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9256A - 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及裝置 - Google Patents

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9256A
TW202239256A TW111108654A TW111108654A TW202239256A TW 202239256 A TW202239256 A TW 202239256A TW 111108654 A TW111108654 A TW 111108654A TW 111108654 A TW111108654 A TW 111108654A TW 202239256 A TW202239256 A TW 20223925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dress
link
tdls
direct link
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8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5263B (zh
Inventor
黃國剛
麥克 蒙特穆羅
斯蒂芬 麥肯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9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92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52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526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3Protecting confidentiality, e.g. by encry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2Manipulation of transport tunn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請提供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及裝置,non-AP MLD與non-AP MLD之間,或STA設備與non-AP MLD之間能夠直接進行通信,從而提高資料傳輸效率。可應用於WiFi系統中。該方法應用於第一設備,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站點STA,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二設備包括多個STA。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採用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設備的位址以及第一設備連接的第一AP的位址構建被保護資料。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時,採用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設備的位址以及第三設備的位址構建被保護資料。從而第一設備可以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第一資料單元,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Description

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及裝置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及裝置。
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無線通訊設備支援多鏈路通信,可以提高通信設備的通信效率。其中,支援多鏈路通信的通信設備可以稱之為多鏈路設備(multi link device,MLD)。多鏈路設備包括接入點(non-access point,AP)MLD和非接入點(non-access point,non-AP)MLD。其中,AP MLD包括多個AP ,non-AP MLD包括多個站點STA。當通信系統中包括至少一個AP MLD和多個non-AP MLD時,non-AP MLD與AP MLD之間可以通過多條鏈路進行通信,兩個non-AP MLD之間可以通過AP MLD進行通信。該通信系統中還可以包括站點(station,STA)設備。其中,STA設備包括一個STA,STA設備與non-AP MLD之間可以通過AP MLD進行通信。
然而,兩個non-AP MLD之間、或STA設備與non-AP MLD之間的通信仍需要通過AP MLD進行轉發,增加了傳輸時延。第一non-AP MLD與第二non-AP MLD之間,或STA設備與non-AP MLD之間如何建立直連鏈路進行通信,業界尚未給出相應地解決方案。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及裝置,non-AP MLD與non-AP MLD之間,或STA設備與non-AP MLD之間能夠直接進行通信,從而提高資料傳輸效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申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應用於第一設備,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站點STA,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二設備包括多個STA。該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包括:確定被保護資料,發送第一資料單元。其中,被保護資料包括第一位址、第二位址和第三位址。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位址。第一資料單元包括第一報頭,第一報頭是根據被保護資料確定的,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基於第一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採用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設備的位址以及第一設備連接的第一AP的位址構建被保護資料。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時,採用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設備的位址以及第三設備的位址構建被保護資料。從而第一設備可以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第一資料單元,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另外,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時,採用設備位址構建被保護資料,直連鏈路的變化,不影響被保護資料,從而在多條直連鏈路之間跨鏈路傳輸資料時,不需要重新進行加密,可以進一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可選地,被保護資料可以為額外真實資料(additional authentical data,AAD),第一資料單元可以為管理協定資料單元(management protocol data unit,MPDU)。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一報頭可以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如此,Legacy STA和第二設備可以通過直連鏈路進行通信,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可選地,第一報頭可以為MPDU報頭。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一報頭可以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二設備的多個STA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STA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一設備的多個STA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STA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一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如此,non-AP MLD與non-AP MLD可以通過直連鏈路進行通信,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一資料單元可以包括隧道直連鏈路建立(tunneled direct-link setup,TDLS)幀,TDLS幀可以包括第一元素,第一元素可用於指示目標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目標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目標鏈路為TDLS幀應用的第二直連鏈路,第二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如此,對於鏈路級別(link-level)的TDLS幀,可以指示該TDLS幀是應用在哪條直連鏈路上的。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通道切換請求(Channel Switch Request)幀或TDLS通道切換回應(Channel Switch Response)幀。TDLS Channel Switch Request用於請求所述目標鏈路從當前通道切換至另一通道,TDLS Channel Switch Response用於指示同意或不同意所述目標鏈路從當前通道切換至另一通道。如此,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可以將目標鏈路從當前通道切換至另一通道進行通信,在多鏈路TDLS場景下,TDLS Channel Switch Request/Response可以通過任意一條直連鏈路進行傳輸。
可選地,第一元素可以為鏈路標識元素(Link Identifier element),或者為一個新定義的元素。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時,第一元素可用於指示傳輸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傳輸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傳輸鏈路為發送TDLS發現請求幀的鏈路。如此,Legacy STA和第二設備可以通過直連鏈路進行通信,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傳輸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傳輸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傳輸鏈路為發送TDLS發現請求幀的鏈路。也就是說,TDLS幀為TDLS發現回應幀對應的第一元素的設置內容與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對應的第一元素的設置內容相同。如此, Legacy STA和第二設備可以通過直連鏈路進行通信,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建立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設備對應的AP的位址,傳輸鏈路為發送TDLS發現請求幀的鏈路。如此,Legacy STA和第二設備可以通過直連鏈路進行通信,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TDLS幀為TDLS建立回應幀、TDLS建立確認幀、TDLS拆除幀、TDLS通道切換請求幀、TDLS通道切換回應幀、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幀、TDLS對端流量指示幀或TDLS對端流量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的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建立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的實現方式,此處不再贅述。如此,non-AP MLD與non-AP MLD可以通過直連鏈路進行通信,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參考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參考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可選地,參考鏈路可以為Link Identifier Element中的BSSID欄位所指示的鏈路。如此,non-AP MLD與non-AP MLD可以通過直連鏈路進行通信,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傳輸TDLS發現響應幀的公共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傳輸TDLS發現回應幀的公共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其中,公共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共同鏈路,公共鏈路對應的第一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 AP與公共鏈路對應的第二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 AP相同。如此,non-AP MLD與non-AP MLD可以通過直連鏈路進行通信,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建立請求幀、TDLS建立回應幀或TDLS建立確認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參考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參考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如此,接收端可以知道對應的參考鏈路是哪條鏈路。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拆除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三設備的位址。如此,接收端可以知道該幀是關聯在哪個AP MLD下的哪個設備發的。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對端流量指示幀、或者TDLS對端流量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三設備的位址。如此,接收端可以知道該幀是關聯在哪個AP MLD下的哪個設備發的。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一資料單元可以包括隧道直連鏈路建立TDLS幀,TDLS幀可以包括喚醒調度元素和第二元素。其中,喚醒調度元素中的偏移量欄位是相對于第三直連鏈路的第一定時同步功能閾值的偏移量,第二元素可用於指示第三直連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三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三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如此,才能準確地知道什麼時間週期性地喚醒並收發資料,從而可以節省功耗。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和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幀。如此,在多鏈路TDLS場景下,TDLS Peer PSM Request/Response可以通過任意一條直連鏈路進行傳輸,且接收端能正確解析喚醒調度元素。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一資料單元可以包括第三元素,第三元素可用於指示在第一鏈路上建立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第一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共同鏈路,第一鏈路可以包括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
如此,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可以在公共鏈路上建立直連鏈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也是就說,第一鏈路可以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公共鏈路,第一鏈路對應的第一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 AP與第一鏈路對應的第二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 AP相同。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三元素可以包括直連鏈路數量欄位和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直連鏈路數量欄位可用于指示請求建立的第四直連鏈路的數量,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可以包括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分別與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對應的至少一個AP的位址或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的標識。
如此,通過指示建立第四直連鏈路的數量,可以實現在第一鏈路的部分或全部鏈路上建立第四直連鏈路,提高直連鏈路建立的靈活性。可以通過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指示在哪些鏈路上建立直連鏈路。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還可以包括第一設備的第一STA的位址和第二設備的第二STA的位址。也就是說,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可以包括直連鏈路兩端的隸屬STA的位址。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七位址與TDLS對等秘鑰(TDLS peer key,TPK)綁定,第七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或者第三設備的所有AP的位址、以及第三設備的位址。如此,可以提高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通過直連鏈路通信的安全性。
第二方面,提供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應用於第二設備,第二設備包括多個站點STA,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STA。該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包括:接收第一資料單元,解析第一資料單元獲得第一報頭。其中,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第一報頭可以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二設備的多個STA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STA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一設備的多個STA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STA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一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二方面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還可以包括:根據第一報頭獲得被保護資料。其中,被保護資料包括第一位址、第二位址和第三位址。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位址。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二方面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還可以包括:解析第一資料單元獲得隧道直連鏈路建立(tunneled direct-link setup,TDLS)幀,TDLS幀可以包括第一元素,第一元素可用於指示目標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目標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目標鏈路為TDLS幀應用的第二直連鏈路,第二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通道切換請求(Channel Switch Request)幀或TDLS通道切換回應幀(Channel Switch Response)。TDLS Channel Switch Request用於請求所述目標鏈路從當前通道切換至另一通道,TDLS Channel Switch Response用於指示同意或不同意所述目標鏈路從當前通道切換至另一通道。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時,第一元素可用於指示傳輸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傳輸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傳輸鏈路為發送TDLS發現請求幀的鏈路。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傳輸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傳輸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傳輸鏈路為發送TDLS發現請求幀的鏈路。也就是說,TDLS幀為TDLS發現回應幀對應的第一元素的設置內容可以與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對應的第一元素的設置內容相同。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建立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設備對應的AP的位址,傳輸鏈路為發送TDLS發現請求幀的鏈路。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TDLS幀為TDLS建立回應幀、TDLS建立確認幀、TDLS拆除幀、TDLS通道切換請求幀、TDLS通道切換回應幀、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幀、TDLS對端流量指示幀或TDLS對端流量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的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建立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的實現方式,此處不再贅述。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參考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參考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可選地,參考鏈路可以為Link Identifier Element中的BSSID欄位所指示的鏈路。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傳輸TDLS發現響應幀的公共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傳輸TDLS發現回應幀的公共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其中,公共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共同鏈路,公共鏈路對應的第一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 AP與公共鏈路對應的第二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 AP相同。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建立請求幀、TDLS建立回應幀或TDLS建立確認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參考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參考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拆除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三設備的位址。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對端流量指示幀、或者TDLS對端流量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三設備的位址。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二方面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還可以包括:解析第一資料單元獲得TDLS幀,TDLS幀可以包括喚醒調度元素和第二元素。其中,喚醒調度元素中的偏移量欄位是相對于第三直連鏈路的第一定時同步功能閾值的偏移量,第二元素可用於指示第三直連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三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三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和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幀。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二方面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還可以包括:解析第一資料單元獲得第三元素,第三元素可用於指示在第一鏈路上建立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第一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共同鏈路,第一鏈路可以包括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三元素可以包括直連鏈路數量欄位和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直連鏈路數量欄位可用于指示請求建立的第四直連鏈路的數量,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可以包括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分別與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對應的至少一個AP的位址或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的標識。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還可以包括第一設備的第一STA的位址和第二設備的第二STA的位址。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七位址與TDLS對等秘鑰綁定,第七位址可以包括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或者第三設備的所有AP的位址、以及第三設備的位址。
此外,第二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第一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第三方面,提供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應用於第二設備,第二設備包括多個站點STA,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STA。該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包括:確定被保護資料,發送第一資料單元。其中,被保護資料包括第一位址、第二位址和第三位址。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位址。第一資料單元包括第一報頭,第一報頭是根據被保護資料確定的,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一報頭可以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如此,保持協定的相容性,當第二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時,可以使legacy STA正確解析第一資料單元,從而legacy STA與non-AP MLD可以通過直連鏈路進行通信,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一報頭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一設備的多個STA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STA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二設備的多個STA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STA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一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一資料單元可以包括隧道直連鏈路建立TDLS幀,TDLS幀可以包括第一元素,第一元素可用於指示目標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目標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目標鏈路為TDLS幀應用的第二直連鏈路,第二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一資料單元可以包括隧道直連鏈路建立TDLS幀,TDLS幀可以包括喚醒調度元素和第二元素。其中,喚醒調度元素中的偏移量欄位是相對于第三直連鏈路的第一定時同步功能閾值的偏移量,第二元素可用於指示第三直連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三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三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參考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參考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其中,參考鏈路可以為Link Identifier Element中的BSSID欄位所指示的鏈路。如此,保持協議的相容性。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傳輸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傳輸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傳輸鏈路為發送TDLS發現請求幀的鏈路。也就是說,TDLS幀為TDLS發現回應幀對應的第一元素的設置內容可以與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對應的第一元素的設置內容相同。如此,保持協議的相容性。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建立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設備對應的AP的位址,傳輸鏈路為發送TDLS發現請求幀的鏈路。如此,保持協議的相容性。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TDLS幀為TDLS建立回應幀、TDLS建立確認幀、TDLS拆除幀、TDLS通道切換請求幀、TDLS通道切換回應幀、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幀、TDLS對端流量指示幀或TDLS對端流量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的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建立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的實現方式,此處不再贅述。如此,保持協議的相容性。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參考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參考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可選地,參考鏈路可以為Link Identifier Element中的BSSID欄位所指示的鏈路。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傳輸TDLS發現響應幀的公共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傳輸TDLS發現回應幀的公共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其中,公共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共同鏈路,公共鏈路對應的第一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 AP與公共鏈路對應的第二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 AP相同。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建立請求幀、TDLS建立回應幀或TDLS建立確認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參考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參考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拆除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三設備的位址。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對端流量指示幀、或者TDLS對端流量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三設備的位址。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一資料單元可以包括第三元素,第三元素可用於指示在第一鏈路上建立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第一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共同鏈路,第一鏈路可以包括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三元素可以包括直連鏈路數量欄位和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直連鏈路數量欄位可用于指示請求建立的第四直連鏈路的數量,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可以包括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分別與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對應的至少一個AP的位址或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的標識。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還可以包括第一設備的第一STA的位址和第二設備的第二STA的位址。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七位址與TDLS對等秘鑰TPK綁定,第七位址可以包括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或者第三設備的所有AP的位址、以及第三設備的位址。
此外,第三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第一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第四方面,提供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應用於第一設備,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站點STA,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二設備包括多個STA。該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包括:接收第一資料單元,解析第一資料單元獲得第一報頭。其中,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第一報頭可以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一設備的多個STA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STA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二設備的多個STA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STA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一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四方面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還可以包括:根據第一報頭獲得被保護資料。其中,被保護資料包括第一位址、第二位址和第三位址。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位址。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四方面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還可以包括:解析第一資料單元獲得隧道直連鏈路建立TDLS幀,TDLS幀可以包括第一元素,第一元素可用於指示目標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目標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目標鏈路為TDLS幀應用的第二直連鏈路,第二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參考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參考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其中,參考鏈路可以為Link Identifier Element中的BSSID欄位所指示的鏈路。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傳輸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傳輸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傳輸鏈路為發送TDLS發現請求幀的鏈路。也就是說,TDLS幀為TDLS發現回應幀對應的第一元素的設置內容可以與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對應的第一元素的設置內容相同。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建立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設備對應的AP的位址,傳輸鏈路為發送TDLS發現請求幀的鏈路。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TDLS幀為TDLS建立回應幀、TDLS建立確認幀、TDLS拆除幀、TDLS通道切換請求幀、TDLS通道切換回應幀、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幀、TDLS對端流量指示幀或TDLS對端流量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的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建立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的實現方式,此處不再贅述。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參考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參考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可選地,參考鏈路可以為Link Identifier Element中的BSSID欄位所指示的鏈路。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傳輸TDLS發現響應幀的公共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傳輸TDLS發現回應幀的公共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其中,公共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共同鏈路,公共鏈路對應的第一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 AP與公共鏈路對應的第二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 AP相同。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建立請求幀、TDLS建立回應幀或TDLS建立確認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參考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參考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拆除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三設備的位址。
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對端流量指示幀、或者TDLS對端流量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三設備的位址。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四方面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還可以包括:解析第一資料單元獲得TDLS幀,TDLS幀可以包括喚醒調度元素和第二元素。其中,喚醒調度元素中的偏移量欄位是相對于第三直連鏈路的第一定時同步功能閾值的偏移量,第二元素可用於指示第三直連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三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三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和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幀。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四方面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還可以包括:解析第一資料單元獲得第三元素,第三元素可用於指示在第一鏈路上建立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第一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共同鏈路,第一鏈路可以包括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三元素可以包括直連鏈路數量欄位和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直連鏈路數量欄位可用于指示請求建立的第四直連鏈路的數量,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可以包括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分別與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對應的至少一個AP的位址或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的標識。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還可以包括第一設備的第一STA的位址和第二設備的第二STA的位址。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七位址與TDLS對等秘鑰TPK綁定,第七位址可以包括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或者第三設備的所有AP的位址、以及第三設備的位址。
此外,第四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第一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第五方面,提供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應用於第一設備,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站點STA,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二設備包括多個STA。該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包括:確定第一資料單元,發送第一資料單元。其中,第一資料單元包括第一報頭,第一報頭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
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六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六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傳輸第一資料單元的鏈路。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一資料單元還包括幀體,幀體可以為TDLS幀或者資料。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發現回應幀。
基於第五方面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採用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設備的位址以及第一設備連接的第一AP的位址構建第一報頭。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時,採用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設備的位址以及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六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構建第一報頭,第六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傳輸TDLS幀的鏈路。從而第一設備可以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第一資料單元,不需要第三設備的轉發,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另外,第六位址的設置方式可以相容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和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的情況,可以避免頻繁修改第六位址的設置內容,從而可以進一步降低傳輸時延。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發現回應幀。TDLS發現回應幀被封裝成公共管理幀,不需要加密,因而可以不確定對應的AAD構造。
第六方面,提供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應用於第二設備,第二設備包括多個站點STA,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STA。所述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包括:接收第一資料單元,解析第一資料單元獲得第一報頭。其中,第一報頭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
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六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六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傳輸第一資料單元的鏈路。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六方面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還可以包括:解析第一資料單元獲得幀體,幀體可以為TDLS幀或者資料。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發現回應幀。
此外,第六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第五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第七方面,提供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應用於第二設備,第二設備包括多個站點STA,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STA。所述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包括:確定第一資料單元,發送第一資料單元。其中,第一資料單元包括第一報頭,第一報頭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
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六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六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傳輸第一資料單元的鏈路。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一資料單元還包括幀體,幀體可以為TDLS幀或者資料。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發現回應幀。
此外,第七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第五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第八方面,提供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應用於第一設備,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站點STA,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二設備包括多個STA。該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包括:接收第一資料單元,解析第一資料單元獲得第一報頭。其中,第一報頭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
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六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六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傳輸第一資料單元的鏈路。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第八方面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還可以包括:解析第一資料單元獲得幀體,幀體可以為TDLS幀或者資料。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發現回應幀。
此外,第八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第五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第九方面,提供一種直連鏈路定址裝置。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包括:用於執行第一方面、第四方面、第五方面、或第八方面中任一項所述方法的單元或模組。
在本申請中,第九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可以為第一設備,或者可設置於第一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
此外,第九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第一方面或第五方面中的任意一種實現方式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第十方面,提供一種直連鏈路定址裝置。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包括:用於執行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六方面、或第七方面中任一項所述方法的單元或模組。
在本申請中,第十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可以為第二設備,或者可設置於第二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
此外,第十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第一方面或第五方面中的任意一種實現方式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種直連鏈路定址裝置。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包括:處理器,該處理器與記憶體耦合,記憶體用於存儲電腦程式。處理器用於執行記憶體中存儲的電腦程式,以使得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執行如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第十一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還可以包括收發器。該收發器可以為收發電路或輸入/輸出埠。所述收發器可以用於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與其他設備通信。
在本申請中,第十一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可以為第一設備、或第二設備,或者設置於第一設備、或第二設備內部的晶片或晶片系統。
此外,第十一方面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種實現方式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種通信系統。該通信系統包括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種晶片系統,該晶片系統包括處理器和輸入/輸出埠,所述處理器用於實現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所涉及的處理功能,所述輸入/輸出埠用於實現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所涉及的收發功能。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中,該晶片系統還包括記憶體,該記憶體用於存儲實現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所涉及功能的程式指令和資料。
該晶片系統,可以由晶片構成,也可以包含晶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種電腦可讀存儲介質,包括:電腦程式或指令;當該電腦程式或指令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該電腦執行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意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
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包括電腦程式或指令,當該電腦程式或指令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該電腦執行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意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
在本申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僅僅是一種描述關聯物件的關聯關係,表示可以存在三種關係,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單獨存在A,同時存在A和B,單獨存在B這三種情況。此外,“至少一個”是指一個或多個,“多個”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第一”、“第二”等字樣並不對數量和執行次序進行限定,並且“第一”、“第二”等字樣也並不限定一定不同。
本申請將圍繞可包括多個設備、元件、模組等的系統來呈現各個方面、實施例或特徵。應當理解和明白的是,各個系統可以包括另外的設備、元件、模組等,並且/或者可以並不包括結合附圖討論的所有設備、元件、模組等。此外,還可以使用這些方案的組合。
本申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詞用於表示作例子、例證或說明。本申請中被描述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實施例或設計方案不應被解釋為比其他實施例或設計方案更優選或更具優勢。確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詞旨在以具體方式呈現相關概念。
多鏈路設備(multipe link device,MLD)包括一個或多個隸屬的站點,隸屬的站點是邏輯上的站點,“多鏈路設備包括隸屬站點”在本申請實施例中也簡要描述為“多鏈路設備包括站點”。 隸屬的站點可以為AP或非接入點站點(non-AP STA)。為描述方便,本申請將隸屬的站點為AP的多鏈路設備稱為AP MLD,或者多鏈路AP,或者多鏈路AP設備,或者接入點AP。將隸屬的站點為AP的單鏈路設備稱為AP設備,或者接入點,或者AP,或者單鏈路AP設備等,或者接入點AP。將隸屬的站點為non-AP STA的多鏈路設備稱為non-AP MLD,或者多鏈路STA,或者多鏈路STA設備,或者STA MLD等。將隸屬的站點為non-AP STA的單鏈路設備稱為STA設備,或者站點,或者STA,或者non-AP STA等。
本申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應用於各種通信系統,例如採用IEEE 802.11標準的系統。示例性的,IEEE 802.11標準包括但不限於:802.11be標準、或者更下一代的802.11標準。本申請的技術方案適用的場景包括:non-AP MLD與AP MLD之間的通信、STA設備與AP MLD之間的通信,non-AP MLD與non-AP MLD之間的通信,STA設備與non-AP MLD之間的通信。
多鏈路設備MLD可以遵循IEEE 802.11系列標準實現無線通訊,例如,遵循極高吞吐率(extremely high throughput,EHT),或遵循基於802.11be或相容支持802.11be,從而實現與其他設備的通信,當然其他設備可以是多鏈路設備,也可以不是多鏈路設備。
本申請實施例描述的網路架構以及業務場景是為了更加清楚的說明本申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並不構成對於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限定,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知,隨著網路架構的演變和新業務場景的出現,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對於類似的技術問題,同樣適用。
為便於理解本申請實施例,首先以圖1中示出的通信系統為例詳細說明適用於本申請實施例的通信系統。示例性地,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所適用的一種通信系統的架構示意圖。
如圖1所示,該通信系統包括至少一個AP MLD和至少一個non-AP MLD,如non-AP MLD1和non-AP MLD2。可選地,該通信系統還可以包括至少一個STA設備。AP MLD可以包括多個AP,non-AP MLD可以包括多個STA,STA設備包括一個STA,該STA設備可以稱之為legacy STA。
其中,上述AP MLD是一種部署在無線通訊網路中為其關聯的STA提供無線通訊功能的裝置。該AP MLD包括但不限於:無線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統中的接入點(access point,AP),如家庭閘道、路由器、伺服器、交換機、橋接器等,演進型節點B(evolved Node B,eNB)、無線網路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節點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發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帶單元(baseband unit,BBU),無線中繼節點、無線回傳節點、傳輸點(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RP或者transmission point,TP)等,還可以為5G,如,新空口(new radio,NR)系統中的gNB,或,傳輸點(TRP或TP),5G系統中的基站的一個或一組(包括多個天線面板)天線面板,或者,還可以為構成gNB或傳輸點的網路節點,如基帶單元(BBU),或,分散式單元(distributed unit,DU)、具有基站功能的路邊單元(road side unit,RSU)等。
上述non-AP MLD或STA設備為接入上述通信系統,且具有無線收發功能的終端或可設置於該終端的晶片或晶片系統。該終端設備也可以稱為使用者裝置、接入終端、使用者單元、使用者站、移動站、移動台、遠方站、遠端終端機、移動設備、使用者終端、終端、無線通訊設備、使用者代理或使用者裝置。本申請的實施例中的終端設備可以是手機(mobile phone)、平板電腦(Pad)、帶無線收發功能的電腦、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終端設備、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終端設備、工業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無線終端、無人駕駛(self driving)中的無線終端、遠端醫療(remote medical)中的無線終端、智慧電網(smart grid)中的無線終端、運輸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無線終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無線終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無線終端、車載終端、具有終端功能的RSU等。本申請的終端設備還可以是作為一個或多個部件或者單元而內置於車輛的車載模組、車載模組、車載部件、車載晶片或者車載單元,車輛通過內置的所述車載模組、車載模組、車載部件、車載晶片或者車載單元可以實施本申請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可以適用於圖1所示的任意兩個節點之間,具體實現可以參考下述方法實施例,此處不再贅述。
應當指出的是,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方案還可以應用於其他通信系統中,相應的名稱也可以用其他通信系統中的對應功能的名稱進行替代。
應理解,圖1僅為便於理解而示例的簡化示意圖,該通信系統中還可以包括其他設備,圖1中未予以畫出。
多鏈路設備工作的頻段可以包括但不限於:1GHz以下(sub1GHz)、2.4GHz、5GHz、6GHz、和高頻60GHz。並且,MLD可以在同一頻段上通過多個通道進行通信。該多頻段或多通道可以統稱為多鏈路。通過多鏈路通信的方式提高峰值吞吐量,降低業務傳輸的時延,進而提高MLD之間通信的速率。
圖2示出了參與通信的AP MLD和non-AP MLD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AP MLD包括隸屬的AP1和AP2。其中,AP1和AP2在低(low)媒體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層和實體層(physical layer,PHY)互相獨立,共用高MAC(high MAC)層。non-AP MLD包括隸屬的STA1和STA2。其中,STA1和STA2在低MAC層和PHY層互相獨立,共用高MAC層。AP MLD與non-AP MLD之間可以通過鏈路1和鏈路2進行通信,鏈路1的一端連接AP MLD的AP1,另一端連接non-AP MLD的STA1,鏈路2的一端連接AP MLD的AP2,另一端連接non-AP MLD的STA2。
多鏈路設備對應有多鏈路設備位址,多鏈路設備的每條鏈路對應各自的鏈路位址。以AP MLD為例,多鏈路設備位址可以為 AP MLD MAC位址(address)。以non-AP MLD為例,多鏈路設備位址可以為STA MLD MAC位址。AP MLD與non-AP MLD之間的鏈路位址可以包括鏈路兩端對應的隸屬AP MAC位址(affiliated AP MAC address)和隸屬STA MAC位址(affiliated STA MAC address)。
需要說明的是,圖2中僅示出了AP MLD和non-AP MLD工作在兩條鏈路上,本申請實施例對AP MLD和non-AP MLD工作的鏈路的數量不進行限定。
示例性的,多鏈路設備為具有無線通訊功能的裝置,該裝置可以為一個整機的設備,還可以是安裝在整機設備中的晶片或處理系統等,安裝這些晶片或處理系統的設備可以在這些晶片或處理系統的控制下,實現本申請實施例的方法和功能。
下面結合圖2和圖3對non-AP MLD和AP MLD之間進行多鏈路建立進行具體闡述。
non-AP MLD可以通過其中一條鏈路進行多鏈路建立操作來實現與AP MLD的多條鏈路同時建立關聯。在關聯過程中,non-AP MLD與AP MLD可以在一條鏈路上交互關聯請求/回應(Association Request/Response)幀。其中,用於交互Association Request/Response幀的鏈路可以被稱為傳輸鏈路(傳輸鏈路),其他的鏈路即為非傳輸鏈路(Non-transmitted Link)。應理解, Association Request/Response可以攜帶需要關聯的多條鏈路的資訊以實現non-AP MLD和AP MLD之間同時關聯多條鏈路。
例如,結合圖2,non-AP MLD在鏈路1上發送一個Association Request幀, Association Request幀攜帶鏈路1的STA側資訊以及鏈路2的STA側資訊。應理解,鏈路1可以被稱為傳輸鏈路,鏈路2可以被稱為非傳輸鏈路。AP MLD在鏈路1上向non-AP MLD發送Association Response幀, Association Response幀可以攜帶鏈路1的AP側資訊以及鏈路2的AP側資訊。從而,non-AP MLD和AP MLD在鏈路1和鏈路2上建立起關聯。進而,non-AP MLD和AP MLD可以在鏈路1和鏈路2上進行資料傳輸。
為了進行多鏈路操作,可以在與多鏈路操作相關的幀中指示多條鏈路的相關資訊。為此,協定定義了多鏈路元素(Multi-link element)。示例性的,如圖3所示,其中,Multi-link element所攜帶的資訊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多鏈路設備級資訊(MLD-level info),包括Multi-link Control欄位、MLD MAC Address等欄位,另一部分為每個站點(Per-STA Profile)資訊,其攜帶非傳輸鏈路的相關資訊。Per-STA Profile中會指示對應鏈路的鏈路標識(Link ID),鏈路標識可用於指示Per-STA profile是對應哪條鏈路上相關STA的資訊。其中,MLD MAC Address欄位攜帶發送端的MLD MAC Address。
為了節省信令開銷,Multi-link element採用了繼承結構。當非傳輸鏈路中相應的element與傳輸鏈路中對應的element的內容相同時,則非傳輸鏈路中相應的element不需要攜帶在該鏈路的Per-STA Profile中。只有所對應的element的內容不同時,才會攜帶在該鏈路的Per-STA Profile中。
需要說明的是,多鏈路元素的具體格式不限於圖3所示,本申請對鏈路標識元素的具體格式不進行限定。
應理解,non-AP MLD可以通過接收探測回應幀或者信標幀來獲得每條鏈路對應的鏈路資訊(例如鏈路標識),還可以獲得每條鏈路所工作的通道和每條鏈路的位址,如鏈路的基本服務集識別字(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BSSID)。
下面結合表1和圖4對兩個STA設備之間進行隧道直連鏈路建立(tunneled direct-link setup,TDLS)進行具體闡述,圖4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Link Identifier element的幀結構的示意圖。
假設第一STA設備與第二STA設備均與同一個AP設備連接,第一STA設備包括一個STA,第二STA設備包括一個STA。如果第一STA設備與第二STA設備處於無線通訊可達範圍內,可以在第一STA設備與第二STA設備之間建立直連鏈路,從而第一STA設備與第二STA設備可以通過該直連鏈路直接進行通信,不需要通過AP設備轉發,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減少時延。
示例性地,TDLS相關操作包括但不限於如下一項或多項:TDLS發現、TDLS建立、TDLS拆除、TDLS通道切換、TDLS節能、和TDLS業務指示。TDLS相關操作對應的TDLS幀如下述表1所示。在本申請實施例中,TDLS幀可以包括:TDLS行動幀和TDLS公共行動幀(public action frame)。例如,結合下述表1,TDLS發現回應幀(TDLS Discovery Response frame)屬於TDLS公共行動幀,除TDLS Discovery Response frame以外的TDLS幀均屬於TDLS行動幀。
應理解,第一STA設備和第二STA設備可以通過交換TDLS幀來實現相應地TDLS相關操作。例如,第一STA設備和第二STA設備可以通過交換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TDLS Peer Power Saving Management Request frame,TDLS Peer PSM Request frame)以及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幀(TDLS Peer PSM Response frame)實現TDLS節能。或者,第一STA設備或第二STA設備可以採用TDLS幀來實現相應地TDLS相關操作。例如,第一STA設備可以採用TDLS拆除幀(TDLS Teardown frame)實現TDLS拆除。
TDLS幀的傳輸方式可以包括:通過AP設備(via AP)轉發、或直接(direct)傳輸。其中,通過AP設備轉發表示採用這種傳輸方式的TDLS幀需通過AP轉發第一STA設備和第二STA設備之間的資料。直接傳輸表示採用這種傳輸方式的TDLS幀可以通過STA設備與STA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由一個STA設備傳輸至另一個STA設備,不需要AP設備轉發。應理解,某些或某個TDLS幀可以採用上述一種或兩種(both allowed)方式傳輸,具體參見下下述表1,此處不再一一闡述。
當TDLS幀通過AP設備轉發、或通過直連鏈路發送的過程中,會被封裝成資料幀(data frame)或管理幀(management frame)進行發送。具體地,TDLS行動幀可以被封裝成資料幀進行發送,TDLS公共行動幀可以直接以管理幀的形式進行發送,具體參見下述表1,此處不再一一闡述。
表1
TDLS幀 傳輸方式 框架類型
TDLS發現請求幀 (TDLS Discovery Request frame) via AP 資料幀
TDLS發現回應幀 (TDLS Discovery Response frame) direct 管理幀
TDLS建立請求幀 (TDLS Setup Request frame) via AP 資料幀
TDLS建立回應幀 (TDLS Setup Response frame) via AP 資料幀
TDLS建立確認幀 (TDLS Setup Confirm frame) via AP 資料幀
TDLS拆除幀(TDLS Teardown frame) both allowed 資料幀
TDLS通道切換請求幀 (TDLS Channel Switch Request frame) direct 資料幀
TDLS通道切換回應幀 (TDLS Channel Switch Response frame) direct 資料幀
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 (TDLS Peer PSM Request frame) Both allowed 資料幀
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幀 (TDLS Peer PSM Response frame) direct 資料幀
TDLS對端流量指示幀 (TDLS Peer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via AP 資料幀
TDLS對端流量回應幀 (TDLS Peer Traffic Response frame) direct 資料幀
下面對結合圖5和圖6對本申請下述實施例涉及的AAD和MPDU進行闡述。
如圖5所示,AAD可以包括如下一個或多個欄位:幀控制(Frame Control)、位址1(Address1)、位址2(Address2)、位址3(Address3)、序列控制(Sequence Control)、位址4(Address4)、和服務品質控制(Quality of Service Control,QoS Control)。
具體地,位址1用於指示接收位址(receiver address,RA),位址2用於指示發送位址(transmitter address,TA),位址3用於指示與接收端關聯的AP MLD的位址,或者與接收端關聯的AP(指AP MLD中的AP)的位址。對於管理幀,位址3可用於幀過濾。例如,根據位址3可獲知該幀是不是屬於基本服務集(basic service set,BSS),如果不是,則會丟棄該幀。
需要說明的是,AAD的具體格式不限於圖5所示,例如,AAD中的位址4可以為可選地,本申請對AAD的具體格式不進行限定。
如圖6所示,MPDU可以包括如下一個或多個欄位:幀控制、時長(Duration)、位址1、位址2、位址3、序列控制、位址4、服務品質控制、高吞吐量控制(high throughput control,HT Control)、密碼塊鏈消息驗證碼協定協定頭(cipher-block chaining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 protocol header,CCMP Header)、幀體(Frame Body)、消息完整性校驗(message intergrity code,MIC)、和幀校驗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FCS)。
具體地,位址1用於指示接收位址,位址2用於指示發送位址,位址3用於指示與接收端關聯的AP MLD的位址,或者與接收端關聯的AP(指AP MLD中的AP)的位址,或者發送端與接收端之間的鏈路關聯的AP(指AP MLD中的AP)的位址。
如圖6所示,MPDU報頭可以包括:幀控制、時長、位址1、位址2、位址3、序列控制、位址4、服務品質控制、和高吞吐量控制。發送端會根據AAD和MPDU幀體計算出MIC,並放置到幀體之後,然後再對MPDU幀體和MIC進行加密傳輸。接收端接收到MPDU後,進行MIC校驗,計算出一個MIC,然後對比計算出的MIC與接收到的MIC是否相同,從而知道MPDU是否被篡改。
需要說明的是,MPDU的具體格式不限於圖6所示,例如,MPDU中的位址4可以為可選地,本申請對MPDU的具體格式不進行限定。
下面結合表2和表3對legecy STA與AP設備之間的資料幀和管理幀的位址設置進行闡述。AP設備可以包括一個隸屬AP。
對於legacy STA與AP設備之間傳輸的資料幀和管理幀,MPDU 報頭中的位址1、位址2、位址3和位址4與AAD中的位址1、位址2、位址3和位址4對應保持一致,具體設置如表2和表3所示。
示例性地,資料幀的MPDU 報頭中的位址1、位址2、位址3和位址4,以及AAD中的位址1、位址2、位址3和位址4如表2所示。表2中,發送至分散式系統(to distributed system,To DS)=0且和來自分散式系統(From DS)=0時,表示點對點 (Point-to-point,P2P),也就是直連鏈路,STA與STA之間進行通信。當To DS=0且From DS=1,則表示下行傳輸,即DS側向STA發送資訊。當To DS=1且From DS=0,則表示上行傳輸,即STA向DS側發送資訊。DA指目的位址(destination address,DA),SA指源位址(source address,SA),BSSID指示AP設備的的隸屬AP的位址。位址3和位址4的設置分為兩種示例:MAC層服務資料單元和短聚合MAC層服務資料單元案例(MAC service data unit and short aggregate MAC service data unit case,MSDU and Short A-MSDU case)、基本A-MSDU和動態A-MSDU案例(Basic A-MSDU and Dynamic A-MSDU case)。
表2
To DS From DS 位址1 位址2 位址3 位址4
MSDU and Short A-MSDU case Basic A-MSDU and Dynamic A-MSDU case MSDU and Short A-MSDU case Basic A-MSDU and Dynamic A-MSDU case
0 0 RA=DA TA=SA BSSID BSSID N/A N/A
0 1 RA TA=BSSID SA BSSID N/A N/A
1 0 RA=BSSID TA DA BSSID N/A N/A
1 1 RA TA DA BSSID N/A BSSID
示例性地,管理幀的MPDU 報頭中的位址1、位址2、和位址3,以及AAD中的位址1、位址2、和位址3如表3所示。其中,STA MAC Address為legacy STA的位址,BSSID指示AP設備的的隸屬AP的位址。
表3
框架類型 方向(direction) 位址1 位址A2 位址3
管理幀(management frame) 上行 BSSID STA MAC Address BSSID
下行 STA MAC Address BSSID BSSID
下面結合表4和表5對Non-AP MLD與AP MLD之間的資料幀和管理幀的位址設置進行闡述。Non-AP MLD可以包括多個隸屬STA,AP MLD可以包括多個隸屬AP。
示例性地,對於Non-AP MLD與AP MLD之間傳輸的資料幀,AAD中的位址1、位址2、位址3的具體設置如表4所示。對於資料幀,在構建AAD時,位址1、位址2分別設置為相應的設備位址。在MSDU情況下,對於上行資料,位址3設置為目的位址;對於下行資料,位址3設置為源位址。而在A-MSDU情況下,位址3設置為AP MLD的位址。當在空口傳輸時,MPDU報頭中的位址1和位址2分別設置為相應的鏈路位址,MPDU報頭中的位址3的設置與AAD中的位址3相同。
表4
框架類型 方向 位址1 位址A2 位址3
MSDU A-MSDU
MLD之間的資料幀 上行 AP MLD MAC Address Non-AP MLD MAC Address DA AP MLD MAC Address
下行 Non-AP MLD MAC Address AP MLD MAC Address SA AP MLD MAC Address
示例性地,對於Non-AP MLD與AP MLD之間傳輸的管理幀,AAD中的位址1、位址2、和位址3的具體設置如表5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鏈路情況下,管理幀可以分為鏈路級(link-level)管理幀和設備級(MLD-level)管理幀。其中,Link-level管理幀指該管理幀是針對某條具體的鏈路,例如通道切換請求/回應幀。MLD-level的管理幀是針對整個多鏈路設備的,例如增加塊確認(Add block ACK,ADDBA)幀。
表5
框架類型 方向 位址1 位址A2 位址3
MLD-level管理幀 上行 AP MLD MAC Address Non-AP MLD MAC Address AP MLD MAC Address
下行 Non-AP MLD MAC Address AP MLD MAC Address AP MLD MAC Address
Link-level管理幀 上行 AP MLD MAC Address Non-AP MLD MAC Address Affiliated AP BSSID
下行 Non-AP MLD MAC Address AP MLD MAC Address Affiliated AP BSSID
對於上述管理幀的AAD中的位址1、位址2、和位址3的設置規則以及在空口傳輸時MPDU報頭中的位址1、位址2、和位址3的設置規則如下:對於位址1和位址2,在構建AAD時,位址1和位址2設置為相應MLD的位址;在空口傳輸時,MPDU Header中的位址1和位址2會替換為相應的鏈路位址。對於位址3,管理幀為link-level管理幀時,AAD中的A3設置為目的鏈路對應的隸屬(Affiliated) AP位址;在空口傳輸時,MPDU報頭中的A3與AAD中的A3相同。對於MLD-level管理幀,AAD中的A3設置為AP MLD的位址;在空口傳輸時,MPDU Header中的A3與AAD中的A3相同。
下面將結合圖7-圖17對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進行具體闡述。
示例性地,圖7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流程示意圖。以第一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為例進行闡述。該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可以適用於圖1所示的STA設備與non-AP MLD2之間、或者non-AP MLD1與non-AP MLD2之間的通信。
如圖7所示,該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701,第一設備確定被保護資料。
示例性地,第一設備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站點STA,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可以包括多個AP。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時,第一設備可以為圖1中示出的STA設備,該STA設備可以稱為傳統(legacy)STA,為了便於理解,本申請下述實施例中以legacy STA為例進行闡述。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時,第一設備可以為圖1中示出的non-AP MLD1。第三設備可以為圖1中示出的AP MLD。
其中,被保護資料可以包括第一位址、第二位址和第三位址。
示例性地,被保護資料可以為圖5中示出的AAD,第一位址可以為AAD中的位址1,第二位址可以為AAD中的位址2,第三位址可以為AAD中的位址3。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二設備可以包括多個STA,第二設備可以為圖1中示出的non-AP MLD2。
示例性地,結合圖8,以第一設備為legacy STA,第二設備為non-AP MLD2,第三設備為AP MLD為例。如圖8所示,AP MLD包括AP1、AP2、和AP3,legacy STA與AP MLD的AP1連接,non-AP MLD2的STA1和STA2分別與AP MLD的AP1和AP2連接,則如表6所示,第一位址為non-AP MLD2的位址,如non-AP MLD2 MAC Address,第二位址為legacy STA的位址,如legacy STA MAC Address,第三位址為AP1的位址,如AP1的BSSID。
表6
場景 被保護資料
第一位址 第二位址 第三位址
(legacy STA,non-AP MLD2) non-AP MLD2 MAC Address legacy STA MAC Address AP1的BSSID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位址。
表7
場景 被保護資料
第一位址 第二位址 第三位址
(non-AP MLD1,non-AP MLD2) non-AP MLD2 MAC Address non-AP MLD1 MAC Address AP MLD MAC Address
示例性地,結合圖9,以第一設備為non-AP MLD1,第二設備為non-AP MLD2,第三設備為AP MLD為例。如圖9所示,AP MLD包括AP1、AP2、和AP3,non-AP MLD1的STA1和STA2分別與AP MLD的AP1和AP3連接,non-AP MLD2的STA1和STA2分別與AP MLD的AP1和AP2連接,則如上述表7所示,第一位址為non-AP MLD2的位址,如non-AP MLD2 MAC Address,第二位址為non-AP MLD1的位址,如non-AP MLD1 MAC Address,第三位址為AP MLD的位址,如AP MLD MAC Address。
需要說明的是,圖8和圖9僅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示例,不對non-AP MLD2包括的STA的數量和AP MLD包括的AP的數量進行限定,不對non-AP MLD2與AP MLD如何連接,以及legacy STA與AP MLD如何連接進行限定。
S702,第一設備發送第一資料單元。相應地,第二設備接收來自第一設備的第一資料單元。
其中,第一資料單元可以包括第一報頭,第一報頭是根據被保護資料確定的,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示例性地,第一資料單元可以為圖6中示出的MPDU,第一報頭可以為圖6中示出的MPDU報頭。
結合圖9所示,可以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鏈路1傳輸第一資料單元,不需要通過第二設備轉發,從而降低傳輸時延。
可選地,在上述S702中第一設備發送第一資料單元之前或過程中,可以確定第一資料單元,具體地,可以採用下述方式1至方式4中的一項或多項。
方式1,第一設備確定第一資料單元的第一報頭。
可選地,第一報頭可以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
示例性地,第一報頭可以為圖6中示出的MPDU報頭。第四位址可以為MPDU報頭中的位址1,第五位址可以為MPDU報頭中的位址2,第六位址可以為MPDU報頭中的位址3。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
示例性地,結合圖8,以第一設備為legacy STA,第二設備為non-AP MLD2,第三設備為AP MLD為例。如圖8所示,AP MLD包括AP1、AP2、和AP3,legacy STA與AP MLD的AP1連接,non-AP MLD2的STA1和STA2分別與AP MLD的AP1和AP2連接。當第一設備向第二設備發送第一資料單元時,第一資料單元中位址設置如表8所示,第四位址為non-AP MLD2的位址,如non-AP MLD2 MAC Address,第五位址為legacy STA的位址,如legacy STA MAC Address,第六位址為AP1的位址,如AP1的BSSID。
第一報頭的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可分別與被保護資料的第一位址、第二位址和第三位址相同。
表8
場景 第一報頭
第四位址 第五位址 第六位址
(legacy STA,non-AP MLD2) non-AP MLD2 MAC Address legacy STA MAC Address AP1的BSSID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二設備的多個STA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STA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一設備的多個STA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STA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一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
示例性地,結合圖9和圖10,以第一設備為non-AP MLD1,第二設備為non-AP MLD2,第三設備為AP MLD為例。如圖9所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建立了鏈路1-1和鏈路3,第二設備和第三設備之間建立了鏈路1-2和鏈路2。如圖10所示non-AP MLD1的STA1與non-AP MLD2的STA1連接,對應直連鏈路1,當第一設備向第二設備發送第一資料單元時,第一資料單元中位址設置如表9所示,第四位址為non-AP MLD2的STA1的位址,如Affiliated STA 1 MAC Address of non-AP MLD 2 ;第五位址為non-AP MLD1的STA1的位址,如Affiliated STA 1 MAC Address of non-AP MLD 1;第六位址為與鏈路1對應的AP1的位址,如AP MLD的Affiliated AP1 BSSID、或AP MLD的affiliated AP1 MAC address。
需要說明的是,當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存在多條直連鏈路時,第一直連鏈路可以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中傳輸第一資料單元的直連鏈路。
表9
場景 第一報頭
第四位址 第五位址 第六位址
(non-AP MLD1,non-AP MLD2) non-AP MLD2 的affiliated STA1 MAC address non-AP MLD1 的affiliated STA1 MAC address AP MLD的Affiliated AP1 BSSID
方式2,第一設備確定第一資料單元的第一元素。
具體地,第一資料單元可以包括TDLS幀,TDLS幀包括第一元素。第一元素可用於指示目標鏈路的標識(ID)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目標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例如,第一元素可以設置為目標鏈路對應的BSSID。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通道切換請求幀或TDLS通道切換回應幀。
假設第三設備包括AP1、AP2和AP3,AP2與目標鏈路對應,則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目標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為第三設備的AP2的位址,即AP MLD的Affiliated AP2 BSSID。
可選地,目標鏈路為TDLS幀應用的第二直連鏈路,第二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
假設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存在直連鏈路1和直連鏈路2,TDLS幀為TDLS通道切換請求幀和TDLS通道切換回應幀,該TDLS通道切換請求/回應幀對應的目標鏈路為直連鏈路2,則可根據TDLS通道切換請求/回應幀對應的第一元素,將直連鏈路2從當前所在通道切換到指定通道上。
在多鏈路TDLS場景下,通過利用第一元素來指示目標鏈路,TDLS Channel Switch Request/Response可以通過任意一條直連鏈路進行傳輸,不是必須在想要切換的目標鏈路上傳輸,可以提高傳輸靈活性。
可選地,第一元素可以為上述圖4中示出的鏈路標識元素(Link Identifier element),或者為一個新定義的元素。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採用第一元素中的第一欄位指示目標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目標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例如,第一欄位可以為Link Identifier element的BSSID欄位。
方式3,第一設備確定第一資料單元的第二元素。
具體地,第一資料單元可以包括TDLS幀,TDLS幀可以包括喚醒調度元素和第二元素。喚醒調度元素中的偏移量欄位是相對于第三直連鏈路的第一定時同步功能閾值的偏移量,第二元素用於指示第三直連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三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三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
假設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存在直連鏈路1和直連鏈路2,第三設備包括AP1、AP2和AP3,直連鏈路1對應AP1,直連鏈路2對應AP2,喚醒調度元素中的偏移量欄位是相對于直連鏈路2的第一定時同步功能閾值的偏移量,則第二元素用於指示直連鏈路2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AP2的位址,如AP MLD的Affiliated AP2 BSSID。
AP MLD的不同隸屬AP可以具有獨立的定時同步功能(timing synchronization function,TSF),如此,通過第二元素指示的標識或位址,可以獲得喚醒調度元素中的偏移量欄位是相對於哪條直連鏈路的TSF。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和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幀。
如此,當TDLS發起端和回應端交換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和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幀後,可以根據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和/或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幀中攜帶的喚醒調度元素週期性地喚醒並收發資料,從而可以節省功耗。另外,通過指示偏移量欄位相對的第三直連鏈路,可以實現在多鏈路TDLS場景下TDLS Peer PSM Request/Response通過任意一條直連鏈路進行傳輸,且端能正確解析喚醒調度元素,可以提高傳輸靈活性。
可選地,第二元素可以為上述圖4中示出的鏈路標識元素(Link Identifier element),或者為一個新定義的元素。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採用第二元素中的第一欄位指示第三直連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三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例如,第一欄位可以為Link Identifier element的BSSID欄位。
可選地,喚醒調度元素可以複用現有的喚醒調度元素,或者為一個新定義的元素。
示例性地,結合圖11,喚醒調度元素(Wakeup Schedule element)可以包括如下一個或多個欄位:Element ID、Length、偏移量(Offset)、間隔(interval)、喚醒視窗時隙(Awake window Slots)、最大喚醒視窗持續時間(Maximum Awake Window Duration)、和空閒數(Idle Count)。
其中,偏移量欄位可用於指示第一個喚醒視窗相對於TSF0的偏移量,TSF可以是一個計數器,該計數器存儲的數值表示時間數值。間隔欄位可用於指示兩個相鄰的喚醒窗口之間的時間間隔。喚醒視窗時隙欄位用於指示喚醒窗口的持續時間。最大喚醒視窗持續時間欄位用於指示喚醒視窗的最大持續時間。空閒數欄位用於指示TDLS對端刪除週期性醒來調度前,允許經歷的空閒喚醒視窗的個數。空閒喚醒視窗是指在該喚醒窗口沒有收到來自TDLS對端的單播幀。例如,若第一設備經歷空閒數欄位指示的數量的喚醒視窗的過程中,一直未收到來自第二設備的單播幀,則第二設備可將喚醒調度元素刪除。
需要說明的是,方式2和方式3可以獨立使用,或結合使用,在結合使用時,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可以為同一元素,如第一元素,從而第一元素可用於指示目標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目標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且可用於指示第三直連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三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也就是說,目標鏈路和第三直連鏈路為同一條直連鏈路。
下面針對不同的TDLS幀結合表10對上述鏈路標識元素,或者為一個新定義的元素設置方式進行闡述。也就是說,當TDLS幀為不同的幀時,鏈路標識元素,或者為一個新定義的元素,或者鏈路標識元素中的BSSID欄位,或者新定義的元素的第一欄位可能對應不同的設置內容。為了便於描述,下面將鏈路標識元素、新定義的元素、第一元素、第二元素統稱為第一元素。
在一些場景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傳輸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傳輸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傳輸鏈路為發送TDLS發現請求幀的鏈路。例如,第一元素可以設置為傳輸鏈路對應的BSSID。
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傳輸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傳輸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傳輸鏈路為發送TDLS發現請求幀的鏈路。
表10
TDLS幀 傳輸方式 框架類型 注釋 第一元素
legacy STA與non-AP MLD2 non-AP MLD1與non-AP MLD2
TDLS發現請求幀 Via AP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傳輸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參考鏈路對應的BSSID
TDLS發現回應幀 Direct 管理幀 允許主動發送; MLD-level 設置為TDLS發現請求幀的傳輸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傳輸TDLS發現回應幀的公共鏈路對應的BSSID(可以在任意一條公共鏈路上傳輸)
TDLS建立請求幀 Via AP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均設置為參考鏈路對應的BSSID。且TDLS Setup Request/Response/confirm中BSSID保持不變
TDLS建立回應幀 Via AP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TDLS建立確認幀 Via AP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TDLS拆除幀 Both allowed 資料幀 MLD-level; 如果直連鏈路不可達,則通過AP轉發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AP MLD的MAC位址
TDLS通道切換請求幀 Direct 資料幀 Link-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目標鏈路對應的BSSID
TDLS通道切換回應幀 Direct 資料幀 Link-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目標鏈路對應的BSSID
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 Both allowed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喚醒調度元素對應的第三直連鏈路的BSSID
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 Direct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喚醒調度元素對應的第三直連鏈路的BSSID
TDLS對端流量指示幀 Via AP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第三設備的位址,如AP MLD的MAC位址
TDLS對端流量回應幀 Direct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第三設備的位址,如AP MLD的MAC位址
也就是說,TDLS幀為TDLS發現回應幀對應的第一元素的設置內容可以與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對應的第一元素的設置內容相同。例如,第一元素可以設置為TDLS發現請求幀的傳輸鏈路對應的BSSID。
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建立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設備對應的AP的位址,傳輸鏈路為發送TDLS發現請求幀的鏈路。例如,第一元素可以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TDLS幀為TDLS建立回應幀、TDLS建立確認幀、TDLS拆除幀、TDLS通道切換請求幀、TDLS通道切換回應幀、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幀、TDLS對端流量指示幀或TDLS對端流量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的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建立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的實現方式,此處不再贅述。
在另一些場景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參考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參考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可選地,參考鏈路可以為Link Identifier Element中的BSSID欄位所指示的鏈路。例如,第一元素可以設置為參考鏈路對應的BSSID。
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傳輸TDLS發現響應幀的公共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傳輸TDLS發現回應幀的公共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其中,公共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共同鏈路,公共鏈路對應的第一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 AP與公共鏈路對應的第二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 AP相同。
可選地,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時,可以在任意一條公共鏈路上傳輸TDLS發現回應幀。
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建立請求幀、TDLS建立回應幀或TDLS建立確認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參考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參考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例如,第一元素可以設置為參考鏈路對應的BSSID。
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拆除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三設備的位址,則可以表示拆除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所有直連鏈路。例如,第一元素可以設置為AP MLD的MAC位址。或者,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例如,某條直連鏈路對應的BSSID。示例性地,當第一元素設置為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某條直連鏈路對應affilaited AP的位址時,則表示拆除該直連鏈路,即後續不能再通過該直連鏈路收發資料。
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通道切換請求幀、或者TDLS通道切換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的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方式2,此處不再贅述。例如,第一元素可以設置為目標鏈路對應的BSSID。
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或者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的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方式3,此處不再贅述。例如,第一元素可以設置成喚醒調度元素對應的第三直連鏈路的BSSID。
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且TDLS幀為TDLS對端流量指示幀、或者TDLS對端流量回應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第三設備的位址。例如,第一元素可以設置為AP MLD的MAC位址。
下面對參考鏈路、傳輸鏈路以及公共鏈路進行具體闡述。
參考鏈路(Reference Link):MPDU的幀體攜帶有Multi-link element時,則Link Identifier Element中的BSSID欄位所指示的鏈路稱為參考鏈路。例如,MPDU的具體格式可以參照圖6所示,Multi-link element的具體格式可以參照圖3或圖12所示,Link Identifier Element的具體格式可以參照圖4所示。
具體地,對於多鏈路TDLS的建立,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時,則可能需要在以下TDLS行動幀中攜帶Multi-link element,如TDLS Setup Request/Response, TDLS Discovery Request/Response。TDLS發起端和回應端成功交換TDLS Discovery Request/Response幀後,non-AP MLD會知道對端是不是MLD。如果當TDLS發起端和響應端都是MLD時,可以在隨後的TDLS Setup Request/Response幀中攜帶Multi-link element。
圖12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Multi-link element的幀結構示意圖。如圖12所示, Type子欄位設置為TDLS所對應的編號。透明傳輸/非透明傳輸(Transparent/non-transparent)比特指示non-AP MLD所採用的位址模式。當位址模式為Transparent時,表示non-AP MLD的鏈路位址與non-AP MLD位址相同;當位址模式為non-transparent時,表示non-AP MLD對應的不同鏈路使用不同的鏈路位址,且non-APMLD位址與non-AP MLD的鏈路位址不同。這時,需要在每個Per-STA Profile的開始處指示對應的鏈路ID和affiliated STA所使用的位址,即鏈路位址。MLD MAC Address欄位始終設置為AP MLD 的MAC位址。
幀體的具體格式可參照圖13所示。幀體可以包括參考鏈路的資訊(如Element ID#1、Element ID#2等)和其他鏈路的資訊(Multi-link element)。例如,結合圖3或圖12,其他鏈路的資訊可攜帶在Multi-link element中的Per-STA Profile中。
傳輸鏈路(Transmitting Link):是指該幀是在哪條鏈路上發送的,對應的鏈路就稱為傳輸鏈路。假設在鏈路1上發送TDLS幀,則鏈路1稱為傳輸鏈路。
對於被封裝成管理幀直接傳輸的TDLS幀(例如TDLS Discovery Response),傳輸鏈路即為參考鏈路。具體地,在發送管理幀時,通常要求傳輸鏈路和參考鏈路保持一致。比如,發起端在鏈路1上發送多鏈路關聯請求幀,那麼回應端也需要在鏈路1上回多鏈路關聯回應幀。
對於封裝成資料幀的TDLS幀,傳輸鏈路與參考鏈路可能不相同。具體地,在發送資料幀時,傳輸鏈路可以為任意一條鏈路,也就是說,可以在任意一條鏈路上發送資料幀,從而傳輸鏈路與參考鏈路可能相同,或者不相同。
示例性地,發送資料幀的方式可以包括:一種可能是按照管理幀發送要求發送資料幀,即在哪條鏈路上發,就在哪條鏈路上回。同時Transmitting link和reference link保持一致。另外一種可能性是按照資料幀的發送要求,即在任意一條鏈路上發。例如TDLS Setup Request 在link 1上發,而TDLS Setup Response在link 2上回。這時,也不要求Transmitting link和reference link保持一致。
公共鏈路(Common Link):與同一個隸屬AP關聯的兩個STA(STA指legacy STA或non-AP MLD的隸屬STA)對應的直連鏈路可稱為公共鏈路。對於(legacy STA, MLD)場景,legacy STA所關聯的鏈路即為公共鏈路。對於(non-AP MLD1,non-AP MLD2)場景,可能存在多條common Link。
例如,假設AP MLD對應有鏈路1、鏈路2和鏈路3,non-AP MLD1與AP MLD之間建立了鏈路1和鏈路2,non-AP MLD2與AP MLD之間建立了鏈路1和鏈路3。其中,non-AP MLD1的STA1和non-AP MLD2的STA1均與AP MLD的AP1關聯,對應鏈路1。non-AP MLD1的STA2與AP MLD的AP2關聯,對應鏈路2。non-AP MLD2的STA3與AP MLD的AP3關聯,對應鏈路3。建立直連鏈路1和直連鏈路2,並且non-AP MLD1的STA1與non-AP MLD2的STA1對應直連鏈路1,non-AP MLD1的STA2與non-AP MLD2的STA3對應直連鏈路2,則直連鏈路1可稱為公共鏈路。
方式4,第一設備確定第一資料單元的第三元素。
可選地,第一資料單元可以包括第三元素,第三元素可以用於指示在第一鏈路上建立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第一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共同鏈路,第一鏈路可以包括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
也是就說,第一鏈路可以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公共鏈路,第一鏈路對應的第一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 AP與第一鏈路對應的第二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 AP相同。如此,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可以在公共鏈路上建立直連鏈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元素可以包括直連鏈路數量欄位和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其中,直連鏈路數量欄位可用于指示請求建立的第四直連鏈路的數量。如此,通過指示建立第四直連鏈路的數量,可以實現在第一鏈路的部分或全部鏈路上建立第四直連鏈路,提高直連鏈路建立的靈活性。
具體地,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可以包括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分別與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對應的至少一個AP的位址、或者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的標識。換句話說,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可以包括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分別與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對應的至少一個AP的BSSID、或者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的link ID。如此,可以指示在哪些鏈路上建立直連鏈路。
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實施例中“AP的MAC位址”、“AP的BSSID”、和“AP的位址”,在不強調其區別時,可以表達相同的含義。
或者,可選地,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可以包括第一設備的第一STA的位址和第二設備的第二STA的位址。也就是說,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可以包括直連鏈路兩端的隸屬STA的位址,如第一STA的MAC位址、第二STA的MAC位址。
或者,可選地,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可以包括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分別與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對應的至少一個AP的位址、或者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的標識,以及第一設備的第一STA的位址和第二設備的第二STA的位址。
方式4中的上述第三元素是以在公共鏈路上建立直連鏈路的場景進行闡述的,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可以在非公共鏈路上建立直連鏈路。當在非公共鏈路上建立直連鏈路時,第三元素的實現的方式與在公共鏈路上建立直連鏈路的場景對應的第三元素的具體實現方式類似。
示例性地,第三元素可以用於指示在第二鏈路上建立至少一條第五直連鏈路。第二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不相同的鏈路,第二鏈路可以包括至少一條第五直連鏈路。
也是就說,第二鏈路可以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非公共鏈路,第二鏈路對應的第一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AP與第二鏈路對應的第二設備的STA關聯的第三設備的 AP不相同。如此,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可以在非公共鏈路上建立直連鏈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元素可以包括直連鏈路數量欄位和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其中,直連鏈路數量欄位可用于指示請求建立的第五直連鏈路的數量。如此,通過指示建立第五直連鏈路的數量,可以實現在第二鏈路的部分或全部鏈路上建立第五直連鏈路,提高直連鏈路建立的靈活性。
具體地,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可以包括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分別與至少一條第五直連鏈路對應的至少一個AP的位址、或者至少一條第五直連鏈路的標識。例如,第五直連鏈路的一端對應的第一設備的STA,另一端對應第二設備的STA,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可以包括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設備的STA對應的AP的位址,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二設備的STA對應的AP的位址。
也就是說,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可以包括第五直連鏈路的兩端中任意一端對應的隸屬AP的BSSID或者隸屬AP的對應的第二鏈路的標識。
或者,可以採用建立直連鏈路的發起端對應的隸屬AP的位址或隸屬AP對應的第二鏈路的標識來表示非直連鏈路。例如,當發起直連鏈路建立的為第一設備時,直連鏈路識別字欄位可以包括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設備的STA對應的AP的位址、或者隸屬AP對應的第二鏈路的標識。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元素可以為TDLS鏈路資訊元素(TDLS Link Info element)。如圖14所示,TDLS鏈路資訊元素可以包括如下一個或多個欄位:Element ID、Length、直連鏈路數量(Number of Direct links)、直連鏈路識別字(Direct link Identifier)。
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實施例不對第三元素的格式進行限定,圖14僅為本申請的一個示例。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方式1至方式4不僅可以與上述圖7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結合使用,上述方式1至方式4之間還可以單獨使用,或者互相結合使用,本申請對此不進行限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七位址與TPK綁定。
可選地,第七位址包括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或者第三設備的所有AP的位址、以及第三設備的位址。
也就是說,可以將直連鏈路對應的隸屬AP的位址(如隸屬AP的BSSID)和第三設備的位址與TPK綁定,或者,第三設備的所有隸屬AP的位址(如所有隸屬AP的BSSID)和第三設備的位址與TPK綁定。
可選地,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時,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可以協商在部分或全部鏈路上建立直連鏈路,從而將建立的直連鏈路對應的隸屬AP的位址和第三設備的位址與TPK綁定,或者將第三設備的所有隸屬AP的位址和第三設備的位址與TPK綁定,可以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通過直連鏈路通信的安全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還可以包括下述步驟一至步驟二所示的TPK派生過程。需要說明的是,步驟一至步驟二可以單獨使用,或者與圖7所示的方法、方式1、方式2、方式3和/或方式3結合使用。
步驟一,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協商確定認證和秘鑰管理(authentication and key management,AKM)套件選擇器。
例如,如表11所示,AKM套件選擇器可以包括如下一項或多項:組織唯一識別碼(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OUI)、套件類型(suite type)、認證(authentication)、秘鑰管理(key management)、秘鑰派生(key derivation)、認證號碼(authentication numbers)。各項具體對應內容詳見表11,此處不再贅述。
表11
OUI   套件類型 認證 秘鑰管理 秘鑰派生 認證號碼
00-0F-AC 23 多鏈路TDLS (ML-MLD-TDLS) MLD之間多鏈路TPK握手(ML-TPK handshake between MLD peers) 定義於12.7.1.6.2 (Defined in 12.7.1.6.2) 不適用(N/A)
步驟二,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協商派生TDLS對等秘鑰TPK。
可選地,可以採用下述公式(1)和公式(2)確定TPK。
TPK-Key-Input = Hash(min (SNonce, ANonce) || max (SNonce, ANonce))     (1)
在上述公式(1)中,Hash表示雜湊演算法,SNonce(supplicant nonce)表示請求者的亂數,ANonce(authenticator nonce)表示認證者的亂數,||表示拼接或者包含,數學符號min表示取最小值,數學符號max表示取最大值。
TPK = KDF-Hash-Length(TPK-Key-Input, “TDLS MLD PMK”, min (MAC_I, MAC_R) || max (MAC_I, MAC_R) || AP MLD MAC Address || Affiliated AP Address1 || …. Affiliated AP Addressn)                                       (2)
在上述公式(2)中,TPK表示TDLS對等秘鑰,KDF-Hash-lenrth表示秘鑰派生函數,“TDLS MLD PMK”表示TDLS MLD成對主金鑰(pairwise master key,PMK),||表示拼接或者包含,數學符號min表示取最小值,數學符號max表示取最大值,AP MLD MAC Address表示第三設備(AP MLD)的位址,Affiliated AP Address1表示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對應的隸屬AP(第三設備的AP)的位址,當第一設備為發起端時,MAC_I表示第一設備的MAC位址,MAC_R表示第二設備的MAC位址。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步驟一至步驟二同樣可以應用到成對主金鑰(pairwise master key,PTK)的派生,第七位址可以與PTK綁定,此處不再詳細贅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可以通過交換TDLS Setup Request/Response/ Confirm(具體見下述步驟a-步驟c)來完成TPK派生的握手協商,即可將上述步驟一至步驟二可以與下述步驟a-步驟c結合使用,完成TPK派生的握手協商。
以第一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為例。
步驟a,第一設備向第二設備發送TDLS Setup Request幀。相應地,第二設備接收來自第一設備的TDLS Setup Request幀。
步驟b,第二設備向第一設備發送TDLS Setup Response幀。相應地,第一設備接收來自第二設備的TDLS Setup Response幀。
可選地,第二設備可以根據Link Identifier element和/或TDLS Link Info element向第一設備發送TDLS Setup Response幀。
例如,TDLS Setup Response幀可以包括接受TDLS建立請求、或不接受TDLS建立請求,如在TDLS Setup Response幀的狀態碼(Status Code)顯示接受或不接受。
步驟c,若TDLS Setup Response幀指示接受(Accept),則第一設備向第二設備發送TDLS Setup Confirm幀,從而完成TPK派生的握手協商。
基於圖7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採用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設備的位址以及第一設備連接的第一AP的位址構建被保護資料。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時,採用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設備的位址以及第三設備的位址構建被保護資料。從而第一設備可以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第一資料單元,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另外,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時,採用設備位址構建被保護資料,直連鏈路的變化,不影響被保護資料,從而在多條直連鏈路之間跨鏈路傳輸資料時,不需要重新進行加密,可以進一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示例性地,圖15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流程示意圖。以第二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為例進行闡述。該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可以適用於圖1所示的STA設備與non-AP MLD2之間、或者non-AP MLD1與non-AP MLD2之間的通信。
S1501,第二設備確定被保護資料。
其中,被保護資料包括第一位址、第二位址和第三位址。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
結合圖8,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二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時,被保護資料的第一位址、第二位址和第三位址如表12所示。與上述S701中表6的區別在於,第一位址和第二位址的設置內容互換,回應端為第一設備,從而第一位址為legacy STA的位址,如legacy STA MAC Address;發起端為第二設備,從而第二位址為non-AP MLD2的位址,如non-AP MLD2 MAC Address。第三位址與上述表6中的第三位址相同,第三位址為AP1的位址,如AP1的BSSID。
表12
場景 被保護資料
第一位址 第二位址 第三位址
(legacy STA,non-AP MLD2) legacy STA MAC Address non-AP MLD2 MAC Address AP1的BSSID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位址。
結合圖9,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二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時,被保護資料的第一位址、第二位址和第三位址如表13所示。由於發起端和響應端發生改變,表13與上述S701中表7的區別在於,第一位址和第二位址的設置內容互換,具體見表13,此處不再贅述。
表13
場景 被保護資料
第一位址 第二位址 第三位址
(non-AP MLD1,non-AP MLD2) non-AP MLD1 MAC Address non-AP MLD2 MAC Address AP MLD MAC Address
S1502,第二設備發送第一資料單元。
其中,第一資料單元包括第一報頭,第一報頭是根據被保護資料確定的,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示例性地,第一資料單元可以為圖6中示出的MPDU,第一報頭可以為圖6中示出的MPDU報頭。
可選地,在上述S702中第一設備發送第一資料單元之前或過程中,可以確定第一資料單元,具體地,可以採用下述方式5至方式8中的一項或多項。
方式5,第二設備確定第一資料單元的第一報頭。
可選地,第一報頭可以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
示例性地,第一報頭可以為圖6中示出的MPDU報頭。第四位址可以為MPDU報頭中的位址1,第五位址可以為MPDU報頭中的位址2,第六位址可以為MPDU報頭中的位址3。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
結合圖8,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二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時,MPDU報頭的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如表14所示。由於發起端和響應端發生改變,表14與上述方式1中表8的區別在於,第四位址和第五位址的設置內容互換,具體見表14,此處不再贅述。
表14
場景 第一報頭
第四位址 第五位址 第六位址
(legacy STA,non-AP MLD2) legacy STA MAC Address non-AP MLD2 MAC Address AP1的BSSID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一設備的多個STA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STA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二設備的多個STA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STA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一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
結合圖9和圖10,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二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時,MPDU報頭的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如表15所示。由於發起端和響應端發生改變,表15與上述方式1中表9的區別在於,第四位址和第五位址的設置內容互換,具體見表15,此處不再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當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存在多條直連鏈路時,第一直連鏈路可以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中傳輸第一資料單元的直連鏈路。
表15
場景 第一報頭
第四位址 第五位址 第六位址
(non-AP MLD1,non-AP MLD2) non-AP MLD1 的affiliated STA1 MAC address non-AP MLD2 的affiliated STA1 MAC address AP MLD的Affiliated AP1 BSSID
方式6,第二設備確定第一資料單元的第一元素。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資料單元可以包括TDLS幀,TDLS幀包括第一元素。第一元素用於指示目標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目標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例如,第一元素可以設置為目標鏈路對應的BSSID。
可選地,目標鏈路為TDLS幀應用的第二直連鏈路,第二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
關於方式6、TDLS幀、以及第一元素的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方式2,此處不再贅述。
方式7,第二設備確定第一資料單元的第二元素。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資料單元可以包括TDLS幀,TDLS幀可以包括喚醒調度元素和第二元素。喚醒調度元素中的偏移量欄位是相對于第三直連鏈路的第一定時同步功能閾值的偏移量,第二元素可用於指示第三直連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三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三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方式3中對應的實現方式,此處不再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與方式2和方式3類似,方式6和方式7可以獨立使用,或結合使用,此處不再贅述。
表16
TDLS幀 傳輸方式 框架類型 注釋 第一元素
legacy STA與non-AP MLD2 non-AP MLD1與non-AP MLD2
TDLS發現請求幀 Via AP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參考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參考鏈路對應的BSSID
TDLS發現回應幀 Direct 管理幀 允許主動發送; MLD-level 設置為TDLS發現請求幀的傳輸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傳輸TDLS發現回應幀的公共鏈路對應的BSSID(可以在任意一條公共鏈路上傳輸)
TDLS建立請求幀 Via AP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均設置為參考鏈路對應的BSSID。且TDLS Setup Request/Response/confirm中BSSID保持不變
TDLS建立回應幀 Via AP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TDLS建立確認幀 Via AP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TDLS拆除幀 Both allowed 資料幀 MLD-level; 如果直連鏈路不可達,則通過AP轉發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AP MLD的MAC位址,或者,某條直連鏈路對應的BSSID
TDLS通道切換請求幀 Direct 資料幀 Link-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目標鏈路對應的BSSID
TDLS通道切換回應幀 Direct 資料幀 Link-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目標鏈路對應的BSSID
TDLS對端節能管理請求幀 Both allowed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喚醒調度元素對應的第三直連鏈路的BSSID
TDLS對端節能管理回應 Direct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喚醒調度元素對應的第三直連鏈路的BSSID
TDLS對端流量指示幀 Via AP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第三設備的位址,如AP MLD的MAC位址
TDLS對端流量回應幀 Direct 資料幀 MLD-level 設置為Legacy STA所在鏈路對應的BSSID 設置為第三設備的位址,如AP MLD的MAC位址
下面針對不同的TDLS幀結合上述表16對上述鏈路標識元素,或者為一個新定義的元素設置方式進行闡述。也就是說,當TDLS幀為不同的幀時,鏈路標識元素,或者為一個新定義的元素,或者鏈路標識元素中的BSSID欄位,或者新定義的元素的第一欄位可能對應不同的設置內容。為了便於描述,下面將鏈路標識元素、新定義的元素、第一元素、第二元素統稱為第一元素。
第二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時,第一元素設置方式,與第一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時,第一元素設置方式的主要區別在於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的場景中。
示例性地,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且TDLS幀為TDLS發現請求幀時,第一元素用於指示參考鏈路的標識、或者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參考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其中,參考鏈路可以為Link Identifier Element中的BSSID欄位所指示的鏈路。例如,第一元素可以設置為參考鏈路對應的BSSID。
表16所示的其他場景中,第一元素的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表10中第一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時,對應的第一元素的實現方式,此處不再贅述。
關於參考鏈路、傳輸鏈路以及公共鏈路的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方式3中相應的實現方式,此處不再贅述。
方式8,第二設備確定第一資料單元的第三元素。
可選地,第一資料單元可以包括第三元素,第三元素可用於指示在第一鏈路上建立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第一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共同鏈路,第一鏈路包括至少一條第四直連鏈路。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方式4中對應的實現方式,此處不再贅述。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可以在非公共鏈路上建立直連鏈路。當在非公共鏈路上建立直連鏈路時,第三元素的實現的方式與在公共鏈路上建立直連鏈路的場景對應的第三元素的具體實現方式類似。
示例性地,第三元素可以用於指示在第二鏈路上建立至少一條第五直連鏈路。第二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鏈路的不相同的鏈路,第二鏈路可以包括至少一條第五直連鏈路。如此,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可以在非公共鏈路上建立直連鏈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方式4中對應的實現方式,此處不再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方式5至方式8不僅可以與上述圖15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結合使用,上述方式5至方式8之間還可以單獨使用,或者互相結合使用,本申請對此不進行限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七位址與TDLS對等秘鑰TPK綁定。可選地第七位址可以包括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或者第三設備的所有AP的位址、以及第三設備的位址。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第一設備將第七位址與TPK綁定,此處不再贅述。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還可以包括下述步驟三至步驟四所示的TPK派生過程。需要說明的是,步驟三至步驟四可以單獨使用,或者與圖15所示的方法、方式5、方式6、方式7、和/或方式8結合使用。
步驟三,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協商確定認證和AKM套件選擇器。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步驟一,此處不再贅述。
步驟四,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協商派生TDLS對等秘鑰TPK。具體實現方式可參照上述步驟二,此處不再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步驟三至步驟四同樣可以應用到成對主金鑰(pairwise master key,PTK)的派生,第七位址可以與PTK綁定,此處不再詳細贅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可以通過交換TDLS Setup Request/Response/ Confirm(具體見下述步驟d-步驟f)來完成TPK派生的握手協商,即可將上述步驟三至步驟四可以與下述步驟d-步驟f結合使用,完成TPK派生的握手協商。
以第二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為例。
步驟d-步驟f與上述步驟步驟a-步驟c類似,步驟d-步驟f分別對應上述步驟步驟a-步驟c,主要區別在於將上述步驟a-步驟c中的第一設備替換為第二設備,將第二設備替換為第一設備,此處不再贅述。
基於圖15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採用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設備的位址以及第一設備連接的第一AP的位址構建被保護資料。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時,採用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設備的位址以及第三設備的位址構建被保護資料。從而第一設備可以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第一資料單元,不需要第三設備的轉發,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另外,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時,採用設備位址構建被保護資料,直連鏈路的變化,不影響被保護資料,從而在多條直連鏈路之間跨鏈路傳輸資料時,不需要重新進行加密,可以進一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
示例性地,圖16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流程示意圖。以第一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為例進行闡述。該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可以適用於圖1所示的STA設備與non-AP MLD2之間、或者non-AP MLD1與non-AP MLD2之間的通信。
S1601,第一設備確定第一資料單元。
其中,第一資料單元包括第一報頭,第一報頭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資料單元可以包括幀體,例如,幀體可以為TDLS幀或者資料。
示例性地,第一資料單元可以為圖6中示出的MPDU,第一報頭可以為圖6中示出的MPDU報頭,TDLS幀或資料攜帶在Frame Body欄位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
結合圖8,第一AP為圖8中的AP1,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一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時,MPDU報頭的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如表17所示,第四位址為non-AP MLD2的位址,如non-AP MLD2 MAC Address,第五位址為legacy STA的位址,如legacy STA MAC Address,第六位址為AP1的位址,如AP1的BSSID。
表17
場景 第一報頭
第四位址 第五位址 第六位址
(legacy STA,non-AP MLD2) non-AP MLD2 MAC Address legacy STA MAC Address AP1的BSSID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六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六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傳輸第一資料單元的鏈路。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示例性地,結合圖9和圖10,以第一設備為non-AP MLD1,第二設備為non-AP MLD2,第三設備為AP MLD為例。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一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時,MPDU報頭的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如表18所示,假設在直連鏈路1上傳輸第一資料單元,則第四位址為non-AP MLD2的STA1的位址,如non-AP MLD2 MAC Address;第五位址為non-AP MLD1的STA1的位址,如non-AP MLD1 MAC Address;第六位址為與直連鏈路1對應的AP1的位址,如AP MLD的Affiliated AP1 BSSID。
表18
場景 第一報頭
第四位址 第五位址 第六位址
(legacy STA,non-AP MLD2) non-AP MLD2 MAC Address non-AP MLD1 MAC Address AP1的BSSID
具體地,表17和表18對應的第六位址的設置方式,可以相容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和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的情況,以避免頻繁修改第六位址的設置內容,從而可以降低傳輸時延。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發現回應幀。
上述17和表18可以為管理幀的第一報頭的位址設置方式,由於TDLS發現響應幀被封裝成公共管理幀,不需要加密,因而可以不確定對應的AAD構造。
S1602,第一設備發送第一資料單元。相應地,第二設備接收來自第一設備的第一資料單元。
基於圖16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採用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設備的位址以及第一設備連接的第一AP的位址構建第一報頭。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時,採用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設備的位址以及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六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構建第一報頭,第六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傳輸第一資料單元的鏈路。從而第一設備可以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第一資料單元,不需要第三設備的轉發,可以提高資料傳輸速率。另外,第六位址的設置方式可以相容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和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的情況,可以避免頻繁修改第六位址的設置內容,從而可以進一步降低傳輸時延。
示例性地,圖17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流程示意圖。以第二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為例進行闡述。該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可以適用於圖1所示的STA設備與non-AP MLD2之間、或者non-AP MLD1與non-AP MLD2之間的通信。
S1701,第二設備確定第一資料單元。
其中,第一資料單元包括第一報頭,第一報頭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資料單元可以包括幀體,例如,幀體可以為TDLS幀或者資料。
示例性地,第一資料單元可以為圖6中示出的MPDU,第一報頭可以為圖6中示出的MPDU報頭,TDLS幀或資料攜帶在Frame Body欄位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
結合圖8,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二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時,MPDU報頭的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如表19所示。由於發起端和響應端發生改變,表19與上述S1601中表17的區別在於,第四位址和第五位址的設置內容互換,具體見表19,此處不再贅述。
表19
場景 第一報頭
第四位址 第五位址 第六位址
(legacy STA,non-AP MLD2) legacy STA MAC Address non-AP MLD2 MAC Address AP1的BSSID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六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六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傳輸第一資料單元的鏈路。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結合圖9和圖10,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二設備作為TDLS發起端時,MPDU報頭的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如表20所示。由於發起端和響應端發生改變,表20與上述S1601中表18的區別在於,第四位址和第五位址的設置內容互換,具體見表20,此處不再贅述。
表20
場景 第一報頭
第四位址 第五位址 第六位址
(non-AP MLD1,non-AP MLD2) non-AP MLD1 的affiliated STA1 MAC address non-AP MLD2 的affiliated STA1 MAC address AP MLD的Affiliated AP1 BSSID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發現回應幀。
S1702,第二設備發送第一資料單元。相應地,第一設備接收來自第二設備的第一資料單元。
需要說明的是,圖17所示方法的技術效果可參照上述圖16所述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實施例中提供的第一資料單元(例如MPDU)和被保護資料(例如AAD)構造的位址設置規則適用于單播幀。
下面介紹本申請實施例適用的幾種特殊的應用場景,應理解,本申請實施例的應用場景不僅限於下述幾種應用場景。
場景一
假設AP MLD對應有3條鏈路(link),分別為link 1,link 2和link 3。而non-AP MLD 1與AP MLD之間建立了兩條link,分別為link 1和link 2;而Non-AP MLD 2則與AP MLD之間建立了link 1和Link 3。這時,non-AP MLD 1和non-AP MLD 2可以建立多鏈路TDLS。其中,link 1被稱之為公共鏈路,而另外一條鏈路則稱之為非公共鏈路,其對應的鏈路標識可以用該鏈路兩端的任意一端所關聯的AP的Link ID或者BSSID來指示。對於非公共鏈路上的資料傳輸,非公共鏈路的兩端可以通過公共鏈路協商在哪條通道上傳輸。比如當非公共鏈路切換到某一端所在的通道上傳輸時,則對端相當於是非基本通道(off-channel)傳輸,其需要通知AP其進入休眠(Doze)狀態,然後再切換到另一端所在的通道上進行直連傳輸。
從上述場景來看,non-AP MLD之間建立直連鏈路,必須存在至少一條公共鏈路。否則不允許回TDLS Discovery Response,更不允許發起TDLS Setup。當Non-AP MLD之間存在多條公共鏈路時,TDLS Discovery Response可以在任意一條公共鏈路上回復,但當Link Identifier element中BSSID欄位所對應的link也為公共鏈路時,則可以優先在該公共鏈路上回復。
此外,還允許兩端的non-AP MLD使用不同的位址模式,如透明傳輸模式、非透明傳輸模式。
場景二
假設AP MLD對應有3條link,分別為link 1,link 2和link 3。而non-AP MLD 1與AP MLD之間建立了兩條link,分別為link 1和link 2;而legacy STA關聯在link 2上。若Non-AP MLD作為發起端發送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其攜帶的Link Identifier element中的BSSID設置為link 1所對應的BSSID,那麼Legacy STA在收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後,發現Link Identifier element中的BSSID與自己所在的BSSID不一致,則legacy STA不會在Link 2上回TDLS Discovery Response幀,從而導致發現失敗。之所以會出現該情況是因為Non-AP MLD不知道對端是legacy STA還是non-AP MLD,也不知道對端關聯在哪個隸屬AP下。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non-AP MLD可以再發送一個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其中所攜帶的Link Identifier element中的BSSID則設置為Link 2所對應的BSSID,這樣當Legacy STA在收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後,發現Link Identifier element中的BSSID與自己所在的BSSID一致,則會在Link 2上回一個TDLS Discovery Response幀,從而發現成功。
場景三
假設AP MLD對應有3條link,分別為link 1,link 2和link 3。non-AP MLD 1與AP MLD之間建立了兩條link,分別為link 1和link 2;legacy STA關聯在link 2上。若Legacy STA作為發起端在link 2上發送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當Non-AP MLD收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後,其只能在Link Identifier element中BSSID所指示的鏈路(即link 2)上回TDLS Discovery Response幀。
當TDLS發起端和回應端都為MLD時,分別在TDLS Discovery Request和TDLS Discovery Response幀裡攜帶Multi-link element。這樣,通過TDLS發現過程兩端都知道對端也是MLD設備類型。而且通過TDLS發現過程,TDLS發起端和回應端可以知道哪些鏈路是公共鏈路。
以上結合圖7-圖17詳細說明了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以下結合圖18-圖19詳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
圖18為可用於執行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一種直連鏈路定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可以是第一設備或第二設備,也可以是應用於第一設備或第二設備中的晶片或者其他具有相應功能的部件。如圖18所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可以包括處理器1801和收發器1803。還可以包括記憶體1802。其中,處理器1801與記憶體1802和收發器1803耦合,如可以通過通信匯流排連接,處理器1801也可以單獨使用。
下面結合圖18對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的各個構成部件進行具體的介紹:
處理器1801是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的控制中心,可以是一個處理器,也可以是多個處理元件的統稱。例如,處理器1801是一個或多個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也可以是特定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實施本申請實施例的一個或多個積體電路,例如:一個或多個微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或,一個或者多個現場可程式設計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
其中,處理器1801可以通過運行或執行存儲在記憶體1802內的軟體程式,以及調用存儲在記憶體1802內的資料,執行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的各種功能。
在具體的實現中,作為一種實施例,處理器1801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CPU,例如圖18中所示的CPU0和CPU1。
在具體實現中,作為一種實施例,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也可以包括多個處理器,例如圖18中所示的處理器1801和處理器1804。這些處理器中的每一個可以是一個單核處理器(single-CPU),也可以是一個多核處理器(multi-CPU)。這裡的處理器可以指一個或多個通信設備、電路、和/或用於處理資料(例如電腦程式指令)的處理核。
記憶體1802可以是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儲靜態資訊和指令的其他類型的靜態存儲通信設備,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儲資訊和指令的其他類型的動態儲存裝置通信設備,也可以是電可擦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唯讀光碟(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碟存儲、光碟存儲(包括壓縮光碟、鐳射碟、光碟、數位通用光碟、藍光光碟等)、磁片存儲介質或者其他磁存儲通信設備、或者能夠用於攜帶或存儲具有指令或資料結構形式的期望的程式碼並能夠由電腦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質,但不限於此。記憶體1802可以和處理器1801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獨立存在,並通過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的輸入/輸出埠(圖18中未示出)與處理器1801耦合,本申請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其中,所述記憶體1802用於存儲執行本申請方案的軟體程式,並由處理器1801來控制執行。上述具體實現方式可以參考下述方法實施例,此處不再贅述。
收發器1803,用於與其他直連鏈路定址裝置之間的通信。例如,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為第一設備時,收發器1803可以用於與第二設備、第三設備通信。又例如,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為第二設備時,收發器1803可以用於與第一設備、第三設備通信。此外,收發器1803可以包括接收器和發送器(圖18中未單獨示出)。其中,接收器用於實現接收功能,發送器用於實現發送功能。收發器1803可以和處理器1801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獨立存在,並通過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的輸入/輸出埠(圖18中未示出)與處理器1801耦合,本申請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需要說明的是,圖18中示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的結構並不構成對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的限定,實際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可以包括比圖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佈置。
其中,上述步驟S701-S702和S1601-S1602中第一設備的動作可以由圖18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中的處理器1801調用記憶體1802中存儲的應用程式碼以指令遠端終端設備執行。
上述步驟S1501-S1502和 S1701-S1702中第二設備的動作可以由圖18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中的處理器1801調用記憶體1802中存儲的應用程式碼以指令遠端終端設備執行,本實施例對此不作任何限制。
圖19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直連鏈路定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為了便於說明,圖19僅示出了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的主要部件。
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收發模組1901。可選地,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還可以包括處理模組1902。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是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第一設備或第二設備。收發模組1901,也可以稱為收發單元,用於實現上述任一方法實施例中由第一設備、或第二設備執行的收發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收發模組1901可以包括接收模組和發送模組(圖19中未示出)。其中,接收模組用於實現上述任一方法實施例中由第一設備、或第二設備執行的接收功能;發送模組用於實現上述任一方法實施例中由第一設備、或第二設備執行的發送功能。本申請對於收發模組1901的具體實現方式,不做具體限定。
處理模組1902,也可以稱為處理單元,可以用於實現上述任一方法實施例中由第一設備或第二設備執行的處理功能。該處理模組1902可以為處理器。
在本實施例中,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以採用集成的方式劃分各個功能模組的形式來呈現。這裡的“模組”可以指特定ASIC,電路,執行一個或多個軟體或固件程式的處理器和記憶體,集成邏輯電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在一個簡單的實施例中,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想到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採用圖18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的形式。
比如,圖18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中的處理器1801可以通過調用記憶體1802中存儲的電腦執行指令,使得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
具體的,圖19中的收發模組1901和處理模組1902的功能/實現過程可以通過圖18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中的處理器1801調用記憶體1802中存儲的電腦執行指令來實現。或者,圖19中的處理模組1902的功能/實現過程可以通過圖18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中的處理器1801調用記憶體1802中存儲的電腦執行指令來實現,圖19中的收發模組1901的功能/實現過程可以通過圖18中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800中的收發器1803來實現。
由於本實施例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執行上述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因此其所能獲得的技術效果可參考上述方法實施例,在此不再贅述。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圖19所示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適用於圖1所示出的通信系統中,執行圖7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一設備的功能。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一個或多個站點STA,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二設備包括多個STA。
處理模組1902,用於確定被保護資料。其中,被保護資料包括第一位址、第二位址和第三位址。當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一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當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多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位址。
收發模組1901,用於發送第一資料單元。第一資料單元包括第一報頭,第一報頭是根據被保護資料確定的,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可選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還可以包括存儲模組(圖19中未示出),該存儲模組存儲有程式或指令。當處理模組1902執行該程式或指令時,使得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執行圖7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一設備的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是第一設備,也可以是可設置於第一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本申請對此不做限定。
此外,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圖7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在另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圖19所示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適用於圖1所示出的通信系統中,執行圖7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二設備的功能。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多個站點STA,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STA。
收發模組1901,用於接收第一資料單元。其中,第一資料單元包括第一報頭,第一報頭是根據被保護資料確定的,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被保護資料包括第一位址、第二位址和第三位址。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一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一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位址。
可選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還可以包括處理模組1902和存儲模組(圖19中未示出),該存儲模組存儲有程式或指令。當處理模組1902執行該程式或指令時,使得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執行圖7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二設備的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是第二設備,也可以是可設置於第二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本申請對此不做限定。
此外,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圖7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在又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圖19所示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適用於圖1所示出的通信系統中,執行圖15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二設備的功能。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多個站點STA,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STA。
處理模組1902,用於確定被保護資料。其中,被保護資料包括第一位址、第二位址和第三位址。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一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位址。
收發模組1901,用於發送第一資料單元。其中,第一資料單元包括第一報頭,第一報頭是根據被保護資料確定的,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可選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還可以包括存儲模組(圖19中未示出),該存儲模組存儲有程式或指令。當處理模組1902執行該程式或指令時,使得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執行圖15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二設備的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是第二設備,也可以是可設置於第二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本申請對此不做限定。
此外,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圖15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在又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圖19所示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適用於圖1所示出的通信系統中,執行圖15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一設備的功能。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一個或多個站點STA,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二設備包括多個STA。
收發模組1901,用於接收第一資料單元。其中,第一資料單元包括第一報頭,第一報頭是根據被保護資料確定的,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被保護資料包括第一位址、第二位址和第三位址。當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一個STA,第一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一個STA。當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多個STA,第一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二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三位址為第三設備的位址。
可選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還可以包括處理模組1902和存儲模組(圖19中未示出),該存儲模組存儲有程式或指令。當處理模組1902執行該程式或指令時,使得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執行圖15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一設備的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是第一設備,也可以是可設置於第一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本申請對此不做限定。
此外,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圖15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在又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圖19所示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適用於圖1所示出的通信系統中,執行圖16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一設備的功能。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一個或多個站點STA,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二設備包括多個STA。
處理模組1902,用於確定第一資料單元。其中,第一資料單元包括第一報頭和隧道直連鏈路建立TDLS幀,第一報頭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當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當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六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六直連鏈路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二設備之間傳輸TDLS幀的鏈路。
收發模組1901,用於發送第一資料單元。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發現回應幀。
可選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還可以包括存儲模組(圖19中未示出),該存儲模組存儲有程式或指令。當處理模組1902執行該程式或指令時,使得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執行圖16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一設備的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是第一設備,也可以是可設置於第一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本申請對此不做限定。
此外,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圖16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在又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圖19所示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適用於圖1所示出的通信系統中,執行圖16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二設備的功能。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多個站點STA,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STA。
收發模組1901,用於接收第一資料單元。其中,第一資料單元包括第一報頭和隧道直連鏈路建立TDLS幀,第一報頭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
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六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六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之間傳輸TDLS幀的鏈路。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發現回應幀。
可選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還可以包括處理模組1902和存儲模組(圖19中未示出),該存儲模組存儲有程式或指令。當處理模組1902執行該程式或指令時,使得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執行圖16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二設備的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是第二設備,也可以是可設置於第二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本申請對此不做限定。
此外,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圖16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在又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圖19所示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適用於圖1所示出的通信系統中,執行圖17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二設備的功能。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多個站點STA,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STA。
處理模組1902,用於確定第一資料單元。其中,第一資料單元包括第一報頭和隧道直連鏈路建立TDLS幀,第一報頭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
收發模組1901,用於發送第一資料單元。當第一設備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當第一設備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第一設備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六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六直連鏈路為第一設備與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之間傳輸TDLS幀的鏈路。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第一設備與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發現回應幀。
可選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還可以包括處理模組1902和存儲模組(圖19中未示出),該存儲模組存儲有程式或指令。當處理模組1902執行該程式或指令時,使得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執行圖17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二設備的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是第二設備,也可以是可設置於第二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本申請對此不做限定。
此外,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圖17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在又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圖19所示出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適用於圖1所示出的通信系統中,執行圖17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一設備的功能。該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一個或多個站點STA,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第二設備包括多個STA。
收發模組1901,用於接收第一資料單元。其中,第一資料單元包括第一報頭和隧道直連鏈路建立TDLS幀,第一報頭包括第四位址、第五位址和第六位址。
當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一個STA,第四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第一AP的位址,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三設備的第一AP連接。當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包括多個STA,第四位址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位址,第五位址為第二設備的位址,第六位址為第三設備的多個AP中與第六直連鏈路對應的AP的位址,第六直連鏈路為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二設備之間傳輸TDLS幀的鏈路。第一資料單元是通過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與第二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傳輸的。
可選地,TDLS幀可以為TDLS發現回應幀。
可選的,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還可以包括處理模組1902和存儲模組(圖19中未示出),該存儲模組存儲有程式或指令。當處理模組1902執行該程式或指令時,使得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執行圖17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中第一設備的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可以是第一設備,也可以是可設置於第一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本申請對此不做限定。
此外,直連鏈路定址裝置1900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圖17所示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通信系統。該通信系統包括:第一設備和第二設備。還可以包括第二設備。其中,第一設備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第一設備的動作,具體執行方法和過程可參照上述方法實施例,此處不再贅述。第二設備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第二設備的動作,具體執行方法和過程可參照上述方法實施例,此處不再贅述。第三設備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第三設備的動作,具體執行方法和過程可參照上述方法實施例,此處不再贅述。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晶片系統,該晶片系統包括處理器和輸入/輸出埠,所述處理器用於實現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所涉及的處理功能,所述輸入/輸出埠用於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所涉及的收發功能。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中,該晶片系統還包括記憶體,該記憶體用於存儲實現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所涉及功能的程式指令和資料。
該晶片系統,可以由晶片構成,也可以包含晶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電腦可讀存儲介質,該電腦可讀存儲介質包括電腦程式或指令,當電腦程式或指令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電腦執行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電腦程式產品,該電腦程式產品包括:電腦程式或指令,當電腦程式或指令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電腦執行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
應理解,在本申請實施例中的處理器可以是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該處理器還可以是其他通用處理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專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現成可程式設計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程式設計邏輯器件、分立門或者電晶體邏輯器件、分立硬體元件等。通用處理器可以是微處理器或者該處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規的處理器等。
還應理解,本申請實施例中的記憶體可以是易失性記憶體或非易失性記憶體,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記憶體兩者。其中,非易失性記憶體可以是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erasable PROM,EPROM)、電可擦除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快閃記憶體。易失性記憶體可以是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快取記憶體。通過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說明,許多形式的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可用,例如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tatic RAM,S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ynchronous DRAM,SDRAM)、雙倍資料速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強型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連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記憶體匯流排隨機存取記憶體(direct rambus RAM,DR RAM)。
上述實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過軟體、硬體(如電路)、固件或其他任意組合來實現。當使用軟體實現時,上述實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電腦程式產品的形式實現。所述電腦程式產品包括一個或多個電腦指令或電腦程式。在電腦上載入或執行所述電腦指令或電腦程式時,全部或部分地產生按照本申請實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電腦可以為通用電腦、專用電腦、電腦網路、或者其他可程式設計裝置。所述電腦指令可以存儲在電腦可讀存儲介質中,或者從一個電腦可讀存儲介質向另一個電腦可讀存儲介質傳輸,例如,所述電腦指令可以從一個網站站點、電腦、伺服器或資料中心通過有線(例如紅外、無線、微波等)方式向另一個網站站點、電腦、伺服器或資料中心進行傳輸。所述電腦可讀存儲介質可以是電腦能夠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質或者是包含一個或多個可用介質集合的伺服器、資料中心等資料存放裝置。所述可用介質可以是磁性介質(例如,軟碟、硬碟、磁帶)、光介質(例如,DVD)、或者半導體介質。半導體介質可以是固態硬碟。
應理解,本文中術語“和/或”,僅僅是一種描述關聯物件的關聯關係,表示可以存在三種關係,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單獨存在A,同時存在A和B,單獨存在B這三種情況,其中A,B可以是單數或者複數。另外,本文中字元“/”,一般表示前後關聯物件是一種“或”的關係,但也可能表示的是一種“和/或”的關係,具體可參考前後文進行理解。
本申請中,“至少一個”是指一個或者多個,“多個”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以下至少一項(個)”或其類似表達,是指的這些項中的任意組合,包括單項(個)或複數項(個)的任意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項(個),可以表示:a, b, c, a-b, a-c, b-c, 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多個。
應理解,在本申請的各種實施例中,上述各過程的序號的大小並不意味著執行順序的先後,各過程的執行順序應以其功能和內在邏輯確定,而不應對本申請實施例的實施過程構成任何限定。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意識到,結合本文中所公開的實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單元及演算法步驟,能夠以電子硬體、或者電腦軟體和電子硬體的結合來實現。這些功能究竟以硬體還是軟體方式來執行,取決於技術方案的特定應用和設計約束條件。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對每個特定的應用來使用不同方法來實現所描述的功能,但是這種實現不應認為超出本申請的範圍。
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為描述的方便和簡潔,上述描述的系統、裝置和單元的具體工作過程,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過程,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統、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元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介面,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機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佈到多個網路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請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軟體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存儲在一個電腦可讀取存儲介質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申請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軟體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電腦軟體產品存儲在一個存儲介質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電腦設備(可以是個人電腦,伺服器,或者網路設備等)執行本申請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U盤、移動硬碟、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碟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式碼的介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申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申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申請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申請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請求項的保護範圍為准。
S701、S702、S1501、S1502、S1601、S1602、S1701、S1702:步驟 1800、1900: 直連鏈路定址裝置 1801、1804:處理器 1802:記憶體 1803:收發器 1901:收發模組 1902:處理模組
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統的架構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參與通信的AP MLD和non-AP MLD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Multi-link element的幀結構的示意圖; 圖4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Link Identifier element 的幀結構的示意圖; 圖5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AAD的幀結構的示意圖; 圖6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MPDU的幀結構的示意圖; 圖7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8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參與通信的AP MLD、legacy STA和non-AP MLD2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參與通信的AP MLD、non-AP MLD1和non-AP MLD2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參與通信的non-AP MLD1和non-AP MLD2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Wakeup Schedule element的幀結構的示意圖; 圖12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Multi-link element的幀結構的示意圖; 圖13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幀體的幀結構的示意圖; 圖14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TDLS Link Info element的幀結構的示意圖; 圖15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16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17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18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直連鏈路定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9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直連鏈路定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S701、S702:步驟

Claims (25)

  1. 一種直連鏈路建立方法,其中,應用於第一設備,所述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站點STA,所述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所述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二設備與所述第三設備連接,所述第二設備包括多個STA,所述方法包括: 確定至少兩個隧道直連鏈路建立發現請求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包括用於指示所述第三設備中的AP的標識欄位,不同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與所述第三設備中的不同AP一一對應; 發送所述至少兩個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標識欄位為基本服務集識別字BSSID,所述BSSID承載在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的鏈路標識元素欄位。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包括多鏈路元素欄位,所述多鏈路元素欄位包括Type子欄位,所述Type子欄位用於指示隧道直連鏈路建立。
  4. 如請求項1至3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包括多鏈路元素欄位,所述多鏈路元素欄位包括MLD MAC Address欄位,所述MLD MAC Address欄位用於指示第三設備的MAC位址。
  5. 如請求項1至4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設備接收所述第二設備的多個STA中與所述第三設備的AP關聯的STA回饋的隧道直連鏈路建立發現回應TDLS Discovery Response幀。
  6. 如請求項1至5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第三設備的MAC位址與TDLS對等秘鑰TPK綁定。
  7. 一種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其中,應用於第二設備,所述第二設備包括多個站點STA,所述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所述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一設備與所述第三設備連接,所述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STA,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至少兩個隧道直連鏈路建立發現請求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包括用於指示所述第三設備中的AP的標識欄位,不同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與所述第三設備中的不同AP一一對應; 所述第二設備的多個STA中與所述第三設備的AP關聯的STA發送隧道直連鏈路建立發現回應TDLS Discovery Response幀。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標識欄位為基本服務集識別字BSSID,所述BSSID承載在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的鏈路標識元素欄位。
  9. 如請求項7或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包括多鏈路元素欄位,所述多鏈路元素欄位包括Type子欄位,所述Type子欄位用於指示隧道直連鏈路建立。
  10. 如請求項7至9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包括多鏈路元素欄位,所述多鏈路元素欄位包括MLD MAC Address欄位,所述MLD MAC Address欄位用於指示第三設備的MAC位址。
  11. 如請求項7至10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第三設備的MAC位址與TDLS對等秘鑰TPK綁定。
  12. 一種第一設備,其中,所述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站點STA,所述第一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所述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二設備與所述第三設備連接,所述第二設備包括多個STA,所述第一設備包括: 處理單元,用於確定至少兩個隧道直連鏈路建立發現請求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包括用於指示所述第三設備中的AP的標識欄位,不同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與所述第三設備中的不同AP一一對應; 收發單元,用於發送所述至少兩個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第一設備,其中,所述標識欄位為基本服務集識別字BSSID,所述BSSID承載在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的鏈路標識元素欄位。
  14. 如請求項12或13所述的第一設備,其中,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包括多鏈路元素欄位,所述多鏈路元素欄位包括Type子欄位,所述Type子欄位用於指示隧道直連鏈路建立。
  15. 如請求項12至14任一項所述的第一設備,其中,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包括多鏈路元素欄位,所述多鏈路元素欄位包括MLD MAC Address欄位,所述MLD MAC Address欄位用於指示第三設備的MAC位址。
  16. 如請求項12至15任一項所述的第一設備,其中,所述收發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第二設備的多個STA中與所述第三設備的AP關聯的STA回饋的隧道直連鏈路建立發現回應TDLS Discovery Response幀。
  17. 如請求項12至16任一項所述的第一設備,其中,所述第三設備的MAC位址與TDLS對等秘鑰TPK綁定。
  18. 一種第二設備,其中,所述第二設備包括多個站點STA,所述第二設備與第三設備連接,所述第三設備包括多個接入點AP,第一設備與所述第三設備連接,所述第一設備包括一個或多個STA,所述第二設備包括: 收發單元,用於接收至少兩個隧道直連鏈路建立發現請求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包括用於指示所述第三設備中的AP的標識欄位,不同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與所述第三設備中的不同AP一一對應; 所述收發單元還用於所述第二設備的多個STA中與所述第三設備的AP關聯的STA發送隧道直連鏈路建立發現回應TDLS Discovery Response幀。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第二設備,其中,所述標識欄位為基本服務集識別字BSSID,所述BSSID承載在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的鏈路標識元素欄位。
  20. 如請求項18或19所述的第二設備,其中,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包括多鏈路元素欄位,所述多鏈路元素欄位包括Type子欄位,所述Type子欄位用於指示隧道直連鏈路建立。
  21. 如請求項18至20任一項所述的第二設備,其中,所述TDLS Discovery Request幀包括多鏈路元素欄位,所述多鏈路元素欄位包括MLD MAC Address欄位,所述MLD MAC Address欄位用於指示第三設備的MAC位址。
  22. 如請求項18至21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設備的MAC位址與TDLS對等秘鑰TPK綁定。
  23. 一種直連鏈路定址裝置,其中,所述直連鏈路定址裝置包括:處理器,所述處理器與記憶體耦合; 所述記憶體,用於存儲電腦程式; 所述處理器,用於執行所述記憶體中存儲的所述電腦程式,以使得所述直連鏈路定址裝置執行如請求項1-11中任一項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
  24. 一種電腦可讀存儲介質,其中,所述電腦可讀存儲介質包括電腦程式或指令,當所述電腦程式或指令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所述電腦執行如請求項1-11中任一項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
  25.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其中,所述電腦程式產品包括:電腦程式或指令,當所述電腦程式或指令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所述電腦執行如請求項1-11中任一項所述的直連鏈路定址方法。
TW111108654A 2021-03-15 2022-03-09 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及裝置 TWI8052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78095.3A CN115086945A (zh) 2021-03-15 2021-03-15 直连链路寻址方法及装置
CN202110278095.3 2021-03-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9256A true TW202239256A (zh) 2022-10-01
TWI805263B TWI805263B (zh) 2023-06-11

Family

ID=8324584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8654A TWI805263B (zh) 2021-03-15 2022-03-09 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及裝置
TW112117004A TW202337263A (zh) 2021-03-15 2022-03-09 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及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7004A TW202337263A (zh) 2021-03-15 2022-03-09 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及裝置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08113A1 (zh)
EP (1) EP4294064A1 (zh)
JP (1) JP2024511040A (zh)
KR (1) KR20230152764A (zh)
CN (2) CN116405928B (zh)
AU (1) AU2022235791A1 (zh)
BR (1) BR112023018589A2 (zh)
CA (1) CA3213623A1 (zh)
MX (1) MX2023010773A (zh)
TW (2) TWI805263B (zh)
WO (1) WO20221939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620992A (en) * 2022-07-29 2024-01-31 Canon Kk P2P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with multi-link TDLS direct link
GB2624679A (en) * 2022-11-25 2024-05-29 Canon Kk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2P group communication between non-AP multi-link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79104A1 (en) * 2009-09-18 2012-05-3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peer -to -peer direct link communication with network connection
US20130166759A1 (en) * 2011-12-22 2013-06-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of ip address discovery for tunneled direct link setup
US8908862B2 (en) * 2012-04-05 2014-12-09 Stmicroelectronics, Inc.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s for fast session transfer of wireless devices from one frequency band to another
US9699715B2 (en) * 2013-01-09 2017-07-04 Lg Electronics Inc. Discovery method and devi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125652A (zh) * 2013-04-25 2014-10-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链路的建立方法、站点和系统
US20160105850A1 (en) * 2014-10-14 2016-04-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rect link wireless devices with power savings
CN107534604B (zh) * 2015-05-29 2020-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1445431B2 (en) * 2019-07-12 2022-09-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CN113973400A (zh) * 2020-07-24 2022-0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建立直连链路、无线局域网帧发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511040A (ja) 2024-03-12
CN116405928B (zh) 2023-12-29
CA3213623A1 (en) 2022-09-22
BR112023018589A2 (pt) 2023-10-24
AU2022235791A1 (en) 2023-09-21
CN116405928A (zh) 2023-07-07
TW202337263A (zh) 2023-09-16
CN115086945A (zh) 2022-09-20
TWI805263B (zh) 2023-06-11
KR20230152764A (ko) 2023-11-03
EP4294064A1 (en) 2023-12-20
WO2022193945A1 (zh) 2022-09-22
US20240008113A1 (en) 2024-01-04
MX2023010773A (es) 2023-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040639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multi-link peer to peer communication
EP4145947A1 (en) Multi-link tentative associ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EP3018967B1 (en) Setting up a direct link in a peer to peer wireless network
KR101632222B1 (ko)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고속 링크 동기화 방법 및 장치
KR101652449B1 (ko)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연관을 유지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2016035349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ltering-based scanning in wlan system
US11924823B2 (en) Multi-link device association and reassociation
TWI805263B (zh) 直連鏈路定址方法及裝置
CN106028322B (zh) 无线通信的设备、系统和方法
US1053137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4069870A1 (ko)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고속 링크 동기화 방법 및 장치
WO2023036081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TWI820874B (zh) 一種應用於通道直接鏈路建立的傳輸方法及裝置
US20240090056A1 (en) Multi-Access Point Association
TWI817515B (zh) 數據傳輸方法、通信裝置、電腦可讀儲存媒體和晶片
WO2024065461A1 (zh) 多链路通信的方法及设备
US20240089891A1 (en) Multi-Access Point Association
WO2024098796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7692990A (zh) 多接入点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