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73400A - 建立直连链路、无线局域网帧发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建立直连链路、无线局域网帧发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73400A
CN113973400A CN202010725967.1A CN202010725967A CN113973400A CN 113973400 A CN113973400 A CN 113973400A CN 202010725967 A CN202010725967 A CN 202010725967A CN 113973400 A CN113973400 A CN 1139734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rect link
multilink
link
multilink device
dir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2596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桑燃
潘淳
季晨荷
王云贵
江兴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2596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73400A/zh
Priority to EP21846175.4A priority patent/EP4178307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04762 priority patent/WO202201717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973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73400A/zh
Priority to US18/154,220 priority patent/US20230180323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建立直连链路、无线局域网帧发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属于通信领域。所述方法包括:第一多链路设备根据属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设备信息,建立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连接属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中的一个站点和属于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一个站点。本申请能够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吞吐量。

Description

建立直连链路、无线局域网帧发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立直连链路、无线局域网帧发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系统指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不同站点(station,STA)连接起来,构成可以互相通信的网络体系。
在WLAN系统中,各STA包括一个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实体和物理层(physical,PHY)实体。STA可以是接入点(AP)或非AP(non-AP)STA。对于任意两个非AP STA,为了便于说明称该两个非AP STA分别为第一STA和第二STA,通过第一STA包括的一个MAC实体和PHY实体,以及第二STA包括的一个MAC实体和PHY实体,可以在第一STA和第二STA之间建立一条直连链路。第一STA和第二STA可以通过该直连链路进行数据传输。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随着WLAN系统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大幅增加,第一STA和第二STA之间的一条直连链路,已无法满足传输数据的高可靠性和高吞吐量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建立直连链路、无线局域网帧发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吞吐量。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方法,在所述方法中,第一多链路设备根据属于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设备信息,建立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连接属于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中的一个站点和属于第二多链路设备的一个站点。如此实现在两个多链路设备之间建立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两个多链路设备之间可使用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传输数据,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吞吐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属于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包括该多个站点中每个站点的标识和能力信息,从而可以基于该多个站点的标识和能力信息,可以将第一多链路设备的站点与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进行配对,在配对的两个站点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能力相对应,这样可以保证该两端站点能够成功建立一条直连链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该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包括属于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的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由于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包括多个站点的参数,从而支持了在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建立至少一条直连链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由于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以及,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从而支持了在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建立至少一条直连链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还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直连链路确认消息包括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由于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以及,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从而支持了在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建立至少一条直连链路。另外,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直连链路确认消息包括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这样可以确保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建立至少一条直连链路能够被成功建立。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包括属于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的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由于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包括属于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以及,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从而支持了在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建立至少一条直连链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由于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从而支持了在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建立至少一条直连链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多链路设备根据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确定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包括链路标识集合,链路标识集合包括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全部或部分直连链路的标识,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释放所述链路标识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对应的直连链路。如此,可以使用一条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批量释放直连链路,减少了发送消息的数目,以减小对网络资源的占用。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流量指示消息,直连链路流量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第一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第一多链路设备中对应的站点传输的业务流状态,第一直连链路集合包括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如此,可以使用一条直连链路流量指示消息批量通知直连链路在第一多链路设备中对应的站点传输的业务流状态,减少了发送消息的数目,以减小对网络资源的占用。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休眠请求消息,直连链路休眠请求消息包括第二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第二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第一多链路设备中对应的站点的休眠信息,第二直连链路集合包括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如此,可以使用一条直连链路休眠请求消息批量通知直连链路在第一多链路设备中对应的站点的休眠信息,减少了发送消息的数目,以减小对网络资源的占用。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包括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对应的目标信道的标识,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将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所占用的信道分别切换为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对应的目标信道,第三直连链路集合包括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如此,可以使用一条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批量地切换直连链路的信道,减少了发送消息的数目,以减小对网络资源的占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方法,在所述方法中: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第一多链路设备包括一个站点。第一多链路设备根据该多个站点的参数和该一个站点的参数,从该多个站点中选择一个站点。第一多链路设备向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该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待建立的一条直连链路两端的站点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为该一个站点和选择的站点的对应关系。由于第一多链路设备根据该多个站点的参数和该一个站点的参数从该多个站点中选择一个站点,从而使得包括一个站点的第一多链路设备也可以与包括多个站点的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多链路设备根据该多个站点的参数和该一个站点的参数,从该多个站点中选择能力与一个站点的能力相对应的一个站点,这样可以保证该两端的站点能够成功建立一条直连链路。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局域网WLAN帧发送的方法,在所述方法中:第一多链路设备用第一接入点AP接收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的第一WLAN帧,第一AP属于第一多链路设备,第一WLAN帧的发送方地址为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第一WLAN帧的目的地址为站点的地址,第一WLAN帧的接收方地址为第一AP的地址,该站点属于第三多链路设备,该站点不关联所述第一AP,第一多链路设备为接入点多链路设备,第二多链路设备和第三多链路设备为非接入点多链路设备。第一多链路设备用第二AP发送的第二WLAN帧,第二AP属于第三多链路设备,第二WLAN帧的净荷和第一WLAN帧的净荷相同,该站点关联第二AP,第二WLAN帧的发送方地址为第二AP的地址,第二WLAN帧的接收方地址为该站点的地址,第二WLAN帧的源地址为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由于用于接收第一WLAN帧的第一AP和与目的地址对应的站点关联的第二AP不同,第一多链路设备可以确定与该站点关联的第二AP,用第二AP向发送第二WLAN,又由于第二WLAN帧的净荷和第一WLAN帧的净荷相同,从而能够将第一WLAN帧的净荷部分的内容发送给第二多链路设备。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WLAN帧为用于建立第二多链路设备和第三多链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或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所述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的单元。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所述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的单元。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局域网WLAN帧发送的装置,用于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所述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的单元。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其中,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收发器之间可以通过总线系统相连。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一个或多个程序,使得所述装置完成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其中,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收发器之间可以通过总线系统相连。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一个或多个程序,使得所述装置完成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局域网WLAN帧发送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其中,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收发器之间可以通过总线系统相连。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一个或多个程序,使得所述装置完成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当其在多链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多链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实现方式、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包含程序代码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多链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多链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实现方式、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四方面所述的装置、第五方面所述的装置和第六方面所述的装置;或者,所述系统包括:第七方面所述的装置、第八方面所述的装置和第九方面所述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WLAN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链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链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链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链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方法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连链路流量指示消息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连链路休眠消息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应用于WLAN,该WLAN包括多个多链路设备,该多个多链路设备分为两类,第一类的多链路设备为接入点多链路设备,第一类的多链路设备中包括多个AP。第二类的多链路设备为非接入点多链路设备,第二类的多链路设备中包括多个站点。第一类的多链路设备中的任一个AP可以与第二类的多链路设备中的一个站点关联。
可选的,第一类的多链路设备与第二类的多链路设备之间存在至少一条链路,每条链路连接第一类的多链路设备上的一个AP和第二类的多链路设备上的一个站点。每条链路两端的AP和站点之间的关系即为关联。
例如,参见图1,该WLAN包括多链路设备1、多链路设备2和多链路设备3。多链路设备1为接入点多链路设备,即多链路设备1为第一类的多链路设备。多链路设备2和多链路设备3为非接入点多链路设备,即多链路设备2和多链路设备3为第二类的多链路设备。多链路设备1包括AP11、AP12和AP13,多链路设备2包括站点21、站点22和站点23,多链路设备3包括站点31和站点32。
多链路设备1与多链路设备2之间存在三条链路,该三条链路分别为链路41、链路42和链路43。链路41连接多链路设备1上的AP11和多链路设备2上的站点21,链路42连接多链路设备1上的AP12和多链路设备2上的站点22,链路43连接多链路设备1上的AP13和多链路设备2上的站点23。也就是说,AP11与站点21之间关联,AP12与站点22之间关联,AP13与站点23之间关联。
多链路设备1与多链路设备3之间存在两条链路,该两条链路分别为链路44和链路45。链路44连接多链路设备1上的AP11和多链路设备3上的站点31,链路45连接多链路设备1上的AP12和多链路设备3上的站点32。也就是说,AP11与站点31之间关联,AP12与站点32之间关联。
可选的,第一类的多链路设备上的每个AP支持不同的频段,第二类的多链路设备上的每个站点支持不同的频段。
可选的,对于关联的AP和站点,该AP支持的频段和该站点支持的频段相同。
可选的,对于关联的AP和站点,该AP和该站点之间的链路可以在该AP和该站点支持的频段上建立的。
可选的,频段为2.4GHz频段、3.6GHz频段、4.9GHz频段、5GHz频段、60GHz频段或6GHz频段等。
例如,仍以图1为例,多链路设备1中的AP11、AP12和AP13分别对应2.4GHz频段、3.6GHz频段和4.9GHz频段。多链路设备2中的站点21、站点22和站点23分别对应2.4GHz频段、3.6GHz频段和4.9GHz频段。多链路设备3中的站点31和站点32分别对应2.4GHz频段和3.6GHz频段。
AP11和站点21之间的链路41是在2.4GHz频段上建立的链路。AP112和站点22之间的链路42是在3.6GHz频段上建立的链路。AP13和站点23之间的链路43是在4.9GHz频段上建立的链路。AP11和站点31之间的链路44是在2.4GHz频段上建立的链路。AP12和站点32之间的链路42是在3.6GHz频段上建立的链路。
可选的,参见图2或图3,第一类的多链路设备中的每个AP的PHY实体相互独立,以及该每个AP的低MAC实体也相互独立。可选的,参见图2,该每个AP的高MAC实体也相互独立;或者,参见图3,该每个AP共享高MAC实体。
可选的,参见图4或图5,第二类的多链路设备中的每个站点的PHY实体相互独立,以及该每个站点的低MAC实体也相互独立。可选的,参见图4,该每个站点的高MAC实体也相互独立;或者,参见图5,该每个站点共享高MAC实体。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3也可包括一个站点,但多链路设备3支持隧道直连链路机制(tunneled direct-link setup,TDLS)。
参见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WLAN中建立直连链路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WLAN,用于在两个第二类的多链路设备之间建立至少一条直连链路,即在图1所示WLAN中的多链路设备2和多链路设备3之间建立至少一条直连链路。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多链路设备2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TDLS Setup Request),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该多链路设备2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多链路设备3的地址。
多链路设备2中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包括该多个站点中的每个站点的标识和能力信息。即对于该多个站点中的任一个站点,该站点的参数包括该站点的标识和能力信息。
可选的,该站点的标识为该站点的MAC地址或WLAN系统为该站点分配的标识等。
可选的,该站点的能力信息包括该站点支持的频段等。
可选的,该站点的参数还包括与该站点关联的AP的标识,该站点的信道信息等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该站点的信道信息包括该站点的主信道号和带宽大小等。
在本步骤中,多链路设备2通过第一站点向多链路设备1发送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第一站点为多链路设备1中的一个站点。
可选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发送方地址为第一站点的地址,目的地址为多链路设备3的地址,以及,接收方地址为第一AP的地址。第一AP为多链路设备1中的一个AP,第一AP与第一站点关联,即第一AP与第一站点之间存在链路。
可选的,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是一个WLAN帧,该发送方地址、目的地址和接收方地址位于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帧头中。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3的地址可以为多链路设备3的设备地址或第二站点的地址,第二站点为多链路设备3中的一个站点。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3的设备地址为多链路设备3的MAC地址或网际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等。第一站点的地址可以为第一站点的MAC地址或IP地址等。第二站点的地址可以为第二站点的MAC地址或IP地址。第一AP的地址可以为第一AP的MAC地址或IP地址等。
可选的,属于多链路设备2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可以位于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净荷中。
可选的,在发送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之前,多链路设备2可以从上层应用中获取多链路设备3的地址。例如,该多链路设备2可以通过输入界面,获取被输入到该输入界面的多链路设备3的地址。再如,该多链路设备2可以通过扫码应用,扫描包括多链路设备3的地址的图形码,得到多链路设备3的地址。
可选的,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待建立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待建立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是多链路设备2和多链路设备3之间待建立的直连链路。对于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任一个直连链路,位于该直连链路一端的站点为多链路设备2中的一个站点,位于该直连链路另一端的站点为多链路设备3中的一个站点。该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包括位于该直连链路一端站点的参数和位于该直连链路另一端站点的标识。
可选的,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能力相对应。所谓两端站点的能力相对应是指两端站点的能力重叠,例如,对于任一条直连链路,该一条直连链路的一端站点支持的频段与该一条直连链路的另一端站点支持的频段相同或或支持的频段存在重叠。或者,该一条直连链路的一端站点支持的协议号与该一条直连链路的另一端站点支持的协议号存在交集。
例如,参见图1,假设待建立的直连链路包括多链路设备2中的站点21和多链路设备3中的站点31之间的直连链路1和多链路设备2中的站点22和多链路设备3中的站点32之间的直连链路2。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直连链路1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和直连链路2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直连链路1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包括站点21的参数和站点31的标识,直连链路2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包括站点22的参数和站点32的标识。
可选的,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的情况下,多链路设备2还获取多链路设备3中的至少一个站点的参数,根据多链路设备2中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多链路设备3中的至少一个站点的参数,确定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2可以通过设备发现过程,获取多链路设备3中的至少一个站点的参数,设备发现过程的详细实现,将在后续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在此先不详细介绍。
可选的,在本步骤中,提供了如下两种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结构。该两种结构分别为:
参见图7所示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第一种结构,在第一种结构中,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净荷包括类别(Category)字段、TDLS行为(TDLS Action)字段、会话令牌(Dialog Token)字段、能力(Capability)字段,业务标识映射(traffic identifier,TIDMapping)字段,极高吞吐量能力(extremely high throughput capability,EHTCapability)字段和多链路元素(multiple link element,MLE)字段等。
TID Mapping字段,EHT Capability字段为新增字段。
TID Mapping字段和EHT Capability字段包括第一站点的参数。可选的,TIDMapping字段包括第一站点的标识,EHT Capability字段包括第一站点的能力信息。
在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的情况下,第一站点是一条直连链路的一端站点,该TID Mapping字段还包括该一条直连链路的另一端站点的标识。该一条直连链路的另一端站点为多链路设备3中的站点。
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MLE字段包括该多个站点中除第一站点之外的每个其他站点的参数。
图7所示的第一种结构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是在目前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基础上增加MLE字段得到的。
仍参见图7,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MLE字段包括元素标识(Element ID)字段、长度(Length)字段、共同信息(Common Info)字段和每个其他站点对应的链路(Link)字段。其中,Element ID字段包括该MLE字段的标识,Length字段包括该MLE字段的长度,CommonInfo字段包括每个其他站点的参数中的共同信息。对于每个其他站点,该其他站点对应的Link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参数中除该共同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
可选的,在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的情况下,该其他站点是一条直连链路的一端站点,该其他站点对应的Link字段还包括位于该一条直连链路的另一端站点的标识。
仍参见图7,该其他站点对应的Link字段包括链路标识(Link ID)字段,Capability字段,TID Mapping字段和EHT Capability字段。Link ID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标识,Capability字段,TID Mapping字段和EHT Capability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其他参数。可选的,TID Mapping字段还包括该一条直连链路的另一端站点的标识。
参见图8所示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第二种结构,在第二种结构中,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多链路设备2中的该多个站点中的每个站点对应的链路信息(LinkInfo)字段,每个站点对应的Link Info字段分别包括每个站点的参数。
可选的,在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的情况下,对于该多个站点中的每个站点,该站点为一条直连链路的一端站点,该站点对应的Link Info字段还包括该条直连链路的另一端站点的标识。
可选的,参见图8,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还包括链路请求(Requested Link)字段,该Requested Link字段包括多链路设备2中的需要建立直连链路的站点对应的link字段的标识。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2执行本步骤之前,通过设备发现过程发现多链路设备3。该设备发现过程包括如下11至15的步骤,分别为。
步骤11:多链路设备2向多链路设备1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TDLSDiscovery Request),该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包括属于多链路设备2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多链路设备3的地址。
可选的,对于多链路设备2的多个站点中的每个站点,在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中该站点的参数还可以包括辅助信息。该辅助信息包括该站点的信标间隔等。
在本步骤中,多链路设备2通过第一站点向多链路设备1发送该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第一站点为多链路设备1中的一个站点。
可选的,该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是一个WLAN帧,该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发送方地址为第一站点的地址,目的地址为多链路设备3的地址,接收方地址为第一AP的地址。
发送方地址、目的地址和接收方地址均位于该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帧头中。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3的地址可以为多链路设备3的设备地址或第二站点的地址。
例如,参见图1,多链路设备2通过站点21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站点21即为第一站点。该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发送方地址为站点11的地址,接收方地址为AP11的地址,目的地址为站点31的地址,站点31为第二站点。
可选的,在本步骤中,提供了如下两种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结构。该两种结构分别为:
参见图9所示的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第一种结构,在第一种结构中,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净荷包括Category字段、TDLS Action字段、Dialog Token字段、链路标识(Link Identifier)字段和MLE字段。
Category字段、TDLS Action字段、Dialog Token字段和Link Identifier字段包括第一站点的参数,MLE字段包括该多个站点中除第一站点之外的每个其他站点的参数。
图9所示的第一种结构的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是在目前的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基础上增加MLE字段得到的。
仍参见图9,MLE字段包括Element ID字段、Length字段、Common Info字段和每个其他站点对应的Link字段。其中,Element ID字段包括MLE字段的标识、Length字段包括MLE字段的长度,Common Info字段包括每个其他站点的参数中的共同信息。对于每个其他站点,该其他站点对应的Link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参数中除该共同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
仍参见图9,该其他站点对应的Link字段包括Link ID字段,基本服务集标识(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y,BSSID)字段,信道信息(Channel Information)字段,辅助信息(Assisted Information)字段和站点媒体介质控制(STA MAC)字段。Link ID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标识,BSSID字段包括与该其他站点关联的AP的标识,Channel Information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信道信息,Assisted Information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辅助信息,STA MAC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MAC地址。
参见图10所示的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第二种结构,在第二种结构中,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净荷包括Category字段、TDLS Action字段、Dialog Token字段、LinkIdentifier字段和至少一个多频段(Multi-band)字段。
Category字段、TDLS Action字段、Dialog Token字段和Link Identifier字段包括第一站点的参数。对于该多个站点中除第一站点之外的每个其他站点,该其他站点对应一个Multi-band字段,该其他站点对应的Multi-band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参数。
该其他站点对应的Multi-band字段中包括频段标识值(Band ID value)字段,该Band ID value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主信道号,该主信道号用于标识该其他站点占用的信道。其中,目前还没有6GHz频段对应的主信道号。在本申请实施例定义了6GHz频段对应的主信道号。
例如,参见下表1,Band ID value字段的不同取值代表不同的主信道号,每个主信道号用于标识一种信道,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定义了6GHz频段对应的主信道号为6。
表1
Band ID value(主信道号) 信道(频段)
0 TV white spaces
1 Sub-1GHz
2 2.4GHz
3 3.6GHz
4 4.9和5GHz
5 60GHz
6 6GHz
步骤12:多链路设备1用第一AP接收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用第二AP向多链路设备3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
第一AP和第二AP均为多链路设备1中的AP。第一AP与第一站点关联,第二AP与多链路设备3中的一个站点关联。
多链路设备1用第二AP发送的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净荷和用第一AP接收的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净荷相同。用第二AP发送的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发送方地址为第二AP的地址、接收方地址为与第二AP关联的站点的地址,源地址为多链路设备1的地址(多链路设备1的设备地址或第一站点的地址)。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1接收的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目的地址有如下两种情况,该两种情况分别为:
第一种情况,多链路设备1接收的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目的地址为第二站点的地址,第二AP可能是与第二站点关联的AP,也可能不是与第二站点关联的AP。第一AP和第二AP可能为同一AP,也可能为不同AP。
在第一种情况下,本步骤可以为:多链路设备1用与第一站点关联的第一AP接收该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根据第二站点的地址确定第二AP,用第二AP向多链路设备3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1可以通过如下三种方式,确定第二AP。该三种方式分别为:
第一种方式,多链路设备1根据第二站点的地址选择与第二站点关联的一个AP作为第二AP。
例如,参见图1,多链路设备1用AP11接收多链路设备2用第一站点21发送的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该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目的地址为站点31的地址,即站点31为第二站点。多链路设备1选择与第二站点31关联的AP11作为第二AP,用第二AP11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
第二种方式,多链路设备1确定与第一站点关联的AP和与第二站点关联的AP是否为同一AP,如果是同一个AP,则选择该AP为作为第二AP。即选择同时与第一站点和第二站点关联的AP作为第二AP。
例如,参见图1,多链路设备1用AP11接收多链路设备2用第一站点21发送的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该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目的地址为站点31的地址,即站点31为第二站点。多链路设备1确定与第一站点21关联的AP1和与第二站点31关联的AP11为同一AP,选择AP11作为第二AP,用第二AP11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
第三种方式,多链路设备1选择同时与多链路设备2中的一个站点和与多链路设备3中的一个站点关联的AP作为第二AP。
在第三种方式中,第二AP可能与第一AP相同或不同。例如,仍参见图1,多链路设备1用AP11接收多链路设备2用第一站点21发送的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选择同时与多链路设备2中的站点21和多链路设备3中的站点31关联的AP11作为第二AP,或者,选择同时与多链路设备2中的站点22和多链路设备3中的站点32关联的AP12作为第二AP。
第二种情况,多链路设备1接收的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目的地址为多链路设备3的设备地址,第一AP和第二AP可能为同一AP,也可能为不同AP。
在第二种情况下,本步骤可以为:多链路设备1根据多链路设备3的设备地址,确定与多链路设备3中的每个站点关联的AP,从确定的AP中选择一个AP作为第二AP,通过第二AP向多链路设备3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
可选的,在确定的AP中包括与第一站点关联的AP,多链路设备1从确定的AP中选择与第一站点关联的AP作为第二AP。在确定的AP中不包括与第一站点关联的AP,则从确定的AP中随机选择一个AP、选择负载最小的AP或选择空闲网络资源最多的AP作为第二AP。
步骤13:多链路设备3接收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向多链路设备1发送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TDLS Discovery Response)。
可选的,该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包括属于多链路设备3中的至少一个站点的参数。
在本步骤中,多链路设备3用与第二AP关联的第二站点接收的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用第二站点发送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
可选的,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为一个WLAN帧,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的帧头包括发送方地址为第二站点的地址,接收方地址为与第二站点关联的第二AP的地址,目的地址为第一站点的地址。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3也可以直接向多链路设备1发送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这样不需要执行步骤14,直接执行步骤15。
可选的,在该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包括属于多链路设备3中的至少一个站点的参数的情况下,可以在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中增加MLE字段,该MLE字段包括属于多链路设备3中的至少一个站点的参数。
参见图11所示的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的结构,该MLE字段包括Element ID字段、Length字段、Common Info字段和该至少一个站点中的每个站点对应的Link字段。
Element ID字段包括MLE字段的标识,Length字段包括MLE字段的长度,CommonInfo字段包括该至少一个站点中的每个站点的参数中的共同信息,每个站点对应的Link字段分别包括每个站点的参数中除该共同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
步骤14:多链路设备1接收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向多链路设备2发送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1向多链路设备2发送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的详细实现过程,可以参见上述步骤12中,多链路设备1向多链路设备3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详细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步骤15:多链路设备2接收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
在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包括多链路设备3中的至少一个站点的参数的情况下,多链路设备2从该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中获取多链路设备3中的至少一个站点的参数。
步骤102:多链路设备1用第一AP接收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用第二AP向多链路设备3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
多链路设备1用第二AP发送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净荷和用第一AP接收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净荷相同。用第二AP发送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发送方地址为第二AP的地址、接收方地址为与第二AP关联的第二站点的地址,源地址为多链路设备1的地址(多链路设备1的设备地址或第一站点的地址)。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1向多链路设备3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详细实现过程,可以参见上述步骤12中,多链路设备1向多链路设备3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详细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步骤103:多链路设备3接收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发送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该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3用第二站点发送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该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的发送方地址为第二站点的地址,目的地址为第一站点的地址,接收方地址为第二AP地址。
在本步骤中,可以通过如下三种方式来实现,该三种方式分别为:
方式一,在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该多链路设备2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多链路设备3的地址的情况下,多链路设备3根据多链路设备2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多链路设备3的至少一个站点的参数,确定多链路设备2和多链路设备3之间待建立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发送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该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对于多链路设备3中的每个站点,多链路设备3根据该站点的参数和多链路设备2中的多个站点的参数,从多链路设备2中的多个站点中选择一个站点,从而得到一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为该站点和选择的站点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3根据多链路设备2中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该站点的参数,从多链路设备2中的多个站点中选择能力与该站点的能力相对应的一个站点。
可选的,在本步骤中,多链路设备3中可能只有一个站点,该直连链路响应消息包括一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或者,多链路设备3中可能有多个站点,该真连链路响应消息包括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该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还包括多链路设备3中的站点的参数。
可选的,该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包括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同意指示。
可选的,在本步骤中,提供了如下两种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的结构。该两种结构分别为:
参见图12所示的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的第一种结构,在第一种结构中,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的净荷包括Category字段、TDLS Action字段、状态码(Status Code)字段、Dialog Token字段,Capability字段,TID Mapping字段,EHT Capability字段和MLE字段。
Status Code字段包括第二站点对应的直连链路的同意指示,第二站点是该直连链路的一端站点。TID Mapping字段,EHT Capability字段包括第二站点的参数和该直连链路的另一端站点的标识。
MLE字段包括多链路设备3中的至少一个站点中除第二站点之外的每个其他站点的参数,每个其他站点对应的直连链路的同意指示和另一端站点的标识。
图12所示的第一种结构的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是在目前的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的基础上增加MLE字段得到的。
仍参见图12,MLE字段包括Element ID字段、Length字段、Common Info字段和每个其他站点对应的Link字段。其中,Element ID字段包括该MLE字段的标识,Length字段包括该MLE字段的长度,Common Info字段包括每个其他站点的参数中的共同信息。对于每个其他站点,该其他站点对应一条直连链路,该其他站点是该直连链路的一端站点,该其他站点对应的Link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参数中除该共同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该直连链路的同意指示和该直连链路的另一端站点的标识。
仍参见图12,该其他站点对应的Link字段包括Link ID字段,Status Code字段,Capability字段,TID Mapping字段和EHT Capability字段。Link ID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标识,Status Code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对应的直连链路的同意指示,Capability字段,TID Mapping字段和EHT Capability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其他参数和该直连链路的另一端站点的标识。
参见图13所示的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的第二种结构,在第二种结构中,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Status Code字段、多链路设备3中的该至少一个站点中的每个站点对应的Link Info字段和链路响应(Responded Links)字段。该Status Code字段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该对于每个站点,该站点对应一条直连链路,该站点为该直连链路的一端站点,该站点对应的Link Info字段分别包括该站点的参数和该直连链路的另一端站点的标识。Responded Links字段包括成功建立直连链路的站点对应的Link Info字段的标识。
方式二,在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该多链路设备2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多链路设备3的地址的情况下,多链路设备3发送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该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多链路设备3中的站点的参数。
方式三,在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待建立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的情况下,多链路设备3根据该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确定同意建立每条直连链路,发送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该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
在方式三中,多链路设备3根据该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确定同意建立每条直连链路后,完成建立多链路设备2和多链路设备3之间的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
步骤104:多链路设备1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向多链路设备2发送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1向多链路设备2发送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的详细实现过程,可以参见上述步骤12中,多链路设备1向多链路设备3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详细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步骤105:多链路设备2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发送直连链路确认消息。
多链路设备2发送直连链路确认消息是可选的操作,即多链路设备2可以发送直连链路确认消息,也可以不发送直连链路确认消息。详细说明如下:
可选的,在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是多链路设备3采用上述方式一发送的情况,该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多链路设备2基于该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确定该每条直连链路,完成建立该每条直连链路。
可选的,在此情况下,多链路设备2还可向多链路设备3发送直连链路确认消息,该直连链路确认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该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在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是多链路设备3采用上述方式二发送的情况,该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多链路设备3中的站点的参数。多链路设备2根据多链路设备2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多链路设备3的站点的参数,确定多链路设备2和多链路设备3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发送直连链路确认消息,该直连链路确认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在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是多链路设备3采用上述方式三发送的情况,该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在此情况下,多链路设备2中已保存有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完成建立该每条直连链路。
可选的,在此情况下,多链路设备2还可向多链路设备3发送直连链路确认消息,该直连链路确认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该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2用第一站点发送该直连链路确认消息,该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的发送方地址为第一站点的地址,目的地址为多链路设备3的地址以及接收方地址为第一AP的地址。
可选的,该直连链路确认消息为一个WLAN帧,发送方地址、目的地址和接收方地址位于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的帧头,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该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位于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的净荷。
可选的,在本步骤中,提供了如下两种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的结构。该两种结构分别为:
参见图14所示的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的第一种结构,在第一种结构中,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的净荷包括Category字段、TDLS Action字段、Status Code字段、Dialog Token字段,Capability字段,TID Mapping字段,EHT Operation字段和MLE字段。
Status Code字段包括第一站点对应的直连链路的同意指示,第一站点是该直连链路的一端站点。TID Mapping字段,EHT Operation字段包括第一站点的参数和该直连链路的另一端站点的标识。
MLE字段包括多链路设备2中的至少一个站点中除第一站点之外的每个其他站点的参数,每个其他站点对应的直连链路的同意指示和另一端站点的标识。该至少一个站点均是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一端站点。
图14所示的第一种结构的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是在目前的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的基础上增加MLE字段得到的。
仍参见图14,MLE字段包括Element ID字段、Length字段、Common Info字段和每个其他站点对应的Link字段。其中,Element ID字段包括该MLE字段的标识,Length字段包括该MLE字段的长度,Common Info字段包括每个其他站点的参数中的共同信息。对于每个其他站点,该其他站点对应一条直连链路,该其他站点是该直连链路的一端站点,该其他站点对应的Link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参数中除该共同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该直连链路的同意指示和该直连链路的另一端站点的标识。
仍参见图14,该其他站点对应的Link字段包括Link ID字段,Status Code字段,TID Mapping字段和极高吞吐量操作(EHT Operation)字段。Link ID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标识,Status Code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对应的直连链路的同意指示,TID Mapping字段和EHT Operation字段包括该其他站点的其他参数和该直连链路的另一端站点的标识。
参见图15所示的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的第二种结构,在第二种结构中,直连链路确认消息包括Status Code字段、多链路设备2中的该多个站点中的每个站点对应的LinkInfo字段和链路确认(Confirm Links)字段。该Status Code字段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对于每个站点,该站点对应一条直连链路,该站点为该直连链路的一端站点,该站点对应的Link Info字段分别包括该站点的参数和该直连链路的另一端站点的标识。ConfirmLinks字段包括需要确认的站点对应的Link Info字段的标识。
可选的,在多链路设备2用第一站点发送直连链路确认消息后,多链路设备1用第一AP接收直连链路确认消息,向多链路设备3发送直连链路确认消息。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1用第二AP发送的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的净荷和用第一AP接收的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的净荷相同。用第二AP发送的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的发送方地址为第二AP的地址、接收方地址为与第二AP关联的站点的地址,源地址为多链路设备1的地址(多链路设备1的设备地址或第一站点的地址)。多链路设备3接收到直连链路确认消息后,完成多链路设备2与多链路设备3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的建立过程。
其中,多链路设备2和多链路设备3之间还可能传输其他WLAN帧,例如普通数据帧。普通数据帧的帧头结构和上述传输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和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帧头结构相同。传输其他WLAN帧的过程与上述传输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和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等WLAN帧的过程相同。
可选的,在建立完多链路设备2和多链路设备3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后,多链路设备2和多链路设备3可以使用任一条直连链路来传输消息。传输的消息可以为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TDLS Setup TearDown),直连链路流量指示信息(TDLS Peer TrafficIndication)、直连链路休眠请求消息(TDLS Peer PSM Request)和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TDLS Channel Switch Request)等中的至少一个。接下来对该几个消息分别一一说明。
对于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多链路设备2使用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释放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在实现时:
多链路设备2确定链路标识集合,该链路标识集合包括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全部或部分直连链路的标识,链路标识集合中的每个标识对应的直连链路为待释放的直连链路。多链路设备2使用一条直连链路发送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该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包括该链路标识集合。多链路设备3释放该链路标识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对应的直连链路。
可选的,参见图16所示的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的结构,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包括Category字段和链路标识集合中的每个标识对应的Link Information字段,每个标识对应的Link Information字段分别包括每个标识。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3也可以释放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实现过程可以参见多链路设备2的实现过程,就不再详细说明。
对于直连链路流量指示消息,多链路设备2使用直连链路流量指示信息,向多链路设备3通知第一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多链路设备2中对应的站点的业务流状态,第一直连链路集合包括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在实现时:
多链路设备2通过一条直连链路发送直连链路流量指示消息,该直连链路流量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第一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多链路设备2中对应的站点传输的业务流状态。多链路设备3接收直连链路流量指示消息,从该直连链路流量指示信息中提取每条直连链路在多链路设备2中对应的站点传输的业务流状态,便可得知第一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多链路设备2中对应的站点的业务流状态。
可选的,参见图17所示的直连链路流量指示消息的结构,直连链路流量指示消息包括Category字段和第一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对应的Link Information字段。对于第一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该直连链路对应的Link Information字段分别包括该直连链路的标识和该直连链路在多链路设备2中对应的站点传输的业务流状态。
可选的,仍参数图17,该直连链路对应的Link Information字段包括LinkIdentify字段、PTI Control字段和TPU Buffer Status字段,Link Identify字段包括该直连链路的标识,TPU Buffer Status字段包括该直连链路在多链路设备2中对应的站点传输的业务流状态。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3也可以向多链路设备2通知第一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多链路设备3中对应的站点的业务流状态,实现过程可以参见多链路设备2的实现过程,就不再详细说明。
对于直连链路休眠请求消息,多链路设备2使用直连链路休眠请求信息,向多链路设备3通知第二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多链路设备2中对应的站点的休眠信息,第二直连链路集合包括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在实现时:
多链路设备2通过一条直连链路发送直连链路休眠请求消息,该直连链路休眠请求消息包括第二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第二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多链路设备2中对应的站点的休眠信息。多链路设备3接收该直连链路休眠请求消息,根据第二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第二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多链路设备2中对应的站点的休眠信息,确定第二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多链路设备2中对应的站点的休眠时间,如此在每条直连链路在多链路设备2中对应的站点的休眠时间,分别停止在每条直连链路上传输数据。
可选的,参见图18所示的直连链路休眠消息的结构,直连链路休眠消息包括Category字段和第二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对应的Link Information字段。对于第二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该直连链路对应的Link Information字段分别包括该直连链路的标识和该直连链路在多链路设备2中对应的站点的休眠信息。
可选的,仍参数图18,该直连链路对应的Link Information字段包括LinkIdentify字段和休眠时间(Wake up Schdule)字段,Link Identify字段包括该直连链路的标识,Wake up Schdule字段包括该直连链路在多链路设备2中对应的站点的休眠时间。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3也可以向多链路设备2通知第二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多链路设备3中对应的站点的休眠信息,实现过程可以参见多链路设备2的实现过程,就不再详细说明。
对于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多链路设备2使用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求信息,切换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当前占用的信道,第三直连链路集合包括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在实现时:
多链路设备3确定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切换后的目标信道,使用一条直连链路发送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该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包括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对应的目标信道的标识。多链路设备3接收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将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所占用的信道分别切换为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对应的目标信道。
可选的,参见图19所示的直连链路切换请求消息的结构,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包括Category字段和第三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对应的Link Information字段。对于第三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该直连链路对应的Link Information字段分别包括该直连链路的标识和该直连链路对应的目标信道的标识。
可选的,仍参数图19,该直连链路对应的Link Information字段包括LinkIdentify字段和休眠时间(Channel Switch Timing)字段,Link Identify字段包括该直连链路的标识,Channel Switch Timing字段包括该直连链路对应的目标信道的标识。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3也可以切换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当前占用的信道,实现过程可以参见多链路设备2的实现过程,就不再详细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链路设备2发送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该多链路设备2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多链路设备3的地址。多链路设备3接收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向多链路设备2发送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以实现在多链路设备2和多链路设备3之间建立至少一条直连链路。这样,多链路设备2和多链路设备3之间使用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来传输数据,从而提高了传输数据的可靠性和吞吐量。
参见图2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200,所述装置200可以部署在上述图1或图6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多链路设备2,包括:
处理单元201,用于根据属于所述装置200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设备信息,建立所述装置200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连接属于所述装置200的多个站点中的一个站点和属于第二多链路设备的一个站点。
可选的,属于所述装置200的该多个站点的参数包括该多个站点中每个站点的标识和能力信息。
可选的,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能力相对应。
可选的,所述装置200还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202,用于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包括属于所述装置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第一接收单元203,用于接收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的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
可选的,第一发送单元202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的详细实现过程,可以参见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11中的相关内容,以及第一接收单元203接收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的详细实现过程,可以参见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15中的相关内容。
可选的,所述装置200还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204,用于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所述装置200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第二接收单元205,用于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该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第二发送单元204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详细实现过程,可以参见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101中的相关内容,以及第二接收单元205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的详细实现过程,可以参见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105中的相关内容。
可选的,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还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
可选的,所述装置200还包括:
第三发送单元206,用于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所述装置200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第三接收单元207,用于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该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
第三发送单元206,还用于发送直连链路确认消息,该直连链路确认消息包括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所述装置200还包括:
第四发送单元208,用于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该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包括属于所述装置200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第四接收单元209,用于接收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的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该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
可选的,第四发送单元208,还用于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第四接收单元209,还用于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该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
可选的,第四发送单元208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的详细实现过程,可以参见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101中的相关内容,以及第四接收单元209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的详细实现过程,可以参见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105中的相关内容。
可选的,处理单元201,还用于:
根据所述装置200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确定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所述装置200还包括:
第五发送单元210,用于发送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该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包括链路标识集合,该链路标识集合包括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全部或部分直连链路的标识,该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释放该链路标识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对应的直连链路。
可选的,所述装置200还包括:
第六发送单元211,用于发送直连链路流量指示消息,该直连链路流量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第一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所述装置200中对应的站点传输的业务流状态,第一直连链路集合包括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
可选的,所述装置200还包括:
第七发送单元212,用于发送直连链路休眠请求消息,该直连链路休眠请求消息包括第二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第二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所述装置200中对应的站点的休眠信息,第二直连链路集合包括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
可选的,所述装置200还包括:
第八发送单元213,用于发送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该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包括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对应的目标信道的标识,该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将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所占用的信道分别切换为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对应的目标信道,第三直连链路集合包括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发送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所述装置中的多个站点的参数,使得处理单元建立所述装置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连接属于所述装置的多个站点中的一个站点和属于第二多链路设备的一个站点。如此实现在两个多链路设备之间建立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两个多链路设备之间可使用该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传输数据,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吞吐量。
参见图2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300,所述装置300可以部署在图1或图6所示实施例中的多链路设备3中,包括:
接收单元301,用于接收来自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该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所述装置300包括一个站点;
处理单元302,用于根据该多个站点的参数和该一个站点的参数,从该多个站点中选择一个站点;
发送单元303,用于向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该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待建立的一条直连链路两端的站点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为该一个站点和选择的站点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处理单元302选择站点的详细实现过程,可以参见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103中的相关内容。
可选的,处理单元302,用于根据该多个站点的参数和该一个站点的参数,从该多个站点中选择能力与该一个站点的能力相对应的一个站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单元接收来自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所述装置包括一个站点。处理单元根据该多个站点的参数和该一个站点的参数,从该多个站点中选择一个站点。发送单元向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该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待建立的一条直连链路两端的站点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为该一个站点和选择的站点的对应关系。由于处理单元根据该多个站点的参数和该一个站点的参数从该多个站点中选择一个站点,从而使得包括一个站点的所述装置也可以与包括多个站点的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参见图2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局域网WLAN帧发送的装置400,所述装置400可以部署在图1或图6所示实施例中的多链路设备1中,包括:
接收单元401,用于用第一接入点AP接收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的第一WLAN帧,第一AP属于所述装置400,第一WLAN帧的发送方地址为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第一WLAN帧的目的地址为站点的地址,第一WLAN帧的接收方地址为第一AP的地址,该站点属于第三多链路设备,该站点不关联第一AP,所述装置400为接入点多链路设备,第二多链路设备和第三多链路设备为非接入点多链路设备;
发送单元402,用于用第二AP发送的第二WLAN帧,第二AP属于第三多链路设备,第二WLAN帧的净荷和第一WLAN帧的净荷相同,该站点关联第二AP,第二WLAN帧的发送方地址为第二AP的地址,第二WLAN帧的接收方地址为该站点的地址,第二WLAN帧的源地址为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可选的,所述装置400还包括处理单元403,处理单元403用于确定与该站点关联的第二AP。
可选的,第一WLAN帧为用于建立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三多链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或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用于接收第一WLAN帧的第一AP和与目的地址对应的站点关联的第二AP不同,处理单元可以确定与该站点关联的第二AP,发送单元用第二AP向发送第二WLAN,又由于第二WLAN帧的净荷和第一WLAN帧的净荷相同,从而能够将第一WLAN帧的净荷部分的内容发送给第二多链路设备。
参见图2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500示意图。该装置500可以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多链路设备2。该装置5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501,内部连接502,存储器503以及至少一个收发器504。
该装置500是一种硬件结构的装置,可以用于实现图20所述的装置200中的功能模块。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图20所示的装置200中的处理单元201可以通过该至少一个处理器501调用存储器503中的代码来实现,图20所示的装置200中的第一发送单元202、第一接收单元203、第二发送单元204、第二接收单元205、第三发送单元906、第三接收单元207、第四发送单元208、第四接收单元209、第五发送单元210、第六发送单元211、第七发送单元212和第八发送单元213通过该收发器504来实现。
可选的,该装置500还可用于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配置设备的功能。
可选的,上述处理器5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上述内部连接502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可选的,内部连接502为单板或总线等。
上述收发器504,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
上述存储器5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5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5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501用于执行存储器5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以及配合至少一个收发器504,从而使得该装置500实现本专利方法中的功能。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5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23中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该装置50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23中的处理器501和处理器507。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参见图2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600示意图。该装置600可以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多链路设备3。该装置6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601,内部连接602,存储器603以及至少一个收发器604。
该装置600是一种硬件结构的装置,可以用于实现图21所述的装置300中的功能模块。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图21所示的装置300中的处理单元302可以通过该至少一个处理器601调用存储器603中的代码来实现,图21所示的装置300中的接收单元301和发送单元303可以通过该收发器604来实现。
可选的,该装置600还可用于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配置设备的功能。
可选的,上述处理器6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上述内部连接602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可选的,内部连接602为单板或总线等。
上述收发器604,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
上述存储器6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6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6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601用于执行存储器6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以及配合至少一个收发器604,从而使得该装置600实现本专利方法中的功能。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6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24中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该装置60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24中的处理器601和处理器607。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参见图2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局域网WLAN帧发送的装置700示意图。该装置700可以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多链路设备1。该装置7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701,内部连接702,存储器703以及至少一个收发器704。
该装置700是一种硬件结构的装置,可以用于实现图22所述的装置400中的功能模块。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图22所示的装置400中的处理单元403可以通过该至少一个处理器701调用存储器703中的代码来实现,图22所示的装置400中的接收单元401和发送单元402可以通过该收发器704来实现。
可选的,该装置700还可用于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配置设备的功能。
可选的,上述处理器7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上述内部连接702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可选的,内部连接702为单板或总线等。
上述收发器704,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
上述存储器7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7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7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701用于执行存储器7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以及配合至少一个收发器704,从而使得该装置700实现本专利方法中的功能。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7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25中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该装置70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25中的处理器701和处理器707。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如图19所述的装置200、如图20所述的装置300和如图21所述的装置400;或者,所述系统包括:如图22所述的装置500、如图23所述的装置600和如图24所述的装置700。
如图19所述的装置200或如图22所述的装置500可以为多链路设备2,如图20所述的装置300或如图23所述的装置600可以为多链路设备3,如图21所述的装置400或如图24所述的装置700可以为多链路设备1。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Claims (37)

1.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多链路设备根据属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设备信息,建立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连接属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中的一个站点和属于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一个站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属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的所述多个站点的参数包括所述多个站点中每个站点的标识和能力信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能力相对应。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包括属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的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根据属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设备信息,建立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包括: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根据属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设备信息,建立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包括: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确认消息,所述直连链路确认消息包括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8.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包括属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的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所述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包括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根据属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设备信息,建立所述第一STA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STA多链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包括: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确定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包括链路标识集合,所述链路标识集合包括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全部或部分直连链路的标识,所述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指示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释放所述链路标识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对应的直连链路。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流量指示消息,所述直连链路流量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所述第一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中对应的站点传输的业务流状态,所述第一直连链路集合包括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休眠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休眠请求消息包括第二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中对应的站点的休眠信息,所述第二直连链路集合包括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包括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所述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对应的目标信道的标识,所述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指示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将所述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所占用的信道分别切换为所述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对应的目标信道,所述第三直连链路集合包括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
15.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包括一个站点;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根据所述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一个站点的参数,从所述多个站点中选择一个站点;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向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待建立的一条直连链路两端的站点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为所述一个站点和所述选择的站点的对应关系。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所述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一个站点的参数,从所述多个站点中选择一个站点,包括: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根据所述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一个站点的参数,从所述多个站点中选择能力与所述一个站点的能力相对应的一个站点。
17.一种无线局域网WLAN帧发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多链路设备用第一接入点AP接收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的第一WLAN帧,所述第一AP属于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所述第一WLAN帧的发送方地址为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所述第一WLAN帧的目的地址为站点的地址,所述第一WLAN帧的接收方地址为所述第一AP的地址,所述站点属于第三多链路设备,所述站点不关联所述第一AP,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为接入点多链路设备,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三多链路设备为非接入点多链路设备;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用第二AP发送的第二WLAN帧,所述第二AP属于所述第三多链路设备,所述第二WLAN帧的净荷和所述第一WLAN帧的净荷相同,所述站点关联所述第二AP,所述第二WLAN帧的发送方地址为所述第二AP的地址,所述第二WLAN帧的接收方地址为所述站点的地址,所述第二WLAN帧的源地址为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WLAN帧为用于建立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三多链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或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
19.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属于所述装置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第二多链路设备的设备信息,建立所述装置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连接属于所述装置的多个站点中的一个站点和属于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一个站点。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属于所述装置的所述多个站点的参数包括所述多个站点中每个站点的标识和能力信息。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能力相对应。
22.如权利要求19至2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包括属于所述装置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的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
23.如权利要求19至22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所述装置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
25.如权利要求19至22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所述装置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
所述第三发送单元,还用于发送直连链路确认消息,所述直连链路确认消息包括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26.如权利要求19至2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包括属于所述装置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第四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的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所述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包括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发送单元,还用于发送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所述第四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同意建立直连链路指示。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根据所述装置的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站点的参数,确定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每条直连链路两端站点的对应关系。
29.如权利要求19至2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包括链路标识集合,所述链路标识集合包括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全部或部分直连链路的标识,所述直连链路释放请求消息指示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释放所述链路标识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对应的直连链路。
30.如权利要求19至29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六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直连链路流量指示消息,所述直连链路流量指示信息包括第一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所述第一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所述装置中对应的站点传输的业务流状态,所述第一直连链路集合包括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
31.如权利要求19至30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七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直连链路休眠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休眠请求消息包括第二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在所述装置中对应的站点的休眠信息,所述第二直连链路集合包括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
32.如权利要求19至3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八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包括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的标识和所述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对应的目标信道的标识,所述直连链路信道切换请求消息指示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将所述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所占用的信道分别切换为所述第三直连链路集合中的每条直连链路对应的目标信道,所述第三直连链路集合包括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或所述至少一条直连链路中的部分直连链路。
33.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包括属于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多个站点的参数,所述装置包括一个站点;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一个站点的参数,从所述多个站点中选择一个站点;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所述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包括待建立的一条直连链路两端的站点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为所述一个站点和所述选择的站点的对应关系。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站点的参数和所述一个站点的参数,从所述多个站点中选择能力与所述一个站点的能力相对应的一个站点。
35.一种无线局域网WLAN帧发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用第一接入点AP接收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的第一WLAN帧,所述第一AP属于所述装置,所述第一WLAN帧的发送方地址为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所述第一WLAN帧的目的地址为站点的地址,所述第一WLAN帧的接收方地址为所述第一AP的地址,所述站点属于第三多链路设备,所述站点不关联所述第一AP,所述装置为接入点多链路设备,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三多链路设备为非接入点多链路设备;
发送单元,用于用第二AP发送的第二WLAN帧,所述第二AP属于所述第三多链路设备,所述第二WLAN帧的净荷和所述第一WLAN帧的净荷相同,所述站点关联所述第二AP,所述第二WLAN帧的发送方地址为所述第二AP的地址,所述第二WLAN帧的接收方地址为所述站点的地址,所述第二WLAN帧的源地址为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地址。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WLAN帧为用于建立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三多链路设备之间的至少一条直连链路的直连链路配置请求消息、直连链路配置响应消息、直连链路确认消息、直连链路发现请求消息或直连链路发现响应消息。
37.一种在无线局域网中建立直连链路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19至32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如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装置和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装置。
CN202010725967.1A 2020-07-24 2020-07-24 建立直连链路、无线局域网帧发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Pending CN1139734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5967.1A CN113973400A (zh) 2020-07-24 2020-07-24 建立直连链路、无线局域网帧发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EP21846175.4A EP4178307A4 (en) 2020-07-24 2021-07-06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 DIRECT CONNECTION AN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A WIRELESS LOCAL NETWORK FRAME
PCT/CN2021/104762 WO2022017173A1 (zh) 2020-07-24 2021-07-06 建立直连链路、无线局域网帧发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8/154,220 US20230180323A1 (en) 2020-07-24 2023-01-13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setting up direct link,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fr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5967.1A CN113973400A (zh) 2020-07-24 2020-07-24 建立直连链路、无线局域网帧发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73400A true CN113973400A (zh) 2022-01-25

Family

ID=79584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25967.1A Pending CN113973400A (zh) 2020-07-24 2020-07-24 建立直连链路、无线局域网帧发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80323A1 (zh)
EP (1) EP4178307A4 (zh)
CN (1) CN113973400A (zh)
WO (1) WO202201717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93945A1 (zh) * 2021-03-15 2022-09-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直连链路寻址方法及装置
WO2023185394A1 (zh) * 2022-04-02 2023-10-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Bss颜色冲突解决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206045A1 (zh) * 2022-04-25 2023-11-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设备
WO2024031807A1 (zh) * 2022-08-08 2024-02-15 四川华能嘉陵江水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多链路设备建立直连链路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24855A1 (en) * 2020-10-15 2022-04-21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ulti-link operations
US20220124857A1 (en) * 2020-10-21 2022-04-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rect link communications in multi-link oper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42548A (zh) * 2013-03-14 2014-11-01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在機會型多rat聚合系統中賦能直接鏈路設置的方法及裝置
US20160105829A1 (en) * 2014-10-14 2016-04-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rect link wireless devices with power savings
US9743440B2 (en) * 2015-05-15 2017-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k selec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CN107231702B (zh) * 2016-03-24 2021-09-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直连链路的建立方法及其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节点
CN109076325B (zh) * 2016-05-05 2021-12-2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d2d通信的检测序列
CN109391400B (zh) * 2017-08-10 2020-08-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载频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1202286B2 (en) * 2018-07-11 2021-12-14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multi-link setup between a multi-link access point (AP) logical entity and a multi-link non-AP logical entity
KR102479642B1 (ko) * 2018-11-12 2022-12-2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Ieee 802.11 표준에 정의된 tdls 세션을 이용하여 외부 전자 장치와 무선 통신 채널을 통해 연결되는 전자 장치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93945A1 (zh) * 2021-03-15 2022-09-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直连链路寻址方法及装置
WO2023185394A1 (zh) * 2022-04-02 2023-10-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Bss颜色冲突解决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206045A1 (zh) * 2022-04-25 2023-11-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设备
WO2024031807A1 (zh) * 2022-08-08 2024-02-15 四川华能嘉陵江水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多链路设备建立直连链路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17173A1 (zh) 2022-01-27
EP4178307A1 (en) 2023-05-10
US20230180323A1 (en) 2023-06-08
EP4178307A4 (en) 2024-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73400A (zh) 建立直连链路、无线局域网帧发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246793B (zh) 多链接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0285090B2 (en) Data offloading path establishing method and device
EP3606276B1 (en) Radio bearer determination in dual connectivity
EP359210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ystem information
WO2021249430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4189949A (zh) 用于第2层ue到网络中继的连接建立方法与设备
CN113133023B (zh) 通信方法、无线接入点、无线站点及无线局域网系统
CN114071640A (zh) 无线局域网中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30099586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WO2021078170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20182910A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4679795A (zh) 无线局域网中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30098982A1 (en) Handover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153757A (zh) 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TWI838071B (zh) 用於中繼節點標識符獲取的方法及其使用者設備
WO2024083175A1 (zh) 服务小区更新方法及通信装置、存储介质、终端设备
WO2023142981A1 (zh) 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3153360A1 (ja) セル再選択方法
WO2023071982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151170A1 (zh) 切换控制的方法、准入控制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US20230180319A1 (en) Wireless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network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5486156A (zh) 用于资源协调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WO2017134932A1 (ja) 通信装置、基地局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20240000205A (ko) 사용자 인증 및 결제를 위한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