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3092A - 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3092A
TW202243092A TW110113484A TW110113484A TW202243092A TW 202243092 A TW202243092 A TW 202243092A TW 110113484 A TW110113484 A TW 110113484A TW 110113484 A TW110113484 A TW 110113484A TW 202243092 A TW202243092 A TW 2022430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component
pick
place
observ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3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7304B (zh
Inventor
陳律名
蔡宗霖
Original Assignee
邑富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邑富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邑富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134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730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43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3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7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7304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re Bonding (AREA)
  • Die Bond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包含取放本體、部件觀測模組、基板觀測模組、處理單元及承載座,其中基板觀測模組包含音圈馬達,而承載座載有基板,藉由取放本體拾取部件,並以部件觀測模組觀測取放本體及部件而獲得第一影像,再將取放本體移至承載座上方,並以音圈馬達調整基板觀測模組與基板及取放本體之間的距離,再觀測基板及取放本體而獲得第二影像,然後以處理單元結合前述影像轉換成位置資訊,取放本體再依位置資訊將部件貼合於基板上,而完成精確度達到奈米級的部件取放貼合,另外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前述系統的部件取放貼合方法。

Description

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及其方法
本發明屬於半導體封裝領域,尤其是一種將精密電子或光學部件,精確地貼合於指定位置的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及其方法。
半導體封裝製程主要包含研磨、揀選、切割、貼合、封膠等階段,而本發明所屬的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則係用於在貼合階段中,將已切割成晶粒的部件,轉移並貼合於指定基板上。
為了使晶粒得以精確地安裝在指定位置,有專利前案中華民國第TW107114542號專利申請案(美國第US15/947,571號專利申請案、中國第CN201810391562.1A號專利申請案、日本第JP2018-190958A號專利申請案、韓國第KR1020180048520A號專利申請)揭露一種將部件安裝在基板上的設備和方法,其係利用一個部件相機拍攝部件的部件標記後,將部件夾持器移至基板相機下方,並利用基板相機拍攝部件夾持器的基準標記,再將部件夾持器移開,而使基板相機得以拍攝到位於基板相機下方之基板的基板標記,最後再一次將部件夾持器移至基板相機下方,且拍攝部件夾持器的基準標記,並依據基準標記的位置及基板標記的位置,將部件對準於基板上。
然而,前述中華民國第TW107114542號專利申請案在進行對準時,必須不斷地移動部件夾持器,而每一次地移動都會造成誤差,以致於先前技術的精準度僅介於二至三微米之間,故無法應付現今半導體製造對於封裝製程的精準度要求。
此外,礙於電晶體的尺寸已逼近物理極限,為延續摩爾定律,半導體製造無不朝向三維晶片封裝發展,亦即基板之上將還會有多層晶粒,但前述第TW107114542號專利申請案,礙於其相機為固定景深之故,無法隨著基板上堆疊的晶粒高度,而調整相機景深。
本發明創作人鑑於上述先前技術的各項缺點,乃亟思加以改良創新,並經多年的研究實驗後,終於成功研發完成本發明之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及其方法。
本發明為一種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及其方法,其目的在於: 1.         提升部件貼合技術的精準度至次微米(Sub-Micron)等級; 2.         解決先前技術的相機景深,無法隨基板上堆疊的晶粒高度而調整之問題。
本發明之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包含支撐架、取放本體、部件觀測模組、基板觀測模組、承載座及處理模組,其中基板觀測模組有二個,分別為第一基板觀測模組及第二基板觀測模組,部件觀測模組僅有一個,但第二基板觀測模組係由二個部件觀測單元所組成,分別為第一部件觀測單元及第二部件觀測單元。
其中,基板觀測模組設在支撐架上,且基板觀測模組的觀測方向朝向承載座,其中基板觀測模組包含第一基板觀測組件與第二基板觀測組件,而第一基板觀測組件則係由一個第一音圈馬達與一個第一基板觀測單元相接而成,第二基板觀測組件則由第二音圈馬達與第二基板觀測單元相接而成,其中第一基板觀測組件係用於觀測基板的基板標籤,第二基板觀測組件則係用於觀測部件的部件標籤。
其中,取放本體設在支撐架的滑軌上,令取放本體可以在部件觀測模組、第一基板觀測模組與第二基板觀測模組之間移動。
其中,取放本體還包含一個透明的取放單元,且在取放單元的左右二側分別設有一個取放標籤,而取放單元係用於將部件由部件待置處移動至承載座上的基板。
其中,處理單元係用於操控取放本體、部件觀測模組、基板觀測模組及承載座,以及執行影像增強步驟(Image Upscale),而使該基板觀測模組及該部件觀測模組的觀測精準度達次微米等級。
其中,影像增強步驟為次像素邊緣步驟(Sub Pixel Edge)、先進適應性內插步驟(Advanced Adaptive Interpolation)、超解析度步驟(Super Resolution)的其中之一或二者以上之組合。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部件取放貼合方法,由拾取部件開始,利用取放單元將部件移至部件觀測模組上方,並利用部件觀測模組拍攝部件而獲得第一影像資料;然後利用取放單元將部件移至基板上方,再由位於頂端的基板觀測模組,由上而下拍攝位於部件上的部件標籤及位於基板上的基板標籤,而獲得第二影像資料;之後由處理模組依據第一位置資訊及第二位置資訊,而獲得第三位置資訊;最後,再依據第三位置資訊,將部件精確地放置在基板的指定位置上。
其中,將部件放置在指定位置上的過程,係由取放單元及承載盤協力完成,且承載盤的移動為零背隙。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利用部件觀測模組,同時觀測部件的部件標籤及取放單元的取放標籤,再利用本發明之基板觀測模組,同時觀測基板的基板標籤及取放單元的取放標籤,最後利用取放本體將部件對準放置於基板上,而達到次微米等級的高精度部件貼合。
為了使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識者能夠充分瞭解本發明之技術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到之功效,茲將本發明配合附圖,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書之用,未必為本發明實施後之真實比例與精準配置,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解讀、侷限本發明於實際實施上的權利範圍,合先敘明。
請參閱圖1,其係為本發明之基板觀測系統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之基板觀測系統包含支撐架1、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及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其中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的機構設計與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相同,且二者皆安裝於支撐架1上。
其中,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包含第一基板觀測組件21及第二基板觀測組件22,彼此相鄰且間距甚微。
其中,第一基板觀測組件21包含第一基板觀測單元211及第一音圈馬達212,藉由第一音圈馬達212,可以控制第一基板觀測單元211與一基板之間的距離。
其中,第二基板觀測組件22包含第二基板觀測單元221及第二音圈馬達222,藉由第二音圈馬達222,可以控制第二基板觀測單元221與一取放單元之間的距離。
其中,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包含第三基板觀測組件31及第四基板觀測組件32,第三基板觀測組件31包含第三基板觀測單元311及第三音圈馬達312,第四基板觀測組件32包含第四基板觀測單元321及第四音圈馬達322,而且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的機構關係與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相同,故不贅述。
請參閱圖2,其係為本發明之部件取放貼合系統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之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包含支撐架1、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部件觀測模組4、取放本體5、承載座6及處理模組7。
其中,支撐架1為多軸對位平台的托架,位於承載座6之上方,其中取放本體5設於支撐架1上,並利用支撐架1的驅動系統,令取放本體5在一定的移動範圍內移動,其中取放本體5朝向承載座6之一端,設有取放單元51,且在取放單元51的左右二側邊方別設有左取放標籤52及右取放標籤53。
其中,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及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皆安裝於支撐架1上,且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及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相隔一間距,而使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在觀測左取放標籤52的同時,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亦可以觀測右取放標籤53。
其中,部件觀測模組4設在取放本體5的移動範圍內,且部件觀測模組4包含第一部件觀測單元41及第二部件觀測單元42,當取放本體5上附有部件8,且取放本體5移動至觀測模組4的上方時,第一部件觀測單元41觀測部件8的左部件標籤81,而第二部件觀測單元42觀測右部件標籤82,二者協同運作而產生影像資料。
其中,承載座6為一個無背隙的移動平台。
其中,處理模組7與支撐架1、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部件觀測模組4、取放本體5、承載座6連接,且處理模組7接收來自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及部件觀測模組4的影像資料,並以影像增強步驟(Image Upscale)提升影像資料的解析度,再依據影像資料產生位置資訊,然後依據位置資訊操控支撐架1、取放本體5及承載座6,而執行部件8與基板9的對準/放置貼合任務。
請參閱圖3,其係為本發明之取放貼合方法的步驟圖。本發明之取放方法包含: S101:取放本體移動至部件待置處,並運用取放單元拾取部件; S102:取放本體移動至部件觀測模組上方; S103:部件觀測單元觀測部件的部件標籤及取放單元的取放標籤,而獲得第一影像資料,再以影像增強步驟獲得第一高解析影像資料; S104:基於第一高解析影像資料,判斷部件標籤及取放標籤在X方向的差值(∆x 1),以及部件標籤及取放標籤在Y方向的差值(∆y 1),而獲得第一位置資訊,其中第一位置資訊係由X方向的差值(∆x 1)及Y方向的差值(∆x 1)組成的向量資訊(∆x 1,∆y 1); S105:取放本體移動至基板的指定位置上方,並將基板觀測模組移動至取放本體上方; S106:利用第一音圈馬達調整第一基板觀測單元與基板之間的距離,而使基板的基板標籤得位於第一基板觀測單元的景深範圍內,以及利用第二音圈馬達調整第二基板觀測單元與取放單元之間的距離,而使取放單元的取放標籤得位於第二基板觀測單元的景深範圍內; S107:基板觀測模組觀測基板的基板標籤及取放單元的取放標籤,而獲得第二影像資料,再以影像增強步驟獲得第二高解析影像資料; S108:基於第二高解析影像資料,判斷基板標籤及取放標籤在X方向的差值(∆x 2),以及基板標籤及取放標籤在Y方向的差值(∆y 2),而獲得第二位置資訊,其中第二位置資訊係由X方向的差值(∆x 2)及Y方向的差值(∆x 2)組成的向量資訊(∆x 2,∆y 2); S109:將部件標籤及取放標籤在X方向的差值之絕對值(|∆x 1|),與基板標籤及取放標籤在X方向的差值之絕對值(|∆x 2|)相加,而獲得部件標籤及基板標籤在X方向的差值(∆x 3); 將部件標籤及取放標籤在Y方向的差值之絕對值(|∆y 1|),與基板標籤及取放標籤在Y方向的差值之絕對值(|∆y 2|)相加,而獲得部件標籤及基板標籤在Y方向的差值(∆y 3); 藉由上述步驟S109,而獲得第三位置資訊,其中第三位置資訊係由X方向的差值(∆x 3)及Y方向的差值(∆x 3)組成的向量資訊(∆x 3,∆y 3); S110:承載座依據第三位置資訊作零背隙的移動,而使部件與基板上的指定位置對準,再由取放單元將部件放置於基板上。
請參閱圖4,其係為部件取放貼合系統之實施例拾取部件的示意圖,如圖所示,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包含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部件觀測模組4、取放本體5、承載座6及處理模組7。
其中,取放本體5包含取放單元51,且在取放單元51的左右二側邊分別設有左取放標籤52及右取放標籤53,取放單元51拾取一個部件8,而在部件8的左右二側邊方別設有左部件標籤81及右部件標籤82。
其中,取放單元51移至部件觀測模組4的上方,而使第一部件觀測單元41得同時觀測左取放標籤52及左部件標籤81,亦使第二部件觀測單元42得同時觀測右取放標籤53及右部件標籤82,藉以獲得第一影像資料,並即時傳送至處理模組7。
處理模組7收到第一影像資料後,藉由影像增強步驟(Image Upscale)提升第一影像資料的解析度,而轉換成第一高解析影像資料,再判斷左取放標籤52及左部件標籤81之間的相對位置,以及右取放標籤53及右部件標籤82之間的相對位置,而獲得第一位置資訊。
請參閱圖5,其係為部件取放貼合系統之實施例對準部件的示意圖,如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取放本體5將部件8移至基板9的指定位置上方,同時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及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亦移動至取放本體5上方。
其中,在基板9的左右二側分別設有左基板標籤91及右基板標籤92。
其中,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以第一音圈馬達212將第一基板觀測單元211朝基板9方向伸出,而使基板9的左基板標籤91進入第一基板觀測單元211的景深範圍,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以第四音圈馬達322將第四基板觀測單元321朝基板9方向伸出,而使將基板9的右基板標籤92進入第四基板觀測單元321的景深範圍。
其中,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以第二音圈馬達222將第二基板觀測單元24朝取放單元51方向靠近,而使取放單元51的左取放標籤52進入第二基板觀測單元221的景深範圍,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以第三音圈馬達312將第三基板觀測單元311朝取放單元51方向靠近,而使取放單元51的右取放標籤53進入第三基板觀測單元311的景深範圍。
其中,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同時觀測左取放標籤52及左基板標籤91,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同時觀測右取放標籤53及右基板標籤92,藉由第一基板觀測模組2及第二基板觀測模組3的協作,以取得第二影像資料,並即時傳送至處理模組7。
處理模組7收到第二影像資料後,藉由影像增強步驟(Image Upscale)提升第二影像資料的解析度,而轉換成第二高解析影像資料,再判斷左取放標籤52及左基板標籤91之間的相對位置,以及右取放標籤53及右基板標籤92之間的相對位置,而獲得第二位置資訊。
處理模組7再以步驟S109,獲得第三位置資訊。
取放本體5及承載座6再以步驟S109,將部件8準確地放置貼合於基板9的指定位置,且其精準度達次微米(Sub-Micron)等級。
請參閱圖6,其係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在基板9上方已堆疊有複數層的第二部件10,其中在第二部件10上設有左第二部件標籤101及右第二部件標籤102。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音圈馬達212調整第一基板觀測單元211與第二部件10之間的距離,而使左第二部件標籤101得位於第一基板觀測單元211的景深之內。
在本實施例中,第四音圈馬達322調整第四基板觀測單元321與第二部件10之間的距離,而使右第二部件標籤102得位於第四基板觀測單元321的景深之內。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音圈馬達222與第三音圈馬達312分別調整第二基板觀測單元221及第三基板觀測單元311與取放單元51之間的距離,而使左取放標籤52及右取放標籤53得分別位於第二基板觀測單元221及第三基板觀測單元311的景深之內。
藉由,第一音圈馬達212、第二音圈馬達222、第三音圈馬達312及第四音圈馬達322的協作,本發明之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可以適應各種基板9、部件8、第二部件10的厚度,亦可以彈性的調整高度,而完成多層部件8的堆疊作業。
其中,本發明之部件8為覆晶,也可以是任何的半導體晶粒。在一些實施例中,部件8可以是電子、光學、光電或任何其他的部件。
其中,基板觀測單元為本領域通常的高解析CCD攝影機或CMOS攝影機。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及取放方法,在進行部件8與基板9之間的對準貼合時,其精準度達次微米等級;此外,本發明之基板觀測模組所包含之音圈馬達,具有調整基板觀測單元與基板之間距離的功能,而解決本領域的高解析CCD攝影機或CMOS攝影機之景深窄短,而難以應付三維晶粒封裝製程中,多元高度需求之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用以說明本發明之技術內容的可行具體實施例,而非用於限制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說明書中所揭示內容之教示所為的等效置換、修改或變更,均包含於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中,未脫離本發明的權利範疇。
1:支撐架 2:第一基板觀測模組 211:第一基板觀測單元 21:第一基板觀測組件 212:第一音圈馬達 22:第二基板觀測組件 221:第二基板觀測單元 222:第二音圈馬達 3:第二基板觀測模組 31:第三基板觀測組件 311:第三基板觀測單元 312:第三音圈馬達 32:第四基板觀測組件 321:第四基板觀測單元 322:第四音圈馬達 4:部件觀測模組 41:第一部件觀測單元 42:第二部件觀測單元 5:取放本體 51:取放單元 52:左取放標籤 53:右取放標籤 6:承載座 7:處理模組 8:部件 81:左部件標籤 82:右部件標籤 9:基板 91:左基板標籤 92:右基板標籤 10:第二部件 101:左第二部件標籤 102:右第二部件標籤 S101-S110:步驟
圖1 為本發明之基板觀測系統的示意圖; 圖2 為本發明之部件取放貼合系統的示意圖; 圖3 為本發明之部件取放貼合方法的步驟圖; 圖4 為部件取放貼合系統之實施例拾取部件的示意圖; 圖5 為部件取放貼合系統之實施例對準部件的示意圖; 圖6 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1:支撐架
2:第一基板觀測模組
3:第二基板觀測模組
4:部件觀測模組
41:第一部件觀測單元
42:第二部件觀測單元
5:取放本體
51:取放單元
52:左取放標籤
53:右取放標籤
6:承載座
7:處理模組
8:部件
81:左部件標籤
82:右部件標籤

Claims (10)

  1. 一種部件取放貼合系統,係用於將一部件放置在一基板上,其中該部件設有一部件標籤,且該基板設有一基板標籤,該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包含: 一支撐架; 一取放本體,設於該支撐架上,且移動於該基板與該部件的待置處之間,其中該取放本體更包含一取放單元,係用於拾取及放置該部件,其中該取放單元設有一取放標籤; 一部件觀測模組,設於該取放本體的移動範圍內,當該取放本體位於該部件觀測模組的觀測範圍內,且該取放單元正拾取該部件時,該部件觀測單元同時觀測該部件標籤與該取放標籤;以及 一基板觀測模組,設於該支撐架上,且該基板觀測模組包含一第一基板觀測組件及一第二基板觀測組件; 其中,該第一基板觀測組件包含一第一基板觀測單元,而該第二基板觀測組件包含一第二基板觀測單元; 其中,當該取放單元將該部件對準於該基板時,該第一基板觀測單元觀測該基板標籤,該第二基板觀測單元觀測該部件標籤。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其中該第一基板觀測組件更包含一第一音圈馬達,且與該第一基板觀測單元連接,其中該第二第一基板觀測組件更包含一第二音圈馬達,且與該第二基板觀測單元連接。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其中該部件觀測模組更包含一第一部件觀測單元及一第二部件觀測單元,且該第一部件觀測單元與該第二部件觀測單元相連。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其中該取放單元具透光性。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部件取放貼合系統,該基板上堆疊複數層的該部件。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部件取放貼合系統,更包含一承載座,設於該基板觀測模組的觀測範圍內,其中該承載座係用於承載及移動該基板,且該承載座的機構為無背隙設計。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部件取放貼合系統,更包含一處理模組,該處理模組與該基板觀測模組及該部件觀測模組連接,其中該處理模組係用於執行一影像增強步驟(Image Upscale),其中該影像增強步驟為次像素邊緣步驟(Sub Pixel Edge)、先進適應性內插步驟(Advanced Adaptive Interpolation)、超解析度步驟(Super Resolution)的其中之一或二者以上之組合。
  8. 一種部件取放貼合方法,包含: 利用一取放本體拾取一部件,而使該部件附著於該取放本體的取放單元; 將該取放單元移至一部件觀測模組的觀測範圍內,並以該部件觀測模組獲取第一影像資料; 利用一處理模組,基於該第一影像資料而產生一第一位置資訊,其中該第一位置資訊為一部件標籤與一取放標籤之間的相對位置; 將該取放單元移至該基板與一基板觀測模組之間,並以該基板觀測模組獲取第二影像資料; 利用該處理模組,基於該第二影像資料而產生一第二位置資訊,其中該第二位置資訊為該部件標籤與一基板標籤之間的相對位置; 利用該處理模組,基於該第一位置資訊與該第二位置資訊,而獲得一第三位置資訊,其中該第三位置資訊為該部件標籤與該基板標籤之間的相對位置; 利用該取放本體,基於該第三位置資訊,將該部件對準於該基板,並將該部件放置且貼合於該基板上。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部件取放貼合方法,更包含利用該處理模組執行影像增強步驟,藉以提升基板觀測模組及該部件觀測模組的解析度,其中該解析度增強步驟為次像素邊緣步驟、先進適應性內插步驟、超解析度步驟的其中之一或二者以上之組合。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部件取放貼合方法,其中當該取放單元移至該基板與一基板觀測模組之間時,該部件取放貼合方法更包含: 利用一第一音圈馬達,調整一第一基板觀測單元與該基板之間的距離; 利用一第二音圈馬達,調整一第二基板觀測單元與該取放單元之間的距離。
TW110113484A 2021-04-15 2021-04-15 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及其方法 TWI8073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3484A TWI807304B (zh) 2021-04-15 2021-04-15 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及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3484A TWI807304B (zh) 2021-04-15 2021-04-15 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及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3092A true TW202243092A (zh) 2022-11-01
TWI807304B TWI807304B (zh) 2023-07-01

Family

ID=85793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3484A TWI807304B (zh) 2021-04-15 2021-04-15 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0730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57364B2 (ja) * 2007-10-23 2013-03-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接合対象物のアライメント方法、これを用いた部品接合方法および部品接合装置
CN106290990A (zh) * 2015-06-10 2017-01-04 鸿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同时多颗电子元件定位的定位装置及其应用的作业设备
JP6390925B2 (ja) * 2016-05-11 2018-09-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
JP7164314B2 (ja) * 2017-04-28 2022-11-01 ベシ スウィッツァーランド エージー 部品を基板上に搭載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TWM615965U (zh) * 2021-04-15 2021-08-21 邑富股份有限公司 部件取放貼合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7304B (zh) 2023-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25661B1 (en) Chip bon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20190304852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ounting device
KR102132094B1 (ko) 전자 부품 실장 장치 및 전자 부품 실장 방법
CN211858644U (zh) 用于半导体器件接合的对准载具和对准系统
US2023021583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onding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CN115036250A (zh) 一种多功能贴片装置及其贴片方法
WO2019184628A1 (zh) 一种工件对准贴装装置及其方法
CN114709152A (zh) 一种基于磁对准的全自动晶圆键合机
TWM615965U (zh) 部件取放貼合系統
TWI807304B (zh) 部件取放貼合系統及其方法
US20220181181A1 (e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method of reading position of carrier, and method of attaching semiconductor die on carrier using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CN107978543B (zh) 包括反射光学元件的接合头组件、相关接合机器和相关方法
US11552043B2 (en) Post bond inspection of devices for panel packaging
CN214753666U (zh) 部件取放贴合系统
CN114688974A (zh) 面板级封装中半导体裸片的贴片后检测方法和系统
CN115223885A (zh) 部件取放贴合系统及其方法
JP7450429B2 (ja)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
CN218101215U (zh) 一种多功能贴片装置
JP7451259B2 (ja)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
TWI765549B (zh) 電子零件的安裝裝置
TWI835316B (zh) 電子零件的操作裝置、安裝裝置及安裝方法
JP2013114153A (ja) 撮像装置、アライメント装置およびパターン形成装置
JP2005026278A (ja) チップ積層装置
CN116913843A (zh) 芯片键合对准装置及形成方法、晶圆键合结构及形成方法
KR20240080768A (ko) 기판 처리 장치 및 기판 처리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