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9711A - 用於製備純氧化鋰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製備純氧化鋰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9711A
TW202239711A TW111100552A TW111100552A TW202239711A TW 202239711 A TW202239711 A TW 202239711A TW 111100552 A TW111100552 A TW 111100552A TW 111100552 A TW111100552 A TW 111100552A TW 202239711 A TW202239711 A TW 20223971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mixture
lithium
materials
ga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05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烏瑞奇 維特爾曼
阿密德 卡拉察
約翰尼斯 克洛森納
亨利克 倫培爾
亞歷山大 休伯納
瑪麗 夏德
霍格爾 施未林
卡特倫 威塞爾
羅夫 桑德斯
Original Assignee
德商亞比馬利德國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德商亞比馬利德國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德商亞比馬利德國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9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971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DCOMPOUNDS OF ALKALI METALS, i.e. LITHIUM, SODIUM, POTASSIUM, RUBIDIUM, CAESIUM, OR FRANCIUM
    • C01D15/00Lithium compounds
    • C01D15/02Oxides; Hydr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80Compositional pur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 Catalyst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生產純氧化鋰之方法及其用途,其中使碳酸鋰與粉末形式之細粉狀元素碳在600至1200℃溫度範圍內反應,其中將該兩種反應物在熱解製程之前強預混合,使得該混合物之整體密度降低至少5%,較佳降低至少15%。

Description

用於製備純氧化鋰之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生產粉末形式之純氧化鋰的經濟方法及其用途。
氧化鋰目前用作生產玻璃、玻璃陶瓷、陶瓷及鋰電池正極之原材料。此外,其亦可用於生產氫氧化鋰。
當前最新技術
氧化鋰可藉由根據下式在最大267 Pa (2000 µm Hg)之壓力下在鉑坩堝中使約1000℃下之Li 2CO 3(亦即熔融碳酸鋰)熱分解來製備: Li 2CO 3à Li 2O + CO 2(1)。
此製造方法產生塊狀氧化物,該氧化物在進一步使用之前必須進行碾磨(D.S. Appleton, R.B. Poeppel, Advances in Ceramics, 第25卷,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lithium ceramics,” I.J. Hastings及G.W. Hollenberg編, 1989, 111-116)。在< 10 -5托(Torr)之極低壓力下,亦可在低於Li 2CO 3之熔點720℃下發生熱分解(T. Takahashi, H. Watanabe, Fusion Eng. Design 8 (1989) 399-405)。然而,在技術裝置中不能經濟地達成此類低壓力。
亦已知可根據下式使用氫氣在400-725℃之溫度範圍內還原碳酸鋰: Li 2CO 3+ H 2à Li 2O + H 2O + CO   (2) (JP 2014047117 A)。由於在高溫下使用爆炸性氫氣,故此方法具有安全相關性缺點。
最後,可使用碳黑作為碳酸鋰之還原劑(J.-W. Kim, H.-G. Lee, Metallurgical Mat. Trans. B, 32B (2001) 17-24)。碳熱分解不需要真空,而是可根據以下反應在高於約720℃之溫度下在Ar氛圍下在氧化鋁坩堝中完成: Li 2CO 3+ C à Li 2O + 2 CO   (3)。
缺點為碳酸鹽熔體對所用氧化鋁容器材料具有強腐蝕作用。亦可在高於500℃但低於720℃之溫度下(亦即避免碳酸鋰之熔融)使用焦炭、木炭、活性碳、糖、合成石墨及類似材料進行碳熱分解(JP 2012121780 A)。在此情形下,必須預期相對較長之反應時間。類似地,可在600至700℃之溫度範圍內使包埋於聚合物樹脂中之碳酸鋰還原為顆粒狀氧化鋰(JP 11209122 A)。缺點為反應時間長達至少6小時以及獲得顆粒形式之氧化物。為進一步使用,例如作為用於生產鋰電池電極材料之原材料,產物必須事先進行碾磨。
WO 18114760 A1亦描述一種用於在720至1200℃之溫度範圍內的反應條件下由碳酸鋰及元素碳或形成元素碳之碳源生產粉末形式之氧化鋰的方法,其中反應在基本上排除氧氣下進行,且其中反應在與產物接觸之表面由玻璃碳、鋁酸鋰、塗有碳之陶瓷或塗有C之石英玻璃或鉭組成的容器中進行。在該方法之一較佳實施例中,反應在流化床或移動床反應器中,在真空條件(10-5000 Pa (0.1-50毫巴(mbar)))下或在對碳呈惰性或實質上呈惰性之氣體氛圍中,在約50至2 x 10 5Pa (0.5至2巴(bar))之壓力下進行,其中氮氣或稀有氣體(較佳氬氣)或惰性氣體之混合物用作惰性氣體氛圍。WO 18114760 A1中描述之方法的缺點為反應產物Li 2O部分呈結塊形式且經元素碳污染。通常,獲得之灰色至黑色產物在光學上看起來不均勻。
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使用基本原材料碳酸鋰之簡單方法,藉助於該方法可生產高純度自由流動粉末形式之氧化鋰,尤其經< 0.2 wt.%元素碳污染之產物。
根據本發明,該目的藉由一種用於製備氧化鋰之方法解決,其中氧化鋰由以下: -  如藉由雷射繞射所確定,中值粒徑(D 50)為2至150 µm之碳酸鋰,及 -  如藉由電子顯微術所確定,中值一次粒徑(D 50)為< 1 µm之粉末形式的元素碳, 藉由在600至1200℃之溫度範圍內煆燒生產,其中該方法之特徵在於: 在煆燒之前,使碳酸鋰及碳以1:0.1至1:1.2之莫耳比組合且進行混合及壓實,由此碳粒子包圍碳酸鋰粒子且形成塗層,且與不經壓實製備之碳酸鋰粒子及碳粒子之混合物的整體密度相比,所得混合物之整體密度增加至少5%,整體密度根據EN ISO 697確定。
因此,氧化鋰藉由如下方法生產,其中使碳酸鋰與細粉狀元素碳在600至1200℃之溫度範圍內反應,將該兩種反應物在熱解製程之前強烈預混合且壓實,使得與混合但未壓實之兩種起始材料的整體密度相比,此混合物之整體密度增加至少5%,較佳增加至少15%。藉由在容器中以所需莫耳比組合兩種原材料且在無任何明顯機械壓力或顯著剪切力之作用下藉由純機械混合製程將其均質化來確定兩種起始材料未壓實下之整體密度。在此非壓實混合製程中,能量輸入為< 2 kWh/m 3。為進行實際量測,例如將實驗室數量(5-1000 mL)之混合物倒入具有約兩倍於標稱體積之瓶中,且藉由長時間振盪(至少5 min)均質化及/或藉由將瓶旋轉若干小時(例如10小時)在滾筒架上均質化。整體密度根據DIN ISO 697標準確定。
根據本發明之強混合製程使碳黏聚物去黏聚,亦即分裂成個別初級粒子及結晶碳酸鋰之有效塗層。空間分離之初級碳粒子在混合期間沉積在較大碳酸鋰粒子之表面上且對其進行包覆。該混合製程旨在達成碳粒子在混合物中之均勻宏觀分佈以及個別碳酸鋰粒子之盡可能完整的表面塗層。假設在強混合條件下,將小碳粒子(見下文)引入碳酸鹽粒子之孔隙體積及空隙中會引起觀察到之混合物之整體密度增加。
由元素碳組成之粒子與碳酸鋰粒子直接接觸有利於品質輸送,從而有利於兩種組分之間的反應動力學。此外,當超過熔融溫度時,該直接接觸可防止分離之碳酸鋰粒子融合。
強烈混合,亦即去黏聚,及混合物壓實,可藉由剪切力之作用或藉由多級壓縮/研磨製程來達成。
驚訝地發現,與如WO 18114760 A1中所指示之未壓實混合物相比,當使用兩種原材料之經壓實混合物時,可獲得具有經顯著改良之均質性、純度及經改良流動性的氧化鋰終產物。
為在混合期間達成粒狀碳部分之期望去黏聚及壓實,可應用不同設備及製程技術。研磨裝置、旋轉強混合器或壓實裝置均合適。其包括大多數類型之磨機,尤其轉子打擊式磨機(衝擊磨機)、研磨介質磨機或針磨機;在有限程度上亦可使用刀磨機或切磨機。在研磨介質磨機中,混合在研磨鼓中使用硬研磨介質進行,該等介質諸如由金屬(鋼或鎳基合金)或硬質陶瓷(金屬氧化物、金屬碳化物、金屬氮化物)組成之球、棒及其類似物。研磨容器及研磨介質之維氏硬度(Vickers hardness)為至少400,較佳至少600。由不鏽鋼或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鋁或氧化鋯製成之材料為尤其較佳。可使用球磨機、棒磨機或錘磨機。
此外,亦可使用產生之能量輸入在約10至500 kW/m 3範圍內之旋轉混合器。在旋轉混合器中,具有旋轉容器之混合器及具有旋轉混合工具之混合器兩者均合適。
重要的為引起壓實之足夠強的能量輸入。可根據逆流或錯流原理設計之該等單元例如由Eirich公司以名稱“強混合器”提供。其他合適混合器設計為具有額外安裝之刀磨機的槳葉乾燥器,諸如由Lödige公司提供之槳葉乾燥器,及具有高速轉子之強混合器,該等強混合器例如可以商標名“Nobilta”購自Hosokawa公司。
此外,壓實機器,例如單級或多級輥壓機或輥磨機,亦適用於壓實。在此情形下,較佳在第二步驟中將經輥壓之原材料混合物粒化及/或碾磨。為達成碳粒子之良好去黏聚及均勻分佈,較佳進行壓實/研磨製程若干次(例如2-10次)。
亦可使用非粒狀(德語中亦稱為“非珠狀”)碳黑等級,或在各別步驟中(亦即在無碳酸鋰之情況下)進行碳產物之去黏聚,隨後在第二步驟中將經去黏聚之製程產物與碳酸鋰混合,從而對其進行碳包覆及緻密化。非粒狀碳黑以工業規模使用時需要特殊處理技術,因為其通常具有低流動性且粉塵多。已發現,非珠狀碳黑,例如由Cabot公司以名稱“Vulkan P fluffy”提供之產品,可使碳酸鋰更快且更完全地轉化為氧化鋰。特定而言,在需要具有尤其低可燃碳含量(亦即TOC)之Li 2O終產物之情形下,將該等非粒狀等級用於根據本發明之方法。該兩步方法能夠產生同等混合物品質,但由於設備要求較高且成本不太有利,因此其為次較佳的。在兩種情形下,兩種組分之強混合且進行適當壓實為達成根據本發明之期望優點所必需。
一般而言,混合期間之能量輸入,例如剪切力之強度,使得結晶碳酸鋰粒子不會發生顯著粒徑減小。因此,混合能量輸入通常僅足以將由相對弱凡得瓦爾力(Van-der-Waals force)保持在一起之碳粒子黏聚物破碎成經分離初級粒子。然而,若使用相對粗粒之碳酸鋰等級(例如D 50> 50 µm之碳酸鋰)且同時欲生產尤其細粒之氧化鋰(例如D 50為約10-20 µm),則根據本發明亦可允許更強剪切力作用於混合物上。該等更高剪切力例如出現在分級磨機、行星式球磨機或噴射磨機中。此等強研磨混合製程亦為根據本發明的,且優於研磨Li 2O終產物。事實上,優點為碳酸鋰不吸濕,且可無限期地抵抗空氣。因此,研磨製程可在正常環境空氣氛圍下進行。此與研磨氧化鋰之要求相反。該氧化物具有極強吸濕性且與CO 2發生劇烈反應。因此,氧化物研磨需要維持嚴格惰性之條件,亦即排除空氣及水分,此與相對高之成本相關。
預混合可在約0至500℃之寬溫度範圍內進行。較佳地,在環境溫度下不經主動加熱或冷卻進行此操作。為避免粉塵爆炸之風險,較佳在惰性條件下,亦即在無氧或貧氧氛圍中進行。惰性條件可藉由惰性氣體(稀有氣體或氮氣)溢流或在真空條件下達成。較佳地,所用混合單元中之氧含量< 12 vol.%,較佳< 5 vol.%。
隨後熱誘導之轉化(煆燒)在如下設備中進行,該設備面向產物之表面由耐高溫及耐鹼性鋰鹽腐蝕之材料製成。與WO 18114760 A1中確立之金屬材料(除鉭之外)通常不可用之教示相反,已發現可使用選自耐高溫含Cr及/或含Al材料之多種金屬材料。特定而言,含Cr及/或含Al之鎳基合金、含Ni及含Cr之奧氏體鋼(austenitic steel)以及低Ni或無Ni之含Cr及含Al鐵磁體鋼及含鉻之混合奧氏體-鐵磁體鋼可用作容器材料用於將根據本發明壓實之元素碳及碳酸鋰之混合物轉化為純氧化鋰。適合使用之合金的鉻含量為至少15 wt.%,較佳至少20 wt.%,並且尤其較佳至少30 wt.%。在Al含量為至少1 wt.%之情形下,可選擇顯著較低之鉻含量(至少5 wt.%)。較佳Al含量為至少1 wt.%,尤其較佳為至少2 wt.%。除鉻及鋁之外,可用於根據本發明之方法的金屬材料合金可含有元素鈮、鈦、鉭及/或矽,在每種情形下比例高達10 wt.%。較佳地,使用低Mo合金。Mo含量低於< 2 wt.%,較佳< 1 wt.%。
使用以下市售金屬材料尤其有利: 鎳基合金:Inconel 600、Inconel 601、Inconel 693、Inconel 702、Inconel 800、Inconel 825;Incoloy 901、Nichrome、Nichrome V、Nimonic 75、Nimonic 80A、Nimonic 90、RA602CA/Alloy 602 CA、Alloy X及相當等級; 奧氏體鋼:SS347 (1.4550)、253MA (1.4835)、Nitronic 50、310S、316L、SS310、SS304、RA253MA及類似物; 鐵磁體鋼:Kanthal (例如Kanthal A1、Kanthal AF、Kanthal D (FeCrAl))、PM 2000、Incoloy MA 956及類似物。
可使用選自所述材料組之固體金屬材料以及相應包覆之耐高溫黑鋼或不鏽鋼。面向產物側之腐蝕抑制塗層含有至少10重量%、較佳至少30重量%鉻。此外,其可含有各自最大含量為10 wt.%之元素Ni、Fe、Nb、Al、Ti、Ta及Si。
含鉻防腐蝕塗層之厚度為至少5 μm,較佳至少10 μm。塗層厚度由電子顯微鏡確定。舉例而言,僅中等耐腐蝕奧氏體鋼諸如1.4401可藉由塗覆50 µm厚之含Cr及含Al塗層來顯著改良其耐腐蝕性。該塗層製程可經由各種電化學或物理技術來完成,例如填充膠結製程(Kim, Mater. Transact. 43, 2002, 593)。
除所提及之金屬材料以外,碳基材料、某些氧化物陶瓷(例如Al 2O 3、鋁酸鋰陶瓷(LiAlO 2)或Ce基陶瓷,例如Ce穩定之ZrO 2)及非氧化物陶瓷(例如碳化物,諸如SiC、BC、TiC;氮化物,諸如TiN、AlN,及硼化物,諸如NbB 2、BN、滲AlTiB 2(“TiBAl”))亦可用作容器材料。亦可使用包覆有上述陶瓷(較佳LiAlO 2)之材料,例如耐高溫鋼。作為碳基材料,可使用材料石墨(碳石墨、硬碳),及尤其具有無序石墨結構及陶瓷特性特徵之純碳(玻璃碳)。然而,在高溫煆燒製程,亦即在溫度>約400℃之製程中使用碳基材料需要尤其嚴格控制之惰性條件,亦即完全排除氧化劑諸如氧氣或其他氧供體諸如水或CO 2。尤其較佳使用氧化穩定之石墨材料,當與環境空氣接觸時,其展示比高純度石墨顯著低之燃燒率。(D.V. Savchenko, New Carbon Materials 2012,27, 12-18)。石墨材料為由原材料諸如石油焦、瀝青焦、碳黑及石墨經由填充劑/黏合劑系統生產之耐高溫材料。首先將其碾磨成指定粒徑分佈,在高溫下混合,在壓力機中成型且壓實為生坯,隨後藉由高溫熱解製程碳化。
碳基材料可用作固體反應容器,或可使用包覆有或襯有石墨材料之中空體(例如襯有石墨箔之金屬管)。
元素碳包覆之碳酸鋰向氧化鋰之碳熱轉化在確保有效移除反應期間形成之一氧化碳副產物的條件下發生。較佳地,反應在減壓,例如“技術真空”(亦即約0.01至50毫巴(1至5000 Pa)範圍內之負壓)下進行。亦可在溢流條件下進行,在此情形下,溢流氣體或氣體混合物必須對碳呈惰性或實質上呈惰性,甚至在> 600℃之高溫下。較佳地,可使用氮氣或稀有氣體(較佳氬氣)作為該惰性氣體,或者可使用惰性氣體之混合物。惰性氣體在水及氧氣污染方面必須具有高純度。後兩種物質之含量通常不得超過約0.1體積%。
為達成出於商業觀點亦令人滿意之反應速率,選擇600至1200℃範圍內之溫度。視所選溫度而定,煆燒之持續時間通常為5分鐘至48小時,例如在900℃下較佳為10至300分鐘。尤其較佳之方法變型由以下組成:維持特定溫度曲線,該曲線包括低於碳酸鋰熔融溫度(約720℃)之反應階段及期間完成向氧化鋰之轉化的高於720℃之第二階段。在第一反應階段,停留時間為約1至120分鐘,將混合物在600至700℃之溫度範圍內煆燒。隨後為具有進一步提高之產物溫度的反應階段,在此期間完成向氧化物之轉化。視所選產物溫度而定,此在700至1200℃溫度範圍內之第二階段持續10小時至5分鐘。800至950℃之產物溫度為尤其較佳,其中相應停留時間為2小時至10分鐘。令人驚訝地,發現以此方式生產之氧化鋰在高溫階段期間既不燒結亦不結塊。
元素碳以粉末形式使用,其由具有高表面積與體積比之粒子組成。較佳地,使用粉末狀工業碳黑、石墨、活性碳或石墨烯。元素碳以碳酸鋰與碳之莫耳比在1:0.1至1:1.2範圍內,較佳在1:0.6至1:1.1範圍內使用。較佳地,使用具有高比表面積(10至1500 m 2/g,較佳20-200 m 2/g,藉由BET法確定)且具有極小一次粒徑之C原材料。根據標準規範ASTM D6556,藉由氣體吸附量測比表面積,該方法稱為“BET量測”,以開發者Stephen Brunauer、Paul Hugh Emmett及Edward Teller之名字命名。藉由電子顯微術(使用電子顯微術ASTM D 3849之形態確定方法)確定一次粒徑及黏聚物含量。亦可根據ISO標準13320 (發布日期2020-01)藉由雷射繞射確定粒徑,但其不能區分初級及黏聚粒子。根據ASTM D3849確定之中值一次粒徑D 50為< 1 µm,但較佳使用中值一次粒徑D 50< 100 nm,最佳< 50 nm之碳。中值D 50指示如下粒徑,其中基於所有粒子之總質量,各別量之50 wt.%的類型處於其以下或以上。
各種公司提供細粉狀碳粉末用於應用如填充劑、著色劑或如導電碳黑,後者用於改良導電性。商業上使用之諸多碳等級,尤其碳黑,含有大量黏聚物。此等黏聚物改良細粉狀碳之流動性,且由碳黑生產商藉由造粒產生。
所用碳粉末具有高純度,亦即其具有< 1000 ppm,較佳< 500 ppm之低硫含量,及< 1000 ppm,較佳< 500 ppm之低殘餘灰分含量。硫含量藉由原子發射光譜學例如使用感應耦合電漿(ICP-OES)確定。殘餘灰分含量根據DIN EN 15403標準確定。
舉例而言,可使用典型BET表面積為20至80 m 2/g之高純度導電碳黑,例如由Timcal Graphite & Carbon公司以商標名TIMCAL C45、C-NERGY Super C65或Super P-Li銷售之導電碳黑。具有高純度之合適工業碳黑例如由Cabot公司以商標名ELFTEX 254、ELFTEX TP或ELFTEX P 100提供。
碳酸鋰之平均粒徑D 50為2至150 μm,較佳10至80 μm (藉由雷射繞射法,例如使用來自Malvern Pananalytical之裝置“Mastersizer 3000”量測)。對於用於生產儲能技術用之材料的Li 2O終產物的應用,通常需要高純度。因此,為此目的使用純碳酸鋰,例如以名稱“電池級”進行商業銷售之純碳酸鋰。舉例而言,此產品等級之鈉含量不超過500 ppm,且總重金屬含量最大為100 ppm。雜質通常藉由原子發射光譜法,例如ICP-OES量測,或對於在原子發射光譜法中顯示低偵測靈敏度之元素(例如適用於Na),藉由原子吸收光譜法(AAS)量測。
為能夠在強混合預處理期間用盡可能均勻之初級碳粒子獲得結晶碳酸鋰粒子之塗層,與碳酸鋰晶體相比,碳粒子必須具有顯著較小之粒徑(D 50)。一般而言,碳與Li 2CO 3之粒徑D 50比率在1:50至1:20,000,較佳1:100至1:10,000範圍內。
根據本發明之精神,亦可藉由在碳酸鋰存在下使用有機低灰分(最大灰分含量0.1 wt.%)有機化合物進行上游熱解反應產生碳熱反應所要之細粉狀碳,隨後根據上述製程壓實/壓縮此混合物,繼而藉助於在600-1200℃下煆燒將其轉化為氧化鋰。在此製程中,將碳酸鋰與合適有機材料(例如糖、纖維素、食用油及其類似物)預混合,且在氧氣不存在下及200至600℃之溫度下熱解。使揮發性組分及熱解氣體經由閥系統排至廢氣處理裝備。隨後將由元素碳與碳酸鋰以較佳莫耳比0.6-1.2:1組成之剩餘殘餘物在磨機或壓實裝備中壓實至少5%,較佳至少15%,隨後根據本發明熱解。
在最簡單之情形下,熱解轉化為氧化鋰可在靜態條件亦即不攪拌及不移動下進行。然而,較佳地,其在移動床條件下進行。對於移動床技術,使用具有流化床或浮床技術之反應器,以及流化床反應器(例如旋轉或擺管)。出於此目的,使反應混合物在移動床反應器中達所要溫度,且轉化為產物氧化鋰,同時移除含CO廢氣流。移動床反應器中之生產較佳不分批進行,而是藉由連續原材料進料及相應連續反應及產物排出進行。
視反應條件而定,一定比例之元素碳可保留在煆燒產物中。為減少或完全消除對於某些應用不適宜之此殘餘C含量,可在合成反應下游進行純化步驟。對於此純化製程,使用選自O 2、CO 2及H 2O之含氧氣氣體或氣體混合物(去碳化氣體),該等含氧氣氣體或氣體混合物可用對碳呈惰性之其他氣體諸如氮氣或稀有氣體稀釋。純化製程可在發生碳熱Li 2O形成之相同裝置中或在與其分離之第二裝置中進行。純化如合成一般需要高溫,通常至少300℃,較佳至少600℃,且尤其較佳至少700℃。可作為此步驟之容器材料的材料選自高溫金屬合金、陶瓷或無機玻璃。碳基材料諸如玻璃碳、材料石墨及其類似物不能在高於約600℃之溫度下使用,因為其可經去碳化氣體侵蝕且轉化為氣態。在含碳氧化鋰之轉化期間,發生以下碳氣化反應: C + O 2à CO 24) C + CO 2à 2 CO   (5) C + H 2O à CO + H 2(6)。
為盡可能避免形成之含C氣體(CO及CO 2)與Li 2O發生逆反應,必須盡可能有效地移除反應氣體。此藉由同時引入各別氣流或較佳與含O去碳化氣體之混合物形式的惰性載氣來完成。去碳化較佳使用空氣,必要時可將其中氧氣含量藉由混合氮氣稀釋至< 10 vol.%。此外,在0至400℃溫度範圍內水分含量對應於其H 2O飽和濃度之氮氣或氬氣為較佳去碳化劑。去碳化氣體或氣體混合物之溢流速度一般為0.1至10 cm/s。
根據本發明之純氧化鋰可用於生產鋰電池陰極材料(正極材料),以及用於生產玻璃、玻璃陶瓷或結晶陶瓷。尤其較佳地,將藉由根據本發明之方法生產的純氧化鋰用於生產富鋰鎳化合物諸如Li 2NiO 2(G. Cedar, Chem. Mater. 2004, 2685),或用於生產鋰導電玻璃、玻璃陶瓷或陶瓷諸如LLZO (具有石榴石結構之鋰鑭氧化鋯)或氧穩定之硫代磷酸鹽化合物(H. Tsukasaki, Solid State Ionics 347, 2020, 115267)或含Li硫銀鍺礦(例如Li 6PS 4OCl,US 2020/0087155)。 實例
以下實例旨在解釋根據本發明之方法而不暗示任何限制。
Li 2O反應產物之分析表徵藉由以下方法進行: •  Li 2O含量之確定:酸度滴定 •  金屬雜質:ICP-OES (原子發射光譜法) •  碳含量:無機C (碳酸鹽,“TIC”)及元素/有機C (“TOC”)之含量使用來自Seifert Instruments之設備(C/S-Max)確定。為進行TIC確定,使用稀磷酸分解樣品,且在IR偵測器中藉由載氣流確定所得CO 2。為進行TOC確定,在O 2流中在1350℃下燃燒樣品,且亦藉由IR偵測所得CO 2實例 1( 在壓實條件下使用珠狀碳黑混合,隨後在真空條件下或在氮氣流中煆燒 ) 1.1 混合:
將618 g電池級碳酸鋰粉末(整體密度650 g/L;D 50= 26 µm)及100.4 g碳黑(來自Cabot之ELFTEX TP,整體密度370 g/L,一次粒徑D 50= < 25 nm)以及2個直徑為50 mm之瑪瑙球及10個直徑為20 mm之瑪瑙球稱量至具有螺旋蓋之3-L PE瓶中。原材料重量對應於1:1之化學計量比Li 2CO 3:C。擰緊瓶後,將其內含物在滾筒架上均質化9小時。之後,藉由篩分分離該等球。
稱量:716 g黑色混合物,整體密度0.67 g/mL 1.2 在真空條件下煆燒:
將20.0 g經壓實Li 2CO 3/C混合物置於襯有鋁酸鋰層之不鏽鋼坩堝中。將坩堝置於具有不鏽鋼管之管式爐中,且在真空條件(20毫巴(2000 Pa))下加熱至900℃之產物溫度。在指定溫度下熱解三小時後,進行冷卻。將坩堝置於填充有Ar之手套箱中,且將均勻、幾乎無結塊之淺灰色物質轉移至玻璃瓶中。當經由1 mm篩篩分且轉移時,輕微結塊部分崩解成粉末。
產量:6.5 g (95% d. Th)。
分析: 總無機碳(TIC) = 0.2%。 總有機碳(TOC) = 0.1% Fe (ICP-OES) = 60 ppm 含量Li 2O(滴定測定法) = 98%。 1.3 在氮氣流中煆燒:
將10.0 g來自1.1之經壓實Li 2CO 3/C混合物置於氧化鋁坩堝中。將坩堝置於具有石英管之管式爐中,且在氮氣流(40 L/h)下加熱至900℃之產物溫度。使用CO靈敏性氣體感測器量測氣體流出物中之CO濃度。最初,CO偵測器展示>2000 ppm之CO濃度(最大可量測濃度)。在指定溫度下熱解6.5小時後,不再可偵測到CO (<3 ppm),且將其冷卻。使用惰性化輸送容器將坩堝轉移至填充有Ar之手套箱中,且將均勻、幾乎無結塊且略帶灰色之物質轉移至玻璃瓶中。經由1 mm篩篩分且轉移時,輕微結塊部分崩解成粉末。
產量:3.2 g (92% d. Th)。
分析: 總無機碳(TIC) = 0.14 %。 總有機碳(TOC) = 0.14%。 實例 2( 根據 WO 18114760 A1 之比較實例, ( 在非壓實條件下混合珠狀碳黑,隨後煆燒 )) 2.1 混合:
將620 g電池級碳酸鋰粉末及100.6 g碳黑(來自Cabot公司之ELFTEX TP)稱量至具有螺旋蓋之3-L PE瓶中。其為與實例1.1中所使用相同之材料。原材料重量對應於1:1之化學計量比Li 2CO 3:C。擰緊瓶後,將其內含物在滾筒架上均質化9小時。
稱量:717 g黑色混合物,整體密度0.58 g/mL 2.2 煆燒:
將20.0 g非壓實Li 2CO 3/C混合物置於襯有鋁酸鋰層之不鏽鋼坩堝中。將坩堝置於具有不鏽鋼管之管式爐中,且在真空條件(20毫巴(2000 Pa))下加熱至900℃之產物溫度。在指定溫度下熱解三小時後,進行冷卻。將坩堝置於填充有Ar之手套箱中,且經由1-mm篩自塊狀部分移出看起來不均勻、部分結塊之呈灰色物質,且轉移至玻璃瓶中。
產量:6.1 g (Th之88%)。(獲得0.6 g > 1 mm之物質作為篩餘物)。
分析: 總無機碳(TIC) = 0.8 %。 總有機碳(TOC) = 0.6 %。 Fe (ICP) = 160 ppm 含量Li 2O(滴定測定法) = 98%。 實例 3( 使用氧氣進行降低 TOC 之後純化 )
在填充有Ar之手套箱中,將7.9 g TOC含量為1.3%且TIC含量為0.19%之Li 2O添加至陶瓷坩堝(純Al 2O 3)中。將坩堝在排除空氣下置於具有直徑40 mm之石英管的管式爐中,且在約400 L/h之氮氣流下加熱至800℃之製程溫度。達到標靶溫度後,將環境空氣以約10-40%之比率歷時30-60 s之時間段添加至氣流中若干次。樣品在第一次接觸含空氣溢流氣體後開始脫色。重複空氣混合,直至在廢氣中不再偵測到CO為止。隨後將系統轉換至純氮氣且再煆燒30 min。隨後在氮氣流下進行冷卻,且將坩堝在手套箱中清空。
產量:6.7 g無色、輕微黏聚之產物
分析: TOC < 50 ppm (偵測限!) TIC = 0.18 % 實例 4( 藉助水蒸氣進行降低 TOC 之後純化 )
在填充有Ar之手套箱中,將8.3 g TOC含量為1.3%且TIC含量為0.19%之Li 2O添加至陶瓷坩堝(純Al 2O 3)中。將坩堝在排除空氣下置於具有直徑40 mm之石英管的管式爐中,在該管式爐中將其在400 L/h之氮氣流速下加熱至900℃之製程溫度。達到標靶溫度後,向氣流中添加水分。此藉由使N 2氣流穿過填充有水之Woulf瓶來完成。樣品立即開始脫色。將含空氣水分之氣流維持1-2小時。隨後將其再次轉換至純氮氣且再煆燒30 min。最後,在氮氣流下進行冷卻,且將坩堝在手套箱中清空。
產量:6.9 g白色,部分黏聚產物
分析: TOC 350 ppm TIC = 0.023 % 實例 5( 使用非珠狀碳黑,在壓實條件下混合,隨後在氮氣流中煆燒 ) 5.1 混合:
在具有螺旋蓋之3-L PE瓶中稱量350 g電池級碳酸鋰粉末(整體密度650 g/L;D 50= 26 µm)及56.8 g碳黑(來自Cabot公司之Vulcan P fluffy,整體密度220 g/L,一次粒徑D 50= < 25 nm)及2個直徑為50 mm之瑪瑙球及10個直徑為20 mm之瑪瑙球。原材料重量對應於1:1之化學計量比Li 2CO 3:C。。擰緊瓶後,將其內含物在滾筒架上均質化9小時。之後,藉由篩分分離該等球。
稱量:395 g黑色混合物,整體密度0.63 g/mL。 5.2 在氮氣流中煆燒:
將10.0 g來自5.1之經壓縮Li 2CO 3/C混合物置於氧化鋁坩堝中。將坩堝置於具有石英管之管式爐中,且在氮氣流(40 L/h)下加熱至900℃之產物溫度。使用CO靈敏性氣體感測器量測氣體排出物中之CO濃度。最初,CO偵測器顯示CO濃度在> 2000 ppm範圍內。在指定溫度下熱解3小時後,CO含量降至< 3 ppm,且進行冷卻。使用惰性化輸送容器將坩堝轉移至填充有Ar之手套箱中,且將均勻、幾乎無結塊之雪白物質轉移至玻璃瓶中。經由1 mm篩篩分且轉移時,輕微結塊部分崩解成粉末。
產量:3.3 g (95% d. Th)。
分析: 總無機碳(TIC) = 0.10 %。 總有機碳(TOC) = 0.01 %。
實例1及2展示不同混合製程對原材料混合物之整體密度及終產物Li 2O之品質的影響。
實例1中之壓實混合製程使Li 2CO 3/C混合物之整體密度自0.58 g/mL (比較實例2,在無任何壓力或明顯剪切力之作用下)增加至0.67 g/mL。此對應於16%之壓實。當在實例5.1中使用非珠狀碳黑時,與所用碳黑及碳酸鋰之體積總和相比,觀察到26%之壓實。
當在真空條件下煆燒時,實例1之經壓實原材料混合物產生TOC及TIC含量顯著降低之較少黏聚產物。
實驗3及4描述兩種可能性後純化製程,尤其分別藉由與氧氣(空氣)及水蒸氣反應分解元素碳。
藉由使用空氣中之氧氣進行後燃燒,TOC可降至低於50 ppm之分析偵測限(實例3)。在實例4中,C含量自1.3 wt.%降至230 ppm。
實例1.3及5.2之煆燒結果的比較展示使用非珠狀碳黑(“飛揚級”)之優點。使用具有<25 nm之相同一次粒徑之珠狀碳黑需要6.5小時使CO演變至衰減,而當使用非珠狀碳黑“Vulkan P fluffy”時,此時間減少至3小時。此外,當使用“Vulkan P fluffy”時,可燃碳(TOC)含量顯著降低(0.01%相對於0.14%)。
無。
無。

Claims (19)

  1. 一種生產氧化鋰之方法,其係自以下: -藉由雷射繞射所確定,中值粒徑(D 50)為2至150 µm之碳酸鋰,及 -藉由電子顯微術所確定,中值一次粒徑(D 50)為 < 1 µm之粉末形式的元素碳, 藉由在600至1200℃之溫度範圍內煆燒來生產氧化鋰之方法, 其特徵在於: 在該煆燒之前,使該碳酸鋰及該碳以1: 0.1至1: 1.2之莫耳比組合且進行混合及壓實,由此該等碳粒子包圍該等碳酸鋰粒子且形成塗層,且與不經壓實製備之該等碳酸鋰粒子及該等碳粒子之混合物的整體密度相比,所得混合物之整體密度增加至少5%,該整體密度根據EN ISO 697確定。
  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特徵在於與未壓實混合物之整體密度相比,經壓實混合物之整體密度增加了至少15%。
  3. 如請求項1或2之方法,其特徵在於進行該組合及混合且在研磨單元、旋轉強混合器或壓實裝置中壓實。
  4. 如請求項1、2或3之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組合及混合以及壓實在以下中進行: a)能量輸入為10至500 kW/m 3之旋轉強混合器或 b)轉子打擊式磨機、針磨機或研磨介質磨機,或者 c)壓實機。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煆燒在如下設備中進行,該設備面向產物之表面由耐高溫及耐鹼性鋰鹽腐蝕之材料製成,該等材料為 a)碳基材料,其較佳選自材料-石墨及具有無序石墨結構之純碳,或 b)氧化物陶瓷,尤其鋁酸鋰陶瓷、Ce穩定之ZrO 2,或 c)非氧化物陶瓷,尤其碳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硼化物陶瓷,或 d)含鉻及/或鋁之金屬材料。
  6. 如請求項5之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煆燒在如下設備中進行,該設備面向產物之表面較佳選自金屬材料,該等金屬材料選自: -耐高溫含Cr及/或含Al之鎳基合金、 -含Ni及含Cr之奧氏體鋼(austenitic steel)、 -低Ni及/或無Ni之含Cr及含Al鐵磁體鋼或含Cr之混合奧氏體-鐵磁體鋼, 其中在Al不存在(<0.1重量%)下該等金屬材料之鉻含量較佳為至少15重量%,較佳至少20重量%,且尤其較佳至少30重量%,且在至少1重量% Al存在下,該鉻含量較佳為至少5重量%。
  7. 如請求項5或6之方法,其特徵在於除鉻及鋁外,該等金屬材料亦含有元素鈮、鈦、鉭及/或矽,每一者之比例為0至10重量%。
  8. 如請求項5至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等金屬材料含有< 2 wt.%,較佳< 1 wt.%鉬。
  9. 如請求項5至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等金屬材料包含在面向產物之側具有含Cr金屬塗層之耐高溫黑鋼或不鏽鋼,該塗層中之鉻含量為至少10重量%,較佳至少30重量%。
  10.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特徵在於藉由電子顯微術所確定的該塗層之厚度為至少5 μm,較佳至少10 μm。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煆燒在如下條件下進行: -在包含0.01至50毫巴(1至5000 Pa)範圍內之負壓的真空條件下,或 -在溢流條件下,其中溢流氣體或氣體混合物在> 600℃之溫度下對碳呈惰性或實質上呈惰性。
  12. 如請求項11之方法,其特徵在於該氣體或該氣體混合物包含氮氣、稀有氣體,較佳氬氣,或惰性氣體之混合物。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碳酸鋰與該碳之莫耳比在1:0.6至1:1.1範圍內。
  14.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碳包含粉末形式之元素碳,該等元素碳之比表面積(BET)為10至1500 m 2/g,尤其20-200 m 2/g,且較佳中值一次粒徑 D 50<1000 nm,尤其<100 nm,尤其較佳<50 nm。
  15. 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碳包含碳粉末,該碳粉末之硫含量<1000 ppm,較佳<500 ppm,且殘餘灰分含量為<1000 ppm,較佳<500 ppm。
  16. 如請求項1至1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該去黏聚碳粉末與Li 2CO 3之中值粒徑D 50比率在1:50至1:20,000範圍內。
  17. 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煆燒在移動床條件下進行。
  18. 如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使所產生之該氧化鋰 進行去碳化純化步驟,其中使所產生之該氧化鋰與包含含氧氣氣體或選自O 2、CO 2、H 2O或其混合物之氣體混合物視情況與對碳呈惰性之其他氣體的混合物的氣流在至少300℃,較佳至少600℃,且尤其較佳至少700℃之溫度下接觸。
  19. 如請求項1至1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所用粉末狀元素碳為非粒狀碳黑。
TW111100552A 2021-01-14 2022-01-06 用於製備純氧化鋰之方法 TW2022397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1100637.6A DE102021100637A1 (de) 2021-01-14 2021-01-14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reinem Lithiumoxid
DE102021100637.6 2021-01-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9711A true TW202239711A (zh) 2022-10-16

Family

ID=79730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0552A TW202239711A (zh) 2021-01-14 2022-01-06 用於製備純氧化鋰之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59576A1 (zh)
EP (1) EP4277878A1 (zh)
JP (1) JP2024502653A (zh)
KR (1) KR20230129492A (zh)
CN (1) CN117157251A (zh)
CA (1) CA3202679A1 (zh)
DE (1) DE102021100637A1 (zh)
MX (1) MX2023008145A (zh)
TW (1) TW202239711A (zh)
WO (1) WO20221525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6581A1 (en) * 2022-08-18 2024-02-22 Techtronic Cordless Gp Lithium carbonate and uses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26021B2 (ja) 1998-01-20 2007-06-06 独立行政法人 日本原子力研究開発機構 酸化リチウム粒の製造方法
JP2012121780A (ja) 2010-12-10 2012-06-28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酸化リチウムの製造方法
JP5950160B2 (ja) 2012-09-03 2016-07-13 東レ・ファイン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酸化リチウムの製造方法
JP7090083B2 (ja) * 2016-12-21 2022-06-23 アルベマール・ジャーマニー・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ッ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酸化リチウムの製造方法
US20200087155A1 (en) 2018-09-19 2020-03-19 Blue Current, Inc. Lithium oxide argyrodites
KR101957707B1 (ko) * 2018-09-21 2019-03-13 한국지질자원연구원 리튬 화합물로부터 수산화리튬 제조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29492A (ko) 2023-09-08
JP2024502653A (ja) 2024-01-22
DE102021100637A1 (de) 2022-07-14
MX2023008145A (es) 2023-07-24
EP4277878A1 (en) 2023-11-22
CN117157251A (zh) 2023-12-01
US20240059576A1 (en) 2024-02-22
WO2022152590A1 (en) 2022-07-21
CA3202679A1 (en) 2022-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78733B2 (en) Carbon-coated silicon particl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AU2017384354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lithium oxide
CN103201215B (zh) 新型碳纳米管及其制造方法
KR100430701B1 (ko) 부분적으로환원된전이금속화합물로부터전이금속탄화물을제조하는방법
JP6602258B2 (ja) 硫化リチウムの製造方法及び無機固体電解質の製造方法
NO174694B (no) Apparat og fremgangsmaate for fremstilling av ensartete, fine, borinneholdende, keramiske pulvere
CN106636678A (zh) 一种含砷物料直接还原焙烧制备砷的方法
WO2022009810A1 (ja) 硫化リチウムの製造方法
Huang et al. Direct reduction of high-phosphorus oolitic hematite ore based on biomass pyrolysis
TW202239711A (zh) 用於製備純氧化鋰之方法
TW201022143A (en) Preparation of silicon by reaction of silicon oxide and silicon carbide, optionally in the presence of a second carbon source
NO841623L (no) Framgangsmaate for bearbeiding av metalliske diboridpulvere
JPS5913442B2 (ja) 高純度の型窒化珪素の製造法
WO2010113972A1 (ja) アルミニウムオキシカーバイド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50229B2 (ja) 硫化リチウムの製造方法
Luidold et al. Production of niobium powder by magnesiothermic reduction of niobium oxides in a cyclone reactor
JP6676204B2 (ja) 硫化リチウム粒子、硫化物系無機固体電解質材料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硫化物系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WO2023277072A1 (ja) 炭素および水素の製造方法、炭素材料、還元剤、二酸化炭素の分解方法
JP4518278B2 (ja) 多孔質酸化珪素粉末の製造方法
WO2023131569A1 (en) Powdered lithium oxide, process for its preparation and its use
JP2002029721A (ja) 黒鉛製造装置および黒鉛製造方法
EP0587888B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carbonaceous composition
JP2005187249A (ja) 高純度かつ高結晶性の炭素化物および人造黒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