方的第一面191A朝向一方的第一面191A的方向傾斜。也就是說,第一片201相對於支承部191,向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一面191A中的一方的第一面191A側彎曲。
第二突出片200B具有第二片202。第二片202從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二面191B中的另一方的第二面191B突出。而且,第二片202相對於支承部191,向從支承部191的一方的第一面191A朝向另一方的第一面191A的方向傾斜。也就是說,第二片202相對於支承部191,向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一面191A中的另一方的第一面191A側彎曲。
因此,如圖8所示,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一片201和第二片202向互不相同的方向彎曲。因此,即使在支承部191向與有重心位置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傾倒的情況下,第一片201和第二片202中的任一個也能夠支承支承部191。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抑制支承部191朝向第二基板52傾倒。
(第二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9至圖11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100。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放電部件192的形狀主要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以下,說明第二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點。
圖9是放大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100的電極19的圖。為了容易理解發明,圖10是從其他角度觀察圖9的電極19的圖。圖11是示出圖10所示的電極19的XI-XI截面的圖。圖9~圖11示出了電極19以及第二基板52。
第二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100具有多個電極19(未圖示)、收容部1(未圖示)以及蓋部2(未圖示)。如圖9所示,電極19包括支承部191和放電部件192。
支承部191支承放電部件192。支承部191具有主體部194。主體部194貫通第二基板52。主體部194具有平板形狀。在第四方向D4上,第二實施方式的主體部194的寬度大於第一實施方式的主體部194的寬度。第二實施方式的支承部191的第二支承端部191D例如通過螺釘或插座固定在基板上。
放電部件192通過施加電壓進行放電。放電部件192是多個纖維。放電部件192是導電體。放電部件192被支承部191支承。放電部件192例如是碳纖維。放電部件192例如可以為金屬、導電性纖維、導電性樹脂。放電部件192的多個纖維在放電時其一部分擴展。
如圖10所示,第二實施方式的放電部件192在支承部191的第四方向D4上的寬度方向排列配置。也就是說,支承部191的第四方向D4上的寬度越長,支承於支承部191的放電部件192越多。
另外,第二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100還具備突出片200。突出片200向與支承部191交叉的方向突出。如圖11所示,突出片200相對於支承部191傾斜。因此,在將支承部191連接於第二基板52時,支承部191相對於第二基板52搖動,能夠抑制支承部191的姿勢變化。其結果是,將支承部191連接於第二基板52的作業的效率提高。
(第三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12~圖14,說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100。在第三實施方式中,放電部件192的形狀主要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以下,說明第三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點。
圖12是放大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100的電極19的圖。為了容易理解發明,圖12中示意性示出電極19和第二基板52的截面。圖13是從另一角度觀察圖12的電極19的圖。圖14是示出圖13所示的電極19的XIV-XIV截面的圖。
第三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100具有多個電極19(未圖示)、收容部1(未圖示)以及蓋部2(未圖示)。如圖12所示,電極19包括支承部191和放電部件192。
支承部191支承放電部件192。支承部191與放電部件192一起被施加電壓。支承部191具有主體部194。主體部194貫通第二基板52。主體部194具有平板形狀。主體部194是薄板。
如圖13所示,在第四方向D4上,第三實施方式的主體部194的寬度大於第一實施方式的主體部194的寬度。第三實施方式的支承部191的第二支承端部191D例如通過螺絲固定在基板上。
如圖12和圖13所示,放電部件192是前端尖的平板。換言之,放電部件192是三角形狀的薄板。放電部件192為導電體。放電部件192從支承部191延伸設置。放電部件192與支承部191為相同材質,與支承部191一體成型。
放電部件192通過施加電壓而放電。另外,第三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100還具備突出片200。突出片200向與支承部191交叉的方向突出。如圖14所示,突出片200相對於支承部191傾斜。因此,在將支承部191與第二基板52連接時,支承部191相對於第二基板52搖動,能夠抑制支承部191的姿勢變化。其結果是,將支承部191連接於第二基板52的作業的效率提高。
(變形例1) 接下來,參照圖15,說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100的變形例1。在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中,放電部件192的數量與第三實施方式主要不同。以下,說明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與第三實施方式不同的點。
圖15是放大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放電裝置100的電極19的圖。為了容易理解發明,在圖15中示出了電極19和第二基板52。
如圖15所示,支承部191支承多個放電部件192。
如圖15所示,多個放電部件192中的每一個都是前端尖的平板。換言之,放電部件192是三角形狀的薄板。多個放電部件192並排配置在支承部191中。放電部件192為導電體。放電部件192從支承部191延伸設置。放電部件192與支承部191為相同材質,與支承部191一體成型。
另外,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放電裝置100還具備突出片200。突出片200向與支承部191交叉的方向突出。如圖15所示,突出片200相對於支承部191傾斜。因此,在將支承部191連接於第二基板52時,支承部191相對於第二基板52搖動,能夠抑制支承部191的姿勢變化。其結果是,將支承部191連接於第二基板52的作業的效率提高。
以上,參照附圖說明瞭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宗旨的範圍內,可以在各種方式下實施。另外,通過適當組合上述各實施方式所公開的多個構成要素,能夠形成各種發明。例如,也可以從實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構成要素中刪除幾個構成要素。進而,也可以適當組合跨不同實施方式的構成部分。為了易於理解,附圖以各構成部分為主而示意性地示出,圖示的各構成要素的厚度、長度、個數、間隔等從附圖製作的方便起與實際不同。另外,上述的實施方式所示的各構成要素的速度、材質、形狀、尺寸等為一例,並無特別限定,能夠在實質上不脫離本發明的構成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1)第一實施方式~第三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放電裝置100例如也可以搭載於空調機、除濕器、加濕器、空氣淨化器、冰箱、燃氣風扇加熱器、石油風扇加熱器、電風扇加熱器、洗衣烘乾機、吸塵器、殺菌裝置以及微波爐等電氣設備。
(2)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中說明的放電裝置100中,與第一片201和第二片202同樣地,第三片203和第四片204可以在第三方向D3上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彎曲。第三片203從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二面191B中的一方的第二面191B突出。而且,第三片203相對於支承部191,向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一面191A中的一方的第一面191A側彎曲。第四片204從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二面191B中的另一方的第二面191B突出。而且,第四片204相對於支承部191,向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一面191A中的另一方的第一面191A側彎曲。也就是說,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三片203和第四片204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彎曲。因此,可以改變支承部191的重心位置。
例如,在保持部193在支承部191的一對第一面191A中的一方的第一面191A側保持放電部件192的情況下,變更第三片203和第四片204的彎曲方向,從而能夠變更電極19的重心位置。其結果是,能夠進一步抑制支承部191朝向第二基板52傾倒。
(3)在第二實施方式和第三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放電裝置100還可以具備第三片203和第四片204。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提供放電裝置,具有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52:第二基板 100:放電裝置 19:電極 191:支承部 191A:第一面 191B:第二面 191C:第一支承端部 191D:第二支承端部 192:放電部件 193:保持部 193A:第一保持片 193C:第一保持端部 193D:第二保持端部 194:主體部 200:突出片 200A:第一突出片 201:第一片 202:第二片 203:第三片 204:第四片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圖1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的圖。 圖2是示出圖1所示的放電裝置的II-II截面的圖。 圖3是放大示出圖2所示的電極的圖。 圖4是從其它角度觀察圖3的電極的圖。 圖5示出圖4所示的電極的V-V截面。 圖6是放大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放電裝置的電極的圖。 圖7是從其它角度觀察圖6所示的電極的圖。 圖8是放大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放電裝置的電極的截面的圖。 圖9是放大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的電極的圖。 圖10是從其它角度觀察圖9所示的電極的圖。 圖11是示出圖10所示的電極的XI-XI截面的圖。 圖12是放大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放電裝置的電極的圖。 圖13是從其它角度觀察圖12所示的電極的圖。 圖14是示出圖13所示的電極的XIV-XIV截面的圖。 圖15是放大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放電裝置的電極的圖。
52:第二基板
19:電極
191:支承部
191A:第一面
191B:第二面
191C:第一支承端部
191D:第二支承端部
192:放電部件
193:保持部
193A:第一保持片
193C:第一保持端部
193D:第二保持端部
194:主體部
200:突出片
200A:第一突出片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Claims (6)

  1. 一種放電裝置,其中,所述放電裝置包括: 放電部件,其通過施加電壓來放電; 支承部,其具有平板形狀,並支承所述放電部件; 突出片,其相對於所述支承部傾斜,並向與所述支承部交叉的方向突出。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之放電裝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包括保持部,其保持所述放電部件, 所述放電部件是纖維束, 所述支承部包括一對第一面, 所述保持部在所述一對第一面中的一方的第一面側保持所述放電部件, 所述突出片相對於所述支承部向所述放電部件所在的一側傾斜。
  3. 根據請求項2所述之放電裝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還包括一對第二面, 所述突出片包括第一片和第二片, 所述第一片從所述一對第二面中的一方的第二面突出, 所述第二片從所述一對第二面中的另一方的第二面突出, 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中的至少一個相對於所述支承部向所述放電部件所在的一側傾斜。
  4. 根據請求項3所述之放電裝置,其中, 所述突出片還包括第三片和第四片, 所述第三片從所述一對第二面中的一方的第二面突出,並位於所述第一片與所述放電部件之間, 所述第四片從所述一對第二面中的另一方的第二面突出,並位於所述第二片和所述放電部件之間。
  5. 根據請求項4所述之放電裝置,其中, 所述第三片和所述第四片中的至少一個相對於所述支承部向所述放電部件所在的一側傾斜。
  6. 根據請求項1所述之放電裝置,其中, 所述放電部件從所述支承部延伸設置,所述放電部件的前端具有尖的形狀。
TW111115540A 2021-04-30 2022-04-24 放電裝置 TW2022453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7416 2021-04-30
JP2021-077416 2021-04-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5365A true TW202245365A (zh) 2022-11-16

Family

ID=83847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5540A TW202245365A (zh) 2021-04-30 2022-04-24 放電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230580A1 (zh)
CN (1) CN117296221A (zh)
TW (1) TW202245365A (zh)
WO (1) WO202223058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30065U (zh) * 1976-03-31 1977-10-03
JP6595823B2 (ja) * 2015-07-10 2019-10-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ブラシ電極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96221A (zh) 2023-12-26
JPWO2022230580A1 (zh) 2022-11-03
WO2022230580A1 (ja) 2022-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59430B2 (ja) 除電装置および放電モジュール
WO2010004904A1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4145939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KR20110050473A (ko) 이온 발생 장치 및 전기 기기
KR100734954B1 (ko) 피씨비로 이루어진 유도결합형 플라즈마 발생장치용 안테나
TW202245365A (zh) 放電裝置
TW202245364A (zh) 放電裝置
JP4689698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CN107925225B (zh) 离子产生装置及电器设备
JP6804545B2 (ja) 放電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2011086533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JP7430589B2 (ja) 放電装置
JP2019021509A (ja) 放電素子
JP4668294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WO2022215623A1 (ja)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22022837A (ja) 放電装置
JP2016038943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2013149561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JP5134109B2 (ja) 除電装置
JP2011097667A (ja) 電気接続箱
WO2024085145A1 (ja)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TW202213890A (zh) 放電裝置及電氣設備
JP6766158B2 (ja) 放電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TW202417114A (zh) 放電裝置以及空氣調節機
JP2021064562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